幼儿英语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英语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英语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 英语绘本 兴趣 热爱

默然回首,从事幼师行业已经有三个春秋,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有失落、有欢笑、有沮丧,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动情故事。

昊德宸鹏兴幼儿园是深圳市罗湖区莲塘片区的省级幼儿园,孩子和家长的素质都很高,家长们都积极配合班级老师的工作,但每个班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带他们的班主任一样,每个班主任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每个班级有不同的学习、生活风气。

作为学校的英语老师,与主班和配班老师不同,主班和配班老师需要固定在一个班级负责教学和管理,我教的是三个不同的班级,轮流授课。我带的三个班中,大二班是我跟班时间最长,和孩子们的感情最深的班级,同时因为大二班的班主任做事严谨,对孩子们要求严格,所以大二班家园关系最和谐,班级氛围最融洽。

1英语教学的日常安排

从2016年1月5日自己生下二胎小宝时,有段时间没有和孩子们相处,时间长了心里想孩子们,孩子们也会经常发来问候,5月份休完产假重新回到班级后,孩子们都异常热情,都追在自己身后说:柳老师,我想你了!柳老师,你回来啦! 柳老师,你还教我们么?

重新回到岗位,面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班孩子们来说,我想仅仅教给他们课本的这12单元的内容不足以表达我对他们的爱和期望,我想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都教给他们,我想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最后阶段过的开心而有收获,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我想激发他们的英语兴趣,我想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最后阶段来享受英语,享受英语知识、文化和传统,我希望在幼儿园的最后阶段激起孩子们的英语学习的热情的种子并将这兴趣的种子带进孩子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我园的英语教材用的是时代佳音幼童英语系列教材,共6册,每册12单元,3个单元为一个主题章节,一个单元4个学习模块,编排的顺序:单词,句子/故事,字母/词组,歌曲;该教材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设计课程,单元课程取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如:日常饮食,表达情绪,动物,颜色等,通过螺旋式复习将所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中。

2我的困惑与突破

上学期英语教学按一周4个课时,每课时一个教学重点,根据教参设计的进度分别为:单词,句子/故事,字母/词组,歌曲;那这学期我开始改变以往的教学进度,按:单词,子母游戏1堂课,句型和歌曲第2堂课,故事表演第3堂课,第4堂课用复习,而且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我,而是孩子们:比如课前歌曲律动,我请小老师来带大家一起唱跳,而不是我自己带大家一起唱跳;比如在单词和子母学习阶段,经常通过游戏来强化孩子们的记忆;比如在故事的表演阶段,会设置情景,请孩子们上台表演,请所有孩子们看小小童话剧,这些都是课本的,这样做够么?我时常问自己,都说语言是工具,我何不利用这个工具带孩子们去外面的世界挖掘呢。

3英语绘本带来的激情

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我从两方面开始执行:每周一首课外英语儿歌,每周一次英Z绘本分享课,从五月四号休完产假重新回到岗位上的这段时间的实践效果来看,孩子们花在英语课本学习的时间少了,但是孩子孩子们掌握的效果反而进步了,更让我窃喜的是孩子们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而且孩子们让我收获了作为教师最好的回馈:我自己非常满意的课堂,孩子们收获满满的英语课堂,孩子们踊跃举手畅所欲言的英语课堂。

每周一次的英语绘本分享课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每次我拿起英语绘本坐下来,整个教室就会冷却下来,迟到的孩子们也会加快脚步,在每次分享新故事前我会对上周讲的故事做个简短回顾,在讲故事期间也会请孩子们积极动脑,随时提和故事有关的问题,每次开讲时我会故意翻错页,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的提醒我:柳老师上次不是讲到这里。

4 喜欢你,喜欢英语

篇2

一、建立园本培训机制,打造优秀双语教师团队

要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就要打造优秀的双语教师团队。为此,我们建立园本培训机制,即针对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分层制定培训方案,并建立教师英语口语测查评价体系,还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和主题活动。这样,既便于展示和检验英语教学成果,又利于打造优秀的双语教学团队。

1.制定分层培训方案

制定分层培训方案,即通过理论学习和英语知识强化,不断更新幼儿园双语教育理念,从而为双语教师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使他们向成熟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1)强化理论学习

我们通过强化理论学习,促进专任英语教师朝着幼儿教育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针对英语专任教师对幼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不熟悉的情况,着重加强幼儿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以提高英语专任教师的学前教育理论水平以及运用先进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最终促进英语专任教师朝着幼儿教育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强化英语知识

我们通过英语知识的相关培训,促进幼儿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由于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我们创设了自由的英语培训氛围,以鼓励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大胆使用英语交流,并从规范的英语语音基础训练开始,逐步开展包括国际音标发音技巧、英语口语能力、英语听力能力、英语日常用语和英语自我介绍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最终提高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我们将英语培训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坚持每月一次的英语技能培训(例如,英语主题教学培训、英语教学技巧培训、英语游戏教学培训和英语律动教学培训等)。

2.建立口语测评体系

建立双语教师口语测评体系,即每年开展一次双语教师英语口语测查,以检测双语教师每一阶段的英语专业技能水平;每学期开展一次幼儿英语口语能力测查及分析,以检测双语教师英语教育的成效,力求评价目标与日常教学时效性的有机统一。通过口语测查分析,任课教师可了解本班幼儿的英语学习水平,从而进一步反思教学。这样,既发扬优点,又找出问题,还能制定改进方案,最终为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师培训目标提供有力依据。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既能有效提高课题研究效果,又能有力推动课题发展。尤其是,我们注重将培训与研究相结合,定期开展双语教师优秀教学案例的评选活动,即通过集体说课、活动教案、课例评选和课例观摩等一系列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加强学科组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在活动中总结,更在研讨中发展,最终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

4. 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为了给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培训环境,提供学习英语、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开展了“英语教师情景表演大赛”“英语教师口语大赛”和“英语角环境评比”等专题活动,这样,既提升双语教师的口语运用技巧和应变能力,又增强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艺术表现力,还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方资源,开展专业化培训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相应的、具有权威性的培训,因此,我们努力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具体有两点。其一,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既让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教育理念,又定期邀请双语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教师面对面展开专业对话和咨询。其二,我们充分利用外教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外来文化。例如,每月邀请外籍教师对我园教师进行英语口语的指导,从而确保我园教师英语语音、语调的准确。

三、促进英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尝试多种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不仅是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更是把英语融入幼儿能力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教学。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推行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改革,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学习研讨以及开展教研观摩展示活动等。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园教师结合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和音乐等领域,开展丰富的英语教学主题活动,从而有效地将幼儿英语教学与主题教学活动、领域活动有机整合。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英语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启发幼儿动手操作实验,以鼓励幼儿用英语与同伴进行简单的合作与交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英语启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大胆作画,于是,幼儿一边画画,一边用英语描述相应的颜色、图案等,这样,便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日常词汇。总之,教师应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过渡到多元化、多形式的双语活动,并逐步尝试教与学、情与知以及人与境互动的双语教育模式,巧妙地将英语与其他领域的课程相融合。

四、建立“师带徒”的互补机制,并提倡自我反思

为了使教师在专业方面互融、互补,我们有针对性地让专任英语教师与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结对,旨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以不断发挥他们的各自优势,并有效促进他们的迅速成长。这样,不仅形成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使英语教学与各领域学科更好地有机融合,更促进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质量的整体提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提倡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以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对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这样,既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地探索、体会教学理论,又利于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还利于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以使他们不断发现自身发展的价值,最终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篇3

【关键词】职高英语教学 职业趋向

职业中学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升学教育为主。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基础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要把英语作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笔者认为职高英语教学中应渗透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学,使职高英语教学具有“职业趋向”的特点。

所谓“职业趋向”,是指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选择某一专业学习,所具有的某种职业倾向性。这种职业趋向性会使得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判断所学知识与今后的职业岗位是否有联系,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基于职业趋向的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专业背景之中,在职业生涯的引领下,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与主动性,同时将文化课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与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职高英语教学应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案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合专业教学

笔者让学生复习单词,忽然发现有位学生的课桌上有一本书名为《PLC》的专业书,翻开书查看英文翻译,发现PLC是英文Programming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首字母缩写。其中的program一词正是本节课所教单词。我于是询问了全班学生,令我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人知道“PLC”的全称以及中文释义。由于我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只能略微解释了program在此处是“程序”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学好英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课后我主动找到了教授这门专业课的老师。他也向我反映在平时教学中出现的有些英文单词,他们不会读;有些英文字母缩写,他们不能解释确切的中文意思。因此,学生们迫切希望英语教师能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难题。但英语教师又苦于课时少,职高学生英语基础差,不可能单独抽出时间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只能采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专业英文词汇教学。

二、职高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案例】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渗透职业理想

一次英语课,我和学生谈起了到外资企业应聘填履历表的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表,指着里面SEX(性别)一栏问学生应该填什么,教室里笑声一片,围绕着“woman/ girl/ man/ boy”争论不休。我摇了摇头说:“No, you are all wrong! It’s female and male.”紧接着我介绍了填写英文履历表所要注意的事项,并鼓励他们学好外语,将来到外企找工作用得上。学生都很羡慕到外企工作,聚精会神地听着。我于是乘热打铁,说道:“如果你们想在外企工作,从现在起,好好学英语吧。”又转到这堂课的内容上来,阅读课也顺利进行下去。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就是指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必须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就业准备教育。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就可以真正把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符合职高学生的需求。

三、职高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职场语言应用能力

除了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在多种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职场语言应用能力。如在听力和口语教学中,可以进行求职面试训练;在阅读课中可以加入对英文招聘广告,商务信函,通知,产品说明书的阅读;在写作课上可以加强英文名片制作,英文履历表,简历及求职信的写作;在翻译中,翻译出行业常见的设备操作说明书、技术工艺说明单等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并创设模拟工作情境,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有关就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例如,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应使他们熟练掌握前台接待、房间预订、接受投诉等方面的英语会话技能;针对双语幼儿教师专业、导游专业等对听说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职高英语教学应该加强对这些语言技能目标的分析,以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

四、小结

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高英语教学应基于“职业趋向”这一特点,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过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育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使之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男幼师生 英语课堂教学 有效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86-02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体验,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课堂交互趋于频繁,互动形式也不拘于简单的话语交流,甚至出现“行为”与话语的交流。本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为基础,探究了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英语课堂有效互动的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的专业特点和英语学习现状

2010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的规划及南京市教育局的组织下,我校开始招收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这群大男孩的到来,不仅给百年女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我们这些长期和女生打交道的老师们感到了太多的差异。和大多数男生一样,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不高,初中毕业的他们英语水平层次不齐,大部分同学口语较差,且词汇量少,有少部分同学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懂。由于已经明确将来的工作方向,有不少孩子觉得学好专业课程,如钢琴、美术等,比英语这样的文化课有用多了,特别是不少公办幼儿园根本就不开设幼儿英语课程。所以刚走进班级的时候,觉得英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基本上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和老师展开互动。

二、英语课堂有效互动的个案分析

针对男幼师生的专业特点,我结合英语教材,设计了有趣的英语游戏活动,以更生动、更童稚的方法鼓励学生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Unit 11 Sports,PART 2 Speaking 一课中,需要让学生掌握表述个人喜好、对事物的评价和询问他人看法的相关单词及句型。为了一改以往英语口语课堂常用的示范――模仿――练习――展示的教学模式,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活动一:Finger Show―――行动输入

在学生基本熟悉本课词汇的基础上,我根据词义的情感色彩变化,用五根手指分别代表love, like, don’t mind, don’t like, can’t stand,如下图:

接着展示某一个手指,让学由集体到个人,从慢速到快速准确说出不同手指所代表的单词,并由教师作出简短评价。

活动一分析:这个活动是典型的IRE(Initiation―Response―Evaluation),即启动―反应―评价。启动不一定是语言输入,可以是一个“动作”或“行动”。教师展示食指,学生作出反应,说出like,随后教师给予简单评价。短短几秒钟,可以快速激发这些男孩子的挑战热情,及时有效的反馈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游戏的快乐中纠正自己的语音问题。其他词汇的练习依此类推,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掌握了上述五个词汇的发音和意义。

活动二:Boy Four―――语言操练

不同于以往的简单分组,我让学生通过报数进行四人小组的人员分配。分组完成后,他们可以自由分工,A用一本书遮住手掌,只露出某一个手指的指尖,让B, C两位同学猜出所代表的词语,剩下的D同学作评价。学生角色依次轮换。

活动二分析:这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的三维生生互动。启动项仍然是“行动”,其中包含了学生反应、学生评价和角色交替,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词汇的认知。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怕他们不能很好地按照我的要求开展活动,但是这些十六、七岁的大男孩真的就像一群小朋友一样,玩得不亦乐乎,而且轮到自己评价的时候还非常认真,甚至会根据词汇的情感色彩设计一些手势、动作加强表达。

活动三:Fast Questions―――学习效果检验

教师展示Game Show图片,然后与学生开展快速问答。

T: What do you think of sports games?(启动)

S: I love sports games.(反应)

T: How about reading books? Do you like it?(跟踪)

S: Eh, I don’t mind.(反应)

T: Not very interesting?(再跟踪)

S: Er, yes, not very.(再反应, 但语言形式出现问题)

T: No, it is not very interesting. So, you don’t mind it.(重述,修正语言形式)

活动三分析:活动三已经不是简单的IRE(启动―反应―评价),而是教师不断地将话题引向深入,开展IRF(Initiation―Response―Follow-up),即启动―反应―跟踪活动。通过话语诱导,教师与学生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不断延伸和调整话语互动结构,实现意义和形式结合的交际目的。在课堂上,我发现这种方式没有让学生产生任何不耐烦的情绪,他们非常自然地配合、思考、回答。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与学生的IRE初级互动发起,然后转向生生互动,进一步加强对语言目标项的认知,接着开始更高层次的IRF师生互动,将互动引向深入。最后我继续开展了更具开放性的师生互动,如:What do you think of Beijing opera? Why? What does he think of sitcoms? 这不仅进一步检验了教学效果,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气氛更加热烈。

三、英语课堂有效互动的原则和教学方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善,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特点。一堂课主要的师生互动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经过准备与策划的教学行动。这种行为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有效的。所以,有效互动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互动要直接指向英语课程教育和教学目标;第二,互动要促使学生有思维的学习行为发生;第三,互动结束要产生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我国学生多为外语学习者,主要以学得为主,习得为辅,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多为教师主导下的相互刺激与反应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英语课堂有效互动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1.话语诱导

话语诱导是教师通过延伸信息、改变表达形式或修正表达错误,有目的地进行输入调整或互动调整,使学生明白教师传达的信息,理解其意义并作出相应调整的过程。案例中的活动三采用的就是话语诱导。我发现教师说话时的用词、语气、表情、动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模仿,还有利于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行动反应

行动反应指的是师生或生生之间一方使用语言,另一方使用行动回应,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案例中的活动一就是行动反应的具体实施。这是低龄段的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不能仅凭年龄或性别差异就武断地把这些“幼稚”的教学游戏全部拒绝。事实证明,这群大男孩仍然童心未泯,乐在其中。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多为学生与学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的结对或小组活动,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操练某一语言结构。案例中的活动二就是典型的合作学习。作为老师,我们一定不能对学生顾虑重重,一会儿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活动要求,一会儿烦恼学生不会认真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些孩子还是非常渴望在课堂上能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展示的机会和表述的场合。

由此可见,互动首先是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是孤立发生,而是由师生双边或多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产生的。互动的本质是师生的交流与沟通,目的是促进目标语言的学得与习得。互动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般情况下,教师是互动的启动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后作出反应,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应深化互动内容,扩大互动范围,形成语言学习基础上积极的情感交流,使学习行为自然发生。总而言之,五年制幼师的英语教学方法一定要打破陈规,教师不仅要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更要学会从新的角度诠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新的视野运用已知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达到从语言学习到语言应用这一质的飞跃,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认可所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左焕琪. 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马红梅. 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分析及应对[J]. 考试周刊 2007年36期

[3]陈秀红. 以“应用”为主线,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 考试周刊 2008年21期

[4]赵飞,邹为诚. 互动假说的理论建构[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5]宋爱宝. 课堂需要互动,互动产生高效――谈有效互动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年11期

[6]张玲.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基本策略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31期

[7]刘琴. 英语课堂教学探讨[J]. 考试周刊 2010年35期 [8]陈继冲. 以“应用”为主线,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S1期

[9]张磊. 构建有效互动的英语课堂[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年04期

[10]李士瑛.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年30期

篇5

关键词: 《英文歌曲与表演》 高师院校 教师技能素养构建 英语专业

现阶段高师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能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优秀初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面向小学教育方向的专业老师。作为英语专业的师范生,他们当中大多数的人将会到各小学任教,因此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教师技能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高师院校要特别重视英语专业学生教师技能素养的构建。我们有必要开设一系列的关于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课程来帮助学生提高教师技能素养,例如:《小学英语教学法》、《英文歌曲与表演》、《英语教师口语》等课程。特别是《英文歌曲与表演》课程更能迅速而有效地提高英语专业(初等教育方向)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技能素养。要让学生意识到英文歌曲在英语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自觉地在其日常教学中贯穿英文歌曲的应用,从而用鲜活、生动的教学形式打破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全方位体验英语文化,实现趣味性学习。

我院从2006年起就开设了《英文歌曲与表演》这门课程,在学生中反响极大,效果良好,并引起了众多反响。在上这门课程时,学生常提前半个小时就到教室去抢占有利位置,“爆棚”现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甚至教室的通道也挤进了一些陌生的非本专业学生。是什么使得该课程这么受欢迎呢?应该说是兴趣得到了激发。因此,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非常高,也很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努力让自身的教学素养得到锻炼和提高,但该课程目前存在着一些不足。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学生喜欢,但教学还存在不少不规范之处:(1)因为是一门新课,所以可借鉴的教学案例比较少,而且多是一些年轻缺乏经验的老师在担任这门课的教学,“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老师光讲理论,不讲实际应用,而有的老师只教具体的歌曲,而忽视了理论的讲解;(2)没有统一规范的比较权威的教材可供参考,老师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熟练度来选择教学内容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选择的是文字书籍,有些选择的是音像资料;(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差异,有些老师选择在教室上课,而有的老师则选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这样教学的环境和气氛就完全不一样。如在讲解西方重大节日——圣诞节时,只在教室上课的老师就很被动,只能嘴上说,最多配上一些音乐和几张静态图片,而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则可借助多媒体先让学生听上几遍“Jingle Bell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等歌曲,那种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立刻把学生带入一种节日的氛围中。同时,配上各种有关圣诞节美丽的画面和flash,让学生了解到圣诞节的重要性及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让他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更多地了解和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甚至还可以配上一些身体动作或舞蹈动作让整个教学氛围更加热烈。

2.如何选择英文歌曲

许多英文歌曲简单易懂、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法宝。鲜明、生动、形象的英文歌曲正符合幼师女生活泼好动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了语感,记牢了单词、短语和句型,所以在选择英文歌曲时除了要遵循内容健康、能够催人奋进、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和长度适中的基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当结合英语专业(初等教育方向)专业的特点。幼师和小学英语老师面向的对象是幼儿和儿童,他们生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幼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愉快的环境,设计有趣的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玩耍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因而我们在选择英文歌曲时可选择一些曲调简单的英文儿歌。这些儿歌的特点是:①语言比较浅显,使用的词汇主要是一些反映事物及其具体属性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契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和掌握。②形象具体可思。英语儿歌作品的语言着力于突出人和事物的形态感、色彩感和动作感,使儿童念起来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③音韵自然和谐。儿歌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④富于动作感,能有效地唤起幼儿的注意。

(2)适时选择一些流行歌曲。考虑到幼师专业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结合年龄特征。如果只是选择儿歌,那么不一定能激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目前大多数在校学生都非常崇拜歌星,若能适时引导,就定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倍增。

(3)要注意控制生词的比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使歌词的难度具有梯度,即有的歌曲可以容易一些,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有的可以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让学生经过揣摩才能听懂。这样,既可以激发听力水平低的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水平高的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他们的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如何利用英文歌曲进行教学

(1)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应根据教学计划有目的地对英文歌曲进行选择取舍。关注趣味性、流行性和教学的目的性,教师还应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好一些有趣的舞蹈动作,使听歌曲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辅助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还可在课前收集一些将要学习歌曲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歌词、曲调及歌曲中所流露出的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解;(2)重复巩固、加深印象。学英语时,人人都会碰到令人头痛的遗忘现象。因此只有适当地重复,才有助于学生记忆相关的语言知识。可以选择在课前、课后或者课间活动时复习巩固教唱过的英文歌曲,同时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还可以选择设计小游戏、表演、齐唱和英文歌曲比赛等多种形式来反复训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3)与日常生活和教学任务相结合。我们对歌曲的学习和欣赏亦可以穿插于日常生活和教学任务之中。如圣诞节前后可以选择Jingle Bell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如果学习到有关友谊的话题时,就可以利用歌曲You are my Sunshine作为导入话题的选择等。

4.结语

《英文歌曲与表演》是一门新设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能提升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师技能素养的重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多做文章,鼓励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刻录光碟,结合网络等先进技术,采用歌词播放器等辅助手段,使英文歌曲与表演的课堂授课更为严谨、恰当、华丽而精彩。此种条件下学生自然会获得比传统手段更佳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孙博.高校英文歌曲教学探讨.内江科技.沈阳:辽宁省外国语协会,2005(2).

[2]秦阿蕾.浅析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形式.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13).

[3]贺岚.浅谈英语歌曲与英语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

[4]胡时儿.让英语教学过程充满优美的旋律——浅谈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09(15).

篇6

关键词: 同化与顺应理论 范畴与非范畴 二者的关系 英语教学

一、引言

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1980),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认知学者。他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两种学习途径――同化与顺应,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的教育者们以各种方式实践着这一理论,教育界对皮亚杰这一理论研究的成果也颇多。除了对教育界的影响外,图式理论对其他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比较流行的认知语言学接受了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建构论和互动论,可以说,认知心理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动因。本文从一些教学实例引发的一点关于同化和顺应理论的思考出发,探讨了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中同化顺应,与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和非范畴的关系,以及这些思考带来的教学启示。

二、教学实例引发的同化顺应思考

根据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人的大脑里储存着以前的各种知识经验,包括对事物的理解处理方式,等等,这些知识经验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的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发展,随着主体认知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同化就是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对原来认知结构的补充,是认知主体征服认知客体的表现。顺应就是新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相冲突,不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了达到认知的平衡,主体会通过创建新的认知结构以缓和冲突,是认知客体征服认知主体的表现。

下面是一个老师使用同化进行词汇教学的例子。老师在介绍单词astronaut的时候,会提到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并介绍说他们四个都是astronaut。这时学生很自然地根据以往的新闻消息,知识经验得到反映,并猜出这个单词的涵义。这样的一个同化的过程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接下来是一个顺应的例子,老师讲解句子:“The moment he came in,the phone rang.”强调了the moment 在这里的特殊性,老师不解释也不加不提示,按照同学们以往的学习经验,moment是一个名词,它具有名词的功能特征(可以作主语、宾语,有数的变化),学生若是按照同化来认知,就无法分析清楚句子结构,即达不到图式理论中所谓的平衡。此时,老师讲解道,the moment在这里作为名词的特征完全消失了,而是整体转而成为了一个连词。这时学生重新建立一个对the moment的认知结构,对这句话的句法结构才能解释清楚,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达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平衡。

三、由同化顺应到范畴与非范畴

认知语言学认为,事实上,范畴就是分类,范畴化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范畴是范畴化的结果。范畴理论的发展又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儿童对某个范畴的理解是围绕该范畴的原型展开的,然后由这个原型再逐步拓展开去。某个物体如果表现出与原型的相似性,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作该范畴的成员。由此可以看出,人们依赖原型对事物进行范畴化。非范畴化的概念是由Hopper和Thompson提出来,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动态发展,该理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词汇的创造性显示出了极大的解释作用。

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在例一中,老师使用同化的例子,对新词astronaut的解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老师采取的手段是把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四个人同时提出来,引起学生的同化,获得了对astronaut的认知。不难看出,这里的同化是建立在范畴的基础上的,假如像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不被范畴化为宇航员(范畴化的过程是认知主体自动获得的过程),那么老师在讲解astronaut这个单词时,把前面四个人的名字说出来是没有用的,也就是不会使学生形成同化。

非范畴化表达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变化,二是认知方法的变化。例二就体现了语言变化,the moment在句子中不作主语也不是宾语,更不能改成the moments。也就是说 the moment在这里作为名词的特征完全消失,是一种非范畴化的表现。

四、同化和顺应与范畴和非范畴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看,同化与范畴、顺应与非范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关系,在说到他们的关系前,先了解下认知语言学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认知语言学家接受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皮亚杰用建构的观点解释人的认知的产生和发展,深入探讨了主体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以人这个认识主体为核心建立认知理论。皮亚杰的互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基于这些心理学的理论,认知语言学才开始着眼于相似性、原型范畴、概念等问题:研究人脑如何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认知;意义结构――语言的概念与经验的关系;隐喻问题:词义在人的认知下实现映射,等等。从这一点来说,认知心理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动因。分析以上两个实际教学案例,借鉴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系,可以发现同化和顺应与范畴和非范畴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如下几点。

1.二者都是我们获得认知的方式。

皮亚杰图式结构理论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的两大途径。认知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使我们的认知图式结构不断得以补充完善扩大,让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它使我们的认知原型逐步拓展开去。二者强调的不是获取无穷尽的信息,而是把信息归并到认知结构或原型中去,以便日后运用。符合认知经济原则。他们都是我们获得认知的方式,只是角度不同。

2.范畴使部分同化更易产生,甚至是部分同化产生的基础。

上文中例一证明了这一关系,假设没有对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进行宇航员的分类(范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对astronaut的同化。很明显,范畴化使同化更易产生了,也就是说,因为范畴的存在,人类的认知变得更容易了。反过来同化也使范畴更强大、更完善。同化是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相联想而建立一种关系来作用于新知识的获得,那么问题就是这个旧知识一定就得非属于哪一类不可吗?显然不一定,所以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部分同化,那么这部分同化是不是有其固定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各种维度把它限定起来,甚至是创建一个模型?只要是符合这个模型的,就能体现同化与范畴这点关系。

3.非范畴与顺应在解释语言变化上不谋而合。

二者的关系除了上文中的例二可以说明,还可以以动名词为例来进一步理解,动名词既不是动词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词,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它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动词或名词等同到一起,动名词具备了动词没有的功能,比如作主语,也具备了名词没有的意义,如realization 是名词表示实现,而realizing动名词的意义含有努力实现某件事的这么一过程,这层含义是名词realization表达不出来的。相同的那一部分我们可以实现同化,不同的部分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实现顺应,同样的道理,相同的部分我们可以将之范畴化,不同的部分就只能非范畴化了。

五、启示与结语

无论是基于同化顺应还是基于范畴化理论的英语教学(特别是词汇)研究,都得到了丰富的教学启示,这些教学启示如提供与学生认知阶段相符的知识训练;培养学生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建立图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尽量通过外界刺激使幼儿形成图式,再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用实例让其发生同化和顺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要求教师注重常用词汇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同化和顺应的发生,提倡活动性的重要,包括留出活动时间,组织不同活动形式,等等。我国的各类学校及教育组织团体应该创造条件使这些教学启示得以实践,使教学得以真正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范畴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外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教育探究,2010,VOL5,(1).

[2]宇斌.论外语的同化学习.山东外语教学,1999,2.

[3]张芬.现代教学中的同化和顺应.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VOL13,1.

[4]魏霞.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启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5]戚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1999,2.

[6]沙乐.皮亚杰活动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法.

篇7

关键词: PCK 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生 发展途径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区分学科教师和学科专家的重要标志。国内外研究者对PCK做过广泛的研究,鉴于对PCK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教师的PCK培养和幼儿教师的PCK培养,师范英语本科生是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要力量。本文主要关注师范英语本科生的PCK培养,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师范英语本科生的PCK发展途径,以期对师范英语本科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PCK”研究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师的研究开始把重点从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技能转向关注教师本身,其中教师知识就是被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80年代,教师知识就成为教师研究的前沿。90年代,获取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变成了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Cooney T.J,1994)。本文首先归纳国内外研究者在PCK尤其是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做的研究,其次给师范英语本科生获取PCK的途径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建议。

1.国外学者对PCK的主要研究。

PCK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舒尔曼(Shulman)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舒尔曼认为PCK是“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如何将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组织与重新表征,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不同的兴趣需要”。(Shulman,L.S,1986)舒尔曼于1987年提出了构成教学知识基础的七类知识:“1)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2)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3)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4)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5)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6)教育情境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7)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purposes and values)。其中PCK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差别”。(Shulman,L.S,1987)

之前教师知识被认为是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重合,而PCK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这一观点,使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把教师知识的实践性融入到专业性中,为以后的教师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此概念提出之后,很多学者把研究重点转向了PCK的研究上。上世纪90年代初期,格罗斯曼(Grossman)在舒尔曼(Shulman)研究的基础上对PCK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格罗斯曼(Grossman)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由以下四种类型组成。“第一类为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第二类为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第三类是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第四类为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Grossman,1990)格罗斯曼(Grossman)指出:学科知识、普通教学知识、情境知识是PCK的三大主要来源,它们与学科教学知识一起组成了教师知识的全部内容,并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学科教学知识。此外,她还认为“教师知识不是静止的。在教学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学生以及自己的教学有新的认知。教师不仅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也在课堂上创造新的知识”。(Grossman,1995)虽然格罗斯曼(Grossman)提到了教师知识的创新,然而她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PCK,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科克伦等人于1993年从动态角度对PCK做出了新的理解。他们将“学科教学知识”概念重新定义为“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简称PCKg),即“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PCKg模型(见图1)用来描述教师知识的构成。(Cochran,K.F,1993)

从“PCKg模型”中可以看出,学科教学知识还是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学科内容知识(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教学情境知识(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Contexts)和关于学生的知识(Knowledge of Students)四种知识。这四种知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实际上,PCK和PCKg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PCKg更多地强调学科教学知识的动态性和建构性,更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的主动作用而非被动作用。PCKg进一步丰富了PCK的内涵,此概念的提出对随后的教师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国内学者对PCK的主要研究。

随着国外学者对PCK研究的不断发展及成熟,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PCK的研究队伍中。国内近期对外语教师PCK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师的PCK发展、职前英语教师的PCK发展、幼师的PCK发展及PCK发展内涵上。(吕筠,2010;彭元玲,2007;陈福明,2007;梁永平,2013)。韩刚于2005年提出了“3DR”师范生课程改革方案。“‘3DR’即构成课程改革四要素的四个英文字(Description,Design,Demonstration,Reflection),此四个字母各代表一种途径。这些基于个人体验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有可能成为师范生融合和转化不同层面知识和技能的催化剂。”(韩刚,2005)郑志恋等在韩刚的基础上提出了“3DT”PCK养成模式,即:单元教学设计(Designing)、课堂观摩描述(Describing)、教学片段分解(Decomposing)、体验反思提升(Theorizing)。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形成PCK时的主体性及创造性。舒尔曼、科克伦等人对PCK的研究比较宽泛,没有针对具体的英语学科,王玉萍在舒尔曼、科克伦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教师的PCK结构模式图(见图2)。(王玉萍,2013)

王玉萍认为外语教师的PCK结构主要包括4个基本部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外语教学策略知识,亦即教师对这4种知识的综合理解、有效整合与自主建构,这4种知识相互交融、有机结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说明4种知识要素的不断融合与调整促成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4种知识要素中的每一种都会对外语学科教学知识产生影响”。(王玉萍,2013)

二、师范英语本科生PCK发展途径

根据王玉萍的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综合模型,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由四部分组成: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外语教学策略知识。因此要发展外语教师的PCK,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发展。

1.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获得学科知识。

教师对语言的理解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样教师的教学信念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学习及学生相关概念的看法。教师的理论和信念会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与决策表现出来(周燕,2005:208),对外语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实际课堂教学具有决定性影响(彭伟强等,2008)。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教学信念,要让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生,也就是准英语老师认识到PCK的重要性,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培养自己的语言基础和语言技能,并学习英语文化、英语教学理论等,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很多研究者把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列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周燕,2005;彭元玲,2007;吕筠,董晓秋,2010)。

2.学会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的知识涉及多个方面,如学生的能力、学习策略、年龄、态度、动机和知识基础等(Cochran et al,1993)。由于有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师范英语本科学生,也就是准老师,入职后要面对的是初、高中学生,更要学会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初、高中生处于叛逆期,如果对有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给师范英语本科生开设并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两门课程是很多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必修课,但是由于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很多大学生对这两门课程不感兴趣,并没有认真地学,只是抱着不挂科的心理,这样的学习态度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因此,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如果能增强实践性和趣味性,多讲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或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就为师范生将来了解学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另外,还应结合实践,让师范生进行了解青少年心理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动机、学习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制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采用适当学生的教学方法。

3.学习教学情境知识。

外语学习情境知识广义上是指有关社会、政治、文化和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知识(Cochran et al.1993),狭义上是指学校、班级和课堂等实际教育情境知识(刘小强,2005)。教师要把学科内容知识融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理解、内化,而不是机械地灌输。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教案和教学案例的分析,培养师范类本科生学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话题写出合适的教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习得知识,而不是学得知识。另一方面,相关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应组织学生观摩课堂,看别人是如何把教学内容融于情境和生活中的。

4.培养外语教学策略知识。

外语教学策略实际上是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主要途径就是给师范生开设外语教学理论课,如教学法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即教学实习。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才能把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制定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文献归纳,提出了师范英语本科生的PCK发展途径,主要从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外语教学策略知识四个方面全面分析,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学科教学知识。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外语教师PCK的发展途径提供一定的建议,使准教师能够尽快找到如何教学的突破口,尽快地发展成优秀、高效的教师。

参考文献:

[1]Cochran,K.F.,etc.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238.

[2]Cooney T.J..Research and teacher education:In search of common ground[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994,25(6):611.

[3]Grossman P L.The making of a teacher: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7-9.

[4]Grossman P L.Teachers knowledge[A].M.Dunkin(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nd edition[C].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2.

[5]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7):4-14.

[6]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

[7]陈福明.大学英语教师PCK 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6).

[8]韩刚,李庆.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改革:“3DR”课程方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9]梁永平.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10]刘小强.教师专业知识基础与教师教育改革:来自PCK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1):5-9.

[11]吕筠,董晓秋.职前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2]彭元玲.论FLT的学科教学知识[J].外语界,2007,(4).

[13]彭伟强,朱晓燕,钟美华.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J].外语界,2008,(5):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