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

篇1

一、结合翔实导学案设计教学

课堂上教师的放手源于课前的充分准备。相较于PPT课件的过目即逝,导学案在指导学习上有更大的优势。对于学生来说,导学案可以看、可以练,还可以长期保存。具体而言,导学案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可以将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同时,导学案还成为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载体,课堂上教师才有足够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所以,教学设计少不了一份翔实明确的导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的导学案可设计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三个农业知识的表格:表1是 农业类型及所需自然条件;表2是 部分农作物及其习性,概括列举粮食、纤维、糖料、水果、油料等不同农作物及习性;表3是作物熟制,列举五种熟制对应的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教师设计此部分内容是基于以下学情:学生对农业类型的认识不全面;对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了解。这三张表格既为学生提供预习内容,又是完成后续学习任务的依托材料,为学生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做好知识储备。第二部分是自学探究。结合中国热量带图、中国干湿地带图、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等多幅地图,要求学生通过看图、绘图、填图、析图来探究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合作探究。此部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在课前做,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第四部分是挑战高峰。这里出现的题目属于拔高题,一般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对,所以此处也不要求学生课前做。第五部分是回顾反思。学生利用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纲要,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探究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便于日后改进。

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通过图文资料使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还可实现分层次教学。

二、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中图版教材在“农业区位因素”部分有以下特色:一是农业区位因素条目比较清晰;二是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讲述清晰明确,利于学生自学,学生依照教材和导学案能实现大部分知识目标。三是正文前面探索补充杜能农业区位论,阅读材料里补充辛克莱模式,这两部分内容提升了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论性,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具体教学过程中,只要简单调整教材顺序,整个过程就非常流畅:先按照教材正文顺序教授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再进行案例探究,最后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辛克莱模式。

虽然中图版教材有很多优点,但是上课也不能总是照本宣科,那样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而且教材毕竟信息量小,不可能面面俱到,穷尽每种可能出现的考点。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还应参考多种版本,多方面搜集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能丰富课堂、扩大信息量。

所以在进行“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设计时,应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其它版本和教学经验,为学生补充光照因素、水源因素等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要的因素;以表格等形式补充部分农作物习性;用大量地图展示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差异;开发济南本土的案例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分布的影响。课堂上多样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对象完善了学习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习的时效性。

三、以地图为载体整合知识

将各区位因素及其差异呈现在地图上,使用地图教学是本课的特色。本课导学案中用到11幅地图,一是强化区域地理,二是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习惯。

通过“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学生除识记掌握各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还要能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对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进行合理评价。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农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就要求学生有充足的区域知识才能驾驭这部分内容,即学生应有一定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而区域地理在教材中也未体现,所以把各区位因素及其差异呈现在地图上,使用地图教学既是本课的特色,同时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大量地图,学生熟悉了区域地理,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区位因素的地区差异,也为后面学习农业地域类型做好铺垫。

在“农业区位因素”的设计中,地图教学主要体现于自然因素学习过程。在地图的选用上,可选择各种中国地理地图和中国的部分特色农业地区地图。前者如中国热量带图、中国干湿地带图、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等,后者如新疆棉花种植分布示意图。

使用地图教学还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课堂上经常大量使用地图能使学生逐渐熟悉和善用地图,最终在头脑中多图叠加,使知识立体化、综合化,形成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习惯,从而逐步突破读图、识图能力差的难点。

四、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智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而这一点往往是今天的学校和教师所忽略的,课堂上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技巧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单纯、单调的知识灌输也会让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用什么方法、形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篇2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融合应用;行政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37-03

在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培养出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既是高等教育适应与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为此,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教育工作者探索。行政学原理课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讲好它对整个专业的知识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讲好这门课,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认为案例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融合使用,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管理学、行政学等管理类、政治类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把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典型化,形成具有故事性的事例,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有着突出优势:

1.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案例教学法所有的案例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接地气,与实际接轨。在教学中教师授课一方面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这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但单纯理论教学枯燥乏味,教师教得再好,学生理解也难以十分透彻,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这是理论教学的一大难点。而案例教学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很好的作用,它既不需要学生直接深入现实生活中开展工作实践,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的场景及遇到的问题,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论理解及培养自身的实际能力。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基础,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然而如何才能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却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目标。“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就意味着学习是要付出努力要吃苦,而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性,大学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畏学习的苦并能苦中寻乐,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好的教法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学科,如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更是如此。这些学科理论性较强,讲授起来比较枯燥,以往教学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果学生学得乏味,在此情况下,学生往往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老师所讲内容不能入耳入心,日久形成惯性,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解决途径。通过讲授带有故事性的真实案例,可以让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发挥作用,由于爱听,而认真听,由于认真听了,也就愿意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的问题,由于思考了,进而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也就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便自然而然产生。

3.有利于大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必然要适应这一个重要的经济环境,这一点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十分明显,就是对学生的就业有益。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现实的,有能力者不愁就业,然而这里的能力是真实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文凭高低。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往我们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知识丰富,似乎这就达到了“传道”的师之责任,然而现在看来,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强大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我们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的多为理论知识,而真正的能力是实践能力,这一点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而案例教学法可以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捷径――通过案例教学再现实际事件发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受“实践”磨练,从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这对他们的未来就业十分有益。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学实践中应用也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是学习成效好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蚴寡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2]。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的思想,启发一词由此产生,启发式教学也由此得以开创。启发式教学法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启发式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而灌输式教学则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学生接受就可以,不用自己动脑思考。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启发式教学是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航空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69-06

一、引言

美国专业发展工程师会(ECPD,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的前身)定义工程学为是有创意的应用科学定律来设计或发展结构物、机器、装置、制造程序、或是利用这些定律而产生的作品,或是在完整了解其设计下建构或设计上述的物品、或是在特定运作条件下预测其行为,所有所做的都是为了其预期的机能、运作的经济性或人员及财产的安全[1]。工程学包括非常多的子学科,然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利用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针对工程学的传授和学习过程,我们称为工程教育,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的特性[2]。目前的大学阶段教育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教育特别强调工程教育,这类院校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除具备一般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之外需要更加突出工程素质的培养。工程素质既包含技术性素质,也包含非技术性素质[3]。一般来讲,工程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广博的工程知识、良好的思维方法、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耐心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培养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是中国高等工科教育突出的问题。因此,以现代工程教育为导向,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实践为依托,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它的基本原理是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简单说来就是将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前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而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及解决教师给出的实践性课题等,这样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同学交流,随时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工程学科的学习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因为工程类学科的特点是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实践的能力,以至将来能够胜任工程师的角色,也就是在有了想法以后,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工程类学科中的大部分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过程性知识不能直接陈述,例如可以通过实践作业来获得。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实践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可得到教师的更多时间的补充指导。

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一种改进的针对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模型,其中融入了任务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的优势,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适航与航空安全》课程教授过程。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在工程类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本科工科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其具备基本的工程能力,为日后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对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表述为三点:(1)具有宽广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2)具有大工程观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3)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知识与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能够做到“在工程中敏锐的发现问题,深入的分析问题,快速的学习知识,准确的解决问题”。事实上,工程类学科中的大部分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也就是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过程性知识不能直接陈述,只能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而且也不能像通过记忆来获取陈述性知识那样来获取过程性知识。通常学习过程性知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吸收知识。这是一个习得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即陈述性知识),让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这也是我们古人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第二阶段,转化知识。这是一个深化理解和知识转化的过程,通过各种练习方式,使贮存于知识体系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第三阶段,应用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取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与陈述性知识相比,过程性知识的习得速度较慢,但遗忘也较慢。如果长期运用过程性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会逐渐积累许多经验性知识,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知识,而且还有个人的技巧,是一种个体性知识。

目前我们本科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与概念和基本方法上面(如图1所示,基本属于陈述性知识),对于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属于过程性知识)却重视不够。在这样的教学内容驱动下,我们的授课方式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课堂上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为主,学生们则以听讲和背书为主要学习手段。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的内容一天之后就会忘记大约74%的内容。然而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所需要的知识内化过程通常是在课后通过复习和作业来完成,这个环节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薄弱点,所以经常导致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就已经没有多少知识的储备了,更不要说在毕业之后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了。另外,学生通常认为学习是学校内的事情,毕业之后就是工作,再也不用学习了,由此可见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如图1所示)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而这项能力恰恰是优秀的工程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二)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它的基本原理是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简单说来就是将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前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而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及解决教师给出的实践性课题等,这样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同学交流,随时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工程类科目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了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了课前。在工程类学科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可以获得许多优势。

1.有助于延长了课程的有效学习时间。

2.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5.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三、融入任务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的引入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9]。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合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实施,因为在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陈述性知识的自主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而在课堂上利用任务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充分的调动自身能力参与和体验实际任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过交流与合作,解决任务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换为过程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有趣的课堂氛围还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案例式教学的引入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之后迅速成为一种为全球培训界为全球培训业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案例式教学有效地促进了陈述性知识向过程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任务型教学一样,案例式教学非常符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学生们在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会不断运用课前自主学习的陈述性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不断的将陈述性知识向过程性知识转化,力求解决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与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与交流。事实证明:案例教学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极好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一种适合工程类课程的融合任务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learning Using Task and Case)。如图2所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课程的学习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课前自学、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

1.课前自学。课前教学阶段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原本一直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传授阶段翻转到了课前,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来完成。根据工程类学科的知识构成,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方法,在这个阶段我们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资源、技术支持和学习方法与习惯。(1)学习资源。由于在这个阶段学生采用的是自学方式,所以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资料。①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是课前学习资料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它的形式可以是PPT加音频,也可以是视频短片,还可以选择网络上开放的相关课程视频。教学视频的内容、形式、时长等方面是影响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教学视频在内容上应该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录制一段视频,时长一般15分钟左右,不宜太长,这样既可以保持学习注意力,又不会给学生构成太大的学习负担。另外每个视频还应配有相应的文字副本,方便学生查看,避免观看视频时忙于低头做笔记而使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教学视频通常在课前一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目标是达到对基本概念的熟知以及对基本方法的深度学习。②辅助学习资料。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是工科类学习经常参考的资料之一,另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③课堂任务的准备材料。因为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融入了任务型与案例式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以完成特定任务或者自主分析案例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前阶段将课堂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案例提前交代给学生,会让学生的自助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更高。(2)学习方法与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是工科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阶段恰恰是培养工科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和所学课程的自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建立自我学习的方法继而树立自我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翻转课堂通过课前阶段的深度学习实现了对课堂活动的时间的延长。由于课前已经把课堂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自主学习,这样也就减少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就多了。所以在课堂教学阶段通常会采用合作式和交互式学习方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入了任务型和案例式教学。课堂活动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环节。(1)知识回顾与现场答疑。尽管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但是在课堂上我们通常会首先进行本课内容的简单回顾,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疑问与困惑进行答疑。该环节的时间比重应该控制在整堂课的20%以内。(2)任务活动与案例分析。将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总结,形成任务让学生完成,或者将工程中的实际案例提供o学生供其分析,这两种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培养工科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素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贯彻了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做中学、用中学、体验中学”的特点。任务活动阶段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工作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课堂任务活动的实施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教师根据本讲的知识点设计出相应的子任务以及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的综合任务,每个任务都要设计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具体的任务成果;②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进行子任务活动,充分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充当参与者、监督者、指导者、或协调者的角色,实时把握活动的进程,并对活动进行动态调整和指导;③汇报交流。任务活动完成后各个小组选出一名或几名学生进行成果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报告、评审等。

课堂上案例分析活动的实施通常包含以下环节:①教师根据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并基于案例提出附加问题;②学生独立对案例进行分析,回答附加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疑惑;③教师随时解决和回答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疑惑,并适当地穿插讲解相关知识和部分提示;④完成案例分析后,教师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结果汇报,并做点评。

3.考核评价。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良好结合。通常我们将对学生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课堂考评,通常采用形成性评价,一个是传统的期末考评,即总结性评价。(1)形成性评价。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报情况并结合在任务活动实施过程中观察了解到的各组的整体表现,对汇报的学生及所属小组在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参与度以及协商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2)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末会通过考试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考评,考试内容以课程大纲为主线,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四、实例

(一)《适航与航空安全》课程背景

《适航与航空安全》是系统安全性工程里面的一门典型工科类课程,该课程以系统安全性理论为基础,主要讲授飞行器的适航性与航空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航空安全的基本知识框架,掌握适航性与飞行安全相关的技术手段,了解相关的标准与法规,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该领域的简单问题。

如图3所示,该课程内容围绕航空安全的核心展开,包括针对飞行器的适航和安全管理两个主要内容。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上述的课程知识体系,并结合航空安全工程的实际工作,制定出该课程的授课大纲,讲全部课程内容分为13讲,每次授课3个学时,共计3时。

根据3.3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我们以“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的影响”这一讲来说明我们的课程设计,如下图所示。

“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这一讲的翻转课堂教学主要须做到安排课前自学和案例式课堂教学。

1.课前自学,教师通过在公共邮箱或者是课程中心中上传航空安全人为因素讲义及相关案例视频,并给学生提供查找相关知识的资源,鼓励去寻找讲义中没有的知识,如查找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案例或补充讲义中覆盖不全及不详细的知识点,同时接受学生的咨询;

2.课堂教学先要回顾这一讲的知识,并解决学生仍存有的疑问,接着给出一到两个相关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案例,让学生分组根据目标任务分析,最后进行分析情况汇报。

对于课程教授完成时的考核评价是对整个课程而言的,因此在图4中并未体现考核评价这一部分;考核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形成性评价和总结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各组的整体表现,对汇报的学生及所属小组在逻辑思维、任务分析程度、活动参与度以及协商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并放入学习档案袋中;总结性评价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来考核,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

五、结论与展望

在本科工程类科目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势,不仅符合工程类学科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是一种值得研究与推广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工程类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尚有以下方面需要继续探讨与研究。

1.授课教师的思维转换与能力提高,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在课前阶段教师要录制授课视频,使得教师的授课方式需要有很大的改变,在课上阶段,教师与学生需要合作式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交流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教学方式的技术化支持,目前的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如何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网络工具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领域。

3.评价考核方式的改变,翻转课堂的教学特色在于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而传统的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和考核的方式显然不在适用,我们需要新的方式与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评价考核。

4.教学效果的长期观察与改善,翻转课堂的提出和使用虽然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将其真正的应用于工程类科目的教学中还缺少案例研究与长期的使用观察,只有在长期(一个或两个学期以上)的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才能通过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来进行效果的评估和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https:///wiki/工程学.

[2]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6.

[3]张晓东.简论机电工程类学生工程素质培养途径[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6,(1).

[4]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5]邱然锋,陈拂晓,张柯柯,郭俊卿.关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R怠白吭焦こ淌ε嘌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C].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4) Shanghai,China 2014.

[6]李燕.基于任盏某跫逗河锟谟锓转课堂教学模式[J].数字化汉语教学,2014.

[7]张永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106-109.

[8]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9]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9):46-51.

[10]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11]https:///wiki/%E8%BF%87%E7%A8%8B%E6%80%A7%E7%9F%A5%E8%AF%86.

[12]https:///wiki/%E9%81%97%E5%BF%98%E6%9B%B2%E7%BA%BF.

[13]J.L.Bishop,M.A.Verleger.The flipped classroom:A survey of the research[J].2013.

[14]Bates S.The inverted classroom in a large enrolment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a case study.[C]// HEA STEM Conference.2012.

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就对贴近应用和实践教学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通过对现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透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改进其教学现状,提出了成人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具有相应的实践价值。

一、关于服务性学习策略与成人高教服务性学习

(Service-learning)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它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服务性学习是将课堂教学、有意义的实习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业成绩,并促进人格发展和培养公民责任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服务性学习主要注重培养受教者在服务社区(成教学员所工作的各类岗位)活动中的功效性,以此来提高受教者参与成教学习并服务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从实践中反思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从服务(岗位工作)经验的反思中提高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增强了成教学员理论结合实践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为此,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教育、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将服务性学习的发展和扩大看作是一项严肃的议题。在这种发展要求下,向高校教师传播并组织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或教育哲学与方法论)与成教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了。对于成教学员来说,通过创设应用与实践环节来有效地促进岗位技能和理论学习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成教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这就是说,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或者说是模式策略。在服务性学习中,服务者(成教学员)与教育者(成教教师)双方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关系,共同参与服务(成教部门)的学校来建立学习目标,一起决定进行的方式来满足双方共同的兴趣、需求与期待。传统的成人教育大都由提供服务(成教高校)的一方来主导、策划整个服务(教学)活动,而服务性学习策略则由双方一起来策划完成整个服务(教学实践)活动,共同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加强双方的能力与成长。服务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在为成教学员真正解决岗位技能和知识提高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又正是培养提高成教学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最为主要的目标。为此,一种借助于服务性学习的成人高教教学策略应运而生。

二、基于服务性学习的成人高教教学策略的基本框架

在成教服务性学习模式教学中,开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需求分析和研究学习,也就是“成教教学案例(见图1)”的调研、学习,即论证其服务性教学实践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研习的环节中,很多成教教学项目,是可以与学员们的基础课程很好地连结的。作为一个服务性学习模式的“成教案例教法”,既要能向学员们展示在研习中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服务(工作岗位)实践设计中,使服务实践项目刺激学员们深入学习、动手制作的兴趣,又要能使他们的研习成果,有效地应用在服务(工作岗位)实践的项目中。为此,将“教学案例”作为学员成教课堂教学的开始,分四个阶段逐步实施“案例教法”。即学习实践教学阶段、比较鉴别阶段、反思体验提升阶段和成果归纳提炼阶段。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反思体验提升阶段。因为该阶段是教师、学员、指导者三者经过学习实践教学阶段的相互融合以后,形成的一个在对“提出成教(服务)问题”和“实现目标”进行综合探讨的教学策略,所以,它是培养成教学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服务性学习成教教学策略的精髓。

三、基于服务性学习成教教学策略的实现要点

(一)第一阶段:实习实践教学阶段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之所以适合实施于成教教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课程、服务与反思的结合,比一般性的教学学习和教学多了课程整合与反思的过程,目的是要求学员在生活(实践)情境中进行学习,并从实际经验中获得反思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知识。所以在成教教学的案例中是否具有课程整合和反思的要素是其关键。为此,就要从成教教学案例的“案例教法”中开始,分三个方面设立教案教学内容。1.学员服务性学习策略既是一种学习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为此,在案例教法内容的设计上就要将服务(学员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整合到教学的学术性课程之中,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必须为学员提供经验性的学习体验,使学员在进行岗位工作的过程中应用新学到的知识,对所做所见进行反思,使得学员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工作技能。2.教师对学员实施反思性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提升)。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如何以学员为反思性教学目标来确立成教教学案例的理论教学内容。即:一方面,要注重指导学员在自身岗位工作中体现服务功效的教学架构,提高学员参与岗位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培养学员从岗位工作的实践中反思汲取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要构思怎样培养成教学员从岗位工作经验的反思中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更深层次地提高成教学员理论结合实践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在为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选配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其环境和形式的多样性,培养适应各种情况变化的教师。教师必须懂得如何通过统一、适当的模式使成人教学项目适合服务情景的需要。3.实践要让指导教师适应反思性教学,就要在案例教法的内容制定上,重点突出“教学对话”(in-structionalconversations)和“认知训练”(cogni-tivecoaching)的方法,尤其注意对成教学员进行以反思性实践为重点的服务经验的现实性和背景性的指导。使案例教法充分体现让成教学员在服务性教学活动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的教学策略。(二)第二阶段:比较鉴别阶段调查发现,学员们非常注重理论学习与服务(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为此,通过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教学阶段)的三方反思教学,对正在岗位工作的成教学员的社会服务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第一阶段的教学情况“提出成教(服务性教学)的问题”,引出拟“实现目标”,全方位地进行“问题分析(反思)”,对要进行的成教教学的主旨实施比较鉴别(即进入该模式的第二阶段)。案例教法问题的提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设立。即注重实践的效果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包括通过结合服务性(学员岗位工作)需求的问题提出,来满足他们期盼的内在需求,彰显学员投入成教学习的主动性,克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主体的缺失性及对立性,从服务性学习的实践中改变受教育者的被动与无奈,真正实现学习模式由强制性向自主性的转变;注重从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来提出服务性问题,实现学校教学和学员的需求相结合;注重从社会实践的传承性和创新性相互结合的视角提出问题,使学员对所提问题赋予其在实践工作中的创新性,为完善成人高教的实践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即反思体验提升阶段奠定基础。(三)第三阶段:反思体验提升阶段对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学员来说,在反思体验提升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主要是四个方面,即社会实践工作的专业术语、流程的基本框架;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实施岗位工作和社会服务的理论程序及操作过程;掌握岗位工作和为社会服务过程的复杂性与模糊性的预判能力;成教学员可能面临的基本社会关系问题的处理能力。而“服务性技能技法”的培养主要是:研究其在参与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的理论过程和实践经验;学会和掌握经常与指导教师(反思性教师)沟通的技巧,获取讨论方方面面的相关业务的能力;怎样提取和分析业务数据;对岗位工作的各种结论充分理解并形成有价值的报告。对于“实践反思补充知识”和“反思获得的新知识”的体验过程中,主要培养提高学员的七个方面技能。即基础理论对辅助岗位工作的深层融合研究能力;从相关数据中提取有用价值的分析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协作能力;对关键事物清晰的描述能力;充分获取新知识的检索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区行为的写作能力;自身服务社会和公民意识的自我觉察能力。正如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ErnestLeroyBoyer)所说,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它的使命,对学生的培养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从事一份职业,而是为了让学生享受一种作为负责任公民的生活。为此,对于成人高教来说,在该阶段主要是通过由服务性学习派生出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实际应用、遇到问题所采用“服务性技能技法”的解决、体会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在“实践反思补充知识”的渴求课堂再学习、再到社会实践“反思获得的新知识”等的实践活动,让学员充分认识和享受理论与实践、实践与提高、再实践所能获取新的知识的有益生活,召唤成教学员作为公民的一份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第四阶段:成果归纳提炼阶段通过反思体验提升阶段的不懈努力,学员在岗位工作或服务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使学员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愿望得以实现,成教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也得以达成。要使这种服务性学习成教教学模式能长期有效和更具生命力,就要在此时对取得成果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归纳提炼。采用服务性学习的成教教学策略来开展实施教学之所以会对成教学员产生积极效果,是因为它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服务项目(学员自身工作实际)内在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对课堂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社会服务(或岗位工作)地不断反思,并提高这种不断的反思。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不断提高上,另一方面它可以将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循环归纳提炼,然后作为新的成教教学案例积累在下一次成教教学的初始教学案例中,并在新一轮的成教教学模式中再进行提升和归纳,如此往复,不断提高成教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成效。总之,将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植入、应用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不再走原来“普教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视学习者为知识的接收者,单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无视教学效果的误区,主张尊重成人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在注重其获得知识、技能等工具价值的同时,关心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关注其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从而使其不断自我完善,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栾美晨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1).http://www.mov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307/.

[2]刘志.服务性学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策略的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5(03):79-83.

[3]齐小玉.服务性学习理念下高校成长向导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1)129-130.

[4]房慧.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1(03):74-78.

篇5

【关键词】现代传媒技术 中职英语微课 实践途径

微课是在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孕育而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能促进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中职英语的融合,它的广泛应用一定会促进新课改的的顺利完成,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让英语学习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中职英语教学与国际深度对接。

一、中职英语微课简介

中职英语微课是指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做题技巧、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中职英语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英语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英语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中职英语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学习,但只有将知识打碎,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吸收。中职英语微课教学已取得突出成效,成为中职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中职英语微课实践途径探微

1.中职英语微课的教学案例。下面引入一个在中职英语微课教学中讲授过去完成时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能准确记住部分单词的过去分词,能准确记住并说出过去完成时态的构成及句子结构,能运用所学的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描述简单的图片。

教学过程 :

首先看一个时间轴,用含有过去时态的两个简单句子描述轴上的图片。进而引出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复合句:By the time Li Lei got up, his sister had already washed all the clothes.;其次继续展示两个时间轴,模仿上述复合句用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描述时间轴。By the time I got to school, the teacher had come into the classroom.。再次过去完成时的基本结构是:“had + 动词的过去分词”。定义: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动作之前完成的动作或呈现的状态。过去完成时的结构归纳:可以用by, before 等构成的短语来引导,也可以用when, before, after 等引导的从句来引导。最后检验成果:①当我到达火车站时,火车已经离开了。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 . ②到上学期末为止,我们学了1500 个单词。By the end of last term we had learnt 1,500 words.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过去完成时这个新的知识点,完成了在教学之初为他们设计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势头一片大好。

2.中职英语微课的实践途径。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实践途径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微课:

(1)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设计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制作微课。微课设计要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要精简、明了。

(2)设计出总容量在几十兆左右的微课视频,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这样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使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变得容易资。设计教学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的英语微课。

(3)设计出的英语微课要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英语微教学资源环境。

按照以上要求设计出的英语微课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实现知识、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技能的提升,从而迅速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中职学生英语学业水平。

三、结束语

中职英语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的中职英语教育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霞.现代传媒技术视域下的高职英语微课实践途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114-115.

篇6

【关键词】高职 物流 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49-02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中,物流业不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其高质量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推动经济在快车道上飞速前进。然而,在中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却成为制约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更加突显出了高职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改变目前的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高职物流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一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融入到了教学实践中来,其中“混合学习”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教育教学领域,“混合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其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之上,将虚拟课堂、协作学习以及流媒体信息等融合在学习过程中,进而实现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任务有机融合。随着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中“混合学习”的成熟与发展,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其教学效能。

一、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混合:构建混合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专业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混合学习环境的构建则有着较强的优势。高职物流教学中的混合环境构建是建立在虚拟学习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将目前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微格教学环境融合起来,形成“虚拟+实战”的混合教学格局。在混合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充分依托物流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展开工作,对重点知识、重点技术和实战经验进行讲解,为网络学习、师生互动、沙盘推演、小组任务活动等创作条件。以高职现代物流基础之“物流与供应链”章节教学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建构,引入“沃尔玛供应链案例”进行基础性知识讲解,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上网络资源、教学案例和知识模型等对供应链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的内容和供应链关系建构展开教学工作。在这一过程中,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较强的教学优势,可以将整个案例分解成为不同的教学层次、知识架构,使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全面和详细地掌握供应链的构成体系。

其次,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对于案例资料中的供应链节点、供应链发展关系以及沃尔玛的伙伴关系等内容展开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协作,并且运用微格教学环境对“XXX公司供应链项目”展开网上推演、沙盘演练,进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混合学习环境。

最后,教师根据混合学习环境构建的动态信息反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协作、项目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同时结合现有的物流教学资料进行知识强化与认知,实现教学效能的全面提升。

二、网络学习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混合,优化资源结构,助力自主探究与协作

在高职物流专业混合教学中,混合学习资源的构建与应用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对于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混合学习中,学习资源有着多样化的来源与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和共享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以形成更强的推动力和学习效能。以高职现代物流基础之“物流包装”章节教学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这一章节的教学不仅需要对物流包装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生动、鲜活和丰富的包装案例作为引导,笔者借助于网络教学和交流平台进行了科学的知识建构,将大量的配套课件、视频资料、网络文本、教学案例和专业化辅导网站引入到学习平台,进行梳理、分析、存储和共享。

其次,教师在初步完成了混合学习的网络化资源体系构建之后,逐步引领学生对于物流包装分类、包装管理、包装与物流关系以及包装标准参数等知识点进行了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同时,对物流包装中的“3R1D”标准这一学习重点,教师可以网络化资源平台作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与任务分工完成。

最后,教师对于网络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进行了点评,同时选择了往届学生在进行“物流包装”专题学习时候的作品和学习成果进行比较与评价,也起到了较强的激励作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往届学生的优秀物流包装作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与了解,同时更可以树立学生开展专业学习与技能提升的热情与动力。

三、知识讲解与项目实战的混合:全面提升教学效能,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培养较高实战技能(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49页)的物流专业技能人才是物流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实战经验,而混合学习模式中课堂教学与项目实战的融合则为其提供了重要契机。在高职物流专业体系中,物流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需要建立在项目的基础之上,而混合学习环境架构恰恰可以将物流项目环境、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等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实践。以高职物流市场营销基础之“促进销售策略”章节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借助网络化学习平台对物流市场促销策略进行了讲解,而后将学生引入到网络虚拟运营环境中来,以“沙盘推演”为手段,对促销的基本过程、促销方法和原则以及促销技巧等内容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化学习平台展开促销模拟训练,将学生有机地分为多个促销小组,分别扮演经销商、中介、消费者进行促销虚拟训练。

其次,教师教学环境引入到物流专业实训基地中,将学生有机分组展开“XX物流市场促销项目”实训演练,采用实战化的教学来加深知识理解、提升业务能力。在专业化物流工作环境中,学生是以“工作人员”的角色出现,担负着明确的物流促销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虚拟演练时候积累的经验展开促销实践,以实现知行合一。

最后,教师将物理专业实战的教学录像导入到学习平台上来,组织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教学反思,寻找到自身的薄弱点,为后续的进步与成长打下基础。虚拟学习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教练员”的重要角色,也就是通过将学生行为与标准化体系进行对比,实现查缺补漏、取长补短。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中的“混合学习”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其中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混合、网络学习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混合、知识讲解与项目实战的混合等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一个系统化教学过程中,网络化学习平台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力量,不仅为课堂教学和知识理解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为网路化学习资源体系构建、项目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3]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育,2008(06)

【基金项目】2008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改革;模块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1671280310

化学教学论课程是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位课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和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阶段,各高校根据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化学教与学进行探讨,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如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重实践、高素质”的课程指导思想、“宽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小型化”、“模块化”、“个性化”的课程改革,“通过学习实践,独立获取知识,突出启发思维和师生情感交融等特征”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出发点,在全面考察相关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状况基础上,依据化学教学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模块式”教学方法改革模式,并进行了方法设计。

一、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构成

化学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向之一,最早主要在师范学院开设,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一些综合型高校也设置了此专业,化学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化学教学论课程是化学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以化学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化学课程、化学教材、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等角度,系统地对化学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1],形成了课程与教材模块、理论模块、基础实践模块、实验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教学研究等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各有其相应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各不相同,以此为突破口针对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集基础性、实践性及创新性为一体的新型“模块式”教学方法。

二、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

1. 课程与教材模块:包括化学科学素养,化学课程的理念、编制与变革,课程设计,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等内容,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素质性特色。

2. 理论模块:化学课程理论,化学教学理论、原则及优化,化学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概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整体联系,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结构。这些基本理论在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学生已详细进行了学习,在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追溯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以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教育评价及代表人物为主线,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干内容,结合典型应用案例从理论核心、局限性分析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掌握和熟记重点知识元、基本设计理论的教学方法。此模块的教学改革在于把握课程、教学、学习等基本理论的内在精神和基本特性,适应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性特色。

3. 基础实践模块:包括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化学探究式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化学教学评价等内容,实现课程观念、内容、形式与实施策略的统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内容和体系上创新,理论与经验结合,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性特色。

4. 教师模块: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为主导”决定于化学教师的素质、专业发展及教学艺术,教学方法要体现教育自身发展的特色、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现代教育理论成果、成功的教学实践成果,反映教学改革的时代性特色。

5. 学生模块: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两个“飞跃”和两个“转化”的内因,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学为主体”决定于化学学习的心理、化学学习的策略、化学学习的类型和特征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论的框架,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方法体系,成为新世纪贯彻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创新方法,反映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性、个性化特色。

6. 实验模块: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此次讨论中不再涉及。

三、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把握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寻找与教师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能够有效地椭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够有效完成课程改革赋予的教学使命。

(一) 课程与教材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教学改革中起关键和先导作用的是课程和教材。课程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涉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内涵的丰富和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提高课程适应性、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经验,如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需“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2]。

这一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广泛查阅、调研、阅读文献资料,关注当前化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化学课程新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内容建构、栏目设计,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课程与教材改革对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与教材见表1[3,4]。

(二)实践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相关学科的整合,吸收现代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成果,培养与训练化学教学实践技能。

1.注重教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结合听课、备课、教育见习等教学方法培养训练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课程实践性特点突出,是将化学教学规律应用于化学教学系统的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应根据设置意图与教学要求,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开展;课程基本理论也需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个案分析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学生虽缺少化学教学经历,但有丰富的化学学习经历,是学习课程的极为有益的直接经验,应充分调动和利用;通过教育实习等教育专业训练,涵养教育兴趣和技能,培养实践教学能力。

2.将教学实践融入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初步角色转换。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学技能训练、讨论、座谈、试教、实习、访谈、资料查询、论文写作、调查研究等。课堂试教、模拟教学录像让学生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自我反思与指导结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突出案例研究,精选教学一线案例,采用真实的课例情境、互动式教学,凸显情景性、示范性、研究性和应用性[5]。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辅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文献综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论文可结合课程内容选题,撰写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调查访谈,完成调查报告;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广泛查阅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综述前沿发展动态和新特点;将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学术论文大赛、学术年会融合,实现教学、科研及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学基本框架。

4.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作业培养、训练教学技术。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自觉性和有序性。既可借助一些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进行PPT教学设计、板书教学设计,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说课设计,更要注重新型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探究式教学设计、化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掌握、应用设计理论和方法。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涵盖广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题库;建设集成性强、信息量大,内容全面、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教学案例库、教学示范案例库、教学录像及视听资料。

(三)教师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1. 以教师素养培养为主线,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师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扩大教学信息量,实现教学方式、教师地位的变革。

2.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指导作用,观摩教学范例、优秀教学录像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6],通过备课试教、命题练习、观摩与交流、反思、行动研究等教育体验及评析,查找自身存在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四) 学生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提高人才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

1.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习主动性,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学习理论成果众多,其研究方法和学习模式具有社会科学学科的一些特点,而思维方式偏向自然科学型的该专业学生刚开始学习会产生不适应;化学教育的基础与前沿界限较模糊,研究活跃,观点不断更新,因此,学习主动性很重要,主动查阅调研有关文献资料以适应本学科的学习特点,主动参与试讲、研讨等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必备的条件。

2.实行“自学―听课―讨论―回答―交流―实践”的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互动教学-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习潜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紧跟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科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学思结合,运用实际经验、典型案例和现实情境等因素,阐释和把握原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训练,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五)教学研究模块教学方法

⒒学教学论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研究实现改革成果与实际应用的接轨,学生得到训练和锻炼,教师得到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在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引领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依托化学教学论硕士学位点及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应用研究,促进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吸收国内外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和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式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创新;将化学教学实验研究作为主要科研方法推进化学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优良教学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的化学教育工作者。

教学活动有着很强的惯性,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任重道远。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就业能力,成为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既懂化学基础知识、现代化学前沿发展动态,又能掌握化学教学论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在教学理论上“入门”,教学技能上“上路”,教育教学研究上“领悟”,无疑就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课程特征模块的不同特点展开的“理论-实践-发展”式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阎立泽.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数字化资源;特色设计;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37-04

一、开发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存在教育教学水平不够高、机制保障不尽完善等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及管理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标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不足、教材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基于此,在技术变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手机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本科教育培养,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教育,进而提出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智慧教育。[2]

二、开发内容

面向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数字化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育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制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主要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常见问题答疑、拓展资源。其中,教学案例是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现象,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学案例;拓展资源算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大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科素养,而缺乏教师教育相关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拓展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本专业学生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而产生的,拓展资源中会补充国家、省级师资培养基地每年培训年轻教师的一手资料、教师信息化大赛的相关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师技能的辅材料。

三、开发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资源协同共创与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达到创新教学方法、设置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化的目的。建设数字化资源不仅是提高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是对整个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新技术革新。数字化资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仿真、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特征,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有重大意义。[3]

四、设计构架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于1946年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及“经验之塔”理论。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分为三类,即直接或做的经验、替代或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4]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繁杂而庞大的工程知识突破时空的限制,灵活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以解决教学中具体的经验和抽象经验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弥补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

2.“共建共享”的和谐观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改善。单个培养单位建立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整合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只有培养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使用的和谐现象。培养单位在开发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中,应与同样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联合,组建数字化资源研发团队,共同协作、共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对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是培养单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共赢结果。

五、特色设计

1.搭建专业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1)建立多主体的用户角色频道

用户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以单位性质分为企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主体身份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满足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根据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用户角色,面对三者的资源输入端、载体、资源输出端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多频道呈现,有效地支撑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资源输出和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顺应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流量数据监控动态监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情况。

(2)创建在线网络课程

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线网络课程上课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特征。面向职教师资培养课程改革需求,电子教案中的章节、模块、单元等组织元素,在每个细化的部分会具体说明以何种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和向适应的教学法进行配合教学。配套视频有教师上课视频的实录、实训软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实训课视频以及学生讲课视频等多样化视频资源。此外,还包括习题研讨、辩论、作业提交、测试、投票、主题探究等学习活动。在线网络课程使用灵活便携,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多个平台中观看学习专业教学资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台、Andriod移动终端等电脑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

(3)生成职业资格试题库

建立职业资格试题库一方面是专业资格考试的最新消息,对资格考试分类,让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避免盲目考证;另一方面通过职业资格试题库的在线考试功能,可以实时动态监督自己学习的效果,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查缺补漏。每门资格证考试科目都是固定的,职业资格试题库只要收录历年的考试试题,并分配给专业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真题,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4)搭建交互性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主要由教师和管理员共同监管。管理员的职责是查看24小时内的问题,而教师只负责自己问题答疑反馈。如学生问题解答较为复杂,可以临时答疑,解决问题。学习论坛中会整理出常见问题解答,普遍性的问题就不再需要教师一一解答。学生可以搜索问题看是否有关联度接近的问题,以便迁移理解。交互性的学习论坛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5)形成专业虚拟教研组

高校教师的评比是以科研、教学、论文等多项指标进行的。虚拟教研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师必须同一时间段、同一地方开会,只要确定好开会时间同时在线。通过一个网上虚拟环境,发起谈话、视频以及文字交流。虚拟教研组单元下会划分子单元,如会议通知、会议文件、教研进展、教研成果等具体的子单元。子单元让教师对专业教研活动可以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备课,避免了高校教师因为任务重而敷衍备课的现象存在。

2.建设专业数字化资源库

本专业主要是开发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数字信号与处理》、《现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课教材。对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训项目、技能竞赛、拓展资源的开发进行详细说明。

(1)教学案例

从1952年至今,我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面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却寥寥无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教材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教学法进行理解,同时对章节放置的教学案例进行真实环境下的虚拟仿真练习。在每个教学法章节都添加了两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两个真实案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放置的是“Y-降压启动线路故障检修”和“十秒倒计时器的制作”,每个教学案例都是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过程、问题讨论三个部分设计的。教学案例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的把控,并对相应的教学法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教学视频

以往的教学视频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有学生参与互动。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视频录制中添加了学生习题讲解的视频录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专业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不易理解吸收难点。但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节习题的主要知识点覆盖,让学生自我备课讲授习题和教师、同学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促使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

(3)实训项目

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都存在大量的实训课程,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但高校实训课主要使用电烙铁、电阻、芯片等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安装、调试。学校引进大量的电子集成设备,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引线,按照实训指导书进行操作得出数据,完成实习报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还是后者的简单操作都不能使专业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现代原理通信这本书时,每编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必配备相应的实训项目。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相应软件、设备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的实训操作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以及设备陈旧等问题上。

(4)技能竞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全国每年都有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电子、软件类大赛。此外,培养单位积极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申请学生课题立项,对热爱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帮助。《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就是结合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流技术,通过软件仿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操作,完成项目实物需求。

(5)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开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资源一共分为三部分――文件、讲座、视频。文件多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分的发展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让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讲座多是教育领域中电子信息产业领头人发表的最新讲座的PPT,拓宽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把控。视频主要是培养单位组织的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国培、省培的影音录像。文件、讲座、视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教学资源,更让学生对职教师资培养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师参与度

高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大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托财政经费支持,一旦教师课题项目结题,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问题在于数字化资源开发教师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教师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对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提高教师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应对教师进修给以合理的激励奖励,让教师一方面可以完成课题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发展需求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肯定,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5]同时,教师专业水平不同,而数字化资源又是以教师团队开发为主,势必会出现教师付出不均现象。教师付出少的一方出现了“搭便车”现象,造成资源创作方的教师对资源创作利益分配不满,进而出现了能力强的教师职业热情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确,学校完善对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旦建立,若只让本校教师学生使用,就不能达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前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但要考虑学校层次、资源质量层次差异因素,还需要考虑校与校如何资源共享并签署资源共享协议。[6]引进“资源跨库检索”或“校际资源交换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共享度,避免数字化资源重复开发等问题,实现高校或区域性质上数字化资源的交互。跨库检索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资源库中的信息检索出来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其中应用到XML和JSP技术。把跨库的检索系统引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就可以实现对不同数字化资源库优质资源的检索,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率。还可以起到校际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的作用。

3.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工作,然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往往被资源维护与更新所制约着。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数字化资源相当陈旧,不能适应现有专业学生培养的资源要求,由于后续工作的停滞,导致了大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因此,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更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呈现动态变更、持续发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参与进度,共同完善。持续更新,保持“海量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资源库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架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我国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层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不足的问题。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强校与校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7.

[2]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教论坛,2012(16):48.

[3]张屹,寇洪丽.关于建设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库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77.

[4]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46.

篇9

怎样理解《纲要》?怎样在实践中体现新《纲要》新的教育理念?怎样把新理念转变为教育实践的过程?怎样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围绕这些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1、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成长的前提

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成为我们贯彻《新纲要》的首要任务。但是要在教师头脑中构建起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让教师明确学习目标:新《纲要》是什么?新《纲要》的教育理念及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是什么?

其次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其中以园本培训为主,采取“专家讲座”、“开放式讨论”、“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等形式进行,并注意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明确“纲要”蕴含的教育理念。

最后,学习培训中应该是理念先到、实践技能紧跟其后,有时甚至融合在一起进行。我们就请教师上一堂课,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组织区角活动观摩、讨论,让教师在相互评价、讨论中得到体会,这是一个共同交流的结果,对教师的帮助很大,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真正提高。

2、创造性教研活动――教师成长的途径

新《纲要》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必须加强与其联系极为密切的“幼儿园教研工作”的研究。且其背景下的教研活动是要能够真正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够切实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操作性强、充满乐趣,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2.1 学会观察――教师成长的法宝。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主人,教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在游戏中幼儿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这和指导者,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观察、分析,能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组织与指导提供生动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怎样学会观察,分析观察结果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对该怎样观察、怎么记录存在困难。于是就鼓励教师查找资料相互传阅,寻找机会外出培训一一派教研组长外出进行在活动中怎样观察、记录的培训,回园后就及时组织教师培训。本次培训教师的参与程度很高,特别是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明白了:1、什么是观察;2、观察什么;3、怎么样进行观察。

2.2 乡土课程编制――教师展示的平台。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利用各种资源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是课程开发的要求。因此,我园就提出构建以“家乡美”为主题的乡土化园本课程,鼓励教师大胆的、创造性的开展课程编写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过程为:讨论编制课程的原则、目标、内容、活动的类型――各教研组收集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录象等)――设计所有相关的活动。

2.3 教育案例――教师成长的阶梯。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即研究者”越来越成为现实。幼儿园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是一种来自现实的“反思”或“评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似乎在专家、学者的帮助中迷失了自我,也养成了“等待”的陋习。

随着对案例研究的深入了解,撰写教育教学案例,作为我园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正在引起广大教师的兴趣。教师每天与幼儿在一起,会演驿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只要老师能从问题出发,及时地把发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记录下来,就可以使自己由实践者向研究者靠近。

2.4 主题式研讨――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的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所谓“主题式”研讨是教研组教师围绕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发生或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困惑问题而进行大讨论活动。本次“主题式”研讨活动的推出,目的是为了保证让每个教师在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习他人的经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减少盲目性。活动后,教师们觉得这种“主题式”的研讨能够加强教师个体与同伴间的联系,增进教师交流,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3、管理者的定位――教师成长的生命力

新《纲要》的颁布,对教师是个全面的挑战,同样对幼儿园管理者也是新的挑战。管理者必须引领教师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共同挑起贯彻《纲要》的重担。面对新《纲要》管理者应该重新定位管理者的角色。

3.1 聆听者、支持者、服务者。在每一个活动中,管理者要静下心来听教师说每一句话,在倾听中用愉悦的笑脸、赏识的神态、赞许的点头与教师交流。注意多说鼓励性的语言,支持教师勇敢地去尝试,鼓励教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

3.2 伙伴。管理者应清醒认识到,一线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能给管理者带来活力和灵感;管理者可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帮助教师整合素材,提升教学水平。管理者与教师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3.3 引导者。在建立平等关系的同时,管理者不能忘了自己的管理角色,有给教师导航的任务。面对未知的领域探索,应以开放的思想和胸怀接纳教师的错误,最终帮助教师获得成功。

篇10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经过课题从开题到现在第三阶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越来越清晰认识到,应该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中实施教学环节的信息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以网络平台为工具,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把课堂变成语言实践的场所。对于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的实际意义,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从实际教学改革和教学需求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中间过程和状态进行分析和探讨,把信息技术从单纯的被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英语课程甚至其他课程的工具媒介,提高课程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变为学习的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结果反思

教师方面: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实验操作,调查总结评估等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科研能力不断增强。课题组成员开设研究课,实验课,通过实际文献资料学习、教学测试、同课异构、课件实际效果运用、调查比较、教学设计个案剖析、论文交流、集体备课、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等实践形式,实现资源,知识,思想的共享,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增强了对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的理解和应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效果。拟定编制特色校本英语课程,撰写了多篇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和设计,内容涉及英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各个方面。

学生方面: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信息素养明显提高。通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网络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提高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技能,变传统的教师评析为互动互评,成为了更简便易行效率效果更高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活动模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同事学生在体验收获和成功的过程中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格,由被动变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英语交流交际能力显著提高。

在具体操作方面,也碰到了一些难点,例如硬件方面,如果本校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化教室(注意:不是微机机房,这里说的是只具备教师网络教学和传递部分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的数据资源软件,以及同时具备语音对讲,跟读,听写等功能的现代化网络语言教室)那么开展整合教学研究将相对容易。本校学生家中有计算机的只有少数,因此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不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更少,那些家里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对利用计算机进行英语学习的概念也就相对模糊。而本校英语教师对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还是比较重视的,大部分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看出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只有很少部分老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可能力不从心。学生对英语教学中老师的引路人作用还是比较认可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对促进师生互动,对师生关系的好处也有体现,关系比较融洽。有进一半的学生已经在思想上有了利用信息技术去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意识,这与老师平时的强调肯定有直接关系。

三、对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各自的认知,教学特点,研究如何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到英语教学当中,重点其实就是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以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来达到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成绩,教学质量。

经过课题组再三研究和反思,最终确定本课题研究思路:是通过探索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效整合的具体模式和方法,来改变中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确定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具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发挥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最重要的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英语教学的理念,即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真正有效整合”的形式出现,寻求现代中学英语教学中新的增长点。

四、今后课题研究的设想和思路

在下一阶段,课题组将继续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完成阶段目标。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的研究,找到有效的整合课模式,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特别是网页形式的课件设计制作等技能。对课题研究中的分支小问题,以总结随笔和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继续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编辑资源库目录,最好能针对到章节级别,进行具体化设计。

最后,课题研究还希望领导和专家老师们多多指导,多多帮助,使我们课题惯利的研究和发展,以期推动英语教学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