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防治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磁辐射防治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磁辐射防治的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电磁辐射,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O441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并深入到千家万户,它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电磁辐射主要分为天然产生和人为产生,过量的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均会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一般而言,城市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指人为电磁辐射污染,按照电磁波频率的大小,人为电磁辐射源又可分为工频辐射源和射频辐射源,其中射频辐射源释放的电磁波的频率较高且频谱范围较宽,其电磁辐射的影响范围也较大。各类电磁波发射系统、工频辐射系统、利用电磁能的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等甚至包括部分家用电器,均是城市电磁辐射的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见表1) 。

由表1可知,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含潜在污染源)的种类多、分布广,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广播电视、雷达、卫星通信及移动通信对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贡献较大,各种电子设备、室内线缆布设是居室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

2 城市目前电磁辐射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2.1 我国相关法规、标准还需要继续完善

1997年我国颁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仅有的针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立法,属部门规章。随着城市空域电磁辐射环境的日趋复杂,该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辐射环境监管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法规的内容相对滞后、效力级别低、难以有效执行。虽然广播、电信、电力等部门在《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法规和规范中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应规定,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部分制度在这些法规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各执一法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与实施更高级别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

在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和卫生部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是我国电磁辐射防护领域的2个基本标准,但它们对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的规定存在不一致。管理标准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监测部门采用的标准不一。而且,这2个标准的法律效力相同,发生冲突时需呈请国务院裁决其适用性。第二,关于高压送变电设施的工频电磁场强度限值尚无国家标准,相关部门推荐暂分别以4kV/m和0.1mT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标准和磁感应强度标准,这直接导致输变电设施电磁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不强,即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均适用相同的标准限值。因此为做好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管理工作,应统一各标准中的管理限值,并加快设立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限值。

2.2 城市空域电磁辐射能量密度不断增大

电磁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已造成城市空域电磁能明显上升。根据资料调查显示,某地区环境电磁辐射污染1991-2006年进行调查,该地区平均辐射强度增长17.5倍,年均增长率达12.1%。此外,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某市部分居住社区的电磁辐射监测结果虽符合《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的1级标准(小于5V/m),但100KHz~3GHz频率段的电场强度已接近容许场强值的上限,部分社区的复合功率密度出现个别值超标现象。

2.3 电磁辐射纠纷日益增多

近年来,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的电磁辐射暴露水平也更加重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随之逐年增多。引发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主要原因有:在社区建设移动通信基站、10kV变电站等电磁辐射设施;在社区附近建设高压输变电设施、电气化轨道交通设施;房地产开发商隐瞒商品房周围电磁辐射污染现状,以及电磁辐射污染致人身伤害等。

2.4 电磁辐射设施环境敏感性日渐增强

城市和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磁辐射设施与公众的距离得以缩短,电磁辐射设施的环境敏感性随之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使一些广播电视和无线电通信发射台逐渐被新建城区包围,造成局部居民生活区场强较高;城市用电需求的增加及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大量高压输变电设施进入城市市区,而且电压等级不断升高,其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其产生的噪声可能干扰广播和无线电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居民区被通信基站包围,虽然单个基站的功率较小,但是大量的通信基站会使城市空域电磁场不断增强,另外,高层建筑顶部建有的微波定向天线、卫星天线等,易造成对高层建筑的电磁污染;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使交通干线的电磁噪声不断加重,在车流量高峰时段的交通路口,电磁噪声值可达44~50dBμV/m。

3 对策与建议

在利用电磁技术推进城市建设、创建便捷生活的同时,应以电磁辐射防护管理办法与防护标准为依据,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优化电磁辐射设施布设,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或避免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不利影响。

3.1 不断完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规、标准

现行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电磁辐射监管的需要,而且其与广电、通信等领域制定的相关法规无法全面兼容,因而适时制定与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相关的专项法规势在必行。该法规须在综合考虑电磁辐射污染源及其辐射特性的基础上,以风险预防为原则,以保护环境与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制度、电磁辐射设施规划制度、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制度、辐射环境风险预防制度、辐射危害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此外,为规范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提高电磁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并为解决电磁纠纷提供标准数据支持,应加快出台统一的电磁辐射防护国家标准。该标准应根据电磁辐射的危害性,并借鉴国外标准限值,在总结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及我国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统一《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关于电磁场强度及功率密度的导出限值。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电磁辐射安全管理导则,明确主要辐射设施的建造使用规范、管理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等内容。

3.2 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为保护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促进各类电磁辐射设施的规范、有序发展,需切实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的管理。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落实电磁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审批制度、“三同时”制度、监测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其次要明确城市空域电磁波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电磁发射设备,防止造成城市空域局部电磁污染。实施区域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措施,对可能造成周边辐射环境污染的中短波发射台实施异地搬迁,对微波天线等辐射源周围的建筑物高度予以限制,控制室内微蜂窝基站天线的悬挂高度及影响半径,如高度不宜低于2.3m,影响半径约为1m,室外宏站与周边敏感建筑的水平距离应保持30m等,高压线两侧50m内不宜建设学校、住宅及医院等环境敏感建筑。

3.3 采用电磁辐射控制技术

可以通过采取电磁辐射控制技术来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第一,通过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等方式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如在输电线路设计中采取提高输电导线对地高度、进行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方式,变电站的进出线在穿越居民区和人口密集地段时采用地下电缆布设方式。第二,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基站数量并降低天线增益,如根据通信基站的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和方向图、基站覆盖区的边界场强等条件对通信基站覆盖区进行优化设计,在达到最佳地域覆盖和最佳通话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天线增益,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第三,通过屏蔽辐射源降低电磁泄漏,可采取被动屏蔽、主动屏蔽方式对辐射源进行屏蔽,还可采用高频接地方式将屏蔽体内产生的射频电流导入大地,有效避免屏蔽体成为二次辐射源。第四,增加环境保护目标与电磁辐射源间的距离及绿化。研究表明,树木具有吸收电磁能的作用,在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上进行植被绿化,可增加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第五,采用滤波技术抑制电磁干扰,通过滤波线路将有用信号提取出来,同时阻截干扰信号通过。第六,开发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或反射等特性,在建筑、交通、包装、服装等领域使用防辐射材料可有效衰减电磁辐射强度,如使用碳素系列和金属系列等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防电磁波玻璃、吸收电磁波的涂料等用于建造房屋便可有效阻挡室外电磁波进入室内。

3.4 普及电磁辐射知识

城市空域及居室内广泛存在的电磁辐射因其无色、无味、无嗅的特性容易被公众忽略其存在的同时,也极易引起公众的恐慌,进而导致发生电磁辐射纠纷事件。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电磁辐射知识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使其了解过量电磁辐射的可能危害,正确理解生活中人为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其实践的正当性、安全性,掌握如何降低居室电磁辐射的方法或防护方法。此外,相关部门在监管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制度,并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与广大公众及电磁辐射设施建造运营单位共创安全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字:深部开采 冲击地压 综合指数法 钻屑法 电磁辐射法

Control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of Rock

Burst Arise from Deep Mining

DU Chuan-yun1, HUANG Chang-yun1, ZHANG Guang-chao2, GAO Sheng2

(1. CaoZhuang Coal Group Co., LTD,TengZhou 277519;

2.College of Resources & Safety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ock burst arise from deep mining of -1030m level's first mining face. We forecast rock burst through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method of drilling bits and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method. We get the date that the rock burst occurrence index of the first mining face is 0.73,the drilling bits quantity reach up to 5.1 kg/m,the maximal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is close to 50mV,and we can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first mining face has moderate rock burst occurrence dang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forecast result, we can implement unloading method such as blasting destressing, coal seam water injection and borehole pressure releasing in the probable rock burst occurrence area. By the above methods, the drilling bits quantity and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value both get significant decrease, and the occurrence possibility of rock burst in longwall top-coal caving face also get effectively decrease.

Key words:deep mining; rock burst;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method of drilling bits; method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我国采矿工作面临的冲击地压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引起重视。冲击地压会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破坏等,冲击地压还会引发或可能引发其他灾害,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火灾以及水灾,干扰通风系统,严重时造成地面震动和建筑物破坏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煤矿技术人员从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危险性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冲击地压预防措施。然而不同的地质条件、开采条件,预测预防措施也大有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探讨冲击地压的预测手段和预防措施。

1、工程概况

某矿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目前一二水平开采已基本结束,三水平-1030m已有一个工作面正式投产。本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偏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煤位于山西组的下部,是本区最重要的可采煤层,其赋存深度为-120~-1300m,厚5.57~10.85m,平均8.58m,全区可采,层位稳定。直接顶板为深灰色厚3m左右的砂质泥岩,有少数孔为泥岩,老顶是灰白色含黑色矿物较多的中粒砂岩;底板为厚5~7m发育波状层理及生物扰动构造的细砂岩,常相变为灰黑色的砂质泥岩,有时为泥岩。根据实验数据得出,3煤为具有强冲击倾向性煤层,顶底板岩石为弱冲击倾向性岩石,而且与开采深度关系密切。且随着二水平逐渐开采完,三水平已经投产,开采水平已经达到-1030水平,冲击地压的倾向性加大。另外井田内留下了很多不规则的煤柱,一方面使上覆岩层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煤柱上的应力叠加相当于把采深成倍地加大了,冲击地压已经成为深部开采的主要安全隐患。又鉴于在二水平曾发生过一起冲击地压事故,因而冲击地压问题更不容忽视,因此必须采用合理有效的预测预报手段和防治措施消除冲击地压危险。

2、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

2.1 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1-4]就是在分析已发生的各种冲击地压灾害的基础上,分析各种采矿地质因素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确定各种因素的影响权重,然后将其综合起来,建立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预报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在进行采掘工作前,首先分析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地质因素( 如开采深度、煤层的物理力学特性、顶板岩层的结构特征、地质构造等) 和开采技术因素( 如上覆煤层停采线、残采区、采空区、煤柱、老巷、开采区域的大小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个因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程度及其冲击危险指数,如公式(1)。

式中 Wt — 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综合指数;

Wt1—地质因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程度及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的指数;

Wt2 —采矿技术因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程度及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的指数

然后综合评定冲击地压危险状态,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将冲击危险程度分为无冲击危险、弱冲击危险、中等冲击危险、强冲击危险和不安全五个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冲击矿压危险状态分级

根据首采面地质条件,可以确定地质因素影响下的冲击地压危险指数。地质因素确定的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的综合指数见表2。

表2 地质条件影响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的因素及指数

由表2可知,根据采矿地质因素分析法,首采面的冲击地压危险指数: ,具有中等强度冲击危险,需要采取防冲措施。

根据首采面开采技术条件,可以确定开采因素影响下的冲击地压危险指数。开采技术条件确定的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的综合指数见表3。

表3 开采技术条件影响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的因素及指数

由表3可知,根据开采技术因素分析法,首采面的冲击地压危险指数 ,具有中等强度冲击危险,需要采取防冲措施。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冲击危险指数 ,

根据表1,首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为中等冲击危险性(偏强)。

2.2钻屑法

钻屑法[5-7]的基本理论和最初试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钻出煤粉量与煤体应力状态具有定量的关系,即其他条件相同的煤体,当煤层应力越大时,煤的强度越小,其钻孔的煤粉量也越大]。当单位长度的排粉率增大或超过标定指标时,表示应力集中程度增加和冲击危险性提高。

根据《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常采用钻出煤粉量与正常排粉量之比,作为衡量冲击危险的指标。煤粉量比值用体积或重量比表示,它又称为钻屑量指数,可写为K*=Vb/Vz。除煤粉量指标外,还应考虑动力效应。动力效应是反映冲击倾向的一个直观指标,如钻杆卡死、跳动、出现震动或声响等现象。通过记录钻孔时所发生的动力效应,可更加准确地判断危险位置。所列判别冲击倾向的钻屑量指数详见表1。

表4 判别工作地点冲击矿压危险性的钻屑量指数

钻屑监测地点位置:在工作面3号,13号,23号,33号,43号,53号,63号,73号,76号液压支架处设监测点,钻孔Φ42~45mm, 孔深7m, 间距6m, 孔距离底板1. 2m 左右, 单排布置, 钻孔方向为水平垂直巷帮,监测位置如图1所示。

2.3 电磁辐射法

煤体是典型的非均质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颗粒之间的强度与变形有着显著的差异。当煤体发生均匀应变时,会在内部发生极化现象,压缩区域的电荷密度升高,而低应力区的电荷密度降低,导致电荷由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运动。电磁辐射和煤的应力状态有关,应力高时电磁辐射信号就强,电磁辐射频率就高,应力越高,则冲击危险越大。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数两个参数综合反映了煤体前应力的集中程度的大小,因此可用电磁辐射法[8-9]进行冲击地压前兆的识别。

电磁辐射法临界值:根据理论研究和电磁辐射法在生产实际中应用,该矿现场实测情况确定电磁辐射预报的临界值指标为电磁辐射幅值取50mV,则脉冲数为1029。

电磁辐射监测地点位置:第一组在工作面3号,13号,23号,33号,43号,53号,63号,73号,76号液压支架处设监测点;第二组在工作面回风巷煤壁帮距工作面4m处设风巷第一个监测点,往外每隔4m设一个监测点,共设6个监测点;第三组在工作面运输巷煤壁帮距工作面4m处设风巷第一个监测点,往外每隔4m设一个监测点,共设6个监测点。监测点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钻屑法和电磁辐射法监测点布置图

3、防治措施

3.1 爆破卸压

炮眼布置及爆破参数:工作面前方上巷两帮及下巷上帮,炮眼间距均为10m,孔深20m,孔径75mm。上巷下帮钻孔方向为俯角10°~15°,垂直煤帮单排布置,距底板0.5 m;上巷及下巷上帮钻孔方向为仰角10°~15°,垂直煤壁,距底板0.5 m。炮眼每孔装药量4kg( 40 节) ,封泥长度6.5m,反向装药,双雷管起爆( 眼底、眼中各1 管母药) 采串联连线,3~5个炮孔同时起爆。

炸药选用煤矿许用三级水胶炸药,药卷规格为30mm×330mm,选用煤矿许用1~5段毫秒延期电雷管。

3.2 煤层注水

煤层注水[10]可以使煤的结构发生改变,降低煤体的强度,使得煤体积蓄弹性能的能力下降,以塑性变形能方式消耗弹性能的能力增加可有效防治和减弱冲击地压的危险性。根据首采面含水率测定结果,煤体自然含水率为3.2%,吸水率为14.4%,煤层注水空间很大。因此,在工作面前方煤体中布置注水钻孔,直径45mm,孔深18m,间距2m,注水压力5~6 MPa。进行煤体注水时,在正常注水工序时,当大量出水或注水时间超过2h时停止注水。

3.3 钻孔卸压

采用钻孔卸压可以释放煤体中积聚的弹性能,消除应力升高区。顶板岩层作用在煤体上,工作面前方煤体所受的压力将有比较大的升高,而钻孔卸压通过钻孔使原来作用于周边围岩的高应力向卸压区以外的岩体深部转移。其实质是利用高应力条件下,煤层中积聚的弹性能来破坏钻孔周围的煤体,使煤层泄压、释放能量,消除冲击危险。该矿钻孔卸压施工方式为:采用TXU-75型钻机打卸压钻孔,采用长1.5 m的钻杆,钻头直径115mm, 钻孔以3 m的间距布置,孔深10 m,孔距底板1.2 m左右,单排布置,钻孔方向与巷道煤帮垂直。

4、效果检验

图2,图3为在采取爆破卸压、煤层注水、钻孔卸压以后,采用煤屑法和电磁辐射法检验得到的煤层效果。采取措施前,煤粉量较大,钻屑量高达5.1 kg/m钻屑量指数为1.3,接近临界值,电磁辐射值也较大,最大值接近50mV。同时,在钻进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卡钻、进钻困难现象,表明该区域冲击危险性高。采取措施后,钻屑量指数和电磁辐射幅值都大幅度降低,进钻过程中也比较容易,说明冲击地压危险已经解除。

图2 采取措施前后工作面煤屑量监测结果

图3 采取措施前后工作面电磁辐射监测结果

5、结论

(1)首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等级为中等冲击危险性(偏强),冲击危险指数,其中,地质因素的影响大于开采技术因素的影响。工作面的开采深度、复杂的构造应力以及煤的冲击倾向性起主要影响作用,该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很大。

(2)采用钻屑法和电磁辐射法可以有效地对冲击危险性尽进行预测预报,使煤矿生产中对冲击地压的防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爆破卸压、煤层注水、钻孔卸压等措施对于冲击地压的防治效果显著,冲击危险得到解除,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3)近年来我国的煤矿的深度开采工作正在逐年的加强,深部开采冲击地压作为开采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对冲击地压这一典型的开采灾害,应从生产条件、影响因素、预测技术以及防止措施等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尽量减少或是避免冲击地压的发生,为煤矿深部开采工作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开采环境,促进我国煤矿开采事业的安全发展。本文结合矿井生产实际,对冲击地压进行预测预报,并有效的解除了冲击地压的危险,为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周澎.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实践[J]. 煤炭科学技术学报,2011,39(4),35–39.

[2]李化敏,袁瑞甫,李刚锋.综合指数法中地质条件影响冲击危险指数的探讨[J].煤矿安全学报,2011,42(11),119–122.

[3]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294-330.

[4]窦林名,何学秋. 冲击地压防治理论与技术[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96.

[5]照样生,梁纯升,刘成丹. 钻屑法测量围岩压力的探索[J].岩土工程学报,1987,9(2):106 –112.

[6]邹范祥, 孙凌资, 褚福军,等. 钻屑法在监测冲击地压中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学报,2010,(5) :156–157.

[7]潘大伟.煤矿冲击地压的监测方法初探[J]. 山东煤炭科技学报,2011,(5) :609–611.

[8]聂百胜,何学秋,王恩元,等. 电磁辐射法预测煤矿冲击地压[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0,31(6):609–611.

篇3

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辐射环境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放射性安全管理和电磁辐射管理。

本办法所称放射性安全管理,是指对核设施、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铀(钍)矿及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等所产生的电离辐射的安全管理。

本办法所称电磁辐射管理,是指对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的防护管理。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领导,将辐射环境管理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及时协调处理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公安、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广播电影电视、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科学技术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辐射环境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在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产生辐射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依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防治辐射污染。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开展辐射环境管理宣传,普及辐射环境科学知识。

鼓励、支持辐射环境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

第七条对产生辐射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要求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专项规划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按国家、省相关规定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辐射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使用)。建设单位应当保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不得拆除、闲置辐射污染防治设施。

第二章放射性安全管理

第八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依法报经批准后申领。

第九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贮存、运输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按照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的原则,做好以下工作:

(一)放射工作场所按规定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并配备必要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设备;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操作规程,保障安全管理信息畅通,及时查清和纠正影响防护与安全的问题;

(三)自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定期对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实施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管理,建立个人剂量数据库,加强监测信息的评价和应用;

(四)培育单位安全文化,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并使其具备相应资格;

(五)强化内部管理监督,严格执行放射源保存、贮存制度,切实防止放射源丢失;

(六)按规定要求清除污染、处置废物;

(七)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档案管理;

(八)制订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开展隐患排查并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事故;

(九)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1月底前向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年度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三)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送贮等情况和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

(四)场所辐射监测和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数据;

(五)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

(六)核技术利用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七)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和相应的整改措施;

(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落实的其他情况。

年度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

第十一条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定期检测设备,防止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以及剂量差错等造成事故性照射。

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公示放射诊疗的操作流程和服务规范,指导就诊人员安全就诊。

第十二条从事移动探伤作业、利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作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已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要求,划定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移动探伤作业场所难以划出安全防护区域的,探伤作业单位必须建造探伤室。

第十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放射源跨设区的市移动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在实施作业10日前,向作业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放射源参数、作业的地点和时间、拟采取的辐射防护管理措施、辐射防护责任人及其联系电话等内容。

第十四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标准确定的管理目标和要求收集、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

废旧或者闲置的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返回原生产单位或者出口方,或者送交取得相关资质的单位集中贮存、处置。集中贮存、处置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禁止随意堆放、掩埋、丢弃放射性废物。禁止将放射性废物与普通废物一起处置。

第十五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产生低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当按规定配备暂存库。暂存库及其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满足安全防护的需要。

第十六条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省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监测和运营情况。

第十七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依法贮存或者处置放射性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督促其依法处理;发现无法确定所有人的废弃放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采取收贮等措施。

第十八条需要报废X射线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对射线装置内的高压射线管进行拆解,并报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核销。

第十九条拆解、回收、冶炼废旧金属的企业,应当配备放射性检测设备、人员,对废旧金属进行放射性检测,如实记录检测结果。检测发现放射性水平异常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

第二十条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和射线装置,需要终止或者部分终止相关活动的,相关单位应当编制退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原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并按照审批要求落实污染治理、场所修复和保护等各项退役措施。完成退役并经原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终态验收后,依法注销或者变更辐射安全许可证。

铀(钍)矿需要退役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伴生放射性矿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原材料及产品的伴生放射性检测和工作人员必要的放射性防护,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生产产品。

第二十二条生产花岗岩石材、陶瓷产品,或者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制造砖、水泥及其他建筑装饰装修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产品出厂、销售时,应当附产品合格证和产品说明书,明示适用的标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承诺。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销售。

禁止使用铀尾渣、浓集放射性核素的工业废渣等生产建筑材料或者直接作为建筑材料。

第二十三条核电厂等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安全检查和评估,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核设施的稳定、可靠运行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核电厂等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按照国家规定对核设施流出物和核设施周围环境实施监测,每年一次向省和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监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布设施运行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问询。

核电厂换料检修及运行中发生涉及环境影响的重大事件,或者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及总量出现异常时,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及时报告省环境保护部门。

第三章电磁辐射管理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组织制订城乡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及其他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布局,防止电磁辐射污染。

第二十六条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台(站)与人口稠密区的距离,必须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其所发射的电磁波的强度不得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

第二十七条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应当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基站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应当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

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移动通信基站,不得擅自提高经批准的发射功率等影响电磁辐射水平的参数;确需提高的,应当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布局,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

在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实施阶段确需调整线路路径的,建设单位应当对调整的部分进行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说明,并在施工前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线路路径或者选址有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重新报批。

建设单位对同一区域、同一规划建设时期内的高压输变电工程,可以按同一批次或者等级进行整体性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十九条在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使用电磁能应用设备的单位,应当采取屏蔽等防护措施,保证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

第三十条在电磁辐射超过限值的区域,有公众日常长时间停留的,运行和使用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单位应当采取整改措施,减少电磁辐射,确保电磁辐射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有公众可能进入并短暂停留的,运行和使用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单位应当通过设置警告标志、栅栏等现场管理措施,控制公众进入。

第三十一条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项目建设前如实公示建设项目有关信息,开展公众调查,接受公众对建设项目有关情况的问询,听取意见,做好说明、科普宣传和解释工作。

第三十二条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建设和运行的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破坏其建设、运行。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卫生、公安和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和执法协作,全面掌握监管对象基本情况,共同做好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配合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对本省行政区域内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退役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省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具体规定本省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产生辐射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省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法定权限负责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有关具体工作,可以依法委托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承担。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况定期通报同级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

第三十七条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建设全省辐射监督性监测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事故应急预警和指挥系统。

第三十八条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建设开发活动的实际情况,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组织全省伴生放射性矿源项普查,指导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防护管理。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诊疗活动和辐射环境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法参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和道路运输安全的监管,依法参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发生放射源丢失和被盗的,应当及时立案、侦查和追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源水路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并对公路、水路有关运输单位的内部安全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建筑材料等产品质量和专业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治辐射危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给予协助、配合和技术指导。

第四十二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申报进口的废金属进行放射性检测,并按规定保留检测记录;发现放射性超标的,由海关依法责令退运。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应当做好辐射环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促进公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管理信息公开范围和提供渠道,提高管理透明度,增进公众对辐射环境安全政策和措施的信任、支持。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相关规定加强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及时修编、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相关预案之间的协调对接,并组织应急培训与演练。

第四十五条核电厂的应急管理工作按照《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浙江省核电厂辐射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其他核设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参照其执行。

第四十六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发生辐射事故的,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向当地县(市、区)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公安部门报送辐射事故初始报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辐射伤害的,还应当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接到辐射事故报告的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直至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和辐射事故的严重程度,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同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辐射事故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辐射事故的等级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辐射事故处理工作。

负责突发事件应对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地向公众有关事故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第十三条规定报告放射源移动作业信息的;

(二)未按第十九条规定配备检测设备、记录检测结果、报告异常情况的。

第五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正常使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产生辐射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规定,不履行辐射管理职责、义务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出厂、销售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五十三条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未落实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责任,造成辐射安全事故的,对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或者处理。

第五十四条环境保护等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违法颁发许可证或者批准相关文件的;

(二)不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三)缓报、瞒报、谎报、漏报辐射事故的;

(四)未按照规定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不依法履行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职责的;

(五)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害民事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消除危险、消除污染和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六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探伤,是指使用X射线或者射线装置对物体内部缺陷进行摄影检查的工作过程。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是指列入国家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并纳入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的系统和设备。

第五十七条本办法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辐射影响因素弱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简称弱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基本粒子之间一种特殊作用,它和强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和万有引力作用并成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最早观察到的弱作用现象是原子核的衰变。后来又观察到介子、重子和轻子通过弱作用的衰变和中微子散射等弱作用过程。弱作用的力程在四种作用中是最短的,在低能过程中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参与弱作用过程的粒子在同一点的作用。

分析实验的经过发现,费米子在一点的弱作用(称为费米作用),是两个费密子弱作用流的耦合,所谓弱作用流相当于电磁作用的电流。耦合常数G与质子质量二次方的乘积是无量纲的,比电磁作用的精细结构常数小1000倍。这个比例反映了两种作用在低能下强度的差别。

弱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称性低。在弱相互作用中,空间反射、电荷共轭和时间反演的对称性都被破坏;同位旋、奇异数、粲数、底数等在强作用下守恒的量子数都不守恒。但是破坏时间反演的弱作用比不破坏时间反演的弱作用弱得多。

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虽然很不相同,却又有相似之处。弱作用流与电流一样是守恒的,它们之间还有以对称性相联系的关系。

篇4

关键词:辐射环境 核医学 输变电 评价

辐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太阳发出的由核反应产生的光和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器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而这些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按照辐射作用于物质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人们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热辐射、无线电波和微波,以及输变电工程。

由于辐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往往辐射显得令人生畏。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工业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些行业在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某些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项目都应进入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辐射环境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HJ/T10.1-1995)和《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陕西这几年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是做到比较好的,其中核燃料加工,铀矿、伴生矿、核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和高压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都比较有特色。结合我们在评价工作及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我们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项目,抓住不同的重点,是搞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

一、对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废物产生辐射污染项目

1.评价范围的确定

这些项目在我们长期监测的结果看,在厂(矿)区周围0~1.5km范围内是污染较为明显的地段,随着离厂(矿)区距离的增大污染迅速的减弱,2km以为基本接近环境本底。根据这一规律,我们认为,这类建设项目可以项目所在地为中心,以2km为半径的范围作为评价范围[1]。

2.评价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

关键居民组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5msv。

3.污染源分析

分析气态源项、液态源项、固态源项所产生的污染物的量及流经途径。

4.剂量估算

4.1评价区的人群分布

4.2辐射环境所致各人群组的剂量估算

4.3评价分析,通过模式计算,找出关键人群组,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二、核医学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项目

1.评价标准

医用反射性同位素应用属于操作非密封源的范畴,其评价的标准为《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为任何追溯性平均)不超过20mSv;第B1.2款规定,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1mSv。

核医学同位素应用项目评价可取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剂量限值的四分之一即5mSv和0.25mSv作为各自的剂量管理限值。工作人员体表、内衣、工作服、以及工作场所的设备和地面等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应按表1规定的要求限制。

表1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排放的控制规定,不得将放射性废液排入普通下水道,除非经审管部门确认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低放废液,方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并应对每次排放作好记录。

2.污染源分析

核医学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H、32P、99Tcm、131I等十多种,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共同特点是能量低,半衰期短。在这些放射性同位素中,用99Tcm标记的示踪剂占任何医院放射性药物使用量的80%以上。

在对污染源进行分析时,应根据核医学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每种核素的衰变方式,确定污染因子,如β射线、γ射线等。另外,工作人员在对各种药物的操作中,会引起工作台、设备、地面、工作服和手套等的放射性沾污,造成放射性表面污染。核医学同位素应用对环境潜在影响最大的是洗脱出来或购置来未用完但已无医用价值的放射性废(残)液、病人排泄物等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固体废弃物(如一次性注射器等)中沾有或残余的放射性同位素对环境的影响,有时放射工作场所还可能存在放射性气体的污染。

因此,核医学同位素应用对环境污染的因子有:β射线或γ射线,放射性表面污染以及放射性“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1.实践正当性判断

核医学同位素应用具有:1)先进性,表现在极高的灵敏度,已成为微量和超微量物质分析的重要手段;2)不可取代性,核医学同位素的应用被视为“流动型原子显微镜”,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深入到亚细胞、分子、亚分子的水平,对挽救生命起着其他技术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核医学同位素应用一般是正当可行的。但在评价时须指出,医生必须遵守医疗道德,清楚哪些疾病适用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诊断或治疗,对那些可用其他手段(如B超)可做的诊断,即使癌症患者,也不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2.工作场所的分级

核医学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属于操作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范畴,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应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为甲、乙、丙三级,日等效操作量计算公式为:

在评价时应关注辐射工作场所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划为控制区和监督区,各区是否有相应的防护、隔离设施等。

3.剂量限制

评价时,应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的受照剂量进行估算,估算公式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0年报告附录A, X或γ射线产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计算公式如下:

H = 0.7×10-6 Dr t

其中:H为X或γ射线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mSv;Dr为X或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nGy/h,可采用估算或类比监测得到;t为X或γ射线照射时间,h;0.7为剂量换算系数,Sv/Gy。

剂量估算结果如若满足剂量限制的要求,评价时还应考虑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是否做到可合理达到尽量低(ALARA)的原则,以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或公众成员的受照剂量。绝不能把个人剂量限值作为设计和安排工作的出发点,也不能把个人剂量限值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在不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照射水平,但“尽可能低”不是无限制的,它是“合理”的低。

4.放射性废液(废水)

评价时,可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估算储存池是否能够满足最大使用量、最长半衰期核素的排放标准。需要指出的是,为减少环境污染,核医学放射性同位素废液(废水)是严禁使用稀释排放的。

5.放射性固体废弃物

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措施目前也采用集中收贮衰变的方法,一般要求衰变10个半衰期后可与其他非放射性固体废弃物一起分类处理。评价时,重点关注核医学使用单位是否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含量、半衰期、浓度以及废物的体积和其他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差别,对不同类型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分别处理,是否有利于废物管理的最优化。

四、输变电工程项目

这类项目属于非电离辐射项目,表现为电磁辐射。近年来,高压输变电引起的电磁污染所受到国内外群众的强烈关注。国内各地临近居民区的变电站或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往往受到居民的反对,如:陕西泾阳池桥输变电,引起线路沿线居民的强烈不满,当地环保局举行多次听证会,才得以解决。所以,搞好这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能为政府的决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评价范围的确定

1.1变电站 以变电站站址为中心,半径为500m范围内区域

1.2输电线路 以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区域

2.保护目标

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确定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为项目环境影响的保护目标

3.评价标准

目前,由于我国没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标准,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推荐标准被普遍应用为解决电磁辐射的适用标准。

HJ/T24-1998中规定:以离地面1.5m高度处4kv/m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推荐限值;采用国际辐射保护协会关于公众全天辐射时的工频限值0.1mT作为工频磁感应强度的推荐限值。这一标准限值远小于大多数国家和组织的公众暴露推荐限值。这一事实较充分地证明了我国目前采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是足够安全的。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制按执行。其他项目的评价标准按当地环保部门的批复的标准执行。

4.评价分析

通过类比和模式计算,重点看保护目标的环境影响值在不在标准范围之内,如果超标就得提出经济实用的污染防治措施。

抓住了这些重点,解决好评价区内保护目标的各种矛盾,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就能顺利地通过。

参考文献:

[1]曾一兵、张宗让、门蒙、张鹏《重点放射性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的探讨》。中国辐射卫生 2005年3月第14卷第1期.

篇5

陆姗梅

(广西福源电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537000)

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的绿色电网成为电力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作为绿色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高效、环保、安全、节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变电站是当务之急。通过新技术、新设备、

新材料、新工艺,在变电站的建设中科学规划、环保施工、节能运行、

智能调度和精细管理,降低其对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影响,最大可能

地减少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较少能源损耗及减少环境污染,实现

节地、节材和节能降耗,将效率最大化、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

管理智能化的理念全面融入电网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

近几年,一场绿色能源风暴席卷了全球,也吹遍了祖国大地,

推动了我国新能源领域的绿色革命。一时间,这场绿色能源革命又

在整个电力行业及相关产业中迅速兴起和展开:新能源、智能电网、

数字变电站等新概念、新词汇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和媒体上;绿

色电网、绿色电厂、绿色变电站建设的呼声不绝于耳;各种绿色电

力产品和智能设备层出不穷。这场绿色革命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思

想,推动电网朝着绿色电网建设的战略目标向前迈进。

“绿色变电站”,它应该是这样的:

1、选址规划与自然完美结合

地理位置对绿色变电站的建设非常重要,应本着节约土地资源、

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原则,既要避免在地址结构复杂和危险

的地段,又要求变电站的外观及造型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特别是

现在城镇市区内的变电站建设较多,变电站的外观及造型应与周围

环境一致。尽量避免在居住区建设变电站,以防产生大量的拆迁工

程和意外事故。符合电网规划的布点要求,尽量靠近负荷中心、降

低线路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

2、艺术建筑设计,令人赏心悦目

变电站属于工业建筑,是进行电力生产的工房,实用性是建筑

的首要功能,建设时要将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用材环保、施工严

谨、低碳生产、管理人性等先进理念深入贯彻到电力生产的全过程;

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实现电网设施与城乡、

自然及周边居民的和谐共处,使之充分发挥变电站的输、变、配的

功能,确保电网及变电站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其次才是观赏性,变电站既然作为建筑的一类,在保证其功能

的前提下,建筑美观性是很必要的。绿色变电站是艺术建筑,具有

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能够体现出民族性和

时代感。具体讲,绿色变电站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装修

到群体组合,从架杆到放线,从电缆敷设到设备安装,要求整齐划一,

整齐排列,注重工艺和质量,做到重点突出,和谐统一。在颜色选

配和材料制造上要有对比效果;在结构上要强调整体统一性,有丰

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处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凝固的音乐”也由

此而得名。

3、智能高效,绿色低碳

智能变电站是数字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

网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和调整电压的重要

电力设施。数字变电站就是智能变电站的代名词,它主要体现在智

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

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 通信规

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其优势是经济高效,即电网运行和输送效率高,运营成本低,能源

资源和电力资产的高效利用;清洁环保,即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与

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

中的比重。

绿色变电站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安全生

产及工作效率,给电力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电能的输送和分

配,到低损耗输电和智能变电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无不体现出数字

变电站的作用:计算机监控系统代替运行值班人员对全面监控和管

理变电站,并能远程监控、管理和维护现场设备;远程图像监视系

统能直观显示现场设备及周围的情况;室内温度、湿度超标,空调

自动启动,并能远程控制灯光、风机和空调;“电力系统同步时钟”

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当设备运行出现异常,“网络报文记

录及分析系统”就能立即分析所有通讯报文并对异常报警,进而查

找到隐患和错误原因,指导人员定位排除故障;当出现火灾报警讯

号时,灭火装置能自行启动,实现高效安全灭火。

4、水污染防治

变电站排放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少量工业油污水。变电站

事故油池具有油水分离功能,在特殊情况发生时能处理掉含油废水。

对于主要排放的生活污水可利用生物降解或水处理设备来净化水

质,处理过的水可继续循环使用,达到节水的同时防治了废水污染。

5、变压设备的选择

绿色变电站的要求不仅仅是外围建筑设备的环保、高效,还应

根据全站负荷统计,考虑设置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综合考虑设备的

重要性和可靠性要求,结合目前技术水平,对保护、测控装置进行

适当的整合,同时要求变电站的系统部分和电器部分做到安全节能。

对于变电站系统来说,就是在保证正常的供电外合理配置无功装置

功率,采用先进的集成化、智能化继电保护装置。

电气部分设备选择是以安全可靠、性价比高为基础,尽量使用

低声噪、少污染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

数字接口的职能一体化设备,操作时应为处理器检测信号回路和控

制操作回路。变电站的照明可采用绝缘铜管母线、高效节能照明灯

具、节能变压器等进行节能。

6、电磁辐射防治

随着高压线路的增加和变电站的加速建设,随之而来的电磁辐

射污,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重视。降低电磁环境的一

个有效途径就是采用辐射较小的先进设备和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

术,采用智能化的电站、利用先进的光电式互感器技术和网络通信

技术,可以有效的将交流的电磁信号转变为弱的数字信号,大大降

低变电站及高压传输设备的电磁辐射污染。

在变压器上采用新材料也能有效的降低电磁辐射,变电站应做

到随时检测,建立电磁辐射实时监测系统,保证电磁辐射不超标。

7、噪音污染防治

变电站的设备复杂多样,在运行时易产生各种噪音,如本体噪

音、变压器冷却风机噪音等,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控制噪音

的污染要先从源头抓起,降低变压器本身的噪音可以通过一些技术

手段和运用新材料达到减弱的目的。

如传统的变压器改造时可用加铁芯截面积降低磁通密度的方

法,以及采用优质硅钢片,改善组装工艺,还可以主变基础采用混

凝土条形基础减少主变与基础的共振等。对于外围的设备如风冷却

设备等选择优质低噪音风机;在变电站的周围加建高围墙来隔离噪

音也是一个很好的隔断噪音方法。

8、站内外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绿色变电站,应该对周围的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传

统的变电建设中往往使用了大量的降阻剂,有些降阻剂接地体具有

强烈的腐蚀性,甚至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建设变电站中,可采

用降阻效果稳定、对电极具有防腐作用的离子接地极进行降阻。变

电站采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方式进行绿化布置能改善城市环

境,是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

随着国家提出和谐发展的要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成为各行

业进行工作的目标。电力是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选择合理、

环保的建设方案,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节约资源,降低损耗是

进行电力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绿色变电站是绿

色电网的重要一环,

也是组成绿色电网的

关键点,它开启了绿

色电网建设的新篇章:

2010 年10 月,

广东电网公司第一座

绿色变电站——110

千伏佛山平西变电站

正式投运

110 千伏平西变电站位于佛山南海桂平中路花场边,主体结构

为一栋白色二层建筑。除道路与建筑物外,全部采用绿化或透水砖

面层,全站绿化面积达690 平方米。现场看不见错综复杂的线路,

也听不到变压器的低鸣。

在建筑设计时,设计者充分利用大门、门厅窗等形成穿堂风,

设备生产区采用自然进风,辅以轴流风机排风的方式,轴流风机还

加设了温控装置,同时采用塑钢窗框、特殊玻璃、特殊塑料板进行

隔热。据统计,在进行上述的节能尝试后,该站每年节电超过42

万千瓦时。

该站的另一大玄机在顶楼。露天平台上加设的屋面雨水收集系

统,令综合楼成为一栋可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态型节水建筑。处理后

的雨水将达到景观用水水质标准,用于绿化等站内日常用水。通过

测算,该站每年可利用这类非传统水源达700 立方。

平西站在主变压器、站用变压器、串联电抗器等选择上都选用

低损耗、降噪型设备,对建筑主体加装消音设施,外界基本听不到

噪声。此外,该站对室内采用节能灯,场地照明采用太阳能LED 灯,

这类照明灯单管寿命长达5 万小时。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平西变电站围墙内面积节约了118.5 平方

米,整体建筑面积节约155 平方米,容积率仅为0.9,是目前全省

占地面积最小、容积率最低的变电站。

2013 年1 月,广东省东莞市第一座绿色变电站——110 千伏石

鼓变电站正式投运

110 千伏石鼓变电站位于东莞市南城康华医院附近山坡上,从

外观上看,看不到线塔、避雷针、变压器,全封闭的现代化建筑与

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变电站相距甚远。

作为东莞首座环境友好型绿色变电站,其兼具节地、节能、节

水、节材、保护环境等多项优点,以颇具亲和力的建筑设计取代传

统变电站的外观,同周边环境实现了完美融合。其在环保节能上主

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1、用材考究隔音更好

石鼓变电站所用建筑材料的科技“含金量”非常高。以墙体砌

筑所用的新型蒸压加气混凝土为例,一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相

当于18 块红砖,且不受一次砌筑的高度限制。蒸压加气混凝土内

部含有大量气泡和微孔,保温隔热能力强,隔音效果良好,且耐火

阻燃,导热系数很小,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能有效

抵御火灾。

该站所用的新型建筑材料成本适中,比普通建材的性能更加突

出,使建筑本身具备了保温隔热、耐火阻燃、吸音隔声等优点,同

时还具备良好的水密性和抗风压性。

2、高标准设计设备更安全

由于绿色变电站所有设备藏于室内,对变压器自身损耗、发热

量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石鼓变电站设备的各项指标都严格遵

循技术协议标准,部分指标甚至还高于协议标准。如技术协议要求

主变压器空载损耗小于32 千瓦,石鼓变电站则为27.71 千瓦,损

耗降低了4.29 千瓦,降损率为13.4%。主变压器损耗率的降低,很

好地控制了其发热量,确保了设备的稳定性。

3、环境美化绿色更环保

在110 千伏石鼓变电站院内,除了建筑物以外的边坡场地、空

地都种植了绿色植物。用于绿化的植物属少维护、耐候性强的品种,

可以有效降低维护成本,美化站区环境,并同周围山坡环境相协调。

另外,在站址南面和西面围墙外种植高大乔木,将部分热辐射阻挡

在变电站室外,以节省变电站空调耗能。目前,站区总绿化率达到

了30% 以上。

2013 年2 月,贵州电网公司第一座绿色变电站——110 千伏青

山变电站正式投运

110 千伏青山变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国际城小区附近的山坡上,

三层楼高的米黄色建筑,外观貌似一座美观的商务办公楼。

110 千伏青山变利用小区道路形成环形道路,降低了占地面积。

本站占地仅2250 平方米,而同类型变电站占地面积约3500 平方米,

减少了37%。独特的外观设计,使得变电站以颇具亲和力的风格,

与小区建筑遥相呼应。

据了解,该变电站不仅绿色、低碳,还能够满足贵阳市区最大

棚户区整体改造的用电需要。110 千伏青山变建设规模包括3 台主

变,容量为3×5 万千瓦,电压等级为110kV/10kV,10 千伏出线36 回。

采用双电源进线方式,为220 千伏竹林变至110 千伏青山变双回

线路,全线路总长8.645 千米,杆塔基数29 基。该变电站投运后,

不仅可以提高花果园片区客户供电可靠性,解决贵阳南部电网冬季

过负荷问题,也可为贵阳市“十二五”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

保障。

2011 年4 月,贵港供电局第一座全户内GIS 变电站——110 千

伏东湖变电站正式开工

110kV 东湖变电站址位于贵港市东湖景西北侧区内,东南面紧

临东湖;站区占地面积3934m2,绿化面积928m2。配电装置楼长约

50 米,宽30 米,高15 米。

该站所有电气设备为全户内布置,一是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

二是电气设备置于户内,采用隔音降噪措施,减少变电站噪音污染;

三是变电站外观看起来仅为一栋楼房,通过建筑外立面及屋面建筑

处理,使其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不影响东湖的风景。

该变电站结合了东湖景区特色,配电装置楼屋顶设计成古建筑

阁楼造型,琉璃瓦的颜色选用灰色,四周外墙的窗户采用琉璃瓦做

窗檐,外墙排风口采用雕花装饰。整栋建筑看起来就像一个古建筑

阁楼,既保证变电站的功能需求,又不失东湖景区特色。该变电站

建成后将完全融入东湖景观里面,变成一个优美、自然、独特的东

湖一角。

电力生产是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环节上同时完成的,

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做出一定革新和创造节省电能消耗,那么就能

从某种程度上降低因发电环节的排放给社会环境造成的破坏,这也

就意味着节能的同时就等于减排。

随着国家提出和谐发展的要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成为各行

业进行工作的目标。电力是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选择合理、

篇6

庄文其著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7月

定价:35.00元

看点:只要有心,生活处处皆美景

这是一本介绍盆景及盆景艺术的图书,它不同于同类题材着重于介绍盆景的栽培和造型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介绍盆景作品以及它们内在的涵义。书中分“树石缘”、“齐物篇”、“趣味篇”、“小型集锦”、“境界在绝壁榕根中岩石上”、“我与盆景艺术”等章节。该书作者庄文其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从1985年迷上盆景艺术开始,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章。

《食疗大全》

王维编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6月

定价:28.80元

看点:“大全”未必面面俱到,但常见疾病在书中均可找到食疗方

食疗是通过药物和食物的配伍、组合,经烹饪、调制等手段,制成既有色、香、味,又有保健益寿、防病治病的饮食方法。本书收集、整理古今关于食疗方面的经验,精心选取了食疗验方3000多条,力求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

《最新怀孕分娩知识》

刘雁峰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6年6月

定价:15.00元

看点:随书赠送一张VCD光盘,内容不是这本书的电子版,而是怀孕分娩知识科教片

妻子怀孕了,丈夫应该做些什么?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中,怎样保护怀孕的妻子?分娩能够无痛吗……本书多角度地涉及孕产生活的每个细节,对怀孕中的女性极有帮助,并能指导丈夫怎样关爱孕中的妻子,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丈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糖尿病科患者的治疗与保健》

杨金奎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定价:14.00元

看点:该书的宗旨是用最通俗的语言将深奥的糖尿病医学知识介绍给患者

本书从糖尿病患者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着手,以提问的方式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自我监测、自我控制的技巧与建议介绍给广大患者。本书共分8部分,分别介绍了糖尿病的医学基础知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及其他疗法,糖尿病伴发病及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疗法,特殊糖尿病人群的护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等。

《威廉姆斯产科学手册》(第21版)

[美]Kenneth J.Leveno等著

张怡、吴新华主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5月

定价:50.00元

看点:书中大量的表格和摘要,将便于读者快速获得产科学的核心知识

本书是《威廉姆斯产科学》的浓缩版,全书分为126章,第1至第48章系统地阐述了孕前、分娩前几个月、分娩、新生儿及产后阶段等孕产全过程;第49至第76章讲述由于妊娠引发的并发症;第77至第126章分别阐述了妊娠过程中内、外科合并症的处理。

《青春期保健》

姚海英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5月

定价:11.00元

篇7

【关键词】放射性;放射性污染;危害;对策

一、放射性污染概述

(一)放射性的概念。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量。原子序数在83(铋)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如锝)也具有放射性。

(二)放射性污染的概念。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和其他生物的现象。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i”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使得人工辐射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机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弱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对于放射线的危害,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在常人的印象里,它是与威力无比的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全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呼声的高涨,核武器的禁止使用,核试验已大大减少,人们似乎已经远离放射线危害。然而近年来,“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在工农业、医疗、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线危害的可能性却在增大。”ii

(一)产生危害的原理、途径及程度。放射线引起的生物效应, 主要是使机体分子产生电离和激发, 破坏生物机体的正常机能。这种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即射线直接作用于组成机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酵素等而引起电离和激发, 并使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 引起人体生命过程的改变; 也可以是间接的, 即射线与机体内的水分子起作用, 产生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 破坏有机体的正常物质代谢, 引起机体系列反应, 造成生物效应。由于水占人体重量的70%左右, 所以射线间接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直接作用更大。应指出的是, “射线对机体作用是综合性的( 直接作用加间接作用) , 在同等条件下, 内辐射( 例如氡的吸入) 要比外辐射( 例如C射线) 危害更大iii”。大气和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 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直接照射、遗传等途径进入人体, 一部分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循环, 并经食物链进入人体。

(二)来自居室的危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 由于它具有不断衰变并放出射线的特性, 以及放射性环境、放射性诊断等对人体直接辐照, 即内照射和外照射, 使体内组织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并给组织造成损伤。其中氡的危害最为显著, 1998 年WTO 公布放射性氡为人类癌症的主要致病元凶之一。随着人们对居室美化装修的升温, 花岗岩等石材由于质地坚硬、豪华美观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居室污染也在加剧。

(三)对人的影响。人和动物因不遵守防护规则而接受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吸入大气中放射性微尘或摄入含放射性物质的水和食品, 都有可能产生放射性疾病。放射病是由于放射性损伤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四)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放射线具有能够穿透人体,使组织细胞和体液发生物理与化学变化,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的特性,胚胎或胎儿对X 线及各种射线敏感性更高。“根据照射量和照射期的不同,分别会出现以下后果:致死效应、致畸效应、致严重智力低下、致癌效应iv”。

三、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

放射线对生物机体的危害程度与机体吸收的辐射能量密切相关。如何对它进行防护,以减少射线的危害呢? 减少体外照射和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是核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使用电离辐射源的一切实践活动, 都必须遵从:1.实践正当化;2.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制。

(一)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1)时间防护。人体受照时间越长, 人体接受的照射量越大, 这就要求操作准确、敏捷, 以减少受照射时间, 达到防护目的; 也可以增配工作人员轮换操作, 以减少每人的受照时间。

(2)距离防护。人距离辐射源越近, 受照量越大。因此应在远距离操作, 以减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3)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放置一种合适的屏蔽材料, 利用屏蔽材料对射线的吸收降低外照射剂量。

(二)尽可能减少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

对于放射性核素通过吸入、食入或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后所造成的照射, 其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1)防止居室的氡气污染

1.已装修好的用户, 如放射性不超标或超标不大严重, 通过每天开门窗3 h 以上, 可使室内氡气浓度保持在安全水平。许多房间( 尤其是1 楼) , 即使各种石材、墙砖的放射性检测不超标, 门窗关闭2 天以上, 氡气累积的浓度也会升至原来的数倍, 对人体造成危害, 特别是面积较小的房间更需通风。

2.对于已发现地面或墙体放射性超标较严重, 应将超标部分拆除更换低放射性材料, 也可通过在墙体或地面直接覆盖放射性水平很低的石材或其它材料, 能全部阻挡A、B粒子和部分C粒子, 并使氡气无法进入空气。

(2)防止意外伤害。医生使用射线装置给病人诊治病症时, 要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 严格X 射线检查的适应症, 使患者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耐心劝导那些主动要求但不需要使用射线装置诊治的病人, 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同时, 要避免让某些无防护意识的陪护者免受照射。尤其对儿童的X 射线滥用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3) 孕妇特别注意。“孕期应禁止接触X 射线, 即使必需的检查, 也应保护非受检部位, 使X 射线的辐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v”。由于电脑及其机房有电磁辐射、噪音及光照不适, 存在着电子设备的污染, 因此经常接触电脑的妇女, 怀孕后最好不要上机, 以减少电磁波给母婴带来的危害。

结语

环境中的各种放射性污染都能影响人类健康, 放射性物质不仅能引起外照射, 还能通过呼吸、摄食和皮肤接触进入体内, 并由血液输送到有关器官, 产生内照射, 危害人体健康。和其他污染相比, 它不易被人们察觉, 却容易在人体中积累。人们对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采取适当的防护, 从而保护自身的健康。

注释:

i 蔡守秋.新编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8.

ii 俞誉福.环境放射性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iii常桂兰.氡与氡的危害[J].铀矿地质,2002,18(2):125-126.

iv李春梅.核武器爆炸对人的远期影响[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1.

v王吉英,谢元忠, 丁晓民,等.浅议医用诊断X 射线防护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辐射卫生,1999(04).

【参考文献】

[1].高剑森.放射性污染漫谈[J].现代物理知识,2001(4):12-13.

篇8

关键词:电网工程建设 外部环境 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24-02

电网科学发展,需要良好的建设外部环境。电网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对保障电网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外部环境协调工作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效性快、利益交织复杂的服务于项目建设的综合性工作。协调工作在项目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政府、老百姓是否支持,施工环境是否宽松,人和自然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行。把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作为协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增强协调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协调工作的实效性,创造施工所需要的宽松的外部环境,保障电网建设的正常进行。

电网工程建设中政策处理难、规划落实难、造价控制难、阻挠施工的情况普遍存在,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增加,施工难度日益加大,工程建设外部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已经成为影响电网发展、建设工期和控制造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原因多种多样:或是青苗赔偿不到位,或是漫天要价,或是破坏了地方政府的小规划,或是对电磁辐射的认识存在误区,可谓是五花八门,处理不当不仅会引起工程造价大幅上涨,甚至会引发社会矛盾。

1 影响电网工程建设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1)近几年,电网建设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在加大,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2)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电力需求不旺,社会各利益方对工程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及外部支持力度减弱。

(3)高压电网跨境工程,对当地政府无实际效益,支持力度更弱,造成工程协调工作难度加大。

(4)规划和前期工作量不断增加,建设项目土地审批、环评、水保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协调工作的难度在加大。

(5)电网建设面临的不可控因素在增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随之增加。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协调主要涉及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矿产、文物、电信、军事、民用航空、航道、公路、铁路、石油天燃气、林业、河道、水利等主管部门。工作任务重、核准程序复杂、规划不落地、施工工期紧,协调工作做细做实很难,变电站站址、线路走廊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保护等问题仍然突出。

(6)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电网建设外部环境的文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强。电网建设征地拆迁及赔偿范围和标准,跨越铁路、公路、林区等手续,赔偿方式,线路通道房屋拆迁范围,相关优惠政策等有些还不是很具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省辖市、甚至省辖市下属的各县区之间都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标准,客观上造成了各地区政策处理标准差异较大。

(7)随着《物权法》和相关法规的实施,群众利用《物权法》的维权意识日益强烈,借工程之机赚取钱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土地使用手续报批阶段,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落实承诺手续的办理程序还不畅通。2电网建设工程协调外部环境工作的有效对策

(I)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把电网建设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紧紧依靠各级政府,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出台相关政策和统一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协调,进一步明确电网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原则、方法、范围、标准及优惠政策,作为电网规划和建设等的依据。

(2)利用电力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良好企业现象,努力将工程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减免或部分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争取与公路、铁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同等的优惠政策。

(3)切实加强与地市规划部门的沟通,建立年度电网建设规划与地方规划对接的常态机制,滚动修编地方电网发展规划,及时纳入地方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实现电网建设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和谐共赢的目标。

(4)电网建设的选址要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量少占耕地,避开基本农田,按照国家标准节约集约用地。

(5)把电网建设资金优先用于电网建设要求强烈、用电需求迫切、电网建设环境好的地区、建设条件已经落实的工程项目。

(6)建设单位要及时支付征地补偿和耕地开垦费用,确保及时报批。

(7)协调政府成立各级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电网工程建设启动会。明确电网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由沿线各市(县、区)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电网建设协调小组,建立定期协调会制度。

(8)现场工作应紧紧依靠区县一级政府,促请政府组建政策处理班子,专人负责,以点带面。

(9)针对电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征地拆迁难、补偿费用高、施工环境恶化等问题,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建立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尤其是与规划、国土、环保三个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加快工作进度,共同解决电网建设中涉及各方的利益问题,改善电网建设外部环境。

(10)电力系统内部各专业也要协同推进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协调工作,整合计划、营销、生产、调度、法律等部门的力量,统一标准,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对外宣传电磁环境等科普知识,建立外部环境协调工作跨部门统筹机制。

(11)强化属地管理原则,把外部环境协调工作纳入属地供电单位绩效考核,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制定协管办法,调动属地公司积极性。做到同一区域内主网、配网同步建设,赔偿费用力求统一。

(12)施工单位要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实行人性化施工。要积极为当地群众利益考虑,坚持征地手续不全、补偿不清不开工。

(13)电网工程建设所需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拆迁补助费、青苗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等,施工单位可以委托建设地政府或供电单位包干使用,实行政务公开,避免克扣截流个人应得补偿款的情况发生,减少人为造成的矛盾。

(14)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为取得老百姓支持而作出的承诺,要及时兑现,做到不失信于民。避免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及工程款问题,导致受阻事件。做到有理、有利、有序,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外部环境,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

(15)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典型设计,降低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输电线路单位输送容量,减少线路走廊面积,缓解建设场地清理相关工作中的矛盾。

(16)充分采用节能、节水、节地,减少生态破坏、电磁辐射、噪声等设备材料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环保水平。

(17)选择路径时要尽量远的避开城镇规划区、建筑物、人口密集区、基本农田、森林。尤其要注意矿区、矿藏地段、采石场、炸药库、军事设施、光缆通讯等容易引起争议的地区,综合考虑行业规范要求,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18)提高设计标准,提高建场费的设计深度,做好设计各种协议签订工作,做细做实初步设计方案,减少因设计方案不细不实增加的施工难度。

(19)按照“法律化、属地化、和谐化”原则,“用心、用情、用智”开展工程赔偿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工程”。

(20)协调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离开了人这个载体,协调工作就无从谈起。在协调工作中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1)在工作方法上,要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所思所想,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的人格,诚恳的态度,礼貌的做法,维护对方的合法权益,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22)要讲诚信,讲真情,说真话,办实事,只要协调工作合乎情理,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3)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力度,争取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做好电网建设的正面宣传,阐明道理,树立典型,形成以支持电网建设为荣,阻扰电网建设可耻的良好氛围。

(24)多层次、多批次、多系列宣传科普知识和电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25)普及电网有关科学知识,消除市民对电磁辐射、噪音污染的误解。让更多群众理解、支持电网建设,积极稳妥的处理电网建设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冲突事件发生,确保工程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多方共赢、和谐发展。

(26)坚持做思想工作与依法打击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人们价值取向的扭曲,以及不同的利益关系,协调工作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与政府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是在复杂环境下排除施工阻力,打开工作局面的一种必然选择。

(27)对于敲诈勒索、强揽工程、强买强卖、无理取闹、破坏办公和施工环境、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和事等违法行为,必须运用法律的武器,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组织强制施工,维护施工单位利益。

(28)联合执法不仅要声势浩大,而且要务求取得实效,在联合执法的过程中,对违法阻工者要依法进行处罚,不留情面。对黑恶势力要除恶务尽,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对当地执法人员到施工单位乱执法,变相索拿卡要的恶劣行径从严惩治,决不手软。

(29)通过联合执法,健全施工单位与当地公安机关联动的机制,牢牢把握协调工作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始终把握协调工作的大局,维护施工环境的稳定。

3 结述语

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电网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协调工作,既是落实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的客观需要。实现电网规划与地方规划的无缝衔接,充分利用双方在电网建设和地方规划的各自优势,把电网建设规划纳入地方总体发展规划,是解决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协调工作的基础。责权利相统一的属地化电网工程建设协管办法,界面清晰、责任分明,能够提高属地协管单位(属地政府、供电公司)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推进电网工程建设外部协调工作的目标。只有把握协调工作的预见性、客观性、科学性、合理性,带着法律法规去协调,带着政策去协调,带着感情去协调,提高协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开创协调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S]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S]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S]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S]

[5]《电力设施保护条例》[S]

[6]《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S]

[7]《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S]

[8]《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S]

[9]《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标准化管理规定》[S]

[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S]

篇9

作者:鲁洋,吴宗之,刘晓延

历次版本主要变化

标准-101-1956《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

1950年,我国学者翻译出版了前苏联国家标准《工厂设计卫生条例(FOCTl324-47)》,将前苏联的劳动卫生标准介绍到国内。1956年国务院颁布《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规定车间或工作地点空气中含游离二氧化矽达到10%以上的粉尘必须降到2mg/m3以下,这是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的雏形。1956年6月30日,国家建设委员会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标准-101-1956《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

国标建(GBJ)1-6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标准-101-1956经试用,于1962年作为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即(GBJ)1-6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1979年,GBJ1-62修订为TJ36-79,由卫生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劳动总局五部门联合颁布实施,具有权威性。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002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正式实施,卫生部对TJ36-79进行了修订。修订后TJ36-79分为两个标准,分别为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002的修订原则为:①GBZ1-2002标准保留了TJ36-79中的技术内容,其适用范围为工业企业建设项目设计。②TJ36-79中环境卫生部分(如大气防护、水源保护、土壤卫生等),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故在这次修订中该部分不再保留;但涉及工业企业选址问题的有关条文不仅未删除,而且予以强化。③本次修订强化了基本卫生条件方面的内容,体现多方位保护职业人群健康的宗旨。④考虑到21世纪生活质量提高,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所有制变化,以及配套法规日益健全,辅助用室的功能设计应提高标准,并应适当、适用。

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010年,卫生部颁布了GBZ1-2010。GBZ1-2010的修订原则为:①科学性原则。即标准修订应突出技术标准的特点。②经济可行,技术合理原则。即立足国情,既考虑标准的科学性、前瞻性,又要保证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③循序渐进、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工业企业设计涉及卫生要求较多,不可能通过一个标准或一次修订涉及所有职业卫生问题,应在充分肯定原标准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对于一次修订不能解决的问题,逐渐加以完善。

历次版本主要特点及内容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历次版本情况见表1,5个版本的标准特点为:①名称一直沿用;②主编单位范围更加广泛,从行政单位转为技术单位;③批准单位从多部门转为一个部门;④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建设项目的卫生设计及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设项目施工期持续数年或施工规模较大、因各种特殊原因需要的临时性工业企业设计,以及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⑤增加并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GBZ1宣贯与趋势展望

GBZ1作为我国最早的职业卫生标准,在保护我国劳动者职业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学者认为,标准-101-1956《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在建国之初,真正起到了保护一线工人的作用。TJ36-79的,有力推动了工业企业设计的卫生要求,在我国形成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基本理念,使职业病防治的第一级预防原则得到了落实,职业病发病得到了明显的遏制。GBZ1-2002以来,成为指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的重要技术文件,也是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规范职业病危害评价,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回顾该标准的5个版本,尽管其使用的范围超越了工业企业,使用于各类用人单位,但由于其特殊的地方和权威性,该标准名称一直保持《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未变;主编单位范围更加广泛,从行政单位转为技术单位;批准单位从多部门转为一个部门;标准在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工业企业”不分行业、企业性质和规模,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的设计卫生标准参照执行;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卫生设计原则,以及工作场所防尘、防毒、防非电离辐射等卫生学设计要求方面等更加细化;还有一个关键的变化是自2002年开始,该标准的职业接触限值调整到GBZ2.1或2.2之中;删除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但还保留了防护距离的内容。

从5个版本的标准变化趋势可看出,《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既有历史延续性,又与时俱进,基本与现行的法律法规衔接和协调。

篇10

关键词:供配电系统;波形畸变;谐波电流;治理措施

前言

配电变压器运行时有一种电能损耗源是谐波电流,其在系统中流动会使变压器、配电设备及导线发热,由此产生电能损耗。另外, 谐波电流会导致谐波电压的产生, 从而引起高次谐波电压畸变。我国颁布的GB/T1454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质量》标准中对高次谐波电压(相电压)限值有严格规定: 额定电压为0.38 kV的电网中, 电压总谐波畸变率不得超过5.0%, 各次谐波电压含有率的奇次不得超过4.0%,偶次不得超过2.0%。同时还规定高次谐波电压对电网的冲击持续的时间不超过2 s , 且两次冲击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小于30 s 。

一 供配电系统中的谐波现象

如某大型企业的10/0.4 kV变配电系统是由第一、第二两个变电所组成。两个变电所都是采用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方式, 如图1 所示。第二变电所的二号变压器由10 kV 高压304 断路器控制,0.4 kV 低压由11DP 输出总屏控制,10DP 为与一号变压器输出的I 段母线的联络开关,12DP、13DP 为电容补偿屏,14DP~22DP 为低压馈电线路控制屏。图2 所示为14DP 供电线路的高次谐波电流百分比含量曲线图(上曲线)。从零时至第二天零时的一昼夜中,高次谐波电流含量一般都在10%~50%之间徘徊, 而且三相中以B 相含量为最高。高次谐波电压百分比含量(下曲线), 多次电压突破5%, 达到6%的含量。

图3 所示为15DP 供电线路的高次谐波电流百分比含量曲线图( 上曲线) 。从零时至第二天零时的一昼夜中, 只要线路有负荷就有谐波电流的存在, 最少都有5%以上的含量, 负荷高峰时可达30%~45%。高次谐波电压百分比含量( 下曲线) , 多次电压突破5%, 达到6%的含量。从配电所的NS6000 后台系统检测的数据可看到:配电所的供电电力系统中, 存在大量的高谐波电流, 由此引起的高次谐波电压的含有量( 特别是奇次谐波含有量) 远远超过了标准限值, 电压总谐波畸变率特别高, 而且谐波电压对本系统的冲击持续时间长, 间隔时间短,有时NS6000 后台系统也根本无法检测到每次冲击的时间间隔, 即这种冲击长时间地停留在供配电网络中。

二 供配电系统谐波的产生

从波形图上可以看出, 谐波电流的含量已经超标,这必将导致系统的谐波电流出现高的畸变率。而以上两路输出线路的高次谐波电压的含量虽然不是很高, 但是由于每条线路都在不同时间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高, 这会使低压输出的各个分支网络的高次谐波电压在相同时间或不同时间段内不断大量涌入整个低压供电系统,导致系统的谐波电压的叠加, 使谐波电压含量增加、谐波电压畸变率增大。严格地讲, 电力网络中的每个环节, 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都可能产生谐波, 其中产生谐波最多位于用电环节上。发电机是由三相绕组组成的, 由于发电机的转子产生的磁场不可能是完善的正弦波, 因此发电机发出的电压波形不可能是一点不失真的正弦波。理论上讲, 发电机三相绕组必须完全对称, 发电机内的铁心也必须完全均匀一致, 才不致造成谐波的产生, 但受工艺、环境以及制作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发电机总会产生少量的谐波。输电和配电系统中存在大量的电力变压器, 其励磁电流的谐波含有率与它的铁磁饱和程度直接相关。正常运行时, 电压接近额定值, 铁芯工作在轻度饱和范围, 此时谐波不大。但在一些特殊运行方式下(如夜间轻负荷期间),运行电压偏高, 导致铁芯饱和程度较严重, 致使磁化电流呈尖顶形, 内含大量奇次谐波。另外, 由于经济原因, 变压器所使用的磁性材料通常在接近非磁性材料或在非磁性材料区域运行。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所加的电压为正弦波, 变压器的励磁电流也是非正弦的; 如果励磁电流是正弦波, 则电压就是非正弦波, 从而产生谐波。用电环节谐波源更多, 晶闸管式整流设备、变频装置、充气电光源以及家用电器, 都能产生一定量的谐波。高含量的谐波电压是导致电压总谐波畸变的直接原因。为以上分析的各断路器供电的设备全为大型胶印设备, 装机容量大, 感应电动机多, 变压器多, 直流设备也多, 为1DP-B 所供电的设备的大功率的交流变频调速的电动机装机容量超过300 kW, 为16DP-B 所供电的设备一般采用直流电动机拖动, 不论是直流电动机还是交流变频调速电机, 其变流装置一般都采用大晶闸管可控整流装置, 由于以上原因致使供电网络中的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居高不下。

三 供配电系统谐波的危害

谐波是不能忽视的,其危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3.1 谐波对电能损耗的影响

谐波增加了输、供和用电设备的额外附加损耗, 使设备的温度过高, 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在理想的正弦波的情况下, 无功功率Q 仅仅反映了电能在电源与负载之间交换或传递的幅度。但是, 在谐波环境下的无功功率Q 中, 一部分反映了电能在电源与负载之间交换的幅度, 还有一部分则主要做了“ 无用功” 。这是因为多数用电设备都被设计成工作在50 Hz 的正弦波电网中, 故它们不能有效地利用谐波和间谐波电流, 于是这部分能量就只能通过发热、电磁辐射、振动和噪音等途径耗散掉, 成为“ 无用功” 并同时造成各种环境污染。

(1)电力谐波对输电线路的影响

谐波电流使输电线路的电能损耗增加。当注入电网的谐波频率位于在网络谐振点附近的谐振区内时, 对输电线路和电力电缆线路会造成绝缘击穿。

(2)电力谐波对变压器的影响

谐波电压的存在增加了变压器的磁滞损耗、涡流损耗及绝缘的电场强度, 谐波电流的存在增加了铜损。对带有非对称性负荷的变压器而言, 会大大增加励磁电流的谐波分量。

(3) 电力谐波对电力电容器的影响

含有电力谐波的电压加在电容器两端时, 由于电容器对电力谐波阻抗很小, 谐波电流叠加在电容器的基波上, 使电容器电流变大, 温度升高, 寿命缩短, 引起电容器过负荷甚至爆炸, 同时谐波还可能与电容器一起在电网中造成电力谐波谐振, 使故障加剧。

3.2 谐波对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影响

特别对于电磁式继电器来说, 电力谐波很可能引起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误动或拒动, 使其动作失去选择性, 可靠性降低, 容易造成系统事故, 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3.3 谐波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1) 谐波对功率因数计算方法的影响。功率因数是指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 在系统存在谐波时的实际功率因数为:PF=P/S ,式中,P 是有功功率,S 是视在功率。在理想正弦波的情况下, 功率因数cos¢=P1/S 1, 式中,P1是基波的有功功率,S1是基波的视在功率。但是, 在谐波环境中,PF<cos¢, 即:PF=P/S= P/S1× S1/S =PFdisp×PFdist

式中,PFdisp为位移功率因数,PFdist为畸变功率因数。

(2) 谐波对功率因数补偿方法的影响。传统的静电电容补偿方法只能解决由于电流相位滞后导致的无功功率问题, 而对由于谐波、间谐波等频率不合所导致的无功功率却无能为力。因此, 在谐波环境中, 计算静电补偿电容的容量时,应当扣除畸变所致的无功功率, 而且这部分无功功率必须用配置电抗器、滤波器等治理谐波的方法解决。

3.4 谐波导致配电系统地谐振风险增大

谐波会在热效应、耐压等方面给补偿电容器带来负面影响, 故应根据谐波状况来调整电容器的耐压参数。应当注意的是, 谐波还会导致电容器过载、过热, 故谐波还会影响电容器的容量选择。另外, 配电系统中, 无功补偿电容器和变压器电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串联或并联谐振电路。前者从电网吸入谐振频率及其相近频率的谐波电流, 从而导致电容器过载, 同时在电容器和电感上产生极高的电压, 导致相关设备绝缘击穿; 后者将向电网注入经谐振电路放大数倍的电流, 从而导致电容器、变压器及导线过载, 同样也会产生极高的谐波电压,导致相关设备绝缘击穿。

四 谐波治理方法

4.1 三相整流变压器采用Y、d 或D、d 联结方式

由于3 次及3 次整数倍次的谐波电流在三角形联结的绕组内形成环流, 而星形联结的绕组内不可能出现3 次及3 次整数倍次的谐波电流, 因此采用Y、d 或D、d联结的三相整流变压器, 能消除注入供电网络的3 次及3 次整数倍次的谐波电流。又由于供电系统中的非正弦交流电压或电流,通常是正、负两半波对时间轴(横轴)是对称的, 不含直流分量和偶次谐波分量, 因此采用Y、d或D、d 联结的整流变压器以后,注入电网的谐波只有5、7 、11 等次谐波了。这种方法是抑制谐波的最基本方法。

4.2 增加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的相数

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的相数越多, 整流波形的脉波数越多, 其次数低的谐波被消去的也越多。如整流变压器相数为2×3 相时, 出现的5 次谐波电流为基波电流的18.5%,7 次谐波电流为基波电流的12%。如果整流相数增加到4×3 相时, 则出现的5 次谐波电流降为基波电流的4.5%,7 次谐波电流降为基波电流的3%, 都差不多减少到1/3 。由此可见, 增加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的相数对抑制谐波效果相当显著。

4.3 装设分流滤波器

在大容量“ 谐波源” ( 如大型晶闸管整流器) 与电网连接处, 装设分流滤波器, 使滤波器各组R-L-C 回路分别对需要消除的5 、7 、11 等次谐波进行调谐, 使之发生串联谐振。由于串联谐振时阻抗极小, 从而使这些谐波电流被它分流吸收而不至于注入公用电网。分流滤波器接线图如图4 所示。

五 结语

综上所述, 谐波治理是综合治理过程, 是改善供电品质的重要手段。GB/T 1454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对电网各级电压谐波水平进行了量化限制。这样做不仅能够改善整个网络的电力品质, 同时也能延长用户设备使用寿命,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电磁污染环境,减少能耗, 提高电能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JGJ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 陈众励. 民用建筑配电系统谐波防治技术初探[ J ] . 建筑电气,2009(10) :3-7.

[3]刘燕燕、亓跃峰,电网谐波危害分析及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存在现代电子技术,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