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教学活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教学活动案例

篇1

【关键词】 主题教学活动 FLASH 动画

一、主题教学活动

主题教学活动是将社会、生活、语言、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综合到一个网络状的主题之中。围绕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可由教师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也可由幼儿根据与主题相关的学习经验发起活动。活动能够充分的展示幼儿智慧和个性、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表现,激发幼儿兴趣,开发幼儿各种潜能。与分领域活动相比,主题活动的开展,注重将幼儿园的各领域课程整合,更加体现了幼儿活动整合统一特点。总之,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将不同领域间存在的联系恢复,将某个教育活动内容还原成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状态,以构建起多科合一的主题网络式的活动内容结构,并在为儿童呈现一个具有丰富、多元刺激和材料内容的活动场景的同时,尽可能地去发现和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从而使整合的活动内容更紧密联系与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发展。

二、flash案例《小鸡出壳》在主题教学活动“小鸡出生的秘密”中的应用

2.1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了解小鸡出生过程、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爱心;

活动准备:提问:小鸡是怎么出生的;播放音频文件: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1)听播放声音,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2)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幼儿互说)3)听故事:可爱的小鸡;4)了解鸡的成长;5)提问: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6)播放课件:小鸡出壳;7)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8)教师总结

请小朋友轻轻跟着老师说,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2.2运用FLASH 8制作小鸡出壳动画过程

1、展示动画效果并叙述动画过程;

2、新建文档,绘制鸡蛋,删除边框线;

3、绘制裂纹(和鸡蛋在同一个图层):1)利用套索工具或直线工具绘制;2)利用墨水瓶工具描秒裂边。

4、制作裂纹逐渐出现效果:注意:在第一帧不显示裂纹,从第二帧开始显示裂纹,然后到第九帧每帧出现一个裂纹,制作逐帧动画效果。1)选中第2-10帧插入关键帧;2)然后制作2-10每帧的裂纹效果。

5、新建图层2,选择鸡蛋上半部分转换为图形元件,在图层1的第10帧处删除鸡蛋上半部分,然后到图层2插入空白关键帧,原位置粘贴(CTRL+SHIFT+V)。

6、制作鸡蛋上半部分落地的动作:在图层2的20帧处插入关键帧,然后将鸡蛋上半部分落地,并旋转180度(利用变形工具),为了解决鸡蛋落地不自然情况,在15帧插入关键帧,然后调整鸡蛋位置和旋转方向。

7、制作脱落后鸡蛋的裂纹:进入元件1编辑状态,利用墨水瓶工具L制裂纹

8、导入两张小鸡图片,拖拽到新建图层。

注意:上半部分鸡蛋落地的时候,小鸡出现。

1)新建图层,拖拽到最下面,导入两张小鸡图片。2)在第10帧插入帧,放入小鸡1,在第15帧插入关键帧,创建其中补件动画;3)在第20帧插入帧,然后在鸡蛋左侧低端放入小鸡2,创建15到20帧的补间动画,为了使动画效果自然,在17帧插入关键帧,然后调整小鸡位置和旋转方向。

总结:FLASH软件制作的《小鸡出壳》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表明幼儿更加形象而深刻地认识到了鸡蛋和小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增长了幼儿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幼儿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他们的活动呈现一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 极大地帮助幼儿形成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幼儿身心发展需求提供必要条件。

参 考 文 献

[1]贺晓丽.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13(42):190

[2]罗帅多.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幼儿探索型主题活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2

[3]赵楠.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2

摘 要:我园研讨的园本课程是关于美术方面,为此,我们请来了专业美术老师对老师进行指导。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一节幼儿园美术活动总结出一些想法和策略。 

关键词:构建 美术活动 

一、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 

目标是指期望得到的结果,有效的教学活动始于准确地知道即将要达到的目标,所以目标是评价一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起点。如中班活动《运动小人》中,若将目标拟定为: 

1.尝试合理分割橡皮泥,制作运动小人。 

2.能大胆观察人物运动特征,创作出多种形态的运动小人。 

3.热爱运动,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4.本活动重点放在幼儿合理分割橡皮泥,制作运动小人。运动小人的各种运动造型则作为本活动的难点。 

若将目标拟定为: 

1.尝试合理分割橡皮泥并创作出多种动态的运动小人。 

2.热爱运动,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3.活动重点则放在小人的运动动态方面。 

二、美术教学活动情境与材料的设计 

国外学者对教育活动情境的作用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情境的运用又尤为重要。如:在活动《运动小人》中,教师巧妙地以小人国举办运动会的情境导入主题,再以帮助小人找朋友的形式制作运动小人,最后再以开办运动会的方式进行作品评价。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方式,也呼应了幼儿的学习特点,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同时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统一。 

除了美术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材料的设计和使用也是提高美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学活动材料作为教学活动内容的媒介,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对幼儿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如:活动《运动小人》中,教师不仅在过程中为幼儿拟定情境,在物质方面也有所体现。活动前教师为了能为幼儿拟设举办运动会的真实的情境,特地制作了一个运动场地。使得教学活动直观形象,也为幼儿提供了感性经验,使整个教学活动有趣生动。 

三、美术教学活动的环节安排 

美术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顺序和过程,这个顺序和过程需要由一个个的教学环节来组成。环节安排得流畅、恰当,教学活动就会顺畅地进行,就能符合幼儿思维的过程,从而有效推动幼儿的发展。反之,轻则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重则干扰幼儿的学习思路,造成幼儿认知上的困难,影响幼儿的发展。 

以下两个案例活动目标、重难点都是一致的,只是将环节的安排做了调整,现将不同之处罗列出来。 

案例1:中班美工:运动小人 

活动过程: 

(一)随乐进场,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刚刚听到了什么音乐啊?——运动员进行曲 

师:是啊,运动会马上要开始了,小运动员们准备好了吗?老师也准备好了。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人物运动动态 

1.师:你准备参加什么项目的运动比赛呢? 

根据幼儿所说,出示相应图片,并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运动员的动作状态。 

2.出示运动小人,激发幼儿兴趣。 

师:我也要,我也要,我也要来参加你们的运动会,这是我的好朋友——运动小人,“小朋友们,你们好。” 

3.你觉得运动小人能参加什么项目呢? 

根据幼儿所说,帮助运动小人摆各种运动造型。(请个别幼儿大胆尝试) 

4.师:我的运动小人厉害吧,什么运动都难不倒它。 

案例2:中班美工:运动小人 

活动过程: 

(一)随乐进场,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刚刚听到了什么音乐啊?——运动员进行曲 

师:是啊,小人国举办的运动会马上要开始了,咦,他们人呢? 

(二)出示运动小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运动小人,引导幼儿与之打招呼。 

2.简单介绍运动小人身体特征。 

3.师:猜猜看,它会参加什么运动比赛项目呢? 

根据幼儿所说,出示相应图片,并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运动员的动作状态。请别幼儿大胆尝试帮助运动小人摆各种运动造型。 

4.师:运动小人厉害吧,什么运动都难不倒它。 

由以上两个案例对比出,同样是给幼儿营造运动会情境,但是案例1环节安排显得繁琐,不直接,一会是幼儿参加运动会,一会是运动小人参加运动会,容易干扰幼儿学习思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案例2环节安排比较清晰、直观,都是围绕运动小人举办的运动会开展的,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四、美术教学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 

恰当的教学活动策略能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的、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氛围,使幼儿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如若不然,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体验不到成功和快乐。 

例如在美术活动《小猫钓鱼》中,一个小朋友将小猫的手画到了腿的位置上,此时,老师如果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给予纠正的话,小朋友可能会感到被否定,下一次在画画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害怕和排斥,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所以有的孩子在绘画时不敢动手。如果老师装作看不见的话,小朋友会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继续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老师也不要操之过急,最好是趁其他的小朋友不注意时,用先表扬的方式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教”的思想在作祟,总认为幼儿是一张白纸,不说不明;总想要把自己知道的尽量告诉幼儿,而忘记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学”,  他们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把幼儿包围在教师的言语指导中,只能让他们丧失自我学习的能力。 

篇3

推荐理由

我们要对教学的哪些方面进行反思?怎样进行反思?如何将自己的反思融入日常教学,并调整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反思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如何做好观察记录并写出有价值的反思笔记?怎样对教师的反思日记进行分析和评价?――本书用真实生动的教学活动实录、反思案例和照片,详细介绍了反思性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应该具备的五个核心关键实践经验,以及幼儿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反思的具体原则、组织思路和方法。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与实例

作者:俞春晓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给幼儿教师看的书。作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按照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阐述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技巧,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如何选择、目标如何定位、情境和材料如何设计、环节如何安排、指导策略有哪些等。说理加上大量的案例辅助说明,使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

主编:宋文霞,王翠霞

推荐理由

入园、盥洗、进餐、喝水、如厕、自由活动、午睡、离园是幼儿园的生活环节,能否把这环节组织好,直接关系着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本书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策略、活动、儿歌和故事,无论是初入职的新手教师,还是在生活环节组织方面缺乏技巧的老教师,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幼儿园管理的50个细节

主编:陈迁

推荐理由

全书的50个细节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分为规章制度建设、保教与总务工作管理、保教队伍建设、公共关系管理和领导艺术等五编,从五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幼儿园管理中亟待引起重视的一些管理细节问题。鉴于幼儿园管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书十分重视案例的典型性与可读性,力求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某种警示或启发。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

编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

推荐理由

该手册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发展现状与促进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呈现的是一种专业化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方法,具有中立的客观性、深入的描述性。本《评价手册》工具一、三、四、五、七、九这6个工具经过了三个阶段十余年在十多个省市的试用、修改和完善。实践证明,这套评价工具能够全面、客观、深入、细致地反映和描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

作者:晏红

篇4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学习能力 活动设计

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幼儿学会了多少,而不是老师讲了多少。在很多人看来,幼儿园孩子不需要学什么具体的知识,只要吃吃玩玩就可以了。但在我看来,首先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要把握这一时机,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其次,现在的形势发展(包括家长对幼儿的学习要求和对教师的满意度、现代社会的需求等)也越让我们觉得要从小班就开始实现有效教学。

案例一:在开展“一串红”这个活动中,我事先让家长带幼儿观察认识“一串红”。活动当天,我又带了几盆“一串红”放在班级里,幼儿的活动兴趣明显提高了很多。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你们还记不记得‘一串红’是什么样的?”许多幼儿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小博都迫不及待地想表达,活动成效明显。

案例二:在小班体育活动“小乌龟运粮”中,我的第一次组织不是很成功,主要是由于准备材料的限制,如垫子太少,影响了幼儿爬行活动的开展。沙包不够重,导致幼儿在运粮过程中沙包掉了。经过第一次活动,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不使用垫子,直接在地面上爬行。将沙包改良,加重分量,修改一些环节。第二次组织活动时,幼儿都能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负物爬行的本领,他们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投入,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案例三:一次吃点心的时候,我听见一组小朋友一直在讨论水果。航航说:“我吃过苹果的,我家也有的。”新新说:“我也吃过的,我们家是红颜色的。”明明说:“我见过的苹果是黄颜色的。”航航说:“那我还吃过绿颜色的苹果呢,你有没有吃过啊?”新新说:“没有黄颜色、绿颜色的苹果,只有红苹果。”他们讨论的很激烈。第二天,我正好开展有关水果的活动,特意问那几个小朋友:“你见过的苹果是什么样的?”接着,我将3种颜色的苹果出示给幼儿看,他们明白了原来真的有黄色和绿色的苹果。在小朋友们参一与.I生都很积极时,我看见友友坐着一声不响,嘴巴翘起来了。我去问他:“你怎么啦?怎么不开心啊。”他没有说话。旁边一个小朋友说:“他也想发言,老师没有叫他的名字。”我恍然大悟,于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友友举手我就会叫他回答。

上述三则案例说明,要实现有效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让他们从开始不愿来幼儿园到喜欢上幼儿园,教师必有一定的方法实现这一转折。同样,无论对于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看教师如何把握对策。

一、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会被新奇的事物吸引。通过案例一发现,我班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容易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来观察和了解,对于自己已了解的事物会积极踊跃地来表达和表现自己,体现了较高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做好各项活动前的准备。

1.教案的准备。教案是否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活动前应认真解读教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进行适当调整。由于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动静结合,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在完善教案后,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2.物质和经验的准备。材料是否充足也直接影响着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关系着活动效益。一件新颖的教具能够直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能够满足小班幼儿的操作欲望,并能实现在“玩中学”。知识经验的准备为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幼儿表现自我的欲望。

二、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活动过程中的掌控

小班幼儿的想法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明锐的观察力,做好活动过程中的掌控。正如案例三,幼儿的谈话内容也能作为活动的契机,这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把握机会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在活动中,教师既要关注全体,又要照顾个体,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回应并根据情况进行拓展,满足幼儿的学习欲望。

1.学会抓住契机提问。我们常常会听到幼儿一些有趣的谈话内容,有时会一笑而过。但有心的教师会抓住时机把它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相对而言,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会成为一次理想而有效的教学活动。

2.将个体融入集体,适当鼓励和表扬。在活动中我常常发现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小朋友,有的幼儿由于胆怯等原因不愿表现自己而容易被我们忽视。因此,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既要关注集体又要注意个体,鼓励胆小、害羞的幼儿突破心理限制,主动展现自我。

3.将趣味融入教学中,学会动静结合。玩是小班幼儿最开心的事。实现小班幼儿的有效教学就要学会将趣味融入其中。有趣味的活动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才能使幼儿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动静结合的安排既能抓住幼儿的特点,又能使活动有声有色。

三、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活动后的反思

篇5

以《纲要》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的意义,围绕镇的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活动的水平及幼儿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要求:

1、加强本园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以及和其它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围绕农村幼儿园本土化教育资源的利用及园所环境创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来创新教学活动及日常教学组织。

3: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文章,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思想观和儿童观。

4: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组织全园教职员工学习有关食堂和安全工作方面的知识。

5:在优化一日活动安排及周活动安排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及探索多种游戏活动的教研和学习,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活动课程。

6、坚持园内培训和外出学习相结合,多渠道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素质。

7、开展园内观摩活动,做好活动案例总结、反思,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

8、组织教师撰写论文、活动设计、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具体时间安排:

三月份:

1、做好新生入学的工作,稳定新生情绪。

2、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和周活动的教学活动,做到动静结合互相交替。

3:教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及幼儿园的教研工作计划写好班的教学计划。

4、开展“亲子同庆欢乐日”游园活动一枝笔写作事务

四月份:

1、开展幼儿园自编操的活动

2、园内观摩活动、姐妹园交流

3、教师着手准备“六一”活动的工作

五月份:

1、开展“亲子劳作大赛”以废物制作的手工艺品,并于“6。1”进行评选、颁奖活动。

2、教师排练“六一”活动节目

3、组织教师开展幼儿园论文、活动设计、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4、“六一”节目彩排

5、对4、5月份生日的小朋友举办生日聚会

6、上交论文、活动设计、教学案例到镇教办六月份:

1、开展庆“六一”活动

2、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3、毕业班毕业典礼活动

4、家长半天观摩活动

七月份:

1、教师做好期末各项工作

篇6

关键词:幼儿;阅读;图画;提问;绘本;观察

幼儿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在对阅读活动如何提问的研究时应把幼儿作为主要对象。幼儿的认知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阅读活动中幼儿总是先观察画面,大脑中有了一定的理解再以语言形式反映出来,在很多阅读活动中,幼儿教师多以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起到的是指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图画书的阅读。

一、如何有目的地选择读本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注重题材的选择。活动前,教师对绘本进行阅读和分析,有目的地选择图书以外,还要对图书中的画面进行分析,寻找教育元素。不管是什么书,封面都是幼儿最先看到的画面,封面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对阅读图书产生兴趣。

二、阅读活动中的提问技巧

自从接触阅读教学活动以来,我发现幼儿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如何让幼儿在阅读中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积极应答,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理解图书的内容,是当前阅读活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见解和对提问技巧的一些想法。

1.猜想式提问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图画书作品是以图为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运用猜想式的提问技巧,把幼儿的思维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经验,通过理解分析做出解答。猜想式提问能使幼儿积极思考,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

在阅读《像狼一样嚎叫》这本书时,我先观察封面提出第一个问题,“像狼一样嚎叫的是狼吗?”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在仔细观察中理解,培养阅读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第二环节,我从第一个提问中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狗为什么要像狼一样去嚎叫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赏故事的兴趣,让幼儿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完整欣赏时了解答案。

课后分析与总结:猜测式的提问形式既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又能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

2.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

在幼儿园阅读活动中,提问要讲究技巧,开放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案例: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我为小班幼儿选择了绘本《换一换》,在观察、理解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提问:“换一换让小鸡学会了更多的声音,那你愿意去和别人交换什么呢?”

问题抛下后,张××马上有了回,说道:“我想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姜××说:“我想和小朋友交换好吃的。”小宝说:“我想和小朋友交换帽子”,因为提出有效的问题,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得既活跃又积极。

3.递进式提问让幼儿喜欢说

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提升幼儿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形成完整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递进式提问,不仅让幼儿的思路更加开阔,还有助于幼儿语言的连贯性。

案例:

为了激发幼儿爱爸爸的情感,某位年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我爸爸》绘本阅读时,总是问孩子:“你看到图里的爸爸像不像马?”“爸爸在空中走钢丝吗?”这些无效的提问致使活动结束,都没有很好地激发幼儿对爸爸的情感。我觉得是在提问的设置上缺乏问题的递进。

分析反思:阅读教学活动中,多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幼儿进行画面分析。例如,在故事的最后,有一张爸爸和宝宝拥抱的画面,对这张画面应该递进式地提出问题,如:

“爸爸和宝贝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拥抱?”

“你和爸爸这样拥抱过吗?拥抱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相信幼儿一定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爸爸的爱。

在教学和研讨活动中,总是能发现一些教学活动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只要善于思考,勤于反思,教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有碰撞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案例二】在引导幼儿认识了“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等机器后,教师B说这些机器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并出示了“方便”这两个汉字。突然,一个男孩故意大声说:“老师,我知道这是‘大便’的‘便’!”全班幼儿一听都哈哈大笑,教室里顿时混乱起来。教师B向该男孩点了点头,不慌不忙地说:“你说得很对,但我们今天是想了解哪些机器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请大家来说一说好吗?”幼儿马上安静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问题上来。

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复杂过程,虽然教师在备课环节做了精心准备,但多变的课堂还是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形。教师应时刻关注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并巧妙地妥善处理,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幼儿园教学突发事件的类型

1.教学疑难型。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会因教具的影响或对问题的理解有偏差,而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疑难问题使教师防不胜防,如案例一中“人是不是野兽”的问题。

2.偶发事件型。偶发事件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幼儿与同伴发生纠纷或出现干扰教学秩序的行为;二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突然打雷、教室里出现异物等。

3.临场失误型。教师虽然在教学前做了精心准备,但百密一疏,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临时性失误,如录音机突然卡壳、图片掉落、操作实验失败、教具找不到等。

二、幼儿园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1.以静制动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总有个别调皮的幼儿喜欢在教师和幼儿面前表现自己的“个性”,用言语或行动小朋友发笑取乐。案例二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突发事件,教师B对此十分镇定自若,他一方面肯定了该男孩对一词多义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对其想逗引其他幼儿发笑的行为做了淡化处理,没有强化容易引起幼儿情绪不稳定的关健因素,即与“大便”的联系。同时,又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重点上来,以静制动,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展开。

2.“接球抛球”法。幼儿想象力丰富,但观察、理解能力有限,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令教师难以回答和解释。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理诸如案例一这样的事件呢?教师可先接过幼儿抛过来的这个“球”(问题),再把“球”(问题)抛出去:“是啊,人到底是不是野兽呢?请小朋友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查查资料,明天回到幼儿园再讨论。”这样的处理,既保护了幼儿的求知积极性,又鼓励幼儿自行解决问题,培养了幼儿自我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以变应变法。大班幼儿正在听教师讲故事,突然,自然角金鱼缸里的金鱼跳了起来,“啪”地一声掉在地上。幼儿都叫了起来,这时教师面带笑容说:“小金鱼啊,你要听故事可不能乱跳啊,等小朋友学会了,下课了讲给你听啊!”教师运用幼儿“泛灵论”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解决了这一突发事件。

三、幼儿园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调整心态,因势利导。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教师要以平常的心态去对侍,不要害怕这种“突然袭击”,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突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比如,全班幼儿正在唱歌,突然一只蝴蝶飞了进来,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于是,教师说:“漂亮的蝴蝶也被我们的歌声所吸引,让我们用更动听的声音来演唱,让蝴蝶给我们伴舞吧。”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我们希望通过开设本门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园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了解幼儿园课件的开发制作过程,能处理一些简单的课件媒体素材,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幼儿园课件的制作,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各方面都合理,且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三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归纳。实践新的教学理论,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开放的课程体系。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幼儿园课件的内容必须保证是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课件内容的形式、呈现方式必须符合教学媒体使用的规律和信息传播理论,课件的执行过程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课件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要求。因此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学课件往往不是仅凭拥有软件技术就能制作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制作的课件缺乏教学依据。

(二)学生综合运用软件技术的能力有限: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过程是需要综合的运用各种软件技术,不再是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那样单独的使用某一个软件。这种综合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些好的创意无法实现。

(三)课内上机实践课时不足:幼儿园课件制作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32学时的课时安排显然是形成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

(四)教材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目前,市场上发行的教材多是理论性强于实践性,并且在案例设计上也不是针对幼儿园教师岗位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树立了“一个核心三个突出”理念即:“以具有幼儿园课件制作能力为核心,突出信息素质教育、突出与幼儿园岗位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对13家大型幼儿园的调研充分了解在幼儿园哪些教学活动中需要制作课件,需要什么特点的课件。我们要求自己能够准确的回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确定最终培养的人才是幼儿园需要。

(二)以幼儿园五大活动领域作为选择教学案例的标准,突出实用性。幼儿园教育内容一般划分为五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我们通过对幼儿园的深入了解自己动手编写有幼儿园特点的校本教材,并且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就以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为蓝本。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

(三)以高职学生智能特点为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的智能结构多为形象思维,适合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成长。根据这一智能特点,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两种实践体验的途径,一是让学生把在幼儿活动设计课上设计的幼儿活动作为本课程制作课件的脚本。制作好课件后再让学生在日常练讲中使用。二是我们让见、实习期间让学生带着制作好的课件到幼儿园中去实践。通过这两种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课件制作技能。

(四)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幼儿园教学中课件开发、使用的工作流程,重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置一体化任务。在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形成了四个特色,简单归结为“四化”即:教学内容职业化、课件教案数字化、教学成果网络化、教材体系立体化。

(五)依托我校建立的学前教育资源库,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在学前教育资源库中有大量的优秀幼儿课件资源,在这里学生可以浏览学习一线幼儿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届和本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来自于互联网上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场所。同时也能对自身的能力素质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这种全新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实现开放的网络教学体系,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亲身置于各种情境之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教材体系的职业化。今年这本教材已经被列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依据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由“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由此,从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教学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了以下教学模式:

(一)设计并实施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双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中,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学习和构建,是一种深受我校师生欢迎的学习模式。

(二)设计并实施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

(三)设计并将要实施 “课内外结合”全开放型的任务实训教学模式。包括实训资源的开放、实训内容的开放、实训时间的开放和实训管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训内容,可以在实验室或机房开放时间自行完成,使本课程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综上,可以看到本课程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案例为载体,以工学结合、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任务实训突出能力目标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德育内容、幼儿园活动设计、职业素养的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 实施路径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61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同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能力为重”,要求“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国家通过一系列文件越来越明确地对学前教师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与指导性意见。要真正落实这些文件要求,就必须革新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过分依赖讲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其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化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研讨式教学正是在这种教学改革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它对深化学前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1 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①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地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强调通过研讨促使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主体性,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探究性,研讨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创设多维度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求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研究态度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三,协作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协作,主要是指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过程的探究、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最终意义的建构;四,实践性,注重教学的实践性,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结合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研讨式教学实施路径具体分为四步骤:案例或问题呈现、小组研讨、集体研讨及总结评价。下面以“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的一堂课例进行具体说明。

为了便于学生在小组研讨中查阅资料以及有更充足的探索与研讨时间,可以将研讨式教学的案例或问题呈现、小组研讨两个环节移至课前来完成,以提高研讨式教学效果,这其实就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变更了传统教学流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将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颠倒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②翻转课堂应用于研讨式教学,可以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师生研讨与交流,为有效推行研讨式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③

3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讨式教学策略

通过多年研讨式教学实践,笔者与研究团队结合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对研讨式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其一,挖掘适宜的研讨内容。确定适宜的研讨内容,是研讨式教学开展的前提,也是难点所在。什么内容适合开展研讨式教学?并非所有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都适合研讨式教学,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研讨内容。一方面,注意选择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宜,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研讨的深入;④另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学习难点问题、幼儿教师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有挑战性的研讨内容可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关于“领域教学知识(PCK)”是学前教育当前倍受关注的热点,在幼儿五大领域教育课程中就可以围绕“教什么”、“教谁”、“怎么教”选择具体的研讨内容。

其二,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与解决问题。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具有丰富的案例资源,理论联系实际较强,非常适合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源于各类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与幼儿教育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正面、优秀的案例,也可以是问题案例,树立学生的批判意识。案例还可以来自学生的实践案例,比如模拟试教或实习中学生组织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幼儿的个案研究案例等,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应突显研讨的问题,这样便于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

其三,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教育培养应注重发展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亦如此。切忌在研讨式教学中仅让学生研讨理论,导致所学知识停留于认知层面,而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设教育环境的能力、选材分析的能力、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反思评价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各项教育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研讨过程中形成的设计书写成活动教案,进行模拟试教;可以抛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模拟开展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幼儿园开展调查研究与见实习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实地研讨等。

4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价值判断,并据此提出改进意见的活动 。它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程运行质量的有效监控手段和管理方法。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讨式教学对传统“一卷定性”的静态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一是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以往的课程评价大多以教师为主体,研讨式教学评价中教师、学生、实习幼儿园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特别要注重研讨小组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互评,并通过合理设置权重对多元评价主体进行综合。二是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为避免传统终结性评价存在的弊端,研讨式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研讨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小组学习活动档案(如研讨任务分工、发言记录、教研活动记录等)、课堂实时评价(学生参与研讨活动的态度与积极性,发言情况等)、研讨成果展评(包括研究报告、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案例评析、模拟试教等)、网络学习活动、教育实践(包括见实习和教育调查研究等)、教育技能综合测评等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背景下‘幼儿活动与指导’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编号:6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② 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师幼互动;CLASS;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6-06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活动,〔1〕而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不断交流、互动获得的,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师幼互动水平与幼儿的语言学习水平密切相关。

纵观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师幼互动的探讨较为丰富,对师幼互动的基本成分、特征、类型、影响因素、价值等方面均有所涉及,但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较少,且缺少专门的研究工具,大多是对互动时间、频率、言语等指标的简单量化分析,难以对师幼互动的整体情况进行深入的科学评价。国外已有研究者设计了一些适合进行量化研究的研究工具,〔2〕如课堂评价评分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简称CLASS)。CLASS是一种用以观察和评价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教育活动情境中师幼互动质量及教师利用教学材料情况的工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和适宜性。〔3,4〕 虽然它产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现实,但CLASS建构的三个维度、十项行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及其完备、客观的评价工具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视角,有利于我们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情况,从而为我们观察和评价师幼互动的相关问题提供方便。

一、研究样本及方法

研究者对杭州市两所省一级幼儿园的大、中、小、托班语言教学活动进行了视频样本采集,从18个样本中选取14个有效样本(其中2个小班样本和1个托班样本用于预测,4个小班、3个中班、4个大班样本用于正式测评和分析)。样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除了文献调研方法外,还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非参与式观察法

研究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情境中的师幼互动状况进行观察,并用摄像机进行全程记录,以搜集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5〕

2.田野笔记式的记录方式

在用摄像机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完整拍摄下来后,研究者反复观看录像,用田野笔记式的记录方式记录了11个正式测评样本的活动过程,即详细记录了活动的环节、主题以及师幼的言语、动作、材料展示、反应及时间等内容。为将互动过程尽可能清晰地呈现出来,笔者制作了相关表格,左列记录教师的表现,右列记录幼儿的表现。

3.测量法

研究者以课堂评价评分系统(CLASS)为研究工具,对所收集的语言教学活动样本进行评价分析。CLASS主要通过情感氛围、活动组织和教育支持三个维度共十项行为指标来分析师幼互动质量,每项行为指标均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和行为案例(见图1)。

CLASS采用7点计分法,三个等级分别表现低、中、高三种水平,即1、2分为低水平,3、4、5分为中等水平,6、7分为高水平。其中,消极氛围(NC)指标为反向计分,当进行数据录入时,该项指标的得分转换为相反分值。〔7〕

为了保证评分标准的高度一致性,研究者在正式测评前进行了3个样本的预测。4位研究者在分别对每个预测样本评分后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以促使4人的评分标准趋于一致。在对11个正式测评样本进行评分后,研究者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师幼互动整体水平

从整体情况看,11个语言教学活动样本中的师幼互动处于中等水平,但三个维度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其中,情感氛围平均得分最高,为5.02分;活动组织为4.67分;教育支持得分最低,为3.39分(见图2)。

从十项行为指标的平均得分看,除消极氛围(NC)(由于11个语言教学活动样本全都没有出现消极氛围指标中所称的消极行为,所以这一指标得分均为1分)指标外,其余9项指标的总平均分为4.43分,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均位于3~5分区间,也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积极氛围(PC)、活动安排效率(PD)指标的平均分最高,均为4.91分;其次为教学指导形式(ILF)、教师敏感性(TS)和行为管理(BM),分别为4.82分、4.36分和4.27分;关注幼儿的看法(RSP)、反馈质量(QF)、语言示范(LM)、认知发展(CD)四项指标的平均分均在3~4分之间,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认知发展(CD)的平均分最低,仅为3分(见图3)。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均是语言教学活动,但语言示范(LM)这一指标的平均分仅为3.55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情感氛围

幼儿很容易受到师幼之间情感氛围的影响。

(1)积极氛围与消极氛围

CLASS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言语、非言语互动中呈现出的情感联系来判定积极氛围水平。除关注教师对幼儿的正面期许、支持性评价、积极反馈、频繁的言语和情感交流外,身体距离、表情、眼神、语调等也均在评价范围内。11个样本在积极氛围指标上的得分均在4~6分之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11个样本时常可以让人感受到师幼之间温馨和谐的互动气氛,如师幼的微笑、平和的语气、自然的身体接触等。教师大多能在言语上给予幼儿积极反馈,频繁使用“请”“谢谢”等尊重幼儿的词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CLASS关注的用语言表达正面期许、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具体标准在11个样本中表现并不明显。研究者还观察到,教师在言语上的积极反馈大多成为回答正确的幼儿的专利,当幼儿的回答不正确,或不符合教师的期望时,教师很少会给予言语上的积极反馈。

消极氛围指标主要包括消极情感、惩罚性控制、讽刺/不尊重、严重否定等方面。11个样本在消极氛围指标上均分值较低(反向计分),也即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没有出现惩罚、严重否定等行为,很少表现出消极情感。

(2)教师敏感性

这一指标主要通过教师与幼儿双方的反应进行评定。一方面关注教师对幼儿学业、情感的敏感程度,如是否积极关注和解决问题,回应是否及时有效,是否体现情感支持等;另一方面关注幼儿是否愿意挑战有难度的问题,是否愿意寻求教师帮助,是否自主参加活动等。11个样本教师敏感性指标的得分均在3~5分之间,平均分为4.36分,处于中等水平。

从具体表现来说,大部分教师预先选择的活动内容、设计的活动环节基本上都能满足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表明教师在这方面具备较高敏感性,但对于正式活动中幼儿的一些临时需要,教师的敏感程度不一。有的教师非常了解幼儿,能够预期幼儿会提出的问题并制订恰当的计划;有的教师虽不能提前预期,但在发现幼儿遇到困难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引导;有的教师既不能提前预期,也不能有效引导。在11个样本中,教师普遍更加关注幼儿的学业需要,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需要关注不够。

案例1:小班语言教学活动――儿歌“月亮扒扒”

教师在分配老奶奶角色时,有幼儿不愿意扮“老奶奶”,但教师还是半强迫地让幼儿贴上了“老奶奶”的图片。

教师:这个奶奶笑眯眯的,多好看呀!好不好?

教师说完,欲将“老奶奶”图片贴在一位男孩身上。男孩不情愿。

教师:没关系,那就贴在老师身上,等一会儿你和老师一起扮老奶奶,好不好?

男孩略显失落。

本案例中,教师没有预想到幼儿可能会不喜欢老奶奶角色,尤其是男孩,这表明教师的敏感性有待提高。在幼儿表现出排斥意愿后,教师还力图诱导幼儿接受这个角色以便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这种罔顾幼儿感受的做法导致幼儿情绪低落。

一般而言,教师能够敏感、及时地对幼儿的发言给予回应,但回应往往是就事论事,对幼儿的情绪变化不够敏感。

(3)关注幼儿的看法

这一指标主要关注教师是否以幼儿为中心,主要观察当幼儿在互动中出现游离情况时教师的反应、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幼儿的活动是否受限制、师幼言语互动中谁占主导等方面。这一指标的平均分为3.82分,所有样本的得分均在3~4分之间,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观察中研究者发现,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他们对按照既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关注要高于对幼儿的关注,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话语权上占主导地位,活动内容、环节设置、材料分发、话题导向等的主动权几乎全部被教师牢牢控制着。幼儿较少有机会主导教学活动,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在教师的邀请下参与活动等。有时教师会追随幼儿的想法进行进一步提问,但前提是幼儿的想法与主题紧密相关。教师一般不会灵活地追随幼儿的“临时起意”,而是力求将活动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甚至会敷衍回应或直接打断幼儿偏离主题的言语或行为。

3.活动组织

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对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有支持作用。

(1)行为管理

此项指标针对的是教师如何制止和应对幼儿的不当行为,一方面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出现不当行为,如奔跑、打架、争抢、吵闹等,另一方面观察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不当行为,包括是否提前讲明活动要求,能否预测不当行为的发生,不当行为发生时的反应能力、如何制止不当行为以及是否使用暗示、关注积极行为等。在11个样本中,大多数时候,幼儿都能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不过插话、走神、聊天、小争执等不当行为还是时有发生。在行为管理指标上,11个样本的得分均在3~5分之间,平均分为4.27分,处于中等水平。

虽然教师大多能够较好地维持班级秩序,但行为管理方式主要包括常规约束、直接打断、提醒、移走干扰物等,略显机械。除了小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是“反应型”管理模式,即在幼儿发生不当行为后再作出反应,而不是预测幼儿即将出现的不当行为,在每一环节开始前提出清晰的行为期望,在活动中始终贯彻要求等。

对于幼儿的诸如走神、插话、大声喊叫、起立走动、小争执等行为,大多数教师干预的频率和程度不高,有的选择忽略,继续教学活动,有的会即刻、简单加以制止,主要采用直接言语或行为的方式制止,很少采用眼神、手势等巧妙暗示方式来制止。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关注积极行为等正面方式让幼儿了解被期待的行为,从而有效制止幼儿的不当行为,不过这种方式出现的频率不高。

(2)活动安排效率

这一指标主要通过有效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量)、班级常规制定与维护、过渡环节的作用、教学准备是否充足等具体标准进行评价。11个样本的得分均在4~6分之间,平均分为4.9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有限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里,教师大多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活动,活动过程紧凑,整个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学习时间,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足。不过,整个教学活动并不都是有效学习时间,时间浪费情况还是存在的,如有的教师言语重复冗长,有的教师在幼儿出现大量重复答案时不能有效加以引导,等等。

(3)教学指导形式

这一指标用于评价教师在师幼互动过程中的指导水平,主要观察教师提问、回应幼儿的方式,材料呈现方式是否丰富多样,是否使用非常规的教学手段,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程度等。本研究特别观察了教师在澄清活动目标时使用的策略,这是以往研究中很少关注的内容。11个样本在这一指标上的得分均在4~6分之间,平均分为4.82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观察发现,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一般比较丰富多样,教师会通过积极提问、组织表演、设计游戏、及时鼓励等方式促进幼儿学习。在11个样本中,大量提问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特征,而教师的提问大多是针对儿歌、故事的内容提出的,较少提开放性的问题。此外,教师使用多种策略对活动目标进行澄清的能力明显不足。观察发现,当幼儿对活动目标的觉察不足时,教师很少强调或明确澄清活动目标,偶尔谈及活动目标时所采用的策略也较简单,以总结策略最为常见。例如在大班语言游戏活动“神奇的幸运字”中,教师说:“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很多有一个‘色’字的词语,有五光十色、色彩、彩色、色斑,等等。那我们把这个字称为‘幸运字’。”很明显,教师澄清活动目标的能力有待提高。

4.教育支持

这一维度关注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是否能有效促进幼儿认知(特别是元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它是三个维度中最不容易进行观察和评价的,但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11个样本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较低,该维度所涉及的三项指标得分也普遍较低。具体分析如下。

(1)认知发展

作为语言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应当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而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是相辅相成的。CLASS所关注的“认知发展”主要指的是元认知发展。11个样本的得分均在2~4分之间,平均分为3.0分,是得分最低的一项指标,表明教师在师幼互动中普遍缺乏对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关注。

观察发现,教师选择的活动材料和内容大多是贴近幼儿生活或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有助于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但对促进幼儿元认知发展的关注不足。

案例2:中班语言教学活动――儿歌“捉迷藏”

教师:黄色宝宝为什么不躲在其他地方,要躲在这朵里,你们知道吗?

幼儿:因为躲在别的地方,太阳宝宝会发现他躲在哪里。

教师:哦,躲在别的地方很容易被太阳宝宝发现,因为他的颜色和的颜色是一样的。这个黄色宝宝真聪明。

本案例中,与促进幼儿思维火花迸发相比,教师的提问更关注的是引导幼儿理解语言活动内容,掌握儿歌。

在11个样本中,教师有时会为幼儿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如创编诗歌、设计早餐食谱、设计并创作云的纸造型等,但大多数幼儿在进行这类创作活动时往往是按照教师预设的固定模式进行创编的。由此可见,教师更关注的是自己是否传递了正确信息,很少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更不会进行头脑风暴类的互动。

(2)反馈质量

反馈质量指标关注的是教师的反馈是否能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幼儿理顺思路,促进幼儿思考。在反馈质量指标上,11个样本的得分均在3~5分之间,平均分为3.64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从样本信息看,教师给予幼儿的反馈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在11个样本中,教师和幼儿最典型的交流模式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幼儿回答正确―教师重复,表示肯定或进行鼓励―教师继续提问或进行下一步活动。在这些交流互动中,教师的主导性强,提问多,简单反馈也多,大多停留在简单肯定层面。此外,当幼儿回答正确或完成任务时,教师一般都能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而当幼儿回答不正确时,常常得不到鼓励。教师有时会提出质疑,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但更多情况下是直接公布正确答案,或换一位幼儿回答。教师普遍较少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对幼儿理解程度、参与程度、坚持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关注不多。在反馈时,教师比较看重的是幼儿的表现是否符合教师的期望。

(3)语言示范

语言示范指标主要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交流水平,包括提问的开放性、师幼互动交流的主导权、同伴间的交流等;二是引导策略,包括词汇多样性、重复程度、语言拓展程度等。因为是考察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所以语言示范指标是本研究中最为关注的一项指标。然而,11个样本在这项指标上的得分均在3~5分之间,平均分仅为3.55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在11个样本中,作为集体教学活动,幼儿之间的互动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虽然比较频繁,但大多以教师为主导,话语权控制在教师手中,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封闭性的居多,开放性问题较少,持续反馈式的交流更少,一般一次互动持续一两个来回就结束了。教师大多喜欢重复幼儿的回答,以澄清知识点和表示肯定之意。当幼儿发表的言论与活动主题无关时,教师一般只是敷衍回应或不予回应。教师使用的词汇大多为名词、动词,有时会使用形容词,如“弯弯的”“很神奇”等,贴切、精到的词汇使用频率偏低,语言示范作用有待提高。

三、结论与讨论

从CLASS视角看,11个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样本中的师幼互动处于中等水平。

情感氛围维度的整体表现较好,师幼互动氛围较为积极愉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教师关注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反应,会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但是水平有限,互动主导意味浓厚,赋予幼儿的自主性相对较少,对幼儿的情感需要关注不足。

从活动组织维度看,虽然教师能及时制止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当行为,但技巧不高,略显机械。在师幼互动中,大部分教师不具备前瞻能力,对幼儿良好行为的期望表达得并不充分,且时常有期望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教师通常会使用直接提醒的方式制止幼儿的不当行为,较少使用关注积极行为等方式。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关注较多,重视传递正确信息,具体表现为:教学准备充足、活动材料丰富、活动内容充实、学习时间集中。在澄清活动目标方面,教师使用的策略较为简单,澄清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育支持维度上,教师的得分相对较低,对幼儿元认知发展的关注不足。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有大量的互动,但封闭性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教师主控话语权,反馈较为机械和简短。虽然互动话题一般与幼儿的经验联系紧密,但是教师很少关注师幼互动对幼儿分析、推理等高级思维技能及创造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的影响。教师给予的简单反馈往往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幼儿深入思考的作用。作为语言教学活动,教师使用的词汇不够丰富,语言示范作用有待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CLASS的研发和广泛使用目前主要是在国外进行的。作为一套以师幼互动过程为评价分析对象的评分系统,其文化背景、儿童观、教育观等都与我国当前的幼儿园教学实践有诸多不同。不过,CLASS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更为全面、动态地审视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整个过程,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这也许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周兢,程晓樵.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

〔2〕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67.

〔3〕PIANTA R C,HOWES C,BURCHINAL M D,et al.Features of prekindergarten programs, classrooms, and teachers: Do they predict observed classroom quality and child-teacher interactions〔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5,9(3):144-159.

〔4〕EIJA PAKARINENA,MARJA-KRISTIINAL LERKKANENB,ANNA-MAIJA POIKKEUSB,et al. A validation of the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in finnish kindergartens〔J〕.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10,(1).

〔5〕秦金亮,吕耀坚,杨敏.幼儿教师学做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新视野〔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