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篇1

根据我国相关政策分析,节能减排的税收主要有:环境税、燃料税、其他税收例如消费税、资源税、绿色关税、所得税等。为我国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在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了新企业所得税法,但在新税法中仍要改进一些节能减排的鼓励政策。根据我国所存在的现行节能减排问题,笔者给予了统计与分析:第一、节能减排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战略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相关的政策不完整。资源如何综合合理利用,那就是靠政策支持有关。例如煤电气等能源价格根本没有针对性的反映稀缺能源与供给要求,这些将不利于节能减排税的展开;不利用节能减排税收、价格、财政等不配套。第三、相关指标不完善造成节能减排问题。环境的指标非常重要,例如,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主体性作用考虑不周全;在环境总指标中,只是控制了废气废水中一些重要的因子,没有控制完全。第四、节能减排投资渠道不很畅通,根本性投资不足。第五、节能减排在监管中发现,主要是拖时间,很难看见减排效果。

二、国外节能减排相关税收政策

(1)日本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日本历来是个重视环保的国家,小排量汽车随处可见,且没有道路使用限制,大车小车一视同仁。但在政策待遇上,小排量车和大排量车的购置税相差20倍之多,小型车购车税只相当于大型车的一半左右。日本的节能减排做的非常优秀的,它有自己的独特的节能完善机制,这是一个相对做得好主要因素就是日本的节能政策上的对策有方。

(2)英国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按照理论分析,欧盟成员国针对他们生产的汽车进行了严格的销售控制,例如尾气中的最大颗粒与NO化合物一定要达标。但是按照消费者角度进行分析,需要进行出租车外,英国还对消费者购买车没有特别的要求,消费者只是根据当时缴纳的17.5%增值税。汽车在适用期间,需要缴纳170英镑公共税费,每年一次的年检需缴纳46英镑费用。

(3)美国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在美国,他们将大排量的桥车的重心转移到小排量桥车进行生产。近年来,美国政府已经出台了鼓励企业生产小排量车。由此为了鼓励消费者购买,还采取税收优惠相关政策。美国销售的经济车占据了大半个美国车交易的市场。在美国,2006年执行的能源新法律中,主要目的鼓励美国能源生产以及促进消费者应该从节能出发,使用清洁能源等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将在未来15年给美国带来减排税收150亿美元。政策支持煤气油电等的节能清洁问题,针对于新法律还执行了15亿美元的节能消费预算政策,这些均是鼓励人们使用新能源等。

三、关于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建议和思考

1.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原则在我国,节能仍然是一个大的问题,形势紧迫、任重道远。在建立完善税收机制上不断的吸取了国外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收体制,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准,环境问题的遵循原则是“谁污染谁负责”,针对处理相关措施就是对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破坏个人或者企业进行规定性征收减排税费问题。环境保护税问题,应该考虑到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关系,这些需要针对性管理,合理进行分配,将提高节能减排效率问题,更加有效的治理环境问题。坚持依法征收的原则进行,在新环境保护法律中,针对于环境破坏的个人与企业应该依法征收税原则。坚持以专款专用原则,税款专用问题,就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当把税收用于政府承办的环保设施和重点环保工程上。同时,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2.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体系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第一、研究开征节能减排新税种环境税开征环境税是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方案》中所提出的、解决环境负外部问题的政策措施之一。其中,需要参与污染排放税的征税范围的选择与水污染税的基本制度设想。第二、完善限制性税收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其中,应该注重改革资源税制度与进一步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强化其节能环保方面的调节作用。第三、优化整合税收优惠政策,使之更加系统化且具针对性。应该在其中注意到:统一管理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调整优惠范围,加大优惠力度;税收优惠的端口要前移等问题。

3.制定与节能减排相配合的政策措施

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 问题 建议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所谓节能减排,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有效节约能量和物资资源,减少有害物质和废弃物的排放,而站在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节约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与此同时,循环经济就是一种资源重复利用的经济形式,传统的经济形式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然后将废弃物排放,而现在社会提倡的循环经济是指将自然资源转化成产品以后将废弃资源二次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将能源充分利用,而且能够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一、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

(1)以生态规律为基础

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更需要以生态规律为基础进行生产、消费,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活动,争取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有机结合。所以说,我们要向改变自然规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

(2)节约资源,减少排放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能源节约不仅要对资源少用,使能耗降低,而且要综合各种资源的使用,数次利用,加强循环,进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现阶段实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摒弃了传统的垃圾场的设置,而是将资源视为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一个需要人类维护的生态系统。在进行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时,除了要将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开发能力以外,还需要考虑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水平,让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对环境有益的技术。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发展而言,不仅需要将人对自然界的征服能力考虑全面,更需要考虑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3)建立封闭的循环产业链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态规律。具体指工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代谢与共生关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产品互用的循环结构,进而形成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使得资源在循环中得到科学合理、充分的利用,进而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我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将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还有效地优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管理,鼓励节能减排的创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各地都在的大力进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推经清洁生产,加强对清洁生产的科学审核,同时增强了对电力、化工、建材等一些重点污染企业的改造力度,对于企业的清洁生产活动、技术改造活动得都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适时淘汰相对落后的产业,使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装备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保证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二次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多年来的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我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讲,我国现在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让然处在初级阶段,与真正的和谐型社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

首先,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型污染问题,化工企业、纺织企业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耗能最多、污染最严重的企业,因此我国的减排任务非常重,污染物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其次,我国有一部分河流存在着一定的污染问题,治理工作的难度也很大,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河流的水质离实际的要去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三,我国有许多大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新设备的问题,传统的就设备经过多年的工作,设备老化严重,而企业对于设备更新的投入明显不足,一些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企业的设施陈旧问题更加严重,他们的治理污染能力相对较弱,而且有的治污目标不明确,资金不足,导致频频出现进度问题。第四,我国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治理问题,飘尘和二氧化硫含量过高,以及燃煤锅炉、旧城改造、房屋建设、汽车尾气等一系列问题都家具了城市环境的污染,一些老城市还存在着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更是污染了成分是环境。

四、我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1)加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宣传

只有加大对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才能够强化全民对能源节约的认识,进而在社会中营造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国在进行这项活动的宣传时,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作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知识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来了解关于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最大程度的挖掘资源的潜能,进而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保证。国家通过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从最简单的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方面做起,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消费模式。

(2)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当土地资源丰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往往采用的是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也叫做粗放式经营。如果土地资源紧缺,人们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积极创新科技手段。同时,如果劳动力的价格较高,那么科学的发展也就会被迫加快, 以此来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对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科学技术的创新则应该朝着代替资源的方面发展,创新出能够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3)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

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长远性和前瞻性,节能减排工作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做到的。因此,首先要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支持属于政治性的,在循环经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对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有效实施,同时,政府要将各种利益统一协调,统一部署重大事项,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其次,要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调整等相关政策进行政策的引导,适当调节并影响企业的科学发展方向,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的建立,促进企业能够对废物进行综合性利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

(4)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1.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要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就必须要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给投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投资多元化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能力,鼓励与限制要同时进行,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对于情节生产工作要全面推进。与此同时,还有尽量加强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的培育和奖励,促进这些企业继续提高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对其他企业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政府的作用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是非常有力的,要想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就必须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以此来促进环保型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坚持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将由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进而将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彻底打击。其次,要同时发展受保护地区和收益地区,只有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

(5)加强生态化改造,提倡清洁生产

首先,要对企业加强生态化改造,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原则上,进行企业的优化整合,将污染项目集中布点、有效处理,并做到达标排放。其次,生产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严格执行与清洁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严格审核高污染的企业和使用有毒原材料的企业,对他们要进行强制性的管理,建立健全可行有效的清洁生产管理机制,使污染物成为资源,成为没有无污染的有用资源。因此,只有加强生态化改造,促进清洁生产才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6)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我国有许多重工业企业,同时这些企业又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性企业。对于重工业,我国在进行环保工作时,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淘汰落后的工艺。同时,重工业要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每年都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设备和人才的更新,而且在技术的改造中,也要坚持环保的思想。此外,重工业还应该积极改善生产环境,进行厂区绿化等活动,建立生态工业园。

(7)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节能减排就是一项迫切完成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加强领导的作用,建立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度,将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到最终的政绩考核中。其次,要将节能减排的考核指标进行层次上的分解,将具体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同时将奖惩制度落实到工作中,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第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强化广大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要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五、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的关系

(1)节能减排是实现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

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资源短缺的主要矛盾,只有加强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中就明确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我们只有将节能减排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国家的政策和部署上来,才能够全力以赴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节能减排是促进重工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重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更是高排放、高污染的主要企业。当前,我国的重工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是仍然与国际上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的中国业的集中度较低,产能相对落后,这也是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的很总要原因。因此,我国的重工业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而调整产业结构,使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都最大程度的降低,促进我国重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问题。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近年来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节能减排工作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要想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必须要坚持把资源的高效利用视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坚持资源再利用的原则,保持低消耗、低排放的发展目标,将传统的经济发展形式转化为现代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式,建立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与进步。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毅民.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4).

[2]邓崎琳.坚持节能减排践行科学发展[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04).

[3]陆萍.李训东.淮钢特钢资源循环利用实践[J]..现代冶金.2009.37(03).

[4]袁春晖.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之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03).

[5]杨小川.泉林集团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之路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6]杨波.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7]周一枝.以循环经济促节能减排的实践与探索[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1(01).

[8]郭允义.展新华.李效生.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J]..科学与管理.2008.28(02).

篇3

摘要会计在处理生物能源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生物能源的核算与我们所熟悉的化石燃料的核算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分析了有关碳核算的争论主要问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应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拥有长期效应的节能减排措施

关键词生物能源节能减排

一、引言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京都协议书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的发展,使得CO2排放,交易及节能减排等特定环境问题的处理规范探讨日渐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京都协定书下的CDM、JI等机制均提供了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分配碳排放配额的框架。目前,碳会计研究需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生物能源。

二、正文

之所以会计在处理生物能源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生物能源的核算与我们所熟悉的化石燃料的核算有着本质的区别。化石能源中沉积的远古时期的“碳”在燃烧时被释放在大气层中,使温室气体增多,诱发全球变暖。然而,对于生物燃料来讲,在被燃烧时释放到大气中的CO2使其在通过光和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的CO2。假如植物(生物能源)生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植物的生长速度即其吸转化CO2的速度和生物能源的燃烧速度即向大气中释放CO2的速度是一样的。理论上,燃烧生物能源的净CO2排放量为零。但是,由于生物能源的生长和消耗并不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对其的会计核算也是如此,这使得我们很难的到均衡的会计数据。

当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第一次提出《关于国家碳排放评估手册》,温室气体排放和和沉积被列在了一起。手册指出:燃烧生物能源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不应该被放在一个国家的官方的排放清单里。其理论依据是:假如系统为可持续发展系统,净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假如系统不是可持续发展系统,净CO2排放量应依据土地利用变化来核算。同样,京都议定书规定:将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和沉积量作为测量“碳储值的可核算变化”,而生物能源燃烧产生的排放量作为“中性碳”来处理,即不包含在排放清单内。然而对这项规定却一直存在这众多质疑。

目前有关碳核算的争论主要聚焦在两点上。第一,我们如何评估一个节能减排活动是否值得执行和鼓励。第二,我们如何计量CO2的排放量。第一个问题需运用比较法,比较新项目与现有活动的排放量。第二个问题只是涉及碳排放的量化计算,这已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第一个问题在公共管理制度,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第二个问题,则更偏向作用于企业在国际交易中的统一计量作用以及监管方建立统严格的监督标准。

当前的一些争论焦点集中到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在生物质能源系统方面的影响。从会计角度看,学者Searchinger质疑了京都议定书在核算生物能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量。一个明确和稳定的系统边界在排放量的核算中至关重要。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另一个职能是总结了所有系统(国家)的实际排放量(包括国家间碳排放权交易问题)。

然而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核算系统中包含了生物能源系统。他们精确的合算了化石燃料产生排放的时间地点以及排放量,同时他们也考虑了当地(国家系统)的生物能源碳储量的变化量。然而,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在实施,当所有国家都不报告生物碳含量和碳沉积总量的情况下,我们仍旧无法确立一个明确和稳定的系统边界。

从时间角度看,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一些拥有化石燃料和生物燃料组合的国家系统,在短时间内,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呈现上升趋势,而长远来看,其排放量将最终处于下降趋势。而我们所需要的便是一个用现有的高排放来换取长远“利益”。

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一个国家的节能减排活动很可能造成另一个国家CO2排放量的增加。一项有关生态工业的研究表明,目前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扔归属于发展中国家(Peters et al. 2009)。而排放成本,权利和义务却能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传导到各个国家。

三、结论

对于生物能源系统和节能减排战略的评价需要有一个全局化的观念,这要求我们考虑在以循环系统的观念来评估温室气体的影响。并且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拥有长期效应的节能减排措施。但这也是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弄清楚生物能源系统的成本和收益,我们必须制定系统边界,并给出明确的核算和评估措施,包括机会成本的计算。如果我们需要核算一个国家的节能减排,我们则需要考虑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问题是,我们需要寻求一个完整稳定的,边界明确的会计系统。

参考文献:

篇4

1.1符合人类对环境发展的需求,有效应对金融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中,会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纵观每次金融危机暴发时,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基本都是靠出台刺激经济计划,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传统产业领域,尽管可能会促使经济走向复苏,但是这种经济复苏是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以损害生态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迫切需要对整个经济结构和行业体系进行优化和重组,必须实行绿色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经济与传统行业经济发展相比,能有效地缓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强力冲击,大幅度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2有助于节能减排,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1)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更是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过程中,坚持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主要导向,对其措施进行持续实施,使节能减排工作穿插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2)使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得到创新业节能减排工作一直持续努力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对节能溅排的认识以及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投资不多,见效速度快,发展潜力大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的重要特点。

2、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1未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推广的市场机制

当前由于受到政府投资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绿色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推广的市场机制,项目融资比较困难。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两大基本问题,缺乏对新型产品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的集中投资;此外,我国目前发展绿色经济的融资平台比较单一,整个绿色产业规模不大,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容易造成投资渠道单一、结构失衡、信贷支持不能及时到位的局面。我国银行在进行绿色项目贷款时仍采用传统的贷款模式,缺乏相应配套的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发展趋势。

2.2绿色消费水平较低,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一方面,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绿色产品因其含有较高的技术创新和较低的污染,其价格一般比较高,属于高层次的理想消费,但是当前我国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产品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绿色产品管理机制,导致到多数的消费者绿色消费水平较低,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的状况,致使我国绿色消费始终处于低位消费的起始阶段。

3、加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采取措施,依照环境规划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利用高新技术培育绿色行业和产品,实现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成功经验,杜绝先利用后节约的能源利用模式。国家还应建立配套的绿色经济跟踪和评价机制体系,科学认识各部门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立法执法力度,不断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并认真落实,对绿色经济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政府应给予优惠待遇和奖励措施;对那些违背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进行限制、惩罚或责令其停业整改。

3.2企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绿色营销道路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变化的趋势,我国企业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绿色营销模式。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渗透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充分做好绿色市场和消费者信息的调研,不断提高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创造出适应消费者绿色需求的产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重组,用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替代传统的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新型服务业。在汽车、纺织等行业中加大绿色推广,充分做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工作。此外,企业还应建立专门的治理结构对绿色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加强企业间的绿色合作。

3.3转变传统消费观,培育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消费者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加大宣传,积极转变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培育绿色消费意识。国家应规定相关部门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教育,强化绿色认证和绿色监管,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一种良好的全民绿色消费氛围。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实行绿色消费的现实性意义和历史必然性,引导人们选择无污染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注重对垃圾的及时处理,避免环境污染,逐步实现绿色消费模式。此外,还应进一步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

4、结论

篇5

关键词:建筑;节能减排;气候变暖;低碳发展;能源

一 加强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建筑规模几乎占到世界的二分之一。由于目前国内建筑业的经营管理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每年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将进一步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应对全球变化尤为紧迫。可见,低碳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对改善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第二,加强建筑节能减排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第三,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进而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第四,有利于传统建筑业的改造和提升,转变城乡建设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而实现使得建设事业有长久发展。

节能减排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有效途径,不仅是我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贡献。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建筑节能所带来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进行管理,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水平。

二 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对节能减排工作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

目前,在我国由于政府对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宣传力度小的因素,使得大多数人对建筑节能减排工作比较陌生,同时对我国的能源现状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使得人们对节能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能源节约的观念差。开发商则认为建筑节能要额外增加投入的资金,进而不会考虑节能的问题;而大多数人在购房时也不会关注房子是否节能。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公众缺乏对建筑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节能技术、节能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建筑节能市场,缺乏成熟、完善、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以及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节能产品,节能检测及评估的市场还不够完善。

(3)缺乏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政策

虽然,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但是由于该法规对建筑节能公众来说可操作性差,对规范建筑节能公众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各地一些地方尽管出台了一些像《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但由于其法律地位较低,对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力度远远不够。此外,由于我国建筑节能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而使得建设单位进行建筑节能工作缺乏积极性。

(4)建筑节能缺乏全过程的监管

节能在宏观层面上涉及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调试、运行管理等多个环节,而政府部门对于设计环节的监管较为重视,对于其他环节的监管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在管理体制上各级主管部门存在职责不清、沟通不畅,最终导致节能流于形式。

三 加强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措施

(1)切实加强对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1 建立建筑节能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而又长期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局带头,省各政府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建筑节能工作机构,研究并及时解决建筑节能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各部门按职能分工,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共同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2 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各地要制定建筑节能宣传方案,积极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2)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和新技术

1 加强新型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及新技术研究。加强对建设科技投入力度,开发适合当地的新型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和节能保温技术体系,积极开展可再利用材料等绿色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

2 积极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产学研结合,培育一批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研发、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加快新材料、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定期建筑节能产品推广使用目录,各类工程应优先使用国家和省认定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

3 加强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形成面向市场的节能机制和应用模式。鼓励成立专门的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培育相应的中介组织,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建立以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为特征的市场准入、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认证制度。

(3)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

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投入,统筹安排各方面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建筑节能工作。同时,制定落实相关建筑节能经济扶持政策。对采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和绿色建筑,采取减免税收、费用、财政补贴等政策进行鼓励;对执行节能标准不力的单位要给与批评、处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全社会建筑节能意识,促进低消耗和绿色建筑的发展。

(4)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构建建筑节能效果的评价监测体系,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建筑能效认证、建筑节能性能测评等制度,形成有效的建筑节能行政监管体系,依法强化监督。建立以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制度,加强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监管,规定科学合理的审查、监督工作程序,切实规范监管行为。此外,坚持开展行政监督,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尤其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薄弱地区的监督管理。

四 结语

加强建筑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长期的任务,我们更要推进发展纲要,加强公民节能减排意识,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措施努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为我国环境质量及低碳绿色经济稳定发展提高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节能减排;新发展

1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1低碳经济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从短期的角度来看,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和企业需要在我国相关政策的约束之下,通过运用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和更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生产,从而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交易的产品成本,导致了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不高,从而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会降低我国的就业率,延缓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的推行,能够有效地督促相关产业和企业不断地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就会不断地提升,而低碳经济的影响是长远的,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以更符合当今国际贸易需求的方式进行产品生产,推动我国经济走上低碳经济路线。1.2低碳贸易壁垒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的准入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国家以低碳经济为手段,提高产品的准入门槛,导致了国际贸易摩擦的出现,从短期发展来看,低碳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以此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贸易,推动国家经济进步的手段,而且这种情况也会催生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从长期发展来看,如果我国能够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经济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那么,就能够应对低碳贸易壁垒。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发达国家所设置的市场准入条件实际上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激励,我国以恰当的手段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能为以后应对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积累经验。同时,低碳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长久生存有着远大意义的发展政策,我们应当以积极的目光来看待,并且做好应对的准备。1.3低碳经济影响国际贸易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科学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品多是以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商品为主,一旦实行低碳经济,那些政策完善、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必然会遥遥领先,而我国的出口商品生产则将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却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避免环境受到破坏,并且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最后,低碳经济符合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性转变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更快的结构优化,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2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新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是我国近年来主要经济发展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调整,更能够保障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家贸易的新发展不仅仅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整个行业的调整。为此,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新发展我们也需要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方面来进行:2.1低碳经济下的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一是,制定低碳经济为前提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我国应当明确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国家政策和科学技术之间的配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当意识到,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我国在制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关政策的时候,就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出发点。在发展经济和贸易的过程中,坚决摒弃以往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路线,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国际贸易与节能减排相协调。另一方面,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更为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以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增加我国的碳汇储备。要保障这一政策的顺利施行,就必须要以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对我国的相关产业进行引导和调整,督促相关产业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为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制定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国际贸易政策的执行中,也要将低碳经济作为首要任务。首先,我国应当从经济结构的调整入手。对我国的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通过一定的经济措施来控制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的增长速度,对其进行整改。其次,可以运用出口退税政策,对产业的发展进行灵活的调节,为那些积极配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和奖励。对那些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降低碳排放量。三是,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体系。首先,对于一些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明确其法律地位和具体的用途,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不同部门有分歧的时候,应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环保放在第一位,第二才是发展经济。其次,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我国政府、相关企业和社会大众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全民低碳经济,从而推动整个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前提之下,还要颁布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对于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定,从各个细节上,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2.2低碳经济下的行业应当采取的措施。一是,大力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但是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为了实现我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当推动我国的制造业通过科学及时的提升实现升级转型,从而降低碳排放量。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服务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服务行业的发展,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我国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过渡。二是,不断优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现如今,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出口商品很大一部分都是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虽然这些商品给我国带来了近期的经济收益,但却在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碳,如果碳排放超标,那么就使得这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存在一定的贸易壁垒风险。为了消除这一风险,就必须实现出口商品的结构转型,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更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提高商品的利润空间,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三是,改变能源结构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当前我国企业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多数使用的都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了我国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能源结构。一方面,在现有的能源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来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研发,寻找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并投入到生产中,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3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要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低碳经济创新性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企业必须要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才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一席之位。首先,企业应当从先进国家引进高端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并不断地吸引专业型人才,采取低消耗低排放的方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还应当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节能减排生产方式的研发,实现企业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步入国际贸易出口商品先进行列。另一方面,争取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产品的生产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够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地寻求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通过技术上的探索和经验上的分享,促进彼此之间的进步,从而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国商品生产中的技术含量,更为有效地节能减排,让我国的出口商品能够符合国际贸易的要求,达到国际贸易市场的准入条件。

篇7

【关键词】低碳施工;节能减排;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大气中许多温室气体的浓度都明显增加,其中以CO2浓度增加最为显著,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了明显温室效应。全球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和控制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数量、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变动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并通过负担温室气体削减成本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削减CO2的排放意味着工厂的关闭、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失业率增加[4],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为了实现2020年的自主减排行动目标和准备下一阶段(2050年)的碳减排工作部署,对现有的建筑施工管理和技术进行提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低碳施工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绿色施工已有众多研究,但对于低碳施工却鲜有研究,低碳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低碳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更少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施工活动,即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排和环境保护("四节一减一环保")。低碳施工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应用的体现,是绿色施工的进一步发展。低碳施工在绿色施工侧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我国发展低碳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碳施工对于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巨大,其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但低碳施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具有完整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督机制,致使参与低碳施工的各方参与性不是很高,严重制约了低碳施工的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我国在发展低碳施工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2.1社会公众对低碳施工的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低

由于低碳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对于低碳施工的概念也还没有形成广泛、一致的认同,更不必说对于低碳施工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多公众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施工,所以更加谈不上有公众参与了。其实,虽然低碳施工的前期投资成本要高于一般施工,但拥有成熟管理和技术的低碳施工的运营成本会要低于一般施工,并且低碳施工更加环保、节能,有利于改善环境气候,因此,从长远来看,低碳施工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益处,更符合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们对低碳施工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我国推行低碳施工受到极大的阻碍。

2.2低碳施工前期成本高,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

低碳施工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更高要求的技术方法,这会大大增加其前期施工成本会,对于开发商和承建商而言,低碳施工的经济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不得不提高房价。而低碳施工产生的环保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而非购房者独享,购房者不愿意为此买单。对于低碳施工而言,当按国家相关政策税收抵免或者补贴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用户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限制,积极性相对较低,这使低碳施工的市场认知度较低,从而也很少愿意进行低碳施工。而在GDP主导一切的形势下,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低碳施工的进行。这些都使得推行低碳施工的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低碳施工的推广与发展。

2.3低碳施工科学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足

低碳施工的关键是技术的创新化,发达国家节能建筑都较重视对低碳施工减排技术的研发。在我国,虽然低碳施工技术研发方面有些的成效[5],但由于受到资金、政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低碳施工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队伍较为分散,缺少专业性研究机构,专业人才更缺乏,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难免力不从心,导致低碳施工的成本一般较高,而且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低碳施工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科研人员的热情不高,低碳施工推广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低碳施工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低碳施工方面的有效鼓励政策和监督机制,也没有针对碳排放量较大的建筑能耗大户进行惩罚的措施,致使市场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低碳施工在我国的发展。

2.4节能减排标准和配套政策出台滞后

目前我国还缺少针对低碳施工节能减排措施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很难与国际上通行的节能减排模式接轨。在我国建筑领域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两部高层级的法律,但这两部法律均仅从宏观方面对建筑建造及能耗进行了规范,由于缺乏下位法的支撑,致相关具体细节无法得以框定与约束,遂造成执行真空。而其他部门制定的规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协调过程中由于不存在强制性的法律效力,遂使在实际实施与协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无法执行。

3.我国发展低碳施工的主要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道路运输;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道路运输业既是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也是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领域。交通运输部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成立领导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全面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一、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

1、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油品消费第二大行业,石油消费总量约占全社会石油消费总量的1/3。目前,道路运输行业的营运车辆已达一千余万辆,从业人员数量超过2500万,完成的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占综合运输体系的93.4%和75.2%。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超过其他几种运输方式的总和,消耗的石油量也超过其他几种运输方式的总和。

2、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道路运输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不高、车辆装备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的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而转变发展方式与节能减排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只有通过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才能够有效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3、我国政府向世界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庄重承诺。节能减排任务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并向全社会公布。我国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实现节能减排既定目标的难度很大。

二、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不够充分

早在2006年国务院已经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对整个交通运输而言全面开展节能减排还需要一定的时间[1]。对节能减排认识不够充分是该项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交通运输部门缺乏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对粗排放运输工具的危害无知,都是由于节能减排认识不足引起的。例如,某些运输司机由于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自身不具备主动认清节能减排的形势和对社会利益的能力,节能减排与他们而言犹如天方夜谭。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而言,都是由于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不够所引起。由此可见,节能减排的认知问题是影响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2、缺乏足够的节能减排资金支持

节能减排的推行并不是一项纸上谈兵的工作,其需要付诸于实际的行动。但是,相应的资金支持是节能减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小型运输企业而言,节能减排这项工作的推出会使得其直接成本增加,并且不合格的排放标准也会被停用,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造成轻者亏损,重者破产的结果[2]。节能减排在我国仍处于出借阶段,小型运输企业的利益没有货的保护,则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资金支持是节能减排工作推行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3、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

在节能减排推行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务院已经下达了相应的标准。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的仍然比较缓慢,这不得不说这与监督检查有一定的关系。转言之,监察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同样是节能减排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节能减排推行的过程中,没有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则会使得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运输工具仍然处于运行中。可见,监督检查工作的缺乏不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

三、对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组织工作的应对措施

1、做好舆论宣传,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在节能减排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要使更多的人了解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深入民心。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节能减排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优化运力结构,减少成本支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也能增加经济效益。

2、加大资金支持

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推行的过程中,加大资金支持是一项有力的措施。对交通运输企业相应的节能减排资金支持,是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大力支持。因此,交通运输部门应当于当地相关的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省级或者国家部门的资金支持,成立专门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做出优秀的表率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环境,是的节能减排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在实际节能减排工作中,加大资金支持,加快节能减排的工作步伐,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措施。

3、加大相关部门的节能减排监督工作

加大相关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的重要保证。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交通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其涉及到多个部门。例如财政,环境等。对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应当坚决不准上路,鼓励广大市民使用电瓶车车型,多使用新能源的车辆。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做到。另外,相关的部门在监督的过程中也应当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对于违反节能减排的的现象不可坐视不理。

4、鼓励发展节能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

围绕传统货运业的改造升级,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积极发展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厢式货车运输、零担快运等运输组织方式,提高道路货运市场的网络化、组织化水平。切实组织好甩挂运输试点,加强资金的引导与带动,发挥道路运输和物流企业的主体作用,逐步扩大甩挂运输的范围和规模,对新购符合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推荐甩挂运输车型、装备,以及甩挂运输作业相关设施改造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农村客运财政奖励制度,引导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促进城乡公交客运协调发展。

5、提高从业人员节能水平

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营运车辆驾驶员,如果每位驾驶员每天节约一升油,一年下来就是个天文数字。围绕履行节能减排的各项职责,应完善从业资格制度,提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特别是节能驾驶技术。实施道路运输驾驶员继续教育制度,推广节能驾驶方法,普及节能驾驶知识,增强节约意识,把节能减排任务落实到每一位从业者,使节能减排真正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

6、加快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推广清洁燃料的使用,使用石油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公交车辆以及出租车辆比较多,改变原有的汽油和柴油行驶方式,使用天然气,同时,在客货运车辆、旅游车辆、驾校教练车辆等营运车辆清洁燃料的使用。引进市场机制,咕噜资金和技术比较雄厚的物流企业在城市中发展,对信息平台进行利用,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运输效率。

结束语

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运输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责任主体,一定要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定期总结节能经验,加强对营运驾驶员节能驾驶操作技能的培训,狠抓落实,注重实效,确保我省节能减排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石友蓉,赵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综合管理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4).

[2]张卫滨.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交通制约因素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篇9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建筑节能;政策措施

一、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现状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能源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同时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耗越来越快。

关于我国全国建筑能耗总量,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机构进行了调查与计算。建设部根据建筑保有量、建筑地区气候差别及相关节能标准测算,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能耗的27.5%[1]。龙惟定教授通过分析我国能源统计数据,测算出2003年我国建筑能耗约为 3.3亿吨标煤,在总能耗的20%左右[2]。清华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建立了通过能耗强度和数量进行自下而上计算、并由统计数据进行宏观验证的中国建筑能耗模型,测算出2006年我国建筑总商品能耗为5.63亿吨标煤,占当年全社会一次性能源消耗的23.1%[3]。

虽然关于我国建筑总能耗的测算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但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大体看到我国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相当大的比例,并有上升的趋势,实施建筑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

二、房地产开发各阶段的建筑节能政策措施

本文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来探究建筑节能的政策措施,按房地产开发流程,依次探究各个阶段的相关政策措施。

1、土地出让阶段,规定可再生材料的利用率等指标

目前,在土地公开出让时,相关部门只对该地块的土地用途、规划设计条件及土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要求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该规划设计条件执行。但在土地出让时,对建筑节能的相关要求没有强制性指标,这就很难达到节能的目标。因此,在土地出让时,就应该把节能标准加入到这些硬性条件中去,这些节能标准可以包括可再生材料的利用率,以及建筑物的各个部位(墙,屋顶等)的节能标准等。

2、招投标阶段,以未来房屋的使用费为标准来招标

我国招投标实行的是最低价中标法,最低价中标的评标方法,虽然保证了在建设阶段的资金节约,但最低价中标的单位往往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劣质材料或偷工减料来弥补利润,进而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变短,维修费用增加,就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而言,最低价中标的方法已经不利于节能减排的要求。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及社会环境下,招投标过程应实施以未来房屋的使用费为标准,即以房屋在整个运行阶段乃至全生命周期的使用费用为标准进行招投标。这种招标方法虽然在建设期投入的资金比较多,但在漫长的运行期的费用比较低,这种中标的建筑物相较于最低价中标的建筑物,能源消耗也少的多,这样就能确保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耗的能源最少,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

3、设计、施工阶段,严格实施国家已出台的相关规范

在设计阶段,应按照国家已经出台的有关建筑物的节能规范实施,即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以达到节能的效果[4]。同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经审查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工程监理单位也必须按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来监督施工单位的工作,有发现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应要求其马上改正。

4、竣工验收阶段,检查是否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颁布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将建筑节能工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分部工程纳入建筑工程验收体系,规定建筑节能不合格的工程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特别是对新建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还做了专门规定,要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对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5]。

5、运行阶段,通过对建筑物能源使用量进行统计、审计、限额及超额加价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

根据预测,今后10年我国城镇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民用建筑至少为每年8亿平方米,如果全部安装空调或采暖设备,10年增加的用电设备负荷将超过1亿千瓦,约为我国2000年发电能力的1/3。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审计,然后进行限额及超额加价的措施来进行控制。国家制定建筑物的能源使用限量,当建筑物的能源使用量超过限量值时,超过的部分进行加价收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使人们节约能源。但这种强制性措施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要想真正达到节能减排效果,还要靠每个人都树立节能减排的观念。

6、报废、拆迁阶段,申请报废审批许可证,审查建筑物是否达到报废的标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就需要对城市进行改造,而城市改造往往需要对改造区域的原有建筑物进行移除,这就必须以拆迁为突破口。但是城区的许多建筑物是刚刚建成不久的,为了城市的统一规划,不得不进行拆迁,这就对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尤其是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在进行城市规划,可想而知,将要浪费大量的资源。

因此对建筑物的拆除,应建立报废审批制度,审查建筑物是否达到报废的标准,对于不达标的建筑物应尽量避免拆除。在城市改造时,尽量根据原来已有建筑物来合理的规划。有调查表明,国外的建筑物的平均寿命有130多年,而我国的建筑物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我国的建筑物寿命之所以如此之短,一部分原因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因城市规划而遭遇大面积的强拆。因此实施建筑物的报废审批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三、实施这一系列措施时的遇到的障碍

针对上面提出的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阶段的建筑节能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

1、缺乏相应经济激励政策

建筑节能在经济层面上涉及初投资、运行费、维修费、改造费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与取舍,建筑节能势必会提高建筑物的造价与成本,业主一般不会主动考虑建筑节能措施及先进节能技术的运用。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尚不成熟的今天,如果政府不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对建筑节能提供支持,引导不同群体出于自身利益去自觉节能,建筑节能工作将很难开展[6]。即使出台了建筑节能政策,企业和业主也不会认真的实施,从而使政策效果大大折扣。

2、报废审批许可制度与当地政府的城市统一规划存在冲突

很多地方的城市统一规划区内往往有很多刚刚建成的建筑物,如果按报废审批许可制度,这些建筑物达不到拆除的要求,但是政府又要进行统一规划,不得不拆除,这样就出现冲突。往往为了避免这种冲突,政府不愿制定建筑物报废审批制度,这就阻碍了相关政策的出台,不利于建筑物节能减排的实施。

四、小结

当前世界范围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能源短缺情况,作为占能源消耗比重比较大的建筑能耗,其节能要求势在必行,因此其节能措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实施建筑节能减排,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上实施节能措施,更应该从深层面的法规政策上实施节能措施,因此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出台各项政策使房地产的各个主体在各个阶段严格按照法律政策来实施建筑节能措施,从而从根本上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蓓红,陆善后,倪德良.建筑能耗统计模式与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08,24(8): 19-24

[2]龙惟定.建筑能耗比例与建筑节能目标[J].中国能源,2005,27(10):23-27

[3]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9[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周青.浅谈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7):160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建筑;发展现状;对策

近些年来,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不仅气候异常,而且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异常主要体现在全球的气候变暖,有关专家表示气候变暖是由于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所导致的。于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放到了首要位置,“低碳”也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新名词。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当有的表现。不仅是对世界环境的负责,也是对自身发展的负责。低碳经济,在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是今后必然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中国能否抓住这次挑战和机遇,直接影响到全球的节能减排工作进程和中国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和地位。令人欣喜的是,对此中国没有沉默,2009年8月12日,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在此后召开的联合国气侯变化大会上,更是主动提出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庄严承诺[1]。

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至40%,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预计今后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加。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我国每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16亿~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200多亿平方米。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的要求逐渐提高,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2]。如果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将大大缓解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有效保护环境,节约其它能源。

二、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政府、房地产商和公众都开始了行动。政府方面从关注建设施工阶段节能向两端延伸,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布局阶段的节能到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从新建筑节能监管、北方采暖地区改造、国家机关建筑和大中型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动新型材料应用五个方面展开建筑减排工作。房地产商方面,很多房地产企业和企业家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赢得了市场和尊敬。这些企业和企业家们设立企业气候变化战略,在减少生产和商务活动中的碳足迹方面努力进行和尝试,尽力支持并参与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活动,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公众方面,在政府和社会媒体的引导下,低碳环保思想广泛传播,“低碳”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中的热门词汇,低碳环保建筑产品也在市场上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但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低碳建筑的发展也远远还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国家政策的滞后及机制不健全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政策与机制尚处于构想和试点之中,政府也尚未制订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和统一的标准,亦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性政策,节能减排工作多靠企业自觉。其次,对于很多开发企业而言,低碳目前或许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投入应用,或者仅仅依靠低碳概念来炒作楼盘,真正意义上建成的低碳建筑还在少数。这和建设低碳建筑的困难性分不开,很多时候,企业难以在建材市场上购得低碳的建材,也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而传统的建造工艺使得很难从根本上造出低碳建筑,并且低碳建筑还会使开发企业的成本增加。再次,低碳建筑的概念尚未完全普及,社会各界对低碳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和全面,高喊低碳口号的同时,仍保持旧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因此,我国的低碳建筑距离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需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机制并提供相应发展条件

政府需加紧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机制,加强在设计、招投标、建造、使用、拆除过程中的全方位建筑节能减排的监管。监管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上比较常用的为德国DGNB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更为科学、专业的计算方法,我国可以在此计算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以符合我国建筑国情和方便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要建设和推广低碳建筑,还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对各种不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统计和分析,同时进行标识和追踪,为企业建造方案的选择和政府监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