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诊疗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医疗诊疗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医疗诊疗管理办法

篇1

以下为王旭东教授撰文全文:

与前些年违法医疗广告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近年来借助互联网违法广告的现象日益突出,暴露出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其违法形式和特点表现在:

一、无视法律,不经审查随意。医疗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广告,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国家对医疗广告有严格的监管规定。无论是2006年11月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还是2015年9月新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都严格要求对医疗广告进行监管,并对医疗广告的内容进行了明确限制。但是,在当前的互联网上,绝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申请并获得审批的医疗广告。

二、竞价排名,金钱买来虚假声誉。近日,“魏则西事件”再次将百度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全国舆论大哗。该事件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医疗广告竞价排名推广导致的典型结果。互联网搜索引擎所实行的医疗广告竞价排名,一直是民间和业界所诟病的行为。目前,竞价排名造成的虚假医疗广告泛滥,如同互联网上的雾霾,使得互联网医疗产业一片迷惘。

三、虚假泛滥,违反常识编造夸大。上述不经审批,随意的医疗广告,其最基本特点就是“虚假”。诸如糖尿病、肝炎、白血病、癌症等慢性疑难病症,在网上充斥着“××病不吃药”“有效率98%”“彻底治愈”等严重违背医学常识的夸张宣传。四、这些宣传严重误导患者,导致民众上当受骗,损失钱财,贻误病情,同时也对守法经营的医疗单位形成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医疗市场秩序。

四、手段卑劣,死缠烂打扰乱视线。2015年9月1日实行的新版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而百度、搜狗、360等搜索引擎及其广告联盟,都用“推广”代替“广告”,将付费搜索结果与自然搜索结果混淆展示,不具备明显辨识其为广告的特征。而这种不加任何规范的竞价排名推广,成为互联网运营者的盈利点,更被业界认为是用进行广告营销的不正当手段,违反了《广告法》。

五、精准推送,侵犯隐私肆无忌惮。用户浏览网页时,其行为(比如搜索了什么关键词)等都会存储在电脑里,形成Cookie(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当再次打开某网站或是浏览该广告联盟的网站时,网站运营者就会跟踪用户Cookie,“精准”推送广告。这是一种侵犯公民隐私的广告行为。2013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一系列互联网广告、搜索公司通过cookie跟踪用户习惯、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

目前,欧盟、英国、美国已制定了关于规范使用Cookie的法案,而我国目前尚无相关规定。

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严禁付费搜索广告在自然搜索结果中出现,付费搜索结果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有显著区别,应能让网民一眼就能认出是付费广告。严禁以“推广”代替“广告”,广告内容只能在网页右侧显示。

二、禁止网站营运者跟踪Cookie,不准所谓“精准”广告,以保护公民隐私。

三、强化监管机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公民或其他组织举报互联网违法广告。若举报属实,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或广告者承担举证成本。

以上建议,应在《互联网广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加以规定。

四、医疗广告必须规定医疗机构资质。原2006年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机构资质的内容:1、医疗机构第一名称;2、医疗机构地址;3、所有制形式;4、医疗机构类别;5、诊疗科目;6、床位数;7、接诊时间;8、联系电话。上述相关内容必须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内容一致。但是2015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却没有了此条款。基于目前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泛滥的现状,上述内容仍以保留为妥。

篇2

1.1“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对“互联网+”这一概念的理解,因行业、群体的不同而诠释各异。在医疗健康领域,国家卫健委在2015年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较为权威地界定“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2]。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的应用远比概念的提出早得多。上个世纪末,“互联网+医疗”最先以远程医疗的形式问世,利用通信、电子、多媒体等技术,发挥大型医疗机构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为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指导,同时也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专业的咨询共享和技术交流平台。21世纪,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激发互联网与行业交叉开花结果,创业者进军医疗行业,比较有名的如“寻医问药网”“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搭建起主要基于PC端的病理查询、药品搜索、医生和医院信息库、简单的医患交流、患者在线预约挂号等平台,使得患者看病流程得以简化,传统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也得到减轻[3]。随着4G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出现,“互联网+医疗”开始由PC端转向移动端,借助移动医疗App和可穿戴设备,力图打造从诊前的健康咨询、挂号导诊,到诊中的问诊购药,再到诊后的随访跟踪的医疗闭环。无疑,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势必会为医疗行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从而优化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1.2“互联网+医疗”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1.2.1在线诊疗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长期以来,传统就医模式因挂号难、候时长、排队烦等原因,严重阻碍患者就医效率,而备受民众诟病。互联网恰好把握住患者渴望获取便利快捷医疗服务的需求,通过构建在线诊疗平台,帮助患者实现自诊、问诊,以省去传统就医流程的繁琐。当前,类似“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发展较为成熟的在线医疗平台利用其拥有的海量疾病及症状数据库,并整合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医师、药店、药品等综合信息[4],搭建起医疗健康信息搜索引擎。对轻微及常见病患者而言,只需输入相关病症、体征,即可获取全面、专业的解答实现自我诊断;而针对病情略微复杂或严重的患者,平台还设置了求医问诊服务,患者可将其不适症状编辑成文字或将其异样体表特征拍摄为图像上传至在线医疗平台,通过平台智能分诊传送至专科医师处,进而提供线上诊断,甚至是治疗建议。此外,对于那些有必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患者,部分平台还提供了预约挂号、网上缴费、手机查看检查报告等服务,以简化医疗服务流程。可见,在线诊疗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就医模式空间和时间的壁垒,切实化解群众“看病烦”与“就医繁”问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1.2.2可穿戴设备普及促进量化式健康管理

医疗设备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部分诊疗服务从传统医学模式中依赖医生的望闻问切、触视叩诊逐步转化到借助健康数据的量化处理[5]。可穿戴设备作为当前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的新兴产物,通过连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最常见的是为慢病患者提供体征监测,由可穿戴医疗设备持续性动态采集病患的各项生理指标,通过传输到相应配对的移动终端进行二次加工,将指标数据以连续变化的曲线直观呈现给患者,以实现自我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记录。不仅如此,数据的云端存储和使用还方便了患者家属及医师及时获取患者健康数据,一旦离群值出现,异常信息将以短信邮件等形式即刻传送给患者本人、家属及其主治医生,提醒患者及时就医[6]。此外,类似智能手环、手表等广受欢迎的日常使用类的可穿戴设备,也可同时支持运动计步、睡眠监测、心率读取等数项人体数据,并经大数据分析提出健康与运动管理建议,可满足大众的自主健康管理需求。

1.2.3社交平台搭建实现医—医、医—患、患—患多向沟通

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医方、患方信息交流不畅的局面,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还有利于患者医疗决策能力增强及医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众所周知,传统医疗环境下,医患交流主要集中在就诊过程当中,缺乏医师随访和患者反馈机制。互联网向医疗行业渗透所衍生出的社交平台则为医患提供了持续性沟通的桥梁,医生只需将患者添加到个人平台系统,即可进行随访,提出后续治疗建议或保健指导,而患者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咨询,大大减轻了病患奔波往返于医院的不便,且同一名医师的连续性的复诊也更能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疗效。另外,平台中的病友帮、医生社区还为医、患两个群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与情感支持。一方面,患者借助社交平台分享其所患疾病的医疗信息,介绍经自身佐证过的康复方法,帮助同类型病友抵御疾病;另一方面,虚拟空间中同病患者匿名分享经历、宣泄痛楚,有利于患者疏解压力并获取内在心理支持[7]。对医师群体而言,利用社交平台的互联互通,他们可以与同行分享医学知识、诊断经验、解析病例,在拓宽自己行业内社交人脉网络的同时,获取了更多优质、前沿的医疗咨询。

2冷思考:“互联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伴随着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大众健康管理意识不断觉醒,“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传统医疗体制的制约、监管体系的滞后、技术稳定性欠佳等原因,互联网医疗的崛起在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2.1优质医师资源缺乏的问题

尽管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得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真正走向互联网医疗的多是小型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临床医师,他们为吸引更多患源、树立个人品牌、增加个人收入积极投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与传统的线下就医需求一样,绝大多数患者希望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医疗服务的多是拥有过硬专业技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良医、名医。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的优质医师资源都集中在大型三级医院,他们每天要忙碌于供职医院的临床、科研、教学等事务,闲暇时间本就不多;与此同时,医院在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为医生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也使得他们对互联网医疗没有太大的参与动力,即便有少数名医在各类医疗平台注册,活跃度往往也不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更多大医院的优质医师参与互联网医疗发展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2在线医疗的安全性存疑

互联网医疗依赖载体所具有的虚拟性,导致其提供的健康讯息或问诊服务存在一定的准确性、安全性问题。由于设置的准入门槛较低,当前互联网上线的健康咨讯机构数量众多,所医疗知识、健康建议质量也参差不齐[8],有的甚至将推送虚假或非法广告与真实信息混淆展示,诱导患者购买伪劣设备或到资质不完备的民营医院就医。而患者因其对医疗健康信息的识别和评估能力有限,容易受到错误信息引导产生错误判断,进而浪费金钱且贻误最佳治疗时期。此外,由于在线问诊终究缺少传统医疗实践中的“面诊”环节,医生无法对患者的精神面貌、形态体征、行为动作等健康状态进行观察,故而难以作出全面、确切的咨询建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医疗安全风险。讨论到互联网引发患者医疗安全风险增加的问题时,随之带来的法律安全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仅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发生医疗事故的责任界定及医疗纠纷的处理流程等问题作了相关规定,那么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中一旦有医疗争议产生,责任应该如何认定?由于医院不可能为医师的网络坐诊执业行为所导致的医疗问题承担责任,那么患者应该向谁讨责也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9-10]。

2.3患者信息与隐私存在泄露风险

互联网向医疗的强势介入在营造开放大数据环境的同时,也使得患者信息与隐私泄露的风险大大增加。无论是浏览医疗健康网站获取医学讯息,还是通过移动医疗App、可穿戴设备传递生理体征数据,亦或是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就医体验,患者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互联网上留下个人信息与隐私,而网络渠道的交流互通及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又恰好为患者信息的公开提供了条件。当前一些医药器械生产经营者甚至是违法分子,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入各大医疗健康讯息平台,窃取患者的个人资料、地理位置、就医需求等信息以便为己所用。例如,通过电子信箱、短信、电话等对患者进行一系列“专业”的医药产品推销或是网络诈骗,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与一般的个人信息不同,若患者的医疗信息,尤其是当中的隐私信息未能得到恰当保护,一旦遭到披露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例如,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因医疗信息泄露而受到他人的歧视产生极大的精神痛苦。

3对策建议:应对“互联网+医疗”发展困境

3.1巧借多点执业平台,促进优质医师积极加入互联网医疗

要想激活优质医师资源在互联网医疗中的普遍参与度,须打破传统格局,将医师从现有医疗体制中适度解放出来。例如,国家自2009年开始制定并出台政策研究探索的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便是一大进步。根据相关规定,医师多点执业需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这对于促进优质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颇有意义。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3月由国家卫计委的《医师执业管理办法》将医师执业地点由过去的某一家医疗机构更改为某一行政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医师的自由身份[11]。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本身具有的跨地域、跨人群、跨时间等优势,让其为医师多点执业的执业地点提供更多元的渠道,促使更多名医、良医参与线上医疗,为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注入强心剂。其次,兼顾医师利益诉求,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如将医师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科普医学知识、健康贴士等工作时间折算成医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与其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挂钩,以此来推动优质医师对互联网医疗的全力支持。

3.2加强法律制度监管,确保网络医疗服务安全

首先,构建合理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机制,使每一个医疗健康类网络平台经过严格的专业测评后再投入上线,从根本上确保在线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的移动医疗应用程序三级风险监管体系经验[12],对那些仅宣传健康知识、提供保健教育的低风险医疗网络平台,采取较为宽松的标准,通过常规检测即可开放其上线;而对于专业性较强,涉及到求医问药、诊断治疗的医疗服务平台,则需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组织医疗、法律专家审查其医师从业资质、医疗服务范围、健康信息数据的应用等,并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监测结果,引导广大患者正确辨别医疗健康讯息,以维护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质量和秩序。其次,就互联网医疗可能引发的医疗争议问题,我们认为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及政策规章将医疗事故的责任界定、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移步到互联网医疗平台,对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下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行政刑事处罚以及赔偿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予以明确的法律支撑和保护,使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争议时有法可据、有法可依[13]。

3.3多方联动,建立健全患者隐私保护机制

篇3

【分析】:《处方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规定: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传递普通处方时,应当同时打印出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打印的纸质处方经签名或者加盖签章后有效。药师核发药品时,应当核对打印的纸质处方,无误后发给药品,并将打印纸质处方与计算机传递处方同时收存备查。

简单粗暴地给一个概括就是,计算机版的处方最终还得变成纸才能有效。

那么这第一张电子处方在法律效力方面,到底咋算?

由电子处方的立法现状

总览《处方管理办法》,对电子处方没有详细的规定,只有第二十八条有一个含糊的指代。但是第二十八条规定中提及的所谓“电子处方”,实际上只是“电脑输入版”处方,与现在医疗界热议的电子处方含义相去甚远。

而如果参考“处方”这个词的定义: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那么,电子处方应该独立于纸张之外,作为一张有效的处方存在,而不是“电脑输入版”。

合同法已将传统的书面合同形式扩大到数据电文,支持数字签名,暗示着,不管什么载体,只要可以有效且合法地表现内容,即可认定为有效书面文件。而在电子签名方面,电子处方并未被《电子签名法》列入不适用电子签名的文书之内,所以,综合现有立法,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电子处方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电子处方的有效性浅析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处方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格式印制,经执业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所以,可以推论电子处方的有效要件有两个:

1、开具电子处方的医师和提供电子处方开具平台的医疗机构身份合法。

2、有效的签名。

作为互联网开具的电子处方,在医师和医疗机构的身份认证方面还是有些尴尬:网络实名制还有很大的漏洞,如果患者百分之百确认了你是真医疗机构、真医师,那基本上该患者也肯定去过你的实体所在地了(医院、诊室等),电子处方的开具显得不那么必要,甚至多此一举(给我张打印处方,我直接去取药,还快一点),而若是无法实地考察的,大部分患者可能无法确定网络对面的医师是否真实,是否冒用。

此外,作为电子处方的电子签名,也由于医疗的特殊性,应该采用严格的技术手段来防止冒用和篡改。

《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规定,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

(一)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二)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三)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篇4

精心培育、重点扶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自2012年以来,绿谷信息产业园紧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一产业发展主线,抢抓信息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时间窗口,突破要素瓶颈,创新招商方式,精心培育成长性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完善产业链,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园区集聚了一批计算机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云计算数据中心、数字电视前端设备开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VR、3D打印、工业设计等领域的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具形态。截止2015年底,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税收总额2600万元,同比增长30%。累计发明专利142项,软件著作权125项。已成为丽水市信息经济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高地。

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硬件配套的同时,园区也抓紧完善政策等软环境建设。目前已制定并出台了《绿谷信息产业园重大项目招商入园决策评价服务工作管理办法》、《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及项目招商政策》、《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人才公寓管理细则》等政策。

秀山丽水,更是创业高地,走“生态+”产业方向不动摇

围绕丽水市委、市政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决策,园区以“三生”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明确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实现园区资源的优化整合。目前,园区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智慧安防、智慧健康、VR等产业为主导,培育“互联网+创意设计”、“互联网+商务”等新业态,深化智慧应用,打造园区产城融合新模式、智慧生活新体验、创新创业新生态,为丽水市信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积极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

以丽水市及全省传统产业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为方向,积极发展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应用软件服务产业,计划集聚一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企业,重点引进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项目,支持一批机器人整机及关键控制系统创业企业成长,形成一条集总装、零部件、软件开发、后续服务为一体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打造成为全省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应用创新中心。

一是打造“互联网+绿色生态”示范区。聚焦乡村旅游、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互联网+”在绿色生态方面的融合应用,通过本地“互联网+”新业态培育,支撑形成管理强、服务优、覆盖广、可拓展的互联网智慧应用体系,将园区打造成为全省“互联网+绿色生态”的应用体验和业态培育示范区。

二是建设信息经济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途径,加强省级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研发中心”、“‘互联网+绿色生态’应用体验区”、“智能机器人设计创客村”、“智能机器人设计文化节”等众创平台,重点鼓励和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电子商务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互联网企业,使园区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高地。

三是以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主线。其中,主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提升发展智能装备,积极发展服务机器人,配套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创新集群。

四是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应用软件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装备和智能识别系统、运程监控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与系统,推广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智能产品。重点研发制造业核心软件和基础设计平台,加强开发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操作系统、大型复杂系统仿真软件、安全控制系统和安全防护产品研发。

五是加快系统集成服务业发展。面向合成革、电子信息、木制玩具、带锯床、文具制造、智能物流等行业需求,扶持培育和支持一批满足行业应用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设计集成企业;依托全市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组织实施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加快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积极探索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充分发挥丽水优质的生态环境优势,借力“互联网+”,加快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健康休闲领域的应用创新,培育跨界融合的智慧大健康产业。

一是推进智慧健康设备研发。引进一批可穿戴健康设备、智能血压仪器、智能健身设备、GPS定位仪器等新兴“互联网+健康”设备企业。支持穿戴式植入式等个性化智能健康医学装备研发,推动健康数据接入“健康云”。

二是发展智慧健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健康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相关产业,着力打造高端的智慧大健康产业链研发整合。积极引进开展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应用的服务类企业。鼓励我市软件企业开发掌上医院、送药O2O等APP应用,以提供快速便捷的健康服务。

三是搭建“智慧健康”服务平台。推进以智慧医院、远程医疗、预约转诊、公共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等核心的“智慧健康”体系建设。培育建设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跨医院、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培育壮大新兴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

一是发展网络游戏开发及增值服务产业。重点打造绿谷国际游戏创业园,以发展手机游戏研发及发行为重点,培育网络游戏开发及增值服务产业。协同推进相关数字内容服务,积极拓展网络游戏产业链。

二是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发展智慧安防产业,推进传统安防产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智能监控、远程可视化监控等新产品,并推进安全产品和技术民用化。重点发展监测和传感元器件、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系统集成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领域,培育各类物联网应用服务。

三是发展VR产业。支持园内企业打造国内顶级运营平台,以硬件作为虚拟现实的入口和桥梁,吸引专业公司开发各类VR应用,打造涵盖游戏、音乐和多媒体、教育应用、工业应用等各类多分级或交互平台,形成虚拟现实产业链,并带动一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VR产业生态圈。

加快培育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一是加快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依托丽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园内企业深入生态休闲旅游的智慧化应用,积极开展电子门票、在线支付,以及集虚拟旅游体验、在线购物、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配套服务。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重点围绕网络分销、电子票务、大数据综合查询、区域电商平台等,发展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旅游新媒体服务,形成新颖、定位准确的新媒体营销体系。

二是集聚发展“互联网+创意设计”。引导文创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产品整合、设计、施工、金融、监理等一体化创意设计服务。融合“互联网+设计智造”思维,创新创意设计模式,通过打造“互联网+创意设计”的O2O平台,导入众创、众设、众造等模式,打通产品设计与O2O营销互动环节,促进平台聚合、供需结合、营销融合与资源整合。

篇5

一、实施范围及主题

(一)实施范围:各民营医院

(二)活动主题:“规范促发展、质量提内涵”

(三)活动时间:2020年10月——2022年12月

二、组织领导

组建县“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三、工作原则

(一)完善制度与规范行为并重。民营医院要完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行为。

(二)全面梳理和重点整治相结合。民营医院要全面梳理和排查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实验室和后勤安保等部门安全隐患,查找医疗质量管理漏洞、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形成整改台账,进行“销号”处理。

(三)专项活动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民营医院要全面开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账,进行“销号”处理。在“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基础上,医疗机构要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医疗机构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工作内容

(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和控制制度。民营医院要按照《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要求,建立健全本机构核心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强化核心制度的日常督导,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建立并实施病案质量控制体系和病历质量管理制度,以科室环节质控为基础,以终末病历质控为重点,注重病案首页填写质量,保障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2.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民营医院要按照《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办法》,制定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包括目录管理、手术分级、医师授权、质量控制、档案管理、动态评估等制度,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和安全。

3.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民营医院要关注用药安全,建立健全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的作用,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中药饮片、高值医用耗材为主,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民营医院要加强中药饮片采购验收、养护、煎煮等重点环节管理,保障中药饮片质量。民营医院要关注院内安全,有针对心跳骤停、昏迷、跌倒等高风险意外事件的应急措施和救护机制,保障全院任何区域内均能及时提供紧急救治和生命支持服务。

4.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民营医院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结合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修订完善机构内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职责、流程、预案,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和教育工作,落实对工作人员定期培训与考核的机制;要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落实好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指南。

5.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民营医院应当向社会公开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包括医疗机构依法登记的主要事项、诊疗科目、职能科室设置),服务信息(包括主要卫生技术人员依法执业注册基本情况、服务指南、服务流程、服务规范和服务承诺等),行业作风建设情况,患者就医须知等。切实提高价格透明度,在机构内显著位置公示药品、医用材料和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其中药品价格公示的内容应当包括: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剂型、规格、计价单位、价格、生产厂家,主要的中药饮片产地等有关情况;医用材料价格公示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用材料的品名、规格、价格等有关情况;医疗服务价格公示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服务项目名称、项目内涵、除外内容、计价单位、价格管理形式、批准文号、实际执行价格等有关情况。

6.健全后勤管理制度。民营医院要有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服务能够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疗机构运行需要。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部门,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明确值班岗位职责、人员资质和人数,并保证常态运行。实行医疗机构总值班制度,总值班人员需接受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严格依法执业,规范诊疗行为

1、强化执业行为管理。民营医院要严格落实相关制度规范,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细化工作要求,规范执业行为。严格按照核准登记的执业地址和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使用规范的诊疗服务项目名称。按照有关要求配备相关岗位人员,所有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执业资格,并按规定及时办理注册、变更登记、多点执业手续。不对外出租、承包科室,定期开展依法执业自查整改,切实落实依法执业主体责任。

2.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及医学伦理规范等有关要求,合理进行检查、用药、用耗、诊疗。民营医院要建立各专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程序、规范和流程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评估,并制定诊疗计划。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评估和综合诊疗。

3.规范医疗宣传行为。民营医院在各种报刊、广播、地方电视台、网络、墙体、喷绘、广告牌、宣传单等媒介医疗广告时严格遵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范使用医疗机构名称并标注《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对在自建网站、公众号等自媒体上的宣传内容进行审核把关,规范宣传用语,避免误导患者。

4.开展诊疗活动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民营医院要完善保护患者隐私的设施和管理措施。

(三)加强日常管理,构建长效机制

1.加强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民营医院要充分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和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

2.加强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民营医院要以减少诊疗活动对患者的伤害为目标,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有对本院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及管理缺陷进行统计分析、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机制。落实《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条例》,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完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措施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隐患。规范投诉管理,设置统一的投诉管理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在医疗机构显著位置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实行“首诉负责制”。投诉人向有关部门、科室投诉的,被投诉部门、科室的工作人员应当予以热情接待,对于能够当场协调处理的,应当尽量当场协调解决;对于无法当场协调处理的,接待的部门或科室应当主动引导投诉人到投诉管理部门投诉。

3.做好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民营医院要具备核酸采样能力,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实验室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要明确完成时限和检测费等。对于普通门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人群的核酸检测,原则上要在12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加强疫情相关的医用耗材、药品、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物资储备,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医疗服务工作需要;加强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知识培训及技术演练,围绕肺炎病例发现、报告、隔离、规范化诊疗及核酸检测、院感防控、医务个人防护等流程进行全员培训。

4.加强业务培训。民营医院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的培训,提高员工规范执业的意识。建立院内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积极支持和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切实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5.加强医疗机构文化建设。民营医院要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建设和培育单位文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诚信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构建长效机制,为医疗机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10月-2020年11月)

民营医院要根据我委工作部署安排,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落实各项工作内容。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12月-2022年9月)

1.第一阶段。主题为“依法执业、规范诊疗”,组织实施时间为2020年12月-2021年6月。本阶段民营医院要重点加强依法执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为“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夯实基础。

2.第二阶段。主题为“提升质量,保障安全”,组织实施时间为2021年7月-2021年12月。本阶段民营医院要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民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有效保障医疗安全。

3.第三阶段。主题为“长效管理,树立典型”,组织实施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9月,本阶段民营医院要重点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民营医院要对本次活动各时间截点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形成典型材料,并将工作总结及典型材料上报至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结交流阶段(2022年10月-2022年11月)

民营医院要以我委评定的先进民营医院为典型,进行现场交流,学习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民营医院要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出发,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对于推动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改革,促进民营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意义,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改进医疗质量,提升自身服务和水平。

篇6

全面实施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宁强县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

 

近年来,宁强县积极探索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模式,2018年,宁强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前期改革实践经验,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合理规划县域医共体建设,确定由2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与18个镇(办)卫生院组建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形成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责任、利益、发展、服务、管理共同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四个到位,健全保障体系

(一)坚持高位推动,领导重视到位。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深化医改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作为、具体抓。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医共体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顶层设计,政策配套到位。修订完善《宁强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及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政府主导、卫计局牵头、部门联合、县镇医疗机构实施的工作模式。按照“三不变、六统一、三加强”原则,2家医共体总院牵头分别制定了医共体内人员、财务、绩效考核、药品耗材及设备等管理办法,医共体建设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三)健全工作机制,运行监管到位。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事项,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督导组,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以“服务质量、患者满意、职工认可、费用控制、成本控制”等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将技术带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健康改善等作为重要指标,严格考核奖惩。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成立了“一办两中心”(医共体建设办公室、医保结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加大对医共体分院人、财、物监管力度,确保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

(四)转变工作职能,职责夯实到位。印发了《县域医疗共同体中县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县卫计局主要负责落实县医改领导小组决策、县域医共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宏观监管医共体;县合疗办由原来的经办向督办转变,重点开展“随机抽查医疗机构、随机抽查参合住院群众”检查,严肃查处新农合违规、违约行为。医共体总院管理职责加强,直接管理医共体分院所有工作,行使医共体内合疗经办权力,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服务理念由以治病为中心向防病为中心转变,形成统筹兼顾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齐头并进发展格局。

二、深化两项改革,提升医共体建设水平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造管理共同体。深入推进医院人事、薪酬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落实医共体总院人事自主权。镇(办)卫生院成为医共体总院的分院,分院院长(卫生院院长)由医共体总院任免,鼓励总院科室主任或技术骨干到分院担任主要负责人。医共体成员卫生院的人员统一归医共体总院管理,实行人员统一招录、培养、调配使用,人员双向流动不受限制,总院按照“强基层”的原则自主安排。医务人员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注册后,即可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执业。二是优化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允许医共体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将收支结余部分的70%用于绩效分配,30%留作卫生事业再发展基金。医共体分院的绩效考核由总院统一进行,薪酬由总院统一分配。总院院长纳入各分院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医共体团队进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扣减当年一定比例的财政经费,并追究总院领导责任,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解聘总院院长职务。三是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医共体分院的财务、财产统一归入医共体总院,分开建账、独立核算;各分院设立备用金,用于日常业务支出,周转使用,大额资金支出按程序报批。

(二)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形成利益共同体。改革医保支付模式,实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方式,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新农合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10%提取风险基金和按人头提取门诊费用及大病保险基金后,剩余基金按不低于95%进行总额预算,交由医共体包干管理使用;医共体总院负责按现行医保政策对辖区参合群众(除普通门诊大病保险外)医疗费用进行结算报销,支付按规定产生的签约服务费用。合疗基金结余部分80%由医共体总院分院、村卫生室按9:1比例分配,主要用于绩效考核,2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合理超支部分(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由医共体与合疗经办中心按2:8比例分担;不合理超支由医共体总院承担。

三、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助力医共体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宁强县积极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建设,提高医院收治能力,降低病人外转率;县域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与医共体内各分院建成了远程教学、会诊、会议系统,初步建成三、二、一级医院和村卫生室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协作、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县天津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结成互联网+紧密型医联体关系,聘请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担任县天津医院名誉院长,成立北京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专家工作站,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扶。建立互联网+医联体服务中心,实现两地医院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在县天津医院建立了患者数据集成共享平台、远程视频会诊平台、远程影像会诊平台、教学系统,通过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可将疑难患者MR、CT、DR影像数据传输至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影像中心,由专家阅片、影像报告,并自动回传县天津医院医生工作站,医师打印报告供临床使用,初步实现了远程学术交流、远程技术讲座、远程现场示教、远程病例讨论、疑难复杂病例远程医疗会诊,真正使“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变成了现实。

四、弘扬中医国粹,促进医改深入发展

在医共体建设中,加强中医药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与推广,积极发展中药生态种植和健康服务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治未病的作用,满足患者就近诊疗廉价就医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以中医药广泛应用推动医改的深入发展。

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县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复审,并成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宁强县分中心,有6个科室为省级重点专科。全县18所镇(办)卫生院均建立了中医馆。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来宁授课,组织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本中医疗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得到普遍应用。积极开展中医学术交流,近3年连续承办了全国针灸康复埋线经验交流会,并在县中医医院设立了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充分依托我县林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银杏、天麻、华细辛等林下中药材生态化种植。2018年11月全国第六届天麻会议在我县召开,2019年4月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在我县召开中药生态农业秦巴论坛暨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授牌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材生态化种植实验基地。中医科学院适时将在我县设立黄璐琦院士工作站。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老年医疗养老中心,发挥当地243种中药材资源优势,建设中药材资源展示馆、观光园。积极申报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康疗、保健、休闲中心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努力打造以医、养、康、健、游为主线,构建能看、能康复、能养老、能保健、能旅游、能普及中医文化的“医疗+养老”健康养生综合体。

五、实现四个突破,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就医秩序日趋合理,分级诊疗成效初显。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下“超支不补,结余归己”的结算原则及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使医共体内三级医疗机构产生共同的目标激励及约束,消除以往医共体内部机构间的利益冲突,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医共体总院制定医共体内收治病种和上下转病种,明确功能定位,规范医生行为,提升自身能力,主动减少过度医疗,尽力保证覆盖范围内患者不外流,守住县域医疗大门。同时主动将患者分流到镇村两级,并不断提升两级机构能力,保证基层接得住。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确需向上转诊的患者,由总院(县级医院)为其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患者在总院已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分院,由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指导后续诊治工作。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严格外转审批,对不遵守基层首诊、逐级转诊的患者降低医保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最终实现“小病在镇村,大病在县医院,重病转县外”患者合理流动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患者无序就医”向“有序就医”转变的就医新秩序。从今年6-10月医共体运行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县域内住院病人增长4.55%,县域外住院人次下降5.6%,县、镇住院人数占比分别达90.6%、51.2%,分别提高3.5%和15%;药占比下降3.8%。

(二)优势资源合理流转,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按人头总额预付制下县医保经办中心按照医共体各自覆盖人群付费,同时不限制患者就医自由,无形中营造了医共体间、医共体与非医共体机构间的竞争氛围,从而激励县内医疗机构改变其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在医共体内部,通过分配医保基金“蛋糕”,促使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并在内部形成良性资源流动机制,从以往的“要我帮”到“我要帮”,从而使基层分院获得发展,医共体整体实力增强。对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医共体总院医师与镇(办)卫生院医师、村医结成“1+1+1”对子,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镇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实时指导。医共体总院通过长期下派专家到分院坐诊、查房带教、举办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分院服务能力;同时,在有条件的分院新开设了皮肤、肛肠、妇儿专科、中医针灸理疗、口腔等专科。分院通过选派人员到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镇办卫生院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采取划片包村等形式,为村医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2家医共体总院共选派21名骨干医师到分院担任支部书记和业务副院长。今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新增疾病诊疗病种20余个;县医共体总院累计下派常驻专家医生65人次,建立名医工作室3个,指导基层查房260次,开展学术讲座及技术指导150余次,现场培训分院医护人员700余人次,开展远程会诊50余例、远程教学130余次,专家门诊、手术340余人次,组织大型义诊活动10场次。

(三)合理控费效果显著,患者就医负担减轻。按人头总额预付制赋予了医共体自主控费动机,医共体从医保获得的补偿费用由“医院收入”变成“医院成本”,迫使其主动开展精细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从“要我控费”到“我要控费”转变。医院成为“医保基金守门人”,让内行去监管,有的放矢,效果更明显,上下转诊制度、分级诊疗也能得到严格落实,让患者少得病、少得大病、人人健康,实现医、患、医保三方利益和目标趋同;二、三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一些急、难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级三级医院坐诊专家的有效诊治和基层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及更高的农合报销比例。同时,从“医保”向“健保”转变,从而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提高了医保基金利用率,也保障了基金安全。今年6月份以来,对县内2家和县外3家医疗机构涉及52例参合住院患者违规报销案例进行严厉处罚。

篇7

第一条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保证药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药品购销及监督管理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应当对其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质量负责。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适应现代药品流通发展方向,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四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鼓励个人和组织对药品流通实施社会监督。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权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和控告。

第二章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购销药品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其药品购销行为负责,对其销售人员或设立的办事机构以本企业名义从事的药品购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对其购销人员进行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培训档案中应当记录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及接受培训的人员。

第七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对药品销售人员的管理,并对其销售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第八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储存或者现货销售药品。

第九条药品生产企业只能销售本企业生产的药品,不得销售本企业受委托生产的或者他人生产的药品。

第十条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加盖本企业原印章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二)加盖本企业原印章的所销售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复印件;

(三)销售进口药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派出销售人员销售药品的,除本条前款规定的资料外,还应当提供加盖本企业原印章的授权书复印件。授权书原件应当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并加盖本企业原印章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或者签名)。销售人员应当出示授权书原件及本人身份证原件,供药品采购方核实。

第十一条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开具标明供货单位名称、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批号、数量、价格等内容的销售凭证。

药品零售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开具标明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数量、价格、批号等内容的销售凭证。

第十二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药品时,应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索取、查验、留存供货企业有关证件、资料,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索取、留存销售凭证。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本条前款规定留存的资料和销售凭证,应当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第十三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从事无证生产、经营药品行为的,不得为其提供药品。

第十四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为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经营药品提供场所,或者资质证明文件,或者票据等便利条件。

第十五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会等方式现货销售药品。

第十六条药品经营企业不得购进和销售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

第十七条未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药品经营企业不得改变经营方式。

药品经营企业应当按照《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的经营范围经营药品。

第十八条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

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时,应当挂牌告知,并停止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

第十九条药品说明书要求低温、冷藏储存的药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应当立即查封、扣押所涉药品,并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

第二十一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

第二十二条禁止非法收购药品。

第三章医疗机构购进、储存药品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设置的药房,应当具有与所使用药品相适应的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和卫生环境,配备相应的药学技术人员,并设立药品质量管理机构或者配备质量管理人员,建立药品保管制度。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购进药品时,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索取、查验、保存供货企业有关证件、资料、票据。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并建有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药品购进记录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中药材标明产地)、剂型、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供货单位、数量、价格、购进日期。

药品购进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储存药品,应当制订和执行有关药品保管、养护的制度,并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避光、通风、防火、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

医疗机构应当将药品与非药品分开存放;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药品、中成药应分别储存、分类存放。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不得未经诊疗直接向患者提供药品。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以集中招标方式采购药品的,应当遵守《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

(二)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

(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未按照规定留存有关资料、销售凭证的。

第三十一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现货销售药品的;

(二)药品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

(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

(四)药品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

第三十三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储存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药品零售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从事无证生产、经营药品行为而为其提供药品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药品经营企业购进或者销售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药品零售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在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时销售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未在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条件下运输药品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关药品经依法确认属于假劣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未在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条件下储存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有关药品经依法确认属于假劣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赠送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七条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

第四十二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以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非法收购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所称药品现货销售,是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其委派的销售人员,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其他场所,携带药品现货向不特定对象现场销售药品的行为。

篇8

第一条为了规范广告活动,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和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广告活动和对广告活动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广告管理工作,采取措施,为广告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

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等广告审查机关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建设(规划、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广告审查、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市、县广告协会按照本条例及其章程规定开展工作,协助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第六条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七条广告活动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广告,有权向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和广告审查机关举报。

第二章广告内容

第八条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使用的语言文字、计量单位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九条下列广告,应当明示有关事项:

(一)涉及优惠内容或者措施的广告,应当具体标明优惠的商品品种或者服务项目、时限、幅度或者数额;

(二)推销有专用附件的设备的广告,应当标明该种设备必须购买的附件;

(三)推销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的广告,应当标明适宜种植或者养殖的地域范围和条件;

(四)邮购商品广告应当在显著的位置标明广告主的真实姓名或者名称、详细地址、联系时间和方式、收到汇款后寄出邮购商品的时限;

(五)广告宣传的商品或者服务涉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当标明出处;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广告,应当认定为虚假广告:

(一)广告中宣传的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

(二)广告中宣传的商品的生产者、质量、价格、制作成分、性能、用途、有效期限、产地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内容、形式、效用(效能)等信息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

(三)广告中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不兑现的;

(四)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或者授权单位认证合格或者审查批准,谎称商品或者服务认证合格、获得荣誉称号等内容的;

(五)在广告中使用虚构、伪造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成果、文摘、引用语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的;

(六)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中宣传的产品功效、适应症(功能主治)、适应范围或者适用人群超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范围的;

(七)医疗广告宣传诊疗效果、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的,或者宣传的诊疗科目超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范围的;

(八)特殊用途化妆品广告中宣传的产品效用或者性能超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范围的;

(九)其他主要信息虚假的。

第十一条广告内容不得含有下列贬低他人商品或者服务的情形:

(一)片面宣传或者夸大他人商品或者服务的缺陷的;

(二)利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认定、评比、排序结果,与他人的商品或者服务作对比,借以突出自己商品或者服务的;

(三)其他损害他人商业信誉或者商品声誉的情形。

第十二条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特殊用途化妆品广告不得含有与其他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功效和安全性比较的内容。

第十三条禁止在除国家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以外的媒介上处方药品广告。

禁止在除国家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以外的媒介上改善和治疗障碍的非处方药品广告。

禁止在除国家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以外的媒介上治疗艾滋病、改善和治疗障碍的医疗器械广告。

第十四条医疗广告的内容只能限于下列项目:

(一)医疗机构第一名称;

(二)医疗机构地址;

(三)所有制形式;

(四)医疗机构类别;

(五)诊疗科目;

(六)床位数;

(七)接诊时间;

(八)电话、电子邮件、网址等联系方式。

禁止前款规定以外内容的医疗广告。

第十五条消毒产品、保健用品、卫生用品广告不得含有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宣传该产品或者产品中的某些成份具有治疗作用。

第十六条推销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的广告以及加工承揽广告,不得含有对所生产的产品供求情况和经济效益的预测,不得含有欺骗性的向使用者表示包购其生产产品的承诺。

第三章广告活动

第十七条广告主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广告,应当出具国家规定的证明文件。

第十八条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应当建立广告审核制度,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确认其不致引起消费者的误解。

对无合法证明文件、证明文件不全或者内容不实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服务,广告者不得。

第十九条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应当建立健全广告档案管理制度,并将广告业务档案保存一年以上备查。

第二十条广告收费应当合理、公开、实行明码标价。实行优惠收费的,还应当标明收费的优惠条件和标准,或者免费服务的项目范围。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的广告收费标准应当在实施三日之前报同级物价部门和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企业、品牌或者产品形象代言人应当加强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消费者的权益,拒绝代言虚假或者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的广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广告中以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或者消费者、患者、专家等名义和形象为药品、医疗、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功效作证明。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计、制作、含有第二款规定内容的广告。

第二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不得以通讯、评论、消息、人物专访、专家访谈、纪实报道、专家咨询等新闻报道形式广告。

在新闻报道中标明商品生者、销售者或者服务提供者的详细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网址等联系方式的,应当认定为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

第二十三条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广告应当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完整性。播放广告的总量、次数和时间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为他人网络广告的,应当向广告监督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广告经营登记。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所拥有的网站或者主页中不得出现介绍他人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内容。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接受广告监督管理机关的广告监督检查和指导,如实向广告监督管理机关提供有关广告的信息及数据,协助查处广告违法行为,采取措施停止违法广告内容的传播。

第二十五条未经电子邮件接收者明确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商业广告类电子邮件。

第二十六条在公共交通工具、楼宇、商(市)场等户(室)内电子显示装置上广告的,广告者应当将广告作品在三日之前报县级以上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七条设置户外广告,应当符合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和管理办法,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统一制定。

户外广告,应当按照规定向广告监督管理机关申请《户外广告登记证》,并按照核准的登记事项。

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牢固、安全。广告主或者广告经营者应当及时修复、更新陈旧破损的广告设施,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在其有效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遮盖、损坏。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户外广告设施的,拆除单位应当提前通知原广告设置者,并适当补偿经济损失。

第二十八条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经营性互联网站每年的公益广告数量不得少于其商业广告总量的百分之三。

鼓励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和社会公益组织设计、制作、公益广告。

第四章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

第二十九条药品、医疗、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农药、兽药广告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经广告审查机关审查批准,并按照批准内容。

广告审查机关应当及时公布审查批准的广告内容(包括成品样件),方便公众查阅。

经省外广告审查机关批准的广告到本省的,由广告主在前报本省广告审查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经广告审查机关审查批准的广告,省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发现其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要求广告审查机关复审,广告审查机关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的复审决定。

第三十一条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在查处涉嫌违法广告时,按规定程序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涉嫌违法广告行为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对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调查;

(二)查阅、复制与涉嫌违法广告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账册、文件、广告作品和其他资料;

(三)检查与涉嫌违法广告行为有关的场所、财物,可以查封或者扣押与涉嫌虚假的药品、医疗、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广告有关的财物;

(四)要求涉嫌违法广告行为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限期提供有效的证据以证实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

(五)责令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暂停涉嫌违法广告。

暂停涉嫌违法广告的期限不超过十五个工作日。

第三十二条广告审查机关应当对广告加强监督,发现违法广告及时移送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依法处理。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将处理情况及时告知广告审查机关。

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在认定有关广告是否为虚假广告或者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时,可以要求卫生、食品药品监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专业机构出具书面意见。

第三十三条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设立的广告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广告监测工作,根据消费者和有关单位的要求,为其提供监测资料;根据广告监督管理、广告审查等机关的要求,为行政执法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十四条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审查机关在监测、监督中发现涉嫌违法广告,应当及时通知广告者,并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作出建议改正、责令暂停等决定。

第三十五条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审查机关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违法广告公告制度。

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的违法广告,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应当及时在显著位置或者黄金时段免费刊播违法广告公告。

第三十六条广告协会是广告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应当为会员提供广告信息、技术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依法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七条广告协会根据章程可以开展下列工作:

(一)依法制定广告行业自律准则和广告设置、制作、的规范;

(二)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广告行业发展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提供咨询服务;

(四)对广告审查员开展业务指导和法律培训;

(五)广告警示;

(六)根据广告信用评价办法,实施广告信用评价,公布评价结果;

(七)建立会员信用档案,对有违法广告活动的会员予以批评指正,直至取消会员资格。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和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和负有责任的广告者停止,在相同媒介、相同版面(或者时间段)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对广告主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停止其部分或者全部广告业务。

拒不公开更正的,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可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媒介代为公开更正,费用由广告主、负有责任的广告者承担。

虚假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情节严重的,由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责令暂停该商品在本省的销售;虚假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广告,情节严重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暂停该商品在本省的销售。

虚假的医疗广告,情节严重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吊销有关诊疗科目,直至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改正或者停止,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经营者、广告者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改正或者停止,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者改正,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和有关企业登记的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改正,可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通信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限期办理,可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广告者拒不执行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依法作出的暂停涉嫌违法广告决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处以每日五千元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审查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药品、医疗、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农药、兽药广告不依法履行审查职责,批准的广告有虚假或者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内容的;

(二)发现广告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广告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依法查处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其他、、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老同志 医养结合 模式

一、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是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客观需要。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增高,我国人口出现高龄化、空巢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上升趋势已成为“新常态”,从而导致社会和家庭抚养负担加重,医疗和护理负担加重。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体系,使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可以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和养老需求,有利于事业单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维护老年人的基本保障,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既要为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要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相融合的服务。目前,各地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形成了一些好的医养结合模式。探索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也是事业单位当前适应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改革需要。

3.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是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建立符合老同志实际需求的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有利于事业单位适应社会化管理服务方向,主动衔接老龄化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综合利用各种养老资源做好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更好地满足老同志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广大老同志安享幸福晚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是完善离退休干部服务的重要课题。热科院与广大的事业单位一样,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以自我管理为主的服务模式。目前有离退休人员2925人,主要集中居住在海口、湛江、儋州三个院区,离退休干部普遍进入高龄化、高发病、高依赖以及空巢期,虽然三个院区均设有医护室,但存在着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经费少,条件不完善,缺乏专业医疗指导和相应的支撑系统,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解决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服务,提高老干部的生活生命质量,已成为当前热科院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主要作法

近几年,热科院湛江院区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单位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式,拓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容,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作法如下:

1.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制度。一是院所对院区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高度重视。院了关于调整离退休人员工作组织体系的意见,按照“业务归口、单位负责、院区协调、属地服务”原则,搭建院、所齐抓共管、职责明确的层级式离退休人员工作格局,并进一步明确了院区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工作职责,强化了对院区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二是设立院区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活动中心为老干部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项目,确保了老干部服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建立健全医务室管理办法及岗位制度,如《医务工作管理办法》、《医务人员岗位职责》等,强化及规范内控管理,定期召开医疗小组会议,强化对医药公司进行询价、考察,并在医务室推行医药数字化管理、药品软件化管理、电子发票软件化管理和门诊处方软件化管理。

2.用心用情服务,展现人文关怀。一是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心理关怀为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通过就诊前移、看病到家、电话回访的方式主动了解病情,对于病情较重的,每日都有医务人员到患者家中进行诊治,增强了对离退休老干部疾病的监控能力,做到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诊疗工作。对卧病在家的老干部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保证了行动不便的老同志能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尤其是“空巢”老人在医疗保健的基础上给予生活上的帮助等,努力消除了他们的孤独和保守心理。二是引导老干部树立“未病先防”的意识,使他们由被动医疗转变为主动保健防病意识,引导“健康百岁老人我来当”的生活理念。每年精心设计保健教育内容,通过讲座和播放碟片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纠正老同志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消除了对一些疾病的恐惧心理,带病长寿,幸福指数有较大提高。三是重视老同志心理健康护理服务。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肺癌等许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工作,疏导他们正确面对待退休这一重大生活变动,预防、克服和战胜“退休综合征”,让老干部树立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树立了战胜病魔与疾病作斗争的乐观精神。

3.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健康档案。一是创新思维,开创了省社保局与异地定点医院直接对接的异地就医结算模式。协助院机关部门、海南省社保局与湛江市三家定点医院顺利完成了湛江地区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协议的签订和执行,解决湛江院区1000多名职工异地住院结算的难题,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异地就医结算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互联网模式。二是定期组织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个体化管理。定期组织离退休老同志体检,每年为离退休人员注射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信息化管理个人健康档案,完善了电子病历,如长期医嘱处方、临时医嘱处方、和历年体检结果汇总等,这些详细的医疗信息记载对我们持续性实施健康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健全离休干部医疗救治的绿色通道。离休干部的医疗保健采取“未病先防,既病早治”的原则,与三家定点医院签订协议,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共识,为离退休老干部开通绿色医疗通道,强化离休干部住院医疗的管理,避免离休干部因病住院而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问题,减轻单位的负担。四是重视专家会诊及指导工作。我单位定期请定点医院的专家对老干部的病情及用药情况进行会诊指导,结合年度体检情况制定出个体化预防保健和治疗方案,使我们的老干部疾病诊疗工作更具有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

4.改善硬件条件,搭建保健平台。一是改善老同志文体活动的硬件条件。加强对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维护,对门球场、户外健身器材、鹅卵石足底按摩路、多功能羽毛球场等进行了建设与维护;对活动中心办公室、会议室进行了装修,居住楼走廊内专门加装扶手,为老同志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二是为老干部创造了优美的医疗环境和方便的就诊条件。如对活动中心医务室进行了装修,诊室宽敞明亮空气怡人,在医疗室周围被绿色草坪环绕,室内配置了雨伞、轮椅,良好的诊疗环境,细致入微的工作赢得了老干部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依赖。三是为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逢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都会组织老同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感情的投入,和老干部建立了和谐的氛围,取得患者充分信任,不但治疗了患者的疾病,也改善了患者心理变化,促进了老干部的身心健康。

5.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专业技能。一是加强医疗健康服务队伍的自身建设,建设“学习型”医疗健康服务队伍,逐步向服务型、专业化、高素质方向发展,每年选送医务人员参加卫计局、热科院、省社保局等组织的培训。定期选派医务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不断提升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二是全面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善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强化医护人员在医疗健康服务过程中的说话的语气、方式和态度,以及在诊疗、查体、做心电图等时用肢体语言,时时处处体现出对老干部的尊重和爱护,缓解了他们的急躁情绪和思想顾虑,让老干部感触到视病人如亲人的感觉。三是强化精细化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医护人员从老干部的常见病入手,熟练业务扩展知识,用通俗的方法、耐心的态度和崇高的责任为老干部解释各种健康和疾病问题,上门为老干部家属培训简单急救常识,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10

一、做好医改相关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卫生计生委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政策,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继续巩固完善医疗联合体建设,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城乡居民签约服务,逐步落实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二)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市级医院与受援卫生院结合实际签订2016年度对口支援协议,明确对口支援目标任务,细化支援措施,强化监督考核,带动受援医院管理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

(三)加强二级综合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科、病理科、疾控科和康复科建设,加快推进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做好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2016年投入使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我市社会资本办医相关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民营医院发展氛围,逐步提高民营医院占全市医疗资源比例和发展质量,构建公立与民营医疗机构有序竞争、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

(四)提高老年病医疗护理服务能力,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提高老年病的诊疗管理水平及医疗护理质量,增强康复医疗能力,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效衔接机制。

(五)继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做好各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统一药品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零差率销售工作;继续加强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管理,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要达到30%,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要达到45%,其他市级综合医院使用比例不低于50%,专科医院应优先配备基本药物,凸显基本药物主体地位。各医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基本药物使用制度,促进基本药物合理应用。落实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建立部分药品价格谈判机制,规范和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

(六)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理顺工作流程,推进制度落实,做好对困难群体的疾病应急救助工作。

(七)深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扩大专业及病种覆盖面,扩大医院覆盖面,提高临床路径入组率,提高出院患者完成路径率。

(八)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有效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好医改相关其他医政医管工作。

二、严格依法行政,持续加强医疗机构准入和行业监管

(九)结合医改和全市医疗卫生“十三五”规划,编制出台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十)依法加强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准入管理,完善审批程序,严格审批行为,配合监督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十一)持续实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十大指标”运行监管目标责任制,持续实施一级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万里行目标考核工作。积极推动医院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带动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服务效率、合理用药、费用控制等关键指标进一步好转。

(十二)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安排做好2016年度全省三级医院巡查工作。

(十三)按照省卫生计生委“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方针,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做好医院评审评价工作。

(十四)加强国家和省卫生计生委明确的限制类和备案类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做好医疗质量动态监管。

(十五)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管理,进一步加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手术部、麻醉科、产房、血液净化室、新生儿病房、口腔科、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室)及药学部等医疗机构重点部门、重点科室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以及口腔诊所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能力。

(十六)持续加强合理用药监管工作。重点突出卫生院及以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加大处方点评和督查力度。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以及上报工作,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水平。

(十七)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市级医疗机构质量控制带头作用,重点加强检验、病理、麻醉、心血管介入、急救、血液透析、新生儿等专业质量控制工作,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十八)继续做好医师管理工作。认真做好2016年医师资格考试工作。严格标准、严肃考纪,加大考场违纪违规查处力度,建立合格医师队伍。进一步规范执业医师注册管理。

(十九)继续做好无偿献血和血液安全管理工作。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巩固无偿献血成果,做好先进申报及表彰工作,建立无偿献血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保障临床用血供给,保证血液质量安全,血液核酸检测率100%。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开展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工作,确保输血安全。

(二十)积极组织医政管理干部及医院管理骨干参与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

三、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二十一)持续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针对优化就诊程序、缩短就诊时间、改善就诊环境等医疗服务指标,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二十二)认真落实省卫生计生委、日报报业集团、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开展“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展示服务成果,宣传行业正能量,争取在全省“示范医院”、“示范科室”、“优秀医务工作者”系列评选活动中榜上有名。

(二十三)按照省卫生计生委“强力推进三级医院非急诊预约挂号”要求,逐步提高市人民医院非急诊预约挂号比例,合理引导患者非急诊预约,改善就医秩序,营造温馨就诊环境。

(二十四)加强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深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建设,健全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建立护士科学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以护士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胜任岗位为核心建立护士培训制度。探索开展养老护理、专业护理等特需护理服务。

(二十五)积极推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医院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二十六)积极推动以市人民医院为轴心的全市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行动在省、市、镇及村的医疗服务领域顺利实施。

(二十七)完善“三调解一保险”工作机制,推动医疗纠纷第三方人民调解机制顺利实施,合理引导医疗纠纷进入第三方人民调解程序。所有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缴纳医疗风险基金或医疗责任险,研究制定门诊部、个体诊所缴纳医疗风险基金和医疗责任险方案。加强医患沟通,规范投诉管理,做好院内调解工作,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持续开展医疗纠纷案例分析讲评活动,强化医务人员医疗纠纷防范意识,配合公安机关,加大对“医闹”的打击力度,杜绝涉医违法案件发生。

(二十八)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卫办发〔2007〕296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全体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

四、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二十九)继续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按照《省乡镇卫生院急诊科建设标准》加快卫生院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按照《省急救站建设基本标准》,继续加强市急救中心和各二级医院EICU的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岗位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适应新时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需要,提升院前急救水平。

(三十)持续做好各项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省和我市艾滋病医疗救治政策,疏通救治渠道,完善救治措施,充分调动定点救治机构人员积极性,认真做好督导检查工作,确实提高艾滋病医疗救治水平。建立健全各类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长效机制,加强感染性疾病门诊和预检分诊点建设,切实做好感染性疾病的门诊筛查、检测报告和隔离救治工作;加强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适时做好季节性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

五、实施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提升中医事业发展能力

(三十一)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升级,大力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活动,提升城乡居民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知晓率。推进市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医联体建设,力争11个卫生院全部设立中医科、中药房,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以市中医院为依托,建立市级医养救治基地,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功能,形成健康养老特色品牌。

六、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为重点,提升医学科技教育水平

(三十二)持续做好省级重点专科和市级重点专科的管理工作;选拔、培养、引进、管理好学科带头人;加大对重点专科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医疗技术通过引进、联合、研发等不断更新;建立和完善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提升区域内医疗机构急危重症诊治能力,降低市外转诊率。

(三十三)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内涵建设,基地建设,学员管理;继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招录、培养及就业工作,认真落实毕业学生待遇等相关问题;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继续做好卫生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要求,加大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力度,逐步建立适合我市的全科医生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医疗服务需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推进“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扎实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加强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七、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