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与工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信息与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信息与工程

篇1

因此,众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解决此问题的突破点。如杨高升等在现有安全奖罚标准不明确的条件下,引入建筑业企业的安全信用等级系数对工程施工招投标机制进行改进,可有助于确定明确的奖罚标准。申玲等通过研究建筑业企业与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总结影响企业安全投入的决定性因素,以期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监管机制。齐锡晶等设计了建筑业企业的安全信用指标体系,提出以政府主导型安全信用模式,构建企业安全信用指标体系,从完善安全事故赔偿、加快信用数据开放的内部环境及加强信用机构监管的外部环境的激励机制入手,以期完善建筑业企业的安全信用体系。吴凯以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切入点,给作为引导者的政府及执行者的企业提供了激励与约束建议。包锐为满足住建部对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要求,研究如何为企业建立一个新的信息化战略分层的能力成熟度模型,客观和量化地反映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程度,以便对企业实施相应的激励。上述研究对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提供了理论支持。

目前,国务院安委办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4]8 号)中明确指出,为促进企业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保安全”转变,应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用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此外,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现状不仅关乎建筑业企业的施工水平,还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及设计单位是否依法履行安全义务息息相关;再者,工程项目的五大责任主体之间利益相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同样导致政府的安全监管进展举步维艰。因此,探索在非对称信息委托条件下,如何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共享与相关激励机制的设计,为企业安全信用等级的评定提供数据支撑,完善安全监管信用制度。

1   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的内容

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产生的,反映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所有施工、管理、技术和经济信息。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收集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借助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的高新技术信息和项目信息,以及构建咨询和交流服务平台提供权威科学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一做法有助于使政府主管部门间接了解项目参建企业真实安全生产信息,把握建筑业当下安全生产形势,并为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安全信息的分类应该全面体现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共享信息的内容整合为:

(1)企业素质。建筑业企业的素质反映的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包括企业基本信息、财务状况、企业管理、奖惩记录及履约情况以及企业文化等。企业的基本信息需要充分体现企业的资质情况、从业人员规模及其他专业化的信息;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通过财产的收支状况体现企业的信用水平,是反映企业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指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企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因为通过制度和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可以反映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否达到规范化的管理等。

(2)个体安全行为能力。建筑业企业的素质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建筑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决定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了保护安全生产,建筑业企业应设置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其不仅是对一线职工的安全行为能力提出要求,而且通过对每个职工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潜在的安全素质。

(3)应急管理能力。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能力可以作为决定其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指标,因为事故通常都存在潜伏期、形成期、爆发期和消退期 4 个阶段,且事故发生频率与其应急管理实践能力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将应急管理中对事故的预防、准备、回应及恢复阶段所采取的相对应的措施作为共享的重要内容。

(4)安全事故频率。建筑业企业以往工程项目中所发生的安全事故的次数及伤害程度,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评价指标,且事后的应急控制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安全信用能力。

(5)政府监督。安全监管部门的综合管理、监督及协调企业安全工作的信息可以直观地反映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同时按照本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还应参考监察局对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与处理工作是否全面真实,是否依照有关规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倒查及追究行政责任。

(6)社会监督。为增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及事故举报工作的执行力度,应将社会监督机制作为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同时结合公众的举报力度来确定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用情况。

2   信息共享激励机制模型

由于建筑业企业采取信息共享行为时,关注的是共享是否能带来收益,或者安全生产较差的企业可能因为会受到惩罚而不愿意共享,安全生产状况良好的企业会因技术外漏也不愿意共享。因此,在信息共享实施环节中存在着建筑业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其他建筑业企业之间的行为博弈。本文基于非对称信息委托理论构建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激励机制模型。

2.1   模型建立

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由政府监管部门(信息接收者)、建筑业企业(信息提供者)组成。其中政府为委托人,建筑业企业为人。政府希望建筑业企业做出社会期望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即不出现安全事故),故激励机制的设计要能够满足建筑业企业采取正向安全生产行为的约束条件。

假设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的信息量为 i;θ 是均值为零,方差等于 σ2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θ 的分布函数及密度函数为 G(θ)和 g(θ);政府的收益为y(i,θ),是关于 i 的增函数;企业共享安全生产信息量的成本为 c(i),政府的目标是要设计一个激励机制 η(y),根据获得收益 y 给予企业相应的激励报酬 η(y)。

假定政府与企业的期望效用函数可分别表示为:v(y -η(y)) 和u(η (y) - c(i)) ,其中v’≥0,v’’≤0;u’ ≥0,u’’≤0;c>0,c’’>0。假定政府与企业都是风险规避者或风险中性者,该模型同时考虑到激励相容约束(IC)与参与约束条件(IR):IC 是指企业做出的安全生产信息共享行为 A 时,由这一行为获得的收益不能少于选择其他行为获得的收益;IR 即企业参与安全生产信息共享获得的收益要大于不参与共享时所获得的收益 u(i=0)。

基于上述假设条件,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激励机制模型如下:

根据模型,假设安全生产信息共享量 i 为一维变量,政府的收益线形函数为 y=i+θ , 其 中θ=N(0,σ2),E(y) =E(i +θ) =i ,Var(y) =σ2,假定政府为风险中性者,企业为风险规避者,考虑线性合同:η (y) =α+βy ,α 为企业的固定收入,β为企业分享的产出份额。β=0 意味着企业不承担任何风险;β=1 意味着企业承担全部风险。假定成本函 数 为c(i) =1/ 2qi2 , 企 业 共 享 的 风 险 成 本 为1/2ρβ2σ2,则政府与企业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式中,q 为成本系数且 q≥0,q 越大,同样的行为A 带来的负效用越大;ρ 为风险规避度。当给定 i与 β,即满足企业参与约束条件 E(u) ≥u(i =0),企业选择安全生产信息共享行为,信息共享激励模型可转化为:

将式(4)中的 IC 与 IR 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可以得到:

则最优化β、i 的一阶条件为:

上述条件意味着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特别地,β 及 i 都是 q,ρ,σ2的递减函数。也就是说,企业越是风险规避,产出 y 的方差就越大,其应该承担的风险就越小。其中 的结论是非常直观的,最优激励合同要在激励与保险之间求得平衡,再由 可看出“鞭打快牛”的效应。从激励的角度看,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q越大,最优的 i 越小(i*= 1/ q);从风险分担的角度来看,q 越大,为诱使企业选择信息共享行为所要求的 β 就越大(i*  = β/ q ),政府宁愿以较低的努力换取风险成本的节约。另外,信息共享量 i 随成本及风险的影响趋势如图 1 所示,其中 q∈(0,1),ρ∈(0,1),设方差 σ2 = 0.01。

不难看出,风险规避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信息共享量与成本系数呈显著负相关趋势。总的来说,当信息共享环境不稳定及激励机制不明确时,企业进行信息共享成本 q 与风险规避度 ρ 越大,企业的信息共享量 i 与信息共享收益 η(y)=α + β(i + θ)也随之降低,导致企业不愿做出信息共享行为。

通过对信息共享激励模型进行理论求解,发现所得结论并不能全面反映建筑业企业在实际共享时要面对的利益与障碍。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策略,本文以博弈论为主要理论工具,分析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激励模型的动态发展规律。

2.2   博弈分析

2.2.1   政府监管部门与建筑业企业信息共享博弈

假定 y 是关于信息共享量 i 的政府监管部门收益函数,g 为建筑业企业的收益函数。首先,信息共享成本为 c(i),i 表示安全生产信息量的多少;同时,一些安全生产水平较低的建筑业企业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可以通过某种手段使得监管部门不能观察到企业内部的真实信息,即阻止成本为 c'(i),此时 i 表示安全生产信息质量的高低,即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高低,c'(i)随着 i 的升高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当企业的安全水平较高时,其一定不会采取阻止行为,至多选择不阻止也不共享。其次,选择相应的激励方式,其中 η(y)代表政府对建筑业企业信息共享行为的激励,由信息共享量 i 决定;此外,每一个建筑业企业所拥有的信息量与重要程度各不相同,在此,将拥有高级别信息量及安全信用比较好的建筑业企业定义为高信息位势企业,反之为低信息位势企业。如果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事故发生率较低,或符合优质工程相关标准,政府给予工程项目的奖惩函数为 w(a),其中 a 为企业发生事故的程度或次数,a∈(0,1):当 a=0 时,说明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较高,无事故发生,则 w(a)>0 为奖励;当 a=1 时,说明事故等级较大或次数较频繁,则w(a)<0 表示为处罚;需要注意的是,当 w(a)=0 不奖不惩时,a 的大小需作进一步研究,在此不作更多说明。因此,政府监管部门与建筑业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博弈收益矩阵如表 1 所示。

当建筑业企业参与安全生产信息共享所获得的报酬远大于信息共享成本或阻止成本时,即η(y) + w(a) 》c(i),c’(i) ,企业倾向于选择信息共享,安全生产信用制度易于建立。对于低信息位势企业而言,由于事故发生率较高,为避免受到政府部门的处罚很可能不会选择信息共享,但即便不共享,一旦出现事故,政府监管部门依然要对其进行惩罚。所以对此类企业而言,最佳选择就是将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于政府基础平台,这样不仅能得到因额外共享行为赢得的奖励,还可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反观高信息位势企业,此类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较高,看似不需要信息共享,但如果政府的激励程度恰到好处 η(y) + w(a) 》c(i) ,那么同样看重利益的高信息位势企业选择信息共享指日可待。对于政府监管部门,因获得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而得到的收益 y,是随着企业信息共享量的程度i的升高而增大的。因此,适当降低信息共享的成本或加大对信息共享行为的奖励程度有助于实现前期共享行为的大范围普及。由于增加了对企业的信息共享行为奖励成本,当建筑业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达到饱和状态,或者安全生产水平已经趋于稳定时,这时奖励成本可适当降低。长远而言,(奖励,共享)无疑就是一种最优的战略均衡。可见,信息共享过程的信用建设是循环推进的,每经过一个周期,政府与建筑业企业的信用关系就深入一步,若双方都是信用的,即可形成良性的信用循环;如果双方或者有一方失信,会形成恶性的信用循环,直至合作失败。

2.2.2   建筑业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博弈

假设建筑业企业 m 和 n 进行信息共享行为博弈,且传递的安全生产信息水平无论高低对政府皆是有利的,二者有信息共享和信息不共享两种选择。c((im),c(in)为两个建筑业企业 m,n 各自传递信息的成本函数,im,in为两个建筑业企业 m,n 各自传递的信息量;令 c'(im),c'(in)为建筑业企业 m,n的信息阻止成本函数,im,in表示两企业共享的安全生产信息水平的高低;j(i')为 m,n 同时进行信息共享时各自所获得的共同收益函数,i'为共有信息量;ε,μ 是企业各自信息吸收系数,因此 j(μim),j(εin)分别表示只有一方共享时,另一方所获得的信息收益函数。建筑业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收益矩阵见表 2。

依表可知,当 m,n 都选择信息共享时,双方都可获得由共有信息带来的收益,此时,政府需要适当减小信息共享的成本,有助于(共享,共享)最优策略的实现;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有一方选择不共享,建筑业企业之间的安全生产信息共享行为出现“囚徒困境”,进入信任博弈。对建筑业企业 m 来说,尽管不知 n 作何选择,如果 n 选择不共享,那么 m 选择共享显然并不是最优的,尤其是当 m 的安全生产水平较高时,更不愿将自己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技术信息让竞争者知晓。这时政府需要对此类企业的共享行为给予奖励,并且最大程度地限制未参与共享的建筑业企业获知信息的途径。经衡量,如果 m 企业共享之后的收益大于共享之前,逐利性促使其选择信息共享,显然根据对称性,n 也会选择共享。由于此项政策的实施在初期阶段并不以全面撒网为重点,而是选择一部分建筑业企业优先做出信息共享行为,从而带动其他建筑业企业,致使最终策略为(共享,共享)。因此,区别激励有助于打破建筑业企业之间“囚徒困境”现象,营造信息共享信任博弈的良好环境。对于高信息位势企业,将其与安全信用挂钩,并联合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完成激励机制的运行。例如工商部门负责采集各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的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信息,纳入政府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并作为人民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参考该项指标,优先向安全信用较好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调整工伤保险费率等信用服务;对于低信息位势建筑业企业可采取培训激励、发展激励等方式,当此类企业上升至高信息位势的企业行列中,再采取相应的激励方式实现安全信用机制的良性循环。

3   应用说明

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状况与建筑业五大责任主体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以建筑业企业信息共享作为切入点,为之后实现建筑业各大责任主体之间信息透明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应用领域,信息共享激励机制模型及博弈分析虽然为构建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本文侧重于通过模型建立与博弈分析探讨信息共享的必要性,而对于构建安全监管激励机制的研究分析远不至此,不仅需要更多地将共享安全信息的内容作为研究重点,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更要科学、合理地选取能体现企业安全信用状况的信息作为信用等级评定的标准,最终实现构建企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安全监管激励机制。

篇2

关键词:安全监测 信息施工 三峡工程

1 概述

三峡工程安全监测系统是一个为全面、准确掌握各种建筑物工作状态和安全度的庞大监测系统,随时对各建筑物的工作状态和安全度作出评价,对工程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在工程施工期,安全监测工作还可为动态优化设计、施工决策和为科研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施工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施工技术。其基本思路是,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期,通过一系列观测与测试工作,获得新的资料信息,将其反馈设计,使获得的实测参数与原设计选取的参数进行对比,重新选择施工参数,将施工现场观测到的变形、应力等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比较,修改施工参数和调整施工措施。显然,信息施工法的实质是动态优化设计加施工决策。

2 安全监测实例

2.1 二期围堰变形监测与基坑抽水

1998年是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后抢修二期围堰和基坑抽水的关键施工年,又恰逢长江持续特大洪峰,二期围堰的运行工况成为有关各方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基坑抽水期堰体滑塌、防渗墙的变形等。为确保二期围堰施工和基坑抽水,对围堰变形等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实测堰体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量分别为302mm和628mm;自1998年6月25日,基坑开始抽水以来,上游围堰防渗墙向基坑方向累计变形最大增加了570mm和520mm。在基坑限制性抽水和初期抽水期间,该断面防渗墙体的变形速率平均约5.4mm/d。

由分析知,防渗墙及堰体的变形主要与基坑水位和堰外江水位变化引起的水头差、堰体填筑和防渗墙施工质量等因素影响有关。由于堰外江水位变化受洪峰影响具有可预测性,堰内水位变化则取决于施工需要。在堰外江水位受洪峰影响可能升高和防渗墙及堰体的变形加大时,可以停止基坑抽水减小水头,以降低防渗墙及堰体的变形速率。

2.2 永久船闸工程开挖过程中的监测与信息施工

随着永久船闸的开挖进入闸室槽阶段,断层出露导致出现一些块体,这些块体影响了直立墙的稳定,对其进行有效的锚固是开挖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解支护结构的运行及块体稳定的发展情况,对某些重要块体的支护结构进行监测是必要的。它可以指导施工、检验施工质量和验证设计效果。

2.2.1 一闸首中隔墩南侧f1050断层置换工程

根据设计要求,要对一闸首中隔墩南侧f1050断层顶部以下约40m的断层破碎带进行置换。为保证断层置换施工过程的安全,在f1050断层顶部两侧布设TP/BMl27GP02、TP/BM128GP02监测点(见图1)。观测工作从1998年9月14日开始,为满足施工安全需要,初期每天观测1次,随着施工进展逐步调整观测周期为每周2次、1次;每月2次、1次。至1999年10月15日,TP127GP02向中1竖井X方向最大位移5.64mm;累计向北槽中心线最大位移为5.68mm;TPl28GP02累计向南线中心线最大位移6.31mm;向上游最大位移5.91mm;累计沉陷分别为6.51mm和7.39mm。

由于观测成果以简报形式当天报送有关部门,从而保证了f1050断层的置换处理全过程的正常进行。

图1 f1050断层变形监督布置图

2.2.2 二闸首南坡f1239断层锚固工程

二闸首南坡因f1239断层切割所形成4019m3的较大块体,配合加固处理措施,在该块体共埋设锚索测力计9台(图2中SC*、D*),多点位移计测孔2个(图2中MD*),另在断层上盘顶部布设1个变形监测标点(图2中TP/BM*)。从近期f1239部位的安全监测成果分析看,在没有新的外作用力(如爆破)时,该块体变形将趋于稳定。

2.2.3 断层上盘顶部变形监测

f1239断层上盘顶部变形监测点向边坡方向位移与开挖过程线见图3.a。由图可以看出,该部位边坡变形明显受闸室开挖影响,但其变形符合一般规律。初步认为f1239断层切割的大型不稳定块体目前处于稳定状态。

2.2.4 水平多点位移计监测

位于f1239部位上部的MD13GP02孔的变形过程线(图3.b),表明各测点的变形均在收敛,以1999年1月4日为基准,1999年9月13日的向边坡方向的变形值最大为0.8mm。

图2 f1239断层监测布置图

这表明f1239部位上部的结构面有闭合的趋势。从位于f1239部位下部的MD14GP02(X=15389.5m,Y=157.5m)孔的变形过程线看出,该孔所有的测点在1999年3月15日受下部爆破的影响,结构面张开,指向闸室的变形值增加,随后的测试亦表明,各测点的变形趋于稳定。这两个测孔变形测试结果基本反映出该块体区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可与锚索测力计成果互相验证。

2.2.5 锚索测力计监测

通过测值和图3.c分析,位于块体上的监测锚索锚固力值呈现明显的波动状态,这与永久船闸一期的监测锚索锚固力曲线较平稳有明显区别。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测试锚索都安装在块体区,而这些块体区断层较多,裂隙发育,锚索锚固力很容易受到外界气温及降水的影响。因外界气温及降雨频繁的变化,亦导致锚固力频繁地波动。1999年度锚固力的波动范围在60~130kN之间。这表明,在没有强外力(如爆破)的影响下,锚索的锚固力已基本稳定下来。

监测锚索的最大与最小锚固力,在每年度出现时间比较一致。一般在每年2月出现最大锚固力值,是因为此时外界气温较低导致钢绞线收缩,且由于降雨的因素导致结构面,抗剪参数及内摩擦角减小,均导致锚索的承载力增加。而最小锚固力一般在每年7月份出现,这是因为此时外界气温较高导致钢绞线松弛,且由于天气晴朗导致结构面干燥,抗剪参数及内摩擦角增大,由此导致锚索的承载力减小。

2.2.6 二闸首中隔墩北侧倒悬块体处理工程

中隔墩二闸首北侧岩体受不利结构面影响,于1999年4月出现局部跨塌,方量约2656m3,使结构面上部岩体形成约3400余m3的倒悬块体,对是否保留该块体,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各方意见分歧较大。

为迅速了解该倒悬块体的变形状态,以制定倒悬块体的施工处理方案,对位于块体顶部的监测点TP136GP01进行了加密观测。初期每天1次的观测成果,在当天下午就以简报形式报送到有关部门。由于观测结果并没有反映出该块体的异常变化,从而为设计等有关部门制定倒悬块体的施工处理方案提供了唯一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料。

在倒悬块体锚固施工方案制定后的施工过程中,每2天1次的观测结果,仍未反映出该块体的异常变化,保证了施工处理方案的顺利进行。

随后在对倒悬块体下部北槽的保护层岩体进行开挖过程中,又对监测点TPl36GP01每天观测1次。由图4可以看出,在1999年9月17日,下部爆破开挖第1天,测点TP136GP01Y方向出现1次突变,累计位移量值从2.38mm递减至0.44mm,随后位移值稳定在0轴附近波动,近期虽有所回弹,但累计位移量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说明该倒悬块体在经过锚固处理和控制开挖爆破药量等措施后,处于稳定状态。

从中隔墩二闸首北侧岩体受不利结构面影响出现局部跨塌,制定处理错施,到倒悬块体锚固施工和其下部保护层岩体开挖的全过程,历时5个多月,监测人员共完成79测次,由于及时报送监测数据,保证了整个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

图3.a f1239断层上盘顶部变形监测点位移过程线图

图3.b f1239部位两孔水平多点位移计位移过程线

图3.C f1239锚索测力计锚固力测值与损失率过程线图

图4 二闸首中隔墩北侧岩体变形监测点位移过程线图

3 结束语

5年多来的安全监测实践表明,监测工作除在施工中发挥重要作用外,监测成果还可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服务。

3.1 优化设计

在临时船闸与升船机高边坡开挖期间,北坡129m马道出现裂缝宽达10mm,对此各方都十分重视,设计拟采用预应力锚索来加固边坡,且准备施工处理,随后结合该部位的实际地质情况,监测成果反映边坡变形量很小,且测值趋于稳定,说明山体边坡稳定性状良好,该结果被设计采纳,减少处理工程量,为工程建设节约了投资。

通过对船闸高边坡岩体爆破、松弛范围的监测,使边坡锚杆深度有据可依,原设计方案主要为系统锚杆,后结合监测资料加设了随机锚杆,使边坡支护加固更有针对性,更具合理性。

3.2 工程施工

1996年8月19日,升船机北坡5+083附近,钻孔测斜仪IN05GP03位移量异常,为进一步分析资料的连续性与可靠性,将该监测孔的数据绘制了位移深度曲线,发现孔深26m处有一滑动面,位移速率有快速增加趋势,随即进行了现场巡视,发现了事故隐患,并将此情况及时通报给了有关单位,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1997年7月11日,在通航建筑物下游隔流堤施工期变形监测时,监测点月位移量突变,水平位移42.9mm、下沉119.9mm。现场巡视检查发现监测点附近产生了多条纵向分布的裂缝,靠江边侧还有约10m长的塌陷区,航道侧有浑浊水渗出。险情通报有关单位后,及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抢险措施,一方面往下游航道内冲水平压;另一方面向长江侧抛填石渣压住相应的坡脚,迅速排除了险情,确保了施工期隔流堤的安全。

由于永久船闸工程地下输水洞开挖先于地面槽挖完工,为了解地面爆破对输水洞断面上的振动影响,进行了爆破振动影响监测。成果说明,在当时条件下,顶拱边墙底板的最大振速分别在9~10、4~7及4~5cm/s范围,即顶拱最大,边墙次之,底板最小。按现有施工规范建议的新浇混凝土安全控制标准,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只有底板具备混凝土浇筑的可能性。显然,监测成果对于当时正确指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信息工程 安全监理 技术

物联网技术通过对高度集成化环境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工程整体生产效率,并逐步凸显出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优势,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实现物联网技术的科学应用,以此来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下就是对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信息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信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涉及到了国防事业、军事管理、政府部门等领域信息的维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息安全管理难度。同时,物联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亦逐渐凸显出节点数量有限、常态化安全监理手段无法直接引入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信息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为此,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应注重引入信息加密手段、数据融合等,同时致力于密钥的形成与开发,继而由此实现安全网络环境的营造;第二,蠕虫病毒的引发亦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需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此,相关技术人员在物联网技术优化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节点恶意攻击现象的应对,由此来优化物联网运行空间,规避信息损坏现象的凸显;第三,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亦表现在节点内隐私问题的暴露,为此,当代信息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应强调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即优化信息存储系统,并赋予物联网系统位置信息获取功能,以此来达到最佳的系统运行目的,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二、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研究

(一)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即为信息交互、信息感知的过程,因而在物联网系统运行过程中若存在网络恶意节点,那么节点在运行过程中将凸显出无法精准辨识信息的问题。同时,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下游节点信息的识别及节点信息的有效传递。为此,为了保障物联网系统中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当代企业在信息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网络数据融合中信息安全状况、信息应用程度等层面的判定,继而从根本上规避恶意信息的凸显。此外,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以抽样的方式,对数据融合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验证预处理,从而及时发现信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展开有效的解决。另外,在物联网系统数据融合过程中,亦应强调提高用户捕捉水平,即实现对数据信息安全性、可靠性的辨识,以此来营造良好的信息传递空间。

(二)路由定位协议设置

物联网系统节点处涵盖着大量隐私信息,为此信息内容的暴露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监测目标的实现。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在信息工程操控过程中应致力于安全机制的建构,即对隐私信息形成监测、保护,由此规避信息暴露现象的凸显,并就此满足用户信息使用需求。此外,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为了满足隐私信息保存、处理需求,应注重完善安全协议或路由定位协议,且在协议内容制定过程中明确对节点信息的真实反映及信息位置数据的反馈,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物联网系统交互、感知能力,并实现对信息的高效管理。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物联网系统运行过程中强调路由定位协议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实例

物联技术即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运用物品编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对产品进行跟踪、追溯。例如,某食品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即涉及到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时其在信息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首先为每个设备配置EPC标签,继而将工程实施阶段的信息反馈至网络中心,便于监理部门透过EPC标签获取到食品原材料到成品生产阶段的所有信息,最终就此实现对产品信息的严格把控。其次,该企业在食品追踪过程中亦涉及到了数据采集、数据库设计、RFID等技术环节,最终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环境,规避了食品不安全生产行为的凸显,满足了消费者消费需求。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类生活质量,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结论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隐私信息暴露等问题,影响到了用户对信息的使用、识别,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信息安全性、真实性的严格把控,要求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物联网技术贯穿于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继而由此实现对节点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化识别,达到信息的有效管理状态,并及时发现信息应用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提升信息识别精准性。

参考文献:

[1]张云霄,刘宏志.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12,11(01):46-48.

篇4

[关键词]紫外;红外;信息工程设备;电气安全;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D3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17-01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因为机房电气安全引起火灾的典型案例非常多,其中设备非常昂贵,一旦发生火灾,其损失是机房整个消防投资的上百倍,由此可见,如果能定期监测信息工程设备的放电情况并在设备发生电气安全故障前进行预警将对信息工程设备电气安全运行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传统的电气安全检测方法可分为基于电的检测方法和非电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脉冲电流法、超声波法、红外成像法、紫外脉冲法和紫外成像法。

1.脉冲电流法

该方法是目前测量和研究产品电流安全最直接和最常用的方法,将传感器获得的泄漏电流信号经预处理和采样后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传输到后台监测中心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

2.超声波检测法

电气设备放电中还伴随有电能量的释放过程,对周围的介质产生压力,从而引起空气振动,造成声波发射现象。

3.红外成像法

电气产品表面的泄漏电流和放电可引起局部区域的温度升高,从红外图像上可以观察到温度的变化,通过分析红外图像的温度分布可实现信息工程设备的电气安全评估。

4.紫外脉冲法

信息工程设备放电的过程中伴随有光信号的辐射,在弱放电阶段,其光信号的波长主要分布于400nm以下的紫外波段,紫外脉冲法利用紫外光信号传感器将紫外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对信号进行处理可获得相应的电脉冲信号。

5.紫外成像法

紫外成像法检测的也是放电辐射出的紫外光信号,该方法获得的是放电紫外光的二维图像,能直观地显示出放电发光区域,具有良好的放电定位能力。

三、研究开发的内容、技术关键和主要的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1. 对紫外检测放电方法的研究

本项目采用紫外脉冲法实现对信息工程设备放电紫外信号的检测。

2. 对红外检测放电方法的研究

信息工程设备主要采用红外成像和红外点温测量两种红外检测技术,本项目中采用的是红外点温测量技术。

(二)技术关键

基于紫外和红外的智能电气设备主要通过紫外脉冲探测模块、红外测温模块、二维旋转云台和摄像头的协同工作完成。

图1中,紫外脉冲探测模块的紫外探头和红外测温模块的红外探头固定安装在旋转云台上,系统通过旋转云台的运动实现对信息工程设备各检测部位的扫描,并获取和记录被检测点的紫外脉冲数据和温度数据。

(三)创新点

1.该系统解决了红外成像仪和紫外成像仪探测设备放电存在灵敏度不足、对早期电气危险不能预警的弱点。

2.本项目解决了现有紫外脉冲检测技术无法准确定位设备放电故障点的不足的缺点。

3.该检测系统不仅能定量表示放电程度,而且能以图像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放电位置、温度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从而直观地监测信息工程设备电气安全性变化趋势。

4.本项目采用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

四、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组织方式

(一)研究方案

基于紫外和红外的信息工程设备电气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嵌入式系统模块、紫外红外探测模块、温度湿度测量模块和广域无线通信模块组成。

(二)技术路线

1.紫外脉冲探测模块主要由探头罩及光学系统、紫外光敏管、高压电源和检测电路组成,实现对视场区域内紫外脉冲信号的探测,并将其转换为电压脉冲信号,传送给嵌入式系统模块。

2.红外测温模块主要由透射式光学系统、热电堆型红外传感器和检测电路组成,红外测温模块将温度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提供给嵌入式系统模块。

3.二维旋转云台用于承d紫外脉冲探测模块和红外测温模块的探头,可通过对旋转云台两个直流伺服电机的控制,实现对被检测信息工程设备局部放电和温度分布的二维扫描。

4.摄像头用于对被检测信息工程设备的图像采集,并通过接口将采集的图像信息传送给嵌入式系统模块。

5.考虑到空气湿度的影响因素,采用温度湿度测量模块用于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检测。环境温度对红外测温的精度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必须通过环境温度来修正被测物体的温度。

6.广域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实现远距离无线通信。检测的同时可以通过广域无线通信接收在线监测系统发送的测量数据和报警信息,以及处理后包含放电分布数据和温度分布数据的设备图像信息,并可发送控制命令,实现对在线监测系统工作模式的控制。

7.嵌入式系统模块是在线监测系统的核心,它用来实现对信息工程设备紫外红外扫描的控制、紫外脉冲数据的统计分析、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测量分析以及设备电气安全性的分析判断。同时,通过图像处理得到结合放电分布和温度分布的设备图像信息,实现电气安全的分析、判断和报警。

(三)组织方式

1.本项目将由浙江省质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浙江科技学院承担,并从中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项目开发小组,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责职,明确每个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分工。包括项目技术规划、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验证等。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对设计方案评审、设计、验证等工作,切实进行项目管理和实施。项目的组织实施将按照我单位《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由科技管理部门实施项目的监督管理,更好地促进项目的完成。

五、研究预期目标

1、主要技术指标:

1)线连续工作时间1000小时;

2) 紫外探测指标:灵敏度达到5000count/min,响应 190―260nm波段的紫外信号;

3) 红外探测指标:温度测量范围为-40―120℃ ,测温分辨率可达到±0.5K,湿度测量范围为0―100%RH,测量分辨率可达到±2.0%RH;

4) 实现视频连续存储记录,视频记录分辨率大于或等于1280×960,能够进行1帧/秒的扫描连续拍摄1000hour;

5) 可靠性数据库存储库单一安全记录条数不小于每小3000组;

6) 系统能以图像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放电位置、温度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2、产业化前景

凡是具有信息工程设备的场合都涉及电气安全问题,这意味着该系统在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应用前景:

1) 信息工程设备因放电而产生的电气安全事故有多种原因,信息工程设备的技术参数与电气安全的具体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设备在什么情况下会观察到放电,在什么情况下放电会影响到系统的电气安全,也有待更深入探讨。

2) 在信息工程产品耐压试验时用该监测系统进行观察,若在试验时紫外、红外数值变化速率过快或超过一定阈值,则试品肯定不合格。

篇5

【关键词】安全信息工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安全监控

0引言

安全信息工程是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在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其目的是通过安全信息系统的构建,能更好的监测、监控、管理、预测安全生产中的事务,保障生产的安全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国家高度重视安全信息工程的发展。早在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安全科技“十一五”规划中,就把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列为重点工程。

1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设计保障

通过安全设计保障功能和系统设计的前后关联,一个被选择的系统体系结构可被公式化,并转换为稳定的系统设计。对信息系统而言,这种转换一般包括软件开发和软件设计,还包括信息数据库或知识库的设计。安全体系结构只是从安全的角度对整个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

一个简单视图。它提供了对那些能满足信息系统需求的安全服务、安全保障机制和安全特性的深刻理解。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安全视图把集中在系统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上,分配与安全有关的功能到信息系统配置项、接口和较低级的组件,确认与安全相关的组件、服务和机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安全视图仅是许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视图中的一种。

2安全信息工程的主要内容

2.1安全策略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策略的制定是为了提供一套行业服务准则,根据该行业的安全需求来确定。一般的步骤是首先对生产现场进行数据采集,然后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接着数据集成,接着实现软件分析与预算算法,最后总结前面的不足,实行软件的管理与编制,使得管理信息、信息和保护信息有理可循。

2.2安全内置

的指引同样不能懈怠。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加强信息一体化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要用在刀刃上,避免虚假的繁荣和实际的浪费现象。安全信息工程配有一套硬件设置。传感器是安全信息工程的检测和监控的基础,其检测的信号经过变送器的作用转换为标准的信号。传感器奠定了基础,网络的构架将信息工程的方方面面连接起来,变成一个有条理清晰化的系统。安全信息工程的软件设置包括下位机的软件编程,上位机的编程,数据库的建立和保护。硬件设施的提高和软件的交互作用使信息安全的到信赖的保障。

3信息系统保障的实施步骤

第一,弄清信息系统的全部情况。如:系统的功能、可能具有的工作模式及其变化规律、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故障判断和相应的可靠性等。

第二,正确划分信息系统的功能级。一般大致分为五个功能级,前一级的故障影响是后一级的故障模式。功能级的划分是相对的。

第三,按要求建立分析系统的故障模式清单,不可遗漏。

第四,分析造成各种故障模式的原因。

第五,分析各种故障模式可能导致的局部影响和最终影响。

第六,研究故障模式及其故障影响的检测方法。

第七,针对各种故障模式、原因和影响提出可能的预防措施或改正措施。

第八,确定各种故障影响严重程度等级。

第九,确定各种故障模式的出现概率。

参考文献:

[1]张献英,冯志波,王俊.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7.

[2]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篇6

关键词:信息追溯;建筑安全;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所谓可追溯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其定义为:“The ability to retrace the history,use or location of an entity by means of recorded identification”。即通过记录相应的识别信息,对实体的历史、使用或地点予以追踪的能力。这里的“实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项行为。可追溯管理在许多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益。建筑业属于高危行业,建筑安全事故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和谐。而目前在建筑行业,信息追溯在管理中的应用却极少。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其他行业的追溯管理制度,探索在建筑安全管理领域引进信息追溯管理模式,提高安全管理的工作效率。

一、信息追溯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消除建筑工程项目多方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建筑工程项目有多方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业主、承包商、监理、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使用者。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管理、监督、合作等多种关系。而由于关系的多样性和地位、职责的不同,各个参与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将产生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借机牟取私利,从而对建筑安全造成恶劣影响,甚至直接引发安全事故。

信息追溯是建立在信息追溯系统基础上的管理模式。通过信息追溯系统,各个参与方能够随时查询项目的有关信息,并回溯信息的来源,从而确定相关的责任人。因此,在信息追溯的过程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人人实施监督、人人受监督的局面,这就在无形中规范了各方的行为,使信息公开、操作透明,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构建了多方参与、相互促进的安全管理格局。

(二)消除建筑工程项目各阶段的信息孤岛。建筑工程项目一般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流程。通常包括前期策划、勘察设计、招投标、建设施工、投入使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大量与安全有关的信息。由于各阶段发生的时间不同,参与人员也不同,因此阶段与阶段之间往往缺乏信息沟通,甚至造成信息孤岛。最典型的信息孤岛就是项目的使用者通常都难以获得该项目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无法把对项目的使用意见传达出去。为了消除信息的流通不畅和信息孤岛现象,我们必须对信息实施可追溯管理。通过信息追溯系统,在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都能获得该阶段之前的每一个阶段的安全信息,为本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微杜渐,把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图1)

(三)提高建筑安全事故调查效率。近年来,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和造成的伤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如何高效地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及时控制损失,是建筑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传统的安全模式下,信息的记录和传递多以纸张作为媒介,因此存在大量繁冗分散的纸质信息,使事故调查产生巨大的工作量。而信息追溯系统以电子信息方式记录了每个环节的安全信息,能在发现问题和发生事故之后,从事故的发生点迅速追溯到问题发生的源头,不仅便于事故的调查,更能及时控制事故的扩大。

二、安全信息的构成及追溯管理流程

(一)安全信息的构成。安全信息,就是指所有与安全有关的信息的总称。它是在安全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产生的,在组织机构和各层面的相关人员之间,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屏乃至人的表情和动作等载体,在特定的沟通渠道中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换的,对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阶段起到影响的一切相关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内容。

(二)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流程。建筑安全信息追溯是基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流程。随着项目的推进,追溯系统不断搜集来自各方的安全信息,并在任何时间点都能往前回溯。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能快速地发现不安全因素的源头,并迅速解决问题,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后续环节的安全实施。项目的最终使用者也能通过信息追溯,获得建筑的安全信息,行使安全知情权。(图2)

三、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的构成

构建安全信息追溯系统是追溯管理的核心工作。安全信息追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即:信息搜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存储系统、信息维护系统和追溯系统。(图3)

信息搜集系统是整个追溯系统的基础,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搜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各个主体的各种信息。在实际操作中,现场监控摄像头、会议记录等都属于信息搜集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信息处理系统是对信息进行整合的平台,剔除失真和重复的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编码。该系统一般包含数据分析技术和编码技术;

信息存储系统是保存信息的仓库,通常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构建的;

信息维护系统是定期对信息进行检查、反馈和更新的机构。信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对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检查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把信息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搜集系统,使信息搜集更有效率和目的性;

追溯系统是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平台。它包含一些用户端口和检索网络。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追溯信息本身之外,追溯系统对于信息搜集的方式、信息处理的方法等也同样能检索。因此,追溯系统是构建在信息搜集、处理、存储和维护四个子系统基础上的全方面搜索引擎。

四、安全信息追溯管理的注意点

(一)政府主导,企业自主。构建信息追溯管理体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资金的投入和制度的支持,因此需要各方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其中作为宏观调控者的政府和直接执行者的企业,在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提供资金的技术支持,保障信息追溯制度顺利施行。同时,信息追溯制度短期内的投入产出比较高,因此许多企业不具有积极性,而政府则可通过宣传和政策支持,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在政府的引导下,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具体情况,自主地实行具有自身特点的信息追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二)与新技术手段相结合。信息追溯管理涉及到信息流程的各个阶段和项目的各方参与者,因此需要与新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和问题。笔者认为,在信息追溯管理中引进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信息编码、无线射频等技术,对促进追溯管理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主动预防,不要等事故发生了才追溯。我国安全管理工作的宗旨是“预防为主”,而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手段之一,因此也应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在工作中,即是把信息追溯作为一种常态的管理措施,而不仅仅是发生了事故之后才追溯。管理者要制定一套合理规范的信息追溯制度,定期对安全信息进行检索,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这样才能防微杜渐,把安全事故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同时,一旦发生了事故,也能迅速控制局面,不至于手忙脚乱、延误时机。

五、结语

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是一种新兴的安全管理手段。随着建筑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郦俊伍,钱存华.谈可追溯管理在住宅商品房开发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07.3.

[2]张仕廉.建筑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7

一、加强综合商业建筑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型建筑拔地而起,同时也造成了更多建筑物消防安全问题出现,这也是当代商业建筑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的原因所在,必须要提升建筑消防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避免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人民的人身财产损失。受到商业建筑自身性质的影响,在建筑生产当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高空作业、露天作业等危险性比较高的建筑作业威胁,而且很多的建筑施工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比较差,所以会造成一系列的伤亡事故,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为了能够弥补我国商业建筑消防系统在安全设计方面的缺陷,必须要加强建筑消防安全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才会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生产问题发生,提高商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

二、综合商业建筑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筑消防安全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当代建筑消防工作的主要应用手段,必须要能够立足于商业建筑消防工作的实际生产需要,将消防安全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建筑火灾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中,加强消防监督及灭火救援预警方式的信息化变革,从而实现建筑消防的自动化办公管理,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来做好消防管理的宣传工作,接入远程监控平台,方便实时查看消防监管情况,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来安排和部署具体的消防安全保障任务。

(一)系统设计目标

从综合商业建筑消防安全设计的角度来看,总的设计目标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消防信息安全电子巡逻巡查系统,目的是为了让整个建筑消防施工单位中的消防防火巡查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电子系统来负责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还能够重新建立新型的消防巡逻机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当代综合商业建筑消防的安全基础设施数据完成信息化的管理,让整个消防建筑部门的工作能够在计算机的监控下进行,加大对商业建筑消防工程的责任落实力度,进而有效地解决好过去消防防火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像是综合商业建筑这种人员密度非常高的建筑来说,必须硬性规定每年进行一次彻底的消防安全检查。

(二)系统总体结构

其次,商业建筑的消防安全信息设计系统总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电子巡逻检查系统,另一部分是商业建筑施工单位的消防防火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在消防电子巡逻检查系统中,对于电子移动设备、对讲机,还有电子计算机、打印机、商场互联网服务器、通讯机设备,还有大型的中央空调、取暖设备、照明设备,都属于消防电子巡逻的范围,需要通过电子传感器设备,将巡逻检查仪上面的巡逻结果输入进去,再经由数据传输底座将巡检信息传到计算机处理系统中。同时在建筑消防防火设施的信息化管理中,还可以直接读取巡逻仪上面的数据,有效地方便了有关消防部门的检查工作,完后了建筑消防数据的信息化监察与管理。

(三)基本功能

接着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关于综合商业建筑消防安全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从技术角度来讲,必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设计,分别是“巡逻日常信息项目的信息化”,“消防安全的信息化”,还有“消防基础资料的信息化”,以及“日常监督管理的信息化”,这些都是希望在信息化安全系统构建的时候,需要做到的地方,从而保证信息功能数据的准确性,当然,也要对消防建筑安全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分割,定期进行有效的巡逻系统保养,对每个月,每个季度的商业建筑消防安全防火工作进行跟踪管理和管控,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的信息化资料管理系统,同时做好关于消防火灾预警报警,自动喷水消防灭火系统、建筑消防广播以及消防栓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四)拓展功能

另外,还可以逐渐增加综合商业建筑的拓展,使得建筑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设计建筑消防巡检到期项目到期的短信提醒,避免出现安全系统罢工的问题,添加电子巡检的操作检查功能,让全社会都可以参与到商业建筑消防集团的信息化管理当中,也就是要实行集团化的消防酒店管理模式,有效地针对各级监管单位展开监督管。在设计消防电子巡逻检查器的时候,可以在它上面设计人工呼叫帮助键,还会有非常详细的操作流程规范,可以将商业建筑的消防信息准确地发送给相应的消防管理人员,完善消防信息安全化管理系统的预警提示功能。

三、商业建筑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注意事项

根据我国商业建筑现有的消防信息化建设水平来看,相对应的监控管理系统主要依靠的Web服务,局域网络服务,因此从理论上来讲,为了更好地保障建筑消防信息的安全性,应当尽量避免和互联网进行直接连接,最好是能够重新选择一台拥有安全的服务器,使得整个综合商业建筑消防安全信息管理系统都在这个的局域网上面上网,在服务器终端上进行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常规的网络黑客攻击。因此,大多数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时,都需要安装好我国公安部门认证的专业防火墙,对能够进入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人数以及访问权限加以限制,只有通过授权认证的访问证书才能够进入到管理系统中进行访问,大大增加了信息化管理网络站点的安全性,而且在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商业建筑的消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应用Access软件来完成编写,应用SQL查询语句展开界面交互,按照每一位访问用户的职责来进行权限设定,对一些比较敏感的消防安全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定时备份好消防安全信息数据库,提高相应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制定出一套健全而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保证整套商业建筑消防安全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运行。

结论:

篇8

    1.1旅游环境安全信息类

    旅游环境安全信息类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疾病疫情风险等。黄山市旅游环境安全风险分为两类:宏观层面的旅游安全信息有战争风险信息、恐怖袭击信息、政权分裂信息、政府行为风险信息、国内外重大犯罪、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信息、区域文化与种族冲突信息、全球气候变化信息、区域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区域重大环境污染信息、区域重大生态安全信息、区域重大疫情(如H7N9)信息等。微观层面的旅游安全信息有社会冲突信息、居民与游客态度冲突信息、社会道德水准信息、社会治安信息、卫生防疫信息、物价与市场供应信息、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极端天气)信息、植物病虫害信息、生物伤害等。

    1.2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安全信息类

    黄山市旅游资源安全信息包含旅游资源安全状态信息(如黄山迎客松、齐云山道教圣地、屯溪徽州老街、西递宏村等古村落古民居古牌坊等核心资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和旅游环境容量信息等。旅游基础设施安全信息包含景区景点内及之间的道路及其安全保护设施的安全信息、游览设施设备容量与安全信息、旅游资源保障设施与容量安全信息、旅游信息网络安全信息、旅游水电气供应设施容量与安全信息等。

    1.3旅游设施设备与服务安全信息类

    黄山市旅游设施设备安全信息包含旅游接待设施(如酒店)设备(如影剧院)容量及其服务设施设备安全信息、游览设施设备及其安全信息、景区景点容量及其安全信息等。旅游服务安全信息包含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各项服务的安全信息、旅行社导游服务活动安全信息、旅游通信服务安全信息、旅游物流安全信息等。

    1.4旅游活动与交通运输保障安全信息类

    黄山市旅游活动安全信息包含各类游览活动(观光游览、水上运动等)安全信息、景点景区道路通行状况与即时客流安全信息、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安全信息等。旅游交通运输保障安全信息包含道路航道航班设施及其容量安全信息、运输工具设施设备及其容量安全信息、运输工具及其即时客流安全信息等。

    1.5旅游者安全信息类

    黄山市旅游者安全信息包含游客个性化特征信息、客源地信息、游客年龄、性别、职业、宗教信仰等特征信息、游客健康安全信息等。

    1.6旅游市场管理与安全风险管理类

    黄山市旅游市场管理安全信息包含旅游市场秩序安全信息、市场竞争安全信息、市场规模与接待容量安全信息、市场政策的稳定性与应变性信息、客源地信息等。旅游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类安全信息包含旅游安全监测信息、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安全事故救援信息、安全风险保障信息、安全风险应急预案信息等。

    2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构建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是保障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关键。黄山市虽已经实施“金旅工程”与建设“智慧黄山”,但关于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旅游安全信息管理至今仍分散在不同的旅游信息化体系中,目前黄山市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根据旅游活动特点及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特殊性,结合蔡善柱等(2012)与赖伟臣(2007)的研究,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由采集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存储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构成。

    2.1旅游安全信息采集系统

    从上述旅游安全信息构成看,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采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采集旅游安全信息的政府相关部门有消防、安监、地质、气象、林业、环保等部门;非政府部门有军事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旅游企业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其他旅游企业等;旅游者包括个体旅游者、团队旅游者、境内旅游者、境外旅游者等;目的地居民主要是黄山境内不同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接触与相互影响的居民;旅游行业协会等。

    2.2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旅游安全信息采集之后,需要专门及权威的机构进行分类分级传播等管理工作。对于旅游城市黄山市来说,旅游安全是社会安全的主导部分,因此从事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主体是黄山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及旅游安全管理部门。具体划分为旅游资源管理主体安全管理部门、景区景点安全监控部门、旅游活动安全管理部门、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等。

    2.3旅游安全信息服务系统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旅游者及其他旅游活动利益相关者提供旅游安全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旅游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旅游安全管理服务。因此,旅游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包含三个主要子系统和三个次要子系统。三个主要子系统是旅游者系统、旅游企业系统及旅游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系统,其中旅游者子系统包括散客、团队、旅游者游览活动相关组织与个人(如旅行社、导游等);旅游企业子系统包括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其他旅游企业等;旅游行政安全管理部门子系统包含黄山市安监局、旅游安全管理部门、各区县安监局、旅游安全管理部门、黄山市以外旅游上级及评级旅游行政安全管理部门及旅游行业协会等。三个次要子系统是目的地非旅游企业子系统、目的地居民子系统和周边临近区域居民子系统。从信息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旅游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包含备查系统、系统、管理系统、监测预警与救援系统等。

    2.4旅游安全信息维护与监管系统

    旅游安全信息是涉及到社会稳定的关键信息,需要当地政府最高权威部门直接管理。由于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系统庞大,错综复杂,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给维护和监管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维护与监督部门主要有市政府安监局及旅游行政安全管理部门执行,在全市安全局的总体控制下开展工作。

篇9

关键词 安全评价;非煤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59-02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非煤矿矿山的安全评价体系是安全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体系。

1 矿山安全评价体系现状

矿山安全现状评价就是对当前矿山的生产系统的所有危险状态的主观把握。评价的过程中,因为不科学的定性指标、层次不同的评价人员、各式各样的评价方法,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操作和原始数据误差都将会直接导致整个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目前我国非煤矿矿山安全的评价方法当中,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相对比较多,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很多的评价方法还是缺少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一些特定的危险因素中是很难进行安全评价的。当前,我国的非煤矿山企业都是每三年进行一次安全现状评价。如果出现了重大安全隐患或已经发生了伤亡事故,就必须要重新进行一次安全现状的评价。所以说矿山安全现状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预评价相比,是具有非常大的动态性。可是当前安全现状的评价分析和数据都已经在报告书中有所体现,想要长期对某一个区域的矿山进行安全现状的分析,就会显得有些困难了。

2 矿山安全管理体系

矿山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就是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安全信息经过了收集、传输、存储、维护和更新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数据库、多层架构体系、WEB网络等技术,结合矿山实际特点,构建出一套矿山安全的数据体系,初步实现信息的综合查询、报表输出、录入、统计分析、修改、安全评价等。通常情况下,对非煤矿山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五个最见的模块,即矿山的安全信息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恢复、安全评价和安全分析。其中安全信息管理模块其实就是对其信息的提前录入、修改和删除,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查询和输出报表;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指的是管理企业的用户以及基本信息的管理;系统恢复模块指的是如果系统一旦出现了问题时,对数据所进行的恢复工作;安全评价模块指的是对矿井通风、井巷掘进、井下爆破等所有的生产状况所进行的及时事故统计和安全评价;安全分析统计模块指的是对掘进支护、运输、填充和提升等生产过程所进行的分析。

3 安全评价方法及模块的设计

3.1 矿山安全评价方法

目前最为常见的矿山安全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工程类比法、专家评议法、经验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法、影响分析法以及故障类型法等。这里安全检查表是最能普及应用的一种方法。此评价法就是把所有的项目进行列表分析,以准确定位系统的实际状态,能够定性地对整个系统进行相对比较综合的评价。制定检查表的意义就是为了实际检查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系统和操作人员能不能准确执行安全技术的操作规程,设施、设备、装置等能不能符合其安全要求,查找系统中潜在的有害因素,然后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3.2 模块体系的结构

非煤矿山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和主要的模块就是安全评价模块,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矿山安全检查表对矿井通风、井巷掘进、井下爆破、井下供电以及矿井提升等系统进行的安全评价。

3.3 制定矿山检查表

制定非煤矿山的安全检查表通常都是依照四个标准,即合法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简捷适用是关键,可操作性是基础,无论是在矿山的全面安全大型检查过程中,还是生产系统的检查中都可以用。对于一些矿山生产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安全隐患,可以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进行整改和检查,确保矿山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之中。例如,针对某地下矿山安全预评价,应综合考虑总图布置及运输、厂址选择、爆破、凿岩等采矿工艺过程及生产工艺,矿山开采中的开拓与采矿、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水、供风、充填、供电、消防等,以及废石场、爆破器材库、电力、通讯及建筑等公用辅助设施以及安全管理和外部周边情况等进行单元划分,从而全面地、系统地作出评价。

在非煤矿山生产企业中,采矿工艺系统众多,工艺过程复杂,要想全面地找出其系统危险源并对其危险性作出分析评价,采矿及系统安全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评价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但在目前的评价机构中,很多评价人员并不具备安全工程或采矿工程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因此,系统地学习采矿及安全知识是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必要条件。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可邀请当前国内权威的采矿及安全专家到机构内部进行培训,亦可将评价人员派送到政府、高校等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点或直接到高校进行采矿、安全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深造。

3.4 模块数据库的设计

以矿井的通风系统为例,在制定安全检查表、采集安全信息数据方面,对所有的原始数据都经过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把传统的数据库技术与业务数据报表、紧密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了一个可以存储所有原始安全数据的数据结构体系,为后面可视化的实现以及数据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数据基础。

4 结论

对所有的非煤矿山来说,所有的安全评价都是防止事故频发,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的矿山安全评价报告中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安全评价过程的进一步地控制,做好档案的管理,重视整个安全评价队伍的人才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安全评价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为高质量安全评价报告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安全信息,是反映事物之间安全性状的差异及变化的一种形式。预防和控制事故的信息手段,是指运用安全信息具有的功能,指导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达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目的。

一.安全信息的功能和分类

安全信息的应用,是依据安全信息具有反映安全事物之间差异及其变化的功能,从中获知人们对安全工作重视的程度、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的效果、安全法规的执行和安全技术装备使用的情况,以及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隐患,发生事故的情况等信息,用于指导安全生产管理,改进安全工作,消除隐患,以此达到预防、控制事故的目的。同时对安全信息的应用,是在对其科学分类,确立具体的应用方式、方法,在指导实践中体现的。

1.全信息的功能

安全信息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安全信息是企业编制安全目标管理方案的依据

企业在编制安全目标管理方案,确定目标值和安全保障措施时,需要大量可靠的信息作为依据。例如,既要有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安全指示、要求等指令性信息,又要有企业内部历年来安全工作经验教训,各项安全目标实现的数据,以及生产安危等信息,做为安全决策的依据,这样才能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安全目标和保证措施。

(2)安全信息具有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

安全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组织、协调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安全指令性信息(如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安全工作计划和领导指令、要求),统一人们的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所为,促进生产实践有规律运动,以此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样安全信息就具有了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

(3)安全信息具有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

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劳动者的各种异常行为,工具、设备等物质的各种异常状态等大量生产异常信息,均是导致事故的因素。在人们运用安全信息的管理方式,获知了生产的异常信息之后,通过采取组织、安全技术等安全管理手段,改变了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安全信息就具有了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

2.安全信息的分类

依据安全信息的产生及其不同的作用,可将安全信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生产安全信息

生产安全信息来源于生产实践活动,具有反映安全生产情况的作用,具体又分为生产安全信息、危险危害隐患信息及生产事故信息。

(2)安全工作信息

安全工作信息来源于安全生产管理实践,具有反映安全工作情况的作用。具体又分为安全组织领导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检查信息、安全指标信息。

(3)安全指令信息

安全指令信息来源于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具有指导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有:

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安全指示、要求;

2)安全工作计划的各种指标;

3)安全工作计划和安全措施计划;

4)企业现行的各种安全规章;

5)隐患整改通知书、违章处理通知书等。

二、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方法

1、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

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是指依据安全管理的需要,运用安全管理规律和安全管理技术,而确立的对安全信息进行应用管理的形式。归纳起来有如下九种。

(1)安全管理记录。主要包括安全会议记录、安全调度记录、安全教育记录、安全检查记录、违章记录、隐患记录、事故记录、事故调查记录、事故原因分析和处理记录等。

(2)安全管理报表。主要有事故速报表、事故月报表、安全管理工作报表等。

(3)安全管理登记表。主要有伤亡事故登记表、非伤亡事故

登记表、重大隐患整改表、违反安全规定的人员控制表等。

(4)安全管理台帐。主要有事故统计台帐、职工安全管理统计台帐、隐患统计台帐、安全天数等管理台帐。

(5)安全管理图表。主要有安全组织体系图(安全管理机构框图)、事故动态和安全工作周期表等。

(6)安全管理卡片。主要有职工安全卡片、安检人员卡片、尘毒危害人员卡片、工伤职工卡片、新工人卡片、特种工卡片等。

(7)安全管理档案。主要有职工安全档案、事故档案、安全标准、法规档案、计划总结档案、隐患管理档案、违安人员管理档案、安全宣传教育档案、尘毒危害治理档案、安措工程档案、安技设备档案等。

(8)安全管理通知书。主要有隐患整改通知书、违章处理通知书等。

(9)安全宣传形式。主要有安全生产简报、板报、杂志,安全广播、安全标志、安全天数显示板(牌)、安全宣传教育室等。

2、安全信息应用的方法

安全信息既来源于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促进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安全信息的应用管理,要抓住安全信息在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中流动这个中心环节使之成为沟通安全管理的信息流。安全信息的应用方法是以"收集"、"加工"、"储存"和"反馈"这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促使安全信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流通,如图所示:

(1)安全信息的收集。收集的方法和内容如下:

1)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的安全指令、要求及有关文件等。

2)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安全管理情报。如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方面的著作、论文,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等资料。

3)通过安全工作汇报、计划、总结,安检人员、职工群众反映情况等形式,收集安全信息。

4)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和利用安全检查记录,收集安全信息。

5)利用安全技术装备、收集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运行、异常运行及事故信息。

6)利用安全会议记录,安全调度记录和安全教育记录,收集日常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信息。

7)利用事故登记、事故调查记录和事故原因分析记录,收集事故信息。

8)利用违章登记、违安人员控制表,收集与掌握人的异常(不安全行为)信息。

9)利用安全管理月报表、事故月报表,定期综合收集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信息。

(2)安全信息的加工

安全信息加工是提供规律性信息,指导安全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就是把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和计算,聚同分异,去伪存真,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储存和使用。

1)利用事故统计台帐,对事故类别、等级、数量、频律、危害等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事故动向。

2)利用隐患统计台帐,对隐患数量、等级、整改率、转化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隐患的发现、整改及导致事故的情况。

3)利用职工安全统计台帐,对职工结构、安全培训、人员、发生事故等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职工的安全动态。

4)利用安全天数管理台帐,对事故改变了安全局面,影响安全天数的事故单位、事故时间、类别、等级,以及过去连续安全天数等,进行定期累计,从中掌握企业的安全动态。

(3)安全信息的储存

安全信息的储存具有记忆的功能,以备待用。可以利用如下信息管理形式进行定向、定期储存。

1)利用安全管理台帐,即可对安全信息进行处理,又可对安全信息进行积累储存待用。

2)利用安全管理卡片可以对安全管理人员、工伤职工、特种工、新工人、尘毒危害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动态变化,进行简易储存待用。

3)利用安全管理档案,可以对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类储存待用。

4)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安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储存。

(4)安全信息的反馈

安全信息的反馈具有指导安全管理,改进安全工作和改变生产异常的作用。

1)通过领导讲话、指示、要求和安全工作计划、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法规的贯彻执行,对安全信息进行集中反馈。

2)利用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对安全信息进行间接反馈。

3)利用各种管理图表,反映安全管理规律、安全工作进度和事故动态。

4)发现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等生产异常信息,当即提出处理意见,直接向信息源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