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体验 大学英语课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46-03

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通过交际情境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并学会如何运用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交际教学的原则,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要求学生可以融入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这样的环境达到在体验中学习的目的或者说亲身接触学习的内容。文化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对语法规则倒背如流,却不具备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才能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口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介入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的文化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导入者、助学者、信息输出者和信息反馈接收者,使课堂教学从“传授式”的模式向“体验式”模式转变,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一 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们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各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服务。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再以课文讲解和语言知识传授为重点,而是突出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最基本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有的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英语无实际用处,更导致英语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消极应付英语学习,甚至对英语失去信心。体验式教学是英语教学活动中一种倍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其将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本学期我担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数学教育(三年制)1班的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班上共49人,我将班上学生分为8组,这样每个小组就是六或七个人。本学期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程的第三册。在每周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隔周进行一次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口语活动。

二 教学过程

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所以在体验式英语教学中要强调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符合体验学习圈的循环理论。为此,体验式英语教学在实践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的Text A。课文题目是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本课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Thanksgiving Day. 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文章。一门语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这次的活动,就来一次中美两国节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材料,在课堂上尽量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深刻了解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

2.设计情景与材料准备

我在中美两国文化中各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准备,不可重复。提前让各个小组抽签选好自己的节日,明确任务。这八个有代表性节日分别是: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Halloween,St. Valentine's Day。

各小组选定节日后,我为本次课设计了一个情景:下周我们要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交流会,各组分别介绍一个传统节日,除了通过PPT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外,还要准备回答其他组提出的相关问题。各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体验与感受、感悟

经过一周的准备,学生们带着各自准备好的材料来到了课堂。八个组抽签决定展示的先后顺序。在我做了简单的开场白进行导入后,各组便开始展示,每组先派出一个代表作为发言人进行至少三分钟的PPT展示,然后全组回答其他组至少三个相关问题。

仅以第一组的展示为例,介绍本单元相关的西方传统节日――Thanksgiving Day:

篇2

[关键词]宿舍 人际交往 冲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56-01

一、案例简介

大一学生群措,藏族,性格内向,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不注意个人卫生、睡觉打鼾等原因,与同宿舍其他三位舍友发生口角之争,引起宿舍冲突。群措强烈要求调换宿舍来逃避问题,家长也无条件支持该同学的想法,经辅导员深入谈话,帮助群措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四位同学和好如初。

二、案例分析处理

一大早,我刚上班,某生活委员来办公室反映班级一女生宿舍最近关系比较紧张,一位藏族同学被孤立。问其原因,得知是因为这位藏族同学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平时不太勤洗澡,也不做宿舍的值日,而且睡觉经常打鼾,影响其他三位舍友休息,后四人发生口角之争。

得知情况后,我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这位藏族同学群措,定好来办公室见面的时间。但我总感觉生活委员反映的情况漏了什么,因为前段时间,我清晰地记着,群措生病,胃不舒服,舍友带她去医院做胃镜,宿舍关系很和睦。

对群措这位藏族同学的家庭情况我是有所了解的:她家中有个比群措大十几岁的长姐,因父母都不会汉语,所以群措平时的家校联系都是通过长姐来完成的。长姐下面还有位哥哥,但哥哥小时候不慎夭折,同年群措出生,所以父母长辈都格外溺爱群措。

到了约定的时间,群措还没有来,过了大约半个小时才过来。我请她坐在我的身旁,开始问她最近生活的情况:“胃好点了吗?”她说:“好多了。”我又问她:“最近宿舍关系如何?”她很低落,对我说:“老师,我要调换宿舍。因为我打鼾,影响她们休息,她们现在都疏远我了,上课也不一起去了,去食堂也不喊我一起了。”我说:“那你有去医院看过吗?”她说:“没有。”我说:“有时间最好去医院看下,关于宿舍的事情老师知道了,你先回去吧,好好学习。”

另一方面,额通过QQ联系到群措的其他三位舍友,和她们约好第二天见面的时间,以便全面地了解整件事情。过了没多长时间,群措的姐姐给我发来短信,说群措的三位舍友知道她跟老师说了换宿舍的事情,对她更加不好,麻烦我劝一下那些舍友,不要再针对她一个人了;她还说,群措的性格就是这样,不爱说话,她很敏感,又爱胡思乱想,请老师一定给她换间宿舍,再让她这样哭,父亲的心脏病都快犯了。

第二天,三位舍友如约来到办公室。三位舍友都是东北姑娘,性格比较直爽,说群措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勤洗澡,也不做宿舍的值日工作,群措还打鼾,害的她们三个晚上都休息不好。我说:“她是藏族同学,大家要多关心、帮助她。我知道你们还是比较关心她的,我已经提醒她要及时做宿舍的值日工作,关于打鼾的事情,也建议她去医院看下了。你们还能重新接受她吗?”三位舍友很激动地说:“老师,是她自己不愿意和我们解决问题。昨天她从您这回到宿舍,很嚣张地跟我们说,她已经找辅导员了,要求换宿舍,然后直接甩门就走了,晚上也没回来休息,挤到老乡女生的宿舍休息了。”

后了解得知,群措昨天和老乡拉姆同学一起挤一张床休息的。我微信联系了拉姆,请她帮忙劝劝群措,帮助她从自身查找问题,站在其他三位舍友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而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经过班干部、老乡、辅导员等的谈话,使双方都感觉到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太过于冲动,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双方沟通的不够,才使事情激化。

我再次找三位舍友谈话,她们的态度已经缓和很多,说家长也知道她们和同宿舍的藏族同学闹不开心,都批评了她们,让她们要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多照顾她的学习与生活。

我又找来群措,深入地与她谈话,请她冷静地分析这件事情:人与人相处,总会有些小的摩擦,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要冷静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做到理解他人,真诚地与他人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群措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及时建议双方互相道歉。

后来,四位舍友和好如初,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地生活在一起。第二年的藏历新年,群措还邀请三位汉族舍友参加她们一年一度的重大庆典。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女生宿舍的矛盾时有发生,归其原因,没有什么大的事情,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因为女生相对比较敏感,有什么事情喜欢放在心里,双方沟通不畅,就会“积劳成疾”,最终爆发,长期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正确引导,规劝双方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就会相互理解,帮助同学们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家庭因素和心理因素。认清矛盾的性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辅导员,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多渠道地形成合力解决,也需要在事后与当事学生深入谈话,引导当事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触类旁通地告诉当事学生,在以后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样学生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坚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材 案例 本科教学 组织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等资源来为学生授课,教材的地位遭到质疑。但从中国的大学教育实践来看,本科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不依托教材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部分学生开小差或很难与教师的思路同步等问题。自然,由于专业及课程的不断变革,一些课程也存在暂时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或者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和课堂的情况。在《组织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且学生无相关基础的情况,笔者依托相关教材重点讲授若干案例,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对当前教材利用的一些初步分析

对于当前大学的教材利用,有论者指出,虽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教材的供应量大为增强,但一知名高校每年领用教材的教师和选购教材的学生和用书量呈持续减少趋势,这直接体现为教材的价格在不断上涨而总码洋却持续下滑。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扔掉教材”的声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结合教材展开了讲座式的教学实验。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往往使用自己的课件,课程进度并不依赖教材。甚至一些教师干脆就不指定教材,课堂上学生完全跟着其课件走。

在笔者看来,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本科教学不应该脱离教材。本科生阶段所讲授的知识基本上还是基础知识,更新、修改的余地并不大。虽然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但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编纂者往往都是具有多年经验的专家,不能认为一线教师要比这些教材编纂者考虑得更全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也是借助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来制作课件,其质量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课件或数字教学资源可以随时更新,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不少问题。对于全部依赖多媒体的教学而言,如果教师的幻灯片背景调整的不是很合理,容易出现坐在角落的学生不一定能看清楚或者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现象,这直接会导致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或很难与教师的思路同步的问题。有论者指出,虽然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却利用电脑在进行娱乐。笔者前几年在观摩北京一所知名师范类院校的本科课堂时也发现,曾经有学生以记笔记为名,带着电脑在课堂上进行娱乐。由于现阶段中国的本科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能够掌握台下使用电脑的学生的动态成本比较高,技术上也比较困难,因此课堂纪律就不易控制。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通过电脑自主学习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方兴未艾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也存在着接受效果不甚理想的问题。

自然,由于专业或课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教师编纂教材的兴趣下降,一些课程也存在暂时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或者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和课堂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需要结合学生和课程的不同情况,在诸多教材中选择较为合适的一种,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组织社会工作》的教学来尝试说明。 二、对学生和教材情况的具体分析

笔者自2013年春天起,开始承担《组织社会工作》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需要说明的是,在笔者所在的单位,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笔者负责理论部分的教学,另外有一名老师负责实验教学部分。为论述方便计,题目中以《组织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概之。)该课程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除特殊情况外,下面以“授课对象”称之)的必修课,时间为大三的下学期。当前《组织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教材,主要还是使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教材。但组织社会学自身发展历程尚短,知识体系不够完善,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前的教学采用于显洋的《组织社会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于书”)这本教材。自然,还有部分学校使用周雪光的《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周书”)。但“周书”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诸多学科,不少基础一般的授课对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内容,因此笔者选择“于书”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托教材,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周书”。

在主要依托教材选定之后,笔者对该课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每一章结合一到两个案例深入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对组织社会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了解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从理论层面去努力把握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社会工作的实践运用或参照这些理论。 三、具体的《组织社会工作》教学实践

在三个轮次(各14周,每周2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在相关的教材内容基础上选择了若干案例进行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及分析。并申请了相关邮箱,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以及笔者对一些授课对象课下提出的问题的解答。

1.《绪论》部分。在《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一章的讲授中,用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失事、前联邦德国青年驾驶小型飞机飞抵前苏联红场来引入掌握组织运行规律的重要性。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一章的讲授中,以《摩登时代》视频片段和谷歌公司的员工待遇为例,组织学生讨论科学管理理论和关于员工工作源动力的X、Y理论假设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组织分类及研究方法》一章的讲授中,组织学生讨论社工组织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从属于哪些组织,并以霍桑实验为例讨论不同研究模型的优点及其局限。

2.《组织系统的要素分析》部分。在《组织目标》一章的讲授中,从浪莎袜业等一系列浙江企业进军光伏产业遭遇困境说明企业目标以利润为导向可能遇到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SWOT分析谈企业定位及愿景问题。在《组织结构与设计》一章的讲授中,结合动画片《三个和尚》谈夫妻店、家族企业与股份公司的效率对比问题。在《组织群体及相互关系》一章的讲授中,结合王安石变法中朝廷官员的 “君子”与“小人”之分讨论组织中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洛城机密》中警察局内的互相包庇的视频片断引导学生思考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如何对“告密者”施加压力。在《组织文化》一章的讲授中,以“中国式管理”为切入点讨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企业的实际影响,以《读<孟尝君>传》引入对战国四公子招徕门客的效果的讨论,探讨什么的组织文化才能吸引到或者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3.《组织的运转过程》部分。在《组织权力与冲突》一章的讲授中,借助《天下无贼》的若干情节引导学生讨论黎叔团体为什么会出现内讧乃至失败,并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工作的起源思考竞争的负面作用以及特定组织设计竞争制度的注意事项。在《组织的决策过程》一章的讲授中,以《空城计》视频片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理性决策理论遇到的挑战,并以当前中国钢铁业效益不好但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的情况说明沉淀成本问题以及企业决策的复杂性。在《组织的沟通过程》一章的讲授中,结合教材提供的网络留言没有被及时接受的案例讨论传统沟通手段在现代企业特别是员工激励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不同主体对于信息发出、接受、传播的影响。在《组织的领导过程》一章的讲授中,以盘庚迁都、孝文帝迁都面临的阻力以及迁都后的效果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领导与民意的复杂关系,并以李广为何难封、唐僧是否为一个好领导为切入点讨论领导若干必备素质。

4.《组织系统的变迁与发展》部分。在《组织变迁》一章的讲授中,以中粮集团一度因全产业链扩张陷入困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企业扩张的成本及风险,结合若干奶企因与风司签订对赌协议陷入困境这一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做大做强”思想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在《组织发展》一章的讲授中,以雅安地震发生后若干地方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以没有接到通知为由继续向救援车辆收费一事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科层制在未来社会的前景,结合戴尔公司、阿里巴巴公司等公司的崛起谈当代企业功能的分化。

综上所述,此种教学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结课后所搜集的三个年级共173份课程感受及建议来看,授课对象普遍感觉在生动的案例中学习到了组织社会学相关知识,并引发了兴趣,但也提出了课堂中留给他们的讨论时间较少、一些案例需要深入介绍以方便学生理解等问题。基于此,笔者以后除了坚持基于教材内容在现实生活和相关视频中提炼合适的案例外,还会摸索教授深入分析案例及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结合点,以继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原建庆.教材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高教),2013(6):49-50

[2]李益众.扔掉教材:危言耸听还是转型必需[N].中国教育报,2014-2-15(2)

[3]雷宇辉.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104-107

篇4

背景:自卑是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也是导致大学生素质缺失的主要方面之一,自卑心理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且还影响到他们的将来。本文试图通过运用人本主义协同优势视角理论,针对性对自卑大学生进行介入,以帮助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障碍,努力培养健全的个性。

一、案主资料

姓名:张小宇

性别:男

年龄:20岁,大一学生

性格特征:自卑自闭、内向寡言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自卑、自闭、疑心较重、压抑自己的感情乃至发展成交往障碍、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

张小宇出生于比较偏远的农村,家境较为清苦,父母均在家务农,还有一个妹妹名叫张莉,目前在外打工。家中人包括村里人,都对张小宇的期望较高。他高考考入苏州某大学后,由于个子较矮,而且说话经常带有外地口音,班上的同学偶尔会开一些无心的玩笑,导致他自卑感加重。性格更加内向,不爱跟同学说话,更很少和大家出去玩。长期如此,他发现自己更加孤立,上课时间大家都不愿跟他坐在一起,业余时间也是自己一个人度过。长期的孤僻导致经常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而且会很敏感的放大别人偶尔无心的一句话,甚至发展到路上见到同学跟他笑着打招呼,也觉得是别人在嘲笑自己。不敢当众说话,在班上发言时会脸红,因此更加逃避公开场合的发言,功课下降很快。时常会想起家里人对自己的期许,因而更加羞愧和压抑,总觉得自己是个很失败的人。跟张小宇交谈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他虽然看似木讷,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虽然话不多,很多时候却可以切中要点。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强,并不是他言语中经常提及的那样“我是个失败的人”。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宇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同时结合优势视角理论,进行介入。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人本主义所持的态度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关注、摒弃医疗模式的,不把来访者当做患者,而是平等的主体对象。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主要用到四种治疗技术,第一是真诚交流的技术,它要求社会工作者与案主进行真诚,平等的主体间交流。第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要求工作者对案主进行无时无刻的尊重和重视,这是促进患者心理积极转变的必要条件。第三是共情技术,即要求社工与案主实现情感共通。对于相对比较敏感和自卑的张小宇而言,足够的尊重和平等更加有利于他放松警惕,敞开心扉。

优势视角理论:同时要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案主、看待他的环境和现状,不再仅局限于问题,而要把目光投向案主内在的自行恢复潜力。案主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应当增强他的自我概念,本案中的小宇要让他自己学会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利用内在优势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从而建立自己与社会环境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走出由于自卑导致与他人交流障碍从而导致自闭这样的恶性循环,其次,案主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开朗的朋友或者是生活中的榜样,让他认识清楚他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是偶见的,很多人都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再次,需要挖掘出案主身上迥异与他人的发光点,给予鼓励,同时能让他认同自己有这样一些比较好的优点,重建他的自信心。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建立关系(第一周):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强调良好治疗关系的构建,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张小宇的到访时最起初,他不愿意交谈太多,也不愿意坦诚自己处于困境的原因。交谈一开始,社工就一直采用很尊重的态度,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张小宇。张小宇首次觉得自己被看重,由此心生感激,卸下之前的警惕和不信任感,开始逐渐话多起来。

2、进一步巩固信任感和发掘小宇身上的闪光点(第二周):运用共情技术,实现社工与案主情感共通。社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叙述着力构建了一种平等的沟通互动关系,与张小宇分享了自己在大一时候的故事,同样很自卑自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但是社工最后学着积极的对自己进行心里建设,走出困境,变成一个很阳光、乐于助人的人。在成功激起小宇的好奇心,及对自己经历的关注后,后面的治疗阻力就很小。小宇意识到,原来不仅是自己有这样的问题,连看上去很开朗的社工姐姐,曾经也有过这些困扰。于是双方的地位就变得更加平等和谐。小宇不再有顾虑,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原因,由于家里穷和自己看上去很平庸,怕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于是不敢与别人交流。社工进而表示自己的理解,因为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同时,社工鼓励小宇,交往是相互的,如果你始终把自己藏在自己的世界,别人也不会主动走近你。社工同时对小宇不时能提出一些对世事的独到见解表示赞赏,同时要求他回去之后仔细想想自己有哪些优点,而不要总去关注自己的缺点。

3、制定目标并实施(第三周):通过前一周的心里建设,小宇与案主共同制定了行为计划。由于此计划是他自己制定的,便赋予了小宇实现自我价值,突破发展瓶颈的有力武器。同时社工发动小宇身边的同学,营造出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在这周里,小宇开始跟身边最近的同学聊天,一起吃饭、K歌,并且不再逃避在公开场合发言。

六、成效评估

通过三周的治疗,小宇明显开朗很多。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朋友,也开始给班上同学留下良好的印象,原来小宇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刻板,而是一个有思想、上进的男孩。小宇同时开始主动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同时表现的比较自然和自信。成绩也有所提高,相对的对家里的内疚感和压抑减轻。

篇5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它以案例为媒介,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再现真实场景,由事件入理,引导学习者从教学情境中思考和学习。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性,启发思维,通过分析和思考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替代性经验,通过生动的事件增加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帮助职前教师加深对学校、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相关因素的整体性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Klienfeld、Sudzina、Kourilsky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在师资培养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下列优点:

1.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职前教师分析判断教育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通过案例呈现出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让职前教师了解到走上岗位后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促使他们对可预见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反思。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助于培养职前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2.案例教学法是情境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将原本分离的部分整合在一起,内容与过程、思维与情感、教学与学习在理论上不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同时出现,如同在真实生活中那样,它们所提出的议题以及对职前教师提出的挑战,需要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分析判断。这个过程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更能接近培养目标。

3.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与传统教学中突出教师的权威地位、单向交流、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做法不同,它通过启发式、探索式的学习,鼓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正是缺乏实战经验的职前教师最需要的。如果运用得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实现以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推广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变目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高分低能的现象。国际汉语师资教育十分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对职前教师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被引进到了国际汉语师资教育中。近几年,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受到了关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不再走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路子,强调的是实践导向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主动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陈述性知识基础上,兼顾情境性知识。案例教学法用真实教学事件来建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培养观念虽然转变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改变单向理论知识传授占主导、理论与实践脱节、停留于知识层面、师生缺乏互动等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职前教师的能力方面,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摸索和实践。

有些院校已经将“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作为学位核心课程开设,课时在36-40之间,2个学分。中央民族大学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建设了案例库,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并且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及案例分析”、“汉语教学技能训练”、“中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中积极倡导使用案例教学法。中山大学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海外案例库建设实践”的训练课程。暨南大学优化教师资源,50%的核心课程采用课程小组授课模式,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够接触到大量不同类型的案例,以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的做法是,鼓励教师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多使用案例,鼓励学生毕业论文选用案例分析;已经毕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做案例分析的数量达10%左右。华东师范大学的“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皆由国际学校的教师主讲,基本上都是利用国际学校汉语教学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课程也使用了大量案例。总体上看,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案例教学法课程,但在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大多还停留在偶尔使用案例或举例的层面,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尚需深入研究探讨。

二、国内案例库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内师资教育领域拥有案例库实体网站并收录和开发案例的为数不多,如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案例库尚处于初创和试运行阶段。由于是新生事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还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而在案例库建设方面,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已经进行了15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本土化案例库建设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工商管理教育和师资教育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在案例库搭建、案例开发与数据化处理、案例库管理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参考借鉴工商管理教育案例库建设的经验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管理领域案例库建设的总体情况

1997年,中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工商管理课程采用一定的案例教学。之后,中国本土案例的需求迅速增大,各高等院校案例库的建设工作纷纷启动。大连理工大学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案例库,2007年5月在原有案例库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围绕案例库建设、案例师资培训、《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建设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其会员院校目前已有251所。该中心在保持本土企业管理案例原创性、典型性、规范性特色的同时,通过整合各MBA培养院校的案例资源,并利用门户网站为会员院校提供所需的共享案例。[4]截止2013年6月18日,案例库网站共收录了1223个教学案例,网站浏览量近40万人次,日最大浏览量达2520人次,热门案例中点击数最高的达15051。该案例库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管理教学案例库。北京大学在教育部九五社科重大项目和985项目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建立包括ABC三个子库的案例库,A为教学案例库,B是研究案例库,C是素材库。清华大学的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是由教育部和985项目共同投资组建,采取招标形式向全国高校收购案例,共收录了353个案例,出版了一系列案例丛书、案例光盘。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许多高校成立了案例中心,运作形式包括自建、购买或引进国外案例、免费共享等。目前,在我国已具一定规模的三大管理教育专业案例库,即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家案例库。

(二)案例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一些知名商学院建设案例库,初衷是为了满足本学院案例教学和相关研究的需要,但覆盖有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案例库建设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各个学校处于分散开发状态,投资大、收效低、编写水平参差不齐,资源使用率低;有些高校重视案例教学,但是在案例采编、整理与分析方面滞后,缺少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创新。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大连理工大学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从分散开发到集中建设,从自给自足到资源共享,已经形成一种辐射范围广,比较理想和成功的开发模式。上述管理学院的案例库虽然不能与哈佛商学院、毅伟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的案例库相比,但毕竟是案例库建设“中国模式”的大胆探索,其宝贵的经验,不论成功得失,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构建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笔者认为,中国本土化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应注意做好如下几点工作:1.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是建设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有效途径。2.保证案例的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才能覆盖国际汉语师资教育课程。应充分注意规范案例的撰写格式和课程知识的紧密联系。3.充分利用开发出来的案例资源。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核心课程,案例教学使用率力争达到一半以上。4.健全配套机制,包括案例开发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案例共享机制等,以保证案例的良性开发和推广。

三、构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必要性

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位论文方面,对案例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虽然逐渐引起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重视,但具体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之一是案例资源缺乏。要想长期、系统地实施案例教学法,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必须有案例库作为支持系统,以提供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因此,案例库的建设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将从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案例教学的重要支撑、建设环境、潜在用户群需求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构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必要性。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

在教育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了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即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5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重要进展。《规划》要求:1.汇聚百家单位、万名师生开发优秀资源,建设千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2.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针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的不同需求,建设20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遴选和开发500个学科工具、应用平台和1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3.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建成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互联互通。从上述内容可见,我们基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教育的需求进行案例资源整合的思路,按照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构想,完全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在此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我们的目标也更加坚定:把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成为一个针对国际汉语师资教育需求、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相配套的、动态更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

(二)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

国务院学位办“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方法和论文作出了规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力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接触到1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案例,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案例教学因其在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被引进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但是,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和可持续开展有赖于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既是优质案例的来源,也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空间。案例开发、案例收集和撰写通常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因为要经过一个试用、修改、完善的过程才能保证案例的质量。案例库的建设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自开发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很难建成一个规模化、覆盖面广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如果能够把分散的资源适度地加以整合,发挥各所培养院校的优势,通过共建共享的合作形式,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建设一个质量数量都有保证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那就能为国际汉语师资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这个数据库的容量应该足够大,案例的内容和本土化特征足够丰富。教师不但可以各取所需,在教学需要时从中提取案例,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交流和分享经验。

(三)案例库建设有利环境分析

新型信息载体的出现使得单位体积的信息载体容量加大,信息的传输变得更迅速,每单位数据的存储成本和传输成本降低,案例库建设提供了新的环境条件。Web技术作为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信息检索手段,在案例库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到了Web2.0阶段,Web已成为用户内容收集、、管理、分享、合作的平台,其用户参与的构架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特点,使操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创造了理想的条件:

1.开放的平台。平台对于用户来说是开放的,在此模式下,聚集的是对某个学术领域有共同兴趣的人,在无形中已产生了细分市场。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法感兴趣的人如果成为开放平台的用户,他们会因为对案例的兴趣而保持较高的忠诚度,会积极地参与其中。

2.为用户增添价值。以用户为中心,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利用集体智慧(thewisdomofcrowds,JamesSuriowecki),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内容的供稿者,而且注重交互性。如果全国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大部分都成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会员用户,那么不仅能增添案例库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相关的学术交流。

3.动态的网站。利用Web2.0可以把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成一个具有动态产生案例内容、由数据库驱动的网站。用户添加新的案例时,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作为所有网络用户(尤其是会员用户)活动的直接结果,动态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网站将会获得良性的成长和完善。

(四)潜在用户群及其需求分析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潜在用户由三部分构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用户群、在职教师用户群、汉语教师志愿者用户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未来汉语国际传播的生力军,其培养院校是案例库最大的也是针对性最强的用户群,目前包括82所院校的教师和学生。2007年至今,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院校培养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共8310人,2013年在校生10000多人。案例教学刚刚起步,有些院校已经大胆尝试,有些院校还在观望,随着这个专业的成长壮大,对案例教学和案例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在职教师用户群包括对外汉语教师和海外汉语教师。海外汉语教师由分布在世界各国的中国籍汉语教师(国家公派和所在国聘用的)、本土汉语教师构成。

这一群体在职培训和进修时对案例库有一定需求,譬如,在外国汉语教师来华项目和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合作培养项目中,常常采用理论学习和案例教学结合的形式,利用情境化本土化的案例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汉语教师志愿者用户群,他们是海外汉语传播的一线工作者。从2004年到2012年底,国家汉办已向五大洲89个国家派出了1万名志愿者。所招募的志愿者学科背景多元化,汉语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并不多。从过去五年外派志愿者教师的情况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理论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需要大量本土化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他们对国际教学情境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替代性经验。

篇6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篇7

>>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 WebQuest导言模块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 WebQuest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设计 WebQuest模式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WebQuest应用理据与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基于WebQuest的通用技术教学平台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的WebQuest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Vocabulary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导入 高中英语教学中WebQuest的教学设计 基于WebQuest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 WebQues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quest的高职德育教学实践 WebQuest在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WebQuest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试论会计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WebQuest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营养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解读 Web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祎.如何在WebQuest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EB/OL].http://.cn/webquest/highlevelthinking.htm

[3]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32-139.

[4]伯尼·道奇,柳栋(译).FOCUS——撰写Webquest的五项原则[EB/OL].

http://.cn/webquest/focus.htm,2002-06-30.

[5]张增全.如何选择一个WebQuest主题[EB/OL].http://.cn/webquest/wct.htm.

[6]Bernie Dodge.“过程”撰写的核对清单[EB/OL].http://.cn/webquest/processchecker.htm.

[7]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36.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案例库;案例教学法;教学资源;学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培养能够进行双语沟通的新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有效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实施双语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建设内容充实、符合实际学情的双语案例库〔1〕。有了双语教学案例库,教师和学生才能更方便地使用双语教学案例,促使教学内容从以往单纯的书本知识向现实生活扩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在交流讨论中锻炼英语能力”〔2〕。

一、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构架

案例库是将教学案例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编辑、整理和总结所形成的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教学资源系统〔3〕。双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应以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际案例为主线,依托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整合双语教学案例资源,涵盖多种应用方向。为保障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对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明确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构架。其次,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教学目标、方法和内容设计双语案例。

二、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标准

一是案例主题标准。所选的案例事件应是媒体互联网社会视角下的典型事件,该事件产生过重大或者广泛的影响,并且能够反映某些重要现象或者具有研究价值及示范意义。主题立意要新,不能一味重复以前的观点和内容,并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二是案例内容标准。从提升学生应用型、综合型和英语能力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案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案例内容要注意选择具有时效性、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素材,并与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要将教材理论与案例分析相融合,运用教材相关章节的基本原理分析案例中描写的事件,分析的过程要体现教学内容重难点。三是案例形式标准。要发挥师生合作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多渠道收集不同表现形式的案例素材,除文本形式外,图片、视频、音频作品亦可择优收录。开发基于swf、gif、fla、png、avi格式和HTML5网页等的交互型案例资源,保证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展现。

三、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素材搜集

充足且翔实的素材是案例编写的重要基础,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共同搜集案例素材:一是主要通过官方网站及网络媒体报道获得最新的案例素材,系统、全面地了解最新前沿动态,保证案例来源的可靠性及真实性。二是从国外原版教材中收集英文案例素材。此外,也可通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TOP期刊获取素材,提高案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三是带领学生赴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收集企业现场的案例素材。还可以与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联系,对确定的案例选题进行访谈,并请他们对典型事件进行剖析,以增强双语教学案例的鲜活性。

四、双语教学案例的编写

案例素材搜集完成后,要按照课程内容及教学目的整理编写案例,通过不同形式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融入到案例的开发设计当中,便于学生自学。编写教学案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整理案例资料、编写案例和案例修改调整。一是整理案例资料。师生要合作筛选案例素材,去掉不合适的素材信息,并整理和编排案例。在结构上,案例应该与课程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一致,并能够与教学内容契合。在功能上,案例应突出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内容上,选择既能体现课程内容,又能反映社会热点话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二是编写双语教学案例。首先,要介绍案例背景,根据学生预期达成的指标点,明确该案例的教学目的,学生应该了解哪些内容、提升什么能力等。其次,要规划教学过程,提供分析的方向与逻辑,提出相关问题,等等。在编写双语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编写结构的规范性,统一规定双语教学案例的编号、包含要素以及编写格式。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可以在案例后附上生词注解与长难句子解读,以辅助理解案例材料。此外,还需对双语教学案例及其理论基础进行剖析,使案例与教学基本知识点相融合,建立案例与相关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三是修改调整。双语教学案例编写初稿完成后,进行多次检查与修改,包括案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格式、词汇和语法是否得当,英文描述是否与案例相契合,案例是否与相关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对应,等等。按照案例评价指标体系多次自查后,再请教研组其他教师就案例设计的内容、形式、难易程度、启发性和应用性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对案例进行修改与进一步完善。最后,根据系统统一的格式将案例规范化,完成案例的编写。

五、双语教学案例库的构建

通过师生合作开发双语教学案例,构建案例库,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1.双语教学案例库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从顶到下、逐步分解”的方式构建双语教学案例库模块,同时精心设计案例内容,使其相互衔接,模块大小应适合教学需求。首先,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明确该课程教学目标,即写明本课程学习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要求。其次,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将双语教学案例库分解为几个专题案例库,即将课程知识按照内容特点及专业能力发展需求进行整合,形成不同主题模块。同时,每个专题案例库都要各有侧重,满足案例知识点与教材内容间的相关性和多样性要求。最后,依据不同的专题内容,分类整理相应的案例,其中,每个专题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案例也首先要体现这个中心目标。每个专题案例库包含案例的中英文背景介绍、案例分析及PPT、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其他素材资料。PPT、图片、视频等形式的资料可以提供下载功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2.双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实践双语教学案例库的设计主线,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各类化学反应过程的危险性及安全控制措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安全相关技能和从业素质。以“过程安全”课程为例。首先,要依据大纲规划该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特别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专业知识、英语技能、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其次,要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的不同(裂化反应、氧化反应、加氢反应、硝化反应、聚合反应和催化重整反应)划分为六个主题模块。要剖析过程安全知识、典型事故案例、教学目标的内在关系,并在梳理、分类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主题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案例,包含视频、幻灯片、图片、事故调查报告等教学媒介,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双语教学案例库的更新和维护

一是更新案例库,即定期对案例库中的案例及素材进行更新优化,整合相似或相近的教学案例资源等。要实时关注本专业课程相关的最新案例资源,对双语教学案例库进行动态化管理,进而提升双语教学案例库的整体运行质量,动态建立紧贴时事、内容丰富的双语教学案例库。二是交流与共享。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学生培养目的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存在区别,因此,案例库建设也呈现出多样性。各学校之间可以定期开展案例库建设座谈会。经验较为丰富的学校可以向其他学校分享经验,通过共享案例库,不断完善案例库的建设,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本研究着重研究了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路径和流程,探索设计了双语教学案例库,为其他双语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促进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经验的交流。提高双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水平,不仅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更优质的案例,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拓展学生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兴.双语案例教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5):117-118.

〔2〕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篇9

【关键词】 审计学; 教学案例; 设计; 运用

审计学作为会计学科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不仅是会计学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体系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审计学却是人们普遍认为既难教也难学的一门课程。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笔者从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入手,系统地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势在必行

审计学的以下特点,内在要求审计学教学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来帮助老师讲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

(一)审计学内容多,审计术语、理论晦涩,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对于本科生来讲,审计学中的一些概念如重要性、合理保证、认定等单从字面上看都有一些生僻,再加上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很拗口。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重要但难以理解的术语、理论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需要设计适当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浅显易懂地揭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真正含义。

(二)审计学内容多是说理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传统的审计学教材内容枯燥,多是说理性的,整篇都在介绍审计准则条文、审计程序等,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审计学紧扣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断变化引发审计理论更新快

从1991年到2004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分6批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22项准则,并对26项准则进行了修订。随着审计准则的变化,审计理论更新快,对于准则变化前后以及审计理论沿革的脉络,学生不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和事实时,就无法理解其变化,也就无法清晰地掌握审计理论的发展。

(四)审计学本身具备较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

审计学本身属于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开展审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如何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运作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老师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理论和程序,辅之以提问和例题讲解、习题演练等传递具体知识、原理和方法,其特点是: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务操作;重老师讲解,轻学生互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轻综合能力培养。

而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方式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更为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角色,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主动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理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审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审计学案例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

为培养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审计学案例教学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受到什么训练,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来锻炼学生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和过程,提升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强调个性化学习

审计学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其面对的现实要给出个人的解释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个人知识背景和认知基础上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强化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容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此学生不仅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共鸣或警惕,这样,学生一旦通过案例分析而掌握了相关知识,就比来自听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四)锻炼沟通能力

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聆听、争辩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审计学的案例背景材料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科学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

(一)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的局限性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审计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审计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存在以下局限性,导致长期以来审计学案例教学并不很成功。

1.审计学内容多,导致一旦安排案例讨论,审计课时紧张,案例讨论与系统审计知识的传授在时间安排上必然产生冲突。

2.审计学知识点琐碎,而一些案例往往是综合性的,难以对应地运用在相关的审计知识讲授当中。

3.审计案例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一个案例可能与不同的审计理论和观念对应,也体现在审计案例往往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分析审计案例必须首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这需要学生相应的系统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对学生会计、管理等学科知识体系掌握要求水平较高,当学生缺乏相应知识的储备时,审计学教学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为了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在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时,必须明确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1.给审计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生动、逼真的情景或令人回味的历史事件穿插到审计学课堂教学中,会促使学生从晦涩难懂的审计学概念中走出来,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学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和事件,增进学生的求知和思考的愿望。

2.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并使之升华。与审计学知识点结合紧密的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案例过程和事件,引起学生对审计学产生共鸣,而且可以激发不断探究审计学相关知识背后的逻辑与哲理,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和理论的思考,并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和记忆。

3.使知识系统化、感性化,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案例分析中归纳总结所学的众多知识点和理论,也使学习能够互动起来,运用自身对知识掌握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审计学知识系统化、感性化,真正实践一下知识如何转为能力。

4.教书育人。审计学的案例大多数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生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涉及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可以把真、善、美的为人之道以及独立、客观、诚信的职业道德贯彻到每个学生头脑中,不仅是他们接受到审计相关知识,也使他们悟出做人和作为一个审计专业人士的基本素质和道理。

(三)审计学案例的设计

按照以上目标,在设计审计学案例时精心做出如下安排。

1.课前设计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教师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一事一议,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设计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具有针对性。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

3.课后设计大型的、典型的案例,要具备综合性、深刻性。这种案例不仅涉及到众多的审计知识点,也涉及到会计、税务、事务所管理、法律和政策等诸多方面,这种案例运用的主要作用不仅要老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加以系统和理顺,进而提升到审计学科整体的层面上综合认识问题,而且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这些原则,在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方面的构想如表1所示。

四、合理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活动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设计是关键环节,但如何在审计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案例分析,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同用心实践的一件事情。

(一)融合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

本科教学具有其固有的规律,学生在规定的审计学课时内要系统、全面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这需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融合起来,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首先,教师要重点突出,清晰传授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缩短“填鸭式”灌输讲解时间,腾出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精心选择与之相配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也能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领悟新知识的具体运用,每一个案例讨论后老师都要总结评析,以便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教师导演和学生主演的创造性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其主要任务是选择设计适当的案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讨论;而学生是主演,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和思考。

1.教师要熟练和深化理解案例。审计学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由于每个案例设计教学目标不同、案例涉及的内容不同,人们对案例的感受也不同,只有教师熟悉并深化理解案例本身,才能引导和掌控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达到教学目标,也才能通过学生们活跃的思想来丰富和完善案例。

2.教师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运用教学心理学的方式来巧妙地消除学生对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绪,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学生敷衍应付,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创造学习的积极性。

3.安排好学生对案例讨论预备知识的准备。每次案例讨论涉及到的会计、内部控制、政策等知识,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事先主动收集资料、复习和熟悉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减少案例讨论中的“跑题”或无法实现预期的案例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课堂控制能力,深化教学主题

根据审计学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利用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要求学生到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上把案例下载下来,分组在课余时间讨论,并制作ppt,推举一名演讲者在课堂上把案例小组谈论的情况以及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对此案例可以向演讲小组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老师点评;二是课堂上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呈现出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与分析,然后要求持不同观点的进行课堂辩论,以此让学生进一步明晰其中的道理和所反映的审计知识和理论;三是让学生课堂上先阅读案例,然后选择不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拟演示案例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采取的行为,让其他学生结合所学审计理论和知识进行评析。

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师要注意掌控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度,力争做到案例讨论中学生“听、看、写、想、笑”的有机结合,使得案例讨论不面面俱到、不跑题、不钻“牛角尖”,制造一个氛围,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华.审计治理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4).

[2] 刘淑芬.对审计实践教学得思考[J].会计之友,2007(02).

[3] 罗洪霞.设疑探究、巩固延伸――审计案例研究引探教学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01).

[4] 孙晓立.审计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4).

篇10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233-02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作为行为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着重向学生们提供对组织环境中的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认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除了用有限的课时力求将其理论体系完整地分析、解释透彻之外,还应该立足理论重点,积极尝试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的理论认识

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案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了解实践中有关的典型事例、领会某些理论观念及道德两难问题、掌握某些教学及管理策略、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目标而采用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一系列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被描述为“苏格拉底式”方法的一个分支或变体,苏式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别称,这种方法主要采用提问与回答的形式。教师的提问是教师将要传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容,通过提示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矛盾的事实、指出学生知识的漏洞等方式来打破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迫使学生尝试重新恢复思维平衡的过程。

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教学案例不同于一般案例,它是一种将真实世界引人课堂的方式,这样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处理这些真实或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像从业人员一样进行思考和行动。因此,要求教学案例必须具有教学价值。具体应该表现为:第一。应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环节,每一个案例都需要一种理论的支撑,通过学习案例,使学生掌握、理解理论;第二,案例要能引起争论,通过不同观点的思考、争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对决策分析起重要作用,案例一般都是围绕决策问题来进行的,案例提出了管理者或政策分析人员面临的选择或必须做出的决定,但不把实际上采取了什么行动或行动结果告诉读者,迫使学习者做出抉择;第四,要有概括性,要将现实中较大的管理问题加以提炼,把案例中关键点展示给读者。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好的教学案例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根本保障,因此,选择优秀的、适合的案例成为案例教学的关键。

二、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案例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如果不能独立地运用事实、观念和概念要点去解决问题,学生就不会真正掌握知识。概念的应用涉及较高层次(等级)的分析技巧,而这些是能够在一个教育与培训的环境中学到的。使用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激励学生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的手段。如教学案例中的“应用题式案例”。这种案例的案情与学习中的某一知识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节比较简单,篇幅一般在数百至千余字,一般是围绕主题展开表述,没有冗余或干扰性信息,有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多用于教师对该知识点的例证或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这种案例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巧具有较好效果。

组织行为学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经由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概念发展而来,包括直接面向社会生活实际、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的形成均是建立在大量翔实、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上。因此,这些理论观点都很抽象。而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一般都是围绕特定的理论内容展开,案例中所提供的信息是现实问题或现实情境的再现,其中既包含了明确的理论知识点,也包含了有关组织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等方面的知识或深刻见解,而且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带有很强的解剖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讨论,使得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个人的思路成为集体的智慧,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知识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实践。通过反复思考、讨论、争论,课本理论知识与技巧不断得到强化,对复杂的、抽象的组织行为理论获得了比较清晰、感性的认识。

2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建立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心理条件和解决问题的心态

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和技术设备被引入到工作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希望学生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为组织创造价值。这些择人标准的提出,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需要高校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育重点。

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教师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环境的复杂性、现实问题的不可控制,体验实践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和困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学会用现实的眼光审视问题,做出抉择。因此,现实案例的系统性学习与讨论为准备参加专业性和实践性工作的从业者提供了间接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建芷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心理条件和解决困难问题的心态。

三、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一)案例教学前提―选取适合的案例

选取适合的案例是课堂案例教学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典型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特定情景,其中涉及《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或几个理论知识点,这类案例是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的客观书面描述,是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能够帮助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理解案例中的问题,抓住潜在的学习机会。威廉姆・克利夫说:“完全开放的案例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为他们在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时可以考虑相反的或替代的方案。尽管如此,如果学生不具备适应这种开放性方法所必需的智力成熟度,这样一种设计也可能造成混乱和认识上的障碍。我们已经发现直接的案例分析对部分较为弱势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应该准备给缺乏经验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反馈信息。”

因此,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出一个没有明显正确答案的问题。案例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

情感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通过充分挖掘使得这些能力得以加强,而且应当提供多种合理答案以激发学生批判性的思考;第二,案例中必须有一位特定的、可辨认的关键人物,否则案例分析可能会模糊不清过分理想化;第三,需要学生运用案例中的信息去思考、评价、运用问题;第四,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性思考,以便对问题及潜在的解决方式进行评估。

(二)案例教学实施――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方式设计的目标,是学生参与程度的最大化。参与程度的高低绝不是形式的要求,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师要能激起学生投入案例学习的热情。有经验的教师把学生分为三类:俘虏型,这类学生的学习是被要求或被强制的;好奇型,这类学生对课堂持观望态度,如果认为符合他们的兴趣,将会倾注很大精力;投入型,这类学生准备充分,愿意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自发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对于前两类学生有必要通过案例的趣味性和外在的驱动手段来转变或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评分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外在激励手段,特别是学生面对不喜欢的资料时更为有效。

其次。教师的课前准备与课堂引导对学生深入研讨案例至关重要。教师课前一定要精通案例材料,对案例事件要有一个完整的掌握,想象案例讨论的进程情景或细节,预料学生可能出现的反映。

最后,实施案例讨论,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方式:从某个单独事件的讨论出发,通过分析,形成一般的见解或结论;从一般的对策出发;从某个提前准备好的书面材料出发,其中既包含对学生的反应或解决方案的讨论,也包含对他们的结论或主张为什么存在差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