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教学案例

篇1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

[2]胡嘉牧。案例教学法在统计探究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4,(1):53~54.

篇2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现在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各专业教学领域中。

一、运用统计学案例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必要性

自从十九世纪统计技术为基因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类科学技术也开始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最终的道路都是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共同发展。为了满足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统计人才的培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关键在提高统计教育的质量。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把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有效地防止了滥竽充数。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病之一是学生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与否无人问津,在课堂上是否注意听讲无法考量,除非学生在打瞌睡,否则,只要人坐在课堂里,即便是在“溜号”,也拿他没办法。久而久之,灌输式教学实际上培养了学生懒于学习和思考惰性,尤其是在教师苦口婆心地“灌”陈旧、过时、空洞理论的时候,更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和压抑,导致学生学而生倦,学而生厌。

《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着根本差异,集中体现在传统教学法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而《统计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都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相互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与老师共同完成任务。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着根本差异,集中体现在传统教学法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而《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都在一个平等位置上相互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出现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与老师共同完成任务。

2、案例的真实性

案例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同时又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内容,在案例中还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使学生增强了解为今后就业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使得《统计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更具有现实的一面,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自主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3、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统计学案例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

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2、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统计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2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统计学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统计学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有效途径。《统计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宏观地、直观地、有条理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统计学原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几个概念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加大分析、判断力度,突出实用特色,注重统计工作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本质上创造了一种模拟实践的环境和过程,在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1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1.1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或体验模拟的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2案例教学的特点

(1)以基本知识点为核心。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中的要点和难点。基本的知识点是案例教学的支撑点,一个案例可能涉及到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因此,案例和知识点之间应该做到明确对应。例如高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统计数据的描述;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简单统计推算方法等。教师在编写和讲解具体案例时,应根据课程的章节与内容要求,紧密结合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收集数据,使每一个案例尽可能包含本所章节所有知识点。

(2)以现实环境为背景。

案例教学以现实环境为背景,案例多取材于现实问题,是实际存在或曾经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群体现象数量表现出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统计学原理和定理取材于丰富的现实世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真实而典型的素材分析研究和总结规律,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3以亲身实践为过程

相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实践活动中去进行真实的模拟。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着眼点在于使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教学过程。对于兼容理论与实践的统计课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和模拟,有效地缩短了教学情境和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差距。

1.4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以“行为导向”为理念的案例教学法遵循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案例的功能是提供情景、体验过程、积累经验,其着眼点在于培养能力。在学生主动参与和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以及充分交流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逐步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最终实现了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2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2.1选取合适的统计案例

选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统计案例应将统计理论知识融于具体实例之中,并且与课本知识点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构建案例教学的基础。首先,从教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适合内容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其次,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来看,案例要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脱离了教材内容,偏离了教学主题,就无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目的。同时,案例选择一定要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生生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促使他们不断思考。例如对于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基本思想,可以选择控制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案例来讲解,从而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外,统计学的案例教学中要明确问题,案例选取应当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通过统计分析做出明确的判断。

2.2适当应用统计分析软件

在进行统计调查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大量的实际数据,适当地在高职统计案例教学中辅助以统计分析软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案例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统计软件,比如Excel、SPPS、SAS等应用较广的统计软件。这些统计软件功能非常强大、普及程度很高、而且本身拥有完整的统计分析工具,如描述统计分析工具,方差分析工具,回归分析工具等,这些分析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现有数据进行处理;另外,上述统计软件都带有很强的模拟工具。大多数概率统计公式都比较抽象,如果需要生动地展示其原理,就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模拟和试验,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案例数据。除此之外,这些统计软件都具有强大的制图功能,以图表的形式展现许多统计分析结果,有利于更加直观地进行案例讲授,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功能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统计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统计教学中,将统计软件、统计案例和传统的统计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3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活动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统计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学生运用统计学中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亲自搜集数据,亲自尝试编写案例,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途径之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大型超市和电器商场进行大型的统计调查实践,通过搜集有关消费者数据和产品数据,对当地的消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这些调查都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的设计、分发、回收和数据的汇总工作都由学生来完成,而教师负责指导和整体把关。教师则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成立学习小组,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完成数据的整理工作和统计案例的编写。一方面,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丰富数据,可以为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从始到终参与了整个案例数据的调查和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过程,对案例的背景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渴望知道他们搜集到的数据有没有实际价值;如果数据有应用价值,通过数据的整合,能发现什么样的问题,进而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因而对于这样的案例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很浓厚,学习效果也会更佳。除了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合作小组之外,还可以由任课教师牵头,组织大型的统计调查活动,就他们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内容可以涉及校内和校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大学生网恋情况调查研究,大学贫困生生活现状调查等。由于所研究的问题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同时又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全程参与,因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积极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针对实验设计,问卷的设计,异常数据的处理,软件操作等问题,学生查阅资料,与老师和同学相互探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大大提高了他们自学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很高的成就感。

2.4注重与所学专业的交融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的收集、管理与分析不仅是统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也都涉及到统计技术。一个完整的统计学案例往往还包含了许多其它相关学科的内容知识,教师应在明确不同专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调整不同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并结合学生所学案例,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单利和复利两种形式在银行存款,利用算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计算平均年利率的多少,来判断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利用变异指标来考察投资的风险大小。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学科融合交叉已成为一种趋势。在统计学的案例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不仅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统计学实用价值的进一步理解。

总之,案例教学是对传统统计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一方面,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抽象、枯燥的统计理论知识和具体、形象的现实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起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统计方法有更加透彻的理解,熟练掌握渗透在统计方法里的统计思想。同时,统计理论、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同时,更加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数据处理工具,进一步提高统计学课程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晓宏.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09,(2).

[2]张英华,凌培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

篇4

关键词:比较法 案例法 实验 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68-02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对交通运输大量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认识其客观规律性,已成为研究交通问题和现象必须具备的重要工具和研究手段。《应用统计学》作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开课于本科学习期间的第三学期(大二上半学期),对于其它后续课程《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规划》等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交通运输专业测量实习的理论基础。与其它学科一样,《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系统科学,它是基于统计学基本原理,将其扩展应用于各个不同学科而形成的。所以,交通运输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必须突出课程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性,力求使学生不但要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更要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统计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

在多数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原理的解释和计算方法的掌握上,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枯燥,公式繁多且复杂。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普遍反映在做《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规划》等课程设计时,往往不能选择最合适的统计方法,也出现过统计结果的分析困难等各问题,这显然是传统灌输式教学产生的理论和应用脱节造成的。

1.2 缺乏实验教学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只有与具体的应用学科相结合,统计学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目前统计教学通常采用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采用结合实际的情境去演绎统计理论的方法与应用,缺乏创新性实验,学生学习了应用统计学课程仍然不会应用统计方法收集、加工、分析数据,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更不要说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做出正确的指导意见了。

2 “比较+案例+实验”教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的课程内容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交通运输专业来说,必不可少的学习要点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数据整理、统计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创新的“比较+案例+实验”教学方法。

2.1 比较法

在应用统计学教学实践中,许多问题的共性和差异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比较加以区别,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比较教学法也多种多样,针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实验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比较法[1]。

(1)动态比较法。教学过程中,结合事物发展的过程特点,将“今”与“昔”进行对比,就可以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比如,王殿海、曲大义所构造的动态交通流预测模型,就是通过对交通调查得到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依据指数平滑预测原理经一定的修正得到的[2]。姜桂艳所提出的自适应权重指数平滑法可以实现良好的短时预测一些常用的基本交通参数,其思想就是利用若干年交通数据预测误差的动态变化来确定指数平滑方法中的加权系数[3]。

(2)静态比较法。是指将相互独立的两个或多个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以找出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例如在介绍统计调查方式时,可将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等不同调查方式并列起来同时介绍,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不同特性和适用条件;在非参数检验教学中,将χ2检验、二项分布检验、K-S检验、独立样本检验等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式的讲解和展示。

(3)类比法。是指在讲授某一问题时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问题进行比较,阐明问题。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单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的思想和估计区间的求解过程后,介绍两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在双侧置信区间求解的基础上,学习单侧置信区间的求解方法;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多因素的方差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回归分析均属此类。

(4)综合比较法。在有些情况下,单一要素对比是不够的,需要对多个要素进行相互对比,这就是综合比较法,它要求对比对象间的多种对比要素分别进行对比。在小节复习和总复习过程中,同时列出各种分析指标与分析内容、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分析依据的基本理论或公式、分析的基本过程与程序等等,以求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使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教学内容。

2.2 案例教学法

“比较+案例+实验”教学方法中的案例选取需遵守一定的原则:一是案例选取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融入统计学知识点,并结合交通工程和管理实践;二是统计学教学案例陈述若是在上课刚刚开始,即知识点讲解之前引入,则在知识点讲解结束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回到之前的案例上,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看法,然后教师对此进行评价和总结,并进一步采取逐次递进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根据统计学的相关内容,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我们整理出几个特别适用案例教学的模块,以及各知识模块在交通工程及管理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此组织案例教学,具体如下:

(1)回归分析模块。回归分析重点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伴随关系,并通过适当的数学模型将变量间的关系表达出来,进而通过一个或几个变量(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某一特定变量(因变量)的取值。回归分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广泛,比如,影响居民出行生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小区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就业岗位数、机动车拥有量、人口数等。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需要定期进行居民出行和货流的交通调查,通过对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就可以自变量(影响居民出行生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因素)和因变量(居民出行生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一组或多组观测数据,根据趋势线,寻找能描述其关系的函数,从而实现根据现有交通调查数据预测未来交通生成量。

(2)方差分析模块。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可应用于解决交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对交通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对上述数据稍加改造还可以进行不同影响因素下有无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以发现影响交通需求的主要因素等。

(3)时间序列分析模块: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利用这组数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其基本原理:一是承认事物发展的延续性;二是考虑到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交通规划和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对既有交通方案进行评价,也为改造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3 实验法

现代交通领域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从数据的采集、初步整理、分析乃至数据存储、建立数据库都不能脱离计算机的使用。目前功能强大的两大专业统计分析软件是SAS和SPSS,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加工处理数据的最基本的且容易掌握的软件就是Excel。

实验方法把参加者置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交通运输统计问题,要求借助于Excel软件,完成包括:描述统计(平均值、标准误、中值、众数、标准偏差、方差、峰度系数、偏度系数、极差、置信度)、图表制作和分析、方差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在内的基本数据分析过程,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背景的判断以及统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力。实验可与所授理论课结合在一起开设,也可在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统一开设。本文在教学方法应用中采用的是第二种形式。

3 “比较+案例+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连续两届交通运输专业(2010,2011)学生为研究对象,2010届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2011届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比较+案例+模拟实验”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完毕后,分别从2010和2011届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效果[4]。

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测验理论考试课成绩得分为(89.0±3.5)分,实验考试得分为(85.0±5.5)分;对照组理论考试课成绩得分为(70.0±6.9)分,实验考试得分为(72.0±7.5)。采用“比较+案例+实验”整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组的理论课得分和实验课程成绩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所得的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

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比较+案例+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克服任何单一方法的缺陷,而且可获得1+1+1大于3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树良,尹秀梅.比较教学法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7(5):117-118.

[2] 王殿海,曲大义.一种实时动态交通量的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8(11):102-107.

篇5

笔者探讨的是全校的统计学公共课中案例教学的实施问题,鉴于课程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较多,而分配的教学课时偏少,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在整个课程中全程或者大量应用案例教学法,于是选择了教材中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章进行案例教学。之所以选择这两章进行案例教学,是因为在这之前已将统计学的大部分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完毕,学生已经熟悉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另外与课本中之前章节侧重理论知识不同,这两章内容更侧重统计方法的介绍与应用,更能完整地体现统计学在实践领域中应用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教改试验班级为经济学院的几个不同本科专业的混合班级,总人数达八十多人,人数较多但是具有比较一致的专业背景,所以我们选用来自经济金融领域的实际案例。此类案例非常多,相应的数据获取途径也很多,我们在选择案例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原则:1.案例所阐述的问题应该具有实际背景和现实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主要的区别,所以这是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应该首先考虑的原则。2.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清晰的。在课程中,案例是作为一种介绍统计方法的媒介,我们希望学生在使用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统计方法,因此不可选择那些过于复杂庞大的案例,重点在于方便学生厘清思路。3.解决案例问题的所需知识和方法最好能够涵盖已学的所有知识点,并能最后留一些思考和引申的空间。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案例教学,最终目的都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果一个案例能够充分地展现已学知识的用处,在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还能给学生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是再好不过的了。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与操作

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介绍统计方法和思想,是服务于实际案例的一种工具,并不是案例需要解决主体问题。因此在组织统计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案例教学组织方式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而统计学更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统计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所在。因此对于统计学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具体来讲,首先,通过教师讲授只包含有少数知识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在这个层次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是应该有相应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巩固,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后,给出一些较为综合的包含多个相关知识点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并报告各组的分析结果。该层次下的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由于统计案例的分析离不开统计软件对数据以及模型进行分析,因此该阶段最好放在机房进行,而且应该提前给出案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研究,在上课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讲解自己的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各组之间可相互评论。在此,教师可针对报告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者学生的一些好的想法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总结。最后,当学生对中型的案例分析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并对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给出更加综合的实际案例,可称之为项目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给出分析结果,在此层次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教师可以进一步对研究报告的形式内容,以及分析思路上给予指导和点评。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有一个概括总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整理案例分析的思路。以上的实施操作思路是一种理想状态,更适合于小班教学。考虑到公共课人数较多,而案例规模不是很大,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寻找解决办法的需求不大,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简化了上述过程,教师先通过一个较为简洁的例子引入讲解知识点以及进行案例分析的思路与步骤,交代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格式与要求,然后给出一个新的案例,学生单独自行分析,并通过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来汇报分析结果,没有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讲解。如此操作当然会减弱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但是只要案例选择得当,基本能够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非一定要执着于某种形式的教学,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就可以不用太拘泥于形式。教师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报告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案例教学的效果及评价

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其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我们需要构建以思维状况的考查为主体的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改变以往那种以知识积累的考查为主体的机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无必要一般对学生案例分析、讨论的表现不宜作优劣评价,而应以鼓励表扬为主,要避免学生由于答案对错的优劣而影响对思维过程的关注。评判时,教师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应着重考量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即思路是否清晰)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以及从什么角度看问题等等。针对我们上面提到的考核方式,即学生单独分析案例并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完全取决于报告的质量了。虽然老师无法针对报告对学生提出问题用以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真正了解情况,但是一份好的报告基本能够反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考察方式是一种介于传统教学法的知识点考试方式与案例教学法中常用的分组讨论报告之间考察形式,非常适合我们统计学公共课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不但考察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篇6

“学以致用,知行结合”是逻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逻辑学教学必须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逻辑学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决定了逻辑学科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就是要把逻辑知识的学习真正用到实处。因此,逻辑学的教学绝不能拘泥于逻辑的符号化、形式化,拘泥于平铺直叙、毫无生机的理论阐释,一定要正确处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思维实际出发引申出理论知识,并能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觉运用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学一方面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人们要真正掌握它的确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思维活动就包涵着逻辑。我们许多人也常常在运用逻辑知识,只不过这种运用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把相关实例挖掘整理出来,通过尝试、比较,采用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方法,在目前看来是最受欢迎和有效的。

案例1:在逻辑学的深层次上讲,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数次地重复着逻辑的格(形式和规则),从而使其具有了先天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为说明逻辑的本质本身,讲解“民族的”和“世界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与对应现实的深层关联时,以“世界语”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明白只有断定其关系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正确的、符合现实的。因为,我们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世界语作为一种人造语(人工辅助语)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吸收了各个语系各种语言的共同性合理因素,更加简化和规范化,具有声音优美、科学性强、富于表现力的特点。曾经有人设想用它汇集各种自然语言精粹,替代其他语言,使得全世界都使用一种语言用一个声音说话,但这只是个“乌托邦”,因为无数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有植根于强势民族的东西才有可能被整个世界接受和认同。椐统计,目前世界上只有1000多人在使用“世界语”,逻辑和现实的关系,“民族的”和“世界的”的关系在世界语没有成功的案例中都获得了实证解析。

案例2:实践性案例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逻辑的情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讲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应用”时结合了“谁收了红包?”案例。医疗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病人家属反映某科室的三个医生,有且只有一人收了红包。医院领导追问:甲说,我收的。乙说,我没收。丙说,甲没收。家属随后认定三个医生中也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收了红包?谁说了真话?应用相关逻辑知识剖解此案例,很是引人入胜且有逻辑征服力。其实甲说的“我收的”是个单称肯定判断“红包是甲收的”(sUp),与丙说的“甲没收”单称否定判断“红包不是甲收的”(sVp),在相同素材性质判断的扩展逻辑方阵中是矛盾关系。所以,根据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可同假,必有一真”。无论哪一个为真,又已知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于是断定乙的话肯定是假的。而乙是说“我没收”,那么推断红包就是乙收的。又知道只有一个人收了,那么其实甲没有收红包,也就是丙说的是真话。学生们同老师一起,凭借逻辑知识来破解案,既掌握了知识及其运用,又提升了学习兴趣。

案例3:教育在于教师,教师必须下工夫确保教学自身无瑕疵。尤其不能在讲授逻辑学中犯逻辑错误。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为把知识和道理讲透彻,还要把逻辑方法应用的禁忌和可能犯的错误交代清楚。如,通过贴近大学生活的案例讲解“求异法”运用时为什么要严格。即: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两个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有它,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没有它,那么,这个唯一不同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只有一种情况(条件因素)是不同的,其他情况必须相同,否则会出现明显错误。举例,a、b两个学生早餐吃的东西除一种之外都相同a:大米粥、馒头、鸡蛋、咸菜;b:大米粥、馒头、鸡蛋。而后,a出现了肚子疼。于是可以得出肚子疼与咸菜有关。如果,不是只有一种情况(条件因素)不同,而是还有其他的不同,就不能轻易推断。如,a:大米粥、馒头、鸡蛋、咸菜;b:大米粥、馒头、鸡蛋、某种药。而后,a出现了肚子疼。如果推断是肚子疼与咸菜有关,明显存在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可能是“某种药”使得b没有肚子疼,a肚子疼的原因可能有是其他因素。所以说,“求异法”运用时要严格,扩展地说“求同求异共用法”应用也存在类似必须要严格的问题。

综上所述,应用性案例教学显示了极强的实践性、生动性、引人发省的启发性,极大地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已经过去、值得缅怀的20世纪里,关于思维内容的各门实验科学和关于思维形式的各种逻辑学相得益彰。可以断言,在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乃至将来,仍需要逻辑学的研究、知识普及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

篇7

关键词:随机通达教学法;英语教学;案例

一、随机通达教学法的解读

随机通达教学的基本思想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流派,是一种针对结构不良知识领域,以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获得高级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斯皮罗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区分开来,在探讨高级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Randomaccess instruction)。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进入同样教学内容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者同一问题的更为全面地认识与理解。通过学习者多次的“进入”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种随机通达的方法绝非传统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最终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采用随机通达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首先,教学活动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如多种观点、多种模式、多种方案等,并鼓励学习者自身对知识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其次,教学设计应注意构建由概念与案例交织组成的“十字交叉形”,使用多个案例理解复杂概念知识。第三,教学材料应避免内容的过于简单化,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使学习者认识到非良性结构知识的多样性、多种关联性以及对情景的依赖性,并且使学习者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考虑知识的复杂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应基于情景、基于案例、基于问题解决,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而不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作为学习材料的教学内容应该是高度联系的知识整体,而不是孤立的、分割的。

二、随机通达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Unit4为例

众所周知,往往很多时候,人们的第一印象能决定成败。新视野大学生英语读写教程中的Unit4这个单元由三个独立的篇章组合而成,就是主要讲礼仪和印象。三个小篇章分别是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怎样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和Gesture(手势)。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单元,对帮助他们毕业踏入社会找工作也是有帮助的。学生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于各种情景呢?

第一步,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给学生设置一个面试现场的情景并提问If you are the boss,which one will you choose?(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选择哪一个?)给学生以图片或者PPT形式展示同一个人不同的衣着打扮,动作行为和手势。并提问哪个形象对你来说留下的印象更好?为什么?你认为在日常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注重从那些方面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印象?请具体阐述。

第二步,随机进入学习。依据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在问答结束之后,教学就随机进入了所学的知识点。首先,向学生呈现本单元的新单词和短语,做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后,针对文章提出问题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对新的课文有大致了解,抓住文章的脉络,为文章分段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并用自己的理解予以概述You are the message(你就是信息源)、Be yourself(做你自己)、Use your eyes(眼神交流)和 Lighten up(保持愉悦轻松)。

第三步,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进行(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提问);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式:你的意思是指?你是怎么知道这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等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可以通过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达到: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请对A与B之间做出比较、请评价某种观点、等等。[4]通过对这三篇小文章的大致理解,学生已经对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了大体的认识,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根据如何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身体语言和手势这由大到小的三条线索来具体进行教学活动。在与学生的讨论学习中,得出了拥有良好印象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因素:Smile(微笑)、Be polite(有礼貌)、Closes you wear (你的衣着)、The look you have(你的面相)、The expression your face shows(你脸上的表情)和The manner in which you behave (你的行为习惯)。[5]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以上因素展开学习与探讨。再由行为习惯这个因素随机进入第二篇文章的学习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通过对身体语言的学习延伸到对第三篇文章Gesture(手势)的深入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答案,并予以补充。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文章的学习与互相之间的探讨中又能激发出许多的思想火花。

第四步,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4]通过刚才的学习与讨论,学生们对这个单元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在下面这个学习阶段非常有趣,教师可以通过邀请若干学生上台即兴表演小品或模拟现场的方式予以呈现。教师事先准备一些道具,如:西装、军大衣、高跟鞋、草帽、拐杖、眼镜、假发和小礼品等等。模拟一个“审问现场”请五位同学扮演“疑犯”其中有一位是“罪犯”,“罪犯”身上绑有“炸弹”(即绑有一本课本)。游戏规则是五名“疑犯”为一伙,尽量混淆“法官”视听,尽量“包庇”扮演“罪犯”的同学。若“法官”找出真凶,则“法官”获胜,若“法官”找错真凶,则“疑犯组”获胜。获胜方获得小礼品一份。开始前“疑犯组”可以分别选择一个道具来混淆台下“法官”的判断以及制造喜剧效果。台下的法官可以分别要求这五位“疑犯”做三个简单的小动作,如下蹲、原地跳和扭腰等简单的动作。并通过五名“疑犯”的第一印象、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的做出最后的判断,并指出真正的“罪犯”。以期通过这样的小活动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挖掘从游戏中学习的乐趣。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活动结束,首先有请扮演疑犯的同学,请他们先对这次活动做出评价。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对自己的角色有什么感想?从中学到些什么?然后请学生对活动以及“疑犯”们的表现做出评价,提出宝贵的意见。课堂进行到尾声,请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分别讨论,对这堂课学习的内容做大概的阐述,并谈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经过讨论,分别请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三、思考

通过随机通达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慢慢地养成一种随机进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与此同时也造就了学生善于思考问题,采用多种不同视点看问题的方式,从而寻求到不同的答案,激发创造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以其来丰富和武装自己的思想。这与时下倡导的终生学习制也不谋而合。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教师有如下要求:

首先,随机通达教学的内容一定是要与所学的新知识密切相通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这一点是随机通达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其次,教师要有过硬的综合知识业务水平。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他的知识传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他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学习随机通达的教学。再次,教师要有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以外,必须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乐于迎接挑战,敢于接受新观点。最后,教师应该富有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不仅教师自身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提高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成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89―95.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3-195.

[3] 何力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的教学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篇8

(浙江省东阳中学,322100)

摘要:案例教学可以增强课堂互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创造潜能,提高技术素养,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全面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与设计上,要选用能激发学习兴趣的生活化案例、能启迪思维有一定深度的案例、蕴含技术思想的实用性案例等加以分析研究,以达成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 :通用技术 重难点突破 案例设计

要完成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教师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学重点或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是有广泛应用的知识点等,而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选用能激发学习兴趣的生活化素材、能启迪思维有一定深度的案例及蕴含技术思想的实用性素材加以分析研究,以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现以《流程与设计》单元教学为例来分析。

一、选取能激发学习兴趣的生活化素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流程与设计》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的第二单元。本单元以流程为研究对象,从流程的概念人手,分析生活生产中的流程,并学会设计一些简单的流程,最后优化流程。本单元中呈现了很多生活生产中的案例,这些案例诠释了流程的含义和意义,阐明了流程设计的一般步骤以及如何优化流程,也体现了技术设计思想在流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教学《流程与设计》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时,最常见的是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教师精心选取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进行分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意义并能针对特定案例正确划分环节。

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堂上选用“孔明锁”、“汉诺塔”两个古代益智类游戏作为教学案例,在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最关键的是通过学生实践加深对流程的理解。此外,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分析、讨论流程的含义,体会流程思想在技术中的存在,体会流程思想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案例1】组装孔明锁。

孔明锁是中国传统的益智玩具,相传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它利用每个拼插件的凹凸部分(即榫卯结构)啮合拼插,设计得十分巧妙。现实生活中,孔明锁类玩具非常多,形状和内部构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难装。学生在拼装时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流程的概念。

活动中,教师提供6根孔明锁构件,要求各组在10分钟内完成孔明锁的组装(如图1)。组装完成后,各组展示孔明锁,由学生介绍孔明锁的名称、用途及由来。学生分组实践,组装孔明锁,但在规定时间内基本上都无法完成孔明锁的组装。

师 为什么没有一个组完成组装?

生 6根构件组装的顺序错了,试了很多方案都不成功。

师 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孔明锁6根构件的特点,内部结构完全不同,在组装时肯定有严格的排列顺序。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对6根构件进行编号。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反复研究、组装。)

师 在这个案例中,大家要联系流程中时序这个概念,一定要理解不可颠倒的时序体现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孔明锁只是一个益智玩具,假设我们所面对的是生产中的某个流程,如果没有按照规律操作,就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认识流程,我们就要知道环节和时序这两个概念的特点及其意义。

【案例2】“汉诺塔”益智游戏。

汉诺塔源于印度一个古老的传说。大梵天创造世界的时候做了三根金刚石柱子,在1根柱子上从下往上按照大小顺序摞着64片黄金圆盘。大梵天命令婆罗门把圆盘从下面开始按大小顺序重新摆放在另1根柱子上。并且规定,在小圆盘上不能放大圆盘,在3根柱子之间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需要移动多少次?

根据这个故事,我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3根柱子5个圆盘,分组让学生开展活动。要求按照移动规则把所有圆盘从第一根柱子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如图2),记录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次数。比较各组数据,找到最佳移动方案。经过实践,师生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流程能帮助人们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节约能耗和资金,保障安全,提高质量等。

师 “汉诺塔”益智游戏,移动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流程?

生 是的。因为该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环节,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实施。

(学生分组开始完成任务并记录数据。)

师 准确的步骤是多少?为什么有几个组数据不一致?各组再重新复查一遍,看看是否有重复步骤。我们应该得出最简洁、最科学的路径。

(学生思考、回答。)

师 从“汉诺塔”益智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做事,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二、选取能启迪思维有一定深度的素材,让学生获得长远发展

“流程的优化”是《流程与设计》单元第三节的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流程优化的意义、内容以及流程优化的条件和流程优化举例。教材上针对每个流程优化的内容都选用了案例来说明流程设计的各种分类和内容,且案例分析得比较详细,还配以学生活动或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流程优化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流程,从而能更好地设计流程或优化现有的流程。

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我选用“红绿灯”作为案例来分析研究。学生通过对东阳城区不同路段、不同路通信号灯的设置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流程优化的条件,体会流程优化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优化的方案。

[案例3]“红绿灯”类型分析。

教师展示两种类型的“红绿灯”:一种是双向直行左转信号灯同时变化,车辆同时通行(如图3);另一种是双向直行和左转信号灯依次变换(备注:双向四车道路型),车辆分别通行(如图4)。

师 请画出两种类型“红绿灯”信号实施的流程。

(学生绘制流程图。)

师 用第一种信号灯来控制交通会发生什么问题?

生 左转车辆和双向直行车辆相互干扰,影响通行,甚至会发生碰撞。

师 用第二种信号灯来控制交通会不会出现类似状况?

生 不会。

师 为什么许多不同的路口,绿灯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生 不同的路段车流量不一样。

师 那同一条路段,有时候车流量很大,有时候很小怎么办?

生 随着车流量变化而自动改变红绿灯的时长,从而使通行的效率更高,更加有序。

三、选取蕴含技术思想的素材,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这节课时,教材通过案例和流程图,说明其流程设计的一般步骤,为“流程设计举例”打下了基础。流程和流程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甚至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其流程设计所要考虑的因素都各不相同。所以,举例时要注意实用性和技术性,要选用学生喜欢,有技术含量并且能够进行实践操作的案例开展教学,以达成高效教学的目标。

【案例4】“纸桥”的设计制作流程。

教师呈现设计任务,并提出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用20张A4复印纸和18毫米宽的双面胶制作一座桥墩跨度为1米的桥梁(如图5),并且可以让一定重量的小车通过。桥体形状不限,桥墩跨度为100厘米,桥墩的高度为28厘米(不含桥面厚度)。桥面宽度不小于15厘米。纸桥中间不得设计桥墩。测试用小车:长24厘米,轮距13厘米,高14厘米。

师 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

生 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师 请根据相关知识,画出设计的一般过程流程图。

(生答略。)

师 纸桥的制作还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生 剪刀、直尺、铅笔。

师 请分组讨论,设计纸桥的结构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设计制作流程图。)

篇9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以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环境中,师生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学习分析与研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多维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中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源于哈佛工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是目前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案例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班级集中讨论和总结四个阶段。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主要是在接到教师所给的案例材料后,学生自行阅读案例材料,针对教师给的思考题,收集资料,认真思考,形成思路和解决方法。小组讨论阶段指各小组组织讨论,形成小组解决方案。集中讨论阶段是由各个小组推出陈述该小组对案例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小组展开辩论、讨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总结阶段可以是学生总结,加深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也可以是教师总结,明确学生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争论,对最后形成的解决方案进行中肯的、合理的评价。

案例教学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这是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区别的关键所在。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其中包含的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和趣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类似的事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案例参与学习者带来启示。案例应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它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渠道的,案例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考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观点,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将案例法应用于《应用数理统计》教学中

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抽样理论时,可以建立一个案例:在某个仓库中,面对不同年限、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器材,面临时间、人力、物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让学员思考:如何采用有效抽样方法获得有效的样本数据?通过这样一个具体案例,学生不仅能理解、掌握科学的抽样理论,而且能进一步比较各抽样方法的优劣,并将抽样方法自觉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1.案例的呈现

案例教学可以在课程学习前、学习中或学习后的任一个环节进行。案例被安排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的目的是通过案例,推导出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一定感性认识。将案例安排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适用性。把案例安排在学习新内容之后,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的检验,更可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文中提到的器材选取案例既可以放在学习抽样理论之前,又可以安排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抽样理论之后。当然,教师要对呈现出来的案例进行必要引入与讲解,引出需要学生关注、解决的问题,如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适用条件有何不同?针对本案例选用哪种抽样方法?

2.组织案例的讨论

在案例呈现出来之后,在组织讨论的形式上可以按照先小组讨论再全班集中讨论的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此时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当适时点拨。教师要让学生就案例体现出的知识点与问题进行讨论,容许并提倡学生另辟蹊径,积极思考,大胆表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激烈辩论。在实施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自己头脑中的诸多问题与想法自由表达,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讨论过程中碰撞、激发。

3.组织评价案例

案例评价是对案例讨论的总结。教师要诚心诚意地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促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和善于吸收他人知识的习惯。教师对刚才的讨论说出观点,指出刚才讨论的优缺点,对讨论进行补充与点拨,引导学生从刚才讨论中发现、总结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与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铺垫。对于与下次课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在“遗憾”中思考、学习、分析。

篇10

一.教学引入语言的衔接

     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想,怎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教学内容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于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用自然巧妙的语言进行新的衔接,使知识的形成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因为《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和整式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法则),从学生的知识情况来看,一是指数概念早已学过,

但由于时间和自身的原因,对乘方概念中所含名称:底数,指数,幂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

师:同学们都玩过扑克,我这里有一些扑克。让一位同学随意抽取两张。

      (学生踊跃参与)

师:一张是2,一张是3.下面老师有个要求:请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运算符号把这两个数结合在一起,使所得结果最大,你觉得怎样运算?

生:23,32

师:这里用到了乘方。下面老师考考你对乘方知识掌握的情况。

(出示课件an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其中a ,n, an分别叫什么?)

教学反思:通过做游戏的引入,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复习了幂的底数和指数的概念。这部分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这些概念在研究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时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通过复习使学生在这之后的新课探索环节更加清晰明白,从而为新课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知识要点的衔接

师:同学们喜欢玩电脑吗?喜欢玩电脑的同学举手,(许多同学举手)有这么多同学喜欢玩电脑!你知道决定计算机性能的指标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是计算速度,你知道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有多大吗?

请看下面题目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4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师:你们能列算式吗?

生:104×103

师:我们观察这两个幂有何特点?

生:底数都是10,底数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底数相同的两个幂相乘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教学反思:本例题的内容是以计算机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列算式,根据特点,引出课题。因此,在知识上是独立的。以学生喜欢玩电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电脑知识方面,再用例题就比较自然顺畅了!教学内容以适当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衔接,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热情,既导出新课,又为学生构建本课知识提供支撑。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各个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学习上的衔接

师:前面我们练习了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情况,想一想: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这一结论还成立吗?

生:成立

师:你会计算am×an×ap等于多少吗?

生:amanap=am+n+p(m,n,p都是正整数)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表示由(m+n+p)个a相乘

生:从左到右运用结合律转化成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情况。

生:从右到左运用结合律转化成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情况。

师:你们的思路都非常清晰;由三个同底数幂相乘成立,你又能想到多少个同底数幂相乘?

生:四个或更多个同底数幂相乘结论都成立。

教学反思: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多个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以及计算的方法。这样既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又能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推广和拓展,感受到数学的整体美。

总体来说,在学习本课时,我深刻体会到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很好,原本枯燥抽象的纯数学东西,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变得有趣易懂。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真正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也令我们倍受鼓舞。所以对我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运用好,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