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教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案例教学; 审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3-03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1]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深刻认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或形成了一些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与实践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学科源流
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学科渊源。①案例一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将普通法视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作为归纳法律原则的原始材料。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他认为,改变忙于个案跟踪学习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法学教学应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1910年,美国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
继法学院之后,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问题,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最初,案例教学在法学与商业教学的应用上进展较为缓慢。1919年,受过正规案例方法训练的德汉姆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他认为,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在管理情境中有被加以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德汉姆的努力推动下,案例教学在哈佛商业教育中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从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逐步运用到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各门学科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股案例开发的热潮。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组织的情境性。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编写者仅仅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应能够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教学,依托案例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不能简单而直接地向教育对象说明教学目标,而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以不知不觉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案例在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设计并呈现之后,案例教学将可能由有意识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无目的的、自然发生的教学事件。教育者能否有效主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分析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不断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行动指向。
教学效果的生成性。由于案例是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本质上,案例教学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不在于刻意寻求唯一不变的答案,而在于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生一种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案例教学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分享案例分析的信息和结果,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同化与顺应、跃迁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现状
在学科的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取得了丰硕成果。案例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了一支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积累了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综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在有力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碎片,固化为教育程式,异化为灌输教育的突出问题。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由于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方法论意识,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机械地理解为举例说明,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由于案例不具备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失去了学科个性,不能发挥主导课堂生活和引领课程文化的作用,案例教学甚或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视域。
在案例教学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出一套刻板的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不能充分考虑和处理思想理论与案例的合宜性与复杂性,使得案例教学成为万能的例证教学。长期的程式化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者的审美疲劳,使他们无从获得课程生活与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也因其忽视了案例教学的深度开发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在传统的思维惯性支配下,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常常将结论作为教条和约定,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与任意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使案例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
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教育程式,只有通过创建流动的课程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感悟教学案例中隐含的深层意蕴,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促进受教育者关于课程知识的内化。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及其过程评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反馈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努力把握案例折射理论逻辑并反映思想理论内涵的总体性。“案例”不是“事例”,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与知识,包含着具有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表达、阐释、追问,分析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案例应当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它可能是反映社会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也可能是反映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及其病根和问题所在的“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还可能是预示着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的“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5]
充分实现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思想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案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触媒,必须能够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6]。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案例在充分利用中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必须培养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方面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元素的课堂生活。尤其是,在案例的表达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案例的呈现上,要采用精品课件、教学故事、大众传媒、网络媒介等多样化的载体,使案例真正成为“教学心灵的故乡”。
深度开发案例创造教育生命的生产性。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失衡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课程体验,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发生改造和重组,并各自从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获益。[7]案例的深度开发反映了案例教学的生产性特征,为了创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者在案例教学中将面临着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社会矫正等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发生发展,教育者必然要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情况。这些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教学案例。一个作为“教学问题源泉”的案例经历着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深度开发中转化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8]。同样,正是这些被深度开发的案例,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意识,丰富着受教育者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而这一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系。
注 释
①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可以溯源到古代的教育实践。如,祖嘉合认为,“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车胤萤囊”;邹文认为,庄子是案例教学的鼻祖(参见: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邹文.简析庄子的案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5(9).)。而从学科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溯源,教育学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现代法律和工商管理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学科渊源。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3]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 姚洪越.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73.
[5] 侯惠勤.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J].哲学研究,2010(10):3-5.
篇2
(一)主体不同
举例子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事例来论证观点,加深学生印象,以便学生理解。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要根据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开动脑筋,最终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二)地位不同
二者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同,举例子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案例教学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完整的案例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流程不同
举例子没有固定和程序化的流程,教师只要在某一个知识点讲解之前或之后都可以随时应用,一般用时比较短,而案例教学有完整的过程,包括案例呈现、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点评等基本的流程,因此耗时长,一般都在半个小时以上。
(四)作用不同
举例子的作用虽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它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凝结学生自身的智慧和思考,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欠缺。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通过互动、研讨、查阅等方式来获得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契合性
《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是教师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让未来步入教师岗位的师范类学生,了解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教育法律责任和教育法律救济等方面的主要观点,通过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教育法律问题及教育法律现象依法进行分析与评论,提高其依法执教的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教育法律意识,最终理解并确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的教育法学理念。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对一些教育法律条款,学生并没有最直接的感性经验。因此,如果单纯地用讲授法进行知识讲授,学生很难将知识内化,并且容易产生《教育政策法规》课程非常枯燥难懂的感受。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教育法律意识,更不利于将所学转化到教育行为中去。而案例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通过案例教学法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用教育法律原理分析教育法律现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使其懂得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并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树立依法治教的决心。有位学生在《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快要结束时,这样总结:一直以为教育政策法规是很空泛的,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鲜活生动而又震撼人生的案例无不牵动着我的心,于是,我开始思考,今后怎样去做一个好老师,关心学生,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任重而道远。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政策法规》应用的四个基本点
(一)案例的选择和呈现
关于案例的选择,学术界普遍认为,在选择案例时因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等。在《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除了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外,还会有意地从两个角度进行筛选。一是最新发生的案例,二是身边发生的案例。因为最新和身边发生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觉得教育法离自己并不遥远,违反教育法的现象和行为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犯罪的都得到了严惩,这样更有说服意义。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的案例应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的结合。呈现一定的反面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教育法律现象和问题,但如果过多地呈现反面案例,学生就只会注意到教育法律多么不完善,教育有多么黑暗,所以适当地加入正面案例能使学生在认识到现有教育法律不完善的同时,更能看到公平、正义和希望。在选好案例之后,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教师自己阅读该案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阅读案例,也可以通过课件呈现,还通过视频来呈现,也可以进行更创新的尝试,比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总之,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案例呈现的多样化,以免总用一种方式呈现对学生造成单调刺激。
(二)精心设计问题
为促进学生对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讨论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是需要仔细斟酌的部分,设计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理论进行科学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为例,可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能不能?”“、会不会?”等等。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等等。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阐释。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该如何?”等等。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等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仅仅局限在一个层面上,要善于从多种角度问问题。
(三)组织好讨论
在讨论环节,应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任务目标,即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总结讨论内容,并形成结论。二是社交目标,即加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包括表达、沟通、倾听、分享技巧。因为从理论上讲,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实践中最终能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团结、合作、交流、沟通能力,需要教师人为地设定社交目标。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普遍重视任务目标,忽视社交目标。教师在明确提出小组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解释小组活动的成功标准(例如,是不是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是不是仔细聆听他人的观点等)。在讨论中,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在每次小组讨论时,可以指派小组组长,并且不同的讨论问题小组组长轮流担任。请小组组长对每位同学的发言做好记录,最后由小组组长进行汇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机会不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也习惯了不经历自己的独立思考,直接由教师给出答案,所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时,起初学生是有些不适应的,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考核方式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
(四)教师的反思
篇3
【关键词】教育学 案例教学法 分析 应用
教育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其对于正确引导师范类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掌握关键教学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相关领导和部门进行高度的重视。然而,从现实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其教育学的发展现状不够乐观,教学工作中往往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设施,而且过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教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下面就以案例教学法为例,简要分析其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案例教学法综述
1.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以运用案例为主,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解读和分析,从案例中解析出相关知识,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培养教师人才的独特、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案例的含义,其主要内容在于叙述某一个完整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道理进行挖掘,换句话说,案例就是一种教育学中的典型教育故事,并不断启发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目前来讲,我国教育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往往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或冲突,引导广大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通过寻找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和矛盾,并在其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2 教育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课堂往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借助黑板对学生进行教授,方式单一,缺乏一定的兴趣性,然而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课堂中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状,教育课堂不再仅仅以老师教授为主,而是紧紧围绕在广大学生的周围,通过为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丰富感性材料的熏陶,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从实践中寻找知识的身影,并在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充分运用,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时,能够准确寻找自身的定位,得心应手地投身于教学工作中去。此外,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引用,使得中职学校内部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机制,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中去,对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利用,使得其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学校在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时,应该了解其具体实施步骤,下面就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作简要分析。
2.1 准备阶段
在教育学教学工作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每位教师在课前进行准备,也需要广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需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除并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上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外,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等教学资源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案例,并将这些案例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每位学生的眼前,只有选择合适的、经典的案例,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亲身进入到教育情景中去,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对于每位学生而言,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对教师提出的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充分理解案例中的细节和精髓,及时发现案例中蕴含的问题,并尽最大程度地抓住案例中的本质,分清主次,并将这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2 呈现案例阶段
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的呈现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或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可以通过向每位学生发放纸质材料进行呈现。对于处于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境下的案例,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展现形式对相关案例进行呈现,保证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对相关案例进行解读,并抓住案例的本质和精髓,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习。
2.3 课堂讨论和总结阶段
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阶段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案例,学生需要对相关案例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整理,并就某些案例与周边同学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讨论阶段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积极的地方要进行充分的鼓励,便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升,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案例选择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案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使用的案例进行认真谨慎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要有经典性。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便于理解,而且也能够在案例中领会到多方面的道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第二,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教育案例一般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是需要引导广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
第三,案例要具有启发性。选择案例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进步。
4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学教学工作也有了巨大的改革,特别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减轻了广大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引导学生进步,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蒯秀丽.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2):50-51.
篇4
论文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
高师公共教育学是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然而,高师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在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中的价值。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使教育学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的中心词是“案例”。案例最早是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学科等教学领域,其英文是case,张家军、靳玉乐认为,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即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案例应具备几个基本要素: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叙述、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或方案。
案例教学到目前教育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案例教学指南》中的定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杜萍认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黄卫国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
1、实践性
传统教育学教学往往采用抽象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学生的现实经验常被忽略,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的、来源于实践的真实的教育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建立在坚实的现实经验基础上,有助于改善学生以往缺乏教育实践的不足。
2、复杂性
教学案例呈现的情境是真实而复杂的,隐含着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要协调教学各要素,教学过程必然也是复杂的。
3、互动性
案例教学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多元性
教案教学的情境是多元的,着眼于丰富的现实世界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教育理论案例也有教育事实案例。其次,师生认识和解读案例的视角是多元的,每个参与者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都会从自身的视角审视案例。再次,同一个案例对问题及其解决的认识会不同,其结论也是多元的。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中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学习中,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经过整合内化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不去理,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教学状况,使学生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获得教育学理论知识。
(二)加强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教学实际问题,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生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在探索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
(三)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呈现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处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时,也锻炼了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另外,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讨论和交流创设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了团结协作精神。
(四)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性的素质,教师素质面临挑战,为了组织好教学,教师需要主动地学习,案例教学过程也是教师提升过程。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选编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使案例教学能顺利进行,首先要选编案例。案例素材是丰富多样的,既蕴藏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广泛存在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上,教师要勤于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在积累中丰富和完善案例。
有了案例,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选编,在选编案例时要考虑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目标以掌握基本原理为主,则应选择与所学理论有密切联系、隐含着所要学习的教育原理的理论型案例,案例要与所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2、学生。根据学生的素质、特点等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3、选择来源于生活、能反映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案例。真实的案例才有说服力,才能在实践中经受检验,才能指导学生未来的教学实践。
(二)呈现案例
选编好案例还需考虑呈现方式,追求案例呈现的高效性。教学中,可先介绍相关的原理、概念等,通过介绍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而转入案例发生的背景,再陈述或演示案例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将理论置于案例情节中加以理解,并在理论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一般而言,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务必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
(三)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案例呈现之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案例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介环节。案例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与处理案例中的问题,既使学生初步领会案例所包含的教育理论,又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内化。
(四)教师指导,提升认识,加深理解
案例教学必须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形成的经验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育理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又一关键环节,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只停留在经验认识水平,既未实现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也达不到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教师是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为了保证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五)总结评价
篇5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体验学习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电动机是初中科学必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电动机,对电动机并不陌生,但他们拥有的“电和磁”知识并不多,学前知识是模糊的、片面的,而生活中的电动机基本上都是封闭的,学生很难对其内部结构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起来”的原因.本案例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活动,如 “制作小电动机、制作线圈”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思考、体验、探索,充分发挥实验的论证功能.
二、案例再现
教学感悟“拆开玩具电动机”教学情景越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贴近生活,越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越能在情景中获得具体直观的电动机知识.
“制作小电动机”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制作电动机的情景中获得科学知识,并迁移到“磁场对通电导体的运动”的知识中,使得整个课堂围绕“小电动机”情景展开.教学情景能够依托学生已有知识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到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后续学习电动机打下了伏笔.
片段二: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究
师:电动机通电后能够转到,能否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么?请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汇报单:(1)你提出什么问题?(2)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你作出的猜想是什么?(3)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了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检验你的猜想?(4)实验现象如何?
(5)你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小组1提出的问题是:静止在导轨上的铜导体通电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结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力作用.
小组2提出的问题是:改变电流方向,不改变磁场方向,铜导体运动方向改变不改变?
结论:通电直导体的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小组3提出的问题是:改变磁场方向,不改变电流方向,铜导体运动方向改变不改变?
结论:通电直导体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
小组4提出的问题是:改变电流方向,再对调磁极,发现铜导体运动方向保持不变,可见,同时改变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铜导体运动方向保持不变.
教学感悟“自主探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磁场对通电直导体的作用”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设计、结论的讨论等角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先让学生猜测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可能因素,再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最后总结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结合其他学生的观察进行补充纠正,引发学生多角度观察,达到激活学生思维,促进观察能力提高的目的.
两位学生配合老师:两支笔分别代表与电源正负极相连导线,当线圈一到平衡位置线圈内刚好没电,稍转过平衡位置就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使线圈沿同一方向转动.
生:换向器的作用是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教学感悟大多数学生难理解“为什么线圈转过平衡位置后会转回来并最终停留在平衡位置”和“怎样使线圈转动下去”.为了突破难点,教学设计用“线圈”――线头中的一端只能刮去半周漆这一环节进行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的引出直流电动机的重要构造“换向器”.结合模型介绍换向器的形状,利用模型边转边解说“换向器”是怎样实现“换向”的,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也顺理成章的理解了电动机能够继续转动的原因.为学生创设直观思维情境,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化解难度.
三、案例反思
1.改进器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麦克斯韦说过“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彻底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本堂课实验设计创新:一是拆开小型直流电动机认识内部结构的实验;二是自制简易电动机实验;三是调整书本实验把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实验进行拆解,用自制简易电动机实验代替书本上的磁场对通电导线圈作用的实验,以直观的小型直流电动机实物代替枯燥的文字描述和图片解说,让抽象思维的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在本堂课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这些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课后布置学生做简易电动机,这些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既可解决某些器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课堂时间紧的问题.做课外小实验,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日积月累,就可以独立研制出一系列属于自己的基本仪器和设备.
2.模型演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本课的难点是讲清线圈转动的原理.当演示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左右摆动实验时,学生有些迷惑不解,怎么会与课前做实验不一样呢?产生思维冲突.利用直观的模型并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分析线圈转到平衡位置和转过平衡位置时的受力情况.很好的理解了线圈左右摆动的原因.紧接着提出: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使线圈能连续地转动吗?让学生互动讨论,学生提出改变电流方向或者及时改变磁场方向等想法,很自然的引出直流电动机的换向器.出示模型凭借模型介绍换向器的形状,利用模型边转边解说“换向器”是怎样实现“换向”的,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也顺理成章的理解了电动机能够继续转动的原因.本节课使学生经常处于“面临问题状态”, 问题的引出和讨论交流,都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做、去说、去思,去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的提高了科学素养.
3.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6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完整版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部长令第7号)和《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皖政〔20xx〕24号),结合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
1痹谑≌府领导及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的宏观指导下,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设置教师培训类型,并对教师培训实施管理和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笔〕闪⒔逃、人事、财政、物价等部门参加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见附件1),负责统筹和协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除按规定必须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见附件2)外,停办一切不合理的教师培训。新增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培训,必须由举办部门提出,报经省联席会议对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培训机构资质和经费安排等方面进行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并严格遵循谁培训、谁出钱 的原则,由举办部门负责承担因培训发生的相关费用。
3备魇薪逃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一名分管负责同志,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均应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4备骷督淌ε嘌祷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高师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承担相应培训任务;中小学校是继续教育的主阵地。
5敝行Ы淌继续教育实行领导负责制,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有关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为继续教育第一责任人。
6敝行Ы淌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是教育督导和普九复查的重要内容。
7敝行Ы淌ε嘌凳敌芯霾咴鹑沃坪驮鹑巫肪恐疲并通过开展专项督导,整顿培训秩序,规范培训行为,增强培训实效,把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二、目标与原则
1敝行Ы淌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教师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
2敝行Ы淌继续教育的原则是:分层分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按需施教。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内容;坚持集中面授、自学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坚持面向农村、送教上门,坚持创新培训模式,推进教师远程研修。
三、类型和项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每5年为一周期,从20xx年开始,每周期内中小学教师年均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72学时。
1苯淌Ω谖慌嘌怠C嫦蛉体中小学、幼儿园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为360总学时。按照学科教学计划,分层组织实施。其中,国家和省定专业技术人员公共课程培训为80学时。公共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由当地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指导实施。为减轻中小学教师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教师参加集中面授原则上不出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由各地教师进修学校或有关师范院校实施。培训费由部门、学校、个人共同支付。个人支付部分由培训单位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培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皖价费〔20xx〕243号)规定收取。
2惫歉山淌ε嘌怠>教育行政部门选拔认定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培训,时间为1年,集中研修为240课时。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根据省级培训方案,由省级培训院校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3碧岣哐Ю培训。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由学校批准后,自愿参加,费用自理。省教育厅提出培训计划,并委托有关高校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培训可折算为一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4庇⑻囟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5毙驴纬膛嘌怠O蹬浜匣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的专项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以上各类培训的具体实施细则由省教育厅会有关部门另行印发。
四、证书管理
1比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统一使用省人事厅印制的《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其他任何单位自行制作、发放的证书无效。
2敝な榉⒎拧8魇腥耸滦姓部门负责本地区中小学继续教育证书的编号、加盖钢印工作,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证书的统一申领和发放工作。
3敝な榈牡羌呛蜕笱椤8骷杜嘌翟盒8涸鸺中面授的学时登记,中小学校负责校本培训情况登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省统考课程的登记。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校本培训课程的审核,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集中面授课程的审核,省每年组织对各市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和审验情况进行抽查。
4辈渭庸歉山淌ε嘌档慕淌Γ须提供骨干教师培训通知书和结业证书,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办理免于参加周期内教师岗位培训证明,并在本人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相关内容。
5奔绦教育证书作为完整、系统记录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的有效凭证,由教师本人保管,涂改无效。证书损坏、丢失后,应及时向发证单位申请补发。
五、经费保障
1敝行Ы淌继续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财政困难的地区要积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分担继续教育成本的机制。省级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逐年适当增加,重点用于农村骨干教师和培训者培训。
2卑煅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应在业务经费和办学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3备骷督逃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本级骨干教师和培训者培训专项经费。
4敝行Ы淌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中直接用于教师进修院校办学的经费,由主管部门根据培训计划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安排。
5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中小学教师,其学习期间的费用按有关规定在继续教育经费和所在学校的业务经费中开支。
7 鼓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资助、捐赠,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基金。
六、基地建设
1备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xx〕3号)和《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本级继续教育基地标准化建设,逐步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和教育科研中心。
2备骷都绦教育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服务范围,申报继续教育基地资格,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认定结果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3备骷都绦教育培训基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与管理。省教育厅依据教育部《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组织对全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示范性评估和合格评估;会同人事行政部门对省管继续教育基地进行资质认定。省教育厅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对不具备条件或违反有关规定的,取消其基地资格。基地实行年检制度,各级基地向其主管部门上报年检报告。
七、奖惩措施
1敝行Ы淌Π垂娑ú渭蛹绦教育,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2痹诩绦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3狈财榔钢俺啤⑿聘、竞聘职务、晋级及考核评优的中小学教师,须按规定将继续教育证书提交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验。
4 接受规定的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培训或未经同意中断按规定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由所在学校取消其职务聘任资格,或延缓其职务评聘,继续教育费用全部由本人承担。
5狈参シ幢景旆ü娑ň侔斓闹行Ы淌ε嘌担教师有权拒绝参加,同时追究举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严肃处理。
6倍灾行Ы淌继续教育工作和培训基地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导致不能完成培训任务的单位,其第一责任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情节严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八、附则
1庇锥园、特殊教育机构、中等专业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参照本办法实施。
2北景旆ㄓ墒〗逃厅负责解释。
3北景旆ㄗ苑⒉贾日起施行。
继续教育含义第一,继续教育是一种成人学历教育;
第二,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第三,继续教育的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法基础教学;运用
经济法基础教学这门课程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枯燥的理论概念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因为乏味、单调的学习产生厌学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实现老师和学生教学中的双向探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经济法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教师教学只是停留在对经济法律知识的简单介绍上,并不能对立法知识和原则作出深度阐释,以至于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多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往往对理论的表达内容并不理解,一旦遇到问题对法律规定只能生搬硬套,不能根据经济纠纷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经济法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济法基础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多运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性、逻辑紧密的理论知识,忽略对学生内在智力的开发,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也不重视,学生学习法律条文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思考和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薄弱。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济法基础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为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需要对实际法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学生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案例,从多个角度思考案例中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属于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意见,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条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和研究案例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案例问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搜集信息,通过交流、讨论来完成。在特殊的教学活动情境氛围中,学生还要能够独立决策,运用所学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者是对真实案例的虚构和改造,学生在分析、探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生为了能够独立解决实际案例问题,全面提升自我的能力,会激发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自觉积极的学习经济法律知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案例教学的应用,为了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案例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因为其属于一个沟通、合作、交流的过程,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听取意见,也组织语言进行交流。由此,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之间彼此尊重和信任,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纠纷案例,或者是一些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将枯燥单调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讨论过程中,需要引用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选择
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案例的选择,案例最终为教学内容服务,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相关性、针对性、真实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或者即将学到的经济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以达到学习和巩固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目标。
(二)对案例讨论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在案例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基于案例情况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对此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并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对问题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知,也加强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类信息都是双向互动的,往往年轻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由此可借助案例教学弥补这一不足,由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交流,再由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学生的讨论思路,指出学生分析理论问题的不足,同时讲解教学内容,突出案例教学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三)注重与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相结合
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并不是抛弃理论讲解,如若在教学中只重视案例分析,忽略对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可能理解案例的内容,但却无法准确找到分析案例的切入点,甚至不能使用经济法专业术语表述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此外,在案例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的推理技巧,学生只有掌握法律思维,才能够对案例做出科学准确的推理。
(四)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健全完善案例库
利用网络在线平台开展案例教学。首先,全校师生参与到案件搜集中,将案例素材上传到素材库,再由其他老师通过评分的形式进行二次改造;其次,选择与经济法基础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进行改编,将文字教学案例改编成300-800 字,课堂导入部分应用的视频素材剪辑到3-5 分钟,视频案例则需控制在15-30 分钟,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最后,素材库健全完善后交由专门的老师负责管理,并将经典案例与经济法基础知识相结合,与各个知识点构建索引关系,利于后期的二次改编和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培养运用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当前经济法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意义,最后从实际教学出发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高经济法基础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 ]戚海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8 (005 ):256 ,271 .
[2 ]龙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好家长,2017 (042 ):86-86 .
[3 ]宋立娟,王金兰,张晓冬.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018 (006 ):179-180 .
[4 ]陈颖.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 (06 ):253-254 .
[5 ]王克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纳税,2018 (04 ):247 .
篇8
案例:
记得在一节体操新授课上,由于上节课学生们学习的辅助动作前滚翻成蹲立--挺身跳的情况较好,因此在课的最后我简要讲解并示范了这节课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的动作。所以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上节课最后做的那个动作吗?谁能给我们表演一下。”“你会不会,就是老师做的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的动作……”学生们一个个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我来试试。”只见我们班的“调皮鬼”孙永智跑了出来,他打开垫子,迅速做了个完整动作。“做得真不错!大家给他鼓鼓掌。”我高兴的说,并结合他的动作仔细的讲解了动作要领,接着我要求同学们在本组的垫上自己练习。没过多久,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不耐烦了,有的开始做自己的事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说:“同学们,张老师来和大家比一比,大家都来帮我打打分,好吗?”同学们都有些吃惊,但也很赞同。
可由于我在学生们做准备活动时,只是口令指挥了一下,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做,所以当前滚翻翻好之后我就一阵头晕,接下来的交叉转体180°加挺身跳的动作做的有些勉强。刚做完,孩子们就叽叽喳喳讨论起来,我微笑着说:“没关系,大家可以随便发表意见。”可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的。我只好点名说:“体育委员带个头。”体育委员站出来说:“老师第一个前滚翻做得很漂亮,接下来的动作虽然质量不高,可是连贯性很好。”她刚一说完大家都点头赞同,于是我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鼓励。还有其他的意见吗?”孩子们互相看了看,都不说话。“孙永智,你说说。”他先是支支吾吾的不肯说,后来在我的鼓励下他评议道:“总的来说李老师做得不错,就是做交叉转体180°时转体不够充分,使得后面的挺身跳有些歪。” 听完后我说:“评价的很不错,我能看的出刚才每位同学都很仔细的观看了我的动作,并且动了脑筋,对我的动作进行了这么细致的分析。下面张老师根据你们的建议再做一个,你们再来帮我打打分,好吗?”学生们都说:“好!”我活动了一下头部,深吸了一口气,做了个优美的示范,学生们纷纷打出了满分,并鼓起掌来。我也高兴的对大家说:“我有这么大的进步,看来你们的意见提的还真不错!同时我也想告诉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们要多用眼睛去看,头脑去思考,去探究,你们就会学得更好。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满分,对不对?”“对!”学生们大声的回答,并一个个跃跃欲试,在本组的垫上开始展示起来,我巡视了一下,大家的动作果然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练习中学生们还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动作,互相评分呢!快下课了,我鼓励大家说:“你们表现的真棒!你们的动作及讲解,也可以当一回老师了,希望你们今后多多给老师提出保贵意见,发现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好不好?同学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结束了本节课。
分析:
我国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反复、枯燥的练习动作,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产生厌学态度,也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趣——思——练——创”的过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评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的去学练。
篇9
关键词:中职; C语言; 案例教学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23-001
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中职学校要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确保课程与职业特色相符,以此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系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中职教育的使命。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即在课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教学目的,教师将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表达观点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会进行角色的代入,以亲身体验的方式积极思考与探索,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也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
1.真实模拟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提供的案例是真实的,不可胡编乱造,最起码的要与书本知识、应用实践有关联。也就是说,中职C语言课程中的案例要取自生活,来于生活,确保案例的鲜明性、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应用时的真实场景。
2.扩展性
要求所例举的案例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内容适当的扩展。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上来,丰富案例的实质内容。
3.导向性
有的教师喜欢在选择案例上大费周章,希望选择的案例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过多的关注到了案例的形式上来。其实,引用案例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其目的都指向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应该站在课标要求、课程教学任务上来,不能盲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
二、案例教学法实践分析
中职学生接触计算机C语言的时间并不长,对内容会感到陌生。因语言学习比较枯燥,这更降低了他们对此的兴趣。所以,案例的选择要确保与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要在案例中突出教学内容,更要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任务要求。例如在讲解break与switch语句时,可以引入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案例;在讲解嵌套、if语句时,可引入“三好生”的评定条件为例子。选择与生活有联系的案例,可让学生觉得计算机C语言不仅仅是停留在机器当中的,它也对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有巨大的帮助,以此拉动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效果。
1.导入案例
在讲解switch语句、if语句时,引入了学生考试成绩统计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第一,教师要将统计成绩的方式向学生讲明。如通常的情况是,将日常课程成绩分为A到D四个等级,考试笔试成绩占80%,二者的总和变为学期成绩。其计算过程是:将A-D四个等级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即等级转化(A-20,B-15,C-10,D-5),然后再加上80%的考试笔试成绩。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程序?
2.分析程序算法
首先,学生输入日程成绩等级、考试笔试成绩;若以a、b、c、d来表示日常课程成绩等级,那么要确保转换得到对应的大写字母;对比预先的设定等级分数对应值,进行二者间的转换;总成绩等于日常课程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80%;得到某位学生的期末成绩。
在程序算法过程中,也可以预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转换大小字母时,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独立解决。教师先不把此注意点告知学生,学生在编程环节,将会发现一些字母应用上的故障,在主动发现的前提下,印象也会更深刻。
3.重点解析
在此案例中,不要过多的把重点放在案例本身上去讨论,而要注意switch语句、if语句的格式与执行过程。另外,还要回顾前面课程中讲述到的问题,如逻辑预算、关系预算等。
三、浅述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的注意点
1.案例的适当性
作为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我们可以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到许多可以运用于C语言教学的案例。但是,在众多数量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却是一项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前,一定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对比选择。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案例难度、教学进程等,以便于学生消化知识。针对中职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适当从简,因为学生在解答简单的案例时,是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的,并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愿望。
当然,选择的案例是可以从生活中索取的,不一定要从课本上选取。为此,教师应该扩大知识面,保证选择的案例同教学目的有十足的贴合点。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
即使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式来辅助,如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因为计算机教学的时代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多如牛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适合辅助于案例教学,这就要针对性的选择了。
最后,做好结果评价。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案例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也要在课终做总结性的评价。结果评价是总结案例教学实施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持学生积极性的最终保障。
四、结语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前,中职学校更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考虑C语言的特点,本文以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分析了课程实施步骤,希望教师能够精心选例、合理运用、客观评价,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风雷.中职院校C语言基础的讲解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77-77
[2]杨雪萍.探讨中职C语言课程中算法,实现游戏化展示[J]华章,2014,(17):262
篇10
因此,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与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历知识构建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案例探究教学法将是本文研究的一种让学生通过案例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法在探究式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即“从方法上注重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从内容上加入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的可行性
(1)从理论上看,案例探究教学法“从方法上注重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从内容上加入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二者相辅相成,符合初中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
(2)从教学设施上看,多媒体教室的日益完善、实验设备的增设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从实践上看,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显示出优越性及无限的生命力。而案例教学法是以上两种教学法的结合,在物理教学中将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4)从教材上看,初中物理内容不多,时间上是充裕的。为案例探究式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二、案例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有效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探究教学法不管在课堂实施效果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面,都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证:
(1)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案例探究教学法内容上引入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方法上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构建。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案例中的物理知识需要学生去挖掘,发现的问题要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课堂讨论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学生经过探究后形成不同的观点,在讨论时不断学习思考,这时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
(4)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探究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还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5)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随着案例教学法的进行,学生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对以后的物理学习都是有益的。
(6)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关心身边事物:案例源自生活中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学在科技前沿的一些运用,进而对这些现象的探究,让他们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关心周围事物。
学物理不仅需要发现的眼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有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时就非常有必要把案例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运用于物理教学中。
三、案例探究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效果比较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导入、新课教学、总结巩固这几个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教学导入方面,案例探究教学法通过案例的引入,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体系。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将联系自己所学知识和以往的经验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端,案例源自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新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引出矛盾冲突,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现象来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同时获取新知识。
在总结巩固阶段,学生通过案例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总结,教学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该知识点还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四、案例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例子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