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应对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篇1

关键词:人口红利 应对 老龄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国民的年龄不断得到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我们已经不可避免的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面临着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处于利好态势的“人口红利”期,伴随着步入老龄化大量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如何在“人口红利”期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内把握机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出一些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措施来有效应对这些困难是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们国家目前老龄化所要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我们目前的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

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预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期将会在2013至2015年消失;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可以延续到2020年左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侯东民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可以持续到2050年。无论是什么时候结束人口红利期,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总有一天我国的人口红利期会结束,到时我们的社会也必然将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将会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人口红利”期所面临的困难

1、“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

对于“人口红利”来说,与之相对应的“人口负债”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未来我们社会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4+2+1”家庭结构出现,对于第三代的一个孩子来说,将来要面临六个老人的抚养问题。这时候社会的人口结构,会由红利型转变为还债型,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降低,而婴幼儿特别是老年人的比例大大上升,人口的抚养比将大大升高。这就要求对将来的人口负债期做好准备。

2、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庞大,养老负担较重

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老龄化人口比重虽然相近,但是实际意义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却极为庞大,因此,我国将来所要面临的养老保障问题也将更加严峻,当社会上的老龄人口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养老负担加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速度如果不能进一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那么届时我们将要面临的养老问题将会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不足,人民综合素质不高

虽然我国有着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并且“数量型”的“人口红利”短期期依然继续存在,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科技等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虽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家目前依然面临着高素质人才不足的状况,人民的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跨越性的提高,我国专业性的人才极度缺乏,各类高科技人才仍然供不应求,这些潜在的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当“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时,我们面临的人才压力也将会更大。

三、利用“人口红利”期应对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中国应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

尽管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创新曾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近二十年制度创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与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冲突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便在短期内继续拥有人口红利,如果制度质量较低或者交易费用较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也会低于传统国际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期,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低于贸易前的福利水平。中国必须摆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通过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制度红利”,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推进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加,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我们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在“人口红利”期内抓住良好的发展条件,不断发展经济,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将社会这个蛋糕不断做大,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加快推进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护理人才,也将不断提高对于老年人口的服务和保障水平,为我们的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物质和智力支持。

3、陆续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有数据显示,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已经累计少出生至少四亿人口,这对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也不断显现,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可利用的劳动力人口数随着出生人口的降低二减少,长此以往,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老龄化,加剧了我国未富先老的状况。因此,适当地逐步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对人口的限制,对于我国应对今后面临的老龄化问题,缓解可利用劳动力不足的状况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4、适当提高退休年龄人口,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随着社会整体平均年龄的不断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不断增强,通过调研和实践,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延长工作期,提高退休年龄,使公民在有限的生命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对于增加和补充我国的劳动力数量,减轻养老压力,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倡社会在就业中的男女平等,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充分发挥作为社会另一半重要智力和体力资源,重视对于女性能力的利用,将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5、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教育是改变人命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加大教育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培养各方面的人才,重视个人不同的能力,充分发挥人创造财富的动力和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对于解决“人口红利”期内以及应对“人口红利”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公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总之,面对难得的“人口红利”机遇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个机遇期,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快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动摇,借助各方面的智力和技术支持,科学应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必然能够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实现我们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士义.人口红利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9,(2).

[2]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6).

[3] 蔡.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J].经济研究,2010,(4).

篇2

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是在不太富裕的情况下进入的。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不足,严重短缺,劳动人口的结构呈现出老人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现在的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年轻人照顾老年人的负担是重大的。人口老龄化使退休金收支不平衡,养老金供给不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不仅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都不平衡,呈现出了从东向西过渡的趋势。这些都对国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我国学者的研究

杜鹏在其文章中,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他选取了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两个因素,以1990年为中心,根据中国四十年以来的人口变化和四十年后的发展趋势,分别对我国0-15岁人口和60岁及以上人口进行了分析。1950-1990年间,出生率下降使得0-15岁人口比例下降了23.5%,六十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3.2%;然而死亡率下降使得0-15岁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2个百分点,六十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7个百分点。因此得出结论,1950-1990年间,出生率下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高于死亡率降低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出生率下降使0-15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而超过六十岁及以上人口在增加。

姜向群在其研究中讨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计划生育的关系。他指出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系统阐述了计划生育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产生的消极意义。几十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发展。通过比较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表明今后三十几年内,人口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将不断加大。

三、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养老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老年人口的问题,当时的就业、养老金、医疗、住房等基本制度仅限于城镇职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集体要代表国家和政府向农民催缴各种农业税。因此,农民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社会保障,农民养老基本上依靠家庭。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农村养老问题更是成为几亿农民的一个巨大隐忧。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老年人对社会、家庭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财富积累过程中,包括了老年人的劳动成果,所以要共享发展成果。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老年人在收入、家庭、住房等方面已缺乏了年龄优势,国家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应充分照顾这些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医疗、福利、家庭等方面应有的待遇,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老年人享有改革成果。这对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老龄化出现的问题

第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家庭对其老年成员的生活提供安全保证。它包含着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服务保障,三是精神慰藉。

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基本上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单一的、分散的家庭养老方式。据有关调查表明,至少94.2%以上的老人是以家庭方式居住的。这种养老方式不仅老年人的生活服务由家庭提供,而且养老经费也完全由家庭负担,被称为“传统的家庭养老”。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给老人照顾带来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增多,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留守农村的老人养老很难得到保障。即使有了经济保障,但其养老生活服务无法保障,尤其高龄、体弱多病的老人生活问题更无法解决。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空巢家庭”中的农村老人在得不到子女帮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无法像城市老人一样有便利条件进行自我帮助和照料。

第三,孝敬老人的观念弱化,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家庭内部关系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在不断更新、蜕变,使传统孝道逐渐失去其影响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在更多、更深入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其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意逃避赡养义务,远离年老父母分家另过等违反孝道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好养老问题,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国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C924.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04-02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已达13.7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我国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更具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总量已达13.7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有着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占比达11%,而人均收入小于1000美元,相较于国际社会而言,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英国经过了80年的时间,日本经过了50年时间,瑞典经过了4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较为特别,偏爱老品牌,对自己熟悉并认可的商品和服务情有独钟,喜爱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商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产业、新服务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饮食、老年服饰和养生保健用品等均有较大需求。这些老龄产业将在“需求拉动”的作用下迅速发展,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既能满足老年人口的消费需要,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人口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劳动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劳动人口的高龄化,相较于年轻劳动人口,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思想保守,进取精神不足,从而导致社会的主导精神趋向保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变得落后。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高年龄劳动力相较于年轻劳动力,生理和心理机能都有所下降,思维开始固化,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导致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减弱,不利于劳动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不断产生发展,落后的传统产业和行业逐渐衰退消失,老化的劳动者面对职业变换日益频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现状,其适应能力较差。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

制定实施科学的人口政策,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相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研究全局性、前瞻性的人口发展战略,对中国人口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系统全面地地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也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些政策已经为贯通和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打下了基础。积极发展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应共同努力,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

3.鼓励发展老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老年人消费需求范围的扩大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饮食、老年衣着和养生保健用品等产品需求巨大,

(下转第6页)

(上接第4页)

老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会不断上升。老龄产业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把控相结合,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这将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公认的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加强关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积极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王雪晶.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莫广礼.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求和经济影响的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9.

[4]程超.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5]帖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2010.

[6]刘金玲.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劳动力供给及储蓄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7]张艳.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09.

篇4

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

所谓“长期护理”,它是指对关节炎、中风或痴呆、年老或意外事件等所致体弱的日常护理,而不是治疗性的服务与照顾。护理服务包括协助进食、穿衣、洗澡和其他个人护理等。长期护理的需求在增加,费用也昂贵。即使在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长期护理费用已非一般人所能承担,为此,商家开发了护理保险,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并在这些国家得以开展。

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是以主要负担老年人的家庭护理、家庭保健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的费用支出为保险责任的新型人身保险产品,有个人购买的,也有企业为员工购买的。购买了这个产品,等于预先为亲人或自己在需要长期护理时“请了保姆”。

长护险的对象及理赔标准

长期护理保险以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70岁以上的高龄者若投保,则保费相对较高。

当投保人出现需要进行长期护理时,保险公司主要通过测量投保人的独立生活能力来确定理赔标准,一般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的6项标准(洗澡、穿衣、上厕所、室内活动、控制大小便、吃饭)和独立的行为能力量表(IADL)的几项内容(做饭、管理财务、乘车、购物、走半里路、剪脚趾甲等)来判断,每一项内容分成“无需帮助、需部分帮助、完全依赖”三个等级,测量有哪些必要的能力已缺失或半缺失。根据依赖程度的不同,将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分为“完全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等几个档次。另外,还参考精神状态量表、社会支持度量表,以测量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支持程度。最终决定老人是否需要长期护理以及护理的档次。

长护险的发展趋势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对策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本质而言,也是一种人口结构的变化问题,并且这种变化趋势一旦产生,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因而国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也主要从相应的辅应对措施角度入手,难以从人口结构这一根本角度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人口老龄化概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比例中,老年人口比例持续性上升的一个趋势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老龄化标准界定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那么就意味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状态。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6%,显著高于世界普遍标准,并且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人均年龄的提升,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也在加快。应当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普遍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化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都会显著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而人口老龄化也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当前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甚至超过了警戒线,这也成为困扰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同样如此,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会超过5亿,其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养老负担增大,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以及会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等等。

1.增大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先表现在养老方面,人口老龄所带来的庞大老年人口会使得社会养老负担急剧增加,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而言。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2亿人以上,如果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口增加达5亿人以上,那么其产生的养老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这会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事实上,就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体系而言,社会养老保险规模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如果考虑到老年人口增速,社会养老保险的缺口也在快速增大。在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下,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如果仅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甚至已经难以弥补由此所带来的缺口。因而可以看出,社会养老负担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首要突出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养老体系来说,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社会养老负担的增大,也会冲击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在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下,社会劳动人口所需要赡养的老龄化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这不但会造成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负担的增大,还会造成家庭养老负担的增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应当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其所产生的社会养老负担也是日渐增大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养老负担问题不单应当考虑当前的基本养老负担压力,还需要考虑未来时期的养老负担压力。

2.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人口比例的变化,而人口比例的变化则是相对的,随着老龄人口所占人口总比例的上升,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从而也就会产生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事实上,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也会极大的限制经济发展,并且还会产生社会性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借助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在工业产品制造方面,有着更强的人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和国外资本。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会出现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将不再。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开始突显,部分劳动性密集产业开始逃离,并且也使得我国制造业的成本急剧提升。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是长期性的,特别是对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言,这种负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未来时期,随着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加剧,其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将开始显现,这些都是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3.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到我国消费市场,随着人口比例的变化,消费市场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消费市场变化的根本因素在于消费人群,而消费人群的影响因素中,年龄比例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在消费需求方面,会有着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老年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要低于其他消费人群,并且在消费品种需求方面,也有相应的特点。在这种影响下,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消费市场结构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的整体规模出现萎缩,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普遍大幅度低于青年群体、中年群体。其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引导消费市场产品种类结构的变化。例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在消费市场方面,老年人群消费品的需求必然会增多,如一些针对老年群特点所设计生产的各种商品,以及为老年人群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等。同时,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是相对的,在消费市场整体规模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如果老年人群消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出现增加,那么其他人群的消费商品服务需求也必然会下降,这样一来,就会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继而影响到相应的产业机构以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对策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1.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社会养老负担会急剧增大,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包含物质保障、精神保障以及医疗保障三个方面。首先,在物质保障方面,应当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获利途径,提高其盈利能力,为应对未来时期老年人口增加提供重组的养老资金保障。其次,在精神保障方面,应当构建起完善的老年人群精神文明保障机制,为老年人群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群的闲暇时间。最后,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为老年人群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整体而言,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是相关政府部门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措施,也是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必须要承担的职责。同时,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方面,应当进行更加完善的优化,不仅强制性要求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还应当为一些自由职业者等非企业职工提供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应当在现有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缴纳领取的比例,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发挥相应作用。

2.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

在应对劳动力资源短缺方面,应当看到由于短期内难以有效的改变人口比例结构,因而很难从人口比例方面来解决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对劳动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实现利用最大化。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现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资源。因而优化劳动资源结构,最主要的手段,便是从这一角度入手,通过采用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来实现对于劳动力的替换,将空闲的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由政府部门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开展各种职业培训活动,组织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使得其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这对于加速劳动力资源的流转以及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在人口老龄化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下,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着挑战,也有着机遇。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产业机构的重新洗牌,在市场的调节下,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模会出现变化,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变化,需要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情况,来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因而应该在当前就对我国产业机构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得部分企业能够意识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需求变化问题,提前进行产业布局,在老年人群消费商品和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着市场调节的引导作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对产业机构产生较强的引导作用,这种市场调节作用甚至远远大于政府调节。因而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更多的还是应当依赖市场调节,相关政府部门则是应当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一定的规范性保障。例如可以由政府部门领头,来引导产业结构变化,使得一些相关的企业和社会资本能够提前适应消费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投入。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养老负担增大,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以及会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等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参考文献:

[1]薛凯.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6-8.

[2]任冲.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5:160-166.

篇6

关键词:少子高龄化;劳动力供给;应对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3-0057-10

DOI:10.14156/ki.rbwtyj.2016.03.007

一、日本少子高龄化

(一)日本少子高龄化现状

少子高龄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日本是进入少子高龄化社会较早的国家之一,少子高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就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称为老龄社会,超过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按照此标准,日本昭和45年(197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平成6年(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平成19年(2007年)进入超老龄社会,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1]。对于少子化问题来说,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从日本少子化发展趋势来看,0~14岁人口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少子化问题日趋严重。表1显示日本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及变化情况,图1反映日本少子高龄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950年日本各年龄段人口分配合理,并未出现少子高龄化问题,1970年,0~14岁人口由1950年的2 979万人减少至2 515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由416万人增加至740万人;1990年,0~14岁人口减少至2 24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至1 489万人,少子化程度由1970年的23.9%降至18.2%,老龄化程度由1970年的7.1%增长至12.1%,少年儿童抚养比由34.9%降至26.2%,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0.3%增至17.3%,说明少年儿童抚养负担减轻,但老年人抚养负担加重;2010年,0~14岁人口减少到1 68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到2 677万

人,老年人口数量比儿童人口超出近1 000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3.2%,老龄化程度为23%,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0.7%,老年人口抚养比为33.0%,老年人抚养负担增长较快;截止2013年,0~14岁人口1 63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 190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2.9%,老龄化程度为25.1%,少年儿童抚养比20.7%,老年人口抚养比为40.3%。由此可见,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日本少子高龄化的变化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研究所的推测,如表1、图1所示:2020年,日本0~14岁人口数量将减少到1 45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加至

3 612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1.7%,老龄化程度为29.1%,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9.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49.2%,老年人口抚养负担进一步加重;204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 073万人,65岁人口数量为3 868万人,少子化程度降至10%,老龄化程度增至36.1%,届时日本人口中有1/3以上都是老年人,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8.5%,老年人口抚养比为66.8%,1.5个劳动力需要抚养一个老年人;206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791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3 364万人,少子化程度为8.3%,老龄化程度为39.9%,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7.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76.1%,日本少子高龄化程度已经达到鼎峰。此后,少子高龄化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

二、少子高龄化对日本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年龄结构老化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供给取决于这个国家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少,劳动力年龄结构和数量对劳动力的供给变化具有制约作用。日本是进入老龄化较早的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加剧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根据表1可以看出,日本劳动适龄人口1950-2000年一直呈增加趋势,由5 017万人增加到8 622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从2000年开始,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开始出现大幅下降,到2010年降至8 103万人。截止2013年,日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7 907万人,13年间减少715万人,降幅为8.3%;预计2020年劳动适龄人口减少至7 341万人,2040年则跌至5 787万人,2060年降至4 418万人。由此可见,日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并且减少的速度不断加快。日本劳动力人口的现状及变化情况见图2,1990年日本劳动力人口6 384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4.3%,65岁以上劳动力人数360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5.6%;2000年劳动力人口数增加至6 766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8.5%,65岁及以上劳动人口493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7.3%;2006年、2012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下降,2006年为6 557万人,2012年则降至6 628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的比重达到8.8%。根据总务省统计局推算,日本劳动力人口继续呈下降趋势,2017年、2030年劳动力人口数量将降至6 556万人、6 180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的比重分别升至10.4%和11.1%。由此可见,受日本少子高龄化趋势的影响,日本劳动适龄人口及劳动力人口呈下降趋势,劳动力供给数量不断减少,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老年劳动力数量呈上升趋势,劳动力人口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导致日本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是日本社会的安全网,有力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其作用不可替代。日本政府为解决少子高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危机,日本政府不断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年金制度、医疗制度、介护保险制度等进行改革,以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水平,降低社会保险支出,“开源节流”,多措并举,达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的目的。日本公共年金制度改革,主要有公共年金财政政策、建立大学生公共年金缴纳制度、实行公共年金减额发放制度、推迟领取老龄厚生养老金者实行奖励制度等[9],此外,政府不断强调加强和改善年金管理和运营、加强对年金机构的改革、组建年金基金经营会、提高年金基金运营人员专业化水平、设立监督机制和公开经营状况等措施,以加强国民对年金基金运营的信心。在推进医疗保险改革方面,主要采取提高国民加入健康保险的个人负担比例、改革老年人健康保险制度、将“老人医疗制度”年限推迟到 75 岁开始、选择“特别养老院”的老年人个人承担房费和水电费及针对7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高龄者医疗制度”等。在介护保险制度方面,主要针对体弱病残老人生活所需方面的护理和照料, 2000年正式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居家护理和设施护理。居家护理是以老人的家为中

心向老人提供护理; 设施护理是老人住在特定的设施内接受护理服务[10]。日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措施,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障老年人福利等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对于抚养负担不断加重的年轻人来说,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保,是他们选择就业的主要动力,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加年轻人就业的信心,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三)发展老龄产业,支持老年人就业

人口少子高龄化引起日本年轻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为补充劳动力供给,日本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发展老龄产业,支持老年人就业[11]。日本老龄产业主要包括老年产品制造业、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老年房地产、老年金融保险及老年休闲服务等五大领域。日本老龄产业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80年代、90年代逐渐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大公司和企业转变经营战略模式,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进军老龄产业相关领域,产业规模逐渐扩张,并以每年4%~5%的利率增长。目前,日本老龄产业已经开始步入了结构合理、分布平衡、竞争有序的相对成熟阶段,不仅能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基本物质消费需求,也能满足老年休闲、健康、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日本政府为应对今后更加迅猛的“银色浪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老龄产业市场,促进老年产业发展,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日本老龄产业已经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在促进老年人就业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支持措施,为鼓励60以上的老年人延长就业年限,或者重新选择新的职业,采取逐渐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对企业设立高龄雇佣奖励政策,向雇佣 60~65岁老年人的企业雇主提供25%的高龄职工工资补助,对于临时雇佣老年人的企业也给予一定的补助[12]。此外,政府还划拨专款,成立“银色人才中心”,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帮助、寻找就业机会、延长老年人雇佣年限,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对社会的冲击。实践证明,日本老龄产业不断发展,老年人就业增加,对少子高龄化的经济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四)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外国年轻劳动力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明治维新之前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开放国门,加强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但由于岛国根性,日本在吸收外国劳动力和人才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政策还不够开放。随着20世纪90年代少子高龄化速度的加快,日本政府认识到单靠提高生育率难以弥补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放宽了移民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劳动力,缓解国内劳动力不足的压力[13]。根据日本相关研究机构推算,日本今后50年间,每年需要外国劳动者60万人,才能补足劳动力供给,维持国民经济发展。日本将移民对象的首选放在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身上,主要通过奖励措施留住高学历留学生,对拥有一技之长的留学生,放宽其就业劳动许可,使其尽可能长期或者永久居住日本[14]。2013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将不断放宽移民政策,增加移民数量,补充国内劳动力不足。根据政府确定的方针,日本将大幅放宽接收外国劳动者进入日本国内的限制条件。除将放宽技能劳动者的入境条件以外,日本政府还计划将现行制度下未被允许的不具备特定专业、技术领域能力的单纯劳动力在限定条件下也允许其入境。2014年日本《读卖新闻》相关报道指出,日本政府已经就建设、护理等领域引入外国劳动者的政策进行论证。第一阶段为扩充建筑行业的外国劳动力数量。由于东京成功申办2020年奥运会,国家建筑设施需求会逐渐增加,未来建筑行业将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所以日本政府决定将延长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规定的在留期限,由原先的3年更改为6年。少子高龄化给日本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放宽移民的政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增加了外国劳动者数量。

四、启 示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再加上经济实力水平相对较弱,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难度较大。因此,中国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主要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用强大经济实力做后盾,解决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为实现经济发展,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解决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发挥作为劳动力资源大国优势,在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本、技术投入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此外,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就业,平衡教育资源的分布,重视发展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加其就业的机会。劳动者素质提高,尤其是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增加高知识、高技能的老年人就业机会、改变其生活观念,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11]小林真一郎.bI造と少子高h化――2015年にP力は本当に不足するのか[J]. 季刊政策・U友芯浚2009(1):95-111.

[12]森田子.少子化が企I行婴擞毪à胗绊[J].日本P研究jI, 2006(553):4-18.

[13]木江理子.日本の外国人P者受け入れ政策[M].|京:原房,2006.

[14]井口泰.国H的な人の移婴颏幛挨毳ジア槁[J].ファイナンシャル レビュ`, 2013(5):88-114.

[15]藤江泰郎.人口p少下でのP市觥―女性、高h者のP力率引上げにより2040 年にかけてのP力不足を\り切れ[R].|京:世界平和研究所IIPS Policy Paper ,2014:1-68.

篇7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及其呈现的趋势、特点不仅仅在重庆地区突出,在我国其它省市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显现。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定会为各个领域带来影响。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重庆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劳动力供给、重庆地方储蓄、资本积累、金融市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使得老龄人口的市场需求扩大,也会带来一部分潜在变化,主要是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由这种变化带来的在市场构成、投资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那么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扬长避短,选择何种产业政策,实现重庆经济平稳增长尤为重要。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老龄人口比重逐年加大,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据2010年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数据,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3.41万人,比重为全市人口数的11.56%,当年老龄化程度居于全国之首;2011年,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7.25%;到201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624.52万,占全市总人口18.61%;截至2015年年初,重庆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突破650万达到 656.17万,占总人口19.45%。而在重庆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2010年底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69.3万人,占总人口 2.11%,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达到932人;到2013年重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88.90万人,占总人口2.65%,百岁寿星人数更是突破1000达1256位;截至2015年年初,80岁以上高龄人口为93.38万,占总人口2.77%。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相比较,重庆人均GDP排名也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基于这样的背景,确切地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将会逐年不断加快,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且这种现状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二、人口的老龄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西南地区工业、商业重镇,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枢纽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区的中坚力量,有着国家政策的倾向扶持,可以说重庆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事实也证明近年重庆的GDP以及GDP增速都居于全国前列。但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变化将会给重庆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

 

1.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缩减,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

 

经济的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多个因素。我们单看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目前重庆依旧处于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采用的CPPS人口预测软件对重庆未来抚养比的预测结果,重庆的人口红利将延续到2028年。得益于人口红利,重庆经济发展良好也实属意料之中。但是,今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且高龄化的不断加快,使得死亡率和出生率持续降低,充足而廉价的适龄劳动人口将逐年减少,重庆人民的抚养负担会日益加重,由人口红利得到的经济边际收益也将逐年下降,最终将变成零甚至成为负值,那么到2028年重庆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反而会随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产出率低下转变为遏制经济增长的负担。

 

2.储蓄率不断下降,不利资本积累

 

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撬动社会资本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及还未完全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优势。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优势弱化使得目前居于市场中的适龄劳动力变为稀缺资源而价值提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陷入瓶颈状态。同时“未富先老”的特点决定了老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总收入的不高再加之由消费对资本产生的损耗,会使得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在金融系统进行存储的资金量减少,导致整个重庆的社会储蓄率下降,金融系统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便会受到负面影响。由于资本的约束,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金融系统中获取的资本将会减少而使得产出率下降;同时重庆市政府依靠社会资本的投资也将寸步难行,经济的增速也会随之被放缓。而目前,重庆资源再利用系统的不完善决定了现今的消费就是物质资源的消耗。试想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产生的人口结构改变,在资源配置中老龄人分得的资源将会增多,资源的消耗率上升,使得用于投入生产的资源变少,更不利于经济的产出。

 

3.老龄人市场需求增长,为“银色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421”的家庭模式是我国目前的主流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模式要求夫妻两人赡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二孩政策”的放开夫妻双方又将多抚养一个后代。由于我国及重庆地方政府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又决定了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模式。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就意味着夫妻两人承担父母的养老保障时间将会更久,用于满足老人需求的费用支出会更大,这样并不利于一个家庭的劳动产出和资本积累。虽然目前重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全面铺开,但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多,必将导致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大,给重庆政府财政造成一定压力。

 

重庆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加也并不只对医疗、保健、卫生的需求增加。进入新世纪,即使老龄人的收入不高,但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文化等的需求,对医疗、保健、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金融等衣食住行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逐步扩大,而在这些需求中不乏一些投资少,回报快,收益大的市场,比如家政、保健和旅游。所以需要积极发展相关供给产业来平衡这块需求,为此,又给重庆“银色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三、重庆产业政策的应对措施

 

1.适时调整市场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

 

当前,重庆市场产业结构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是由于短时间内重庆的劳动力数量仍旧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日后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将不复存在,这些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产业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陷入危机。此时,要想重庆的产业经济平稳增长,就迫切需要调整市场产业结构。现代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贡献,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方向就应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逐步稳当地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市场产业的升级。我们知道,当资本与劳动力的替代率大于1时,说明只需要一个劳动力完成的一定量的经济产出时,却需要更多资本来完成,这样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处理好调整的力度和时机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小于1就显得极为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有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作用的趋势,加速市场产业改革,加大新兴科学技术的研发,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也视为重要之举。

 

2.慎谈延迟退休,合理实行“老有所为”

 

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退休年龄要往后推迟的说法已经是传了好几年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促使一部分人提出要对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且缓解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但有研究表明提高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的效益并不高,反而存在不利之处。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剧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那部分因延迟退休而处于工作岗位的劳动力其工作激情、生产效率远远不如青年劳动力;推迟退休年龄针对当前养老基金巨额空帐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过适当开发老龄人人力资源并合理利用转化为社会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也实为削弱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增长负作用的方式,特别是充分发挥社会群体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特殊人群应有的积极作用,譬如德国反聘制度,有效的实现了老龄人的“老有所为”将其所学转为生产资源。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实现人力资本提升

 

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导致重庆市劳动力数量下降。应对这一窘境,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各种福利、优惠吸引外来劳动力以求在量上的增加,从而重新获得劳动力优势,但这并不是长久的办法,外来劳动力的增加更会加剧重庆在教育、交通、医疗等的压力,也有悖区域之间协调共同发展原则。马歇尔曾提出过“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此话有力的阐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资本对于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本形式存在,其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和“外部性”的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未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对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通过对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将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得到升值,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4.大力发展“银色”产业,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有效需求是市场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人口老龄化使得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老龄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这块市场的膨胀等各方面原因,就迫切需要我们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模式来缓解这块供需矛盾。“银色”产业应运而生,将危机化为机遇,这也是重庆市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对策。所谓“银色”产业,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为老年人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是由老龄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龄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该产业是由老年人口的强大刚性市场需求托起的新型产业,它能带动经济活力,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该产业涉及的产业链条很长,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过程,这里面所涉及和包含的就业容量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在重庆市场产业格局中涉足老龄市场的供给方屈指可数,更不用说能够找到比较好的专门针对老龄人特殊生活用品、特殊服务的专营店。可见,重庆“银色”产业其实际发展并不乐观,依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着实大力发展重庆“银色产业”,有利于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篇8

关键词:农村;老龄人口;劳动力流动

一、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巨大,农村老龄化程度快速强化。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人,其中1.05亿人是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85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二、农村老龄人口对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影响

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表明,我国流动人口从2000年的1.2亿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2.2亿,增幅高达83%。流动人口规模扩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6.22%,2010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49.68%。中国人口流动主要流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而且转移速度在不断加快。

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所吸纳的劳动力主要发生在城市部门,而城市劳动力供给越来越依赖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速度的减缓。特殊的赡养结构导致进入城市的劳动人口钟摆式流动,成为劳动力彻底转移的一个间断,同时大大增加了交通运输等各种社会成本。所以,如果不对农村老龄人口问题加以重视,那么不断增加的农村老龄人口必将影响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速度,从而阻滞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村老龄人口对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影响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由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这一阶段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7600万;200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接近1亿,2005年达到1.7亿;2007年,约有2.3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或外地转移。

大量农村老人将是最后进入城市的一个群体,将成为迟滞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下,农村老龄人口增加意味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人口最终会减少,因为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可知,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5亿,而农村所占比重为58%,即0.9亿。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白发老人,而年轻的人口却不断减少,相伴而出现的是劳动力因不断减少而显得不足,劳动力流动数量减少,流动规模大大缩小。

劳动力流动性下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在行业间、区域间流动性的下降。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技术进步加快,新行业、新职业和新工种不断涌现,对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和区域流动提出更高要求,而另一方面中老年劳动力转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跨区域间就业的意愿下降,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流动受到限制。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土辽阔、区域跨度大、区际间发展差异大的国家,由于跨区域就业成本更高使这种影响会更直接和更强,我国出现“4050”人员现象和近年来沿海地区“用工荒”不断强化,充分表明了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老化导致劳动力流动下降,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变动。

四、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合理有序地进行

第一,要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力度,大力加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步伐,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大量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把交通、金融、通讯、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重点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第二,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把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即对人力、资本和技术等优化组合,城市的技术交流、资金交流要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成为城镇的主力军,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根据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供给规模变化不大,但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问题较为严重。要解决劳动力老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增加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适应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大,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鼓励和引导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昌彩.农村老龄人口:影响、特点与对策[J].开放导报,2008(3):28-32

[2]陈社英.21世纪的中国与老龄化:研究与实践的挑战[J].人口与发展,2011(2):20-32

[3]康传坤.农村老龄人口会阻碍城市化进程吗?[J].世界经济文汇,2012(1):91-105

篇9

[关键词]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陈敏,苏州市职业大学基础部讲师。江苏苏州215104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80-03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到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0%。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老龄化社会并非中国特色,也并不可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必然会越来越健康、长寿,老龄化是现代国家或迟或早都将面对的问题。但是在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基本上都经历了近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此,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为老龄化做好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而我国却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已经大步跨入了老龄社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高度重视,各门学科也纷纷关注的原因。

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突出也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如何养老?

如何养老?对中国人而言,这原本不是问题。中华民族素来是个尊老的民族,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这是传统中国人最为向往的家庭美景;同样的,为人子女尽孝、替老人养老送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几千年来,中国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重要而自然。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国的家庭无论是观念还是规模、功能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扩大化的家庭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很少,尤其是在城市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的三口之家。实行了2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使得家庭的规模急剧缩小;此外,职场竞争的加剧、育儿成本的增加,也使得今天的核心家庭越来越多。

核心家庭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和发展需要,然而却对我们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不小的冲击。伴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的养老功能迅速萎缩。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不仅四世同堂的美景已成奢望,就是常伴父母身侧对许多人而言也难以实现。核心家庭的迅速增加意味着家庭养老功能的迅速退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必然趋势。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

而且据专家研究,目前我国人口正处于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由10%向20%快速增长的时期,预计到2025年后老年人口就将接近3亿。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要求进入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那么,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是否已经为此作好准备了呢?

二、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

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乡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共39546个,总床位149.7万张,其中农村乡镇敬老院29681个,总床位89.5万张。面对目前明确要求进入老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的1400多万老人,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就远远不够。

此外,从传统观念来看,养老院、敬老院等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似乎是专为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而设的。但是我国孤独老人的社会收养比例也很低,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早亡。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01年老年收养性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由敬老院供养的占13.6%,还有114万人占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大部分靠低保救助,只有13%由福利机构收养。

尽管如此,我国当前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养老服务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但是养老院利用率却不高,其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老人进福利院5%~7%的社会供养比例。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的养老观念还没有转变,大多数老人无法接受去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外移,社会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也应该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然而目前中国很多老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还不能接受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生活水平不高的老人,仍然持有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他们看来,自己是有儿有女的,老了自然由儿女来养老送终,只有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才需要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并且一般的老人都坚信只有自己的亲人、儿女才会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照顾的,哪怕你花了大价钱。因此即便是身边没有儿女或者儿女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他们也愿意独自呆在家里,坚决不肯去养老院、敬老院。

2、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不仅少,而且收费标准过高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了“夕阳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利润,创建养老院、敬老院已经不再是政府的专利,很多个体户都纷纷投人其中。然而无论是政府出资兴办的,还是私营性质的,当前的养老院、敬老院不仅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且收费都不低。下面我们仅以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为例来看看养老院的收费情况。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所属的综合型社会福利机构,1993年被江苏省民政厅评审为首批“一级福利院”,2002年实现ISO国际质量认证。福利院座落在旅游胜地虎丘山麓,占地面积2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原名普济堂,解放后更名为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福利院除了承担政府供养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孤老残幼之外,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全院现有床位600张,工作人员260余名。福利院开设有老年病医院、老年公寓、伤残儿童康复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定点培训机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中心等部门。福利院提供的老年服务包括:生活护理、日常保健、住院医疗(老年病医院)、住院康复(老年病医院)、心理援助、健康教育、闲遐康乐。

住在福利院里的老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第二类是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但需要工作人员协助的;还有一类是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工作人员帮助的。老人们在福利院的住宿条件都按照宾馆标准间标准,两个人一间,有电视、空调、卫生间。

按照福利院的收费标准,第一类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每月的住宿费用就是900元,吃饭可以自己买菜回来烧,也可以上福利院的食堂购买;另外两类的老人由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住宿

费用还要高,最少的也要1200元一个月。

按照这样的收费标准,住宿费加上伙食费,其他费用不算,一个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在福利院一个月至少也需要1200元。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也向我们介绍,人住福利院的老人要么都有很高的退休金,要么儿女的经济条件都不错。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是属于公益性质的福利院,与那些盈利性质的养老院、敬老院相比,收费还不算高。但是这样的费用对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或者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当前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

尽管国家为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先后颁布了《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然而目前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这也成为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的一个主要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需要和要求,养老服务机构虽然是针对老年人,但是每个老年人的需要不同,要想令所有的服务对象都觉得满意,这样的养老院或是敬老院恐怕找不到。然而就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而言,由于存在以下几个现状,确实难以令人满意。

现状之一,专业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养老服务机构里需要量最大的专业人员是养老护理员,但是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的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到2万人。2万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很大,但相对于要求进入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的1400万老人而言,这个数字真的是太小了。

现状之二,男性工作人员少。在养老服务机构里很少看到男性的护理员。也许是因为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对老人的护理工作不仅脏、累、苦,而且似乎是女性的专利,大老爷们是不会去干的。在一次教学实习中,因看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男性老人需要在女性护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上厕所、洗澡等日常活动,有些学生觉得不妥。他们认为无论是从个人的尊严来说,还是从体力方面来讲,男性老人都应该由男性工作人员来护理,女性工作人员护理女性老人即可。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愿意来应聘做男性护理员的人很少,即便来了,也干不长久。

现状之三,志愿者随意性大,且常常缺乏老人护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老吾老及人之老”,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人通过网站、电话、信件等途径表示,希望利用节假日到福利院来为老人们服务一天、半天的。他们也很欢迎,尽量安排。但是在敬老院、养老院工作的人员仅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需求,才能真正为老人们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所以志愿者们来了后,一般是帮助做做卫生,或是跟健康的老人们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仍然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来为他们服务。

三、讨论

家庭养老功能转向社会后,对社会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迅速增加。然而现在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上都还没有为此作好准备。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一个完善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要。

针对上面的这些问题和原因,为了让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尽快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积极采取如下的一些应对措施:

1、降低养老费用,积极发展和兴建各种层次的养老机构

近年来,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在城镇建立面向“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其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确无赡养、扶养能力的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院,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为不同经济状况和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病残人群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在农村加强敬老院建设,为“五保”老人提供集中供养场所和生活服务。此外,政府还颁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养老机构较快发展。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养老服务机构的费用,而且也满足了不同层次老人的需要。

2、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

为老服务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该产业应该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者。为此,应该让年轻人,尤其是男性青年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这一行业的需要和发展。目前为了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我国政府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此外,国家还通过学校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为老服务需要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 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3、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至21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2004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2005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19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3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二)政府积极制定民间养老机构的激励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通过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支持、配套指标建设等,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按机构住院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实际收住老人的运营成本给予这些机构定量的资助。

(三)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发挥媒体以及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水平人士的作用,向尚未转变养老观念的人介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提供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作用。国家和政府利用自身渠道,普及养老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优势,打消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猜忌和有色眼光。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服务向老年人及年轻人展示进养老院也可以安享晚年,并且借助机构内老年人聚居的优势,宣传老年同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四)政府对民间养老机构合理定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作用上是公益服务的提供单位,但在资源投入上却是私人投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间养老机构也在经历着市场化运作,也就同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风险,为此,政府应该对机构举办者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的正社会外部效应做出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2006.

[2]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