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华为智慧数字医院方案助力北大医院移动医疗建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北大医院一直在大力推进医疗信息化工作,陆续完成了HIS、LIS、PACS等业务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北大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国鹏举例说,“我们每日的门诊量已从过去的六七千人次增长到现在的一万人次。如何才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医护效率、促进教学以及改善与病人的沟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
北大医院最终选择了华为的系列网络产品和智慧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和安全可控的无线网络,实现了包括移动查房、移动病历、移动PACS、手术直播等在内的诸多移动医疗应用。“我们的医护人员利用移动终端,可以查询病人病历,给病人做详细讲解。”周国鹏表示,“移动医疗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走动,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医疗差错率。”
智慧、敏捷、安全是三大核心
在构建数字医院的过程中,华为推出了以“智慧、敏捷、安全”为核心的智慧数字医院解决方案,并已在许多医院中得到了广泛部署。北大医院就是华为智慧数字医院方案在移动医疗领域的成功实践。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解决方案总经理刘立柱将数字医院对网络的需求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网络要随时随地可用;第二,网络要保证各类终端能够快速、安全地接入,实现主动性医疗服务;第三,避免网络孤岛,无线网络要与医院整个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整合;第四,网络要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为了全面满足数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华为提出了“敏捷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智慧的大脑、敏捷的肢体和安全的免疫系统,共同组成了敏捷数字医院解决方案。”刘立柱将敏捷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比喻成一个人,“敏捷数字医院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医院实现业务的敏捷化,同时保障医院网络的全面安全。”
具体来看,“智慧的大脑”的核心是一个园区业务控制器,它可以全面感知应用的接入,特别是无线网络应用,比如应用从哪里来,用户是谁,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接入设备,接入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敏捷的肢体”指的是高性能、高可靠和有线无线深度融合的网络设备,在这个层面,华为创新的硬件集群技术可以为医院提供高可靠的网络方案,其专业的网优网规能力帮助医院实现了无线信号的全面覆盖,移动业务随行,而华为第三代随板AC实现了有线无线的深度融合,保证医院整体业务互联互通;“安全的免疫系统”指的是通过华为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实现终端、网络传输、应用的安全管控,保证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安全隔离。
篇2
当前的医疗服务面临几大明显阻碍。从医院层面而言,其担负着为区域内群众提供适宜医疗服务的职责,而近年来医疗需求的不断上升,使得很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人才短缺之惑,且医疗成本也不断上升;对于政府而言,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之困,50%的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而患者则为此承受了就医奔波之苦。
“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年轻的华为公司将此作为其发展愿景。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而在10年前,华为公司的掌舵者嗅到了医疗领域对于更好、更便捷的信息化服务需求,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凭借自身优势,了解医疗机构实际需求。华为企业领导者认为,远程医疗将是在现行体制下解决困境的适宜出路。
在6月7日于河南郑州开幕的2015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上,华为公司了其新研发上线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方案从业务层、平台层、终端层三个层面完整展现了远程医疗产品,其业务实现了远程管理与(移动)会诊、诊断、监护以及医学教育、医护协作、慢病管理等程序。在大会期间,华为企业统一通信与协作产品线总裁赵勇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专访,就远程医疗发展困境与趋势、信息安全、华为在远程医疗的市场定位与战略等话题进行解读。
《中国医院院长》:目前来讲,开展远程医疗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华为在医疗领域的中长期规划是什么?
赵勇:从技术角度而言,首先的困难就是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不同的用户接入了联通、移动、电信三个不同的运营商,因此这三家运营商之间互相接汇就成为了问题。其次是在视讯方面的问题,除了华为之外,还有很多家提供视频设备的厂商。这些视频设备要保留客户的投资,以前原有的设备在以后扩容设备后,也能无缝接入。再者就是业务层面的互联互通,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数据是否能在院内、院与院之间共享。
同时,我们很关心业务的安全性与持续性问题。因为医疗机构无论是通过5G网还是因特网,医疗卫生数据的安全性要首先得到保证。企业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国内的标准,还要满足国家化标准。患者的信息都是秘密,安全性必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医疗活动本身存在风险,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医疗活动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从社会层面而言,当然还存在患者就诊习惯、医师诊疗习惯难以改变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机间的磨合,这些问题都能逐渐克服。
华为作为一家一直做信息通信技术(IcT)业务的厂商,我们正是看到了客户实实在在的诉求,才涉足医疗行业。因此,我们不断地将自己所掌握的IcT核心技术应用到医疗业务并助力公司长远发展。华为公司有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定位就是“被集成”。华为聚焦自身最擅长的IcT解决方案,在业务层有很多合作伙伴,通过开放API接口,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与医疗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对接。
“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这是华为的愿号。现在既然已经涉入医疗行业,我们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远在乡村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专家资源与高端设备。
《中国医院院长》:华为的远程医疗方案提到“全方位”。您如何理解这一定位以及华为与软件供应商间的关系?
赵勇:全方位的概念就是端到端。其包含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比如在纵向上,远程医疗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基础设施层面,如建设云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存储等;第二是视讯部分,远程医疗系统解决听和看的问题;第三是业务流程层面,患者的数据如何共享,流程如何升级、审核等,然后我们的合作伙伴做业务流程开发,把我们的设备予以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换个角度而言,所谓的“全方位”包括存储、传输、视讯等解决方案。每个环节中,华为都有相应的设备。华为的定位还是坚持做“被集成”,我们一直在强调设备的开放性。我对于开放性的理解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有更多的开发商和设备商在平台上;再者是各个设备、各个厂家之间的互联互通,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我们这一产品和理念已经实现了很好落地,华为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的远程医疗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了河南省内全部市县的远程互联,这是原卫生部远程会诊试点工程的首个项目,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一套远程医疗系统。
《中国医院院长》:您如何解读当前医疗信息化领域热议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概念?其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前景如何?
赵勇:这些概念到现在已经不再是设想。现今新技术的出现让更多实际的应用逐步落地,一些大的变化正在出现。医疗信息化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这是医疗机构的现实需要。一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从而对数据的存储、提取与深度挖掘很必要。21世纪最值钱的是数据,数据和信息是未来的黄金。
云计算,实际上就是分布式的资源集。打比方而言,原来我们没有电厂,每家每户一个自发电,现在通过电厂把电力资源集中,每家每户只要把插头一插就可以享受。云计算就是这样,其计算能力相对集中,每家每户都可以享受没有天花板的计算能力。
未来的医疗是智慧的医疗。通过这三个概念的应用,我们应该搭建以“感、知、行”为核心的智能远程疾病预防与护理的平台。“感”的挑战在于如何长期、精准、及时采集各种人体关键生命体征数据;“知”的挑战在于如何从采集到的数据中挖掘关键的生理特征,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行”就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数据筛查模型,实现大规模的健康查询快速、准确的响应。在我看来,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医院院长》:华为相关人员讲到,其远程医疗解决方案的一个优势是易用性。华为如何更好地提高远程设备的易用性?
篇3
关键词:移动护理;移动医疗;手持终端;移动护理手推车
中图分类号:TP311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面临着医疗管理水平落后、医护工作量大无序、医患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很多医院还保持着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护士每天通过纸质及手工单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护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的手工单据,并需做大量重复的录入工作。这种手工的工作方式下,实现精细的护理管理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种有效、合理的方式,实现从护士工作站到病房“最后十米”的延伸,同时,各类信息系统与业务融合度不够、医院特定业务流程造成系统多而杂、数据交换基于数据库接口实现,缺乏统一交换、信息化覆盖层面有限、信息化触角无法达到业务实施点、数据采集不够灵活等诸多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于医院业务的支撑作用,补充传统信息化的弊端,移动医疗、数据交换平台及诸多细分业务支撑系统迅速出现,对当前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与解决方案。
1 现状分析
业务流程固化:目前大部分的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采购专业软件厂商的医疗系统的方式来进行。此种方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容易造成其医疗信息化系统流程同实际业务流程的不匹配,以及本地化过程漫长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厂商所提供的医疗系统主要按照业界通用的业务流程来进行搭建,具有标准化的特点,但缺乏针对性。所以造成业务流程的固化,操作流程的繁琐以及对业务能力的提升有限。
系统离散化:随着医院业务的扩充,以及医院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导致目前绝大多数的医院信息化是由多个厂商所提供的多个系统来组合搭建的。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每个子系统是专一化的,能够满足每一个业务模块的业务需求。但同时也造成了整体信息化系统的离散化,每个系统的特点以数据接口方式不同,造成了信息系统缺乏整体性。
缺乏可维护性:由于上述的系统离散化,那么信息流在各个系统间的流动依赖于系统间所做的接口。随着医院业务流的增加,数据流以及各个系统之间接口变得日益复杂,造成系统可维护性降低,后续维护成本日益增加。
2 移动护理系统总体框架
本系统功能主要分为两大模块:移动端和后台端。其中移动端分为手持设备与手推车,后台端分为PC工作站及移动护理服务器。系统总体结构图如下所示:
3 系统模块设计
移动端(PDA端):以移动端应用为根本,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与范围。移动端作为护士实际使用移动护理系统的主要载体,其功能覆盖护士日常所需所有项目,包括身份识别、信息查看、医嘱执行、体征录入等。该子系统的性能将极大的影响移动护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护士工作站(PC端):该子系统作为移动端子系统的补充和支撑,用于完成项目维护、工作量统计、打印条码、医嘱拆分、信息查看等功能,该系统部署在护士站内,为该病区内的移动端子系统提供业务支撑。
移动护理服务器端:服务器子系统用于全局支撑整个移动护理系统(包括移动端及护士工作站),为上层业务流程提供工作流支撑、数据支撑、接入管理等。并对当前整个移动护理系统中的内部数据进行管理、备份。
移动护理中间件:移动护理中间件是系统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护理系统需要同系统中原有的HIS、LIS、PACS等系统进行对接与数据交换,而直接将移动护理系统同当前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与同步将存在这个很多安全隐患。诸如移动系统中的数据错误将可能影响原有系统的数据完整性。移动护理解决方案涵盖移动护理中间件系统,该中间件有效的将移动护理系统同原有系统相分离,通过中间件实现数据的流通、交换及同步,实现了移动护理系统同原有系统间的业务强关联、数据低耦合的特性。
4 医院建设的特殊性
在医院中开展移动护理应用,需要考虑一些医院适配和医疗系统建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可靠性原则:采集和传输系统的可靠性是具有实用性的前提。
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医院各业务层次、各管理环节数据处理的实用性。用户接口和操作界面应尽可能考虑护士工作的固有特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满足未来数据利用以及原有数据的继承,为数据的再利用提供保障。
安全性原则:安全性一直是医疗系统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也是医用应用系统做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应具备单点登陆,应用层与基础数据层均有访问限制,做到安全可靠,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
标准化原则:采用XML、HL7、ICD10、SNOMED、IHE等医用标准,软件的数据字典遵循国际和国家数据字典的规范和准则。
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原则: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对于医疗业务的不断扩充,应无缝互连其它业务系统,提供必要的系统外联接口和丰富的设备接口,能方便地进行软件客户化定制与维护。
5 效益与发展方向
移动护理的应用,将在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优化、医院层次提升等各个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表现在:
移动护理带动信息化提升:通过建设全面的移动护理系统,为医院提供便捷、可靠、先进的医疗信息化体系,带动信息化在移动化、实时化、智能化方向上的提升,包括人员的智能感知、医疗环境的自动控制等。同时,以当今先进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理念为根本,以移动医疗建设为契机,实现对当前医疗系统的优化与扩展。包括现存的医疗业务流程、细分领域的信息化扩展、医疗决策层的信息化支撑等。最终实现移动医疗带动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全面顺畅的业务流程:通过引进目前先进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理念,对现有系统流程进行优化与再造,逐一纠正当前业务流程中的问题,并结合移动医疗系统实现业务效率的本质提升,将原有的数据电子化提升为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与规范,真正发挥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同时,以简化医护人员操作为指导,利用数据交换、智能感知等技术手段将医护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操作降至最小,避免医护人员被信息系统所限制。此外,通过建设预约挂号、自主查询等系统,实现患者服务的自主化、智能化。从而提升患者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史森中,刘洋.3G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及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1.
[2]郑西川,孙宇,于广军,杨佳泓,王炯.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信息化10大关键技术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1.
[3]顾福敏.医学数据移动采集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 NB-IoT 物联网智慧小区
前言:
目前建设的大多数智慧小区,都是只完成了部分单独智能化的系统,如小区安防系统,小区门禁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但是这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只是局部封闭的独立系统,众多系统各自为政,各厂家的产品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后期与其它系统的对接难度高,无法做到资源与业务全面整合。在此基础上建设的智慧小区系统扩展性差,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交互,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小区。本文探讨如何运用先进的NB-IoT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起沟通小区内部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物业中心、居民与外部社会等多重综合信息交互平台,打造出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的生活环境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智能化住宅小区。
一、NB-IoT技术概念及特点
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是一种物联网实现技术,同蓝牙、WIFI、ZigBee一样,属于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1]。
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2]。NB-IoT具备四大特点:
一是海量连接,NB-IoT单扇区支持5万个连接,是传统接入数的50-100倍;
二是深度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NB-IoT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覆盖面积扩大100倍,预期能覆盖到地下车库、地下室、地下管道等信号难以到达的地方;
三是低功耗,NB-IoT终端模块的电池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
四是低成本,NB-IoT模块的成本低于2G模块的成本,大规模应用后预期可到10元以内。
二、NB-IoT应用背景
移动通信正在从人和人的连接,向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迈进,万物互联是必然趋势。然而当前的4G网络在物与物连接上能力不足。事实上,相比蓝牙、WIFI、ZigBe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移动蜂窝网络具备广覆盖、可移动以及大连接数等特性,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将成为物联网的主要连接技术。
2016年6月16号, 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蜂窝物联网)作为3GPP R13一项重要课题,其对应的3GPP协议相关内容获得了RAN全会批准,正式宣告了这项受无线产业广泛支持的NB-IoT标准核心协议历经2年多的研究终于全部完成。
2016年7月15日,中国电信开始启动800M LTE 4G网络建设,这是国内第一张低频LTE网络,并且将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全网覆盖,为NB-IoT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
因为NB-IoT自身具备的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等优势,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家庭、智慧教育、智慧小区等。
三、NB-IoT在智慧小区应用实现方法
3.1智慧小区应用场景设计
针对智慧小区应用,需要制定相关完整的场景体验和场景智能解决方案,给用户提供一整套智能组合产品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独的智能产品。目前在智慧小区里面的应用场景有:
公共安全防范:小区安防系统(视频监控、红外探测、电子巡更等)、出入口管理系统(人员出入管理、车辆出入管理及车位管理、可视对讲、电梯智能控制、智能信报箱等),居民报警系统(门窗入侵报警、紧急报警按钮、煤气泄露报警、烟感报警、漏电报警、漏水报警等),应用现代化综合安全防范技术,建立小区全面的安全防范体系。
物业管理系统(公共信息和互动系统、远程抄表、智能井盖、智能路灯、给排水监测、地库送排风监测、电梯监测等),通过嵌入各种信息化手段,提升了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为物业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提供全方位的沟通手段,搭建即时、畅通的互动桥梁,达到了提高物业服务水准,降低物业管理成本的目的。
智能家居系统(电子门锁、灯控及调光、空调、窗帘、音响、智能净水、智能空净、灌溉、健康监控、智能网关等),使居民的家居生活智能化、人性化、安全、方便、快捷,享受高贵、舒适的环境。
目前已有一些厂家实现了在产品出厂时预置NB-IoT通讯模块(如三川智慧、宁波水表厂生产的物联网水表、百富科技生产的移动POS机等),这些已经预置NB-IoT通讯模块的产品可直接接入NB-IoT网络中,其它产品则需要进行NB-IoT通讯模块的升级改造,实现对以上场景中所需底层数据的深度覆盖和海量采集。
3.2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设计
为实现智慧小区建设的终极目标,需要构建部署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它是为智慧小区其它系统相关应用的建设提供基础性的软硬件平台。使用云计算模式进行平台搭建并提供服务,采用标准开放的平台接口,完成小区内多个系统集中建设与维护,实现数据统一存储,节省用户软硬件平台投资。在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上统一对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交互,之后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定制和优化用户体验。以大数据为核心,实现小区内各个系统信息分析和联动的需求,同时采用多级权限管理,为物业提供物业统一管理服务系统应用,为居民提供智慧小区APP应用。
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是为广大小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生活服务的平台。平台聚焦小区物业、小区商圈、居民互动、居家养老等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社会力量,组织公共资源,提供小区公众服务,最终实现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平台支持平滑扩展,可根据客户需求和资金投入预算,分阶段部署,平滑扩容升级。提供与城市其它公共信息平台对接的接口,实现对政府部门、相关系统、各类数据信息资源的横向互联与纵向互通,拓展数据交换共享服务,例如⑿∏的公共信息和互动系统与政府的政务服务系统对接、小区的电梯监测系统与安检部门系统对接、小区的安防系统与公安部门系统对接、小区的居民健康大数据与城市医疗系统对接等,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3.3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系统安全保障
NB-IoT使用专门的号码段以及专用的物联网专网,可得到电信级的QoS服务质量保证、网络安全、电信级计费、大数据服务保障。电信运营商提供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全面安全防护,解决了物业公司系统运行维护的后顾之忧,物业公司可腾出精力更加专注于为居民服务,居民也可尽享全面安全无忧的智慧生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使用NB-IoT物联网技术将建设安全、舒适的小区环境;建立高效、科学、便利的物业管理体系;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信息通讯服务;打造温馨、舒适、便利、科学和数字化视听一体化的现代智能家居环境系统,避免了重复投资,满足了政府、物业公司、居民等多方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智能家居;智慧门;安防;健康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262-02
1 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人们对家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城市住宅也多选择密集型的住宅小区方式,因此很多房地产商会站在整个小区智能化的角度来看待家居的智能化,也就是所谓的智能小区。欧美由于独体别墅的居住模式流行,因此住宅多散布城镇周边,没有一个很集中的规模,当然也就没有类似国内的小区这一级,住宅多与市镇相关系统直接相连。因此欧美的智能家居多独立安装,自成体系。而国内习惯上将它当作智能小区的一个子系统考虑,这种做法在前一阶段是可行的,而且是实用的。但智能家居最终会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自成体系和系统,作为住宅的主人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智能家居系统,即使是小区配套来统一安装,也应该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相应产品和功能、可以要求升级、甚至用户对整个设计不感兴趣,也可以独立安装一套。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各种各样的智能家居方案不断被提出。
门,人们进出的必经通道,其种类、款式多种多样,就普通住户的门而言,由从前简单的木门,到现在的钢化门(防盗门),不管哪种门,防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与原来的木门相比,现在的防盗门大多数安装猫眼、门铃以及指纹解锁或密码解锁等功能,给住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比较安全。然而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健康将成为新世纪人类追求的时尚。对于身体的健康状况,不是等到出现问题再去治疗,应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与此同时国家对科技节能的大力提倡,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借助经常进出的门(智慧门),时刻记录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体温、体重、血压等数据),对这些日积月累的大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让这些数据来说话,切实有效的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智慧门上的控制系统和家电电源管理系统互联,实现对家电的功耗管理。
2 智慧门系统所实现功能
作为家居智能化的“第一道门”,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作为重要的子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智慧门除了具有传统门本身的功能外,还包括三大功能,一是搭载健康监测系统,二是增加安防系统,三是家居能耗控制功能,其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2.1 安全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居住环境不断升级,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个人健康和财产安全,对人、家庭以及住宅的小区的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增加了新的难题,要保障小区的安全,防止偷抢事件的发生,就必须有自己的安全防范系统,智慧门系统首先解决门的功能,在传统门的基础上,本文增加了指纹识别技术对门锁的开关的设计,增加门锁防撬的功能设计,这样我们在安防上的可靠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2.2 健康监测系统
智慧门的健康监测系统,本文对现有门把手进行改造设计,在门把手上安装生命体征记录的传感器(如指夹式光电脉搏、血氧传感器),并将生命体征数据记录;在门口放置体重计记录体重数据。这样我们每天的身体状况数据(体温、体重、血压等数据)被记录下来,在这个日积月累的大数据里,进行数据提炼,用数据说话,切实有效的提示我们个人的身体状况。
2.3 家电互联系统
智慧门的控制系统在人员出门时,启动特定按钮,门自动上锁,与家居控制系统进行互连,对需要关闭电源的电器进行再次扫描,确保断电;进门时,根据亮度、温度,自动开灯或者电器,节约环保。家居系统安装烟雾探测器、燃气探测器等监测到煤气、有害气体等信号时,智能控制器内微电脑自动发出相应的指令,智慧门自动开门,方便逃生。同时发出警声并将警情传递给小区保卫处。
3 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门系统,从门的功能上,我们按照出门和进门两种形式来划分。
3.1 出门功能 :
1)检测、记录身体状况;
2)自动巡检关闭灯光,切断电源(节能),布防;
3.2 进门功能 :
1)自动识别指纹开锁;
2)再次检查记录身体状态;
3)根据亮度、温度,开门后自动开灯或者电器(设置合适的条件);
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虽然目前人体生命特称检测设备均已成型,本系统集各种设备功能于一体并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特征提取,根据一段时期数据的分析处理来判断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并给出判断的指标体系;第二,自动开门系统的实现。
在发生警情和指纹识别正确时,智慧门会自动打开,但如何排除误警和虚警时自动开门是该项目要研究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家居系统安装烟雾探测器、燃气探测器等监测到煤气、有害气体等信号时,智能控制器内微电脑自动发出相应的指令,智慧门自动开门,方便用户逃生。但为了保证用户的绝对安全,除了提高各种探测器的检测精度外,还增加有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功能,当参数在一些临界值时,可以通过用户的确认操作决定是否开启门锁。
4 结束语
智慧门系统以家居智能化、安全化、节能化为设计理念,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住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时刻被关注。智慧门可以使住户的居家安全得到保障,可以使住户的居家能耗控制更便捷,更加节能环保。智慧门将为住户带来一个全新的感受,更人性化的服务于住户。
参考文献:
[1] 张福生. 物联网: 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2] 钟建国. 基于internet的智能家居控制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 现代电子技术, 2008(16): 109-111.
篇6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越是面对建设的热潮,我们越需要冷静思考。中国到底需要建设怎样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隐忧?智慧城市能否有效地破解“城市病”难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带着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进行了专访。
“智能城市”更适合中国
《经济》:“智慧城市”是一个热词,目前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总数已接近300个。中国工程院在2010年就开始对智慧城市进行研究,2012年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咨询项目。请问,从“智慧城市”到“智能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认识过程?
潘云鹤:“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英文为“Smart City”。“smart”一词,本意是机灵的、聪明的,而对应“智慧”一词的英文应该是“wisdom”。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很多城市近年来智能化发展的规划与实践,远远比欧美的“Smart City”内涵广阔得多,且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计划。因此,“Smart”一词不妥。我们建议重新定义,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即“Intelligent City”。经过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大量的交流和座谈,大部分官员和学者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已经都向更宽泛的视野聚集。大家认为,“智能城市”的中国定义,已经完全不同于最初的“Smart City”。IBM想做的是smart的IT系统,而我们要建的是智能化的城市。对于带有农村的中国广大城市而言,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有机融合发展。因此,“智能城市”更适合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
《经济》:这就是说,我们提出的“智能城市”,与最初的概念有着质与量的不同。
潘云鹤:是的。IBM最初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实际上是想把计算机系统运用到城市的管理过程中,比如智能医疗系统等。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欧美跟中国是不同的。
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了一份报告认为,从现在到2030年影响全世界变化的有13项技术,涵盖4个领域,即信息技术领域、制造业领域、资源与环境领域、医学与健康领域。其中,信息技术领域包含3项技术,第三项就是“智慧城市”技术。在欧美等不少国家看来,“智慧城市”被理解为一种IT技术。该概念在2008年出现后,欧美国家竞相解读和实践,认识和理解在不断聚集,原有的数字城市和城市网络化逐渐向智慧城市这个概念靠拢。两年前,我们和德国工程院交流时,他们提出在“智慧城市”方面进行合作,主要指的是发展智能电网。
为了推进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建设,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为中国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智慧”的方案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根本性的。比如,IT公司研发的智能系统,缺乏“市长视野”。虽然项目落地了,产品应用了,但结果成为了“孤岛”,或出现了偏差,城市、政府与企业没有实现共赢。如果智慧城市建设缺失“市长视野”,建设目标没有解决城市的主要问题,也没有实现经济发展,那么城市的智能发展等于丢失了灵魂。试想一下,一个深谋远虑的城市,仅仅是一味地使用工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规划,经济怎样增长?城市如何建设?居民谈何幸福?
事实上,有专家做过研究,信息化可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问题,而余下的大部分问题则需要通过综合其他技术和顶层设计来解决。
为什么中外理解上有这么大的不同?因为中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欧美国家已经走过了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时代,已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则同时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融合阶段,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引领城镇化的发展。仅从信息化角度解读智慧城市,通过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难以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这个客观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智能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实践。因此,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路径必然是独特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提出的建设“智能城市”,不仅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运用,还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四化融合。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实质是让一个城市又好又快地巧妙发展的过程。走向智能化的道路,将意味着城镇化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化,工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而信息化也是一种更加深入的信息化。用通俗的话来讲,所谓的智能城市建设就是要将城镇化的2.0、信息化的2.0和工业化的2.0深度融合,使城市能够集约、绿色、宜人、可持续地发展。
“智能城市”的评价体系
《经济》:全国这么多城市提出要建设“智能城市”,“智能城市”到底什么样?是不是需要一个评价体系来衡量?
潘云鹤:如何把我们对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智能化发展道路,是一项紧要任务。中国工程院在2012年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咨询项目,专门研究中国特色智能城市建设的路径。自此以来,很多城市领导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投身到智能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工程院的努力下,中国工程院融合了3个方面的研究力量:课题组成员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宁波等城市,以及中国工程院信息化学部、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和能源、环境、管理等学部的3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组成。项目分成了12个课题组,有的研究智能交通,有的研究智能家居,有的研究智能产业,还有的研究智能空间布局等。另外还有一个综合组,把12个组的内容综合起来形成我们对智能城市的总体看法及评价指标。由于参与研究的人员涉及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考虑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符合中国国情,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化手段的局限性问题。
“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咨询项目也研究了城市智能化发展的评估问题,从200多个待选指标中遴选出30多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最能反映智能城市本质的指标。经过与国外现有的12套智能城市指标体系比对后,最终认为智能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注重5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城市基本建设的智能化发展。如城市怎么能够巧妙地发展,街道应该怎么布局,房子应该怎么造,城市应该怎么规划,城市应该发展到多少人口等。现在有些城市道路修到了60米宽,有些地方还计划修到100米宽。这么宽的道路有没有想到行人怎么通过,街区的生活如何便利?第二是城市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如什么样的产业最适合于这个城市,最近5年宜发展什么产业,5年以后这些产业可能转向什么样的方向。在一个平均每平方米房价达到2万元、3万元的城市,什么样的产业才能与之匹配。第三是城市信息环境的智能化发展。如5年或者10年内城市应该有多大的宽带,宽带里会传输与承载什么样的内容,应该布哪些传感器,应该有哪些数据能够收集起来,在这个数据基础上怎么能够集成为新的应用系统,让每位居民通过这个系统知道如何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如找到最合适的医生、小孩能够很好地上学等。第四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如城市如何为居民提供教育学习、交通、政务等方面的高效服务。第五是城市人力资源的智能化发展,即城市居民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一个城市只有把设备的智能和人的智能结合起来才能运行好。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我们靠的是人口红利,到了工业化升级换代时期,我们要更多地转向靠知识红利,靠人才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城市本身的智能化发展可以评估,但如对城市排名则需谨慎。不能说一个人均月收入只有3000元的城市,智能化水平一定不如一个人均月收入3500元的城市。智能城市应按区域、基础、体量、阶段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避免城镇化的三大陷阱
《经济》: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智能城市”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您认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潘云鹤: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但是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处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在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在我国仍将快速发展。“智能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重研究用之于避免城镇化的3个陷阱。
第一是贫民区的问题。巴西、墨西哥等国不少城市都落入了这个陷阱。人进城了,而新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房价不相适应,结果出现了棚户区。因此,我们要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要研究好城市建设与人口容量的关系,避免出现贫民区。
篇7
从10秒到3秒,美敦力对于创新的理解和诠释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中,而是体现在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中。有好产品并不能让企业走到今天,在对历往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单纯研发投入和企业业绩相关度几乎为零,而商业模式整体创新(而非单纯技术创新)则能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甚至商业模式创新可助后发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弥补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不足。
一次为平民的实践
用摩托车的成本制造平民汽车,印度塔塔集团为平民制造的十万卢比小车的经典案例至今回音不断,也由此引发一个全新的名词“节俭创新”(Frugal innovation)。
“节俭创新”的本意是减少产品和生产的复杂性及成本,通常的做法是在不降低产品使用寿命、可靠性和质量的前提下减去不必要的功能,为发展中国家的用户或是被忽视的客户设计。企业此举意在用销售量来抵冲单品减少的利润额,但更为深远的意义则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减少使用稀缺资源。这种“以少成多”的方式只有在“少之有道”的前提下才成立。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是一种解决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智慧。
在医疗器械领域,GE、西门子都曾以制造复杂昂贵但品质优异的设备而闻名,但受“节俭创新”之风的影响,企业开始在产品中做减法,让大众用得起才是创新的王道。
出身于孟加拉的美敦力CEO Omar Israk对“节俭创新”有自己的看法。这位前GE医疗集团医疗系统部门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热衷于全球化,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他的预测是中国将在未来十年成为世界医疗器械的第二大市场。的确,美国市场在放缓是个不争的现实,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很多人的认识也有误区――认为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医疗设备只需要价格低廉,具备基本功能的产品即可。
对价格的考量并不能以牺牲品质和功能为代价,Israk甚至认为“节俭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创新的本意,价格并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在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创新趋势是,一些公司在新产品设计中甚至会采用蛙跳式的发展,越过传统技术,直接采用最新手段来实现产品的微型化,采用移动通信手段或是其他的先进技术,这些方式比依照富裕国家模式开发的产品更好更便宜。2010年,GE为中国医院研发的便携式CT设备Brivo便成为这一领域的范例,它将高端系统中的数字技术应用在小型设备中,去除不必要的功能,满足了经费不足的基层医院的需求。
Israk很早便注意到了产业界的这一动向。作为尝试,他已经在与闻名世界的同乡,穷人经济学家尤努斯合作,为孟加拉的产科护理提供超声技术。
他对产业的洞察和执行力甚至被GE前CEO杰克・韦尔奇写在了《勇往直前》一书中。1996年,“中子弹”杰克把他从竞争对手那里挖来,由他来负责超声波业务,到2000年,GE从无到有做到了这一领域的第一名,每年增长20%~30%。
Israk接掌美敦力之后,意在亚洲、拉美和非洲市场推行新型的“节俭创新”。开发低成本、适度技术的设备可以帮助公司拓展在新兴市场的客户,同时也可以避免费用昂贵的高科技产品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在这样的规划之中,一个“新兴市场创造,全球销售”的商业模式也浮出水面。
美敦力在印度与当地最大的健康管理供应商阿波罗医院公司合作,合作推动便携式血透设备在印度的应用,这是公司针对新兴市场的举措之一。印度有7500万人患有慢性肾炎,其中20万人需要血透或是换肾,其他新兴国家市场也有着类似的巨大需求。美敦力准备为此在全球范围内投入7000万美元来设计、开发以及制造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需求的新型便携式血透系统。原有的血液透析设备存在怎样的问题呢?能够提供血透的多为大型医院,由于血透系统耗水量巨大,一次需要120升水,医院需要投资数十万元建设占地面积很大的配套中央超纯水处理系统。不仅如此,血透机界面操作复杂,流路盐水注入和清洁等工作需要手动,使用掌握难度高、工作量大。这些问题将大多数病人挡在了门外,也使得每次血透的费用居高不下。而美敦力想通过一个全新的方式来开发一个低成本,便携好用的设备,降低医院和病人的使用门槛,锁定的使用对象是中小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甚至可供家庭使用。
这一研发将直接挑战现有的血透设备制造商,但由于定位不同,美敦力向下延伸的策略使其满足了以前未被覆盖到的人群的医疗需求,而这一设备对技术的要求丝毫不曾减弱,甚至还更高。
同样在中国,高达1.1亿的慢性肾病患者中终末期患者有150万~200万人,其中只有约30万人有机会接受血透治疗,与印度一样,血透设备同样存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一次透析费用300~400元不等,月费近5000元。一旦便携式设备投产,病人一次透析的费用将大幅下降,耗水只有10升,设备自带小型超纯水循环处理系统,由于使用简便,病人可自行按说明操作。这些新兴市场消费者的共性需求得到了满足。
Israk在其布局中,这一血透设备的生产放在了中国成都。刚刚在中国上海成立两年的美敦力中国创新中心的科学家在这个血透系统研发项目中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另外,从大方向来看,美敦力看中的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以及中国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从小而言,公司在北京、上海都有布点,成都作为西部重镇,将使其在西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成都日渐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上海、北京形成呼应。此后,这些血透设备还将销往世界各国,在新兴市场达成的低成本创新也将惠及发达国家。Israk的全球视野,因地制宜的美敦力式的“节俭创新”已经得到了华尔街的好评,毕竟新兴市场国家对新型医疗器械的需求可以有力地弥补欧美市场的疲软,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心,也将赢得公司在亚洲的未来。
从产品创新到营运机制创新
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人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公司如何创造价值与传递价值?公司如何捕获价值?
Israk用一个等式来总结美敦力的价值主张:临床实证+经济实证+定制解决方案=更好的顾客价值。美敦力的创新将着重于性价比、安全以及惠及大众,而这一切的背后要有客观的数据作支撑。
对医疗器械公司而言,临床效果是考验产品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产品创新追求的目标,但是单这一条在美敦力已经行不通。公司将经济价值与临床价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团队在考虑创新时,必须两者兼顾。这是“节俭创新”的体现,尤其是兼顾各地区状况的经济价值能够有效解决市场渗透率的问题,让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而不再是一品走天下。为此,围绕经济价值,美敦力设计出战略、循证、商业化、衡量以及创新五步骤,体系化的思维使得各个环节各司其职,达到整体最优(如图1)。也正是公司从顶层设计创新机制,决定了美敦力创新的可持续性。
1. 战略:基于经济价值设立优先级
美敦力对研发的观点是,不考虑性价比的技术不具备可持续性。技术首先要考虑如何帮助客户,即医院和临床医师解决问题。当企业试图把产品商业化时,关键问题是:是不是值得这样做?
临床价值向来是令医疗设备公司自豪的事,但是在不远的将来,医院管理者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会要求看到经济效益分析,这迫使医疗设备企业转换思维。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以往医生主导购买决策,而现在利益相关者、管理者会和医生一起考虑如何优化质量和成本。
血液保存技术便是其中一例。以往医疗从业人员认为给病人输血是件好事,但是近来的实践表明,输血会导致并发症。为此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和心血管麻醉医师协会(SCA)对心脏手术指导意见,倡导节制使用血液制品。根据这一趋势和指导意见,美敦力发起了一项重新思考血液管理的行动,要求人们超越现有的产品和技术,站在全新的视角来思考新的解决方案。根据STS和SCA的指导意见和建议的技术,美敦力帮助医院开发了一套在整个治疗期间针对个体情况的血液管理方案。这套方案包括病人评估,血液保存的财务影响,并且以指导意见为蓝本,引入精益西格玛管理等措施来培训医院员工。从方案设计、培训到实施,美敦力不仅仅是一个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而是创造一种新型的医院血液管理解决方案,试点医院在五个月内,平均输血率就从80%降到20%,一年可节约成千上万美元。
这是一套共赢机制的设计,经济效益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价格的降低,而是体现在成为新的价值创造者,甚至超越自有的产品去创造一套新的体系,为客户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2. 循证:找到临床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证明点
用数据说话是美敦力评估经济效益和疗效的重要依据。美敦力不仅长于产品研发,还长于用统计方法追踪治疗效果。统计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医生更快地识别问题所在,找到诊断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将真实数据公开后,人们可以对美敦力的产品或治疗方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一个扁平的互联网世界,数据的客观、公正和透明越来越受到要求享有知情权的病患的欢迎。
美敦力与耶鲁大学合作“开放数据项目”(Yale Open Data Access Project),首开先通过独立评估的方式来分享临床数据。这些数据经独立的研究人员发表后,人们可以更为客观地看待一些诊疗方法的使用范围与条件。
此外,上市后监测亦是评价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长期提供上市后设备的临床表现及成效的数据分析,对企业和医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也能让病人获得必要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敦力建立了AVAiLTM医疗信息网络,从医疗产业、学术机构、政府、专业社团以及第三方机构中获得设备的临床表现数据,这一网络也在不断扩展中,从西欧延伸到拉美,并且继续在全球扩展。
美敦力在持续创造、测试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式的同时,也让对疗效的公开数据研究成为整个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深化创新的链条,也以此赢得公众和医疗机构的信任。
3. 商业化:试点、规模化以及广泛部署
杜尔加普尔是印度东北角的一座小城,人口约一百万。有着世界领先技术的美敦力在这里开展了因地制宜的医疗方法创新,用来服务低收入的病人。在这里心脏病很普遍,但是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得到治疗。美敦力在当地建立了几个医疗营地。一个下午的时光,技术人员在乡村用低成本的心电图仪器可以扫描几十个人,通过无线传送至几百英里外的医生处,解决乡村医生匮乏的问题。同样,美敦力为了让心脏起搏器为老百姓接受买得起,公司和当地伙伴合作创建了印度第一个医疗金融方案,可以分期付款。这些方法都没有使用全新的技术,而是采用商业模式创新进入一个以前从未进入过的市场。这些尝试让公司看到了很好的前景,正在计划将项目从印度延伸至其他新兴市场国家。
4. 衡量:跟踪ROI(投资回报率)
所有的创新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机制,美敦力看财务回报,也看疗效,有好技术但是不能服务病人,这不是好技术,病人还要用得起,这是公司整体指标的一部分。
5. 创新:反复论证产品和项目
从创始人Earl Bakken与明尼苏达大学C. Walton Lillehei开发第一个由电池驱动的外部心脏起搏器开始,今天美敦力的业务领域中数以百计的项目都是通过合作创新的方式来实现的。美敦力创新的对象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治疗方法、概念以及流程。
合作创新的重要性在于技术专家和医疗专家的共同参与。医疗器械公司能够提供的是技术,像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学以及制造,但是还需要从医生那里获得病人的治疗情况,从中发现病人的特殊需求。
在印度钦奈,两位美敦力的员工在萨维沙医学院附属医院观察病人的就医情况。这家医院是非赢利性组织,每天为600位居民提供免费的或是低成本的医疗服务。美敦力的员工与当地150多名护理者进行充分的交流,掌握了影响印度医疗体系的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构想出首例针对印度糖尿病患者护理的方案。调研者对此不无感触“当看待发展中市场的创新时,你得放下手中的挑战,针对你看到的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
篇8
【关键词】移动医疗 电信运营商 产业链整合者 医疗社交化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5-0077-05
1 引言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给出的英文名称为mHealth(mobile 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提供医疗和相关信息的服务,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为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应用。
移动医疗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大大提升医疗卫生系统运行效率,在全球已广泛应用,发展空间巨大。由于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不少国家已将移动医疗打造成战略级“跨界”产业,以改变传统医疗行业发展模式。移动医疗也为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在改善医疗环境、医护质量及紧急救护和健康监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移动医疗的发展需要移动运营商、信息平台系统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和医疗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以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移动医疗多维度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以远程医疗、个人健康监护等为主的应用是移动医疗的重要切入点。运营商可以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各种技术和设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 移动医疗产业链及其特点
研究移动医疗产业链,无疑能全面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移动医疗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和竞争关系异常复杂。运营商想要取得成功,关键是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
2.1 移动医疗产业链描述
图1所示为围绕移动医疗的产业链。位于中间的手机符号代表移动医疗的感知终端(更确切地说是佩戴它的用户),围绕这部手机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健康关爱服务,需要合作伙伴门的共同努力(当然,有些合作伙伴可能会身兼几重角色),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终端生产商、IT公司(硬件、软件、集成商)、金融投资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医院和公共医疗机构、私人医疗机构、银行和支付公司等。其中电信运营商为产业链提供2G、3G、4G以及WLAN的通信网络服务。未来的移动医疗发展中,将在构建移动医疗平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同时也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2.2 产业链特点
(1)跨界:移动医疗是原来互不沾边的医疗服务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由临床医学、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科发展、融合而生,通过无所不在的泛在通信网络,使用各种智能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产业。所以跨界是该产业链的最大特点。
(2)政策和监管风险:医疗一直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也是敏感的领域,医疗安全事关重要。所以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严格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在管理和发展活力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监管者和行业参与者的共同智慧。
3 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定位
移动医疗是多链条并列交叉、竞争与替代错综复杂的产业价值网,没有注定的领导者。谁对市场规律理解得更透彻,谁对产业链的变化理解更深刻,谁的资源更稀缺,谁就有可能利用市场转型期创造的机会,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在移动医疗产业,运营商先要做好定位,这主要基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1)移动医疗面临重大的市场机遇
在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 000亿元。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必将迎来移动医疗的浪潮,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未来也会迅速增加。
(2)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用户的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急需移动医疗等平台和应用提高运作效率。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随时随地更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移动医疗应用正好满足了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需求。
3.2 面临的挑战
(1)运营商面临哑管道的威胁和转型的需要
处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TMT(Telecom/Media/Technology)产业融合和互相渗透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以话音为代表的主营业务都受到了来自多方面(例如VoIP、即时通信等)的极大冲击,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运营商沦为“哑管道”的风险正在积聚。因此运营商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并进入新的市场,以期能够扩大收入来源,向价值链上方攀升,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商业回报,同时给用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
(2)产业链内的竞争
移动医疗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视其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增长契机和潜在盈利蓝海。现阶段传统医用传感器、医疗保健设备和仪器制造方面的厂商,将“移动医疗”视为其核心业务的自然延伸,因此尤其活跃,并同时也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各运营商也在各自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和尝试。产业发展一旦进入快车道,产业链内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3.3 运营商的定位
基于运营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中,应重新定位,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1)产业链整合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运营商应向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合作方式转变。为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发展,运营商应担起整合产业链的重任,控制产业链的核心资源,协调产业链的关系,引导产业链的发展。
(2)合作的倡导者
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新的“利益共享联盟”的形成,对于运营商来讲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就拥有更多的资源。运营商可以构建适合自身定位的合作伙伴网络,与合作伙伴共赢,打造共赢的生态链。在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和信息通道,可以牢牢把控对用户网络和信息的使用等收费环节。运营商与合作方可以采取内容、服务、开发平台合作等模式。
(3)平台的提供者
打造有价值的移动医疗平台是转型期运营商的战略选择。搭建移动医疗平台,可以凝聚合作伙伴,聚合医疗健康产业价值,丰富业务和拓展盈利模式。
4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探索
在移动医疗领域很多国外运营商做了先行实践,并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以下举几个典型案例。
几年前日本NTT DoCoMo就开发和部署了所谓的“大众健康支撑平台”,用户使用的是大家熟知的各种便携式生命体征感知终端,包括体重、血氧、血压监测器等,可由不同的医疗器械厂家生产,并配置符合NTT DoCoMo规范要求的接口,通过用户手机上的应用和控制程序经由3G网络来把血压、体重等数据传输到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上。以往电信运营商仅仅扮演一个传输管道的角色,如今运营商变成这一重要数据资源的管家,并根据需要为各种专业移动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适配的数据格式转换和分发服务。
北美运营商AT&T选择与系统/平台设备提供商(如Cisco等)和专业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AMD Global Medicine)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远程健康解决方案来促进各种应用和服务开发及部署。
Vodafone所实施的移动健康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一个易于灵活通信、医疗数据交换、传输、存储和检索的工具,使得远距离的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远程诊断。
可见运营商在开拓或进入市场的手段和策略上各有特点,AT&T和NTT DoCoMo等采取了“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方式,而Vodafone采取了提供“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且起步的时间、发展的进度和规模也不一样。相关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及差异性、民众医疗和保健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及相关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和竞争性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普遍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模式。
相比国外,由于国内独特的体制和国情,不同区域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全球发展的缩影,运营商应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细分策略,开发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与客户群的医疗、健康、保健需求。例如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发达地区可以采用“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模式。
5 移动医疗的现实困难和发展趋势
5.1 应用现状
无线查房无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移动医疗应用。医院的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条码、Wi-Fi、RFID等信息化技术辅助临床医疗。医院大楼内设有Wi-Fi,医生查房时手持平板电脑,通过个人账号登录后,自己所管理的住院病人信息一目了然。医生、护士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时随处采集和记录数据,不再局限在办公室。打针、服药、体温、医嘱等具体信息都同步更新与显示,病人名下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可即时点击查阅,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折腾找资料。
新的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的不断推出使得移动医疗应用越来越多: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医患双方可以查看电子病历及医学数字影像、监测各项生理健康指标、查询药物、查看自救程序及其他医疗信息在线数据库;将移动超声探头插入智能手机可以实现手持式超声显像;使用物联网(M2M)技术可以实现多种移动医疗监测,例如跌倒探测器、电子床单、癫痫报警器等设备一旦被触发就会立即把报警信息发送给医院。
移动医疗的使用并非仅限于医疗,对于个体健康监控,例如对独立生活的老人看护和救助,对怀孕妇女和婴幼儿看护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5.2 现实困难
(1)移动医疗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移动医疗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我国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在国外,让政府、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都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国内让用户付费却困难重重。
(2)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也是制约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壁垒。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而且很少使用;美国尚且如此,国内民众的观念就更难接受移动医疗。
(3)医生不愿意使用。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患者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及其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用心。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作是对他们工作习惯的改变和颠覆,他们并不情愿拥抱移动医疗。
(4)医疗是个敏感的领域,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而很多移动医疗的应用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这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误诊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国家也势必会加强对移动医疗的管理力度。
(5)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当前移动医疗技术上仍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卫生医疗机构对引入移动医疗系统顾虑重重,仍处于观望状态。移动医疗要想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一线,还需要增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5.3 发展趋势
移动医疗虽然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但其向前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将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医疗越来越移动化。移动互联网让信息随时随地随手可得,这必将改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智能手机将发挥如显微镜、听诊器一般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在“移动”中工作。医院信息系统(HIS)会越来越“移动”。借助移动医疗,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提升内部沟通效率,而且能促进医患互动,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2)移动医疗功能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降低,手机上必将集成医疗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手机上的传感器可以时刻记录我们的运动、心跳、体温、睡眠甚至情绪的信息,基因技术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的“初始设置”。目前一些手机已经具备了监测脉搏和心跳的功能,国家政策放开及监管机制健全后可以使用。
(3)医疗社交化。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发展迅速,那些善于经营自己品牌的医生和民营医院,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社交工具,通过推出“关注医院的微信看病挂号费、诊疗费打折”或“关注医生的微信会及时提醒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随诊”等措施来吸引患者。
6 结束语
如今,我国医疗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移动医疗的各项基础条件越来越成熟。移动医疗将引领医疗模式“颠覆式的变革”,使之向更为个性化、以用户为导向的模式转变。以医改为核心的政策推动和以移动终端设备大普及为背景的市场环境,将助力移动医疗的创新。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医疗领域延伸,尤其是移动宽带、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移动医疗市场高速发展。移动医疗的普及将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促进医疗信息在相关主体间共享互通,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便捷化、个性化、共享化、智能化和感知化。电信运营商凭着庞大的用户资源、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能力,将在移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钮钢. 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 王爱宝,崔勇. 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 宋杰,张敏.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 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控制系统模式框架研究;制度控制系统;管理控制制度;地震医疗急救
一、引言
(一)概述
地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山区时。但迄今人类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将在何时何地发生,以至很难防范。我国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近年又进入地震频发期。如何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当今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资料与分析
1、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医疗应急措施看我国的医疗应急管理体系。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国家信息中心预计,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4000亿元-5000亿元。如何有效组织救灾工作,减少损失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挑战。
2、内部控制的定义及作用。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但是有许多关系人民基本生活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改善,如上文提到的地震救灾应急医疗系统。与抗震经验丰富的日本相比,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地震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相对薄弱。
二、中日医疗应急体系的比较
为了解决我国在救灾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分析世界上救灾体系比较先进的国家的应急医疗体系。以此为基础,找出我国医疗体系的软肋,寻求解决方案。
(一)日本危机管理机构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繁的国家,多年的经验使得日本的地震救灾体系十分完善: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分为: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由主管卫生和福利的厚生劳动省负责建立,并以之为中心,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
我国应急体系始建于2003年,2006年正式成立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和“一案三制”。一案是应急预案,三制是机制、体制和法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从国务院和地方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的各类专业人才库抽调人员组成临时专家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政府或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工作。
(二)日本危机管理网络体系与职能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用。除已有较完善的气象防灾信息系统、流域信息系统、道路灾害信息系统及覆盖全国的“中央灾害管理无线广播通讯系统”等外,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的应急电子政务系统已开始使用。日本不少高校设有“危机管理”专业,专门培养高层次的防灾救灾、应急管理方面人才。部分非政府机构成为防灾减灾的法律主体,如银行、红十字会、电信电话公司及广播协会,积极推进地方公共团体、指定中央和地方公共机关实施防灾事务,并进行综合协调。地方管理也明确指定包括运输、电力、煤炭、电信、媒体等公共事业需无条件积极配合抗震救援。
在我国,医疗急救属于急诊医学的范畴,基本仍侧重于院内急诊。而真正作为院前急救的培训教材和课程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更缺乏灾难医学、空中、野外等特殊环境的急救培训教材。虽然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大部分专业内容互通,但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即使是一个专职的急诊科医生,不经过专门的培训,也很难较好地完成院前急救工作。
目前,有些政府部门、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及医院对院前急救工作并不重视,在我国几乎没有人将院前急救作为终身职业来看待,也没有人愿意在5年医学本科毕业后从事目前这种“担架员”的工作,而对普通公众的急救培训更是少之又少。
三、我国地震医疗救援现状
(一)由此次汶川地震而发现的问题
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的应急医疗急救能力得以很快完善,但是在此次汶川地震急救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二)以管理学中内部控制的方法为依据提出的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之制度控制系统。制度控制系统是指企业通过规章、条纹的形式规范和限制企业各级管理层与全体员工的行为,以保证管理活动不违背或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运用到地震急救管理中,则表现为:
1、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组织结构。由于地震救灾属于特殊时间的特殊行动,采用金字塔式的功能化组织结构效果比较好。这是一种具有组织内部的严密性,严格的制度和层次等级来保证信息工作有效的组织结构。
2、应急管理机构常设化。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问题上,日本有分工明确的常设卫生应急体系负责指挥,并与其他应急部门形成网络联系。而我国现有的医学救援模式是“应急处理多、应急管理少”,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需医学救援时,需临时成立救援指挥机构,缺乏持续的运行机制和常设机构,难以应对复杂的救援管理和指挥。
3、网络化。日本不仅建有专门地震基础数据库,还十分注重医疗资源共享,并特别强调积极与媒体沟通,形成完备和发达的监控信息系统。日本将媒体视为“政府应对危机的最好朋友”。在灾难应对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加拿大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紧急事件管理证书项目协调员玛丽安・布恩认为:紧急事件中及时向公众如实事态信息,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恐慌,提高公众在紧急事件中的主动配合,且有利于发挥公众在紧急事件中的集体智慧。
我国经济实力仍很薄弱,加上人口基数大,在借鉴国外医疗应急救援管理模式的同时,应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自身能力,分阶段,在宏观决策、统筹规划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最大限度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和成本-效果最优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模式。
四、结论
由于专业、语言、网络等限制,直接获取、阅读和理解各国现行法律法规及政府文件存在一定困难,不排除对各国法规等理解和阐述存在一定偏差。但是,综合考虑我们能够发现,我国的地震应急医疗急救系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本文的一些看法和意见由于专业知识所限可能存在偏颇,旨在为我国的急救管理系统有所贡献。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越发需要保持冷静,一项有条不紊,控制有序的医疗急救系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许我们可以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对这一系统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解读中国地震带[J].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6).
2、思远.世界进入强震周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J].2008(6).
3、姚国章.典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借鉴[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