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高寒地区;裂缝;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 A
道路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想要生活就要出行就要进行一些相应的活动,是的的确如此。我们每天上班、买菜、购物、不同地域的货物的运输都离不开公路,公路在如今的人们的生活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公路对于我们偏远的山区更是非常的重要的,俗话说的好想致富先修路,正是面对着这样的形式人们对于公路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进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道路桥梁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不断地接近于世界的先进的水平,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决。由于自然的因数对于我们如今的公路建设发起了严峻的挑战,由于运输压力的增大,对于高寒多雨地区的公路建设的要求更加的苛刻,如何能够更好地保障公路的质量将我们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的研究的方向。
一、路面纵向裂缝及网裂
高寒地区海拔较高,天气寒冷、特殊,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也大。公路路面及路基两侧由于长期积雪积水、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路基冬季发生水份重新分布等现象,到了春融时期,聚冰的融化会使得基层材料中含水量急剧增大,形成路面开裂。同时,由于施工缺陷、不当使用公路等众多原因,使得公路结构不再紧密,土方路基发生沉陷造成路面开缝,起初只是一条裂缝,后来逐步发展成很多裂缝如网状一样,即为“网裂”。
二.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处理方法
1季节性冻土的影响与防治
公路冻害的发生是因为该地区有不均匀冻胀作用和较大的冻胀作用引起的。鉴于此,避免高寒地区道路发生不均匀冻胀和把冻胀作用造成的危害控制在允许的程度范围内是季节性冻土路段的路基下垫面(下垫层)设计的核心目的。而消除路面邻板高差和减低冻胀作用可以通过设计垫层来达到要求,因此,非冻胀性材料和耐冻胀属性材料便是垫层首选的完美材料,工程施工中常使用的砂砾石或隔离层以上填埋土就能充当此任。提高路基、做好填土的压实工作、加强日常排水也是减轻道路冻胀的有效措施。
2多年冻土的影响与防治
高寒多雨地区因为受降雨条件、区域气候和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这些区域湿地特别发育。在湿地区域内,若仍套用常规方案设计施工,常会造成公路病害(冻胀、沉陷、翻浆)的频繁发生。高寒多雨地段的导热系数变化以及排水效果差还会导致多年冻土融化等问题的发生,铺各类编织物品、换填土、或者使用塑料排水设施等常规的施工作业往往不能得到理想的养护效果。通过引进技术,一种叫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的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而且也是建筑领域常用的保温材料,使用聚苯乙烯泡沫不但能够减少路基地表下永冻层融化带来的沉降问题而且能够有效阻止永冻层的融化。新材料的引入使得高寒地区路基的冻害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水文调查、地质调查及筑路材料质量的影响与防治
在高寒多雨地区公路沿线和附近点位的水文调查、地质调查以及筑路材料选择上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这都将使最终的调查结论存在不准确性。为了减少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详细的水文调查、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做到严谨、规范、科学。不管是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都必须认真负责的做好沿途的各项调查与取样试验工作。在水文调查中,注意不但要对调研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进行分析统计、观察记录,而且关于地下水的流向、流量、深度也要详细记录。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在路基、路面施工和路况病害防治过程中提供参考和依据。在我们整个的地质调查的工作中,在原有的工作的基础之上一定要注意到软土情况以及沼泽等相关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实验,尽早寻求解决的方案。
4不良地段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与对策
造成高寒多雨地区路基沉陷的主要因素中,不良的水文地质地段占据着较大的比例。
(1)关于膨胀土的处理措施。膨胀率超过3%的土都必须做如下处理,首先要清理掉旧土,换填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土,其次在最佳含水量的状况下把路基下面的膨胀土进行压实,马上用土工布铺上再将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土包起来,最终保证路基厚度与压实度。
(2)关于地下水的处理措施。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首先采用石料作透水层和盲沟,遇到靠近山坡一面的地下水可根据水位的高低,使用深度不同的渗水沟技术,将地下水引入用粗砂碎石与土工布裹着的有孔洞的塑料排水管里,保证路基不再受到地下水的长期浸泡,以此来达到公路路基的稳定。
三、裂缝产生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三:路基施工不当、温差太大、材料问题。
路基施工不当
由于路基施工不当易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基层开裂并反射到面层是形成路面裂缝的主要原因。通常路基不均匀沉降由填、挖结合部处理不好、使用大粒径的石块或片石进行填筑、碾压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易发生裂缝的部位为: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接处、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等。在这些部位,应当注意路基填料之间的衔接过渡,并应采取合理科学的处置办法,避免产生差异沉降而形成裂缝。
温差大
现在公路大部分都是沥青混合料铺成的,因为沥青混合料在温度比较高时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能力。在高寒地区,所需经历的气候考验更为严峻。高寒地区普遍昼夜温差很大,当温度发生剧变时,沥青结构所能承受的应力将无法迅速变化,导致地面温度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产生裂缝。同时,温度对沥青整体结构中的路面和基层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内部整体收缩情况也不尽相同,势必将产生裂缝。
3、材料
公路路面和基层在保证厚度的同时,材料的强度、结构层整体强度也需保证。沥青路面的基层材料需要有较高强度的结合料稳定性,在现行使用的材料中,稳定土类能较好的满足强度要求,但是稳定性却不好,因为在高寒这一特殊要求下,使用稳定土类材料将很容易形成裂缝。
四、裂缝防治措施
1、公路面层
公路要经历风吹日晒,所以公路路面必须使用优质沥青。在满足稳定性条件下,需考虑选取感温性小针入度大的沥青,或者采用多种沥青材料铺筑,形成抗裂性能好的沥青面层结构组合。
2、基层材料
公路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以便于承担荷载,不至于过早的产生疲劳破坏。我们可以采用高强少裂的基层结构,并应控制好细骨料的的含量,减少路面因基层收缩引起的裂缝。
五、结束语
经济的持续的增长带动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我们今天的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大的环境下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带来了严峻的竞争的形式,想要在行业内有立足之处,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避免因为技术原因被淘汰,与此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公路在如今的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公路的参与,当然随着发展的深入很多的问题体现出来,想要改变这些状态,就要不断的从源头找到原因,进行根本的整治。维护公路应从人人做起,从源头做起,除了不让公路经常超载,也要结合高寒地区实际科学、合理地建设公路,尽量减少高寒地区公路裂缝的产生,以达到提高公路使用寿命,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长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原因及处治[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32.
[2]张连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病害成因分析[J].交通世界,2005,8:71.
篇2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建议
十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完善环境保护规划、落实执法监管工作、加强环保宣传力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环境保护规划
“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提出已有几年时间,在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农村、山区、偏远地区,虽然也能注意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是生态环保工作往往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比如有些地区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灰石等,采取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造成土地塌陷、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粉尘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仅影响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也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当地政府在规划地区未来发展时,要坚持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靠山吃山,要结合当地特色,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比如四川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特点,率先尝试发展乡村旅游,以创意园艺景观为基础,以产业链延伸为落脚,以合作经营模式运作,发展成为全国文明的旅游热点和指知名乡村旅游品牌。
二、落实执法监管工作
我们国家很早就提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无视法律法规,对当地环境肆意开发破坏,或者将污染物直接悄悄违规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一些野生动植物较多的地区,一些民众或者偷猎者大肆捕猎珍贵野生动植物,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当地相关部门应完善环境保护监管法规,落实环境监管工作,将监察、执法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到位。比如将所在地区进行划片,让每个工作人员都有直接的负责区域,并落实相关的监管职责。同时,加强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组建强大的联合执法小组。比如环境监测部门及时为环境监察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配合环境监察部门的工作。
三、加强环保宣传力度
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仅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政府监管执法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大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大众的法律意识。比如可以深入到农村基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动员村委工作人员做好生态环保普法工作;走进校园开展生态环保知识讲座等等。另外,还要呼吁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保当中,鼓励群众积极监督生态环保违法行为,在发现相关的违法情况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帮助相关执法人员及时查处破换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事件,充分发挥群众的伟大力量。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与群众的信息互动,比如用通俗易懂的图表和文字定期向群众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信息,保护落实群众的知情权,提升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促进地区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大、长远的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政府要做好领导带头作用,完善环境保护规划,落实执法监管工作,加强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多种举措,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华.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 企业研究,2014,06:161-162.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1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工程,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水利工程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发展也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发展下,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注重,即在水利工程发展建设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施工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施工发展是建立在天然河流上的,为此,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对河流生态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对河流生态平衡的破坏,也不利于河流中水生植物的生长。另外,水利工程施工会对不同河段的河流进行拦截处理,截流会导致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导致河流水深发生变化。
2.2水利工程施工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会占据较大的陆地面积,对陆地植物的生长带来严重的破坏,导致很多农田、草丛、植物等无法生长。第二,水利工程的施工还会对周围局面的生活带来影响,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加重了居民居污染情况的发生。第三,水利工程施工蓄水之后,会导致地区地下水发生变化,表现为地下水位的升高。水位升高之后会导致土地被淹没,加重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的可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灌溉会导致陆地变成水体、湿地,减少绿地实际覆盖面积。
2.3水利工程施工对局部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中型水库的建设严重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灌溉会导致陆地变成水体、湿地。对一些地区的气候、降水也会产生影响,表现在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水大面积的积累,在阳光下,积累的水大面积、快速蒸发,出现了降雨。长时间的降雨直接影响地区温度,导致冷空气的增多,破坏了自然生态。
3应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对策
3.1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第一,在水利工程正式施工之前,有关部门需要综合、全面分析水利工程施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水利工程实施可行性、必要性以及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之后实现对水利工程的全面规划。第二,在开展水利工程的时候,需要有关部门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施工,在充分应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三,水利工程施工如果涉及到居民的迁移问题,则是需要政府部门在水利工程实施之前制定完善的居民迁移制度,从而加强居民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支持,减少因为工程实施和民意矛盾引发的生态事故。第四,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第五,在水利工程实施之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做好绿化工作。
3.2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展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做好有针对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不同的水利工程施工中采取有针对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在发展水利工程的时候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在签订施工合同的时候,需要对水利工程施工能够产恒的污染物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污染物的类型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严格限制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污染。
3.3保证自然河道的天然功能
水利工程施工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从施工条件、选址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来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污染性较高问题的控制,要应用高端技术形式来保护当地的名胜古迹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还需要减少对天然河道的过度开发,保证河流应用的安全、清洁。
3.4应用科学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会出现一些耕地、占地、移民、赔偿等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水利工程的实际施工中需要加强对科学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水利工程施工位置,并结合实际实现对项目的针对性开发。为了减少水利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禁止在河流的中下游开发堤坝。
3.5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
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将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到实处,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在发展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加强对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和生物平衡。工程的开展要尽可能应用低碳环保材料,应用完善的生态环境影响反馈机制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跟踪调查,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予以及时的解决。对于违反生态环境的行为需要加大惩处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稳定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洪涝灾害,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在发展水利工程的时候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学习和调研,在开展水利工程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周围生态环境,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思琦,于思辉,刘东波.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8):55+57.
篇4
【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措施
1 公路环境保护
1.1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公路环境保护是由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 我省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对西部地区公路建设的投资规模将继续增大,高速公路的里程将越来越长。为了打通东南沿海的出海口,国家正式实施了昆~曼国际大通道重大建设项目,目前国内部分的昆明~元江段和磨黑~思茅段、元江~磨黑段已建成通车,将要通过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昆~曼国际大通道从北向南,通过了多种生态环境类型,昆明~玉溪段处于滇中盆地,属亚热带气候区,生态环境较好,而玉溪~元江段最高处海拔接近2500m,而终点元江县城海拔仅400m;从玉溪到元江,地理区域是从滇中高原到著名的元江干热河谷,穿越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区域,存在多种胁迫;气候环境由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土壤分布也是形形,环境条件十分脆弱;而元江~思茅段,气候类型从干热河谷过渡到较湿润的南亚热带,植被状况有了明显改变;其后的思茅~小勐养段,要经过生物多样性较高,物种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十分突出。在云南大多数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海拔高度和季风环流的影响,气候十分复杂,使得在不大的区域,存在多种气候区和不同土壤状况,这本身对公路生态系统造成了多重胁迫,加上高速公路对道路的弯曲度、坡度等均有较高要求,导致了施工中对近旁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高速公路的封闭式形式,导致建成后的高速公路对周围生物(特别是动物)造成长期的影响,加大了其潜在的危险性,易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危机。如何减小建设高速公路对近旁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高速公路周边的生态保护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4 公路环保功能
1.4.1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1.4.2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1.4.3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1.4.4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1.4.5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 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5.1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1.5.2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1.5.3 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1.5.4 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1.5.5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1.5.6 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2 国外公路环保与我国的比较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比较成功的技术是坡面生态工程(SlopeEco-Engineering,简称SEE)或坡面生物工程(SlopeBio-Engineering)。目前这门技术正逐渐向一门科学技术发展,并在许多发达和包含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应用。
国外应用SEE获得成功经验不少,如圣拉西亚岛西海岸公路(West Coast Road)建设的SEE项目。圣拉西亚岛位于加勒比地区,岛上西海岸公路干线对全岛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由于严重的侵蚀现象,公路频繁阻断,沿途建筑受到破坏。从1991年开始,英国自然资源研究院对公路沿线分3个阶段进行了SEE建设。第一阶段,调查了沿线地质、土壤、侵蚀和自然植被的情况,第二阶段进行了植物种类筛选和种植技术实验,最后一个阶段实施SEE保护系统建设和跟踪监测。利用一批适合该SEE项目的乔、灌、草植物种类,通过活枝捆垛栽种、竹木扦插、乔木和草本植物种子直播等技术,建立了公路沿线保护体系,同时加强抚育天然植被,辅加工程措施,使西海岸公路的侵蚀得到控制。该项目为加勒比地区SEE技术融入道路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目前国内在公路生态保护方面缺乏相应的基础研究,缺乏决策基础,加之协作不够,公路交通的施工部门受生态方面知识、技术等方面限制,高速公路施工部门在进行生态保护时,考虑不够全面,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造成新的生态学问题:①对公路通过区域动物保护基本上没有采取相应措施;②进行绿化时,在公路沿线随意使用外来植物种,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是存在较大的潜在危险。由于公路为线状分布,沿途经过多种生态区域(如自然森林、人工林地、农田甚至自然保护区等),在公路沿线大量使用外来的草种、灌木种等,对于当地来说将形成对近旁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问题,如果草、灌木等对当地的生境十分适应,同时又缺乏制约条件,势必迅速扩展,甚至产生爆发性发生,那么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或者农田生态环境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③由于山地的气候、土壤环境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形成多重胁迫,对于引入的绿化植物就存在一个适应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的问题,而且绿化植物还受到周围植物种群的所具有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影响,造成引入绿化植物的稳定性问题。如果绿化植物种类选择不好,在短期即被原生植物取代,失去设计者预期的景观效果,极易造成花费了大量资源,但未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失败的结果。
二次大战后,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加拿大现代道路运输进入发展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关心重视公路环境问题,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80年代后,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已比较完善,国家和各省均颁布实施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公路建设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实执行和贯彻,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全民环保意识非常强,对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参与感也很强,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取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拿大采取多种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首先,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被迫采取声屏障等有碍景观的环保措施路段在总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
对我国而言,公路噪声控制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设计体系,声屏障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而有意识地结合地形的自然式减噪设计尚未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应用也少。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为保护河流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很多简单但高成本的环保措施。比如当公路跨越河流时,他们尽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状态,如果在弯曲的河流两岸架桥,这必然会加大桥梁的跨径。我国一般是将河流裁弯取直,然后根据洪水频率等技术指标,计算出桥梁的经济跨径,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但往往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了不利的环境影响。
对于森林、湿地、湖泊环境的保护,加拿大公路部门同样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这些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真难以想象。
水土保持方面,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两部分:坡面侵蚀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的坡面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均匀,施工中他们及时采取以绿化为主的防护措施,以控制面蚀和沟蚀的形成。对于公路路面径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汇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设置土工布过滤帘,经充分过滤后再排入水体。我省公路施工中已逐渐重视了侵蚀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公路生态管理方面,在公路的营运期,环保工作除了维护声屏障等各种环境工程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争取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养护是最持久、最昂贵也最有效的措施。加拿大的公路设计,围绕着大地景观思想,多设置了开阔的中央分隔带,许多区段50~60米,全部植草,两侧植被管护范围约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采用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路域范围内,始终树木草地不断。
我省高等级公路绿化在94年已受到普遍重视,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步骤与加拿大几乎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原表土弃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时无营养土可用,养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轻养,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费。已建成通车的昆曲、楚大高速公路都存在此内问题。
环境补偿措施,公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环境资源损失。加拿大对此采取了有效地补偿措施,如在公路建设中碰到生态环境中的湿地问题,采取占用多少湿地,就在附近补偿同样面积或更大面积的湿地,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少受或不受影响,以恢复往日原有的优美质朴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我国缺少严格的法规约束。
空气环境保护,加拿大侧重污染源控制,汽车全部采用无铅汽油,并对车辆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有较大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国外的公路环境保护有完善的组织、可靠的法规,还有十分敬业的环保工作者,其环保行为贯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内容遍及自然生态和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其思路是保护一切自然状态、地貌、水文和所有生物。我省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
3 结语
在建设高速公路时,应该从生态、环境、工程、景观等方面考虑,相关的单位要进行合作,多学科开展综合研究。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生物保护措施,在尽可能减少高速公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公路通过区域的生物,提高公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1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1生态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很多生态旅游并不生态,部分相关部门和其中的工作人员对生态资源保护的意识非常淡薄,仅仅是打着生态旅游的口号把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时髦的营销策划手段,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淡薄的意识主要表现在轻保护、重开发;轻管护、重利用;轻长远、重当前这三个方面。轻保护、重开发主要表现在为了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接纳更多的游客,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过度增加新的旅游景点或者是对原本的生态旅游景点过度的开发,但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却没有跟上。轻管护、重利用主要表现在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源(空气、水、生物、土壤)过度的攫取和利用,但却缺乏相应专门的监管队伍以及对应措施。轻长远、重当前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的开发原则,急功近利,追求绩效,只顾眼前而不顾后果,忽视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任意放纵游客流量,以至于过多的游客在活动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2缺乏完善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其在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等方面都较为完善,使得生态旅游开发得到了很好的管制。然而,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家仅仅是针对全国生态旅游项目颁布了一些全国性的法律政策,例如《森林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等等。然而,这些现行法律法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生态旅游业发展形势以及特点的需要[2]。尤其是在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景点空气质量标准、生态监管以及生态恢复等方面,都急需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出台。1.3污染控制力度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当前,很多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污染控制力度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导致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首先,基本保护设施不全,难以对各种环境资源(自然遗迹、地质地貌、动植物)起到完善保护作用。其次,大量分散、隐蔽的生活垃圾难以进行收集和处置,“三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乱丢乱放,导致污染加剧;再次,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踩踏、摘采、射击)给动植物、水体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无任何生活废水处理设施,随着自然地形沟壑任意乱流。1.4宣教力度、资金投资不足。当前,林业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给生态旅游相关的管理部门、单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在教育宣传方面,部分从业人员自身学历和素质偏低,无法在提高游客认知方面起到监督、引导作用,当前的知识宣传教育的活动、其力度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势头需求。其次,对于生态旅游者而言,个人学历、素质、职业身份等都会影响着其对生态旅游知识的了解度和保护程度。再次,相关实践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很多生态旅游景区投入资金缺乏,长期处在“自养”的生存道路上,景区内各种有效资源、项目开发以及保护等也因缺少资金后盾而无法起到显著的管理和保护效果。
2林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教育宣传,倡导文明旅游。虽然,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业依然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较之前有所提高,但总体情况看,认识依然不到位、感知程度依然不足。为此,必须要利用一切途径,借助新闻媒体传播的力量,在全社会中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教育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醒人们重视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精神、财富价值。同时,需要在各个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各种社会团体中广泛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以及培养,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文明旅游、遵守生态道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促进全民积极参与到环保大军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此外,各个旅游景区内管理者在进行各种项目的设计、规划的时候,可广邀游客参与,并把各种生态环境保护内容融入到项目活动中,让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法制观念、环保观念,获取更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3]。2.2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对于林业生态旅游来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利益,这些关系除了通过依赖市场、文化机制来进行调节之外,还必须要依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来支持、规范以及制约。建议国家在各种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还需要制定如《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法》等各种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省(市、区)应结合当地的发展需要,依据国家现行法律基础之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性的适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法规、政策。在这些法规以及政策当中也应包含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者支持和奖励条例,并努力结合实际发展观需求,在可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生态旅游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以此达到鼓励、倡导更多绿色环保、文明旅游行为的兴起。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资源的基础。为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之下,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强创新、改革意识,大力推行多元化投资体系,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谁保护”的开发原则。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履行政府职能,尽快的把生态旅游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当中,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增加生态旅游管理年度资金投入。同时,可通过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由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严格依照“谁破坏、谁赔偿、谁损害、谁负担”的原则,依法实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合理收取环境资源保护费用。此外,政府还应该为生态旅游环境创建出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借助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合作、独资、补偿贸易)吸纳利用各种资金。最后,还可依靠国际社会的力量,争取获取世界银行、基金等支持和帮助,以此不断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对景区内各种基础设施不断的进行完善,提高景区的整体保护力度。2.4依靠科技力量,采用生态技术。为了改善当前生态旅游粗放的管理模式,需要依靠科技力量,采用生态技术,实施发展生态旅游软科学。除了要继续积极推行各种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例如生态厕所、停车场,各种生态旅游服务等例如绿色饮食、绿色酒店等之外,还需要重视科技的投入、开发以及应用。例如:通过利用自然界生态系统、太阳能引进各种先进技术(污染土壤就地淋洗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来达到防治生态旅游污染的目的。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方面还可引进遥感技术,以此来监测、掌握生态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破坏、退化等情况,及时为制定对应保护措施提供有效的参考、指导依据。此外,应大力引进TIS(地理信息系统),借助TIS多重功能(存储、查询、显示),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多的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和信息。
3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改变,使更多的人们不在局限于户内,而是走出户外,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基于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将会得到大力发展和开发。与此同时,所带来的各种环境破坏问题也不断突显,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此,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遵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加强监管防治的力度,采取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促进生态旅游稳步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作者:陈海燕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晓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初探[J].山西林业科技.2015,23(03):990-993.
篇6
关键词:水库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库的运行和管理与水库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水体和底质是水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生态系统依赖于水体和底质而存在,与水库管理及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同时水库的发展和管理又受到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见水库的管理与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分不开的,必须两者兼顾、协调发展,才能使水库的作用更好地发挥。
一、水库管理及生态环境现状及分析
水库的发展一方面在保障人类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由于以前重建轻管、不注重生态保护的建设理念,致使很多地区、很多类型的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出现问题:
1、水质恶化和变化
水库库区及周边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及水产养殖中过量投饵施肥都会导致水质恶化,主要原因是排入水库及周边水域中的废水及物质中含有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化工物质、农药、有机物及其他营养物质,破坏了水域的平衡,使水体失去了原有的自净能力。大量涌入的磷、氮等有机物质还引发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2、地质灾害
山区的水库更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山区水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两边的山体下部长时间浸泡于水中,容易发生塌方、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大型水库的建设也有可能增加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在于水库大坝自身重量对地壳的压迫会产生轻微地震。
攀枝花地区降雨多集中在盛夏季节,由于雨水集中。对土壤侵蚀特别严重。岸坡地表上土层以坡残积粉质粘土和碎石土为主,这些土层结构较疏松,抗侵蚀能力较低。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在冲沟内爆发洪水的频率较高,强降雨汇集至冲沟内,沟内水流流量大,冲刷和搬运能力较强,侵蚀库岸边坡,造成冲沟两岸的坍塌。强降雨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于乱石岗滑坡与松林沟拉裂变形体来说,雨水的渗入使得滑坡体(变形体)及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降低,降雨渗入岩体后形成的地下水产生的静水压力一方面降低了滑动面上的有效法向应力,从而降低了滑面上的抗滑能力,另一方面结构面中的静水压力又增加了滑坡体的下滑力,从而使滑坡(变形体)的稳定性恶化。地下水作用主要表现在当库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致使土石层迅速充水,导致土层底部浸水,强度降低,从而造成库岸的侵蚀与坍塌。
3、水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
水域盐碱化现象在北方较为广泛,许多不耐盐的淡水生物逐渐消失,少数喜盐或耐盐种数量增长。碳酸钠型湖总碱度和pH值的升高常先于盐度而威胁生物的生存,在同样盐度下物种的丰富度远低于其他类型盐水湖。水草和鱼类对盐碱度的耐性低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在盐碱化过程中种数将首先减少。
4、库区周边工程建设对水库的影响
我国很多河流含沙量高,由于受水坝的拦截,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淤积,在水流入库区之后,水深沿流程增加,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水流的携沙能力降低,最终导致库区泥沙淤积。
二、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冲突的分析
1、对水库污染物处理不当
水库管理中对水库污染物的处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在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中,若没有很好地对库区污染物进行处理,就会造成库区水质恶化、水域生态系统失衡,及由过量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进而危害人类。攀枝花市胜利水库作为攀枝花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不仅承担了防洪抗灾的作用,在水量富余的情况下还为攀枝花市南岸城区提供生活用水,水库水体质量尤为重要,对库区污染物处理不当不仅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严重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
2、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治理重点不明确
在水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中,有一些重点环节需要加强,而当前我国很多水库在管理工作中对重点环节的认识和把握还远远不够,管理思路不明确,管理模式单一,没有将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考虑,或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点不明确,使得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事倍功半。
3、库区管理措施不合理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经济活动和企业发展都有着很快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和建设等活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对库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途径也不断变化,水库管理措施应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的变化做出调整,以提高库区管理效率,有效保护和治理周边生态环境。
三、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1、加强对库区污染处理的管理
严格控制库区及周边投放饲料、排放工业、生活污水以及其他有害物品行为;禁止库区及周边范围内毒鱼、炸鱼、电鱼或以其他方式盗取水库渔业资源;禁止在水库从事水上餐饮、游泳、放养畜禽;禁止在水库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堆存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禁止在水库集雨区内从事规模养殖;坚决关闭一些污染企业和家庭作坊。在加强对库区污染的管理的同时,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以辅助对库区污染的管理工作。
2、理清水库管理和生态治理重点,有层次地进行管理和治理工作
①加强水库水质监测工作
在水库的水质监测工作中,应有效地做好对水库的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方面事宜,首先在生物监测方面要严格把握好生物监测的方法来进行对浮游生物及植物的观察分析,以便于对其生物存在产生的水质影响,进行系列防护保护措施的出台。
②大力建设水源涵养林,强化库区水质的改善保护
在水库水质的保护中,应当将水源涵养林的大力建设提上日程,因为水源涵养林作为水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多方面的优质效益,充分纳含了经济和生态与社会方面的三大效益,其主要的功能作用发挥是对水资源进行良性调控,增强水源的循环性能,因而用于水库的水源涵养中,具有良好的实施意义,但是在进行涵养林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涵养林建设的影响要素,以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③加强对库区淤泥的处理
库区泥沙淤积会严重降低水库工作效益和工作安全,严重的甚至会使水库失去功能而报废;若泥沙淤积向水库上游发展,会造成上游地区淹没甚至发生盐碱化;淤积的泥沙容易附着一些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引起水库中的水质发生恶化。可见库区的泥沙淤积是水库管理中的一大问题。
④重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注重生态平衡的保持
在水库上游和周围进行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植花种草,在库区周边营造绿色植物圈;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维护水库清、静、绿、野、鲜的自然特色。利用多种有效的节水方法使供水能力增强,且新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会更大地提高用水效率,通过改进计划与管理,以更经济的方法保存并获取人类所需的更多的水。转变渔业发展理念,激活资源优势,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依附生态养鱼的新思路,在库区开发有机水产品生产。发展生态渔业对水质净化起到很大作用,它不但加快水质自净能力,还促进水库渔业健康发展,同时使水库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科学规划生态保护,做到有的放矢
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界的存在、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水库建设是人类文明必须的活动之一,水库管理及生态保护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着力抓好水利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为核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库。
1、规划目的
水库生态保护规划可以采取建设库区生态林和生态湿地两种方式,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达到提高水库水源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标准的目的,同时改善当地环境条件和小气候,完善水库的基础设施。
2、规划指导思想
加大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治理力度,使其更大地发挥饮水、防洪、抗旱、灌溉、生态等效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谋利;本着保护与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过有序规划开发,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借助日趋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采用多元化投资发展策略,逐步开发水库生态资源。
3、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要坚持功能性、科学性、整体性、舒适性、适用性、空间感、感官化通盘考虑、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4、规划目标
篇7
关键词:水电站;环境监理;环保投资;监督落实
Abstract: Land requisition type hydropower station, large area,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construction is complex wait for a characteristic determin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n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d great influen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supervision be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fulfill the job,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in construction perio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tegral part.
Key words: hydropower station;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monit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V74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1-0020-02
1环境监理的控制工作
环境监理的控制工作内容分为项目建设与批复要求符合性监理、施工期环境保护达标监理、生态保护恢复措施落实监理、环保设施建设与措施落实监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监理等。
1.1项目建设与批复要求符合性监理的工作内容。环境监理自进场开展工作,即对积石峡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其批复、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研判和现场调查,对工程选址、建设内容、规模、工艺、总平面布置、设备、配套污染防治措施等实际建设内容与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进行相符性监理。
1.2环境保护达标监理的工作内容。环境监理监督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各种污染因子是否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确保项目施工期间废水、废气、固废、噪声的排放等污染因子满足国家及地方有关环保标准和要求。环境监理要定期对水、大气、噪声、弃渣、生态、土壤等进行监测,发现排放超标或造成生态影响时,及时通过环境监理文件要求业主、施工单位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处理,防范水电站在施工期的环境污染事故,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1.3环保设施建设与措施落实监理工作内容。监督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建设情况。环境监理部全面负责施工区、生活区、环境影响区的环境监理工作,定期对上述区域的生态及环境因子进行监测,通过检查巡视、旁站、见证等手段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及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1.4环境风险防范内容。对施工单位上报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对各项风险对策情况进行检查,并评价各项风险对策的执行情况是环境监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对一些主要施工单位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且每季度与建设公司联合进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大检查,对各施工单位的环境污染应急工作、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考核,用奖惩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1.5职业与人群健康保护。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达标供水是环境监理的经常性工作。建立工地医院,方便职工医疗及控制疾病流行,要求各施工单位,制定工地流行性疫病应急预案。要求各施工单位加强个人防护,佩戴防尘面罩、口罩、降噪耳塞。在工地建立了无害化卫生厕所,定期安排清理。职业与人群健康保护工作方面,主要是加强饮用水的监测、检查监督施工环境,督促施工单位采取保护措施降低施工对施工区、环境影响区人群健康的影响。
2 环境保护投资控制
水电站工程的环境保护投资一般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在1%~2%之间,包括水土保持投资,投资比例相对较小,但绝对投资额并不少,由于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在施工工程中保证环境保护投资的落实是环境监理的一项主要工作。
2.1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包括:防治建设项目施工、交通运输噪声的设施投资,主要指声屏障、封闭外廊、加高院落围墙、装双层玻璃门窗等;防治振动的设施投资,主要包括减振用的减振沟,基础的加固措施等;生活营地、施工区等生活服务设施所建的污水治理设施、垃圾处理和锅炉除烟设施以及施工中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设施等;施工区的强制通风设施;排水沟系统中的泥沙沉淀池、隔油池等;为了减低施工噪声和大气污染而营造的林带等;为了减少施工期运输建筑材料及材料拌和产生的粉尘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及设备费。
2.2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包括:为了减少因建设项目施工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引起工程开挖或回填处水土流失增加而采取的护坡工程;工程施工区、交通道路沿线、路基边坡及沿线的绿化,主要包括施工区、生活营地绿化美化工程;建设项目经过湿地、草原、草场、戈壁沙漠的改造所采取的保护工程;建设项目经过水源保护地所采取的保护工程;建设项目经过自然保护区所采取的保护工程;建设项目经过濒危动植物保护区所采取的保护工程,如动物通道等;建设项目经过渔业养殖水域时所采取的保护工程;为保护工程沿线农田与农作物所采取的措施,如耕层土壤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和表层土壤保护等措施);为了减少工程弃土、弃渣破坏地表植被、地表水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工程取弃土场所及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料堆场、施工营地等采取的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工程等投入。
2.3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投入。包括:为解决建设项目分隔造成的影响而设置的通道或人行天桥工程,为保护文物古迹等专设的专用通道工程,危险品运输中突发性事故的防治措施费等。
篇8
关键词: 顾洞河 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保护
一、顾洞河历史概况
顾洞河湿地作为朝阳市区唯一的内河湿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大凌河与顾洞河交汇处,流域位于东经120°34′42.54″,北纬41°54.36″。历史上的顾洞河水草茂盛,鱼虾资源丰富,水鸟众多,是南北迁飞候鸟的重要中转栖息地;湿地也为下游地区(锦州)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对本地区域环境的改善和气候调节起到一定的作用。20来世纪80年代以来,湿地附近河道挖砂严重,使湿地自然水文循环条件被改变,加之多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剧烈等原因,湿地附近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坏,湿地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顾洞河已由一条清澈河流成为污染的河流,植被退化,水污染严重。
二、顾洞河现存的环境问题
1.顾洞河的生态功能减退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乡镇人口的剧增,生活生产行为顾洞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坏。近些年来大量的采砂使地下水大量流失,对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产生很大影响,地下水水位下降可能诱发顾洞河河水退却;欺占河道、河道挖砂砂、毁林种地,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使原有天然河流生态功能减退。
2.顾洞河河水体功能改变
顾洞河河两岸的乡镇尚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污水收纳管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得不到收集和净化,未经处理的污水呈面源形式流进河内,造成顾洞河河水体污染,致使水河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
3.顾洞河湿地植被匮乏
顾洞河河两岸绿化面积减少,造成植被稀疏,沙滩,生态环境脆弱。一方面,河两岸垦荒,将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耕地,大面积的林地被复耕为农田;二是,河道挖砂严重,水土流失严重,顾洞河植被采伐,改变湿地自然水文情势,使湿地水生生物受到破坏。
三、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1.顾洞河河口生态修复
朝阳市政府保护顾洞河河口湿地,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等功能,同时也为城市湿地成为一种以休闲游憩的湿地保护方式,规划湿地面积约0.45 km2,主要对湿地边滩和植物进行整理和修复,增加湿地面积,水禽鸟类活动范围扩大,将湿地内以水禽栖息地为主的湿地生物生境进行合理建设和恢复湿地结构和功能,形成多样、连续、稳定、可持续利用的湿地生态系统。
1.1保护顾洞河河口湿地
顾洞河河口湿地所在地是朝阳市现存具湿地特征的湿地生态区,同时是侯鸟迁徙中转站和食物补给站,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态景观结构来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出发点,在湿地景观构建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对规划区大凌河与顾洞河河口区边滩做生态处理,种植水生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和生态功能。拟种植的植物为水生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不但有景观效益,对水体的净化和生态保护,湿地生态规划设计将有利于保护城市市生态湿地。
1.2建设宣传、教育,保护湿地
建设管理好湿地 ,在科学管理和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湿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深刻研究和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价值,从而获得更高价值的社会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顾洞河河口湿地所处季风气候区,季节性雨季明显,洪水灾害具有迅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虽然修建了一些其它防洪设施,但防洪标准也不足十年一遇。为保证顾洞河河口湿地顺利地行洪、泄洪和利于顾洞河河口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快速回复,我们提出了生态防洪的措施。
在顾洞河河口湿地种植沙棘、棉槐生太软堤防,对顾洞河河口湿地所两岸以外的已开发的河滩地进行“退耕还林”。同时,对现有荒滩实施绿化工程,改造现有低质林区。
顾洞河河口湿地下游河道两侧短沟,适合建设柳谷坊。堤外侧表面种植地被植物护坡,内侧为青石条干砌堤坝,便于生物、水份、养份的交流。顾洞河河口湿地下游至顾洞河入河口段,采用回填采沙坑、整修护砌岸坡等工程措施,在受到洪水冲击的堤内侧建设灌木防浪林。
2.植物生态系统的修复
根据顾洞河河口湿地水资源、气候、土壤等特征,结合景观建设的需求和河道的水利功能。顾洞河河口湿地属洪泛区,洪水过后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治水必然要治河道边滩,防止水土流失破坏河道水环境,对河到周边的岸坡、边滩要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种植槐树、沙棘等植被,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功能的植被,对河道采砂破坏的植被实施谁破坏谁复垦的制度,破坏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恢复植被。2011年朝阳市治理顾洞河两岸的滩地面积6.1hm2,2012年治理滩地面积3.2hm2,主要树种侧柏、杨树、垂柳、槐树。
3.水生物物种的恢复
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物种的恢复主要包括保护特有生物物种,恢复“朝阳市顾洞河河口湿地”水生生物资源,顾洞河野生鱼类有:餐条、花江、鳅、短吻鳅、麦穗、兴凯须鲍点纹鲍、高体鲍、长吻拟鲍、棒花鱼、清除湖鲍、花骨鱼、拟白鱼、重唇鱼、鱼、花鳅、泥鳅、栉虾虎鱼、虾虎鱼、蛇、拟引种。顾洞河河口湿地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以及为水生动物营造栖息环境,吸引河口湿地上下游河流中的各种水植物生动物,修复河口湿地水中的生物链,达到丰富水体和净化水质的目的。宽窄深浅不一的主河槽和挡水坝(或拦沙坝)、潜坝的设置,即为恢复水生植物以及为水生动物栖息的生态环境,从而适合顾洞河湿地水位变化的水生生态环境。
4.清淤疏浚修复河流
河道泥砂淤积严重,存在大量的淤泥,滩地淤积比较严重,平均淤积厚度1.2米左右。清理淤泥,为污染行为还“历史债”.对河口湿地实施疏浚,使之浅黑红色的河水变得又清又绿,把河道治理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点,通过清淤疏浚、修坡护砌、截污控污、两岸植绿等方法。河口湿地清除河道内垃圾、砂场弃料等,河道疏浚400m,清淤量2.3万m3。
通过清淤疏浚河道有了的较大改进,河水明显清起来,蓄水量增大,水流量是原来的3.1倍(顾洞河入口治理前流量为0.12m3/s,治理后流量为0.36m3/s),大凌河入境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5.水质生态修复
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环境影响;治理对策
我国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但始终面临着对环境产生的综合性影响不能有效得到控制的现实发展问题。为全面增进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完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增强水利水电设施的生态营造,促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平衡,就必须务实解决水利水电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下,水利水电工程并不是直接产生环境污染的项目,但是一定程度上,仍旧存在着对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可分为几个主要的环境影响区,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的主体库区、水利工程的大坝施工区域、水利水电设施的坝下游区。水利水电设施主要对所在的库区影响在于水库可能产生一定的淹没地区,使得淹没地区产生一定环境变化影响。可能还会由于水库,产生一定的移民安置问题,由于改变了地表水的覆盖情况,可能会产生水库的水文形式的多样性变化,可能出现一定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影响到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由于库区的地表水流动速度变化,产生一些水质上的变化,地表水覆盖面积的变化也产生了水体的水温变化,地表蓄水量的增高可能产生环境地质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水位高差变化,产生地表景观的变化,改变了部分区域的人群健康状况,可能扭转土壤利用的现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环境影响。总之在水利水电设施库区环境内,将会产生综合性强的多方面变化[1]。在其坝下游的区域内,则会产生对地表水径流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减少部分区域内的水质污染,可能也存在着一定的水生生物减少,影响部分湿地资源环境,特别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入海口的沉积,导致入海河口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影响可能是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也伴随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水利水电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或者已经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的分析,进行全面的把握,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加大对有利于产生环境效益的影响作用。需要制定科学的影响控制分析对策,以科学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控制和治理。
二、控制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对策
(一)科学施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营的过程中,科学拟定并施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针对可能存在影响环境的具体因素进行科学预判,合理分析影响环境的各项因素,并且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先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前期的环境调查和分析预测,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分析判断,拟定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程度下,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2]。在施行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参考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按照设定标准实现科学分析,全面评估并且及时做出相应的环境影响治理措施,跟进环境变化的具体现象,通过科学的分析推导,施行有针对性的环境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在所收集的环境评估报告的指导下,将更加具体、科学、精准。
(二)建立全环节的生态保护措施
通过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上进行全方位的融入措施,合理设定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具体环节中,施行全过程的生态保护措施,维持良好的保护效果。特别是在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充分融入生态保护的设计理念,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恢复还原措施纳入到建设项目中来,实现有效的补足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促进生态恢复,减少水利水电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并且在水利水电设施的运营上,实现有助于地表植被、径流、水土保持的综合性生态保护效益。所谓全环节的生态保护措施,更是需要建立水利工程区域内环境的整体长效环境保护措施,设定固定的、有组织的、科学管理下的、长期稳定的生态保护计划,来完成环境保护工作[3]。
(三)加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
为减缓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区域环境破坏影响,亟需进行全面体系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基于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加大开发运营过程中对于所产生的环境破坏进行专项清理,有目的地施行补偿性建设,确定在水利工程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被最小化,在合理的经济条件下,提供充足的资金投入,纳入生态维护的相关建设上来,积极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让利给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补足环境效益上存在发展问题的具体方面,促进生态的发展平衡,维持总体上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这需要积极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的考察,通过严密的水文观测、地质观测、野生动物观测等,实现对现实环境下的水利工程区域环境的详细调查,分析了解当前区域内环境的具体变化,掌握可能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并且设立可行的解决措施,通过水利工程的现有建设条件,通过各项调节措施,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调控,调动资金和人员,进行生态补偿机制下的跟踪性建设,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判定可能存在的生态补偿范围,并且据现有的建设条件,进行充分的资源调度,施行科学的针对性补偿措施。综上所述,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就必须加强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以优化技术、强化管理、细化控制措施来实现控制环境影响,促成水利水电工程的良好环境效益。在整个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正确可观地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的主要影响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价制度,从而形成对应性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适当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补偿机制,通过体系化的措施,全面增进对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环境影响的控制,提高控制效果,更好地发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苏成权.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对策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47-149.
[2]李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03:76+78.
篇10
首先,政府是环境保护的领导者,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所承担的环境保护的发起者角色。这突出表现在政府的领导层方面,当他们开始发现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一定问题时,他们会凭借各种手段,尤其是召开全国性的大型会议,来使全国人民对此问题进行新的认识并参与下一阶段的管理工作。
其次,我们应认识到政府作为领导者的同时,也在努力促进着环境保护工作。我们细想之下便会发现中国的环保工作大体上是呈自上而下的发展趋势的。占据中国大部分人口的民众们大多不具备什么环保意识,也没想过如何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现状。所以,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承担起促进环保工作的重责,动员广大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行为。
最后,政府作也一直充当着环保的监督者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环保工作一直缺乏监督,监督工作的不完善以及监督机制 的不健全使我国的环保业发展缓慢。而政府部门对其的监督则从一而终。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环保职能体现出了环境保护的发起者、环境保护的主要促进者、坏境保护的主要监督者、环境保护的仲裁者的职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在环保职能方面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目前的地方政府职能的环保部门主要是通过相关的省级保护条例和市级保护条例来进行管理观察。然而,在整体的督促过程中,部门和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而且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整体规划,也没有意识到湿地资源对环境的重要性,肆意开发和利用,这就使得原来当地很多的天然湿地被肆意开发和利用,这就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动物的多样性也被破坏,生态系统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二、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不完善。在生态环境文明法律制度层次下,我国对环境的问题和保护措施进行制度化、规模化,但是,在执行法律的方面,“承担着和受益者的背后力量差别太太”造成执法的弹性、执法的不严和执法的差别。有很多环保的部门基本上都是靠工业排污上的费用来运转的,造成在执法上的经费不足。而环境保护执法的部门和造成污染的企业“相拥相荣”,甚至存在“污染的严重促使环保的富裕”的奇怪现象。造成一些环境执法人员很难坚持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中心来治理环境。
三、地方政府对保护区的管理不到位
(一)工作责任不够落实,监督力度不够。由于缺乏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该市区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立具体的生态环保机构。很多管理机构的职能也没有落实到位,监管任务也不够明确和具体。按照常理来说,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是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环境教育和研究等,但是,由于其保护区的管理的混乱,管理和经营的糅合,使得保护区的管理出现了四不像的局面。另外,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工作模式相对松散,很多时候有混岗位的嫌疑,这就使得国家不仅浪费了有效的环境资源,而且也花了大把的钱养着不干活专吃闲饭的人。这些对于保护区工作的有效提升和管理机构职能的提升都十分不利。
(二)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很长时间了,我国人民都被传知的是我们的国家资源丰富,在这样思想的烘托下,大家极少关心能源和生态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课题,任意采伐各种天然的物品,来谋求高效的经济利益,但是却使环境受到了影响。它的根本因素则是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没有深入人心。因为受到“类可以战胜自然界、甚至改变它:意识的影响,人类保护自然的思维,忽视了人类和自然界平衡,只是注重自身的主动性,粗鲁地采取一些措施妄图征服它。生态文化从完整的视野来探讨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不仅肯定人类的存在意义,也承认客观事物存在的意义。生态文化意识是构建与其相关文化的重点,它对于人类与客观世界的相处方法学则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破坏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在生态环境文明法律制度层次下,我国对环境的问题和保护措施进行制度化、规模化,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文明的建设还是以比较官方化的存在着,没有对民众、企业和地方性政府进行约束。原因在于制度内在的漏洞。
(四)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投入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资金“短腿”成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发展最大的阻碍。无论是在环境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是在员工培训等工作都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有效开展。地方政府的不当行为也会导致和加剧人和自然的冲突。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一、加快生态环境立法
政府应该从法律法规成面上对土地权属问题,保护区发展规划实施问题,生态补偿制度,法律惩戒力度等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和相关解释。让自然保护区在建设管理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应该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对偷猎盗采等违法活动进行强有力的打击。还应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教育活动,严厉禁止相关执法人员对违法违规活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加强公众监督,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用国家力量去保证给自然保护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政府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政府应当考虑下设一个统一的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决策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中央、地方和保护区三个层次。由中央统一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改变现行的“统一协调,多部门管理的”机制①。地方则设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各个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或地方有关主管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所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责任不清,建而不管的状态。自然保护区则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定编定额,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自然保护区的领导实行问责制,切实改变目前少数地方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的局面,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重视科技,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马克思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原因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全面认识和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规律。政府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企业和产业都要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具体表现是:①生产和消费都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②产品和技术生产和研发都要以无污染为目标;③开展各项建设活动都要以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为基础;④将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保护环境为原则;⑤注重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如果我们建成了环境友好型社会,那么我们的生态也会是文明的。
四、统筹治理,实现当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
首先,我国自然保护区政府管理部门应当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统筹结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自然保护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主体责任,建立体制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改进市场监管,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提高保护区内科学技术水平和健全各级保护区支持体系;保护区的管理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实行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全年保护与季节性保护相结合,充分调动当地农民对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以破坏自然保护区为代价;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有关资源,促进保护事来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 上一篇:医疗纠纷管理办法
- 下一篇:煤矿安全生产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