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区土地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土地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土地权属导致的问题
由于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两种地域特征兼而有之,在城市边缘区的内侧以建成区为主,在外侧以乡村为主。而且也没有法律针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属性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得城市边缘区的土地权属表现出混杂性。加上城市边缘区采取城乡分管体制,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致使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原因之一是土地的非法转让、非法出租、转让农村集体土地,划拨土地非法转让、出租、联营和质押等各种土地违法行为;原因之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以低地价政策或以租代征的方式吸引外资办企业,致使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偏低。
1.2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非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导致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而城市边缘区处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原属农村的区域范围,其基础设施也是按照农村的标准进行配置的,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存在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建设随意性大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各个行政区域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缺乏规划沟通和协调,使得重复建设的情况大量存在;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差,达不到相应质量标准;缺乏管理和相应维护;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地区侧重于发展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和供电设施,而忽视环保设施和天然气设施等的发展。
1.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问题首先表现在空间结构方面。第一,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的无序,出于眼前即短期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在城市外延的的扩张性发展过程中,为节约某些费用的支出,一些城市在征地时有意避开农村居民住所,造成“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又包围农村”的无序混杂局面。第二村镇住宅建设零乱,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乡镇企业经济混杂多样,布局分散。第三,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整体使用率不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1.4农用地转用中快速扩张和无序问题
城市边缘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与乡村之间受城市辐射影响的过渡性区域。城市边缘区的农地资源在受到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性外延扩张,各种类型的产业的开发区盲目开发,乡镇企业滥占滥用,农村居民住房的杂乱建设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快速向外扩张的同时必然要侵占大量的农用地。城市边缘区同时也是城市土地管理体系的边缘,土地管理秩序混乱,对土地利用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直接导致城市边缘区的快速扩张模式和土地利用混乱的局面。当前,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非农性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急需解决的问题,造成这种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之间产生巨大级差收益。
1.5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不健全
目前,《土地管理法》主要是规范集体土地的征收问题,现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主要是针对国有土地的征收问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征收、征用、租赁等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这一法律不健全问题阻碍了城市边缘区的全面建设和健康稳定发展。
2.土地规划问题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2.1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边缘区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设计与决策以及这些规划、设计和决策的有效实施都必须建立在对边缘区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一、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边缘区的空间范围及土地利用演变进行多时期、全方位的动态研究,揭示边缘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与演化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为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设计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建立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监督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设计及决策的执行情况,以便及时制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
2.2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惩治闲置土地行为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上升,耕地面积越来越难以保证粮食安全,这一问题使得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展除了需要建立在对城市现有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挖掘城市中心区及老城区的土地,同时,要注意土地开发的质与量,发挥每一块土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要科学规划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要严厉惩治限制土地行为。闲置土地既是资源浪费的行为,又是一种投机行为。
2.3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动全面建设
我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城乡建设用地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时强调应注意两个规划之间的协调。但从目前的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边缘区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最薄弱的地带。二者的协调配合也存在许多矛盾。边缘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求加强规划和管理。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好边缘区用地结构规划。应根据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用地规模及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防止城市盲目扩张;应在对边缘区农用地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加强边缘区村镇建设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公寓式住宅建设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减少宅基地及乡镇工业占用土地;应科学划定土地利用分区,促进城市边缘区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2.4积极开展专项规划,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由于城市边缘区用地权属混乱,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不足以对边缘地区用地产生强约束力。所以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边缘区用地开发前期要重视对区域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评价,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和措施。重点要加强项目开发规划,宏观控制并结合微观研究每一地块的开发利用措施。农业用地要做好土地保护和管理规划。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城市边缘区的开发要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没有良好的环境和生态条件,就没有优质的生活基础,没有基础设施服务系统的高效率,就不会有土地开发的高效益,这是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边缘区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人才、资金、技术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成熟,然而边缘区配套设施水平却极大阻碍了城市发展。因此,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协调城市边缘区配套设施布局,保护生活、工作环境,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尤其对污染大的企业要严格控制;不符合排污标准的企业应加以控制或关闭。维持生态平衡,必将为城市边缘区长远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论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向外扩张最先接触到的区域,为了高效合理使用土地,就需要各项工作的互相配合,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尽管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建设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1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规划的用地过多,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国家提倡有计划的对土地进行转让和使用,一时间掀起了土地转让的热潮,全国的土地使用面积大大提高,并出现了土地大面积开发的现象。一些商家从农民手中得到其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大量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农村风景区等,从中取得利润。甚至有些地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量扩宽土地规划范围,不断规划商业用地,使得农村土地的发展陷入混乱的局面,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计划不够完善。
农村土地的规划一直以来主要着重于总体规划,而忽视了专项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也就是说,在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方面并没有完善且明确的行政命令,只是作为总体规划的补充而存在。这就使得农村的土地规划太过于片面,农村土地的发展也没有战略性,因此,在整个农村土地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农村土地发展出现“偏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土地规划的难度。
1.3土地规划程序不够严谨。
我国相关的土地规划的条款有很多,土地的管理业都隶属于各自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土地规划上并没有统一性,在许多法律中都涉及到土地,都是属于土地规划,但类似于这样的规划,其制定者和执行者都不属于一个主体。土地规划权力的分散,很难达到土地规划公正性、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肯定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的。
1.4土地规划不实事求是。
随着土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现,一些地区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土地规划也逐渐收到重视。然而,这种土地规划过于急功近利,是一种盲目的规划。一些地区规划处土地发展的蓝图,并将这种蓝图作为土地发展的计划,使得土地发展不符合地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现实情况,那么土地资源问题自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1.5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其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到县乡两级土地管理部门,在编制实施规划等具体管理上有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的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并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土地规划知识,导致了规划的片面性。目前农村土地基本上没有规划,更谈不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大多数处于粗放开发状态。
2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原则
2.1优先进行农业耕作使用原则
农村土地的根本职能就是农业生产,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而农产品生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所以,农村的土地规划工作务必要优先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2节约土地原则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其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加。无论是农民居住条件还是各类娱乐场所,都希望能够将活动场所的使用面积扩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确保农田基本建设实效性强,切勿刻意追求美观。而非农建设用地应尽量选取劣地或者荒山,进而有效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2.3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例如:不同地区的资源差异、经济条件差异等。其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规划的方向以及深度。所以,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3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合理缩减规划用地,优化农村配套。
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相互平衡发展的体现。在满足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个人的利益。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要遵循规律性,合理的开拓规划用地,不能全盘开发。同时,在农村改造所接收的资金中,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出足够资金用于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土地的规划与管理奠定物质基础。
3.2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计划,实施监管制度。
平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做到重视总体规划的同时又不忽视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明确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中的行政命令,建立农村土地发展的战略性。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监管制度,保证规划计划的有效实施,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不断改进农村土地规划的实施效果,完善行政监管的方式来保证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实施。
3.3 将土地规划管理程序严谨化。
总结土地规划的条款,将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权力集中,将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隶属于一个主体,统一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达到土地规划公正性、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
3.4 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
这里的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国家要增强对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关注度、重视度、投入度、支持度等等。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可以把握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总的方向,保证土地的发展不偏离发展轨道,真正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从环境保护出发,避免土地的开发偏重于功利性。
3.5其他对策。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要求和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从严控制,用好用活农村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综上所述,农村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让更多的人在最小的土地上生活,还有利于合理开发土地,促成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的规划与管理要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遵循着三个原则,不管是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农村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用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共同面对并逐步解决这其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宏杰.吉林省扶余县国土资源局.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土地利用规划;协调
一、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二者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是国民生产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为了城市建设发展而提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以土地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二者都注重对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强调土地的基础性,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对土地结构、资源进行综合的调整、配置,总体而言,城市规划互相联系,相互补充,二者在土地规划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不同的是城市规划的发展主要范围在城市,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是区域性的,城市规划根据城市的规模、功能、特点、发展方向确定,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到辖区范围内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等。由此可见,城市规划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城市的环境、性质等,明确城市规划的内容与要求,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空间的需求。
2、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不断增大,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差距逐步加大,甚至存在相互矛盾、冲突的地方,不仅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总体效率和质量,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主要是根据城市范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计划来利用土地,这一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从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功能及耕地保护等层面对土地的利用做出规划,这一规划主要依据的法律是《土地管理法》,虽然二者的法律地位相同,但是侧重的内容不同,采取的规划方法、统计的数据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数据处理上缺少衔接性,尤其是在农村耕地日渐减少、污染加剧的情况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强调从农村土地保护的角度来制定规划,而城市发展则要求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对土地的要求较高。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空间功能,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偏向于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城市规划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矛盾,不仅体现在法律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还体现在执行、行政上的不同,城市规划有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制定的,体现了地方意志,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则是根据中央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实施的,这也导致了在实际的规划执行中,城市规划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的地方。
二、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1、法规体系的协调
由于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依据上存在差异,因此,应从法律上进行恰当的修改,调整,使《城市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相互协调,补充,如在《城市规划法》中适当地增加对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合理控制的内容,加强对城市有偿使用土地的规划管理,在《土地管理法》中也可以加入社会公众参与、责任的条款,让社会公众、行政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中,体现城市文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结合我国区域及城市发展实际,加强区域性的土地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促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互补。
将我国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空间规划法规体系相协调,
2、行政体系的协调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行政管辖部门、管辖范围上需要根据规划的总体目标、规划实施的模式,进行科学、有效的创建、协调。为此,可以从中央一级建立统筹规划的行政管理机构,或结合建设、交通、城市规划、环境、土地资源等部门,以省、市、县(乡)逐级进行规划管理,省级及以下的管理机构需要接受上级行政规划部门的监督、检查与考核,由此,以统一的管理机构,结合区域规划的实际,以整体性、科学性、协调性为原则,促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的一致性。另外,还要建立公众性的规划委员会,引入人民代表、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开发商等公众作为规划委员的成员,实施对土地规划的监督,在增强公众对土地规划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政管理上的效率低下,腐败等问题。
3、编制体系的协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规划具有指导作用,城市规划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从属与内容。虽然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规划的编制中,应以相互补充的依据为基础,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现代社会文明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价值,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内容等,进一步解决城市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加强对乡镇、村庄、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区域范围内的规划,引导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域能够对交通、基础设施、风景园区、重点保护区、生态园区、工业园区等践行合理的土地建设控制要求,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空间分布、建设指标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除了对土地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研究外,还应该适当地结合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及实际,补充城镇用地结构、功能,对城市土地规划提供更加切实的指导。使城市规划能够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所提出的标准进行科学的设定。在编制上二者还应明确各自的重点,避免重复或矛盾。
4、运作体系的协调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是区域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促进区域范围内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应以区域规划为协调运作的平台,在加强自身规划质量的同时,遵循国家、区域、公众的利益,积极沟通、合作,使规划的各项要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施,在二者运行过程中,管理部门、职能机构应本着发展区域社会、经济的目标,在合理利用、珍惜、保护土地的基础上,促进人、生态、城乡的协调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虽然在法律依据、编制性质、内容、运行体系上存在不同之处,在具体的规定上甚至存在矛盾的地方,但是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促进二者的协调,充分发挥二者在现代社会中的互相补充、促进的作用,应从法规体系、行政体系、编制体系及运行体系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协调,以更好地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细致,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据盘锦日报,双台子区深入推进工业强区发展战略,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了长足发展。预计全年工业产值实现7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实现7061万美元。
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备。园区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雨水泵站工程、10 kV双回供电线路工程、66 kV盘署线高压塔整体迁移工程;完成了2公里LED路灯亮化工程;全长约2400米砂砾垫层道路工程及地下雨水排水管线工程;全长约1600米一期综合管廊工程;完成了胜科污水处理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开工前准备工作;完成了400吨集中供热站一期工程,以满足园区项目及周边项目供热需要。同时,园区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范围控规已经市政府审批通过,预计年底前将完成30平方公里范围土地规划环评及控规工作。完成新增土地约3900亩。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园区的重中之重。投资15亿元的20万吨/年丙烯酸仲丁酯项目、投资1亿元的10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项目、投资20亿元的25万吨/年车用化学品项目、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年瓦楞原纸项目等7个重点工业项目顺利签约。瑞士科莱恩、广东科顺化工、美国AP、石家庄鸿锐、上海佳化等重点在谈项目13个,储备项目近百个。北化鲁华、生源热力、同晟石化、宏业石化、鑫安源化工等9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恒跃印刷、张明化工、新加坡胜科等5个项目开工准备工作进展有序。预计竣工项目10项。宏业石化二期、新恒兴化工、蓝海石化3个项目实现竣工;大罐物流、海德鑫化工、恒生塑材、恒跃印刷等7个项目预计年底前竣工。
为了促进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该园区不断完善项目“一条龙”服务制度,全程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先后完成了中泓化工公司的土地使用权证办理;北化鲁华等11家新开工企业的项目备案手续。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办理企业事项160余件,各种数据统计、相关材料报送300余次;帮助企业向上争取资金扶持20余次,为辽宁海德鑫化工有限公司等四家符合条件企业申请计划贴息1238.4万元;为沈阳三鑫集团盘锦路用材料有限公司废旧轮胎生产橡胶沥青改性剂项目申报了市节能专项资金;多次组织市、区行政部门在园区进行现场办公;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多次会同市、区安监局、消防局等对园区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保障园区企业安全生产。
篇5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对策
所谓节约集约用地,是指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及配置率[1]。各项有关土地建设的项目都应当遵循节约原则,尽量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每个建设项目都应不断增强产出投入强度,提高集约化程度;利用置换、整合、储备等对土地投放节奏及数量进行合理安排,对项目用地的布局和结构等进行改善,以此达到提高利用率及配置率的目的。
一、当前社会下节约集约用地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分析
1、思想意识淡薄
很多企业思想意识较为淡薄,观念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自身企业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造成土地闲置浪费、低效用地等,经常出现用好地、占而不用、多用地及少批多用等现象。
2、利用率低下
部分企业大都是低层建筑,危旧房较多,占地面积较大,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改造难度较大。农村地区新建住宅逐渐向外部扩张,形成许多“空心村”,从而加大了土地利用及治理的难度。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相应政策,尤其是缺乏对运作空间处理、经济利益平衡关系处理的规定及政策,无法充分调动集体组织或企业转变利用土地方式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缺乏制约监管
目前,仍存在诸多滥用土地、乱占土地等违法行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管,导致违法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影响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部分地区虽然制定了对违法行为的有关处置办法及处罚条例,但缺乏可执行性,造成制约监管不到位。
4、土地规划缺乏合理化及科学化
政府部门在进行土地规划时,缺乏合理化及科学化,出现贪大求洋现象,严重忽视土地建设的实用价值。乡镇建设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将外延扩张作为工作政绩,出现诸多土地浪费及利用率低等现象。
二、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
1、增强思想意识
城市有关部门必须从长远目标及当地经济发展出发,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紧迫性及必要性,将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全面贯彻和落实,对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从而促进该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相关领导必须增强思想意识,统一思想,真正认识到该项工作开展的紧迫感及责任感,并将盘活存量、控制增量、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及利用率作为工作重心,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将土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以此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提高利用率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是该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土地节约和集约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应坚持“扩大增量、管住总量、节约集约、盘活存量”原则,多措并举的进行土地资源挖掘,从而保证用地的有效供给。扩大增量指在用活、用好计划指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用地增减的挂钩工作。将思路转变为农村居住逐渐向中心村及城镇集中、工业项目逐渐向园区集中,加强土地置换,为城市项目建设及建设开发提供基本的用地保障。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该项工作,应采用“招拍挂”形式对投入的项目建设土地进行公开出让。对于抛荒、闲置的土地,应全面进行清查,并摸清底数,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其收回。对于征而少用及未用的土地,一旦闲置时间超出有关规定的期限,应对所有者依法征收闲置费,或将土地使用权收回;对于新批的建设项目,应提高到位率,督促工程尽快开工;对于未开工但已经办理土地证的建设项目,应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开工,若项目在规定时间内仍未开工,应依照相关法律将其土地收回。在乡镇地区中全面推进厂房标准化建设,实现少增地、多增资。
3、加强制约监管
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执法管理的相关长效制度,对管理秩序进行全面规范及整顿,促进制约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应推动联动效应,督促有关部门完善联动机制,实现用地情况的持续执法检查,将治理违法行为、清理闲置用地作为工作切入点,对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严肃查处,以此提高制约监管的工作效率。应加大执法监管的力度,建立执法信息员和协查员制度、违规违法举报奖励制度,预防违法行为,定期进行巡查,对违规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
4、推进土地规划合理化及科学化
必须重视合理化、科学化城市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引领地位,全面推进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及科学化规划。土地规划应当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规划相互叠加、相互衔接,如水利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建规划等。必须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土地区域进行科学划定,才能统筹整体用地布局。土地规划应与挂钩工作和土地整理相互结合。结合基本农田的高标准建设和空心村整治,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保证耕地保有量。
结束语: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是当今社会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紧张矛盾下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基本的土地政策,只有做好该项工作,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笔者主要分析了该项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几点解决对策,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世权.浅析如何搞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12,18(11):58-59.
篇6
严格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有序统筹麻城经济发展 ——湖北省麻城市大力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纪实
曾新文 夏元奎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版图面积3605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今天的麻城,人丁兴旺,百业繁荣,大别山火电厂、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大广高速等一厂三路的建设,为麻城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建设与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有序统筹经济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麻城市大力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表彰并将经验在全国国土系统推广。
土地不可再生,扩充不是办法,节约方是途径,集约才是出路,麻城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将城区划为不同的功能区,由分散经营转变为集约专业经营,达到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目的。同时该市积极整合、拍卖存量建设用地,清理、置换、储备闲置土地:拍卖农机公司等单位的土地60多亩,收回烟草公司等单位的闲置土地56亩,置换金桥宾馆等单位利用率低的土地120多亩,充分挖掘了用地潜力、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与此同时,该市大力限制城市建私房,形成新的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区。近4年的时间,仅城市居住用地一项,就节约用地150多公顷。该市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改造低丘岗地,建设总规模达19.5万亩,新增耕地3000多亩。该市大力推行旧城改造,迁移老城区36家大小企业和25家行政事业单位,形成了新的商贸集中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等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市整合社会资源,聚集多方合力,多措并举,使麻城市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5家行政事业单位迁建,36家大小企业土地置换和收储后的拍卖,既改造了老城区,靓化了老城区,盘活了老城区的存量用地,充分发挥了老城区商业用地的最大潜力,建成了以商贸步行街为代表的商贸中心;又建设了新城区,美化了新城区,提升了新城区土地价值,促进了新城区的发展,形成了以闽达•香榭花都、神光花园、兴业物资、中林木业等新的居住聚中区和新的工业园区,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迁建工作和土地置换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合理调整土地规划用途、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
篇7
对大连市民来说,跟石油化工相关的事故已是老生常谈,最频繁的2010年7月到2011年8月,13个月间发生4次爆炸。而一年前的6月,中石油大连石化的油罐也发生过一次爆炸。
6月30日大连事故的几组关键词,像是2013年11月青岛黄岛事故的翻版――原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下水道、次生火灾蔓延……再仔细想想,这样的连锁反应与2014年4月兰州的自来水污染事件亦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化工危险品,起因可能还是小事故,结果影响到市政管线,威胁到公共安全,酿成大事故。
这些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有必然性吗?
化工危险品之所以叫危险品,是因为它原本就存在安全环保隐患,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并不能彻底杜绝事故的发生。
换句话而言,全世界的石化企业都会发生事故,根据《世界石油化工企业近30年100起特大型火灾爆炸事故汇编(18版)》,其中“阀门管线泄漏”占到事故起因的35%,排名第一。除了“操作失误”“设备老化”等或可控制的事故原因之外,还有8起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遭遇雷击――这就基本无法预料,更难问责了。
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但事故发生之后会造成多大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与项目布局时,就应竭尽全力规避相关的风险和隐患。
任何一个城市的管理者,首先应该尊重客观事实――石油化工的原料、产品,相关装置、设备,都是危险品,不能随意安置,更不能让它们成为“地雷”。
土地规划要讲究相容性,居住地和危险品放在一起本身就难以相容。为什么大连总是出事,就是因为没有把危险品当危险品来布点和管理,厂区、罐区、管线、装置在地上地下拥挤密布,这意味着,城市里一个盲目的施工,就有引发一场灾难性大火的潜在风险。
近年来这些“偶然事件”都可以追溯到最初的规划布局,石化产业在某些城市管理者眼中,更多的是“创造条件也要塞进来”的高额GDP制造者,而不是“必须和人群保持距离”的危险品。
一个大连市,东南西北中密布石化园区和企业。老厂区说搬未搬,新园区又建起来,土地不够了,就大面积填海,甚至蚕食掉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长兴岛等5个岛连成一片,规划继续建世界级的石化工业园。
在2010年,大连的炼油产能比2005年翻了一番,达到2050万吨,居全国之首,而同时期的石化事故,不论是次数还是影响力,也是无出其右者。
现在,在新的世界级园区,大连计划建设4800万吨的炼油,300万吨乙烯,400万吨对二甲苯,700万吨PTA,320万吨合成树脂和74万吨的聚氨酯,总量又翻了两番。
篇8
(一)强化城镇管理。一是队伍建设。根据《__市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方案》文件要求,__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和__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已全部配齐。二是学习培训。组织城建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等相关法律条规,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切实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按照城镇建设“一书两证”要求,严格实施城镇建筑管理。初步探索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联合土地、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行使职权的管理模式,做好审批发证前的初审和上报以及“限上、限下”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逐步规范城镇建筑的建设程序,确保城镇建设依法依规进行。
(二)加大投入力度。一是造林增绿。2015年新投资50万元,在__路两侧3300米主街路段栽种灌木2000余株,在镇区、沙束路两侧栽种女贞树、小叶黄杨面积1500平方米。二是完善给排水网。投资170万修建了镇区主街南侧通向__大东支和主街北侧通向迎春渠两条排水管网,解决了困扰镇区多年的排水难题。三是构建商贸中心。投资580万元,完成了__镇商贸中心(__市场)2300米的“三纵三横”水泥路面、两侧路面硬化及排水管道工程。四是天网工程。投资30余万元在镇区各主要路口安装了32个高清监控探头。五是城镇环境卫生。镇政府出资24万元对镇区卫生进行了承包,整洁了镇区环境卫生。
(三)优化发展环境。一方面是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全面落实“两个代办”服务企业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抓好园区建设。新修水泥路800平方米,在园区__路段两侧栽种灌木1000余株,在园区主路两侧新栽红榉树300棵,载种西府海棠600棵。目前,园区已入驻10家企业,我们正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使签约项目尽早入驻开工。2014年以来,华旗、华远、常丰、新泰四家企业获批了“__省优质产品”荣誉称号,其中常丰线缆有限公司充分依托人才优势和科技实力,进行科技研发,连续获得六项专利。
(一)执法力度薄弱,城建管理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我镇的城建办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执法权限,__市派驻的人员不具备综合执法能力,导致城建管理执法缺位,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完全制止,建议上级部门派驻具备综合执法能力队伍或授权镇级相应执法权限,从而改变执法薄弱的现状。
(二)空心村现象严重,村庄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政府对小城镇建设投入不足,民间资本运用乏力,公用服务设施不到位。四是土地指标紧张制约了项目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按照镇总体规划设计要求,实现建设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等统筹推进,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我镇于2006年委托__信达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镇总体规划,于2012年完成了镇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2014年,由于__市城乡总体规划的调整,我镇再次聘请__信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__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现已初步完成__镇总体规划设计,同步推进全镇45个村依据镇总体规划制定村总体规划,目前已有11个村完成了村庄总体规划。
篇9
一、完善编制体系,提高科学规划水平
(一)组织县城总体规划编制成果的上报工作,争取在5月前获得市政府的批准;完成县城10平方公里控规编制任务,镇和镇完成2平方公里片区控规编制任务;积极推进“两型”县城建设,加快推进主城区“沿江建设”。
(二)强化土地规划管理,制定《县土地变性和容积率调整的操作规程》,全面提升我县土地使用率,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三)做好重点项目规划服务工作,2013年要启动县城生态公园、西岸沿江风光带等规划,完成市政重点工程的规划服务工作,组织编制上级指令性规划任务。
二、加强精细规划,加快城乡规划统筹
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积极探索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体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适应发展需求,提高办事效率,在镇和工业园区设立城乡规划分局,将城乡规划信息技术中心成立为局二级机构;完成市三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深化镇和镇的规划设计;完成《县城景观和色彩规划》和《县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力争完成《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和《县城环卫设施空间规划》;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镇村的村庄规划编制。
三、完善法制建设,提高规划执法水平
根据经济发展环境要求,完善城乡规划法规、条例;开展强制性条款清理工作,对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排查,严防渎职案件发生;成立规划执法大队,加大规划执法巡查力度,建立县域范围片区巡查制度;加强控违拆违力度,深化“部门联动”机制,开辟新途径,启动发文机制,通过县人民法院对违法、违章建筑进行。
四、完善信息平台,启动数字规划系统
创新规划管理信息化手段,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局域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启动数字规划系统,实施电子报批,强化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各阶段CAD图件编制标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规划管理职能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制度,开创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统一各类档案管理标准与流程。
篇10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统筹规化;社会保障;产业规化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18-03
当前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城镇化的发展体制加以完善,从而使城镇化由速度型逐渐转变为质量型。[1]我国在2014年颁布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深刻阐述了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规律与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产城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产城融合主要是在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使城镇化回归于“以人为本”导向,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增效提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概述
(一)关系
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其主要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的生态化、集群化、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完善城市的功能,提高城市文明形象,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智能化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型城市。新型城镇化是产城融合的战略目标,而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其能够对产城分离现象加以合理解决,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升。[2]因此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产城融合,以产兴城,始终坚持城市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从而有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二)作用
产城融合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有利于区分“政府城镇化”和“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可分为两种模式,分别是以当地市场环境为主导和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发达国家大多选用前者,将政府作为辅助角色;产城融合主要是集中发展和管理现代产业、农业、工业和普通居民,该理念与政府主导模式相符合,能够将企业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地位加以突出,使企I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是有利于区分“土地城镇化”和“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扩张城镇的地域面积,而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则是集中管理普通居民、城镇发展要素和产业。[3]同时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城市土地中规划村落或县城,也是为了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和总体生活质量,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城市设施、环境、教育、社保、医疗、工作和住房等。
三是有利于走出以往的误区。目前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如乡镇建设与中小型城市建设力度过轻、大城市建设力度过猛等。深圳、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发达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病”现象,而三线以下城
市的建设和发展相对落后,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这样会导致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与经济产量愈加增多,小型城市与乡镇则愈加减少。由于产城融合主要是融合管理不同等级的乡镇与城市,构建融洽与合理的发展体系,因此其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即便城市具有再大的规模,再丰富的资源,其仍然存在一定的负载极限,只有构建合理科学的城镇化发展方案,才能保证资源的可再生率,优化城市的发展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其需要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发展产业经济与承载产业空间,以此完成服务配套,驱动城市更新,实现人、城市、产业之间的和谐发展。产城融合要求城市与产业空间整合及功能融合,达到“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目的。[4]
(一)产业转型升级慢
要想促进城市的和谐有序发展,需要协调发展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保证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有机共存。当前许多城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大多产业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缺乏较多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严重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5]同时,受人力资源和核心技术的限制,高端、低碳环保与绿色产业难以有效发展,许多高技术服务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法在短期内做强。难以带动就业与拉动经济发展。
(二)无法有效衔接城市建设与产业规划
城市建设与产业规划难以有效衔接,往往会缺乏健全与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导致产业园区难以均衡发展,影响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由于发展规划不足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城市各大主城区产业缺乏均衡的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科学预判现实与未来的产业支撑,如有些区域无法满足人口就业要求,形成长期的鬼城与空城;而其他区域却缺乏充足的土地空间,人群拥挤,难以保证产业规模的扩张以及产业体系的完善。此外,在规划园区时,由于“人口的城市化”慢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人口与产业的支持,并且城市管理建设规划无法满足工业项目开发建设的要求,产业与城市相脱节,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
产城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责任与权力不匹配,职能交叉且工作效率低,并且机构不够合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土地规划为例,政府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错误判断;而产业园区则没有权力,难以从用地布局等方面来衔接城市的配套服务,无法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园区。同时公共服务支出不会因人口迁移而进行调整,这样会导致人口密集区缺乏足够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难以支持高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由于商业、工业和居住用地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土地管理不够精细,土地供给结构性宽松,影响产城融合的有序推进。
(四)缺乏完善的城市功能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城市功能的完善性,无法将产业工人生活和产业持续发展相匹配,没有搭建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导致各层次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影响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配套不足和功能单一等,具体表现如下:(1)政府没有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忽视城市休闲娱乐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的塑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导致新城缺乏凝聚力和归属感;(2)部分新城新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多是以“项目”带动为主,严格按照工业生产规划来设计基础设施,缺乏医院、学校和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
三、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一)以城促产,提高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力
“以城促产”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实施、专业人才引进、城市环境优化等为抓手,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来实现产城融合。由于产业集聚能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具有全局观念,统筹兼顾,强化吸纳人口的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不断优化城市环境,从而为产业集聚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政府需要构建产城融合的支撑体系,在技术、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形成无形的吸引力和催化剂,从城市内部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其次,政府需要强化产业的配套功能,提高城镇对产业发展配套服务能力及人口集聚的承载力,有效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消费需求与服务需求,促进产业园区的良性发展。最后,政府需要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积极集聚相关的资源要素,形成产城融合的生态发展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加强统筹规划
在系统推进与谋划农业现代化、新型城化和工业化时,需要将城镇与产业相融合,保证两者的协调联动与统筹规划,这样才能形成互动效应,避免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不同步情况的出现,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6]政府通过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时,需要科学规划,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以充分发挥,保证交通规划、土地规划、城镇化规划、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等的协同。同时需要形成“三方互动”的规划机制,包括居民参与、领域专家指导和政府部门牵头,充分体现居民的价值需求、专家的专业水平和政府的决策理念。
(三)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力度
为了有效推进产城融合,需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加以有效解决,使农村转移人口享受与本地居民相同的权益。首先,加快社区的治理与建设,对社区的服务功能加以强化,这样在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能够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共享产城融合的成果;其次,积极构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如进城农民增收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与救助机制、就业服务体系等,使其能够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最后,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实现社会管理与居民就业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7]总之,在发展新型城镇化时,需要以产城融合为出发点,建立人、城市和产业相互支撑的体系,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依托园区升级转型
强有力的产业基础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加快新园区的建设步伐,促使工业朝着园区的方向发展,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才能确保产业园区成为经济发展以及城镇空间拓展的增长点,推动城镇与产业的良好互动。此外,园区的产业结构应该不断更新与升级,对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产能加以淘汰,积极改造传统的大制造与大工业,加强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优化升级现有园区的发展层次与产业门类,促进产业园区支撑力的提高,实现以产兴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资二. 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南通市为例[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11):38-40.
[2]杜向阳,周颖杰.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J].创新科技,2015(3):7-9.
[3]洪业应. 推进涪陵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2):72-77.
[4]何立春. 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及优化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5(6):123-127.
[5]王季F,罗莉,牛建军.基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河南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战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6(1):34-35.
[6]闻海燕,陈飞跃. 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小城镇的典型样本[J].开发研究,2014(2):29-32.
[7]郑永娟. 河南省“产城融合”发展问题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34-36.
- 上一篇: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案例
- 下一篇:医疗纠纷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