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即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进行研究,使其成为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一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必须也只有通过具体的课例研究来实现。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不是旁观者,不是陪衬,而是真正的研究者、亲身体验者。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开展课堂案例研究,不是在“作秀”,更不是在“走形式”,而是着重于教师专业发展,着重于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能把它当作“任务”来完成,更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心理负担。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开展课堂案例研究,才会有内驱力。
二、课堂案例研究什么
课堂案例研究应该以问题为指引,问题是研究的载体,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研究就没有丝毫意义,也就无所谓研究效果。在课例研究中,要“猎取”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力求“公开课要有常态课的真实,常态课要有公开课的精彩”。由此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开展以课堂案例研究为载体的“三三一”活动
“三三一”活动即“三课三评一反思”(其中“三课”是指汇报课、观摩课、公开课)。新任教师或青年教师执教汇报课,优秀教师执教观摩课,骨干教师执教公开课。课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分别对三课进行评议,评议分为自评、集体评议和组长点评三种形式。评议的内容主要聚焦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问题,可以是对成功经验的客观总结,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遗憾的分析和完善。“一反思”就是执教老师的课后反思,就是以研究的态度去总结和审视自己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然,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对于新任教师或青年教师而言,可能更多关注于知识;对于优秀教师而言,更多关注于学生;而对于骨干教师而言,更多关注的是有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论关注哪一点,都要根据不同的关注点,建立不同的反思“支架”,找准反思的“参照物”。在教师个体有效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反思后的交流、探讨、学习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例研究一定要重在过程,重在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是学习、交流、反思密切结合的过程,是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过程,是同伴互助的过程,是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新教学方式的过程。
篇2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再结合我们物理学科得天独厚的特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实验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趣导学,力求做到课伊始,趣味已生;课进行,趣味正浓;课结束,趣味犹存。
比如在引入新课时,我们常设计一些富有神奇和魔术色彩的小实验。例如在讲《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先介绍了一则神话故事:《天方夜谭》中有一个魔瓶故事,瓶盖一打开,就会有魔鬼从瓶中跑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讲台上也有一个魔瓶,哪位同学敢把这个瓶子的瓶盖打开?(但千万注意发生异常情况时就迅速把瓶盖盖上)。这时一个同学带着疑问而又很害怕的样子走上讲台要将瓶盖掀开。此时此刻发现全班所有同学都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位同学掀开瓶盖,结果这位同学掀开瓶盖的瞬间并没有发现魔鬼从瓶口跑出来,却发现瓶底有水往下流。这位同学立即把瓶盖子盖上,水也不流了。这时学生发现这个瓶子底有几个小的针孔。“那么同样的一瓶水为什么盖上盖子后就不能向下流水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大气压强”。接下来我又利用魔术表演中分散人们注意力的办法,迅速更换瓶盖又把这个矿泉水瓶变成“听话的矿泉水瓶”,这样层层激趣,以趣导学,何愁效率不高呢?
现在我们已经把利用生活物品做实验引入到复习课中,对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很好的作用。过去在学完一章内容后,总结和巩固这一章知识点时,常常是教师一个人用干巴巴的语言科学系统地把知识点罗列起来写到黑板上,学生在下面记在笔记本上,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当然大部分学生只记笔记而记不到头脑中,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了,课堂效率很低。根据美国教育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在做实验中学和实际演练的效率很高,可达到70%以上。所以现在我们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把一些随手生活物品用来做实验引入到复习课中,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在复习液体压强的4个特点时,有些知识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可学生就是记不住。我们巧妙的利用了一个矿泉水瓶,一盆水和海绵等生活物品组织学生做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中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巩固。就是这些小实验将所学知识穿成了线,比用语言表达和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正是以这些实验为支点撬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原来不愿学习的变得愿意学习了,难度大的变得简单了。使我们物理学科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都不再沉闷和枯燥。有这样一句话:“资源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位置就是资源”,只要我们动一下心思把生活中的所谓“垃圾”引入到物理课堂中来,这些“垃圾”一定会变成丰富的课程资源。
篇3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50
University Marketing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YANG Li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22)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ket demand for marketers is increas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train professionals in marketing, the main place, in order to meet market demand, the need to increase efforts to train personne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aching qualit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reform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marketing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rketing; teaching reform
1 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教学改革的意义
第一,高校教育本质要求开展校企合作。高校教育和企业间有着密切联系,高校教育是企业发展的产物。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拥有大量标准化劳动力,组织这些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才能成为具有职业技能的劳动力。随着行业标准和制定和推广,社会对标准化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为了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从而产生了各种高校。评价高校教学成果不能仅仅由学校说了算,还需要经过企业的检验。如果高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不符,这种教育是不成功的。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重要举措。
第二,满足了人才培养需求。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模式转型时期,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顺应我国发展国情,必须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方向是:以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中心,根据中国发展战略,朝着服务经济转型,培养技能型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办学方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定位等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教育特色,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以服务为工作宗旨,加强校企合作,顺应时展需求。在建设现代教育体系时,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培养大批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深度校企合作需要实施教学改革。产教结合是我国发展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是产教结合的有效途径。产教结合强调的是教育和产业的关系,教育内容需要反映产业内容,在进行教育发展规划时,需要体现产业规划,教育的供给要充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产业界和教育界需要加强合作。因此,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进行教育改革,将高校教育纳入到产业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扩大教育发展规模,保证教育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创新教育方式,突破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专业理论为主体、以科学知识为主线,应该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以行业标准、真实案例和职业规划为切入点,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将教育活动和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社会服务以及技术开发等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2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现状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实践性强的学科。随着经济发展,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数量增加,质量降低。另外,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再结合国内外著名企业策划方案和营销理论为案例进行讲解,忽视了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导致学生能力较差。教学案例与企业发展实际脱节,学生入职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工作岗位。在营销岗位上,许多大学生甚至不如中学生,从而导致人们对营销的认识存在误区,即学营销无用,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第二,实习基地欠缺。目前许多高校都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由于学生较多,少量的实习基地无法容纳太多的学生,从而导致实训效果不佳。有的虽然能容纳足够的学生,但是形式重于实质,因为有的企业为了保证重要商业机密不被泄露,一般不会让学生接触到核心业务。由于缺乏有效的岗位指导和足够的实践平台,从而导致学校教育和企业发展脱节,社会实践效果较差。
第三,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市场实际需求,教材陈旧、落后,与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不符。高校课程过分强调概念和理论,忽视了技巧、策略、实践和方法,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理解知识点,逐渐对市场营销课程失去了兴趣,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培养的这些人才是企业避而远之的。
第四,“双师型”教师缺乏。作为一名市场营销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知实践操作流程,能指导学生参与实践。高校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要么理论知识不扎实,两者同时具备的教师较少。在传授知识时,经常根据个人经验来讲解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教学案例和企业发展脱节,这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五,学生缺乏超前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师依旧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很少参与社会实践,而是闭门造车,导致学生不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未给学生传递必要的兴趣激励以及薪资待遇信息,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社会实践机会较少,许多团队任务无法完成,从而降低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市场营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3 校企合作模式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策略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面临很多挑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顺应时展潮流,必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加强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改革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将“教”、“学”、“练”、“训”结合起来,采取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形式,利用案例讨论式教学、角色转换式、竞赛式教学、多媒体形象化教学以及实训基地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时,允许学生建立营销协会,加强学生间专业知识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营销协会建立模拟市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营销实践能力。根据企业生产、学生学习等需求,采取学生课程进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或者企业项目进课堂等方式,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建构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高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机械设备、教育理念来构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将教学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企业出资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训室中,给学生提供模拟职业环境,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优化实训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实训活动,深入市场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市场策划、产品推广,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
第三,改革传统教材和课程设置。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知识逻辑顺序。市场营销课程是以销售和策划两个工作岗位工作流程为中心,根据这两个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标准设置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保证教学内容和企业工作内容相一致。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共同研发教材,实现课程和行业标准的统一,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教材内容,坚持与时俱进,适当地增加教学案例和实习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企业营销手段和策划模式,使学生具备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
第四,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师资力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主导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需要转变教师角色,使其向知识的参与者、学习者、主持者和合作者转变。教师应该以一种学习的姿态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和企业发展需求来改革教学内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二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也是学习者,在教学时,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展开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配合,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加强双师建设,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其能及时掌握最新行业技术。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对于经常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师应该给予一定奖励,并按照加班给予教师补贴,使教师愿意去参加社会实践。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加强讨论,允许学生通过任何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了解和掌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想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可能会有一点难度,也会延长任务完成时间。如果学生间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则会大大缩短任务完成时间,有效地解决问题,也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这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要求相符。
第六,以就业为导向,尝试“订单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特征,开设相关课程,细分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毕业后就能有工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订单式”培养模式包括:与委托单位签订协议,单位到学校招聘;企业提供市场营销教材,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任职等,这样能提升学生整体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篇4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69-03
管理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决策科学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导企业经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经营理念,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在国外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和商学院中,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目前,管理经济学是我校精品课程,也是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相关专业、MBA专业的主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一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实践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二是使学生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体系。管理经济学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实现管理活动的理性思考与理性创新。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趋同于微观经济学,考核评价方式落后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国内出版的《管理经济学》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与《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重复,从而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对已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再学习管理经济学已难以使其知识增进;二是对实践问题,限于篇幅又几乎没有涉及,使其难以更好地成为分析企业经营决策的工具。学生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比较古板,多数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的教学模式。一般先从经济和管理现实中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开发解决思路、推导解决理论和方法,最后讲明其实际作用,并应用案例来结束。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以前按照教材顺序逐一讲解概念、定义的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与学生讨论和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方面还显得不够。
(三)部分教学案例陈旧,案例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管理经济学以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管理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管理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因此,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注重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经验,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但在管理经济学教材中出现的案例有些较为陈旧,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案例。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运用,有时效果欠佳
进入2l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要做出一份和教学内容吻合,信息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也非易事。此外,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二、教改实践与总结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必须面向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在经济与管理类院校的特殊性、存在的难点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包括对管理经济学课程给予正确的定位;根据管理经济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采取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加强案例分析、讨论与写作,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等。总之,对我校的管理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的更新和改造。
(一)编写适合的讲义与教材,改革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
首先,我们组织富有管理经济学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了适合我校特点的《管理经济学》讲义,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材突破了以往对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某些局限性,拓宽了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领域,特别是吸收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组织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内容。教材中精心选编大量现实案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性质,用实例说明如何在管理决策实践中运用经济学原理,提高读者分析实际问题和从事管理决策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管理经济学作为决策工具的真正价值。
其次,坚持进行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改革。(1)在作业改革方面。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专题研究讨论,学生不但有充分的机会各抒己见,而且可以与老师直接对话和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组对同一问题各具特色的看法和结论,再由全组同学共同参与在课堂上进行的公开演示与交流。(2)在考试改革方面。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完备的练习库和试题库。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及时进行成绩分析和教学总结,积极探索考试内容、方法改革。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经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我们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局限,引入了“案例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与“模拟训练法”。
1.“案例研究法”强调案例分析和决策理论。教师负责编选真实公司的案例,印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课,只简单介绍情况,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作记分考核。讨论案例时,尽量争取有关实际部门也派代表参加,由此可以让学生彻底摆脱书本的局限性,而真实了解到经济生活的实际运作流程。
2.“实地考察法”是一种通过实地考察促进学习的方法。每一次实地考察都由一名教师领导,学生积极参加,提出研究报告。所需费用或由学院负担,或由目标企业负担。这种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3.“模拟训练法” 通过模拟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或根本学不到的技能。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将那些似乎大得无边的问题分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如何分别处理后再将其重新组合起来。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懂得学者的弱点,增长实干家的才能。我们还经常向学生作个别调查和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检查教学效果,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以上改革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们的恐惧厌烦心理,减小了学习的压力,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起来,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资料查询、小组讨论及各种课堂与实践环节,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加强,有效缩小书本知识与企业实际的距离。
(三)改革案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经验式”的教学方式。案例将企业带入课堂,让学生走入市场,投身竞争。学生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小组中的共同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向教师学习,而且也向同学们学习,甚至教师也能从学生中学到或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像是“导演”或“指挥”,学生的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参与度以及教师的作用,一起构成了教学质量的要素,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领导才能和企业家精神。案例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关于各行各业的背景知识,强化了课堂教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引入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第一,以管理经济学专业教科书为主干,在重点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每章节配备相关典型案例;第二,案例的选择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战、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第三,提供案例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教师对每个案例只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建议,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第二,选择好教学案例,即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一是需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二是需要学生外在的学习激励。第四,把握好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指的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本课程组教师常常及时地介绍与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计算机技术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技术更多地进入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通过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有助于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等。因此,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多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人才培养质量上台阶的必由之路。我们在讲授管理经济学时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书写的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信息量,清晰的图形,鲜明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动画,动静结合,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认识到虽然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呈现速度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而且长时间观看屏幕眼睛容易感到疲劳,从而影响了听课效果等。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组织好教学的内容与节奏,除了常和学生交流之外,还必须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采用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小燕.《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8,(11).
[2] 翁英英.《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篇5
关键词:非参数统计;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1研究背景
统计是一个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系统收集数据,并基于数据回答问题的过程。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造成反映实际问题的数据在问题表示的充分性、代表性和分布的单一性方面与传统的统计应用要求不匹配,于是催生了对数据分布假定宽松的非参数统计的发展。基于大量数据探索数据分布特点的数据分析方法成为非参数统计的主要内容。经典的非参数统计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因此,教学内容多是基本概念引入、原理的证明、例题解析等。传统的非参数统计在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理论证明太多,枯燥且难懂,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比较低,但是非参数统计课程又是统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对广义类型的数据进行分析是统计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因此,非参数统计从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来讲都不能降低标准。非参数统计的教学改革也是适应统计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培养目标的需要。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的案例教学法,由于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既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界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在《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lstCentury)的报告书中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并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使用。本论文探索如何紧扣非参数统计教学内容和统计能力培养实施教学过程,重点在于结合教授内容设计教学案例。案例设计遵循“重应用、强能力”的原则,分析问题源于热点或经典社会、经济问题,分析方法紧扣相关的非参数方法,同时涉猎到其它专业知识或其它统计分析。所以,教学案例与课程的学习过程一致,但是最终要求的能力却要高于课本分析的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解决入手,理清分析数据的背景,分析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求可能的研究方法,分析方法的实现及报告的撰写,实现从理论到实际问题解决的一般性的统计过程,培养学生问题导向的统计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的认识
2.1课程的重要性
非参数统计是数理统计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基于大量数据探索数据分布特点的数据分析方法成为非参数统计的主要内容。随着数据科学的兴起,现代非参数统计方法在复杂甚至是大数据分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掌握非参数统计基本思想,并应用非参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统计专业学生具备的一项技能。《非参数统计》是面向统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学习非参数统计和了解统计前沿的基本课程。本科的教材有很多,但主要包括基本的经典的非参数方法,即单一样本位置的检验,两个独立样本位置、尺度的比较检验,多个独立样本位置的检验,单变量分布的密度估计,非参数回归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对加深对经典数理统计的理解,又能拓展统计的视野。
2.2专业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专业遵循“实基础、重应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系统掌握统计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复杂数据;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社会问题;具有从事统计调查、社会调查、市场预测和经济现象分析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培养方案要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各专业课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3课程的特点
根据统计专业培养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我院学科发展的需要,将非参数统计课程作为经济统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应用回归分析课程的后续课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非参数统计属于数理统计分支,知识框架与经典数理统计类似,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及变量间关系模型构建,如果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仅限于理论的部分掌握,教学效果不会太好。
2.4教学方法的改进
结合统计专业目标培养要求和学生的现状,探索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模式是统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由之路,既要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实际的统计技能。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于他的学习过程中,就一门课而言,在授课期间,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都应该有效的监督中,做到课前收集将要介绍的理论方法应用的背景知识,包括文献、数据等,课堂中能结合课前预习积极参与讨论,课后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撰写相应的分析报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监督学生,做好每一环节工作。教师首先合理设计教学案例,将统计方法的学习,实际问题能力解决,报告撰写思路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统计分析技能。
3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非参数统计主要采用分组式,并融入案例教学的混合模式。第一次上课有两项任务安排:一是按照自愿组合和学生成绩将学生每组4-5人分组,安排每组的负责人;二是介绍本课程授课的模式,课前资料收集与预习的要求,课堂分组讨论的要求,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与汇报。
3.1案例设计
本部分以单一样本位置的检验为例,介绍非参数案例设计的思路与流程。本案例将紧贴非参数单一样本检验原理及应用进行设计,同时关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统计思维。主要从数据背景介绍,数据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研究问题及方法原理的阐述,数据的实证过程及软件实现,报告撰写要求等方面进行设计。
3.2教学过程
非参数统计的教学内容是以一系列经典非参数统计方法的理论与应用传授为主线的,每一种统计方法都传递着一定的统计思想,有着一定的应用背景和应用前提。教学过程的效果取决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各环节的衔接。只有将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从而有效提升教与学的质量,以下是非参数统计课程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按照学生分组安排每一章节课前准备收集的资料。第二,课堂讲授该方法的统计原理及软件实现。第三,分组讨论学生收集的资料。第四,介绍案例的数据背景、拟解决的问题、拟采用的统计方法、各方法的比较、分析结论。第五,讨论安排各组将要解决的问题。第六,安排时间由其中一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析报告。
4结语
在课程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面向实际问题,搜集数据,并进行统计综合分析的能力,不仅使学生获得新的统计分析技能,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非参数统计课程创新型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有利于非参数统计教学效果的改善,也有利于自身课程资源建设,为统计专业创新性教学过程积累经验。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理论课程变得实际而有用。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实质性的提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星,褚挺进.非参数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田爱国,田地.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比较研究———基于《统计学》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1):73-77.
[3]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25-26.
[4]吴喜之,赵博娟.非参数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篇6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篇7
【关键词】概率论统计学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学在现代科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医药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是医学院校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医药数理统计》是为医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医药学中实际问题。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以往学生学过的高等数学思考方式不同,两者思想体系差别较大,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学生除具备《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语文、逻辑学知识,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1联系医药学专业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在医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观点,而《数理统计》课是公共基础课、非专业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数学观念,我们认为医学院校的数学教育应以数学的应用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计算技巧训练,轻能力培养忽视应用,我们应把教学重点转到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并应用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应用能力,学以致用。为此,我们教学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根据一般本科医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使教材尽可能体现应用数学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科的特点。
对教材体系、内容增减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①本门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应用部分在统计学部分,在不影响本课程体系完整性条件下,压缩概率部分内容,减弱概率论部分理论难度。
②改变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讲解,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应用。增加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简介。
③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例题和习题。适当配置一些临床案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封闭型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要害在于用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束缚,不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根据《数理统计》课程偏难应用性又较强的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参与意识,培养互相沟通合作的精神
传统教学法偏重于“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都知道应重视互动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往往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讨论式教学法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基础上,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数理统计》课程特点,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或富有争议性问题,采用教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拟定好要讨论的问题,可以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回答,也可以小组讨论,留问题课后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例如,我们在讲完区间估计概念后,为了准确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P{θ1<θ<θ2}=1-α能否说参数θ落入区间(θ1,θ2)的概率为1-α?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此说法是错误的,回答正确。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学坚持此说法正确,教师及时总结、释疑说明回答错误的同学是把参数θ当成随机变量了。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它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们往往会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回去讨论,给学生提问,留下新疑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使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这种方法也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学习,提高讲课素质。
2.2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决策技能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况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一个决策问题。教学案例是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实际调查后所作的客观书面的描述。案例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备课中,注意选取医药学真实案例,一旦选定某个案例作为教学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内容,找出案例涉及的重要问题,寻找该案例相关资料,将案例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例如:在讲假设检验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推理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课堂讲解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理统计》这门课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学生学习起来确实存在畏难情绪,而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奇妙作用。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我们也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分析案例,理论教学是基础,案例教学是补充,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好,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3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授课效果
21世纪,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育的现代化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学生来说,《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要比以往学过的高数难学,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为了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到CAI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是任何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不在于CAI课件的趣味性,而在于教师的语言魅力,用语言吸引学生,而不是课件吸引学生。教师不可过多地用课件进行授课,也更不适合应用在教学的全部过程,因为它的条理性较强,不易更改,使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受到限制。只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考试改革,它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前者对后者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后者为前者打下了基础。对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除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考试改革不可忽视。通过改革考试,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①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如果局限于教材,划范围、定重点,这样助长了一部分学生死背硬记也能得高分,伤害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内容应体现出对基本理论、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淡化计算技巧,注重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适当出一、二道能考察创新能力的题目。
②避免考试方式单一。考试模式多样化,平时要有测验,要提交读书报告,增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例。学生的成绩应根据平时成绩、读书报告和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评定。
③改革考试题型。应减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多出些综合性思考、分析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本研究是针对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的教学定位进行的一些思索和实践,还有一些方法不够完善,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为培养21世纪应用创新型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OBE理念;教学改革
中国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之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各历史分期的园林发展规律及造园特点[1]。通过对中国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将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和手法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能力[2],并学会鉴赏和评价中国古代各阶段的代表性园林作品,为今后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以往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不知道学完这门课程之后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这门课程的知识点与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关联。这样的课堂教学乏味、单调,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基于OBE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园林史的课堂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对比一轮教学改革与未开展教学改革的教学情况,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特点中国园林史是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主要讲述了世界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从商周秦汉时期直到清末时期的发展过程及其造园特点等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繁杂。2.学情分析沈阳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民办院校,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采用“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育人模式,以“建设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在行业的生产一线从事景观设计、园林工程等相关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以分析古代经典、优秀的造园案例为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在课堂上以互动讨论式教学结合分组汇报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并在课外增加实践环节。这样可以使中国园林史的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作用,避免产生枯燥乏味的以史论史的课堂氛围。3.固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笔者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氛围沉闷部分学校采用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静态的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2)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缺少过程考核以往的考核形式主要是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的考核,学生期末的成绩由闭卷考试分数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两者的比例是7:3。教师仅根据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作业的成绩难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作出真实、准确的判断[3]。(3)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国园林史的教学大多为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演示为主,但二维的平面图、效果图和照片难以尽显传统园林空间的精妙和秀美,因此,教师需要辅以适度的实践教学。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测绘以及制作实景模型,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园林景观的空间设计和园林文化的意境,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预期学习产出为基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不断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在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立足本校,对中国园林史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做简单的推导与思考[4]。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5]。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基于OBE教学理念,通过调研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园林的发展概况,掌握园林的基本概念、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知晓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分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园林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布局要素,以及相关的设计者和造园理念,掌握中国园林发展的整体演变脉络。(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归纳、提炼中国园林的一些典型意象和手法。学生在理解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和思想的基础上,能够借鉴中国园林史上的优秀理论、成功经验;在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出既能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园林景观。(3)素质目标通过对中国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进一步思考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如何吸取传统园林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趋势,理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园林文化素养。在中国园林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2.重构教学内容结合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的特色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题组教师经过研究和梳理,重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世界园林和中国园林的总体论述、园林的生成期、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全盛时期、园林的成熟期五个理论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包括与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为有效利用好学生课前、课后的时间,教师将每个教学模块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和教学案例录制成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每个视频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上课前上传到智慧树平台,并要求学生带着预留问题观看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智慧树平台上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和学习;同时,通过与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主讲的盛京宫殿建筑课程建立跨校修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中国园林史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盛京沈阳的古典园林,并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优化教学方法目前,部分本科院校园林史课程采用的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负责听课和记笔记。由于教师单向输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有力支撑毕业要求,教师有必要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线上和线下的学习、预习任务,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机提问、雨课堂投票等方式考核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为学生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重点、难点设置成问题,通过“提问—回答—反馈”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闭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课程资源对所学内容形成充分的了解。教师与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互动,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将“思—呈—评—用”以三种类型的园林为载体开展教学,每个学习小组都将经历这种以任务为驱动(思)、汇报为舞台(呈)、案例为载体(评)、应用为实战(用)的教学组织过程。4.调整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基于OBE教学理念,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教学反馈或考核设计,以明确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笔者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予以调整,将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改为由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课程作业占20%,跨校修读成绩占10%,学习态度与课堂互动、分组汇报和章节测试占20%,共计四个部分组成。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在学习完每章节的内容之后都要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不能在期末突击复习。教师通过每章结束后的章节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便于了解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这一部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学生在每章知识点学完之后的掌握情况较好,高分的学生比例较大;同时,随着章节测试的开展,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章节测试的节奏,每章快学完的时候,学生也会主动提前复习知识点。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比教学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以未实施改革的2017级园林专业学生为例,2017级园林专业共有53名学生,卷面平均分为58.89分,优良率是11.32%,卷面不及格率是41.51%。2018级园林专业是实行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第一轮学生,2018级园林专业共有57名学生,卷面的平均分为79.85分,比2017级提高了20.96分;优良率是63.16%,比2017级提高了51.84%;卷面不及格率是10.53%,比2017级下降了30.98%,教学效果良好。结语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OBE理念的教育发展模式,以学习研究成果产出为目标,通过对课程教学活动目标、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设计方法和学习理论成果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原本单一、枯燥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值得教师不断探索与改进,努力使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中国园林史理论与园林设计实践相结合,从而对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与创意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荣立苹,高玉福.《园林史》课程教学新思考[J].吉林农业,2016(21):122-123.
[2]张伟,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2(6):208-209.
[3]孙春红,秦华.“思”“呈”“评”“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园林史教学新法[J].中国园林,2013,29(4):85-90.
[4]刘东兴.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4:23-26.
篇9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方案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基地,新型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企业对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对英语运用能力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并成为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条件。
根据我校毕业生信息反馈,毕业生理想岗位对他们英语运用的高要求和他们的低水准成为一对矛盾;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成为许多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障碍。因此,不容置疑,英语运用技能的培养在英语学习、英语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展开因材施教
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统一要求、分级分层指导。
(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英语教材的实用性
中职学校可能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终端,离开这里就直接走向社会,而复杂的社会形势、繁重的就业压力要求中职学校的所使用教材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这一要求,我校教师于2009年编写了校本教材《英语脱口说》,一直在试用,教学效果显著。
(三)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职业学校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 “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针对这一目标,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处理好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力尝试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主去发展,并合理开展合作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原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那么他掌握知识的速度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时,要恰当选用有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将注意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二、中职英语课程改革方案
(一)改革教学内容
1、语音训练
教师通过辨音、词汇、绕口令等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强化正确的语音语调。尽可能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
2、功能句式训练
教师根据课时安排及学生的英语程度,创造若干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句式进行操练;功能句式的主题有:问候、自我介绍、电话交流、邀请、预约、购物、面试等。要求学生掌握功能句式,分组合作编写对话,并分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情景对话操练提高英语会话能力。
3、课堂游戏
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例如Simon Says、Guess the Object、Catching up on your ABC's、Crazy Story等。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组织、参与交际活动,并在活动之后在语言方面进行总结。
4、英语短剧表演
教师选取简单经典的英文短剧,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教师提供给学生剧本,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角色分配,个别辅导语音语调,督促学生课下背剧本,指导学生表演技巧。通过表演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英语会话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5、英文歌曲
①学唱简单的英文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②视听经典英文歌曲,并进行填空练习,提高学生听力。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打消其羞怯心理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6、英语影视欣赏
教师选取经典英文影片组织学生观看。观看前教师进行影片介绍,学习影片中的经典俚语、俗语。观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欣赏影片过程中进行监督,确保学生集中精力。教师在观后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英语对影片中人物进行分析,并谈论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训练听力,练习口语表达并拓宽视野,了解西方文化。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手段
1、因材施教。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词汇量的限制,思想认识的参差不齐,教师应对学生的反应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好带差,鼓励学生多开口。对于性格内向,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更应倍加呵护他们的热情。
2、教学方式多样化。主要运用互动交际教学法,以师生间问答、学生分组讨论、表演等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3、精讲多练。教师讲解应简明扼要,教师过多占用学生练习口语地时间会减少学生的练习量。
4、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导演”或“教练”的角色。教师工作的实质是使课堂中各种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口语交际。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搜集适合学生水平的视听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三)改革测试方法和内容
测试方法:口试
测试内容:
1、平时测试:(占学期成绩60%)
包括课堂活动表现、对话表演完成情况、影视讨论情况、短剧表演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期末测试:(占学期成绩40%)
① Read a short passage about 100 words.
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发音,并能完全摆脱原有方言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发音清楚准确,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② Make a conversation based on the given situation.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所列出的设定场景来展开对话,重点考查学生的自由会话能力,应能够做到语言运用基本得体,语音、语调、语法基本正确,语意较为完整连贯。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建立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之上。“课程变革只有超越学校本身,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才能使学校的课程变革走得更远。”教育管理者和英语教师应该共同研究社会需求,制定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订单式”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大纲,选择或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确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探索相应的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求,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