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刑法学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刑法学教学案例

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65

传统的刑法总论教学模式是满堂灌的讲授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教师能够将刑法总论的基本理论全面和系统的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方式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重视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学生综合法律素质的培养。因此,一味的实行教师主导下的讲授,务必会使刑法总论的教学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于刑法总论学习仅仅限于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的刑事法律问题。有违刑法总论教学大纲和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准则。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刑法学教育工作者纷纷探讨刑法总论的教学改革问题,以寻求更为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笔者一直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和实践着,深感案例教学法对于刑法总论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刑法总论教学过程中,以刑事案例为依托,通过案例内容将学生带入某种刑事法律情景之下,学生在法律情景之中真实感受案情甚至可以作为案例中角色进入情景,通过小组协作或者个人思考形式追寻解决案例中刑事法律问题的最佳途径,形成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1具体、直观

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将学生带入某个情景之下,该情景中涉及很多刑法总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在情景之下可以把课本上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同情景之中的具体情节相联系,这样就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一种生活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具体、直观。

1.2教学的实践性较强

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某种情景之下时和带领学生办理真实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情景之下可以直观的感受案例,在直观的感受之下,学生身临其境,结合理论知识,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案情,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如果是小组完成还需要和组员协作。一个案例的完成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刑法总论知识的探索过程之中,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能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实践性。

1.3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在案例教学法中,从案例情节的阅读分析,到资料的查阅整理,再到小组的讨论和解决方案制定这些环节都是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到督促和评价的作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2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中运用的优势分析

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刑法总论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起引导和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以往一贯的理论课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

2.1案例教学法符合刑法总论的课程特征

从刑法总论的知识体系来看,主要有犯罪论和刑罚学两块,这两部分内容在很多知识点上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本课程往往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理论性强意味着难懂和枯燥,倘若一味的坚持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势必造成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知识点,而且?会导致学生会对课程失去兴趣。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法正好能够解决刑法总论理论性强的难题,案例的分析往往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在案例教学的情景之下,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背后的内容。同时,学生理解了也就不觉知识点枯燥了。

2.2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刑法总论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角地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刑法抽象理论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成为了积极主动探索刑法知识的分析者和探索者,为了解决案例中的难题而查阅刑法总论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更易接受同时也更加能够得到自我认同感,在趣味中学到新知识,因此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学习。再从心里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应该是一种自由性、自主性的选择行为,学习的材料必须使学生感到通过学习获得的自我价值和学习意义,而案例教学法正好具有这一功能。

2.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法学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传统单一讲授知识方式以灌输的形式教给学生现成答案,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所谓标准答案获得知识,这样导致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会什么,刑法总论这类课程知识复杂,课时却有限,老师能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始终有限,因此学生课后自学非常重要。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教师有一定参与度(如组织、促进和评价等)的学生自学活动,在学生自主分析案情、查阅资料并寻求解决路径的过程中逐渐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庞大的刑事理论知识学习打下能力基础。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法律素养

在传统的刑法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更多的是听老师怎么讲授知识点或者分析案例,但他们自身的案例分析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塑造,综合法律素养得不到提高。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大多数学生只会背法条,而没有能力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缺乏法律运用能力。反观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督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案例,大胆假设,通过查阅法律资料论证自己的想法,整个案例从法律关系的分析到法律的适用都由学生完成,案件分析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能力都是学生以后成为法律人才所必须的。

2.5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学教学中也是可行的

首先,我国长年以来的刑事司法为本课程积累了大量案例素材,这些素材也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刑法总论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尽管其理论知识复杂,但是每一部分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案例,这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高校大量图书资料也是案例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现在一般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法学方面尤其是刑法学方面的图书资料都是相当丰富的。这就为学生查阅资料解决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再次,绝大部分高校还建有模拟法庭,这也为案例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辩诉演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刑法总论教学方法,但是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良好的设计与科学的运用,也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刑法总论中的案例教学经验,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中的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应当包括三个阶段:刑事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执行和知识点的小结。

3.1刑法总论教学案例的选取

刑法总论教学案例的选取是开展案例教学先决问题,是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刑法总论的教学中实施是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案例应当是紧扣教学大纲的相关案例,可以来源于历年法院的判例库,也可以是社会关注的案件。所选择刑法总论的案例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同刑法总论知识点相对应。案例的选择应根据刑法总论的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切忌完全脱离当前的刑法总论知识体系。另外,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对课程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并能将该知识运用到案例的解决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之中。

第二,具有启发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应当能够涵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必须要能启发学生对刑法总论的知识进行思考,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材料,倘若案例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直接就不能起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三,具有典型性。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同刑法总论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案例,该案例应当是对应知识点的代表性案例,最能反映对应的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将通过典型的案例的学习获得的知识及能力推广到其他案例甚至是以后的司法工作中。

3.2案例教学的执行

案例教学的执行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步骤,主要包括案例呈现、学生自主准备、展现评价三个分步骤。

首先,呈现案例。一个成功而有效的案例讨论,必须有充分的事前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应事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呈现案例的方式包括:发放案例文字材料;直接描述案例;运用多媒体技术以PPT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分角色表演案例。

其次,学生自主准备。学生自主准备阶段又分为分析案情、查阅资料和解?Q方案的制定等过程。学生拿到案例后,必须先对案例中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只有厘清法律关系,找到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后才能有的放矢的查阅相关资料,而资料的查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带着问题查阅相关问题的我国立法以及理论,接下来的步骤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决方案的讨论,这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环节,讨论越是深人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

最后,展现与评价。学生自主准备阶段结束后,应当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对组内的结论进行展示,学生展示后,教师及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对于案件法律关系的分析和对立法和理论的运用问题,说明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可取之处或不足之处,并对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3.3知识点的小结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27-03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案例教学法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开案例教学之先河。20世纪8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开始被介绍到我国,此后,我国的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尝试案例教学。但究竟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如何进行案例教学,人们的认识还不统一,做法也不一样。为了避免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首先要对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其特点是什么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

(一) 案例教学法的界定

目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并不统一,归纳总结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 (2)案例教学法泛指通过案例或实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重视实际操作能力为主,通过具体案例或实例的处理或操作,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常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应用学科的教学上,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况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4)所谓案例教学法,也称为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案例为核心,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多种手段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

以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但笔者认为,其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均不够全面,也未能正确的解释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第二,要有针对性强的具体典型案例;第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分析案例(特殊情况下,还包括旁听审判和模拟法庭等)。基于此,本文对案例教学法作如下界定: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学科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典型的案例,采取组织学生全面参与、平等对话的课堂讨论方式,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尤其是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比较而言,具有如下特点:(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教学活动是单向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互动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不再是主导性地讲授,其更多的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学生与老师通过互相讨论、争辩的方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交流,这种交互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知识,也使得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2)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是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为了解决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必须亲自查阅与案例有关的资料,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与核心。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关键,首先要求真实生动,其次要求能够营造一种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向难题进行挑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4)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我们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主要在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在发表自己意见和与不同意见争论的过程中,其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法,其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并非十全十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于已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因此,不能盲目地不看对象地随便应用这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法的成本高,投入大。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如果一学期内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课程多,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因此,一学期内不可能安排较多的课程同时采用这一教学方法。(3)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条件要求高,教师需要经过良好的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组织不好,引导不力,这一教学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也不一定高,甚至还可能影响教学进程,影响学生学习。案例教学法虽然存在上述局限性,但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法和学生见习等其他教育方法不具备和不能代替的。所以,在具备条件的课程范围内开展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行政法教学中引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行政法学》是高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中唯一一门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体的专业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是法学主干课程体系中比较难学难考的科目之一,涉及到以行政、行政主体、行政权、行政行为、行政责任、行政程序、行政救济等为内容的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救济法等领域,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习的难度很大,被同学们认定为最难学的法学专业课之一。

当前国内法学教育以传统教材授课为主,传统的行政法教学一般依次介绍行政法的概念、原则、体系等基础理论,然后结合一些具体法律介绍行政法学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如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等内容,在大多数的授课过程中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操作技巧,不能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所接受的知识得不到有效应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意义如下:

(一)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行政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法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法学原理分析说明复杂的社会问题,对学生而言,收获很大,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也会相对深刻。比如,在介绍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时候,涉及到很多有关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理论问题,比较枯燥,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如果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的过程,既是学生运用原理、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过程。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学生必须要开动脑筋,苦苦思考,这样学生判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学生在讨论、归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且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可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行政法是调整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法,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却很难将行政法的理论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比如,行政处罚是一种很重要的行政行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如交通违法被警察罚款,但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什么和行政法有关,同学们却很迷茫。而通过案例教学就可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学习行政法基本原则――法律保留原则这一理论时,同学们感到很抽象,认为跟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这时如若让学生分析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理解行政行为基本原则的要求,就会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四)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它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知识。而且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理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在《行政法学》中的运用,以行政处罚为例,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一) 精选典型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内容,也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所以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1)所选择的案例应有针对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应和教学内容相吻合。(2)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生动性。(3)所选择的案例的应具有综合性,综合性案例要涉及行政法的多个领域的内容。(4)所选择的案例的应具有理论性。案例教学选编的案例要将适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汇于具体实例之中,或者明确地指出案例剖析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及准则,以便于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对实务工作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从而有效演绎出复杂实务问题的处理程序与措施。根据以上原则的要求,在行政处罚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我们就要在新近发生的行政处罚案件中挑选有影响的大家都感兴趣同时又有争议的典型案例。比如,就可将2014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对著名影星黄海波予以行政处罚的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这一案件涉及到行政法多个领域的问题,如:行政处罚的实体与程序问题、行政法基本原则合法性、合理性、正当程序原则的问题,还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问题,这个案例兼具针对性、新颖性、真实性、生动性、典型性、综合性及理论性的特点,应该是一个合适恰当的案例。

(二)教师介绍案例,提出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学生进行准备

案例教学法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的知识讲解不再是教学的重心。但是为确保教学效果,案例分析前,教师首先要简明扼要地讲授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对分析评价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案例。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下进行准备。以黄某某案为例,老师首先要通过一定方式介绍案情,比如口头介绍或将案例进行编写打印交予学生,让学生对案例有个详细的了解,然后提出分析讨论的问题,如北京市公安局对黄某某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并分析原因以及黄某某可如何救济自己的权利等问题,最后推荐一些与此案有关的法条与文献让学生去阅读,如《治安处罚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等法条及书籍与文章。

(三)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从自身角度来剖析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不要去猜测教师的思路、评价结论,或实际做法,不要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应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案例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不同意见鼓励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探讨气氛。教师在此过程中不进行任何干涉,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只是适当维持秩序。

(四)课堂发言,全班交流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在老师主持下案例的正式分析讨论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积极发言,另一方面要在案例讨论中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问题展开,不要轻易参与讨论。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角,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言要求尽量做到有理有据,言简意赅;另一方面还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结合自己的观点,从中汲取并总结出更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在课堂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情况独立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理由和根据。这是达到全体学生能力普遍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教师归纳总结

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讨论和分析报告完成后,教师应对案例进行总结。首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肯定学生中一些好的分析意见及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其次,教师要对案例本身结合理论进行讲解,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出经得起推敲的明确的结论,让学生对案例及案例所涉及的相关法理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最后,可以再留一些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在本次案例教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论证。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卓有成效,应该广泛运用。

注释:

[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裴国智.法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反思与重构;李文燕主编.走向现代公安法学教育之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3

关键词:高校;法学;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3401

当前,我国民族院校的教育结构正从粗放式的批量生产型向人性化的精细型、质量型、分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意识到在校期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涉猎更多的门类,考取更多的国家级资格认证证书,以提高竞争力。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对人才素质提出更多的要求,即在具备基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的同时,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法律文书写作和案件分析能力已经成为阻碍法学生进入法律岗位的瓶颈。

1当前高校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目前,高校毕业生年均人数均可达到万人以上,这给解决毕业生安置问题提出了巨大的考验,虽然自2006年开始,已经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高校毕业生面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产业发展不足,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限。由于其特殊的高原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产业结构设置方面多以轻工业和旅游业、服务业为主,这就造成了可吸纳人才的数量有限;反之,高校毕业生总量在逐年增加,供大于求的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而对于法学专业而言,在这些行业中,可参与就业的直接岗位就更加稀少;

第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教育系统人员趋于饱和。的基础产业薄弱、税收较少,公务员系统的招收规模毕竟有限,而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又多以文科为主,就使得就业方向过于集中于公务员范围内,造成了两者关系的更加紧张,以法学专业表现最甚;

第三,农牧、电信、金融、旅游、餐饮等行业虽然提供的岗位较多,但与法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不对称,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校设置的法学专业更加强调专业的基础性、长线型、知识型,往往忽略其技能型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教育倾向于常规知识的研习,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锻炼,毕业生在岗位上适应难度高,加之各公司企业的法律意识还有待于提高,对法务人员的需求也处于相对谨慎的态度,这就使得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处于逐年递减的状态;

第四,毕业生自身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空间就在于人才的竞争,而目前高校所提供的毕业生往往眼光过高,但实际动手能力差,进入单位后的适应期增长,基本的文书写作、会议记录、应用法律的能力欠缺,使得多数单位对目前的毕业生担忧甚多,无形中增大了就业的难度。

2法学专业应对就业压力需要重点把握的环节

对于未来的发展来说,大学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政治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就成为各高校必须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考量法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一定要站在特殊的区情和民情角度才能够准确把握。

第一,在就业需求方面,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等各方面的发展仍落后于内地,因此,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于法学专业毕业生而言,急需的是各种专业基本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文书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强、逻辑分析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填补法律战线,相对而言,对于理论素养很高的研究型人才则需求量较少,这就给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二,在就业地域方面,国家在地区开设高等学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为少数民族地区储备大量的可用型人才,以逐步推进该地区的发展。因此,出于社会安定和职业需求的缘故,高校普遍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放在首位,把对地域特殊环境,甚至是恶劣环境以及工作艰苦程度方面的介绍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以培养学生坚定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信念、能吃苦、能奉献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回就业的目的。

3引入系统的案例教学法改革现行高校法学教学模式

面对市场对法学人才的要求,法学教育应当转向实务

技能培训方向,全面引入系统的案例教学法,使法学毕业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第一,案例教学法并非简单的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或给出学生一个既定的答案,而是关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案的设计。首先,在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民法学》、《刑法学》等基础法学科目的过程中,辅之以案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理解知识特点、扩大思维空间,建立正规的思考法学案例的方式和思路,但在这时,学生一般仍以接受老师的思考方式和答案为主,缺乏自主独立的思维,因此,在学习完成各门基础课程之后,单独开设案例分析、模拟、讨论课,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拿到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可以是已经审判过的,也可以是未审判的案例,老师并不给出关于这个案例的既定答案,而是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辩论,甚至是角色扮演,真实体验法律纠纷中各人物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并最终写出诉状、词、辩护词等各种文书,然后进行交叉讨论、转换角色,体会不同利害关系下当事人、律师、司法工作人员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这样学生得到了整个案例分析的过程和思路,而老师只需要总结分析案例的正确思路以及学生分析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并不需要给出学生最终案件的确定答案,因为,分析过程远比最终的答案重要许多。

第二,案例教学法所涉及的知识并不仅限于法学专业的知识,还涉及到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拓宽了学生面对市场的思路,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就不仅限于法学专业的岗位,更能适应其它专业的岗位,可以在从事管理、文秘、人力资源等其他岗位的同时,将法学专业知识渗透进去,更能规范和条理公司的各种业务,也从无形中扩大了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口径。

第三,通过案例的引导和传输,培养学生坚强和意志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因为地区特殊的地缘因素,到就业的高校学生应当具备吃苦耐劳的基本品质,即不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还能迅速融入特殊的民族风俗;其次,在政治方面,应当经得起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的要求,在面对各种破坏国家政治环境的事件时,能够充分发扬法学专业合法、守法、普法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许敏.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2]梁红梅,汤黎明.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机制缺陷及其财税政策调节[J].财会研究,2010,(9).

[3]张熙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衡与保障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0,(2).

篇4

Abstract: For we pay less emphasis on the case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financial teaching in China still adopte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inancial law, we mus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as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financial law.

关键词: 金融法;教学质量;案例教学

Key words: financial law;teaching quality;ca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17-02

0 引言

金融法是一门金融学和法学相交叉的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金融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和会计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金融法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法是必须学习的主干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金融法则是不一定非常重要,并非是必须掌握的重点课程,所以金融专业必须比经济类或者管理类专业更重视金融法的教学工作。

1 金融法教学现状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早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很快为其他法学院所效仿,时至今日,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已成为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由于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金融法教学采取的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案例教学,但由于经验欠缺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结果导致学生的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脱节,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脱节,不能达到金融法的教学目的。

1.1 以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 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历来采取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独金融法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金融法知识的先后顺序,首先讲授金融概论,如金融概念、金融市场、工具、原则、国际货币法律制度、金融组织等,然后逐条讲授《货币管理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保险法》等有关金融法律规范。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是一种典型的听、讲、记的单向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大搞一言堂,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消极应付,教与学两张皮。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和理论学习,忽视了金融法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种满堂灌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接触书本和法律条文,脑海里只有僵硬的法律条文和书本知识,没有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不知如何把所学金融法知识运用在金融实践中,无法适应金融实践中的千变万化,成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在金融法教学工作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进行必要的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从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转到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从注重对学生金融法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知识传授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并重。

1.2 案例教学在金融法教学上的不足 部分金融法讲授教师已经注意到单纯采用课堂讲授方式的弊端,在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由于经验欠缺和实践不足,目前在金融法教学工作中已存在的案例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选取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兼获取手段有限,一些教师选取的金融法案例陈旧混乱、缺乏代表性,难以从专业角度作出分析和判断。以这样的案例作为载体用于教学,除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外,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甚至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更有一些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由于灌输式课堂讲授惯性思维的作用,仍习惯于将自己作为主导地位。案例由自己事先选择,分析内容由自己事先设计,要么不容学生讨论,要么讨论走过场,学生学到的仅是这个案例的个案解决办法,而没有学会教师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这是因为教师将自己分析案例的思路所走过的弯路忽略了,仅仅保留了正确的思路过程,学生只知道了结果,并不知道过程,就难以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2 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金融法学》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文科类金融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国际贸易专业等其它专业的选修课程。在金融法教学工作中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从案例中学习法律原则和实践技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大学生素质较高,案例教学法也容易取得效果,对学生为今后从事银行、证劵、保险、经济管理和对外贸易等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保护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自身的权利。

2.2 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在金融法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都在研究,都想努力做好的一件事。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在所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一个因素,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一个好的案例会形象生动地使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故选择典型的案例非常重要。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金融法不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银行法》、《货币管理法》外,还包括《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保险法》等其他相关法律中的会计法规范,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果仅采取通常的课堂讲授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生动的案例来阐述抽象的法律条文和晦涩的法律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将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2.3 案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学工作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务。要会讲课,而且要关注社会现实,善于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教师除具有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和会计学知识外,还需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并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关注新闻媒体报道,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时俱进。案例教学为教学内容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通过金融案例分析,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辩和推理过程。在金融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思考和分析,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命题”进行思考、辩论和推理的过程。

目前我国案例教学在金融法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且有关金融法的案例较为少见,所以需要教授的金融法的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能逐步提高金融法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利.论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证劵期货,2012(05).

篇5

1.1便于学生对行政管理学课程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领域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众多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之高。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实践大部分都是一片空白,对行政管理学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学习之上,他们对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只能是停留在几个片面的、散乱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则通过系统的案例,将一个个理论知识串联成一个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可以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而更加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学知识。

1.2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主导地位,通过“填鸭式”的方式,让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以应付考试为教学目的。而案例教学法则严格区别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是由老师或者学生自身搜集案例,在课堂由师生共同讨论,并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知识分析案例,可以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占据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模式,而变成了教学互长,师生之间互动良好的教学模式。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极大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有效提高其应用行政管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具体实际案例的能力,为其今后进入社会,快速的融入社会,并运用所掌握的行政管理学知识夯实了根基。

2.行政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分析

2.1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经验还不足,方式还待改进。案例教学法源自于美国的哈佛大学,虽然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但是传入我国,并真正的应用到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却还是于近几年才开始。行政管理学教师往往是大学毕业就开始站上三尺讲台,传授行政管理学知识,他们普遍都缺乏真正的在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经历,因而,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到明显吃力,而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部分教师会误解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意义,而是将案例教学法误解为仅仅用举例子就可以代替。而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解了案例教学法的真实意义,却还是更习惯于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上述问题,导致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行政管理学课堂中还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上还有待改进。

2.2学生自身素质和自身性格极大的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发挥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着学生有着较高的自身素质。但是,由于我国长期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目的,而让他们快速的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去案例当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显然,这要求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并能够很好的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而当前我国大部分行政管理学专业学生都还停留在过去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上,怀疑精神不够,缺乏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此外,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言,敢于针对具体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这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而言,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否发挥其价值和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素质和自身性格。

3.如何有效促进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发挥其价值

篇6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课程 辩证方法 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创造的“问答式”教学法被认为是案例教学方法的雏形。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不直接讲授知识,而是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或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求得知识。其弟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将“问答”积累的内容编辑成书,并将一个原理对应于一个例子,这些例子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案例成果。

在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在20世纪初由哈佛商学院首创。哈佛商学院成立于1908年10月,1911年设立企业研究室,同年,阿齐・肖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引入“问题法”,即邀请企业经理人员为学生陈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1920年,哈佛成立案例开发中心;1924年,案例教学法被确立为哈佛商学院的主要教学方法,并从40年代起向外推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开始运用案例方法的研究思路来研究中国的企业管理问题。1979年,我国与美国签署了培训企业管理人才、引入哈佛案例教学法的中美合作议定书,并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培训中心,作为国家指定的引进美国管理教育的窗口和我国第一个MBA项目执行基地。接着,许多高校都开始把案例方法运用于企业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兴起了推广案例教学法的热潮。[1]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推广,在大学本科教育和MBA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特征。

(一)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纯粹“灌输”式教学法,致使学生陷入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误区,学生理解知识尤其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积极地思考中探寻真理,求得知识。

(二)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少、经验少是最大的不足。面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更不用说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通过企业真实案例的引入,学生仿佛置身于企业管理过程之中,并以一种管理者的身份试着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逐步提高知识应用技能。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行

(一)组织行为学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这种必要性来源于《组织行为学》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特点。《组织行为学》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管理类专业和MBA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它从个体、群体及组织本身三个层面来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目的在于帮助管理者正确地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实现组织目标。一方面,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由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具有高度概括、抽象的特点。另一方面,组织的行为来源于企业丰富的实践,管理者面临的日常管理活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把枯燥乏味的概念、原理引入到学生的头脑和思维当中;其次,教师能够把生动、真实的企业运营与管理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从情感和理智上将自己置身于管理人员的地位,感受企业管理过程,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进而提高自身的应用技能。因此,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课前将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并围绕案例思考老师准备的问题。第二步,课堂上先分小组讨论,一般6―8人一组,小组讨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充分讨论后,提炼出本组基本观点。第三步,在分组讨论基础上,全班讨论。每个小组先派代表发言,所有小组发完言后,把全班的意见进行汇总。这个过程使学生有机会当众谈出自己的见解,并吸取大家对这些见解所做的建设性批评,最后形成全班共同认识的一部分。第四步,老师归纳总结。实际上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结论是否达到全班共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方法、逻辑推理进行点评与指导,进而通过多次的案例分析练习,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正式的案例讨论下来,还要尽可能充分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至少需要一个课时的时间,甚至更长。

三、辩证看待《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通过检索并查阅中国期刊网上关于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文章,我们发现,实际上,大部分高校的管理类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在内,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都已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基于《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这种普遍采用是值得肯定的做法。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一种“一边倒”现象,那就是大多数文章都在为案例教学法“歌功颂德”,大加赞赏,甚至有观点提出“应形成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综合教学方式”。[2]综合教学方式固然没错,而“以案例教学为主”却值得商榷。我们通过对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实行案例教学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并不是只要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案例教学法,并适时、恰当运用,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将企业经营和组织管理的实例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管理情景,同时将学生置于管理者的地位,产生丰富的设想和创意,极大地激发了兴趣和热情。

2.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框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参与积极,见解各异,思想彼此碰撞,迸发出很多好想法、新思路。

3.在案例讨论中,学生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人际交往技能,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1.正式的案例讨论课比较占用时间,不适合经常使用。《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内容涉及到个体心理特征与行为规律、群体行为特征与发展规律,此外还包括激励理论对人的行为的作用,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领导与领导者的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等问题。它是一门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体系完备的管理类课程。一般而言,必须有足够的学时才能把内容如此丰富的课程讲完。根据我们的经验,我校对本门课程安排了64个学时,我每堂课都充分利用,并且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而有所侧重和删减,即便如此,64个课时仍显“捉襟见肘”。我在讲授中也穿插了几次案例讨论,效果虽好,却不敢大量采用。而有些学校本门课程的总课时量才30个学时,如果再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势必会影响整个教学进程;如果只挑重要章节进行讲述,则又无法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入性,易流于支离破碎和肤浅。当本门课程结束时,学生获得的可能也只是几个案例现象,而对《组织行为学》的丰富内容和整个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却无法把握,这对于有别于MPA类职业培训教育的大学本科教育而言,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终得不偿失。

2.案例分析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较多,久之则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厌烦情绪。目前,大学本科教育除了要加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求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开设的课程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证这些必要的毕业条件,学生负担确实很重。以我院为例,除了大四年级课程减少外,大一、大二、大三基本上每天平均6―7节课,上午4节,下午2―3节;周末或晚上还要选修1―2门校际课,也就是选修附近兄弟院校的课程,以完成要求的学分,其学习压力可见一斑。我院也曾开了一门专业案例讨论课,完全由学生自主寻找案例,分析案例,课堂讨论,老师只负责组织和总结点评。但是两轮下来,几乎所有学生都要求一致取消这门课,原因就是学生虽然承认有所收获,但实因时间有限、学习压力大而无能为力。最终本门课暂时取消。有鉴于此,我认为,在学生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由于不堪重负而产生对本门课的厌烦甚至抵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3.案例讨论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首先,在寻找相关案例方面,老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原理、理论寻找恰当的案例,而且要对案例进行整理、汇编,提炼问题;其次,在课堂组织讨论时,还要因势利导,讲究策略和方法,不断地以探索性的问题和启发性的暗示,去引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因此,凡是组织过案例讨论的老师都有同感:组织一次案例讨论甚至比课堂讲授更累、更费时间和心力,这也无疑加大了本来就“教学”、“科研”双重重担压身的老师的负担,长期下去,老师也不堪重负。

(三)恰当实施案例教学。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认为,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必要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重要的是一定要把握好此法使用的度,并因时而异,弹性灵活,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组织行为学》教学仍以课堂讲授法为主,兼顾案例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式”教学是教师们采用最为普遍的一种传统理论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阐释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之所以仍以课堂讲授法为主,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能对每次讲授的内容进行恰当控制。教师在每次讲课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本章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方法也都事先了然于胸,再通过课堂上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的阐释,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递大量的经过教师科学而有效加工过的重要信息,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消化课程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种讲授方法省时间,进度快,效率高。

其次,课堂讲授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几乎所有常用的授课方法中,每一种方法都各有其特点,也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没有哪一种方法像讲授法那样,能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和不同年级的教学。直到今天,它仍然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几乎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科、专业。可见,讲授法的合理性与普适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教师仍要以课堂讲授法为主,在恰当的知识点处辅以案例讨论。由于多数案例都是涉及到整个组织及其内部不同群体的行为,因此,案例的使用重点应该集中在群体及组织层面的学习阶段(个体心理与行为层面涉及相对较少),在讲授到诸如激励机制、群际冲突、企业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等相关主题时,才配合使用,而不必任何章节都非要来个案例分析,以致陷入“为了开展案例教学而开展案例教学”。甚至一味地将其推上首选教学方法之位的误区。此外,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还有其他方法可配套使用,如个体心理行为测试、影音资料观赏、游戏、辩论、演讲、情景模拟训练、参加社会实践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大大丰富了教学过程,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同样的,这些方法仍然只是辅助教学方法,都不能替代“课堂讲授”的“主打”地位。

2.案例选择有大有小,应因地制宜、灵活使用。正如前面提到的,在讲授到诸如激励机制、群际冲突、企业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等涉及到整个组织及其内部不同群体的行为的相关主题时,才使用正式的案例讨论,而此时应该选择一个较大案例进行,也就是综合性较强、情境较为复杂的案例。当然,案例的选择还应该遵循贴近讲授内容、贴近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真实、有一定分析价值、最好是本土的优秀典型案例[3]等原则。而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案例教学法实施步骤开展,学生课下阅读、准备,课上分组积极参与讨论,阐述各自观点,最后综合意见。讨论过程重在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老师起组织、引导、作最后总结、进行评判的作用。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正规的书面报告阐述自己的分析过程及结论,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考评,以对学生形成激励机制。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必要开展正式的案例分析课。更多的时候,教师可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灵活穿插使用小的案例,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种小型案例内容简单,寥寥数语即可表述完全,因此可以由教师口头描述或由PPT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两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出本次讲授内容,这种案例使用方法过渡自然,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场白”。此外,这种小的案例还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生动事例:拿现实去验证理论,用理论分析现实,从而搭建起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整天呆在校园的学生也能离现实更近一步,逐步完成书本学习到实践技能的成功转换。总之,有这种小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穿插使用,既不多占用课堂时间,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能诱发学生去思考、探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讲,可谓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韩子贵.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探析.忻州师范学院工商管理教学团队网,dept.xztc.省略/xzjg/jwc/testsite/zlgc/jxtd/jgtd/new_page_5.htm.

[2]房宏君.高校组织行为课程教学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9.

篇7

1.1针对性强

具有工程类课程实践强的特点。将案例教学应用到本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既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展示,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理论应用到实践。

1.2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它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为整个教学过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避免了填鸭式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符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3实践性

案例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自己应用已有的相关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突出,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符合《工程建设法规》这门课程的设置目的。

2.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2.1案例要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的选择必须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决不可由教师主观臆测,虚构而作。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在选择案例时除了考虑与课程的相关性,还要考虑到可信性和典型性。

2.2案例要客观生动

我们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过于短小或难于题解、主题陈旧、过于暴露的案例都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尽其可能调动些文学手法,甚至可以加些议论,边议边叙,作用是加重气氛,提示细节。但这些议论不可暴露案例编写者的意图。更不能由议论而产生导引结论的效果。讲述案例情况时,同时提出问题或隐含问题,做到引而不发,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3案例要多样化

案例的设计应只提供背景和矛盾冲突,最终的处理办法和结果应留由学生去决策、去处理,而且不同的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案例的设计过于简单,就不会引起争论,学生会失去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2.4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开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当学生表现冷淡。回答问题过少时,要善于打破僵局;当学生背离正题时,我们要及时加以控制和引导。但我们切不可喧宾夺主,一定要将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2.5存在的误区

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存在误读,易将举例说明法与案例教学法混为一谈。我们必须将二者的异同点搞清。

3.案例教学法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应用的实施步骤

3.1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思路

提供相关背景信息———提供解决问题提示———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学生介绍解决结果———师生共评解决结果———学会应用案例结果———力求学生发现问题。

3.2《工程建设法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笔者以本课程中“建设工程的投标”案例讲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即准备阶段———介绍案例———分析案例———陈述意见———知识整理———评估反馈。

3.2.1准备阶段

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相关知识。

3.2.2介绍案例

由教师主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来介绍某重点工程招投标活动。【背景资料】(1)某省重点工程项目计划于2012年12月28日开工,由于工程复杂,技术难度高,一般施工队伍难以胜任,业主自行决定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于2012年9月8日向通过资格预审的A、B、C、D、E五家施工承包企业发出了投标邀请书。该五家企业均按接受了邀请,并于规定时间9月20日~22日购买了招标文件。(2)招标文件中规定,10月18日下午4时是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评标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3)在投标截止时间这前,A、B、D、E四家企业提交了投标文件,但C企业于10月18日下行5时才送达,原因是中途堵车。10月21日下午由当地招投标监督管理办公室主持进行了公开开标。(4)评标委员会成员共有7人组成,其中招标人代表3人(包括E公司总经理1人、D公司副总经理1人、业主代表1人)、技术经济方面专家4人。评标委员会于10月28日提出了书面评标报告。B、A分列综合得分第一、第二名。招标人考虑到B企业投标报价高于A企业,要求评标委员会按照投标价格标准将A企业排名第一、B企业排名第二。11月10日招标人向A企业发出了中标通知书,并于12月12日签订了书面合同。

3.2.3分析案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协调,在多向互动中,要指导各组讨论案例,并保证讨论不偏离主要方向及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提出质疑,回答学生知识方面的问题,并维持课堂秩序,解决突发问题,帮助去探索问题的方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背景资料列出讨论要点,并汇总分析,判断本次招投标活动中存在哪些错误行为,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做?通过研究性、探讨性的项目,使学生将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4陈述意见

要求学生根据每组讨论结果进行现场汇报,每组派代表陈述意见,组员可以补充。并将讨论结果以文字形式展示。

3.2.5知识整理,评估反馈

通过多媒体,将各组所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教师首先要表扬课前案例准备和课堂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点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我们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案例或实际问题,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在评估与反馈中,对讨论结果进行多元评价,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考核,使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参与动机更强。我们要引导学生强化先前讨论的内容,并将最终形成的共识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应用案例结果,力求学生能发现问题。

4.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应用的评价与反思

篇8

关键词: 现金支付 银行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微信支付 打折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金钱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消费过程中,大量使用现金则给人们带来了不便。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人们发明了银行卡、信用卡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人们又发明了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手段,这使得我们的购物支付更快捷便利。为了减少人们用现金支付的比重,某些商家采取了一些优惠手段,鼓励人们用非现金的方式进行支付。同时,为了大力推广某种支付手段,其打折优惠的力度也会相当大。那么,在这些优惠手段中,哪一种更优惠呢?哪一种更省呢?这就成为我们消费者要考虑的问题了。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数学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这些生活问题学习数学,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生活案例举例: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针对不同的支付手段给予不同的优惠。一共有四种支付方式:(1)现金支付,10元可积1分,1分可抵1元现金,可当场抵扣。(2)银行卡进行支付,则可双倍积分,即10元可积2分,1分可抵1元现金,亦可当场抵扣。(3)支付宝支付,可按七五折结账。(4)微信支付,则可随机减免,最低优惠10%,最高优惠50%。透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商场促销的力度还是蛮大的。但是不同的支付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优惠是不同的。这就有必要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此进行比较,以便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享受到最多的优惠。

第一步,我们让同学们对现金支付进行了解。在现金支付的过程中,10元可积一分,一分可抵1元现金,可当场抵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例说明,假如我们在商场购买了10元的商品,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10元钱。但这10元钱可以积1分,而这1分又可以抵1元现金使用,可以当场抵扣,也即是我们付款10元,商场还需返还我们1元,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只需付出9元即可。10元的商品,付9元就可以了,在数学中就是打了九折。

第二步,我们让同学们对银行卡支付进行了解。在银行卡支付的过程中,则可双倍积分,即10元可积二分,一分可抵1元现金,亦可当场抵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例说明,假如我们在商场购买了10元的商品,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10元钱。但这10元钱可以双倍积分,也就是可以积2分,1分可抵1元现金,2分可抵2元现金,并可当场抵扣。也即是我们付款10元,商场还需返还我们2元,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只需付出8元即可。10元的商品,我们付出8元就可以了,在数学中就是打了八折。

第三步,我们让同学们对支付宝支付进行了解。在支付宝支付过程中,可按七五折结账。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例说明,假如我们在商场购买了10元的商品,我们可以按10元的七五折来结账,那么这10元的七五折是多少呢?用10元乘以0.75就行了,或者用10元乘以75%就行了。最后的结果是只需7.5元就可以了。那么,这里的折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原来的价格平均分成十份,打几折就是取其中的几份。打九折就是原来价格的十分之九,打八折就是原来价格的十分之八,打七五折就是原来价格的十分之七点五。

篇9

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大学首创和推广,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行政管理学课程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与价值。

(一)促进知识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很多学科门类,如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此外,还与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有交叉渗透的关系。就行政管理学自身来看,其研究内容包括行政原理、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法制、行政监督、行政文化、行政效率等等方面,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这些基本知识,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尚处于分割状态、零散状态。一个活生生的行政管理案例,往往会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当学生面对这些案例的时候,会调动相关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所学知识将得到系统梳理,并融会贯通,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机结合。

(二)促进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关系,它导致了通常所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积极反馈的双向交流的耦合结构关系,它形成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前者由于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而不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后者则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身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意义的建构者”。行政管理课程中大量的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了诸多参与机会,师生之间以案论理,共同探讨,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有效激发,积极性、主动性随之得到提高。

(三)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学科,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行政实践,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这门学科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能力,以备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美国行政学家罗伯特•P•沃森曾指出,行政管理方面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考察政府现行或真实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了解政府和非营利部门的运作过程。[1】通过案例展示行政管理的经验或教训,使学生对行政管理活动产生具体的、感性的认知,好的行政管理案例能够把学生带入它所描述的管理情景,使他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站在一个行政管理者的角度去识别、分析、权衡、判断,去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办法,这种“现场”演练,对于锻炼、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提供莫大的帮助。

二、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案例教学法被运用于我国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了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注重操作技术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我国,引入案例教学的时间并不长,不少讲授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师在其受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参与过案例教学,且多数是从学校一毕业就在学校工作,缺少在行政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因而难以熟练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往往视角单一,点评缺乏深度,不容易让学生信服。并且教师在对案例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把举例子等同于案例教学,引用案例仅仅为了以此为“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像真正的案例教学那样通过案例创设一种情景,并将学生导入其中,去思考分析案例事件中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关系认识模糊,意识不到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只需要根据不同的案例类型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引导和控制课堂的讨论方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就是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要么越俎代庖,自己成了“演说员”,使学生得不到发言机会;要么急于纠正学生的不当言论,半路拦截,使讨论随时中断,不能够连续、自由、充分地展开;要么放任学生讨论,自己则袖手旁观,不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此种种做法,说明教师对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掌握不到位,这种技术层面的欠缺,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仅与教师的知识能力有关,而且还与学生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长期压抑,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完成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的转变,还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性困难。[2]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的缺乏,以及知识储备不够,实践经验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即使学生有了足够的参与兴趣,但要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充分的、深入的交流、讨论也不是易事。再加上性格的因素,外向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积极性比较高,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能得到比较多的锻炼机会,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通常只作壁上观,很难从案例教学中获益。课堂环境、班级人数也是一个制约因素,案例教学如果要富有实效,就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授课规模,学生人数以二三十个为宜,但因为高校扩招,实际情况是许多学校班级规模都超过了这个数目,这使案例教学缺失了良好的运行条件。

(三)案例方面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让许多授课教师深感困扰的还有一个案例选用的问题。教学案例作为“有效的主流指导工具”,【3】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案例资源亟待丰富和完善,从数量上看,案例资源匮乏、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从质量上看,如果以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作为标准去筛选,也少有能够同时符合这些要求的。综观现在案例使用的情况,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西方案例居多,由于西方各国社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很大,其行政管理活动体现了本国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而我们的学生对此又缺乏了解,在接触这些案例时,容易产生距离感、隔膜感,以至于很难“移情”到案例情境中去,真正进入“角色”。二是旧案例多,案例的搜集、整理、更新工作相当滞后,不能贴近现实,及时反映行政管理发展现状。三是二手案例多,材料的真实性成问题。

三、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效果优化策略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法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及价值追求,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对案例教学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要求教师对各个教学环节周密设计,用心安排,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选用案例,搞好案例库建设

教学案例的收集、编写和选择使用是搞好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选用案例,所选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又要难易适度,是教师自己能操控的,同时又是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这就需要在选择案例时掌握几条基本原则:一是本土化原则。提倡案例本土化并不意味着排斥西方案例,应该承认有不少西方经典案例对我们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借鉴价值。但是,它们毕竟是外来的东西,分析起来较为困难,不易把握。本土化案例能够反映国情,贴近国内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运用。二是典型性原则。行政管理案例的典型性表现为它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学生通过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时效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行政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行政管理事件。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事关注度往往比较高,如果选取的案例是那些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的案例,就比较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例如,讲行政法治这部分内容,可结合上海“钓鱼执法”事件;讲舆论监督,可以联系邓玉娇案、华南虎事件。由于这些事件发生不久,尚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对学生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吸引力。在国外的大学里,案例库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有的学校建立大型的案例库,搜集了大量行政管理案例,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就搜集了1300多个案例,供学生学习使用。【5】我们国家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但有不少人在为此努力。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付出耐心,广泛搜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例库还要及时更新,以保持案例的内容丰富、代表性强、研究价值和时效性高。

(二)转变教师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了一种新的三角互动关系。案例是讨论的基础,教师和学生是参与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6】这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责更重,工作更多,压力更大。一些高校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经验信心不足,因而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要推进案例教学,首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使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意识,促使其实现角色转换。而对于授课教师来说,要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好新的角色,除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案例教学经验,强化自己的案例教学能力之外,培训也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如果能经常参与一些经验交流会议、案例教学观摩活动,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与水平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重视技巧运用,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1.提前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既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那么要成功“导演”一堂案例教学课,就必须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充分的准备,提前进入角色。首先,教师要熟悉案例材料,对有关背景知识要作更多的了解,认真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这样在驾驭课堂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案例思考题的设计要有讨论空间,提供多视角的思考路径,以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71然后教师应提前将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并提示要讨论的问题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案例,为案例分析、讨论做好知识准备。

2.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因此教师要为案例教学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自己要精神饱满、兴致高昂,用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去感染学生。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充分地展开交流。

3.运用课堂操作技巧,组织好案例课堂讨论

案例的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核心环节,教师的课堂操控技巧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已在前期做了铺垫和准备工作,这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此外教师还有责任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实施控制,一是掌握时间,随时关注讨论的进展情况,控制讨论的节奏;二是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巧妙提问,及时点拨,延续话题,避免冷场。三是注意对讨论内容的整体掌控,由于案例讨论课堂的开放性,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出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调整和“纠偏”,以保证案例讨论放而不乱、活而有序。

篇10

1.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分析

1.1个性化教学内涵。个性化教学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个性潜能优势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提倡教育特色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化、和谐化和创造性。大学个性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体现,大学的个性教学是利用搞笑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使得每位同学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特长,促进每个个体的自身发展,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1.2个性化教学理论分析。个性化教学基于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课堂教学不死整体划一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智力、性格等都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现有水平”、“潜在水平”两种水平,潜在水平被称为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教育只有建立在充分研究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重视学生的原有认知和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是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美国哈弗大学的“零点项目”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对个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个性化教学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启示作用体现在:坚持“成功”教育,确定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

2.个性化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的教育在个性化方面比较欠缺,在教育体制、办学特色、院校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都缺乏个性和创新,高校的教育中常常出现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的现象。高校教育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的教育理念偏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和评级机制落后。

2.1高校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教育理念过于偏置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教育理念是支撑教育机构运行的核心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和教育时间的深层价值观。我国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重权威、重传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泯灭学生的个性。高校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沿袭了上世纪的模式,教学方法以老师灌输为主,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采用期末考核的形式,不注重学生平时表现。

2.2推进高校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确立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育强调尊重个体,正确对待个性的差异,鼓励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高校教学的各项工作中,确立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质量关。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体系。高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推行强调教与学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将教学转变为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将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引进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方面检测教学的成果。

3.高校个性化教学案例分析

以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探究个性化教学案例,高校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采用分层激励、差异化发展,应用更多元切入实施个性化教学。首先通过摸底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等级,A级别的学生以及基本掌握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不必在同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进行基础学习,需要为A级别同学专门制定“基于专题的学习策略”,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A级别学生的基于专题的教学案例为:以“北京文化”为主题,选用PPT、FLASH、WORD、FrontPage任何一种,内容可以涉及:北京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胡同文化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针对B和C级别的同学专门制定了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B和C级别的同学任务设计注重梯度性,适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进行选择,循序渐进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几个课时的逐渐弥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多元化的切入点实施个性化教学,不断改变教学的主体。学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学生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使用心得,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一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转变一味灌输的模式,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高校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探究个性化教学案例的成功应用,为高校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王妤姝 单位:四川学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欢歌.个性化教学案例研究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