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篇1

在教学中,教师试探性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在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通过试探性的提问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状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与进度,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教学“认识负数”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学习情境(图片展示):某游乐场举行了一次冰雕展会,在展会现场,整个冰雕展区的温度为零下15℃。

师:请问零下15℃一般可以如何表示呢?

生(齐):用负数表示。

师:你们是从哪知道这个信息的?

生1:天气预报。

生2:我是从“零下”这个词语知道的。

师:真棒,看来大家对负数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负数吧!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零下15℃一般可以如何表示呢?”这个试探性的提问了解到学生对负数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教师把准教学脉络奠定了基础,使课堂的展开更顺利。

二、引导性提问

正确理解数学信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导性提问的设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领学生步步深入,从而获得对数学信息的真正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整数乘整数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没有直接教学生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总结学习规律。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很快探究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即可先将小数看成整数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师:小数乘整数时,为什么乘数的小数位数跟积的小数位数一样?

生:以0.8×3为例,由于0.8是由8个十分之一组成的,那么,再乘以3的话就是求24个十分之一,即2.4。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性提问,把学生的思维由表面引向深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就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内涵,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进行解题。

三、拓展性的提问

问题的高度决定了学生思维的高度,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才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明显的突破。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形象认识,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动手折一折与画一画的方式来表示

。在折一折、画一画的基础上,学生获得了对分数的初步认知。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提出了以下拓展性问题:“

一样大吗?如果一样大,为什么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在教师这个拓展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重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经过探究,学生明白了虽然这些分数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比如把一件物品平均分成两份与平均分成四份有着本质的区别,互相之间不能代替。

篇2

下面我就结合我校远教工作实际谈谈近几年来我们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上做的一些探索与收获。

一、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的原则

1.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科教学效果。因此,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应讲求课堂教学实效。倘若教学中不兼顾教学所需及学生认知实际,简单、机械地运用远教资源,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例如,在教学数学三年级“认识小数”例1、例2时,教师运用远教资源中“媒体资源”创设的情景引入让学生初步从感性上认识分数,知道分数与小数的区别以及小数各部分的组成。然后运用PPT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到商品的价格是以元作单位的,从而学会用元角分说商品的价钱。再运用远教资源中的习题精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因此,坚持实效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保证。

2.必须坚持持续性原则。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凭一时冲动、一会热情,是不能奏效的,我们要持之以恒,把远教资源与学科整合工作扎实开展下去,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持续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3.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远教资源所具有的“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等优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但为学生思维,想象、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材料,而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时空条件。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时,新知教学完后,教师播放远教资源“扩展资料”中对圆的介绍,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特征,还让学生了解了圆的发展史,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一种激励教育。再利用“扩展资料”介绍“怎样找硬币的圆心”,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对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坚持发展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

二、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的基本策略

1.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所需,确定远教资源的应用方式。如语文教学中对一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就选用远教资源“媒体展示”的相关视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其内容。

2.教师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教学案例》,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就一个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教给学生什么?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师用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大都是按篇章(语文)、单元(数学、音体美等)而定的。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其单元、篇章、课时教学目标。利用远教资源“教学案例”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3.教师要能够利用远教资源《媒体资源》,创设开课情景,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利用远教资源《媒体资源》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4.教师要能够利用远教资源《教案示例》,确定教学形式与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远教资源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

5.教师还必须能够利用远教资源《扩展资料》,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最大限度地丰富、充实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发展其能力。这样,不仅充实、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而且锻炼、发展了农村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远教资源利用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每学期都必须有关于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一是组织教师观看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三是校外培训后,再进行校内培训。四是针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的培训。如远程资源的查找和使用培训、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网上资源的查找及下载等。通过培训促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完善考评制度,激发主动应用

学校要制定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考评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周使用资源至少上一节课,定期检查,登记在自制的月检查表上并进行公布。使用情况将记入年终个人考核。针对个别不愿意使用的教师将硬性在个人年终积分中进行扣分,针对年龄较大的教师可要求以使用光盘播放为主,降低要求。

五、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大意义

1.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单一思维的定式。(1)在新型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了增强。(2)新型整合模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学生的注意率一节课40分钟里面都比较高(最低为85%)。(3)对开放性和探索性试题,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于具体情景中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体现了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2.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增强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1)教师现代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通过教学体现出来。(2)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熟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远教资源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3)提高了教师研究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76

在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会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行,有时难免会出现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进行灵活调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课堂调控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服务的目的。具体来说,在小数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教学之前,一般教师都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一定的规划;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死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是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看到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难以完成时,就要善于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灵活调控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调控的内容下真正“吃得饱”“吃得好”。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原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初步掌握用台秤称物体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大致猜测出常见物体的重量。在这一课的实际教学时,鉴于用台秤称物体的方法较难掌握以及在日常生活秤被电子秤取代现象比较明显,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控,即对于学生用台秤称物体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或部分优秀学生掌握,而把教学内容主要放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熟悉物品的估量上。如此一来,既让学生对千克的了解与认识更加全面,又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有所收获,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为渠道的流通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等都直接展现在教师面前。而学生不可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所以当教师发现学生思想倦怠、学习消极时,要善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从而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年 月 日”这部分内容时,随着课堂进程的发展,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些知识过于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由于部分学生的萎靡不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使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或者投入学习中,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适当调控:让学生利用一分钟时间做做韵律操。如此一来,学生很快改变了学习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控,而把短暂的音乐放松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一改以前的学习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这样调控,事半功倍,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调控教学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短短的一节课(40分钟)而言,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做好调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既掌握新知,又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了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笔者引领学生从生活入手,说说自己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有的学生说在牛奶盒上,有的学生说在衣服标签上,有的学生说在超市的横幅上……当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以后,他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眼看教学时间过去了不少,如果放任学生就这个话题说下去,势必会影响后面的教学。因此,笔者这样对学生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可真是不少,大家也的确是有心了。那么,你们知道如何正确读写百分数吗?”教师的一席话不仅转换了学生的思维状态,而且适时地对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控,从而使教学目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现了高效教学的目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激活下,滔滔不绝,不尽发言之时,教师及时通过调控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转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样的调控,既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又使教学时间得到合理的安排,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奠定了基础。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0]

一、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教师热情地和孩子们问好,和孩子们一起作课前准备,课桌上只摆放哪些与学习有关的用具;告诉孩子们课堂发言要大胆,争取一切机会,教孩子们要自信,把一只小手当作一棵出类拔萃的大树,举得高高的,引人注目,引起老师的注意;给孩子们介绍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孩子,善于思考,倾听他人发言,尊重别人,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猜测今天的学习内容,说说怎么知道的,让孩子们明白收集信息的途径;让孩子唱一唱自己喜欢的歌把心情调到最愉悦的状态……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更容易接受事物。在交流中,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在风趣幽默的谈话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亲近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温馨而自然,同时,老师耐心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养成教育于情于理,无形而有形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做到了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孩子因喜爱老师而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应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特点,设计合乎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两个小朋友分苹果,最后只剩下1个苹果,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份呢?这样自然的引入到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个苹果,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个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三、精心地设计教学层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有层次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层次,能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新问题,得到新规律,从学会到会学。一般说来,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

(1)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先复习长方形面积及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针对性练习: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可先通过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找对应分率,填写关系式和作线段图等练习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用自制正方形纸对折成二个三角形或把小三角形三个内角对折,拼成一个平角、或者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在桌上拼成一个平角等操作手段来达到目的。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时,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讲解过后,可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一重要学习方式的利用,使课堂变的更有活力,学生学的更有目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五、采取多元激励的方法评价,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能够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案例]《认识比》教学片段

师:出示2:3后,请学生自学课本比的各部分名称。

生:得出2:3中2是比的前项,3是比的后项。

师;3:2这个比中3是( )项,2是( )项。

生:3是前项、2是后项。

教师追问:你们是不是搞错了?刚才3还是后项怎么现在又变成前项了?

生1:在2:3中的3在比号的后面,所以是比的后项,而3:2中,3在比号的前面,所以是比的前项。

师点头说:你能根据自学到的知识来回答,活学活用,很好,这时生2举起手想说什么,老师立即示意。

生说:我是这么想的,2:3是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而3:2是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2:3与3:2不一样。

师:(老师竖起大拇指)对,比是有顺序的,不可颠倒顺序,如果颠倒顺序,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如果你一直这么肯动脑筋,认真听课,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希望同学们都要向他学习。

篇5

关键词:教师 提问 学生反思

教师要带着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这样的目的来设计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反思。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发反思的动力,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点拨、启迪学生反思,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学会反思。

一、关键处有目的的发问,启迪学生积极反思

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3+1/4后,如果先说出计算法则,不如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提问问在了知识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更有助启迪学生反思。

问就要问在关键处。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设问,巧引妙传,自然地导入新课,突出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渗透。二是在知识延伸点处提问,要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诱发学生从已有知识向新知方向思考。三是在知识重点处提问,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四是在知识的难点处提问。难点是学生学习上的障碍,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有所突破。

二、模糊中及时的追问,启迪学生积极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什么意思”“是这样的意思吗”等,根据学生回答的信息反馈,可以及时捕捉到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

例如教“倒数”时,有学生会自然认为“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学生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对“倒数”这一概念的初步认知。可以说这是模糊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又是实在的,是他们认识的起点。面对学生“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的回答,教师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与纠正,可以在追问中让学生自己反思,如逐步抛出两个问题“0.51、0.8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7、27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学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原先认识的不准确和不全面,产生寻找正确定义的渴望。

三、化解难度适时引问,启迪学生积极反思

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反思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在化解难度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的掌握了知识,同时启迪学生积极反思,寻求解决问题办法。

四、探索规律时巧妙的设问启迪学生积极反思

在教学正、反比例的对比练习,我出示例题:

并设计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1)在表1中,你发现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它们是怎样变化的?(3)你以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4)同样在表2中你发现哪两种相关联的量?(5)你发现它们是怎样变化的?(6)你认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⑺在表1和表2中,你能发现正、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数学学习要像进行科学探究似的,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总结出结论。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巧设提问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到最后豁然开朗,如此递进,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学习效果。 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总结时激励性评价启迪学生积极反思

教师激励性评价,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只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及时觉察学生发言的准确性,了解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即时评价。学生讲得好地方教师应该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使其他学生懂得欣赏别人,从中得到启发积极反思。学生的发言出现偏差,往往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的认识根本就是错误的;一种是认识是正确的而表达不够明确。对前一种情况,教师应该敏锐地觉察学生的思维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帮助其分析、修正;对于学生认识正确,而表达不当的表述,教师应该抓住其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说些提醒性、激励性的评价语,以对学生巧妙点拨、无痕引导。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使数学课活起来,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探求新知。我认为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利用动画片、儿歌、故事、谜语或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例如:我在引入“时、分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迪士尼英语动画片“tick tock time”,在这段动画片中,有各式各样的钟表,也有很多学生们喜欢的米老鼠、唐老鸭、小矮人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动画,把原来静止的钟表动态化了,一开始上课便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又如:我在引入“生活中的大数”这节课中,我出示了中午放学时我校校门口很多学生家长接小孩的场景和大浪路口车流很多的场景,让学生估计大概有多少人在学校门口及每天通过大浪路口的车大约有多少辆。引出这些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大,从而引出课题――生活中的大数。这种丰富的现实背景,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以积极的求知状态进入新课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借助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幽默和具有童趣色彩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新知,提高学生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消除学习的疲劳,我经常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时常会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说成小数点向前或向后移动,当学生在犯这样的口语错误时,我就会说“要想把小数点向后移动的话,看样子我必须先在黑板上挖一个洞,否则就没有办法把小数点向后移动。”这样的话总会引起学生会心的笑声,那些错误的口语从此很少再听得到。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建立起“五角星”奖励制。根据五角星的不同大小分别用来奖励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也可以用来奖励那些认真书写、作业质量高的同学;还可以用来奖励那些积极要求上进、努力克服学习困难的后进生。按照他们不同的情况奖励不同的“五角星”,每一种“五角星”之间可以按照规则进行调换,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最高级别“五角星”时,就可以被评为“优秀之星”、“进步之星”等,照片还可以挂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并受到全班同学的赞扬,还可以被推荐但任数学学科的小干部,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从而满足学生强烈的成就感,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从这样的角度讲,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关注儿童。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才算是关注了儿童?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儿童。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我每次上课,都会留有一段时间做练习,学生在做的时候,我都要下去看看学生们做得怎么样,并用随身携带的红笔给他们作简单的批改。有一次,经过一个平常很调皮又不喜欢做作业的小男孩身边,我对他的作业略作指导,并给他评一个A+,表扬他的书写有进步。后来,每次我布置练习,只要我一走到他的身边,他就会立刻高高地举起练习本给我看,我每次都对他做完的题略加评价,他便满足地接着做下一题。……我觉得这个细节说明学生有一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十分真切的情感需要。

还有一次听课,是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进行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用具体实物拼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体。教师巡视着,一个小男该磨磨蹭蹭地来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的衣角,老师停下来.微笑着问这个孩子怎么啦?原来他想让老师欣赏他的杰作----一辆“坦克”。老师跟着他走过去,弯下高高的个子,以欣赏的眼光看了看孩子别出心裁的“坦克”,露出由衷的微笑,高兴地说:“这个坦克可真威武, 还有长长的炮筒呢。” 学生听了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十分得意地说:“我长大了要开坦克,保卫祖国!”教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十分亲切的说:“从小有志向,将来你一定行。”

……这是令人心动的一幕,在这里,教师几句看似平常的话,不经意的几个动作,让我们的课堂闪动着人性的光辉。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科,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大数,我出示了我国建国五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一个片断,学生看完后都惊叹他们精神饱满、动作很美,很整齐、有力,我适时教育小孩,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做操或升旗时要安静、步伐要整齐等。这个片段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更重要的是,这个片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又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节课时,在最后拓展练习这个环节中,我播放了“多美滋”奶粉的一个广告――分蛋糕(一个小男孩用小刀切三下,就巧妙地把一个小蛋糕平均分给了8个小朋友,正当大家高兴地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蛋糕时,却意外地来了第九个小孩,小男孩想了一下,就大方地把属于自己的那一小份蛋糕分了一半给第九个小朋友)。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还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和人分享快乐。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位教师教学“统计”这节课中,在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整理一组统计的调查数据并画出条形图,完成后各小组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与其他组的不一样,显然是出现了统计错误,老师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是不是他们错了?”老师先是一楞,仔细看了看,心里有底了,微笑着对小男孩说:“是你们小组统计错了。”“不会吧!”小男孩带着怀疑的语气说。老师还是微笑着说:“不信,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到第七组的作品时,小男孩站起来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说:“老师,是我们算错了。”如果说前面师生的对话充其量反映了这位老师有了新课程的学生意识,那么下面教师的评价是十分精彩、十分到位的。这位老师拿了一颗智慧星往第三组的作品上一贴说:“因为某某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奖给第三组一颗智慧星。”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人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品质,坚持自己的观点,知错就改;教师的行为价值体现在:保护了、爱护了、尊重了学生的这种宝贵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3、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是例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那要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

・要有真实的、生动的、复杂的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中要蕴含问题

・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例如在这次宝安区小学数学“新课程・新理念”展示课上,一位老师设计的课――“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再现了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解决游览中车的乘坐问题,吃饭的问题等,让学生经历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还有一位老师上一年级的的“购物活动”,这节课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唤起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之目的。

总之,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斯苗儿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篇7

情境与任务结合,驱动研究主体

一位德国学者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将15毫克盐放在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毫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毫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任务,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任务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易于理解。

在对概念教学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明确任务——探讨概念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在每位教师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学校教研组开展研讨,镇大学科组再结合课例深入研究。最后,全市组织展评,探讨形成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为确保任务的有效落实,我们在各个不同的环节设置相应的情境,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比如,每位教师在进入教室前都要在门口抽一张扑克牌。在研讨过程中,组织者可以根据参与的人数或扑克牌的花色、数字进行分组;也可以随机点扑克牌的花色或数字进行即时发言,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的机会。

再比如,在研究前有一个“研前渗透”情境,也就是提前让教师了解活动内容,对研究有一个初步认识,基本能做到心中有目标、有方向。

开发有效的研究工具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每位教师都是研究者,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的教学,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呢?

1 开发研究程序与工具。

作为研究的组织者,我们首先开发了概念有效教学模式的主题研究程序。该研究程序包括三个环节:①课前,学科教研员搜集和分析教学模式的文献资料——界定专题性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主题——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模式;②课中,设计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观察表;③课后,汇总观察结果——执教者讲教学意图——基于观察结果展开集体研讨——形成改进建议——二度教学设计。

研究程序的开发使研讨内容更为具体,如课前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模式,便于大家有针对性地讨论,避免了研讨过程空、散、漫的情况,也为课中观察提供了载体。课后的二度设计,为研讨结果的实践提供了保障。

另外,为了提高研讨的针对性,我们开发了课堂观察表,引导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我们把重点放在观察学生的“学”,从观察一个小组或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投入程度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有效。

为了让每位教师都学会研究、观察和思考,观察表中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提示。比如,有没有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完成任务后他们做什么?再如,小组交流时,组内有没有话语霸权现象,如果有,其他同学是什么表现,弱势群体是否参与讨论,后面发言的同学有没有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小组汇报的内容是小组意见还是个人意见,等等。这些细致的观察为有效的研讨提供了支点。

2 制定研究的实施进程。

针对研讨的具体环节,我们与各个研究小组一起制定可操作的“进程板”,提示大家把握研讨进程,不偏离主题。

一是总进程板。假设模式分析(交流各环节的观察结果)——小组研讨(各环节实施策略讨论)——交流汇总,并形成改进建议。

二是小组发言进程板。我观察到的——我分析到的——我提出的建议。每名教师轮流发言,不能重复,大家相互补充。

三是小组汇总进程板。提出组内认可模式——结合日常教学形成模式的实施策略(简洁语言,逐条呈现)——对模式实施的风险预测及策略推荐。

“进程板”的提供,让教师明确了不同环节的研讨目的,知道自己该怎样发言,怎样讨论,怎样形成结论。

3 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加以引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调动参与者的主体性,也要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观察各组的研究进程及研究内容,适时进行调控。如,在小组研讨环节,我们发现,尽管一些教师能够按照“进程板”中的提示进行交流,但所谈问题多浮于表面,缺乏实例支撑,有些想当然。发现这一情况后,组织者适时进行调控,统一进行了以下的“捕捉课堂中的研究点”的研究策略引领:

请各研究小组暂停一下。我发现各小组在讨论的时候空对空发表看法的比较多,究竟该如何深入地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研究概念有效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小”环节——“自主建构”。我捕捉了《认识周长》一课中的一个镜头,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教师指着学生课前制作的毛线画,其中的一幅是大石头图。学生纷纷说“它没有周长”。这个镜头或许就是一闪而过,可是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捕捉住,这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周长的概念”。请老师们想一想,为什么学生会认为这样一个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大石头图案会没有周长呢?

(教师陷入了思考)

师1:这可能是学生下意识作出的反应,说明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就是这样的。

师2:可是,孩子对周长的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尽管孩子们有一些生活的经验,但是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数学的周长是第一次,这个时候老师提供的让学生自主建构的感性材料就非常关键。我觉得这与老师之前提供的感性材料有关。

师3:我也这么认为。老师之前提供的感性材料全是直的图形,一个是三角形,一个是普通的四边形,还有就是五边形,其边都是直的,通过这些得出了“周长”的概念,所以才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印象,周长都是直的。

(老师们都点头认可)

主持人:是啊,这就是说在自主建构环节,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要丰富、全面,避免学生构建错误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任何表现都不是没有缘由的,希望大家能借鉴刚才的思路,在真实的案例中去深入剖析、提炼观点。

交流分享,碰撞教学智慧

为了保证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意识地将研究内容分得更为具体、细致,让教师自主结成研究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在组内研究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成果的展示以实施策略的方式进行,避免理论讲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进行实施策略的补充,直到大家都认同,形成较为完善的策略为止。以下就是经过研讨,碰撞出的概念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 前置渗透。教师提前一天给学生布置“前置作业”,探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基础,发现与利用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前置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查类。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调查。如在学习新数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大数”、“身边的小数”、“我见到的百分数”等。课上,教师以检查作业的方式,利用这些调查内容导入新课。②操作类。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如学习圆柱表面积前,教师请学生“找一个圆柱体,为它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课堂上,在学习圆柱表面积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主动地联系“前置作业”,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前置作业”能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③复习类。安排学生练习与新知相关的题目,为新知学习作准备。如学习“百分数应用”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对应的分数应用的题目。

2 情境导入。教师围绕提出新概念的必要性和概念的本质去创设简单的、有现实背景或数学背景的情境。在合理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建构并迁移。

3 自主建构。在充分的感性材料中,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构成的要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师既可以“自主活动”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感性活动材料,组织观察、操作等活动,也可以“问题串”为主导,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4 交流理解。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深入理解概念,从而丰富概念的内涵,扩展概念的外延,把分散学习的各个概念串成线,织成知识网络。

5 应用发展。教师设计应用练习题,有目的性、针对性、成效性地进行训练,形成“基本练习一变式练习一综合应用”的结构。

基本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的基本属性。变式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各要素之间的新关系。如在“图形的周长”概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求正方形变式图形的周长,学生会得出形变周长不变的结论,这样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概念的发展中理解概念。

6 后置测评。下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当堂的概念学习检测,一般提前5分钟。教师可以用2~3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测,利用2~3分钟的时间进行反馈和查漏补缺。

研后反思,践行常态教学

就像我们在每个小组的展示纸上所写的“从这里开始——我们作为研究者”一样,研究不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是新的开始。之后,每位教师所要开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进行二度设计,针对课例进行后续设计,上传到网上共同分享,并开展进一步讨论。第二项任务就是将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课堂中去实践,进行深度的实践研究,每周上传一份教学案例。第三项任务就是践行研究的方式与方法,捕捉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篇8

【关键词】兴趣提高专业素养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目前的许多学生在进入初中的学习之后,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数学学科,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则是越来越差。分析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没有兴趣,学不懂,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彻底的放弃。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所指出得:“我们现在的数学教育不是吸引学生越有兴趣,而是越学害怕,感到数很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数学素养。

教师素养一般包含三个层面,即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数学素养是数学学科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品质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数学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用学了多少数学知识来衡量。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应该较好地掌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基本数学知识。从能力的角度看,应该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看,应该有正确的数学态度、数学哲学,对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思想有足够的了解,热爱数学并能够不断学习和思考。

对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师而言,专业素养以两方面为核心,一方面良好的数学专业基本功,即对现代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基本把握,对中小学课程内容及其现代数学背景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以从师任教基本功为主体的教学能力。简而言之数学专业素养就是专业的能力和品质。一个拥有较高数养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夯实的知识基础,能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思想方法、文化、滋味),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数学精神、人文精神)。

1 教师的专业知识

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熟知自己的科目,这种“熟知”并不是指仅仅熟悉教材,而是要懂得“更多”一些,比如数学发展史、数学应用知识、新的数学分支等。这里特别要指出教师掌握数学应用方面知识的重要性。

事实上,目前教师掌握的数学应用知识寥寥无几,他们大多数只能在口头上向学生保证“数学是有用的”,努力规劝学生勤奋学习,却不能指明数学之用在何处,因而往往缺乏证据的空洞说教。有些教师至连书本出现的应用题都分析、解释不清楚,或者搞得很繁杂,致使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害怕,一和实际联系就手足无措,更别提对数学的兴趣了。

教师不应仅仅熟知教材,而应是懂得更多,积极关注除数学教材以外的知识。数学的应用性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学还要关注生活。通过数学与应用的结合来提高教学的品质,而这种结合才真正能体现出数学教师与众不同的的素养,在我们教学当中更会大放异彩。我个人也感觉到每逢讲解到探究合作课程时学生们积极性最高,例如在讲解自行车里数学是将我的山地自行车搬到讲台上掩饰,学生看的清楚,学的明白,以后的生活中骑变速车便体会更深刻。事实证明将数学与应用结合起来传授知识效果是良好的。要能做到的这一点惟有博览群书。提高专业知识和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应用知识都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话,“除了一本教材和教参,再也没有看什么书,我的教学也还过得去啊。”“语文老师倒需多读点书,对我们数学教师而言,教来教去还不是就那点东西?”难道我们的数学教师真的不需要再读书了吗?我们来看下面关于数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案例:关于0.999……与1的大小问题。

教师甲:设0.99999……,①;那么9.9999……,②;用②一①得(),所以(),即0.99999。

教师乙:其实是0.9999999……的极限等于1。

教师丙:0.9999999……也有极限?应该是没有啊?

教师丁:这是一个无聊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学了比较小数大小的学生都知道0.999……1。

这两个案例我想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够答对或者说的比较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是应该必须弄明白的,否则,又怎样教学生呢?因此不断的读书研究是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必有之路。那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

第一,要认真研读教材。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每一次研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在研读教材的问题上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将教材读厚,如了解教学内容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理解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等等。另一方面要将教材读薄,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最重要的,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还应该阅读比自己所教年级高和低年级的教材,了解学生以前学过什么,以后将要学什么,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教学。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读一读初中乃至高中的教材,初步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初中教师也应该读一读小学数学教材,看看自己的学生在小学到底学了哪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们将要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加清楚所带班级学生的底子,因基础而施教。

第二,要读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书籍,这些书拿到手里,读完就可以用到教学中。比如教学设计、评课一类能够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技巧的书籍。

第三,要读一些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数学专业书籍。如果将教学技巧当作功夫的一招一式,那么数学专业知识就是我们俗称的数学教师的内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然而,近年来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有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数学,因此,主动地、有选择地读一些专业书书籍,是数学老师修炼内功的必要途径。

第四,要读一些有关数学史方面的书籍。不了解数学的发展史,就不可能理解数学的本质。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料,数学不仅仅一门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因此,作为数学识的传播者,数学教师不仅在教会学生解题,教会学应用数学,还需要古为今用,取精用弘,从中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提炼数学的文化价值。对一门学科,如果不知道它的历史概况,不熟悉对它的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以及他们的成就,那就不能真正了解该学科,也讲授不好这一学科。以史为鉴,这既是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的良好的素材,也是数学走向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第五、教师应博览群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教师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不只是吸取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文化,同时,还要熟知外来优秀文化,适应现代文明,把握时代脉搏。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

数学教师除发熟知自己的学科外,还要懂得它学科的基

础知识。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充实和提高,都与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他们总是求知的眼光盯着自己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素养。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渊博的知识涵养作为师生双方心灵的交汇的载体和纽带,去联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滋润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探索和创造的热情,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这样的老师才是引导学生成长的最理想的导师。

古人云:“不闻大论则志不鸿,不听至言则心不固”,“行万里路,读百卷书,交百人友”、“开卷有益”。可见读书的重要。韩国96.8%的家庭藏书达到500本以上,犹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从不把书当坐垫坐在屁股下,并且每个能读书的人每年会自觉自愿地至少读一本新书――这就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的瑰宝。中国45%的家庭没有一本藏书,绝大多数人没有读书的习惯、爱好和追求。2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当前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转变,尤其不能和数学学科等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思想观念停留在“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物化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教师缺少合作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成分。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尤其缺乏对相应领域有关内容的及时学习和基本把握,对为数不少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需要利用信息收集整理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束手无策,对于本应该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一些现代新知识无法应付。

教师专业能力是成就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撑点。就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而言,其核心组成在于对数学课程内容准确驾驭的能力,良好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数学教师专业能力还包括诸如合作能力等一般的心理品质和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特殊的能力组成。

每位教师都具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和机遇,而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基本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就在于知识能力结构的合理与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形成与否,以及专业指导渠道和信息渠道的多寡,同行之间切磋、交流的频度和机会的多寡。为此,提高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就是,针对促进优秀教师成长的四个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1及时调整和不断优化自己的能力结构,使其不断趋于合理化,尤其是,在娴熟地掌握从师任教基本功和数学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主动寻找和提炼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的缺项和不足),形成不断学习和终生发展的心态和能力。

2.2有针对性地请教专家,及时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其中的很多技巧和奥妙往往是“隔行如隔山”,及时与专家和同行切磋交流,可以从中吸收不少成功经验和教训,在通过自己主动地感悟之后,往往可以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3发展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教学中的反思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对实践的反思”、“实践中的反思”、“为实践而反思”。亦即,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而后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为实践而反思”,以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从而改善教学行动,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能力训练中对教学实践进行及时的反思。比如,在一天的教学(或训练实践)工作结束以后,要求任课教师写下自己的教学体会,并与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这就是反思日记的方式;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摩教学,详细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情景(也可以叫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进而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这就是详细描述的反思方式;来自不同学校、年级组的同行聚集在一起,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进而得到所有教师及学校所共享的教学案例,这就是同行之间切磋交流的案例反思方式。

2.4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而不是立足于高深莫测的,华而不实的理论。立足本职工作,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际教学的“零距离”。开展行动研究,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积累教学体验、专业经验、专业案例和专业知识,进而升华为教学能力和专业智慧。也就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经过优选的教育理论,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实践结果做出总结与反思,及时地提纯和升华。这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必经途径。

2.5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渠道。校本研究的核心工作包括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项具体工作。“校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在于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然,在“以校为本”的教学和研究中,对教师自身来说,其重要工作就是,创造机会主动反思,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磨练自己的教学艺术,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融入校本研究的过程之中、学校数学教学研究的实际过程之中,而不能游离于校本研究活动之外。

3 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

具备专业知识和特殊才能对数学教师来说还是不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从事专业工作中除了必须具备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以外,还必须要有责任感、专业精神。专业精神特质是具有服务性、专门性、创新性、自律性。教师的专业精神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使学生蒙受其惠。教师专业精神的发挥,表现在兴趣、态度、理想、热情。教师的专业精神是集合了教学的兴趣、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与待人的热情四种要件,把它们用在教育上,就会使学生有如沐春之感。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专业精神?

3.1提高数学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转变数学教育观念,对待学生培养兴趣,体验成功,引导探索,鼓励创新,尊重个体,发挥个性。数学教师不仅要通晓数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数学能力,而且还应掌握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关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若缺乏以上的专业知能,便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3.2加强教育实践,使数学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和认识教育的意义,加强对教育的信心。

3.3注重人际关系,改善工作环境。教师的专业精神,只有在和谐、自由、积极、合作的环境中,才能自然产生,并继续提升的。因而同事问的和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同事之间能相互关心、协助,自然会造成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工作环境,形成专业精神。

3.4鼓励数学教师继续进修,终身学习,提高专业素质。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其应用性,学生一定会兴趣高涨,提高成绩自然是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