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2 09: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市场化管理;审计
一、从委托关系看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委托理论认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集合体”,委托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规定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向人支付何种报酬。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物质利益的不一致以及内部市场与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契约缺乏完备性,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内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及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同样会出现不同形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目前,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是:一是随着内部市场化的推进,企业管理层次减少,在分权化的驱使下原事业部制转向内部的公司制。此时,一部分人(如各部门和单位的经营者)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向委托人(如上级公司或企业)隐瞒事实。包括向委托人隐瞒公司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有关信息,以谋求委托人的较低期望值,减少经营压力,为以后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向委托人隐瞒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骗取委托人的任命;尽可能争取得到较多的低价资源,得到各种优惠等。二是随着分权化趋势的推进,以往强经营者,弱所有者的现象可能会在企业内部蔓延。各分权层次上的经营者以各种方式损害企业整体的利益,包括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经营损失(或增加经营收入),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以谋取私利。三是随着内部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各下属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实行“自主式”管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由于“鞭长莫及”,一些人(下属公司)利用产权流动重组等手段,一方面从事次优化行为,另一方面借用各种名目,将国有资产转化为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四是在内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组织结构“横幅变宽”,即扁平化趋势增强。原企业内部市场化是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它围绕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将企业行为由总体转向个体、内部交易由计划转向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由静态转向动态,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需要。五是在内部市场化条件下,人(各下属公司和单位)基于短期利益考虑,可能会损害委托人(上级公司或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尽管其公开的财务信息可能表面上看形势大好,并已经注册会计师鉴证。但这些业绩背后可能是基于虚列资产、高估利润等手段而带来(形成)的短期化产物。六是随着内部市场化的推进,人可能基于网络技术与企业外部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网络式虚拟联盟)。这时,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还需要考虑基于网络联盟的其他公司的利益。企业的管理责任范围扩大,经营复杂性增强,委托人如何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减少各种风险,正确处理内部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新型关系(包括与外部加盟公司的关系),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避免分权化趋势下经营权发生违法舞弊和滥用的行为,必须大力发展管理审计,努力扩大审计鉴证的范围。
二、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管理审计的发展
充分发挥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的职能作用是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管理审计应以人为本,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既要搞好监督,更要搞好服务。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管理审计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_一是管理审计的鉴证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展;二是从短期的经营性管理责任的鉴证扩展为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长期的管理责任鉴证。企业内部市场化是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它围绕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将企业行为由总体转向个体、内部交易由计划转向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由静态转向动态,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需要。管理审计作为管理的延伸,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将更多地发挥全面协调、管理控制的积极作用,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一项重要力量。三是从局部性的管理责任鉴证扩展为整体性的管理责任鉴证。内部市场化体系的推进,要求企业各下属部门和单位对运营资产的收益能力负责,企业有权在内部市场或直接从外部市场中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最经济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服务等),也可以在企业内部市场甚至外部市场采取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发展。
篇2
目前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开展审计工作的企业,大部分已经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对整个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不断地在寻找和发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的途径,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挖掘企业内部增效潜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好坏的诸多因素
1.企业外部环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中立足发展,做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便成为企业的追求目标。在这样的状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势必受其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2.企业内部环境。目前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查错纠弊阶段,而且往往进行的是事后审计,查出的问题大多不痛不痒。对问题的处理建议多数只要求企业进行规范,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样的处理建议实际上毫无震慑作用,该发生的还是再发生。从而对审计工作的配合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企业的会计控制和生产经营情况的再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明确审计的具体目的、选准审计重点
1.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并未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特别是针对同级财务部门。
2.内部审计工作仅在下一级财务核算单位中开展,造成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缺失,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在审计程序上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项目的立项、计划、审前调查、方案编制、现场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证据的搜集到最后审计报告的撰写各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都必须到位,否则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审计质量。另外,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实施审计工作时的态度以及审计分工等人为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3.就目前情况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审计工作计划性不强,受临时性审计项目冲击对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来说,重点是科学地确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的确定必须体现审计工作的重点,尤其是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本人认为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做好审前调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审前调查是一个审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做好了审前调查工作,才能让审计实施做到有的放矢。
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一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二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情况。
3.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总体情况一是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业务经营范围、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内部控制状况等。执行何种会计制度,其核算方法如何。
4.切实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及执行当中的有效性,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适当控制。以便审计实施中更能抓住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5.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制度,以监督、约束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控制来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
四、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审计质量复核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中,质量复核工作并未得到贯彻执行,这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因此,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审计复核程序,贯彻审计复核制度。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实施制度控制,可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使内部审计行为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长效机制。
首先,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应明文规定要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质量复核包括审前、审中和审后复核。要对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做出规定。
其次,要结合项目审计的特点,扩展审计质量复核层次,建立由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所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分别履行详细复核、一般复核、重点复核的职责。内部审计小组侧重于审中的详细复核,应指定专人或复核小组对审计过程中已完成的业务跟踪进行质量复核。
特别需注意的是,在自查中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查,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可能使自查流于形式。互查法虽有助于克服上述局限,但也可能存在审计人员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或因审计人员不熟悉情况,影响工作效率等弊端。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系统早已应用到煤炭企业管理中,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使相关服务得到改善。目前,信息化系统在煤炭企业中的全面推广,使相关人员的工作对信息化系统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而内部管理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对信息化环境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了解,就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在处理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顺利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1信息化环境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困境
1.1“双重性”的内部审计使监督职能被弱化
我国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的重要特征就是“双重性”。通过分析能够看出,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内部审计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的监督约束作用。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国家法律法规对其造成一定的约束。煤炭企业无法明确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煤炭经济宏观调控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是重要手段。加强监督和管理煤炭企业的高级决策层,不但能够防止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而且能够使国家和集团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属于政府部门的一项管理职能。与此同时,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内部审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推动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保障了企业的众多利益,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2单一的审计目标使企业管理目的难以实现
目前在处理层次上,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调整,没有明确指出职位所带来的责任,大部分都是按照个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使内部审计机构的各部门根据不同的方向组织建立。比如为了显现监督部门的作用,会通过各种各样机构的设立使其能够有效对接国家的其它检查机构,也会将财务核算机构设立在企业与国家质检总局之间。上述机构设置都与内部设计的要求特点不相符。设计机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处理审计的职能,这样有利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不过,我国煤炭企业审计工作多年以来的主要目标就是审计财务,很少了解和研究企业的风险处理、控制理论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容,导致实际认识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3滞后的审计法律法规使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环境下,不断深入的经济制度改革使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过对煤炭行业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国家还没有及时进行立法。近年来,尽管国家将相应的内部审计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逐步出台,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内容,导致对煤炭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使很多煤炭企业忽视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煤炭企业无法可依,内部审计工作未能通过相应措施进行加强。
1.4内部审计工作多为事后审计,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现代企业完善的制度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融人先进技术和通讯技术以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分析能够发现,传统的审计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实效性,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审计方法包括有静态审计和单一审计等,这些都是事后审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一般在企业生产经营后,煤炭企业审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工作,平时主要负责核算财务的收支,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报表进行审计,一般是在过去的交易事项中形成的审计范围,是对以往的经济效益结果进行处理,没有对企业起到明显的作用。
2信息化环境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2.1建立董事会直辖模式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其保持独立性
煤炭企业的自我监督措施一般是实行监控机制和企业自我约束,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加强监管,对审计加强管理,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审计组织所处的层次决定着其独立性,越高层次的领导就能显示出越高的独立性。现如今,大部分公司的运行制度和操作模式都是股份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内部审计机构分为以下三种领导模式:一是董事会主导的领导模式,二是总经理主导的领导模式,三是监事会主导的领导模式。这些模式的优缺点也各不相同,但通过对比能够看出,董事会领导模式下的领导层次相对较少,它代表着较高的地位,具有非常好的独立性。因此最明智的就是选择董事会领导模式。在该组织模式下,一些执行董事和相关的内部审计人员组成了审计小组。在委员会的领导下,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相应的资源和配备组织的人员。这种组织模式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在国际化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成为优先选择。
2.2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业务服务的终极目标能够通过内部审计系统得以实现,其行为规范不仅要以健全的内部审计实务作为标准,而且需要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配备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内部审计人员要有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保持洁身自好,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一定的综合理论知识;不但需要通过实践使服务水平不断增加,而且还要对如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不断学习,对新的增值服务和业务领域进行不断开拓,从而使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对风险加强管理,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入多样化的人员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不但需要审计和财务的专业人士,而且还需要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和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审计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2.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煤炭企业并没有按照既定的方式严格运行内部审计制度,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化企业制度不够完善,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如何运行煤炭企I内部审计制度的重点。其包括以下三个理念的内容:一是公司需要满足自给自足,所具有的经营实体能够承担风险,所拥有的资产能够自由支配和营运;二是对资产所有制进行清晰定义。主要是对企业的拥有者所具有的支配权力进行明确。对于国有煤炭企业而言,从单个集体所有制向更深层次的单个所有进行转变是煤炭企业权力改革的方向,不过这也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三是在完成前两项的情况下,将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组建,使其与现代企业标准的经营结构相符合,并使相互牵制的作用在他们之间形成,使其在煤炭企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4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全面推进内部审计工作
近年来,全球化企业制度的推进使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不断改变努力方向。企业内部审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使企业的收入不断增加,使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在企业内部审计中,财务审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并非内部审计的唯一对象,只有有效结合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以及社会责任审计,使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使复杂的动态审计有效融合简单的静态审计,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全面推动,将传统手工的审计工作更新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更先进的技术,从而使企业内部审计真正的价值得到全面体现。
篇4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45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各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面临的系统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合理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风险管理也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保障企业有效完成组织目标,落实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内在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成为必然。内部审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全新内审领域,其基于企业的全面风险评估报告确定审计方向和审计重点,将风险分析渗透到审计的整个流程中。将风险概念融入审计中,加速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已经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广发的发展与运用,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建设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管控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企业仍然只停留在事后审计,并没有针对性的存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审计体系,同时,学术界对于内控审计的研究也没有可观的成果。因此,基于前沿的理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具体实际工作经验,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以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2内控审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已经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并在现实实践当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对应的审计理论体系和审计方法也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IA公布的“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以及“内部审计职业准则新框架”中着重突出了内部审计是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以达到完善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进而达到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最终目标。随后,其又多次对《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具体内容做出修订和完善,而多次修改中仍然强调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内审基础,使得其成为了审计发展的总体趋势。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略晚。王光远于1994年首次在《论管理审计概念》中建议中国审计的发展模式应该转变向以管制为导向的审计,之后,在相关文章中具体讲述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具体发展模式,同时,也介绍了内部审计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抵御企业风险的目标。
2008年,我国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对作为内部控制要素之一的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随后也在18个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应用指南中强调了应该关注风险。这也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位置。2009年,郝素利具体分析了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步骤以及方法。
直到现在,虽然有许多大型的中国企业先后实行了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但身为中国内部控制审计的未来趋势的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依旧止于初步阶段,仍需要不断地成长与完善。
3关于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的相关构想
综上,当前企业内控审计的发展趋势是以风险为导向,我国企业逐步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以成为必然。但是,企业究竟该如何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符合企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内控审计体系?在我国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涵盖了如下两层含义:一是应该构建什么样的风险导向内控审计模式,即回答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二是如何构建并持续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即回答如何合理有效的发挥风险导向内控审计体系的作用,实现其企业价值。
3.1内控审计体系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要推行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模式,企业首先应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符合企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内控审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内容应涵盖在风险导向的理念下内控审计的目标并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相对应。笔者参考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个人在实务中的一些体会和相关经验,总结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内容应至少包含以下5个基本要素:战略布局、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要素、人员要素。涉及的具体内容如下:
战略布局:战略布局指明确审计工作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即制定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工作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流程。战略目标即确定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范围、对象、职能、方式,关键在于基于风险管理对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
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由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测和流程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有流进行程检测主要是分析现行的审计业务的具体流程及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而流程变革则在流程检测的基础上说明哪些审计业务流程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从而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优化及升级。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由对现行组织结构进行检测和组织结构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行组织结构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先行的审计组织结构及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组织结构变革则主要说明审计组织结构的哪些部分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
技术要素:技术要素由技术检测和技术变革两个部分构成。对企业现有技术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企业目前采用的审计方法及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技术变革则主要说明哪些审计技术需要变革及怎样实现变革。
人员要素:人员要素由对现有的人员构成进行检测和人员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有人员的构成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目前的人员构成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人员变革则主要说明审哪些人员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
战略布局为整个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战略布局正是通过具体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的。因此,业务流程的变革是实现战略计划的关键。首先,它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组织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业务流程得以实施的具体环境和保障。其次,要实现业务流程的变革,就得具备相应的人员和技术。总之,体系中的5个基本要素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3.2如何有效推行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若干经验体会
3.2.1预先识别风险节点,正确把握审计方向
以往的审计项目经常会存在由于缺乏对审前的调查而出现较大盲目性的问题,事实上企业首先需根据审计工作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特别是风险评估工作为基础,把握风险节点,明确审计方向,在整体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的指导下明确后续各个审计工作阶段的具体程序和步骤,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广泛征求意见,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预先识别审计风险,明确审计的范围,在识别主要风险后,分析形成?风险的原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审计的方向,合理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3.2.2重新梳理审计流程,纵向厘清审计思路
根据制定的内部审计整体战略规划,重新梳理审计工作实施的各个流程和环节,把握审计思路。可以通过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并实现精细化管理来实现这一目的。为此,还需建立与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相适应的一套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其中应包括具体的实施章程、相关业务准则、操作流程指引及后续的考核和归档安排等;以此来规范企业的内控审计工作,使得审计人员熟悉并掌握具体的审计操作流程,从而顺利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
3.2.3充分借助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审计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系统的运用促进了审计行业与具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和相关机构等相关业务操作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迫切需要企业完善相关的技术支撑,通过信息系统优势,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如实现对业务的在线监控,使得监控作业可以实现动态化、持续化;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并通过事前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有助于企业对相关的风险的由事中和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信息系统也可以实现一些非审计现场技术方法的强化,从而提高具体的现场审计业务效率,缩短审计时间,最终实现审计成本的节约。
3.2.4详尽设计审计程序,严格确保程序到位
审计程序是否细化详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以往的审计程序往往存在可操作性差,随意性大等问题,为了使审计程序能够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企业应该详尽设计审计程序。
首先需根据审计工作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把握风险节点,明确审计方向,在整体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的指导下明确后续各个审计工作阶段的具体程序和步骤,包括确定审计抽样的数量、审计样本名称等等,同时,在具体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详细地记录实施过程、抽取样本情况以及相关的结论,以增强审计程序的可检查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审计人员随意操作的可能性,明确相关责任归属情况,确保程序执行到位。
3.2.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达成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的质量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在选取内部审计人员时应该制定较高的准入条件和严格的选拔程序,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学历、工龄,并在某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与此同时企业要注重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如制定定期的培训及考核、跟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等;总之,以人为本,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也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开展的条件之一。
篇5
关键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间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履行的职责、义务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包括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源头上对腐败进行预防及治理,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促进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审计缺乏计划性,项目开展相对滞后。因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大都开展于领导离职或提任之后,审计部门临时受托开展业务,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整个任职期间,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计部门只是走形式的一种现象,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效率和效果, 起不到监督作用, 也不能效地评价领导干部, 达不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2.审计缺乏独立性。顾名思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由内审部门开展的一项审计工作,审计部只是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被审对象则是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从层次上来说,缺乏独立性。又由于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相互都比较熟悉,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也可能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他们还要与其它部门交道,或需要求人办事,这其中就可能包括被审计单位,这也很容易使审计人员产生麻痹思想而简化了相关程序, 对企业已发生的变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审计的效果。
3.审计缺乏联动性。内部审计业务一般是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虽然有的集团公司将审计与纪检监察合为一个部门,但在开展业务时仍然是各负其责、各施其职,且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等部门之间也缺乏联动,所以在审计对象的确定、审计任务的实施、审计报告审查、审计结果落实、审计问题的处罚等问题上缺乏交流与沟通,使经济责任审计失去意义。
4.审计信息片面或失真。一是从已审计过的离任领导来看,一般任职的期限长,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涉及的会计资料繁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对以往的经济事项不了解,加之审计工作量大,审计工作时间短,所以我们在审查时多以近三年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进行关注,而对以往年度只作为审查事项需要追溯时的抽查范围,不会详细审计。二是历届领导离任后,都会涌现一些由于厉害关系而阿谀奉承或恶意诽谤的评价,所以对领导的测评表上的分数就显得不是尤其重要。这样做就容易使任期内的经济业务事项得不到全面的、彻底的审查,而是“蜻蜓点水”,影响审计质量。
5.审计业务开展受限。一是新领导接任后,他认为前任领导已经调离,再对他进行审计只不过是履行一种程序,意义不大;如果离任者升迁,职位高于现任领导,审出问题可能对自己不利,所以不会主动积极地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二是被审计者认为自己已经升迁,审计只不过是走走过场,审好审坏都没多大关系;或是离任者被调离时本身就存在着各种不好的情绪,所以就更不愿意配合审计人员的调查工作,使审计业务开展受限。
6.审计评价不尽详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后, 通过对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经济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及遵守财经纪律等情况的审核, 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经济责任人的经营实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被审领导离职或提任后,可能已成为审计部门负责人或更高层次的领导,也可能由于被审领导与审计人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致使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评价时只谈优点,不提缺点,或夸大业绩,缩小问题。不能为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7.审计人员对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有待转变。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开展于领导离任以后,所以不少的审计人员存在着可审可不审的意识,他们认为领导已经离任,时局已成定势,经济责任审计只不过是做形式,走过场,审与不审都一个样。所以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审计难以发挥审计作用。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对策
1.加强审计的计划性。人事部门在对拟任用的领导干部进行考察期间,审计部门则应介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被审领导离任之前,做出合理、有效、真实的审核评价意见。切实避免出现“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
2.改善审计环境,增强审计独立性。一是改变内审部门与被审对象之间的隶属关系,将内审部门设在更高一级的层次,直接在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增强审计独立性。二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实行以外部审计为主,内审配合的方式。外部审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因而可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内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对本单位业务、流程熟悉,能保障审计业务少走弯路,增强时效性。
3.建立联审制度。内部经济责任联审制度是指由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法律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共同组成审计小组,开展审计业务的一种制度。建立联审制度,不仅可以避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还可以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促进审计意见的落实和整改等,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4.推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实行年薪制及股权激励机制的企业(包括试点企业)在任期内奖励兑现前的审计、任期届满连任时的审计,以及任职时间较长、上级企业根据规定和需要安排的审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可以科学的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对审计的部门、内容、重点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根据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将年度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审计等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可以避免重复审计,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也为领导干部考核及时提供依据,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的预警和预防功能。
5.坚持“先审后离”、“先审后提”的原则。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划清离任者对本企业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情况及遵纪守法情况应负有的责任,也是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必要的考察和评价的途径之一。如果在没有审计前就对其进行任免,便会使前任领导和现任领导之间责任不清,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企业存在的各类经济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应坚持“先审后离”、“先审后提”的原则,将审计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发挥好内审的监督、服务职能,推荐出优秀的决策者,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6.正确做出审计评价,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审计评价必须做到有据可查,实事求是,不能凭空想象或夸大其词。目前,内部审计部门在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时,通常能够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对任期内的业绩评价,不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就是直接引用被审计领导的述职报告,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因此,只有做出正确的审计评价才能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客观地反映企业负责人任期内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人事部门的考核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7.审计人员应转变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无论是离任审计还是任中审计,无论是先审后离还是先离后审,审计人员都应本着尽职尽责、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审计业务,遵守职业道德,增强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同时应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加强对多门知识的涉猎,而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确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近几年,内审机构设置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按照隶属关系划分,内审机构运作模式多种多样,如何设置运作模式,是确保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强调,为促进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工作范围的充分性,审计执行主管应向有足够权力的人报告工作。因此,内审机构地位只有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首先,它符合独立性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审计对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往往是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高级管理人员。如由董事会或经理层领导企业内部审计,会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其次,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的模式符合权威性原则。监事会与董事会同属股东会下设机构,均对股东负责,只是职责分工不同而已,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第三,此种模式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将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使监事会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监事会权威,避免监事会陷入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
加强内审人员学习,切实提高内审机构待遇
企业需注意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内部审计部门配备既懂财务又懂经营管理的、责任心强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审计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第三个方面要给内部审计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在工资福利待遇、升迁考核、工作硬件实施等方面多考虑内审人员,给审计人员的待遇不应低于本单位的财会人员,以稳定队伍、吸引人才,用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审计队伍来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审计质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做到两个过硬:一是政治过硬。审计人员对复杂的审计对象要及早做好心理准备,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讲原则,才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制止那些挥霍浪费国家财产的行为。二是业务过硬。审计部门是执行财经法规的业务部门,作为内审人员,必须掌握与审计有关的专业法律、法规;同时,熟悉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审计、网络操作、系统维护、法律、税务、外贸、金融、纪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加强后续教育,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立全面监督机制,促进审计成果有效应用
审计公告制度就是要增加审计的透明度,透明度是现代审计的特征,是审计公正的基础,审计缺乏透明度是审计舞弊和审计失效产生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要实现透明化,一是要向企业内部公开审计计划和领导任职简历,印发《内审简报》,让职工了解内审工作动态,不给经济责任审计留“死角”。二是要向被审计单位公开审计程序,宣布审计纪律,设置举报信箱,使审计人员处于被监督状态,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应该派出巡视人员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强化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将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适度公开,以《审计通报》和《管理建议》等形式,向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领导反映和通报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以及管理建议等重要信息,使公司治理层面更全面地掌握信息,更科学地决策,更有效地进行工作考核、评价。四是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审计、组织、纪委(监察)部门为主,吸收财务、劳资,企管、计划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主要负责审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落实审计结果,追究相关责任,还要把握好审计的保密性和透明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审计结果的公开程度和范围。通过以上做法,将审计全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不但使董事会和有关方面及时获取公司运营和内部控制审计信息,而且有利于树立和维护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
推行内外合作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
篇7
【关键词】审计; 质量; 控制
在公司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及公司管理层关心的是如何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这是一个全面而又复杂的问题,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因此,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必须在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上下功夫。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法治环境、管理认识和管理部门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素质等。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有三点必须明确,第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报告―复核―整改等各个环节;第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部门、管理层在内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第三,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责任明确才能很好地对审计过程和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也便于进行责任追究,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确定审计项目和制定审计工作计划
这一环节质量控制的目标主要是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所谓重要性,是指立项的项目必须是符合内部管理的需要,如企业内部管理的簿弱环节,或重点的领域、重点部门,重点投资领域,以及事关企业内部职工切身利益或关系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所谓针对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和重要工作部署,二是审计立项的目的明确。所谓可行性,是指审计立项必须符合内部管理的需要,适合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二、审前调查与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的基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规范对审前调查的内容和编制方法都有详细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有的内审人员不搞审计调查,总以为是内部单位,比较了解,特别是因为每过两年又审的单位,自以为情况熟悉无须调查;还有就是自以为比较熟悉内部单位,虽搞调查也是蜻蜓点水不深不细,只了解一些基本的人员、机构和核算形式,而具体到如资金的划拔等运转情况了解得不够。由此使审计工作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
三、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
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是两个适用于不同范围的内容。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问题,是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并签字画押的;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主要反映的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它是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的,这两方面的记录都是十分必要的。前者是编制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书和整改的依据,后者是检查审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所必不可少的。由于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两方面的内容,加上对工作过程的记录并没有具体的检查措施,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就只注重审计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审计人员不记录工作过程只记录查出的几个问题,不能很好地分清审计责任和防范审计风险,一旦经审计过的单位暴露出新的问题,便无法分清审计时是否检查过这个环节,是通过什么方式检查的,找过哪些人了解情况等等,因此,应该对目前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改进,实行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两种文本,前者记录审计人员工作过程,包括查看了哪些账目、资料和文件,做了哪些取证工作,找哪些人了解过情况等等;后者主要记录审计成果,包括查出的主要问题,审计日记可以一日一记,也可以每一个工作段一记,审计底稿则应一事一记,同一类事项可做一个底稿,后面附上原始材料或取证材料。从审计日记应用情况来看,审计日记应由审计人员填写,审计组长审核签字,交审计组主审,与审计项目资料一起归档。审计底稿由审计人员编制,经审计主审审核后,交被审计单位签字,后由主审附在审计报告后面一并存档备查。
四、审计报告(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审计报告(意见)
审计报告(意见)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集中反映,它应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向管理层主管领导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二是审计机构经主管领导签发后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结论的方式,三是载明审计机构要求被审计单位履行审计意见的作为。审计组实施审计后需起草审计意见书或审计报告初稿,以不同方式向被审计单位以书面方式送达征求意见。目前采用的是以审计机构名义征求意见的方式,比较合理,有利于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征求意见后,审计部门应对审计意见书或审计报告再行修改,向管理层或主管领导报告,经把关签发后,向被审计单位出具正式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书。内部审计出于管理控制目的,不再像政府审计似的出具审计处理处罚规定,但结果、效果、目的是同样的。所以审计意见书或报告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审计出问题的处理、整改事项是比较合理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的签发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审计工作多少年来一直比较突出这个环节,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规范的做法,为审计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应有作用。
篇8
关键词:经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构建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46-03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多是以纠错为主的查错纠弊,但是这种形式已日益遭到摒弃。而取替这种工作方式的则是以服务为主的防错、防弊职责。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引导下,内部审计工作不能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更侧重于为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服务,通过对经营目标的认识而旅行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又要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而努力。服务型的审计工作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是工作范畴。即以财务审计等领域为导向,首先创造一些全新的程序,以向与企业成功所需的会计内部控制转变,成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与监督者。二是审计工作的方式,抛弃原有的等待命令的工作方式,积极制定月度、季度、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根据按期提交的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建议书等,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好助手及好参谋。另外,从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角度讲,服务型的企业审计工作最大特点在于由原有的事后控制逐步转为事中控制与事前控制。
一、内部控制和经济风险管理的含义
1.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以系统化相关政策和方案为依据,以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为目的,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控制、改进以及监测的动态过程。现行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
2.经济风险管理。经济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过程,其全面贯彻到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通常情况下,将经济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以及经营目标;第二维度是经济风险管理要素,包括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级,包括企业整体、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
二、经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原则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原则是经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原则的主要原则,其包含全员管理原则、全过程管理原则、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首先是全员管理原则,即号召和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经济风险管理过程中;其次是全过程管理原则。实现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和控制;最后是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实现对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业务风险等管理。
2.风险适度原则。经济风险是各企业不可避免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各企业的突飞猛进发展,其经济风险日益突出,截至现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抵制经济风险已是各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抵制风险应坚持风险适度原则,即了解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掌握经济风险的控制手段,明确企业所能够承担风险的最大限度,进而,有效实施经济风险控制措施。
3.收益与风险相平衡原则。收益与风险相平衡原则是经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出现经济风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过分追求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完全忽视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失,严重制约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立足于收益和风险相平衡原则基础之上,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围绕风险和收益相平衡原则为中心进行,确保企业得以实现收益性与安全性双赢。
三、构建经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策略
经济风险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我国各企业的发展,而且给予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将致力于经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为构建经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制定出三点可行性策略。
1.建立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防范制度。构建完善的经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离不开健全的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防范制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防范制度主要针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管理部门应有的职能。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促进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制度实施。另一方面要落实不定期检查制度。相关部门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保障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纠正,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全面落实经济风险预警和识别功能。
(1)经济风险财务预警。经济风险财务预警是指当风险发生之前,相关机制或者部门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经济风险的发展,将其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通常情况下,建立有效的预警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该系统有助于保障经济风险信号传递的高效性、全面性以及准确性。
(2)经济风险的识别。经济风险识别是指当引起风险的因素出现时,能够及时的监测到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风险。目前,我国常用的经济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财务报表分析。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会计资料为理论指导,通过实现对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的对比分析,全面挖掘出所存在的经济风险;另一种是现场观察法。直接深入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观察和把握其潜在的各种经济风险。
3.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治理机制。首先是设立经济风险管理部门和经济风险管理委员会。经济风险管理部门隶属于执行机构,由经济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决策机构。其次是构建审计委员会。赋予其全面经济风险管理监督权、内部控制评价权和管理权,确保全面挖掘出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保障内部控制的合理性、遵循性以及健全性。最后是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由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拟定、制定控制程序职责,由审计委员会承担监督、评价控制状况的职责。通过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力求构建起全新的内部控制治理机制。
4.充分调动现代化内部审计职能。在新型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内部审计逐渐趋向于服务管理者和决策者。充分调动现代化内部审计职能,一方面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范畴。即以财务审计为依据,以围绕会计内部控制为中心实施,使其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即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不断变更审计工作计划,为企业科学合理决策提供理论导向,最后是内部审计应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使企业生产经营得以顺利高效运行。
5.完善权力使用制(下转第50页)(上接第47页)约机制。第一,完善内部等级管理,分别授权的制度,如成立6个月以内的支行行长仅有在分行已审批业务项下文件的签字权,无任何信用业务审批权。第二,完善集体议事制度,基层行应成立内控管理委员会、信用审批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集体议事制度,防止个人随意性和非理对全行重大决策的影响。第三,完善离任审计和年度考核评价制度,高管人员在任职期满后,由上级行组成联合审计小组,对任期内合规合法经营情况、权力行使情况进行全面稽核。第四,提高业务主管部门对规章制度垂直管理的权威性,明确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得随意变通,不得越权行使。
参考文献:
1.毛国青.浅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全面融合[J].2011
2.徐凯.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2011
3.于景慧,杨志军.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5)
4.董小红.内部控制评价和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J].现代企业教育,2011(8)
5.谢琼.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篇9
【关键词】 优化; 审计环境; 方法; 努力方向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审计机构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集合。和谐审计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在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框架安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职能作用;二是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并与其他部门或个人形成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让全社会更加理解审计、相信审计、支持和配合审计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各部门理解内部审计,并支持审计工作,以此改善审计环境呢?笔者就西山审计处在优化审计环境方面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抓住机遇,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近年来,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地理的分布越来越分散,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样化,企业的管理越来越多级化,这种变化趋势及其结果,导致企业最高管理者越来越感受到需要一套专职的专业化监督系统,来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执行,内部审计有了发展的机遇。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迅速组建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形成了以集团审计处为核心,延伸到基层单位的三级垂直审计机构网络。集团本部设处级审计机构,负责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组织和实施对本企业及本企业所投资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财务收支、资产质量、经济责任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所属子分公司成立了21个审计机构,其中7个子分公司成立了独立的审计科室,14个子分公司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并设置专职审计员,许多三级核算单位如多经系统的各核算厂点都设置了兼职审计人员,负责对本系统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系统在西山集团审计处的统一管理下,分工负责,执行统一的执业标准、运用统一的审计程序,近五年中完成包括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工程结算、经济责任、合同管理、专项审计等各类审计项目625项,审计规范了金额27 470万元,提出审计意见1 107条,审计建议1 813条,为企业改善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环境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未来。西山集团审计机构建立伊始,内部审计自身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审计报告往往放在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审计报告对报告使用者缺乏吸引力,更不能引起管理层的关注。许多单位不知道还有审计部门这一机构,审计人员也都抱怨部门在企业中没有地位。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多次召开审计人员会议,并在下发的审计工作安排中,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倡导“以为争位、以位促为”的先进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在大审计上看待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开展传统审计工作的同时,加大经济效益审计力度,围绕“风险、管理、效益”做文章。在日常审计中,运用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对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个环节实行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寻找大大小小的内部失控点和容易失控点,并提出促进整改的合理化建议。一份份审计报告受到领导的关注,为审计装备了优厚的办公条件,内部审计在集团内部有了知名度。其他管理部门进行日常性工作,都要抽调审计力量,求得审计人员帮助;制定管理制度和办法时,也要事先征求内部审计的意见,内部审计的地位日趋提高。
三、坚持客观,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内部审计过多地强调独立性,强调监督职能,使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形成敌对关系,双方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致使正常工作很难开展,更谈不上内部审计“咨询顾问”、“经济伙伴”的角色体现。我们不断更新审计理念,正确处理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审计监督与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在每年的审计论文研讨、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中,我们都邀请基层主管审计的领导或部分单位的经营领导参与,让他们切身融入审计工作中,逐步了解内部审计,加强了彼此的经常性沟通。同时,在审计工作中,转换了思维方式,把工作目标定位于促进治理,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提高效益,定位于一种高层次的服务。在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对于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向管理决策层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执行过程中因理解偏差和无意识的错误,表现出应有的理解,提出一些更可行的改正措施。靠着真诚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态度,消除和减少了被审计单位的对抗情绪,许多单位纷纷与审计部门联系,主动要求帮他们把关,内部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单位的广泛支持。
四、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微观环境
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良好的微观环境,通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是内部审计工作者获得支持、开展工作的保障。
为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有章可依,西山审计处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审计署、省内审协会、山西焦煤审计部有关内部审计法规的规定,结合西山实际,先后组织制定了《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处理处罚暂行办法》、《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内部审计项目责任管理制度》、《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办法》、《审计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等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了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为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操作提供方法和依据,也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处室管理中,我们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来抓,花费大量时间,对原有的一些制度进行甄别筛选,将行之有效的继续保留,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一些制度,经过归类汇总,最终编辑成《审计处内部管理制度》手册。该手册涉及行政管理、精神文明、党务工作、工会工作四大部分,分别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纪律等方面作了规定,该手册作为激励和规范审计处全体职工工作的行为准则,对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营造良好氛围和文明工作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拓宽渠道,塑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我们本着“提高人员素质,发展业务专长”的原则,按照“厚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多渠道开展工作。其一,进一步发挥各类考试的导向作用,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称晋升、学历教育,以考促学,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二,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近几年,每年都要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各类培训100多人次,通过走出去或者请进来的方式,让内部审计人员了解到新的知识领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能够对照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考虑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以及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努力的方向。其三,广泛发动,积极组织了集团职工技能审计工种大赛。通过大赛,给全体审计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选出了优秀审计人才,使大赛成为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实践课堂。其四,积极整合审计资源,吸收基层审计人员联合审计,采取上下联动式审计模式开展审计项目,寓教于审,在工作实践中锤炼审计人员。其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论文研讨活动,让审计人员从审计业务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某一理论进行探讨,对某一观点进行评述,对某一经济现象根源进行剖析以及对某一审计方面进行经验介绍。理论研讨会的多次举办,激发了广大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内部审计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理论研讨的氛围对每位审计人员促进很大,经过互相学习不仅了解到当前的内部审计理论水平的前沿,而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今后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也能吸取他人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智慧和经验,大大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向前发展。其六,坚持开展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评优活动。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每两年举办一次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从审计立项、工作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取证资料、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复核、审计承诺书、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审计档案各方面制定工作规范和评分标准,首先由参评项目组主审进行情况汇报,再由评委根据评分依据进行评分,最后按评分结果评选出获奖项目。获奖项目主审要在全集团审计人员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评选活动,互相交流了工作经验,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推进集团公司整体审计工作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审计人,必须懂得审计环境和审计工作的辩证关系,适应审计环境,改善审计环境,深刻认识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所在,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工作方法和审计技术,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促进本部门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夏海生.浅议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苏州审计,2007,(10).
[2] 吕建聚.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机制与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4,(3).
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计划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自被提出以来,一直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而企业的风险管理大范围受到重视仅近30年,其发展历程大致为:20世纪70年代,企业风险管理只是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20世纪80年代,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散和回避;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越来越重视风险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被提出并付诸实践。1992年,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该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简称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实施,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的各层次和部门,贯穿于企业之中;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以将其限制在风险容忍度内,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保证。
ERM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实际就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诠译,在这八个要素中,事项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及监控与内部审计有直接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得出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就是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这与近年来倡导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有共同之处。风险管理活动应该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更应体现对企业风险的控制,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重点投放到高风险的领域。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显而易见,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内部审计已将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作为其重要职能之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理念,将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按照COSO的ERM报告,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是应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审计方法,检查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估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且以报告形式提出意见,为管理层及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
虽然COSO和IIA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事实上无论IIA还是COSO都没有对内部审计如何具体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作出相应的阐述。针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看,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内部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企业未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时,作为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提请管理层关注风险。并且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应该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如果企业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积极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对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和专业知识,从独立客观的角度为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指导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明确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并相应地做出风险应对等方式来协助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就可以将对风险管理的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内容之一,以检查、评价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风险识别过程、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与评价,审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并对于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ERM将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推上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管理者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其职责。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通常并不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作为一个专门审计项目予以开展,其原因在于风险管理措施、手段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仍然体现在项目选择和项目实施中。其中项目选择更加突出体现风险管理理念,项目选择实质上就是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可以说,将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内部审计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是科学合理的选择。
三、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公告》第2010―2:“审计计划对风险和风险的暴露的关注”强调首席审计执行官应该制定以风险为基础的计划,以确定内部审计活动重点。具体方法是在风险评估和风险暴露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如果企业已经建立起风险管理机制并开展了风险管理工作,则内部审计完全可以利用其成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重点;如果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则内部审计可以按照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关键和难点,如何识别风险也是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关键起点。这里我们充分利用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来和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来确定风险识别的方法。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认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当审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确定时,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当审计师识别了高固有风险和高控制风险领域,那么其检查风险就会降低。显然识别风险就是要识别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往往相伴相生,我们通常并不将其分开识别和评估。同时考虑到内部控制评价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解和评价与这里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有着共同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参照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细化流程中的控制环节,针对各个控制环节识别并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这将大大降低风险识别的盲目性。具体步骤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基础资料,制定风险评估方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调查、风险专业判断、风险评估及报告和实际运用(制定审计计划),当然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并不是制定审计计划的唯一依据,通常还须结合审计资源等情况,综合考虑和权衡。
四、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风险识别环节,根据经验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来选择风险环节的科学性,是否存在遗漏其他高风险环节,这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在风险调查环节,风险管理是全员参与的过程,风险识别调查范围必须有一定的宽度,选择的调查点须具有代表性。另外,调查方式方法的选择及调查内容的设计,对调查的被接受性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调查的方式方法选择要避免走过场式的随意性,调查内容的设计要易于理解,不会让被调查者产生歧义。
3.在风险判断环节,如何把握风险测定的因素和标准的完整性准确性、专业判断的科学性,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不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更是的提高效率、合理化科学化的必然选择。风险管理理念的融入必将使内部审计年度计划的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将审计工作重点转向高风险领域,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过来也必将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J].审计研究,2003(6).
[2]高岩芳.ERM框架影响下的内部审计的新发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