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技能培养;《土地利用规划学》;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16-05
一、序言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的课程。它是“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现阶段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开设《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1-3],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探索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型、技术型、研究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及其应用,从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以及实验教学内容设置这三大方面对《土地利用规划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的课程理论体系建设、知识结构完善、技术方法应用等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参考,最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和任务的重要衡量标准,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形象化[4],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学》整体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础理论,从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思路,灵活应用相关技术和技能[5],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学》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学》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促进其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比较多,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融合各种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践的水平和本领。我们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特点、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以及综合了多年来在《土地利用规划学》上的教育教学经验,制定了适应专业培养特点的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实践目标这三方面来设置,促进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1.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以及研究内容,能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对基本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2)熟练地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原则以及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对土地规划的一般步骤以及相关规划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做详细了解。(3)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制图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编图和制图的能力和技能。(4)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流程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的自觉关注和学习相关规划流程的变化。(5)熟练地掌握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或是工作时能够灵活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规划上遇到的难题。(6)理解3S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关技术和软件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知识,灵活的运用GIS等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能力目标。(1)能够系统的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规划实施的步骤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促进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具有较强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规划方案制订、规划实施措施提出、规划文本的编辑以及规划技术的分析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掌握GIS的水平和技能,通过技术的提高和学习的深入来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3)能够利用GIS技术及其相关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规划布局、图件制作、技术分析以及数据分析制图等。在不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学领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GIS的操作和运用的能力,灵活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一名高技术的人才。(4)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土地规划现状存在合理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同时对编制的规划方案进行各种用地的分析和未来的数量预测。(5)能够初始模拟某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真正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思路及技术要领。(6)熟练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学、数据库等学科知识和方法,综合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完成对各类用地的分析和评价。
3.实践能力。(1)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等土地利用规划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案例和事件当中能够充分的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相关规划方案,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能够通过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模拟某地市或乡镇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训练,增强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案例分析和模拟运用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或者是教师提供数据的方式让学生在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模拟和分析,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3)利用GIS技术能够对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进行预测与分析。在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更加需要在技术层面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分析和研究,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需求。GIS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在GIS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践目标上需要学习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GIS实际操作的水平和能力,掌握对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以及对土地利用未来的规划和土地供需的预测,真正适应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4)理解和掌握某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实践目标设置上,需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某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的方法和技术。在实践的层面加强对其的要求和分析,全面提高实践能力,适应发展的需求。(5)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土地利用规划学》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较广,同时十分贴近生活和日常的规划,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和技术,掌握分析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和步骤等。(6)培养综合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各种技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及结合教学的目标的要求,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归纳总结得出《土地利用规划学》建设的基本思路,来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和改革。基本思路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注重基本概念。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实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相关疑惑的基本点,进而有利于对学科精髓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重要理论保障和关键之处,只有打好基本概念学习的根基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以后的学习以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在于对土地利用在时空上实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实现土地的优化布局。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土地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知识,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一般方法和流程,从而为以后综合利用和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内容上,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功底,形成一套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在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灵活的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整体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可以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方法和技术。
3.灵活掌握GIS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灵活性要求高,技术性强,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的教学要求,以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需要建立新的高效率、高技术的课程内容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和需求的预测;基本农田保护以及规划建库;某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某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土地整治规划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离不开对GIS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随着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技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GIS技术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的要求,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实践价值。
4.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课程体系。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教育上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之前应从整体规划好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需要注意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同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灵活调整课程,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育教学以及培养的人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加强课程的管理体系建设,从不同的层次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把《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立足点放得更远、更全面,才可以真正达到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目的。
5.采用案例教学进行引导性教育。案例教学是一种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把知识和动手能力相协调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从案例中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和操作,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育上十分有必要增加案例教学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通过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让学生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精髓,将课程的理论和相关的知识通过案例学习较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利用一些土地规划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当一回规划师去真正动手规划某个区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去深刻认识规划学的相关内容以及在实践当中的操作要领,掌握相关的制图软件和制图规则,真正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是依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根据土地规划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土地资源优化分配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过程,涉及到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需要用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6]。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各级国土、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农业、水利设施、交通等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是不断提高[7]。在新的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教学环节建设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8,9],因此,在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上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10-12]。
1.实验教学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实验是以《土地利用规划学》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为基础,教学目标配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科知识应用层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实验课程由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组实验构成。其中基础性实验课内容紧紧围绕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中所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基础数据预测等重要环节而展开;综合实验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为主,采用ArcGIS为平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图件编制的工作能力;设计类的实验则结合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和设计。基础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关键技术环节,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项目,撰写实验报告。设计试验要求学生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要求和社会实践的需求,设计并合理调整、完善基本农田规划数据库,完成数据更新和发展,掌握数据库建设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综合实验要求学生结合项目全面的了解、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土地利用规划专业知识,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和管理,编制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图件,增强从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依据在室外进行调查的数据,在实验室内利用ArcGIS等相关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内容,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模拟法、DIY制作等教学方式。实验完成,随堂邀请学生对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和讲解,充分讨论和吸收优秀成果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成果内容,掌握先进方法技术,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杨小艳,雍新琴,陈龙高.《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119-120.
[5]杜国明,雷国平.“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任务与内容[J].中国农业教育,2011,(2):63-65.
[6]陈银蓉,梅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100-103.
[7]吴大放,曾娟,刘艳艳.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145(4):55-59.
[8]吴大放,杨木壮,姚漪颖,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4,7(19):101.
[9]吴大放,姚漪颖,冯艳芬,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38-139.
[10]吴大放,刘艳艳.浅析《土地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2013,(16):111-112.
[11]吴大放,刘艳艳,林媚珍,等.《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实践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270-272.
[12]吴大放,刘毅华,曾娟,等.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77-78.
[13]欧名豪,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4):24-25.
[14]汤江龙,李大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115-117.
[15]付梅臣,王金满,王广军.“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8-92.
[16]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第八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7]王占歧,张丽琴,刘建华,等.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3-24.
Based on GIS of TCM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Land Us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LIU Yan-yan 1,YAO Yi-ying 2,WU Da-fang 1,LIN Mei-zhen 1,YANG Mu-zhuang1
(1.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篇2
关键词:公众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
1.基本概念界定
1.1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英译有political participation,public involvement等,起源于古希腊雅典的直接民主模式。本文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强调公众对社会活动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反映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
1.2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
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客观物质、社会及经济诸因素做出系统的评价,即鼓励帮助土地使用者在增加其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性发展及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做出选择。
2.西方国家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2.1理论演进
20世纪60年代,Davidoff的“倡导性规划”开辟了公众参与规划理论发展的局面,使得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步入了社会发展规划阶段。随后,Lindblom的渐进式规划、Heinemann的交往式规划、Amstein的市民参与梯子理论、Dienel的规划单元理论、Smyth的电子参与阶梯理论推进了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演进。从其发展演进来看,理论方向越来越偏重于参与层次、参与程序、参与手段等具体操作。
2.2实践探索
基于美、德、英三国关于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西方经验值得借鉴之处:①完善的法律确保了公众参与的合法性;②组织层面的参与确保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③多样化的方式确保了公众参与的全面性;④参与面广加深了参与深度等。
3.中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现状
3.1理论研究
中国对于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①外文翻译与书评;②国外经验介绍与借鉴;③外部因素与发展建议;④个案分析与微观管理等。
3.2实践进展
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最早仿照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大部分局限在具体的设计与操作方法上,强调物质环境的设计,属于物质性规划。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加强,政府对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认知不断加深。“民主参与”、“以人为本”等理念也逐步融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3经验与不足
从中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其理论框架和制度框架正在逐步形成,但还不完善现阶段。在其理论发展方面,中国关于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虽然已经有大量文章对其进行研究,但是主要还停留在译作、书评、相关经验借鉴上,表现出过度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自身的创新不足的特征。在其实践发展方面,其主要还处于较为初级的法律制度的建立阶段,此外,公众实际参与层次所处地位仍较低。而中国也获得了许多经验与启示:除了要做到提高公众参与能力与完善理论与实践框架等以外,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还应加重对参与途径、参与组织形式、参与层次等更基础、更微观的研究,以使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4.关于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趋势
4.1多途径的公众参与
在中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般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途径相对单一。而无论是Smyth的电子阶梯系统,Peter.C.Dienel的“规划单元”,PPGIS,还是Gayathri Devi Sadagopan博士的基于网络的公众参与式GIS系统的螺线形设计模型,都表明了GIS在公众参与中的使用正被广泛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参与效果更好。
4.2丰富的组织形式
在美国,市民在规划制定阶段可以通过公众咨询委员会、街区规划委员会、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和机动的小组,或通过其他一些机构来表达意愿。此外,政府还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了解民意,任命或选举市民到官方机构中服务等。各州政府还设立了小区的“现场办公室”、“市民规划委员会”、“住房与规划理事会”、“特别目的规划组”等。德国也设立了咨询委员会来维护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运动。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政府、企业、专家、民众等任何一方都是无力承担土地利用规划的全部责任,所以建立合作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参与规划的组织形式单一。而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会朝着多样化发展,基层组织也会越来越多。
4.3公众参与层次的提升
中国的公众参与处于“象征性的参与”。与“有实权的参与”相比,中国的公众还处在被告知与接受的地位,还未进入合作性、代表性、决策性的实质性参与阶段。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有实权的参与”可分为“市民控制”、“权”、“伙伴”三层。要达到较高的层次就必须提高市民的素质。实践表明,市民直接控制会使公共事务操作的效率低下,较为普通参与方式是公众与政府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中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应朝着公众与政府间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方向努力。各国也会根据历史文化经济背景的差异,科学地提升公众参与层次。
总之,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多我们研究的成果与经验,也将对在各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朝着正确的方向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未,黄贤金.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5(2):17-22.
[2]胡毅,张京祥.论网络语境下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J].规划师,2010(6):75-79.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14-02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保证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在生态环境已然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做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平衡,是保证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对土地资源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并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从土地资产角度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科学规划,是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的。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概述
从自然资源的大概念来说,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其中土地资源要在国家和社会范畴下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将土地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在对土地资源情况有效掌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进行划拨利用,让不同类型土地资源起到不同的作用[1]。比如,耕地资源应用于农业,一般性土地资源在城市基础建设的需求下应用于建筑建设等。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以及在利用过程中是否对其造成了浪费和破坏,均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问题。由此引发了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科学的统筹方法和合理的分配利用基础上实施的,若考虑到土地利用的效率问题和对资源的保护问题,则土地资源环境得到了相应保护,反之则受到较大破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不仅关系到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还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分析
要实现持续和健康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合理而有序的土地供应作为重要保障。将土地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政府的力量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及时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形势下面临问题的有效对策。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就需要一套科学的规划方法和计算方法。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其中重要的计算体系,其牵涉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间的关系,通过土地资源的资产化对算,从经济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相应的规划,能够一定程度保证最终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而过去采取的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既无法反映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具体贡献,同时在经济活动的反映上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其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体现上存在缺失。为此,引入了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作为核算的重要元素,并依据核算提供相应系统化的核算数据,是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具体描述,以方便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时拥有相对准确的依据。因此,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可被称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我国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应采取的优化执行策略
在引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后,我国的土地利用总规划能够将资源环境因素作为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实现资源环境的保护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具体将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应用在土地利用规划当中,应当采取相应的优化执行策略,才能确保执行的效果最优化。
(一)完善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纳入非市场经济活动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已经被证实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套良好的核算体系,能够发挥相当的作用。在引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后,应当保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其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核算体系类型。同时,将非市场经济活动内容纳入这一核算体系当中时,要考虑到在土地利用当中可能会引起的人类环境健康和自然灾害、农业等各类土地质量变化、生态资源变化冲突等带来的资本损耗。
(二)实现多种土地资源利用整合,强化自然条件空间相关性
在进行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当中,应当对于土地资源的多种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土地资源进行汇总分析,确保资源整合数据的准确性。在这当中,应当重c关注行政区县和自然环境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问题。基于其在土地利用上获得的经济效益问题,就需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摸底分析,并结合相互的空间关联性提升核算的准确性。此外,整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相关性,对掌握土地资源环境因素有巨大帮助。
(三)应用估算自然资本损耗方法,明确产业用地资源环境效益
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既可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能因使用过程的损耗而相应减少自然资本。这一方面由于人为使用不当引发的损耗,另一方面则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自然资本损耗。同时,还应当以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中小流域)为空间单元,运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即自然资本耗损-灾损估算方法,对于土地资源中相应单位里的产业用地及其空间结构的资源环境效益进行明确[3]。
三、我国土地利用总规划的发展执行措施
(一)制定补贴奖励制度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落实总规划
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当中,基于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的共同结合,在明确资源环境经济情况的前提下,为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应当通过一定的政府手段予以支持,如制定相应的补贴奖励制度,对于在土地利用规划当中配合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对土地资源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补贴奖励;或者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土地资源使用中相应土地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应用于政府规划发展需求的土地则通过补贴方式予以补偿[4]。如在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的土地,可通过相应的补贴来弥补农民的农地损失。在配合相应的政策执行中应当加强执行监督机制建设,使得相应的政策能够落实到实际问题当中,避免出现资金的滥用或政策的变形。
(二)采取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可以用于经济开发且实为存量土地的资源,则可通过一定的政策来推动,用政策引导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如通过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实现土地配置的高效化。对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可优先使用存量土地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还应当做好耕地资源管理的严格化和制度化,通过相应的政策制定,加强对耕地资源使用的征税处理。如通过耕地占用税,避免耕地被过多占用,以保护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此外,还应当结合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做好城镇土地使用的规范化,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对现有的税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一步步地强化对建筑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三)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与管理
土地资源开发同样需要有效控制,避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严重损耗,以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在建筑单位需要M行耕地资源使用时,应当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结合具体数量和质量进行补贴金额和等级的折算[6]。同时,在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土地有偿使用方面,同样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费用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费用水平以保护土地资源为前提,土地资产开发应当从属于土地资源保护。此外,还应进一步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增加对农用地整理的投入力度。
结语
就土地利用规划而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还关系到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应当充分应用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和管理手段,在避免土地资源遭到损耗和破坏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利用,在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拥有土地资源作为充足保障,经济发展才能向着长足和健康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刘寅,黄志勤,辜寄蓉,余如意.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5):94-104.
[2] 张淼.基于资源价值的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3]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4] 时仅.土地资源价值核算与时空动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6.
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要想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非常重要。做好这项工作是保护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要从源头上来尽量减少因为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1.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前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
当前的土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单个项目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从介入时间、评价范围还是从项目之间的影响等方面来考察都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这对于今后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正因为如此才要采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明显的优势。这项技术的应用:一是能够涵盖各业用地。它是从规划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整体角度出来进行评价。它能够对诸多建设项目之间的累计效应和协同效应做出科学评价;二是能够更早地参与到规划方案的形成中。在土地规划方案制定之初就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帮助建设单位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角度出发来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对于从源头上减少生产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有好处的。三是能够全面考虑替代方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对潜在环境影响、影响范围及程度做出充分评估。之后还可以拟订替代方案来消除以及缓解不利影响。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地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想实现科学评价就必须要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这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关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于评价的,因而该体系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够实现公正客观有效地评价。指标可以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现有资料中获取。二是科学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的关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保证指标具有明确的科学内涵,要能够较好度量。同时还要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这两项原则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
2.1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指标层、准则层以及环境要素层。指标层指的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环境要素层则指的是土地利用规划活动涉及的环境要素。准则层则往往指的是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标准以及环境目标。对于评价中的指标我们可以用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这两种形式来进行说明。状态指标能够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而影响指标则能够用来衡量环境影响。这两项指标是缺一不可的,在实际工作过程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指标。
2.2工作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工作程序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只有在了解了各种程序之后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设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分析。通过分析来最终确定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在准备阶段需要掌握的资料主要包含:水土流失区面积分布、自然区面积、分布以及规划、土地荒漠化面积及分布、湿地保护区面积、分布以及规划以及草地退化面积与分布等内容。第二阶段则是正式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分区、以及参与制定方案和替代方案。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上述程序来进行工作。这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必然要求。
2.3原则。
坚持科学原则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有层次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市级。每一级的评价所依据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明确层次是进行评价的重要前提。二是要着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过程中传统建设项目带来的污染仍然是主要污染,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着重针对这些污染进行评价,具体而言指的就是以下几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这些评价应该保持高度重视。三是要借鉴国内外先进评价方法。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正是因为这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方法。着重是要借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3.评价中的减缓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减缓措施。这些减缓措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3.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包含多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针对性的措施。经常用到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提高人均绿化面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展地带性植被,在引进植物品种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那些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相兼的外来植物。二是要加强生物通道建设,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生物通道的建设对于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保障生物活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应该不定期的组织环保人员对环境进行监测。要实现全方位监测保护。三是要建立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对于减轻噪音污染是有着明显效果的。
3.2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此类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要合理安排污水集中设施用地,要逐步提升污水集中处理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实现集中污水处理。要逐步提升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率。逐步增加湿地物种多样性,通过湿地能够改善水网水质。二是要合理开发水资源。在开发水资源的过程中要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水源应该主要靠雨水、再生水、江水以及海水。要积极开辟多水源,从而保证基本的农灌溉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以及生态用水量。
总结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单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坚持科学原则采取专业性措施来提升评价水平。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缓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领域,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历史时期土地覆被和全球环境变化的最直接和主要的驱动因子,是土地利用者、人和利用对象、土地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表现。土地的利用与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对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故土地利用研究在国内外倍受关注,已经成为当今土地资源管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针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国际国内范围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又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的理论标进行综合分析,并加以总结归纳,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从时间上来看,最早对土地利用进行研究的是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其提出的杜能环模式,为以后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由此拉开了世界范围内对土地利用系统研究的序幕。综合来看,国外关于土地利用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利用调查、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规划等开展。
1、土地利用调查研究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是土地利用调查。之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上世纪40年代,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1946年澳大利亚完成了1/3以上地区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之后,英国、加拿大、荷兰以及东欧一些国家,亚洲的印度、日本,北美的墨西哥、南美的巴西等先后对土地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
2、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工业革命后期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初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David Ricardo在研究农业用地集约利用时提出了“土地集约经营利用”的概念。区位论的萌芽产生在18世纪的德国,继承与发扬是在1826年。从区位的角度研究土地集约利用到20世纪中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在这个时间段分别有Hoover和Losch.A.两位经济学家根据当时市场的需要提出了运输区位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以区位理论做指导,虽然本质上是为了引导厂商合理布局,实现利润最大化,但究其根本是从空间布局上为土地集约利用指明了方向。英国学者霍德华Howard JE.的“田园城市”理论是城市规划论中提出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内容的先驱。
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开始以市场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区位理论,运用系统的数理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以及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因素上。之后有用描述历史形态的方法直观地辨别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和空间分布,其中有同心圆模式、轴向模式、多核模式、扇形模式等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土地有优化配置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4、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二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起土地利用由土地调查向土地评价研究发展。1976年FAO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其对象仅针对农业用地。随后,土地评价研究扩展到对城镇、工业区、开发区等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呈现综合化研究的趋势。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已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各国参与者的认可,随即可持续发展迅速成为地理、环境、经济、规划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被人们广泛接受,可持续的土地资源管理也被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广泛关注。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土地利用研究相对而言起步较晚。20 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最早开展土地利用研究的专家以地理学家胡焕庸、任美锷和农学家张心一为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土地建设规划研究。8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研究与国土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提出治理与保护的理念,并提出以协调好人地关系矛盾为基本思想的土地利用研究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建立土地利用度、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的定量化模型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并奠定了基础。综合来看,国内对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对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诸多因素的研究。
1、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上,早期的研究土地利用效率的文献大多采用单一投入与产出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单一要素投入与产出角度转向多要素的投入产出,并且将土地投入纳入到研究的体系,摒弃了过去单纯的资本与劳动投入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的转变也使得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很大的创新。杜官印运用投入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CCR模型对1997—2007年28个省份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多数省份的建设用地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较低,且存在着建设用地投入过量的问题。同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的速度,整体上表现为外延式扩张。何格、欧名豪运用DEA方法对青岛市1997和2004年建设用地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认为青岛市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效率比较低,是影响建设用地效率高低的主导因素。此外,梁红梅等也运用DEA方法对浙江省1996—2005年的新增建设用地做了分析。
2、对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对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周鸿飞认为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的处理以及权重,二是去量纲处理和综合汇总。他同时还指出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评价应该借助产出率和边际产出率来评价。方先知认为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思路应该首先建立在一定的角度和标准的基础上。研究角度决定了所选取的指标体系的特殊性,要求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出研究的角度,而且能够满足的评价的需要,同时要尽量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为了体现科学性,在选取指标要综合考虑区域的特点以及可操作性,达到系统、科学和全面的要求。在构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时可以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这几个角度来考虑指标的选取。
3、对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诸多因素的研究
王晓青等(2010)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建设用地的jeffry模型测算,指出工业发展状况、城镇化进程、土地市场交易程度、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耕地这5个显著因素影响着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并且影响效果表现为前三者为正相关,后两者为负相关。姜海、曲福田(2008)认为影响江苏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人均产出水平以及固定资本的丰裕度,而其他因素如产业结构、技术效率以及土地政策影响程度也较大。
三、结语
综观国内外土地利用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未来的土地变化研究要加强精度的要求,促进土地变化科学的发展,同时其研究成果能真正引导土地利用规划。其次,要逐渐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地区生态环境及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影响,要发展更好的土地利用变化经济模型,这就需要比较成熟的空间经济理论作为支撑,这样便能更好地解释移民、雇用增长、政府行为的时空类型。鉴于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研究的现状,应加强开展多层次、分区域,包括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邹彦岐: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2008(7).
[2] 傅小徐:基于DEA模型的江西省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 约翰·冯·杜能著,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商务印书馆,1997.
[4] 邹彦岐、乔丽: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2008(7).
[5]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学苑出版社,1999.
[6] ACIAR/IBSR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valuation for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Z].Technical Papers,1991(2).
[7]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21st Century[Z].Plenary Papers,1993(2).
[8] 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 李超、冯琳:马克思地租理论与边远农村土地流转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2009(2).
[10] 杜官印、蔡运龙:1997—2007年中国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
[11] 何格、欧名豪: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青岛为例[J].商业研究,2007(10).
[12] 梁红梅、刘卫东、连纲:浙江省1996—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效率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4).
[13] 周鸿飞: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构建及对浙江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2).
[14] 方先知: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12).
篇6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精准补偿模式;土地利用规划;成本核算;土地估价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河北省共有村民委员会48,636个,乡村总户数1,575.2万户,乡村总人口5,695.4万人,乡村从业人口3,055.9万人,拥有房屋面积35.91平方米/人。本文共调查了唐山市滦县、路南区、丰润区、迁西县的9个乡镇,石家庄市井陉县和赵县的两个乡镇,沧州市黄骅的两个乡镇,保定市清苑区和曲阳区的两个乡镇,衡水市桃城区的一个乡镇,邯郸市涉县2个乡镇。除涉县因地理原因每户宅基地较少外,其他地区农民宅基地面积均较大。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4口人12间宅基地的现象。在所调查的农民中,已有1/3的家庭在县城或城市购买了商品住宅,农村宅基地的空置问题可想而知,可见农村宅基地退出具有较大潜力。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精准补偿模式对推动宅基地退出工作的有序进行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精准补偿模式概念界定
本文认为补偿模式由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所构成。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方式包括货币补偿、城镇购房补贴、新民居住房安置以及宅基地换社保等方式。补偿标准则是基于成本核算、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估价基础上科学确定的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合理分配。所谓精准的补偿模式则是由精准的补偿方式和精准的补偿标准所构成。精准的补偿方式是指所提供的补偿方式种类较多,并且可以根据农民的需要进行自由组合,能够精准地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精准的补偿标准则是建立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估价和成本核算基础上所确定的,它能够让农民充分享有因土地使用权的退出所应得到的补偿,使宅基地使用权的资产性质得到充分体现。
二、“一篮子”的精准补偿方式
“一篮子”的精准补偿方式则是在补偿金额一定的情况下,让农民自愿选择补偿方式,根据需要,自由进行补偿方式的组合,目的是给予农民更大的选择权,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能够获得最大的补偿效用。“一篮子”的精准补偿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农民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这种补偿方式的实施是建立在精准的价值评估基础上的,不管是宅基地换住房还是宅基地换社保,均需要有精准的价值评估。而宅基地换社保的方式可以使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得以延续,消除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后顾之忧,建议将这种补偿方式与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三、精准补偿标准的确定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本核算和土地估价。做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本核算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估价这三项工作是制定宅基地退出精准补偿标准的基础。
首先,农村宅基地退出之后是复垦为耕地还是开发为经营性建设用地,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五级土地规划体系中是最基层的土地利用规划,目前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要想使腾退出的宅基地得到合理利用,使农村土地得到合理布局,有效利用,避免过去“拆完建、建完拆”的严重浪费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的重复,就必须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在时空上的合理安排和组织作用。
其次,要做好退出宅基地的再开发利用的成本核算工作。退出的宅基地要根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所规定的土地功能分区要求,复垦为耕地或者开发为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入市交易,抑或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如开发为晾晒场或者公园绿地。这些再开发利用方式均需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这直接关系到土地增值收益的测算。
最后,要加强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估价工作。长期以来,因农村建设用地产权不完整,土地使用权没有入市交易,未形成公开的土地市场。土地估价主要集中在农用地上,估价目的主要是用于农用地的承包、转包、出租以及征收等,很少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价格评估。而要建立“同权、同地、同价”的土地市场和开展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就必须做好农用地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土地估价工作。本文建议抓紧做好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体系和标定地价的评估工作,借鉴城市土地地价评估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依据《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抓紧出台针对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估价规程,以期为即将入市的建设用地做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价格评估。
(二)影响退出宅基地地价的因素
1、一般因素。即影响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的一般的、普遍的因素。我们认为主要衡量指标应包括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行政因素(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经济因素可以用本乡镇内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人口因素包括本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事个体经营人员数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人员和从事个体经营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能够说明该地区农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以及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能力素质。
行政因素主要是指土地利用规划对宅基地退出后的再利用的安排和组织情况。它将直接关系到退出宅基地的未来用途和增值收益的多少。
2、区域因素。区域因素包括村集体所处的地理位置,这可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衡量,往往距离县城或城市较近的乡镇经济发展得越好,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越高,乡镇企业就越多。
基础设施状况,即我们所说的“五通”或“七通”,包括通电、通路、通上水、通下水、通热、通讯和通气。农村的低电压、上下水、道路、通讯均是开放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需要解决的薄弱基础设施问题。
3、宅基地自身因素。这是对具体宅基地的退出补偿金额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宅基地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宅基地的面积和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所处的功能区域。往往来说,面积越大补偿金额越多。另外,宅基地所处的功能分区也直接影响其退出补偿金额,处在商业区、工业区和复垦区的宅基地所产生的增值收益会有明显区别,其补偿标准会有很大区别。
(三)宅基地退出精准补偿标准的确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定期公布基准地价体系,根据基准地价体系中对各类用途的各个级别土地的界定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功能分区,来判定退出宅基地属于哪个土地用途的哪个级别的地类。然后再根据退出宅基地的具体情况,对基准地价进行修正,从而得出退出宅基地的估价结果。再运用成本核算方法,对腾退宅基地的一级开发或复垦为耕地的成本进行核算,对农村退出宅基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从而得到土地增值收益。将土地增值收益再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退出宅基地的农户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当然,对土地的估价和成本核算是确定精准补偿标准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瑞琴.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响应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4.
篇7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土地问题;未来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F2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25-03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stablishment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Peng R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China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the social development,land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problem of land since ancient times has been i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the whole society,all kinds of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author reads the literatures and works related to land use planning and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 up;Social development;Land issues;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use in the future.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并结合所在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土地资源特性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在时间、空间范围内所做的总安排[1]。
土地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在我国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已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和差别化的区域规划[2]。规划的制定一定要顾全整个大局,并考虑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看重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必须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而且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听取多方意见,吸取采纳各方意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来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的编制也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适当地调整。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国城市和农村发展极不均衡,城乡差别巨大,目前所实行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的就是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3],以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规划要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整合在一起,也必须把两者未来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惟有如此中国的经济社会才能更加完好的发展和进步。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思考,笔者初略的总结了当前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农村、城市的视角对我国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践进行了一些论述。
1 当前农村土地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1.1 农村土地荒废严重 现今中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到城市生活,村里仅留下些能力有限的老年人,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劳动力出走,导致大量土地荒弃,耕地效益低下。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不高,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都外出打工,家中的耕地很大部分都被荒废,对于有的农户来说,种地就为了混口口粮[4]。有些地方气候是可以生产两季稻的,然而现在很多农民就只选择种一季,因为种地主要依靠人力,对于家中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来说,种地收入不高,他们宁愿将同样的劳动力花在务工上,因为这样取得的收入更多且更稳定。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则靠天吃饭,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且付出的劳动力较大,加上每个家庭人均耕地数量不是很多,种地的经济收益难以供养一个家庭,种种社会实际情况,导致了农民积极性不高,土地荒废严重。
1.2 农村土地乱用严重 人均宅基地占用面积大,很多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此外,农村实行土葬,逝者占有的土地面积过大。宅基地和坟墓占用耕地面积过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农田数量难以得到保障。有很多农民都已成为城镇居民但是在农村却依旧占有宅基地和耕地,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3 农村土地污染严重 由于农业化水平低下,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农村土壤和水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各种生态问题频发,这也是目前农村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1.4 农村土地产权界限不清 土地征收或农地转非农等问题显著存在,现今中国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30年限期,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些已不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这正是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必须要考虑到的实际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必须要思考的大问题[5]。
2 当前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2.1 建设用地占有量大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的耕地都转化为了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在这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乱用情况严重。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导致的各种污染,如大气污染(中国很多城市现在都普遍受到雾霾的困扰)、噪音污染(城市各种建筑工地各种建设和交通等导致的噪音污染)等各种环境污染。
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早前规划建设的老城区十分落伍,整个老区完全跟不上整个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节奏,有很多危房和城中村,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特别多,特别显著,因此在规划中应该要着力解决老城区改造和土地利用问题。
2.3 城市规模盲目扩大,房地产建设在不断扩张 整个城市在不断的向外扩张规模,多年来大力发展城镇化演变成了房地产化,出现了很严重的社会现象“鬼城”,即城市中建设得房屋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人购买,或者是购买了而没有居住,很多房子被拿来炒而不是拿来住,大量的房子积压在那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6]
2.4 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 城市之前的规划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之前的城区规模和房屋建设以及道路交通都没有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普遍出现道路拥挤,交通堵塞。房屋质量差,危房旧房增多,在扩大城市规模的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
3 我国未来土地资源利用以及规划编制实施建议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现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矛盾的凸显期。必须科学全面分析掌握建设当前我国所处的新形势,深刻分析和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挑战,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行业土地利用结构。同时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各行各业、各区域土地利用情况各异,因此必须协调、调整、优化各行业和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因此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随着到国际、国内形势的总体变化方向而适时的得以调整改变,从而不断地优化土地利用和布局。
3.1 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着力保护耕地 按照稳定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立足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当前展望未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着力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7]。城镇化推进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补充的能力,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我国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而同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还需要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因此一定要掌握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平衡发展,从土地规划方面严加把控。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强化土地宏观调控。按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立足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
3.2 规划编制要增强集约节约用地意识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节约集约各项用地都是极其重要的。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大力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挖掘潜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加强农村和城镇的土地整理,整合城镇中的集约利用度不高的城中村和农村中的宅基地,鼓畹托в玫卦鋈莞脑旌蜕疃瓤发,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研究和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8]。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积极发展和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建筑技术,积极创新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度,开发建设用地的地上和地下的新空间。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先开发缓坡丘陵地、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废弃地,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积极支持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搞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禁止超标准占地建房,逐步解决现有住宅用地超标准问题。这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村内有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已达标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引导和规范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按照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强对“空心村”统筹安排交通用地[9]。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要求,优化各类交通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严格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大力推广节地技术,促进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按照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立足形成国土开发新格局,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3.3 加强公众参与规划机制建设 我国规划编制阶段公众参与比较少,难以有效引入和利用市民的志愿式参与。应该想办法吸引公众参与到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中来,可以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例如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要求公众参与,或是加强总体规划编制的舆论宣传,培养民众的公众参与度,吸引公众自觉参与规划编制事业中来等[10]。
4 切实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
土地利用的编制和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其意义在于实践和实施。因此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管而不严的问题突出。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现状是中央的制度地方很难严格贯彻执行。对于土地资源各省市都有整体规划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宏观规划如同一纸空文,很多地方为了求得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早就超出了规划范围。虽然国家一再进行土地资源的整理和清查,但是执行和处罚的力度很不够,查而未禁的现象普遍存在。必须让规划更加法制化,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规划的实施。可以利用一定的方式来促进规划的实施,如加大媒体和舆论宣传力度,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公民都来参与,支持配合土地管理。加强土地执法监督力量,建立土地监察网络,对用地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处罚违法用地行为。要既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也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最有益于整个人类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
5 结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我们既要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践,也必须要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编制和实施不仅可以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可缓解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有利于全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EB/OL].建设工程教育网门户网站,2014-11-14.
[2]土地的概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2011-06-13.
[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2008-10-24.
[4]李苑.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思考[J].科研,2017(1).
[5]韩大元,李累.试论我国宪法对土地所有权的调整[J].法学家,1996(4).
[6]苏培科.不能再让新型城镇化沦为房地产化[EB/OL].中国新闻网,2013(2):26.
[7]国家粮食局.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解读[EB/OL].安徽粮食政务网.
[8]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补充耕地力度[N].中国新闻网.
篇8
关键词:世界名城;土地利用;扬州
Abstract:Th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ity l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famous important aspects. Based on several typical land utilization situation of Yangzhou city 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propo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Yangzhou city in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need in land planning layout, use pattern, use means, use the respect such as benefit to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and method of city.
Key words:world city;land use;Yangzhou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2-50(5)
城市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利用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建设的共同课题。
扬州是一座宜居城市,是中国名城,并正在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打造世界名城。我们试图通过研究比较国外城市,特别是世界著名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扬州建设世界名城提供借鉴,为扬州城市土地利用带来启示。
1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我们以美国的波士顿、西雅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新加坡等世界著名城市为例。
1.1 波士顿
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西南距纽约200公里,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发展的经济基础以科研、金融与技术为主,特别是生物工程。波士顿市区面积232.1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25.4平方公里(占54%)、水体面积106.7平方公里(占46%)。市区人口596,638人,人口密度4758人/平方公里(以陆地面积计算)。人均城市用地210平方米/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住宅用地所占比例最大(63.85%),其次是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14.13%),工业用地所占比例最少(5.31%)。
1.2 西雅图
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沿岸西北部最大的城市,曾被评为“全美最佳居住地”、“最佳生活工作城市”,是全美公认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是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的故乡。它的经济基础为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及生物科技工程。城市面积36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17.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52.0平方公里,占41.16%。 都市区人口340万,人口密度9209人/平方公里。人均城市用地109平方米/人。
1.3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王国的首都,比利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利时第一大城市,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等数百个国际机构设于此,经常举行国际会议,有欧洲首都之称。支柱产业主要有: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服装业、印刷业和皮革工业。电器工业和面粉、榨油、啤酒等食品工业也很发达。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口密度6605人/平方公里。人均城市用地151平方米/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住宅用地所占比例最大(40.98%),其次是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占31.15%。
1.4 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是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是由一城堡发展成印度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微软、惠普、3M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班加罗尔面积534平方公里,人口540万,人口密度10112人/平方公里。人均城市用地99平方米/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住宅用地所占比例最大(40.40%),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为24.3%。
1.5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典型的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城市型国家,由63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为712.4 平方公里,其中1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由围海造地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密度达7383人/平方公里。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没有因土地狭小而受到限制。相反,新加坡在高效城市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加坡不仅有亚洲最宽敞的居住条件,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5平方米;也有世界最畅顺的城市交通。1986年——2007年的二十多年中,新加坡的人口增加68%,而绿化面积从原来的36%增加到47%。上述这一切,在发达经济体的大都市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而这一切,都是新加坡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土地和自然资源匮乏的压力,不断努力寻求土地最佳使用方式的成果。反映在城市运行的效率上,新加坡连续数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世界最易经商城市的首位。全球经济竞争力连续十年排在世界前五名。新加坡创新的土地管理和使用模式以及其对土地长期使用综合效率的考量方式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有非常有益的借鉴。
2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扬州的比较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扬州相比较(表1),就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而言,班加罗尔最小,只有99平方米/人,其次是新加坡和布鲁塞尔,分别为135平方米/人和151平方米/人,波士顿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89平方米/人,扬州在这几座城市中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居中,为153平方米/人。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来看,国外城市大多是住宅用地占比最大,其次是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占比都比较小;扬州,住宅用地的占比也是最大,但工业用地所占比例偏高,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偏低。就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而言,国外地均GDP波士顿最高,布鲁塞尔和新加坡其次,而扬州的地均GDP都低于上述城市。可见,扬州在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还有待提升。扬州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固然与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但同时也说明,扬州需要借鉴学习世界名城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化率和城镇化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根据产业发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如何在世界名城建设中提升扬州的土地利用水平?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和高效利用?我们认为国外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值得扬州学习借鉴。
3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借鉴
3.1 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调节各类土地利用的“龙头”。新加坡的土地利用规划分为战略性的概念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指导规划。概念规划蓝图主要制定土地和交通的规划蓝图,这个蓝图让人们可以想象未来30-50年后城市的样子。以此为总纲,再制定总体规划蓝图和控制性详规的法定文件。在这个蓝图当中,人口密集与非密集区域相关公共配套设施、交通网络、产业布局都有明晰的标记和详细的预算,蓝图垂直性考虑每一区域每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每个细分的小块,连容积率都有详细的规定。从概念规划到详细规划的落实,新加坡规划相关部门都是联系沟通协调的,市区重建局、土地管理局、陆路交通管理局等部门加强合作,综合考虑多方面需求,注重土地利用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西雅图非常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西雅图土地规划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以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国外规划的编制,在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保证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大多会考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从而注重规划的灵活性。比如,在城市中心区开辟一块预留地,首先将其开发成熟地,或建设成绿地或建设成公园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等到中心区无法容纳时,预留用地作为发展的扩展地。
扬州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在推进世界名城的建设中,更要以科学为基、精致为要、持续为本,坚持紧凑城市、精明发展的理念,立足扬州特色,按照“一核多组团”的总体布局,突出区域融合、空间整合、产城结合的要求,对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专业园区进行综合提升、整合,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立足于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节约集约和区域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2300km2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序控制,划定不同地类发展边界,预留拓展空间,既彰显扬州名城特色,又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
3.2 注重城市土地立体开发
无论是新加坡还是波士顿,都十分注重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2000年新加坡高、中、低密度住宅的平均容积率分别达到2.5、1.6和1.0,所占比例分别为78%、13%和9%。在2001版的概念规划中,新加坡不仅规划提出了容积率为8的超高层住宅,而且原有高、中、低密度的住宅建设的容积率标准也分别提高到3.65、2.1和1.2,新加坡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也都控制在2以上。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十分注重地下空间的利用,新加坡不仅有快速的地下交通系统、石油地下仓储设施,而且正在考虑建设大型的地下城市设施如“地下研究中心”。波士顿在城市更新改造中,以修建隧道改造工程替代地面高架桥,隧道建成后,拆除地上拥挤的高架桥,代之以绿地和可适度开发的城市用地。这种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地下快速道路系统,既可以腾出地面空间以绿化、适度开发及增加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活联系,又降低了道路对城市的割裂,减少了对城市空气的污染,实现了土地的多重使用。
而与之相比较,扬州住宅用地的容积率一般为1.8左右,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一般为1.0,这固然与扬州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传统分不开,但同时也说明我们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潜力巨大。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今天,需要着眼于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对土地资源进行立体开发。扬州在保护好老城的同时,对新城建设或新上项目一定要注重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立足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科学制定分区域的城市天际线控制和容积率分区规划,城市建筑宜低则低,宜高则高。制定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和鼓励政策,让利用地下空间者经济上合算、环境上舒适。鼓励各区域对土地实行多功能集约开发,建设各类城市综合体,做到立体发展、紧凑发展、精明发展。
3.3 倡导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的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多种类性质的土地利用。欧美各国在城市土地使用上经历了功能混合—分离—混合的发展历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欧美各国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实践证明,城市土地混合使用已逐步成为追求城市有序、综合、多功能环境的手段之一,土地混合使用成为西方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发达市场经济地区和国家进行土地混合用途开发的模式通常表现为:依据环境影响给予各地块在某个范围内进行用途混合和用途更变的弹性空间,以此增加土地功能混合开发形态的可能性,增强规划的应变能力,提高土地的开发效率。如在新加坡,实施所谓的“白色地带”计划,增加用地的兼容性。所谓“白色地带”,是指政府划定特定地块,允许包括商业、居住、旅馆业或其他无污染用途的项目在该地带内混合发展,发展商也可以改变混合的比例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在项目周期内改变用途时,无需交纳额外费用。这些规定给了企业更大的灵活性和企业设置的协同性,从而创造了一个混合用途“工作、生活、娱乐”一体化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土地,也带来了交通便利。
扬州在城市土地利用也经历了商住与工业功能混合和商住与工业基本分离的过程。面对未来开发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纯粹市场导向的土地开发行为,有可能导致无序的功能混乱、环境破坏等状况,要实现城市土地混合使用,必须具有引导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能力,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点,由政府通过改进规划控制体系、减轻税金等来主导土地混合使用,由市场调节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这方面的探索创新要由点到面、不断深化。
3.4 设置合理高效的交通用地
但凡世界名城,无一不具备合理高效的交通系统。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特殊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不可能通过不断扩大国土面积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充分发挥现有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潜力,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才有可能用有限的资源保证道路交通战略基本目标的实现。新加坡通过环形的分散城镇布局模式和快速大容量交通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减少交通出行,如在商业中心设置高密度住宅区,在交通中心附加了许多其他社会功能,如购物、餐饮、医疗、图书馆 、邮电、影院、行政和其他公共服务。另外一方面形成了高效率公共交通的都市交通体系。新加坡建立了完整有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包括普通道路、 城市快速路、 地铁系统、 轻轨系统等。迄今新加坡已建成总长3000公里,以城市快速路为主干、普通道路为支线的道路交通路网系统。新加坡在所有的22个市镇中心都设置综合地铁、公共汽车、轻轨、出租车的综合公交转换站。高效率的都市交通网络为土地资源更高效率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通过人口、交通和综合服务中心的空间布局,大大缓减路面交通的压力。
随着扬州城市化速率的不断提高和私人汽车的普遍化,扬州的交通拥堵问题将会显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扬州发展交通要注重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用地的比重,适度扩大城市交通用地。
3.5 鼓励产业政策升级与土地政策高效融合
按照工业化发展速度,人类社会可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时期。工业化不同时期,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但基本都经过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制造业朝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等阶段。国外城市一般都通过有选择性地回购一些较低附加值的土地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预留足够的空间,在租赁合同结束期和更新期对土地进行升级,以及提高容积率等措施实现产业政策升级与土地政策高度地融合,实现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价值最高、可持续发展。
根据扬州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特点,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制订相关规定,适时推出创新举措,使工业园区的用地政策不断优化升级,包括实施工业用地竞价出让,鼓励建设工业标准厂房,通过租赁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服务业用地实行差别化地价,融合并促进产业政策升级和转型发展。
3.6 推进棕地再开发
棕地是被遗弃,闲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因此,棕地不仅包括旧工业区,还包括旧商业区、加油站、港口、码头,机场等工业化过程中所遗留,已经不再使用的设备、建筑、工厂或整个地区。在20世纪后半期,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及产业重心的郊区化,在城市中心遗留的大量早期工厂厂址和用地即为棕地。
棕地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会带来土地闲置、环境污染、城市空间破碎等诸多不良后果,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领域产生不利影响。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治理与改善环境,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棕地再开发,如美国西雅图市将废弃了的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的工厂,改建为城市中央公园。经过多年努力,欧美发达国家在治理结构、法律框架和资金保障体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棕地再开发已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甚至科学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被这些国家认为是后工业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
扬州通过企业“退城进园”、土地收购储备和清理盘活空闲、低效利用土地等方式对大部分的棕地进行了再开发,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可供再开发的棕地,通过全面深入普查,摸清棕地类型、数量、质量与区域分布情况,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订棕地再开发政策与策略组合,提高棕地再开发效率,最终实现城市利用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上的统一,实现土地利用“多营”和“多赢”。
建设世界名城,是循序渐进、不断前行的过程。在这一前进的过程中,要瞄准世界水平,不断借鉴学习,不断创新、突破,走符合扬州特色的世界名城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Ming Zhang. Modeling Land Use Change in the Boston Metropolitan Regio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9.
[2] 于洋.绿色、效率、公平的城市愿景——美国西雅图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9,(6):46-52.
[3] Wen Yunchao, Wang Yiming. Land use planning and rural management on the experience of territorial management in the Wallonne of Belgium[J].Geographical Research,1998,(2):13-20.
[4] Rolee Arany著,杜潇芳译.在全球经济环境转变中土地利用决策的分化:印度班加罗尔的实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3,(2):10-15.
[5] 王皎.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土地的调控作用研究[M].西南大学,2008.
[6]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
[7] 喻锋.欧洲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简介及其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10,(3):34-37.
[8] 黎孔清,陈银蓉.新加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启示[J].铜业工程,2010,(4):81-87.
[9] 马静.新加坡城市土地利用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借鉴[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1):39-43.
[10] 郑捷奋,刘洪玉.新加坡城市交通与土地的综合发展模式[J].经济研究,2003,(11):4-8.
[11] 刘云华.新加坡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探讨[J].城市观察,2011,(1):78-86.
[12] 卢为民.新加坡以规划土地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做法[J].上海土地,2012,(2):28-32.
[13] 庄淑亭,任丽娟.城市土地混合用途开发策略探讨[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3):33-37.
篇9
【关键词】教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利用规划学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将土地规划与利用和土地管理两个专业合并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后,土地资源管理的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2009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超过60余所,而且还有贵州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几所院校是最近几年才申报并新开设的。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如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也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广西财经学院作为一所后发展起来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个呼吁应该把大学教育从原来的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方向转变的时代里,无论是教育部、学校还是学生及其家长都希望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广西财经学院的定位其实是很符合时展的要求的。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学院,那么其内设的专业的定位也应该和学校的定位保持一致,即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学与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土地资源特性和合理利用上;南京农业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侧重点在于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和优化配置、管理上;武汉大学的教学与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上;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我们学校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还是学生的基础等各方面都不能和这些重点院校相比,但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下面就以《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为例,谈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而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建设高水平、具本校特色的实验室、实践基地,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要通过课程体系的科学安排和合理规划,调节各科课程的教学学时数,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吻合度。充分利用学校及其老师现有的各种资源,尽最大努力在企事业单位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大胆改革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普遍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但多数教师仅把多媒体当做教材文字的呈现工具,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内容简单,多以文字为主,甚至课件内容仅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内容有其特殊性,即既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的表达,又有很多特殊的描述,如渡槽、倒虹吸、壅水坝、一圩一站式布置方式等对于现在绝大部分“成长在屋檐下”的学生们来说,显得比较抽象,如果单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把这门课程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好是学校在放寒暑假之前就把教材发给老师,要求老师提前做好课件,课件要图文并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程章节的具体内容,图片最好选择彩色的三维图片和二维图片相结合,这样看起来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三、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并培养符合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或许比不过科研型院校毕业的学生,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要比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要强许多,也要比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同专业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这样才能符合事业单位用人的需求,也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目标。为了达到此目的,对专业老师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学历上,也要表现在社会实践能力上。只有老师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较好的指导学生。为了达到此目的,学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在学历方面,至少要求每一位专业老师都是硕士学历,学校可以对老师资金补贴或物质方面的奖励或双方结合,鼓励老师进一步深造,以此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可以到其他高校去进修,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讲课方法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第二,在动手能力方面,要求老师利用假期到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实实在在地参与到项目当中。一来可以了解当前的最新的专业技术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二来可以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至于教师的实习单位可以老师自己联系也可以请学校出面帮助协调。但这样一来,原本属于老师休息、旅游的时间就算是投入到工作中了,而且当前的薪酬制度是假期不用上课了,也就没有课酬,假期工资收入极低,如果光让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去学习又没有收入,会大大降低老师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老师都积极的去企事业单位锻炼,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校可以适当的给老师一定的经济补助。如此一来,学校收获的是高水平的师资,老师收获的是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学生收获的是高质量的教学,三赢的局面皆大欢喜。
设置考试内容时应更多地注重知识点的应用。应尽量摈弃传统的出题方式和只有一种标准答案的题目。学校更不应该规定所有科目的试卷都是相同的模式,这样的考察方式太死板,无法体现课程在专业当中的重要性和特色。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中的重要性来出题。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题目建议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来考核,理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和各种类型用地的要求、用地需求量预测等,而对于交通用地规划、农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等的知识点的考核应着重在于应用,即实践考核。
这样的考核方式要求课程的设置要能体现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即金融学、会计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可以适当的减少课时量,因为这些课程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后面的专业主干课和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设置的,这类似的课程只要让学生懂得一些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即可。对于专业主干课程,需要课时量相对多些,因为这些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不仅要求学生懂得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求学生会应用,尤其是应用性强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韩良,卞印航.《机电系统创新设计与实用技术》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3.1
[2] 陈银蓉,梅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篇10
关键词: GIS;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Abstrac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of land intensive use to evaluate the work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study from the land use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degree Angle to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zone land intensive us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ArcGIS software gener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map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zon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GIS; Zone; The land; Intensive use
中图分类号:DF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开发区自1984年在我国产生以来,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当前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包括内涵界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总体评价、功能区评价和潜力测算等方面的内容。2006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启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2008)对于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基于GIS的评价数据采集
1.1图形数据采集
为了获取评价对象图形数据,采用QUICKBIRD遥感影像数据作为图形数据源。由于遥感影像清晰,分辨率高,且数据现势性强,能较好地反映出评价时点土地利用现状,故无需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野外补测。因此,在GIS系统中仅需对遥感影像格式进行处理后,通过目视解译方法,采用±0. 02米精度直接对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把经过反复检查后的矢量数据与评价对象已有的宗地权属界线图形数据及利用GPS采集的权属界线数据进行叠合后,形成了南昌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图形数据。
1.2属性数据采集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单元属性数据、非土地利用单元属性数据和混合性单元属性数据。对于有关土地利用单元属性数据,通过建立属性数据库进行地类统计后得到;对于非土地利用单元属性数据,则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方式获得;对于混合性单元属性数据,则结合已经获取的土地利用单元属性数据和非土地利用单元属性数据,通过统计、计算的方式获得。
2.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及系统
2.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性概念,既可以作定性描述,又可对指标作筛选进行定量描述。基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以市场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合法、高效为出发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应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子目标、指标3个层次,见表1。
2.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系统评价
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2008),本研究成果采用特尔斐法对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进行多轮专家打分计算得出。所有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及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目标值法、挖潜法、专家咨询法分别确定了指标理想值,再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土地集约度综合分值。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权重值,在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理想值以后,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得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
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3.1严格用地监管和项目验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对已出让未建成部分土地的利用强度、土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用地强度标准、开竣工时间、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应按供地时的约定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要确保开发区出让后的土地能按约定要求进行建设,不要因为建设达不到约定要求而降低未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效促进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3.2加强开发区内部土地资源数量及质量的挖潜
在扩大开发区面积的同时,应当注重开发区内部土地资源的潜力挖掘,采用经济、技术手段开发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且适度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容积率。改善开发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投入量,提高用地效益。
3.3加强开发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与调控
相关部门要根据开发区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和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开发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发展步骤,在土地供应、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要遵循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土地供应的中长期计划。同时,每年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和发展情况制订年度土地利用规划。
4.结论
集约利用评价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利用ArcGIS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插件扩展功能,能较好地完成不同区域间的集约用地水平的评价,加快工作进度,提高成果精度。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可以调整各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区域特色导向,对特色主导产业增加投资力度,发掘内部土地利用的潜力,严格控制城市的过度扩展,充分利用城市的存量土地,顺利实现区域用地布局的合理化和集约化,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章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111.
[2]刘力,邱道持,粟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9(5):887-890.
[3]翟文侠,黄贤金,张强,等.基于层次分析的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2006,42(1):96-102.
[4]汪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24-28.
[5]龚义,吴小平,欧阳安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1):46-50.
[6]渠丽萍,姚书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系统分析[J].城市开发,200(1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