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整合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资源整合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资源整合方案

篇1

近年来,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是医疗信息资源缺乏整合。一方面,医院与就医者存在医疗信息不对称,且医院基本上为独立运作,医疗信息分散,难以互通,求医群众和医护人员均无法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多家医院的医疗信息动态和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PACS等设备或系统都属于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价格十分昂贵,并非所有医院都有能力承担;目前既存在着需求旺盛、但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引进的情况,又存在某些医院盲目引进、导致资源过度配置的情况,不能充分为广大患者服务。

通过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整合,可满足就医、治疗、科研、管理、提高五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的目标:

病人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受益者。实现“整合”后,病人可以享受到更透明、便利、高效、便宜的医疗服务。病人可以提过网络共享平台,了解各医院包括医生、床位、单病种治疗价格等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病人可以享受预约、咨询等互动式服务;更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诊疗记录;甚至病人能够在A医院就医,同时享受到B医院的特色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

医护、医技等临床医疗业务人员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直接参与和受益者。诊疗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被共享;在诊疗中也可以即时参考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包括其它医院的相关诊疗记录,影像存储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放射信息系统(Rad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RIS)、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等系统中的相关数据等等,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准确的专业服务。

医学研究和教学人员也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后的受益者。建立一个成熟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后,科研和教学人员可以在不影响在线临床医疗活动和不侵犯病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更为鲜活的临床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不仅如此,进一步社会化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用于除临床医疗以外的相关研究领域,如药学研究、疾病控制等等。

管理部门在信息资源整合后加强并方便管理。管理部门可以更准确、及时掌握卫生资源的总体和个体状况;通过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增强管理的精准性,为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服务支撑;可以随时掌握管辖区域内医院床位、设备、专家等临床医疗资源;按照需要对特定病人的治疗细节的跟踪,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进行持续的疾病预防控制;可以对各个领域进行精益化的管理和决策,实现精确的病种质量控制、对专业人员和医院实行统一的监督、考核等。

基于国际标准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跨区域甚至国际医疗合作。共享平台建设后,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实现国际的医疗合作;同时,社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联入共享平台提高自身医疗能力,充分发挥共享的优势。

建设内容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可包括一中心、五库、八系统、X站。

一中心: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中心。

五库:病例数据库、医疗人才库、医疗资源库、医疗知识库和基础数据库。

八系统:共享门户系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医疗资源共享系统、人才资源共享系统、医疗图书文件资源共享系统、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共享系统、医疗设备共享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共享系统。

X站:远程及社区医疗站点。

五库建设内容为:

病例数据库:包括病人的个人信息、就诊信息等。

医疗人才库:包括各医院的专家、教授及医护人员信息。

医疗资源库:包括各医院的医疗仪器设备信息。

医疗知识库:包括各医院的教学科研图书、论文等信息;医院所拥有常见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家庭药箱、家庭急救以及家庭病人护理等知识。

基础数据库:包括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信息在内的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

八系统建设内容为:

共享门户系统:

公共服务信息网:为不同一般用户提供访问共享平台中整合资源的统一入口。

资源管理系统:为卫生监管部门的不同功能级别的用户提供资源维护、管理、决策分析的平台。

信息交换平台:信息交换平台提供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与各医疗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入口。信息交换平台能够整合的资源包括:医院管理系统整合、临床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和影像、检验检查等医技信息资源整合。

论坛系统:建设面对社会公众和医疗相关人员的论坛,丰富公众和专业人员的互动。

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对医院管理系统,包括对门诊系统,住院系统,设备管理,医务人员等系统的信息共享。

医疗资源共享系统:临床资源共享包括医嘱系统,门诊医生,住院护理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共享。

人才资源共享系统:将医院研究人员、医护人员、专家资源进行共享。

医疗图书文件资源共享系统:对各医院、直属医学高校图书、论文资源系统进行共享。

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共享系统:对医技类信息系统是指影像存储通讯系统、放射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等医疗检验影像系统进行共享。

医疗设备共享系统:对各医院自身拥有的贵重医疗设备进行共享。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共享系统:对各医院检测的不良反应检测结果共享。

X站建设内容为:

国际合作站点:建立国际合作站点,提供接口从8大共享系统中抽取经过授权的信息资源,同时提供接口以接收来自国际医疗单位的资源。

国内跨省市医疗合作站点:建立国内范围内跨越省市边界的医疗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社区医疗系统:对社区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规划

系统架构规划:基于国际标准的HL7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可使医疗资源共享平台中的资源与各医疗单位现有应用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保持两者数据间的同步。共享平台中普通用户通过公众服务网,访问共享平台中的资源。而卫生监管单位用户通过共享资料管理系统,访问系统资源进行决策支持,监管调度和应急指挥。同时集成总线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与系统,包括医疗保障系统,卫生防疫系统等的接口。

阶段性目标:可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和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议可分为三步来实施:

建立区域内直属各医院和机构的信息交换平台:整合各医院的信息系统,将各医院自身的HIS系统集成到共享平台,使其能访问到共享数据库,实现跨医院资源共享。

辐射共享系统到社区医疗机构:为区域卫生局提供的对共享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可实现对区域内医院进行统一监管,统一调度,并能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供决策支持。

完成X站点建设并实现面对社会公众的全部共享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模式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可采用服务外包的模式实施,服务外包商作为总集成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实施细节规划。服务外部厂商需提供平台的运维管理服务,包括对机房管理、服务器管理、存储系统管理、数据安全设备管理,各种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应用系统软件,所有系统上线的测试服务等,作为业主,可直接使用共享平台的各种应用,并监控和管理服务外部厂商公司的运维情况。

篇2

【关键词】重点学科;优化整合;科室合作

医学科学技术是个大系统概念,它是由多种学科共同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尤其在综合性医院,由于学科门类繁多,医院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门类上齐头并进处在同一水平,即使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也难免有劣势和弱项。另一方面,在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社会对不同学科的需求度也在不断变化,有着主次、轻重和缓急之分。因此,如何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寻求科室战略合作,实现强弱共同发展”就成为当前新型大型医院,尤其是民营医疗机构突出重围的指南针。

1.科室经营内容及资源整合形式

医院品牌和效益与科室经营水平相关,而科室经营与其专科建设模式相关。衡量专科建设的指标有二:一是技术高度,二是顾客人数。所谓技术高度,就是相比主要竞争对手,专科专病的诊疗手段、诊疗效果是否居于领先地位。所谓顾客人数,就是专科专病的诊疗效果能够满足其需求的顾客的数量。医院的业务根据专科技术的高度和服务人数又分基础业务和品牌业务。

基础业务:医保、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门槛越来越低,技术通过临床路径被标准化、规范化,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医院必须通过服务的特色即差异化来为顾客提供更高的附加价值。这样的业务因为顾客的众多,可以成为医院品牌传播的媒介,并为专科中一些拥有高附加值业务的科室提供顾客资源。

品牌业务:技术水平越高,顾客人数一般会越少,虽然这些顾客的支付能力较高,价值较大,但也存在着医院需支付的人力资源薪酬水平高、设备成本摊销数值大、风险相对较高等高成本特点。因此,这样的业务或者专病治疗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医院为了培育自身的名医从而带动学科发展。由高技术专病治疗培育名医,由名医带动整个专科发展,由专科发展带动整个医院发展,这是技术高度决定品牌高度的逻辑,也是与主要竞争对手,或者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进行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方式。因此,在专科业务选择中,必须有这样的品牌业务的存在。

以技术促学术,再以学术反哺临床,基础业务提炼品牌业务,品牌业务提升基础业务,联合多学科,组建团队,攻关新课题,积极开展创新研究,不断铸牢学术强势品牌。

为促进医院的学科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各学科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应加强与各相关科室的合作,利用重点学科在这些方面的丰富经验,作好传帮带工作,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各科室开拓思维,寻求与重点学科的交叉点,找出本科室的短缺和借助重点学科的病源资源参与本科室的合作,以提升科室某方面创新能力,达到科室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科室资源整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疾病分类为主进行科室体制整合;二是以多学科协作为形式的整合(这种方式是各临床科室的体制并不发生变化,只是在接诊重危急病人时,需要各个相关学科一起到场,进行综合判断和会诊,以最短的时间作出最合理、最有效的诊治方案);三是在医院建立中心化科室的整合形式(即以系统/器官为基础,重新构架医院并建立“中心化”医疗、教育和管理的流程与模式)。第三种形式是最为彻底的整合,是医院科室体制上的重新排列组合,要产生“医生围着病人转,方法根据病情选”的诊治运转方式。

2.重点学科建设及学科带头人作用

临床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科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重点学科是医院品牌的象征,主导着医院的发展方向,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在以往的重点学科建设中,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加快了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医院的整体发展。所以,重点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的倾斜,往往会造成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大小腿现象”更加突出,如果不从现在就拉上弱势科室共同跑,造成今后差距过大,弱势科室将难以维系。因此重点学科作为医院学科发展的龙头,独善其身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带动医院相关专业技术学科的发展,努力将重点学科的单一优势扩大成相关学科的群体优势,从而促进全院的学科建设。

科室间的合作说穿了还是人与人的合作,是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合作。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可以促进整个科室技术水平的提高,带动整个科室的全面进步,选好学科带头人是非常关键的。在选拔学科带头人时,既要看其是否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强烈的创新精神,能否率领全科人员共同努力使科室达到并保持一定的先进水平及领先地位,还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具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好的学科带头人是科室进步的保证和希望所在。

医院现在经常会出现跨科室收治病人,或者把病人控着不放,无论科室有多少经济指标亟待完成,这都是对病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无论是哪科的医生,对自己本专业以外的领域都是弱项。医乃仁术,目的是救治一切含灵之苦。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快速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或不出现并发症,达到最高的效价比,是目前社会对医院所期望的完美目标。

3.同仁医院学科建设及外院发展启示

我院自开业以来,致力传承母院北京同仁“精诚勤和”的百年优良传统,开展一脉相承的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并以此为龙头和依托,带动全院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增强医院科研实力和后劲,为医院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学科与重点学科的互动进一步促进和推动重点学科走向更高更远。拿我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和儿科的合作为例:两科室施行联动合作后,儿科每月为耳鼻喉输送几百号门诊病人、近百号住院病人,有力地弥补了起初耳鼻喉头颈外科的病源不足,儿科在耳鼻喉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在当地很快声名鹊起,门庭若市。

2011年4 月16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家重点学科的挂牌更推动了优势学科的上升势头,与眼科中心一样成为了南京同仁的品牌科室,共同带动其他科室向前发展。一个综合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托多学科的支撑,不是单纯的专科医院,要有更多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脱颖而出,要大多数科室能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每所医院的各学科之间发展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但悬殊不能过大,尤其是临床起支柱作用的基础学科。目前,从学术和技术层面看我院发展最好的是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其他科室在响应医院“打造重点优势学科”号召下积极配合,给予重点科室多方面的支持,而在这几个重点学科的带动和帮扶下,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普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不论是学术科研、就诊人数还是经济效益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重点学科带动其他科室全面发展是医院的战略发展方向,强弱科室之间的多层面合作将打破科室间壁垒森严、各自为阵现象。下面是几个科室资源整合的成功例子,值得借鉴。

北京某医院率先尝试“内外科联合管理”,(下转第170页)(上接第168页)在技术上将资源整合,将原来的内、外科医务人员集中在一个办公室办公、一同查房。医生们可以随时讨论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制度上保证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让患者可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换病房,并且同时得到内、外科治疗。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包括麻醉师以及相关的辅助科室,内外联合管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取长补短的平台,让他们可以互相为对方提供保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双方还可以学习对方领域的专业知识,对自身提高和学科建设也提供了方便条件。实行的内、外科资源共享无障碍诊疗方式,通过提高诊疗质量,缩短住院周期,不但提供了更好、更近的远期疗效,还明显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四军大的西京医院通过四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通过科室资源整合的集约融合给医院发展带来的机遇,创新性地实施学科发展院中院、一体化和层次化建设,以融合求突破,形成了具有西京特质的学科发展模式。

医生往前多走一步,患者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一次挂号,享受多个科室的顶尖专家会诊,这是北京协和医院新成立的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提供的最新服务。建立疑难病会诊中心,是北京协和医院对有效开展跨学科协作诊疗活动所进行的组织运作模式上的一种探索,可以使患者减少等候时间、提高诊治质量、从根本上说是降低了医疗费用;对医院来说,可以大大促进各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带动医生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医院培养全面思维的医学人才等作用。

4.结语

医学不仅仅是生物科学,更主要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医学不是单单讲求技术就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相互之间进行整合。整合是一个医学发展或者说是医院发展的趋势,是医院发展的战略途径,如今医院面临着如何整合优势学科资源、调整学科结构,为学科发展搭建理想平台的课题。学科间彼此的分割实际上已经影响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影响临床决策的最优化,影响人性化的医疗。

医院管理者只有通过对科室经营的深入分析,科室资源的最优整合,发挥重点学科及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作用,寻求科室之间的战略合作,才有望实现强弱共同发展、产生优势学科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炬明.整合优势资源推进重点学科建设[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7-8.

[2]高春芳.发挥特色专科作用促进学科建设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7-9.

[3]医界博客.培养合格科主任,促进专科建设[OL].2011-07-15.

[4]医界博客.“中心制”让资源整合成为现实[OL].2011-07-15.

[5]医界博客.全面剖析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基本问题[OL].2011-07-14.

[6]医界博客.探究西京医院的学科发展模式[OL].2011-07-14.

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 管理规范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49-02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hospital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work done in our hospital.we completed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systems to the hospital, improved and standardized the management process. Basically realize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ystem of hospital resources, changed from the previous information is scattered and end th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 standard;resource coordination

顺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进程的加速,我院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最初的以财务为主的医院管理的信息系统时期,到实现某单一医疗业务(如挂号系统,检验系统等)环节上的数字化处理的仿真原有的手工管理操作时期。时至今日,仿真原有的手工管理操作已经不能满足管理层对来自医院各活动领域的大量数据准确性,实时性和决策性的需要,于是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医院信息化管理流程建设一体化和集成化的数字化医院的目标显得日益重要。

1 软硬件双管齐下,实施效果不如人愿

在计算机网络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性能的迅速提升及软件技术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近5年间,我院信息系统已经发展至由2千多台工作站构成的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平台。对内业务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HIS,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PACS,医学检验系统LIS、合理医疗指引监控系统,等院内临床医疗活动过程中会使用的系统,OA办公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对外业务系统有医疗社保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信息化建设早期只是片面地把医院信息化与软硬件平台等同起来,没有重视信息沟通,流程重组,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虽然我院上线不少应用系统,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然而,有些系统的数据传递却不如QQ或MSM等及时沟通工具用得频繁。在内部数据不断生成和积累的同时,我院信息化建设存在两种困局也日益显现:(1)已有信息系统的集成度仍然不够,信息共享不到位;(2)缺乏规范的管理程,同类软件新旧并用。

2 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整合之道

2.1 制定整体规划框架,完成应用系统的整合

21世纪在信息系统整合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都已经有较完善的参考资料,借此我们在做招标计划时就制定了整体规划的框架。开发过程中与软件公司配合做好需求分析,搭建出性能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做支持,做出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接口方案。我院于2007年完成了HIS,LIS,CIS和PASC开发建设,医院系统将医疗业务围绕着患者的电子病例信息为中心,患者的各项信息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让后续上线的由其他公司开发的合理医疗指引监控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产生和调用的数据,医疗器械活动期间收集的数据都能在标准接口传输。对外,能对医疗保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

另一类系统则是由20世纪90年代上线的,它们往往都是单项业务开发、引进独立的应用程序,用于某些临床系统的某项医疗或康复内容配置的单机版软件更是成为了信息孤岛。对此,我们根据它们的可拓展性分类,取缔或内聚入医院信息系统内。如把原先已经存在的药物监控系统内聚入HIS,达到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部分模块和HIS医生工作站嵌套,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的流程改进和业务协同的成效。如像体检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这类上线较早,维护人员频繁变动,至今已无法有效维护升级,我们用新系统取缔这类应用软件。

经过一轮工作的实施,我们整合院内大部分的应用系统,医院临床医疗系统做到了数据,业务,用户3方面的整合。信息系统不再只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有的手工管理操作,也不仅是辅助医院完成工作的一种工具,而是成为医疗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决策手段。信息系统软件整合的完成也便于日后的系统维护和更新,为医院内部各应用系统彼此之间能够良好地进行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

2.2 理清历史问题,规范管理流程

虽然物质系统和财务系统整合后上线,但是在系统试运行期内发现医院里一个信息多个来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数据在时间、空间上存在着差异,导致工作人员不得不反复确认手工单和电脑记录,其结果是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花费大量人力在非增值的对帐上。

按照规划,医院的信息整合应该是得到相当完善。可是实际运行效果却差强人意,使我们怀疑先前做的工作是否是继续引入了“信息孤岛”、“信息摆设”、“信息黑洞”?经调研,我们发现其原因不在整合的系统软件本身,只是医院信息整合的程度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的管理理念的缺失与滞后,导致了该部分人员对新软件系统的排斥,加上他们不熟悉新系统的使用方法,为了避免影响业务工作,有些科室还出现新旧系统同用或是用回旧系统的现象。员工被新系统抽象的解释和复杂的系统功能搞得忘记了信息整合的本质需求。于是我们认识到单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的系统整合解决不了医院在业务管理上亟需的信息整合,信息系统整合的同时还必须同步引入新系统的管理理念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在医院不同层面的人眼里面,对信息系统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操作层的用户,把系统为单证打字机,他们要的是处理业务的速度和方便性;中层管理者最需要物质系统提供给他们各种统计报表。上述两种人员都是习惯直接从系统到处数据到excel表,再自行分析或处理,他们希望系统尽量不要改变已有的管理方式,原来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排斥系统对他们进行管理控制,认为这样会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约束他们的行为,但是这样一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将原本信息整合的系统退化回仿真原有的手工管理操作的应用系统。

认识到以上两点,我们就着手把医院应用信息化整合工作的第二步策略设定为提升管理。基于医院人员结构的复杂性,我们知道不可能在未来某段短时间内完全代替。于是循序渐进,展开了人员培训,除了学习的使用方法,我们还使其能认识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物质管理系统环节的作用与意义。调动新员工的积极性,带动老员工克服使用新系统的困难,在新员工里培养各范畴数据的维护员。把系统的管理理念重塑医院原有的管理方法,完成整合方向的重要一步。经过这一轮人员培训,使他们充分具备实现信息整合所必须的管理基础、理念和方法,改革的管理流程,发挥整合后系统来体现医院的管理效益。

3 信息整合是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趋势

纵观我院的信息化应用现状,经过系统资源整合与规范管理流程,整合后的信息系统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深层次,系统成功率底,应用层次底,安全性差,病人和医务人员没有改善就医和工作条件等问题。规范管理与信息系统整合发展必需同时兼顾,才能更好的避免信息膨胀的同时出现松散的状况。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技术的概念也是一项管理的范畴,在设定业务管理目标后,信息资源整合要经历业务分析、数据整合、系统实现,同步更新管理四个步骤。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只有牢牢抓住“管理”这条主线,做好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与管理规范的整合,信息技术是手段,管理是目标,围绕目标,使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兼顾考虑到组织、流程、制度、接口、技术等各个方面。信息整合的过程也是管理整合、管理变革的过程。信息整合必然会改变部分组织和职能,优化业务流程,更新管理制度,这些配套措施是信息整合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2008中国信息化发展趋势白皮书.

[2] 王世伟,周怡.医学信息系统教程.

[3] 徐文生,唐军.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99.

篇4

关键词:资源整合;大数据;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

一、 引言

在老年人高达1.37亿的中国,养老需求已经成为刚性需求之一,能否成功有效的解决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与此同时,养老需求的侧重从原有的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且呈现个性化(刘宏等,2011),但现有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自身养老等养老模式不但不能很好解决现有的物质需求,更无法满足爆棚式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新需求(张川川等,2014)。因此,急需可行的养老解决方案,满足原有需求、解决新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探索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在传统养老模式上引入大数据智能概念,搭建大数据智能平台,但多数仍是借着智能化的噱头销售地产项目(张苏等,2015),少有的智能化养老社区也只是针对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少数人,不具有可推广性。因此,本文认为搭建可实施性强、可推广的大数据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是解决社会化养老问题的有效方案。

本文认为资源整合是搭建综合养老服务平台的核心环节,养老问题未能解决是因为养老需求方的需求与养老产业的供给未能均衡,而未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欠缺整合以及渠道对接难,因此本文基于资源整合的视角,通过政府的社会责任性、号召性以及强制性充分调动政府资源以及民间资本,将以上各类资源、各种技术,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搭建平台服务于社会。另外,预测其未来的需求及变化是平台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认为需要建立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能化为基础的综合养老数据库和监控中心,才能有效整合老人的需求,数据化并存储,形成和完善老人的信息数据库,预测老人的未来需求,从而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构建一个以政府为引导、以PPP模式为依托、以整合各类资源为手段、以线下“托老所”为支撑、以线上大数据、云计算为信息枢纽的智能化综合养老服务平台。

二、 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1. 总体思路。平台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各类社会资本、政府资源融入到平台的筹建和运行过程中。主要参与方: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政府投资公司、各类型企业和养老需求方。平台主体包括五个职能中心和两个技术支持中心。职能中心分别为医药中心、餐饮中心、住宿中心、出行中心、个中心,提供各类服务;技术支持中心是智能监控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各中心通过招商引资、PPP模式等合作形式整合社会资本以及政府资源。具体而言,医药中心包括: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医校、急救中心、药企等;餐饮中心包括:食品原材供应商、餐厅、营养师等;住宿中心包括:线下为失能老人以及有需求老人提供环境优质的托老所等;出行中心包括:出租车公司、滴滴uber等专业出行服务公司;云计算中心包括:云计算数据公司、数据库管理公司、互联网运营商等;智能监控中心:智能产品供应商、远程医疗中心等。

平台的主要运作机制:智能化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为指挥核心,通过平台的智能监控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接受各参与主体相关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划的手段对数据进行识别和处理,形成服务指令,指挥信息、服务、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高效分配,最终达到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多方共赢的可持续运转模式(具体见图1)。

在筹建和运转期参与的政府部门、各中心的参与企业、提供实体服务的各类企业等资源,都将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PPP合作模式吸引和调动,形成多种资源的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的运转模式。

2. 平台设计原则。养老问题不单单是老人等需求方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的问题。且单个个体或组织力量是有限的,无法解决我国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养老问题。同时,养老虽然带有公益性质,但是各参与方也需要有长久利益保证,权力寻租或非市场化机制会有损平台构建与运营参与方的长久利益,会造成不公正、不公开、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本文认为,平台的构建与运营需要建立在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整合各方资源为手段、以“三公”为基准、以多方共赢为目标的四大原则之上。

三、 平台的构建方案

1. 各主体职能。政府职能。平台构建分筹划、搭建和运行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政府职能不同。①平台筹划期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与需求方沟通、多次信息交流反馈,了解各地市老龄人养老需求,制定惠民政策;与可能参与平台建设及运营的社会资本、各类型企业沟通,了解市内相关资源现状,并制定针对涉及企业的优惠政策,为平台搭建奠定政策基础。②平台搭建期:招商引资和试点运行。招商引资,指根据平台需求,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公平、公正、公开的择优选取服务供应商。试点运行,即在招标完成、资源合理配置后,在市内选择现有养老社区作为平台运行的试点。③平台运行期:监督和制定优化政策。监督平台运行的科学性、高效性、透明性、公平性。由于平台参与方众多,各参与方多数以自身盈利为目标,而政府作为平台筹建发起人,虽然参与其中,但是并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其立场中立,且无重大利益相关,因此政府完善监督职能能够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并确保PPP模式下各参与方的利益,提高经济活力。优化民生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利用智能化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反馈,政府可以了解现有政策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

(1)企业职能。①平台筹划期企业的主要职能:企业需根据政府筹划方案给出参与意向,若愿成为筹建主体,将与政府形成PPP模式,共同筹建平台。②平台搭建期:首先,由于平台是根据需求方需求划分中心部门,在搭建期间,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平台需求,反应可提供服务的程度,进行竞标;其次,企业若成功竞标,还需提供企业在平台运行中的期望,为政府政策和福利的制定提供参考。③平台运行期:首先,也是企业最根本的职能,即根据需求方需求和平台规定,在政府政策性条例鼓励下,实现服务的一站式对接,为老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养老服务;其次,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通过平台形成信息化数据,搭建养老服务数据库,为政府相关政策和法令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企业在反馈自身营运状况的同时,还将反应养老的实际需求,为政府制定新一轮养老政策提供依据。最后,企业根据运营的实际情况,调整经营预期,实现企业―平台―需求方,三者更好的对接。

(2)需求方职能。从供需的角度看,平台是为需求方解决需求的,有供给方参与的阶段,应先有需求方的需求,因此在上述三个时期,也均有其不同的职能。①平台筹划期需求方的主要职能:需求方需在咨询、评估、统计人员的帮助下对自身需求进行全方位评估、汇总、反馈给政府部门,为政府养老惠民政策的制定和招标企业的选择提供参考。②平台搭建期:由于该阶段主要侧重企业的选取,而选取是根据需求偏好进行侧重的。因此需根据需求方的需求拟定企业招标标准,为政府招标提供参考。③平台运行期:需求方在该阶段主要是接受服务,并将服务效果反馈给企业和平台,为企业服务的调整和政府新一轮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 平台运转模式。从资源角度看,平台是一个需求整合、投资整合、数据整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因此平台的运转模式可以从筹建期(筹划、搭建)和运行期两方面进行论述。

平台筹建和运行的发起和服务提供方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由于该类型养老平台在国内比较罕见,没有比较典型的可借鉴案例。就民营资本的角度来看,利润的保证、政策的落地效果、回本期的预算等均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而这些都是平台筹建和运转初期无法预计和保证的。因此如何打破民营资本的疑虑,实现共赢的格局,是平台筹建和运营遇到的瓶颈问题。本文拟通过平台的分步筹建解决该问题。

(1)平台的筹建。筹建方案。本文认为从筹建难易来分有两种。①一步到位的方案。由政府牵头,通过制定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与其组成利益捆绑式的PPP模式,并签署明确的权利与义务。②分步式方案。考虑到上述利润难以保证、政策落地效果未知、成本回收难以估算等问题,前期民营资本参与度可能不高,上述一步到位构建PPP模式的方案具体实施可能存在难度,本文认为平台筹建可以分步完成。首先由政府牵头,通过与地方国有企业合作形成筹建小组,对现有但无法满足的需求方需求进行招标,搭建、运行平台。然后,通过现有模式的运行打开利润空间,给民营资本创造可参考的样本,再以国退民进的方式,组建新PPP模式下的平台主体。这样可以调动民营资本积极性,提高整体经济活力。

筹建期的资源整合。即通过整合企业需求、需求方需求等信息资源,为相关企业的扶持政策和养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可行性依据。同样为保证平台的顺利搭建,整合政府、企业的资金等资源,为平台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又打破原有投资路径,为企业投资公共养老事业提供新渠道。并根据需求以及投资的具体情况,汇总并数据化,形成筹建期需求―投资的数据库,为平台的推广以及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数据支持。

筹建期资源的流动。平台筹建期主要是信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确保实现两方面目标:政策制定、招商引资。第一方面,通过信息的流动,实现政府政策的有效制定。政策制定主要包括政府从平台获取需求方需求,制定养老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以及政府从企业获取企业预期与发展现状,制定相关企业鼓励政策。在此环节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①“政府―平台―需求方”。需求方以信息流的方式向平台反应需求方需求,平台汇总后反馈政府,最终以政策等信息流的形式颁布。形成政府、平台、需求方三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有效整合。②“政府―平台―企业”。在上述信息互动中,政府明确社会养老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将通过信息流的方式向平台反应其实际经营能力、服务范围、参与积极性等,平台接受、整合、处理、汇总信息后,将信息流文字化反应到政府,政府再根据以上情况制定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和补贴,分别以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方式反馈企业,形成因地制宜的政府、平台、企业三者之间资源、信息整合的无缝衔接。第二个方面,通过信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实现政府的招商引资,初步完成平台的筹建工作。其中,信息流、资金流的流转主要依靠PPP模式的合作,在此环节,政府将为自己寻找平台筹建、运行的合作伙伴,也将通过招标的方式为需求方寻找提供服务的企业,具体包括两个环节。①该平台采用PPP模式组建“政府―民营资本”的筹建团队,这样既能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进一步的提高社会经济活力,为民营资本运营公共领域提供新渠道。由于PPP模式是政府将部分责任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民营资本,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因此,在该环节平台筹建团队的建立主要通过政府、民营资本明确签署的权利与义务等信息流的协商完成。其中民营资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政府面临的社会焦点,以信息流的形式提供合作意见,政府再明确两者间权利、责任后,以信息流的方式与民营资本进行协商,最终实现双方认可的合作框架,构建成平台筹建团队。②平台根据政府―平台―需求方中的总需求与政府以信息流的方式协商制定招标准则,进行招标。最终,经严格筛选确定中标企业。并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形式与企业确定合作关系。

(2)平台的运行。平台运行期主要是信息、服务、资金、人力、物力各类资源的协同运转,主要达到两方面目标:解决需求方需求、信息反馈优化平台运转和政策制定。

第一方面,通过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流等资源的流转解决需求方需求。具体而言,①需求方通过智能穿戴产品或电话向平台提供需求等信息流;②经平台云计算数据中心接受、识别、处理、指令化最终以信息流的方式传递到企业;③由企业根据平台传达的信息指令,整合自身人力、物力、服务等资源,为需求方提供服务;④当需求方接受资源后,企业、需求方与平台间存在信息反馈,需求方将通过信息流的方式反馈给平台和企业,促使企业能更好的制定发展规划,平台能得到一手的养老需求,企业也将通过信息流的方式与平台反馈服务的实际情况。

第二方面,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的运转,优化现有政策以及平台运转模式。具体而言,①平台将实际运行中企业、需求方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甄别、处理形成信息化报告,传递给政府;②政府对养老的实际需求以及原有政策的不足,进行平台和政策的优化,再通过信息流的方式对外公布。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养老需求、养老现状搭建了整合各类资源的大数据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为养老“供给”“需求”的再平衡提供参考,而该平台的有效运行依然需要监管部门实施的过程中提供保障,即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各方力量,同时优化行政流程,加速政策落地,另外还需要各参与方共同加强平台监管,确保信息安全,保障平台的持久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 经济研究,2014,(11):102-115.

[2] 高宝华,陈军清.对整合资源发展我国养老产业的路径思考[J].金融经济,2015,(14):9-11.

[3] 曾敏刚,朱佳.环境不确定性与政府支持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4,(9):79-86.

[4] 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J].经济研究,2008,(3):115-124.

[5] 张苏,王婕.养老保险、孝养伦理与家庭福利代际帕累托改进[J].经济研究,2015,(10):147-16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知识产权保护、政治资源获取与高科技企业融资行为研究”(项目号:71272180);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天津市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用研究:基于资源整合的路径”(项目号:ZFZX2015-26);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国有控股集团创新体系建设与投融资平台互动机制的路径研究――基于天津市八家国有控股集团的研究”(项目号:10ZLZLZF04300)。

篇5

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为特征的第三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互联网范畴的扩展。费爱国表示,终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的大数据化和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将加速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整合。

对于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发展,费爱国认为,信息服务正在向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化发展。在智能化发展中,智能硬件将会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转变。目前,智能可穿戴、智能无人系统等产业均已经形成规模。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前进。费爱国表示,信息技术与技术制造的充分交互,使自动化、网络化的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入融合,使分布式发电和大规模并网技术实现突破,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步入大规模的使用阶段。同时与材料技术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使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不断得到突破。

这种融合的进一步表现就是,工业革命不是被动地被推进,而是工业革命同时在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带动新技术的发展。随着研究、设计、生产过程、市场流通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对于研发工具、高档数控产品产生大规模的需求,进而产生对于软件市场的需求,将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随着物联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冶金、能源、金融、电信行业信息化的解决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未来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未来,基础设施的加速转型、智能交通等大规模的建设,这些都将为软件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创造出广阔的市场。据统计,智能电网相关软件和信息服务,未来五年的规模,将会达到500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65%。

费爱国认为,在后硅时代,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的异地协同正在引领生产方式的转变。人工智能将重塑后硅时代生产方式。

篇6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开展健康管理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趋势。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医改方案的出台和深入推进,创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全科医生承担起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探索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成为社区卫生新一轮发展的重点。

宜兴市新医改实施以来,积极探索社区健康管理的优化方案。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以10个卫生服务站为基点的健康服务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此健康模式的分析,结合宜兴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探讨研究运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健康管理社区化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项目研究时代背景

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中明确指出:健康管理是全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全科医生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我中心的重要内容进行试点,为社区健康管理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研究实践与目的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中心利用全社会资源,以全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构建长期、稳定的服务管理关系为抓手,以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整合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探讨为社区各类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研究实践基础

宜兴市宜城街道常住人口23万,外来人口10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1%,设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卫生服务站,中心卫生服务工作经过初步探索、功能转换、深化内涵、综合改革等几个阶段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正在逐步形成健全网络。为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基础。

项目探索和运作的方法

2012年1月起,中心启动家庭医生服务扩大试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签约,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为引导,政策为导航,推出了家庭医生服务包干试点。具体操作为社区家庭医生上门收集资料和填写健康档案和各种随访记录。然后回到机构再将资料输入电脑,形成信息化平台,便于资源整合和共享。

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相关建议

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是由于居民服务需求理念滞后,更由于相关媒体宣传尚未完全到位、政府服务机构和街道社区志愿者尚未建立完善的新型合作关系。双向转诊无法有效落实,同时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存在的不足,阻碍了健康管理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资金的短缺导致信息化技术开发的不足,建议增加中心信息化建设,人才技术的培养和引进,整合全科团队内部的公卫、医疗和护理等资源,为签约对象和家庭成员提供综合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

2卜保鹏,黎采青,顾庆焕,等.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2192.

篇7

为满足医院的发展需要,在原住院楼的北面新建一座临床教学楼,将原住院楼的主要住院科室迁至新楼。新教学楼建成后,医院规划的总床位数为1200张。

教学楼占地面积约9000㎡,建筑面积72870㎡;地上19层,地下2层;主楼14层,裙房5层;建筑高度78.90m。新楼基本功能包括:公共服务、住院处、住院药房、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影像中心、介入治疗中心、输血科、病理科、供应中心、手术室、病房及各科室附带的教学功能。

地下室负一层为人防层,设高低压配电室及双层复式车库(138个停车位) ;战时作为核6级常6级甲类二等人员掩蔽所。人防面积3350㎡,掩蔽人数2300人。地下二层设水泵房、空调机房及库房,其余部分为双层复式车库(97个停车位)。

地上裙楼设有出入院中心、影像科、输血科、病理科、供应室、手术部等医技用房,塔楼6~19层为住院病房,每层建筑面积为3100㎡,分东西两个标准病区,标准病床数为1134张。

流线设计思路

*遵循资源整合、立足全局、以点带面的规划思路

医院改、扩建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立足全局的总体规划思路。从城市、院区和建筑单体各个层面进行把握,对医院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整合即医院功能模块的重组,重组并非各科室简单的排列组合,它受到科室的设备情况、流线要求以及医院人文等因素的限制。

医院院区大致分为3个部分,南侧靠近黄埔大道的区域为门诊区,中间为医技区,最北侧为病房区,三区之间以半封闭的连廊串联,流线也相对短捷。

住院楼北侧即为本案的建设用地,现状为患者的活动场地和部分停车场。在方案设计中,通过对医院整体功能结构进行分析,对院区的功能进行了重新整合。拥有大型设备的影像科迁至教学楼二层,手术部及手术相关科室病理科、输血科、供应室也迁到教学楼的裙房。原住院楼除保留部分科室外,其余改造为办公科研和诊疗用房,同时对原门诊医技楼各科室也做了一些调整优化。连接原有门诊、医技、病房的连廊继续延伸至新建教学楼,担负起了整个院区的人流疏通。以中心连廊为主轴,医疗区各功能模块顺序排开,形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医疗体系。

*与功能配置相结合进行流线重组

确保医院交通流线的便捷,使人流、车流快速出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这些要求的空间布局是该项目的设计重点。

医院的流线主要是人车流线和洁污流线。设计充分考虑了院区的基地现状和路网组织。院区北侧主入口用地比较局促,却汇集了整个医院的门急诊、住院和探视流线,人车流量巨大,流线组织也较混乱。在教学楼建成启用后,医院的人车流量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教学楼又处在院区的深处,所有的人流和车流将横跨整个院区,所以合理的人车流组织将成为医院高效运行的首要条件。

连廊是院区所有人流的主要通道,门诊、医技和病房的人流主要集中在此。设计中,将连廊延伸至教学楼,串联起医院的各个功能模块,所有的人流可以在半封闭的连廊内往返于门诊、医技、病房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建筑设计践行以人为本

在教学楼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

病房医技科室采用模块化的布置方式,在病房的设计中将交通核心置于中央,使医生的办公用房能够有较好的采光通风,剩余的无采光房间作为库房及污洗,体现了对医生的人文关怀。

按照无障碍要求进行设计,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公共厕所均设置残厕,入口处设置坡道。

设立总服务台,为患者家属提供办理出入院手续、结算收费、咨询等一系列服务。计算机联网的应用更减少了等候时间。

将病房布置在建筑的南侧,保证每间病房都有良好的自然采光与通风。病房流线简洁,尽量缩短诊疗路径。每层均配置了医护人员休闲、沟通区域,以缓解医护人员工作压力。

护士站采用开敞式的布置方式,使护士可以观察到所有病房。

装饰选材以抗霉菌、抗老化、易清洁、少异味为主线,使用的装饰材料均经反复推敲,经久耐用。

节能措施力求环保高效

教学楼建设期间,医院与设计院结合本院后勤保障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楼建筑装饰和配套设施进行反复推敲,考察论证,形成了一套有医院特色的节能环保、经久耐用、高效自动化模式,主要表现在:

采用螺杆式热回收机组,把主机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热水进行置换回收,用于生活热水和洗衣房;

对于变配电、应急电源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新风系统、公共区域照明系统、净化空调系统等后勤保障设施实现监控,降低运行中的人力成本投入;

所有通风换气设备均采用高品质、低噪声的产品,以减少噪声对医患的影响;

医疗流程和后勤保障系统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

所有照明采用节能灯具,公共电梯厅和病房小走廊采用LED光源;

对于电机拖动,凡是工艺上满足变频控制的均配置变频器;

建筑外窗采用上悬式开启方式,控制开启角度以防患者轻生;外墙均采用LOW-E中空玻璃,降噪节能;

在主要通道上的防火门均配置电磁释放器,使得正常情况下防火门处于敞开状态,一旦有火警电磁释放器自动脱扣,关闭防火门;

建筑内墙涂料环保无毒无味,不发霉、不发黑且可擦洗,环保耐用;

天花采用玻璃纤复合天花,有质感、可擦洗且可有图案选配,规避了石膏板天花的清洁问题和铝扣板天花的呆板单调;

在地面配饰上,在公共电梯厅和医护生活区域采用耐用、易清洁、廉价的抛光砖,在诊疗区域采用了高品质的同质透心橡胶地板,洁净、降噪、色泽温馨。

5点经验涵括设计始终

篇8

IT服务业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0年上半年,我国已实现软件服务业收入6048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信息技术增值服务和信息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6.1%和34.6%。IT服务业在整体软件产业中的比例逐步加大,产业软化和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

2010年,中国IT服务进入标准化阶段,因为服务的范围在拓展,从单纯为企业提供支撑维护,扩展到对个人进行支持维护,再提供一部分外包,今后IT服务企业要提供的可能是企业级别的信息网络的支持和服务以及整个网络的服务。IT服务的范畴在不断扩张,服务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其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如本次编辑选择奖所列,办公套件的广泛应用以及医疗、政府、金融行业应用的逐步深入都反映出今年IT服务市场的繁荣。

标准的制定将有效地引导和规范中国IT服务市场的成长,推动产业国际化进程,对产业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政策是我们的行业和市场发展的第一拉动力,IT服务市场得到了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内的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非常明确地把IT服务作为七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制订一系列的国标和行业的标准,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字医疗

东软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熙康)V2.0

编辑点评:熙康作为东软医疗在健康服务领域的标志性品牌,是一个通过软件技术、医疗设备和互联网的结合,纵向整合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为政府、企业、机构、家庭和个人提供包括预防保健、远程监护、医疗救治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服务平台。

它创新性地采用一体化健康终端,通过互联网,将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保健服务与个人、家庭的动态健康管理以及医疗监控与管理部门的数据档案系统进行无缝链接,使优质的医疗资源向基层、家庭、个人延伸,为追求生活品质的个人与家庭打造即时、便捷的健康服务模式。

熙康健康终端是物联网概念在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实践。它无限整合适用于基层卫生机构、家庭以及个人的终端设备,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基于云计算的熙康云平台,保障个人健康数据的实时上传,实现健康服务的远程交互。

熙康通过专业化服务,将当前割裂中断的健康管理服务有效连接起来,使得人们在离开医疗机构回到家里仍然能继续享受到专业的健康服务,实现了医疗服务从事后救治、被动治疗,向主动管理、保健预防的顺利过渡,同时建立起医患之间的管理模式,并为传统医疗向社区医疗以及家庭医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协作平台

IBM Customer Experience Suite套件

编辑点评: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寻求全新的协作和信息交互方式,加强企业内外部的联系与客户双向甚至更多项的交互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客户信息,有利于创建新的客户关系和合作关系。IBM WebSphere Portal 7.0正是基于该项诉求而,它能够帮助企业快速部署更具弹性和灵活、展现更高性能的业务环境。

全新的IBM Customer Experience Suite,旨在满足企业对全面集成网络工具的需求,帮助企业组织重新设计它们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与客户进行互动的方式。客户可以根据套装的分析软件和社交软件以及商务功能,为目标客户呈现动态交互式网络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

IBM Customer Experience Suite是Lotus全新的产品线,也是IBM最新协作愿景和发展路线图――Project Northstar第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针对外部网络用户体验,核心组件包括了全新的IBM Lotus Web Content Management 7和IBM WebSphere Portal 7两款软件产品。IBM Portal平台自2001年第一版以来,始终坚持改善客户的Web体验,不断加入创新元素,今天的一大重要产品――WebSphere Portal V7.0不但能为企业带来卓越的Web体验功能,还能帮助客户简化业务流程,弹性灵活地进行部署,从而帮助客户快速敏捷地应对全新挑战,抓住商机。

该套件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核心产品、可选插件、行业模板和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业务发展进行定制化的选择和部署。

应急平台

太极政府综合应急平台解决方案

编辑点评: 作为国内最早提供应急服务的IT企业,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承担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研究,更是承担了国家、省、地市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任务,不仅有领先的技术研究,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深得用户信赖,已成为应急行业举足轻重的IT服务力量。

太极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为政府提供了包含硬件平台、应急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综合应用和智能决策的应急指挥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方案的目标是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政府提供全套的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方案,逻辑框架如图所示。

解决方案提供政府综合应急平台的基础环境和应用系统,分别提供了指挥场所、硬件和应用系统环境、技术平台、数据交换和数据中心、应用平台到信息门户展示平台等多个系统的设计方案,为政府应急指挥提供多种功能支持。

指挥场所环境:根据政府应急指挥工作的需要,解决方案对指挥场所按照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分为应急指挥厅、值班室、会商室和专家讨论区等。

硬件基础环境平台、技术平台和系统软件环境平台:这三个平台是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及通信基础设施、主机服务器及存储系统、图像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数据演示系统、通信调度系统、移动指挥以及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支撑软件。

数据中心:数据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基础数据经过采集、处理、标准化、传输、存储,形成系统资源库,为系统提供了高效的业务分析、决策、交换、共享的数据环境。

资源整合层:通过提供应用整合服务、业务整合服务、数据整合服务连接相关职能部门的系统、业务、数据,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

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采用应用组件的方式提供了应用系统的基础功能,包括GIS系统、运营支撑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专业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各专业单位的专业分析处理系统,为政府综合应急平台提供各种突发应急事件的分析工具、分析模型、处理预案,对各类事件的发展与控制进行模拟、趋势预测与模型化分析。

综合决策平台:应急综合决策平台综合各种数据信息及处理软件,缺省提供了辅助会商决策系统、数据收集与管理系统、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可根据需要,快速地扩展业务系统。

编辑点评:根据银江“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云数据中心是城市实现全面智慧化的实践模式,由城市IT基础设施资源和信息应用资源构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包括软件服务、数据处理、基础设施应用等各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银云Ⅱ”云数据中心服务解决方案由基础资源运维平台、数据集成与融合平台和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平台组成。

基础资源运维平台是一款先进的基础设施管理软件,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物理资源到虚拟资源的转换。它汇聚了行业领先的基础设施管理软件组合的诸多优势,是一款高度集成的资源管理产品,其中包括虚拟资源管理中心组件、云基础设施容量分析规划组件、云基础设施应用迁移组件、云基础实施自助服务组件。

数据集成与融合是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装载的过程,实现不同系统及异构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或把地理位置分散的、异构的、与业务关联起来的一组数据汇集到一起。数据集成与融合平台通过数据交换打破了数据孤岛,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和业务协同;通过数据融合把分散的数据聚集到数据集市或企业仓库,形成数据“资产库”。

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是对数据的搜集、融合、挖掘和分析过程,将分析后的数据以动态、直观的多维报表、图形形式展现给用户,为用户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平台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支持完善全面的数据源,用户可通过对业务的不同需求分析和数据资源,自定义业务分析报表与视图,实现数据分析结果的随需查询、随需分析、随需展现和随需。

该解决方案优势的优势是:

更“绿色”云数据中心将所有的资源放入统一的“资源池”实行合理分配,根据部门需求,申请并使用“资源池”中的资源。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了资源的综合能耗。

更经济云数据中心的资源可以动态分配和扩展,用最少的IT资源的投资,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大大降低成本。

更安全 云数据中心将所有的硬件、软件统一管理分配,在机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切换,保障系统正常运行。通过虚拟的网络设备,可以实现完善的访问控制,保证数据的安全。

更高效云数据中心将基础资源的分配、安装,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的安装,以及各项基础资源之间的优化自动完成,将原来提出需求到实现需求所需要的至少3个月的时间,缩短到1~2个小时。

海量数据管理 云数据中心提供了海量数据的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的能力,使得数据能够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篇9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系统主要是协助院领导监督医院运行过程中的总体质量,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医院的质量做出客观评价,对存在质量偏差的部门和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加强医院的质量管理是全面提高医院各项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关系到医院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和患者需求。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突出和医院科室工作内容不断扩大,需要收集整理的数据也成倍递增,手工操作与计算等传统方法巳经很难满足现在的业务需求W。传统的医疗质量控制主要是以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往往很少涉及不同环节的质量,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存在医院质量管理效率低下、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此外,国家卫计委在2014年5月8日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建立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由于规定时间较短,目前国内还缺少成型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系统产品,且现阶段大部分国内医院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很难做出对科室和医务人员的客观评价。因此,建立快速、高效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加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

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现有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各种不足,将分散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虚拟地结合起来,实现应用层面的软硬件资源共享。此外,云计算作为我国信息技术的重点发展对象和应用创新产业,其应用前景及经济和管理上的优势推动了医疗卫生行业的飞速发展。针对当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现状和国家有关规定,本文提出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旨在降低系统设备成本、提高系统计算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快速实现对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综合分析与客观评价,提出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

2.云计算技术

2.1概念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是分布式和并行计算以及网络存储、虚拟化发展融合的产物。当前,广义的云计算定义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人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等。在云计算环境下,只需要投人很少的管理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较少的交互即可快速获取配置好的资源共享池中的资源。云计算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通过网络,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所谓云就是指提供资源的网络,是一些能自我管理和维护的虚拟计算资源。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可以无限扩展,而且还可以随时获取和按需使用。云计算技术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和极其廉价等特点。这些优势已经促使云计算技术逐渐演变为未来计算机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2.2云平台设计和搭建

各种类型的信息平台要实现云计算,其中虚拟化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内容,已经被迅速应用于数据中心与其他设备上,正在从主流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技术蔓延到IT应用的各个角落。此外,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平台使用“池”的概念,通过虚拟化技术构建标准化的虚拟计算池、存储池、网络池、桌面池、安全池等资源池,每个池都可以通过资源动态调整实现调度,最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云计算平台基于分层设计思想,利用服务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和互联网技术等将不同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协同工作,为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服务平台。与常规的云计算平台相似,本项目所搭建的云计算平台核心架构依然为包括基础设施和管理层、接口层、应用层在内的3层结构。在设计的基础上,即可展开云计算平台的搭建工作。首先,在服务器上通过安装VMwareWorkstation软件来创建虚拟机,设置主节点和子节点以及主机名称和IP地址等信息。其次,将主节点上生成的密匙分别复制到所有子节点实现不同虚拟机之间的无密码登录。再次,进行Hadoop系统的安装和包括节点地址、访问权限、端口号等信息在内的配置以及子节点文件的格式化处理。最后,将系统原文件和数据库分别放到Apache和MySQL中,以此实现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安装工作。

3.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3.1分散设计,开发标准不一,可扩充性较差

大多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医院各个部门独立实施,未充分考虑到各种资源的共享与联机,且在开发建设中缺少统一的标准,以至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脱离于整个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小系统,例如药品管理、人事管理、物资供应、统计分析等,这些小系统难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开发。此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大多是从解决局部问题开始,通常只是注重眼前的问题,没有长远考虑和整体规划,难以进行扩充及兼容,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

3.2数据类型复杂,数据量大,难以标准化处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类型多样化,包括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和数字型等。从数据量上来看,每一个病人的医疗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处方信息、医嘱信息、挂号和收费信息、化验信息以及B超、CT等各种图片信息等,数据量非常庞大。此外,这些数据类型和海量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也非常复杂。而计算机应用就是对信息标准化和代码化处理的过程,这就要求从数据获取、传输到存储、分析等过程都要规范统一,但是现实情况却非常困难。

3.3开发思想需要改变

当前,绝大多数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仍然以财务为核心,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但是长远来看这与医院以病人医疗信息为核心的本质相违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院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弊端也会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最初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就应该逐渐从以财务为核心转向以病人医疗信息为核心,妥善处理好病人医疗信息与财务之间的关系。此外,当前以财务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只能提供小范围、局限的病人医疗信息,不能为有关主管单位或决策部门提供全面的、系统的科学信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思想也要发生转变。

4.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问题

4.1引入PDCA循环制度

结合计划、执行、检査、处置(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不断优化业务模式,全面整合数据,科学汇总分析。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医院实现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资源整合,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4.2选取合理的加权项进行全面质量评价

针对医院质量管理的实际内容,将医务人员的各项指标作为考察项目,全面、客观汇总统计评分,科室/个人总分=处方质量+检查申请单+病历书写+病案归档+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出诊+出院随访+医德医风等项得分总和。此外,本项目还根据卫计委的最新文件要求,按照医院质量管理科的业务来设计实施结合卫计委、医院下发的各种技术和业务指标,实现不同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高度统一,确保共享和集成。

5.基于云计算的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5.1主要设计目标

5.1.1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系统架构

5.1.2规范各种医疗接口在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不但要规范信息模型和共享接口标准,而且还要规范系统集成的信息交换标准及其相应的接口规范标准,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后续的集成要求。如病人就诊信息的集成,形成病人主索引,建立对外的统一数据交换接口;外部信息交换系统标准的集成,形成科室间交换、与医院间交换、与医保系统交换等信息交换接口。

5.2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5.2.1技术路线本项目按照医院质量管理科的业务来设计实施,结合卫计委、医院下发的各种技术指标、业务指标等,实现高度统一。图2为本项目构建的一个操作简便、业务流程清晰的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

5.2.2实施方案(1)建立一个基础平台,符合面向服务设计理念且可扩展的IT基础架构。为医院内部、多机构、多业务系统的接人提供底层支撑;和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形成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交换架构,基于先进的语义分析技术,对各个科室数据深度汇总利用;规范业务数据交换标准和系统接人方式,确立以HL7为标准的数据交换标准,形成一套规范的集成接入接口的设计,方便各类系统的接入。(2)构建模式以云计算为基础。云计算利用网络将分散在个人计算机端口的闲置计算资源和计算能力整合利用起来,获得高性能、高可用性、低成本的超级计算机功能。云计算体系架构分为核心服务、服务管理、用户访问接口3个层次。在国家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信息技术是推动我国医疗“四大体系,体制机制”发展的重要支柱。充分应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医院实现流程优化、资源整合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水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3)在整体设计中,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数据集成系统与医院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与现有的临床业务系统和手术室等业务应用系统集成。(4)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总线提供HL7信息解析,实现基于消息的数据传输、智能路由和数据转换,提供对核心业务系统的集成接入。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以下层次:集成适配器服务层负责数据源的接人及数据传递;集成服务层以总线的方式构建集成平台,负责实现整个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功能;数据服务层负责整个数据中心库的数据管理,即数据中心库;基础应用服务层负责整个基于数据中心的应用开发部署平台;页面展现层构建门户,实现单点登录和个性化处理。

5.3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

5.3.1技术指标(1)医院系统内部采用B/S架构,MSSQLServer数据库服务器作为整个系统的主服务器,Web服务器采用稳定的Tomcat6.0,客户端只需要通过H:浏览器即可实现对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访问。(2)采用云计算的构建模式,所有账号授权、功能授权以及功能升级都由医务科或质控科主任(超级管理员)来统一管理,具有执行效率高的特点。

5.3.2经济指标通过对全院各个工作环节质量的总体监控,获得统计数据,不断优化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利用获得的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信息反馈等信息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基础质量监控、环节质量监控、终末质量监控等,定期自动汇总统计进行全院会议通报,从而能够达到以下经济目的:(1)减少不必要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管理效能及学术水平。(2)提升患者满意度,大大缓解医患纠纷;维系重点病人,增加医院就诊率和收入。(3)创新医院管理思路,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6.结语

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不仅能够整合现有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软硬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克服传统医院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重复建设、运行效率低下和共享性差等问题,而且还扩展了云计算技术在医院管理领域的应用,切实为全面提高医院管理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云计算的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快速计算、存储资源共享以及集中统一的安全防护和容灾能力,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减少了系统维护,降低了运行成本。虽然本文提出的基于云计算的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还不够成熟,但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有望成为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来支撑日益庞大的全面质量管理平台,将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广阔的前景。

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的现状

部门信息管理缺乏规范流程,数据库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库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各部门各行其是,盲目采集,大量信息资源散落于各个部门系统中,互不连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各部门数据库建设以方便本部门利用为目的,在建设标准和规范上与其他部门有较大差异,数据定义不一致、格式不统一、设备接口不兼容以及数据交换难等问题普遍存在。

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配置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重硬件投资,轻软件建设”的问题较为普遍。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号召,许多政府部门将硬件设备的奢华与电子政务建设绩效相等同,大量采购硬件设备,片面追求硬件设施的配置高档。高标准高价位的硬件使得政府采购成本奇高,而软件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加之部分部门缺乏对数据库的有效维护和监管,不能实时监测数据库运行情况,在资料库出现意外时不能及时补救,系统安全问题堪忧。部门资料库存在利用率和回访率低的问题。

条块分割的部门利益使信息流通不畅。部门各自为政,信息资源部门化现象严重,部分部门将掌握的信息资源作为寻求行政利益和提升部门地位的筹码。部门领导功利化思想及小团体主义严重,各部门在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以本部门为中心,将具有相对独特性的信息资源垄断,阻碍了信息资源共享。加之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库建设纵强横弱,重纵向的对口监管和信息协调,轻横向沟通和协作,信息横向流通极为不畅。像地理、人口、金融、税收及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状况良好,而包括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救助在内的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情况不尽如人意。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部门间形成信息落差,部门对信息需求量和摄入量的不匹配导致信息交流的不畅以及信息获取滞后、时效性差等问题是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

部门领导思想落后,信息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政府部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有赖于部门领导的战略规划和行政支持。部门领导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长远预见对部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政府部门中,部门领导思想观念陈旧封闭,部门主义和利己主义甚嚣尘上,行政措施、管理体制和相关运行机制同信息共建共享的目标背道而驰,实行部门隔离和信息封锁的策略,将部门创收作为其唯一目标,这严重阻碍了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知识链在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跨部门政府知识获取。跨部门政府知识获取指的是将政府部门内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为政府编码知识,并能够为政府部门和个人所用的知识管理过程。良好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共享系统,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利用知识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搭建政务知识网络,一方面与已有信息进行相互对照,减少信息冗余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将社会—技术的获取策略相结合,将多种知识获取途径、知识获取方式以及多层次的获取主体相集成,在搭建政务知识基础平台的前提下,构建完备的知识获取技术系统。知识获取存在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业务处理过程中,伴随着政府内外部的活动而进行,因此知识获取是长期的、动态的和充满活力的。

跨部门政府知识选择。知识选择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政府知识集成平台的知识进行选择,目前,政府知识集成平台的知识存在状态是离散的、尚未经过关联性处理的,因此该选择是政府知识模块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部门和个人根据需要对政府形成知识模块集进行选择,该选择是政府知识模块调用的过程。从政府信息资源知识分类可以看出,政府的隐性知识具有非编码化、非正式化、非结构化和高度个性化的特征,不容易交流和分享,需要更为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才能够获得。因此建立跨部门政府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实现隐性知识的充分获取、传递和共享成为了必然。

跨部门政府知识生成。由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将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知识进行聚合,利用政务知识的相关联性,有利于发现新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出新的知识。关联知识聚类形成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专业性及应用领域进行切割,形成专家知识模块集和基本知识模块集。部门通过调用两类模块集,实现知识的循环利用。

构建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管理模型

政府各部门信息库群集成。信息库群是政府各部门数据库的集合,它的出现与各部门各自建设数据库相关。各部门利用其自身的行政手段、行政职权获取各种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信息,为跨部门政府知识库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政府各部门信息预处理。信息预处理过程是对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的物理化处理阶段,主要目的是实现部门信息的分类排列、信息价值鉴定及信息部门内共享。在该阶段未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和精析,信息元素结构化整合、隐性知识外显化、信息跨部门间共享等问题有待解决。信息化处理阶段将信息流初步处理,为政府信息知识化处理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政府各部门信息知识化管理。该环节利用政府信息间的关联性,提取信息元素特征,结合政务知识链,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和外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集成。构建面向对象、面向活动流程和面向主题的知识模块。

第一,面向活动过程的知识模块。该层次的信息单元集成是以活动阶段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其目的是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面向活动过程的信息集成重新审视政务管理活动,分析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并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与封装。在信息集成过程中把握政府各部门间信息供求关系与约束机制,形成面向活动过程的知识体和知识簇,实现对政府业务流的支持。

第二,面向主题的知识模块。该层次的集成是以信息应用主题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其目的是提高信息应用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信息价值实现和转化。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息以某项应用主题为导向进行集成,建立相应的信息集成体。

政府各部门知识库群建立。将经过知识链处理所获得的政府知识根据内容映射进行分类,由一系列知识子库构成了知识库群,知识库群内知识的高度集成为政府各部门的知识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和冗余度较低的知识支持。同时知识库群打破了部门间物理隔离和信息阻滞,传播维度呈现多维多受众的特点。该库模块化和封装性的知识进一步为各部门所调用,支持政府活动。

运用知识管理提高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水平的建议

政府部门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在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推进过程中要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做到各部门数据库业务协同、技术对接、结构统一、资源交换无障碍及标准一致。明确长期建设目标和近期建设方案,以长期规划为指导,制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目录体系、管理办法、元数据格式、参考系统结构及组织结构建议方案等。同时积极开展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技术在部门内的推广以及人员培训等工作。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管理系统。搭建包括面向对象、活动过程和主题的知识集成模块,实现各部门异构数据的无缝整合和有效对接,并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等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实现知识的创新增值。同时,构建政府知识网络平台和知识社区,促进政府部门人员知识共享,帮助部门人员理念交换,扩展人员知识领域和知识面,最终形成良好的头脑风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