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设计

本文谨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为例,阐述笔者对情境教学案例的思考与运用。

一、案例分析

皮蛋的v史发展、制作保存、营养健康及食用注意事项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来看,可分解出下述课题。

1.探究松花蛋中浸泡液的溶质组成。从知识角度,包含着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从技能角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关键。从观念角度,微粒观、变化观、价值观等会有所体现。从环保角度,则涉及到对废弃液的无害化处理。

2.探究“毒松花蛋”内因。这个话题主要涉及到物质的营养、有毒物质对蛋白质的破坏、健康饮食等。像毒皮蛋中涉及到的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铅等物质,其中硫酸铜、氢氧化钠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在探索这一课题中,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并通过“毒皮蛋”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悟化学的价值。

3.探究松花蛋的历史演变。从最初偶然发现皮蛋,到后来的泥制皮蛋、无泥皮蛋,感受人类智慧的发展,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松花蛋”蕴含的知识远不止此,如松花蛋殊气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松花蛋吃起来比普通蛋要鲜?皮蛋的蛋黄为什么呈现青灰色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化学知识,由此也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化学,保持对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情境创设分析

将松花蛋作为一个教学资源,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融合化学探索问题角度分析,可采取下述方案。

1.实物展示。展示松花蛋和普通蛋样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产生制作松花蛋的兴趣,从而引出对配料的探究。

实物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眼见为实”,看到的、摸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往往带来共鸣。让餐桌上的食品走上课堂,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学生产生兴趣也属必然。

2.实验引入。可事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探究并录像。课堂上以播放录像引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予以解决。

化学实验探究是吸引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最具煽动力的当属实验探究,因此以实验引入的形式,必然让学生趋之若鹜。何况,本处以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学习媒介,对实验者本身是一种鼓励,对为参与者来说是一种诱引,总之,对全体学生来说,都形成了较强大的吸引力场。

3.新闻引入。可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引发学生探索欲望。

任何来自生活场景的学习素材都会引发学生思考,何况“毒皮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在另一种被摧残的生命现象中找到共鸣,共鸣本身就是兴趣。

4.展示引入。课前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得初步知识,在组织学生展示过程中发现化学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类调查因为涉及到每一名学生,自然也就让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事。当每个学生都渴望得知信息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从属时,学习便已经成为学生自己跌事情。

5.故事引入。以故事形式介绍松花蛋历史起源及发展,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不止对于学生,即便是成人,喜欢听故事都是一种天性。讲故事、听故事,在故事中思考道理,兴趣便寓于其中了。

关于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一而论,但不管如何创设,挖掘“情境”的价值当属首要。情境的价值首先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兴趣层面,兴趣能够延伸发展,才是教学的主旨。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将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极大,让学生在富有内涵的思考探究中,将兴趣内化为内驱力,成为继续探究的源泉。

三、教学设计分析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

1.展示课前调查:学生对松花蛋的了解和喜爱原因分析。

2.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

3.课题展示:松花蛋中的化学

【设计意图】

进行课前调查,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松花蛋这个课题上,并能自觉的运用化学知识对其作出初步思考。

从问卷中获知不少学生喜食松花蛋,在这一前提下播放“毒皮蛋”的新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激愤情绪,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环节二:质疑释疑,深度探索

1.学生交流后质疑。

2.学生相互释疑。

3.教师指导点拨。

【设计意图】

大家的问题大家解决,体现出的是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给予学生辩论的时间。

本环节深度探索的问题自然来源于学生的交流,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的疑难点,在此时也要作为重难点进行突破。或许上环节中的问题学生都能做到细致解析,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要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将学生的疑难点“追”出来,使学生坚定地相信:要探究的问题正是自己的真问题,从而使本环节的教学成为一节课的。

从教学角度说,本环节探究的重点是配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处理废液,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其中的化学内涵等内容。

环节三:提炼总结,有效评价

1.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2.研究方法总结与分析

3.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作用是提炼升华,将学生凌乱的思维归于调理,将模糊的知识夯实,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本环节教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能自觉的通过化学视角看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环节四:深刻反思,提出问题

1.回顾松花蛋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猜想设计优化的制作松花蛋方案。

2.结合社会现实,对“毒皮蛋”进行社会分析。

篇2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学模式 策略 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模式是沟通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研究和运用化学教学模式是提高化学教育质量以及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一、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策略教学

中学化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程序对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模式的教学策略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教育理念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1. “过程”教学策略――以过程促转变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实质是一个对学习者施以影响的过程。按生态模式教学的观点,从学的方面看,过程是教学影响的来源,过程是达成转变的思维和行为的结合体;从教的方面看,教学的作用通过过程产生结果,教学的作用在过程中、在结果中得以实现。

2. “问题”教学策略――以问题为资源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教学观普遍认识到“问题”对教学的重要性,认为“问题”是教与学的纽带。“问题”联系着教学的品质,联系着学生的创造力。人生态教学模式的观点认为:“问题是教学急待开发的课程资源。”

3. “活动”教学策略――让活动成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人的发展不是凭空进行的,人只能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以操作、动手、讨论等为特征的教学“活动”,区别于静坐课堂“单听”、考试之类的活动。活动作为学生存在和发展的较好的方式,具有知识呈现自然、易与学生兴趣吻合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

二、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案例:“电池原理”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用品准备;教师教学方案、思路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情景设计:(为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教师活动:引言;展示干电池、纽扣电池、手机电池;安排学生做干电池使电珠发光的实验;教师做“西红柿电池”使电流计偏转的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的活动,做干电池使电珠发亮的实验。

提出问题:干电池如何使电珠发光?西红柿如何成为电池的一部分?

预想的回答:①形成了闭合电路,电池中有电流。②电池能产生电流,电池储存有电能。

追问:电池如何产生电流?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第二,解剖干电池,认识了解结构。(注意环保)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电池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②电池是怎么回事?③电池的结构如何产生电流?

学生活动:解剖干电池,相互讨论认识干电池的结构。

提出基本假说:电池产生了电子流动,形成了电流,使电珠在闭合电路中发光。

问题:电池为什么可以形成电子流呢?

②Cu-Zn原电池 Cu极产生气泡,电珠闪亮,Zn极溶解。

教师提问: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什么反应?②哪类化学反应有电子的活动?学生思考……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③是否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所不同?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开两极同时进行,进入实际原理的领悟。

学生修正的假设:

②原理简图(如图1所示):(电池外部电子运动形成电流,电池内部离子变化形成电路)

③电极材料差异和电解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有关。

④电极材料的不同是产生电子流动的原因,也是电池内部离子变化原因。

第四,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以上假设(实验其实是探索与验证相结合的)。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用各种准备的电极材料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

第五,自我总结报告:本节课的学习,我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进步?

(1)对参加的哪一项活动最感兴趣?我做了什么?(2)我在哪些方面做得很成功?哪些不成功?(3)本节课有哪几方面的新认识值得记一记?(4)课后我想做点什么?

2.案例:探究“钠和水反应”

准备:教学用品准备;教师教学方案、思路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创设情景(激发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矫正被动学习模式)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金属钠,演示金属钠的取用,做“水生火”实验(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结果蒸发皿中冒出熊熊火焰)。

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教师巧妙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愤”、“悱”状态之中。

熊熊火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做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归纳钠的物理性质。

第二,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钠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②钠外表颜色与切开后的颜色为何不同? ③钠浮在水面如何变成小球?④钠在水面为何到处移动,并发出嘶嘶声音?小块钠投入水中为何没有燃烧起来?等等。

教师活动:将这些问题投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相互补充。

教师活动:引导、点拨、评价小组汇报结果,给出正确结论。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归纳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小组分别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装置,解释相关原理。

第三,自我总结报告:本节课的学习,我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进步?

(1)对参加的哪一项活动最感兴趣?我做了什么?(2)我在哪些方面做得很成功?哪些不成功?(3)本节课有哪几方面的新认识值得记一记?(4)课后我想做点什么?

总之,学生通过以上案例的学习,不但形成了对电池原理、钠和水反应现象的深刻理解,而且在体验探究过程中,能够领会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够把理解力渗透到实际情景中,也能够系统地理解知识的深度和熟悉它的复杂性,达到对电池原理、钠和水反应现象的理解,并能掌握相关知识。

篇3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分析化学;应用

案例:我校生活饮用水的硬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一、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完成对配位滴定法知识点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2)学生已熟悉滴定操作技术,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目标

(1)熟悉水硬度的相关知识,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以及金属指示剂的应用条件和终点颜色变化。

(2)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施方案,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学内容

见引导文。

4. 教学过程

引导、呈现、解决引导问题(1、2、3、4、5)学生讨论制定测定水硬度的简

案课后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收集资料制定测定水硬度的详案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施 师生共同评价。

5. 引导文

引言:(北京房山逾千户居民饮用水硬度超标)多年来,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东羊庄村居民一直反映自来水硬度过高,烧出的水水垢特别多。抽取水样并由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水样的硬度为每升含碳酸钙524毫克(超标),属硬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宜饮用。

6. 确定主题

我校生活饮用水的硬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7.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借助媒介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全班学生分成5组,每组4人~6人。

8. 引导问题

(1)什么是水的硬度?(2)水的硬度分为哪几类?(3)什么是硬水、软水?(4)水的硬度如何表示?(5)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硬度的国家标准是什么?(6)请制订一个测定我校水硬度的方案?(7)讨论修改方案。(8)实施方案。(9)我校生活饮用水的硬度是多少?(10)我校生活饮用水的硬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9. 信息来源

(1)《分析化学》教材。(2)网站。

二、第二部分 教学实施

1. 获取信息

师:在房山居民饮用水硬度超标事件中,我们看到饮用水硬度超标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那么,什么是水的硬度?

生:水的硬度,最初是指水沉淀肥皂的能力,水中所含的钙、镁离子是使肥皂沉淀的主要原因。由钙离子形成的硬度叫做钙硬度;由镁离子形成的硬度叫做镁硬度。全部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除碱金属以外的金属离子浓度的总和。

师:水的硬度分为哪几类?

生:水的硬度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之分,暂时硬度是指通过加热能以碳酸盐形式沉淀下来的钙、镁离子,即指在水中以碳酸氢盐形式存在的钙、镁离子。通过加热煮沸,暂时硬水变成了软水。永久硬度指加热后不能沉淀下来的钙、镁离子,如在水中以硫酸盐、氯化物等形式存在的钙镁离子。

师:什么是硬水、软水?

生:天然水中常溶有各种钙盐和镁盐,因此含有Ca2+、Mg2+、HCO3-、CO32-、Cl-、SO42-等,通常把只含有少量或不含Ca2+、Mg2+的水称为软水,把含Ca2+、Mg2+较多的水称为硬水。

师:水的硬度如何表示?

生1:水的硬度以Ca2+、Mg2+总量表示。

生2:水的硬度是把Ca2+、Mg2+总量折合成CaO或CaCO3的量来表示,我国以每升水中含CaO或CaCO3的毫克数(mg/L)表示。

生3:用含CaCO3的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单位为mmol/L。

生4:用“度”表示,即每升水中含10mgCaO为10。

师: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硬度的国家标准是什么?是哪年修订的?

生: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的国家标准是由2006年制定并于2007年7月1日实施的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其中,规定饮用水硬度的指标及限值为450mg/L(以碳酸钙计)。

2. 制订计划

师:我校生活饮用水的硬度是多少?请制订一个测定水硬度的方案。

生1:用EDTA作为标准溶液。

生2:用铬黑T作为指示剂。

生3:溶液由酒红色变成纯蓝色为终点。

……

现以第一组为例,呈现他们的方案。

准确秤取100mL水样,加入氨性缓冲溶液,调节pH为10,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酒红色变成纯蓝色为终点,记下消耗EDTA的体积。根据公式计算水的总硬度。

师:如何制备EDTA标准溶液?

生1:用金属锌进行标定。

生2:还可以用铜、氧化锌、和纯碳酸钙等物质进行标定。

师: 制备好的EDTA标准溶液一般贮存在玻璃瓶中还是塑料瓶中呢?

生:塑料瓶中,若贮存在玻璃瓶中,则可能溶解玻璃中的钙生成CaY而使浓度逐渐降低。

师: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一般配置成是多少呢?

生:0.02 mol/L或0.05mol/L。

师:各组设计的方案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太笼统,不够具体,有待进一步细化,课后请同学们查找相关分析化学教材或者上网等方式收集资料,把方案进一步完善。

3. 作出决定

师生共同对第一组的方案进行了修改,现以第一组为例,呈现他们修改、完善后的方案。

(1)配制250mL0.02mol/L EDTA溶液。计算配制250mL0.02mol/L EDTA溶液所需的EDTA的质量。按量秤取倒入400 mL烧杯中,加入200 mL蒸馏水,加热溶解,待溶液冷却后转移至塑料瓶中,稀释至250mL,充分摇匀。

(2)配制100mL 0.02mol/L Zn2+标准溶液。准确秤取配制100mL 0.02 mol/L Zn2+标准溶液所需的金属锌。放入150 mL烧杯中,盖上表面皿沿着烧杯嘴逐滴加入1:2HCl,待Zn完全溶解后,以少量蒸馏水冲洗表面皿,然后定量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到刻度,摇匀。

(3)EDTA溶液的标定及浓度计算。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0.00 mL Zn2+标准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用约20 mL蒸馏水稀释,逐滴加入1∶1氨水至刚出现浑浊,再加入10 mLNH3-NH4Cl缓冲溶液和两滴铬黑T指示剂,用待标定的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酒红色变为纯蓝色,记下消耗EDTA的体积VEDTA。平行测定两次,根据公式1计算出EDTA的实际浓度。

CEDTA== (公式1)

(4)水的总硬度的测定。用滴定管准确移取50.00 mL水样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5mLpH=10的NH3-NH4Cl缓冲溶液,加入两滴铬黑T指示剂,用已知浓度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到溶液由酒红色变成纯蓝色为终点,记下消耗EDTA的体积(V1)。平行测定两次,根据公式2计算水的总硬度。

总硬度(ppm)=×10(公式2)

4. 实施计划

(1)配制250mL0.02mol/L EDTA溶液。用百分之一电子天平称取1.81gEDTA倒入400 mL烧杯中,加入200 mL蒸馏水,加热溶解,待溶液冷却后转移至塑料瓶中,稀释至250mL,充分摇匀,

(2)配制100mL 0.02mol/L Zn2+标准溶液。用全自动电光分析天平称取0.1366g金属锌放入150 mL烧杯中,盖上表面皿沿着烧杯嘴逐滴加入1∶2HCl,待Zn完全溶解后,以少量蒸馏水冲洗表面皿,然后定量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到刻度,摇匀。

(3)EDTA溶液的标定及浓度计算。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0.00 mL Zn2+标准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用约20 mL蒸馏水稀释,逐滴加入1∶1氨水至刚出现浑浊,再加入10 mLNH3-NH4Cl缓冲溶液和两滴铬黑T指示剂,用待标定的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酒红色变成纯蓝色,消耗EDTA的体积为10.02mL(两次测定的平均值)。根据公式1计算出EDTA的实际浓度为0.01895 mol/L。

(4)水的总硬度的测定。用滴定管准确移取50.00 mL水样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5mLpH=10的NH3-NH4Cl缓冲溶液,加入2滴铬黑T指示剂,用浓度为0.01895mol/L EDTA标准溶液滴定到溶液由酒红色变为纯蓝色,消耗EDTA的体积(V1)为5.36mL(两次测定的平均值)。根据公式2计算出水的总硬度值为203.32mg/L。

师:我校生活饮用水的硬度是多少?

生1(第1组):经测定,我校生活引用水的总硬度为203.32mg/L(以碳酸钙计)。

生2(第2组):经测定,我校生活引用水的总硬度为208.45mg/L(以碳酸钙计),小于国家标准450mg/L(以碳酸钙计),故符合国家标准。

……

师:我校生活饮用水的硬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生1(第1组):我校生活引用水的总硬度(203.32mg/L)符合国家标准。

生2(第2组):我校生活引用水的总硬度(208.45mg/L)符合国家标准。

……

5. 检查与评价

篇4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案例分析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跨文化教学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旅游爱好者之间掀起的出国旅游热、还是出于爱好主动学习第二语言,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跨文化交际。正因为有交流的需要,相对应地跨文化教学及其研究也应运而生了。为此,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跨文化相关的各种课程,教师们也结合教学经验采用了诸如讲课、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素材,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在这诸多方法中讲课仍然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对于传授知识的作用最明显,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对影音资料进行的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跨文化教学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选取途径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当时是通过采取真实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这种方法受到重视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着重选取了三个途径来具体介绍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真实的生活场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台。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场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资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组织一些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各种西方节假日庆祝方式、以及赴外企进行实地参观等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外企的实训和上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中,面对面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然后把他们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冲突,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误会,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这些生活中真实具体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学习、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的。因为它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在阅读中对于西方文化进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在社交场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条件,从而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非常有限,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空闲的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多媒体技术的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用于教学,尤其是跨文化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优点和特点。因为电影电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且受欢迎的一种媒体,它比别的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因为电影电视比起教学课本和其他书籍更戏剧化、动态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观化地展现出人物的心理特点或是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将呈现给人们更丰富、更具体的观影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对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识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西方优秀的电影情节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电影情节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了解人物的行为,评价其对错,进而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应对。在跨文化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案列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学习者来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个国家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和电视等,书本上面的东西都是死的,仅仅可以用来积累知识,但生活是活的、流动的,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如此便导致很多人往往书本上功夫很到家,学得很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缩影,是真实生活的演绎,里边不仅涉及了语言知识、行为动作,还涉及了为人处世、文化习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的场景往往给人更深的心灵感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案例的分析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为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力

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约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则占70%。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尤其是外国人的非语言表达特别丰富。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将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呈现出来,学生能根据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增强对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理解力,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文化的人看法肯定也不一样。通过对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我们知道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对多种文化的了解,逐步学会站在不同立场看问题,促进多元化视角的形成,这种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这样,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避免误解、冲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竹溪县龙滩中学  蔡建立  小学高级教师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许多课堂教师放下架子弓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有合作有交流、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不久前,我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观摩课。现摘录该课的一些片断,借助这些片段来谈谈我们对教学的一些思考。

[案例片断]

一、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几天老师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分数,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师:(随手拿起了学生中的一只饼干形状的铅笔盒 ):你看到分数了吗?

生:我看到了1/2,假如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

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8。

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8,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8。

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8/8。

……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看到黑板上的4/8、3/8,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1:4/8比3/8大。

生2:这两个分数分母是相同的。

……

师: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加减,比如2和5合起来是10,那么分数4/8和3/8可以合起来吗,如果能,合起来是多少?

生1:合起来是7/8。

生2:4/8+3/8=7/8。

生3(有点犹豫的样子):我觉得应该是7/16。(教师表扬他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那怎么办呢?你能否说服对方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师:你用老师提供的学具纸片画图折纸,也可以不用,建议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7/8,比如巧克力先吃掉4份,就是它的4/8,又吃掉了3份,就是3/8,合起来是7份,所以是7/8。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4/8是4块,3/8是3块,一共是7块,所以是4/8+3/8=7/8。

师:4块是几个1/8。

生:4个,3块是3个1/8。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7个1/8是7/8。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师:刚才认为是7/16的同学,你现在的观点呢?(表示同意其他同学的意见)

……

师:另外的你会算吗?如2/8+5/8、2/8+3/8。

师:2/8+3/8=5/8怎样想的呢?

生:2/8里面有2个1/8,3/8里面有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是5/8。

师: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

生1:8/8+1/8=9/8

生2:我有意见,应该是1/9。

师:说说道理?(生讲不出)

生1:分数相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8/8是8个1/8,再加一个1/8就是9个1/8,也就是9/8。

师:这位同学很厉害。

师:你知道错了,你能讲讲不可能等于1/9的原因吗?

生2:8/8不加1/8也比1/9大。

……

三、 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出4/8-3/8=1/8,对吗?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说明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生1:一个蛋糕先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就是它的4/8,再从4份里去掉3份,就是它的3/8,所以4/8-3/8=1/8。(学生画图演示)

生2:一块巧克力取出4/8,再放回3/8,就是取出了1/8,所以4/8-3/8=1/8。。(师通过课件演示)

……

师: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生1:4/8-2/8=2/8

生2:8/8-6/8=2/8

生3:7/8-3/8+2/8=6/8

生4:8/8-5/8+1/8+2/8=6/8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

生:分数的加减法。

师:你们都会了吗?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我们的思考]

一、把握起点,合理定位

在这堂课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思维状态及相关经验,深知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验证4/8+3/8=7/8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4/8是4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是7个1/8。当算出2/8+3/8=5/8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当学生需证明4/8-3/8=1/8时,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二、巧用素材,随机取例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数,为了研究这种数,老师这几天眼里看到的全是这种数,你们有没有看到?”并随手拿起一只学生的铅笔盒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切成一半占铅笔盒的1/2,紧接着出示超市中的清洁球——红的占2/3、黄的占1/3,桌子脚的垫子——用去的占1/4,以及巧克力吃了其中的1块占1/8、全吃了占8/8、吃了3块占3/8等等。随后,教师指着从学生口中说出的这些分数,顺着问:“看到4/8和3/8,你想到了什么?”“4/8和3/8合起来是多少?”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三、制造冲突,诱发探究

篇6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学理念 案例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公共管理学科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公共管理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开始引入和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重要方式,在国外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尤以哈佛大学负有盛名。①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和课堂讨论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②具有真实性、 参与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特点。相比国外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国内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较短,在教学理念、教学课堂、案例选编和建设投入等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案例教学的理念认识差异

教育理念既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③案例教学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特定场景问题的学习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对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判定和分析、分析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管理问题,从而增强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须以对相关的理论获得更好的理解为根本目的。不少老师依然秉承传统授课模式,认为公共管理理论作为由概念、原理和方法组成的严密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有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传统的教师上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方式依然有效。也有老师认为,相比案例教学的个案性和典型性,理论教学更具有抽象性、客观性和基础性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削弱了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教育的完备性要求,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思维上只是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法,没有认识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2 案例教学课堂准备不充分

案例教学是师生间教授和学习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选择和制作、案例材料阅读、课堂发表见解、提出完整解决方案等,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从教师制作案例开始,到组织案例课堂讨论、提交案例解决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案例教学前的详细认真准备。但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局限在举例、习题、发言上,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认为在教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着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没有认真准备案例课堂教学。举例并不是案例教学中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过程是一种启蒙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互动的,而不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例子的单向讲授和评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参与案例讨论。还有些教师因为班里的学生多,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信息的整理,没有认真总结案例讨论,未能引导学生展开对案例问题的深入思考,影响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案例编写滞后于教学需要

公共管理课程选用的案例需要符合教学目的,充分考虑到案例与公共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使学生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来准确地把握现实,而不是抛开理论体系的纯粹案例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所选案例要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为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关心度比较高,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案例选择还要有普遍意义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感到对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已经从事或未来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依托现实公共管理实践,精心制作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而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没有自己的案例库,自己制作案例的少,使用别人案例的多;结合地方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少,改编国外的案例多;使用过去的旧案例多,新编更新的案例少,不能有效反映公共管理的现实变化。与国外相比,教学中能够反映我国当代公共管理代表性、实务性、针对性的案例缺少,案例更新的速度慢,学生对高质量公共管理案例的期望和需求强烈,也对案例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获得源自管理实践并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发展的本地化案例,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一大难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资源的不足,既有对案例制作的不重视,也有案例制作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

4 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案例教学在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由于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激励与安排,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热情并不高。高校愈来愈重视科研,虽然需要付出巨大精力和财力来编写案例和准备教学,但丝毫不涉及科研产出,算不上科研成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上课质量的提高很难与高校教师工作考核挂钩,在一些高校教师荣誉评比方面,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大赛获奖上,参考标准多注重科研成果,获奖者也多是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案例教学获得教学荣誉的教师很少。制作好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还需要教师付出和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都削弱了对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激励。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而言,目前一般没有明确要求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成绩要紧密联系案例教学,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意识也不强,都影响了案例教学中师生的激励和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逐步深化案例教学,完善案例教学过程衔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逐步发展出适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在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中,还应从完善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作为综合性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向性,实践性强,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认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公共行政管理中真实管理细节的描述分析,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管理环境之中,对现实管理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讨论,从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理论和工具方法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巩固理论原理、深化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目的。作为在国外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借鉴案例教学的成功之处,对于从应试教育背景下考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尤其有积极的一面。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和主角,教学关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教师更多地是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提升能力训练。

其次,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从老师的角度讲,要明确教学目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根据所要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层面知识,选择相应的管理案例。案例应能够贴近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在课前或教学中通过印发案例文本材料、电子文档、多媒体手段展现等发放或展示给学生,把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提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全面阅读案例资料,积极进行案例讨论发言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参加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公共管理领域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⑤在案例讨论之后,让学生提交书面讨论发言材料,探讨自己从案例分析中的收获与疑问。

再者,应逐步丰富更新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认真组织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完整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包括:案例内容、教学理论基础及目的、案例带来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对案例的总述与点评、案例涉及的文献目录等。要更好地在公共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就要有丰富的、鲜活的、高质量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案例要具备时代性,与时展保持同步,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加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讨论主题,结合学生知识储备,促进教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教师可以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收集新的案例,根据课程特点,有准备地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收集资料,如注意平面媒体和网络新闻,获取一手的公共管理实践资料,积累案例资料素材。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反映我国行政管理实践层面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的事例加以收集整理,编写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公共管理案例。

最后,应从制度安排上建立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师资评价。案例教学老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用传统的课时计算。在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下,案例教学工作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工作绩效结果却并不一定好。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制度,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案例教学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高校扩招,很多高校的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很多,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或是缺乏适合讨论对话的教室环境,或是因人数多而难以顾及每一位同学发言,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案例教学专用场所的投入,设立案例教学专用室,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选择有效的解决途径。

注释

① 张晓燕.哈佛案例教学的魅力和启示[J].学习时报,2004(9).

② 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7).

③ 李运庆.论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0).

篇7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

浙江省初中阶段进行的“科学”教学是一门综合课程,与此相衔接的高中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分科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衔接问题和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都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学者们也对应提供了有效衔接的策略。但他们分析的角度都比较大,笔者认为不同的科目及内容在实施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如果能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客观,更具有实践意义。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在中学阶段,学生构建其他化学知识都需以它为基础。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分析比较了初高中教材,调查研究了本校相关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就“元素化合物”知识来研究如何实现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高效接轨,通过初高中阶段的两个有衔接意味的教学案例来尝试说明如何在平时教学中不刻意的进行“衔接”,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科学素养。

初中的化学知识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它不强调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原理、概念、定义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元素化合物内容只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如:水、氧气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等;高一化学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干,教学中从学生初中学到的分散的知识“点”出发,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发展成知识面,最后再联系成知识网。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智力价值、情意价值和应用价值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守恒思想等)提供了丰富的例证”。纵观中学阶段,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内容琐碎,大多学生会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没有规律可循,学习困难。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衔接的思想,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框架,将各部分知识按照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类、整理,使看似零散、孤立的知识组合成彼此关联的整体,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这样的操作不是只在复习阶段才可以进行,在平时进行新课教学时也可以小范围进行。这种框架式的整理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教学策略化。该方法的实施依赖教师对初高中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可以用在知识的总结和归纳阶段,它要把初高中相似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讲解。初中阶段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了所学的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进行高中对应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高中阶段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很自然地帮助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当然教学策略化也可以用在新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点掌握一类物质学习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整体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效率。

现就本研究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教学案例呈现如下:

初中科学衔接教学案例

“酸和碱”是化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感性的。同时现行的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没有对“酸”和“碱”给出定义,只是以列举的形式进行介绍,所以对它们性质的理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困难。他们认为该内容知识比较抽象、琐碎、难记忆。因此,在进行初中科学“酸和碱的复习”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提升,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稍加归纳即能使学生有所领悟,同时可为将来的衔接进行铺垫。在该案例中,渗透了知识结构化和教学策略化的思想,试图实现初高中对应内容的高效衔接。

“酸和碱性质的复习”衔接教学片段

师:有一澄清液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生:吹入呼出气体或通入CO2。

(设计意图:提问引入,使学生主动进入回忆、复习状态)。

师:说说鉴别的依据。

生:产物不同,现象不同。

师:它们的化学性质类似吗?

生:相同。(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反应。(4)与盐反应

(设计意图:总结碱的通性做好铺垫养成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提升“典型到一般”归纳能力。)

师:为什么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思考)他们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阴离子:OH-

师:结构决定性质,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酸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阳离子:H+

(设计意图:思考并讨论,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师:酸有哪些通性呢?

生:(回忆并说明)(1)酸碱指示剂。(2)与活泼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碱反应。(5)与某些盐反应。

师:这些通性依赖什么?

生:它们都有类似的结构“H+”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结构决定性质”。)

师:你能讲讲酸和碱分别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吗?

生:列举用途。

师:不同的物质为何有不同的用途?用途取决于什么?

生:用途取决于它们各自的性质。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并提升,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

本节课是复习课,与以往常规的复习课不同的地方是,以一个探究问题引入,改变了复习课枯燥的形象。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回忆状态并开始归纳碱的通性。另外具有突破性的衔接意味的步骤是,教师打破了初中物质不分析结构的习惯性教学,引导学生从碱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碱的通性,给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结论,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到了酸也具有通性的原因,为初中阶段复习其他类的物质提供了知识框架。后面又自然地引出“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本节课没有涉及任何高中的化学知识,但两个“决定”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主线,在这里通过一个简单的知识复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出,虽说只是稍稍一点拨,但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思路预留了学习的接口。

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例

衔接教学除了可在初中阶段渗透进行外,更主要的发生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以下是高中进行“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片段)”的衔接教学:

师:钠是一种金属,就应该具有金属的特性,对此你知道哪些?你们对哪些金属有了解。

生:金属光泽、导热、导电、延展性……铁、铜、铝……

师:以铁为例,说说金属和哪些物质可以发生反应呢。

生: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1)金属和酸。(2)金属和盐。(3)金属的氧化……

(设计意图:应用储备的知识,积极进行回忆。)

师: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大家试着写出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吗?

生:思考,并书写。学生进行板书。

师:钠很特殊。除了具有金属共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生:初中老师讲过,金属钠特别活泼,放入酸中,先和酸中的水反应,所以它不能像其他金属那样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学以致用。)

师:用事实来说话,看看钠除了具有金属的共性之外到底还据有哪些特殊性。

演示实验:

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取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层,观察颜色;放置在空气中,稍等待后观察表面的颜色。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水的小烧杯中,滴入酚酞观察现象。

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将疑问与本组同学进行沟通。

(设计意图: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予以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

这节课充分抓住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同类的典型物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回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初中是教师花大力气讲解的内容,学生对这类物质的认识是比较深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回忆归纳阶段,但金属钠因其特别活泼所以自然有其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在几个演示实验的带领下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虽然高中知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了初中知识做铺垫,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小了很多,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事实证明,如果初高中教师能主动形成衔接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合理使用好教材,衔接就不再是问题。本章中呈现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衔接其实不需做得轰轰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细水长流。

初高中教学产生断层与课标、教材、教师及学生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关系。这一现象存在于各门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初中和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衔接问题得到了教学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重视。在研究对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做到经常组织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教研组进行衔接内容的交流和探讨。定期的让高中化学教师走进初中科学课堂、初中科学教师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经过听课、上课、交流研究等多种形式的体验,获取与有效衔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努力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学过程中适合进行衔接教学的最佳时机,并及时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进行了有针对的衔接教学后,学生进入高一的不适应期明显缩短,对化学的兴趣比以往的学生更浓。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调整心理和学习方法,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陌生的高中学习生活。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初高中教师衔接处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掌握程度更好。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善于提出问题和通过合作来主动解决问题。

衔接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切实做好衔接教学,为初高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研究才真正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勇.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能力导向;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22-02

一、引言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之所在,意义重大。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到来,跨界创新大量出现,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培养人才的现象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协同利用多源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的更客观、更本质的认识的信息综合处理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涉及信息科学的多个领域,其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在军事和民用高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1,2]。由于学科内容的交叉性、新颖性和复杂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纷纷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并成为很多研究生的首选课程。

然而《信息融合》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传统教学存在着理论深度难以把握、应用领域过于单一、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授课质量的提高[3]。研讨式教学方法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4]。然而如何解决信息融合课程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交叉性对于研讨式教学过程带来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还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面向合肥工业大学“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从评估方式、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整体设计,开展面向《信息融合》课程的基于模块化案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索。基于信息融合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针对其贴近前沿、发展迅速、算法众多、应用广泛的课程特点,明确教学方针,基于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课程组的科研成果,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模块化案例分析(Case study),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跨界创新意识。

二、以能力为导向的基于模块化案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索

1.围绕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面向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诉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开展基于模块化范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融合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信息科学的多个领域,集成了包括数学、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化等学科的内容,其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针对其理论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的特c,面向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诉求,从教学方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基于模块化范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研究,并在《多源信号融合》、《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理解》等研究生课程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研究实践推广该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6]。结合课程组在科研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围绕“发现问题”的宗旨,合理筛选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实施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对于绪论部分,阐明课程特点,明确信息融合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抽象的理论部分,“去粗取精”,强调基础性;对于具体的应用部分,结合范例分析(case study),启发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做到“授人以渔”。

2.研究并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生专业教育的融合,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围绕信息融合的原理与本质,明确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跨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最基本途径,课程组研究并实践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和贯穿到研究生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并重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基于信息融合对于人脑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功能模拟和多学科交叉的内容,通过多模态生物特征认证、多分类器融合目标识别、彩色三维重建等信息融合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分析系统中融合层次的选择,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着眼于基础,放眼于未来”的科技进步观念;围绕多源信息融合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模块化课程内容的设计

围绕课程组的科研成果,从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模块化范例分析,促进研究生通识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从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模式由本科阶段的理解型、记忆型向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创新型转变。针对学生本科阶段专业不同、基础不同的特点,对于复杂、抽象的理论基础,提炼精华,进行概括介绍,进行通识能力培养。在范例分析(case study)中设计难度适中的“最近发展区”,并结合科研过程,完整展现从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到转化为能力的发现式教学。通过设计难度不同的模块,进行专业能力、拓展能力的培养。

相比于抽象、展示度不高的一维信号,选取直观的二维图像为融合处理对象,面向图像处理与分析、多模态生物特征认证、目标识别、三维重建等信息融合在非军事领域的热点应用,结合课程特点及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选取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小波变换、聚类、决策模板等方法以及信息融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D-S证据理论、神经网络、立体配准等方法,设计难度不同的模块,并基于各个模块的范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规律,实施发现式教学方法。部分模块涵盖的应用、理论基础、学科领域、融合层次、难度如表1所示。

四、Y语

信息融合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针对其理论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面向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诉求,围绕合肥工业大学“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基于模块化范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研究,并在《多源信号融合》、《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理解》等研究生课程中研究实践推广该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跨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友,王国宏,关欣.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潘泉,程咏梅,梁彦,杨峰,王小旭.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胡建旺,吉兵.“信息融合技术”课题研究式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70-71.

[4]梁伟,王建华,胡建旺.研讨式教学法在信息融合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94,201.

[5]刘柏轩.布鲁纳认知理论中的认识论及方法论[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Research on the Discovery Teaching Mode Based on Ability-Oriented Modularization Case Study

HU Liang-mei,ZHANG Bao,GAO Jun,LI Ping,GAO Yu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

篇9

中职学校化学老师也在收集、整理与设计化学教学案例和教学实施中发现科研信息,开展科学研究,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中职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中职学校化学老师通过把来自于生产和生活一线的鲜活案例的化学教学案例进行适当的整理和提炼,恰如其分地整合到化学教学中,不仅让中职生深刻认识到化学学习的实用性和生动直观性,更好理解原本枯燥的理论和概念,而且培养了中职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注重操作的规范。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更好地培养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化学教学案例大多都来自化工企业、生产单位和生活一线,这些案例与中职生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中职生不仅学习了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了解了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和基本操作规范,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能更好地培养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案例与举例不能等同,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师生互动、相互充分交流的过程。它的特点是通过案例的演示,提出问题,引导中职生展开讨论,让他们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面对鲜活的生产生活现实。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做到:(1)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成功实施客观上要求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在学校层面,主要是为案例的收集、整理、设计和包装,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网络、电脑、多媒体、实验器材和药品等);在老师层面,主要是组织案例的收集、整理、设计和包装,充分认识授课知识与专业学习和企业生产实际的关系,同时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学生层面,主要是学习态度的调整,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如主动参与案例的收集、整理,主动思考案例中涵盖的问题,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等。(2)案例的选择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针对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等。案例的真实性要求案例必须来自企业生产、科研实际或真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案例的内容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能反映理论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此外,所选案例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应该是化学化工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生产生活中最近发生的最新案例。案例的选择范围既可以是本地的或本国的,也可以是世界的或全球性的,在课堂讲授时应对案例的内容进行取舍和加工处理,使案例既典型,又直观;既生动,又有趣味性。化学教学案例应当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这样不仅有助于拓宽中职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好地提升中职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深度,而且有利于中职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3)运用案例的时机要与整个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老师在备课时做好周密的准备,课堂上所需的案例要循序渐进,突出层次和重点。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讲授,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妥善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关键点是如何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讲授内容的理解、掌握。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教学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要想有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可谓是整个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真实典型性原则

地理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都是自然现象中客观存在的,亦或者是当前、曾经发生过的地理事物。所以,在对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落实真实典型性原则,确保地理案例是真实存在的,若将虚假的案例直接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会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还会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正因为如此,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亦或者是实地考察之后而得来的,是真实且精挑细选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也应该遵守真实典型性这一原则。

2.学科发展性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还需要遵守学科发展性这一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应用的案例能够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亦或者是规律。案例类型可以丰富多彩,角度与内容也可以多变且不同,可是不管从案例的任何角度来分析,地理教学案例都应该呈现出地理这一学科的特性,这样学生才能在案例分析与探究过程中掌握地理课程中的学科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综合全局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想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遵守综合全局性这一原则。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学科独立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案例设计时,不仅要把握住国外地理走向,而且还需要关注我国历史人文风情,在揭示规律的时候让学生从正面进行剖析,案例涉及最好容纳政治、历史、建筑以及旅行等多方面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综合性这一原则。

4.教育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而非是单纯的知识讲解。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地理教学案例时,最好按照教育原则来进行合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从学生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调度。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意识到知识的传授并非关键,要加强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其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目标来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这样才能让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

5.结合学生实际

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在案例设计与选择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遵守学生实际情况,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案例设计与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学生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层次性与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最好为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亦或者是结合不同层次学生来差异化设计案例,这样才能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最好将逻辑性较强、内涵较为丰富的案例作为首选。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让每个学生个性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

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想得到有效应用,关键还在于课堂应用实践,笔者对其进行了如下分析:

1.呈现地理教学案例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案例呈现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较为生动且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案例呈现的方式较多,如文字、图像景观、地图以及数据表格等都是常见方式。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大段文字阅读材料的形式来呈现出我国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以及治理情况,教师还可以使用示意地图来呈现其地理位置,或者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案例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与积极性。另外,对于案例的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合理把控时机,整个案例呈现时间不能过长,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设置疑问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为学生呈现案例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望,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思考与探究中,然后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问题设置是否合理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内化,所以,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地理教学时,问题的设计十分关键。首先,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来进行设计,这样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思考中。其次,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紧扣主题,不仅要和地理事物相联系,还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最后,在完成问题设置之后教师还需要发挥“引路者”作用,做好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教师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这一课时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先为学生呈现出以下教学案例:“中南地区在我国属于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在整个社会经济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石油、煤炭以及其它金属等资源却因为使用过渡而呈现出了贫乏的现象,如何让其再次腾飞也是现如今发展重要问题。”教师在展示教学案例之后,可以结合案例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现如今我国中南地区在工业这一领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2)若想要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3)鲁尔区的经验对我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启示?在上述几个案例问题中,学生能够先对中南老工业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之后还会对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提出措施,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就能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要点,从而有效提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意识到合理设疑的重要性,结合教学案例来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3.分析讨论地理教学案例

应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分析教学案例的关键在于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地理案例内容与地理知识有效的衔接在一起,以此来揭示地理案例和地理原理之间的关系,借助这一手段将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能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到案例情境中进行思考与讨论,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积极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讨论环境,激发学生自主讨论与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首先要让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自主分析与探究,对案例内容形成大概了解。其次,要求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学生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与探究问题,从而有效发挥出集体优势,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以提升。为了能够让案例讨论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分组过程中最好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合理划分,小组成员可以为4-6人,组长则可以轮流安排,同时,要求学生及时对要点和疑难问题进行记录。最后,在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集体讨论与交流,即由教师进行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之中,这样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案例中知识点的把握,促进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真正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