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道德素质

篇1

开展继续教育的迫切性,不一定为每个馆员所认识,但决策者从实际工作发展考虑,急需提高工作者素质,从而认识其迫切性。

一、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力,是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知识日新月异。在我国图书馆,每个馆员面对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都有一种适应变化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需要。继续教育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提供了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成为“弥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

基于此,汉川市图书馆于1994年底,将馆员培训与继续教育提到关系全馆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地位,开展了以业余为主、上班为辅的馆员教育,坚持了3-5年,每年分两个阶段(学期)开展,力争馆员素质上一个台阶,作为一项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前提。

二、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实

观念

当前,继续教育应该是指对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培训。

虽然继续教育是“弥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开展馆员教育是迫切和有长远效益的,但教育观念在我国图书馆界并未深入人心。一些图书馆在决策层即馆领导中,对馆员教育的战略地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较多的图书馆在管理层即中层干部中,对馆员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认为科班出身的馆员学识已够丰富,足以应付业务的需要;或认为图书馆一般岗位工作简单重复,经过培训后,即可上岗完成任务。相当一部分馆员,对教育或逃避、或应付,甚至漠然处之。

对象

在我国,馆员继续教育是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学历和一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的教育。教育对象量大、面广且在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多层次性,因而开展教育必须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办学。

机构和管理人员

我国图书馆大多无专门继续教育或职工培训机构,也少有专职或专管的人员。较普遍的是,由图书馆人事部、馆长办公室、辅导部或业务部等负责馆员的教育管理,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

师资和教材

继续教育的师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师资以兼职为主,以图书馆内为主,主要来源于馆内业务岗位上的骨干,教学相长,又以此类教学活动作为这些骨干提高业务水平、开展自身教育的一种方式。

馆员继续教育的教材一般难尽人意,有些内容已显成旧或是馆员已经掌握了的,有些教材理论和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时间

继续教育,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图书馆更难有时间保证。在汉川馆的教育实践中,只好以业余为主,上班为辅,实行时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业余学习;二是不在减免工作量和工作定额的情况下,上班时间学习。

经费

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以公费为主,主要来源于图书馆事业经费。但教育的效果是远期的,效益是潜在的和隐性的,而经费的付出是实际的、现时的。因此,经费压力较大。从汉川馆实践看,自费公助加奖金是现实和可行的一种方式。

三、建立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

从图书馆继续教育的现实看,其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管理一般无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师资多样化且以兼职为主,教材不尽人意,教育对象多层次,内容多样,办学多形式,时间和经费难以保证,而学习是主观努力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这样我国图书馆员教育难以采用严格、有效地行政管理模式。

馆员继续教育的目标靠人去实现,成绩有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馆员的学习动机和主观努力,不能完全由行政管理控制。但动机是由需求产生的,在教育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馆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通过对馆员不同需要的激励和满足,唤醒其开展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心态,激发其学习动机、欲望和觉悟,从而可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实现教育的各项目标。

汉川馆从1995年开始尝试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图通过激励机制,建立馆员教育管理体系,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这种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教育,其内涵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学以致用”。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馆员通过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变化,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通过教育及其考评,将馆员素质同明确的量化指标、目标联系,将这些指标同岗位调动、晋职、晋级和职称评定等联用,作为聘用和晋级的主要依据,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更优配置和科学管理。这种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教育管理,包括观念转变、立法保证、规章制约,健全教育机构,控制教育内容以及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

观念转变

大力宣传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危机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让馆员从主观上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主观上重视和自觉对开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立法保证和规章制约。

据报载,北京市人大通过一项地方性法规,从1995年10月1日起,该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受聘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者,需依法进行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72学时。这样采取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对馆员教育作出具体规定,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立法保证。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汉川馆在无相应法规提供立法保证的情况下,制订了有关继续教育的暂行办法,对教育的目的、内容、课程及师资、组织管理、激励机制作了具体规定。按规定,全馆业务技术人员需参加教育,每年不少于40学时。该办法成为全馆教育的制约性规章,使图书馆教育有章可循。

从笔者自身情况来看。1986年3月,派至孝感地区(今孝感市)图书馆,系统地受到了为期一月的“全区图书资料管理干部”培训。1988年9月参加电大图书馆学专业学习。1992年11月,参加由地区人事局、文化局联办的(全脱产)图书馆业务培训。1997年1月,参加汉川馆的业务培训。成绩合格,先后获得各级主管部门验印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健全机构

有了立法和规章,还须健全执行机构,以保证法律和规章的贯彻实施。汉川馆在继续教育管理实践中,确定馆员教育由分管业务的副馆长负责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每月双周五组织全体馆员进行业务培训,然后进行考核,考分进入人事档案。

内容控制

继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办学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使教育的内容控制成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中,汉川馆通过对课程、学时、学分等方面的控制和激励,将内容引导和制约到以下4个方面。

1)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包括行为修养、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人的素质比人的知识、智力对工作的促进作用更重要,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开展。

(3)图书情报现代化新技术和新知识教育,多以研讨和馆内外讲座的形式开展。

(4)语文课程学习,包括外语、古汉语和写作等。

建立考核评估体系

对继续教育效益进行评估,认定教育的成果,可以用事实向人们展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教育考核评估体系,是馆员教育激励机制的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教育及其激励机制,保证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科学管理,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全面提高馆员思想职业道德素质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馆员的自身道德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志在致国际国联第62届大会的贺词中指出:“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在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高度的评价,无疑是对我们图书馆员神圣职责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更高要求。

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并非仅仅表现在“文明用语”、“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等具体行为上,确切地说,素质才是一种“实力”,拥有“实力”的馆员才能成功地适应读者的各种需求。素质也是一种潜力,有了它就可以在岗位上作出有价值的创新。道德是素质的充分再现,是道德的基础,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的,是人们内在的品质,包括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法制观念、文化程度、科学知识、审美趣味、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内涵。一个合格的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勇于冲破陈旧的思想禁锢、狭隘的思维方式,自足的心理障碍,求稳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懂得现代化管理知识。否则,何以谈接待社会各类层次的读者群。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提高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而且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青年,更要注重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文化工作者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东方等.第三世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2000年展望。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6):12-16

2、倪春发.谈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3):32-33

3、林九如.情报继续教育的类型内容与途径情报学刊,1993,14(6):473-476

篇2

【摘要】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是将来社会各个行业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发展趋势及毕业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各单位对招录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要具备高度的道德素质水平,特别是优秀的职业道德水平。各事业单位考虑和聘用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已经转化为大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水平,达到高度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要努力的培养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有用人才,我们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到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把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认知,提升职业道德情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水品作为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校中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比较薄弱一个部分。许多高校的教育中有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只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现在国内对于职业道德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内容很多,却仅仅是对具体的行业职业道德的探讨,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就比较少。即使近些年有学者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领域做了初步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1、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目标模糊

人的活动行为都是指向既定的目标,而教育所指的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及归属,教育的目标对于教育的整个过程起到支配、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具有导向、激励、选择、协调与评价的功能。所以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就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所有活动的进展状况,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还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并且约束着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定位、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考察评价等多个层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个性和共性的相互关系,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类,有着独有的内容及特点。

2、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在国内,职业道德就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规则,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以及传统习惯来保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平时社会道德在工作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但是这种特殊的、接近标准的定义有意无意的从道德的约束与规范出发,忽略了道德的批判、冒险及创新价值。这对职业道德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最终,我国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忽略了作为学习和工作的主体,即个人。当制约着道德问题时人对于能动性的发挥,更趋于对个人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

3、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学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总是零星出现,制度性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仅仅只是限定在两三个有传统的专业中,如师范、军事和医学,由这些专业拓展的职业活动进程,关系到社会整体的道德风气。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专业要求有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因不了解专业的专有职业道德或者没有深入学习而造成的工作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很常见。同时在许多开设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仅仅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当作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普通课程,老师在授课中谈论较浅,并没有突出其职业性;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关内容的学时数很少。

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措施

1、树立新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观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应是教育者在灌输给大学生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的同时,还要达到和学生之间内心相容以及情感共鸣的情理相容的教育观念,大学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观。这样就能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职场中的职业道德素质标准。大学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大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上,大学生必须做到能够自觉的履行职业道德的标准。

2、合理安排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仅仅只是把目标限定在大学生大学期间可能面对的一般道德素质问题。这样就使大学生不可能接受到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规则。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课程中应该专设一到两章来进行专有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就必须制定出专门的教学计划及大纲,让学生按规则完成任务。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长效体制,从大一幵始直到毕业前都要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安排在显性课程当中。还要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彻到学校所有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优势,找出适合教学科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以及准确的切入点,充分的发挥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功能。

3、在就业指导中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在就业导向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提升,使其具备较高品质的道德素质。首先,要严格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及合理的规划职业,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就是要把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实习基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三者协同设立。通过这样的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得到真实的实际感受,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规范意识与行为,让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深入人心,并有自己的感悟与信念。最终能够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成为一名合格的就业者。

三、总结

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从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必须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理论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开拓工作;另一方面则不能忽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新问题。因此,这需要整个社会的长期关注,我们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高校德育素质教育实效性、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标准人才的高度上,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些问题并及时作出有效地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朱妍洁.反思建构: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2011,8-10;

篇3

我个人认为,“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中教师的违规行为应该适当地细化一下、明确一下。对于举报和监督的途径,应该再明朗一下。要想搞这个活动就扎扎实实的搞好,不能有漏洞,不能流于形式。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在落实中失职的也要给予适当的警告或者处分。

关于有偿家教方面,我个人觉得应该再细化一下:

1.介绍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班,在校内分发校外辅导班宣传材料的领导、班主任、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处分。

2.利用家长会或通过电话等方式,诱导动员孩子参加有偿家教的班主任、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处分,对于负责校长应进行问责。

3.介绍学生到教师家中参加有偿家教的领导、班主任、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处分。

4.《细则》中应该明确教师在家中进行有偿家教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处分。

5.要想真正杜绝有偿家教,应该对参与有偿家教的学生也给予适当的处分或者警示,甚至是在学生升学、毕业鉴定、素养评价方面给以体现,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有偿家教。

政策的落实方面: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举报电子信箱,并予以公示。

2.学校和家长、学生应该签署“拒绝参与有偿家教”的协议书,并公示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

文件中还应明确规定一下几点:

1.在班级学生调位中徇私舞弊的。

2.随意侵占学生课间、周末等休息时间的。

3.学校提前上课或拖后放学造成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

4.不按规定布置作业随意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

5.侵占体育、音乐、美术、活动、实践等课节的。

篇4

【关 键 词】新形势 高校辅导员 职业道德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政治体制的改革,高校政治辅导员已逐渐成为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并且肩负着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身份与职责。除了需要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还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已逐渐从初期的单一性向符合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此外,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与个人素质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直接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可见,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状态好、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加强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已势在必行。

一、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2006年5月20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第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考核与管理、发展与培养、选聘与配备等做出了详尽规定。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正逐渐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对高校辅导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与建设,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在工作中严格自律,不断努力的总结新理论,掌握新规律,探索新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新领域,以最佳状态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学生。

此外,如今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大多为“90后”新一代大学生,面对这群既是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受益者,又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的“90后”,辅导员的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们思维活跃,认知能力强,但辨识能力弱;自尊心强,但合作意识淡薄;独立意识强,但集体观念淡化,这就对高校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要求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要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化,它积极促进了职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职业道德定义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的总和。

作为高校一线学生管理从业人员的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以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以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健康的品格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为目的,从事的是以真心催化真情,以人性感染人格的心灵培育工作,那么理应在职业理想、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方面体现出高校辅导员所理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道德素质。诚实守信,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一角色定位以及教师劳动示范性的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辅导员的工作信念,集中表现在对学生工作的渴望和投入上,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以及争创一流业绩的高度热情。当学生需要辅导员的时刻,辅导员都应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身边,给与其关爱与支持,鼓励其振作精神,战胜困难。可见,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品味,以及高度的奉献精神。在奉献中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得到体现,使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提升。

(二)业务素质。勤于思考,锐意进取。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自身职业的特殊性,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渊博的理论知识素养,并且还需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掌握当前90后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点,以便更加高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在工作中还应勤奋思考,积极进取,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彰显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感召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辅导员不愧为培养当今社会高素质大学生的引导者与主力军。

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辅导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模式。在开展工作过程当中,要秉承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的求知探索,勤思考,多观察,逐步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规律,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与主动性。

(三)心理素质。正确定位,积极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辅导员已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当今高校的辅导员主体多为80后这个年轻群体,他们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较为深刻与全面的认识,大多数人并没有把辅导员当作一项长期与伟大的事业来开展,而是当作初涉社会的第一份谋生职业,或是日后分流到高校其他工作岗位的跳板与过渡岗。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是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的。因此,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且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过程中,克服倦怠思想,杜绝牢骚情绪,切实有效的成为学生心中的引导者。

自我调控,乐观向上。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人整体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核心与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更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应强化心理训练,掌握心理发展规律,学会心理自我调控的方法,不仅要拥有开阔宽广的胸襟,耐心细致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还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不抛弃不放弃,克服种种苦累,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因此,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从事这份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才能找其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四)个人修养素质。言行一致,稳重大方。这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在形象上的反映与要求。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文明的举止、恰当的衣着、精炼的语言等等。

爱护学生,平等交流。这是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绝大多数学生进校时已超过18岁,已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如今的90后,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个性张扬,思维跳跃,渴望被尊重。所以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象热爱自己的事业一样爱护学生,承认其独立个性的存在,允许学生在一定共性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切不可居高临下的以行政命令要求学生服从一切。所以,辅导员应以公平开放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平等交流,睿智的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促进,取得最大的进步。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当前各高校制定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大而空,并不能对辅导员的日常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应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结合,以具体的行为准则为导向,使其便于操作,更加详实,在法律约束力的影响下遵守职业道德,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

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是一个不断提高,反复完善,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制定合格的评估监督机制更有必要。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与行为标准进行考核监督,激励先进,监督后进,通过监督考核细则来更好的规范辅导员的职业行为,对优秀辅导员给予表彰,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让辅导员们真正体会到尽职工作所带来的回报与乐趣,使其自觉提高职业道德,并且能够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二)健全职业发展体系,开创团队拓展训练新思路。制定健全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对稳定辅导员事业,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的实际特点,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开设学生工作这个更加细致的专业方向,为培养高校辅导员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保障,逐渐使辅导员岗位成为真正可持续发展,可以毕业即从事的职业,这样便可以使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当中的各个方面,投入的更加深入,并且收获职业带来的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辅导员的职业特点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旺盛的工作精力、以及敏捷的思维反应能力。团队素质拓展训练便是锻炼团队整体活力,培养集体默契与凝聚力的一个良好平台。因此,我们可将团队拓展训练的理念与思路,运用到提升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上来,改善人际关系,调整心态,释放压力,磨练毅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提升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大大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步伐。

(三)优化环境,博采众长,塑造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如果想提升和塑造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其职业尊严,那么,首先应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来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认同。通过对辅导员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来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评价其工作业绩,积极提供晋升机会,优化外部环境,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意识,提高其对辅导员职业价值的认同感。

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文明和谐的行为举止,是一个优秀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养之一,这既能彰显自身的自信与魅力,又能体现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应借鉴和弘扬中国历代优良师德传统,以自身实践和创造为基本立足点,采取辨证的态度去博采众长,将素质教育中的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篇5

关键词:民航;机务;职业道德素质;高职

民航机务是在地面上担任航空器机体、发动机及通信电子维护工作的人员。民航机务从事飞机检修工作,保障航空机务系统飞行安全,将机械原因飞行事故万时率控制在0.1以下,飞机完好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把飞机的安全隐患降至最小,是一项十分专业、高技术性的工作。

保证安全是民航行业最关键的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安全是公众对民航评价的第一要素,发生的任何事故都是对公众利益的直接侵害,也会对民航运输企业的信誉和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民航行业院校是培养民用航空机务维修工程生产一线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主要教学、科研单位,在当前我国民航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针对机务学生的现状和特点,采用有效的途径提高机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现状与问题

了解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是构建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前提。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企合作单位、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选取了合作时间比较长,近两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代表性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这些企业是:南方航空数家分子公司、厦门航空、深圳航空、广州飞机维修公司、白云地勤、天河机场等多家行业企业。调查问卷为了便于用人单位填写方便,设计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机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道德素质,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调查对象为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一线生产部门负责人。本次调查共向13家企业发出5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100%。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1份,问卷回收率93%,有效问卷278,有效率98%。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基本持肯定态度,并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现状。但仍然反映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培养

民航行业院校培育机务学生,为民航企业培养具有安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实践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为机务学生创设了条件优越设备齐全先进的实训基地,极大地促进了职业素质的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部分,也需要学校创设一定条件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培养,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从本意上来说,职业道德应当是应用型知识,而目前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因此大多数时候停留在说教上,容易流于形式。此外,高校开设的“两课”——《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涉及较少。

2.职业道德素质开发模式单一

目前我院对于机务学生职业素质的开发主要途径为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择业观与职业观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介绍民航行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与求职方法等。除此外,几乎没有系统对行业职业道德进行培养的课程,缺乏针对性,更未形成专门课程体系,削弱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获得的能动性。

3.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的队伍基本以两课教师和政工干部为主,目前尚未成立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和人才梯队,也尚未建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渠道。担任职业道德教育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一般非民航类专业出身,与专业教师相比,他们对民航行业的了解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推进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几点对策

1.将岗位意识融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岗位意识即对所处工作岗位应当担任的职责的理解。加强和提高机务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行业对机务岗位的要求。作为一名机务学生,务必要深刻了解并认同机务工作的岗位意识,才能自觉、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岗位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教职成[2006]4号文中提出的。做好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环节,是促进学生获取职业道德素质并实现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

工学结合也为象牙塔里的机务学生打开了触摸社会,深入了解民航业的一扇大门。优质民航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基地。我国的民航企业具有完善的制度,优良的企业文化,拥有一大批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优秀员工。机务学生处在这样一个工学结合的环境中,通过具体工作环境和优秀员工的言传身教,很容易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例如机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更深刻地理解了三十二字机务作风,即“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遵章守纪;迅速准确、细致周到;团结协作、刻苦耐劳”,这看似简单的三十二字,却是机务队伍的思想内涵、行为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而这也是机务学生最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2.采用多元化的职业道德素质开发模式

民航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机务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行业对机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其中包含了从业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民航行业院校作为为行业企业培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校园内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能有效提升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如何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呢?①校园文化包含在办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引入企业文化,就得从办学的各个方面都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管理等等。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特色实训基地文化。目前我校实训基地硬件设施已颇具规模,软件设施还需耐心建设。以行业文化氛围建设为例,可根据行业运作条件的要求,搭建适合机务工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起同飞机维修车间典型工作任务一一对应的校内实训车间。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培养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训练的目的。在实训场地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创造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3.全员育人与专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并举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学校只有牢牢把握各个育人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为机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做出有力保障。专业课教师应利用有限的课堂及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同时专业课教师的 “师德”“师风”都在潜移默化中强烈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此外,选拔和组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人才梯队是职业道德教育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而实现全员育人与专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并举。

4.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隐性课程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对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工科机务男生而言,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尤为重要。①营造行业氛围。在教室、宿舍楼道等地方可展示三十二字机务作风,行业企业简介、优秀毕业生荣誉墙等,突出行业介绍、先进的企业理念、行业标准等内容的宣传。②注重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航模制作大赛、技能大赛、民航知识竞赛、公益活动、参观行业企业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体验,增强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

5.借鉴企业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道德素质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也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讲明白。职业道德素质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态度,也需要学校加强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品格。可借鉴民航企业对员工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方式,将职业环境中的规约、法纪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在实训基地可以试行“公司制”班级管理,建立仿真行业企业管理模式。通过仿真企业管理模式,锻炼了学生实际管理和处事的能力,也拉近学生与行业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习惯,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参考文献:

[1]吴万敏编著.行业标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篇6

一、因势利导,培育学生

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后进生,当他们不被重视的时候,这种打击是难以忍受的,这时他们便会另辟新的途径,以释同学的白眼、老师的轻视,做些违犯常规的事情,以适应其心理的随意性。作为教师,应每接一个班,都认真地进行家访,和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秉性特长,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特别是当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条件日益改善,独生子女尤其有优越感,家长娇纵他们,使他们无拘无束;而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难免放任自己。因此,教师应抓住每一个可以教育学生和感化学生的机会,使他们踏上正途。

二、让课堂形成流动美,感化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的本领,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创新,让课堂形成流动美。

教书育人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在这条路上,有电闪雷鸣,有狂风雨暴,就教学而言,教材的更替、教法的改革等等,同样有着说不尽的苦辣酸甜,但有一条,我始终铭记在心,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乐之者”,努力使学生不但“知之”,更应“好之”、“乐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使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师生与教材达到了高度融洽和谐的地步,使学生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在工作上执着追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工作作风,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当我觉得累时,我总会想起这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你累了、倦了或失意、惆怅时,有学生向你敬礼,有学生和你交谈,哪里有你的学生,哪里就有你的避风港,你能说这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吗?我爱我的学生,更爱我的事业,教师是我人生永远无悔的选择!它将时刻勉励我在岁月的年轮里收获成功的人生。”是的,当教师有苦也有乐,但我们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只有不懈地努力,才会在回首往事时无怨无悔,因为正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三、加强师德修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同时也在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

篇7

【关键词】 导检;职业;素质

导检工作是体检中心对外服务的窗口,在体检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是我院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体检客户为中心”是我院的服务宗旨。导检是体检中心推行人性化服务的一道风景,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指的是导检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现将导检护士的职业素质报告如下。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素质培养的核心,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基本素质的提高是一句空话。在繁琐的咨询工作中,导检护士应加强磨炼,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一名合格的导检护士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体检人员服务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理念[1],热爱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2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院体检中心每天平均接待体检者200人左右,要让每个体检者都享受到细致温馨的服务,这就要求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细心体会和发现体检者的需要,这样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协助各科室顺利完成体检任务。由于每天体检量较大,检查仪器配备与体检者求快心理矛盾较为突出,体检中难以预料的各种突发事件时常发生,因此,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组织有序体检的保障。体检过程中护士要时刻注意调整、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做到急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排除各种不利于工作的心理障碍和干扰,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各种体检者。

3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3.1熟悉工作流程,做好引导工作体检工作繁杂,人流量大,体检人员对医院环境陌生,不熟悉体检项目及相应科室的位置,不明白最佳的体检顺序。这就要求导检护士要熟悉本单位的工作流程, 特别是要掌握诸如B超、心电图、检验、放射、妇检等科室的检查注意事项和每一项体检的临床意义,尽快掌握医院引进的新设备、新技术项目以及检查路线。体检前,导检护士要向体检人员介绍清楚体检的注意事项;体检过程中,要做到多看、多跑、多与各科室沟通,要了解每个科室的瞬时工作情况,同事之间要相互合作,并根据不同科室检查时间的长短和检查要求的不同合理安排,做好体检人员的疏导和引导工作,避免各个体检科室忙闲不均匀,尽量减少体检人员排队等候的时间;体检后,为体检人员安排好健康咨询工作,并征求体检人员的反馈意见,以便提高工作质量。在工作中多动脑,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使其更加合理、便捷、人性化,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满足体检人员的要求。

3.2拓展知识面,做好咨询工作导检护士在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的同时要熟悉常见病的保健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向病人进行宣教, 如合理饮食、心理平衡、适当运动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常见病的防病治病知识。在病人提出与疾病相关的问题时,要及时、正确、通俗地给予解答,从而在病人面前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另外,除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他社会学科,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人们具备的基本素质中通过学习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基本属性,其养成主要得力于学习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艺术及文化实践等[2]。一个具备人文素质的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能运用心理学给予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在服务不同层次的人群时表现出恰如其分的礼节和沟通技巧,能充分理解、尊重不同人群的意愿和需求;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

3.3加强锻炼语言能力,做好沟通工作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一种表达工具,更是护患沟通的桥梁。在与病人交谈时,要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言,宜多用“请”、“谢谢”、“您好”、“对不起”等。面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病人时, 应根据不同场合妥善把握, 避免冷落或过分热情,以免使病人感到不被尊重或产生不信任感。在与体检人员沟通时, 要面带微笑, 耐心、细心回答体检者提出的问题。在做解释工作时,要耐心倾听体检人员的意见和看法,使其有受到尊重和重视的感觉。语言沟通时,注意表达的方式、语言的简洁清晰、语速的平缓、语气的柔和;非语言沟通时,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如面带微笑、认真聆听、适当手势、温和的目光等。

3.4培养管理能力,做好协调工作在体检人员多的情况下,因检查心切常造成不必要的拥挤和争吵,如处理不当可导致秩序混乱。我院接待的体检人员形形,农民、商人、企业家以至省级领导等,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有,他们的素质各有不同。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待同样的情况,也要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做好特殊情况优先检查的工作,如对于年老体弱、特殊疾病、行动不便的体检人员,要安排优先检查,并向等候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给予专人导检服务。导检护士通过疏导、管理,使体检人员按序检查,维护好秩序,保持所管区域的清洁,为体检人员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有序、整洁的检查环境。

4注重形象素质、塑造美好的服务形象

导检护士代表了整个医院的形象,是医院的形象大使。导检护士的形象素质主要表现在着装、姿态和面部表情等方面,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自身形象端庄的仪表、整洁的着装、适当的淡妆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文雅亲切的言谈、端庄大方的举止、旺盛饱满的精神能使人感觉到温馨、舒适;敏捷的动作、准确的语言,积极主动了解体检人员的需要能使人对我们的工作更加信任。

4.2规范服务导检护士要站直, 走路轻稳, 不随意乱坐,各种体态语言相互配合, 表现了护士优美雅致的风度美、气质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导检护士只有自身服务规范,才能起到导检作用,导检护士的标志及其工作性质约束着导检护士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导检护士在导检过程中通过咨询服务、征求意见、引导就医,能及时发现各个岗位的不规范情况并加以督促和改进。

4.3微笑、礼貌服务科主任强调我们的工作要做到“请字当头,微笑服务,热情主动”。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是滋润人类心灵的甘露。有时一个小小的微笑, 往往可以化解病人心中的不满情绪, 减少摩擦, 拉近彼此的距离。合格的导检护士, 必须学会如何微笑。在面对病人之前, 要先面对自己微笑, 放松心情, 调节好个人情绪; 在导检过程中, 要始终面带微笑, 不夸张, 不做作。要礼貌用语, 对患者的称呼根据年龄、职业、装束选择适合患者身份, 又能体现尊重的称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把医院的品牌、特色介绍给患者, 使患者能清楚了解医院概况, 从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在科主任的带领和规范管理下,导检护士的服务热情周到,用真心、耐心、细心对待每一位体检人员,受到广大体检人员的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改进,为打造品牌体检中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方凤英,王育育.以人为本在体检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8):461-463.

篇8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篇9

【关键词】文学素养;职业道德培养;中职教育;人才培养

一、当代青年文学素养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

自古以来,对于职业道德就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也在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行各业自己独有的一套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各行各业之间,职业道德培养各有千秋,但整体上,都以从业者在本行业内,从事本行业工作时,应当作为准绳的道德规范作为整体中心思想,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狭义上,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岗位上,应当遵守和履行的职业行为道德规范,是符合其职业形象、职业内涵的一套道德标准。但是在广义上,职业道德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含义,它开始超越职业本身的限制,在原基础上,增进了对人立足社会,展开一系列社会活动的过程进行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在行为过程中,遵守具有普适性的更高要求的职业道德培养,涵盖了信仰、价值观以及个人行为原则等方面。因此,要培养符合当代职业道德标准的当代青年,文学素养培养仍然不可或缺,不仅不能缺少,还应当充分重视,基于本职业培养的基础上,向各个方面延伸,以此达到全面培养当代青年,发展当代青年的教育目的。读书使人明知,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对于真理的感悟以及思考,更多地需要大家从具有更深价值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文学素养,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的水平、道德上的相应水准、有所谓的高雅、低俗之分,而更多地倾向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个人的认知以及感悟,是从思想上、行为上的升华,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对于事物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这些都是对于新时代文学修养的内容解读。这些内容,本质上,和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以提高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为载体,发展当代青年职业道德,是当前职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有力途径。

二、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关联性

(一)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相应道德标准,是从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职业分工,职业道德也由此开始萌芽。人类发展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教育、医疗等有着更强职业分工色彩的职业,这些特定的职业对人们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和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要求。为了充分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从业者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加入了本职业的特殊性质,从而在多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各行各业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也包含了许多具有职业道德的内容,发展到后来,就演变成了新的职业道德——人们将这些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职业从业代表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个人道德品质世代相袭,相互融汇,从而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具有普适性的综合性职业道德规范。当今时代,处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国家道德原则的指导下,继承了历史上一些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又从多个方面出发,树立了一种不同职业的人们都能够共同遵守的要求和道德理想,帮助树立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职业道德,在的社会职业生活中,已经发挥了方方面面的巨大的作用。

(二)新时代职业道德培养要求

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道德之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在整体上,职业道德又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影响和指导,是其体现和补充。一般来说,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对社会职业本身的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体现。而影响其职业道德的因素又有很多,比如说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一个人在行业内的相关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职业道德素养更高的人,在文学素养上往往也颇有建树。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又相互融汇,因此,从当前教育现状出发,不难看出,当前教育的核心仍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社会现状和相应的行业要求提出来的。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它追求当代青年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且强调面向全体当代青年而非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当代青年,在教育内容上,更加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而非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当代青年学习如何做人,这和人们对于职业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是互通表里的,是教育的有机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个人的素质水平,也成了行业中的新趋势。而不再像应试教育一般,只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文学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审美、情操,人在其行为举止中不自觉体现出来的品质,可以说,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更好的职业操守。在文学素养培养的漫长过程中,人格品性也会经历一个新的塑造的过程,这些对于个人个性的建构、品性的完善,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作为当代青年,如果只注重职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个人发展也一定是不全面的。

(三)文学素养与高职业道德水平人才培养

技能人才的最高层次要求和目标是“工匠精神”,而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本身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的文学储备和知识涵养又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最近两年,国家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相应的,在对当代青年培养的过程中,也开始延伸出新的板块,追求当代青年个人的文学素养培养,在提升其文学修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深入推进其对于职业的认知,增强当代青年对本职业的认可,从而充分发挥其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社会与国家。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的深刻体现,对当代青年文学素养的培养正是迈向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文学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就是对一名技能人才人格品质上的培养和历练。可以说,一个拥有着优良文学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一定是一个职业道德高尚、技术技能精湛、工作能力优良的人才。

三、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当代青年文学阅读习惯

学习离不开当代青年个人的主动性,加强文学素养学习,学校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地调动当代青年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启迪当代青年,培养当代青年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当代青年,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引导当代青年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当代青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培养当代青年文学阅读习惯,加深当代青年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语文课堂教育才算成功。

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营企业;道德素质

改革开放近30年,民营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企业达8000多万户,从业人员2亿人左右,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60%以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又离不开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当今社会,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和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这就对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及成因分析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尽管目前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随着管理者受教育的增加和在公众舆论和监督下有所提高,但这还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差较远,现实中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经济利益至上,忽视社会利益;行商业贿赂;企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社会环境等得不到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这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民营企业由于生存和竞争的需要,管理者把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唯利是图。民营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企业自身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加收入。我们知道,任何商品在达到饱和之后要想增加收入、扩大市场份额,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就会出现了以次充好,低价销售商品的欺诈行为。二是在销售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减少内部支出。内部支出包括原材料采购费、职工工资和福利、水电费等,他们采购劣等材料,克扣工人工资,减少用水用电,企业工作环境欠佳,员工健康得不到保障。

2、当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有许多的民营企业者靠以前那种非正当的手段一夜暴富,这些违道德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这对当前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有很大影响,心存侥幸。

3、管理者道德诚信缺失,信用体系脆弱。表现在:他们对消费者缺乏诚信,制假售假;企业与企业缺乏诚信,合同欺诈、逃债奈赃时有发生。企业与政府缺乏诚信,政策在企业得不到切实的实施,企业阴奉阳为;政府对民营企业管理松懈,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

4、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目前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观往往过于狭隘,只强调对企业所属地域和特定人群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社会捐赠行为多从自我需要的层面考虑,对社会责任的实现仍带有强烈的功利意识,没有把实现社会责任当成内在的权利和义务,甚至还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民营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对策

我国的和谐社会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社会。要达到此要求,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迫在眉睫。其对策有:

1、首先加强民营企业管理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改变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者应努力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致富与全体人民共同致富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从仅关注企业财富积累到关注民生、关爱员工、关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和社会双赢发展,从而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习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要求企业管理者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经营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合同法、生产安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要在守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积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充分激发员工创造活力,这是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3、政府要积极服务和引导民营企业管理者,严格法制与监管。市场经济社会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法制,尤其是对那毫无社会责任感,只认钱,有意为之,坑国害民的民营企业及管理者,必须依法治理,严格监管。

4、通过开展社会道德评价活动营造有利于高尚道德素质形成的社会舆论环境。道德评价是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重手段。道德评价的任务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舆论工具,肯定和赞扬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否定和谴责一些道德素质较低的管理者,使之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用舆论这种力量来约束、引导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唤起他们的职业道德良心,激发他们的道德责任心,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抑恶扬善,逐步培养起高尚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蔺秀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0).

[2]王辉.企业管理者道德建设价值初探[J],甘肃农业,2006年第7期;

[3]马燕君.论成长过程中的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

[4]刘兆.和谐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J].中国流通经济,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