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养老保险规则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养老保险规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养老保险规则

篇1

【关键词】养老保险,碎片化,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一、碎片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碎片化”这个词可以很好的形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总体上过度分割的现实格局。我国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由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构成。另外,为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现在部分地市还探索性地建立了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然而,各种保险制度在设计上始终没有打破身份界限,因人而异、因身份而不同,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处于第一等级,企业处于第二等级,无业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处于最低。

二、碎片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打补丁”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缺乏统筹全局的规划。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初仅仅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初始的制度选择强化了制度建设的路径依赖,使这种打补丁式的碎片化发展趋势难以避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但是由于采取了“增量式”的发展路径,为扩大覆盖面打上了一个又一个“补丁”。

(二)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发展差异,造成养老保险制度的分割。养老保险制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就业形式以正式就业为主,收入形式以稳定的货币化薪酬为主,这使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在城市顺利推行。但是我国农村经济以家庭经营为主,收入形式以实物收入和季节性货币收入为主,收入水平和城镇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并不适于农村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有所差别,城乡两套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并存的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规则不合理,导致养老保险的地区分割状况难以迅速改善。在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中,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其中社会统筹部分的待遇水平与养老金发放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直接挂钩。基于我国区域间职工收入存在较大差异的基本前提,劳动人口更倾向于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和参加养老保险,并在退休后享受当地较高的养老金待遇,而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和参加养老保险。此外,由于各统筹区域养老保险封闭运行,高收入地区不愿接受区域外职工的养老保险关系,高收入地区职工也不愿意随工作变化而转出自己的养老保险关系。因此,现行职工养老保险计发规则成为限制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整合的重要因素。

(四)群体之间和地区之间保障利益的差异,阻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进程。制度改革往往涉及利益的再分配。提高统筹层次意味着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当出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冲突的时候,利益团体往往固守局部利益,导致养老保险碎片化状态的固化。一方面,收入分配的“棘轮效应”使养老保险待遇易上难下。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福利刚性使机关事业单位对于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标的养老保险持有消极态度。另一方面,地区利益难以平衡阻碍着统筹层次的提高。按照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征缴基金采用属地化管理,如果让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拿出部分基金支援有缺口的地区时,富余地区的利益就将受到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迟迟没有建立,一方面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属性比较复杂,改革涉及的事业单位类型尚未明确; 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后退休金替代率大幅下降,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反向预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方面应当坚持养老保险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参照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同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应当配套建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职业年金制度,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弥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所产生的待遇差异,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二)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规则,实施以个人缴费记录为基础的养老金计发办法。通过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规则,使社会统筹部分的计算方式与地方社会平均工资脱钩,形成基于个人历史缴费记录的社会统筹计发办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一办法不仅可以避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阻碍养老保险转移的问题,而且能够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同时,这项制度设计也能为养老保险基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三)整合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建立集中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头管理和分散管理,加大了基金管理成本,增加了基金运行的风险,提高了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因此,一方面要按照集中、统一的管理原则,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减少养老保险基金在基层部门的沉淀,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改革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管办结合”的管理方式,按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社保基金管理的通行模式,建立政府督办、社保部门监管、市场化运作的基金管理模式,提升基金运用效率,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关系顺利接续事关重大[J].中国劳动保障,2005,( 10) .

篇2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之外的第三种公共养老金计划,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并且在制度确立之后,碎片化状态将长期稳定。制度的碎片化本身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对任何公共政策安排而言,其功能相对于制度是更稳定的因素,实现相同的经济功能可以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均一化的养老金制度忽略了人们经济地位的不同和偏好差异,会产生更多的福利损耗,相比较而言,当前选择“碎片化”制度即便不是最优,亦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制度碎片化之后产生的弊端也不能忽视。

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人口在城乡之间迁移流动。乡城的流动人口中,主要包括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人口。而城乡的流动人口中,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的回迁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一个以覆盖农村劳动者和城市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制度,如果制度不能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顺利衔接,那么农民工等群体会在工作转换的时候遇到障碍,要么丧失自己已经积累的养老金权益,要么为了保留养老金待遇而放弃改变工作的机会。因此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能够做到各个子制度之间的顺利衔接。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充分考虑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和融合办法,使制度之间能够可转换、可衔接。同时,也要考虑跨统筹地区流动时的转移衔接问题。就短期内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可能有大幅度调整的情况而言,对于制度之间的衔接,可以尝试采取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折算的方式来处理;对于跨地区之间的制度衔接,在未实现社保基金全国统筹前,在地区利益因素影响下较难实现,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退还给本人的方式。

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按人群分设的,不同人群只能参加对应的养老保险制度,跨制度参保一般不被允许。但是,这种将每类人群限定在某个特定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中的做法,不合理也不公平。实际上,就个体来看,收人高低、缴费能力强弱并非完全按城乡、职业等划分,有的农村居民甚至比城市居民的收入还要高,未就业的人可能家庭经济状况也非常好,不应该限制这些人参加相对高进高出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在现行分设不同水平的多元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要解决制度衔接问题,首先应该打通不同制度之间的参保障碍,扩大各项养老保险制度的开放性,探索逐步实现不以户籍和就业状况为条件、参保人可自由选择参加任何一种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就长远来看,建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统一规范的、普遍适用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中央统筹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构想

(1)改革缴费年限

现行的城乡养老保险待遇转移接续制度会使劳动者待遇在转换过程中蒙受损失,已经积累的养老金权益得不到充分承认,增加了进行工作转换的机会成本。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不合理的政策造成了阻碍劳动力合理配置的人为壁垒,扭曲劳动市场。对于参保者个人而言,如果他因为政策不合理而放弃工作转换,那么是对个人发展权利的放弃和追求幸福的限制。如果他承认政策规则,则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应得的公平。无论哪种选择,参保者都会面临一定的福利损耗。而导致流动人口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续时便携性损失的原因在于“制度障碍”,不管是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必须缴费满15年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否则将丧失相应权益。毫无疑问,这一制度是基于城乡养老保险分立的背景而设计的,目的在于强制参保人参加某种养老保险以获得基本的养老金水平。

因此,政策优化的可选方案是改革缴费年限规定,实行“累计缴费年限+分别计算待遇+累计养老保险权益”的待遇衔接政策,即参保人合计缴费满15年即可获得养老金权益,基于权益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分别计算两种养老保险待遇。根据这一方案,由于城保基础养老金待遇计发与缴费年限挂钩,改革后待遇计算不存在制度障碍和技术难题,城居保基础养老金可以按实际缴费年限与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15年)的比例按权重发放,参保人权益不会发生便携性损失。这一方案并不存在制度转换问题,因而不会有投机套利行为的存在,也不影响城乡养老保险各利益主体的相关利益。并且,它是基于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而设计的,有利于政府逐步加大对新农保的投入而缩小城乡待遇差距。虽然参保人退休后享受两份养老保险权益,但为了避免参保人获得“双重补贴”,不应允许同时参加两种养老保险,相关部门需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管理。和旧的转移接续政策相比,这种办法体现了贡献与福利对等的原则,使得养老金制度具有更好的可携带性。劳动者既不会因为工作转移导致缴费年限不足而无法领取养老金,也不会因为流动就业产生养老金权益的丧失和缩水。

(2)提高统筹层次

虽然目前中国还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还要经历长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还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但是,这只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所要考虑的社会和经济背景,而不应该成为建立国家级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桎梏。

篇3

论文摘要:政府介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体现政府基本职能,缩小城乡二元差距,维护农民基本权益,弥补传统养老模式不足的需要。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责任的合理定位提供了有益启示。我国应采取立法先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用适度集权的监管模式取代分散监管模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专门制度等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主导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开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虽然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框架己经基本形成,但广大农村养老体制改革工作却大大滞后,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基本陷入停顿状态。其根本原因是政府这一责任主体的缺位。因此,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对农民生存权的尊重,而且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政府介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分配的是公共资源,增加的是公共利益,其实施运行需要借助政府的行政强制力量,需要政府进行介入。

    (一)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产品的性质上讲,是政府基本职能的体现

    公共性是政府的基本属性,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存在是政府的根本前提。对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基本社会职能。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理应由政府提供。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以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不能顺利进行,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缺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

    (二)从公平的角度讲,有利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农民自身的分散性和长期以来,我国“以农养工”、“以城养乡”,抽取农业剩余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城乡二元发展模式的产生,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贫富差距突出反映了农民生活贫困、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实现收入再分配,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得国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距上迈出重要一步。

    (三)从法律角度讲,是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需求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这里讲的公民既包括城镇居民,也包括农民。可见,享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全体农民的一种宪定权益,而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则是国家应承担的一种宪定义务。

    (四)政府干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弥补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不足

    家庭养老模式即由家庭供养和照顾老人。具有供养老人能力的家庭指社会意义上的大家庭(三代或三代以上),承担生产、分配、储蓄和风险保障全部功能的大家庭。这是我国农民普遍采用的一种养老模式。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代同堂的家庭越老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3一4口人组成的单代小家庭,老人独居和空巢现象比较普遍。总之,传统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在下降。上述变化迫切需要政府强化责任,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责任的国际经验

    (一)推动立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化运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同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信用度要求高,处理难度大,如果没有法律的规制,要顺利实施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借助法律手段。如德国在1889年首先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养老保险法》以后,其他国家也紧接其后,丹麦在1891年颁布了《国家养老保险法》,比利时在1900年,英国和爱尔兰在1908年,法国在1910年纷纷颁布了养老保险法。再比如,在1971年,为了促进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日本政府颁布了《农民养老金法》。可见,要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及时制定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

    (二)提供财政支持,实现农村养老保险财务的可持续性

    从世界范围看财政资金都是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甚至是主要来源渠道,政府对社会保障承担的责任也主要通过财政供款来体现,它既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具体体现,又是公共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获得充裕的资金供给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世界有数据可查的131个国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资模式表明,至少有129个国家的政府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提供财政支持。比如德国农村社会保险的资金源于参保农民的保险税和政府补贴,其中后者占到2/3:加拿大政府负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1/2,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分担一半。即使是实行完全”个人账户”的智利和新加坡,政府不但为参保对象提供最低养老保证金,同时也承诺了基金最低回报率补贴,可见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补贴是非常必要的。

    (三)履行监管职能,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

    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承担监督管理责任,是政府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导者和公共管理者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内在要求,是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平稳、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只有有效的监管,才能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个环节有效衔接,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国际上政府对养老保险监管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集中监管模式(如东南亚国家)。养老保险的筹资、运营、发放和监管都由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来执行。政府既是养老保险的参与者,也是养老保险的监管者。二是分散监管模式(如拉丁美洲国家)。养老保险的缴费被交给多个独立的主体来运作,各个机构相互竞争。政府作为一个外部监督者而存在。三是集散结合的综合监管模式(如美国)。将养老保险共性较强的部分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监管,将特殊性较强的部分单列,由相关部门进行分散监管。

    (四)建立制度框架,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化运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逆向选择、外部不经济、个人短视以及社会风险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来解决。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设计久远、关乎民生的重要社会制度,并不是个人、集体能负担的。只有对社会公共事务担负管理职能的政府才能成为这一制度的设计者。除此之外,在制度建立实施中涉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割,只有政府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下达到各方均衡与妥协,并通过规制和税收强制性的再分配手段取得必要资源,将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

    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文化、理论依据、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把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有不同做法,形成了三种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统一制度型。直接把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一般社会保障制度中;以德国为代表的专门制度型。不将农民纳入一般社会保障制度,而是为农民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日本为代表的统分制度型。既把农民纳入一般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又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责任的合理定位

    考虑到我国国情,并从充分汲取世界各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法律远远落后于实践,社会保障领域也是如此。目前,我国涉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规及其缺乏,只有1992年民政部制定并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及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尚无全国性的专门法规出台。在执行过程中也缺乏刚性,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许多方面处于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态。因此,国家应该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领域的立法步伐,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法》,来规范和调整国家、个人、养老保障管理和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和关系,以保证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快转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我国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强制的缴费制度,个人与企业共同缴纳,并且国家每年还通过财政拨款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国家财政向城镇职工的各种保险拨款额累计达2976.67亿元。以往,国家财政拨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绝大不分用于城镇居民参加的各种保险,对农民参加的各种保险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使得农村社会保险缺乏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而农村的村级单位大多没有独立的资产和固定收入,就连乡镇政府自身都是通过财政资金拨款维持运行的。导致我国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国家的财政支持和集体补贴的配套缴费,仅仅依靠农民个人缴费。从而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陷入了困境。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取代农民个人筹资。三方各自承担的比例问题,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个人所占的比例至少应该在缴费总额的一半左右,最低不得低于1/3,最高不能超过2/3;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应该根据各地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确定剩余比例承担份额,总体原则是国家的转移支付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三)用适度集权的监管模式取代分散监管模式

    养老保险的监管体制是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主要体制性保障。在实践中,我国的养老保险监管由于采取分散监管,而对制度的良性运行造成了相应的损害,并直接影响了部分参保者的切身利益,这中间既有城镇居民,也包括不少农村参保者。监管需问责,问责需赋权,这是任何监管机制都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不例外。集权监督是监督问责的前提,监管体制必须与管理责权分配相一致。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规模大的国家,在这样众多人口基础上所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其信息量极为巨大,而由一个机构集中管理如此巨大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同时我国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市场主体还不够完善,政府中管理经济的机构自身经验和技术与监管要求之间还有差距。因此,我国应该采取适度集权的监管模式,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监管的集权度,对监管机构间的职能进行调整,以构建一个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监管体系。

篇4

一、泰州新农保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发展现状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苏政发[2009]155号)精神,结合泰州实际,2010年泰州出台了《泰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泰政规[2010]4号),即新农保。办法规定凡具有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对参保对象给予补贴,缴费年满15年以上,年龄达到60周岁,未享受机关事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者可领取养老金,养老金包含两部分,一是政府全额负担的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具有统筹区内城乡居民常住户籍,年满60周岁,未享受机关事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其子女符合参保条件并正常缴费的城乡居民,不需缴费也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近几年,泰州不断加大对新农保的财政补助,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参保农民切身感受到公共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带来的好处。2008年,泰州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市养老保险制度覆盖法定所有人群。2010年,泰州将新农保年缴费间距由550元~3280元调整为100元~6000元,扩大了参保覆盖面,并将申请高龄补贴(基础养老金)人员的年龄由70周岁调整为60周岁。为方便参保农民,将缴费事项下放到涉农乡(镇),参保农民缴费、领钱只要到乡镇劳动保障所就可以了。同时整合全市社保管理服务资源,加快构建市、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4级经办网络,目前已建成全省唯一的全市联网、统一数据库、异地备份的新农保信息系统,形成了全市统一的业务经办流程和“乡镇有机构、覆盖无死角”的经办网络。并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实现“参保查询不出村、缴费领钱不出镇”的高效服务模式。

(二)问题分析1.个人缴费起点较底且地区间标准不一。泰州设置了100元~6000元缴费基数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标准,多缴多得。这种缴费标准与农民的收入没有挂钩,无论选择哪一档缴费,都不随收入的增加而联动增加,缺少制度的可持续性。另外,市级及所辖4市均根据国家、省、市文件制定各自实施办法,各地的基础养老金、参保补贴标准、扶持和鼓励缴费措施也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参保人员地区间流动。以缴费标准为例,2011年靖江按照300元、500元~6000元不同档次;泰兴按照100元~6000元的标准;姜堰则按照每人每年550元的基准缴纳档次,最高不限,各地差距明显。2.市(区)财政负担相对较重。泰州基础养老金财政补贴的具体情况是:兴化和泰兴基础养老金省和市的补贴比例为1∶1,姜堰基础养老金省和市的补贴比例为1∶2,靖江基础养老金省和市的补贴比例为1∶6。这种财政分担方式虽然考虑到了内部不同地区间经济实力存在着悬殊,但落后市(区)财政负担仍然过重。同时,由于区域调整等政策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例如,在区域规划调整中,原属于泰兴黄桥老区的大泗镇、胡庄镇划入了高港区,原属于姜堰的苏陈镇、罡杨镇划入了海陵区,这四个乡镇划入后不再享受省直补,增加了区级财政负担。3.各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企保、老农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农保之间如何转移,虽然国务院的指导意见规定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但目前无政策支持,转移成了难题;而新农保制度虽然确定了体制转轨接续的相关措施,但并未形成合理的转轨接续成本筹集与分担机制,能否实现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还有待观察。被征地农民,一部分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一部分直接进城当了工人,虽然农保转企保有政策,但需补差额较多,农民的积极性并不大;而经济开发区又存在双重保险现象,当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已达到300元/人•月,同时这部分人员又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一人两种保障措施同时享受,财政需双重补贴,增加财政负担,同时又不合理。4.基金的保值与增值遇到瓶颈。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新农保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没有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持续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养老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带来一定风险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新农保工作的普遍展开,农保基金总量会急剧增加,如何利用现在基金的滚存结余运营来达到保值与增值的目的,以便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成为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执行的是《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其基金结余只能用于购买国家定向债券或在国有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其收益率远低于通货膨胀水平,增加了基金出险的风险。

二、完善新农保制度的思考

(一)加强相关制度政策调研,有效解决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接轨转续问题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应保持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具有与新农保的衔接接口。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赋予参保人员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的全部受益权,使社会统筹账户成为一个可以携带的账户形式;制度设计上,保证当参保人员身份转变后能够实现养老保障待遇的转移和参保年限的积累;加强社保信息系统建设,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就业,可以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顺利地与新农保账户进行转移。2.新农保要保持适当的弹性,预留制度接口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衔接,保持制度的兼容性。在全市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接续的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改进养老保障基金的计发办法,把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归集和承认;推进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账户信息共享,使社会养老保障关系在城乡之间、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正规就业劳动者与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之间、本地户口与外地户口劳动者之间实现衔接与转移,真正实现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障的有效衔接。

(二)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确保新农保基金来源的稳定省财政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市、市(区)的补助力度,对市辖区制定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区划调整中划入市辖区的乡镇应当参照原所在市享受省级财政补助,从而保证新农保基金来源的稳定。一是建立新农保财政补助支出预算增长机制。二是提高个人账户存款。应当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确定当年的缴费基数,避免确定缴费基数的主观性。建议农民个人按上年纯收入的8%缴纳养老费。这样,不仅使新农保更具灵活性、保障性、可持续性,在模式上还可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对接,虽然保障水平上还不能与企业职工一致,但是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个人缴费率都相同,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公平。

(三)建立个人账户参保激励机制,合理解决个人账户积累少问题1.提高农民的参保年龄,将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挂钩。由于农村人口的就业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因此建议将参保年龄提高到21岁,使参保人在有经济能力时参保;继续将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水平挂钩,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每超1年增发的奖励性基础养老金(2元~10元)做适当上调并与缴费基数适当挂钩,激励农民尽早参保。2.鼓励农民选择高档次的个人账户。通过提高对个人缴费的补贴标准,选择的档次越高个人账户的补贴就越高,具体为选择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以内的补贴30元/人•年,每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10元/人•年,最高不超过100元/人•年。3.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深入了解新农保的各种政策,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建议组成新农保宣传推广工作组,分期分批组织人员进村入户面对面进行宣传解释,把新农保强农惠农的好处讲透彻,把政策法规的实施细则讲明白,如什么时间到什么地点去干什么;把涉及数字的事项及相互关系交代清楚,如年龄与缴费的关系、缴费标准和领取待遇的关系等,引导农民对新农保由“冷”变“热”。

篇5

一、社会保险参保情况

截至2011年6月底,区参保企业12256家,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11861人,新增13851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7.0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44762人,新增993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65%;参加生育保险97347人,新增722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4.56%;参加工伤保险218058人,新增1577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7.77%;参加失业保险104430人,新增950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5.83%;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68541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83%;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58122人,其中参保缴费30611人,享受基础养老金27511人;全区共有48871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其中参加生活补助24608人,参加基本生活保障1693人,已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22570人。

二、主要工作的开展

(一)社保扩面

1、加强《社会保险法》的宣传培训工作,以此推进社保扩面。上半年,面向社会有计划、分层次做好《社会保险法》贯彻实施前的宣传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加强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普及,促进区社保扩面。2月21日至25日,会同区企业联合会举办5期企业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培训班,区鞋业协会、服装行业协会、餐饮业协会等28个企业协会的330多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同时,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法》宣传活动,5月22日在双屿中国鞋都与人事劳动局、总工会进行《社会保险法》宣传活动,向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普法宣传,并就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有关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2、以缴费工资申报和年检工作为抓手,有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通过缴费工资申报、社保登记证年检、企业评优评先和社保网上申报业务,多举措并进,促进社保扩面。据统计,目前实行网上申报业务单位有7588家。同时,今年4月份启动2010年度社保登记证年检工作,现有3500余家单位进行年检。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1、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去年初实现60周岁基础养老金百分百发放,并做好45-59周岁人群参保缴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开展了对16-45周岁人群的参保缴费工作:

一是2月份召开区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所长和街道(乡镇)分管领导参加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座谈会,部署今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任务。二是3月份组织区社区(村)劳动保障协管员300多人举办5期培训班,并对培训人员进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知识测试。三是4月份协助区政府召开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进会。四是5至6月份重点赴藤桥和双屿、仰义等地指导业务,督促工作。

2、继续深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在做好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温政办〔2008〕170号文件精神,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截至5月底,由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转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累计12705人。此外,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展开认真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三)医疗保险

1、精心组织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居民医保市区参保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参保人数近1.7万人。由于这一参保群体年老体弱、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都较低,为做好这项工作,精心准备,专门设点咨询,印发宣传单,通过《今日》等报刊加强宣传,对街道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集中培训和指导,确保制度顺利实施。制发社保卡4千余张、门诊证历近2万本。同时,2至3月开展了居民医保成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据统计,区参检成年居民有5492人。

2、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服务工作,监管服务实现互动。目前,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共有33家,其中医院20家,药店13家,有9家是2011年新增的。在做好对定点医疗机构常规性审核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市局统一部署,重点与不定期开展稽核工作,引导良性医疗消费,确保基金安全,并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书;另一方面,强化服务环节,在具体工作开展或监管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主动协调。同时,针对今年新增加的定点医院和药店,开展1对1培训指导。

3、认真做好“新农合”职能移交准备工作。从4月起开展工作调研,并多次与卫生部门进行衔接,现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4、配合市局做好医保“一卡通”工作。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全力配合开展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暨医疗保险“一卡通”各项工作,实现医疗费用的即时结算。

(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截至5月底,区15个街道1个乡镇164个社区共计100095名企业退休人员和城镇老年居民纳入了社区管理。一是加强街道、社区退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深入社区指导工作,累计开展运动会、讲座、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和节日慰问、住院、困难、丧事慰问等各类活动11750次。二是做好专项经费的管理、拨付工作。三是抓好一年一次的各类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杜绝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五)窗口建设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以深化作风建设和创建“五型”机关活动为抓手,制定全年学习计划,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继续做好由科长担任的值班主任制度,为参保群众答疑解惑。三是做好即办制的落实。四是在业务大厅全部窗口设置实时评价器,把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权交给群众。五是强化内控建设。排查岗位风险,对岗位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加强业务稽核工作,建立两人一组的监督审核机制;严格落实分局《业务办理规则》,规范业务办理。五是汇编业务及政策。将日常业务办理中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汇编成册,发给每位职工学习;同时,将2006年至今常用业务政策文件分类汇编,印制成册,方便窗口查阅。六是规范案管理。对建局20多年来的业务档案进行整理规范,现已整理8千卷,近全部的1/3。七是办好来信来访。今年1至6月共接收来信来访件11件,已全部办结,确保了“有诉必理、有理必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现有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繁重的工作量,很多工作是靠加班加点来完成的。

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困难。主要是政策缺乏吸引力,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不稳定。

3、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参保范围还未能实现完全覆盖。主要是1998年以前(第二轮土地承包前)国家因铁路建设等重点工程而征用土地的这部分被征地农民没有被列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对此意见较大,认为政策有失公平。二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且缺乏正常增长机制。目前市区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只维持在每月260-340元之间,而2010年市区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已达到人均月养老金1696元。低保障水平不仅不能调动广大被征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而且也难以提供其由农民向市民转型所需的生活成本。三是有的街道乡镇所属的被征地村,征地时没有征地到户只是征地到村,存在现有被征地人数多,而核定的参保人数少的情况,参保对象难以确定。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分局将紧紧围绕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开展各项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险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在7月1日实施后,为做好这项法律的进一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将根据省、市、区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各种学习宣传活动和执法检查,使《社会保险法》能深入人心。

(二)社会保险各项扩面任务的落实。紧盯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继续以社保登记证年检、网上业务申报等工作为抓手,推动社保扩面,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符合条件并有参保意愿的城乡居民参保缴费,重点抓好16-45周岁参保人群的参保缴费工作。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督促和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参保缴费工作。

(四)“新农合”移交和医保“一卡通”建设。按照市局部署,认真做好“新农合”移交后的业务运作,确保平稳实施。配合做好市区医保“一卡通”建设。同时,做好未成年人医疗保险续保缴费及门诊证历卡的制作。

(五)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

篇6

我国养老保险由如今的市场经济模式逐渐代替了计划经济体制,养老保险正处于明显的转型期。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人均GDP较少的形势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符合我国具体国情。本文从养老保险的模式入手,对我国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了我国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关键词】

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改革

0 引言

我国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明显的零散化特点,使职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化的人员流动受到阻碍,社会互济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也无法有效面对养老保险的财务困境。所以需要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构,打破职业界限与城乡界限,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的建立实现统一化。在2009年初,事业单位试点启动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消息,吸引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当前的状况来看,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1 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模式

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与养老保险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化进程的产物。世界各国按照管理方式、资金来源及筹资方式的不同可将养老保险制度分成如下模式:

1.1 社会保险模式

在养老保险模式中最普遍的就是社会保险模式。它的具体特征包括:筹资是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完成的,国家提供很少的或者不提供资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后一般实行现收现付,年内平衡,保留积累很少;养老保险基金推行的是代际分配,也就是在职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于直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分配养老金时主要倾向于低收入退休者,展现出社会公平性;一般都已经确定了养老金待遇,按照统一金额平均发放或一定比例的退休前收入来确定参保人的养老金待遇。

1.2 储蓄积累模式

实际上储蓄积累模式就是国家强制实行个人养老储蓄的制度。它的具体特征包括:一是个人账户的建立,将雇员与雇主的缴费都存到雇员的个人账户;二是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决定了雇员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可以对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进行投资,养老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回报率的影响。

1.3 社会救助模式

社会救助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对社会上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进行照顾,就是通过调查家庭收入状况,补偿那些人均收入要比规定水平要低的家庭的老人,政府财政是其进行资金补偿的来源。这样的制度成为养老保障或社会保险制度的辅助制度。

1.4 养老保障模式

养老保障模式的具体特点包括:个人与单位都不需要缴费,是由国家的一般税收提供了保障资金;只要是本国的老人,都能够享受到养老金待遇;不管收入高低养老金待遇一致等额发放。

2 我国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缺乏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但表现在行业之间存在着不统一的制度,也表现在地区之间存在着不统一的制度,不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还集中反应在养老保险基金不统一的支付标准与缴费率;我国当前各行业、各地区的养老保险保持在20%到30%不等的缴费率,例如缴费率较高的煤炭行业将近25%,各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缴费率差别,湖南省达到25%,广东省则为19%,养老保险金在具体支付标准上主要采用的是按照员工在职时每个月薪资的规定比例进行发放的办法,但是各地存在差距较大的发放比例。这种不统一的制度,也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首先,不统一的制度让其自身缺乏严肃性,给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养老保险是行业、地区的政策,而非国家的政策,使顺利发展养老保险事业受到影响;其次,因属于不同地区的企业,即便是相同行业,企业之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也具有不同的费率,产品有不同的生产成本费用,就具有不同的竞争能力,企业受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最后,因各行业、各地区养老保险金具有不统一的筹集与支付水平,给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形成了阻碍,从而无法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

2.2 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影响到改革

全国缺少一个专业性强、具有国家权威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机构。当前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来负责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退休问题,由商业保险来负责不属于社会保险的老年保险。这种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定及多部门同时管理的做法对我国发展养老保险事业将产生不利影响。在改革中也比较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尽管多个部门一起参与,存在人多好办事的情况,但是如果不能集中决策权力,过度分散的管理体制,使得改革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由于不集中的决策权,使得最终改革方案无法确定。实施起来也是比较混杂,说法各有不同。此外,有太多的部门参与到改革中,很可能由各部门拼凑出最终的改革方案;由多部门来对一项制度进行管理可能会导致相互抵消改革的动力。在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整个社会制度中,这种情况出现过多次。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险机构缺乏统一性,缺少一个专业性的负责退休金增值的监督机构。因此改革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行相当充分的讨论,并且最终对其实施方案予以确定。但是需要集中起来讨论设计改革方案以及实施过程,只有这样制度设计部门才能明确责任,并且保障在实施中新的改革方案具有权威性。但是通过我国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考察中得知,这种决策权力本应集中起来的,现在却分散着。由多个部门实行管理决策导致了部门互相牵制、决策权责模糊、主管部门的威慑力极大下降,这对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的危害性。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养老保险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应该将其进行统一的制度安排,同时服从权威的、统一的管理,进而需要集中强力推进、集权管理及决策权力。

2.3 投资管理效率偏低,存在严重的养老基金贬值现象

收入再分配是社会统筹基金具有的基本功能,所以其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的方式,流动性是其进行投资的第一原则,也就是满足支付的需要。然而储蓄就是个人账户基金具有的基本功能,所以其实行的是完全基金制的筹资方式,基金需要通过不断积累来扩大个人账户当前的规模,防范通货膨胀风险,达到保值增值,保障高额投资收益是其管理的重点。曾经规定社保管理机构具有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其基金营运职能分离是我国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进行交叉管理。对两种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的结果就是个人账户资金忽视了保值增值的要求,进而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的严重贬值。与此同时因缺乏约束激励机制,公共管理机构在现收现付制下对养老金进行管理,执行单纯的收付结算功能就已经力不从心,存在诸多弊端,对养老基金在统账结合下执行投资职能的管理就更是难以做到。此外,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仅局限于存款与国债,在存款利率多次下调的情况下,有限的盈利空间,这就造成了与资本市场相比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要偏低,并且投资局限在存款与国债上,对通货膨胀风险难以抵御。

3 我国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3.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实现统一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实现统一有利于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主要体现在身份的平等性,不管是企事业单位员工、国家公务员,还是农民工、自由职业者,每个人应该承担无差异化的自缴比例,以后均可享受相同的养老标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实现统一规则、统一制度,促进城乡实现全面覆盖、每个人都有保障以及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需求,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3.2 社会养老保险需要加强法制化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时,一般是以制定或修订的相关法规为引导,以相应的实施细则为前提,再具体组织实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保险的立法已经晚了一百多年,从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的形势看,我国养老保险加快立法步伐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我国当前应尽快颁发《社会保险法》、《社会养老保险法》及《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等相关配套法规,使得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3.3 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公司的监管

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不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更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产生影响。所以养老基金公司在执行投资中既要注重收益性、流动性,更要注意安全性。由于养老保险基金公司身处的特殊地位,要格外谨慎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必须形成有效的约束、进入退出机制。各国通常都是通过对其风险种类、投资范围、保障最低收益、现金准备金等展开全程监管。

4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单纯的解释成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破除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的建立实现统一化,形成城乡全面覆盖,每个人都有保障,这就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钟仁耀 《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篇7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补贴;河北省;财政补贴;基础养老金;老龄化社会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087-03

随着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养老保障十分薄弱。国务院于2009年9月1日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国家推出的又一项重要惠农政策。截至2012年底,河北省已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的全覆盖,新农保制度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河北省新农保制度仍存在制度吸引力不足、保障效果欠佳、资金积累不足等问题,影响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新农保的稳健性与制度结构的优化,本文提出若干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促进河北省新农保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河北省新农保制度运行状况

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河北省对如何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做出具体要求,于2009年11月正式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

2009年河北省在18个县区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涉及农村人口683.3万人次。截至2011年底,河北省先后有3批106个县纳入国家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居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从2012年7月1日起,河北省最后66个县(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至此,河北省172个县(区、市)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与此同时,原本“城乡有差”的新农保和城居保将统一按照城居保标准执行,实现城乡养老保险无差别。参保人可根据个人意愿在大框架下选择参保档次,目前居民缴费档次统一确定为100元~1 000元10个固定数额的档次。原本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动机制也予以废止,老年人的养老金领取不再与子女缴费挂钩,自2012年7月1日起对所有超过60周岁老年人均统一发放基础养老金。

从政府补助看,中央财政负责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省、市、县(市)政府对缴费的参保人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政府每年代其缴纳81元养老保险费。

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目前由中央财政全额补助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试点县(市)区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参保人可适当加发地方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河北省全省172个试点县(市、区)共有3 334.57万人参保,参保率达到95.77%,共有789.71万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基金支出总额为49.12亿元。

二、河北省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立法规范

要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就要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保障。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大都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推行的,具有法律强制性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一部能从整体上专门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基本方案和各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先是靠原民政部1992年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来推动工作,后来下发了《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点》《省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意见》(2009年)等一系列相关政府文件,这些文件只是以通知形式印发到各地,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权威性较弱。

(二)资金来源不充足

从我国及国外的实践经验看,财政支持是否切实到位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是否高效和可持续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说,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财政难脱其责。从实际情况看,相对于老农保,尽管政府角色由过去的“政策支持”转变为“政府补贴”,但政府补贴的额度偏低,与城市水平有较大差距。当前,中央财政给60岁以上农民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与农民消费需要相比标准过低;河北省各县市基本实行地方政府向投保农民补贴30元的政策,该补贴力度与农民的期望值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目前各级政府尤其县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较大,新农保资金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政府财政补贴,是诱导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财政资金能否到位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意愿。尤其是对较高层次缴费给予补贴,可以促使农民选择较高档次参保,是有效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所以,财政资金来源不充足,势必会影响农民的参保意愿,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影响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政府补贴不足,新农保的缴费档次水平也较低。河北省根据国家要求将缴费水平分为每人每年100元~1 000元10个档次。大概进行一下测算,假设参保人从16岁便开始缴费,缴费档次为最高的1 000元,那么到60岁时,他的缴费总额为44 000元,再加上政府每年补贴的30元(合计1 320元),个人账户总金额为45 320元,根据目前的发放办法,60岁以上农民月养老金待遇=基础养老金(55元)+个人账户总额÷139,如果不考虑较低的利率及其他增值因素,60岁以后其个人账户中能领取的养老金326.0元,加上基础养老金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为381.0元,这远远低于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的养老金水平。而从试点实际缴费情况来看,农村居民大都选择100元缴费档次,按以上假设预期养老金领取额度仅为86.7元。缴费档次设计水平较低,可以增强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降低其缴费难度,但也会严重影响新农保基金积累和将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若不及时调整,新农保在运行几十年后,养老金的发放可能会出现像旧农保所支付的养老金一样,低得不值一提,这种预期会直接影响着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目前的新农保制度对村集体补助缺乏硬约束,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很多村集体,几乎没有能力为农民参与新农保提供资金支持,大部分农民得不到集体补助,也会影响新农保基金积累及可持续发展。

(三)制度规定不具体

河北省政府通过的实施意见,在具体制度设置上并不具体,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励机制责任划分不明确。河北省新农保在激励机制责任的划分上,并没有对如何给予参保农民适当补贴做出明确规定;省、市、县的责任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没有对村集体给予参保农民补贴做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对乡村企业给予务工农民缴费补贴做出详细说明。二是农民缴费激励规定不详细。可以说河北省在新农保制度框架设计中是体现了缴费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规定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农民,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缴费超过15年的参保人可适当加发地方基础养老金。但是没有进行具体设置,缴费档次与补贴档次之间,以及缴费年数、档次和基础养老金发放额度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界定。由于无强制性,大多县市不会在此方面增加投入,这无疑会导致此项激励机制落空,最终使得参保人就可能会按最低档次和最短时限来缴费,使得筹资水平较低。三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约束缺乏。目前实施的新农保由试点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普遍缺乏独立的专业监督机构,不能有效保证基金不被挤占、挪用,不能有效保证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这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信任感。

三、促进河北省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责任

新农保要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势必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证,以法律法规规范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打消农民的各种顾虑。首先国家应该在现有的《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养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新农保的主要内容、遵守的原则、监督机构及管理体制等,为新农保提供健全的法制环境。在此基础上河北省各地区再根据本地区农村具体情况,细化操作办法,确保全部农村居民都能老有所养,都能得到适当的养老保障。

(二)提高财政养老金补贴标准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要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支出也要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保资金的供给,并且要不断提高补贴标准,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支出的均等化。中央政府要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地方政府则应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个人账户补贴标准,增加预期的农民未来养老金发放额度,增强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外,地方财政预算每年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建设,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完善基金来源保障机制

首先,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加强监督力度,明确处罚措施,切实保证国家财政补助的部分能够如期兑现,让参保农民真正感受到新农保制度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其次,河北省也要建立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机制,保障不会因各种原因出现新农保资金不到位情况。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明确地方财政补贴在省、市、县三级财政的分担比例。贫困地区财政资金紧张,为保证其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及持续性,中央政府可以适当分担地方财政缴费补贴,分担的标准以地方财政困难程度而异。再次,适时调整新农保养老金缴费规则。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断富裕起来,一部分人完全有能力承担高档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因此可适当扩展新农保的缴费档次。缴费档次较高的可采取按季或按月缴纳。为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对于缴费档次高、缴费年限长的农民,要明确政府的激励机制。

最后,要拓宽筹资渠道,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新农保基金除来自于政府、个人和集体外,还可以考虑从其他方面筹集,如可来自部分国有企业收入、福利彩票发行收入等。在确保资金筹集的同时,还要努力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目前还缺乏适合新农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建议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验,对新农保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短期内可考虑购买各类债券,但收益较低;长期可考虑开发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

(四)适时、逐步调整养老金保障水平

按目前新农保政策测算,新农保养老金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今后在财力允许情况下,应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使农村居民能获得适当水平的生活保障,增强生活安全感。首先,从新农保缴费来看,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办法,河北省可以根据各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确定恰当比例进行缴费,不断提高缴费水平。其次,从总的保障水平看,可参照计算低保标准的“生活需求法”。由河北省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农民家庭基本生活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得出基本生活需求,在扣除各地土地出租收入后,得到新农保保障总水平。新农保保障总水平扣除个人缴费收益部分,即为政府及集体应补助部分,此部分再在各级政府间划分恰当的比例。最后,从长期来看,新农保保障水平应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水平看齐,使农村居民也能获得均等的养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金峰,金炳彻.河北省新农保试点推进中的难点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12,(1).

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养老保险 问题 对策

一、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发展的好坏及稳定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甚至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所以,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工作事关国企的发展及职工的个人生活,其能否得到合理的解决对我国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从目前的国企养老保险的发展来看,国企在养老保险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本文就粗略的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保险制度内部的“二元”格局的长期存在

近年来,养老保险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正逐渐被打破。但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得以完善、国企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却出现人员流动难、人员流动无保障等不利于改革进一步推进等问题。究其原因,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执行的是不同的养老制度,由于相互间的不衔接,不仅使流动人员退休前养老保险关系难以接续,也造成企、事业退休人员间养老待遇存在较大差距。

(二)养老经费紧张,财政压力增大

国有企业退休人员退休费由单位经营所得支出,在退休人员逐年增多、退休费用剧增的情况下,财政支付压力巨大。尤其是对自收自支类国有企业来说,在退休费用支出一旦超出单位预算的事业经费时,原本引以为豪的“铁饭碗”将成为易碎的瓷器。随着统一的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原始基金积累的缺乏,必将引发养老保险又一个隐性历史债务的形成。

(三)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增值困难

国有企业在养老保险的制度改革中,也实行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和使用,这是非常不错的做法。其目的,一个是通过个人账户的建立可以激发企业职工参保的热情,达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促进他们的投资向养老个人账户倾斜。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有企业支付职工退休金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方面带来的压力。要解决国企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最关键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实现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实现个人账户的保值和增值,就会打击国企职工参保的积极性。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企职工的个人账户在增值保值上还很难实现,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

针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我们可以多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养老保险经验。

二、国外养老保险经验借鉴

智利是西半球最早建立社保制度的国家之一,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采用现收现付制,它广泛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并且在部门和行业之间条块分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财政收支失衡、收入分配不公以及低效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养老金制度逐步陷入危机。1980年11月,智利颁布了第3500号法令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私有化改革,自1981年5月起实施。这是一种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由私营机构管理运营和政府监管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智利这种新的养老金制度运行良好,效果显著,在国际上被赞为智利模式,为南美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所借鉴。

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形成,建立个人账户,基金完全积累。参保人按月将工资收入的12.3%左右缴至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0%存入个人账户,0.9%作为参保人的残障保险金,由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转交给指定的保险公司,1.4%左右作为管理费用(平均数字,各家不一)。个人账户资金资本化。参保人可以选择不同风险和收益的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及其投资收益一同存入个人账户。私营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智利个人账户由私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和运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市场准入标准较低,资本金只需50万美元,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私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参保人的个人账户;发放和管理参保人的养老金;代表参保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购买健康和伤残保险;依法投资养老基金,进行多样化和低风险的金融投资;提供信息和服务。全国最初设立了12家,最多时一度达到23家,经过优胜劣汰的选择,目前仅存6家。自主选择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参保人可以自主选择一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将养老基金交由其管理运营。对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服务和投资运营业绩不满意时,可以随时更换管理公司。为了避免管理混乱,经过多年实践,目前规定参保人在一年中可以更换三次。

参保人退休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期支取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也可以选择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保险,然后由商业保险公司支付养老年金。目前测算,按照平均缴费和收益水平,参保人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超过70%。如果参保并按照规定缴费的人退休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养老金水平的,国家负责补足至最低养老金标准。参保人退休前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时,本人或家属可以支取个人账户资金。

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要责任是:

1.立法。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将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实现养老保险制度新旧体制的顺利转换。

2.最低保障和转轨责任。如果参保人按照规定参加保险并缴费后仍不能达到最低养老金标准(每月100美元),政府将负责补足,并保证参保原养老保险制度下参保人的权益,不因体制转换而受到损失。

篇9

养老公正退休制度

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现状

从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养老保险体制是现收现付模式,对象主要是城镇职工,由于当时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轻,经济发展较快又处在计划经济时期,保证程度较好,但由于的冲击,和随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旧体制的问题日益显露,最主要的是收不抵支,难以平衡,为改变这一状况1990年后,国务院先后颁布了3个重要法律文件:《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年),《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5年)和《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目前我国实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就是主要依据这3个法律文件而形成的。

从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和支付看,尽管名义上是全国统一的,但实际上,对于不同身份和不同地域的就业者来说,差别却极大。对于公务员以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就业人员,个人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其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预算,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水平大约为职工在职最后一年基本工资的85%左右,对于其他事业单位,特别是已经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其职工按照企业职工缴纳和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

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家有关养老保险体制的政策法规在一些具体操作方面也给了省、市、自治区一定的自。总之,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基金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从基本内核看,这一制度是合理、有效的,但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较大的具体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让在职的一代人既要继续承担供养上一代老人的义务,又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进行部分积累。

二、退休制度与公正及我国现阶段的退休政策分析

退休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退休则与劳动者领取养老保险金挂钩。劳动者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并符合相应的缴费标准后,才能领取到相应的养老保险金。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并不是富裕国家,特别是捉襟见肘的养老保险基金,因此,当养老保险基金不能达到按需分配时,其作为稀缺资源的属性将毋庸置疑。

市场经济中,在“经纪人”假设和市场失灵的作用下,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资源的分配不公也会难免出现,而当资源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管理时,那就必须控制这些资源分配的原则。从分析来看,延长退休年龄会使当代人增加工作时间,相应的减少他们的闲暇时间,同时推迟退休短期内会引起当代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的少。特别是在制度转型的历史时期,一些政府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引起了更大的代际债务转移。

目前影响退休公平的最大瓶颈是“养老金双轨制”,其主要的不公平之处表现在:从退休前的个人缴费来看,企业人员要缴纳养老保险金,公务员和大量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然享有计划经济时代保留下来的养老保障特惠待遇。另外,养老退休制度中的板块分割、制度碎片化等等引起的不公现象同样严重。在衡量退休政策市,如何判断制度是否公正、正义。退休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属于公共利益,而政府的任务就在于提供和服务于公共利益。我们应该在发展中需求公正,保证制度的持续性。退休政策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使其不能维持下去,以至于给制度内的人和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从而引起公正的损失,这个制度自身的分配程序无法持续发挥作用。现行的退休政策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之前的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当做出调整和改革,否则会影响更多人的利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程序会在发展中失去公平。

三、实现养老退休制度公正的建议

1.公平原则。它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平等,即每个人都允许一句规则去获得退休的权利,获得闲暇时间以及取得相应的养老金。尽快消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养老退休制度应该是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基本公平、公正的享有相同的退休权利。

2.弹性原则。由于人在天赋、能力、性格、志向等各方面时千差万别的,尽快可能起点公平,程序公平,但结果可能出现差距。所谓弹性退休原则指的是,在规定最低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等方面具有某种弹性,可以较为灵活的选择退休时间。

3.公平执行原则。执行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因此在推动退休公平时,需要老百姓强化公民权利意识,政策执行者重视执行公平。

4.实施全国统一的养老制度。一是养老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公民;二是养老制度要单一化,国家要建立公民统一的养老制度,提供公平的制度保障。三是养老金的征集要实行全国流转,建立养老金账户的一卡通。

四、小结

退休以及退休引起的权利正义,不仅要求政府提供更加公正、公平的制度安排,同时也要我们树立一个公正的正义观,我们随追求的社会公正,是要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是不否认差别,消灭差距,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而充分挖掘每个社会成员的潜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体现公正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保障公正、公平方面做出典范,为社会营造公正之风。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问题;应对措施;探讨

引言

当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地改善,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旧存在较大不足,制约了养老保险基金效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全面分析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养老保险基金概述

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称为退休基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就是员工在工作一定年限之后退休自雇主所获得之给付。能够采用定期给付或者一次给付的方式。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专用基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性。实行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确保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政策。社会成员均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对象,在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给付、筹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不论在具体实施环节还是在管理过程中均体现了政府或者社会行为。其次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个人账户预筹,通过储备的方式在未来养老时可以使用。第三,养老保险基金的互。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劳动者养老风险,实现社会互助。

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是养老保险基金从最初的收缴到最终的支付过程中,因为其中涉及到的管理环节较多,管理效率较低、管理主体较多、管理层次较低等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的风险。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主要表现在基金管理不能实现预定目标,无法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当前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当前养老保险基金已经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统账结合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养老保险基金中所含的隐形契约被废除,传统的职工投入到收益的模式被打破,导致很多老人账户出现了资金积累为零的情况,从而使这部分由隐性契约所形成的隐性负债显性化。政府打算由现收现付融资的社会统筹资金来偿还隐性债务,其收入主要来自企业缴费。此外,在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时,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资金管理方式是混账管理,那么若社会统筹缴费小于离退休职工所需要领导的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基金就会被直接挪用,那么结果不但使企业和在职职工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支付和在职职工自己未来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的双重任务,还导致在职职工按照全新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缴纳的个人账户由于被挪用而出现了“空账”的情况。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住到2016年底,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出现“空账”的数额已经超过了九千亿元,并且表现出较快地增长态势。随着“空账”数额的不断积累,将会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较大的风险,还会直接影响到当前参保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积极性。

2.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法律手段较为薄弱

现阶段,国内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已经基本形成,国务院下发的相关条例和文件是其主要参考标准。从当前国内养老保险基金发展需要来分析,养老保险基金总体法律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养老保险基金法律制度并未形成统一的规定,适用范围较为有限,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覆盖面积较小,养老保险基金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对于养老保险基金具体实行过程中也并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进行参考,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在实行过程中法律责任制度不够完善,法律效力较低。由于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出现了较多不透明的管理机制,暗箱操作、资金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而养老保险基金如何运行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本常识,对于其全面了解公众有着不可争议的权利,这也可以增强公众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监督,从而增强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效力。

3.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依据较为欠缺,不能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国内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时,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督总体较为分散,很多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很多问题仍旧没有完善的法律进行参考,对于出现的骗取、冒领、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行为相关的制裁措施也不够给力。在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劳动保证部门、审计部门、财政监督部门并没有形成合力,多头监督、各自为政的情况普遍存在,降低了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协调效果。这样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还增多了被查企业的实际工作量。此外,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的上下级在信息共享方面不够完善,风险管理协调性较差的问题普遍存在。例如:在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进行行政监督时,若财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并没有形成合力,那么对于财政账户的实际操控情况较难完全掌握。

4.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所用技术手段结合程度较低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在进行风险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各种风险管理手段得到有效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多数情况是,所用的手段往往仅仅为其中的一部分。例如,若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时,内部控制措施使用较多,那么外部监管往往缺失严重,而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均是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根本;再如,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时,外部审计工作通常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而抽样方式仅仅是众多方式的一种,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也有自身的风险。

三、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1.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

当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国内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应当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机制,通过采用法律手段的方式对养老保险市场的“投、管、支、征”等方面进行完善。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应当对参保人的义务和权利进行明确。养老保险并非免费午餐,参保人的义务和责任是并存的。其次,从法律层面上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进行完善,将各个部门、个人的职责进行明确,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第三,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透明度、投资规则等方面进行明确界定,保证基金可以安全运行。此外,对于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如何进行全面有效监控,在法律层面上均应当有着明确规定,将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之间的衔接进行紧密结合,同时根据制度环境的不断变化,形成动态性运行风险管理调整机制。

2.增强财政管理,防止出现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财政风险

首先应当编制社会保险预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板块式”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模式。也就是在政府预算的范围内,对养老保养基金进行单独预算。其次,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政策扶持,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渠道,增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3.大力推行企业年金,对养老保险体系进行完善

当前我国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投入方面仍旧有着较大的压力,因此若但但采用政府投入的方式确保养老保险基金正常运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出完善的企业年金制度,有利于降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财政风险。

4.尝试开展商业养老保险基金

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所用技术手段结合程度较低的情况,尝试开展商业养老保险基金是较为有效的。商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补充之一,均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发挥出应有作用。具体实施中,应当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的主导效用,提供更多的保障产品和更高的保障程度。四、结语综上分析,当前国内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为使养老保险基金更好服务于人们,政府、单位及个人均应当主动承担起自身责任,多方入手形成合力,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风险与管理风险——基于美国联邦社保基金管理经验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8-13.

[2]"山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省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0,05:104-108.

[3]叶颖刚,管冰城.我国养老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路径及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J].时代金融,2015,24: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