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篇1

关键词:4G;移动通信技术;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4G移动通信技术出现,是无线通信技术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一方面将3G与WLAN集于一体,能够快速传输高质量的数据、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另一方面能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通信服务的要求。通过对比,4G通信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我们所谓的4G,也就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只是一个通用的名称,是近些年全球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4G网络结构可分为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和应用网络层三层。其中,物理网络层可以提供接入及路由选择功能;中间环境层对网络服务质量进行映射;应用网络层主要负责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与应用网络层之间的诸多接口都是开放的,更易于下一步的发展和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提供给客户的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通信服务,并将其运行于多个频带,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含诸多运营商、服务商。具体而言,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动化

4G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化,即是忽略人们的地理位置,实现了一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高速信息传递模式。重点是无线,距离也要更远,如果以基地台为圆心的话,传输距离要超过10km。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已决定了其在现代通信中的重要地位,传输距离更远,意味着其建设的进度要更加快速。

(二)宽带化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宽带化是对用户特殊业务需求的满足,包括视频业务以及流媒体等业务。之前2G和3G网络已部分解决了用户的语音需求以及数据传输应用,而在4G网络中最能体现其宽带化的是视频应用。尽管3G已经向视频宽带逐步发展,但是其发展能力有限,本质上并无太大变动,如果用户过多,就会导致宽带拥堵现象。4G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宽、频谱利用率以及吞吐量都要数倍于3G移动网络。

(三)IP化

4G移动通信技术另一特征就是IP化,也就是说能够支持IP协议。具体而言,是以IP协议为基础的网络世界,任何一个使用者均拥有一个专属的号码,在任何地方都能利用4G移动通信技术接入网络。

(四)融合化

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无线技术在NGN架构下进行融合和共存,各种无线技术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多层次的无线网络环境。

(五)灵活性

4G移动通信技术采用的是智能化技术,使得其能够自适应的对资源进行配置和优化,可以对通信过程中发生的业务流程进行处理,以确保通信数据量的要求。

(六)兼容性

4G移动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球统一,是一个全球服务标准,使得所有的移动通信服务商的用户都可以接入4G服务,客户拥有一部手机即可在全球任何地方实现通信功能。

(七)层叠系统

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一项重要特征是其层叠系统,也就是说需要同时使用两个离散频谱,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实现1Gbps的峰值速率,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宽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其在小于3GHz的频段分配10MHz连续频谱是无法实现的,而且在高频段无法实现无缝全域覆盖以及高速移动,所以需要同时使用一部分小于3GHz的频谱。

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G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还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运营商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现阶段,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4G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统一世界通信制式

虽然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兼容性要远远超过3G移动通信系统,但是仍然需要面对全球范围内通信制式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世界各大通信厂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二)如何提高系统容量

4G系统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超高的传输速度。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受通信系统容量的限制,4G系统超高速传输仍然只能在理想状态下实现。未来能否大幅度提升通信系统容量,将是制约4G通信系统传输速度的关键所在。

(三)如何保证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更新速度

目前,全球通常的无线基础设施主要是面向3G移动通信系统建立的,虽然4G已经初步解决了与3G的兼容问题,但是仍然需要面对现有网络设施的更新问题。如果网络设施更新速度得不到保证,将极大地延后4G通信系统的应用,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移动通信网络IP问题,以及4G网络通信标准协议问题等。针对我国存在着庞大的3G和2G网络的问题,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及方法,对现有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这将是摆在我们应用4G移动通信技术之前的首要问题。

三、4G移动通信技术的展望

数据统计调查显示,全球的移动通信用户终端数量高达四十五亿,占地球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三,移动通信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的更加简易和便捷。纵观移动通信的发展史,3G移动通信技术推动了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未来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将使得高速数据传输的更快,让可视化、多元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4G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未来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以及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毫不夸张的说,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将真正的步入无线互联时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有关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征和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4G通信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伴随着自身强大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不久的将来人与人之间通信的主要方式,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对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亚峰.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探究[J].科技信息,2008(26).

[2]李平,申艳秋,王雪.Femtocell技术及网络结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篇2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 张燕.释放创意:平衡数字技术的手机媒体.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篇3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最近几年,通信业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领域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从逻辑上讲,我们需要进一步对这两种技术进行结合,以便使信息接入既不受信息源的限制,也不会受接入者的位置限制,因此产生了无线移动互联网。它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此,人们便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多种多样的多媒体信息。但一开始为互联网设计的互联网协议是针对有线网络的,由于无线链路本身具有固有的波动性、不确定性等缺点,在无线链路上传送时这些协议的性能将会大大减少,因而,怎样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性能和怎样发展无线移动互联网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就将对移动互联网及宽带无线通信的未来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1、移动互联网发展呈现多元化

在上世纪90年代,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用户对无线服务全业务类型和泛在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移动通信宽带化及宽带移动化的特点,“两化融合”的推动使移动互联网成为宽带无线通信的主要发展目标。

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不再是障碍,使用手机观看视频也将不再是看上去很美的情况,用户、运营商的期待值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然而,音视频业是实现让所有人都能通过任何一种物理网络方便地获得所有想要的信息服务,它的最终目是实现无所不在的视频。语音短信和视频呼叫的互动,所有使用者都可以收到本文由收集整理实时消息,并能够用音视频、文本或图片等信息与其他人互动。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媒体业务不仅仅指单向的用户接收信息,还指更多模式的互动。呼叫中心可以使用这样的互动和用户进行更好地交流,使用户更直接地感受运营商以及企业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指数由双向的沟通所成就。视频博客、移动广告、远程协助、点播影视剧等是基于ip的应用,如多媒体彩铃、视频会议以及统一通信等传统网络的视频服务都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3g网络在行业运用当中有如下特点:第一,在行业运用当中,3g的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我们3g网络的生机和活力将通过行业运用散发,在我们将3g和视频识别技术结合起来以后,使得各个行业应用的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金融、保险、环保、防汛监控、危险品等各方面行业运用都有着丰富的客户需求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得到拓宽,行业的服务内容得到丰富,行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由于3g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原来移动通信已经没有办法涉足,或者极少涉足的行业运用3g时代可以得到方便的解决和实现,行业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丰富。

在3g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应用的潜力和行业应用的前景是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的。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3g应用的需求更加凸显,用户对高带宽移动通讯网络的需求更加迫切。行业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点:提高效率型,节约成本型,以及资源集中型。各行各业都拥有较少的高精尖人才,所以,各行各业都希望解决的难题即是创造更大的价值。

2、无线通信网的发展呈现宽带化

基础信息论的发展呈现出从点对点到多点对多点信道的特点,其中mi—mo——多人多出是它的具体表现;信道容量可以成倍地提高;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不增加;利用多天线来抑制信道衰落。

理论上讲,随天线收发数目增加,mimo容量也会增加,但是,受信道环境、子信道独立性等制约,在实际应用中还无法实现理论容量。业内探讨的问题成为如何进一步提高mimo性能,mi—mo研究突破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类信道环境下预编码最优码书设计;二是多用mimo预编码码书设计,在此情况下,产生了多天线预编码技术。

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关键的技术之一,协同多点传输技术可以很大提高小区边缘用户性能以及系统平均吞吐量。在comp的多项指标中,作为反映网络最大承载能力的衡量标准,容量备受产业和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目前我们关于comp的容量研究大都是从方案设计及仿真分析得出的。

将来宽带无线通信网重要的发展方向及关键技术之一是网络编码和网络信息论,它使得用户间信息独立的特性被打破。由于无线通信有限频谱资源和用户无限的速率需求存在矛盾,利用无线电磁波自然叠加网络编码和特性,物理层网络编码应运而生。

篇5

【关键词】 4G移动通信技术 要点 发展趋势 探究

在社会发展推动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4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质量及通信速度上得以明@提升,很好的满足了人们通信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4G移动通信技术要点

4G移动通信技术各种功能的实现,需多种技术的支撑,包括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天线技术(SA)、软件无线电技术(SDA)、IPv6技术等。

1、OFDM技术。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方案,将高速数据流进行串并转换处理后,分配到若干并行低速子信道中进行传输。系统总的吞吐量为所有子通道吞吐量之和,其不仅拓宽了系统的符号周期,而且减小了多径时延引起的时延扩展,在保护时间作用下可忽略码间的干扰。另外,OFDM技术的优点还表现在:信号频谱的利用率得以明显提升,而且具有较强的抗衰减能力,尤其对高速数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使得信息的效率得以明显提升。

2、SA、SDA技术。SA技术具有排除信号干扰的功能,并且可对信号进行自动检测与跟踪,具有较好的数字波束调节功能,这些优点使得其在4G移动通信中发挥关键作用。SDR技术由微电子技术发展而来,借助微电子技术专业平台可提高4G技术的管理与运营效率,尤其在完善4G通信平台及体系上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3、IPv6技术。IPv6技术网络地址空间较大,可为通信系统中的各设备分配地址,在自动配置模式下可确保分配地址的独立性,从而构建服务级别更高的系统。另外,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可移植功能,通话质量不受设备移动的影响,保证移动通信质量。

二、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干扰抑制技术。4G移动技术应用及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电磁波干扰给其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保证4G移动通信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应立足当前实际注重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研发新型干扰抑制技术,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的抗电磁波干扰性能。目前,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应用广泛,一定程度上减轻电磁波干扰,因此未来应结合在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应用中取得的经验,不断进行创新,寻求突破,争取在提高抗干扰性能上更上一个台阶。

1、识别技术。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当前4G网络覆盖人群已超过4亿,因此,为给人们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识别,这就需要开发准确度较高的识别技术。未来应注重对识别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通过对使用终端的识别,记录移动终端消费、联网习惯,构建专门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数据库,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针对。同时,还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地区尽快完成基站建设,进一步扩大信号覆盖范围,从而收集更多的移动终端数据。

2、接收技术。为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做好接收技术的研究是其未来发展中应考虑的方向。众所周知,当前人们的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在开发接收技术时应注重节能环保功能的研究,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降低在4G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经济投入。4G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微微无线电接收器,其能耗仅为传统技术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能耗非常之低。因此,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结合当前应用的接收技术及设备,在降低能耗上寻求突破,为4G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做好铺垫。

3、无线接入网技术。尽管4G移动通信技术与3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已经有很多优势,但在无线接入网技术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中,尤其应注重电路交换向基于IP分组交换转换的研究,推动设备分集向网络分集转变,为4G移动通信技术在W-LAN、4G、3G间的漫游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为保证整个4G移动网络性能稳定性,还应注重可重构性自愈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智能的对网络中发生的故障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故障对网络运行的影响,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标志者我国的通信技术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与生活习惯,因此,加强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对提高服务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4G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很多技术,尤其OFDM技术、SA、SDA技术、IPv6技术的应用为4G移动通信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基础。(2)目前来看,4G移动通信技术仍存在一些提升的空间,因此,未来应加强干扰抑制技术、识别技术、接收技术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参 考 文 献

[1]《移动通信》2016年专题计划[J]. 移动通信. 2016(17)

篇6

【关键词】 移动通信数字技术 互联网 发展 策略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衍生了多种技术,移动数字化技术就是其中一种。移动通信数字技术具有个性化特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技术,将其融入移动互联网中,可以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达到一个新高度。

一、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的特点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使网络的接入变得方便,用户可以在网上上传和分享新的内容,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当然,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有了新的要求,随着数字通信时代的到来,网络运营商单一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这些新的研究就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网络快速发展时期,新的科技通信系统应运而生,就是移动数字化技术。该技术秉承着新的科技、新的服务的理念,从客户需求出发,具有先进性和高效性。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中的特点还包括新媒体带来了新的社会体验。数字化技术包括移动新媒体的数字化、网络融合业务的出现以及分用户服务,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促进网络改革,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网络技术将不断涌现。

二、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分析

互联网数字技术主要表现为网络通信系统技术、带宽调整技术、数字监管技术等。我们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2.1网络通信系统技术

无线网络虽然可以实现全覆盖,但是这样不仅影响信号质量,同时还带来资源浪费。所谓网络通信系统技术是将数字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所有优质技术进行整合,保证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且不同的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网络,增加了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使单个用户的访问带宽增加,降低了系统设计与维护成本。

2.2移动带宽调整技术

4G网要快速发展,需要新媒体等高容量设备的支持,要实现这一点,应在设计中增加容错量,并提高信道的抗干扰强度。延长带宽是降低干扰,保证用户使用需求的手段之一,而带宽的降低则需要必要的带宽调整技术。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与调整,使用户的带宽可以远大于当前网络可提供带宽。随着智能无线技术的出现,移动带宽调整技术的实现具有可行性,目前常用的带宽调整技术包括分布天线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

2.3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

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是为了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可控性,尤其是网络服务质量。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确保运营商和政府对于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对干扰因素进行排除,对网络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管和惩罚,从而确保网络的稳定。与此同时,利用该技术还可以提供人性化管理策略。降低负面影响、设计并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智能化。

三、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发展策略

1、制度创新将成为互联网创新的重要手段。移动数字化技术作用的发挥促进了互联网改革,而要完成这一改革过程,必须从制度改革。 设计更高效、成本更低的产品。确保基站覆盖的合理性,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强调并实现移动无线网的服务特征。突出互联网给使用者带来的服务。技术不再是影响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的主要问题,而服务质量则会成为影响通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解决客户问题,减少客户投诉。

2、实现移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过程中,一部分企业获得收益,而与其无关的一些企业很可能会倒闭。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于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发展而言,要实现集体创新。减少技术垄断,正确的将产品商业化,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4G网具有融合性特征整合资源对其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应深化政府改革,引导政府建立移动通信产业链,优化资源利用度,满足以混合异构为特征的4G网发展需求。

3、资源的规划与重组。4G网在发展过程中,频带、信道编码和性能均有所不同,要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应采用数字并行计算原则,采用多模块终端用户数据分析法确保移动数据运行的逻辑性。但是,这一技术还处于理论之中,由于资源分配方案无法满数字传输技术而导致频谱不合理。尤其是在无线通信数字技术发展初期,制定的创新慢,技术的核心存在漏洞。可见,对其进行资源规划和重组是必要的。

四、总结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提高。移动数字通信技术是典型的通信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将进一步革新,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化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期间,设计人员应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实现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7

1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之间的初始阶段性竞争分析

在这一阶段(1994- 1998),针对于在通信市场根基雄厚的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面临着竞争引入以及打破垄断的重要责任与使命,二者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原有垄断企业进行地位的支配与阻挠潜在进入者进入的行为。移动通信产业隶属高固定成本的自然垄断产业,具有较低的边际成本和可变成为的特点,同时,其壁垒退出和进入均较高,倘若进入市场,竞争就十分激烈。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中,随着中国联网的进入,引入了竞争,打破了以往的垄断局面,为用户带来了些许福利,但从发展角度来说,由于其历史根基相对薄弱,无法抗衡中国移动,那么我国电信产业垄断格局也不能够有效的打破。

2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之间的中期阶段性竞争分析

在这一阶段(1999- 2003),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两个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出现平缓姿态。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的增加了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从二者竞争的重复次数和持续的时间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竞争形式,其中,静态竞争又包括在非合作竞争、完全信息竞争。该阶段正是二者“囚犯困境”时期,作为竞争的参与者,两个运营商之间供选择的行为包括有不讲价和降价两种行为。同时,二者又有其独特的技术,即联通的 CDMA和移动的GPRS,但GSM移动电话服务仍是双方经营的主体,其在移动服务中的区别体现的并不是很明显,这就导致价格成为用户购买的主导因素。

3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之间的后期阶段性竞争分析

在这一阶段(2004-2008),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 ARPU 值已经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在该阶段,两大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也未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处于逐渐递减状态,而中国移动始终基本保持原有的50%状态中。基于市场格局的视角,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中,中国移动仍然是作为主导厂商存在的。但自从2003年,中国联通邀请了形象代言人为其代言,使品牌的形象得以深化,使两大运营商意识到要对各自品牌向导进行重视,使得品牌竞争的新模式出现。

4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之间的新格局阶段性竞争分析

在这一阶段(2008年以后),充足了中国电信业,中国铁通由中国移动兼并,中国联通也分拆了C网和G网,新联通由中国网通和G网的整合演变未来,而联通的 CDMA 网络也由中国电信重新获得。因此,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了三家拥有全业务牌照的通信运营商局面,即新电信、新联通、新移动,由原来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演变成目前的三寡头垄断竞争。

5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之间的各个阶段性竞争总结分析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历经了这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当中国联通进军通信市场,从竞争力角度出发,中国移动先要对其“容忍”。与此同时,电信总局持有一种对其阻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通成立初期市场占有率,这不足以与中国移动抗衡。中期阶段,主要是对市场份额进行争夺,两个营运商之间开展了价格战,这使我国移动通信陷入了困境,出现了集体非理性局面发生,这均是源于个体理性选择(降价)所导致的,但却没有改变原有的市场份额,还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不断下降的月均消费值(ARPU)。

截止到后期阶段,两个营运商之间的品牌竞争、差异化经营、渠道建设和品牌注重、市场份额和价格已经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008年是个转折点,在这一年,重组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三家拥有全业务牌照的通信运营商出现,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移动通信市场俨然演变为三寡头垄断的竞争局面。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数据结果分析表明,重组已经初见成效,但却未能动摇中国移动主导局面。就目前的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而言,在如此大的市场下,三家国有独资运营商显然还不够。相对于较为发达国家的移动通信业务而言,我国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相对单一的所有权性质、为数过少的运营商数目等,这对产业发展和竞争深化都极为不利。

篇8

从1G到3G,手机上网快步走

手机起步的大哥大时代,采用的是模拟信号,还不能进行上网等数据承载业务。之后,数字式的GSM应运而生,这也是目前常用手机所采用的技术。从此,手机上网成为现实,只是速度较慢。

现在我们手机上网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GPRS和CDMA。GPRS是中国移动采用的技术,是在现有GSM网络基础上叠加的一个专为高速数据通信而设计的网络。手机通话继续使用GSM,而上网则使用GPRS,网速大大提高。联通的CDMA除了网速更快之外,还有通话质量好和辐射小的优点。使用手机上网浏览WAP网站和使用通讯软件选用GPRS已经足够,要用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最好选用CDMA网卡。

说到手机上网,3G也许是目前最火的词了,是否支持3G成为不少人考虑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3G并不神秘,是指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赶上目前家用宽带的水平,用手机看在线电视、拨打可视电话非常流畅!

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在3G应用尚未普及的现在,4G的规划和设想已经展开,或许再过几年,电脑上网将完全摆脱网线的束缚,手机就是我们手中的万能“小电脑”!

小提示

中国移动提供了CMWAP和CMNET两种GPRS接入方式,前者面向手机上网,后者为笔记本电脑等提供移动上网服务。为了弥补GPRS网速慢的缺点,中国移动在很多地区搭建了EDGE网络,大幅提升了网速。

手机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WAP带你游历移动互联网

我们的手机可以像电脑一样访问网站,可是手机屏幕小、网速慢,怎么办?于是,各网站推出了面向手机上网设计制作的WAP网站。一般门户网站把“www”改为“wap”即可。

WAP(无线应用协议)提供了使用手机上网的途径,手机访问的网页格式一般有WML和XHTML。WML网页以文字为主,内容精简;XHTML则是近两年手机陆续支持的网页格式,可以显示更丰富的内容。IE不能直接浏览WML格式的WAP网站,但是可登录,用内嵌WAP浏览器访问。很多手机出厂时已经设置好了可以直接上网,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咨询移动和联通的客服。手机内置的浏览器往往功能较为单一,选用其他浏览器试试:比如航海家浏览器可以多窗口浏览,UCWEB浏览器打开网页更迅速。

在快节奏的海量信息时代,手机随身带,网上冲浪好惬意!让“G”技术来得更猛烈些吧!

小提示:手机网络软件秀

篇9

关键词:楼宇对讲通信网络安全技术

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史

楼宇对讲通信网络是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和组成部分,这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始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当时主要使用在警察局总部与巡警车之间的车载移动通信服务――并迅速在警察部门得到推广应用。1946年,美国的AT&T公司开发设计出一种可以连接移动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的无线电话技术;基于这项技术,AT&T公司进一步开发了称之为安防移动电话服务(MTS,MobileTelephoneService)安防移动通信系统,它的改进型――IMTS系统在1969年发展成当时唯一的遍布美国的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1968年,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蜂窝技术,它能将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区域划分成很多类似蜂窝的小区,相隔较远的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无线电频率。蜂窝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加了移动通信网络容量,并使小区的基站能采用低功率发射,避免高发射功率带来的干扰问题。蜂窝技术的发明是移动通信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它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楼宇对讲移动通信进入了蜂窝移动通信时代。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代蜂窝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在日本、瑞典、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等诸多国家广泛投入运行。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基于模拟通信技术,采用的是频分复用(FDMA,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模式,网络的容量基本可以满足移动通信用户的需要。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模拟技术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显得过时,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数字通信技术在第二代安防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如先进的数字语音编码技术在保证话音质量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少通信带宽的需要――提高了网络频段资源的利用率;差错控制技术增强了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基站可以以低功率发射;数字加密技术可以保护数字化了的用户语音、数据和网络指令;身份证技术可以鉴别移动用户的身份,有效防止身份假冒。所以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相比不仅性能优良,而且安全。1990个,泛欧数字安防蜂窝移动通信网(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率先在西欧各国开始运行,让欧洲摆脱了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体制众多互不相通的困境。GSM网络在频分复用(FDMA)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时分多址(F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来增加网络容量。其后,澳大利亚、中国和一些中东国家也陆续采用GSM网络,使得GSM网络成为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20世纪90个代末期随着因特网与楼宇移动通信网的融合,低速率数据传输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移动用户的需求,对高速率数据传输业务的需求推动着移动通信网络走向第三代。为此,国际电信联盟ITU就倡导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第三代蜂窝楼宇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未来公共陆地移动电信网络。1998年10月由欧洲、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电信标准组织联合成立了第三代伙伴记计划(3GPP、the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组织,旨在制定一种以IS-95核心网络为基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标准CDMA2000。

第三代楼对讲移动通信网络在本世纪初开始投入使用,日本的DoCoMo公司于2001年10月1日率先运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以上我们简单地回顾了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的过去和发展现状,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仍将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更完美地实现广大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用户的通信服务需求。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

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如无线窃听、身份假冒、篡改数据和服务后抵赖等等。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作为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一种类型同样存在着这些不安全因素,由于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殊性,它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不安全因素。下面将从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口、网络端和移动端三个部分分别分析其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在安防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具体表现形成及其危害:

一、无线接口中的不安全因素

在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站与固定网络端之间的所有通信都是通过无线接口来传输的,但无线接口是开放的,作案者可通过无线接口窃听信道而取得其中的传输信息,甚至可以修改、插入、删除或重传无线接口中的消息,达到假冒移动用户身份以欺骗网络终端的目的。根据攻击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非授权访部数据、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威胁数据完整性三种。

1.非授权访问数据类攻击

非授权访问数据类攻击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无线接口中传输的用户数据/或信令数据。其方法有如下几种:

窃听用户数据――获取用户信息内容

窃听信令数据――获取网络管理信息和其他有利于主动攻击的信息

无线跟踪――获取移动用户的身份和位置信息,实现无线跟踪

被动传输流分析――猜测用户通信内容和目的

主动传输流分析――获取访问信息

2.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类攻击

在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类攻击中,攻击者通过假冒一个合法移动用户身份来欺骗网络端,获得授权访问网络服务,并逃避付费,而且由被假冒的移动用户替攻击者付费。

3.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

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的目标是无线接口中的用户数据流和信令数据流,攻击者通过修改、插入、删除或重传这些数据流来实现欺骗数据接收方的目的,达到某种攻击意图。

二、网络端的不安全因素

在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网络端的组成比较复杂,它不仅包含许多功能单元,而且不同单元之间的通信媒体也不尽相同。所以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端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安全因素――如无线窃听、身份假冒、篡改数据和服务后抵赖等等。按攻击类型的不同,有如下四类:

1.非授权访问数据类攻击

非授权访问数据攻击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网络端单元之间传输的用户数据和/信令数据,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窃听用户数据――获取用户通信内容

窃听信令数据――获取安全管理数据和其他有利于主动攻击的信息

假冒通信接收方――获取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和其他有利于主动攻击的信息

被动传输流分析――获取访问信息

非法访问系统存储的数据――获取系统中存储的数据如合法用户的认证参数等

2.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类攻击

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类攻击的主要目的是访问网络而逃避付款,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假冒合法用――获取访问网络服务的授权

假冒服务网络――访问网络服务

假冒归属网络――获取可以假冒合法用户身份的认证参数

滥用用户职权――不付费而享受网络服务

滥用网络服务职权――获取非法盈利

3.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

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端的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不仅包括无线接口中的那些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因为BSS与MSC之间的通信接口也可能是无线接口。而且,还包括有线通信网络,具体的表现如下:

操纵用户数据流――获取网络服务访问权或有意干扰通信

操纵信令数据流――获取网络服务访问权或有意干扰通信

假冒通信参与者――获取网络服务访问权或有意干扰通信

操纵可下载应用――干扰移动终端的正常工作

操纵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正常工作

操纵网络单元中砘储的数据――获取网络服务访问权有意干扰通信

4.服务后抵赖类攻击

服务后抵赖类攻击是在通信后否曾经发生此次通信,从而逃避付费或逃避责任,具体的表现如下:

付费抵赖――拒绝付费

发送方否认――不愿意为发送的消息服务承担付费责任

接收方抵赖――不愿意为接收的消息服务承担付费责任(整理)

三、移动端的不安全因素

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通信网络的移动端是由站组成的,移动站不仅是移动用户访问移动通信网的通信工具它还保存着移动用户的个人信息――如移动设备国际身份号、移动用户国际身份号、移动用户身份认证密钥等。移动设备国际身份号IMEI是唯一地代表一个移动电话,而移动用户国际身份号和移动用户身份认证密钥也唯一地对应着一个合法用户。

由于移动电话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丢失或被盗窃,由此给移动电话带来了如下一些不安全因素:

使用盗窃或捡来的移动电话访问网络服务,不用付费,给丢失移动电话的用户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不法分子如若读出移动用户的国际身份号和移动用户身份认证密钥,那么不法分子可以“克隆”许多移动电话――从事移动电话的非法买卖,给移动电话用户和网络服务商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不法分子还会更改盗窃或捡来的移动电话的身份号,以此防止被登记在丢失移动电话的黑名单上等等。

四、攻击风险类

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威胁还有如:无线窃听、假冒攻击、完整犯、业务否认和移动电话攻击等等,具体的描述如下:

无线窃听――窃听无线信道中传送的用户身份号,用户数据和信令信息;

假冒攻击――假冒移动用户欺骗网络端和假冒网络端欺骗移动用户;

完整犯――更改无线通信控制信道中传送的信令信息;

业务否认――移动用户滥用授权、网络端服务提供商伪造帐单;

移动电话攻击――偷窃移动电话、更改移动电话身份号和克隆移动电话。

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安全技术从第一代模似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到第二代数字楼对讲移动通信网的运行经验证明: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不仅威胁到移动用户的隐私和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影响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并损害到服务商和网络运行商的经济利益,为了保护各个层次的利益,移动通信网络必须采用相应的安全措施,提供足够的安全技术级别服务;

1.保密性安全技术服务可分为五类,其保密级别和目的如下:

用户语音保密性(级别1),目的――保护无线信道中传送的用户语音,防止被他人窃听。

用户身份保密性(级别1),目的――用户的真实身份,防止被无线跟踪。

信令数据性(级别1),目的――保护无线信道中传送的信令数据,防止被他人窃听。

用户数据保密性(级别2),目的――保护无线信道中传羝的用户数据,防止被他人窃听。

认证密钥保密性(级别2),目的――保护SIM和AC只存储的认证密钥,防止被他人窃取或“克隆”SIM。

2.认证性安全技术业务可分为三类,它们的具体描述如下:

用户身份认证性,目的的――鉴别移动用户身份。防止假冒用户;

网络身份认证性,目的――鉴别网络身份,防止主动攻击者假冒网络进行欺骗;

信令数据的完整性检测,目的――保护无线信道中传送的信令信息完整性,防止被他人篡改。

3.应用层安全技术业务

上述两类安全业务是在移动通信网络的访问层提供。随着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类别培多和电子商贸发展,在应用层增设了安全技术业务,它们的具体描述如下:

实体身份认证――两个应用实体互相认证对方的身份;

数据源认证――接收方应用实体认证数据确实来自于发送方;

数据完整性认证――接收方应用实体确认接收到的数据没有被篡改;

数据保密性――保护两应用实体之间的数据通信,实现端到端保密性,防止流分析;

数据接收证明――发送方应用实体认证可证明接收方确实收到了应用数据。

五、移动电话保护

移动电话生成商为每部移动电话分配一个全球唯一的国际移动设备号IMEI,每当移动电话访问移动通信网络,它必须传其IMEI给网络端设备号登记处EIR;EIR检查庐IMEI是否在丢失和失窃移动电话的“黑名单”上,若在则EIR就传一个信令将该移动电话锁起来,此时使用者自己不能开锁,就不能继续使用这个移动电话,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非法用户捡来或偷来的移动电话滥用网络服务,而由丢失移动电话的合法用户付费,但是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应用高科技工具改变偷来的电话的IMEI,从而通过“黑名单”检查。为防止修改移动电话的IMEI,移动电话生产商通常将IMEI设置在一个保护的单元――具有物理防撬功能的只读存储器。

篇10

――本报记者 马文方

在企业发展史上,AT&T的折腾算是有名的,3月21日,AT&T宣布将斥资390亿美元收购德国电信旗下的T-Mobile美国公司,为AT&T分分合合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AT&T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它的前身源自电话发明人贝尔创立的贝尔电话公司,AT&T曾经掌握美国95%以上长途电话业务,并拥有85%的本地电话线路。AT&T曾经不仅以全球最大电信运营商为荣,而且以旗下的贝尔实验室为耀。

贝尔实验室曾经六获诺贝尔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著名发明就有: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当今半导体工业的基石)、发光二极管、电荷耦合器件(CCD)、数字交换机、蜂窝通信、激光原理、UNIX操作系统、C语言等。

如今,这些辉煌已成过眼烟云。1984年,AT&T因触犯反垄断法而被拆分成专营长话业务的AT&T和包括西南贝尔在内的七个市话公司。十多年后的1996年,为了在资本市场上逐利,AT&T又一分为三:从事电信设备制造业务的朗讯、从事计算机业务的NCR和从事电信业务的AT&T,而伴随着贝尔实验室归属朗讯,失去了创新之魂的AT&T已经有名无实了。十年后,西南贝尔上演蛇吞象大戏,以160亿美元收购AT&T后,继续沿用AT&T的名称。至此,原有的AT&T,已经名存实亡了。

通常,IT企业的发展壮大,要么通过技术和市场创新,要么通过业务和技术互补型并购实现。AT&T此番并购一旦获批,它将成为美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当今移动通信市场上,终端已经被苹果、谷歌等计算厂商所瓜分,网络电信设备又被思科和华为等所主导,因此AT&T此次并购应该是很传统的、同质化的用户资源型的并购。这种单纯追求垄断地位的并购,必然会削弱市场竞争,最终将损害用户的利益。

因此,笔者认为,此次并购被监管部门批准的可能性很小,除非AT&T做出让步,而除了市场份额外,AT&T还有什么可以让步呢?

或许有人会说,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制造商波音1997年收购麦道公司不也被美国政府批准了吗?其实两者的区别在于:波音面对的全球市场上还有空中客车公司这样强劲的对手,而AT&T则是定位在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