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优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优秀教学案例

篇1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教研素质。

本人一生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学习,总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教研水平。曾多次随教育局领导到省市观摩学习,XX年10月20日至23日,与县教研室覃道炳主任一起参加了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XX年10月21日至24日,在周泽树主任的带领下,参加了常德市政治课竞赛活动。XX年4月和XX年5月两次参加了省级规划课题研讨会等。县里如果有大型的教研活动,我都会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参加,只要有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经验的教育教学研讨机会,我都不会放弃。除此之外,我还会读许多有关教育教研的业务书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教研的信息,与时俱进,努力地提升自身的教研素质。

二、勤于教研,成果突出。

本人一直勤于教研工作,在教学中熟练地驾驭教材,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驾驭课堂,结合先进的教育经验,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 “显性”学习化环境,关注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化环境的构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学效果达全县一流水平,教研成果比较突出。

1、教学比武和教研示范情况。

XX年10月参加常德市思想政治课教学优质课竞赛中,执教的《与友同行》一课,荣获二等奖。每学期都在教研组上一堂公开课或示范课。

2、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XX年8月参加湖南省第四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评选中,《与友同行》一课的教学设计荣获省级一等奖,课件制作荣获省级二等奖。

3、教学案例与反思。

XX年4月在湖南省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畅谈理想》一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荣获省级一等奖。

4、教研论文。

①《让智慧之花绽放》在《教师》杂志XX年第六期上发表,并入选国家级出版大型教育文献《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创新探索》一书。

②XX年6月撰写的《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文,在湖南省第十二届学校心理教育学术年会上荣获一等奖。

③论文《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在《今日教育》XX年第五期上发表。

④XX年6月撰写的《如何让思想品德课 “活”起来》获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三等奖。

⑤XX年5月撰写的论文《师德修养是引领德育工作的旗帜》,在湖南省“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5、课题研究。

篇2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校园里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由枯燥到生动的转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知识,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不断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对于多媒体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取代教师教学;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巧,使教学课件华而不实;照抄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相符等,这些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小学思想品德课,就成为了每一名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新型课程引入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小学思想品德课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课程引入的形式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新颖独特的课程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节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长驱直入式”的引入方式,而是在课前让小学生自己去收集关于家乡的山和水的资料或者图片等,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展示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图片,以激发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好品质。在小学生对家乡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启发他们谈谈最喜欢家乡的什么,让小学生扮成导游,给其他学生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引入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由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很多小学生都热衷于玩手机游戏或者电脑游戏,使学习和身心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让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比如在讲《呵护我们的身体》时,为了让小学生明白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我在课堂上通过给小学生播放一个小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成为自闭症儿童和一个小学生因为长时间玩手机造成视力极度下降的典型案例,让小学生都意识到生命的珍贵。然后,我让小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应该怎么合理利用网络,防止网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时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顿时班级的学习氛围高涨。

三、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参与到小学生的学习中,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的儿童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因此,教师要给予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小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增长生活经验,提高综合素养。比如,在学习《钱该怎样花》时,大屏幕上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问小学生:“同学们,如果你们有钱,你们会利用这些钱买什么?还是做什么?”有的学生说买衣服,有的学生说买汽车,有的学生说买玩具,等等。对于小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启发小学生合理利用每一分钱。然后,教师要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大屏幕上出现一个大超市的画面,渲染了一个购物的场景,由教师扮演超市收银员,小学生扮演消费者,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四、积极进行课堂拓展训练,拓宽小学生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进行课堂拓展训练,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进而达到全面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进行课堂拓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能够从实际出发,把握学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就可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篇3

一、理论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容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2000年,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理论的创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完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认为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加充实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能决定自我的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

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应该致力于培养可以抵御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修正心理缺陷或治疗心理疾病。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情绪与健康等多个方面。从个体层面而言,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塞里格曼和彼得森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分类,将人类的性格力量划分为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6种核心美德是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性格力量(包括诚实、勇敢、坚持和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包括善良、爱和社交智慧)、公正的力量(包括正直、领导力和忠实)、节制的力量(包括原谅、谦虚、审慎和自制)以及卓越的力量(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虔诚)。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关注积极人格也不是完全回避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功能,主张发挥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诉求。

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青春期心理问题、危机进行干预,它也应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强化。

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心理缺陷、伤害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能力和潜能的发掘,要相信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

再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研究,也是关于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和爱的研究。

二、实践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

心理课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心理课的主要阵地。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对心理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挥积极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幸福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笔者从事过三年初中心理课教学和四年高中心理课教学实践,一直立足课堂,思考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四年来,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逐步探索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质,最终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框架

目前上海高中心理课程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是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架构,具体涉及认识自我、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单元内容。

借鉴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现有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与更新。按照“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逻辑层级架构,初步将心理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主题单元。具体包括积极的个人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积极的情绪体验(打开快乐之门)、积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生命成长(激发内在动机,锲而不舍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主题单元,形成若干学习专题,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1.积极的个人优势

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优势。

专题1为“培育发挥个人优势”,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和欣赏24种性格优势,认识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并具有潜能;积极参与个人优势实践的活动,有意识地尝试积极自我认同的方法。

专题2为“开发创造力”,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创新特质,掌握发散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就感。

专题3为“聪明学习”,主要目标及内容是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风格,尝试时间管理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

2.积极的情绪体验

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从而帮助自己更加幸福地生活。

专题1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自己的幸福感受,学会适当表达个人情绪;分享积极情绪,提升情绪洞察和调节能力,学习运用多种方法保持愉悦心境。

专题2为“学习乐观”,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乐观的含义、主要特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体验积极归因的方法;使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转向乐观,从而激发成功的动力和行为。

专题3为“希望和梦想”,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希望的涵义和意义,体验个体对未来预期的积极情感;学会运用梦想分类和转换期待对象的方法,促进自己行为的积极改变。

专题4为“探索人生意义”,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和分享心流体验,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善于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积极的社会关系

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习者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

专题1为“改善亲子关系”,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激发家庭责任感;学习运用积极对话的双赢技巧,与父母协商解决问题。

专题2为“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体验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学会沟通与合作。

专题3为“感恩与宽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体验感恩与宽容,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和宽容之心;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待误解,发展宽容有度的交往能力。

专题4为“青春期情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两性差异,认识异往应遵循的原则;感受纯真的“青春情感”,学习适当地表达情感和学会等待,尝试应对情感困扰。

4.积极的生命成长

本主题单元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帮助学习者激发内在动机、掌握目标的抉择和执行以及在逆境中反弹。

专题1为“在逆境中反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面对逆境时,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态度。尝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逆境、心向未来。

专题2为“提高自决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心理需要获得满足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会遵从内心,面对人生做出积极的选择和改变,从而提高自决能力。

专题3为“ 促进行动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目标承诺的积极体验,愿意为目标付诸努力与行动;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的专题教学案例设计

在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实践进行反思。根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一心理课“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内容框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教学内容优化后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专题教学案例》。在主题单元和专题的框架下细化专题,每个专题根据教师和学生需要灵活设计课时,具体课时内容示例见表2。

课堂上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团体游戏和活动、心理测验、情景剧、影视欣赏、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思考和分享,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积极优势和力量,不断发挥这些优势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进一步的实践方向和思考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中心理课进行优化的实践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不断完善积极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问题,以及高中积极心理课如何与小学、初中的课程衔接和学段贯通的问题。

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除了倡导积极鼓励的评价导向和及时评价,客观评价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由于心理学科的特殊性,心理课教学评价确实存在不易操作、学习成果难以量化或可视化等困难。教师如何做到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兼顾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和形成性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问题。

篇4

1.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30.6%的教师希望在教学研究方面接受培训;34.1%的教师希望培训内容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还有16.5%的教师在管理和评价方面有培训需求;并且78.8%的教师也希望接受学生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培训;27.1%的教师还希望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说明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能力提高的需求方面,27.1%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心理课程开发能力;也有55.3%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培训也能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75.3%的教师期望能够通过培训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说明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2.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上,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3.5%的教师希望在开学初或者是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可见,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在工作时间进行培训。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的身心疲惫,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这一方面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矛盾更为突出。

3.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的需求方面,55.3%的教师希望以专家讲座、报告的形式培训;47.1%的教师还希望以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的形式培训;74.1%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来学习;54.1%的教师以案例评析、参与式的方式培训;7.1%的教师还希望以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和共同研讨的形式培训;37.6%的教师希望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14.5%的教师希望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培训;还有31.8%的教师希望还有其他的培训方式。这组数据说明,教师们接受培训的形式不拘一格,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课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4.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在培训者类型和特征的需求方面,有21.2%的教师希望只由高校教师来培训;5.9%的教师希望只由课改教师来培训;还有5.9%的教师希望只由教科研人员来培训;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只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其余36.4%的教师希望由以上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培训者团队。30.6%的教师希望培训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专业性强;56.5%的教师希望培训者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善于调动学员;41.2%的教师还希望培训者具备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有51.8%的教师期望培训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了解中小学实际、讲课深入浅出。

5.教师对培训考核的需求

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的需求方面,14.1%的教师希望通过考试的评价方式来考核;56.5%的教师期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的方式来考核;16.5%的教师期望通过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式考核;14.1%的教师希望通过提交教学案例的方式考核;17.6%的教师希望采取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的方式培训。可见教师们不太喜欢对他们进行考试评价,而希望作业等其他方式的评价,这提示我们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在评价时进行考虑。

二、培训建议

1.对于培训的组织和实施的建议

(1)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方面。

完善岗位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强。然而,就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这就必然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甚至是错误。况且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问题重重,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又如何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制度来逐渐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形成良性循环,用几年时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分层培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梯队。

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针对目前现状,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别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那些专业素质好、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对其他教师的发展起带动作用,成为其他心理教师的培训者。我们要努力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加更高水平的高级培训和高级研讨;对那些中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教师参加拔高培训,使他们逐渐向高水平教师发展。为这些教师创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组织他们研究实践问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比较外行的教师,通过恶补专业知识,使他们的专业水平获得较快提高,通过考核逐渐淘汰不合格教师。在形成专业梯队的过程中,创造条件以高带低,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氛围。

(2)培训内容要能及时跟进教师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也有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更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对那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内容要通过适当形式引导教师系统学习,对那些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培训者要不断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按需设计培训内容。

(3)在培训形式上要做到几个结合。

一是要组织集中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结合。没有教师的自主学习,任何培训也难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教师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培训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培训机构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使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让教师的自主学习延伸培训的效果。二是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专家的讲课要密切结合教师工作实际,引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应该充分调动一线优秀心理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实践领域的培训者,通过现场观摩、演练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提高素养、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会操作。三是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过多的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集中困难,而且会加重工学矛盾。在现代远程培训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应更多采用远程培训的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重视远程培训的合理安排和互动平台的互动效果,使远程培训中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及时讨论问题,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四是培训和教研、科研结合。长春市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益于引导心理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的培训工作离不开教研,也离不开科研,我们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将其与教研科研分开,所以,我们应将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评价方式多元化已经在学生评价中得到落实,实践证明,执行考核更易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如,作业、论文、网上互动频度、提交案例、个人评价、档案袋、教学设计、所在学校工作效果评价等等。

2.对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的设想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考虑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和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我们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做出如下设想:

(1)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研究。

(2)知识类课程。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题研究,如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心理问题,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和人格发展问题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防范;教师心理不适应以及心理问题的调适;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教育中的应用。

篇5

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科研课题为引领,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通过科研课题的实施,培养参与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在选题上,我们鼓励领导和教师打开思路,献言献策,凡是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与培养学生素质有关、与学校特色发展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参考,然后由科研部门分析、综合后申请立项。通过这样的过程,很好地将教师的需求与学校发展结合在一起,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了十项课题,国家级四项中的“‘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学校教学整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培养”,省级四项中的“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以网络为途径,创建远程教育特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关问题研究”市级两项中的都与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连。国家级课题“中国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研究”更是有针对性的课题,促进了学校领导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中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科学的选题、规范的管理、成果的激励,培养了队伍,增强了意识,提升了素质,从科研方面为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树立大科研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大科研观含义有三方面,一是教师要有科研意识,二是科研课题有覆盖面,三是科研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要求没有课题的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研究即实施、解决及成果”的意识,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使科研工作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通过有意识的科研工作,为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方向、方法和底蕴,以使专业化成长更自觉、更迅速。

大科研观的树立,使全体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要把科研工作贯穿在工作的始终,贯彻到每一节课之中。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科研意识强,能力提升快也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

加强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目前,我校青年教师比例占到一半,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不仅关系到学校历史的传承,还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学校坚持开展拜师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公开课、竞赛课活动;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坚持开展听、评课、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课、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尽管经费紧张,但每学期还要保证让每位教师有两本以上必读书,如《点击苏霍姆林斯基》《点击陶行知》《校本教研》《教育就是唤醒》《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并要求教师写读书心得,学校装订成册,教师共同学习、交流。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在各级优秀课、论文、课题实施、课件制作、教学案例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绩,张鹏老师在铁岭市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在铁岭市2013年“首届‘市长杯’职工技能大赛”中获全市中学组第二名,2016年获第五名。

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我校传统优势。迁入新校区后,各种条件、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十二五”期间的两项国家级课题、四项省级课题都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科研课题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了教师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由以往的以师为本、以教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助于全校现代教育技术由基础较好,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就是以课题的实施为依托的,因而表现出基础好、起点高、定位准的特点。目前,我校有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还有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爱好者,坚持开设“心里话”信箱,办《心理健康报》,开展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等工作。2016年11月,“铁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工作室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教师的观摩课和经验介绍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此外,我校的体育工作有传统优势,不论是竞技项目还是群体活动都有着较好的基础。学校多次代表开原市、铁岭市参加上级中学生足球、排球、轮滑、田径比赛,都取得较好成绩。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93.

篇7

教育局对校长不以升学率排名,只以合格率甄别;校长对教师不以班级考试成绩公开论定,只以学生成才为标准;学校与学校不以学校的社会名声评比,只以学校的创建特色评价。

“体育不好是废品”,将“体商”发展定位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位置。开展区学生体质检测中心和学校健康发展中心运行机制的研究,建成两个区级检测中心、六个检测分中心。整合学生健康体检信息和体质测试信息,做到“一生一档”,做好中小幼学生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区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启动开发区本生命教育教材,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这是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健康列入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继续开展体教、医教结合试点工作,科学布局体育特色项目和重点项目学校。推进医教结合,探索实施“学生健康处方”机制。

二、用“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发展性跟踪评价”解答“在教育质量评价上,要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

筹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由四个系统组成:学籍管理系统,与市教委项目无缝对接;学生学情系统,与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接轨;学生身心健康系统(包括日常体育成绩、体育锻炼数据、心理健康状况、体质测试数据和卫生体检数据);学生德育记录和社会实践系统。

还将出台《不单纯以升学率和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学生的有关规定》,如,教师不得以成绩为依据排学生座位;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家长必须在作业本上签字;教师不得因小事因成绩原因动辄叫家长到学校;教师不得罚抄或变相罚抄;教师要控制作业量,不得多留作业;教师不得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提前上课,更不得拖堂;学校不得使用阴阳两套课表……

三、用“特色办学百花齐放,多彩教育创新发展”解答“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要改变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更加注重基于需求导向的培养”

每所学校不但可以有自己的一项乃至多项特色,还可以从幼儿园到高中贯通组团建设一条龙特色,也可以错位发展自己的独有特色。

继承已有的特色。有些学校依据自身办学传统,确立发展优势,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项目,在市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特色项目要在“传承中创新,稳定中发展”,制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发展规划并认真实施。

开发未有的特色。加快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区域性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研究”,深入开展高色化、多样化建设。完成高中创建方案评审,引导学校围绕落实规划,形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文化建设为纽带、以办学特色为目标的特色发展模式。

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注重特色提炼,创建内涵、发展品质,形成品牌,鼓励建设出一批“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的新优质学校,与素质教育示范校共同合作竞争,继续开创办学特色百花齐放、多彩发展的新局面。

四、用“一辈子学做教师”解答“在教师专业成长上,要克服单纯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倾向,更加注重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发挥教师发展示范校的辐射作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七个阶段(专业预备期―――专业形成期―――专业成长期―――专业高原期―――专业更新期―――专业成熟期―――专业退化期)分层设计学习和培训菜单,为“教到老,学到老”“一辈子学做教师”搭建学习和培训平台。支持区域内构建“专家带教研员―――教研员带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带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带本备课组教师和新上岗教师”的良性循环“师徒带教链”。“师本发展”坚持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问题研究为着力点,以教学案例为着手点,以教学评论为着意点。继续组建教育系统内部骨干学习共同体,完善优秀教师高研班、学科基地、名师工作室和教学指导团等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探索建立个性化的优秀教师发展成长培训的实效项目。

篇8

教师幸福发展:以进步的人才观为基础的幸福教育

目标体系

学校提出了“教师幸福发展”的总体目标:开展“幸福教育”,推动教师转变职业意识,从思想上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落实教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感受专业发展的成就感;开展多层次办学、多模式课堂教学的探索,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让教师在职业成功中感受快乐;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让教师感受幸福集体的归属感。

创建措施

“诚信立校是前提,民主治校是根本,科学兴校是保证”,这是校领导班子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并已成为全体“杨中人“的共识。杨村第一中学原校长、现武清区教育局局长王玉来在管理学校期间首推“扁平化”管理模式,把学校工作重心下放到年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现任校长赵学斌高瞻远瞩,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年级管理规范》,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管理策略、制度建设到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安排、学生作业布置等方面,都反映了学校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科学管理的价值观。

学校推动教师转变职业意识,提高职业幸福指数。不仅把“追求幸福指数”的理念提炼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来,还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论坛等活动,发动教师对幸福教育理念进行诠释,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教师)幸福发展,(学生)快乐成长”的内涵,从品味幸福、奠基快乐、成就发展入手,在教育中探究“幸福和快乐”的真谛,使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使教师因和谐而幸福,因幸福而热爱,因热爱而投入,因投入而成功,因成功而快乐,在自觉认同学校管理理念的同时实现“个人愿景与集体愿景”的统一,从理念认同发展到行为认同。同时,倡导自我修炼,引导教师寻求幸福的源泉。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交流,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教学相得益彰;引导教师以教科研为支撑,研究教学的特点、规律,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在个人发展中体会工作的乐趣。

学校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落实“敬业、勤业、精业、乐业”师德修炼工程,激励教师发扬“乐于吃苦,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杨中精神”,克服职业倦怠,主动发展。开展“周一行动”,确定课堂研究主题,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利用“周一行动”后的时间,各学科举行学科大教研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教育通识培训,每学年组织高三年级部分教师到高校参加集中培训。同时,采取对学生和家长问卷形式对任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享受成功发展的快乐。在开展“周一行动”的基础上,确立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以心理技术手段支持高效课堂建设”两个课题,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多层次办学,开办了文、理科实验班,网络教学实验班,平行班和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如“疯狂英语训练营”、国际冬(夏)令营等,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尊重、鼓励和保护教师的首创精神,使每个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切实保证和充分发挥。2011年,学校编写的《“周一行动”教学案例集》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体现了学校对教师职业创造的肯定和保护。学校在静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更充分关注动态环境建设。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教师职业着装,完善教师“星巴克”,增设教师公寓、教师餐厅等,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积极筹建学科公园和校园文化设施,使教师对学校产生一种荣耀感和自豪感。学校坚持每年评选校级名师、名班主任、教学新秀,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和班主任论坛等活动。在建校60周年大会上,对参加工作30年以上、担任班主任工作15年以上、为学校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对在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办学策略;同时,在教师群体中树立了典型,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使教师感受到成功和进取的快乐。学校在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聘请专业人士举办教师礼仪讲座、心理健康培训、励志感恩教育,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压力,减轻职业倦怠;在教师群体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教师每周有固定时间、场地和专业人员指导的体育锻炼,保证教师在工作中保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为保障幸福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进一步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落实教师成长培养计划等有关制度,使教师培养达到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利用现有的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学员等优秀师资,延聘教育专家,建立教师培训队伍,使之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发、引进优质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进行课程开发,确保培训课程适合教师发展需要。学校将筹措每年2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鼓励教师追求高层次业务提升,确保教师队伍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学生快乐成长:以正确的学生观为基础的创新教育

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未来人才,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品德、情意、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创新型未来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特色高中创建过程中,学校将成立“创新人才实验班”,实行“六年一贯制”(初中到高中)、“教师大循环”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除了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的中学阶段课程之外,还将开设多学科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并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智力潜能开发、研究能力培养、动手实验技能训练等,努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未来人才。

“创新人才实验班”由学校教务处负责招生,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课程设置规划与开设、教育教学指导与评价等工作。“创新人才实验班”将实行导师制管理,学生熟悉学校环境后,按照双向选择和生师比10∶1的比例配备导师;导师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规划、创新探究能力和学科能力进行指导和培养。在教科书配置方面,学校将使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班学生创建自学互动平台,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学科选修和校本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逐步完善开设包括科学实践、心理健康、外教英语等在内的校本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等各领域在内的选修课程,形成多元开放、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助推快乐成长

学校激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健康快乐成长。选择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和谐秩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灵管理”、“阳光心态”、“绅士淑女”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规范秩序管理;积极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探索,让学生将追求“快乐成长”的意识转化为行动。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和手段,在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重点,让学生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积极做好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丰富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增强,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实现了师生发展的双赢局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开展“合作学习”。在学生培养中提出“集智共脑”的口号,开展“小先生”讲课和“一帮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定期进行学科重、难点问题研讨和学习方法交流,实现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在交流互动中学习知识、锻炼才干。

篇9

虽然从教12年,与很多同行一样,在工作中,很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教学这一块,一直认为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能出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随着培训的深入,我深深的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就无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自己。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

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

一、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如何运用,全在教师本人,而不在高考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否,亦全在教师本人,而不在学校和领导

即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欢天喜地、山欢水笑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呆若木鸡、愁风恨雨的备受折磨;教师既可以培养天才,也可以造就傻子和畸才。这就提醒我们:不要期待学生拥有成人那样的行为举止,或者不应该像教育成人那样去教育学生。如果那样去做,学生在学习中不但不会得到他们本应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不良。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牢记:“无论教师在做什么,学生都在注视着你”这条格言,它既反映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榜样作用,同时也反映着学生的尊重、责任、义务和权利是从观察中学会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氛围以及家庭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征。当一个教师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有意识的解除那些世俗的“权力”,而去适应各种不同的学生时,他就会发现学生是多么的聪明和可爱。通过培训和实践使我发现:运用友好、温和、机智、灵活的方式与学生达成一片,以“导演”、“伴奏”、“演员”的身份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是教育成功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二、让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听取于源溟教授的《教师心性修炼与教育智慧》、胡志坚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王学臣教授的《教师的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李绪坤心理专家的《教学有道,关键在心》、李冲锋博士的《教师教学科研:选题、写作与发表》等等,使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专业素养想得到发展和提高,一定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提炼总结。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那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为我今后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专家们深刻独到、通俗易懂、旁征博引的讲解,使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对如何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充满了自信心。超级秘书网:

篇10

关键词:专业知识; 课程整合; 音乐课程; 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55-001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如何促进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到提高整个音乐教学系统教学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之一。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青年音乐教师,面对如此现状、如此成绩,使我倍感肩上的重任。但城乡之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小学音乐课程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程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的课程。专业知识作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手段,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研究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专业知识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小学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与音乐课程整合中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养呢?这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政治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审美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称职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因此,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起到教育表率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情操、审美观的深厚土壤。

新课程标准已将音乐定位于人文性课程,重点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并将德育、情感、态度、教育价值观放在首位。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优美的音乐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通过音乐自身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一首好歌,一支好曲子往往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振奋,意志上的激励,道德上的升华,并时刻陶冶学生们的志趣与情操。如:音乐作品《国歌》《黄河大合唱》《组歌》等具有鲜明时代与艺术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斗志、民族感、正义感、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只有小学音乐教师具备了正确艺术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趣,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艺术美、心灵美与生活美,引导学生热爱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音乐艺术,才能在授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业务素质

1.知识素质。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构建者和缔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精而深的专业知识。在歌曲教学中唱谱与唱词的先后变化,歌曲内容与旋律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在体裁广泛,内容丰富的欣赏曲、流行音乐中正确把握分寸,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能力素质。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设计年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是情感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新理念是平等、民主、合作。师生互动,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欣赏。

其次,音乐教师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评价多元化,成为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中音乐教育评价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和促进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

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四、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提升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一首歌曲与乐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已迫在眉睫。

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的师资更是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师,反思教学中是否让课堂充满了音乐,是否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之门,是否引领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与乐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现和表现。

综上所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师是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具有独特的教育影响力。音乐教师要以现代化的素质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也是一个新时代对新型音乐教育的呼唤,走进新世纪,走进新课程,对小学音乐教师有全面全新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