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耗企业如何节能减排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能耗企业如何节能减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节能减排 问题 改进建议
1.节能减排是当前工作的重点领域
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节能减排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展开。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建立现代节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和人民的长远选择。政府要在节能减排事业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充分认识并准确界定政府与市场在节能减排事业中各自的作用范围和边界,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2.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2.1对节能工作政府投入资金不够,支出结构有待完善
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政府预算中没有经常性预算支出。用于节能减排的政府投入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支出结构大多侧重于研发和生产领域,而在节能产品的其他相关领域(如销售、服务、信息传播等方面)几乎鲜有涉及。近几年,尽管我国节能总投资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但由政府预算安排的节能投资占节能总投资的比例不足5%。目前整个节能事业既缺乏顺畅的资金渠道又缺乏充足的财力保障。
2.2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激励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颁布了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资源环境税收政策和消费税的结构调整政策,但是由于这两种税收的作用对象狭窄,因而对我国主要节能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及推广使用收效不大。可喜的是,企业所得税的两税合一,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解决了多年来我国内外资企业面临的两套税制问题。两套税制把大量的税收优惠给与了外资企业,而未能按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税收优惠。这种税制安排不仅造成了内外资企业的税负不公,而且对国家鼓励的清洁发展,对能源的高效率利用都是极其不利的。此外,我国的进口税收政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
2.3对低能效产品和高能耗产业缺乏相应的惩罚性措施
对低能效和高能耗产业的惩罚性措施少且惩罚力度不够,甚至对部分高能耗产业(行业或企业)仍然存在一些财政补贴制度。如我们所熟知的电石、硅铁、电解铝等高能耗企业都拥有相对可观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多是以资源的极度耗费和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对于低能效产品和高能耗产业,世界各国多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来限制其发展,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近两年电解铝行业仍存在着高额利润,以至出现了这些高能耗产业投资、生产过热的局面。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我们对于低能效产品和高能耗产业,除个别情况采取了强制性行政淘汰手段外,缺乏经济上的限制措施。而且,当前的资源税也难以发挥节约能源的功能作用。另外,在限制低能效产品和高能耗产业发展方面,财税政策也基本处于空白,相应的环境税制如碳税等尚未有效运转。
3.未来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建议
3.1加强政府资金投入
在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已经单独设立了环保支出科目。但是仍然没有节能支出科目。实际上环保和节能是相辅相成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仅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可以考虑拓宽目前的环保支出科目范围,设立一个“环保与节能”支出科目。二是单独增设一个节能支出项目。实质上,扩宽现有科目还是单独增设一个新科目纯粹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保证节能支出作为一个经常性支出项目得以确立。同时,这个节能支出项目还应该随着经济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为此,可以把每年增加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专门用于节能预算资金,还可以通过调整现有预算支出结构,压缩或削减其它支出项目来解决一部分节能基金。
3.2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府采购政策
为了缓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紧张和环境质量的双重压力,根据中央精神,我国应该加快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步伐。一方面,政府采购要从已经得到认证的那些节能产品中,选择社会需求量大而且节能效益显著的产品,然后再逐步拓宽政府采购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总结近年来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工作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领域。
3.3加强节能减排事业中政策手段的奖惩力度
首先,通过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国家节能战略目标的实施,这需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全局着眼,多方引导,突出重点,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制度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效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各企业节能减排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政策功能特征及其作用规律,实事求是的设计出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企业所得税节能优惠政策体系。
其次,能源税是对化石燃料中的能量征税。通过征收能源税,可以促使高能耗和高污染产品(如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从而调控能源消费,使这类产品的消费量下降。通过抑制化石燃料的消费,还可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政策的长期效果来看,能源税的征收还可以对生产企业产生长期的动态激励作用,促使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创新中去。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节能不仅是国际化的大趋势,也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一个正确选择。节能减排是确保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我们要逐步完善相应措施机制建立一个节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 策研究,2005年5月.
[2] 刘群,如何有效促进节能减排,节能与环保,2008年第3期
[3] 周波,杜亚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选择,大连海事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 朱晓冲,毕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研究,经济纵横,2007 年第7期.
篇2
一、“绿色建筑”需要节能材料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前些年盛行的所谓增添绿化率,例如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此处的“绿色”是一种代指象征,指的是更加贴近自然,即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自然环境破坏。绿色建筑强调不能破坏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有相似的地方。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的一大创新概念,符合当前建筑界对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主流追求。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演变成影响全球总体环境和能源使用、物价基数的重大问题。温室效应加剧使得全球海平面上涨,已经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据统计发现,国内的建筑业废气排量已经达到了全国废气总排量的一半,已经成为了我国污染较大的几大行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也非常大,建筑所用的耗材也较多,诸如水泥、木料、石材等建材的需求量极大,而且也导致了生产和运输的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正因如此,建筑产业必须加快“绿色建筑”的大力推行。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新型建筑经济,已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多项目标的一大重要途径。
二、节能材料在建筑领域中的优势
节能材料有效弥补了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年限较低的缺陷,而且还解决了传统材料的高能耗、高报废、高造价问题。节能材料在建筑领域的显著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要求。
我国在认识到建筑污染问题后,及时制定了相关的减排节能政策,号召建设低碳社会、推行绿色生活。随着国家多年的不断努力,环保理念深入民心,众多的节能材料应运而生,并被大量运用到建筑行业。国家提出要“节能减排”,狠抓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和行业,所以,选用节能材料是有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要求的。
2.有助于推动清洁生产的大力推进。
很多建材商响应国家号召,都已经积极进行了材料的创新开发,这才使得节能材料有了市场营销前提,并慢慢取得了长足发展。节能建材同时具有较高的建筑适用性和环保循环使用性,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材。因此,选用节能材料是有助于实现建材的清洁生产的。
3.对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十分必要。
推广和使用节能材料,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建筑行业扭转高能耗、高污染的旧有生产和发展模式,实现建筑行业向“环保”和“节能”的有效转变。选用节能材料有助于实现降低能耗、节省资源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大对节能材料应用的必要性认知度,确保建筑行业尽快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三、节能材料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节能材料一经问世就备受建筑业界赞赏和大力追捧。节能材料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领域中,为建筑节能贡献了不小的力量。节能材料在建筑行业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墙体材料。
外墙墙体是当前建筑行业使用节能建材最多的一个具体应用,占到了应用总数的三成左右。环保节能的新型外墙材料,使得保持建筑物内部冬暖夏凉的目标有了实现的可能。它不仅提高了建筑的使用性能,更为业主创建了更舒适的居住场所,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宜居性。外墙墙体材料的技术创新,给建筑物带来了更多面的使用功能和更好的使用体验。
2.室内装饰材料。
节能建材的一大主要发展趋势就是,增添环保因素。以室内装修的涂料、油漆为例,新型的墙面装饰材料能够减少甲醛、氡和氨等有害人体健康物质的挥发,甚至可以反向吸附或消除这些有害气体。环保型建材在室内装修的大量运用,不仅提升了室内装修材料的选用标准,而且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大大减少对喷涂工、油漆匠和居住者的健康损害。以环保涂料为典型的室内装修新建材,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受众认可和研发推广。
3.绿色节能建筑。
随着节能减排大目标的确立和建筑行业高能耗、高污染弊端的不断暴露,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鼓励建筑行业使用绿色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以期通过绿色建筑的高速发展带动建材制造业的尽快转型和生产优化。从当前国内的绿色建筑发展角度来看,节能材料必然是建筑行业筑造绿色建筑的不二之选。绿色建筑的进一步推广发展也必然会带动节能建材的再度创新。
四、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推广意义和策略
从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时至今日建筑行业对环保建筑、绿色建筑的关注度和追求度越来越高。随着节能减排和绿色生活的不断推广,人们对绿色环保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使用节能材料、推进绿色建筑,从宏观角度而言是满足国家对建筑行业的要求,并且符合节能减排目标的。近年来,新型建材不断涌现和发展,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低污染、高防治,都是这批新建材的显著特点。对于“节能”和“环保”的深化理解和不断追求,必然也会促使建材的生产制造商进一步加大研发和应用力度,引导建材行业走向良性竞争、快速健康发展的发展新方向。因此,大力推广节能材料对建筑行业、建材制造业都有着重要的科学发展意义,有助于加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优化提升目标。如何实现节能材料的有效推广,可以考虑从下列几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建筑行业和建材制造业的发展和整治,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监管作用。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推广讲解活动,提高建筑行业和建材制造业对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的必要认知。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节能建材制造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良好对接,有助于此类企业树立较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形象,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它们的了解和认知度,从而提高消费可能,甚至实现融资扩产目标。第二,材料研发和技术创新也不能过于盲目,必须要以满足建筑使用条件为科研目标。推广新材料也必须以符合建材行业的节能环保要求为目标。只有建材行业首先认可了,新型建材才能够有自己的市场和应用前景。建材行业还可以通过推广优秀产品促进整体行业的优化提升,搭建建材行业的发展服务平台,最终实现推广和发展新型建材的最终目的。
五、结语
篇3
2010年9月27〜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主办的“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出席并在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是当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任务,两化融合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节能减排初现成效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的成长,随着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的升级,中国工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率低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节能减排成为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节能减排直接关系百姓生活
当前,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轻工、纺织、装备、信息产业等行业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些典型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初步的经验。
杨学山将这些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正在从单一的环节向集成的、综合的方向转换;第二,在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等更广阔的范畴进行统筹协调,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第三,各地方、各行业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机制有了不少创新;第四,信息技术在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降耗的过程中,催生了新兴的服务业;第五,信息通信技术为政府主管部门调控、监测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中石油公司,建成了一批覆盖20多万口油气水井、1000余套炼化生产装置、4万公里油气长输管道的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大幅度提升生产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中石油搭建了三大信息化工作平台:一是功能全、用户多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系统,做到了污染源实施监控、超标异常排放情况的在线提醒;二是能效改进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了炼油能耗统计与上报、节水专项管理、重点能耗设备实施监控等功能;三是搭建了碳交易电子竞价平台,完成了中国首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截至2009年年底,中石油累计实现节能量750万吨标煤、节水量2.64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分别达到12.9%和33.4%。“我们加强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各方面紧密合作,才能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成功。在下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化已建信息系统应用,大力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持续提升信息化自身节能水平,引进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建设绿色数据中心,从而减少地区公司机房数量,以达到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目标。”中石油公司副总经理王宜林说。
中国铝业公司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供应商,近年来,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他们设立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办法》、《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等三十多项制度以确保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据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介绍,中国铝业公司的ERP项目是从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至今系统稳定运行,通过对统计、库存和销售的有效管理,建成了覆盖所有企业的信息化网络、视频会议、语音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重大污染源的重点监控,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定期统计分析。利用信息化后,较2005年每吨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了26%、2.34%、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分别减少了41%、76%、32%。“近年来,公司投入20多亿元用于科研,成功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信息化、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公司投资约300亿元,进行了以信息化、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公司总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达5.33亿元。”吕友清介绍。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之一。经历了百年发展历史之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对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业务领先,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量点突破、持续改进”的新策略,建立了营销、物流、生产、采购、财务、HR、KM知识管理等信息交流、共享的ERP系统,实现了青啤在各种经营活动中精细化成本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成本浪费的现象。此外,他们还对生产环节的设备进行改造,实时获取各项技术质量参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损耗和污染排放。“近年来,公司每年为个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投资约5000万。冷凝水回收利用、糖化热能回收、二氧化碳和沼气回收再利用等,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青啤集团副总裁黄克兴说。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也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高耗能不仅增加了碳排放,同时也削弱了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在利用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上不遗余力,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纺织用电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电能管理的精细化。在近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建成了由传感网、ERP和电子商务组成的信息化体系。其中,在线电能检测监控系统能自动采集实时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并通过文字、声音的形式报警,使调度人员能实时掌控系统状态,分析历史数据,制定用电计划,核算用电成本。其2009年节能技术投入达到117.8万元,单位能耗和劳动力成本亦下降,实现年节电1224.8万千瓦时,节省电费781万元。
浙江省是全国印染大省,印染行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非常高,能耗成本占据印染加工成本的30%以上。浙江省两化融合的切入点选择了印染行业。自2008年以来,已有超过200家印染企业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改造,减少染化料等库存30%以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5%,减少污水排放30%以上,综合减少能耗30%以上,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浙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黄宪法副处长对浙江省近年来的节能减排工作感触颇多,他表示:浙江省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大力助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率先推进印染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解决印染行业高耗能、高排放问题。一是优化政府调控政策体系;二是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为契机;三是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实现了“十一五”的节能降耗目标。
对于未来下一步工作,杨学山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把通过信息化来促进节能减排纳入到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在技术改造、流程优化、循环利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用融合的思路将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和信息技术运用紧密连接在一起。
节能“任重” 减排“道远”
杨学山副部长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看到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和矛盾,对经验的总结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以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认识亟需提升,工作思路仍需进一步明确,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差距还很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杨铁生副司长也表示: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节能减排水平是促进管理、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加快信息技术、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的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重点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逐步开展重点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研究开发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数字解决方案,建立节能环保的信息平台,是完成今后两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强有力支撑和加速传统制造工艺和流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尽管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成效开始显现,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效,但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能耗低负荷阶段?结论还为时过早,在整个节能减排工作中突显出的几个问题,已成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绊脚石。
首先,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在政策引导上还显不足,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和深度仍比较有限,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前还存在着思想上的障碍,一些企业对此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思想观念上还有待于提高。
其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和行业,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信息技术推广上给予企业支持仍然需要加大,为企业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支撑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中介公司或节能公司的建设上也欠完善,并未形成较好的市场推广环境。此外,以法律手段加强资源整合、理顺机制体制、完善工作体系,营造更加有利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环境和条件也需及时整合。
第三,全社会对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仍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把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信息化改造作为节能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挖掘新的节能潜力的重要支撑手段,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第四,大部分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预警消耗方案,但是个别地区的预警消耗方案缺乏针对性,不具可操作性。如方案当中的调幅对象不确定,调幅过程不具体,任务不明确等,造成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其中个别地区在预警实施方案中简单化,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五,高耗能行业增长比较快,2009年下半年电子、钢铁、石油、石化等六大行业增长了17.2%,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样的趋势无疑给节能减排雪上加霜。
第六,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各地差距仍然比较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对于国家指标和地方指标的双向完成增添阻碍。
第七,各级管理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粗放,统计方式方法不健全、数据分析不够细致和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对节能减排实施情况的判断,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清晰化管理。
对于今后的工作,杨学山提出,一是要用融合的思路来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二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分类指导推进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三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住企业的关键环节;四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降耗工作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五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于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信息技术、装备和产业的发展;六要进一步形成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大对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支持。
评论
节能减排就是竞争力
就在三年前,《计算机世界》报以促进绿色环保为己任,联合多家机构,率先在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界共同发起了大型公益性主题策划――“中国绿色IT行动”,并在业界率先启动了“中国绿色IT行动联盟”,当即得到包括英特尔、联想、IBM等在内的众多IT厂商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信息产业和绿色节能已经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而是融为了一个整体,其内涵也绝不是节能、降耗那么简单。它不仅涵盖IT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包装、物流、销售、使用、回收的全过程,不仅是让IT企业提供越来越绿色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通过硬件、软件和解决方案,让其他更加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变得更加“绿色”。
根据近年来对钢铁、电力、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石油等高能耗行业的跟踪报道,我们发现,在这些传统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中,信息技术在生产环节中的普及应用,非常有助于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的降低。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效率;碳排放;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3;F22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2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高污染,以及低效率和碳排放剧增,即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温室气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碳排放强度看,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不但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例如,2010年我国每万美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3.8吨,是美国的3.8倍,日本的6.9倍, 欧盟的 6.3倍,巴西的7倍,印度的1.6倍①。
“十三五”纲要已明确提出,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研究经济效率的同时,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利用经济模型对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对于推进低碳发展、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
2003年,英国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低碳消耗和低污染以获得高产出,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推动经济的发展。J. A. Duro 和 E. Padilla利用 theil 指数分解法,证实影响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1]。Kei Gomi,Koji Shimada等对建立区域低碳社会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域发展应该建立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计划,通过温和的经济增长来实现目标和计划[2]。M. David等分析了不同国家及部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3]。Toshihiko Nakata,Mikhail Rodionov等认为全球应通过构建一个新的能源系统向低碳社会转型,常规的能源系统侧重于世界能源供给与需求网络,新的能源系统应该是立足于减少全球碳排放,更改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创新系统[4]。Fankhauser S借鉴英国的经验,为碳减排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建议。他认为,给碳定价是至关重要的,但低碳还必须解决更广泛的市场、投资的政策和行为失败问题,这反过来提高政策的复杂性和协调的问题。碳转型主要是革命的生产,而不是消费。供应方面的创新和需求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和行为,但前者占主导地位[5]。Xue J, Watanabe S.通过分析日本的碳排放现状,对日本政府对气候管理和能源管理的研究,结果发现,日本广泛开展能源外交、建设能源储备、大力发展新能源以保障能源供给,推动了日本传统社会向“新型低碳社会”的转变。日本的气候政策和能源政策对于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6]。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碳排放和能源政策的研究,对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学者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
1.对低碳经济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陈诗一基于SBM-DDF-AAM低碳经济分析理论机制,构建了低碳转型进程的动态评估指数,并对改革以来中国各省级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进行评估和预测[7]。朱承亮在考虑非期望产出SO2和COD的基础上,基于产出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从效率视角对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进行了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效率较低的省份全部为西部省份,但效率较高的省份未必全部为东部省份,个别西部省份在一些年份均处于生产前沿;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环境治理强度及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8]。刘瑞翔利用了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发现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是中国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9]。周莹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构建了省域低碳经济运行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0]。相关学者对省域低碳经济效率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各省低碳发展的差异,进而对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对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林伯强得出对我国碳排放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和能源强度[11]。涂正革发现:经济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15百万吨(MT);不同行业间经济增长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很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促进节能技术与工艺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12]。李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回归,考察了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认为产业结构对改善碳排放效率最有成效。史亚东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主要能耗行业在碳减排约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发现碳减排约束对能源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1314]。贾登勋利用Tobit模型研究了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15]。
中国学者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回归等方法来研究我国的碳排放和低碳经济发展,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研究影响碳排放的相关因素,进而探索改善碳减排的措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低碳经济效率极低(有效值低于0.45)地区有:河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河北、山西等7省,说明这些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迫切。例如山西省,GDP为12 113亿元,CO2排放量为10 396万吨,资本存量为11 511亿元,劳动力人口为1 790万人,能源消耗为19 336万吨。山西省是明显的高排放、高能耗省份,产出并没有高出平均水平,低碳经济效率极低。甘肃省,GDP为5 650亿元,CO2排放量为4 048万吨,资本存量为6 155亿元,劳动力人口为1 492万人,能源消耗为7 007万吨。甘肃省各项指标都很低,但其低产出是低碳效率极低的最主要原因。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基于交叉评价DEA方法,测度和评价了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低碳经济效率,避免了传统DEA模型中权重依赖性的缺陷。
研究表明,2012年中国区域低碳经济效率基本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且省际差异明显。从区域层面上看,低碳经济效率东部为0.68,中部为0.58,西部为0.48,同时,从省际层面上,各省低碳经济效率差异较大。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湖北、海南等7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河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河北、山西等7省,这些地区低碳经济效率最低。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低碳经济效率低下的主要来源。在明确了省际低碳经济效率差异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分析每个省市效率低下的原因,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布局,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战略,有的放矢。例如,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煤炭产区,属于传统能源大省,煤炭开采与加工对地区碳排放影响较为显著。山西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达到53%,因此其低碳化进程中,应加大煤炭开发使用领域的技术投资,强化高能耗行业研发管理力度。
(二)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手段
1.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应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清洁能源的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提高能源效率。以“高能耗、高产出”的辽宁省为例,应当在产出不减少的情况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2.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格限制“高能耗、低产出”产业的发展。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比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以山西省为例,面对其高排放、高能耗的发展特征,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3.提倡低碳消费与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直接关联。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经济指标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只有通过节能减排、要素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改善才是低碳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鼓励自主研发,加大技术投入强度,完善碳权交易平台和碳基金运营模式。完善碳交易平台,将碳排放纳入效率评价体系,激发企业减排的积极性。政府为低碳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拨款,同时鼓励民间投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
注释:
①此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中二氧化碳数据来源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
[参考文献]
[1]Duro Juan Antonio, Padilla Emilio .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 in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 A decomposition methodology by kaya factors[J] . Energy Economics , 2006,28(2):170187.
[2]Kei Gomi, Koji Shimada, Yuzuru Matsuoka, et al. Scenario Study for a Regional Low carbon Society[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 2007(2):121131.
[3]David M, Christopher Y. Achieving deep reductions in US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cenario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nergy Policy , 2009,37(12):550559.
[4]Nakata T, Rodionov M, Silva D, et al. Shift to a low carbon society through energy systems design[J].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0,53(1):134143.
[5]Fankhauser S.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a lowcarbon economy: lessons from the UK[J]. Climate Policy, 2013,13(3):345362.
[6]Xue J, Watanabe S. Low Carbon Economy in Japan[J],Handbook of clean energy systems,2015(6):37193753.
[7]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3244.
篇5
关键词:建材工业节能减排混凝土耐久性
建材工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建筑领域发展的基础,其在发展过程中对能源以及资源的依赖较大,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我国是典型的建材消耗大国,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危机,建材工业的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混凝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建材之一,研究混凝土的耐久性,对于促进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材工业节能减排概述
1.1建材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筑领域逐步走向繁荣,带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统计表明,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建材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该领域每年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左右,废气排放量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18%;而建材产品中,有80%左右都被应用于建筑行业,统计表明,建筑领域每增加100万元产值,就有35万元建材产品被消耗。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行,我国城市建筑面积不断扩大,而这些建筑中95%以上都不是节能建筑,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这些信息都表明建材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过去几十年里,建材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阶段,这种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如何在建材行业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社会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1]。
1.2建材工业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建材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建筑领域发展的基础。党的十提出继续深化改革,倡导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在这种形势下,建材工业进行技术革新、促进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这是响应国家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政府对建材工业领域提出的基本要求;从行业内部的角度分析,通过技术革新促进节能减排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建材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技术创新。未来一段时间内,建材工业内部领域必然会将发展重点放在节能减排上,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2]。
2混凝土耐久性分析
2.1混凝土耐久性概述
混凝土原材料成本较低,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其他功能类似的材料相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更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中,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多的建材原料。混凝土的性能直接影响建筑材料性能,对建材工业领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耐久性是混凝土的重要属性,是衡量混凝土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近几年人们对这一性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传统建材工业中,由于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经常出现耐久性不合格情况,最终导致建筑物质量不过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随着建材工作的发展,人们对各类建材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再仅仅将目光放在生产数量上,开始对各类建材性能进行改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混凝土耐久性就是技术人员们的研究重点。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物质量,使其安全性可以达到人们要求,同时可以大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3]。
2.2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当前,建材工业领域对于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对其结构进行设计,通过改善结构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其次是对原材料的选择,通过使用更加合理、高质量的原材料来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最后是对混凝土施工环境进行选择,多年实践证明施工环境会对混凝土耐久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规范的混凝土施工环境要求,防止环境因素影响其耐久性。这三方面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最终目标都是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其中结构层次的研究上,研究重点有两个,一是不同层次结构承载能力如何,二是不同结构的安全性如何,实际上都是对耐久性的反映;对于材料层次的研究上,对于生产和使用过程在出现裂化问题的混凝土,需要对其原材料性能进行逐一分析,找到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或是更换部分原材料,或是在其中加入一些外加剂等。然后需要根据研究结果对混凝土使用等级及状态进行严格标识;对于环境层面的研究上,主要是研究外界施工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对混凝土耐久性产生怎样的影响,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降低这些影响。目前我国建材工业领域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4]。
2.3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促进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对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从21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由于观念问题和研究条件限制,研究范围非常有限;到了90年代,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工作受到建材工业领域的高度重视,行业内部对耐久性进行细化、硬性规定,研究也越来越系统化,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实践证明,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对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首先,党的十提出继续深化改革,改变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将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在这种形势下,建材行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目前混凝土生产和应用领域正处于技术革新之中,通过原材料、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可以大大降低混凝土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其次,建材工业要将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作为契机,对行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推动低能耗、低污染生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最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要将科学技术作为引导,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引领建材工业内部结构升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建材领域以及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5]。
3总结
建材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工业,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同时产生大量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建材领域的革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混凝土是应用最广泛的建材,其耐久性直接决定建筑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近几年行业内部对于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建材工业应该将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作为契机,对产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建材工业的节能减排,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燕.低碳经济时代水泥混凝土行业发展方向[J].商品混凝土,2010(04):1-3.
[2]姚燕.先进水泥及先进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0,29(9):1-8.
[3]徐永模.建材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J].混凝土世界,2012(03):16-23.
[4]姚燕.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引领中国建材工业发展低碳经济[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2):25-27.
篇6
Hu Rongxian;Yang Guanglu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阳卷烟厂,南阳 473007)
(Nanyang Cigarette Factory of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Ltd.,Nanyang 473007,China)
摘要: 低碳经济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南阳卷烟厂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烟草企业。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outlet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ackle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low-carbon economy. The Nanyang Cigarette Factory makes use of means of informationization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s, do a good job of energy saving in key area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key sources of pollution, implement cleaner production and build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tobacco company.
关键词: 节能减排 信息化应用 资源节约型
Key words: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s;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resource-saving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58-02
0引言
大气中碳浓度的升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目前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出路。工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如何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探寻减排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抓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业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对烟草行业来说,随着重组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按照全面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的指导方针,降低成本费用、提高效益、和谐发展已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和新的发展主题。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要求,相继开展了对标管理、打造先进卷烟制造工厂等管理活动,其中节能减排指标是主要考核项目,并被列入否定项,河南中烟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可见一斑。
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抓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性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改造企业传统设备,工艺优化行业运转流程,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从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1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1.1 信息技术产品本身可以产生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据统计2010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万元GDP能耗为1.21吨标准煤,工业生产万元GDP能耗为2.53吨标准媒。而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166吨标准煤,只是国民经济平均水平的1/7,工业平均水平的1/15。在国际上,发展节能家用电器,推广节能型汽车,采用节能型照明设备等举措已逐渐成为国际上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的重要途径。
1.2 信息化的应用不断促进节能减排效果提升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改造,提升了各类工业设备的利用效率,成为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效果,南阳卷烟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方面开展节能改造。投资140余万元,对总计蒸发量为40吨的三台锅炉实施变频自动化改造,把锅炉运行参数自动收集到微机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的自动整理,反馈到控制系统,自动调整炉排的运转速度、鼓风机送风量和引风机的抽风量,使锅炉经常处于平稳高校运行状态。此项改造年可节约用煤3000余吨,节电5万余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余吨。同时把企业能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综合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提高协调衔接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因此从长远角度看,企业以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此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很多产品不再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大大减少了工业经济中浪费在迂回路径上的中间损耗从而有效降低原材科与能源的消耗。
1.3 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丰富企业促进节能减排的管理手段。企业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和服务,开展试点示范,搭建节能减排公共信息平台,努力消除节能减排企业和应用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节能减排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中的流动。通过重点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的应用,提高能源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对能源统计数据的动态监测约束,企业自觉进行节能减排;通过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实现国家对重点污染源的联网在线自动监控,构建起污染物排放的立体监测体系,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监控能力。企业大力推进数字节能减排,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构建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业务应用、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实现数据高效管理和流通,环境实时监控、事故应急响应等主要功能,为企业节能减排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企业在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2.1 征集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推荐方案通过在企业中征集先进适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具有节能减排效果的信息产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典型应用方案,推进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2.2 设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科技专项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还处于引导和推动阶段,多数企业还未形成自发主动氛围,企业的引导、支持、推进和协调对于落实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节能减排降耗至关重要。为此亟需设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科技专项,通过职能部门联动,实现行政手段效果最大化,鼓励和扶持关键共性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利用。
2.3 加强对能耗排污水平的监测和分析利用信息化手段,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为目的,加强对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加强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信息监测与分析;加强信息化应用服务于行业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服务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调控目标的实现,推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设备。
3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做法和实践
为切实做好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我们认为,着眼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与节能减排两个目标,具体来说,企业可从如下三个层面着手。
3.1 技术层面:这里主要从数据处理、传输、使用三方面来加以简述。企业要努力保证系统数据的全局一致性,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做好各系统之间的连接,保证企业业务与管理数据运转、传输流畅高效;合理利用企业宝贵的信息化数据,引入BI系统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辅助进行决策支持,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3.2 管理层面:加强企业IT规划,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未来各系统的彼此孤立、难以集成等问题,使企业信息系统具备“天然免疫力”。做好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控制,一切以系统生成的数据为准,严格控制在生产车间对有关BOM数据进行修改,在必须修改时,应采取措施,将修改“迁移到”设计阶段。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企业的做法很多,其根本目的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增加经济效益。
3.3 行业层面:行业层面我们主要探讨烟草行业企业节能的方法。
3.3.1 能源管理节能:能源计量工作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利益、增加企业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保证。能源分析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提供数据的真实程度,而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计量仪表配置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完好、准确的计量器具,是提供准确能源信息的重要保证。河南中烟南阳卷烟厂依托信息技术,与生产部门建立了能源供配紧密衔接机制,对生产能源供应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动态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网络通信、自动控制、计量检测、监视监控预警等信息,搭建能源管控平台,实施看板管理,使之与管理、工艺、流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提高生产过程的适应性和精准性。如今,能源供停时间已经精确管控到“5分钟”以内,与以前的人控粗放管理相比,降低供停误差在30分钟以上,彻底杜绝了过去的能源“空耗”现象,大大减少了无为消耗。
3.3.2 技术进步节能:通过采用新技术,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转换效率,实现节能增效。围绕节能减排的难点、重点问题,组织班组成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小窍门、小创造、小发明,努力降低能源消耗;通过技术革新、科技攻关,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节能降耗。2009年以来,南阳卷烟厂仅在节能减排方面开展技术攻关达10多项,如废水的回收处理,实现中水循环利用;调整制丝车间储丝柜的利用模式,增加储丝量,从而降低制丝线运行时间;以及推行制丝车间连班连批次生产等项目,不仅有效减少能源消耗,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3.3.3 管理节能: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实现节能增效。能否精心调度、合理组织生产,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最大潜力所在。为了充分发挥设备容量能力,避免小物料流量、高能耗生产,生产管理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设备额定能力连续投料生产。同时,把月计划分解落实成周计划和日计划,尽量提高生产区域、生产时间的集中度。
通过ERP产销存、生产经营决策管理、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的应用,使企业对各种内外部资源纳入信息系统中,进行高效率、集成化的运转,随着大量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已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促进了清洁生产工作有效开展。设备故障库的开发应用,搭建起设备管理平台,实现了设备信息化管理,可快速定位故障所在区域,提高故障排查效率,进一步增强设备运行和管理能力。
4结束语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把大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烟草企业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选择。在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兼顾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与节能减排两个方面,在过去过多关注企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把节能减排工作提到更高的位置,以采取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河南中烟实现新跨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徐守福.信息化融入工业化推进节能减排增效信息化战略支撑华泰崛起[J].中华纸业,2008,29(15).
[2]张f斌,李梅,陈雪.面向节能减排的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研究[D]. 2009.
篇7
关键词:煤矿企业 节能减排 分析和改进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15-01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都要求比较高的能源需求量,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相对于总人口来说,人均资源仍然短缺。石油、天然气资源较少而煤炭资源较多是我国能源的特点,所以,煤矿企业也体现出了其重要性。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能源主要还是依靠煤炭。煤矿企业是主要的煤矿开采单位,在我国的能源进程中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是,煤矿企业的高能耗,也让煤矿企业成为了九个重点能耗单位之一。虽然煤矿企业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仍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 煤矿企业能源消耗现状
对于我国的煤矿企业来说,通过进行节能减排工作,能够吸收和借鉴国内和国外现今企业的能源管理办法,通过经验的吸收和学习,我国煤矿企业也能建立起自己的节能减排机制。进行节能减排工作,能够让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了解到企业的优缺点,在整个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普及,有效的降低了煤矿开采和其他环节的能源消耗,也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节能减排观念的普及也能影响到员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节能减排的意识。
煤矿企业要做好节能减排,应该遵循“效率优先,节约为主”的原则,依靠现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行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工作,全员参与,共同努力,但是,现今煤矿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煤矿开采设备老旧落后,由于煤矿开采工作中的设备,更换和维修比较困难,再加上我国煤矿企业缺乏现今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煤矿开采能耗很高,虽然很多企业都进行了技术改造,但是诸如大型高产矿区,能源消耗仍然难以降低,严重阻碍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虽然煤矿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有普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识,但是技术水平太低、制度不完善和资金不到位等,都让煤矿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滞后,虽然工作进行了,但是能耗不见减少,环境污染也在增加。我国在煤矿节能减排方面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煤矿企业没有依据制定相关评价体系,节能减排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效果。
2 加强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探讨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正在飞速发展,科技也可以利用在煤矿的节能减排中,基本思想也提到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煤矿开采工作中,应该减少人力劳动,大力发展自动化控制和管理,自动化的煤炭生产系统,不仅能够提高煤炭开采的质量,也能够减少大量人力劳动耗费的能源,节省人力和资金。在煤炭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运用自动化技术,例如在矿井中,普通电灯应该用节能灯代替,使用保温墙、中空玻璃代替普通建筑材料来新建宿舍楼和办公楼等。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很有很高的热量,可以回收进行二次利用。煤矿中一般都使用硬度较高的水,这些水资源利用不当的话,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另一个方面也是对宝贵水资源的浪费,所以,应该尽量增加水资源的多次使用,减少开采自然水资源的频率,保持环境的平衡。矿井中的照明设备,也可以使用功率比较低的灯具,而且不进行煤炭开采工作的时候,应该关闭照明灯,节省电力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逐渐加大,环境保护已经是世界性的问题。煤矿企业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对于这个问题,煤矿企业可以用封闭性的管道来对煤粉和煤渣进行运输,二次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例如用废气给办公楼和宿舍楼等生活区域供暖,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废气给人和环境带来的危害。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也可以多次利用,可以用来浇灌绿化带、冲洗厕所等等。还有产生的煤渣、煤灰等废弃物,可以用在煤场的砖块生产和道路维修等等。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瓦斯气体,虽然具有很强的危险性,但是也是一种宝贵的能源,由于和天然气组成比较相似,在煤炭开采可以先进行瓦斯抽取,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得到的气体也可以作为天然气使用。煤矿企业还应该革新开采设备,更换成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设备,减少工作中产生的噪音,保护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
良好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观念是最为重要的,煤矿企业在进行开采前,应该结合当地环境、煤矿条件、开发条件等,做好煤炭开采的全局计划,合理的、适度的进行开采工作,既要满足社会的煤炭需求,也不能让煤炭开采出现过剩的局面。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渣等,煤矿企业应该有“变废为宝”的意识,科学合理的进行再利用,发挥他们的最大使用价值,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煤炭开采设备的更新换代,新的设备才能够满足现在急剧增长的煤炭开采进度,利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人自小应该养成的观念,在煤矿企业中,应该进行节能减排观念的培训和普及,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人员,通过一件小事的积累,体现节能减排的意识,通过闭路电视、广播和宣传部门的工作,让节能减排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煤矿企业内部,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节能减排制度,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进行灵活的改变。给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分配节能减排任务和责任,将节能减排工作效果加入到绩效考核中,如果员工能够很好的完成节能减排工作,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煤矿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加强内部的考核和监管。定期的开展“节能减排讲座”,鼓励员工参加讲座,接受相关知识的熏陶,企业也可以出资印刷一批《节能减排绩效》的宣传手册,在员工的空闲时间可以阅读和学习。定期召开大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近战的讨论,健全机制和体系。
3 结语
新的科技带来了更好的煤炭开采方法,煤矿企业应该利用好,提高煤炭开采过程中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庆国.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节能减排[J].中国科技博览,2013(21):555.
篇8
关键词:低碳化 滨海新区 发展新优势
一、低碳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变暖迫在眉睫。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低碳化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在采取的重要措施。各国在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兼顾气候变化、节能环保,都在力争提高碳生产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对中国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电荒”、“油荒”、“气荒”甚至是“水荒”在我国频频出现的背后,日益凸显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低碳化是这一轮我国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向。
世界气候组织的报告认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社会不但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的脚步,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
二、低碳化的内容和层次
社会各界都在讨论“低碳化”,但理解的内涵概念往往比较模糊。笔者认为,低碳化可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以及低碳技术等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是指在保持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社会形态。低碳社会不仅包括低碳经济,还包括低碳文化、低碳环境、低碳法律、低碳生活。等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社会状态及低碳经济模式透过低碳的行为反映出人类的精神和思想,在低碳文化和低碳理念的背景下,人类的行为将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是文化对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所导致的结果。同时,在建设低碳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低碳法律是支撑、基础和保障。而低碳的新型生活化,是在居民个人福利提高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地少,可以在吃、穿、用、行、住等各个方面实现低碳,还可通过增加碳吸收(绿化等)来增加碳汇,减少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社会的涵盖范围很广,可以从各个方面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可以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服务等。低碳生产不仅指在能源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碳的使用效率,使能源消耗的生产率提高,而且指可以在产品开发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实现低碳,如通过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等的开发来减少高碳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通过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来减少第二产业在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方面的消耗。
低碳消费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方式,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比如低碳装修、选用低碳节能电器,减少日常“便利消费”,尤其是塑料袋的消费等。
低碳服务则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服务、CDM咨询服务、低碳金融服务、企业碳管理服务、碳足迹与碳抵消的商品与服务,等等。
(三)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低碳产业是指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低排放产业。而低碳产业体系本身包括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节能材料、火电减排、工业节能与减排、资源回收、环保设备等等。低碳能源系统则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目前,世界各经济体都在大力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在美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而中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占比却高达70%,我国的工业产业高能耗的困局亟需打破。欧盟将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三个产业领域的科技研发。英国把今后10年的产业技术重点确定在6大领域:低碳工业、低碳汽车、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医药和先进制造,并专门成立了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
(四)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在低碳产业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等。无碳技术是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指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CCS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安全地存储于特定地质结构中,减少向大气的排放,以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聚积。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0多个CCS项目。
(五)低碳城市――低碳化的载体
“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低碳城市是低碳化的载体,低碳城市可以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多位于一体,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低碳规划、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天津和滨海新区应该把建设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对于“低碳规划”而言,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城市低碳规划应坚持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对于“低碳建筑”而言,在建筑设计上要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运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建筑材料、通风和采光系统、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对于“低碳交通”而言,交通工具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应该积极倡导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此外,大力促进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发展,以实现城市低碳运行。目前,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尤其应当在城市交通、城市建筑等方面实现低碳化。
三、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把握低碳化的发展方向,紧跟低碳化的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低碳化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使正在崛起的中国“第三增长极”不断形成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一)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化的有利条件
1,具备优良的政策制度环境
天津滨海新区是21世纪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当前,滨海新区正按照中央政府的定位和生态兴区的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2,具有较好的低碳产业发展基础
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是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地区之一,新型能源建设运用、水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中新生态城的建设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示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聚合国际先进生态、环保、节能技术,正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新模式。按照发展定位,中新生态城将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为了加快中新生态城建设,各种环保低碳产品企业必然向滨海新区聚集。
4,新能源投资及节能环保服务业呈聚集态势
低碳的核心产业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由于滨海新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适合聚集支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构和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同时,国内首家排放权交易所在滨海新区挂牌成立并已经开展业务。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化的不利条件
1,滨海新区高碳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滨海新区是在承接天津市区工业战略东移政策下诞生的,相对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来说,滨海新区明显的产业特征是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且在第二产业中石油、化工、冶金等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国有经济主导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2,低碳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还较为缺乏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成为制约滨海新区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内资企业对低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控的较少,没有充足的技术实力储备。滨海新区当前除了依靠外资引进,更要依靠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进行官、产、学、研、金五个方面的合作,合力打造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
四、天津滨海新区如何构筑低碳发展新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滨海新区在今后能否继续走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应对全球低碳经济的挑战中发展和调整的能力。在“低碳化时代”,滨海新区必须面对低碳化的严峻挑战,全力突破低碳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
(一)构建低碳法律制度――法律化的政策体系支撑
我国从整体上来说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方面仍处于薄弱的状态。我国的相关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环境执法效果不佳,环保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另外,法律、规划规定的执行措施上虽然也涉及到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来激励公众与企业自愿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但是却没有规定细化的奖励手段与程序,导致在现实中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天津滨海新区应发挥“排头兵”作用,构建和完善自身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应尽快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短期、中期、长期低碳标准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推进低碳生产革命――研发创新核心技术是关键
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核心技术缺乏、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如果发展中国家总是期待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就会依然在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竞技舞台上处于从属地位。天津滨海新区应建立自己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撑。第一,应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第二,以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大力展开城市、区域以及国际间技术合作;第三,加强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这是提升低碳技术水平的关键之一,通过建设低碳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低碳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使低碳技术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合理配置。
(三)加速低碳产业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
天津滨海新区在后危机时代对产业方向进行调整时,应该遵循以下指导思想:第一,紧跟低碳化的国际发展趋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化;第二,遵循城市产业演化规律,推动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产业体系重构,加快滨海新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构建精细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的开放式新型产业体系;第三,以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为指导,统筹产业布局规划、统筹功能区开发建设;第四,发展低碳产业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人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从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低碳文化价值观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反思哪些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天津滨海新区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引导和倡导公众建设低碳社会,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从消费和生活的各个角度进行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应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如在汽车使用上提倡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出行方面尽量少用私家车,饮食方面多食用低碳食品、不铺张浪费,等等。
篇9
滚滚的浓烟、刺鼻的气味、浑浊的污水,这就是传统的化工行业留给我们的印象。如今,在节能减排的宏观形势下,传统化工亟待颠覆,“绿色化工”已成为全行业的目标和关注焦点。
“吃喝拉撒睡,人类哪一样都离不开化工行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中指着身上的衣服以及办公室内的桌椅、电脑对记者说。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关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化工行业给人留下的印象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特别是一些恶劣的化工安全事件给人们留下了痛苦的回忆。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由于相关生产操作人员关闭阀门的操作失误,导致反应釜内物料过热,进而造成反应釜爆炸,此后又连续引起了继发性的爆炸和着火。爆炸事故发生后,大量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引发了严重的水质污染。
近年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消费结构升级引导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化工行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压力越来越重,对于整个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的经济运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绿色化工”正在成为整个化工产业所关注的重点。20世纪末,400多名世界著名的化学、化工专家共同提出发展“绿色化工”的概念,并确定了资源能源消耗最小化、零污染、产品可回收循环利用等原则。
据李中介绍,作为流程型制造企业,化工行业需要消耗巨大的能源,生产的排放物中有很多是有害气体。所以,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成为“绿色化工”的三大核心应用。信息技术已经在这三大应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企业都在生产控制领域、生产管理领域和生产经营领域分别实施了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散控制系统)、MES、ERP等信息系统,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工作。
确保安全是绿色的前提
整个石化产业属于高危行业,绝大部分化学品都是易燃易爆的,并且很多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污染性,再加上化学品生产过程比较长,所以生产、储运和使用等诸多环节都面临着燃烧、爆炸、中毒、腐蚀等多种安全风险。
李中表示,化工安全事故的原因复杂,除去一些管理问题、员工素质问题以及设备老化等原因之外,超过70%以上的事故原因都是由于现有设备存在一些缺陷,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操作失误造成的。“所以,绿色化工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安全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确保化工企业的生存,这是前提条件。”李中强调。
解决化工安全生产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李中认为,一方面是以预防为主,利用IT技术建立一套监控运行体系;另一方面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定制一套安全处置的信息系统。
李中告诉记者,目前化工行业中70%的生产设备及大型装置基本上都使用了DCS技术,MES在国内大中型化工企业里的使用率也达到60%。这些应用能使企业逐步积累起一些对整个生产过程或者生产稳定状态的连续性监控、监测和控制的数据。通过将这些数据压缩,再进行优化处理和分析,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监控软件,配合监控系统,就能够比较有效地建立起预警监测系统。这样,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控制人员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这种异常情况可能会连带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及时发出预警,并对有关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提醒。
对于吉林双苯事件,就曾有专家认为,根据当时的数据分析,如果有IT系统来支撑的话,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据李中介绍,在目前的实际生产中,除了在生产控制台的计算机中弹出窗口提醒操作人员之外,还有很多化工企业已经开始通过一些网络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网络系统,甚至手机短信,对各级人员进行提醒,实现多级提示。如果一线操作工人对于紧急情况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过几分钟之后,监控生产过程的计算机系统就会再次发送短信息,提醒车间主任级别的管理人员;如果还没有采取措施,就会马上向更高一级管理人员发送警示信息。这样就能及时发现某些事故的隐患,并采取处置措施。
荆门石化信通中心计算机站主任刘永捍告诉记者,荆门石化不但在一些大型设备上配备了视频设备监控设备的安全生产状况;而且,还在压缩机等重要的生产设备上投入了近百万元,安装了一批设备状态检测仪,对设备的震动、位移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振动曲线、频谱分析图等数据会马上通过网络汇集到信息中心,再通过内部网络汇报给各级管理部门。
除了在预警方面下功夫外,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如何将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也需要有一套完备的应急处置系统。
李中介绍,国内曾经发生过一起氯气运输途中泄漏事件,由于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以至于延误了四五个小时的救援时间,使得氯气大量泄漏以后,造成29人死亡。“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应急及救援处置信息系统,在系统中建立一些危险品的数据模型,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和碰撞传感器等设备,一旦发生事故,相应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联动,通过网络给在一线进行救援、后台进行指挥的各级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包括危险品的理化性质、毒性、危害、救援处置办法等。”毕竟专业的救援人员有限,普通的人员如果一步步按照信息系统中的应急处置程序处理,上述的氯气泄漏事件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人员伤害。
据了解,目前化工信息中心已经研发了化工危险品处置信息系统和安全处置模拟训练系统。
节能降耗是变绿的过程
节能降耗,是全世界所有化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化工行业是我国能耗、物耗最大的产业之一。”李中介绍,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化工企业在能耗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能耗水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5~10倍;主要化工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企业要高出20%~69%左右,平均值要高40%左右。李中说:“我国很多化工产品都是所谓的原材料或者粗加工产品,高能耗的情况非常普遍。”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5%~20%。这个目标对于整个化工行业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济南石化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高翔认为,“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提高,自然会产生降低能耗的需求,企业的经济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李中表示,除了要在物耗管理领域提高信息化水平,采用能源监管、MES等手段,提高企业的节能降耗水平之外,还可以采用流程模拟、实时优化等技术,通过提高过程控制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配合ERP和供应链管理,提高能耗利用率。
李中透露,最近几年,石化企业围绕质量交换网络,通过IT技术采用“夹点技术”,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节能可以达到20%的效果,节水可以达到20%~50%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大港石化一年就产生了150多万元的收益。
保护环境是绿色的目标
吉林双苯事件后,国家环保总局曾向新闻界通报,环保总局对各大水域内价值4500亿元的化工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中期结果显示,各大水域的化工石化行业均存在较大的布局性环境风险,相应的防范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只有实施“规划环评”,才能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真正维护公众的环境安全。加快化学工业发展,必须以搞好环境保护为前提,化工生产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李中认为,环境保护对于化工企业而言,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从企业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大量IT技术的应用,考虑如何更加环保、更加绿色。基于IT模型,可以模拟出企业的运行状态,搞清楚整个系统如何才能更加完善,从而实现能耗最低;利用IT系统,还可以对一些实时动态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监测。目前,很多化工企业已经建立了大气监控点、污水排放监控点,利用视频系统和IT系统的结合,实时监控整个企业的生产环境,一旦发生污染物泄漏,能够及时预报。
另外,现在有很多企业还通过建立监测点,与工厂周边的社会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一旦发生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治,以保证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
据刘永捍介绍,荆门石化已经建立了40个环保监测点,这些监测点会自动收集气体排放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再将分析结果汇总到荆门石化信息中心,最后通过内部网络发送到各个管理部门,同时还会直接上报给中石化总部。
采访手记
神奇的绿色化工
说到“绿色化工”,不禁让记者想起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BASF。2006年夏天,记者有幸参观了BASF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总厂。在参观之前,记者根本没有想到世界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基地,会坐落在路德维希港这样一个安静的城市。在距离生产基地不到5公里的森林公园中,经常会有鹿等野生动物出现,流经路德维希港的莱茵河上也是水鸟成群。
BASF位于路德维希港的总厂,占地面积达7平方公里,有员工5.5万人。在德国,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就可以称得上大城市了,所以,整个工厂就如同一座“小城市”。
这座“小城市”共有1750座建筑、100公里的街道、200公里的铁轨、2500公里的管道,建有5座发电站。但是,在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时间内,在这样一个“化工城市”没有给记者留下任何“化工”的印象,没有乌烟瘴气的浓烟,没有刺鼻的气味,没有横流的污水,没有滴漏跑冒的管道,厂区的生产大都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房地产;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29-02
引言
从目前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只是注重数量型的扩张,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化程度低下。我国房地产行业要想获取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积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低碳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个产业链的低碳发展。因此房地产在其行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要以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为目标,大力提倡房地产企业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技术能力,从行业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地产经济”的发展。
2我国低碳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低碳经济发展的队伍中来,但是如何低碳地产经济,我国仍然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缺乏具体的房地产低碳处理技术、低碳处理规则和低碳处理指标等相应制度和规范。国内至今还没有一个具体和法定的低碳建筑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在有关房地产行业的环境执法上,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房地产企业有严格的惩罚措施,但是对于低污染、低能耗的企业却缺乏规范的激励措施。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房地产行业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房地产业的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成果推广和消费低碳产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而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政策环境不稳定,更加大了房地产企业实行“低碳地产策略”的难度。
2.2低碳技术落后
房地产行业的核心低碳技术主要包括设计、建造、利用等环节上的技术。目前我国房地产低碳技术主要集中在地源热泵空调、新风系统、节能门窗、节能墙体等房地产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上的应用,虽然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发展低碳技术上有了良好开端,但是在有关房地产建筑设计节能的设计水平和其他低碳技术还比较落后,而且我国在房地产行业的低碳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的差距。房地产行业的低碳核心技术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具有低碳概念的房地产项目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房地产项目的成本。
2.3房地产企业缺乏动力
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支持低碳地产发展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规范,而且我国房地产行业低碳技术能力较低且房地产低碳节能技术尚未产业标准化,这就导致了其低碳节能产品不能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售后服务体系,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企业因发展和采用低碳技术而承受更高的成本压力,也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开发过程和后续维护过程中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和责任,所以这也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低碳房地产发展缺乏动力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在低碳房地产发展的认识上存在一定概念滞后和误区,使得他们对低碳房地产发展缺乏动力。房地产企业认为在房地产项目中采取低碳技术必然会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较高的价格成本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市场上丧失了竞争优势。但是从根本上来看,低碳房地产项目的总成本比普通房地产项目的成本要低,实行低碳地产策略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各种不必要消耗,降低企业的成本,因此低碳房地产项目其比一般房地产项目费用要低很多,从而使得房地产企业增强了其市场竞争能力。
2.4消费者认可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消费者对低碳地产概念认识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只是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甚至还有许多消费者存在着对低碳地产的误解,这些原因都使低碳建筑尚未成为当今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房地产发展的进度。从市场分析来看,由于近几年我国房价一路飙升,更多的消费者只关心初始购房价格而忽视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房价的高低成为了大部分消费者购房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有关建筑的低碳、节能、环保等因素往往被消费者排在众多因素的最末位,甚至被消费者忽略。而就目前我国低碳房地产发展的状况来看,低碳建筑成本远远高于一般建筑,房地产开发商就会把高成本变成初始价格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导致了房屋价格进一步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所以很多消费者对目前低碳地产持不认可态度。
3我国发展低碳房地产应采取的策略
3.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应当抓住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地产的成功经验,在我国低碳房地产发展的初期,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尽可能在技术、市场和能源等方面给予房地产业政策上的大力扶持,鼓励房地产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比如对实施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进行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给予低碳地产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鼓励和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或授权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监管。对高能耗、高排放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处罚。
3.2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评价标准
在低碳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低碳评价标准必不可少,我国必须要根据国际低碳经济要求结合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评价标准,使我国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中各项指标清晰明了,真正地做到国家监管机构可以有法可依,房地产企业有章可循,消费者有据可选,让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之间达成共识,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将我国低碳房地产发展开展下去。
3.3提高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能力
发展低碳地产的关键因素是房地产低碳技术,只有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能力,才能建立一个全面的低碳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加快我国低碳房地产发展进程。所以房地产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能力,比如开发和使用新型隔热系统,这样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温能力,减少空调等设备使用,从而降低房屋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加强对室内环境优化控制,开发低碳环保的建筑新型材料,从而从源头上降低房屋内有害物质的挥发;提高对可再生资源应用的技术能力,从根本上降低建筑的碳排放量。
34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应当包含两方面:一方面,低碳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低碳生产,但是低碳房地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低碳生活方式。因此在我国房地产低碳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首先提高低碳房地产的社会认同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为低碳地产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同时积极调整房地产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提高其资源利用能力,鼓励和倡导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雷中英低碳经济与房地产业的发展[J].中国市场,2011(11)
[2]李红萍,杨卓不同经济环境下房地产相关企业的投资战略选择[J].中国市场,2010(52)
[3]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8)
[4]李楠浅析房地产的经济竞争战略[J].中国市场,2010(52)
[5]黄周地,刘群红,周玮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反思与新思维[J].中国市场,2010(2)
[6]古耀杰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策略探究[J].中国市场,2010(44)
[7]薛蒙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市场,2010(45)
[8]吕根铨低碳房地产发展困境与对策[J].财经视点,2010(8)
[9]喻燕,卢新海低碳房地产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房地产,2010(3)
[10]董哲房地产业如何应对低碳模式[J].城市开发,2010(1)
[11]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2]谭彐琼,徐榕敏,刘卓住宅房地产市场健康标准与厦门市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1(52)
[13]孙莹,罗新波,焦爱英“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