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NAT穿越;P2P网络;UDP封装打洞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04-02
在目前IPV4的网络环境中,由于IP地址的缺乏,NAT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NAT技术可以节省IPV4 地址资源,缓解IP 地址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能起到类似防火墙的保护内网的作用。但是NAT术的使用会使处于不同内网的主机之间的通讯带来了障碍,主要体现在NAT对P2P网络的影响,限制了P2P网络的应用。本文根据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及其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AT设备对P2P(Peer-to-Peer)通信的影响,最后实现利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基于UDP穿越技术的P2P聊天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Server和Client两个客户端,通过模拟现实中的网络,使Server端和Client端处于不同网段中,处于不同私网中的主机通过Server的连接,完成NAT穿越,Client可以进行即时对等通信。
1 NAT概述
NAT的英文全称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翻译为:网络地址转换或者网络地址翻译。NAT是在IPv4地址短缺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技术,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重用IP地址。Windows操作系统中用于多台主机共享上网的“Internet连接共享”使用的就是NAT技术;很多即时信息系统如ICQ、MSN、以及QQ等是最流行的P2P 应用,其他还有P2P 文件共享程序都用到了NAT穿越技术。NAT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将局域网上的主机地址映射为Internet上的P地址,从而实现了网络地址的复用。NAT技术可以隐藏了内部网络地址信息,保护内部网络;同时也可以暂时解决IPv4 地址分配的限制,从而合理地安排网络中公有IP 地址和私有IP 地址的使用,使NAT 在防火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基于NAT穿越的实现
2.1 系统结构图
在系统中主要实现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处于公网中,IP地址使用全局IP地址,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为客户端服务;客户端处于私有网络中,IP地址使用私有IP地址;如图1系统结构图所示。
当服务器客户端开启后,用户A和B客户端可以进行连接服务器,连接成功后服务器S记录下客户(例如A、B等)多个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用户客户端上记录下连接服务器S的每个私有网络用户IP地址和端口号;用户客户端可以选择其中任意用户进行即时通信交流。
系统结构图体现了最常见的NAT穿越环境,一般的还有主机在相同NAT后面以及主机由多个NAT分开这两种情况下各主机的对等通信、即时通信交流。
2.2 系统运行环境
1)根据系统结构图可以得知,系统的运行环境分三部分,需要用2个连到公网上的局域网,1台具有公网地址的电脑,如果不是这样的环境,程序执行可能会不正常。
2)准备好环境(例如有两个连接到公网上的局域网)之后做以下就绪工作:
(1)在广域网的电脑上执行服务器端的“WindowsApplication1.exe”程序,假设这台电脑的公网IP地址是:“200.200.1.100”。
(2)在局域网A中的一台电脑上执行客户端“WindowsApplication2.exe”程序,假设这台电脑的私有网络IP地址是:“192.168.1.2”。
(3)在局域网B中的一台电脑上执行客户端“WindowsApplication2.exe”程序,假设这台电脑的私有网络IP地址是:“192.168.2.2”。
程序执行成功后的界面:连接成功后服务器S记录下客户(例如A、B等)多个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用户客户端上记录下连接服务器S的每个私有网络用户IP地址和端口号;此时表示穿越NAT的UDP连接已经建立起来,即时的通信交流就可以开始。
2.3 实现穿越过程
系统在VS2010环境下利用C#语言实现UDP打洞技术穿越NAT,以达到在不同NAT后面以及主机由多个NAT分开三种情况下各主机的对等通信、即时通信交流;系统设计中主要实现了UDP打洞技术的NAT穿越,并且实现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界面。
当服务器开启后,客户端就可以连接服务器,连接成功后CA与CB都可以与Server S通信。此时CA还不能使用该公网地址直接和CB通信,因为此时NAT B会将CA主动发来的信息丢弃;通过UDP打洞技术可以利用服务器作为客户端的中介,进行会话的初次连接,实现双方客户端都有会话记录,此时可以关闭服务器,进行私有网络中主机的对等通信,实现了NAT穿越。
(1)现在将在NAT B上打一个方向为到CA的外部网地址的洞,那么CA发送到CB的公网的信息,CB就能收到了。
(2)中介Server S向CB发送打洞指令。
(3)CB向CA的公网地址发送一个UDP报文,虽然此数据包会被NAT A丢弃,但是NAT B建立了与NAT A的会话记录,不会丢弃CA的数据包。
(4)UDP打洞完成,CA可以发送连接包给CB。
3 结束语
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NAT 的相关技术,对NAT做了详细的分析;对目前的网络而言,NAT是为了节省IP地址而设计的,但同时它也隐藏了内网机器的地址,这也就起到了安全的作用,对外不可见,不透明的内部网络也与互联网的“公平”应用。其次分析基于NAT对P2P网络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解决了P2P系统中的关键难题——穿越问题,达到了预期穿越效果,并对系统进行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最终利用C#语言实现了该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Server和Client两个客户端,并通过UDP打洞技术实现了NAT穿越,解决了内部网主机对外部网络的不可见、NAT阻止外部网主机主动访问内部网主机、内部网主机不能作为服务器向外部网提供服务的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河,王树明. P2P网络中使用UDP穿越NAT的方法研究[J].信息科学,2003.
[2] 张静颐,赵雪岩.基于NAT 穿透P2P 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7):96-99.
[3] 杨天路,刘宇宏,张文. P2P网络技术原理与系统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 马利然,卢燕飞.网络地址翻译及其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26(1):40-43.
[5] M. Holdrege and P. Srisuresh. Protocol Complications with the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J].RFC,2001,3027.
[6] D.Senie.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Friendly Application Design Guidelines[J].RFC ,2002,3235
篇2
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互联网+教育”则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可以充分实现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建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2O2O教学模式
O2O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的教与学结合起来,将新的思维方式应用到普通的教学中,创建一套新型教学模式,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师生的交流沟通带来一种新的体验。互联网教育形式有很多,如O2O教学、MOOC和微课,但它们的教学形式不同,其强调教师与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与通信工具进行教学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移动终端的智能应用和即时通信工具就可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依托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日常学习。移动性、即时性、参与性、体验性、交互性与碎片化是O2O教学模式与众不同的特点。
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341多所,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产业升级。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存在一系列问题。
3.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随着高职实践课程所占比的不断增加,对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资金投入比较少,实训设备陈旧并且数量较少,一组学生围着一台设备,真正能动手的机会较少。因此,实践教学比的增加与学生实践动手操作不足存在严重不协调,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3.2课前—课上—课后脱节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原因,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环节,下课走人,课后答疑几乎没有,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脱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疏远,浪费了大量碎片时间。
3.3移动设备侵入教学课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入侵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严重。上课过程中,刷微博、聊QQ、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教室特意安装了手机袋,收缴手机,因此引发了一些冲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除了外界的因素外,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队伍等方面也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构建依托移动社交网络,开展O2O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高职教学的发展。
4O2O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
目前每个学校都在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但这些课程资源大多偏理论性,实践教学仅仅以PPT、录像等形式呈现出来。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将传统课堂进行延伸,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课程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很多课程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信息,部分实现了信息化支持。本文就以“计算机局域网技术”为例,运用O2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分析开展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4.1利用移动社交网络,搭建智能课程教学平台
课程教学平台是承载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利用移动社交网络可以满足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教与学的全部应用场景,除了将传统教与学重复性、事务性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降低师生等多种角色的工作量之外,还能够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沉淀下的各类数据,针对学生学习的强项和弱项,方便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学校方案,做到一个学生一个学校方案,因材施教,在课程组织形态、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升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和体验。
4.2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都适合做成线上教学,需要将课程知识点碎片化,进行优化和重组。“计算机局域网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有些简单且又容易理解的内容放到线上,标志为课前信息,让学生自主学习,督促学生进行课程预习。如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章节中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OSI7层模型和TCP/IP模型的讲解,都是纯理论的知识点,易于理解。而一些实践性较强,不易理解的内容适合与线上线下相结合,贯穿整个“课前、课中、课后”。如双绞线的制作、网络服务器的配置等教学内容,这时可以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做微视频置于线上,线下主要进行实践演示。同时在每个内容设置后,还需进行单元内容测试,掌握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也为课程考核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4.3教学实施的变革
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不应再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讲解已经在线上实施完成,因此教学实施应进行变革。以线上教学为基础,对于线下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讨论分析、重点难点讲解、实践练习等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随时将教学测试移至线上,利用线上平台,更好地跟踪测试动态,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社交网络(如微信)进行课堂讨论和线上内容的再次学习。在讲解广域网接入方式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是线上讨论,也可以是线下交流,教师全过程跟踪,适时参与互动,所有的线上讨论都留有痕迹。活跃整个课堂气氛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手机入侵课堂的问题。
4.4开展混合考核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下,教学的考核也行进行改革,需要将线上学习等内容纳入教学评价考核中,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考核。以“计算机局域网技术”课程为例,除了考核IP地址配置、双绞线制作等知识点外,还需将线上学习进度、交流与讨论、线上单元测试等纳入考核环节,分配权值作为最终考核成绩,具体考核方式还需任课教师进行合理的设置。表1给出了“计算机局域网技术”课程教学考核标准。
5结语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 教学质量
Based on the inquiry based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optimizatio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universal application, computer network has become basic course in the trun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text aims at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making the students accept and absorb knowledge to regain the initiativ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o find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o the basis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 of "Computer network architecture" section as an example, and expound my teaching experiences on the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reasonably" project.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network;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在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且教学内容大多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为确保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对讲述的内容进行细化,对难点和重点进行反复研究,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此框架内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的活动形式。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非常理论化、晦涩难懂却又同时有着较强的应用性的课程,整个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是又不得不把它拆分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来讲授,很多同学在学习初期就被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繁多的协议搞得晕头转向,从而失去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使得整个课程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学习完该课程后,除了懂一点简单的应用层工具以外,对其他的网络协议基本都没有理解。
目前,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较为传统和经典的教学方式是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教学线索,按照自底向上的方式讲解,目前大部分的国内外的教材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以讲解为主,即首先讲述通信基础知识,然后按OSI结构的层次自底向上讲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该种方式的课堂教学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以一种情景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早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忽略一个现阶段学生的基本特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对计算机网络有了广泛的使用,比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文件传输、广播视频、网络游戏等网络软件已经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学生在实际的网络使用中, 已经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个了解却主要是集中在顶层的应用层的使用上,当然他们并不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其基于底层的所有协议。原来的自底向上的教学方式中是由教师将概念、原理抽象出来,教授给学生,并且最底层的物理层是学生在网络使用中最陌生的,这样的结果导致理论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不能跟实际应用很好的结合。因此,现阶段可以采用新的自顶向下、以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应用层开始学习,由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为方式,逐步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
3 教学过程优化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基于“分层”的思想构建的,较好地体现了标准化和灵活性。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OSI七层模型,既有完整全面的优点,也有繁琐复杂的缺点。在计算机网络实际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为核心的TCP/IP体系结构。目前主流教材几乎都采取了折中的办法,通过五层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来描述计算机网络。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各个层次分别为一章,相对独立。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层”的概念,一时难以体会出“分层”的必要性、特点和优势。
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通过思考、研究和分析,确定符合实际的课程内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如下表1所示。我们通过一系列方法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且付诸了实践。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是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按教学最优化原则,课堂教学应发挥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知识框架的关键点交给学生,而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来完成。这样所讲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做到当堂消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会进一步升华。比如,在这一节课程教学之初,我们会提出一些学生非常熟知的例子。如果我们要寄信,过程如下:写信人要把写好的信放入信封中,信封上写明收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并贴上邮票,投入到邮筒里。邮局工作人员从邮筒里取信,盖上邮戳,并将发往同一地点的信件分拣好,装袋。已经装袋的信件被运送到火车站、飞机场等运输部门,封装为大包等待运输。运送到达目的地的信件被拉到目的地邮局进行拆包。并在目的地邮局盖上信件到达的邮戳,并由邮递员送至收信人。收信人收到信件后,拆开信封,可以读取信件。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实例,教师立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无论基础好坏的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了这一节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围绕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设计一些题目,供学生思考。
再次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前人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过程是非常感兴趣的。当学生了解了前人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发明新技术、如何求索新理论之后,这些前人的工作过程会大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学生会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不仅会努力学习,而且会主动地探索问题、扩充知识、提高自己,这样一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探索往往是创新的开始,这和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主动学习的精神,这对学生将来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俗话说,教无定法,要教好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要让学生一方面通过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掌握了应用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点拨,可以使学生们对理论知识也掌握充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网络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模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满昌勇. 计算机网络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周舸.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蔡京玫,宋文官.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4]张振荣,杨林峰,杨锋. 基于探究式教学法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广西大学学报,2009.
[5]崔艳,游汇. 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9).
篇4
本文首先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总结“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特点、现代信息服务的发展特点等内容,并对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的可行性进行概括,进一步分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和特点,并深入分析高校图书馆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高校读者用户对知识信息的更深层次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障碍;创新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5日
一、引言
在工业化、信息化之后,人类进入知识化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兴起并快速增长,用户对知识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强烈,取决于互联网让全世界快速走过了信息化阶段,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日益繁荣。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压力,于是各种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知识服务应运而生,例如通过自媒体发文章、发视频来介绍某类知识或见解,解释某些问题或宣扬某种观点,又如谷歌、百度、维基、知乎、千聊等知识服务APP,它们的实质目的都是在帮助知识的消费者处理信息,然后向受众用户提供知识的终端产品,这些新兴的“互联网+知识服务”产品无疑会对传统的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利用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图书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完成逆袭,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性的知识服务,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和运营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信息。信息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并通过物质载体进行传递的知识内容,其本质是具体事务所带有的含义,其载体是具体的事物,比如语言和声音都是传递的信号,其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信息;信息的特点是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其载体相互独立的,比如同一句话,同一个语义表达方式,可以用英文表达,也可以用日语表达,但日语和英语两种表达方式相互独立;主观性、抽象性是指信息的意义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
(二)信息服务。顾名思义,是以信息为主要载体的服务类型,主体是需要特定内容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信息用户),将分散在不同载体的信息进行整理收集后使用的一种服务方式,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分析等步骤,只是一种资料化、碎片化、直接化的提供给信息用户,这种服务在高校图书馆里往往只是参考文献、文献检索、实验数据、辅导资料等客观存在的,并非特定的知识,是一种可被替代的机械式服务。
(三)知识。“知识”在表面上是一个很泛泛的词,很抽象又很具体的词语。辞海中这样定义: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认识的结果或结晶,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范畴。知识不同于上述信息中的文献、数据和资料等客观存在的事物,知识具有特定的分享价值、传播价值,同时也能够创造出特有价值,知识服务是基于其特定价值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服务方式,因此这为知识服务的提出提供了基础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知识服务理论。笔者认为,知识是人类经过主观意识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加工认识,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结构化的信息资料整合城成特定的信息资源,便于利用而存在。
(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即由知识和管理组成的一个概念,也是管理领域中知识经济的新型管理活动,其管理对象是知识内容和知识过程,然后还有知识管理的价值层面以及实施层面,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人来实现是指本身所蕴含的潜在价值。
(五)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基于数据服务模式发展下的更加高级的服务形态,是依托知识资源(内容资源的高阶形态)的生产供应能力与市场用户需求高精度对接的、高级信息内容服务。综上可知,笔者认为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和信息服务,高于知识管理的一种针对受众者的个性化需求过程,其关键在于从众多信息库和信息资源中攫取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再加工、再提炼、再浓缩的价值。
(六)“互联网+”的含义。所谓“互联网+”,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定义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简单,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比如,我们常用的QQ、微信,就是“互联网+通信”而得到的即时通信;而淘宝、京东就是“互联网+零售”得到的电子商务。总之,这种虚拟的理论化加法,不是找现成的事物去做加法,而是去促进更多的新生事物的相互融合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图书馆知识服务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一种,也是知识服务业的一员。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从以上知识和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可知,图书馆知识服务本身就已经界定了服务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图书馆管理员和师生用户,前者可以定义为在图书馆工作的所有人员的统称,后者因为高校图书馆大多不对外开放,只对校内师生开放,所以客体不能扩大到广大读者用户。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指以馆员的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需求,对相关信息、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读者用户提供所需知识的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因其服务对象、服务理念、用户需求、知识储备以及服务目的特殊,自然也有其特征所在。首先,师生是知识服务的核心。知识服务既然是一种服务,其核心必然是服务主体,以满足师生的满意度为目标开展服务活动,根据师生用户的客观需求整理搜集各种有效信息,设计开发图书馆特色信息产品,提升特色化、品质化服务,为用户更好、更方便的提炼相关知识做好铺垫,达到最大满意度;其次,需求是知识服务的驱动。图书馆知识服务是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这就对师生用户的知识服务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因为知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如何形成解决方案,全力为师生用户找到对应的、独占性、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最后,增值是知识服务的追求。只有知识服务得到普及和应用,价值才能最大化,增值服务才能有意义。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信息收集、整理、提炼、加工、融合,最后形成了有价值的服务,为师生用户提高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效率,为用户创造价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逐步体现知识的价值层面。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创新。可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建立该校的读者阅读云笔记数据库平台,并对外开放读者的读书笔记,读者可以⑵湓诠ぷ鳌⒀习或科研过程中的感想、日志、学习成果、研究成果等上传至数据库平台中,读者还可以将图书馆帮其解决的问题、提供服务的过程,或问题解决的方案、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等上传至此平台。利用这些信息或知识,读者之间可以根据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实现彼此间知识的增长与增值,最终达到信息与思想的共享,充分展示个人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积累。同时,馆员可通过长期对某一位读者或某类读者进行跟踪,了解他们的学习与工作需求,在该位读者或该类读者群向图书馆提出服务要求时,图书馆可以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知识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模仿“知乎”私密咨询场景――一对一的咨询。因为在传统的咨询模式下,读者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一对一咨询的场景需求,不管是专业技能上的咨询、还是兴趣爱好的咨询,一对一能够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不是一群读者盯着一类读者的问题,并且支持与问答者进行多次问答,问答内容仅双方可见,保证了咨询内容的私密性,让交流更顺畅和灵活。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现状与障碍
(一)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完善不够。一方面实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资源是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研究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而高校图书馆往往比最新的信息慢半拍,资源陈旧、信息老化、更新速度慢、知识单一不丰富、缺乏知识趣味、相关专业图书技术含量低、知识覆盖面窄,造成图书馆影响力小,常常出现图书存放时间久,无人问津,图书摆设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知识库的建立和融合迟迟未见起色,目前仅有的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知识数据库各自为政,只是一味的增加数量,从未考虑知识的质量,特别是同一类型文章同时在几个数据库出现,加大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信息的冗余,明显会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深入推敲不够,信息资源仅仅是期刊论文、毕业论文、数字化图书、会议活动等,搜索起来内容繁杂,知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二)隐性知识和信息安全性担忧。一方面图书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馆员个体和图书馆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图书馆外部有效获取的知识,包括馆员隐性知识和读者隐性知识。目前,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领导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缺乏交流,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影响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影响了隐性知识的发挥和利用;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是公共设施,计算机病毒盛行与更新,个人疏忽操作不当造成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意外丢失现象频发,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愈来愈受重视,特别是学号和密码信息,可以登录校园网多个界面:选课界面、学籍界面,有的师生忘记了退出,有的在输入学号和密码时没有进行有效保护,进而泄露了个人信息,造成了信息泄露。
(三)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意识欠缺。一方面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大都认为没什么大事儿,管理员就放松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认为每天工作犹如流水线作业一样,枯燥无味,甚是单调,对学生的知识服务不到位,知识服务意识缺失,知识服务质量低;另一方面几乎每所高校都存在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安排海归博士、国家人才计划等高级人才留校工作,默认将其家属的工作安置在图书馆当管理员,缺乏相关培训和专业学习,没有很好的监督监管机制,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服务人员素质和意识上不去的原因。
(四)师生用户信息提炼意识不够强。一方面在多数高校学生中,图书馆只是借书、还书、上自习的地方,有的只是借阅新闻杂志、体育报刊、休闲期刊等,有的甚至大学四年都没去过几次图书馆,大多数缺乏对图书馆的真正了解,知识摄取量极低,信息查询力度不到位,除非老师要求上检索课时才会熟悉一些简单的技巧,从根本上就没有真正重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导致学生对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利用率极低,更不要说搜集、整理、提炼等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平时授课任务量大,一周除了写教案备课就是整理其他教学工作,也只有在每年的和评职称时才会想起去校图书馆检索一些相关论文和参考文献之类的电子期刊,无法自觉形成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五、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以数字资源建设为基础,每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数字图书馆资源,挖掘潜在知识价值,营造知识服务氛围。在图书收藏方面,要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去繁留简,着力打造精华资源、重点学科资源、高质量书目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适时的购买全文数据库,增加本校知识数据库的承载能力和影响力,及时更新最新的书目和书籍,上架后要提醒读者,实现知识服务最大化、多元化、个性化、一体化的目标,进而提高师生的阅读效率和知识服务效率。(图1)
(二)建立“互联网+”隐形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互联网+”隐性知识共享平台,前期需要投资软硬件设施以及配套人员。比如,可以利用“千聊APP”进行嵌入式知识共享,鼓励师生在“千聊APP”_设个人知识共享直播,进行相关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讲座以及各种经验和技巧的传播,或者对图书馆的意见,使得图书馆与读者相互了解,营造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隐性知识共享平台,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力度,应尽快建立隐性知识共享平台。
(三)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员服务能力和服务素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是为师生用户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情报产品,其本质是图书情报人员为用户提供智力服务,图书馆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校图书馆整体水平的高低,首先,面对图书馆检索系统,应培训工作人员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熟练掌握检索技巧和网络检索技术,提高面对知识服务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其信息搜索、知识整理的熟练度。
(四)强化师生的知识服务资源利用意识。利用周末开展各式各样的评书活动是图书馆引导高校学生分析、评价书刊的重要形式,也能发挥图书的教育效果,同时要不定期开设相关知识讲座,请教授专家或者是本校经验资深的教师,还可以举办读后感座谈会、知识讲座、专题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用户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五、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影响具有双面性,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师生需求多元化、知识化的时代选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与高校图书馆建设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共同为高校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知识化和特色化的知识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2]吴秀珍.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的途径[J].图书馆,2008.5.
[3]陈扬.知识服务――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现代情报,2006.4.
[4]张宏武.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述论[J].图书馆学研究,2012.18.
- 上一篇:节能减排理念
- 下一篇:高能耗企业如何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