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篇1

钱蓝

常熟是国际花园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是多么的幸福呀。在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职责,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门前的一条小河,大概是周围的工厂排放了污水和人们把生活垃圾倒了进去后,河面上臭气熏天,河水黑中泛红,像妈妈小时候吃的酱油汤,可那气味不同,只要鼻子以往上凑,一种酸溜溜的味道,令人觉得恶心。这种臭味袭来,我好想吐,所以每天我们家的窗从来不开,妈妈怕这味道跑进来,还特地买了空气清新剂,在屋里喷几下,不放心,还要喷几下。河面上还有许多塑料袋、盒子等生活垃圾和死鱼烂虾。为此,别的村都评上了卫生村,我们村总评不上。

几年过去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不再向河里扔垃圾了,大家纷纷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爷爷为了做好事,忍着臭味,划着自己的小船,去打捞垃圾。村委会的人也来了,他们把河水抽干了,把河底的污泥挖掉,等它自然蓄水。

经过一番折腾,小河脱胎换骨了。河面上再也看不见漂浮着的白色污染物了,河水清澈,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漾起层层涟漪。小鱼小虾都在河里玩耍,现在河里还有田螺呢,一个个都很大。爷爷还在河里开辟一片种菱区域呢!

一到夏天,河面上更是生机勃勃,孩子们在河面弄腾开了,大家一起打水仗,一起在水上做游戏,欢声笑语漂浮在碧蓝碧蓝的水面上。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需要我们辩证看待,既有其积极作用,又有其负面影响。施工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化施工,以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规避因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控制和规避相关的负面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

1.水利工程并不是直接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属于非污染型生态化建设项目,通过此项目为区域提供电、水、灌溉等功能,为区域居住着带来综合性效益。提高区域的防洪、灌溉和发电管理,增强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创造更舒适、安稳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解决生活和工业的用水难情况,改进周边生态环境。另外,还可改善非迁徙鸟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灌区含氧成分,在血吸虫防病疫区能够有效结合灭螺,防治疫病方面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2.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水库建设。具有调节功能的水库,枯水期下泄流量的调节可以提高工程下游的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下游水域中水质状况和供水条件等;促进下游周边地区开展渔业养殖,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等产业。水库可改善水库上游水运运输系统,有效降低水运系统的运输成本,减少使用中的占地等。依靠水利工程发展的景区,也被叫为水利风景区,它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适宜的环境条件,集观光、娱乐、度假或科学、文化活动为一体。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有效保护当地水源,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当地工程安全的有效运行。

3. 水电开发目下的建设工程,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加上水电本身又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型能源,相对来说它的开发成本较低,倘若能够取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化石燃料,成为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源,那将会产生非常高的生态效益。水利工程水电工程项目,其建成使用较传统的火电厂来说,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酸雨危害、减少北煤南运工程压力等。所以说,水电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损害

水利工程中的水库建设及其使用,会产生比较大的停滞水域。水域在太阳的辐射下,加之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形成与自然河流有较大区别的水域环境,影响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深水水库的水温,会沿着水的深度,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的分层、分布,较深水层中的水温低、溶氧量少、游离态的 CO及还原态的物质多,水浑浊度大。倘若水库蓄水控制的不合理,极有可能造成水库上游被淹,周边土地、景观、文化遗产、栖息地等带来极大威胁。水库在蓄水功能的发挥中,对周边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及气候、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极易诱发地震。因为水体大量聚集,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地震易被诱发。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我国的水利形式和环境保护现状十分严峻。相关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

1. 修订和完善江河流域规划。经过我国二十多年的流域整治,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流域内很多条件都发生着很多的变化,对水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流域计划急需修订、完善。评估和分析原有流域,进一步认识自然,掌握科学改造自然的规律,建立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的流域管理模式,更科学、民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水利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重视水土保持。水土的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中最大问题之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一定要重视水土保持,遏制水土流失。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及时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合理利用水土字眼,提高土地生产力,发挥水土资源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3.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要想办法提高产量,且工程节水和农业节水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之间的协调能力,从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另外在时间中也要依托法律和行政手段来为节水建设提供保障。

4.完善水利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要对水利管理和运行的相关机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与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协调一致发展。确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结合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深化改革。主管部门要进行有效的规划,设立取水许可及有偿使用制度,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统一对全社会涉水事务予以管理。要充分考虑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后相关的防洪问题、供水问题等,尤其是水库建设之后区域周边的环境和安全等问题。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及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的规划。要保护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须保护周边的生态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结: 水利工程建设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会带来一定的损害。总体来看,经济的发展要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所以,水利工程建设要立足现在,进行科学的规划的设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发展。严格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争取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予以保护,趋利避害,保障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那黎娜.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J]. 北方环境. 2011(04)

[2] 刘燕,胡安焱.渭河流域水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 水资源保护. 2007(01)

篇3

 

1、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较为敏感,容易出现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压力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2、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2)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各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性和各生态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生态保护投入与面临的生态问题不相适应,生态保护任务难以落到实处。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涉及领域广泛,制定政策和措施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尤其是生态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2、措施与对策

 

2.1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要发展新型工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实行工业企业集中规划、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2)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2.2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增加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水环境保护。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4)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优先建立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控系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

篇4

柴达木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由此保护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生态环境保护

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1.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柴达木盆地由于沿袭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失业增加、分配不公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并呈现激化,因此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特殊性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青藏铁路的必经之路,这条线路的开通直接关系到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的气候和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这里自然结构独特,生态环境脆弱,多数地区植被处于退化演变状态,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所以,利用好这里的各种资源、合理开发特殊的生物和矿产资源,保护和建设好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好柴达木盆地的气候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因此,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好,全面推进柴达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柴达木生态环境

现状分析

1.气候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

柴达木盆地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其基本气候特征为:日照时数多,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十分严重,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均,生态环境恶劣。柴达木盆地总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左右;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北部、东南部较高,中部、西北部较低,盆地最低点位于察尔汗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盆地从边缘至中央大体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90多个。盆地南缘是长江发源地,山势巍峨高峻,景色雄伟壮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2~5℃,盆地无霜期平均在70~120天,山区没有绝对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东多西少,自东向西递减到十几毫米,部分山区降水量较大。山区、滩地有连绵草场和小块绿州,草原面积达970多万公顷。天然草地按草地类型划分,可分为高寒干草原、山地干草原、高寒荒漠、山地荒漠、高寒草甸、山地草甸6个草地类,11个草地亚类,19个草地组和50个草地型。其中高寒草甸、高寒干草原和山地荒漠为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86%左右。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一类保护动物17种,二类保护动物22种,药用动植物资源500多种。

2.草地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天然草地生态日趋恶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州草原退化呈加速趋势。据 1999年统计数据,草地退化已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三江源区开始出现“生态难民”和“绿色绝唱”。因此在省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柴达木盆地等地区生态治理规划和部分地区退牧还草工程。到2005年,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308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3.4%。其中:重度退化草地3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天峻、都兰、格尔木;中度退化草地273万公顷。全州草原平均产草量减少30-50%。草地退化引发了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着海西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隐患。

生态环境退化的

主要表现形式

天然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青藏高寒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其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原本脆弱的高寒生态系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开展草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和部分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的规划十分重要。

1.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根据退化草地的景观特征可将退化草地分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和沙化型退化草地三种类型。黑土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天峻的中北部、都兰的热水和沟里、格尔木的唐古拉山和秀沟地区,此类退化草地平均鲜草产量仅是未退化草地产量的20%,平均植被盖度为45%,在产量组成中优良牧草比例只有14%,植物种数明显减少。毒杂草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天峻中南部地区、德令哈北部山地,此类草地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成分占50-70%,草场利用价值明显下降。沙化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此类草地植被盖度30%左右,产草量下降60-70%。由于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草地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使草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

2.土地沙化加剧、湖泊萎缩、湿地减少

海西州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目前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节草场最为严重。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单位面积产草量分不同区域下降了30―80%。海西境内湖泊广布,但众多湖泊出现面积缩小甚至干枯,湖水内流化和盐碱化,高原沼泽地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高原植被演变,大片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导致沼泽地水源涵养功能降低。

3.自然灾害、虫害和鼠害频繁

受草地生态环境破坏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雪灾、沙尘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并呈逐年加剧的趋势。近20年来,盆地东部农业区发生春旱和霜冻的年份超过半数。草地鼠虫害肆虐,根据2003年全州鼠虫害调查统计,鼠虫害发生面积278万公顷,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2%,其中鼠害发生面积237万公顷。平均有效洞口数1.8个/公顷,害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同时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裸地,加速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蔓延。虫害发生面积41万公顷,主要害虫为蝗虫、毛虫和古毒蛾。

4.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柴达木盆地森林覆盖率很低,且分布不均,多处于江河源森林生长极限地带。经过自然演替和人类的采伐利用,森林面积和天然灌木林面积极少,森林蓄积量不足。森林覆盖率降低,致使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量普遍减少,湖泊萎缩。

5.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目前对野生生物资源偷捕滥猎、乱挖滥采、盲目捕捞等现象日益加剧,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许多珍稀、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原本分布广泛、资源量较大的藏羚羊、野牦牛及藏野驴、白唇鹿、虫草等珍稀野生动物和药用植物,由于过度的猎杀、采挖,现已大量减少。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湿地的萎缩,以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和对虫草、麻黄草等药用植物的大肆采掘,一些物种逐渐变为濒危物种,目前海西境内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其总数的l5―20%。

生态环境恶化的

成因分析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柴达木盆地高寒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和自然恢复能力弱,容易受外界因子的干扰而遭到破坏,且恢复难度极大、恢复过程缓慢。另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为困难甚至不可逆转。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具有随环境恶化自然退化的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柴达木境内河流广布,水系纵横,这些水资源的利用对海西的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使柴达木盆地部分河流出现了流量减少甚至季节性断流的现象。气候对湖泊水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湖泊水量的收支平衡体现出来的。一方面,自然降水量减少使入湖河流的流量和直接降入湖泊的雨量减少,进而导致湖泊水位的下降。另一方面,气温的升高和蒸发的增大,无疑使湖面蒸发量增大,致使湖水量存储减少,最终出现水位下降,直至众多湖泊的干枯。由于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导致冰川退缩,而冰川的退缩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水资源量的多少,导致了冰川缘区水资源的快速丧失,下游地区地面和地下水补给减少,引起湿地和湖泊萎缩。

(2)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在荒漠化或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无论在遥远的历史时期还是现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气候变干燥时,沙漠化就发生、扩展,出现风蚀等侵蚀现象,土地生产力降低;气候变湿润时,植被生长较好,流沙被固定,侵蚀速率降低,湖泊水系发达,地表生物量增加,意味着暖湿气候环境的沉积形成。现代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荒漠化的进退过程,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当降水量增大时,沙漠化土地逆转;当降水量减少时,沙漠化面积扩大。也就是说,沙漠化发展趋势与降水量变化基本吻合;风沙活动在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土地的出现及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起沙过程受到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有植被覆盖的半固定沙丘上,2m高起沙的临界风速为6m/s,而在流沙表面的临界风速仅为4.5m/s。可见,在气候干旱化的作用下,草场植被退化,粗糙度下降,受到风力作用造成沙漠化的发展。

(3)植被退化

植被退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为天然草地的退化或沙化,使草地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气候对草场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牧草的生长期;二是影响牧草产量;三是影响牧草的群体结构。有关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秋季降水量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且春季降水从90年代开始出现显著减少,这一变化趋势导致了牧草返青的推迟。同时,气温明显升高,加剧了干旱对牧草的影响,使大量抗旱能力减弱、对干旱反应敏感的牧草群体结构出现显著的年际变化,平均密度明显减少,导致草场植被稀疏,盖度下降。

(4)水土流失

气候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降水及其降水特征分布,间接影响植被类型、岩石风化等,进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降水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之一,降水量减少,使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易于水土流失。

(5)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海西大量开垦草原,使大片优良冬春草场被毁,天然草原植被严重破坏。近十多年来,每年都有数万人进入草原区开采沙金和采挖药材,加剧了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沙源物质堆积增加了草地沙化的隐患,加速了草地荒漠化的发展。另外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不注意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广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以致许多自然资源的供应已处于极度紧张的状况。人类在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促使环境向人们意愿的方向变化,却忽视了大范围的环境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盲目开垦耕地,致使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牧业生产追求牲畜数量,超载过牧,直接影响了自然植被的繁衍更新,造成植被退化,草地沙化。

生态环境保护

与建设的对策措施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水土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2.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中,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确保有法可依;另外,尽快建立健全法律监督约束机制,确保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进行,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者坚决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从而形成有效的责任监督约束机制。

3.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青海省生态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实际,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因地制宜编制实施规划。

4.完善制度,科学监管。坚持对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制度。一是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决策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二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导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三是建立重大决策监督与现任追究制度,确因决策失误和工作失职造成后果的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四是建立环保教育培训制度。

5.做好水利建设工作。柴达木盆地的保护及治理,一要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和恢复水源涵养功能,遏制盆地内水资源的流失;二要以草地建设为中心,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保护和改良草地生态系统;三要借助人工增雨等辅助手段增加降水量,恢复自然植被,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6.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针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替代型产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1)发展节水农业、生物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2)利用柴达木特有的地理地貌、奇特迷人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民族人文景观,大搞旅游、探险、滑雪等项目的建设,增加收入。(3)选择一些无人区和封山育林(草)的地区,放养野生动物,建立国际狩猎场,赚取外汇。(4)营造人工林,将部分农牧民直接转为林业养护员。(5)利用水利资源,建设小型水电站;同时利用高原风季长、日照强的特点,推广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解决居民和农牧民能源短缺问题。(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变农牧区传统的采挖滥砍,制止土地贫瘠化。

参考文献: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梅洁人, 2001年6月。

篇5

 

引言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造成林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益,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大大降低了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

 

2、 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 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森林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家具、以及一些木制成品等。还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其它林下经济建设,比如,在林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减少了对自然破坏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山区林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首先还应该继续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等活动,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如防护林建设、速生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其次也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4.2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做好山区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减少了城市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而且使城市的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要确保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园林城市的发展协调一致。首先要以绿化为工作重点,我国正在开展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模范省市、县乡发展等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广泛参与到造林绿化活动中。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其次是我国有关生态圈绿地的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存在任意侵占用作建设用地的行为非常多,所以要采取合理方法阻止这些行为,进一步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加强保护措施。

 

总结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出现泥石流、山体坍塌、空气质量低等现象越来越多,这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将林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协调,逐渐提高森林覆盖率,解决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其共同进步。

篇6

我县是粤北山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虽环境质量尚好,但压力很大;地表水方面:南水水库经近几年的综合整治、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武江河桂头河段、南水河滩头和锑厂河段维持《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符合功能区规划要求;大桥河、横溪水库维持三类水质水平。环境空气方面:县城城区内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其他乡镇大部分达到一级标准;降水方面:县环境监测站逢雨必测,据监测分析酸雨程度有上升趋势。

2 我县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和社会压力。

2.1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

2.2一是我县坚持经济优先、发展优先,一些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有局限,出现一些企业先污染后治理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招商引资,我县制定出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措施,出现污染大、治理难、能耗大、效益低的企业被引进来;有个别企业打上“外资”名目来投资,把污染严重的项目转移到我县,增加了我县环保压力。二是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有的企业为求降低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不承担“谁污染,谁治理”责任,不愿意增加环保方面的投入,有些通过了“三同时”验收,但为了应付环保检查,白天排放处理过的“达标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大量废水、废气的直接排放,污染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以探代采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2.3政府对环保投入不足。

目前我县环保局除行政人员外,环境监察分局现有人员6人,尚未达到国家要求10~12人标准,而且还缺乏一些必要的取证设备;县环境监测站要承担全县全部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突发事故应急监测以及污染投诉仲裁监测,承担政府指令性常规监测,单靠监测站在编人员5人,4人临时工和简陋的仪器设备,常常处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的状态,而且应急工作中无防护设备,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2.4京珠高速公路对我县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是水环境污染,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经过高寒山区,贯穿南水水库饮用水源地,受大雾、冰冻、长坡及弯多的影响,交通事故频繁,致使车辆泄漏的油污、危险化学物品严重污染环境,例如2005年8月长溪河的洗涤剂污染事故、2008年“109”三氯丙烷泄漏事件、2011年的煤焦油泄漏事件等都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给我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二是交通噪声严重干扰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民族实验学校因受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污染而搬迁,其他居民将长期受到污染。三是汽车排放大量含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黑等污染物的汽车尾气造成环境空气污染。

3 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思路

3.1增强环保意识,促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乱采乱挖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要予以重点查处。加大环境执法的监督考核力度,建立年度重大环境违法问题解决制度,对重大环境违法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建立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二是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正确政绩观,要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以环境容量来决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不欠旧帐,不增新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来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3.2利用优势、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县于2002年8月在全国首个提出建设绿色食品示范县的构想,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突破口,立足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深入实践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理念,使环境优美生态小山城成为乳源的最大特色、最强优势,全国百强绿色生态示范县之一的“绿色食品之乡”为品牌,促进乳源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系构造。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3.2.1加强污染源综合整治,严控企业的排污总量。南水水库是我县饮用水源(韶关市第二备用水源),武江河(桂头段)是韶关市饮用水源(五里亭)的上游,本辖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因此,必须更新思路,制定本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工业布局,实施区域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对污染物总量进行科学分配,推动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完成减排工作任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2.2调整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产业结构。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要求与超越区域概念,确定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来调整完善不同区域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

3.2.3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我县的饮用水源的环境安全。由于近几年来的不适开发和利用,直接导致了2009年2月5日南水水库蓝藻污染事件的发生,引发我县县城居民的饮水安全危机,为此,必须大力整治南水水库周边环境,抓紧抓好《南水水库综合整治方案》落实,切实保护我县南水水库饮用水源的环境安全。

篇7

【关键词】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港口;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规划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后,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开始成为一个热点。然而,港口建设难免要对海南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之目前我国在港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使得海南省港口建设伴随而来的海域生态环境问题越显突出。

一、海南省海域生态开发与保护现状

(一)港口资源开发现状。海南港口众多,全省沿海港口泊位已超1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3个。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启动,海南省的海口和洋浦两大港口在2014年初签署了港口资源整合协议。预计到2020年,海南将完善以洋浦港、海口港为双核的枢纽港,以八所、三亚、清澜港为重要港口的布局,港口服务能力将辐射东南亚。港口众多当然是优势,是发展海上物流的基础强项;但在全省经济尚不发达、货源紧张情况下,众多的港口集中分布在一个3.54万平方公里的海岛上,若协调不当反而可能带来一定负面效果。由此看来,在加强海洋海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港口建设是当下的重点,应谨遵海洋法规定要求,加大对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的力度,完善对环境风险的应急机制,加强对当地大气、固体等带来的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二)渔业资源开发现状。海南省浅海区渔业资源丰富,且鱼类生物种类繁多,为当地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优势。从海南浅海区渔业分布和数量资源变化的数据来看,当地在2010年到2014年间捕鱼种类就多达数十种,其中冷温种3种,占据所有捕量的8.3%,温暖种15种,占所有捕量的38.9%,温水种19种,占所有捕量的52.8%。除此之外,在一些蚌、螺类生物种,捕量同样非常客观。但是,这些渔业资源在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尤其近几年,由于当地加大了对鱼类的捕捞力度,导致鱼量逐年下降。根据笔者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2014年间,海南当地的经济鱼类减少了5种,在整体产量数值方面比往年下降了2.3%。针对这一情况,海南当地监督管理部门已然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并发挥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来看,依然需要在制度和法规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保其有效可行。

二、海南省海域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港口建设的措施

(一)制度措施

(1)围绕海洋法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促进生态港口建设效率和水平的基础前提。海南港口建设的目的在于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所以在构建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海域港口的同时,更应让港口的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相协调,并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目前,海南当地政府遵从国家《海洋法》的相关规定制订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如:①将资源、环境、生态效益纳入到生态港口建设评价体系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②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大力发展考核制度,实施奖惩机制,这对生态港口建设及管理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③加大对企业投资的生态港口建设项目申请报告的管理力度,并备份文件,分别实施核准制和备案制等;④生态港的建设应该遵循不浪费、不污染、不乱建的原则,并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服从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记录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方案;⑤对生态港建设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做出详细的分类,并围绕技术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工作,提高生态港口建设的效率,并降低海域环境污染的指数。这些制度条例贯穿了生态、经济和法规等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和完善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在围绕《海洋法》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整体管理人员的能力、素养,只有在基层方面做足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2)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政府加大管理力度,这是保证生态港口建设符合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重要前提,是践行国家《海洋法》,提高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与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的重点手段。在具体的实践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对基层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学习,加深他们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重视,提高基层人员的基础监督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由此让基层人员可以更好地辅助领导实施管理工作,让监督管理自上而下地全面贯彻下来;其次,对外界实施政策、制度的约束手段,比如在港口、码头的告示栏上进行明文规定,或者是利用法律教育的形式将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到群众中,让当地的民众充分意识到海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在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方面,除了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政策之外,海南省当地还建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在明确其职权的基础上还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基层人员工作效率的方案策略,其中便包括了奖惩机制,这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其客观、正确、认真地看待自己的岗位,而且还能为当地的政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监督管理人员。(3)完善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海南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遵循《海洋法》要求,提高法规政策的有效性,保障其功能性,这是建设生态港口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中明确指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确定用于渔业养殖的海域,控制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密度,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该制度的管理和监督下,任何一家渔业养殖企业在规模和密度上都会有所控制,这样既能保障海域生态的平衡发展,还能为其它企业、个人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政府进一步增强监督管理力度,则可以让个别心存侥幸的企业和个人收起自己的私欲,为创造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打造高效率、高环保、高发展的港口提供助力。日前,海南港口建设全面提速,为构建“四方五港”的格局而加大建设力度。在方案实施期间,海南省港务公安局召开了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保障港口生产建设”,会议期间就完善法规政策,落实统一思想等问题展开了明确的解读,并提出要抓好当前工作,致力维护政治生态环境,从政治的角度去提高生态港口建设的效率和科学性。2012年,海南当地政府还出台了《海南省港口条例》,以此完善对港口建设管理的方案规划。条例中指出:省港航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港口岸线资源的统一规划,坚持深水深用和集约使用的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该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海南省水域生态资源鱼类和非物资源的保护力度,而其集约使用的原则还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让港口建设即符合客观要求,也具有层次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二)技术措施

(1)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开展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工作,这是基于海域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港口建设所要关注的基础前提,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境污染事故检测和装备建设在生态港口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海南各个生态港口的建设和运行都是围绕检测来进行的,而检测中心则成为了处理事故的核心区域。海南省相关部门在事故的处理中,首先建立了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以此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从而全面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海南当地政府还出台了应急检测装备体系建设政策,并将该方案下达到了相关企业。通过应急检测装备体系,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项监测工作。同时,这个体系中还包含了现代通讯信息系统和现代交通与安全系统等体系的建设,并且这些系统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特点,互相扶助,有效地实现了技术方面的一体化目标,进一步增强了风险监测方面的实效性。(2)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针对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的现状和制定的发展目标来看,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近日,海南当地培养了清污公司队伍,这让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的建设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在应急事故处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港口建设方面所采用的手段,比如:清污公司通过与油码头业主和船舶公司方面签订清污合同,让事故发生的同时双方都可以获得权利与义务。在这个基础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监督清污公司的工作质量,并制订定期考核策略,对清污公司的质量和能力展开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当污染事故中的肇事者走失,或者是事故的程度超出了清污公司的承受范围,这时可以由相关部门全权负责处理,组织并开展清污活动。(3)加强大气、固体、水污染的治理措施。海南省在生态港口建设的技术措施方面对各种污染制订了有效的整治方案。首先,当地管理部门重点加强了散货物流中心的建设,并提高对散货密闭运输系统的建设力度,在防风网的建设方面也趋向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大气和固体污染的持续扩散;其次,在水污染的治理方面,除了提高污水调控和清污工作的质量,实现二者的集合作业之外,管理部门还强调了污水处理使用化学药剂方面的注意事项,并对污水回用和再生水的回用与排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海南省在污水处理和控制等工作上,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和船运及港口污染这两方面。其一,要有效处理水产养殖污染,要集中科技优势在水产养殖排污监测和高产精养技术推广方面下功夫。这也是打造生态港口建设的一个重点,用以保护渔业产量的持续发展,保障生态资源的平衡。其二,在船运和港口污染处理技术方面,海南省加大了对船舶作业废水排量的控制,并下达了相关管理条例,同时也在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方面给予了进一步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海南地区打造生态港口,这是提高当地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效率的关键前提。而在此基础上,不但需要法律法规的扶持,更需要在技术方面投入大力度。现阶段,虽然我国在该方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技术方面依然优待持续的深入和探索。本文在论述期间,笔者着重从制度措施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制度是扶持技术持续进步的前提,而技术是巩固制度的根本,二者之间缺一不可,是提高生态港口建设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因而,围绕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展开分析,对于如何运用相关法规制度和技术措施来保证经济与环境共同进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点。

作者:侯丽维 单位:海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尹丹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2]李宜良.基于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海域关闭立法制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1(03).

[3]季千惠.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04).

篇8

他的喜怒哀乐都与环境科学有关,为之而忧,为之坚守――黄山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徐圣友,长期从事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机理与技术研究,为我国环境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控制机理与技术是徐圣友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博士论文以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系统的探讨了PAHs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机理,通过对几种不同植物修复效率的比较研究,揭示了PAHs的环境行为规律,明确PAHs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转化途径;通过2D-PAGE蛋白质分离技术研究,寻找PAHs特异性降解功能蛋白,结合植物体内不同部位PAHs分布情况,阐明植物对PAH的吸收、累积与降解机理。

博士毕业后,他主要从事水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技术方面研究,先后申请了“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黄山市科技局重点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以及现正主持研究的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新安江(黄山段)水体磷污染特征、源解析与迁移规律研究(KJ2012A259)”各一项。系统的研究了新安江(黄山段)水体与沉积物污染特征与迁移规律,已经完成了新安江(黄山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初步确定主要污染重金属,并采用单因子指数与内梅罗污染指数相结合评价的方法对其超标现状进行评价。同时开展了新安江(黄山段)沉积物中污染重金属的释放机理及水生植物体内污染重金属的富集规律研究。

他开展新安江(黄山段)沉积物中磷污染特征研究,初步确定新安江(黄山段)水体磷污染特征,阐明了新安江(黄山段)沉积物中污染磷的释放机理,并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进行沉积物中磷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新安江(黄山段)水体中总磷含量和可溶性正磷酸盐含量从源头至下段沿程变动幅度不大,除个别采样点浓度偏高外,基本上保持稳定,浓度较低;水体磷含量年内变化特征为:枯水期>丰水期。新安江(屯溪段)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含量变化较大,人为干扰因素较多,新安江水质保护亟待加强。

作为省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带头人,徐圣友以环境工程研究所为平台,带领着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科研队伍,在水环境分析与评价、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风险评价、生态修复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团队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辐射长三角,尤其是2011年成立的“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实现教学相长,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经过几年的建设,环境科学科研团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先后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Pedosphere》、《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工程》、《环境污染与防治》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5篇,ISTP收录2篇……

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一、全面建设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对于林业工程而言,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与应用,对重点与非重点工程进行划分。其中,在林业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主次分明,对于重点林业工程应加大建设的力度。重点林业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了以下六点内容:第一,应在平原区域实行高标准的农田林网绿化工程,这样可以有效地强化农田本身的防护功能,还能够使其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1]。第二,加大对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重视,有效地遏制耕地水土流失的问题。其中,应当贯彻并落实补偿政策,注重造林地的管理以及管护工作的力度,积极组建管护团队,对于林业结构予以适当地调整,实现特色产业的全面开发,最终将对退耕农民生计问题予以有效地解决。第三,重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集体林管护,应当采取公益林建设以及封山育林等方式,对天然林资源予以全面保护和发展。基于此,还需要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对新产业进行开发,对于富余的职工应当妥善地安置,以保证林区的稳定性。第四,对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给予关注,在维持当前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湿地资源等予以有效地保护。第五,湿地保护工程的建设。应当针对湿地资源展开实践调查与研究,基于此,合理地采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多种措施,对于湿地资源予以全面保护。第六,贯彻并落实村屯绿化与坡地丘陵困难区域的林业富民工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林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保证农民可以致富并增加经济收入[2]。

二、促进高效林业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

丰富的林业资源能够为百姓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价值,使得百姓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应当通过辩证的眼光来分析富民与林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坚决不允许一味地追求富民目标而对林业资源造成破坏,同时,也不能够故步自封,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过大而对百姓经济利益的获取带来不利的影响。针对两者间存在的关系,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发展的方向以及标准,践行生态林业富民的思想。换句话来说,在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还需要确保百姓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经过深入地探索,合理地制定具有代表性的理念:首先,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推动森林旅游行业的发展;其次,全面开展种苗工程项目,促进林木种苗与花卉产业的发展;再次,对于新经济林产业予以全面发展,对于优良品种要积极推广,以保证更好地实现经营管理以及生产,使得产品质量以及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不断提高[3]。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创建绿色品牌产品,使得商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第四,注重中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合理地制定并出台优惠政策,对于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地引进与培育,进一步推动林副产品的深加工发展。这样一来,产业链会随之延长,能够更好地实现增值的目标;最后,对林业后续产业进行有效地培育,注重对农民的引导,使其能够实现复合型的经营,使得森林野生食品采集行业得到全面地发展,将森林自身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立并健全森林资源保护机制

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在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全面改进与完善,进而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权威性更为明显,进一步贯彻并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工作[4]。另外,应当全面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机构,结合森林资源开发需求设立管理部门,适当地合并不重要的部门,并有效增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以及工作热情,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应当对森林资源的限额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确保人民生活的基础上,为后代造福。而在管理工作中,还应当严格控制“三总量”。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长久性特征,所以,必须要始终保持热情并投入一定的精力。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在保证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有效地增强保护的力度,对保护的手段予以全面完善,进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针对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展开了相关性的讨论,希望有所帮助。

作者:曾维廉 单位:梅州市国有水口林场

参考文献:

[1]张军.新常态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2):15,41.

[2]冯宗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J].北京农业,2014(6):71-71.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剧增。据报道,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中国城市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人口数量,是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集中地,是人类走向成熟与文明的标志。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我国推进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加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风貌政治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也日益突显。部分城市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发展时,却忽视了长期的环境效益,没有长远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加强环境的生态保护,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创造优美和谐城市环境景观的关键。如何在优化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的功能,对城市建设进行长远规划,把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 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在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是城市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是当代人所追求的,但良好的环境是这种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初衷相悖。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除了考虑当代人的生活发展需要,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关键,也是当代人在发展中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城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缓解城市人口住房紧张的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很好的改善。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是目前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亦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遇到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做好居民环境的规划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从而服务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经济建设,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协调人口、经济与人口和谐发展,才能更好的平衡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增长最好的助推力。

二、 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依赖和发展的整体。受到多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城市整体规划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存在不少弊端。

1、 城市整体规划不合理

在部分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规划起点过低,往往会出现规划不当导致整体不合理的现象。第一,城市生产区与生活区、工业布局与农业布局混乱,交错层叠,生活、生产区域没有分开,工农业不能很好地相互促进,居民生活呼吸的空气,饮用水等清洁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第二,高密度的楼群,致使公共绿地面积减少,绿化水平过低,加之通风不畅或遮光等问题,极易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第三,整体布局不美观,部分道路规划狭窄,排污渠道管网不健全,不能很好的解决排水排污问题;第四在部分城市的建设中,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未能突出环保特色。

2、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处理,节能减排等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往往被忽视,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例如,施工过程中排放的烟尘、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扬尘等使城市空气受到污染;由于建设项目需要,对资源过度开采,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污染水资源;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在日晒雨淋之后随地表径流流入城市河道,对城市生活用水造成严重污染;施工过程中的机器轰鸣,产生的噪声等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环境保护管理、资金投入不够

在城市的建设中,即便是对环境建设投入重金,但城市管理力度的欠缺,对环境保护也产生了障碍。第一,在部分城市,城区内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规划到位,主要道路的硬化、美化等做了大量的投入,但因管理不当或无人管理,加上部分居民素质较低,乱倒垃圾,造成污水横流。第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违章建筑横行,占道为市、随意摆摊、违章广告随处可见等,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第三,由于部分城市经济基础不好,在环境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环境保护配套工程得不到完善,环境保护处于被动状态。

三、加强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怎样提高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保意识。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合理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甚至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促进城市环保水平的整体提高。

2、 提高城市居民参与意识,深化城市污染治理。积极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在环境保护日与环境保护相关部分开展“白色污染”等活动,从而推动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参与意识;通过明察暗访的方式,认真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检查,对城市饮用水源地,工业污染企业等进行重点检查,提高抽查频率。

3、 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提升环境保护执法水平。进一步规范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批,严格把关新上市的工业污染源,严禁工业污染项目建设于环境容量低甚至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或是水源地上游;其次,对于环境建设项目的审批,精简审批事项,加强队伍建设,拓展环保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小群.《城市周边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生态环保信息),2010(1)

[2]陈俊.《以景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园林设计),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