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

篇1

然而,作为智力开发的一种手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被人们普遍重视起来,大多数人的目光还停留在对文化知识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开展。当然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为了培养儿童日后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也应该把音乐教育作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

其一,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儿童时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迅速成长、发展时期。从心理的物质本体说来,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只有当外界的刺激作用于儿童的大脑时,才会产生心理现象。通过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听力的发展,使儿童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引起联想,产生丰富的想像。而通过学唱歌,则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当教师引导儿童用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以及启发儿童创编符合音乐特点的表演动作、舞蹈动作时,儿童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促进了儿童的想像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的极大提高和发展。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把婴儿分成两组,一组生活在一间墙壁雪白、天花板没有花纹并与外界声音隔绝的安静的房间里;另一组生活在墙壁和天花板装饰有色彩鲜艳的花纹的房间里,隔着玻璃可以看到医生、护士在工作,并能听到美妙的音乐。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对两组婴儿进行智力测验,发现在缺少刺激的房间里的婴儿,其智力水平要比另一组婴儿迟钝至少三个月。这项研究充分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其中音乐在这里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武汉市有一个五岁的女孩考进了武汉大学少年超智班,她能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伊索寓言,能用英语对话。其主要原因也是她做医生的父亲从小就让她听音乐。这位医生还说:“给孩子大脑以适当的信息刺激,是优育的重要措施。”不仅如此,生理和病理学家也早已证明:音乐训练可以促进人们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均衡发展。因此,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是必要的。

如果说通过听音乐、学唱歌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那么通过学习乐器,进行节奏的演奏,则可以锻炼儿童双手的精细动作,使儿童的听觉、触觉以及视觉等协调地配合,使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发展,促进儿童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均衡发展。美国威斯康星洲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等乐器可以使他们日后学习数学等学科所需要的推理能力大大加强。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儿童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用音乐这把钥匙启迪儿童的智慧,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

其二,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力,陶冶人的情操,促使人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用音乐艺术的美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段。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忧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和动态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儿童的喜爱,使儿童在浓厚的兴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正确地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使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到音乐的美,获得美的享受,使儿童的音乐感受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日本才能教育学会会长、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在才能开发协会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从婴儿出生第二周起,让其反复听莫扎特的曲子,四五个月左右,婴儿一听到自己熟悉的曲子,就会露出安详、喜悦的表情。这项实验说明婴儿获得了从其他曲子中辨别出莫扎特的曲子的能力,即音乐感受力。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地让儿童接触音乐,通过演唱、演奏、表演等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大胆、天真地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可以很好地发展儿童的艺术创造才能,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及评价和欣赏等最初步的审美能力。

对儿童来说,美感和道德常常在同一过程中实现。当我们教儿童学唱歌或者让儿童欣赏富有教育意义及艺术感染力强的歌曲时,儿童会在感兴趣、接受美的陶冶的过程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唱歌曲时儿童不仅爱听爱唱,还会用动作表演出自己对歌曲内容的感受,并且会照歌曲里唱的那样去做。而在集体唱歌、演奏小乐器或表演歌舞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儿童会体验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约束自己的能力。所以让儿童学习音乐、舞蹈、乐器等,可以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爱劳动、讲卫生,爱护公物、团结互助,诚实、勇敢等优良品质。就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体验这种快乐,热爱音乐,使他们的思想、情操受到美的陶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为培养儿童喜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等能力奠定基础。

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6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因为直觉产生了新的科学发明。那种直觉实际上与音乐世界的所谓灵感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后天智力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2

(一)早期音乐教育能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建立在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因此在针对儿童教育为目的的早期音乐教育中,我们不需要先认识音乐文字符号,而是通过儿童的感官来感受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情感等。儿童早期阶段是感知能力发展的高峰期,有资料调查表明:发现2―4周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中,有92%能获得绝对的音高感;4―6周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中则下降为68.4%;7―9周岁为41.9%;而14周岁以后仅为6.5%。这一现象表明听觉不仅是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后天的教育培养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可见,孩子要从小开始培养,及早地让孩子接受各方面的音乐活动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感知能力。

(二)早期音乐教育能促进儿童记忆力的提高

记忆,是神经系统存储过往经验的能力。因此记忆能力也是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能力。早期音乐教育不仅仅培养儿童听觉感知,更表现在听觉记忆能力方面。音乐是抽象的,也是流动的,优美的音乐旋律多表达的音乐情感与音乐形象,都脱离不了对音乐表象的记忆。对于熟悉的音乐旋律,只要音乐老师播放的旋律一出来,同学们都能马上听辨出歌曲的名称,也能哼唱出来,这就是听觉记忆能力。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能在耳朵失聪的条件下还能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钢琴曲作品,正是因为在他大脑中有大量的听觉表现,这些大脑中的音乐元素就如同士兵一样,任由在他的音乐世界中排兵布阵。

曾经看到过一位很有意思的初中英语教师,她们班的学生老是背不了十二个月份的单词,试过了很多种办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在一位音乐老师那里得到了灵感,她就把这十二个单词变成了一首简单的儿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学得很快,而且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气氛很活跃,配合度很高。由此可见,音乐的确拥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歌曲形式的记忆特点使右脑的活动积极起来,同左脑协调一致,增强巩固记忆,使儿童内在的集中了注意力。

二、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大脑的发育

1.促进大脑两半球发展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要掌管逻辑思维性的活动,如数字理解、语言学习时间连续性感受等;右半球主要形象思维性的活动,如音乐、图形感知、空间知觉、面孔识别、距离判断等。人体大脑是由两亿多条神经纤维组成,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各个方面的信息传递,支配者我们的活动以及我们的思想。左右两个半球虽然有着自己相对明确的分工,但并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够灵活的支配我们的身体活动也是源于左右两个半球同时高度发展并且相互很好地协调下完成的。

一般右脑发达的人大多创造能力比较强,例如米开朗基罗、爱迪生,据研究,大多数发明家和从事艺术方面的人都有右脑比较发达这一现象。不断地用音乐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能加强神经细胞的活性及人体的血流量。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天才,大脑非常的聪明。近年来,有科学家对他的脑组织做了切片研究,发现他的“棘突触”特别的多,科学家们做出猜测,“棘突触”比普通人要多这一现象有可能归根于爱因斯坦从小特别喜欢音乐且长期坚持从事相关工作有关,长年的音乐工作发展了他的右脑潜能,从而使他整个大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扩展。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我们的教育仍旧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过于偏重抽象思维能力训练、语言记忆、抽象符号记忆等,而忽视了以发展思维能力和形象感知为主的音乐、美术等活动领域。因此,有许多的儿童在最佳的年龄段错过了学习音乐、美术等课程,导致他们的大脑右半球潜力没有的到充分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他们整个大脑大脑工作的最佳发挥。

2.促进大脑皮层重要中枢的发展

我们的大脑皮层覆盖在我们整个头部,在做运动活动时各个不同的中枢神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当我们在从事不同的音乐工作活动中,对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的刺激是不一样的。丰富的音乐和音乐活动让我们的中枢神经经常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中,增强我们的右脑潜力。人们常说:大脑要越用才会越灵活就是这个道理。儿童时期正是大脑成长发育的最好的阶段,也是他们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我们要有意识的给他们多提供和创造这样的良好环境,为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与智力的相互促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儿童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0―2周岁为感知阶段;2―6周岁为前运算阶段;7―11周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2―14周岁为形式运算阶段。文中主要讲述的是第一和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问题,接受到的音乐教育基本上都是听觉和视觉,大部分为听觉,当他们还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听到轻快的旋律时,就会有胎动的现象,当他们出生后听到美妙的音乐是会摇头晃脑、哈哈大笑,甚至跟着音乐跳起来,这就促进了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二感知能力是儿童智力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阶段的儿童由于各方面的发展,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听觉和视觉上的音乐,也是他们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他们强大的好奇心极高的可塑性,很多儿童已经表现出了他们优于他人的能力,尤其显露音乐能力的方面比较多。他们对音乐中节奏、节拍、歌词、音准、表情都拿捏得当,音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早期的音乐教育,使孩子们通过唱儿歌,背歌词、记歌谱、反复的唱和读,及搭配肢体动作,从而刺激右脑和中枢神经,使他们的记忆力不断增强,记忆的范围越来越大,扩展了儿童智慧活动的能力;通过乐器的学习,反复的模仿音的高低、长短、节奏和速度的变化、音色和力度的变化,提高儿童的思维敏锐度,概括性和持续性,观察力和注意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可以促进儿童的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判断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具有表现美的良好品格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影响

(一) 情感的促进

情感虽然是无形的存在于我们生活活动中,但它却是我们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美好的情感,让我们理解他人感情的初步意识,逐渐学会怎样与别人更好的相处,理解他人的感情,顺应和协调他人的关系。一个具有积极情绪的人对待家人和朋友是有着发自内心的爱,对他的工作会是积极热情、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对未来更是充满信息和向往,对暂时遇到的困难迎难而上,抱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每一件事情。

幼儿期正是一个人感情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的接触面越来越广,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在这个时期,音乐对儿童的情感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是使儿童安静,也可以让他们变得激情活泼,阳光向上活泼的音乐让他们的心情变得很开朗,消极的音乐会使他们变得沉默、甚至产生憎恨的心理。

近年来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情感体验的性质和程度能够十分明确的影响他们情感活动。因此,通过音乐活动有意识的对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社会能力的促进

1.促进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音乐不仅能给儿童提供创造力和智力发展的机会,而且也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会。音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它能开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彼此更了解,从而建立情感上的和谐关系。因此,我们的教育者也应有意识地利用早期音乐教育来提高儿童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接受过早期音乐教育的儿童,通常大多都大胆、开朗外向,喜欢并擅长从事音乐活动,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活动中,他们经常充当领导者,会自己组织游戏,在游戏中分配他人的活动角色,安排活动的程序、协调各种关系等。在团队的合作中也表现在的非常好,如合唱、合奏、集体舞蹈等高要求的活动中,也有明显优秀于其他的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大大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逐渐的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接纳他人,也扩宽了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

2.促进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发展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有明确的规则活动,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儿童听到进行曲时,他大脑的思维就会联想起平时老师在给他们欣赏进行曲时的音乐风格与情绪,他们会想到军人,想到他们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他们大脑中就会产生模仿的想法,那么这个老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吃饭时播放轻快的音乐会使他们的心情很好,达到了放松的状态,很多儿童不喜欢按牌理出牌,很大的部分是因为心里不想服从被老师命令的感觉,让他们很别扭,从而产生的反抗心里和行动,美妙的音乐会让他们没有压力,觉得吃饭是一件很理所应当的事,而不是到点了,老师所下达的命令。

四、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幻想是创造力的源泉,幼儿时期的儿童即使还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但当他们听到音乐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更是他们从音乐活动中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听到《花仙子》时,她们会张开双臂摆动,幻想着自己就是自由自在的小仙女。玩搭积木时,他们会把塑料板架在脖子上,幻想自己再用小提琴拉世界名曲。他们经常在各种场合并且旁若无人的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音乐活动恰好能够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想象空间,更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应从学前儿童早期抓起,从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来说,人类的早期发展是最初、最迅速、可塑性潜能开发最大的阶段。然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早期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环境,开发智力,启迪智慧等作用外,而且在培养幼儿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向全局性任务,是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学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以后的素质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为学前儿童的智慧、创造力、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的作用进行粗浅的阐述和探索。

一、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启迪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等,它们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和智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天文,一把是音符。”音乐不仅有直接来源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更是激发个体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启迪智慧,对智力的开发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就拿4-5岁的儿童学习钢琴来说吧:当孩子一边看曲谱,一边演奏,用眼睛摄取音符,反映到大脑,大脑又很快指挥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个部位,进入演奏状态,这个过程既动了大脑又动了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体脑结合的高强度“劳动”啊!所以就学习钢琴这方面来说,确实能够提高幼儿的以下反面的能力:1.丰富想象力2.严谨思维能力3.大胆表现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协调能力6.沉稳控制力7.杰出的组织能力8.优秀的记忆能力。孩子们通过这样一系列重复的体脑劳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更加敏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为美的王国中的一个宠儿,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段就是用音乐艺术的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幼儿的喜爱,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

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以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打动幼儿,单纯靠活动形式,内容的儿童情趣来取胜,那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动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这一核心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设计教育活动。

三、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发展了中国古代这种“乐医”理论,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听一些速度较慢、音调柔和的曲调:情绪忧郁,可听些欢快喜悦的乐曲等。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发展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和紧张感。

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影响个性的发展。培养一个孩子好的习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在早期都是比较容易的,早期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在兴趣爱好上,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上,以及道德品质上。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如;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情趣,激发主动积极性,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让情绪易激动的孩子多听一些柔和,抒情的音乐,能够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为日后良好个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凝聚力的增强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宝贝”“小皇帝”,在家里发号施令,父母围着转,养成了孤僻任性的性格,纪律性抑制能力差。而音乐除了对孩子们进行美德方面的教育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合唱队的排练,都要求大家严格按照乐曲的旋律,音高,节奏,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唱得一致,如果一个出现错误就会破坏音乐的完美效果。合唱的成功与否,是孩子们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的表现,孩子们在演唱中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并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约束,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因此,音乐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整体凝聚力,在培养集体荣誉,团队精神,纪律性和群体意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发展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恰恰使其他素质的发展也获得了提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热爱音乐并让内心感到自在和快乐,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当孩子们增进了审美观念,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了人生体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3]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讨论》中国和平出版社

篇4

铃木教学法在许多国家都得到广泛推广及运用,对铃木教育法进行相关论述,通过对铃木教育法的深入探讨,引发了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为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

铃木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于用音乐来开发儿童的智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从音乐素养上给予幼儿所需的艺术才能,还能使幼儿开发大脑,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许多家长大力投资于幼儿的音乐教育事业,买音乐器材、请音乐教师、寻求短时有效地音乐教育方法。20世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办的“铃木教育法”,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育法,“莫扎特教育风暴”等曾经风靡全世界,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铃木音乐教育法

铃木音乐教育法发明者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17岁铃木镇一开始学习小提琴,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学习小提琴。后回到日本与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创办了音乐学院,集中致力于对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和钻研。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掀起了广泛的影响。

1.锦绣人生,靠才能——才能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铃木镇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儿童是有望能够发展出那种在语言中体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才能的。教育者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其才能都可以达到语言发展这一水准,那么也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建良好的基础。而音乐也是展现人才能的一个方面。如果幼儿可以将语言学的那么好,那么只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各个方面,儿童就能很好的发展其才能,从而成功。铃木将这一想法运用在音乐教学上,特别是小提琴的授课中,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到小提琴的技能的掌握,其道理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铃木才能教育的主要思想。

2.教育从现在开始。铃木主张儿童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童年过多的智力发展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虚弱或影响大脑的发展。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过早的进行教育会有碍于大脑的发展,但通过铃木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两兄弟,一个从小就不断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个则沉溺于关爱之中,无心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世界。从小不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孩子大脑尽早的得到了训练,而另一个则未受到训练。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养的同胞兄弟,如果他们的大脑在早期教育中接受了不同的训练程度,那么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早开始训练孩子的大脑。

3.母语式的教学。铃木认为,语言学习是一般认知的反映,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认知掌握的原则,即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语言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一般特征。最终,铃木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学习音乐上来。对于学习母语来说,孩子的一般经验是由“听”到“说”,再到“读写”。基于这一规律,铃木也将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声波传递,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对音乐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聆听之后才能进入演奏阶段。

二、铃木音乐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启示

铃木音乐教育法在总结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为许多的家庭及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注重幼儿早期发展,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卓越的才能。因此,在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中,把早期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代社会来看,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的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期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形成一定的性格、才能之后,对未来进入学校及潜能、智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教育者及家长也要做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不能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觉得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之情。所以如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氛围,都应该尽量做到趣味化。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互动,不但能够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充分加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家长还可以创造机会,多带幼儿参加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铃木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器乐。正如在父母及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呀呀学语一样,要想让儿童更好更快地学好音乐,就要为他们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以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而最基础的感知就是“听”。家长可以多给幼儿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听开始,只有听得顺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够唱得出来、弹得出来甚至最后创作出音乐来。铃木教育法不仅为培养孩子能力提供了方法,还为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导。对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音乐才能、深挖其潜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铃木镇一(著),卜大炜(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1).

篇5

关键词:早期音乐教育 奥尔夫教学法 应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国外的早期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儿童启蒙教学起到重要的意义,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儿童发现在我,培养人的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及全面的人格发展。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对于奥尔夫教学法有所了解,认为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在当今儿童的教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音乐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才。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就是回归人的原本性教育,以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寻求感性与理性、身心平衡的发展为目的。目前我国教育制度下需要这种思想和原则,让儿童自然而然的接受音乐,喜欢音乐。那么如何在我国幼儿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呢?那就是要在实践中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一些活动中,往往会发现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每个孩子都参加,总有一部分孩子总是当演员,一部分孩子总是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去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宜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舟”游戏,寻找切分音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布娃娃》,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布娃娃着急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布娃娃》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辩(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幼儿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猴子学样》配音,以表现老爷爷和猴子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一)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二)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曾有教育学家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三)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二、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一)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二)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篇7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儿童;匈牙利;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43-02

柯达伊·左尔坦(Kodály Zoltán 1882-1967)是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因其创立的“柯达伊教学法”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在几十年间为儿童编写了大量具有民族音乐性特色、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且兼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材,他也发表了许多有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章、评论、讲话等。这些教材、文章以及其追随者在实践中总结的音乐教育方法,被国际音乐教育界统称之为“柯达伊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其影响下,匈牙利乃至全世界涌现了一大批富有成绩的音乐家,并极大提高了儿童的音乐素质。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一书作者杨立梅曾经于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柯达伊学院等地学习、观摩、考察,对于柯达伊教学法有第一手的资料。本文以此书为基础,对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与匈牙利音乐教育内容作了简要梳理。

一、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1925年起,柯达伊开始关注匈牙利青少年的民族性音乐教育。他对当时匈牙利学校对于儿童的情感与审美教育进行重新研究,利用古老的匈牙利民间音乐为素材,编写了大量音乐读写教材和合唱作品,并在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和合唱活动的开展,希望能让音乐成为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同时也在一系列文章、演讲中阐述他的音乐教育观点。他的音乐教育观念与他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观、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中所表现的民族信念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真正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只保留在民间音乐中,只有重新挖掘古老的民间音乐,才能真正找回建立和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艺术的基础。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在教学中占最主要地位永远是民间音乐。柯达伊认为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只有通过民间音乐教育才能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浓厚感情,才能培养儿童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同时能使儿童学会热爱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二、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重视歌唱,更确切地说,是重视合唱中的歌唱。柯达伊认为,合唱是提高人们音乐文化素质的最容易且最有效的方法。合唱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使更多的人去接触更多真正有价值的音乐,且参加合唱的过程,也是培养锻炼人们的音乐听觉、音乐感觉与音乐能力的过程。三、使用首调唱名体系作为教学手段。柯达伊认为首调唱名法是最能被非专业学生或初级音乐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手段。该唱名法的使用无需经过大量专业学习,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打开通向音乐文化的大门,使学生不再因为乐理的复杂性而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四、系统的音乐读写、听觉与视唱训练。柯达伊编写了大量的视唱读谱教材,他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对于音乐读写的教学过程,柯达伊强调该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首先要有对音乐听觉的良好感受和优秀的歌唱能力,在此过程中先感性感受曲调、音程、和弦等音响色彩,再提出音乐要素的现象和理论概念等。五、丰富、高质量的音乐教材。柯达伊一生中除编写了大量的儿童合唱作品以外,还专门编写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教材。丰富的教材也是柯达伊教育思想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

二、匈牙利音乐教育

柯达伊教学法对于匈牙利音乐教育主要是从幼儿、普通学校低年级、普通学校中年级与普通学校高年级的音乐教育四部分来进行。每种不同的教学年龄阶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柯达伊教学法有一重要教学原则,就是在教学安排上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将儿童需要学习的音乐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讲求教学的科学性。

柯达伊教学对匈牙利幼儿音乐教育所设立的目标是让教师通过使儿童大量听、唱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的歌曲,从感性认识上感受音乐。通过听,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音乐趣味和审美感受;通过唱,使儿童热爱歌唱并培养他们的歌唱能力;通过边听边唱边游戏,来培养儿童的音乐律动感受能力。匈牙利普通小学、中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工作始终极其重视教育的审美性质,培养人的原则贯穿于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教学方法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中。普通学校中年级的音乐教学是在低年级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音乐能力得到发展、使基础音乐知识逐渐系统化。在教学内容上,开始更注重音乐的本身,更多的进行音乐语言、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开始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教学,辅的方法逐渐减少。而在高年级教学中,音乐结构、和声听觉和复调音乐能力的发展是这个阶段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声知识与和声听觉训练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

三、小结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以其鲜明的民族化特征,科学化、阶段化的教学实践过程,使匈牙利的儿童音乐教育在几十年间一跃而进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柯达伊和他的追随者们敢于挣脱思想桎梏,向旧观念挑战,走出了一条发展本民族音乐的道路,成为各国音乐教育学习和发展的典范。现今阶段,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仍较为缺失,少年儿童对于本民族的音乐不了解、不喜爱,柯达伊教学法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我国音乐教育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9).

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 音乐教育 误区

1.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孩子们感受到喜悦,且充满自信,因此在当今社会普遍认为应该尽早对幼儿开展音乐的培养和教育。通常来说,3到6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阶段[1],因此在家庭中应该尽早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特别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唱歌。学前教育机构的音乐活动以其生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内容吸引着儿童积极参与,使儿童在敲敲打打中发展个性,唱唱跳跳中提高能力,愉悦身心。

2.学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2.1 学前音乐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目前一些公立幼儿园凭借着国办单位的优势,招到了一大批良好的学生,但同时由于学生的大量增加,师资力量就有了很大的缺口,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就在社会上公开招聘一些代课的教师。在这些教师中,大多数是毕业不久的学生,这些教师不论是在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方面都有很多不足,然而他们通常会在国办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个人去投资创建一些某某钢琴、小提琴等音乐教室,但生源则多数都是他们通过在公立幼儿园代课时与家长建立的良好的信任关系把学生慢慢的招过来,最后再利用一些宣传手段来慢慢的扩大自己的生源,因此无论是公立还是个人创办的艺术培训机构在师资力量方面都不是很充足[2]。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的教师都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却把高雅的音乐艺术教育完全的商业化,因此很难保证好的师资和教学质量。

2.2 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观念上,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歌舞表演仍然贯穿其中,并没有彻底的摆脱表演的束缚。比如在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儿童的学习体验中,占重要地位的仍然是歌舞表演。在学前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应只重视对儿童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正确引导。

2.3 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过早的成熟化引导

近些年来我国的儿童歌曲很少,因此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成人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儿童舞蹈班还教幼儿成人的交谊舞;此外,还有目前流行的儿童电子音乐游戏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幼儿失去了自己原本天真无邪的快乐童年[3]。有些教育界的人士提出"请还给幼儿以童心",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走出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

要走出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这就要求学前音乐教育机构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彻底转变学前教育的观念,并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一些确实有效的措施,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3.1 音乐教育机构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开展学前音乐教育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尤其是有助于幼儿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幼儿能够更好的爱祖国,爱父母。因此学前音乐教育机构要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还应有爱心,而不能只是侧重于音乐考级,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前音乐教育机构务必要聘用一些专业性强且有责任心的教师,并且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幼儿采用循序渐进的音乐教育。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对于不喜欢音乐且没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应该和家长进行沟,让学生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如跆拳道、书法等;针对那些特别贪玩但很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教师应该与家长共同努力把学生引导到学习音乐中来;同时对于那些很有音乐天赋且爱好音乐的学生,要重点对其进行培养。

3.2 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

从本质上来讲音乐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程。学前儿童音乐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慢慢的学会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表达音乐。通常人们都说:"音乐教育只是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4]。在对幼儿的音乐教学中,不应该把音乐教育简单的认为是早期音乐教育的定向培养,不应单纯的为音乐教育而教育,音乐教育还要拓展到性格、审美能力、情感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使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去探索音乐,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3 在歌舞表演的集体活动中推动幼儿自主性发展

加强对幼儿的歌舞表演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们选择正规的歌曲训练机构,因为孩子就像海绵一样,你给他什么他就会吸收什么。此外,在教孩子们学习歌曲时家长和老师应该优先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谣,通过童谣的形式,让学生慢慢的去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我国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5]因此,我们要引导幼儿让其自由发挥,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表演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真诚的呼吁学前音乐教育机构真正担负起儿童音乐教育的责任,树立起良好的教育品德,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做的长久,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教育做的规范,才可以永远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广大的音乐教师和家长们的认识会不断提高,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逐步的走出这些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误区,学前音乐教育也一定会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关于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J].教育导刊

[2]林春菲.我国学前音乐教育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

[3]徐蕾.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

篇9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篇10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意义

新一轮的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改革的深度和范围都在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样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推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同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究其根源就在于,社会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倡导面向全民、全面发展、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理念。

XX 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无疑是个肯定。XX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机制不完善,教育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等问题。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虽然在近些年高速发展,但受到经济因素以及我国教育大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市场混乱、教育评价系统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 对于儿童音乐修养及音乐学习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但不可否认, 因为目前音乐培训市场鱼目混珠现象存在, 也使深圳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选取了部分小学及社会教育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希望能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本文希望通过对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理论上的解决办法,并对如何解决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为深圳市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趋势

社会音乐教育在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欧洲文化中,个体人的音乐素养被认为其社会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欧洲存在大量的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教育,师从于私人音乐教师学习音乐是西方音乐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绝大多数人的音乐素养的形成并非是学院式音乐教育的结果,而是来自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既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普遍的音乐教育现象。

苏振兴、成露霞(河北师范大学)在《论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一文中对古希腊社会中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有所描述:古希腊有关音乐教学的一记载最早见于《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当时是希腊人学习音乐最主要的教材,因此荷马成了希腊人最早的音乐教师。吴跃跃在《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概况》中写到:加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增进市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分别对加拿大的社区音乐教育、街头音乐艺术、社会音乐考级、华人音乐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体现出加拿大对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视及投资,几乎每一个社区都有艺术中心,教堂在社区市民音乐生活中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街头音乐艺术更是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者认为加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可以用三句

话来说:“人人需要音乐,音乐满足每个人”;“音乐教育多元化”;“社会音乐教育以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为目的”。从中借鉴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在《80年代音乐教育大讨论中的六大热点》中写到:音乐不必去美化学校生活,而应以各种音乐会和音乐活动去影响校外的文化活动和社区生活,并把校外音乐文化的各种活动(报道、展览和演出等)纳入学校工作中。

2.2国内研究趋势

目前,有关于深圳的社会音乐教育研究资料几乎没有。有关其他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的书籍和论文有:曾遂今在《音乐社会学》中写道: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社会两方面均密切相关,音乐社会学一词强调了音乐,也指向了社会则明确标志出音乐与社会相联系的内涵。曹理在《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与创造意识培养》一文中通过对梁雷的音乐成长历程的描述,让家长和教师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并指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于音乐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有促进效应。舒泽池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中写到: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当然不是从天而降,主要基于两个条件:首先是改革开放、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其次是人心思“文”,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重视文化品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蓬勃中有混乱,追求中有迷茫,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音乐教育基本上是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缺乏理论的思索和独立的形式。冯效刚在《试论专业音乐教育与其他类音乐教育协同发展》文中指出:社会音乐教育是在音乐院校和普通学校以外进行的音乐教育,如文化馆(站)、群艺馆、青少年宫、音乐厅等进行的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包括群众音乐辅导、教学和组织,以及音乐表演的教育模式。王萍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中对两种音乐教育的差别和两种音乐教

育在普通大学里可能的混淆及其后果进行了论述,提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必须妥善加以区分。长春大学的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从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对社会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讨论;从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启示、早期音乐教育的优越性、社会音乐教育的素质要求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陈雅先在《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中提出:音乐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但音乐学习带有很强技术性的特点又常常导致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内容的弱化。

因此,正确处理音乐学习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实现音乐学习的技术性与音乐文化的人文教育的交融,是社会音乐教育研究的着眼点,亦是社会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孙继南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三》中指出:社会音乐教育,是国家整个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办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和教育对象的普遍、广泛性,它在活跃社会音乐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张力元在《人民音乐》(XX,l)中发表文章《社会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文章中主要阐述了社会音乐教育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和改革开放的大步发展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罗

静(XX)在《重庆市少年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陶馨(XX)在《武汉城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调查研》;高畅《管窥深圳社会音乐教育》;甄妍妍《枣庄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胡园飞《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综合阐述了我国及各省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3、参考文献

[1]李凤英《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教什么?》中国音乐教育XX,8

[2]舒泽池《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人民音乐XX,12

[3]张力元《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人名音乐XX,1

[4]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XX,6

[5]薛艳萍《关于吕梁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音教网XX,2

[6]李景忠《发展社会音乐教育之我见》深圳市观澜中学网站XX,3

[7]白雪《浅谈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民营科技XX,12

[8]甄妍妍《枣庄市杜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硕士论文XX,4

[9]张英豪《社会业余音乐考级研究与思考》硕士论文XX,4

[10]魏豪扬《音乐学院参与社会音乐培训的市场机会》福建论坛XX,

[11]桂平 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文艺 XX

[12]陈燕 长春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X,2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研究目标

希望通过研究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产生借鉴,为丰富我国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同时,通过我的研究引起更多音乐教育同行对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关注,从而为最终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建设良好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大环境创造条件。

1.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深圳市 12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工商局、琴行、深圳市社会音乐教育界及小提琴教育界部分老师、个别典型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网络数据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总结提出建议和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共采用了两份格式的问卷,一份针对学生和家长,另一份针对教师。调查问卷发放后,由调查对象以书面形式答卷,问卷收回后,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最终调查结果。在统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采用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借助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 office 中的 microsoft excel 和microsoft word 进行电子数据处理,再结合人工分析,找准问题所在。除了无记名形式的问卷调查法,还对有关人士采用田野访谈法,通过与被访谈者的口头叙述和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以保障本文调查内容的真实有效。

1.3拟解决关键问题

本选题以学校音乐教育为立足点来审视社会音乐教育、以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社会音乐教育,以便促进社会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对深圳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和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文从音乐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现状调查、数据调查、分析问卷为核心,运用音乐学科教学论理论,结合音乐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和哲学、音乐文化学等知识,通过资料梳理、文献考查、问卷与谈话调查、技术分析、比较分析、逻辑思辨、归纳总结等研究过程,在分析大量调查数据以及非量化信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本研究论题的认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比较、集中不同层次所涉及的问题,最终形成本论题的认识结论。

2.2技术路线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改善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2.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深圳市 12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工商局、琴行、深圳市社会音乐教育界及小提琴教育界部分老师、个别典型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网络数据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总结提出建议和对策。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音乐学习班开办的如火如茶,学生和家长们也整天奔波于各个学习班之间,忙的不亦悦乎。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深圳市琴行培训机构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社会音乐教育只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为情操服务的原理,琴行培训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也是如此;学校音乐教育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忽略了人刁’的培养。本选题从学校音乐及社会音乐教育的不同角度审视怎样更好地使社会音乐教育有力地辅佐学校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预期发表学术论文1-2篇。

三、论文大纲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二、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分析

2、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

3、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

4、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内容

5、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三、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1、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社会文化背景

2、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调研概况

2.1 调研地区

2.2调研对象

2.3调研方法

2.4调研目的

3、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简述

四、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1、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主要问题

2、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五、改善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1、明确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位

2、对社会培训机构和考级组织机构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3、贯彻素质教育,取消导向性的政策

4、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发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5、完善社会音乐教育学生评价体系,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查阅了一定数量与选题相关的文献,基本掌握了开展调查研究的主导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基本科研思路、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