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涯规划是引导一个人为实现人生价值而进行自我认识、规划和实现的过程,其宗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的主要时期,是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培养高中生初步的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力,做好未来人生的准备,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
笔者自2010年进入衢州二中工作以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笔者一直在尝试着在心理课堂中渗透生涯辅导,并借助高中选修课的契机,与政治教研组合作开发了《高中生生涯规划》选修课程。以下是笔者对近几年实践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梳理与思考。
一、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背景
在传统的“总分匹配”高考模式下,高中生普遍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只求分数最大化,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并给个人的生涯发展带来诸多困扰。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有高达40%的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表示后悔,近65%的学生跨专业选择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院校和专业的详细情况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个人的兴趣、能力、特点的综合分析,导致盲目填报。这表明在高中阶段,不少学生迷失于学习之中,而没有对自己的生涯做出过规划。
2014年,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出炉,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改革方案的核心理念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新高考“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给了学生更多自的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7选3,有35种选择方案,怎么选?这意味着他们要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
我校曾在高中新生中开展过“生涯规划”调查。对于“你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吗?”“你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吗?”“对于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与职业的对接情况你了解吗?”等事关个人生涯选择的问题,学生们大多数答以“没有仔细考虑过”。此外,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笔者也碰到许多生涯规划的个案,诸如对自我了解不深入、对职业和社会缺乏认识、职业价值观偏颇、规划的行动能力不足等。
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人生规划迫在眉睫,其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7选3”及专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兼顾了学生升学和职业发展两种需要,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社会及职业选择连接起来,更多地认识和探索自身、关注并了解社会,不断思考和明晰自身发展的道路,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指向,对未来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有更清晰的目标,从而逐步发展为一个既能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又能胜任未来生涯发展的完整个体。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跨入高中的学生进入青年初期,他们的心理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鉴别能力和自主意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更加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首先在自我意识方面,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他们强烈关心自己个性的成长,有较强的自尊心;其次是在价值观方面,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与其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他们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但是他们的价值观缺乏稳定性,容易发生改变;再次是在自治需求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自由。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我们的生涯辅导既能提供给他们相应的指引,同时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探索、学会规划、学会自我发展。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目标
生涯规划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形式来实施生涯辅导活动,以促进学生生涯发展和生涯成熟。具体包括自我发展目标、生涯探索目标和生涯管理目标三个部分。
自我发展目标旨在通过自我探索、他人评估以及科学的生涯测试量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兴趣、需要、价值观和态度,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评价发现自己的长处,探索个人可发展的领域,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引导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生涯探索目标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与高中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涯环境,培养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以及对多种类型职业的认识力和判断力,形成对生涯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学会利用各种方式如查阅图书馆资料、搜索互联网、访问等搜寻各种生涯资讯及有关资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远大而脚踏实地的志向。
生涯管理目标旨在辅导学生学会管理当下的学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设计和思考如何升学、就业和实现人生发展目标,作出科学的生涯决策。
(三)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内容
针对三个具体目标,我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概述部分,让高中生了解生涯规划是什么,生涯规划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生涯规划与高中学习的关系等;并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些理念与想法,启迪学生对于生涯规划的思考。第二章为自我认知与探索部分,强调认识自己,通过生涯测试、自我分析、他人评估等方法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这是生涯规划的起点。第三章为职业探索与生涯探微,介绍高中生通往梦想的路径中遇到的各个路标如选考科目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等,帮助高中生了解职业与专业的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体验职业。第四章为生涯能力拓展,包含生涯发展中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管理、梦想管理等能力的培养。第五章为生涯决策,指导高中生为自己制定初步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系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自2011年起,借助浙江省实施新课改的契机,我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在高一年级开设《高中生生涯规划》,每周一节,学生走班上课。课程分为“自我认知与探索”、“生涯环境探索”、“生涯能力拓展”和“生涯决策”四大模块,通过对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价值观等方面的探索了解自我,并了解与高中息息相关的生涯信息以及社会职业等信息,从而对未来发展途径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选择,探索和思考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径。
2012 年7月,心理健康教研组三位教师和政治教研组四位教师利用暑假时间,拍摄完成了《高中生生涯规划》录像课。9月,该录像课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综合实践类”精品选修课程,并上传至“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供全省高中生在线学习。这说明该课程已具备了一定的成熟度。
目前,作为一项创新课程,生涯辅导课程开始逐步走向规范,我校各年级学生陆续接受了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该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明确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匹配的生涯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体验式的课程模式
生涯规划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过程,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以活动为载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分享。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创新课程,授课教师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都发挥各自所长,创新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多样。
1.课堂讲授。讲授细致丰富的知识性、常识性的内容,比如与高中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涯信息,包括选考、自主招生、高考志愿填报、出国留学、大学院校与专业等相关的升学资讯,并通过生涯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起学生共鸣。
2.体验分享。生涯规划课程不乏趣味性的生涯体验活动,包括“兴趣岛”职业测评活动、“生涯幻游”、“头脑风暴”、“理想漫游”、“气质类型测试”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以类似表演的方式,参与职业身份的角色互换。
课程教学片段:游戏中体验真实人生
“想象着自己置身于一片鸟语花香之中,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坐在一片草坪上,靠在一棵大树上慢慢地睡着了……现在是2023年的3月14日,你已经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变成熟了很多,看看钟表上现在是几点钟,你准备出门上班;你现在在哪个城市;你从事什么职业;你上班的目的地在哪里;对这种生活状态还满意吗;你希望明天会怎么样……”
“十年之后,你在哪里上班,现在正在做什么?”这是生涯辅导教师在第一节生涯规划课上通过自我“生涯幻游”体验给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他们对生涯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演讲讨论。通过开展各种演讲与研讨活动,集思广益,让学生沟通想法,促进学生对职业、角色和生涯的认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多样化的生涯实践活动
高中生长期生活在学校中,对职业生活缺乏真实的体验,容易导致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失真,职业理想失实,职业生涯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学校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生涯设计的动态性理解。
1.学校社团活动。将整个校园开放为职场体验平台,在校园内提供各种勤工俭学岗位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如绿色小记者、校报编辑、广播站播音员、图书管理员等进行体验。
2.二中大讲堂。利用衢州二中丰富的校友资源,经常邀请国内、省内知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CEO等各个行业的校友为学生讲座。使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加深对相关职业及前沿资讯的了解。
3.课外实践活动。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包括职业理想体验、志愿者义工服务等。通过课外实践,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调查了解相关行业知识,直观、有效地了解部分职业,在体验式学习、创意式思考中逐步培养生涯规划的能力,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期望,并在开学初举行成果分享报告会,促成相互交流与分享。
(四)编写生涯规划校本教材
2013年,根据学生生涯规划的认知特点和生涯辅导实践,我校编写并出版了生涯规划课程教材《高中生生涯规划》,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四、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效
(一)认知生涯发展方向,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以来,学生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在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自我概念;很多学生利用每年的寒暑假走出中学校园,参观、走访心中理想的大学,调查了解这些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也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访问机关单位、企业或拜访亲友,了解不同工作环境或工作角色的特性,进一步确立理想,寻求个人发展的最优道路。
我校学生孙逸彬说,在没上生涯规划课之前,他一直想当一名法医,但是经过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的测评,他发现自己更适合当牙科医生或者骨科医生。孙逸彬说,测评的结果还挺准的,课程的设置也很有意义,他在课后找了一些相关的书籍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升。更多学生则是通过提前思考未来职业选择,将眼下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涯理想挂钩,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升。
(二)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
以前,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升学和报答父母,学习的目的就是上名校、读热门专业,实现父母和教师的愿望,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特点了解不够,对未来所学专业及职业特点不清楚。也就是说,维持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外在动机而不是内在动机,一旦高考的外在压力去除了,也就随之失去了学习欲望,感到茫然无措,没有目标感。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非常不利。
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将升学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晰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科学填报志愿,少走弯路,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五、高中生涯辅导的展望与思考
(一)建立健全的生涯指导组织机构
生涯辅导不应拘泥于课程形式,也不应仅由生涯辅导教师独自承担。学校应建立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组织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生涯指导中心,由校级领导直接统筹规划学校的生涯指导工作,定期召开全校生涯指导工作会议,听取各层次工作汇报,及时诊断生涯辅导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二层次:生涯辅导教研组、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生涯社团,生涯辅导教研组负责开发、设计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学校心理咨询室负责生涯个别咨询与辅导,生涯社团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生涯社团活动;
第三层次:各班班主任及专兼职生涯教师、生涯社团学生委员。各个层级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作推进生涯辅导方案的实施,顺利开展各项高中生涯辅导活动。
(二)丰富生涯辅导的载体,加强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认知与实践
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本质是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思考和明晰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所以生涯辅导工作应将学生真正作为主体,而不是简单灌输生涯规划知识的客体,因此,除了生涯规划课程之外,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生涯规划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合理的职业期望,为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因此,学校层面应逐步拓宽学生的生涯模拟,丰富生涯规划教育的载体,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外、还可以组织职业倾向测试、介绍大学专业、开展职业生涯情景剧大赛、开展“职业见习日”等活动,让学生对职业和社会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对未来工作的思考,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己的发展选择与未来规划。
(三)加强班主任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性
目前我校的生涯辅导教师主要由心理和政治两个学科的教师担任,而班主任对学生生涯辅导的介入并不多。事实上,班主任作为对学生生涯辅导的主力,需加强系统性的生涯技术培训,并真正成为班级学生生涯规划的导师。
生涯辅导不是几节课能完成的,也不仅仅是高一的工作,应当是一项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综合性工作,因而需要与成长导师紧密结合,对每个鲜活的个体给予细心帮助。班主任恰恰就是班级学生生涯发展的成长导师,应积极在班级开展生涯辅导活动,协助学校生涯指导部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此外,班主任应该学习、掌握相关的生涯辅导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把生涯辅导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班主任拥有丰富的学生资源,可对已毕业学生的生涯发展做跟踪调查,并挑选出比较典型、具有借鉴意义的个案,以鲜活的案例给本班学生提供更多生涯规划的信息和指导。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生涯规划的档案袋,记录学生发展情况,帮助学生逐步从模糊到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四)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促进多方沟通与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了解孩子个性、兴趣、特长的人。父母对社会职业有着直接的体会和感悟,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讨论和探索生涯选择的支持性的环境,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更多地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等生活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或专业)的发展关注明显不够。因此,高中生的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的现状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相联系。主动与孩子分析自己从事或者自己了解的职业相关情况;引导孩子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查询相关信息;鼓励孩子通过有效的方式,自己亲自去实践、体验。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职业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孩子在学业和能力的培养上尽可能地减少盲目性,提高目的性,增强方向感。
篇2
一、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关乎人的自我实现,不仅仅是为了“七选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试行,从2014级的高中学生开始,将面临着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高校等较原先更多样且复杂的选择。对于不少学生及相关的教师、家长来说,由于一直以来都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在众多选择面前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被赋予更多选择自由权后的如鱼得水,而是不知何处入手的迷茫与盲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改革唤醒了社会大众的生涯意识,倒逼家庭、学校重视生涯教育,倒逼学生学会“为自己做主”,这或许是其衍生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毕竟在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生涯教育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已经被纳入教育计划。
所谓“生涯”,西方生涯大师舒伯将其定义为“综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看,生涯即生命的边界。在生死两端,存在无数将两点连接起来的线条,但每个人最终只能划出一条生命线,这条线可以描得精美,也可以涂得随意。有广告语云“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路线不同,不仅看到的风景各异,而且旅人的收获与体验也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各次旅行,做过精心攻略的总归比那些漫无目的者更能畅享其间的乐趣。人生这场漫长的旅行亦是如此。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是单位的门卫才是十足的“哲学家”,因为对每一个想进单位办事的陌生人,他一般都会提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要往哪儿去?”,这恰恰也是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三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必须经常自省的人生哲学问题。我们做生涯规划,就是要一手拿着放大镜甚至X镜,去透视、发掘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在内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自我,去梳理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一手拿着广角镜和望远镜,去眺望、想象、构筑自己的未来愿景。就是要在深入了解自我内外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这辈子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成为怎么样的人,进而选择一条与自己的外在资源、内在特质最为匹配的发展道路,然后通过有聚焦的行动执行将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对接起来。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架构,我们在面临各种机会、挑战、选择时就能较为迅速而明智地作出决断,整个生涯进程也将更富效率和张力,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
二、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定位
高中生生涯教育不仅是开设几次通识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使得生涯教育迅速成为不少高中学校首先关注的切入点之一,他们纷纷邀请专家为学生、教师、家长举行主题报告会,指定专人开发开设诸如“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志愿填报”之类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程,校园内外掀起了一阵热火朝天的“生涯教育”的热潮,大有不同学校的领导、教师碰面时都会脱口而出“你(校)生涯了吗?”的架势。这对于缺失已久的学生生涯教育而言无疑是件好事,但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依然看到了部分高中在开展生涯教育时表现出来的幼稚与急切:就是把高中生生涯教育窄化为开设几次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定位、有效实施高中生生涯教育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起步早、覆盖面广、分层分类、阶梯式教育主题、全社会参与、学科渗透、有较为完善的计划和配套措施等是其主要特征。如美国的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组织制定并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6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第二类是初中,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加拿大则把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中学阶段,所有中学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进行自主选课,而且一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有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参加网上测试和学习,了解自己和相关职业。同时,所有中学都设有专职的学习顾问,一般按年级配备,负责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困惑提供咨询帮助。可见,建立完整的计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营造浓厚的重视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是取得生涯教育实效的关键,这也意味着生涯教育不是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而是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全方位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处处可见生涯而又处处不仅仅是生涯,它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融合与浸润的过程。 这一点,省内外不少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先行学校和教育界有识之士都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层面作了不逊于发达国家做法的探索。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全面开设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学生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四合一”教育教学模式;开设了10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导师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成长导师的引领、强化作用;跳出学科,走出课堂,开展生涯实践活动;家校合作,提高家长职业认识力和支持的有效性。该校的做法实质上是在着力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立体网络的生涯教育体系,培育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生涯教育文化,并且将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际论坛上明确指出 “职业生涯教育是教育,不是开设一门课程,是要融入高中三年,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教育。”他同时还强调:“选择性教育是当前国内和国际教育的主要趋势,选择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成长成才、终身幸福。学校应当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重视学生生涯发展;家长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与学校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当我们认真学习领会韩厅长的讲话,我们对于近10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高中新课程、率先施行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良苦用心会有更深切的体悟,这一场高中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广大高中生能够浸润、融合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生涯教育海洋中去。
三、如何实现浸润和融合
镇海中学在三个环节上精准发力。作为一所始终勇立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潮头的高中名校,笔者所在的宁波市镇海中学一直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视其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高中生职业规划选修课,2013年开始又施行德育导师制。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生涯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为此,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将生涯教育全面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德育导师制全面升级为成长导师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发开设了多门相关的选修课程,邀请高校专家和本校教师对2014级、2015级学生以及全体教师开展了专题辅导报告,举办了第十三届“生涯规划”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周,购置了由北森公司开发的生涯测评系统,组织全体2014级、2015级高一学生进行测评,等等。
在这两年里,我们还成立了学生生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在生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之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将生涯教育打造为一门融合性、浸润式的学校基础特色课程。 纵观国际通行的生涯规划设计模型和生涯教育的一般策略,生涯唤醒、自我探索与职业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行动是其中主要的环节。我们在设计、开发,开展生涯教育活动时,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环节,并且尽量做到精准发力。
(一)生涯唤醒环节
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涯唤醒”旨在激发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这部分工作主要放在高一适应性学习阶段,邀请专家或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开设通识讲座,此外还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校长寄语、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部分学生还可以选择专门的校本选修课程。 对于生涯唤醒,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让同学们相较以往提前去思考专业、大学、工作等具体问题,而且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希望他们对生涯的思考、定位能有大视野、大境界,超越小我而臻至大我。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海防遗址和爱教基地资源、著名校友资源、优秀学子资源等,大力弘扬学校文化,让学生感知、认同、践行学校“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精神,并且在文化熏陶、榜样示范、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些“无用之功”看似与生涯教育并无直接相关,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开拓了学生的人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生格局。这对他们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等环节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自我探索环节
所谓自我探索就是通过自我觉察、他人反馈、实践体验、心理测验等方式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明了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最想做什么,这在整个生涯建构中也属于基础性环节。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部分,我们学校和教师可以做、正在做的工作如下。
1.尽力帮助学生去缩小“未知我”的部分,修正他们的“开放我”与“隐藏我”部分。
2.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正式评估,学校引进专业公司的测评软件,提供专业的测评服务,提供个案咨询。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完成,由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非正式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各种课内外活动、各种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等途径形成一个定性的评判,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4.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发掘、培养、塑造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教师绝对不是无能为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5.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课任教师一定要合力创设更加丰富、优质的校园活动、社团、课程,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和实践中逐渐认清自己,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三)职业探索与定位、专业志愿和大学选择环节
大多数高考生和家长认为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先挑大学,后选专业,再选职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入大学读书,直到毕业时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这种选择路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招考制度下也许勉强够用,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比较合乎逻辑的认识和路径或许应该是:要读大学哪个专业取决于以后想从事的职业。因此,先要去思考你大学毕业以后要做什么,你才可能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专业及到哪所大学去学。知道自己学的专业,你才可能知道“七选三” 到底选考哪些课程。由此看来,职业探索与定位对生涯规划有先导意义。 对于职业、大学、专业的认知首先是一个信息接收的静态教育问题,学校应该提供相对正确、全面和及时的资讯。然而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志愿选择更需要深入地观察、体验、整合信息进而作出取舍,这就更需要学校创设更多的平台、现场和活动机会,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施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校友,提供关于职业、专业、大学方面的咨询。
2.通过相关社团、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进入真实的职场)、职场报告会(校友或家长)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体验。
3.通过情系母校、高校行、大学教授(主任)进镇中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大学、专业等的了解和体验。
4.开设专门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等校本选修课程,开展较为详尽、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
5.挖掘各自学科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培养职业意识,储备职业常识,训练职业技能。整理各自学科相关的专业概况、大学推荐。
6.系统梳理各自学科相关的学业、专业、大学、就业等信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个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也促进自己成为职业指导中某一切面的行家里手。
7.指导学生完成一份生涯规划书。
总体而言,镇海中学在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时着力建设的点可以概括如下。
1.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奠定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抓手。帮助学生在“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氛围里,努力成长为“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
2.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一支有一定指导能力的学生生涯发展导师队伍。
3.引进一套测评系统。
4.开发一门贯串高中三年、各年级有所侧重的校本课程,编写一本通识型的校本教材。
5.实施学生生涯发展讲坛制度。
6.各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充分利用镇中校友会的力量,为学生打开高校、专业、职场等的广阔世界。
篇3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择宁波市奉化区奉化中学,其中高一两个班级,共81名学生,高二两个班级,共82名学生,高三两个班级,共80名学生,样本总数243。总共发放学生问卷243份,回收243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问卷率97.1%。教师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5份,其中有效问卷69份,有效问卷率92.0%。
2、调查过程。本次调查于2016年9月下旬开始,至2016年11月上旬完成。问卷数据采集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由研究人员准备好问卷,学生问卷由各班班主任向学生收发问卷,教师问卷由研究人员统一收发问卷。答题程序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在30分钟内独立完成问卷,完成之后当场回收问卷。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师生在指导对象、指导主体、指导内容及评价方式上存在认知差异。
第一,在从指导主体的选择上来看,只有38%的学生选择既要對学生进行指导,也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而教师问卷中选择对学生和家长同时进行指导的占73.9%。
第二,学生更希望由专业的指导人员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比较合适的指导主体是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知名校友、各行各业成功人士。除此以外,教师更认可班主任(52.2%)与任课教师(23.3%)的指导作用,而学生在指导主体上相比较班主任(32.2%)与任课教师(7.6%)而言,更希望心理教师(41.1%)对他们进行指导。这一差异性说明学生更希望由专业的指导人员对其进行指导。
第三,学生更渴望接触高中学校以外的信息在指导内容上。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排在前三位的均为“了解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和 “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种类和从业要求”,两者差异比较大的是学生更希望了解大学专业设置情况(58%)和高考志愿的填报(56%),教师认为这两项没有前面三项重要(分别占35%、23%)。学生和教师都认为“了解高中三年学业规划”(20.8%、30%)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技巧”并不是特别重要(32.6%、26%)。这个调查结果一方面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社会及职业充满了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校教育依然重视教学成绩,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
第四,学生更希望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在对师生评价方式上的需求分析发现,更多的教师认为“建立成长记录手册”(73.9%)比较有效,远远高于“标准化的活动评价体系”(43.4%)。而学生认为“标准化的活动评价体系”(56.4%)比“建立成长记录手册”(40.3%)比较有利于进行评价。相对来说,学生认为组员互评并不十分有效。从这些调查数据发现,学生更希望有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对活动或课程表现进行评价,从而获得更加客观、详细的评价结果,以便自己参考。而教师认为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手册记录高中三年的性格爱好、职业目标、职业规划及其变化,能够对学生更加有帮助。
三、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若干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认为要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必须基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指导内容和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并对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反馈。在保留奉化中学做得比较好的方面的同时,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与职业相关信息的提供。如学校可以提供各种纸质资料。
2、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及职业。除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以及与学校值周、军训、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1)有效利用学校的德育活动。如在班队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畅谈职业理想,或邀请家长讲述各个职业的现状与能力要求,邀请律师、检察官进行法制教育,邀请消防员进行安全教育等。(2)让社会实践活动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短期的就业实习等。
3、兼顾团队和个人的辅导形式,建立职业咨询和指导中心。如学科教师与个别学生的谈话,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是心理咨询教师及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咨询,这些针对性的个体职业认知方面的咨询能及时的化解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推动力。
4、引入职业兴趣测评系统。学校可以引进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系统,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职业倾向做出测评,有些专门针对高中设计的测试系统甚至还能在测试报告后面提供大学及专业的建议,对学生的帮助比较大。
5、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学校举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满意,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清楚学校对其活动行为进行了评价。因此可以建立贯穿高中三年的成长记录手册及制定标准化的活动评价体系并及时反馈,使评价结果发挥最大效用[1]。
篇4
生涯,指个体一生中扮演的生活角色、所处的生活情境及发生的生活事件的总合。生涯的中心是职业,此外,还包括教育背景、知识技能、兴趣态度、家庭和休闲等要素,是一个综合、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对人而言,生涯探索的关键阶段是高中时期,基于此,高中生涯的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今,我国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高中生涯的指导工作之经验相当有限,体系尚不完备,所以,本文力图从一线师生处获取信息,尝试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行动方案,为广大同行提供经验和参考。
二、调查数据分析
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笔者所在的学校,一方面从高一、高二、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学生有效问卷329份、教师有效问卷95份。针对高中生涯辅导的各项目,分别调查了学生获得教师指导的现状、学生期望获得教师指导的需求、教师指导学生的意愿及教师指导学生的效能感。
取得数据后,以spss17.0为工具对领域、项目和维度分别进行分析。
1.领域分析
2.项目分析
3.维度分析
三、基于数据的结论
1.长期目标和工作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这三者中,现状指标最低、教师意愿和效能最低,但学生需求最高的是生涯指导,由此不难看出,生涯指导是长期以来学生迫切需要,却被忽略的工作。所以,开展生涯指导工作任重道远、刻不容缓,既是工作开展的方向,也是长期坚持的目标。
2.中期目标和工作重点
教师效能感最低的8个项目依次(由低到高)是:项目2,了解各行各业(3.99);项目3,了解各大专院校及其系科专业(4.00);项目11,练习各种求职的技能和技巧(4.20);项目8,深入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工作状况、职业要求和入职条件(4.27);项目9,深入了解适合自己的系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入学计划(4.28);项目6,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逐渐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范围(4.29);项目12,选择报考切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大专院校(4.29);项目7,针对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制订生涯计划(4.31)。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教师普遍对行业了解、院校了解以及求职的技能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能力不足,这既是亟待改进的工作,也是学校生涯指导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3.近期目标和工作起点
在教师效能感最低的8项中,教师意愿最高的依次(由高到低)是:项目8,深入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工作状况、职业要求和入职条件(4.76);项目6,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逐渐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范围(4.74);项目12,选择报考切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大专院校(4.74);项目11,练习各种求职的技能和技巧(4.73);项目7,针对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制订生涯计划(4.72);项目9,深入了解适合自己的系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入学计划(4.72);项目3,了解各大专院校及其系科专业(4.54);项目2,了解各行各业(4.51)。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教师更愿意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明确未来职业方向和志愿填报等方面的指导,这既是工作获得突破的希望所在,也是工作开展的起点。
四、现状成因分析
1.社会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甘做革命螺丝钉”和“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等等。在特定历史时期,这些观念的宣传、灌输和贯彻确实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乐于服从安排、易于组织管理的劳动者。然而,在现今这个阶段,激烈的国际竞争早已取代艰苦的基本建设,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精于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只有更为个性化、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校教育
在现有人才选拔的制度中,高考是最受瞩目的一环,升学成为第一要务。社会衡量一个学校的最重要指标是升学率,学校衡量一个教师的最重要指标是教学业绩。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仅限于将其送上高一级学府,却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有学可上”已经不成问题。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尤其是名校、重点校已经意识到,单靠比拼升学率已经不能适应形势,于是,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多年以后能够成为行业领域内的卓越人才成为提高学校影响力的长远之策。要做到这点,必然要求学校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提升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3.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在三餐温饱、维持生计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之后,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成就动机的高层次需求凸显出来。1970年以后(含1970年)出生的父母大多具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和丰富的职场经历,很多人曾经经历过先生存后发展的艰辛或者体会过被父母强加意愿的痛苦,他们不再像1950年、1960年之后(含1950年、1960年)出生的父母那样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更加理解、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意愿,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涯经历,给子女中肯的建议。
4.学生心理
为什么学习?在学生固有的观念中,学习是为了取得好分数、好名次,学习是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但是,有一个维度往往被忽视了,即从长远来看,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而学习。学生进入学校的重要目的之一,即为了将来从事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能够胜任的专业和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拥有充实而快乐的人生。小学老师对学生说:“好好学习,等考完中学就可以好好玩了。”中学老师对学生说:“刻苦学习,等考完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可是,现在的孩子已不再相信这套说辞,他们会追问一句:“然后呢,大学毕业是不是就意味着失业了?”生于这样一个发展迅猛、信息丰富的时代,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觉醒得更早,与以往的学生相比,他们更早地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达那里”等问题,他们更乐于吸收各行业领域的资讯,勇于探索自己未来的方向,于是,就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涯指导。
五、行动方案
笔者所在的学校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和现有基础,制订了生涯辅导的行动方案。
1.工作目标
(1)了解自我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认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形成生涯发展的个体意识。
(2)了解社会
帮助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让学生对现实社会有真实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了解教育与职业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职业的种类与变化,了解终身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形成正确的生涯意识和职业价值观。
(4)学会选择与规划
帮助学生经历生涯目标选择的全过程,为学生制订个体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使学生既能制订出具体的生涯规划,又能将其付诸实践。
2.工作内容与形式
(1)了解自我
以《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量表》“职业生涯规划起航价值观澄清”等为材料,开展生涯指导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并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探寻有关个体生涯的问题。例如,可通过“我的家庭职业图谱――家庭对生涯发展的影响”这样的论题进行探讨。
在学校,可利用班会课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交流和人物传记研读分享;在校外,可进行的社会实践有生涯人物访谈。无论是校内的课程,还是校外的活动,均旨在探索影响个体生涯发展的诸多因素。
此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谈青年就业”的讲座以及校园模拟招聘会,均有助于学生个体特质和社会需求的匹配。
(2)了解社会
在了解自我之后,必然要了解社会。首先,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一方面,可采用专家讲座的形式。例如,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当今青年生涯发展的影响”为主题的讲座,能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政治、历史等科目的学科教学介绍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的职业变化。
其次,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一方面,可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例如,外聘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介绍现代求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收看专栏节目和电影赏析的形式来完成。例如,收看电视求职类节目:《赢在中国》和《职来职往》。又如,赏析《三傻大闹宝莱坞》等生涯电影。
再次,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涯的互动关系。一是在班会课上听家长讲述生涯故事,研读知名人物(曹德旺、俞敏洪、牛根生、周杰伦、李开复、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的生涯故事。二是请来优秀的校友,以“我的生涯故事”为题作报告。三是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职业变迁与展望”的论题进行探讨。
(3)了解职业与教育
首先,对生涯发展的案例进行体验与分析。一是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企业单位或职业培训机构的联系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职业体验,倡导“跟父母上一天班”的活动。二是开展社团活动。例如,创办创业投资社、生涯体验社等各类根据兴趣爱好成立的社团。三是开展各类模拟活动。例如,企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法庭和模拟人代会等。四是开办宣传栏,主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主题。
其次,了解大学教育改革,做适合个体发展的选择。一是举办讲座活动。例如,举办以“大学教育改革与个体发展选择”为主题的讲座活动。又如,开展以专业介绍(针对高考)、多元升学渠道介绍(针对留学)为内容的讲座。二是班会交流。例如,利用班会的时间以“我心仪的大学”和“我心仪的大学专业”为主题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活动。三是社会实践。例如,让本校高中生到大学参观,体验大学生活。四是将优质的调研材料汇总于学生处,供学生参阅。
再次,获取现代社会职业的资讯。例如,通过讲座将当今教育和职业方面的信息提供给学生。
(4)学会选择与规划
首先,指导理解生涯选择的本质和意义。主要通过生涯教学课来实现,可以“价值拍卖会”等为教学材料。
其次,指导学生确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生涯规划。例如,开展以“选课指导”“升学指导”和“志愿填报指导”为内容的讲座活动。
再次,指导学生调整生涯规划,并付诸实践。一是采用学科渗透的方法。例如,通过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弃医从文”一文的教学来指导学生调整和规划自己的生涯。二是召开以“路在脚下”为主题的班会。三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例如,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以“一对一”的形式对学生生涯规划实施过程进行指导。
六、阶段性成果
通过方案的初步实施,获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涯课程体系
自2011年3月起,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生涯课,每两周上一次课,每次两课时,由心理老师执教。课程内容包括“多元能力检核――I believe I can”“工作价值观――Icare”“我的生命线”“《三傻大闹宝莱坞》――生涯电影赏析”和“小丑到王子――吴宗宪的生涯转折”,等等。
在学期结束时,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实用性强,符合实际需求,并提出一些建议。例如,增加对大学专业的介绍,可以多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涯案例,开设小组辅导和个别辅导等。
2.研发“探索我的生涯之路”手册
在生涯辅导的课程教学和活动安排中,学校下发了相关的资料,学生也积累了自己的测评问卷和调查资料,以活页形式使用,学期期末汇总形成小册子,方便日后学生查阅和修订。
3.建设我校生涯指导资源库
在工作中,将课程、讲座和访谈活动的资料精心整理,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资源库,方便各年级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查阅。
七、反思和对策
1.基于工作实践,发现了如下问题
(1)缺乏经验和借鉴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中,生涯指导属于新兴领域,没有太多经验可循,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大部分不成体系。目前大陆地区的培训,大多使用的是台湾生涯辅导的部分资料,但台湾教育体制和大陆有较大不同,融合各校情况,想要真正为己所用,就需要较为长期的摸索。
(2)教师思路不够开阔,缺乏培训
在生涯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生涯指导涉及职业、专业等各领域的知识、信息,而作为教师大多是自学校毕业又入学校工作,工作生活圈子较为狭窄,仅凭主观经验和书面知识为学生进行指导,自觉底气不足。
(3)学生惯于被动灌输,缺乏自我探索的意识
在授课中我感受到,可以给出确定答案的量表特别受学生欢迎,而需要学生思考、探索的部分效果欠佳。在组织生涯人物访谈和大学专业调查时,部分班级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情况不理想,虽然也有部分精品报告,但是与当初普遍参与、广泛交流的初衷相去甚远。
归结起来,学生对生涯指导虽有较高的需求,但仍然习惯于被动灌输式的教育,等待老师为自己的未来给出明确的建议。殊不知,生涯指导是不可能“明确”和“被动”的。生涯探索过程复杂而颇具个性化,它不是寻找一条线路,而是探索一个方向,具备通向未来的能力,尝试、失败、调整和反复都是生涯探索过程所必须经历的。
(4)急需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者的联动
目前开展的工作,大部分是由学生处和心理组承担,人力资源有限。除学工、学农和军训外,学生缺乏职业体验的渠道。此外,家长的支持比较缺乏。很多家长确实关注孩子未来的发展,但他们只关注分数,认为“先把成绩搞好,考上好学校再说”。其实,生涯规划不仅是专业、职业的规划,更是为扮演好人生中学习者、工作者、休闲者和家庭成员等多个角色做准备。
2.对策
(1)广泛发掘校内外资源
优秀校友是绝佳的资源,高素质的学生家长群体也是不错的资源。如果能将校友和家长发动起来,课题的开展想必会更加顺利,形式和内容也可以更加丰富。
(2)充分发动教师参与
目前,课题组成员有几位热心于此工作的班主任教师,但势单力薄,且班主任教师大多工作繁忙。根据学生的普遍反馈,他们希望得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仅凭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肯定难以胜任。基于此,建议吸纳更多热心于此且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加入指导行列。
(3)让学生和家长重视生涯指导
首先,让学生重视生涯指导。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到生涯是一生的课题,需要个体的主动意识和积极行动;另一方面,在入校伊始就强调生涯指导的重要性,让学生站在更加高远的位置看待高中生活乃至未来。
其次,让家长重视生涯指导。一方面,在了解和重视学生方面,家长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家长的参与可以为生涯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校应使家长了解生涯探索与学习知识可以并行不悖,有助于学生更具动力、更有目标地学习。
(4)加强教师培训、交流
篇5
【关键词】生涯教育;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发展
近年来,素质教育受到学校家长乃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的要求,更多的看中其独立、组织、协调、创新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高中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个人习惯、性格、价值观、人生观诸多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最终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高中生的特点:
高中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单纯、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同时他们又性格不稳定、缺乏耐力、懒惰、叛逆且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能够结合其自身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对其今后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也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让其误入歧途。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高中生的成长特点及健康的人格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二、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生涯教育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与优势、兴趣与潜能的基础上主动确立生涯目标,对专业、职业及人生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生涯规划,并科学合理地学习与生活。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很难有机会了解大学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上课方式、以及可能的职业方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常常根据专业字面意思,或者父母的建议而带着困惑选择自己不了解甚至根本不适合的专业,根本没从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我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出发,这样的选择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对将来学生职业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我校生涯教育的活动及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作用:
我校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视野基金的指导帮助下,针对高中学生进行了科学有效地职业启蒙教育,二年来,学生群体有了质的飞跃: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制定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主题班会活动
1、在参与式活动中发现自身优点。在进行参与式活动紧张刺激的“叠高塔”游戏时,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时,性格特点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活动结束后,学生兴奋的回忆自己的表现,在职业介绍材料中选择自己的性格特点,并写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叠高塔”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或注重分析,具有组织协调能力;或具有开拓、规划能力;或按部就班地执行;或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或具有紧迫感;或具有全局观、避免纷争;或善于思考;或善于与人沟通、社会能力强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是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在长期职业指导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著名职业兴趣理论,主要用于确定被测试者的职业兴趣倾向,进而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迄今为止应用领域最权威的量表之一。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验,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兴趣,使学生们更理性地了解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倾向,明确了测试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学生们创造条件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3、访谈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相关人士。在与相关行业人士交流之前,学校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能力的培训。从对职业人士进行职业访谈的角度、提问技巧及提出的问题等,试着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小组间针对一些优秀提问相互点评;播放一些著名主持的访谈视频,如让学生观看杨澜对李开复的访谈,并进行小组讨论,对杨澜访谈进行点评总结,再修改小组之前的访谈提纲;发放访谈提纲,并具体布置访谈任务,从中抽取一两个学生没想到的问题深入分析,分析这样提问的好处,让学生站在访谈者的角度思考职业,从中学会如何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访谈能力,并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4、观看《语路计划》树立远大理想。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距离,将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努力。在学生确定未来意向职业后并将付诸行动时,给学生们播放励志视频――《语路计划》,当观看了这些业界传奇的视频,聆听到这些平凡人物的坎坷经历后,学生们精神得到了升华,更坚定了自己实现崇高理想的信心。
5、模仿面试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学校采用情景模拟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面试的考察,在学生的陈述过程中,面试官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有效发言的次数,是否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是否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支持或肯定别人意见,在坚持自己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别人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否善于消除紧张气氛、说服别人、调节争议、创造一个使不善表达的人也想发言的气氛,把众人的意见引向一致,能否倾听别人意见,是否尊重别人,是否侵犯他人的发言权等等。学生们面对这种新式面试法,为充分展示才华而做出各种精彩表现。参与活动后的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一些出色表现,
(二)“高中生专业、职业认识与自我规划项目跟踪”研究性学习活动
1、大学专业的调查成果与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校同学对自己喜爱的大学专业的调查活动,通过网络知识查找对于专业的相关知识介绍,通过采访大二大三校友了解在校大学生眼中的大学专业,了解他们真实的大学学习生活方式,通过采访从事专业的家长了解从事的职业与大学专业有哪些联系,汇集整理调查到的大学专业,编写大学专业分享手册,并为学校设计生涯教育网站的专业分享部分。学生编辑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并体验到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快乐。
2、自我职业设计优秀案例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校同学中开展的自我 职业设计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明确在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达到怎样的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职业设计,是将来进入职场时,拥有一份好工作的保证,及早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展示的过程各锻炼了交流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以为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荣。
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选考;走班制
2014年9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新闻会,公布了《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方案”,打破了此前人们固有的高考概念。高考不再意味着一考定终身,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总能找到更好状态的体验。比如,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除了语文、数学两门,其他科目都可以在两年内考2次。既可选择选考科目,又可选择考试时间,为的是给每个学生更多争取更好结果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发挥所长的机会,并把过程拉长,减少偶然因素干扰,高校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选拔学生,学生不必总是与自己的短处较劲。
“新高考方案”的“新”,也体现在文理不再分科,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英语。选考科目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新”还意味着今后没有一本、二本学生类别,录取不分批,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高校确定和提前公布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择优录取。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新高考”,所有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曾有一位家长向班主任反映,女儿一进高中,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看书写作业,以前觉得高一可以稍微松口气,新高考容不得喘气。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接待了很多高一新生,两位好朋友结伴来咨询,他们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高一就面临选课,兴趣和成绩到底哪个更重要;选课就意味着选专业,学习到底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再加上某些学科实行走班制,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机会比以前明显减少,共同切磋学习的同学也很难见到,班级的概念淡化。
二、高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1.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国中小学生几乎没有职业生涯教育,很多学生到了高中学习目标依然模糊,即便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也不知道如何实践。我们的学生一直关在象牙塔里,缺乏对职业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不了解职业的种类、职业的性质,更不了解对从业者的要求。以前填报志愿是高考分数出来再填,什么是好专业,分数高的肯定是好专业,热门的肯定是好专业。没有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对这种选择专业的方式影响不大,现在,高一你就要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类型,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选考科目。目前看来,大部分高一学生还不能特别理性、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也不能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更是从未深入分析,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职业,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是他们亟须的,也是他们缺乏的。
2.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科目
高中之前,学生为了总分而努力,中考衡量的也是各自的总分。进入高中马上要你选定哪几门课是一定不会作为高考的科目,且这种课尽量提前考掉。确定作为选考科目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放在高三考。给了你选择权,就看你会不会选,怎样做到扬长避短。
即使做出了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又会改变主意。有些学生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怀疑自己选错科目,要重新选课。也有学生或因任教老师的个人魅力,导致学科兴趣的转移,要重新选课。随意地更换选考科目,对整个学习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3.不能很好地适应走班制教学模式
很多学校在高一第二学期,根据学生所选的两门选考科目的人数重新分班,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的班级,称为行政班。第三门实行走班制学习模式,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到不同的教室上课。教学班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行政班,上课时同学们集结,结束后各自返回自己的行政班,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任课教师不同,学校很难安排辅导教师深入到行政班开展课后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成绩的提升。
走班制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班的格局,传统行政班的色彩没那么浓厚,老师和学生的熟悉程度减弱,班主任的管理没那么强烈,有些学生会趁此逃课。中国教育文化中“教”和“育”是不能分开的,走班制教学模式把老师和学生都当成了机器,学生和老师仅是买卖知识的关系,没有“育”的关系,对高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上述的适应性问题有一个没处理好,都会导致成绩下降,影响情绪,甚至危害心理健康。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来提高高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三、解决高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途径
1.学校应尽量创造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的条件
学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着学生高考选择权的增加,高中学校必须在学生一进校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渗透到各个教师的任课过程和日常教育过程中,从多角度、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项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一套完整的学生生涯辅导课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性向测试,让其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让学生了解个人兴趣,意识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生涯问题。让学生在了解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对学习与职业信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重点探索。
学校还需构建生涯活动方案体系,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机关开展各种职业体验,让学生充分发现、发挥自己的才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开展多方面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有机会表现或发挥,使学生逐渐成熟自己的生涯规划。
2.学生需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1)在学习目标上,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主要了解自我的兴趣、自我价值观、自我能力、自我性格;其次要了解职业的类型、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及职业的薪资待遇等;再次还要了解高校专业和学校信息、就业环境分析,选择正确的专业方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优势。改革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求更高了,各位家长一定要静下心来帮助孩子分析,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孩子未来的职业定位。学生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关注社会,从亲戚朋友、学长学姐、媒体介绍综合地寻找自己的学业志向。
(2)在学习方法上,理性确定选考科目。选择考试科目既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特长和实际学习水平,也要结合院校招生的实际情况,还要结合学科老师的指导意见。一个总的原则是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科目,避开自己的短板,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机会和风险向来是并存的,比如现在技术也成为选考科目,有人认为技术更容易出成绩,而且选的人又少,选择技术竞争肯定没有物理、化学那么大。但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都选技术,那么竞争就更激烈了。因此,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强项来选,更稳妥。
(3)在学习模式上,主动适应走班制。走班制学习模式需要学生有时间观念和自理能力,行政班学生面对的不是同一张课表,每个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课表。而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教学班老师和学生的熟悉度大大降低,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分散在各个行政班的每个学生,也很难进行个别辅导,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主动找老师,学生必须得清楚何时何地能找到老师。
学生要积极参与协助管理教学班,走班制导致班级管理的多元化、复杂化,为使班级管理能够高效、平稳、和谐地运作,必然需要学生的参与。如果一个行政班中有几位学生分在同一个教学班,可以把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并推选一个组长。组长必须具备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在小组当中有威信,能带头起模范作用。班主任应对其进行培训,组长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义务。学习小组不仅能达到学生协管的目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及班级荣誉感,有效弥补课后教学班任课老师辅导不到位的情况。
虽然高考发生变革,但是所学的基本知识不会改变,高一依然是高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学期,如果提前确定选考科目,提前适应高中老师授课风格、教学方式方法等。进入高中后,高一新生肯定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自信面对学考和高考。
参考文献:
[1]周常稳.普通高中走班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6).
[2]刘鹏志.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学,2015(6).
篇7
关键词: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毕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70-03
一、引言
生涯规划教育已在全国各大高校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以必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在高度结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上,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更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因此,提高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共同认知,探索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作用十分重要。
二、什么是生涯规划
1.生涯规划的起源和定义。生涯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的选择和创造。它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生涯规划是从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项目,起源于美国,是由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开始推广的针对个人的主要在职业方面的行为计划。
2.生涯规划与毕生发展。生涯规划具有几个特点:第一,生涯是连续性的,因此生涯规划也应随着生涯发展变化;第二,生涯规划是愿望与达成之间的计划,是有创造性意义的;第三,生涯是一种生活模式,包含各种角色,因此,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对一件事或一个小目标的计划;第四,生涯规划关注的是个人的工作相关的计划,目的是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生涯规划是面向个体人生发展的与职业相关的计划,从这个计划中,个体可以明确地了解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进行准备。因此,生涯规划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生涯规划使个体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行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和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找到合适自己扮演的角色,从而找到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第二,生涯规划使个体客观地认识世界。人职匹配是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研究者们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关注的个体职业发展内容,个体要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也要客观地认识世界;第三,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体的社会角色扮演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由生涯规划的连续性决定的。因此,生涯规划与毕生发展紧密结合,在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它与我们个体生命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息息相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步骤。
三、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角色
1.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一般指高中毕业后个体接受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教育。20世纪初,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民办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在,几乎80%的高中生都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读大学已经不再是“出人头地”的方式。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学生本身来讲,读大学是进入复杂的社会的缓冲期,高校不像中学一样有条理,但也不像成人社会一样复杂;从教育角度来讲,让学生读大学,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长远上来讲,是为了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
2.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生涯规划是现今几乎各大高校都会设置的课程,是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论高校制定什么样的教育方案,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将他们送入社会,找到合适的职位,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各大高校设置就业指导课,并在这门课上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不同的学校对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都包括了以下一些内容:生涯规划的概念、基本理论、生涯规划的基本流程和步骤、与职业相关的知识等,另外设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就业方面达到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的提高。
3.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角色。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双重目的:第一,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使学生能够进入职场,实现个人价值;第二,利用教育的特征,培养公民拥有健全、健康的人格和心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而生涯规划的目的则是指个体在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实现的计划。在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个体必然因为自身的努力和对现实和自我的不断剖析得到人格上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目的实现的最显性的途径。
四、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作用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职业行为占了个体行为的绝大部分。可以说,和职业行为相关的活动贯穿人的一生。生涯规划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是为了个体一生的道路做一个明晰的总体安排,使个体在一生的任何阶段都感觉顺利和舒适。由此可见,生涯规划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的规划。生涯规划教育以就业指导为目的,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作用很大,通过对以往历届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果,总结这门课程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帮助。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起到很大帮助,主要是因为,生涯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教育学生认识社会和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使用视角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职业的意义和社会人际关系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体会到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社会的规则、职业行为的规范和责任等。这些学习会迁移到他们的在校生活中,使学生更容易处理同学关系,并对自己的学业责任心更强。
2.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也起到很大作用,这是由生涯规划的目的决定的。生涯规划的目的之一是使个体认识自我并认识社会。这种认识必须是客观的、现实的,才能达到个体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发挥才能的目的。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从儿童时期的经历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对自己的性格和人格有明确的认识,这样,学生能够客观地观察到自己的缺点,并且通过实现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3.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道路的指引。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就业。中国职业规划专家、人生规划专家徐小平先生说:如果不做职业生涯规划,你离挨饿只有三天。这不是危言耸听的言论,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之多,早已超过了社会的吸纳能力,因此,对自己职业生涯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在准备程度上就远远高于没有生涯规划的学生,他们的竞争力也因为积极的准备而更强,能够在职场上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也能够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中坚定不移地前进。因此说,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道路具有指引意义,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关注的课程。
4.生涯规划教育对人生幸福感获得的作用。最后,生涯规划教育将对大学生的毕生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一个对生涯规划足够重视的大学生,会从自己的自身素质出发,对自己未选择的职业进行规划和准备,因为生涯规划是个连续性过程,与职业准备是同步一致的,因此,进行良好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也会进行充分的职业准备。职业准备做得足够充分,职业成熟度也会在较高的水平,未来的岗位胜任力也会很高,工作满意度也会很高,个人生活幸福感也就随之提升。从长远角度看,生涯规划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之目的实现的最好途径。有效的生涯教育不仅对在校生的学习生活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人格成长、职业目标实现和获得长久的人生幸福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作用巨大。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指导教师们应该重视的问题;生涯规划教育也为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提供资料,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者值得探讨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桦愫.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之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J].艺术教育,2010,(9).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作者简介:张玉泉(1971-),男,山东栖霞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杨珊(1979-),女,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108-03
一个时期以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由于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盲目择业,导致“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双重矛盾日益突出。虽然从2008年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被列为必修课在全国高校中予以开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特别突出的是职业生涯规划虚设,也就是学生们虽然制作了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将这一规划真正用于引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要解决职业生涯规划的虚设性就必须引入职业生涯的有效管理这一概念,以推动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
(一)认识程度不高
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不仅要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还要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且其过程具有长期性,这就是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然而,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和学校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认识,因此没有大力推进此项工作的进展[1]。
(二)针对性不强
职业院校多数属地方院校,不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是在招生就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另外,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不得已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这是全国职校生的基本状况。由于职业院校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也不与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紧密结合,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无法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致使开设的相关课程形同虚设。
(三)效果不明显
职业生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2]。但由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定位不准确,致使职业生涯管理工作都只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而未体现职业指导教育中以“职业”为核心的理念,对学生“为生存和发展而学习”促进不大,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二、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生涯管理现状
为了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也为改善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效果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我们制作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现状调查问卷》,2011年3、4月,对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各随机抽样400名在校学生,一共抽取了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以个人现场填写方式,并当场收回。回收率为94.5%,有效问卷602份,有效率79.6%,其中维吾尔族252份,占总份数的42%;汉族350份,占总份数的58%。问卷信息以EXCL2000进行统计,经过分析得到了如下调查结果:
(一)应加强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认识自己是成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同时也是能否有效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的基础。高职学生对自身了解程度不够,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职业取向的清晰度,从而模糊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追求。
表一:您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您求职找工作吗?
表二:您对所选择的专业是否了解?
表三:您会为了风俗习惯而舍弃理想的高薪工作吗?
表四:您认为族别会影响您求职找工作吗?
表一到表四分别显示了学生对自己家庭环境和专业以及风俗习惯和族别会对自己影响的估计和认识,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这些外部环境或自身条件将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确定。其中不确定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自己求职的学生占25%,对所选择专业不知道了解或不了解的占23%,不确定会为了风俗习惯而舍弃理想的高薪工作的占23%,不确定族别会影响自己求职的占19%,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会因为什么因素而发生变化,有许多模糊性认识,这种模糊性认识对他们将来的求职和工作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会让他们无法准确定位,从而不容易找到自己确定的发展方向。要使这种现象缩减,必须合理的开设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有清晰的认知方向,从而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管理。
(二)应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未来的信心
要使学生成功的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使他们能有勇气去面对未来,对未来充满信心。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数据。
表五:您对毕业时依靠自己,独立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表六:您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前景是否有信心?
表七:您是否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三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在校的高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对自己能否独立找到理想工作等方面,大多数学生是充满了信心,但依旧有不少学生还对未来充满了疑虑。其中不知道自己能否独立找到工作的占26%,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占6%;对自己的将来信心不足的占48.53%;还没有确定的职业发展方向的占50%。由此看来,这种对未来信心危机是我们在授课当中急需帮助他们的。
(三)应更全面的使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指导课程推行3年多来,已经取得很大程度的进展,有很多学生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仍就有部分学生对此规划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更缺乏实质意义的行动。
表八: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吗?
表九:您认为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您今后的工作和个人
发展有帮助吗?
通过以上二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还有8.9%的学生认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太有必要,16%的学生则认为进行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件无所谓的事,甚至有0.1%的学生认为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17.5的学生不知道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不能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帮助,0.8%的学生则认为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帮助。由此看来,必须增加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影响和帮助。
(四)使学生增强对职业生涯管理的主动性
让学生能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这是我们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最初的动力。
表十:您更喜欢何种方式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表十一:您认为高职学院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推进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
表十二:您认为最影响您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管理的因素是:
调查显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方式,有38%喜欢面对面的咨询、16%喜欢电话咨询、28%喜欢网络咨询、10.5%喜欢朋辈辅导、7.5%喜欢团体辅导的方式;而希望学校有形式多样的方式推进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如27.6%希望继续开设相关职业指导课程,25.2%希望举办职业指导讲座,24.3%希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体咨询和团体咨询,15%希望在学校网站开通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宣传,7.9%希望举办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认为最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管理的因素是自己的性格、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的透明度。
另外经过调查, 36%的学生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21%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创业;63%的学生打算在新疆就业,37%的学生选择出疆工作;50%的学生会以现在的专业为就业方向;50%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非常有信心;51%的学生有确定的职业发展方向;75%的学生认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必要;71%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35.5%的学生认为在高中时就应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30.6%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获得的提升依次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等。希望从中获得的能力依次是: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剖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情商管理能力以及准确定位能力;认为影响职业生涯管理的因素依次是:个人性格、信息透明度、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54%的学生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
据此,整体看来学生对学院开展的职业指导课程是比较满意的,同时对未来的就业也是充满信心的。期盼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并贯穿整个高职时代,加强信息公开,有效的引导学生就业,增强维、汉学生的区别辅导,以更好的获得多方面的成长空间。
三、高职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
职业生涯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课题,尚处于引进与借鉴国外成果及构建自身理论的阶段,根据外来概念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发展的新学科,是指组织帮助员工制定其生涯计划和帮助其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是组织为实现每位员工自主开发精神资源的有效管理方式,它能有效抑制组织与员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并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3]。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学校实施的、旨在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它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学校对学生价值实现的要求路径相一致,并且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为学生成长提供帮助,帮助其实现职业发展。
(一)树立全新的职业生涯管理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着眼点,设计教育方案、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把握职业机会,不能只关心就业问题,更要关心如何才能更好就业,实现其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4]。
2.以个性化教学为抓手,挖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职业生涯管理教育是一项个性化、系统化、长期化的活动,应立足于学生自我、职业机会与职业世界的全面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潜力,并开发自我的潜力。
(二)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首先要帮助新生快速由高中生转变成高职生,完成角色和学习模式的转变,适应新的环境,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要客观的给学生分析目前大学教育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介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目前社会的人才结构,全国各高校的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情况等。在学生对以上这些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一份适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学习计划,并在大学期间努力完成。
(三)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要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民族精神教育,这是时展的要求。在新疆还需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帮助同学们认识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等。
(四)构建完善的实践检验机制
学校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指导机构。该机构每年都要制定学生社会实践的计划,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实践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行业实际和社会实际。
适当借助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职业指导教师数量、质量上的不足可邀请各行业、企业HR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解;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优势,考虑合理的高校和社会的资源置换,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开发校友资源,提供学生生涯访谈或求职机会;开辟校外有经验人士全职进入高校,或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和指导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通道。
总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等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具体来说,社会需营造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环境,引进各类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和资源,并予以有效利用。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使学生加强自身认识,明确目标,增强自信,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篇9
良好的生涯教育必然是遵循科学规律的。生涯教育要研究生涯规划的规律,需要教育者具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家卡尔・萨根说:“在我看来,体现迷信特点的不是它对知识体系的主张,而是它寻求真理的方法。我想说迷信很简单,它不过就是没有证据的信念。”生涯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实,遵循规律,有创造性,讲究方法。其核心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只有把生涯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地进行生涯教育,才有可能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把握未来,才有可能使教育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从长计议每一项生涯教育活动,才有可能使生涯教育产生持续的良好效果。这是生涯教育研究首先要遵循的,简单说是三个字:守规矩。如果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就可能误入歧途。
启功先生曾说,诗是长出来的;诗是嚷出来的;诗是仿出来的;诗是想出来的。生涯教育的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即:生涯教育是长出来的;生涯教育是嚷出来的;生涯教育是仿出来的;生涯教育是想出来的。
一、生涯教育是长出来的
长就是实践。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实践是研究的基础,生涯教育要有实践性、针对性,就是在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中自然长出。教育实践是检验生涯教育的标准,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成果需要在新的教育实践中推广。
北京西城区的各所中学和朝阳区幸福村学区的11所小学从2009开始进行生涯教育实验,它们坚持不懈地实践总结,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区域推进,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在2011年9月21日和11月17日,它们分别承办了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现场研讨会,并分别研制出中学和小学生涯教育读本与手册。
北京幸福村学区在学区管委会副主任田光华领导下,用两年时间编写出6本分年级小学生涯教育读本,由于是开创性的工作,编写之艰难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笔者作为顾问,对大纲和读本进行了多次修改补充。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说:“开展生涯教育是我校‘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涯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步理解生涯的意义,初步掌握生涯规划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而形成自主独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对自我、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在生活的历练中学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这个研究过程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质疑反思等七步。
二、生涯教育是嚷出来的
嚷就是说话,包括讲座、研讨、争论、辨析。生涯教育理论通过研讨更加接近真理,研讨是生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生涯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将进一步强化,在研讨中教育者会注意建立严格的研究范式和操作规范。
头脑风暴的规则是不批评别人,但研究表明:开展头脑风暴得到的想法远远少于同样数量的人独自工作时得到的想法数量。批评和辩论不但不会妨碍创意,反而会激发灵感,因为正义会鼓励人们更充分地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观点。美国西北大学的乌奇教授发现,如果研究团队成员之间很陌生,合作不会太成功;成员之间关系太熟,也不利于创新。最佳的团队成员之间熟悉情况中等,有老朋友,也有新来者,这种混合导致高效互动,他们有熟悉的结构可以利用,也能吸收新想法。
在这些年的教育研究中,实践者通过研讨交流,否定了一些司空见惯的说法:情商比智商重要,情商就是人情练达;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宣泄能够减少攻击性;生涯规划就是找个职业;考试第十名比第一名更有出息;一切为了快乐,表扬比批评有用,能提高自信;考试是万恶之源,高分低能。
如第一条,情绪智力其实也是智力的一部分,说情商比智商重要,恰如说白菜比蔬菜重要一样不知所云。人情练达也不能代表情绪智力高,许多大科学家、大作家、大诗人,有时恰恰不善言辞,不会交际,钟南山、陈景润、钱钟书、袁隆平都是性情中人,而非人情练达者。人情练达的冯道是三朝元老,人情练达的王熙凤只会“一夜北风紧”一句打油诗。
如倒数第二条“表扬比批评有用”,表扬和批评都是评价手段,用好了都有效,用不好都是反效果。前几年“赏识教育”甚嚣尘上,“你真棒”“我能行”满天飞,弄得教育部发文说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批评学生。张燮林是乒乓球世界冠军,还是培养世界冠军最多的教练员。国际乒联授予他“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这个奖至今尚未颁发过第二次。听听张燮林是怎么说的:“哄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但批评却需要动脑子,批评者得一一列出理由,这样才能服人,批评就是为了让被批评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被批评的确痛苦,但世界还会有什么事情比输掉比赛更痛苦?训练时的痛苦,是为了比赛时的不痛苦。”学生是受批评更痛苦,还是中考、高考失败更痛苦?不言而喻。
再如最后一条,《北京晚报》资深评论员苏文洋说:“只要开了口子,再要堵住是很难的。现在一些人拼命地扒口子,唯恐公平考试的大堤塌得还不够快。那真是有钱的出钱,有权的使权,还有一帮马屁学者帮忙或帮闲,论证公平考试的种种弊端。我就想不通,不管怎么说,在当今社会风气下,考试比其他方式更能体现社会公平。”考试没那么大罪过,高分低能是伪命题。
《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刊有郭华的文章《恰当定位:明确专家的职责》,他说道:“某些以专职的教育思想生产者自居的学者则根本就不具备成为专家的基本资格,实际上他们经常是在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这些大话、空话、假话,不能提高中国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也难以真正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如果这些学者不去充当专家,其害处大不了是做了些无意义、无价值的研究,至多也只是浪费些科研经费、赚取些稿费。但是,一旦他们成为专家去指导实践,其危害就会波及教学实践: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那些有关教育的歪论胡说,在现实面前成了黑色幽默。春晚小品中,本山大叔把健康的范伟很快就给忽悠瘸了。经济生活中的忽悠固然可恨,教育领域中的忽悠更加可怕。这些年所谓“教育专家”南辕北辙的言论人们听得多了,不过只要人们自身稍具常识,一般不会随风起舞。
三、生涯教育是仿出来的
仿就是模仿。国外和港台实践了几十年生涯教育,有许多成熟的理论可以借鉴。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成功者的榜样,并总结自己的经验。要掌握理论,了解信息。北京德育科研网上有关生涯教育的信息很多。诺姆斯达、北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试和咨询也可以提供借鉴。
目前出版的中小学生涯教育书籍有如下一些可以参考:
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黄天中:《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黄天中:《体验生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杨忠健:《生涯教育(高一)》,同心出版社,2009年;
杨忠健:《生涯教育(高二)》,同心出版社,2009年;
黄天中:《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王曦:《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年;
黄天中、吴先红:《生涯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杨忠健:《家长是孩子的人生规划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朱永哲、田光华:《生涯教育》(小学1-6年级),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
杨忠健:《贵州省初中学生实用技能生涯规划与就业常识》,同心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
蔡晓东:《生涯教育(高中)》,商务印书馆,2011年。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仿的时候要注意的。在生涯教育的进展中,重视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我者生”。
四、生涯教育是想出来的
想就是思考。在信息激增的今天,教育研究者如果缺乏冷静的思考就难有新发现。心之官则思,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必然是深层次理性思维的产物。只有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辛探索,方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丰硕收获。创新是生涯教育的关键。教育是复杂的,生涯教育是新生事物,但并非错综得超出了教育者的认识能力。教育的复杂,有可能源于简单的原理。
验证或建立生涯教育理论时,应尽量避免:取样上把特殊当作正常,年龄、性别、经历、背景和能力个性不一的学生差异很大;推论时以偏概全,某个群体的情况外推时需要慎重;观察时不求精确,需要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了解情况;实验时产生实验者效应,或缺乏控制比较,这样实验结果就难说有意义;研究者认知上固执己见,就容易偏颇。
2011、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研究“生涯规划专题辅导课程开发与实验”项目,项目研究的目标是:
1.调查国内外及北京青少年生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2.总结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先进经验并表彰;
3.制定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
4.编写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手册;
5.学习理论,进行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实验研究;
6.召开现场会推广中小学生涯教育先进经验;
7.完成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以期通过以上目标提出相应的生涯教育行动计划或指导意见,提供给政府,使学生受益。
生涯教育中的发现创新与其他科学与艺术一样,主要来自被美感发动的好奇心,很少是来自实用的意图。一个人最快乐的状态,是沉浸在一项活动之中,全力以赴,尽情发挥。在忘我的投入中感受到满足和愉悦,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一个教师之所以要做研究,首先不应该出于谋生,谋生不一定要做研究,做研究是因为有种种困惑。因此研究应该以解疑惑为初衷,以明事理为动力,才能保持内心纯净,坚定自己的行为,最终有所收获。(生涯教育12疑难问题系列到此结束。)
篇10
[关键词]关键能力;学生文化;必备品格;兴趣特长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15-02[ZW(N]
[作者简介]王宝权(1985―),男,陕西延安人,本科,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讲师。
学生文化是指学子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环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物质形态文化(高中生学习生活的物质氛围和环境)、制度形态文化(学校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及精神形态文化(学生的内在精神,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精神形态文化是学生文化的灵魂核心。打造高品质的学生文化要求学校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自理、自治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模式,使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形成具有特色的学风和校风,从而为学生的整体发展确立一种积极的、内在的精神氛围。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经历了从关注学生统一发展到多元发展、从关注整体发展到个性发展的过程,提炼出了“以‘关键能力’引领学生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以至终身发展,培养出更多创新拔尖人才,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于2014年7月开启了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含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协同能力)、生活能力(包括独立生存能力、自控能力、应变能力)、数字化能力(核心是整合利用资源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未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1]
关键能力是实现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学校认为,随着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育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上来,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为此,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打造学校教学特色”的大讨论,要求全体教师对照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自主学习,认真反思教学,同时,深入研究培养关键能力的途径方法,将“能力培养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没有课程就没有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平台。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差异与个性,把学生当成文化的接受者和创造者,在课程建设方面大做文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体会课程文化的魅力,拥有课程的选择权。
1.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使国家课程适合本校学生。同时,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图谱。在此基础上,重构三级课程,探索特色“课程群”,形成《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
2.推进CAP课程的建设与实践。2014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启动“中国大学选修课程试点项目”(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CAP),作为湖北
省唯一入选的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已开设了微积分课程,并即将与上海交大合作开设大学化学课,还将着力建设一批方法论课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有选择地提前接触部分大学课程内容,并初步掌握基于项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激发其创新潜质,推进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衔接,推动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3.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适时融入生涯教育,鼓励教师将学科知识和将来可能的工作领域联系起来,为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供帮助。
三、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一个学校的品位反映在学生的品格上。学校不但要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人品人格。”[2]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要想在社会上生存,除了要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与品质,让学生在精神上富有,成为“精神贵族”。学校认为,在“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幽默、优越”等品格中,中国学生应当加强独立、幽默、传统、绅士等品格培养,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1)养成教育促进品格。行为是品格的外在表露,习惯性的行为是促进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德育制度,落实各个教育环节中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其必备品格。(2)榜样教育示范品格。把榜样的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品格的影响和感染。爱因斯坦曾说:“只有伟大的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学校通过“华一魅力教师”“华一魅力学生”的评选、宣传活动,宣传校园内师生的典型事迹,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通过院士课堂、校友讲座等形式,邀请各行业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进校园,用他们的杰出成就、品格的力量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向善、向上的良好品格。(3)实践活动磨炼品格。通过开展城乡交流、农村支教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同情;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通过“无偿献血”“看望孤寡老人”“阳光义卖”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动学生支援灾区,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鼓励学生帮助身边遇到不幸和困难的人,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重视每年高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通过拉练、参观、调查、访问、干农活、军事训练等,让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增强对品德认知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