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

篇1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自青春期以来到退休期,对一生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等目标所做的妥善安排及计划,用以追求理想之人生。具体来讲,就是个体在充分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愿景,兴趣,能力及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结合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职业和组织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合理决策,从而确定个人的生涯发展方向,目标和发展路线,并采取有效行动及合理调整来达成目标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计划的合理安排。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明确学生今后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各阶段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系统完善的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一 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实施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根据生涯发展理论的特点,我们把大学阶段分为探索期、准备期、强化期和实践期。

(一)探索期:大学一年级。经过紧张的高考,跨进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一新生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徘徊。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就应该从这时候开始,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从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为:

1课程介绍。如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介绍;与专业相对应的领域介绍;职业素质要求与培养等。

2导入职业规划理念。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

3自我评价的方法。如个人对自身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的认识;人才素质测评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正确选择职业方向。

4依据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估与调整。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初步制定好个人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并告知大学生在大学4年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划。

(二)准备期:大学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已经能够适应大学生活,遇到各种问题也能较为轻松的应付。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为:

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大学发展与人生职业设计”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展望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此类课程重点讲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人职匹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

2开设“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科技创业”等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课程重点讲授创业概论、商业机会、公司创建、市场营销、竞争分析、企业战略、创业融资、创业计划等内容。

3职业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单位实习,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二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在大学学习期间实习、兼职或创业需要应用的知识,尤其是与用人单位交往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潜能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三)强化期:大学三年级。经过两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所学的课程已形成初步清晰的认识。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往往徘徊在考研、留学、或准备求职的十字路口,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初步正确的选择或决策。

第三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可结合个人职业目标进行选择,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职业定位,以实现毕业时顺利就业或考研,并为今后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四)实践期:大学四年级。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方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

大学四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为:

1“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宣讲、“面试技巧”、“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进入职场”等课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就业压力的心理调整,帮助毕业生缓解压力。

3求职技能拓展,主要是体验式课程,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等,对求职技能进行全方位训练。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块;师资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贯穿大学生涯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力;而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教学。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即使开设了,多数尚在试验阶段。浙江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模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一、课程开设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很早就通过立法,制定了《生计教育法案》、“职业发展纲要”等;国外学生很早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对多数人来说是个新鲜词,各大高校长期以来也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的是就业率,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涯设计、综合发展问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探讨中,由于是为解决就业难题,多数人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规划,其目标就是寻找最适合的职业。因此,诸多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分析就业形势、提出就业指导策略、探讨高校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以及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等等。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发展。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权威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发展平台。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

浙江科技学院早在建校起便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始业教育、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2006年,开展覆盖全校的以“企业家进校园”为龙头活动的创业教育;2009年,开设全校公选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每学期32学时,每周3个学时;同时建设“我的职业”专题网站(http://)。

借鉴国外经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分段进行,在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以增强学生正确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1]。基于此,课程主要由认识自己、拓展视野、职业定位和岗位体验四个模块组成。特别提醒学生:模块是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阶段而设立,并不是与四个年级段相对应。

1.认识自己

(1)我在做什么?图文并茂地介绍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启发学生寻找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同时现场测试学生,现实中在做什么?是得过且过,还是盲目中忙碌呢。指导学生端正态度,尝试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我能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有两点:一方面,通过案例、测试、辩论、游戏等多种方式尝试向学生灌输“兴趣是职业发展的剂,能力是职业发展的条件,性格是职业发展的基础,价值观是职业发展的尺度”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写自传的方式记录真实的自我,并推荐橱窗分析法系统了解自我;另一方面,介绍我国对产业、行业的划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同时借助网络,搜索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职业信息,指导学生全面了解行业环境、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为职业择诀打下基础。

(3)我想做什么?通过给“80岁的自我庆祝生日,分享人生故事”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介绍SWOT分析法和卡兹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择诀并设立目标。推荐洋葱法分解目标,倒推至今天,拟定计划,设定时间表。

2.拓展视野

(1)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包括社会上广泛认同的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八个方面。通过互动游戏、视频分享等方式,重点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识别、评价并发展自己的通用技能。

(2)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包括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方面。通过了解个人的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以时间管理为例,通过现场测试、事件排序,切实了解每个人的时间管理方式,提出“管理时间就是管理事件的概念”,并介绍5S运动和第二象限理论,指导学生科学规划时间,真正管理住时间。

(3)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实践更是提高专业理论的必修之路。通过个人陈述、分享实践经验,总结实践的四个阶段,并提醒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分辨直销与传销概念。

(4)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要求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而全社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参考KAB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过程指导、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通识性创业教育。

3.职业定位

大学生在经过认识自己和拓展视野后,必须将范围进一步缩小,锁定目标行业或者职业。本阶段等同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所授内容,重点讲解就业信息的重要性,传授网络求职、报刊杂志、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关系网等四大常规途径,广泛涉及求职渠道分析、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培训、签约维权等。

4.岗位体验

学生从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工作态度、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适应岗位,介绍“烧开水、刺绣、红叶子”等三理论发展自我。通过开发模拟现场,努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

三、课程建设思考与建议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正确职业生涯的支撑。但是,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力不从心,理论空洞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两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

2.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瓶颈”[2]。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主要以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人员为主。这样的师资队伍虽然也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课堂理论堆积的现象相当明显。偶尔邀请社会上成功学、心理学等专家作为嘉宾出席,也仅仅解燃眉之急。长期考虑,高校必须重视和培养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具体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锻炼相对稳定的辅导员、就业指导等行政人员,结合有序邀请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成功人士等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

3.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相对于其他成熟学科来说,国内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3]。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高校未加以足够重视的原因。虽然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07年就发专文要求各大高校陆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不少高校执行进度相对滞后;三年后的今天,很多高校仍未开设相关课程。不过,多数高校已经广泛针对新生开展始业教育,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再有机整合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去,也可以满足更多数学生需求。这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但是,为了全面满足学生需求,各大高校应尽快将职业生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

四、结 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特别是高校和学生的参与。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更需要正视当前职业生涯教育形势,立足课堂,从自身做起,多渠道多形式学习和钻研,实现新时期以职业生涯教育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铁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100-10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存在着连贯性及系统性较差的情况,多数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就业指导教育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处于安置就业阶段。这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中也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急需改革。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现状

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随着高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视,许多高校逐步形成了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但是,大部分在岗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还十分欠缺,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有的是由专业课老师构成,有的则是由辅导员老师来担当,由这两类老师授课都有各自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系统性、连贯性较差。

针对毕业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已是各高校的普遍行为,但在课程设计方面比较单一。对择业技巧指导、教育性指导方面的内容较少;还有的就业指导课则过于强调择业技巧,忽略了不同阶段学生对这方面教育需求的普遍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再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学校更多的关注于招生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而轻视就业问题的解决,就业考核中的水分也较大,很难体现出高校在就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对学生本人而言,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缺乏正确的了解和应有的重视程度,造成了重文化理论课、轻职业规划的现状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的构成

1.建立一支专职化、专家化的职业就业辅导师资队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职能由就业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机构所承担,这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解过于片面的表现,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长远建设。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成为熟悉政策、了解法规的就业指导老师;还要让他们具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常识,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心理测试量表,从而成为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个体客观评价自我,树立良好的职业就业观念,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老师;同时,更要让他们拥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成为能够搭建平台,使广大大学生能够参加各种专项就业活动,如职业自我测评、职业规划设计等等能够提高就业技巧的就业活动组织者。

2.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就业准备,准备什么?正是这两个“不清楚”,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没有目标的被动学习和被动适应大学生活的状态之中,到毕业才发现,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知道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标准是什么,其结果必然造成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分学年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块体系。

首先,针对大一新生初步建立大学生的目标动力系统。大学生读大学,首先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有相对清晰的了解。第二,对职业目标进行探索,逐步获得胜任该职业的三个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职业必备技能等)。

其次,在继续完善自身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大二学生做好职业定位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发展途径。大学生的职业定位通常需要经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三个阶段,随着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价值观、职业技能以及自身优势的进一步了解,在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到哪里做等问题上,大学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人职匹配,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定位。

第三,针对大三学生,积极开发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在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招聘单位的信息,而对身边能够给自己以信息支持、就业帮助的各种人脉资源重视不够,被大学生忽视的这个潜力巨大的社会人脉资源,是大学生成功就业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以及家长能够轻松操作的事情。所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发自身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大四期间有步骤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就业力水平。大学生的就业力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一是短期就业层面,通常只关注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半年里)能否找到工作;一是长期的职业发展层面,指在某一领域能否长期保持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我们这里所指的就业力是大学生在长期职业发展层面上的就业力培养和提升。本科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重点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即选择职业的能力、求职面试的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等。

3.学校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配套服务。改变以往就业指导中心只管毕业生就业的职能,实现就业指导贯穿始终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服务,为学生创造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通过组织如“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校企产学合作”等活动,使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真正的认识,能够较早给自己定制职业生涯规划。

三.分年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意义

1.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迅速转换角色、认识自我

从新生入校开始到大四毕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连续的开展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确定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虽然在身心等方面的发展已经渐趋于成熟,但接触外界机会不多。在学习之余又对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了解比较欠缺,从而在面对职业生涯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心理障碍。因此,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以使在校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和外界环境,在就业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3.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

有系统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将来的择业和职业发展有着积极地影响。大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该过程当中,学生可以认清专业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自身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系统地学习求职技巧和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最终满足求职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产兵华.人生目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7).

[2]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邱荣斌,彭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特点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不断提升、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对大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策划与设计,选择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方式途径实现目标,并不断调整和修正职业目标的辅助教育和引导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进一步了解职业发展阶段和社会、职业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社会需求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方法和技能,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树立个人发展目标,挖掘个人潜能,激发学习动力,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从而逐步实现未来生涯发展中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发展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个人发展实际,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更加能够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应有人生价值。

二、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出现的困难问题

(一)高校重视程度低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了解到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在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单一,授课模式形式化

课程体系是课程开发的关键核心,国内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设计存在较多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导性。而且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单一陈旧,没有与社会同步发展,缺乏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特点的研究,从而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采用讲座、就业培训、大班课堂教学等方式,此类模式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的讲授和就业信息的传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而大班课堂教学往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导致与学生互动体验缺乏,使得学生对该课程认识度和感知度降低,影响整个课程的效果。

(三)实践与理论教学不匹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重在让大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而实践探索相对较少。实践方面更多的是依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大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通过文本制作等实际操作让大学生深入探索自我,制定生涯发展目标。但多数大学生缺乏实践体验,对职业发展规划认识不到位,在制作个人职业规划书时应付了事,个别人员为了参赛而参赛,仅仅坐在学校进行一些文字操作,缺乏实地考察探究,因此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四)课程师资队伍匮乏,培训结构和体系有待完善

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是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就业工作教师,他们的学科背景较为多元,虽有利于了解同专业学生情况,但其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略显不足;这支队伍人员流动相对频繁,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较多,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希望授课水平有所突破;授课教师日常工作繁重,课程教学经常难以兼顾,造成实际能够授课的教师很少,师资不足的情况在很多高校制约了课程的发展。因此,教师队伍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当前我国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培训内容结构相对单一,提供培训的机构相对集中,同一主题滚动式的培训模式,使得授课教师基本都参与了相同的培训,但却难以在短期内转化到实际课堂中。此外,当前社会和学界对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批判声音,使得部分授课教师也遇到很多困惑和挑战。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加大普及规划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本校学生在社会中发展时会表现出怎样的综合素质,例如,竞争力、适应能力等才应该是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不是某一次就业率这类数字。所以,高校要认识到教育重点,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全过程;使用贴吧、校园广播站等多种载体,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维,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与此同时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要积极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使学生愿意上本门课、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应当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内容,除了正常课堂教学外,还应当采用心理测试、职业生涯访谈、课堂分组讨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和“职来职往”模拟招聘等环节,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识,增强大学生求职技能,尽快制定自己生涯目标,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就业。二是要灵活化教学方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不仅要发挥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还要充分利用其它教育资源,与社会加强联系,为大学生搭建更好教学平台。高校可以采用导师制形式,邀请在校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教育;高校还可以举办讲座、座谈会和报告,通过邀请社会上知名企业专家、人力资源经理和优秀校友等来校分享他们生涯的成功经验、心得体验和职业素质要求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了解社会。

(三)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当中,一是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门人才,特别是课程讲授,咨询辅导方面的老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的知识培训,使他们获得资格专业认证。二是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把学生喜欢的事物,很少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都搬到课堂教学上,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并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加强课程和课外活动有效结合,支撑起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

当前,一些人批评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效果有限,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提升,于是认为没有必要开课或者选课。这种说法是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寄希望于一门课程来实现,对课程赋予很高的期望,这对需要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影响学生的生涯教育而言,未免过于苛刻。完善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第一课堂有多门相关主题的课程群,第二课堂有大量统筹设计的丰富课外活动,通过沙龙、比赛、游戏、团体、讲座、展示、拓展、交流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思考未来、积极尝试、大胆追求、脚踏实地、发展成长。所以,要求一门生涯规划课程本身承担起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功能,而且要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可谓强求。

(五)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系统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晚,整个教育体系的架构发展方向不明,各个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能够运用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职业素养的学校寥寥无几,仅凭课堂教学是无法有效进行测试内容落实的。因此,有必要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购买专业系统测试软件,全面检测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个客观的定位。

(六)加强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

目前,职业规划课程在很多高校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和评价过程中,一些学校采取考查方式,这无疑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度降低。为了确保学生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考核可以采取对学生平时作业过程的考核。特别是针对体验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实行小班上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还可以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的比赛,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掌握好自己的未来,提高就业率。

总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享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强化途径选择及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

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就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和顺利就业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确定学习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预先设计的系统安排。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也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但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建设不太成熟,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设计,顺利就业,走向成功,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这既是体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又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理念

应该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生活、面向个体、面向素养。面向生活,即是从学生的眼前的生活继而面向未来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面向未来可能的生活。面向个体,即应为学生量身定做而非统一标准,充分考虑课程的弹性和刚性。面向素养,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综合就业竞争力及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高校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建立起能适应新形势的面向学生生活的、面向个体的、面向素养的职业生涯课程规划系统。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目的

大学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完成自我认知。培养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思维,培养有效行为的技能,关注和了解社会变化。二是进行教育与职业探索,确立终生教育和培训的思维,学会安排工作和学习的技能;养成定位评估和运用生涯信息的技能;锻炼寻找、获得、保持及改变工作所需的技能;了解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对工作本质和结构的影响;三是学习生涯规划相关方法,掌握决策制定的技能;了解工作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掌握生涯转换的技能。

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最初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也即尽可能地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以免毕业即失业,我们称之为“了结式”就业。其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中级目标是帮助学生寻求匹配度较高的职业,我们可将其称之为“和谐性”就业。其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最高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谋求其长远的职业发展,可称为“发展性”就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对这一目标的最好诠释。三个目标因其内涵要求不同呈现逐级递进的特点,“了解性”就业是基础,追求的是人与职业的结合;“和谐性”就业追求的是人与职业的暂时平衡;“发展性”就业追求的是人与职业的长期平衡。“发展性”就业是职业生涯规划所追求的,它着重于将学生择业期的问题在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加以科学规划,强调人的发展,在发展中解决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

3、构建整体性、特殊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与学生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内容设置上应注重全程化和阶段性相结合,既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又要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4、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还必须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高校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保证人员数量,可以通过增加编制等形式聘用有职业指导经验或专业的人员授课;二是采取派出培训和集中内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职业指导师资的培养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证,做到持证上岗;三是要切实加强高校之间或者同一高校内部各位职业指导教师的交流、学习、研讨活动,注重从不同角度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各位职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5、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要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公共必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38学时。同时,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改变目前将此项工作推给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性事务繁多的部门的现状,将课程建设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学校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特点,加强理论研究,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真正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还必须打破单一的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式教学状,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堂外面去,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起来,才能使课程更具有实效性。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职业兴趣测评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切身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内涵和精髓,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邀请一些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专家、政府官员、知名校友等来学校作报告,为同学们讲解企业发展观、人才观、企业择人标准、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经验和体会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切身体会职场变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既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如何进入和适应目标职业的相关信息,也给学生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交流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随着高校毕业生不断走向市场,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性必将日益突出。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是否能够吸引足够生源都取决于这所高校的毕业生能否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欢迎。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娜.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初探[J].传承.2009.07:96-97

篇6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教育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8-02

本文尝试构建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体验”作为教学策略和中心,借助互动性和开放性的体验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规划能力,为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引入、创造或创设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教师选用恰当的引导语与问题,让学生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进行点评和理论升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形成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现状,笔者在某高校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2份,同时对60名学生进行了个体访谈,调查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普及程度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美国在学生八年级时,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英国从九年级开始;日本从初一开始一直进行到高三。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普及工作远远滞后,对大一学生的调查发现有83.1%的学生表示在课程学习后会认真考虑个人的生涯规划,而仅有28.9%的大二学生仍然会在学习和实践中考虑到职业规划。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性

当前教学模式往往泛泛而谈,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师也会采用案例教学,但案例来源多以网络、书本为主,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的理论性太强,与实际脱钩,并不能解决自己在就业、择业中的问题。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建设

该课程任课老师一般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学科背景多样,缺乏系统性理论知识和实际指导经验,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开展就业、规划辅导,很容易变成“思想教育课”。部分高校尽管要求担任职业规划课的老师具备“职业指导师”资格,“持证上岗”,但没有系统的教材,缺乏课程教研组对课程统筹规划,更没有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很难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三、体验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一)生涯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引导

体验式教学模式依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创设的活动、游戏、情境或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职业及生涯决策全过程获得直观而深刻的领会。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保证课堂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掌握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明确活动流程。系统的活动流程和科学的引导语设定,是确保体验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对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生涯体验活动的参与

在体验式教学方式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活动要求,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各种生涯体验活动中去。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时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的言行进行观察,通过参与激发个人体验,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能力。

(三)生涯体验活动的思考与分享

体验活动中教师以指引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观察学生的反应,提出一些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问题,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见解等。教师认真聆听和记录,并对正确的生涯规划意识做出赞扬,对不合理的意识及时纠正和指导。分享和反思过程,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生涯规划意识。

(四)生涯体验活动的内化与升华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目的是用形象、生动,贴近实际的教学方式把刻板的理论知识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提升生涯规划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比如,到企业实习参观、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等。

通过活动引发体验、分享体会,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职业规划课的最终目的。高校要建立系统化体验式教学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教材,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郭蓉著.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2]乐晓蓉.高校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2.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了解就业市场,进行职业定位,克服就业难,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工程系为例,就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1.职业生涯规划及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某项职业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的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

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从全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得还很不够。在我国的高校中,7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大部分学生对企业规划了解非常肤浅,真正能做出实际规划的学生不到10%。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也学会了不少专业技能,但是拥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见得就满足了单位的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种种难题,比如社交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择业观念不合理等等也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不好就业。再联想到我国如今的就业形势,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帮助他们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扬长避短,发挥职业竞争力;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加快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使事业成功最大化。

3.现代农业工程系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3.1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调查

通过调查,新生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且只有36.5%的同学对自己未来三到五年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因此,需要加强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50%以上的同学对基本就业程序不了解,而对于这些疑惑,只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能够自己解决,这就为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加强对新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相关内容的教育,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切实需要,从而帮助同学们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赢得更多精彩。

3.2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为了帮助我系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从更深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学院要求精神,结合我系实际情况,举办了我系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赛主题: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我系在校大学生2011级、2012级自愿参赛,2013级全部参加,参赛面2011级、2012级20%,2013级达到100%。比赛历时半年,经过参加培训、报名、个人职业规划设计书初选、复选、决赛等环节,共有102名学生获奖,12名同学获得“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通过参赛,同学们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明确了自己大学三年的努力目标,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收到良好效果。

4.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建议

4.1大力宣传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企业用人观念。我们必须通过理论、舆论等宣传国家现状与社会需求,对高职高专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使社会接纳高职高专毕业生。从而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2成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做到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全方位的服务。应经常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作大量深入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与各专业相关的行业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详细了解生产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论证,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设置专业和课程,做到专业能上能下,能大能小,有需就上,无需就下。

4.3认真贯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一是要搞好教学基础建设,即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培训基地建设;二是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定有关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治学,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三是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真正提高办学质量。

建立具有高职高专特色,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目的性更强,签约率更高。要注意无形市场的建立,包括建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通过多种方式与用人单位联系和合作,保证人才培养与用人的统一。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信息技术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61-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指导学生测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以及工作世界,结合时代特点,大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做出职业决策,确定职业定位,为实现职业目标制定出相应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在有效执行行动计划后,凭借专业实力获取更多的面试机会和求职成功。高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有些问题。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效果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限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发达国家比较,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团队专业能力较为薄弱,不具备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的师资多是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或辅导员老师,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工作世界等方面不能有效地提供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业余化的教学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即使按照教材施教,也无法有效地结合实际情况,不利于大学生今后在职场上的运用,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性有所折扣,与教学目标产生一定差距。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我国具备完善的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课程的同时,往往指导老师只注重课堂的讲解,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略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缺乏专业和行业的针对性,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有效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地融入实际情况,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培养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的应变能力。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大多使用讲授法,也有老师在尝试案例分析法、形势分析法等,即使和学生有互动,但互动次数、互动效果有限,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能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尤其是在大班或合班教学时,这导致老师和学生无法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行业和专业情况进行深入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源于大学生对自己和工作世界的充分了解,个体数量大,工作岗位和信息众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仅凭老师的讲授是无法完美沟通和指导的。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老师传递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有效信息,可以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课堂生动形象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和发展。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

2.1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来共同表现期望表达的主题和信息,比单纯地讲解和板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切实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内化。

2.2 职业测评系统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通过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等心理测量量表了解自己,如果要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讲授或多媒体课件完成所有测试,则会消耗大量的课时,而且结果展示还不能一对一。现在有许多公司如北森等都开发有专门的职业测评系统,如果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到安装有职业测评系统的机房专心完成职业测评,不仅高效快速,而且得到的结果更加有针对性,也能保护学生自己的隐私,学生还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后续的工作和努力奠定基础。

2.3 互联网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它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更新速度快,这些信息可以实现交换,且不受空间限制,交换形式丰富,如视频、图片、文章等,这些信息成本低,价值大,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的使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几乎可渗透到每个主题内容,特别是当学生认识复杂的工作世界时,他们可以通过Jobsoso、58同城等网站搜集大量的职业信息、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然后结合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实现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目标,设计行动计划,寻找求职单位,甚至可以帮助评估职业生涯规划后实现动态调整。指导老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课程资源库,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使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

2.4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个体交流经验、意见、观点的平台,现在常见的社交媒体有Email、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这些媒体交互方式使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从课堂到课外,时时处处都可以,更加频繁和容易,而且成本较低。指导老师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供关注的学生“粉丝”学习和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Email、微信、QQ等方式随时询问老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疑问。

2.5 办公软件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依赖于PPT,决策平衡单需要Excel的支持,行动计划、求职简历、评估调整内容都需要靠Word来完成,办公软件在教学前、中、后都必不可少,是提升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工具。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案

由于科技的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了更加自主性、便捷性的辅助平台。在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的形势下,顺畅的人机对话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个体针对性,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指导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围绕就业的竞争力,全面分析现代市场的需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考虑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案如表。

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配置适合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机房和专业测评软件,开通网络,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打下物质基础。同时,管理部门还应安排具有专业能力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并针对机房采购的软件组织专门的培训,使指导老师能切实掌握测评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课程的体系,采用小班教学,更顺利地实现全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完成全程化教学任务。

4 总结

大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指导老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职业测评系统、互联网、社交媒体、办公软件等技术手段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学生自我思考和操作部分,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更受益,教学效果更好。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参考文献:

[1]周娜.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2]臧刚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职业成熟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8).

[3]王荣山.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6).

[4]刘松艳,王宝珍,王志才,张雷.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8).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介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特别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它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方面国内有何克抗、李克东、南国农等教育技术专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原则、价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体的论述;[2]章建成等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究;[3]叶玲对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进行了探析;[4]路慧瑶从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进行了实践与探索;[5]邵娟娣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6]然而这些论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概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等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就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的研究国内目前还很鲜见。我力图从地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山学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情况。

2.相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主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人格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职业决策、求职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四个方面。[7]信息技术与职业生涯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观点。建构主义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它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多年来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冲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要求变革人们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和主动学习观等,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多元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社区,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生活于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此整合的过程以课前、课堂和课后为分界点。

3.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合的探索性实践

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3.1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相应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信息载体是网络课堂中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混合使用,而是整合优化提升到新层次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演化出的现代教学媒体,它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达到传统的教科书、教案、黑板、教具等项功能,兼有理论课、实验课和辅导等各种课程类型,从而实现虚拟教师、虚拟课堂的课程学习环境,信息电子化、媒体综合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前应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周密的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在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BBS区有关问题讨论,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寻自己所需资料,根据初步搜索情况,形成研究意向,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题。学生最后以电子作品形式提交给老师,作为教师建立学习平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Blog、E-mail、QQ或MSN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形成依托网络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社区。其后,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电子作业内容,结合课前网上交流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反馈,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新型的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个别,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新型的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自由开放、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展示。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实现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互动开放,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地进行教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我掌握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和DVD等资料,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有了广泛的题材来源。另外,我还用DV和数码相机拍摄制作了学生的课堂和所邀嘉宾的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讲演实况及学校举行相关的讲座实况录像,这样在上课时就有了充分的资料,并且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根据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师生、生生讨论的内容、教材及社会的现状需求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师知道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在课堂上,我紧扣教材、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配上相应的视频教程,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还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思维碰撞,深入研究讨论,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和引发新问题。

3.3课后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外,很多学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咨询等方面来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从而选择相应的职业目标。所以还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人机对话是指在系统运行中,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终端屏幕或其他装置进行一系列交替的询问与回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人机对话教学,那么学生在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职业生涯咨询,它是咨询专家帮助个体制订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它实质上是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进行职业生涯咨询,首先是咨询专家通过一些问卷和面谈了解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背景信息和早期成长经历,其次,在主客观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明确自身的兴趣特点、价值观、优劣势,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达到职业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之后,咨询专家还会要求咨询者提供反馈,以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咨询流程,最后去执行这样一个过程。在进行该活动的时候,咨询专家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但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媒体支持的咨询方式也已经与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并行了,现在的专家很多是通过QQ或MSN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借助音视频媒体制作的相关信息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学生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与老师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制作自己的Blog,写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是转载别人写的一些精华,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留言以得到老师的解答。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师生创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真正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的媒体,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促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4-2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8&Page=1.

[3]章建成,杨烨,张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75.

[4]叶玲.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10):83.

[5]路慧瑶.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晋中学院学报,2006,(12):90.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