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的决策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中的决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中的决策

篇1

【关键词】管理科学;定量决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确的决策工具对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管理学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的决策方法,并成为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定量决策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

定量决策主要是采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以帮助管理者寻求最优决策。其优点是增强决策科学性,减少人为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定量决策产生于二战时期,当时用于解决军事问题, 二战后转向解决企业问题。在管理应用方面,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学、最优化模型等。比如线形规划就是其中的一种技术,用来改进资源的分配决策;经济订货模型可以显示库存状况,管理者根据库存水平及时调整订货数量。这些定量模型用来改进管理的决策。通常管理者面临的决策环境有三种:确定型、风险型、非确定型环境,管理者需要根据决策环境选择相应的定量决策方法。下面介绍在不同情况下定量决策方法的应用。

1 确定性环境下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指决策者所处环境是明确的,每一种方案只有一个结果,决策者根据实际情况从备选方案中选择收益最好的方案。确定型决策通常使用线性规划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内部投资回收率法等。

1.1 线性规划法:线形规划法的实质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列出目标函数方程,得到最优解。这种数理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制造、原材料分配、人员配置等,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有限资源获得最大产出。

以某企业生产为例,该企业有A、B两种产品,需要甲、乙、丙三种原材料,企业三种原材料年供应量分别是48吨、84吨和80吨,生产A产品需甲、乙、丙三种原料8吨、8吨和20吨,生产B产品分别需三种原料12、24和10吨。如果A和B产品每吨获利分别是15万元和20万元,需要生产甲和乙产品各多少吨,才能使企业获利润最大?我们可以通过线性规划,列出函数方程解决。

解:假设A、B产品分别生产X1和X2吨时,企业利润最大。

8X1+12X248

8X1+ 24X284

20X1+10X280

求出最优产品组合X1=3吨,X2 =2吨

最大利润 Z(X1,X2)=15X1+20X2=85万元

也就是当生产A产品3吨,B 产品2吨时企业获得利润最多。

1.2 盈亏平衡分析法:根据产品的成本、利润和销量的综合分析,用来找出盈亏平衡点,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在盈亏平衡点上,产品的成本与收益达到平衡,这时企业既不亏本也不赚钱。

盈亏平衡分析需要找出盈亏平衡点,即保本点,用来指导企业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更多产品,并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1)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模型如下:

图1 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图中总收入S与总成本线C的相交点E,代表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横轴上与E相对应的E1为保本产量,纵轴上与E对应的S1为保本收入。这里生产总成本包括产品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以E作为临界点,当产量为平衡点E1时,成本利润持平,当生产量低于保本产量E1时,则发生亏损;超过E1,企业则盈利。

(2)盈亏平衡分析计算公式:Q=CP-V

其中:Q为盈亏平衡点产量;

C为总固定成本;

P为产品价格;

V为单位变动成本。

如果要获得目标利润B时,计算公式为:Q=C+BP-V

其中:B为预期的目标利润;

Q为实现目标利润B时的产量或销量。

(3)盈亏平衡分析实例

某厂生产一种产品, 总固定成本为80万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为10元;产品销价为15元。代入公式得出保本产量80万元/(15-10)元=16万件产品。如果该厂希望实现5万元利润时,其产量应是(80+5)万元/(15-10)元=17万件。因此该厂需要在保本产量基础上再生产1万件产品就可获利5万元。

2 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也叫随机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如最大利润、最低成本;存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每个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可以估算出来。比如销售某产品,事先虽不能肯定产品将畅销还是滞销,但能估计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决策者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故称为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一般方法有决策树法、期望值决策法、矩阵汇总法、博弈法等。

2.1 决策树法:是风险型决策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绘制决策树图,计算各方案收益值选择最优方案。决策树法步骤如下:绘出决策树型图,计算各方案损益值,选择最优方案。

(1)比如某企业计划开发新产品,据市场预测产品销路好的概率为0.7,销路差的概率为0.3,可采用的开发方案有2种:一是新建生产线,需投资200万元。据初步估计,销路好时,每年可获利100万元;销路差时,每年亏损20万元,服务期为10年。

二是改造旧生产线,需投资50万。销路好时,每年可获利40万元;销路差时,每年仍可获利30万元。服务期为10年。试选择方案。

解:(1)绘制决策树:

(2)计算方案点的期望投益值:

E1=[0.7×100+0.3×(-20)]×10-200=440 万元

E2=[0.7×40+0.3×30] ×10-50=320万元

比较E1,E2选择方案1为最好。

2.2 矩阵汇总法:矩阵汇总法是把决策中考虑的各种因素汇总, 然后根据其重要程度给各种因素一个权数, 帮助决策者择抉。

比如现在某企业有A、B两种产品,打算次年重点投资其中一种产品,根据预测:A产品预期利润80万元,市场占有率8%;B产品预期利润200万元,市场占有率2%,如果单从利润角度考虑,通常选B,如果兼顾长远发展,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那么我们可以赋予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不同的权数来综合计算。

假定利润权数定为0.6,市场占有率权数为0.4。我们将利润和市场占有率进行标化,得出利润指数,A为40,B为100;市场占有率指数A为100,B为25。 产品指数与权数相乘得到权数,根据综合加权值选择最终方案,如表1:

表1 矩阵汇总计算表

根据计算结果,选择B产品重点发展,如果企业对计算权数进行调整,那么计算的结果会发生改变。

2.3 博弈法:博弈论也称为“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近年来被引入管理学,中国古代的“田忌赛马”就是对策论的一个例子。博弈论研究个体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中趋利避害,寻求最优策略。对企业而言,由于企业面临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看成是企业与自然的博弈,决策者需要审时度势,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博弈案例。比如某企业有一笔备用资金200万,如果存入银行,可以获得4.5%的年利率;如果选择债券投资,市场收成好可获利20%,估计发生概率为0.7;若遇上金融危机,经济滑坡,将损失本金的20%,估计概率是0.3。企业主该如何选择呢?这就需要根据2种情况的年收益和安全性来考虑。

利用博弈论计算,若存入银行,旱涝保收,每年获利9万。若投资债券,当市场发展好可获利40万;遇上天灾人祸,损失40万,将概率计算进来,投资债券的期望收益值为40×0.7+ (-40)×0.3 = 16万元。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案。

3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非确定型决策指决策者所处环境是不确定的,未来出现何种自然状态及其发生概率均不知。当决策者比较不同方案时,只能根据主观经验选择。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有乐观法、悲观法、折衷法、后悔值法等。

仍以企业为例。某企业有三种新产品待选,估计销路和损益情况如表2:

表2 产品损益表(万元)

第一种是乐观法,也称为大中选大法,决策者非常乐观,在三种产品收益最好的情况下选取最大值,甲最大收益50万,乙产品收益80万,丙产品收益40万,我们选取乙产品为最佳方案。

第二种是悲观法,称为小中取大法。市场情况不景气,决策者在三种产品收益最差的情况下选取最大收益,甲产品最差收益是亏损20万,乙产品是亏损40万,丙产品亏损3万,该情况下我们选择丙产品。

第三种是折衷法,需要确定一个折衷系数,收益值为产品预计最大收益乘以a,加上最小收益乘以1-a。计算后选取最佳方案。该例中我们假设折衷系数а为0.4,甲产品收益为50×0.4 + (-20)×0.6 =8万元,乙产品收益8万元,丙产品为14.2万元,选择丙方案为最佳方案。

第四种情况为后悔值法,第一步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后悔值:表3。

表3 后悔值表

第二步从每个产品后悔值中选最大值,甲、乙、丙三种产品最大后悔值分别是30,37,40;第三步,从三种方案中选取后悔值最小的,应该选取甲产品。以上四种情况决策者要根据市场和本单位实际情况来确定决策方法并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

教师作为特定的群体,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物质待遇并不是他们惟一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需要一种升华的超越职业的人生境界。各个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而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在教学管理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校有关的一切教务人员和学生都可以充当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只有这些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都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严格规定了教师的言行,同时制定很多校规,规定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在这些规范框架下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完成,而另一方面,却压抑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中学生正处于典型的叛逆时期,对于压抑他们的规章制度,有着天生的反叛的精神,如果处理不好,教学管理不恰当,很可能会造成学生的行为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不禁使教育工作者要自问:教学管理真的是越严越好,越严越有效果吗?有些学校要求教师提前几周时间备课,每周做一次教学效果测验,并且将测验结果公布于众,进行平行班评比,要求教师书写测试后的总结报告,要求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时刻严格监督学生的行为,有事找学生家长沟通。这些制度多且严地规范了教师的言行,教师必须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日常的教学及管理,限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某些制度陈旧,制定的时间较久远,没有跟上时代与学校的发展,常规的教学管理力度不够,造成教师疲于遵守这些规章制度,自身所长得不到发挥。

二、解决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管理中的各部分职责

对教学起到直接管理职责的校长与各部主任,务必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负责教学工作检查的校长,就要明确教学理论,了解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能对教师提出高质量的教学评价;协助管理教学的教务主任,可以及时提出问题,有效组织听课、教学检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教研组领导应组织好教师的业务学习,管理教师的教研活动;年级组长负责督促学生的学习,有计划地管理学生,帮助教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的细节管理

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细节的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应该是为此而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培优补差。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在原来只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而对稍差些的学生则应该补其知识,教其方法,增其信心,让这样的学生在学会知识的条件下,增加学好知识的信心。

3.教学管理工作分主次,抓重点

既然是教学管理,就要深入到教师课堂,对教师课堂进行常规管理。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课堂突况的处理能力、作业的批改情况、以及是否迟到、早退等等一系列有关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处理意见,进行领导随时听课,随堂给出教学改进方案建议,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是备课、讲课、教学反思,同时还会写教学后记。这些是每一个教学日常做到工作,可是,怎样的备课是好的备课教案,怎样讲课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听明白,怎样的教学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教学后记都该记些什么?一份好的教案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出一份足以引起学生兴趣,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案;真正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在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堂反映基础上,及时反思自己教学方法中的问题、漏洞,及时给出改进措施,对教案进行补充,修改,在下次课前或自习课上讲解学生不清楚的知识点,要注意不能影响其他课程的进度。

5.领导带头进行监督、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学校的各级主任、校长,他们随时对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但是,在检查监督他们的同时,还要注意领导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检查教师的业务时,务必先对领导等人的工作进行抽查、考核,并公布于全校教师面前,不搞特殊化,做到判断与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

6.教学管理的创新――实施现代化的教学管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校也应该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最直接的反应即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充实和完善。积极研究教学管理制度中有哪些不完整、不适宜的陈旧制度,及时作出删减与调整;坚持教学常规管理,坚持教学管理中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积极钻研与创新,努力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创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以现代化的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监督、管理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任务的下达、学生的选课、成绩的等在网上查询,实现教学信息共享,资源综合利用,共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7.建设具有学校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

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建立和谐的校内人际关系,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与学相互促进;建设学校文化长廊,公布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学习、教学模范,提供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粘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正确引导其思想意识的发展,使其免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科学的管理方式,把一切教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检查教学质量,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运用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法,以科学、有序的方式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创造出高质量的教学,全面对教学进行管理。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道德 管理措施 对策

    通过对五个班200多名学生的调查了解,我就现阶段中职学生道德素质建设中现存的问题,以及今后管理中的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学习效用认识不清,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教育困难。经调查有11%学生认为学习没用,21%不知道学习有用,两项加起来有33%学生对学习作用认识错误或者不正确。在对语、数等理论课是否有用的调查中发现,40%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9%的学生认为根本没用,这是他们失去学习动力,产生难管现象的原因之一。另外,被调查学生中愿今后进人企业,工作专业对口的占18%,愿参加其他轻松工作的占62%,其余12%对进单位工作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来混个毕业证,还有8%纯粹是在给父母读书。由于学生的不情愿,加上对学习要求不高、动力不够,必然导致厌学,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二)学习基础差,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教育困难。调查发现,生源中29%在初、高中为下等生,67%为中下等生;6%初中只念了两年半,基于这样的学习基础,采取统一标准管理学习,肯定造成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最终导致不学,而无事生非,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课程开设不适当,教育方法陈旧,导致厌学难管。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同学向老师反映说:我们正因为基础课差才到中职学校来学专业课的,对语、数等理论基础学科根本没兴趣,这和调查情况相符合。调查中发现有87%学生喜欢学专业课,只有13%愿意学语、数等理论课,所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厌学文化课的学生来讲,无疑理论课便是“致命”打击。从而增加了教育教学管理难度。

    (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不过问导致管理困难加大。调查发现有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愿意让孩子到职高读书,认为一到职高就没有了发展前途,也就失去信心,失去了希望,所以造成家长们很少过问、关心子女,加上有些家庭内部原因,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家长的问经、管教,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形成难以管理的局面。

    (五)学生对学习期望值不高是导致教学困难的原因。在调查中有很多学生认为对学习成绩优秀者表扬不表扬无所谓,也有人认为学习成绩差不多就行,无需太好,明显看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清,无成就感,缺乏上进心,这样使得班上学习气氛受到严重影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不复存在。从而,捣乱违纪就占了上风,造成教育困难。

 二、有效的管理对策探讨

    (一)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现在学生认为学习好坏用处不大,只要学点技术能挣钱就行了,因此不努力去学习,也容易导致其它不良行为发生,其实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水平之上的,目前一些学生不愿学语、数等文化基础课,实在是缺乏远见,对自己未来不负责任。因此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就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学习目标,重视文化学习是对学生未来着想的必要工作,也是让学生主动配合,从而解决教学矛盾的上策。

    (二)要逐渐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中职学生素质总体较差,多多少少存在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一下子能改掉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勤观察、勤谈话、勤检查和勤管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问题激化。另外,适时对一些小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挖掘根源,使学生真正明白错误要害,也是改变不良习惯的较好方式。

    (三)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学管理的关系很大程度体现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良好,教学关系才能融洽,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就要对学生热爱,也只有教师对学生付出情感,学生才能尊敬和喜欢教师,也只有以学生为本展开教学,激发他们学习,才能使其走向成功。

篇4

关键词:中学;班级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科技领域,都在大步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开始,素质教育的提出,都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逐步现代化、国际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之下,学生教育工作中的班级管理也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可以说,现代中学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班主任班级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保证班级基本的学习秩序。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学生的叛逆、焦灼心理比较明显,因此,课堂纪律、学习秩序等也较差,这就需要班主任抓好整体纪律,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管;另一方面,班主任的中学管理工作是关爱青少年成长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日俱增,不管是抑郁,还是犯罪,都与青少年心理疾病相关,而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是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

虽然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价值。那么,具体而言,当前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呢?又该如何解决呢?

二、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区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说,当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

1.中学班级管理理论陈旧

班级管理理论是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总指导,其直接关系到中学班级管理的过程和效果。分析目前中学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学班级管理理论多是直接照搬、照抄国外一些管理理论,或是直接延续过去的班级管理理论。众所周知,社会在不断发展,青少年生长的环境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群体也在不断变化着,不管是从心理需求,还是从精神需求,都与过去不同。同时,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各不一样。由此可见,当前中学班级管理就管理理论而言,应当是与时俱进的,更应当是能够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但是,从中学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班级管理理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变化都非常小。所以说,班级管理理论陈旧是目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2.中学班级管理内容局限

管理内容也是中学班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关系到整个管理活动的范围。管理内容直接受制于管理理论,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学班级管理理论相对陈旧,那么在这样的管理理论之下,其指导的中学班级管理内容,也多是以过去中学班级的实际情况为根据,而未能以社会环境变化以及青少年成长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在社会生活复杂化以及青少年心理多样化的今天,中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就显得有些局限。

从目前全国多数中学的班主任工作日程记录来看,其管理内容依然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展开,着重突出课堂学生学习纪律管理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安排管理等内容,甚至考试分数成为了一些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唯一内容。而其他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德、智、体、美等内容很少涉及。此外,现代社会影响青少年最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在班级管理内容中的体现也是非常少的,因此,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心理扭曲带来的犯罪、打架闹事等多种不良行为,威胁到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说,中学班级管理内容局限,也是目前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

3.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

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也是目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说,管理模式的好坏是学生能否接受管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好的管理模式应当是学生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但是,受班级管理理论的影响,在中学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依然占据绝对的中心主导位置,所以说,在这样的管理格局之下,中学班级管理的模式以班会为主,在中学的课表设定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周固定时间的班会课。而在固定的班会课程中,班主任实现班级工作管理的方式也是非常固定的,就是向W生讲授纪律的重要性,或是总结班级一周的实际情况等,或是对于班级在一周内发生的事情做出批评或者表扬。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以班主任“教条式”班会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形式单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然很难有效果。因此,管理模式单一,也是目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

4.中学班主任个人能力有待提高

除了中学班级管理理论,班主任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整个班级管理活动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个人能力还需要提高。

目前大多数中学的班主任是由任课教师兼任,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师资源,同时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也可以增加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时间,让班主任更多地了解班级问题,进而更好地管理班集体。但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的班级管理知识,对班级管理没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任课教师通常会占用仅有的班级管理时间进行专业知识授课,而对班级管理工作不上心。此外,专业课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备课、讲课,其同样有升学和考试等基本考核压力,从个人精力的角度,其很难同时兼顾几项工作。另外,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班级管理也需要融入新技术,但由于班主任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先进的技术无法应用于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这也直接影响到中学班级管理的最终效果。总之,在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以上对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对目前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点策略实现:

1.更新中学班级管理理论

更新中学班级管理理论是解决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前文已经提到,目前中学班级管理理论陈旧导致管理内容、管理模式等都存在问题,所以班级管理理论的更新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目前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理论一定要摒弃,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学生虽然是管理对象,但却是管理活动的核心,所以说,管理理论应当是围绕学生展开。此外,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环境下,中学班级管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推行素质教育,保证管理理论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所以说,更新班级管理理论,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对话,分析学生所想,进而确定合适的管理理论;另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当前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不管是校园欺凌事件,还是校园犯罪事件或者校园自杀事件,都要找到原因,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中学班级管理的内容,进而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2.扩充中学班级管理内容

班级管理内容的扩充,同样是当今社会环境对中学班级管理的根本要求。前文我们分析了当前中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学习和纪律,所以扩充班级管理内容就是要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纪律环境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其他因素的管理,包括学生基本道德管理、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健康管理、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等。在中学时代,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特别是刚刚从学习任务较轻的小学过渡到任务较重的中学,学生的心理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列入中学班级管理内容应是必然选择。

3.丰富中学班级管理模式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同样的,在中学班级管理活动中,也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丰富。以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班级管理可以选择的模式有很多,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中学生应当是中学班级管理的核心,所以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应当以中学生为主。比如,中学班级管理,可以选择学生作为管理者的模式来进行,每天由固定的学生进行班级管理,定期轮换,这样学生可以完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同时作为管理者,也能深刻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那么在其日常学习中,就可以更好地按照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还可以选择校园情景剧演出的方式实现班级管理,将比较典型的班级问题编排成短剧,由学生主演,在校园内循环播放,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由于其特殊的管理形式,也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进而实现班级管理的成效。

4.建立专业中学班主任人才队伍

专业中学班主任人才队伍的建立,对解决当前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专业中学班主任人才队伍的建立,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招聘获得专业班主任,这样班主任队伍的组成主要是具有专业班级管理知识的人员,那么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内容及管理方式等,自然更加专业;其二是通过对现有班主任进行专业培训,主要是围绕班级管理知识及青少年成长问题等展开培训工作,以提高现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通^新人才的引入和原人员的提升,专业班级管理人才队伍自然可以更好地建立。

四、结束语

社会越是发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就越是复杂,教师对青少年的关爱就越是该增加,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学班主任,更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学班级的有效管理。我们相信,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工作,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会越做越好,中学生也会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萍.试论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亚太教育,2015(12).

[2]牟 玢.刍议初级中学班级管理[J].才智,2014(26).

[3]李世强.浅谈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教学[J].读与写(上,下旬刊),2013(11).

篇5

【关键词】决策 决策技术 结构化决策

一、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某种程度上使得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地发展,这种企业不仅经济规模庞大,而且管理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企业整个组织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是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因此在管理的丛林中产生了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

二、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A·西蒙,他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公共管理》、《组织》、《人的模型》、《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

决策理论学派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马奇。他于1953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卡耐基工学院任教。其最主要的成就是在组织理论方面的开拓性研究。主要著作有《公司行为的一种理论》(马奇和塞尔特合写)。

三、决策理论学派理论管理思想及特点。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其中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在管理的丛林中是一很有影响的管理学派,他们特别重视管理决策问题。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组织的理论

在关于组织的理论中,西蒙提出了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中心思想是,管理人员应该有效地利用各种形势的外部影响力来塑造职工的性格。他认为经营中组织的最理想状态是,他的所有成员由于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因而都愿意为提高组织效率而做出贡献。同时西蒙还提出了一个更深远的结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职能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而等级的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小。

(二)关于决策的过程及方法论

从一般意义上讲,我所说的决策就是从几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的行为,然而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却不这样,认为决策包括几个阶段并且涉及多方面的过程,他把决策分为下四个阶段:收集情报阶段。其任务是探查环境,寻找决策的条件。制定计划阶段。其任务是制定计划和分析可能采用的行动方案。选定计划阶段。从拟定的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对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此阶段的任务也就是对已选方案进行审查,这样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顺利实施而言,是关键的一步。

(三)关于决策的标准。

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因此管理中也就不可能按照最优化准则来进行决策。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四)关于决策的程序化和非程序化。

西蒙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把全部活动分为例行活动和非例行活动两类,其决策活动也就是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经常性活动的决策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也就是应该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

四、决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从中给我们的启示

(一)决策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决策理论学派所倡导的现代决策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进行结构化决策时所运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企业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AOS系统KWS 等等。对于半结构化的决策系统,例如MIS,DSS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于非结构化决策还处于摸索阶段。这些决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结构化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进行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使企业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了与外界有效连接的结点。

决策理论学派的决策理论在企业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满意准则。这在管理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使管理者不必也不应该再为寻找最优决策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决策理论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

首次强调了管理行为执行前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决策理论之前的管理理论,管理学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管理行为的本身的研究中,而忽略管理行为的分析,西蒙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对管理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中。

五、对决策理论的评析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的核心是用决策统的管理,且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始终;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偏性。与其相联系,西蒙的管理理论不仅仅讨论管理的政策措施问题,也不是仅仅讨论管理技术方法问题,而是深入分析和说明组织活动的机制,并为此提出了诸如决策的前提,组织影响力,决策的程序化和非程序化、诱因与贡献等一系列与决策相关的概念、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论结构、为行为科学的决策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篇6

关键词:会计档案;科学管理;财会部门

中图分类号:G273;F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72-03

会计档案是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会部门或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按照统一规律保存起来备查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材料,还包括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存储软件、会计数据磁盘、磁带、光盘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之一,它在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利用价值,《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都对会计档案管理做出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的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有利于堵塞漏洞,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会计档案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会计档案在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1会计档案的特点及作用

1.1 会计档案的特点

会计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和价值性,但由于它反映的对象内容及业务性质不同,又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会计档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来源的广泛性。会计档案来源于具有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因此,凡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财务收支的单位都会形成会计档案。

(2)内容的专业性。会计档案是通过会计核算的方法形成的,而这种方法是会计特有的专门手段。通过这种专门手段形成的会计档案是与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紧密相关的,其内容是直接反映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所有各项经济业务收支情况,表现出会计档案的专业性。

(3)形成过程的严密性。会计核算是利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反映和监督。因此,会计核算的严密性也就决定了会计档案形成过程的严密性。

1.2会计档案的作用

会计档案作为一种经济档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上市公司需要对外披露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其合法经营的全部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都储存在会计档案中。其次,企事业单位对外融、投资,都需要向协作单位提供几年的有关会计数据,而会计数据也都来源于会计档案。第三,司法部门查处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问题更需要财务方面的确凿证据。第四,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财务数据。不仅这些离不开会计档案,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档案则保留了全部经济活动的痕迹,为日后分析经济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供依据。只有加强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档案的重要作用,保证为国家、社会、各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会计档案科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财务档案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只注重内部财务项目的实施,认为只要出具了财务报告,提出了财务意见,作出了财务决定,该财务项目就结束了。相对忽视文件材料的汇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甚至认为财务工作过程中大量原始凭证的整理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根本不把财务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形成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赘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不少单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存在会计业务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的现象。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有的单位甚至由出纳会计兼管会计档案,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2.2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有些单位的财务部门,领导对资金的管理比较重视,而对会计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建立一整套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借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当今社会,企业经营机制不断转换,经营方式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与之配套的包括会计档案管理在内的机制并未有效建立和健全,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和监管办法。目前,我国在企业会计档案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会计法》、《档案法》中的少数内容以及不具备法律竞争力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而且一些规定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不相吻合,没有专门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会计档案法律规范。在以法制经济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大环境下,这显然不能满足推进体制改革和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2.3 会计档案装订、立卷、归档不规范

会计档案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些单位不能及时装订会计凭证,而是将会计凭证随意放置在办公桌上,或长时间放在一个纸盒里;第二,装订会计凭证不是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装订而是用订书钉装订,或用一根绳子穿起来;第三,活页账簿装订时无封面,也不按规定编好页码装订成册,会计报表各月份分散存放,未按要求按月装订;第四,会计档案立卷时不按保管期限分别立卷归档,而是统统装在一个档案盒里;第五,会计档案销毁难,会计档案越堆越多。

2.4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看,存在一些财会档案人员不坚持原则,甚至违法乱纪、伪造、篡改、变换记录凭证;开假发票、建假账、建账外账、虚列成本,想方设法偷税。这不仅给国家税收征管设置人为障碍,而且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了国家宏观决策、危害极大。

3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单位要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要提高对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设立档案管理部门的一定要把会计档案同其他档案同等重视,规范管理,不能厚此薄彼。不具备设立档案管理部门的,应在会计机构中指定专人负责会计档案的装订立卷归档和保管工作,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应建账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应当依照本办法管理会计档案。第4条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单位都必须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各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提高依法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的意识,从法律的高度来依法加强管理,使会计档案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3.2 制定规范,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要做好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并结合实际,建立和健全一整套相关的制度。首先,建立财务档案归档制度,明确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归档程序、整理方法、归档要求等;其次,建立和健全档案保管、安全保密制度,采用先进手段和科学方法保管档案,明确职责,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各单位要定期组织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对做得好的要给予表扬奖励,充分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对于工作做得差的要提出批评,责令他们及时纠正,并予以必要的处罚。凡涉及到本部门房屋买卖、土地使用、财产划分、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经济积案、退休退职材料要另编检索工具,以便长久保管,方便查找利用。

3.3 规范会计档案装订、立卷、归档和销毁工作

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订会计凭证必须使用会计凭证装订封皮,粘封装订线,并在粘封处加盖会计人员印章。封皮表面的有关内容必须逐项填写齐全。装订完毕必须按月份的先后顺序放入会计档案(凭证)盒中,必须认真逐项填写档案盒面上的内容。第二,综合档案室的单位,财会部门应按综合档案室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将会计档案移交综合档案室保管。未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单位,会计档案暂由财会部门妥善保管,要明确专人负责保管工作。要配置专用箱柜及防盗、防火、防霉、防蛀设施。第三,各单位的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要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时,由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提出销毁意见,会同财务会计部门共同鉴定,严格审查后,编造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机关和事业单位报本单位领导批准后销毁;企业单位经企业领导审查,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销毁。对于其中未了结的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应单独抽出,另行立卷,由会计档案保管部门保管到结清债权债务时为止。

3.4 加强会计档案人员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又包括职业道德。作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做到严格自律、廉洁奉公,保持独立公正的立场正确运用自己的职能和权力;其次,会计档案资料内容广泛,具有专业性、广泛性、严密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专门档案,不能视同一般档案,应按照专门档案进行专业化管理。会计档案的专业化管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学知识,还应具备财会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化管理软件。因此,除要搞好关于会计和档案的岗位培训外,还要搞好后续教育。主要是通过每年的轮训学习更新知识,一方面,提高会计档案法制意识和依法归档观念;另一方面,提高业务水平,使企业会计档案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4结语

在财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统一思想,坚持科学管理和责任心,则可以有效地防范档案管理工作中诸多问题,从而使得财务档案相关信息在质量上得到较大提高,进而对企事业增强活力、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M].北京:工商出版社,1984.

[2]马秀英.谈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J].天津财会,2007,(4):40-41.

[3]张雪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会计档案管理[J].财会通讯,2007,(7):73-74.

[4]时立真.试析改善职业院校财务档案管理的措施[J].内蒙古水利,2006,(3):112-113.

[5]赵清和.谈财务部门会计档案的管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4-146.

[6]姜洪娥.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4,(8):15.

Problem in the accountant file science management work and its resolving counterplan

LIN Ceng

(Soil Fertilizer Institute,Fujian Agriculture Academy of Science, Fuzhou 350013, China)

篇7

的问题。文章从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内容、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能

力的方式等三个方面对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跨文化管理能力

[作者简介]王民钢(1980-),男,河南郏县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质量管理、企

业文化建设。(河南平顶山467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92-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不同意识形态的文教材,其教材也往往是在本科管理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

化在跨国企业中汇集,使跨国公司的管理趋于复杂性和多样的删减。现行管理学教材理论偏多,大部分教材没有涉及跨文

性。高职管理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化管理的内容。因此,现行教材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文化背

但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有关跨文化管理的内容太少,学生的跨景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真正差异。这样的教材不利于培

文化意识淡薄。这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不符,不利于学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也就很难培养出具有跨文化管理能

生将来适应跨国组织中复杂的文化环境。力的学生。(3)教学课堂设计不合理。在高职管理学的教学中,

一、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大部分教师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不强。

1.跨文化管理的内涵。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跨国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

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中,管理学课程实训环节虽有所增加,但涉及跨文化管理能力提

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提高管升的项目少之又少,这种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培

理效率和管理效果。跨文化管理的目的是在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方面是极不合适的。只有通过学生自

化环境下避免文化冲突,寻找出适合企业环境的管理方法和管主学习,教师设置合适的实训项目,才能够真正地对比出两种或

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以维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多种文化的差异,并找出在多文化环境下合适的管理方法和管

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跨国企业理机制。

只有进行了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才能使企业的经营得以顺利运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内容

转,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才能实现企业1.跨文化管理中的决策能力培养。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

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跨文化管理便成为全球管理学界研究的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者使企业的决策

焦点,并成为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在高职管理学教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习

学中,应以增加提高学生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来重新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者在决策方面的不同之处。如在

设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决策程序上,欧洲人倾向于把决策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上,在总结

2.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缺失。(1)教师对管理过去决策得失的基础上重新决策。在决策时效上,智利、乌拉

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的认识不足。跨文化管理虽然并不是一个圭、阿根廷等国的企业领导者偏好于迅速作出决策。在决策理

新的事物,但是由于高职管理学教材中跨文化管理的内容太性化方面,瑞典和美国的企业强调决策的理性化。综合对比东

少,限于课时分布和内容安排,很难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西方文化后,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文化认为管理就是授权,具有

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最关心学生是否掌握明确的分权,权责一致,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东方文化在价值取

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那是学生向上推行团队价值,在团队价值中又强调等级,压抑个性,不利

工作以后的事。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准确于企业的创新和竞争,但同时又形成了民主集中的集体决策风

地把握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造成学生跨文化管理意识的淡格,能集思广益,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

薄。(2)缺少合适的高职教材。跨文化管理真正作为一门科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决策模式。

是在

20世纪

70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前,2.跨文化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培养。随着国内外资企业的增

国内高职管理学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哈罗德·孔茨(Harold

多,学生将在就业的企业中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而不同文化环

Koontz)版和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版的管理学境下的沟通方式是不一样的。不了解不同文化下的沟通方式,

沟通双方很容易造成沟通的障碍。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它是在一种文化下把信息进

行编码,这些信息包括手势、语言和表情等,在其特定文化下具

有特定的含义,当这种信息传递到另一文化中时,通过解码,转换

成这种文化下能被接受的信息,所以文化是沟通的基础。文化

决定了信息发出者如何发出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解码,所以,

沟通中的编码和解码受不同文化下所支持的价值观念、行为方

式、生活习惯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的沟通能力

时,教师不仅要讲授关于沟通的基本知识,沟通的方式,还要介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了解文化差异对有效沟通的影响。

3.跨文化管理中的领导能力培养。领导是高职管理学教学

中的一个核心内容。领导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影响力,影响下属

的一种能力。领导行为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领导者、被领导者

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是不一样的,具有

个人主义文化的领导者更多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集体主义文

化下的领导者对于员工的各方面的利益能够给予一种平衡。根

据领导的情境理论,领导方式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而文化是影

响环境因素的主要内容,只有适合环境的领导方式才是最有效

的领导方式,因此,要做到有效的领导,必须准确地把握领导的

环境,也就是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在领导职能教学中,应加大

权变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权变的领导能力,即能适应多种文化

环境下的领导能力。

4.跨文化管理中的激励能力培养。激励是一个分析员工需

求、确定激励方式、调动员工内在动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核

心的因素是员工的需求,但影响员工的需求的因素有很多,文化

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准确把握员工之间文化的差

异,才能准确地分析员工的真正需求,这样才能采取正确的激励

方式,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激励中,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员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中国文化下提倡长期价值取向,人

与人之间有着巨大的等级差距,员工比较注重集体精神;而西方

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则重视短期利益,强调人生而平等,有着强烈

的个人价值取向。因此,在激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励是

有差别、有针对性的。管理者应认清员工个体的差异,个体的差

异也往往是由文化的差异性引起的。教师要通过实训让学生能

够熟练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并让学生具备建立奖励与绩效挂钩

的制度设计能力。

三、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方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应树立“以学

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紧密融

合。这样的转变,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学生跨文化

管理能力培养中,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管理意识和能力,

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学生。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

的实际和管理学任课教师的特点,加强管理学教学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修跨文化管理

专业,积极引导教师在跨文化管理方面进行科研,提高教师在跨

文化管理方面的教学能力。

2.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头脑风暴法。在

教学过程中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的跨文化管理中的问

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与解决方案。(2)角色扮演。教师给出一定的案例或需要解决的

跨文化管理的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

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

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跨

文化管理的技能。(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

实际的特色形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中,教师要选择典型的

跨文化管理的案例,而且选择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

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

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

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

行分析。教师的指导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

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

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课程教学方式的生命

线,而以应用性、权变性为特征的管理课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

更是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此,在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

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高职院校应根据条件

选择一些具有跨国企业背景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

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选派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

和企业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请企业管理者

指导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聘请具有跨文化管理经验的企

业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直接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

程中还要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

能。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进行实践

教学,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方面,教学中要加强

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的能力。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管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

科,高职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寻找

适合的案例,补充和完善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的管理思

想和新的管理方法,教师的工作量很难用传统的课时计算方式

计算。因此,如何公平、客观地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成为一个现实

的问题。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研究案例、尝试案例教学

的人员将会越来越少;教师将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指导学生理

解案例、分析案例和总结案例。在借鉴西方管理学教学工作量

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的情况,高职院校应在管理学教学

过程中的任课教师资格认定、课时补助、职称评定等方面,适当

向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倾斜,形成适合我国高职院校的激励

机制。

[参考文献]

[1]杜学森.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的模式与机制分析[J].天津成人

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7).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葛莉,李闷管,李卫红,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篇8

管理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学科,是一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其主要特点就是研究人类的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既跨社会科学又属人文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它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来获取对管理现象一般发展规律思考的,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在管理学中,研究对象的人分为两类,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主观偏好和情感,都是有思想的人,个性化的人。这对管理学的研究带来了两个难题。其一管理者的形象思维和管理情境使得逻辑思维和理性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管理活动的发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的,这使得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了管理研究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此外,管理学的发展必须兼顾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质,既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又重视对人这一关键要素的关注,从而建立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2.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定位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

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各行各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学属于公共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年级开设。而大一学生刚刚经历从高中的学习方法到大学的过度,不管从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过程。在没有很好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管理学的特点决定了越是具有成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思路才更能胜任该课程的理解。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大多数同学在主观上认为管理和自身现状的差距太大,甚至认为学管理将来就是要从事管理者的工作的,这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如果只是将管理学定位在学了以后就是要做管理者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管理是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行的规范和方法。而大一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和感悟到管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缺乏特色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授。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任课教师大多缺乏管理经验和实践,难免存在照本宣科之嫌。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只能偏重理论内容而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无法激发其对管理的兴趣,不仅教师认为讲授的过程枯燥无味,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也难以产生兴趣,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把板书换成多媒体的应用,显然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现代教育呼吁的是在教学内容、方式、思路的综合改变而不是流于形式。也有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但由于管理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案例的选择、分析、讨论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再加之教师对案例教学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即使课堂增加了案例的内容,但也是含糊不清,重点不明,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没有特色。

2.3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实践应用能力难以加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理论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什么是管理,如何懂得去应用管理方法的。而现有的管理课程在设置上,仍然是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见多集中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实践场所参观学习,这样流于形式的实践活动效果甚微。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尤其是针对现场处理和动手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没有锻炼的平台和机会,想要靠课堂掌握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收获的东西显然是不现实的。

2.4理论学习相对滞后于实践,对管理学教学增加了难度

目前大多管理学教材仍以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为主。学生如果完全自学,课本是可以看明白的。但这个明白仅局限于知道,在学习中大多学生的困惑是不知道这些原理和方法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怎么运用。想要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学习该课程最大的问题。而随着现在知识爆炸,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很多时候不亚于教师。如果教师的讲授跟不上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步伐,就会出现教滞后于学的现象。另外,现代管理的实践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理论教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做到与时俱进,那无疑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都是滞后于实际生活中的管理的应用的。倘若学生学的都是陈旧的理论和过时的方法,又如何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呢。

3.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是以项目活动形式开展,针对管理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收集相应素材,将管理的实践、案例、讨论等内容形成教学指导资料,在课堂模拟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个模拟的过程中体验各种管理角色,在亲验式的教学中学习体会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的课程有着积极的应用指导作用。不仅能做到教学相长,改变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单纯理论讲授的弊端,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场景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从传统的知识信息的单向传输到师生角色的转变,信息的多向传递,学生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主导,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4.从ERP系统到情景模拟实验教学平台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5.基于ERP系统的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5.1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ERP仿真实验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实验环境。它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操作,将教室课堂讲授的理论问题,以事实、情景的形式一一展现。整个提问、思考、分析、解决的过程都由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动手完成。将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加以设置场景,通过虚拟的手段和计算机操作平台实现对其的应用。这种引入式、引导式的学习显然更能启迪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要实现这种教学,单纯依靠虚拟实验是不够的,实验设计的完成,要求学生同样具备对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调研访谈、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文献的学习参考等等。

5.2教学步骤与实施

步骤一设计实验指导,提出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出实验指导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将学生分组。每个组围绕一个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真实场景进行演练。在实施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通过网络实验指导的要求和提示问题。步骤二接受任务,分析问题教师完成了任务的下达之后,学习的重心就落在了学生身上。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必然要考虑如何顺利的完成。这里需要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思考。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任务的接受情况,权衡学生完成的困难程度,是否需要安排专题讲座,是否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导提示,或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和作出的反应,有针对性地网络交流,明确问题的处理需要借助哪个专业知识。完成了这一步,接下来就是熟悉操作平台,通过软件使用和实际操作熟悉每个模块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步骤三执行任务,合作完成小组成员在设计好的虚拟市场环境下,开始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管理者到财会、秘书、生产、营销,每个角色承担相应的分工。小组之间通过实验平台开始模拟对抗演习。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展开实际业务操作。教师同样要角色转换,如专家顾问,客户,市场监督员等等,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发出求助,进行咨询,这时,教学氛围就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实践的公平的业务平台。步骤四总结评价,信息反馈通过一轮的训练,学生大多对管理中的问题都有了亲身的体验,也思考了解决的办法。通过对问题的正确分析,果断决策,有的小组在运作过程中赢得市场,收获颇丰,有的面临较大的挑战,处于困境。教学活动后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总结评价。反思在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以自评和互评的形式,不强调成绩,重在过程的参与配合和知识的演练。通过评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改进。以任务驱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本身也要对学生给出合理适当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反思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如果说之间的步骤注重的是实操,那这个环节更多的是思维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缜密的思考,善于总结,客观地评价,这在管理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6.结语

篇9

关键词:管理学;工作过程;教学方式和考核

《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1 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1 一条主线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1.2 两大基础

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1.3 四大关键能力

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2.1 头脑风暴法

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2.3 角色扮演法

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2.4 实地走访法

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2.5 管理游戏法

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3 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132-133.

[2]张奎香.管理学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1):144-146.

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2012年秘书学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与汉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这在秘书学专业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秘书学在我国自创立以来,一直被置身于汉语言文学的背景之下,因此很多高校在秘书学的课程设置中依然以中文专业的语言学、文学以及写作学为基础。该模式背景下培养出的秘书学人才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专业秘书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趋势。尽管各高校都在倡导秘书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难以落实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最终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缺乏真正走向社会的实践经验。因此,秘书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应该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只有重新定位管理学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实践教学方法,才能凸显秘书学学科的实践应用性特点。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秘书学管理学课程依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不适应当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社会对秘书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秘书专业是一门实践极强的应用型专业,管理学课程也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秘书学专业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一定的实训实践来掌握。然而在实际教学计划制定与课程设置安排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师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理论教学中,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不会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无法得到实质性的锻炼,缺乏真正走向社会的实践经验。

(二)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传统的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以客观主义教学观为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已“教”为主的方式,通过口头讲解知识和课后答疑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该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存在学生参与性少、教师灌输多、开放式少、封闭性多、师生互动性少等问题。长此以往,学生课堂学习处于习惯性的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组织管理者需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当今社会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激励性,管理学中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更新中,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一些管理领域中出现的管理实践问题不能及时的反映在教材中,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性能力,导致课堂教学中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管理学领域内的实践问题与研究成果。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等经常使用“建构主义”这一术语用来强调个体或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的“建构”是指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构主义作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强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并理解信息意义的过程,学习过程也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贮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学校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类知识和能力以外,还应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协商或合作建构意义的能力,并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的重心,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真实任务,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可以从旁协助、提供教学资源、指导学生细化分解问题、记录学生进展情况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性特点有着共同之处,因此,在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仅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秘书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与一般方法的科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今后辅助领导者工作奠定基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管理学教学中的缺陷,体现管理学学科的实践性、实证性特点,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可称为课堂讨论法。最早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通过教师讲授、分析管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经历与管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会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通过案例讨论还学会了倾听他人、包容不同的意见、民主的决策过程、批判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价值观等人际交往技能。教师在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案例的代表性。要选择与秘书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案例,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可借助网络、报纸、电视等多渠道的传播媒介搜集案例,形成案例库。其次,具体教学环节设置。教师可采用先进行理论讲授,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事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案例,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理论。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以理论知识为指导的思想,另一方面应以现实情境相结合,按照具体的原则和实际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二)网络互动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协作学习等系列学习方法。网络互动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班级QQ群,事先将课堂上要讲述的管理案例上传至班级群,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课前思考。教师也可以选择在每隔一段时期固定的时间段与学生就近期发生的管理学案例进行讨论,学生也可将自身比较感兴趣的管理学案例在QQ群里与其他同学进行分析与讨论,调动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网络互动教学法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提高秘书学专业学生对于管理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管理游戏法。管理游戏法是目前在企业员工培训,尤其是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培训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事先精心选择并设计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游戏方案(如决策模拟游戏、月球求生决策游戏等),要求学生按照游戏规则所设置的具有挑战性与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或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的教学技巧。通过管理游戏法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计具有竞争性的团队练习与团队游戏,既可以培养学生共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意识与社会交往能力。

(四)实践教学法。管理学实践教学法主要指学生可以通过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以及聘请经验丰富的秘书专业人士或高层管理者为学生作专题报告方式,了解秘书人员的管理实践、提升学生管理技能的方法。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方式包括: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假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机会进入企事业单位学习管理技能,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管理实践。聘请经验丰富的秘书专业人士或高层管理者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秘书人员的管理实践以及提升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定期邀请企事业单位内部经验丰富的秘书专业人士或高层管理者为秘书学专业学生做报告。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报告中所介绍的管理实践,将秘书人员在现实中遇到的管理问题提升到理论高度。秘书学专业实践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要求秘书学专业必须加强实践型教学,管理学作为秘书学专业的必修课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形成以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来促进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传统形象和地位。从而促进秘书学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凸显秘书学学科的实践应用性特点。

参考文献:

[1]杨锋.秘书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庆麒.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剑宇.秘书学专业升为本科后的专业建设[J].秘书,2012(1).

[4]杨锋.关于秘书学专业本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秘书,2013(6).

[5]李力.秘书学具有鲜明的管理学学科属性[J].档案学通讯,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