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

篇1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专业人员缺乏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资格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我国高校的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德育教师等,其中多数人员又为兼职人员,他们一方面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该项工作,另一方面部分人员也缺少必要的理论底蕴和有效的咨询技术。

2物质条件有限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提供日常服务,但总的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物质条件是相当简陋的。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场地狭小和设备短缺。简陋的物质条件不利于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咨询的效果和质量。

3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扎实,对来访的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就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咨询的针对性也就不强。同时在高校一般把谈话法作为咨询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很少借助仪器、催眠和行为疗法等手段与方法,这样就很难保证咨询的效果。

4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多是面向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即较多地偏重障碍性咨询方面,偏重防治,而发展性咨询的工作做得很少。同时,在咨询方式上也存在着被动的局面。

5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十几年,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和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接纳和重视还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在部分高校,多年来形成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心理教育的思维定势使心理咨询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6重视普及,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著、不少,相关学术会议也经常召开,但就总体来看,对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尚显不足。一些文章、调查报告描述成分多,深入研究成分少,且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7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对象较多地局限于校园内大学生,没有与社会、家庭紧密配合,使得该工作本身与社会严重脱节。咨询工作有较大的局限性,即无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导致了教育力度不够的局面。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有模式的构建

1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党政领导要更加重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相应体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要把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使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规范化地进行[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科研经费、事业经费应当作为常项预算列支,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落实心理咨询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符合专业化的要求。

2加强组织均衡的专业人员队伍,加强督导和职后培训

要组织建立一支均衡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这支队伍可以以心理学教师和保健科医生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主体,并把学生骨干吸收进来,形成专兼职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人员结构。同时,应定期对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四级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学生会、校医院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该领导小组的负责下专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承担起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科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编印、辅导员、广大教师及主要学生骨干培训、心理咨询信件处理、心理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普查、成才谈心、朋辈辅导等活动。同时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四级网络”,并成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4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实行分类服务管理

通过采用多种心理测验量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考试焦虑量表等对大学生施测,了解大学生在相应因子及维度上的得分,从而对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部分学生予以干预(访谈、咨询、心理训练等)。并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类型,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调节。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类服务和治疗。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最好贯穿大学四年或五年的生活,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追踪服务等。

5点面结合,加大宣传

心理咨询工作有无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其咨询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效果也不同。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有两类,即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适应性咨询主要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而发展性咨询则致力于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高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来看,重视适应性咨询是必要的,因为确有一些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导致适应不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咨询,因为学校心理咨询不只是专门为有这样那样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提供服务的,也同样甚至更多的是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服务,以使包括心理异常在内的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6丰富心理咨询服务形式

摆脱个体咨询一统到底的局面,拓展团体咨询、朋辈辅导、网上咨询、电话、书信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齐头并进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的网站、网络沟通群等,更好地减少来访学生的顾虑,面对面的尴尬,达到满意的咨询效果。

7强化地域特色,加强学术交流

在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运用上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多地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还应加强全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张玲,黄冬梅,张旭东.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咨询 创新工作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33-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大力指导下,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文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创新工作做更深层次的分析。

1 目前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只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比较好的环境,学生可以聚精会神地学习,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能够始终保持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其次,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可促使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目标,不大喜大悲,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然后,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快融入大学大团体中,能够更加地适应社会。其二是目前大学生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有关调查分析,现在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变化快,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关系复杂及自身控制能力较差等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脾气比较暴躁、焦虑紧张、心理状态不太稳定、特别容易大喜大悲、压力大并且难以疏导等等,严重时会出现很大的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人格分裂。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正确得到解决的话,就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障碍,更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对家庭及学校的发展产生阻碍。目前我们国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咨询处等,虽然国家和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运行机制以及一些解决方式等。这都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心理的特点,强烈推荐咨询创新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团体的和谐发展。

2 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创新工作的新理念

树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高等院校要主动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念。大学生自身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大学阶段。在入学之前,鉴于高考的压力,家长和学校缺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之自身也缺乏认识。普遍情况下大一新生误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精神有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分析研究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原因,要积极主要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体系,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学生求救与咨询。其次是高等院校要树立面对于全体学生的理念。教育发展性的原则明确指出:应该树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全面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面向于全部的学生,而不仅仅是那些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有面向于全部的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才能真正意义上普遍提高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使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是高等院校要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树立全新的理念。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只须确保学生不发生大的问题即可,根本不需要做更深层次的工作,这种低层次的要求已经不能发展社会的要求,并且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艰巨性、发展性以及长期性缺乏认识的表现。这项工作要严要求、高起点。简单地说就是必须全面重视起来,而健康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促进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后期转变为成年早期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目的也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创新工作的新模式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创新工作的新模式包含如下:第一,充分地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最基础的途径,课堂的重点要主要放在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发展上。第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首先是老师通过课堂让学生意识到情绪的变化是正常的现象,要正确地对待情绪的变化,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其次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场合尽最大可能表达真情实感,努力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最后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第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品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就意味着仅仅采取的单一的课堂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增加多种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根据有关调查团体活动和团体咨询很容易事半功倍,并且富有针对性,特别有益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4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创新工作的措施

第一,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只要场所,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开阔,因此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变化,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的文化氛围。比如,加强校园的绿化,从视野上让学生觉得舒服,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成立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中心。职责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统一集中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能够实施到位,专项的心理测试调查规划创新工作的发展。第三,建立并完善心理教育咨询工作的督导制度。相关的咨询工作者缺乏专业的培训以及足够的经验,需要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富有特色的咨询模式,学校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一类的医院合作,鼓励咨询人员进行培训,使得工作进展地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显著。第四,工作中要真情实意,尽最大能力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样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要做好相关的工作,积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模式,全方面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创建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为培养四有人才提供动力,勇于打开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心理咨询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相对于其他本科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面临更多学习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体验到较多的挫败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直以来得到的关注、家人的理解、外界的赞许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自我体验。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行为问题及相应的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当然,可能正因为如此,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对爱和尊重的体验是比较敏感的。这就容易造成两个极端的表现:一方面,有的学生很容易自我开放,与咨询师敞开心扉的交流;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较喜欢自我封闭,对外界警惕性过高,容易产生阻抗反应。除了以上这些特点,其实无论什么类型的院校,心理咨询都有一些更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心理咨询的。比如问题相对一般和单一,更多的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较少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和障碍;来访者的理解能力和自我体悟能力较强,可塑性较高;群体中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较大等等。

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理论简介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无意识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荣格认为,这种力量是一种最基本的力量,“是一种能使你取得你所希望的成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你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使你明确自己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引导你自己的个人王国。”虽然精神分析过分强调无意识作用以及其泛主义的特点,而饱受批评质疑,但不可否认,精神分析在二十世纪的心理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即使是今天,精神分析依然是人类心理学史乃至整个人类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因为精神分析强调研究人的无意识,所以对应的,也就产生了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在临床上经常用到的释梦、绘画、沙盘、催眠、自由联想等等。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受阻,潜能在发挥的过程中受限,是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成因。在如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中,人本主义以来访者为中心,积极关注个体自身需要的满足,引导个体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促成人性的和谐完整发展观念深得人心,也有利于建立安全良好的咨访关系,给来访者较大的独立空间。其倾听、共情、角色扮演、转移等技术手段也为各心理咨询工作者经常使用或必不可少的普及性常识。

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趋同点和异同点

直观上看,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是存在本质差别的,是两个对立的心理学派,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如咨询师能以宽容和融合的心态加以运用,将二者有机结合,至少在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中,是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学生来访者的问题和困扰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二者确实存在一些结合点。

1.异同点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二者的人性观,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精神分析坚信人的驱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欲望冲动。而人本主义则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

其次,与人性观一脉相承,精神分析认为人同时具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人类的这两种本能支配着人的行为,产生了各种欲望,正是本能和欲望的存在,人性中才产生了邪恶的那一面。但在人本主义看来,即不绝对反对本能论,也不赞同本能论,而提出“似本能”的概念。承认人受内在动力的驱动,但反对本能的负面性。本能和“似本能”的差别在于“首先,似本能不像动物本能那样强烈;其次,似本能不像本能论者认为的本能那样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说是好的;再次,似本能的需要与理性之间并不存在像弗洛伊德本能论中所阐明的那种本能与理性的对立;最后,似本能的需要不像我们理解的生物本能那样,在物种发展的阶梯上相互排斥,而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次序列里能动地相互联系的。”

基于以上主张的不同,在实际运用中,技术方法也不一样,总体来看,精神分析重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的欲望、情结,关注早期生活经历对后天的不良影响,主要研究人的异常或消极心理活动和状态;人本主义重视激发来访者内心自我实现的潜能,引导来访者积极地采取适合的策略和途径,完成自我协调完整发展,主要关注人的积极心理能量。

2.趋同点

虽然提法不同,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研究和关注人的内在驱动力,都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都受到内驱力的深刻影响。二者在研究结论上差异明显,但研究对象上,是趋同的,如人性、本能、需要(欲求)等。相同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能和需要都是人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使二者具有本质的联系。

第二,本能和需要的满足都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体验,反之,带来挫败感或引发心理问题。

第三,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似本能”依赖于人类本能而存在。

第四,生存本能和似本能(需要)对于个体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是同向的。

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在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咨询中的融合与运用

精神分析的部分理念以及其独特的治疗技术,有利于深入快速地了解来访者,挖掘心理事件背后的意义,找出问题存续的潜在能量和驱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精神分析也容易走入模式化的偏激,特别是初用者尤其应当注意。通过对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咨询的不断尝试、摸索,笔者认为沙盘游戏治疗、释梦治疗、绘画治疗等均是很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但如果对原型物或象征物的工具化、固定化,只是沿用国内、外的一些分析方法和象征意义来解释发展着的、不同个体的诉求和欲望,就难免有失偏颇。而且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总体上是积极的、常态的,哪怕来访者,其社会功能一般也是相对完整的,对问题也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和水平,内心充满自觉、和谐成长的欲求。

从这一点看,与人本主义观点是较为一致的,来访者充满善与积极的力量,只是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上心理失去平衡而已。人本主义对人性的尊重、关怀、激励以及基于此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都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但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面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学生和教师间还是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是从业者一直在试图超越或消解的,然而事实上,它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体现在咨询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存感、信任感(或不信任感,体现在阻抗、回避)和期待感。所以,如果单纯用人本主义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并可能遭遇失败。

综合以上论述,一方面坚守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构建良好的咨访关系,注重人的自我成长能量的引导,也即现实需要的策略性满足和调整;另一方面,以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技术,深入探寻人性中的原始成长点和固着点。换句话说,就是以精神分析探查问题根源,以人本主义解决问题。当然,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必须与来访者感同身受,也即人本主义说的“共情”,更深入者,如我国学者许金声提出的“通心”,必须寻求一种途径,带着来访者在他(她)困境的世界里游走,最终只有自己先找到问题答案和出路,才有可能引导对方走出困境。

以曾经的一个个案为例,来访者由于性格问题而困扰,但是找不出问题的原因,通过沙盘游戏,可以明显看到沙盘左半部为不协调的开阔空白地带,右下角有一凸起沙堆(意为小岛),隐藏于房子前面的一个角落,也不协调。

此时如果全然按照象征意义或纯精神分析,就至少会遗漏一些东西。比如空白地带,来访者称为那是开阔的大海。我们要怎么理解呢?但是运用深度共情去理解对方的人性特点,就能很快发现,那块空白地带恰恰就是来访者问题所在,显然事实上,来访者尽力掩饰,不愿回忆,并为此而痛苦挣扎,将这一切物化于沙盘上,就成了那片不和谐的空白。而那个角落里的岛,就是来访者内心安定的居所,远离喧嚣、痛苦,只隐秘于某一角落,那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总之,不论沙盘、绘画、释梦,还是情境角色扮演,都从具体生命物化而来,在解读时,当尽心力去赋予它鲜活的生命,而非物对物的释义。当然,这就需要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之间寻找一条融通之道。简单来说,就是同时运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念去理解、解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所指的原型和意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2]【瑞士】荣格原著,刘烨编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3]【美】斯考特.派克著,邵楠译,《邪恶人性:一个心理治疗大师的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篇4

再过八天,三年的本科函授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本以为写完毕业论文,考完最后的几门课程就全部结束了,谁知还有一件麻烦事等着我们去做,那就是填一份毕业生登记表。翻开看看,其他栏目倒是比较容易填的,花工夫的就是“自我鉴定”这一栏了。中午,上完课回家,匆匆吃完饭就跑到房间写起了草稿,涂涂改改,整整写了两个小时才完工。现将完稿发到这里,算是存个档吧。正文:

通过三年的本科函授学习,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现概括如下:

(一)思想方面: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了解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篇5

从专业角度来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非玄学,它是受了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有关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一般来说,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普通心理学,它涵盖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感觉、知觉、情绪、人格、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意志、问题解决、技能学习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讲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很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组织行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研究需要使用SPSS这一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且心理学专业本身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有很大关系,这些学科探讨的生理作用会直接影响人们。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分支学科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SPSS软件应用、人体解剖生理学等相关课程。

我们可以认为,犯罪心理、读心专家等影视剧的内容确实涉及心理学的知识,准确地说是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应用与结合。不仅是在电视剧中,日常生活中心理学也随时随地陪伴着我们,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还不如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心理学的应用,只是很多人未曾发觉。

那些经典疗法

除了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咨询技术,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催眠术、房树人测验、箱庭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意识恍惚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给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介绍说:“科学证明,恰当地使用催眠可以起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所以说,催眠术并不是神乎其神的魔法,而是有极强的科学性。

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沙盘游戏,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1939年,受威尔斯“地板游戏”的启示,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将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中,让孩子们在箱子中游玩。这个箱子被孩子们称为“神奇的箱子”,这一儿童心理治疗方法被命名为“世界技法”。箱庭疗法呈现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疗法的创造和象征模式。箱庭疗法是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同时,它也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在培养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以上的这些疗法可以看出,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救赎与自助

身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爱着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学习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后,我发现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正常且独一无二的,包括精神分裂、智力低下的人们,没有人是奇怪的和应该受到歧视的。在生活中,我学着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自然,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心理学专业和我的老师们。大学期间,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经历,表达他们的看法。你会发现,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大多温柔、风趣、耐心、体贴,他们能理解、包容每个人,交谈时能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并给予我们帮助与支持。也许,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和它特有的温暖的力量。对我而言,心理学不仅修炼我的内心,更让我懂得接纳与放下。

心理学不仅可以助人,还可以自助。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忙指导你如何从小教育孩子;健康心理学可以教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保持健康的身体;咨询心理学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或帮助他人学会正视自身,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纵使学习心理学专业有众多优点,但如果你是抱着“学了心理学我就能看穿别人”的心态学习这个专业,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许多书籍在很大程度上将心理学神化了,这才使得人们对心理学产生误解。所以,不要指望在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们会直接教你看出他人的眼神、动作传达什么意思,这些根本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主流知识。其实,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中,会有众多理论基础知识需要背记,因此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打趣地说,学了四年心理学,活生生地从理科生变成了文科生。

就业及发展方面

现在,想必大家对心理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学校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销售工作,是大多数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考公务员、读研深造等。总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最终在于自己的选择。然而,在国内,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在起步阶段,有太多人对心理学仍存在误解,很多用人单位都不重视心理学,所以尽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面很广,但需求量不太大,就业率并不太高。可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旦到这些岗位工作,就会体现出他们特有的优势。在工作中,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更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他人更宽容,这与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学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国内,心理学作为一门朝阳学科,也更需要大批人才来发展。

篇6

[关键词] 心理咨询消费市场 现状分析 发展前景

一、心理咨询消费市场的现状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咨询消费逐渐接受。目前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日见加大,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存状态,必然产生对与心理健康产业的需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主任董晓南曾指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今后就业市场需求的重要方面。统计数据表明全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有近3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同时,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强,和自我健康意识的完善,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2.来访者多为青年人和高知识群体。目前我国不同类别心理门诊的就诊者均以学生最多, 这与当前学生面临的压力大不无关系,他们要面对升学、考试、恋爱、经济和就业等多方面压力, 例如在“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影响下,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压力等。有报道在来访者中以中青年为主要就诊人群,老年人最少。研究发现三类心理门诊就诊者中常见年龄均为19到40岁这一年龄段, 可能因为这个阶段涉及生理的发育、恋爱、结婚、成立家庭、婚后适应、承担家庭责任以及学习、就业、事业的压力等诸多问题。国内报道多显示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以高知识水平为主, 研究发现心理门诊就诊人群学历多在高中以上, 这可能与高学历的人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意识、愿意主动寻求帮助、能够接受心理咨询有关。

3.目前国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与人群的比例约为1:2~4千,在我国约为1:20万。在首都地区调查研究发现平均每100万人口只拥有咨询师不足20人。美国的心理诊所开业,必须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咨询心理学家。人员的构成上包括咨询心理学家、学过心理学的心理技术人员(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和经过培训的助理人员。相比之下,国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心理学基础相对薄弱。医院心理门诊的医生更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有些医生还身兼数职, 参加提高强化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更少。高校心理门诊人员专职较少,多是兼职,相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而言, 咨询人员不足。

4.心理咨询的收费状况。目前心理门诊, 总体上来讲, 收费标准与心理治疗师的劳动付出不相称。目前学校对学生不收费, 医院心理门诊是以市物价局制订的标准来收取费用, 它的费用比社会上心理治疗收费相差甚远。

二、影响心理咨询消费行为的因素

1.个体因素,包括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以及态度和学习行为等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特别是尊重的需要成为行为的主要影响力,因此咨询师以及整个社会对于来访者的咨询消费行为的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心理咨询抱有积极态度的消费者会有明显的消费意图,咨询的效果也会更好。随着消费者在心理咨询行为中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他们的消费行为也日见成熟。

2.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亚文化和习俗等

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中庸的价值观,我国消费者习惯与周围人的生活保持一致,就目前国内的现状看进行心理咨询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接受心理治疗更是会被人当作异类。咨询者不想被人注意,怕人家以为自己有精神病。来接受治疗的人也多半已经濒临绝望和崩溃的边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交往频繁的城市,消费习俗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心理咨询作为新事物、新商品正在逐渐进入人们的消费活动中。

三、心理卫生行业的发展前景

1.作为与医疗、法律援助类似的心理卫生行业将逐渐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特别是被各级政府管理层所接受和重视,这次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全社会心理救援意识的表现和关注就证明了这一点。著名心理咨询专家杨风池认为,政府认识到心理咨询对稳定社会的重要性,并下决心抓好这一工作,我国的心理卫生行业是有力量、有办法做好的。

2.规范心理咨询行业的收费问题。关于收费问题,在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同时来访者得到了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收费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双方活动的一种制约方式和手段,是治疗设置的组成部分,也是双方建立具有保密关系的一种有效措施。收费保证了在特定时限内创建治疗氛围,使来访者有安全感,促进了自我暴露以及情绪发泄。心理门诊收费低或不收费,部分来访者可能会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怀疑治疗师的能力。目前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员平均每小时收费40元到60元。较有名望或被认可的心理咨询师每小时收费达100元,若是担任私人心理咨询师,月收入起码万元以上。随着心理咨询市场的发展,收费价格的波动和规范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3.行业标准出台并不断完善,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在更多的高校与医院中进一步发展心理咨询机构, 现阶段我们应该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连续督导和系统培训, 提高心理治疗的质量, 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

从以上分析得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心理卫生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很乐观,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抓住当前经济发展带来的商机,进一步认识到当前中国心理卫生消费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转变消费观念,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社会以及有志之士多方联动,加大社区、高校等公众心理卫生的投入,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全民心理保健的队伍当中来。使人们形成身心健康并重的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长期乐于并有能力从事心理卫生方面的消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卫生消费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

篇7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多元与批判,后现代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西方心理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取向的多样化、研究范式的新颖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主题的拓展延伸,新思潮、新方法、新趋向、新理论层出不穷,多元化的研究主题、解释取向以及理论建构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元化的心理学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西方心理学丰富多样的发展盛况,在此有必要梳理一番,以尝试构建当今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清晰图景。

一、困境与机遇——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契机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多元化发展是建立在传统主流心理学发展危机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20年代兴起并风行心理学界的行为主义将实证研究范式在心理学领域内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水平。他们主张研究外在可见的行为,采用严格的条件控制,使用精确的数据来解释研究结果。60年代兴起的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虽然把研究对象从外部行为转到了内部加工机制,但是在方法上却一如既往地传承了实证研究取向,认为需要严格控制条件以得到更准确的解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代表)的这种科学主义研究理念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追捧,甚至将实证研究方法奉为经典标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味地追求实证研究造成了现代主流心理学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以方法为中心以及脱离生活实际的研究,等等如此的做法使得西方主流心理学不断遭到外界的质疑,同时也面临着包括来自自身领域的多方面诘难,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西方科学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困境和危机。

遭受着来自心理学学科内部与外部多方面质疑与批判的西方心理学也意识到需要改变思维、超越自身发展瓶颈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心理学对以往的研究视界、理论建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思考。“在困境面前,许多心理学家另辟蹊径,开始寻找一条不同于主流心理学的道路,因而导致了心理学的多元化趋势。”[1]西方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相互融合,加之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新思想的不断涌入,新理论的相互借鉴,从而使得当代西方心理学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其一,当代心理学的多样化研究取向,主要以进化论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为代表。其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取向,主要以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等为代表。

二、多元与批判——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主题

多元和批判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突出主题,多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概念、新课题、新思路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之处,成为传统心理学的重要补充内容。批判化的发展则是指后现代心理思潮的出现与盛行,为整个西方心理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1、进化论心理学——研究思路的创新

进化心理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心理学界的一个名词,是包括相关的理论主张、课题研究等相对统一的心理学思潮。通常认为,进化心理学是试图通过普遍的行为机制来解释人类为什么以某种方式行事的科学。进化心理学是在广义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来揭示人类心灵的起源,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进化论的基本假设有两条,即:有机体是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历史地形成的;而历史地形成的有机体的一切方面,都对维持有机体的存在具有积极意义。这两条假设逻辑密切不可分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有机体的各个方面及其与有机体、环境之间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同一性的说明”。[2]进化心理学家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人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如此的心理机能和机制而不是其它?为什么有些心理机制和行为本能是所有人类都共同拥有的?为什么人类和动物在某些心理表现上会出现如此的类似?为什么我们总是确信文化对人类心智的重要作用,而较少考虑到生物进化作用对人类心理发展的贡献?带着诸多疑问,进化心理学的假设指出,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都可以看作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的,而最早形成的一些心理行为机制至今仍在人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化论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内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进化研究”风暴。研究者开始更多地考虑到生物进化因素在心理变迁和心理解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社会、认知、发展、人格、文化等各种各样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渐进入到进化论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之中。进化心理学确实从进化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某些深层的结构与本质。“进化心理学的目标是揭示并进而理解心灵的构造和实质。它并非像知觉、学习、思维研究那样,是一个具体研究领域,而是心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运用到心理学的一切领域”。[3]进化心理学对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自我保护与发展、人格特质、地位追求、配偶选择、后代抚养、关系维持等主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新颖的解释路径。进化论心理学试图在人类发展的时间纵轴上展开对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解释,说明进化在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在心理内容横轴上扩展和丰富自己的研究领域。

2、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变化

2000年,塞利格曼与西卡森特米哈伊刊登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文中指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关于积极的整体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一门科学。[4]它们的研究活动将主题聚焦于诸如希望、智慧、创造性、勇气以及其他积极的精神等方面,让整个心理学界为之耳目一新。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积极心理学正如它的名称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关注的是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人类的勇气、幸福、乐观、希望等心理品质,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幸福,还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全体人类的福祉。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指出,在过去的50年中,心理学家忽视了去践行心理学早先的任务和承诺,那就是保护和促进正常人的心理健康。虽然人们一直都在谈论一个关注了几千年的问题,即人性善的问题,只是从未在心理学领域内被重视并加以研究。

20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深刻影响到了世界其它各国的心理学研究,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主动参与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中来。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社会机制和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方面主观幸福感是研究重点,主要探讨诸如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性质、文化境遇、人格特征、性格类型、期望水平、生活事件、认知方式等因素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体验的相互关系。在积极个性特征研究方面主要关注积极人格的构成、培养和实现途径。在积极的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则致力于分析管理、教育、社区、媒体等方面如何促进组织本身以及人类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流行带来的是心理学研究主题的转换。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更致力于促进人类的幸福,提高心理质量。它在传统心理学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通过对咨询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旨意做了系统性的阐述,我们发现,积极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建构,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咨询心理学的哲学根源与基础,要分清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不同。最后,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能够融入到咨询心理学中来,并促使我们创建新的评价标准,也相信积极心理学能够运用到更多的跨学科领域中去”。[5]

3、后现代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后现代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领域内后现代心理学分支的综合称谓,是后现代思想影响下心理学领域内各种变化的总体趋势,通过强调后现代思潮中解构前提、悬置本体、主张建构等理念,对传统心理学的众多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再审视。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的同时也在积极借鉴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成果。话语分析和叙事方法的引入给当代心理学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空间,并为深入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指出了更新的解释视角和途径。后现代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理机器隐喻、实体性假设提出了质疑,主张人的心理是与社会互动建构的产物;对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认知主义提出了否定,重视语言在心理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在传统心理学领域内掀起了一场革命。 后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很大的阵营,并非是一个统一的理论学派,它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建构。各种新近的后现代心理学分支比如社会建构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当代文化心理学、当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等成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这些后现代心理学分支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致力于去研究的主题也多种多样。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以建构为主线,力求剖析以往主流心理学所建立的各种理论内容。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尤其重视理论或思想产生的时空场域和话语背景,以社会建构论的立场反观其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发展历程,由此展现了一个容社会、文化、个人等众多因素共同参与其中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建构过程。[6]叙事心理学研究将叙事和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却又超越了哲学和方法论的形式化藩篱。叙事心理学需要探索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意义系统与结构,强调叙事活动的时间与顺序维度,侧重研究在时间与顺序的关系中得到建构和解释的意义,从而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构性地联系起来。当代文化心理学深入研究了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建构关系,它认为文化和人类的心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不存在统一的、普遍的、标准的原则和定律来解释人类心智的发展与工作机制,一种根植于某种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其理解和应用必将局限在产生它的此种文化中。女性主义心理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曲理解,试图重新建构包括女性在内的心理科学。

总体来看,虽然后现代心理学的各种思潮的发展各有侧重点,但它们也具有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赞同后现代心理学所崇尚的“建构”理念。这种建构不是个体的建构,而是社会的建构,不是封闭的静态过程,而是开放的协同合作的动态过程。所有的建构都是在关系情景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而建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带有文化和价值制约性。虽然后现代心理学阵营内部还存在诸多分歧,理论研究各异其趣,但后现代心理学家们开辟出了一些独特的新领域和新主题,并始终尝试着从新视点出发去创造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模式。后现代心理学对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批判与重构,在西方心理学界中独树一帜,促进了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深入探索。

三、讨论与结语

对于近20年来西方心理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出全面的描述和准确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知道,西方心理学的多元与批判的发展趋势是源于学科领域内外多方面的原因。而国内也是在积极地对这些新进发展的范式和理论尽量做到更为详尽的描述和介绍,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国外心理学发展状况的广角镜。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中所出现的新趋势、新理念以及新研究方法,借鉴并融合了社会学、哲学、文学等领域的精华,这让心理学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奥秘。不管是作为现代心理学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进化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研究,还是作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范式重要突破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潮,都为我们继续研究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提供了更加独特的视角、更加新颖的思路、更加深厚的理念以及更加灵活的方法。它们是现代心理学的一股新势力,是活跃在现代心理学的舞台上的独特风景。

但也有批评指出,当代西方心理学多元化和批判性发展的后果是造成了一片繁华的背后缺少了宏大理论的梳理和建构,尤其后现代心理学更是如此。不能否认,后现代心理学那种直入现代心理学要害的批判方式所带来的新思维已经让整个心理学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但后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时间较短,相对于较为成熟的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宏大流派来讲,它们在理论建构方面稍显稚嫩,仍需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

[1]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前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4页.

[2]高申春.进化论与心理学理论思维方式的变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叶浩生.进化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4]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y, 55(1):5-14, 2000.

篇8

性是什么?好像那点事人人都知道,但较起真来不见得人人都明白。

人们对性抱着复杂的心态:好奇、美妙、愉悦、崇拜、羞涩、回避、厌恶、担心、害怕甚至有点恐惧。

对动物来说,性就是性,靠本能完成性活动,个体得到满足,种族得到延续,很简单。

对人类来说,除了动物那点事外,还要顾及家族、财产、民族、习惯;还要顾及道德、法律、国家、文化;还要顾及颜面、自尊心、对方(异性)的态度;更要顾及要不要孩子、能不能遗传、会不会生病等等,多了去了。性很复杂。

我们这里只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需不需要害怕“性”?

立这样一个题是因为许多年轻人对性抱着既好奇又羞涩的心理,有点怕;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既高兴,又怕他(她)们过早涉性,影响学习,也怕;一些管理者担心谈性太多有伤风化,民众的思想混乱,不好管理,还是怕。

怕不见得就是一个负性词,有时还真的应该怕。初生牛犊不怕虎,老虎可不客气,不怕的后果很严重。但面对性问题,简单的一个怕字就解决得了吗?

我们这本杂志叫“中国性科学”,在科学的领域里是没有的。我们在科学的领域,从科学的立场和角度谈性,是不应该害怕的。“害怕”是一种情绪状态,是心理学关注的范畴,因此,需不需要害怕“性”也是性心理学要讨论的话题。

一些人谈性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认为很脏、很丑,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心理动力学有一个理论叫“心理防御机制”,说的是人们的潜意识中有些本能的东西,而我们接受的教育认为本能的事很低级,很“肮脏”。因此人们的意识就要把这些“不好的事”,压抑起来,掩盖下去。但本能是有能量、有动力的,越压有时反作用力就越强。一些人唯恐压不住自己的内心冲动,很担心性的想法冒出来,被认作为“低级”,就过分地以厌恶、妖魔化的态度去对待性,这在心理防御机制里称之为“反向形成”,也是害怕的表现。

这样看来其实性问题没什么了不起,与其说性很可怕,不如说我们的内心在害怕。如果我们对性问题抱着科学、民主、健康、文明的态度,“性”就一点不可怕,相反,它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剂。

篇9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素质;结构

当今时代到处充满了竞争,由竞争而带来的各种冲突和压力构成了时代人们的心理底色,人们频频处于各种应激状态。当前经济危机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更是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因此也就相应地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早在1998年辛斌:周启元两位老师就发出痛苦的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整整10年过后,汶川地震再次震动了我国心理咨询界,当地灾民“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这第三防防出了心理咨询师的尴尬,将心理咨询师原有虚弱薄脆的光鲜外衣无情地剥离,呈现在光灿灿的阳光下。“防心理咨询师”这种奇闻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思考: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我们再次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那到底什么素质的心理咨询师才算是合格的,或者换句话说,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呢?许多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比较笼统、宏观,难以操作执行,咨询师欲提高自身素质亦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结构与要求尽可能地进行细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以便给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进行参考。

综合起来说,心理咨询师素质的基本构成是知识、技能、心理、身体四大方面。并据此分别了解、掌握和提高。

知识结构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仅仅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要求显然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实践需要。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分为两大方面: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基础性理论知识,比如哲学、社会学、脑科学、基础医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等。另一块是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变态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这些专业知识都应该系统扎实学习的。北美规定心理咨询师申请者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必须经过2-3年硕士和4~5年博士的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可见在专业知识这方面国外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表现出来的。比如美国心理咨询师最低进入水平是硕士,而且必须是从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专业毕业。学历要求的目的是保证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获得学历不是目标,而是对相关知识要求的一种标准。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师的入门学历标准较低,因此造成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影响了心理咨询师的社会信誉。

在综合知识方面,《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咨询实践,综合知识应该包括各学科领域的常识性知识以及异域文化历史等知识。这种知识要求,一方面是提高咨询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接待来自各种领域不同教育背景的来访者的一般性需要,不至于与来访者存在交流障碍。时下,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因此,心理咨询师也必须了解社会性的时尚知识。这样与年轻来访者容易建立咨询关系。在综合知识中还包含着社会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一些生活话题,给予一般性指导。目前我国获证咨询师绝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年轻心理咨询师,有的还没有独立出过一次远门,除家人同学,甚至和老师都没有实质性的接触,这样如何能与来访者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呢?也更谈不上为来访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技能结构

技能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工作技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技能结构包含两大部分,一种是基础性工作技能即一般性操作技能,另一种就是专业工作技能,也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基础性工作技能包含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等。专业性工作技能包括建立工作关系技能、助人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治疗技能等。基础性工作技能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成长。而专业性工作技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训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心理咨询师的技能结构还包括社会技能,在这里主要指人际交往技能。首先表现在与家人的交往。许多咨询师与家人的交往不甚和谐,自然不能与同事与社会人员愉快相处。也就无法获得来自家庭的心理支持,工作中的负性情绪也很难化解。另外,社会技能更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方面。比如与邻里、同事、上下级、社区人员等。如果在这方面应付自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建立工作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心理咨询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家门校门勇敢地去深入社会,广交朋友,这既是锻炼提高自己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也是推销自己、接触并获得潜在顾客的机会。

心理结构

作为心理工作者,咨询师的心理素质显然比任何条件都重要。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体现四个方面:正确观念、自信、耐心和真诚。

正确的观念体现在心理咨询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咨询师本身来说既不能形成基本的人生与生活指导原则,也不会获得持续的工作动力,更不能给身负各种困惑的来访者以正确的人生指导和面对世界的方向。

心理咨询师的自信是基于: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咨询师心理自信,则言语流畅,思维清晰,工作步骤有条有理,举止自若。咨询师自信的语气和神态本身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它能增加对咨询师的信心,提高来访者改变自我,建立新生活的希望。如果面对困惑的来访者,咨询师自我方寸大乱,言不由衷、吞吞吐吐,自然也就不能给来访者以信赖,何谈咨询效果。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还体现在耐心上。心理咨询本身是一种长期耐心的工作,也大量消耗身心能量。许多来访者的问题不是三五次咨询就能解决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咨询工作也就无法持续,来访者的问题也就很难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咨询师的耐心首先体现在对来访者的宽容,允许来访者存在各种不足与错误的出现;耐心也体现在对对自己不满或不喜欢的人与事的包容。咨询师的耐心还体现在坚持,许多时候咨询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需要咨询师作出痛苦的探索并坚持下去,方能获得成效。

真诚与热情。不管哪种咨询理论或咨询流派,都把真诚当作咨询师的重要素质。因为真诚,真诚才能积极关注和理解。真诚的外在表现就是态度的热情。因热情而打消来访者的顾虑和缓解紧张和不安。这些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前提性条件。

篇10

【关键词】主动性 走出去 参与体验式教学 困境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既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开展。长期以来,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咨询及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采取“不看不听不接触”的回避态度。

通过大规模的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活动,新生心理健康课程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态度明显转变,增加了对中心的了解、认识和认同;二是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咨询意识。与上一学年相比,个体咨询总人次、团体咨询与活动总人次以及咨询约谈周接待时数等指标参数均出现大幅提高。

(二)研究必要性

1.发挥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功能性

纵观中国高校当前承担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主要部门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有以下几项重要功能:①心理素质教育教学②个体/团体心理咨询③危机干预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务,但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称谓不同,其功能侧重点也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重点是咨询,如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第二类是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工作重点是教育,如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第三类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育与咨询并重,如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目前,大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明显和严重起来,所有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都十分迫切,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感情问题是学生普遍面对的问题。各高校心理中心改变被动的以0.5%-1%咨询学生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变为主动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2.和西方教育理念接轨

咨询心理学首先在美国兴起。20世纪初期,美国加速工业化,城市人口剧增,需要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在职业选择与培训方面急待指导。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根据智力水平兴趣、气质等心理因素优选适合的工种,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心理咨询工作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综合快速治疗神经症和身心疾病当主题作为开端。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设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心理咨询开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进来”的理念。这产生的最大弊端是该教育模式只能解决不到1%同学的心理问题,99%的同学对中心不了解,对心理健康不关注。

近年来西方很多高校,包括UCLA等世界著名学府的心理素质教育已开始反思在高校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需求,主动“走出去”,开展一系列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的活动。因此,我国高校也应该致力于对心理素质教育“主动性”的研究,更大地发挥各高校心理中心的作用,切实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主动性的方式

(一)从以咨询为主的教育理念转为以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学生心理障碍和异常情况时有发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可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通过咨询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的,而是要“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高主动性,通过实施全面的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全校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力,培养自我成长型人才,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更好地学习生活。

(二)不仅教师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性的调动

主体作用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外部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并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样,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受教育者将教育施加的外部压力主动转化为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即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唤起其强烈的成长动力,才能真正达到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实践证明,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效果卓著。

三、目前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在中国高校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人员配备不充分

2009年一个调查显示,高校中心理教师与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师生比例最高为0.55%,最低为0.015%。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博士占专业人员的比例最高为25%,教授最高比例30.8%。在被调查院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和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教师极少。教师人员的配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高校中各项心理工作的展开与心理教育的发展。

(二)场地狭小

有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工作场所面积最多630平方米,最少20平方米,平均186.52平方米。各高校的咨询室平均2.9间,团体辅导室最多5间,平均1.4间。因此,如果开展全覆盖式的团体体验教学,场地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