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美学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用主义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用主义美学

篇1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美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01-01

1.对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的评价

1.1 经验与生活。从思想渊源方面来看,杜威的经验论是对传统哲学经验理论尤其是近代英国经验主义经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杜威的经验论对前人的观点是有所借鉴,但杜威的经验理论有自身的特色。正是美国的特殊历程和国民的特殊性孕育了实用主义的产生。在杜威看来,经验不再是纯粹的静态的感官经验,而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杜威强调作为艺术的审美经验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完满形态,是一个完满经验的完成时。正如杜威所一再强调的那样: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都带有审美的特质,任何生活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那些修剪草坪、烧水做饭、观看体育运动等看来很平常的生活事情都可以成为艺术。杜威把艺术、经验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看似是一个很平常的概念,却是一个极具革命性质的发展。杜威的这一成就,在哲学美学领域无异于一场哥白尼式的革新,对现代哲学美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1.2 艺术与人生。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中关于艺术的理论――艺术即经验,破除了艺术和审美的神秘性,认为艺术和审美并不是审美很神秘的所在,艺术和审美的根源不在于什么别的地方,而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之中,是经验的完满,生活的完满状态既是艺术。

杜威用他那睿智的思想锋芒,剥开了艺术的神圣面纱,宣告了康德"审美不涉及利害"的破产。杜威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并不是那些高雅人士和社会经营所独享,普通民众也可以参与审美活动、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杜威的艺术论显示出了一种面向现实人生日常生活的宏大气魄与胸襟。杜威认为,只有当艺术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之后,人类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

2.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影响

2.1 杜威与美国艺术。杜威的《艺术即经验》1934年出版以来,在美国本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改变了很多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创造风格,促使很多美国艺术家放弃了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的、唯美的艺术创造,而努力创造一种"生活的艺术"。与杜威同时代的美国先锋派艺术就深受杜威美学的影响。

杜威反对把艺术作品放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的做法以及对通俗艺术的褒扬,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观念,极大的刺激了美国人们全民参与艺术的意识,大大地促进了美国通俗艺术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杜威的倡导,通俗艺术在美国本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波普艺术、拉普艺术、乡村音乐成为二十世纪美国艺术发展的主流。美国在现代艺术领域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对美国社会和国民的深刻影响。

2.2 杜威与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一种学科,也就是从生态学方面来研究现代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生态美学就是一种关于如何协调人与环境的人类生存论理论。

杜威的思想体系中环境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因为他的经验就是活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没有环境的存在,经验也就无法产生。他的《经验与自然》、《艺术即经验》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环境的精彩论述,尽管他的哲学美学思想中没有涉及到环境保护的话题。但是,在杜威的时代,环境问题,没有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出现,绝大多数人关注环境问题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污染已经很严重的时期,而杜威比他们早了整整半个多世纪。

因此,杜威强调经验与自然连续性的理论对我们当今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3.杜威的美学思想与日常生活

杜威哲学思想的核心"经验"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强调对人的日常生活过程的关注。在杜威的哲学思想中,艺术的概念非常宽泛,那些经常发生在身边的不登大雅之堂的生活琐事,也被杜威描写得细致有趣。如赵秀福先生所证明的那样,做饭也可以成为杜威所说的艺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经验。

以驾驶为例,它同样可以成为杜威哲学思想中的艺术。首先,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家庭拥有了私家车,开车上下班、自驾游等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其次,对于一个初学驾驶的人来说,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有关于汽车的知识和驾驶的技巧,所以刚刚开始时会犯许多错误,这就使得开车的经验停留在粗浅的水平,离艺术的要求较远。要使开车这样一件与人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升到艺术,要求驾驶者必须掌握足够的有关汽车的知识与驾驶的技巧,之后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在专家(即驾校教练)的指导下,不断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圆满,得到完善,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达到良性循环,使开车拥有上升到艺术的可能。

将驾驶这么一件非常普遍的活动上升为艺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人们常说"安全第一",交通安全是一件关乎人生死的大事。驾驶员开车技术的水平必定会对交通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在这个经验圆满的过程中培养珍爱生命的态度。如果每个驾驶员努力使开车这件生活中极其普遍的事情达到经验的圆满,成为艺术,那么交通秩序也必将会有很大改观,交通事故的频发现象也会得到抑制,人们的生命安全便有了保障,城市的景观也将是另一番模样。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也必定会产生除了个人利益以外的关乎整个社会、关乎大众的利益。

在杜威看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有发展为艺术的可能,艺术来源于人的经验,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一种互动,所以如果能把这种互动的经验达到圆满,使之成为艺术,那么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到。

参考文献:

[1] 康德. 判断力批判[M] .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杜威. 艺术即经验[M] . 高建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阿多诺. 美学理论[ M] . 王柯平, 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852390.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67―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其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外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寓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其在多种文化课教学中已显现出良好的作用。笔者通过几年的尝试和研究认为,体育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且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运用于体育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进行腾空、翻转的技术动作示范(特别是体操教学),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无法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动作概念。而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材料,留给他们的是生动、直观的印象,这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加有效,更易被学生接受。其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可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在上课伊始,教师可播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音乐,让他们在音乐中舒展身心,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活动;在学习或巩固某技术动作时,教师可播放该技术动作的课件让学生认真观看,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在放松活动过程中,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歌曼舞”中放松肌肉和紧张心理。

3.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弥补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个技术动作教师都能够完成示范。在这种情况下,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动画、教学录像、DV的形式,把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清晰、缓慢地播放出来,让学生反复观看,其就会很容易学会动作。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时间,又弥补了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学中出现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教师。其中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因学生未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而产生的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合理运用多媒体,采用播放慢动作、停镜等手段,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则易让学生领会技术动作要领。教师在播放课件时既放正确的动作示范,也放错误的动作表现,正误对比,可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有利于减少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多媒体运用于体育教学的注意事项

篇3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18―01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与推广,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注入了活力。其适用性、直观性和易操作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 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共存的特点,创建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化单一为丰富,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传统教学,通常是教师利用大量的讲解、板书来进行的。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单调,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容量也仅限于完成书本内容,几乎无力顾及教材内容的拓展,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化抽象为形象,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教师除了用黑板进行简单的文字或图形表示外,大量采用口头讲解。尤其对抽象的概念,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昏脑涨,极难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除了文字外,还可以运用非常形象的图像及动态变化过程来表示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具体步骤。

4. 大量的画面和文字,使书面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更广泛和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寻找素材、开拓思维、展示自我的平台。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的强大容量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和范文,这样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闸门。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情况,有选择、有目的地安排板书,避免课件内容和板书重复或板书无点睛之感。因此,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教学时,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机地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和其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的优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77-02

一、对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反思

传统英美文学课堂几乎是教师“一言堂”和“说文解字”般地课文释读,活生生的文学形象、优美的文学语言经过这般“肢解”变得毫无生气,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了生机,日复一日,学生对文学的向往、好奇与独创消磨在机械、枯燥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师主动施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过于侧重知识的灌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为衡量教与学成效的指针,把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降至最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不符合现代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亟待改革

21世纪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能力。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教育的一门支柱课程,除了传授英美文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批评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是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从教学大纲的表述可以看出,大纲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步,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影响。20世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及美国卓越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师应该努力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原理,师生应当进行积极对话,教师的任务是将信息转换为适合学习者目前状态的格式,课程应以螺旋上升式方式组织,这样学生就能依靠已有的知识进行建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的作用与关系非常清楚、非常明确,成为教学活动过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主要有项目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探究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下面以问题解决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为例,探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问题解决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生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问题解决模式尝试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施包括组织小组、开始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活动汇报、反思评价等。问题是这种模式学习的起点,是问题解决模式的核心。以讲授霍桑的《红字》为例,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完成课本中节选章节的阅读,并把班内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一个问题,比如,如何解读小说题目?小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小说中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小说的人物形象该如何解读?每个小组根据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了解为实现目标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确定后,小组成员将分头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在小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自学,查阅相关书籍后,下一周上课时按既定小组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开始合作学习,分享课前的思考和查阅到的资料,共同致力于完成教师提出问题,最后形成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由每组代表作本组总结发言,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对每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问题解决模式的根本变化是,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把“教―学”过程扩展为“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通过把课堂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中为了解决问题一起工作,从而促进基于问题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其优美语言的基础上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实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价值,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构建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关系。建构主义主张基于丰富资源的情境性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比如在讲授小说时,教师可利用网络、VCR、录像带、教学软件等为学生播放将要欣赏和评析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多维的语言学习环境。比如在讲授戏剧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排练微型舞台剧,通过参与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比如在讲授诗歌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些作品、某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比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阅读和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探寻,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新知识技能与先前已有的知识技能建立关联,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五、设计以建构主义为本的科学评估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与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学习评估注重终结性评价,尤其以期末试卷为主通过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这种学习评价方式不能客观、科学地评估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构建情况,尤其不符合文学知识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和主体认知的特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效果的检查与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撰写学习笔记、完成网上探究学习等方式完成了知识建构,而教师通过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不仅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学术水平,也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变化教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节教学设计。另一方面,不把预设答案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个人及同伴学习,建构知识,并从中发展多元的能力,也非常重要。笔者期望在建构性文学学习的课题中,将来可以有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包括其他文学体裁及作品教学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探究怎样提高学生建构学习的深度和层次,以进一步建构文学学习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钱小丽,唐静静,李慧芬.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J].海外英语,2013,(2):124-129.

篇5

关键词: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合理运用

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反,不恰当的课件使用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现就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谈谈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课堂复习回顾阶段

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老师总是习惯于先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这样既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为学习新的内容做了铺垫,利于学生理解前后所学知识的联系。刚开始上课,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后情绪高涨,注意力很难一下子就集中到学习上来,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平静其情绪,使他们迅速投入到学习中来,是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鲜艳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无疑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但所选题材应尽量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切忌花里胡哨,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将学生带回课堂中后,多媒体呈现上节课的整体知识框架,使学生一目了然。

二、新课导入阶段

对于新的知识学生是否有兴趣去学,最关键的是导入阶段,看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愉快地去接受它、学习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兴趣。在每堂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动画等等,展示出教学的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感官上给学生以强烈的、有意识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要学习”的冲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图像、动画不必太繁杂,避免学生不能从欣赏中转移到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阶段。

三、新课讲解阶段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东西,比如细胞的结构、DNA的分子结构、基因的表达过程等知识的讲解,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展示其内部结构或动画的过程演示,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在该阶段的课件设计应当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毕竟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使学生疲惫不堪。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两者交融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要使学生不疲劳,我们必须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学习活动安排的有张有弛、变化多样,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轻轻松松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阶段

篇6

ACEI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①治疗高血压:ACEI具有醛固酮拮抗剂、R-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扩张剂所不能完全代替的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管紧张素I 转化酶(催化无活性的AngI转化为有活性的AngⅡ)。与其他类型的药物相比,ACEI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均无影响,对内分泌系统亦无不良作用(如血糖、血脂与性激素调节),并且具有多器官保护作用,特别适合于危重病人的降压治疗。②抗动脉粥样硬化:日本学者利用冠状动脉阻塞-再灌注的方法构造兔心肌梗死模型,饲以高胆固醇饲料或普通饲料10周后观察到,胆固醇组的梗死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一般不良反应:常见皮疹、瘙痒、眩晕、头痛、恶心、疲劳、倦怠、腹泻、肌痉挛、嗜酸细胞增多以及肝功能异常等。

(2)干咳:特点是持续性和停药反弹性,导致干咳发生的确切机理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可能与ACEI类药物激活喉部的缓激肽通道、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轻度干咳无须停药,但咳嗽持久者则应及时调整为其他降压药,有研究表明如病人发生干咳也可换用咪达普利或福辛普利,亦可明显改善干咳频率和程度。ACEI引起干咳的发生率不尽相同,不同的临床试验资料对其咳嗽发生率的报道也有较大差异。干咳的发生率低的为0.3%~2%,高的可达15%~35%。其干咳发生率也与剂量、疗程以及原患疾病密切相关。

(3)高血钾症:ACEI可抑制醛固酮释放从而导致血钾升高。故肾功能低下且使用保钾利尿药患者,服用补钾药患者及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高血钾症。停用后,高血钾症可逐渐恢复。故使用ACEI时应注意与补钾和保钾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定期复查血清钾。

(4)肾功能损伤和锂中毒:ACEI具有增加肾血流量、钠排出量、肾小球滤过率及肌酐清除率的作用,改善衰竭的肾脏功能,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所致的肾功能不全有良好效果。但由于ACEI能降低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的张力,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引起肾功能损伤,特别是肾动脉狭窄患者,故ACEI 绝对禁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单侧肾动脉狭窄者慎用。长期应用卡托普利可引起肾病综合征(多发生于持续用药的9个月之内)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另外,由于ACEI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干扰,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引起丢钠失水,血浆体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如在用药期间合用锂盐制剂,则锂离子与钠离子会在肾小管近端竞争性重吸收,导致锂潴留引起锂中毒。因此,对躁狂病患者(尤以肾功能不全或失水时)在使用ACEI前应注意减少锂剂的用量。

(5)低血压或性低血压:此类不良反应常出现于用药的最初24小时,多发生于压力感受器减退的老年患者、合用利尿剂或有低钠血症的患者以及具有内源性高肾素活性的患者。他们应用ACEI后因血压大幅下降可产生首剂低血压(first-dose hypotension),部分患者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初始剂量越大发生率越高,故开始宜用小剂量,可使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或在应用ACEI前停用利尿剂也可避免发生此类不良反应。

(6)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在1~3 个月后发生,一般均在停药后2~4 周内恢复正常,其机理可能与骨髓受抑制,引发过敏反应以及低血压状态导致骨髓供血减少有关。

(7)巯基类ACEI的不良反应:①味觉障碍:发生率约2%~10%,多发生于用量较大或肾功能不全者。0.1%~3%的患者服用大剂量卡托普利,0.5%的患者服用大剂量依那普利时出现味觉障碍,表现为味觉改变或丧失,严重者可致食欲缺乏,体重急剧下降。轻度障碍一般继续用药2~4 周后可自行消失,或停药后可自行恢复,较严重者须服用硒蛋氨酸类药物进行治疗。②蛋白尿:卡托普利结构中的巯基可能与引起蛋白尿有关,同时伴有水肿及其它症状,因依那普利不含巯基而未见其有此类反应的报道。③其他:服含巯基结构的卡托普利可引起皮疹、急性痛风和红斑性结节等,发生率一般为4%~7%。但也有报道称结构中不含巯基的依那普利和赖那普利可引起严重舍恩莱因-亨诺赫紫癜(SHP) 。SHP是一种脉管炎综合征,累及皮肤、胃肠及肾,并伴有皮肤紫癜、皮疹等。一般大剂量口服卡托普利可出现粒细胞减少,也有在常规剂量出现该反应的报道。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美术教学设计;作用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其与科学主义相对的形态出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影响了社会的诸方面。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同的教育理论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摒弃了那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联接的传统观点,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学习者的潜能、情感、价值观、学习品质等因素上,使其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有着区别于其它教学理论的理念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及其深远的意义

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机械联接,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情境,学生不应该经受那种因升留级制度或统一规格的考试而带来的失败感。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一)意义学习的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参与学习的活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动机来自外部的,学生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仍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4、学习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明了自己原来的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二)意义学习的原则

1、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2、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3、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

4、涉及学生整个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5、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时,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6、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义学习的方法

1、构建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的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2、提供学习资源。关注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学功能的教师,不是把大量时间安排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及讲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提供多种信息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消化学生在利用资源的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3、同伴教学方式。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且它对双方学生都有好处。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同伴教学,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

4、分组学习方式。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

5、探究性的训练。探究性学习(即发现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成为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方法。

6、交友学习小组。交朋友小组学习方法是一种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个人经验,其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参与学生面临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彼此之间进行自由、直接和自我沟通,这种方式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更直接的效果,大大增加对自我的理解,使个体更真实和更独立,以及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美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美术教学设计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为了达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自我感知为基础,适当应用外部力量,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了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罗杰斯主张把下一代培养成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把这样的特征概括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现实中是可信赖的;作为恰当并能适应社会;具有创造性;能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经常在自己身上发现新的东西;自尊也尊重别人。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将更有助于学生走向成功。但是许多老师往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批评往往多于鼓励和表扬,这就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因此,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自由发展

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不断释放内在能量的过程,而自由发展是实现释放先天能量的最好条件。在自由发展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教师细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是挑剔指责、讽刺挖苦,而是首先肯定大胆的设想,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指导,进行解除学生担心失败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只有在心理自由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才可以完全自由地想像和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觉、概念和意义广角度地敞开。课堂气氛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气氛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纪律、自我感觉和人生态度等有重大影响。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宽松、和谐的环境的创造者,作为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必须懂得如何创设适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教学的根本原则是对学生的真诚的信任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做到自我实现,教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去掉“假面具”,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充分信任,相信学生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立的自身价值,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洞察学生的情感及其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能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去充分实现自我。重视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气氛,并不意味着它忽视认知教学,而是强调应该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框架,让不同的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的课堂教学作出不同的心理反应。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真诚、信任和理解是教学的根本原则,这一点无疑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好的启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四)教学的方法是对学生的“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认为,在意义学习中,应采取非指导性教学。所谓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种学习的发起,不是依赖教学艺术,广博的知识和授课计划,而是依赖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然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学习和产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个人经验,以及把学生的选择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因为单纯的自我选择容易使学生缺乏成功感和竞争感。这种非指导性教学,必须使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非指导性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是自我发动学习,无组织方式。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作为和态度。非指导性教学是根据学生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激励思考,重视接受学生,这样便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无疑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在经历自选材料、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将得到充分发展,“自己选择”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毫无目的的个人选择,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个人选择,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同学间的竞争。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多地注意自我评价而不是依靠他人评价时,独立性、创造性、自力更生等因素才会产生有效作用。

三、利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美术教学设计

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就构成了人本主义学习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一)美术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强调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是从做中学,这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际问题,是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可通过设计各种学习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鼓励学生进行各种探索,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正在从事独立的研究探索。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幅作品时,学生一看首先感到新奇:一个个挖山者,赤身,并且勾勒的线条有粗有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不讲解,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通过交互作用,最后得出:画家之所以用来表现,主要是体现人的力量,而线条的粗细变化,主要是突出人体的结构。学生明白了这幅画主要是表现“力”的作用。

只有当学生自我进入到学习情境之后,学生才会积极地深入实际的学习活动,才会自我促进学习,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都参与进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兴趣有利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兴趣是美术教学成败的关键。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呈现内容的形式及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时,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掌握这些学习内容。例如在开设素描之前,若把中国西汉的画像《荆轲刺秦王》用文学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先不必说画像是什么,艺术特色是什么,先讲内容,可从荆轲怀才不遇,到与太子丹信誓旦旦,到易水送别,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义凛然的气魄,还可引用骆宾王的诗《易水送寒》,并可把荆轲死后,高渐离(荆轲好友,音乐家)矢志不移,处心积虑,以瞎双眼和断双腿的代价去接近刺杀秦王,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九方臬和田横五百士也可讲给学生,随意性很大,但更重要的是把严肃的感情渗透、输导给学生。这样,学生听得认真、感兴趣,在学生被故事感染打动的时候,像递进式地讲了画像和历史人物,更不忘讲徐悲鸿,学生可明白这是绘画,而绘画自然的对他们构成了诱惑,然后可讲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色彩和造型的特色,学生的感情培养起来了,这样也就会主动地聆听了。

一个对美术学感兴趣的人,他的认识就会优先指向与美术学有关的事物,并且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还应该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使学生能够保持这种注意力。所以在美术教学设计时要使用丰富的激感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最适宜的呈现手段;或者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三)美术教学中应建立师生平等关系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功能,适时给予学生“人情味”的关注和鼓励,尊重并适当肯定学生的错误。例如,在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素描观察能力的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任何所能看到的形体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素描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个观察方法,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若失去整体,导致所画的形不准。这是学生在素描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毛病,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再如,一堂素描课可以这样设计:把一个花盆端在讲台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花盆五分钟后,就把花盆端到教室外面,学生凭记忆画花盆,并每组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练习,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花盆的高度比例失调,把花盆画成桶状或盘子状。另一种是局部变形严重,部分学生可能把花盆口画得很圆,而盆底则简单地处理成一条直线,花盆变成了上圆下扁的形状。十分钟后,学生基本上画结束,再把花盆端在讲台上。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画的花盆,然后教师可对画在黑板上画进行讲评,不要责怪学生画得不好,要用表扬的话鼓励学生,让课堂充满“人情味”。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到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四)实现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人主动利用环境和现有资源来发展自己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而较少依靠他人评价时,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才会得到发展。因此,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美术教学设计,可以从基于问题求解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空间的设计及问题求解过程的引导控制等多方面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空间。例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利用视频投影仪将学生的作业反映出来,作品的不足通过大屏幕将弱点放大,便于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而学生面对自己被展示出的作品,会异常兴奋,情绪高昂,然后可将具体环节交给学生自己鉴评,并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对自己的作品能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对他人的作品增加了理解,取长补短,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相互理解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仅仅用分数来评价,而应提倡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权利。学生的自我评价,可通过现在与过去的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已有成就与不足之处,进而明确下一步行为的目标。当然,自我评价如同人本主义本身一样需要与他人磋商才能更全面、更深刻,所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仍需与教育者的评价相结合。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Intem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设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在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美术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经验的产生,不直接或轻易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学习。

参考文献

[1]况姗芸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件开发[J]中小学电教,2001,(9)。

篇8

一、注重语文学科特点,讲求课件的实用性

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件可以调用多种媒体,使其声情并茂、形象可感,但同时也将其直观化、固定化,这必将遏制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也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如果也被“多媒体”垄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很难。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过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按需制作课件,生成教学。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语文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但制作的课件不能过于娱乐性,更不能盲目从众,脱离学生实际,将别人的课件挪为己用,应该注重课件的实用价值,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二、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点设计、使用多媒体

在解决教学的重点问题、重点句段时,教师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如《舍身炸暗堡》中“舍身炸堡”一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文中所描写的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在万分危急的关头,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由于这个特定的环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为拉近语言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距离,就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舍身炸堡”的电影剪辑,让他们的听觉、视觉同时接受形象、生动的刺激。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悟这篇文章用词造句的准确。

在课文语言表达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教学效率不高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用口语讲解既费口舌,又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用这样一个课件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在“人”字形的火车轨道上,设计一列两头可以拖动的火车,让学生按课文的描述用鼠标拖一遍,他们就能真正感受“人”字形线路的妙处了。

三、多媒体的使用要因文体而异

不是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适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一般说来,知识类、说明类的文体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比如《恐龙》《秦兵马俑》《莫高窟》《海底世界》等文章。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由于文本的主要内容是在讲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而学生显然对西沙群岛的了解十分有限,这时候对多媒体的应用便十分重要。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对西沙群岛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容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美学意识。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就应慎用多媒体。现实的文学作品教学常常是不加思考地乱用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以至于每篇课文都有一个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美其名曰: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殊不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恰恰堵塞了学生自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为阅读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对话。

篇9

关键词:日常生活;用品;审美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65-01

当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与以消费为手段刺激经济发展二者结合在一起时,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改变了。从19世纪的社会生活所呈现的审美主义和日常生活的对立,到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与审美主义的大融合,“审美”一改往日与现实生活隔离的艺术之面貌,而一跃成为造就现实、推动现实、支撑当代社会快速运转的根本动力。

一、对“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等相关观点的阐释

首先从“日常生活”说起,国外卢卡契、列斐扶尔等人的著作中明确提出“日常生活”的概念。“西方创始人卢卡契在其专著《审美特性》中探讨日常生活。他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是第一性的,如果我们把日常生活看做一条长河,那么科学和艺术这两种更高的精神形式都是从这条长河中分流出去的。在确定了日常生活的第一性地位的基础上,卢卡契又多次强调了日常思维同原始观念活动的内在关联,从多方面指出日常思维图式与原始思维图式的一致性。”这是对“日常生活”的理论意义探讨的初始状态的概括。强调了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提醒人们日常生活的存在意义与人们的态度、认知和观念有直接联系,暗示人们应如何面对和重视日常生活。这对追溯艺术的产生和解读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启示。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概念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于1988年提出的,并在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和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中得到阐述。沃尔夫冈・韦尔施关注审美现代性,在《重构美学》中通过美学来阐释“日常生活审美化”。他认为当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普遍的审美过程,见于现实的都是空间和经济策略,是出于经济目的,商品销售与美学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从内涵到外延的转化,内容到形式的转化,是无功利性审美(精神审美)向功利性审美(物质性审美)转化,在消费社会中对形式的强化和复制出现日常生活的审美疲劳。他还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首先是浅表的审美化,此外还包括了人们意识层次的深层审美化和主体的塑造等意义。在这个突出的层面上,审美化意味着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用审美眼光给现实裹上糖衣。在文中韦尔施说:“拿破仑早就指出,崇高与滑稽不过是一步之遥。”这是对传统美学理论体系的现代性思考,是对历史问题的现实反思,是学术界中“向前看”的“重构性”思想。

在《实用主义美学》中舒斯特曼认为,在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理论构想,也是一种实际存在,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现象。他说:“艺术在日常生活实践之中的解放和重新整合,不可能仅仅通过高级艺术自己根本改革的尝试行为而实现。”“我将不再谈及艺术和艺术批评中的伦理――政治,而是致力于它那更有意义的另一面,即伦理学的审美化。如果用一句话来勾勒这个观念最主要的方面的话,那就是:在决定我们对怎样引导或塑造我们的生活和怎样评估什么是善的生活的选择上,审美的考虑是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也许最终是最重要的。”在这里,舒斯特曼是个现实主义者,不同于艺术高于一切的目中无人,他更主张在创作或评价之前以生活的名义先进行审美考虑。这无疑更贴近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用品是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以人之智慧凝结而成,将人对自然的欲求以物来承载。日常生活用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实用需求的使用价值,而且同样具“美”的因素,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从原始人用树叶蔽体开始,人就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用“美”的规律来进行劳动与生产,而且将对“美”的观念与任何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今天所见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文物,如彩陶、漆器、玉器等,在当时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正如童庆炳先生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古时候,中国的仕宦之家,衣美裘,吃美食,盖房子要有后花园,工作之余琴、棋、书、哂不离手等等,这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吗?

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分析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中以一种“审美态度”进行观察、思考和执行。人们越来越注重使用功能之外的“审美功能”,比如说穿着需得体讲究、生活空间要美观舒适、生活用品最好能时尚且跟得上潮流。总之,人们对美的需求在增加、对美的范围在扩大,存在即美。 正如德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韦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美学的勃兴。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出人们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美学来处理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且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下,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我们的新生活世界在这种审美文化下建构出来,同时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也在这种审美文化中被重新塑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人本身的发展:主体上追求赏心悦目的形体而去健身、美容,客体上追求舒适的住房、气派的轿车。虽然需求各不一样,但是内在审美性因素是不变的,并且是随社会的进步而变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资极大膨胀的社会,生产者通过多种传播媒介使数以千万计的花花产品从天而降,大到房屋汽车、小到衣帽鞋袜无不以新鲜面孔闪亮登场。当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着这些携带者审美因子的产品的狂轰乱炸时,即使不做为一个消费者,在耳濡目染中多少会接触产品中关于“美”的宣传,并且也会受之诱导以“美”的要求作为评断标准,即买还是不买。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以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下,虽然当时的日常生活用品依然在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双重标准下制造出来,但是它作为制作者内在审美趣味的载体,流露出的美是带有个人化特征的、小众性的、以及无功利性。而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目的而促进销售则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取悦消费者上。如何用审美的眼光来包裹现实,如何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最终来打动那第一眼的注视。韩国餐具设计师Kim Sang Mi在设计Claymini系列时就说到:我点点滴滴的设计都在消费者看到的一瞬间中体现价值与否。“随后此系列陶瓷家居用品在100% design上展出,这一系列里不仅有碗,盘子等餐具,还有台灯,所有产品都具有简单美观的造型和光亮的表面。”可以看出当代产品中所涉及的美是设计师针对广大消费者而涉及的,是功利性的。

三、对日常生活用品审美化的反思

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容质疑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审美不再是小部分人的特权,而走入平常人的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解了艺术与生活、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界限,融合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这样的结果使得审美大众化、世俗化和生活化,使之为一切普通人所用及所有。

但是,任何事物都摆脱不了正反两个方面对它的相互作用。“在消费时代,不管商品本身是什么,无论是胃药、洗洁精还是洗发水或者是香烟,它的品名、包装、徽标、形象、广告等构成的意义图景都总是美的或力图美的。”无可否认的是,当代设计师“在决定我们对怎样引导或塑造我们的生活和怎样评估什么是善的生活的选择上”,所进行的审美的考虑是细致的,乃至极致的。只是这种美并不是为了纯粹的审美目的,它千方百计地是要指向商品自身。就如前面所说,它是为了区别自身与其他、诱导消费者选择,旨在促进销售以获取利益,即功利性的审美。尽管它作为一种现实给人们带来感官上和使用上的享受,但是机械复制下的美的承载物很难在时间和空间上持续存在,甚至某些审美活动也因其偏离正确的艺术价值取向而让人错愕。当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日渐模糊的时候,我们在得到美化了的生活后是否还能记得对真正艺术的追求吗?在普遍化的审美情趣下,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日常生活来体现艺术是对生活的超越呢?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5.

篇10

早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寻求艺术变革、生产范式转型的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文化表征就以强调个人生命经验表达、释放文化想象张力的书写形式,出现在了一些颇具梦幻色彩、先锋意味的动画影片之中,如《101忠狗》(OneHundredandOneDalmatians,1961)、《森林王子》(TheJungleBook,1967)、《黄色潜水艇》(YellowSubmarine,1968)等,在言说契约精神、自由、公正等价值语义的基础上,又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思辨、自我成长,彰显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图景的体认与追寻,为其后后工业时代美国动画电影的主体身份建构,奠定了基础[1]。而作为后现代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后工业文化在好莱坞动画电影文本中的呈现、并渐次成为一种人文情怀与美学符码,则是在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语境形成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占据消费主义话语中心位置,逐渐成为当代美国文化群落中颇具象喻张力的人文景观。依托新技术产业作为增加经济价值的物质基体,后工业时代使人类中心主义、发展主义进入了新的井喷期。而由此衍生的后工业文化,同样具备与后现代主义趋近的颠覆性、多义性、同一性等一系列复杂特性。同时,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西方当代新思潮的荡涤,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后工业文化内核的生成与演变,从而使其“有别于前工业化时期的传统文化,更不同于现代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化,而是高度的商品化,并应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2]。而动画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衍生物,也不可避免地与后工业文化语义建立了映照关系。尤其是具备高度敏捷的市场嗅觉的好莱坞动画产业,开始将后工业文化进行重新编码与再解码,围绕“自我再造”“回跃”等后工业文化生态的核心价值,对长期留存于美国动画电影序列中的工业美学意象、人文能指,如都市、工厂、汽车以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英雄主义等,进行了更具时代文化投射性的阐释。而后工业文化所释放的巨大的发展张力与合力,也促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好莱坞动画工业,开始充分吸纳异文明中的美学意象,如阿拉伯世界的神秘主义,东方的禅意、道家理念、物哀意蕴等,与西方文明中的主流意识进行耦合,催生出了包括《阿拉丁》(Aladdin,1992)、《狮子王》(TheLionKing,1994)、《玩具总动员》(ToyStory,1995)、《埃及王子》(ThePrinceofEgypt,1998)、《花木兰》(Mulan,1998)、《海底总动员》(FindingNemo,2003)、《功夫熊猫》(KungFuPanda,2008)等在内的流播全球的动画巨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具备症候性的观影现象与文化讨论。与此同时,根植于西方文化母体之中、言说美国核心价值的影片,也仍占据着好莱坞动画电影输出量的主导地位。其与吸纳异文明元素的影片彼此映照,共同建构了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后工业文化景观。在多样化呈现后工业文化符号、表达文化消费诉求的同时,好莱坞动画电影也并未忽视对人类生存主题的表述与探索。在上述带有后工业文化表征的动画电影文本之中,都折射出了对于“自我再造”(Selfreconstruction)与“回跃”(Ricorso)这一对核心语义的多重表述,以兼顾浪漫主义想象与写实主义审视的视点,全方位彰显创作者对成长、死亡、自我救赎、阶级和解等人性亦或社会议题的言说,完成了自我实现、自我满足之间的充分衔接。所以,后工业社会可以视作是具备高度发达、富足的产业经济与社会生活等突出特性的文明形态,并建构起了极具开放性、包容性、多变性的空间场域[3]。而由这一物质的“庞大之物”所催生出的后工业文化,则与好莱坞动画电影实现了跨文化层面上的聚合,以对在地文化、他者文化进行重新编码与解码的形式,生成了指涉更为丰富、多元的美学符号。通过对主体文化进行继承与革新,重新审视并对“自我”进行再创造、再超越,当代好莱坞动画电影的美学思维与表达策略,也在整体上显现出重现历史记忆、高扬未来想象理念、注重跨文化主题言说等表征,由此也能与后现代、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形成紧密对接,从而进一步凸显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媒介功能与社会价值。

二、后工业文化视野下好莱坞动画电影美学的边际延伸

(一)他者文化意象的聚合呈现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欧洲文化曾对好莱坞动画电影的美学思想、表达方式,产生着基础性的影响作用,使其在审美意象的形塑上,往往都会围绕教堂、王宫、航船等极具代表性的欧洲文化符号展开故事书写,以表述威仪、忠诚、自由等价值语义。而随着移民文化的形成打破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单一格局,西方文明之外的“异文明”,如黑人文化、印第安文化、阿拉伯文化、亚裔东方文化等,也开始在美国社会涌动,并逐步成为好莱坞动画电影美学中异文明的标签符码。其中,与美国民族独立、建立现代国家、施行民主政治等历史记忆紧密联结的黑人文化,最早在好莱坞动画电影文本中形成了符号序列,其通过被塑造成忠厚仆从、社会底层人物等固化形象,一度成为彰显白人文明优越性的点缀物与投射物。而在倡导开放、包容、多元的后工业文化潮流的激荡之下,黑人音乐、舞蹈、歌谣等文化符码的艺术价值与商业潜质,得到了好莱坞工业的重视。如以黑人公主为主角的奇幻动画影片《公主与青蛙》(ThePrincessandtheFrog,2009),就通过打造基于奥尔良黑人文化社群的想象空间,聚合了涂鸦、说唱、灵歌等多种黑人文化意象,营造了颇具冲突张力的美学体验。在此基础上,影片也得以从隐性层面去指涉族群身份、权力秩序的更迭与转换,由此折射出“去白人中心化”的演变趋向、表达异文明与他者文化的话语诉求[4]。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后工业文化同步生成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以跨地域、跨文化的发展诉求释放出巨大的推力,驱动好莱坞动画电影将呈现视野延伸至全球范围之内,由此衍生出了以异文明符号为书写主体的影片。如基于伊斯兰文明母体、描摹阿拉伯世界民间神话图景的《阿拉丁》(Aladdin,1992),重现埃及古国历史文明、言说西方宗教文化意志的《埃及王子》(ThePrinceofEgypt,1998),寻求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与东方文化理念超越性对接的《花木兰》(Mulan,1998)、《功夫熊猫》(KungFuPanda,2008)等,都通过集中展现具备辨识性的他者文化符号,完成了对于异文明美学能指的多样化呈现,加强了传统美学所指与现代美学意蕴的跨越融合。也正是在吸纳异文明、建构他者符号的过程之中,好莱坞动画电影也得以进一步打造其极具张力的后工业文化美学空间。

(二)基于主体文化的“自我再造”

在不断吸纳异文明美学元素的同时,好莱坞动画电影工业也始终强调对于主体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基于后现代主义所鼓吹的颠覆主流逻辑、打破威权秩序等变革理念,后工业文化将召唤新的、多面向的“自我”作为核心,逐步建构起了质疑、挑战以及更新“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话语体系[5]。而以后工业文化作为精神母体之一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也在平衡影片娱乐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同时,将一种具有“保护性反讽”的美学主张进行张扬表达,以狂欢、戏谑、消解等多种叙述方式,去解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英雄主义等美国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能指,尽情书写个人生命经验,深度询唤个人主体意识,将新生的多样化的“自我”表述,导流进入主体文化的庞大基体之中,从而在隐性层面言说正向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以试图缝补文化想象与现实图景之间的裂隙,强化情感与民族身份认同,由此也在夯实与更新民族文化主体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了全新的“自我”所指。如《怪物史莱克》(Shrek,2001),以夸张、癫狂、荒诞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格调,诠释审美取向的多义性,刺讽“经典式”(Classical)的美学意象,围绕自信、自由、奋斗等个人主义的核心语义展开复调叙事,以戏拟风格去象喻西方文化所谓的开放性、包容性。《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2005)则运用意象拼贴的表现手法,将颇具美学冲撞感、对比性的物象进行聚合呈现,以纽约中央公园的动物所代表的“自然文明”逃离“后工业文明”为视点,聚焦作为每个独立的“自我”的动物们的生存诉求,审视了生态哲学理念与发展主义之间的冲突,以竞合作为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方式,隐喻表达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在世界生态危机议题中的话语意志。而近年以来的《无敌破坏王》(Wreck-ItRalph,2012)、《疯狂动物城》(Zootopia,2016)、《寻梦环游记》(Coco,2017)等构筑“美国梦”想象景观的巨制,也无一例外地采用戏拟、象征等表达方式,尝试以后工业、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逻辑,去诠释个人生命经验与价值的全新涵义,力求借助形塑差异化、多样性的“自我”符号,去消解传统美学符号的陈旧表征,生成更具时代文化特质的审美肌理,不断丰富、变革主流意识形态的内生力,从而进一步强化美国主体文化的社会辐射力与牵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