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 2001 年到 2100 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 2050 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1.“人口红利”的衰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压力加大。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3.个人消费减少。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1.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2.研究延长退休年龄。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
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1.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2.加快相关立法。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3.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4.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 2006-02-23 .
篇2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如何使老年群体“病有所医、医有所保”,保证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安全运行,成为了医疗保险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社会负担及社会负担成本不断加大,用于老年参保职工医疗的费用不断增加,以致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预警风险。这种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预警风险及对策,推动其稳定、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为医保基金带来的预警风险
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医疗保险费用逐年增加
在企业改制的影响下,退休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医保基金随之也逐年增加。医疗保险的服务以“低缴费、高待遇”为标准,但是在退休人员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根本实现了这种这种规格,成为了医保基金的一大隐患。
退休人员患病率逐渐增长
据卫生部门调查,退休人员患病率逐年增长,尤其慢性病。实际山,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病每年3000元即可。但是有些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让一些不该住院的患者住院,另外也有一些患者本可不必住院,但是也挂号住院,仅这一项就增多了数万元的医保基金。再加上大病、特殊病等,支付出去的医疗保险基金必定是大数目。
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
人口老龄化严重表示着我国人均寿命逐渐延长,退休人员享受医保的时间有所增加,以致医保基金增加,另外,许多医疗机构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出了新的医疗方法、新药品等,增加了医疗费用。由此可见,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医药市场的进步,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健康,也增加了老年人口的医保基金支出,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规范行为导致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
部分医院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如不该住院的患者住院、误导消费、使用目录外药品、分解收费等,这些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导致了不合理医保基金费用的支出,为医保基金的运行敲响了警钟。
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医保基金带来的预警风险的措施
适当提高医保基金缴费标准
由于当前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为了切实发挥出医保基金的积极作用,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医保基金缴费标准,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医保基金的收入。如,将医保基金实际的缴费年限提高;增加每月缴费标准;提高退休人员大病、特殊病种缴费数额;调整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等等。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加强疾病预防
其实,很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为此,应加强健康医疗知识宣传,帮助退休人员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做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减少退休人口得大病、特殊病种的机率。另外,还要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因为许多疾病的诱发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进而减少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加强政府职责,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在医保基金制度颁布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压力,需要政府加大干预力度,以应对当前形势。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在医保基金制度运行中的地位和职责,并针对当前形势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按照退休人员参保人数为医疗保险增加相应的资金补偿,并切实发挥政府在疾病预防、健康保健方面的作用,降低退休人口患病率,进而实现节省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纠正不规范的医疗行为
在医保基金大力实行改革的当下,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加大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规范医疗机构行为,一经发现某些医疗机构有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可取消其资格。同时,可以通过签订服务系协议,将医疗保险机构与定点医疗服务是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指导患者掌握健康的医疗知识,让参保人员从中获益,进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降低医保基金制度运行的压力。
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减少医保基金支出压力。社区医疗服务,可以分流高级别医院的常见疾病,将普通的疾病下放到社区,另外也可以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工作,进而控制退休参保人员医疗费用逐年增加的态势。
结论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改革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步入老龄化社会比较早的发展中国家,这也与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享受了三十多年的人口红利之后,我国终于进入了人口红利的拐点,老龄化社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口红利为我们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已经习惯了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现在老龄化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仅会减慢经济增长,还将使我们养老保险面临很大压力。
人口老龄化是对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动态上升趋势的描述,它是反映特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一种概念。按国际通用标准,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称为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及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2005 年底达13 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步入老化型,由于中国人基数很大,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业将越来越快。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成因:
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现在老龄化人口(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3.26%,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8.87%,随着婴儿潮人口的不断老化与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还将有所加速。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
(二)退休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
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已经是72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不断发民,人均寿命越来越长,这意味着退休寿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
(三)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劳动保障部数据显示,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由2005 年的月人均 714 元增长到2010 年的1200元。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应对措施
(一)整合贯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覆盖面
目前还需要尽快解决的是农村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与城市的对接。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使其与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模式的接轨。
(二)提高保费遵缴率
第一,应该从社会保障立法、规范管理流程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保费遵缴率,以保证养老金收支均衡。第二,建立鼓励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激励机制,同时建立综合管理和有效实施的机制。
(三)调整养老金给付标准
通过人口和经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建立科学的财政和养老金收支平衡的预警和监控体系,一方面可以确保养老金制度的长期财务均衡,另一方面可以为老年人口提供适度的经济保障。
(四)适时适度提高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
目前,退休年龄增加5岁,中国的退休人口将减少三分之一,在相同的给付水平下,养老金支出可减少三分之一。
(五)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做实个人账户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性,社会统筹部分基金现收现付,只有个人账户内的积累额才是可以适当考虑保值增值的。只有切实做好个人账户,杜绝“空账”,才能有效保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
(六)推广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政府可以实行让税政策,鼓励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实施私人养老金计划。如果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能够在养老保障的总替代率中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么政府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就有降低的空间和可能,从而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骆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J】.财经论从,2006
[2]林毓铭.充分认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空账”向“实账”转化的长期性【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03)
[3]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4
>> 我国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探究 浅谈我国老人的空巢危机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 基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 我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 我国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城市丧偶独居老人的日常照顾问题探讨 近几年我国空巢老人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责任制建设研究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和消除路径 赡养福利与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的子女精神赡养 我国空巢老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三线城市空巢老人社区照顾服务模式探讨 城镇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研究 我国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应对措施分析 我国农村小学“空巢”现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R].2015-05
[3]王喜太,马凤领,邹华.我国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下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13(4)
[4]Michel Jean-Pierre,Robine Jean-Marie,Herrmann Fran?ois.Tomorrow, who will take care of the elderly? The oldest old support ratio[J]. Bulletin De Lacadémie Nationale De Médecine, 2010, Vol.194 (4-5), pp.793-804
篇5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篇6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财税法;人口老龄化;分配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社会逐渐形成,判断一个国家人口的未来的趋势,离不开对该国人口结构的分析。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人种、宗教、职业、收入、民族、家庭人数等数据都可以成为人口结构的划分标准,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性别和年龄结构。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的总数为133927万,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7390万人。0-14岁的人口为2.2亿人,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60%,然而,老年人群却呈现出扩大的态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据预测,当我国人口总数还是在14亿左右,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至4.11亿,20-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6.96亿,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30%左右。而且还在呈现一种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国情
老龄化是许多国家都在面临的问题,然而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同,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也不同。对于一些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人均GDP一般已经达到2万美元以上。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人均GDP为1万美元。也就是说,发达国家都普遍是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老龄化必然会降低一个国家的财富生产值而且还会拉高国家财税支出,但如果这个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便可以为老龄化危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使得国家可以从容面对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然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仅在3000美元左右,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老龄化社会中财税法分配的必要性及理论困境
老龄化给我国社会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由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实力还不强,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财政压力的同时,原先积累的各种矛盾可能会在本来就不完善的财税格局中凸显。
(一)财税法是财富分割的必要手段
财税法是专门解决在国家机关参与下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有关问题,以及公共社会经济中的资源分配和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财税法波及面较为广泛,与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体相关联。因此,在研究分配问题的时候,财税法始终是无法逾越的法律法规。为了达到社会正义的目的,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在调节分配中解决社会问题,是财税法的重要目的所在。正因为如此,财税法作为“财富分割的利器”在现代社会的分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老龄化背景下财税法的基本理论困境
1.对分配正义的狭隘理解在现代社会的法制国家,公平原则如同税法的灵魂所在,是在国家机关运用税收手段干预社会生活所必要的前提。从英国《大》到法国《人权宣言》均有相关规定“赋税应该在全体公民之间,按一定的方法作平等的分配",公平原则在税法发展中是很重要的。然而普遍对于平等分配,普遍的理解就是,要体现出系统化的公平,不仅横向要公平,纵向也要公平,也就是说要达到一个公平的广度,让所有阶层的人民都能感受到。然而实际上,税法的公平不劲仅体现于当下,还应该关注较长一段时间内税法制定和实施是否存在不公平的地方。长期公平是以短期公平为前提的,因为长期的公平是建立在一个一个短期公平的基础之上,而短期公平的最终结果正是为了促进长期公平,也就是说短期公平是长期公平前提。所以,面对公平问题,测算的时间并非只有固定的一个时间,而是一个变动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财税法中的分配正义不仅要体现为当下的公平,还要考虑代际之间公平问题。2.对创新价值不够重视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创新不足,日本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代表型企业,如索尼、东芝等都是产生在日本进人老龄化之前,如今日本企业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老龄化现象,整个社会创新力不足,创业欲望低。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我国应该调整法律的价值取向,将鼓励创新、鼓励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长期坚持。财税法自然也不例外,可以将鼓励创新的精神融人财税法的所有税种之中。
三、老龄化分配危机下财税法的应对措施
(一)实施劳动力储备计划
1.劳动力储备计划理论支撑劳动力储蓄计划以基本的家庭为单位,采取综合、多样、灵活的手段鼓励家庭养育劳动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财税法律手段。对于生育和养育孩子的家庭,其承担的各项支出和损失包括:家庭为养育儿童所支出的生活费、医疗费、卫生费、教育费等;选择生育并养育儿童的妇女因此而放弃的就业收益、升职收益等。这些支出和损失的收益,传统上被认为是家庭的固有事项,与公共财政无关。但家庭的育儿成本并非无关公共财政,只不过在不同形势下采取不同的法律手段而已。当需要控制人口数量时,家庭育成本不需要上升为财政法律支出;而在劳动力已经出现短缺迹象,生育率已经严重下降的情况下,这部分支出就应该显现其“公共”的特性,进入财税法律考虑的范畴。2.劳动力储备计划纳入财税法体系具体设想首先,伴随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推进,个人所得税法面临巨大的改革契机,即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要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度,对已婚夫妇来说,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相对更为合理,也就是夫妻合并申报纳税,相应的家庭生活成本也就应该合并扣除。在可以扣除的家庭成本中,应该及时将生育和养育的成本纳入扣除范围,初始时可以扣除基本的产前检查费用、生育医疗费和养育儿童的社会平均支出,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适度增加扣除的额度,或者更为精确地实现其他必要费用的核算和扣除,如儿童大病医疗支出、儿童保健费用等。其次,通过立法实施专项的财政支出以降低家庭育儿成本。比如,增加公立幼儿园的建设或者对私营幼儿园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以降低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鼓励开展并推广已育妇女的职业在培训计划,支持灵活的就业形式,使普通家庭不再面临因为生育而失业的困境等。
(二)完善养老保险的路径选择
1.当前财税法对养老保险的基本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5条规定:“企业按照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视野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或者职工支出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也就是说,从税法的角度而言,当前对养老保险的基本态度是:对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承担的部分和个人缴纳的部分均可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对于补充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不允许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企业缴费部分,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对于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由个人自愿投保,即以税后个人收入缴纳保费,自然没有任何税收优惠。可以看出,我国税法在处理养老保险问题时,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安排,而是采用最基本的思路,对于鼓励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意义不大。2.财税法律理论视野下的养老保险路径选择我国当前的财税法律对于养老保险的设计较为简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老龄化的社会趋势下,大力发展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实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采取了一系列的健全职业养老金计划,以保证老年人退休以后的资金来源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台的《国内税法》第401条推出养老储蓄延期征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家的养老政策。澳大利亚在90年代初结束了国民年金计划,推出超级养老金的法律年金法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这两个计划也使得澳大利亚从容地应对了老龄化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我国可以借鉴。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弹性退休制度 人口老龄化 退休年龄
一个国家的退休政策是要随着社会的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的。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应对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有关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信息,由此引发各界关于退休年龄调整的广泛研究和热烈讨论。
国外退休制度改革情况及国内改革争议
目前人口老龄化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为了减少养老金账户的压力,在退休制度改革模式方面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美国取消了强制退休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弹性退休制度,国家只规定最早的退休年龄为62周岁,最晚的退休年龄为70周岁,何时退休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德国实行的是拥有部分选择权的退休制度。劳动者在退休后可以选择参加半个工作日的工作,既可以让退休者有一个心理过渡和适应期,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些养老金账户的压力。
国外的改革经验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结合我国国情,关于退休年龄制度改革模式的探讨也日益热烈。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主张保持现有退休年龄不变、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建议推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三大类。
延长退休年龄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是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没有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延长;二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现状所带来的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延长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三是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养老金的压力;四是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保持现有退休年龄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确定退休年龄应主要考虑养老保障和就业两个因素。就目前来看我国预期寿命的提高幅度还很小,并且我国劳动力资源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和失业压力,因此改革的时机还不成熟。
推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当前的退休制度下受教育年限越长其所参加实际工作的时间就越短,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然而一刀切式的延长退休年龄又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相冲突。
我国退休年龄设定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已达到7%,这表明我国人口结构已转为老年型。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2%,到2050年达到峰值为23%,步入超高老龄社会。社会老年人比例加大,能够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比例大幅减少,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做好未来劳动力不足的应对措施。对原有的退休年龄制度进行改革可以有效化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产生的压力。
(二)人均预期寿命
根据20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3.8岁,其中女性预期寿命为75.6岁,男性预期寿命为72.1岁。而1980年时我国男女的预期平均寿命为66.3岁,其中女性为67.8岁,男性为64.8岁。这说明过去30年间我国人口预期平均寿命提高了7.5岁,其中男性平均提高7.3岁,女性平均提高了7.8岁。根据联合国的人口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10版》的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将有望达到82.3岁。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的显著提高为退休年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三)养老保险基金储备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75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9.15万亿元人民币。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刚性,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为了保证退休者的退休待遇只升不降,养老保险基金储备必然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养老金的缴费人数,使养老金的收入规模减小。另一方面退休者从缴费者变成了养老金待遇的享受者,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大大增加。这种收少支多的状态大大加重了养老金的负担。
(四)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
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而影响到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劳动环境越好,脑力劳动的程度越高,劳动者所能持续工作的年限就越长,退休年龄就越晚。所以在制定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岗位的劳动者的特点做出正确的预判,以保证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五)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在长期劳动力市场上,退休年龄往往是政府用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重要手段。当年我国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员人数大约为每年1000万人左右,而市场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概为800万个左右,供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将更多地挤占其就业岗位。退休年龄是个敏感话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因此退休年龄制度设计中既要考虑已就业人员的现实利益需求又要减少对未就业人员的负面影响,以小的改革成本换取高的改革收益。
我国推行弹性退休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等方面具有某种较为灵活的选择弹性空间。
(一)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配置
首先从人的生理条件看,不同的劳动者即使处于同样的年龄阶段,身体状况不尽相同,其人力资本存量也不尽相同,对能够提供的社会服务质量自然也不会相同;其次从职业分工方面看,不同职业的特性不同,从业人员的职业衰减期和职业巅峰期也有差异。从事技能型和一般性工作的劳动者社会服务周期较短,一般呈现进入劳动领域早、离开劳动市场也早的服务特点。而脑力劳动者,如教师、医生等由于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物质投入进行培育,所以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晚,如果简单地按“一刀切”方式制定法定退休年龄制度,既不经济,也不公平。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退休政策的制定按照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的个人体能状况和个人意愿制定。有利于劳动者理性地对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其人力资本回收期也可以相应延续,能够较大程度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缓解养老金制度面临的财政危机
退休年龄的制度安排是影响养老金收支状况和社会福利负担的重要内生因素。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年年增大,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是弥补养老金缺口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适当延长工作年限,增加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资金总额,更好地发挥统筹账户的代内再分配功能,不仅如此,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和给付年限的相对缩短。如果劳动者延迟停止工作,可以为社保基金继续缴费;如果劳动者延迟领取养老金,可以暂时减轻社保基金的给付压力。虽然劳动者在延迟退休以后,政府将提高其养老金作为奖励,但实际上该劳动者领取养老金的剩余时间缩短了。总的效应是有利于社保基金增收节支的。
(三)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
退休年龄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制定和推行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利益诉求的影响。未来的30年我国将面临老龄化社会加速、“人口红利”消失、就业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的重重考验,如果继续沿用现有的退休年龄政策则无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冲击,如果实行刚性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则会对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威胁。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与延长退休年龄相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难局面,达到各方面利益诉求动态平衡的理想状态。
(四)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将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效应,这其中包括:劳动力比重下降、产业工人短缺、用工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枯竭等。这种严峻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使用,在解决“就业难”的同时解决“招工难”的两难问题,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注重提高劳动力质量。让更多拥有智力资本和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延长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将智力成果尽快转化为物质成果,并且可以大大节省劳动者新老更替带来的时间成本,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国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一)制定清晰的弹性退休制度实施路径框架
养老金支出过高与就业压力过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退休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缓解养老金支出过高的问题就应该适当提高退休年龄,而一旦这样做就会给就业市场造成冲击,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现象的加剧,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所以对于退休年龄的改革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要再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充分评估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将这一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鉴于此,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要设计清晰的实施路径框架,渐进性地稳步推进。例如,可以以平均每5年2岁、每5年1岁的幅度适度调整女性与男性的退休年龄,到2025年末女性的退休年龄升至60岁,男性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3岁,逐步实现男女同龄退休。当然,这只是一个调整范围的设计,具体个人退休时间的选择应该交由劳动者个人决定。
(二)弹性退休制度设计要公平、合理
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要以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各种利益集体的利益需求,使公共资源的再分配更加有效率,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分保障每个劳动者都享有退休的权利和相关利益;第二,权利和义务必须对等;第三,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要有助于增加中下阶层的劳动者改善收入状况,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效防范社会结构固化风险。
(三)充分发挥制度的弹性特点以给予当事人可选择权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必须要考虑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退休年龄的延迟与当事人意见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呈相对刚性,缺乏灵活的变通,因此在调整时会出现意见不一。针对这种现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应当借鉴美国的改革方式,实施弹性的退休制度,给予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使之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这样可以减小退休年龄的延迟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使退休制度改革不必受到太多阻碍。
参考文献:
1.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1(1)
2.饶茜,江文昶,姜宇.提高我国养老保险退休年龄的相关研究—财务平衡下对缴费率影响的定量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1)
3.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4.朱正威,刘慧君,肖群鹰.中国退休返聘公共政策环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8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重要性
随着现在医学体系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医疗水平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提升,医院的护理水平相较于以前也更加科学完善。然而,由于护理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在手术室的护理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危害患者健康的安全隐患,这些潜在的安全威胁可能会不利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严重甚至可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因此,为了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为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做出保障,医院应当对现有的手术室资源进行整合,从优化护理的管理措施出发,逐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服务水平和自身的责任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老年护理安全事故的产生,树立医院优秀的护理形象。
1 我国人口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医疗、卫生的不断推广与普及。据统计,2013年人口普查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人数为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养护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
2 老年护理的重要性
2.1是社会品德的体现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1996年我国老龄协会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此战略目标主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①老年人个体健康;②老年人家庭健康;③老年群体整体健康;④社会环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共同努力。
2.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身体衰退的信号。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降低、功能减退、以及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感觉及平衡功能减退,容易发生跌倒交通事故烫伤等意外。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手足协调功能下降,生活自理功能降低,所以应该注意保护老年人的安全.必要时可帮助老年人使用日常生活辅助用品。所以和老年人交谈要注意语调、语速、语言的选择。同时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比如进行健康运动,营养膳食及自我保健等方面的指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2.3当前老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老年护理人员素质低 由于传统护理理念的影响,很多医院拥有的护理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服务水平和责任意识不高,对于护理学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够了解,对于应对老年护理的突发事件中也缺乏一定的应急和判断能力。所以,正因如此,部分护理人员往往会在老年护理中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手术未能顺利实施,比如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导致的手术必须物品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对患者病情了解导致延误手术等。
2.3.2老年护理知识不明确 有些护理人员不够细心可能导致用药存在一定偏差,弄混外用药和静脉药的标识,输血输液的查对不严。患者询问时执行的口头医嘱存在一定偏差,给药种类或者剂量出现一定偏差。在仪器使用方面,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定期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维修保养,手术前未能及时对大型手术仪器进行试机,严重时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仪器临时出现故障。部分护理人员在电刀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熟练,容易造成手术过程中电脑的电极黏性不够,固定不稳定,可能导致电刀脱落造成患者的电灼伤。
2.3.2老年护理管理不细心 部分护理人员护送老年患者回监护室时,动作不够细心往往容易导致病患者感到不适。如: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在老人手术前后认真清点手术用品,未能完整记录手术当中需要的手术用品,未能做到仔细核对每样手术用品,确保数目不出差错,确保不将手术用品遗留在病患体内。部分护理人员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记录往往出现差错,在管理和行动上都不细心,出现许多涂改情况,极易造成医疗纠纷。
2.4老年护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2.4.1加强老年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医疗改革已经渐渐普及,这就是为了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护理服务专业理念的提升。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做到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医疗和护理理念,有效减少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老年护理的水平,降低潜在的安全隐患,医院应当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的护理理念,并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新的护理理论知识,学习新的护理技术,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其次,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强化,坚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需求和意愿。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提升整体的护理水平。同时,医院可对手术室内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让所有护理人员树立起患者安全第一的安全观念,做到严格实施老年护理中的各项工作流程,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手术室内安全事故的产生。
2.4.2加强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宣传 医院需加强对护理人员药物学相关知识的培养,坚决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先认真核对剂量和浓度以及药物的正确用法,对于术中口头医嘱,要做到让护理人员复述一遍正确无误后再告诉患者让其执行,并能坚决保证外用药和内服的标识完全分开。对于需要输血的病患,要让护理人员和主治医生共同核对病患的基本资料以及所输血型的保存期和血袋的破损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后,才能对于病患进行输血,并密切观察输血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减少应输血不当出现的问题。对于仪器使用方面,应要求相关的护理人员了解仪器使用的基本知识。如老年患者手术后,相关护理人员需管理好手术台上的电刀笔及其他手术用具,将手术器具放置于安全位置,避免部分危险器具如高频电刀在非正常使用时造成电灼伤。
2.4.3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 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差,理解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在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该耐心,对于某些易发生的危险事件除了口头告知以外还需要书面告知。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进行个性化教育,从而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4.4采用运动指导的方式 由于老年患者的体质一般比较差,所以不喜欢运动或者存在着运动不足的情况,根据当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个人兴趣,可以提出一些运动的方案,比如慢跑、跳舞和慢跑等一些慢性的动动,进一步增强肺部的供氧量,真正改善血液的循环,但是不能太疲劳,根据个人情况要坚持大概40min/d。
2.4.5进行健康指导 只有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或者双休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指导,比如开展老年压知识的讲座,举办一些义诊方面的咨询,发放相应宣传知识手册,使患者从发病原因和常见症状自我监测之后加强预防措施。同时对于注意事项、并发症状和治疗原则方面对高血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个别一些特殊原因不能到场的进行健康指导或者对于健康指导的一些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采用上门进行服务。或者是采用电话追踪随访的方式,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体验,建立健康档案,直接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距离,真正提高患者各种疾病的认知度,有效地开展护理干预工作。
2.4.6加强心理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存在着一定特殊性,所以在病期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非常悲观、害怕以及沮丧的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患者生活的质量,经过具体情况分析,可以总结出老年人产生不良情者兴奋绪的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因为文化层次比较低,对自己的病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和家人的共同的语言相对比较少,我们一定要患者进行沟通,介绍老年患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其次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然后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让家属主动地担当起照顾的责任,关心患者并,并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检测和提醒,最好能够陪伴在老年人左右。对于老年人吃药这个环节,老年人一定要根椐医生要求进行吃药,不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2.4.7遵医嘱服药 因此,遵医嘱服药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有部分老年患者记性差,常常忘记按时服药,主要靠家属和护士提醒和督促。另有部分患者未能正确服药或对药物的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在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对这部分患者讲解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使患者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2.4.8注重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们需要通过鼓励护士积极参与护理大专和本科方面的学习,通过积极选拔优秀的人才去外出学习,护理部组织相关的人员去带教查房,交流相应的经验,努力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只有拥有本科高精尖仪器的操作,才能真正了解本专业的医疗方面的水平,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并完善自己,并请授课水平高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进行全院性的学习,将带教体会与大家进行相应的分享,从而提高护理能力。
3 结语
老人的护理工作由于具有环节复杂,服务要求高,操作过程容错率低,事件连续性强等特点,对相关的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和及时发现老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及时应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是医院想要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就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想杜绝医院各处存在的问题,必须抓好老年护理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从加强老年护理人员的素质做起。同时,医院需要采取必须的措施,认真执行各项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老年护理中存在问题有高度的认知,并能针对不同老年护理问题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保证医院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进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对患者进行最有爱心的护理,从而有效的杜绝医院护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也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信誉度和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文传凤,李玲.老年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J]. 临床护理,2012,6(13):17-18.
[2]蒋秀华.护理差错分析与防范对策[J]. 求医问药,2011,9(99):8-11.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医疗保险 影响
老龄化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患病人口增加,特别是进入60岁之后的老年人,由于体质衰退和慢性病增加导致健康状况变差,医疗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大幅度上升,这必将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健运行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 人口老龄化对参保人员结构的影响
福州铁路医保中心是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的分中心,主要负责经办福建境内铁路运输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于2003年7月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办的险种有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职工大病互助医疗保险等险种,为参保职工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现有参保单位66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7485人,其中在职职工38770人,退休人员18715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退休人员呈现上升趋势,福州铁路医保中心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参保人群老龄化现象凸现,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日益明显。2003年~2009年在职与退休人员对照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职与退休人员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2009年在职职上净减少2420人,减幅5.88%,呈现负增长;退休职工净增加2493人,增幅15.37%,退休人员逐年增加,参保人员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的趋势已十分明朗。
2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影响
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至关重要。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都产生了影响。
2.1 对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是参保单位和在职职工共同缴纳。福州铁路医保中心参保单位缴费比例为在职职7"32资总额8%,在职职工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退休人员不需要缴费,缴费压力全部转到在职职工身上。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启动以来,退休人员快速增长,福州铁路医保中心在职与退休人员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缴费的在职人数逐年减少,不缴费的退休人员在不断扩大。由于医疗保险新制度建立之前,医疗保险没有相应的基金沉淀,对于在实行医改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主要是靠单位、在职职工共同缴费来负担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因此医疗保险基金要承受巨大的负担和风险。医疗保险基金筹资的有限性与使用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压力,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性。
2.2 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
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个人帐户的划拨,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个人账户按退休人员养老金的5%划拨,高于在职职工划拨比例(在职职工划拨比例不超过4%)。随着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划入退休人员个人帐户的总金额占医疗保险基金的比例逐年增加。二是医疗费用的支出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退休人员健康状况变差,体弱多病,又是慢性病和高危重病高发人群。许多疾病如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随着人类生存时间越长,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同时,由于医学技术的发达,这些疾病又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得到一定的治疗和控制,导致退休人员的医疗需求增加。2003年~2009年福州铁路医保中心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给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造成巨大的压力。根据2009年医疗费用情况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退休人员各类指标进行统计如表2,可以看出,退休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疗费用明显增加。
同时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长率却低于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率,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逐年减少。2009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已经亮出红灯,医疗保险基金要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
3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3.1 提前预防,增强保健意识,防患于未然
随着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的医疗需求增加,控制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重视退休人员的预防保健是关键。通过定期开展体检,使退休人员常见病、多发病的隐患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通过举办各种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增强退休人员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引导退休人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患病的几率,减少大病突然爆发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开支,防患于未然。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医疗费,又能减轻疾病痛苦,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3.2 增强退休人员费用意识,避免过度医疗消费
随着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的医疗需求增加,合理控制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有序增长,增强退休人员费用意识也很有必要。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也给予倾斜照顾,可能出现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意识不强,存在“看病不花自己钱不心疼”的医疗消费心理,同时又缺乏对退休人员有效的费用制约措施,导致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出现不合理增长,甚至出现长期挂床或一人参保全家使用等过度医疗消费现象。
统计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有密切关系,退休人员无论是在医疗总费用、发病率以及人均费用等指标方面,均远远高于在职职工,如表1所示:
3.3 增加退休人员个人帐户的补助,保障退休人员正常就医
退休人员一般患病较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脆弱人群。特别是实行医改前已经退休的人员,在工作期间,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退休后收入低,个人帐户没有足够的用于医疗支出的积累,医疗负担过重。虽然退休人员可以不缴纳医疗保险费,个人账户的金额也给予了适当照顾,但在实际使用中还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对医疗费用的支出。增加退休人员个人帐户的补助,并对医改前的退休人员重点倾斜补助,减轻退休人员的个人负担,保障退休人员能够正常就医,避免出现因病致贫现象,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3.4 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疗成本,保障退休人员合理就医
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医院、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配合。但目前医院体制和药品市场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比如医院的“以药养医”和药品的“虚高定价”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是造成医疗保险基金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彻底解决医院的管理体制、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端正医德医风,做到因人因病施治,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用药,杜绝“乱检查、滥开药、拿回扣”等以医谋私的违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医疗成本,保障退休人员合理就医,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3.5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不合理的基金支出
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在当前医疗补偿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退休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低,(3)鼓风量过大。(4)测孔密封不严,特别是在负压系统采样,大量空气被采进来,造成a值偏高。
6 采样注意事项
6.1 采样前对采样仪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系统检漏试验。
6.2 采样时尽可能地把采样孔附近内外积灰清理干净,采样过程中要十分小心,采样嘴千万不要碰娴道管壁,以免积灰吸入滤筒中。
6.3 监测采样应当在锅炉运行稳定状态下进行,并有々人负责对上况的监督。
6.4 采样嘴和皮托管对准炯气流动方向,偏差小超过5°。
6.5 炯气含氧量测定与烟尘采样同步进行。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 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
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3、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至21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2004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2005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19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3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二)政府积极制定民间养老机构的激励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通过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支持、配套指标建设等,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按机构住院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实际收住老人的运营成
本给予这些机构定量的资助。
(三)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发挥媒体以及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水平人士的作用,向尚未转变养老观念的人介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提供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作用。国家和政府利用自身渠道,普及养老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优势,打消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猜忌和有色眼光。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服务向老年人及年轻人展示进养老院也可以安享晚年,并且借助机构内老年人聚居的优势,宣传老年同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四)政府对民间养老机构合理定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作用上是公益服务的提供单位,但在资源投入上却是私人投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间养老机构也在经历着市场化运作,也就同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风险,为此,政府应该对机构举办者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的正社会外部效应做出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2006.
[2]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7,(10).
[3]张登国.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 上一篇: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 下一篇:安全环保考核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