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0 12: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审计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全面管理、逐级分权原则
首先,各级审计机关应根据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以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级审计机关总体性的审计工作计划或目标;其次,将总体的审计工作计划或目标逐级分解展开,最终落实到科室、小组及个人。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计划或目标得到落实,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如通过当地政府批转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制定监督检查制度和完成审计工作计划方面的奖惩制度等。遵循全面管理原则的同时,还必须遵循逐级分权原则。各级审计机关应根据层次的多少及职责的分工情况,进行各种不同程度的分权,分担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的责任。坚持这一原则,一方面,有利于审计工作计划的统一和完整,使全国上下“一盘棋”,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工作计划在大原则下,充分体现各地的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审计机关为地方政府服务的灵活性。
二、因地制宜(或区域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别甚大,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情况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要充分体现各级各地及各部门的特点,千万不能搞上下一刀切。要充分发挥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现各地审计机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独特风格和特色,以造就审计机关的“多能”形象。
三、主次先后原则
编制审计工作计划的依据,一般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势要求、上级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上年度审计资料以及下级审计机关上报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草案等。由于在各时期、各地区,国家的方针政策、当地党委、政府主要工作重点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应该坚持主次先后原则:关系重大,影响全局,问题严重的项目或单位,应作为主要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计划安排,并必须保质保量完成重点项目计划;对那些问题不严重,关系不大,影响较小的项目或单位,就可以在安排主要项目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再行安排审计工作计划。
四、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原则
在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一方面,要求在一个特定时期的计划中应当包括那些能够而且应当通过这个时期内审计措施加以影响的可变事物,而不包括那些在这个时期内不能有效地加以改变的事物。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计机关条件不成熟,对某些项目无法开展审计,如有的地方审计机关缺乏基本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无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那么,这就要求审计机关不应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二是上级审计机关没有授权的审计项目,下级审计机关不应将未授权的审计项目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等以后年度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后,再列入年度审计计划。另一方面,要求在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考虑审计力量及其变化与审计任务的多寡,在没有力量或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先安排那些重点的项目或单位,不应为扩大审计覆盖面而不顾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的声誉安排“超负荷”的审计工作计划。有计划就要有行动,应尽量避免制订“空头”计划。但是,安排计划(包括长、中、短期计划)时,又应兼顾全局,不应留下审计空白区,也就是说,应遵循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的原则。
五、相互协调、连续一致原则
审计工作计划按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按审计体系分,可分为国家审计机关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和社会审计工作计划;按审计对象分,可分为财政金融审计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计划、行政事业单位审计计划、工业企业审计计划、商业企业审计计划等等。但无论制订什么类型的审计工作计划,都应该遵循相互协调、连续一致的原则,不应互相矛盾,互相脱节,应该避免出现一些项目连续安排几年或几次,而另一些项目却几年都是“空白”,或“长、中、短计划相互矛盾”等现象。
六、指令性为主、指导性为辅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审计工作计划的执行方式上,应坚持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有利于审计工作计划的贯彻落实,因为指令性计划是行政命令式的,一定要服从、一定要执行的计划。而指导性计划的灵活性比较大,是否一定贯彻执行就比较难说了。其次,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评比。因为对执行指令性计划的结果进行考核评比,既全面又较好比较,而对指导性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评比,就不全面,不好比较了。再次,有利于调动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指令性计划好比较、好考核、看得见、摸得着,使大家干有方向,比有目标,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比较好调动起来,而指导性计划在这方面就亚于指令性计划。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坚持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原则与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不矛盾。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七、反馈调控原则
作为一个工作计划,它就不可能“料事如神”,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工作计划,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一切事物都是时刻变化着的。因此,在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必须遵循反馈调控原则。例如:在国家方针政策发生变化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计划也应该有所调整。审计工作是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应随着党的“指挥棒”开展工作,这是不可置否的。
八、奖勤罚懒原则
为了促进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审计工作计划,不致于使计划成为“纸上谈兵”或“草草了事”,在考核评比审计工作计划的执行结果方面,应遵循奖勤罚懒原则,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坚持这个原则,一方面有利于审计工作计划的落实施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促先进,策后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制订审计工作计划,必须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科学的指标体系,以便于各级审计机关实施、考核和评比。
篇2
文明创建是促进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是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综合体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拓展和升华。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升华文明创建,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是企业文明创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层次水平不够高、长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在创建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围绕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工作关系的认识
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上看,文化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意义系统、奋斗目标、精神支撑和发展手段等。当前,干部职工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作为服务千家万户的供电企业,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是行风和社会风气的代表者、体现者、实践者。因此要努力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风尚,其实质就是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风尚,树立起供电人良好地社会形象,可以采取开设以弘扬中华民族道德力量为主题,通过身边人的道德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道德讲堂”,让员工们聆听身边先进人物的故事,接受传统经典、道德模范的精神洗礼,在员工中树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争当模范,更好地服务社会的良好风气。
其次,从为企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上看,文化建设是文明建设的重中之中。文明创建工作的基本功能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如何把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作为企业的财富,最佳办法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如何把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作为企业的财富,让员工在追求工作成就中可以获得精神满足,体验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驱动力。对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个人角度出发来建立价值观念的做法,树立以企业为中心,从企业出发,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职工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如:近年来以劳动模范获得者命名的工作室(服务队),就很好地体现了员工的自身价值,让广大员工感到有学头有奔头。因此通过广泛深入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可以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完成企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增强干部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共同价值理念和目标,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再次,从加强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维护企业稳定上看,文化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必要手段。随着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行为势在必行。企业严格规章制度的管理是带有钢性的行为控制,而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柔性规范。以制度文化保证企业生活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健康有序,是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制度建设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突出公平正义,体现对社会各方利益的协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使文明创建的任务体现企业管理的目标,文明创建的标准融合市场规范的要求,文明创建的机制拓宽企业管理的渠道,文明创建的载体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文明创建的氛围营造企业管理的良好环境,从而使文明创建成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的有效载体,维护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和谐的重要抓手。
第四,从铸造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看,文化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打造出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打造出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国家电网”这一品牌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深深地熔入企业的各种行为中,其面向社会所展示的企业形象中深深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职工心灵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促进企业职工文化、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的干部员工总是义无反顾的冲向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倾尽自己的所能,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恢复供电,2008年南方的冻雨雪灾害给电网造成重大损失,灾害发生后供电人团结一心,举全网之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正常供电,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供电人赞不绝口,并自发的慰问抢修员工,这个时候“国家电网”成为人民群众眼里可以信赖的依靠,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国家电网”这个名称在职工心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从而促进广大员工自动自发的去全力维护这一企业形象。
因此,“品牌信誉”是集文化管理管理、文化营销为一体的企业文化导向,以“内外参与”为核心,引导企业从品牌文化到品牌信誉的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理念、形象、组织和外部沟通一系列的方法和步骤,让社会通过接受企业服务而产生对品牌的忠诚,进而形成一种消费信誉。
二、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促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的,是企业信奉和倡导的能够体现企业价值理念的各种文化。国家电网公司所提出的: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宗旨,要求我们的广大干部员工要把思想统一到“诚信、责任、创新、奉献”这一核心价值观上来,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征公司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只有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为公司可待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只有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广大员工的能力素质,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电力客户,树立供电企业良好地企业形象。
对此,首先要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一般来说,企业文化体系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构成。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精神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企业的核心文化;行为文化是体现企业价值理念,规范企业行为的文化系统;形象文化是体现企业价值理念,展现企业外在形象的标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理念,形成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体系,在我们多年来坚持开展的诸如: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困难群众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得以体现;完善相关制度,寓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于制度之中,规范职工行为;统一规范企业外在形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如:全网统一开展的党员服务队;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职工身心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其次,要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一是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日常工作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企业软实力;二是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体系,找准切入点和工作重点,确定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三是以形象建设、环境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形象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影响、带动全体员工由自发向自觉转变,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共创的目的;四是推进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吸纳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元素,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再次,要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明确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培训制度、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内部网络、文化长廊等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宣传,保证文化建设的顺畅运行;二是开展理论研究。认真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架构体系和操作方法,学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国网特色企业文化体系;三是加强交流,注重实效。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吸引职工参与,把企业文化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中;要深入实际,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经验;要经常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与指导,促进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有序进行。
三、创新企业文化建设途径,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牢牢把握时代脉博,不断探索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常抓常新,增强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一,创新思路,确立企业与员工双赢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支配着从企业管理者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目标是:建设电网坚强、服务优质、资产优良、业绩优秀的“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因此,企业文化创新首要的是价值观创新,一个企业只有奉行企业与员工双赢价值观,为员工提供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等需求的途径和保障,让员工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达到企业和员工荣辱与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通过组建党员服务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困难群众等志愿服务活动,达到统一规范企业外在形象,树立供电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良好企业形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员工们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爱,提高职工身心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放松身心更好工作的目的。同时,企业只有奉行企业与员工双赢价值观,为员工提供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等需求的途径和保障,让员工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达到企业和员工荣辱与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素质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来源和动力,而由于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活动中的领导地位,其素质又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常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单靠哪一门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都难以胜任综合创新的任务,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知识,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管理经验、善于应对各种变化的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并带领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 审计 影响 监管对策。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企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大量的会计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的各部门直接采集,企业内外的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信息。审计环境、审计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由于审计信息化的实现步伐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步伐,使电算化审计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别,给传统审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2.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2.1 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审计人员是通过跟踪审计线索审核有关的经济业务的。电算化会计中,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机内,便以文件的形式存入机内的数据文件。由于计算机采用磁性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处理过程都在机内文件之间进行,使审计人员难以像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那样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审查。可见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已无法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
2.2 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改变了以往传统审计对纸面信息进行核对和检查。因此,电算化会计中的审计内容,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输出的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等。
2.3 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下进行审计时,首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对于记账软件的各个模块和流程也必须要进行跟踪。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与内部控制等方面,审计人员应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开发出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
2.4 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由于审计线索、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手工审计环境中制定的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也就很难适用。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新的工作标准,这也构成了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新的审计依据。2006年,财政部了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但上述准则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电算化会计系统拟定的内容,因此审计单位必须自己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和总结适合新情况的审计标准和工作规范。
2.5 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电算化审计总是人机审计。在这一审计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审计人员。但由于审计人员无法实施跟踪审计,审计技术的改变使原有的审计方法难以进行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规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而且还应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处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懂得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根据审计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审计人员还应当掌握编写适合各种场合需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起自己的电算化审计系统。
3 .会计电算化下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我国审计界正高瞻远瞩,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适应电算化环境进行相关的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3.1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由于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更为复杂,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审计组织中,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为此应采取妯下措施:①有步骤地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②开展计算机审计正规教育,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3.2 加快制定有关计算机审计标准的步伐
虽然计算机审计并不改变审计的目标和准则,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相应需要改变。我国审计界正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方面的研究,以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②对审计业务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标准、审计过程、审计效果评价指标及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标准。③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要求。明确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审计应用软件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可用性和适合的计算机设备。
3. 3加强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研究
目前,虽然我国也研制了一些审计软件,包括审计法规管理系统、审计抽样软件、以表格为模型的审计软件、基建工程预决算软件、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和各种专用审计软件。但运用的为数不多,大部分还停留在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直接检查处理打印结果的手工审计方法上。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电算化系统也有了很大发展。显然,这时手工审计方法已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会计专家、审计专家、计算机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尽快研制通过审计软件,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求。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一方面可以引入西方最新审计技术和软件,将其汉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开发自己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
4. 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监控对策。
对于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我们应采取相应的监控对策,才能有效促进会计电算化审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对原始数据的审核,确保电算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输出会计信息(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是准确和完整的。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
2、确保审查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定期对账做到帐实相符、帐证相符、帐帐相符以及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
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保护企业资产安全、防止由经营业务的执行和记录而引起资产的损失,防止出现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4、针对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和固有的风险,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性,并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有效地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一切经济信息的完整、正确与可靠。
5、做好并行审计运行情况的事后评价。审计模块运行一段时间后,审计人员应对运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评价识别其缺陷并予以纠正,促进并行审计技术的有效使用。此外,还可总结并行审计技术方面的经验,为在其它应用系统中设计和实施并行审计技术提供借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审计带来的挑战。现就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审计所面临的挑战作以下简要探讨。
参考文献:
【1】王雪.信息时代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篇4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就是指对企业内部审计行为以及内部审计结果的评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则是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证据、工作底稿、内部审计报告以及内部审计记录档案等的控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
对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内部审计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管理层的内部审计意识、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等,这些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具有足够的独立性,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能否客观公正地对各项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因而也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下,企业的管理手段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内部审计方法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企业集团能否有效运用各种现代化、标准化以及信息化的内部审计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第四,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同样是企业的一种管理行为,也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要确保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尤其是确保内部审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质量,必须具有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2影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质量问题分析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如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不足,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其他部门的干扰,自然难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分析。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的现状普遍是机构在内部管理层次中的设置不高,甚至成为一些企业集团高层管理者的领导工具,因而影响了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
第二,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计划性。
很多企业集团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没有计划性,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停留于检查企业财务舞弊的层面,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动态监督、管理控制以及决策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没有计划性造成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风险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不能有效开展。
第三,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企业的多元化、分散化经营,造成了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也不断扩大,需要企业集团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手段,尤其是信息化的审计手段以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对信息化的应用不足,相关的数据平台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第一,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机构与职能的设置。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干扰的开展,必须合理地设置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工作的职能。首先,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应该尽可能地将内部审计工作隶属于单独设置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或者是隶属于董事会与监事会,以确保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在定位上具有权威性。对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职能的设定,重点是制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定期对财务收支、资产质量、财务预算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工资总额等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对各子公司进行重大异常情况的专项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和利益及有效性进行评估。通过完善机构的设置,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
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以及企业董事会的安排,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进行安排,对定期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内部审计作出部署。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上,重点是资产状况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以及其他有助于规范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的实施之前,首先应该组织审计人员熟悉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目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以及方法步骤进行明确。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推行公示和承诺制度,综合采取检查、监督、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和复核等方法对企业集团的资产管理、经营活动、财务收支资金管理等相应的内容进行审计分析。
第三,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结合现代审计工作的发展,不断地对审计工作理念、审计工作方式进行调整,特别是采取信息化的内部审计。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重点通过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完成企业内部审计所需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复核分析,确保数据的全面、真实与及时性。其次,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及内部审计操作指南中的相关要求,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进行完善,特别是做好内部审计软件功能的拓展延伸,提高内部审计数据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第四,全面运用好审计结果。
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应该及时总结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内部审计报告,并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违反财经纪律和财会法规、涉及生产、经营和管理重大问题进行单独说明,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与相关的责任部门做好对接沟通,及时地将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反馈,以督促整改,进而实现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4结论
篇5
关键词:审计质量;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可分为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随着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对审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强化监督力度,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计划不科学,审计实施缺乏约束力
审计计划方案是审计的工作大纲,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简化的基础环节,应体现审计依据、目标、范围、内容、步骤等要素,对整个审计过程具有约束力。在发达国家,制定一个项目审计计划的时间要占完成整个项目的三分之一以上。这说明,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对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规范地实施是很重要的。而在我国,许多项目的审计计划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不搞审前调查,特别是对那些多次审计过的单位和项目,自以为熟悉情况无须调查,殊不知审计对象的机构设置、资金来源、管理方式和核算方法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纵然是年年审计也不会一成不变;二是虽搞调查但蜻蜓点水不深不细,只了解一些基本的人员、机构和资金总量,而具体到资金来自哪些渠道,资金安排到哪些二级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较多的是哪些单位,哪些单位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最多,财政财务管理方式有些什么变化,有哪些重大开支和特殊开支等等情况,则了解得不够;三是审计计划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和以往的方案大同小异。若不是立卷归档必须有方案,一些审计人员可能不去编制审计计划。这样一来,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无从考究,所列内容简单笼统,容易造成人员分工不细、落实具体责任不清、审计目标和标准不明等问题,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
(二)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质量直接受影响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是编制审计报告、检查审计程序合规与否的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审计结论最主要的支持。审计底稿的质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
但是,目前一些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底稿不规范。突出表现在底稿编制不健全,层次不清。审计证据事实不清楚,定性欠准确,表述不清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且没有汇总项目。审计记录和审计证据只与审计报告中被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相对应,而对合规但需审计认定的事项、账户所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却没在底稿中反映。这样,对审计方案所分配的工作是否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深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所定目标,有关事项是否漏审等等,底稿中无法反映,也不能全面考察。这就对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留下了风险隐患。
另外,底稿制作的基本要素不完整。内容简单,也没有复核监督制度。有的底稿没有编制者、复核者的签名,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审计质量的监督、评价和处理意见,不符合规范要求。
(三)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
审计人员仅局限于审查会计资料,不了解被审计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在行业的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难以发现隐藏在背后的错弊,未能识别重大错报和漏报。具体表现为:
一是未深入审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代审计工作都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再对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确定审计范围,抓住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审查,既能节省审计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抓住关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有的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评价时,并未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进行测试,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较为理想,但是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真正遵循这一内控制度,执行的程度如何,并未做进一步了解。某些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察觉,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审计风险。
二是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信息失真。造成会计资料失真的原因很多,主要表象有:会计原始凭证混乱,有白条抵库现象;会计账簿、报表失真,如企业收入不真实、成本不真实、虚增利润、虚减利润等;有账无实或资产不入账,如虚构存货或其它资产;企业在多间银行开户。对于上述种种迹象,一些审计人员却熟视无睹,取证不到位。
三是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审计人员未对企业从独立生产到联合生产、从独资到合资、改组、兼并、重组等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与存在进行核实,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影响审计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全面贯彻审计准则
审计基础工作是指审计从项目的立项、实施、总结等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审计基础工作,一要严格审计项目审批程序。对每项审计业务,都要明确其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及时间要求等,做好审前准备工作。二要严格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审前调阅原有的审计档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了解其执行审计结论的情况,以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时,审计范围、内容、目标、步骤、人员责任如何落实等问题应尽可能详细。三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程序。要根据审计工作计划确定的项目内容,逐项逐步编制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并在此基础上,按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归集,综合编制汇总审计工作底稿。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做到内容全面充分、完整真实、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记载的事实应当附有证明材料。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建立完善的复核制度,并加强审计终结阶段的复核,规范管理。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群体结构
审计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人,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这要求以人为本,深入抓好学习培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二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业务活动保持同步;并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其他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三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学习,分清自己审计责任和被审单位的责任,明确在哪些情况下要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
(三)采用科学取证方法,确保审计证据充分正确
很大程度上,审计的过程就是取得、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结论的恰当性要求其依据的资料和事实(审计证据)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其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明力。合格的审计要求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并恰当地加以评价。这要求制止审计取证中的主观随意性。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必须做到事实清楚、准确,要有法律法规依据,要有可以实际收集到的证
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要研究和采用科学的方法,注意审计证据相关的取证范围、取证的全面性。要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促使审计职能由从前的监督向管理服务延伸,并且利用自身对企业情况较熟悉的优势,发现问题的根源,提出可行的建议,为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
(四)严把“四关”,加强审计项目管理
一是计划关。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突出重点,摸清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管理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二是记录关。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成果,包括资金来源、收入和支出情况、查出的主要问题。审计底稿则应一事一记,同一类事项可做一个底稿,后面附上原始材料或取证材料。审计底稿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审核,并存档备查。三是复核关。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从审计工作底稿到审计决定,都要严格复核程序、复核权限,进行全面复核和检查,提出复核意见。四是考核关。每年年初,要对上一年的审计项目从立项到立卷归档进行检查、考核、评比,激励先进,营造氛围,以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桂建平.强化审计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审计,2005,(5).
[2l王娟.加强内部拉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中国内部审计,2004,(8).
[3]徐伟刚.审计质量控制之我见[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篇6
一、调研范围
1.二级权属企业及代管企业
二、调研内容
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工作亮点、好的做法;存在哪些不足;对总审计师制度的认识和想法;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需要集团公司协调解决的问题;对集团公司审计管理体制、审计工作开展、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审计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情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分管领导分管的主要工作及分管的部门等情况,审计机构人员配备情况,包括人数、年龄结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持证情况等,审计专兼职人员情况。
(二)审计职责定位,审计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三)近三年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
1.审计工作计划管理情况,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依据、重点内容、审批流程、实施方式及计划完成情况等。
2.各类审计项目开展情况,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年度经营业绩审计、工程审计、以及各类专项审计开展情况。审计工作职能和作用在企业整体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
3. 审计整改及审计成果运用情况
⑴是否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是否建立协同整改机制、落实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员、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间,是否定期检查督办,是否将整改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
⑵接受集团公司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未完成整改问题的主要原因、难点及其解决思路。
⑶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及其执行情况。
⑷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屡审屡犯。
⑸自行组织开展的审计项目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⑹接受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4.审计部门在绩效考核中的职责、发挥的作用,包括对企业总部及所属企业两个层面。
5.审计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审前调查及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进度控制、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报告出具方式等情况。审计业务外包情况。
6.审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联动情况,包括组织开展联合审计、专项检查以及协同整改情况。
7.本单位组织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情况。
8.审计档案管理是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征求意见稿等资料是否齐全?
(四)对总审计师制度的认识,对工程建设板块由集团派驻总审计师全面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想法。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主要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是否满足本企业开展审计工作的需要。
2.审计职责定位是否清晰,审计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是否充分发挥。
3.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等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4.集团企业审计组织体系是否建立健全,在管控机制和审计工作上下联动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
本企业今后审计工作的思路、审计工作规划,如何加强审计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对所属企业的审计管控与业务指导。
(七)对集团公司的建议和意见
1.对集团公司审计管理体制、审计工作开展、加强集团总部与各企业审计部门工作的上下联动、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覆盖率和渗透力等方面的建议。
2.对开展重点投资项目、国际项目及亏损项目审计的思路和建议,包括:
⑴对于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所属企业自查、集团公司重点抽查的组织和工作方式,在落实上有什么困难,需要在集团公司层面解决的问题。
⑵在项目实施的哪个阶段具备审计条件,才能取得更好的审计效果。
3. 在接受集团公司审计工作配合方面,特别是在提供审计所需资料方面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对集团公司如何改进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对集团公司(包括集团公司、集团企业及所属企业、其他所属企业各层面)审计队伍建设方面的建议。
5.对审计人员岗位考核及后续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建议。
篇7
一、实行企务公开、取信于民,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
在企业管理中推行企务公开制度,其实质就是将“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归还给广大职工。这既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也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
1、通过实行企务公开,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前几年,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连续有几个矿井相继报废,企业经济效益差,职工严重富余,思想异常活跃,各种矛盾显现,经常有职工聚集上访,领导疲于应付。从实际情况看,上访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职工不了解企业面上情况、工作没有公开透明或者没有及时公开造成的,因而产生了误解,甚至形成对立情绪。实行企务公开后,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企业的重大决策让职工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渴望,职工成为企业管理过程的参与者,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也减少了许多宣传和解释环节,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得到职工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并及时贯彻执行,提高了工作效率。近年来,正常生产矿井没有一起职工上访事件。
2、通过企务公开信息交流的功能,密切了干群关系。一方面广大职工通过企务公开了解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了解到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实现了“上情下达”;另一方面,管理层通过企务公开渠道,可以多一个渠道倾听到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并据此不断改进工作。新光集团属于异地办矿企业,主要矿井分布较散,相隔二三百公里,生产管理上诸多不便,在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后,集团将总部机关从盐城市区迁移到矿区,以实现贴近一线、靠前指挥。同时相继制定了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等,集团《新光通讯》每月公布领导干部下井带班情况。
3、通过企务公开,凝聚力量,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集团刘东煤矿采二工区严格执行企务公开的规定,将职工密切关注的工资奖金分配、安全奖罚情况以及材料消耗、产量定额等每周公布一次,产多少、得多少,一清二楚,职工心情舒畅,干得起劲。该工区多年来没有出过一起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优质、高产高效。
二、求真务实,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是推进企务公开、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
企务公开要“求真”。一是真心,真心实意地组织开展企务公开工作,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流于形式,徒有虚名。二是真实,即公开的内容要真实,经得起职工的监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企务公开要“求实”。一是公开内容具体化。集团公司先后四次对企务公开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逐条落实,公开内容上突出企业重大决策、物资采购供应、职工切身利益等主要方面。二是公开范围明确化。有的在班子中公开、有的向全体职工公开,有的向全社会公开,都有具体的规定。三是公开形式规范化。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进行公开,各矿每年均召开两次以上职代会,讨论审议矿生产经营工作报告和工资分配方案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民主评议矿科级干部、民主选举矿年度标兵、签订新一轮的集体合同等。各矿工区每年也都按照要求召开区级职代会,审议通过工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分配方案。同时根据内容需要,我们规定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企务公开形式,矿、工区的“企务公开栏”正常公开,每周出一期新的内容。四是公开时间科学化。做到政策法规、制度长期公开,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及时公开,重大事项随时公开。
去年7月份,集团工会在总结近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新光集团企务公开工作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对15个企务公开项目的公开时间、范围、形式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使之更加切合企业实际,更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制度,强化责任,是企务公开工作取得实效的保证
一是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机制。集团上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工会运作、纪委监督、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和集团、矿、工区、班组四级企务公开组织网络。各级工会组织是企务公开的工作机构,各级行政负责人是第一责任者。各自的工作职责明确,并制订了相应的活动制度,保证企务公开工作正常进行。
二是严格检查考核。各矿各工区每月都对企务公开情况进行自查,集团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考核,每次检查由工会牵头,纪委、安监、劳资、供销等相关部门参与,按照考核细则逐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考核结果实行“四个纳入”,即纳入单位的绩效考核,纳入个人的岗位目标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干部能力考核。严格考核,动真碰硬,增强了企务公开的刚性力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企务公开局面。
篇8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审计促进公司治理”的审计理念,坚持“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寓服务于监督,寓帮助于促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经济安全、健康运行的“免疫”功能,促进集团经济的平稳、高效发展。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集团党委、董事局提出的集团20XX年经济工作目标,认真履行集团董事局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环节,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在审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从事后查处转向过程控制,“以监督促进过程”,从治理、机制和制度层面揭示问题,提出建议,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监督,进一步强化审计评价职能,揭示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审计的根本使命在于协同保证各企业的业务战略与集团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性,并能够按照集团发展战略的要求制订规划和分配资源,以保证在集团战略框架下的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其中,审计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并在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有效评价企业战略制订的一致性和资源利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以发现是否存在游离于集团战略之外的经营行为,是否存在不合规的占用资源,是否存在资源的闲置、浪费等,诸如此类,均应该通过合法的审计监督予以揭示,促进集团资源的更优化分配。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专项审计力度。
20XX年,集团审计部将在常规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开展以下几方面的专项审计工作,并希望达到两方面目标:一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二是总结最佳实践,以便有效推广利用。
1、管理流程审计。管理流程的合理、科学、健全和规范,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运作是否顺畅和有效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规避企业的各种风险。比如,完善的财务操作管理流程能够规避一定的金融风险,完善的投资决策流程能够规避一定的投资失误风险,完善的生产管理流程得以规避一定的产品质量风险。对管理流程进行审计,重点是要检查各企业管理流程是否健全规范,特别是要检查各项重大决策是否经过了必要的讨论和审批程序。走程序,就是守规则,只有守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的发生。
篇9
一、注册会计师预审意义
(一)预审的概念
预审属于年报审计的一个阶段,主要分为普通的预审和非常接近年报审计的预审,是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之前为预防审计风险而进行的前期工作。
(二)年报审计预审的重要意义
1.减轻和平衡年报审计工作量,降低审计风险
年报审计是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为重要的鉴证业务,而年报审计通常需要在每年1-4月完成,这段时间被称为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忙季,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业务而忽视审计的质量,而每年的9-12月,绝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较少,人才过剩。业务和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充分调动人力资源,适当平衡业务淡季与忙季的工作量,进行年报前的预审,是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年报审计工作效率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实战培训新员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新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一入职,绝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就迎来了业务淡季,新员工的培训,仅限于纸上谈兵,新员工往往难以对审计工作有个真切的体会,难以适应即将来临的年报工作。因此,利用业务淡季的时间,进行预查,将新员工带入实战现场,是新员工快速成长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作为“师傅”老员工,在相对轻松的预审阶段也才有更多的时间给予新员工细致的指导。
3.及时发现客户经营风险,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直向前的,无论新老客户,注册会计师都应该保持充分的职业怀疑态度,利用预审阶段,横向、纵向分析公司的业绩波动,及早发现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财务核算工作的缺漏、内部控制的缺陷,并向管理层沟通预警,能够有效防范公司的经营风险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4.是培养客户感情,取得客户信任和理解的有效渠道
有效的预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发现的问题及早与公司管理层沟通,尽自己所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上、会计核算上的一些问题,这无疑将获得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的充分信任,这对将来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便利,这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风险。
5.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尝试应用最新审计策略
在时间有限,工作量较大情况下,大家都习惯用一贯的方式开展工作,只有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才会尝试着运用最新工作模式或创造性方法。
二、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前预审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预审的主要客户
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年报审计工作来说,预审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但受审计时间及人力资源的限制,注册会计师不能对所有的审计客户进行预审。一般来说,主要选择:一是新客户,我们需要对其基本情况进一步的了解,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以评估审计风险,以制定年报审计计划;二是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大、分支机构众多、业务复杂等特征,因此无论新老客户均应考虑执行预审;三是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经营业绩存在较大变化的企业,我们需要及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是否与宏观环境吻合,是否存在舞弊风险,及早研究年报审计对策;公司经营的失败,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审计的失败,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充分关注公司管理层的诚信度、公司的经营环境,全面评估审计风险。
(二)做好风险评估阶段、控制测试的审计工作底稿
年报审计受业务集中、审计人员相对不足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往往忽略对企业整体风险的评估、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了解及测试、对舞弊风险的考虑、对公司经营业绩与经营环境的比较分析。进入现场后直接就账审账的情况比比皆是,容易出现低级错误,而通常是低级的错误,造成审计失败,给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带来巨大的灾难。
现代审计理念,也逐步过渡到风险导向审计,控制测试成为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预审完成该项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年报审计的效率,同时对预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可以及早与企业沟通,以便及早让企业整改,以降低风险。
(三)撰写年报审计的工作计划
审计工作计划,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审计计划,应该是正式年报外勤审计之前向项目组成员下达,以便全体项目组成员提早认识、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在预查阶段后期,基本完成年报审计工作计划,是预算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计划中,应提及上年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公司本期是否进行了整改;本期是否存在重要的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变更。
(四)执行对年报审计工作有重要帮助的实质性程序
1.对期初余额的关注
对于常年审计客户,主要是关注上年的审计调整分录是否账面已做调整,若公司处理有误,及早提醒公司修正;对新客户而言,由于年度财务报表是要求填报两年的数据,因此在预审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对上年数据进行审计认定。
2.考虑预先执行部分重要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l)关于往来账的函证的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经常面临审计报告时间已到,但是大多数回函依然没有收到,而年报审计时的替代程序的执行结果又不是很满意,审计风险难以把握的情况。如果在预审阶段,我们已对临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往来账余额及发生额进行过函证确认,那相应的审计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此外,预审阶段发函,可以及早预知回函的效果,及早在审计策略的安排中,考虑替代程序。
(2)关于存货和固定资产实物监盘程序。
最佳的监盘时间,当然是资产负债表日,但资产负债表日只有一个,而客户众多,如何协调呢,提前到预审阶段和推后至年报审计外勤日都是实物中在用的方法,考虑年报审计,受审计时间及人员的限制,对于实物资产的抽查率经常会偏低,因此在预审阶段安排监盘也是必要的补充,且发现问题,可在年报时有针对性执行补充程序。
3.完成部分从预审到年报审计的期间内变化不大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审计底稿
通常情况下,在预审到年报审计的期间内,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项目的变化不会很大,所以一旦他们通过预审后,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时可大大节约时间。
4.利润表项目的分月明细表编制及分析
注册会计师通过对客户利润表项目进行充分预审后,审计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也基本掌握了公司当年的经营业绩资料,年报审计时的审计人员将会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如果未来的二三个月内,一旦客户经营业绩发生巨大变化,这些相应项目自然会成为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的重要内容,利润表预审完全可以降低年报审计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预审工作完成后的建议
(一)及时进行总结
简要地记录审计单位的背景、经营情况及重大会计政策变更情况等。除此以外,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过程中,也要对审计的内容做一个总体评价,像预审中发现的基本问题和年报审计时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
在预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能够及时发现客户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的帮助企业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经营管理风险。
篇10
关键词:企业;发展;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3-0079-01
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改革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够在市场站稳脚跟。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认识不深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增强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是为企业领导层提供企业重要发展意见的顾问,但就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来看,多数企业领导层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负责在企业内部查错纠弊,或者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混淆。这样一来,企业领导层直接就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成了查处违法违规的工作,使得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偏离原有的工作定位,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根本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2.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设置不科学
通常来说,企业会为内部审计工作制定一个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人员直接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但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构成和设置模式来看,还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首先,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调查来看,目前只有不到20%的企业设定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了高水平审计人员,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直接管理人员是由企业经理或会计主管担当,并没有选取有经验、有实力的审计人员负责,最后,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直接由企业董事会直接安排,没有真实性可言。
3.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较为落后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往往能够直接决定最终审计结果的质量,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高标准、极其严格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引起:第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与企业需求量不符;第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稳定;第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支持;第四,企业对内部审计机构考核不合。
4.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不合理
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和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内容等缺乏系统的评价,尤其是只会采用经营分析、管理评审技术等,使得整个企业内部设计技术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另外,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内部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最简单的查账方式或者对财务支出进行分析,内部审计工作根本没有发挥其本身意义。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既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是作为帮助企业客观评价经营活动有效性和效率性而存在的,那么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而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要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首先,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领导层的交流,尤其是应该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对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结合,最后,要对企业体系有大致了解,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2.设置科学内部审计机构
设置科学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第一,选择一位有经验、有能力的直接负责人来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与企业领导层有着直接联系;第三,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应与企业领导层商议和备案;第四,定期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第一,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尽早解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需求量不符的问题;第二,及时引进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第三,从内部审计机构中培养可造型审计人才;第四,安排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咨询人员,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4.改进内部审计流程技术
只有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才能看到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能性发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并按照这一流程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应及时培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并让其尝试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最后,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评价和研究,确定是否能够用于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三、结语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及时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技术流程,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这样就能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崔飚.我国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会计之友,2011(16):82-85.
[2]雷红秀.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2015(3):24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