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喜欢唱象周杰伦等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难道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与学生现在的心灵差距太大了吗?通过我的观察不是这样,以前所谓的“唱歌”,就是老师教会学生唱会旋律就可以了,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状态,以及对歌曲的感情处理,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比如有的歌曲离我们现在的是生活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象一些抗战时期创作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组歌》,现在的孩子们包括我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显然对歌曲的感情就很难掌握了,那么学起歌来的兴趣自然就没有那么高涨了,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这种题材的歌曲时,应该对歌曲的时代背景做详细的介绍,最好是结合VCD等有关影像资料让学生真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教师以正确的歌唱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演唱,这样本来单调的课程就会丰富起来。
树立良好的歌唱自信心,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家都知道自信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自信心,那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而自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那要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就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比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找出学生的毛病进行纠正,这是每个声乐教师的职责,但是要切忌挖苦嘲讽,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及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持和培养学生的细信心。
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
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过程,音乐课要生动活泼,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老师能说、会唱、会跳让学生动起来,不能闲着,要说动,那可动的内容可真不少。
节奏模仿,节奏模仿的好处在于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们希望准确地模仿老师的节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应能力,因此他们会很安静地听老师的示范。节奏模仿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解决歌唱中的节奏难点。教师把歌曲中的复杂节奏拿来拍一拍,学生通过模仿,对节奏进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篇2
关键词:音乐;绘本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68-1
一、音乐可以优化绘本教学的活动结构
1.音乐可以创设适合绘本阅读的优美意境
插入与绘本画面、内容相结合的音乐,能够很快地唤起幼儿的思绪,使他们更快地进入绘本故事描绘的意境。例如绘本《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描绘了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如今的孩子们每天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现代化的产品,对这本书里描绘的事物和作者的情感似乎都很遥远,大多数孩子都会觉得枯燥。为了让孩子们增强对童年的感受,体会童年的乐趣,组织活动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不仅带来了书中提到的一些野果子,在教学旅程中还巧妙地用班得瑞的《梦之雪》作为背景音乐。美妙的音乐仿佛把孩子们带入了遥远的童年,孩子们在静静地音乐欣赏中感受画面的美感。在故事结束时,执教老师还让孩子和听课老师们共同欣赏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意图再次唤起所有人对过去的回忆。绘本阅读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优美的音乐让幼儿有一个平稳的思绪。在阅读中播放安静的音乐,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安静的氛围,让美丽的画面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幼儿对绘本的理解,而且更能帮助幼儿建立起绘本和周围世界、日常生活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联系,从而丰富了幼儿的表达和表现。
2.音乐与绘本的结合,动静搭配使活动结构更合理
音乐是流动的绘画,音乐和故事向来是融于一体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和故事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彼此间相辅相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山魔的宫殿里》,这首乐曲有两个乐句连续重复18次组成。而且这些句子在速度上越来越快,音量上越来越强,最后再加上一个情绪更强烈的尾声。这首乐曲中重复的旋律所造成的幽默趣味和《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情节、画面的重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巧妙地用乐曲《在山魔的宫殿里》与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相结合,从绘本中的“狐狸”的角度出发,选取了最主要的几个故事环节,通过跟随音乐的合作动作表演,形象生动地再现《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有趣情节,从而拓展了幼儿使用语言、动作、音乐等艺术手段整体地进行艺术理解、感受、表达的机会。欣赏故事绘本时,把音乐与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幼儿来说就是把相对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试听感官参与学习,这不仅适应幼儿的全面素质的要求,还能起到学科间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音乐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和情感
绘本故事作为教育的载体,情节简单而又清楚,描述的语言生动具体、形象、富有音乐感。如果能够触动幼儿内心的情感,那么自然能起到情感启蒙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单纯的绘本画面只是让幼儿直接观察和感受画面,或是在老师的启发式提问中去了解画面的内容。将绘本故事与音乐结合,幼儿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中去想象,幼儿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这样的形式孩子也很喜欢。
绘本画面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水墨画、油画、剪贴……生动的角色形象、绚丽的色彩、精心勾画的细节,使幼儿在视觉上引起愉悦感,还能便于幼儿反复观察以及和音乐的同步进行欣赏。例如绘本《山丘上的约会》,青蛙瓜瓜和一只鹭鸶鸟是亲密的笔友,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所以约定要在山丘上见面。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搭建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背景,而这也正是孩子理解故事并投入欣赏故事的关键所在、难点所在。因为他们原本是一对天敌,所以见面的过程由刚开始的满怀期待,到见不到的焦急埋怨,到见了面之后震惊对方原来和想象中大不相同,最后欢欢喜喜的结局。其中情感线索波澜起伏,如何才能让幼儿更深入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呢?教师就选择了和这几种情感匹配的不同性质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多次欣赏画面。教师通过分析绘本,选择贴近绘本的音乐,发挥诸感觉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视觉、听觉参与的机会,以此来表达他们自己对绘本故事内容的感受,深入理解绘本故事情感内涵。
篇3
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山谷静悄悄》。
【教材分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XO XO X ―”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之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写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4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静谧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变化),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想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表演、对接歌词感受音乐与自然的主题。
2.认识力度记号“pp、p、mp、f”,并能准确地运用。
3.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表现音乐形象。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歌曲的意境想象。
【教学重难点】
1.力度记号的识记和运用。
2.休止符乐句的掌握和演唱。
【教学准备】
PPT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吧!(播放音乐《郊游》)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山谷,让我们来打个招呼吧。
运用“你好”做回声游戏,(一组一组,依次弱下去)出示力度记号:f p渐强 渐弱。
二、教学歌曲
1.唱“叮咚”旋律
师:山谷里除了有回声,还有什么声音呢?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像敲击声、泉水声)怎样的敲击声呢?(注意休止符)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呢?(感受“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
2.初听歌曲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第一遍:情绪:(轻柔,优美,愉悦的)(美,静悄悄)
第二遍:歌曲中都唱了哪些景物?请看大屏幕,一起来找一找。同学们看得真仔细,那老师送给你们一个音乐知识,(播放课件)关于我们音乐中的力度记号,请你们快速的记一下。(PPT力度记号)
第三遍: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那我们再来听一遍,看看乐谱中出现了刚才你看到的哪些力度记号?(几种带有字母P的标记?)
3.学唱第一部分
A:首先请同学们跟着我用很弱的力量,走进宁静的山谷。(师范唱)
B:合作:学生唱前4小节和7、8小节,教师唱5、6小节。
C:学生完整唱第一部分。(记歌词)
4.做游戏:我爱记歌词
规则: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作超级领唱或者对接歌词。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 ?雾,烟,高。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 ?紫,红,俏。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 ?小,小,跳。
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 。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美丽的山谷,飘着淡淡的烟,开着鲜艳的杜鹃,奔跑的小野兔,再加上泉水的叮咚声真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可是静悄悄的山谷已经不平静了,是谁让山谷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了呢?(演奏第二部分)提问:是谁?(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
第四遍:这首歌曲有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的中间有一行谱是没有歌词的,这是一个间奏,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小耳朵要仔细地听,间奏完了以后再唱第二段,明白了吗?我们完整的来欣赏一遍,听听这两段哪里的节奏有点相似却又有区别?(播放)
5.学习乐句
“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响。”女生领唱,再一起唱。
三、小结
在这美丽的山谷里,我们学会并演唱了动听的歌曲,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爱心才会更加的美丽,让我们跟山谷说再见吧!
律动:“山谷,再见……”采用回声的方法。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歌曲的意境想象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音乐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提到过,四年级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以感受为主,感受力度的变化,感知音乐的形象,努力做到以情带声,去表达歌曲的意境与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多种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形式,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律动来巩固已学过的旋律,例如,做游戏的环节就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都很积极,以此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不但体会到了强弱,同时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美。
篇4
激发美好的情感体验
很多时候,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的外在呈现,讲求课堂结构的建筑美、活动的丰富多彩、多媒体课件的唯美,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意义、内涵之美。比如,有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心中的春天》一文时,课堂上,教师给孩子们呈示了大量的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赞春天的美景,诵春天的诗歌,唱春天的歌曲,画印象中的春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唱的无非是《春天在哪里》,跳的无非是《郊游》,画的无非是红花、绿树、小鸟、小草。看上去,课堂是美的,春天的美景被搬进了教室,春天的欢乐在教室里释放。但是,孩子们“心中的春天”在哪里呢?是什么样子呢?不得而知。春天,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孩子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美便显得肤浅。
课堂伊始,教师导入谈话:“同学们,春姑娘已经挥着魔法棒来到我们身边了(课件展示一幅春姑娘的图画),魔法棒轻轻一挥,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变化。谁来做小小报春花,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春天?”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或温暖,或快乐,或美丽,或生机勃勃。师生的对话,充分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分享自己心中的春天,在儿童彼此的分享、交流中去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积极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然后,话锋一转:“在如此多姿多彩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最想做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看着课件呈示的画面,在《郊游》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欢乐游戏。情境体验结束,立即引导交流体会:“刚才我们走进春天里,尽情呼吸植物的芬芳,与小动物亲密接触,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创设情境,把春天从自然拉到教室,从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赏春之美景,体验春游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为下面的活动做好情感铺垫。同时,是通过体会的交流,让春天的美不只是停留在感官上,而是深入内心,让美化作、乐感、动感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沉淀内心独特的体验,春天的美不再流于形式,不再流于肤浅的视觉感受。这样,“美”才入情、入境、入心,才有深度。
激发学生探究“美”的意识
在师生体验春天,赞美春天之后,教者巧妙引导:“是啊,春天真美,春天真好!春姑娘听到小朋友们的称赞,可开心了。她呀,使出神力,不仅带来了美丽的春光,还有不少有趣的小秘密呢!瞧,春姑娘魔法棒一挥,带来了小蝌蚪呢!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呢?(生答)想知道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吗?”当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教师立即追问:“看到可爱的小蝌蚪变成神气的小青蛙,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是啊,在这个温暖的春天,小蝌蚪的变化多大、多神奇啊!春姑娘魔法棒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呢,你还知道哪些春天的秘密呢?”在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神奇、有趣。然后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春姑娘是一个本领很大的魔术师,如果大家继续观察下去,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培养学生珍视“美”的情感
在“探究春天”环节之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心中的春天这么美丽、快乐、神奇,可是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春天被破坏的画面,诱发思考:“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引导学生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辨析,角色模拟劝说。学生在积极参与,角色体验,对话互动中懂得了要珍爱春天、呵护春天。教师推波助澜:“是啊,美丽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也需要我们去细心呵护,用心珍爱,春天才会更美丽。孩子们,春天是这样的多姿多彩,这样的神奇,但是又是那么的短暂,你们想怎样把春天留下来呢?”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水到渠成、总结谈话:“那么课后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春天吧,让美丽、神奇、温暖、快乐……的春天永远住在我们的心中!” 到此,课堂结束,但珍视美,爱护美,创造美的行动会继续。
篇5
关键词:“1”和“许多” 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兔拔萝卜”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所涉及的动物形象“小白兔”,孩子们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动简单有趣,比较形象直观,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既保证了目标的达成,又让幼儿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二、关于活动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而小白兔又是孩子们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形象。所以选择了以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郊游这样一个主题游戏为线索,在游戏中由若干个有趣的小游戏贯穿。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 这两个不同的量。从而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关于活动目标的反思
1.活动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在游戏中让幼儿初步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进行表达。
2.活动重点: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l”和“许多”。
3.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认识”和“感知”的问题,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让幼儿根据兔妈妈所给的任务进行认识“l”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习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习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四、关于活动准备的反思
在活动准备这一环节中,我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小兔头饰、萝卜、红花。通过这些让孩子们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幼儿对这一活动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活动中的第一环节,我扮兔妈妈,幼儿扮成兔宝宝,听音乐起床,梳洗,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情境。(教师:我们家都有谁?有几个兔宝宝?几个兔妈妈?)这样一来,小朋友就首先从视觉上有了一个关于“1和许多”的量的概念。
活动中的第二个环节,“兔妈妈”带着“兔宝宝”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以去郊游的情景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宝宝们!快跟在妈妈身后”。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遇到了萝卜地让幼儿观察萝卜一样大吗?分辨出有1个大萝卜,许多小萝卜。每个兔宝宝拔一个萝卜抱回家,许多萝卜就分成了一个一个。让兔宝宝们把抱回来的萝卜一个一个放在框子里,框子里就拥有了许多萝卜。这样,让孩子动手操作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通过亲身感,孩子们在理解“许多和1”的数量关系会更容易,体会也更深刻。后面让孩子们在将萝卜放进筐子里,体验1是怎样变成许多的,这样1和许多的数量关系也就明确了。
活动中的第三个环节,兔妈妈奖励兔宝宝发小红花,先让兔宝宝看看有多少朵,兔宝宝轻易的就说出了“许多”朵,给每个兔宝宝发一朵小红花,兔宝宝又说出了“许多”朵小红花变成了一朵一朵。进一步巩固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知道许多的“1”放在一起就是“许多”,“许多”又能分成一个一个的。
活动中的第四个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学以致用。最后,我设计了让幼儿寻找“1和许多”这一环节,迁移经验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这样可以让我知道整个活动下来,对幼儿接受了多少,有一个了解,从而进行下一步教学。
由此这样反复进行,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活动中,我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成为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亮点。孩子们在无形中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也达到了让幼儿可以自主学习,探索,有兴趣学习的目的。
六、教学策略的反思
1.教师的总结性语言。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总是提醒自己在每一个活动环节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小结。因为教师的小结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掌握的知识。前面说过,小朋友在语言的理解上还是受年龄的限制的。我只注重了教师的小结,而没有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在小结时能够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或许更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也才真正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2.对孩子语言发展的训练。虽然我们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方式,我对孩子们施教的是数学领域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渗透在各个活动当中的,所以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说“我拿的是×个萝卜”、“我得到了一朵×花”……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会表达,虽然有的孩子并不能主动地去对同伴说,但是我尽量和每个孩子对话,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自己所想。活动中我也尽量给每个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
七、活动的启示
1、做反思型的教师。课后应当进行反思,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走向理性,追求“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循环过程,不断寻找培养幼儿发展的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目标定位的重要性。目标要有一个适度,不能贪多过高,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难点,围绕一个重要目标展开,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
3、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过程要针对目标有效的设计,把幼儿放在主置。
4、关注幼儿。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教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多思、多想对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教与学的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无止境,每一次的教学加上深刻的反思对自己都是一次成长。
参考文献:1、《幼儿教育》
篇6
一、准备阶段
老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既然决定开启我们的春天之旅,那就开个好头吧!为此,在陆主任的带领下,一年级全体老师多次聚集,讨论“春天来了”实施方案,我们不是讨论:语文教什么,数学教什么,音乐教什么,体育教什么,不是如此断裂的分工,而是讨论大家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可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比如,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需要音乐课、美术课上完成哪些前期准备工作。集众人智慧,几次完善修改,最终手捧新鲜出炉的课程方案,我们忐忑并兴奋地带着孩子一起踏上了“寻找春天”的旅程。
二、实施阶段
我们先是学习了课本上第一单元关于春天的课文,每天常规积累了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古诗。走出课本,我们带着孩子在校园中寻找春天的踪迹,从观察春天的树儿,盛开的花朵,到“拜访春天的虫儿”,再到“发现校园最美的角落”,孩子们发现了发芽的茶花树,愈发葱绿的竹叶,一只只调皮的小昆虫……我们还鼓励家长和孩子把寻找春天的步伐带出校园,他们利用周末假日,外出郊游、踏青,记录自己所见。在一位孩子的写话中,他写道:我看见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我问妈妈那是稻子吗?妈妈说那是麦苗。原来,春天田野里长的是麦苗,夏天,田野里的才是稻子。读完他的写话,我真切地感受到,真的要让孩子多走进大自然,去切身体验许许多多神奇的自然现象,爱上大自然,而不要成为每天在教室读书的机器。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要数春天情景剧表演了,在前期“拜访春天的虫儿”的过程中,每天都有孩子来告诉我他的发现,“金老师,我看见草地上有一队蚂蚁在搬树上掉下来的野果子!……”“金老师,我们走廊上爬来一条蚯蚓,它还活着,我看见一动一动的!”他边说还边用手指模仿蚯蚓蠕动。他们给了我灵感,我就想着这么喜欢小动物,就给你们排两个情景剧演演吧,当然,编写剧本这个任务由我帮他们完成,当我在班上征集小演员时,我没有刻意选择把重要的角色给特别会表演的同学,重在参与度,你喜欢什么动物你就上,哪怕没有台词,出来“打个酱油”他们也高兴。
拿到剧本,他们很激动,每到中午,就是他们最期待的排练时间。第一次接触情景剧的他们,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出场,不知道该怎么演,演的时候该说些什么,甚至在表演的时候会手足无措。我告诉他们,既然参演了,我们就得认真对待,首先,得回去熟悉小剧本,识字量不多的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迫使自己多识字,读懂故事,还得背下自己的台词,有时候他们背不出我设计的优美拗口的词语,会即兴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代替,对于这一点,我给予了肯定,确实,孩子有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会自己选择适合的儿童语言。随着情景剧排练越来越熟练,又似乎觉得每个人呆呆地站在舞台中央很是尴尬,于是他们根据每个动物的特点,加入了动作,比如,扮演小金蛇的同学,她会灵活地舞动自己的身体;扮演老虎的小男生,他会故意挺起胸膛,提高声音,以示自己是森林之王……他们还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制作了各自的动物头饰,排练前他们会提前戴好亲手制作的头饰,等待我发号“开始排练”的口令。在这些故事表演中,孩子们仿佛就是一只只冬眠醒来后的小动物,活泼可爱,富有生机。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17-03
大脑是学习的器官,基于脑的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脑科学研究发现,受遗传、环境及生活经历等的影响,每个人都会形成不同的大脑。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大脑的差异,采取适合学生大脑的个性化教学。
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大脑
(一)左右脑优势
人脑的左右半球有着显著不同的功能,左半球被称为“逻辑”半球,主管着言语区,可对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右半球被称为“直觉”半球,更多地从图形图像而非文字来获取信息,右半球还专门负责空间知觉和创造性的发挥。大多数人都有优势半球,这种半球优势会影响人格、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感官偏好
个体主要通过五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获取信息,但是,这五种感官对个体的学习做出的贡献并不均等。每个人都有感官偏好,有的偏好视觉,即视觉刺激能让他们学得更好;有的偏好运动,则需要更多参与活动才能学得更好;有的则是同时具有几种偏好。研究发现,当今的学生中接近一半是视觉偏好者,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属于听觉偏好者,1/3以上的学生属于知觉、触觉偏好者。
(三)智能倾向
加德纳教授根据灰色物质的分布区域不同提出人类存在八种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言语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
(四)性别差异
两性在脑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使两者在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男性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视觉空间活动能力强,擅长解决定量等数学问题,喜欢用新异的方式来对待事物,倾向于抽象推理活动。女性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言语功能强,能更好地理解情感,喜欢形象的思维活动,直觉能力更强。
(五)学习障碍
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方面的困扰和障碍,常见的学习困扰有:注意缺陷障碍、习得性无助、阅读障碍、对抗、学习延迟、多动、听觉加工缺陷、品行障碍、慢性威胁和痛苦、抑郁等。
二、不同的大脑,不同的教学
(一)利用半球差异
由于每个人依赖不同的优势半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半球差异,要为两个半球设计活动和学习。
一方面,教师也存在半球优势,应在了解自己半球优势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忽略自身的半球差异,进行全脑教学,确保日常教学活动能够激活整个大脑,以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例如,在课堂中引入更多艺术的元素,如音乐、舞蹈、美术等;呈现概念时采用文字叙述和图片展示的方式同时进行;在陈述时,注意用词、语调、肢体语言等;展示图片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特别强调的是,语言一定要和图片及手势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这样就兼顾了左脑的“逻辑”和右脑的“直觉”。
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半球优势,并帮助学生理解和利用其半球优势更好地进行学习。如果学生是右脑型学习者,就引导学生通过做概念图,画画甚至创作表演来做笔记;鼓励学生共同协作解决问题,重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果学生是左脑型学习者,则应重视他们对文字的理解,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运用抽象思维来学习。
(二)利用感官偏好
不同的脑有不同的感官偏好,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五种感官在学习上的作用。多感觉通道、多变化的教学方式往往更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感觉偏好也会影响教学,应在认识自己感觉偏好的基础上,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进行规避,尽量采用能调动多种感官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次,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感官偏好有正确的把握,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的感觉偏好。
一是利用视觉偏好。人类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比任何感觉都要多,脑对图像的记忆优于言语的记忆,学生更是倾向于利用视觉学习。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视觉刺激来改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呈现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视觉信息,以满足这些学生的视觉需求,而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讲授。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并帮助学生更多运用视觉通道学习,鼓励学生在笔记中运用图像、符号等来表示所学到的知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想象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知识融于一些创造的情境中去记忆。
二是利用听觉偏好。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对有听觉偏好的学生是相当有利的,但教师们千万别忽视一个问题:听觉偏好的学生往往只关注听,却忘记了记。因此,教师一方面不要过于强调记笔记,只要求学生认真听,且理解了所授内容即可;另一方面,如果有很重要的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记下来,一定要停止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做笔记。
三是利用运动知觉偏好。运动知觉偏好的学生喜欢通过直接参与活动来学习。因此,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讲故事、即兴表演、动手实验等。此外,在每节课中,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如站起来伸展一下身体,或是做几次深呼吸,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篇8
我们注意到,不少学校最近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原先那种警铃般刺耳的校园铃声,如今被悠扬的轻音乐替代了。原先置放高音喇叭的礼堂、屋顶、操场,如今也改成了草地音响系统。这些简单的变化,透露出我们对于审美教育的反思和追求。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其实在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并非没有审美教育的实践。从《论语・先进》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现场还有着音乐伴奏:“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位名叫曾皙的学生,在老师点到他的名字要他回答提问时,才暂时停止了乐曲的弹奏。而他向老师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也颇为独特有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种载歌载舞、意气风发的融融泄泄,这大概可以看作我国艺术教育的最早记载。
我们耳熟能详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应该算得上是传统教育的课程总纲,其中艺体类的内容差不多占了半数。
然而,历代有关庠序教育、科举教育乃至启蒙教育之类的文献中,我们却很少还能读到艺术体育教育方面的内容。也许不是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活动,而是从来没有把它们真正纳入教育体系,只不过作为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和点缀。也常常听说要“劳逸结合”,“一张一弛”,实际上,劳与逸、张与弛,看起来是并列关系,实际上却不是一半对一半的并重。
二、、陶行知先生等人倡导的现代审美教育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正是对于艺术体育教育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定位。在我国,真正把审美教育提高到重要地位加以认识,并且身体力行地大力倡导审美教育的,是以先生和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人,是他们引起了人们对现代审美教育的重视。
1912年,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而审美教育(蔡先生名之曰“美感教育”)即名列其中。后来,他更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从方法和目标的角度阐释了审美教育的特征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蔡先生一开始就超越了艺体学科层面,而从教育的整体需要来认识审美的价值。人人都有感情,但感情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不同的人,其感情的强弱厚薄也大相径庭。所以,蔡先生提出了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审美教育当然离不开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但更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科内涵的美育因素加以强化,蔡先生举例说:“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陶行知先生始终强调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以及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1923年,他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的办学思想。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他规定该校的培养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1927年的《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中,陶行知提出的师范教育五个总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艺术的兴趣”。可见陶先生的教育观里,美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还准确把握了学校审美教育理想的途径与方法:坚持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入手。他写信给育才学校全体师生:“莫扎特的《安魂曲》,我于昨晚看过了,眼泪像泉水一样涌出来,随着眼泪而来的是浑身发出尼加拉瀑布般无可比喻的力量。”“看这出戏可以抵得上新春之课,科学年之课,甚至于终生之课。”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正是陶先生倡导审美教育的一贯宗旨。
三、审美教育在现代基础教育中的意义、价值与内涵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品行健康、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身心强健而且情趣高雅的青少年的责任。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艺术体育课程的任务,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课程教育等领域,同样承担着开展审美教育的义务。换个角度看,审美教育也不仅仅诉诸提高艺术、体育方面素养的目标,对于美的认识、体验乃至创造,也必将有力地支撑和强化在品行、知识、技能和各种素质方面的培养。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高雅文明的言行举止、礼仪道德中,渗透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哲学、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中的许多观念、规则、形象、评价、判断的背后,都或隐或显地彰示着审美的准星;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中,美的理想、美的意识也处处可见,科学本身蕴含着无数关于审美的内容,以美的魅力影响着人们对于科学的向往和奔趋的兴致。可以说,审美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整个教育系统目标的偏离,导致整个教育系统运转的板滞,导致整个教育系统活力的丧失。
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当然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古今中外关于美学问题的高头讲章作为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但这并不等于说基础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无足轻重的。
在我看来,审美教育的真正价值,其实往往就在于朴素而基础的感受体验与创造实践中。从情感的方向入手,让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接触美的作品,体验美的享受,进而创造美的天地,这才是审美教育的真谛。我们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郊游踏青活动,参观艺术展和博物馆,欣赏音乐会和博览会,参加运动会和歌咏比赛,不主张更高、更快、更强,而强调更美丽、更活泼、更快乐,不衡量竞赛成绩的高低,而更关注参与度的多寡,相信这样能够使得他们的审美境界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篇9
一、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的20%。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70%。可见,视听结合的认知方式优越于传统教学。传统的教学是板书加讲解的单一方式,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而多媒体创设了一种逼真的教学情境,将书本内容转移到画面上,辅以音乐、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功能,表达方法更加立体化、动态化,有别于以往的平面、静止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手段突出的特点是给予学生感官冲击,增强了感性认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考出好成绩,考上名校仍是教师和学生的最终目的。教师按部就班的展开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无非是讲解课文,让学生读写,做练习,布置作业。学生学习就是在课上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甚至把课文背的滚瓜烂熟的,练习册练了一遍又一遍,到考试的时侯背一背课文,读一读作业,看一看试卷。这一固定的教学套路让学生学习只盯着书本,被束缚在教室内。教学是生硬的、机械的,语文教材的丰富内涵不能让学生从内心体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忽视了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要相联系在一起。这就扼杀了学生发展的土壤,培养出的是机器人,他们的创新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个性等都受到抑制。就拿作文来说,全班学生写出的都是一个模式,无论题材、描写的对象、修辞等如出一辙,让人感到无语。曾经有这样的相声段子,说有个学生写去公园郊游,首先看到的是假山,接着写大家玩捉迷藏、吃东西;同样再写作文时,地点是烈士陵园,首先看到的是坟地,接着写大家玩捉迷藏、吃东西。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讽刺了现实教育的缺失。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亲身经历中去感悟,这样才能内化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同等重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观念,关注儿童的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课上容易疲劳、会出现做小动作、睡觉、开小差的现象。教师需要提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通过情境的创设能转移学生的消极心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教学情境能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具有吸引学生的力量。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教学中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去设计问题,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思维矛盾,进而有思考的切入点。一是问题难易适度。过于复杂,学生犹如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思考,失去思考的兴趣,主动放弃;过浅,没有探究思维的必要,提不起学生的重视。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二是问题答案开放。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回答,答案不能是唯一的,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补充,拓宽思考的尺度;三是问题要层层深入。教师提问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上,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也可以将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小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四是问题有针对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
四、创设角色扮演教学情境
篇10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优化
Talking about how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n Da-hui
【Abstract】To do a good job in sports teaching, it is important to the the variabl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that i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a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pect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ptimizing physical education process, the sense of innovation, optimization principle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during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econdary schools; Sports teach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与之相应的学法。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对优化中学体育教学过程有以下认识。
1. 优化中学体育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探究法;课程标准给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而,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甚至有些是出乎意料的。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和他人的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例如我将投掷实心球的课程做成了探究课的形式:①问题:如何才能将实心球掷得更远?究竟是两脚前后站投掷得更远,还是并立站投掷得更远?②实践:分别体会一下前后站投掷和并立站投掷。③观察:仔细观察同伴在投掷实心球时身体姿势的变化。④经师生探讨,得出结论:两脚前后站立原地正面掷实心球的技术要比两脚左右开立原地正面掷实心球的技术更符合生物力学等原理,成绩提高幅度更大。⑤验证与提高:通过反复练习,改进并提高动作技术。
师生的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欲望。 在游戏、学习中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相长,让学生也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动、积极地和同学们共同练习,主动参与,既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又发挥其引导学生的作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2 问题法;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怎样有效地提高成绩的途径等。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实践、总结,结合教师的解释性的回答,力求自己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的改造,创编自己喜爱的舞蹈或健美操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棒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比如上“快速跑”专题时,教师在进行导入时可以提问:“人什么时候会快速跑?”学生的回答可以五花八门、七嘴八舌,像上课铃声响后、下课铃响的时候、快要迟到的时候、尿急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上楼梯时的高抬腿跑、平地的后蹬跑,等等,只要合情合理,都是正确答案。这样能将体育运动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举一反三,既学生开动了脑筋,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平时锻炼的兴趣。
1.3 情境法;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实物故事、自然环境等,创设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情境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能诱发学生联想,激智,调节学生的心理。
立定跳远的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个课程的成绩,而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不是屠龙术,而是实用的。虽说在日常生活中,双腿并立跳跃的方式很少用,但在春游、秋游时,在山林田野间,道路不平坦,需要通过小溪、水渠,无法助跑,采用立定跳远的方式是很有效的。如何跳过去,又跳得远,立定跳远的技巧就有必要掌握了。立定跳远可以说是一项出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体育活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承诺带学生们去野外郊游,学以致用,贴近大自然,通过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触,在自然的环境中彻底放松身心,激发热爱自然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更强的适应力。
情景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像,边运动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想像力。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达到“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2. 体育教学过程的需要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比较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2.1 将权利下放,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要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实践、去体验,教师为他们创造一切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主动参与,参与管理、参与评价,更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探索知识海洋的无穷奥秘。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培养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设计的投掷实心球的课,有游戏有讨论,若干个小组长既是标兵又是组织者,他们充分地发挥着作用,既让学生兴趣不减,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参与意识,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神情。
面对新的教育改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着学生不断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2.2 把困难让给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学实践中,学生会在体育课上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解决困难。教师应该树立现代体育健康教育观,构建一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途径和新的教学模式。有时教师不必过快地干预学生所遇到的困难,而是在他们思考后,行动后,再做出一定的指导。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后,成功的能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2.3 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近几年来,愉快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节课的课堂气氛,是由师生的情绪相互呼应而形成的。对立的师生情绪,只会让课上不下去,而和谐的师生交流,能让一节课锦上添花。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快乐。
3. 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的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教育、社会观转化;从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体效益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3.2 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对每一节体育课都充满兴趣,将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将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既掌握了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自信心等。
3.3 完善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各项都全面发展。
总之, 要搞好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变教学过程为创造过程,也就是注意教学过程的创新。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中学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中学体育工作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认识,中学的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