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根据个人的年龄、职业、既往病史、身体状况等。由健康管理服务公司专业医生或健康管理师量身定制设计一套完整的综合的健康体检方案。与医院传统体检模式相比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既节省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又避免遗漏必要的检查。
2、对于体检结果,专业医生或健康管理师认真分析,详细解读,并提供保健、治疗建议,使其对自己的身体现状明明白白,一清二楚,使体检的价值、意义及效果得到保证。
3、个人只需一个电话,复杂的体检手续,健康管理公司全权办理,体检过程由健康管理公司的专业人员陪同引导,一切变得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健康评估及健康促进计划
1、分析相关个人健康信息,采用先进的“健康与疾病评估”模型,提供一系列健康及疾病危险性的评价报告,以帮助个人确定患各种慢性病的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
2、健康管理公司的专业医生或健康管理师为个人设计个性化健康指导计划,从饮食、营养、运动、心理、习惯等众多方面,包括营养配餐方案、运动保健方案、药膳调理方案、康复理疗方案、习惯干预方案,实施针对性、个性化日常保健指导,帮助其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跟踪、有指导地进行个人健康的改善和促进,从而达到预防和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建立个人家庭健康档案
1、健康管理公司详细记录了个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过程,包括医生诊断报告、检查报告、医生处方、医疗费用清单、健康咨询记录等,随时随地方便查询。
2、通过前后资料和数据的对比,个人可以掌握自己健康状况的变化、疾病发展趋向、治疗效果等情况,有利于下一步医疗保健的决策。
3、个人就医时,健康档案会为其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健康档案中的药物过敏记录、近期检查记录等,不仅会为其节约医疗开支。还减少了因重复检查所带来的麻烦和痛苦。健康管理公司会有专业人士为个人及其家人建立详尽、完整、连续的健康档案,并确保个人的私密性会得到极大的保护和尊重。
全新VIP就医绿色通道
健康管理公司开通所在区域内合作医院绿色就医通道,个人需就医时,只需打个电话,健康管理公司会根据其实际健康状况或需要代为预约专家,准确及时地为其就医或入院选择最佳医院、最佳科室、最佳医生,争取宝贵的就医时间,避免“病急乱投医”而延误病情,且全程由健康管理公司的健康专员陪同,代为挂号、划价、交费、取药、送标本、办理烦琐手续等,使其省心、省力、省时,享受尊贵服务。
特色医疗中介服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者是久治不愈的顽疾,当个人存在疑惑时,请联系健康管理公司,将会得到合理的建议及指导,预约名医,请专家会诊。
健康咨询服务
健康管理公司为个人提供365天的咨询服务,通过电话或网络在线等形式为其提供病情咨询、保健咨询、用药咨询、康复理疗咨询、健康知识咨询、饮食及运动方案咨询等。一个电话为个人解决有关健康的难题。轻轻松松享受“贴身医生”的服务。健康管理公司可以以短信形式定期发送健康知识、资讯。
篇2
关键词:班主任 管理风格 心理健康
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其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无论是身心、性格或是人生观都受其影响。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整体领导者,其办事作风直接为学生共睹,管理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很多,从大方面来讲无外乎三点。家庭、学校、社会。众所周知,家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极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异常。例如,父母不和、管理粗暴、溺爱娇惯等等。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或者教育方式等等,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再者社会,诸如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例如近年来盛行的“非主流”思想,青少年社会阅历肤浅,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迷失在一些错误的社会潮流之中。
二、班主任管理风格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班主任的管理风格是其个人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和方式,较为常见的为严格型管理。其主要管理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必须服从,依靠严厉的处罚来对学生进行限制与管教。这样的管理方式初期或许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此以往学生便不再畏惧,并会产生叛逆思想与教师对抗,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很难截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坏的影响。再者是威信型,通过严厉与民主结合的方式来管制学生。在适当的事件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善于同学生进行师生沟通,能理解学生更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此种管理风格一旦成功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但若被某些差生利用民主方式,将很难再进行转变,后果是直接造成班级管理失调。上述两种方式为当前班主任管理方式中最为普遍的,各有利弊,但对班主任管理工作来说,这两种都不适合进行专一的使用。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有效方式,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分析,个人的意见是因材施教。根据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班主任的管理风格不是趋向大众化的,而是根据所管理学生的特点建立起来的。个人管理风格固然重要,但如果将班级特色与管理结合起来,想必表现出来的管理精神与风貌必将独具一格。而且由于针对性较强的原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极为有效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朝忠.对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探讨[J].当代教育,2008(12).
[2]许博文.浅析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J].成才之路.2009(7).
作者简介:伍加旭,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中学,专职地理教师。曾先后担任初中、高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地理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工作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中以爱心博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曾多次荣获优秀班主任称号,获得了广大师生和众多家长的赞誉。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31-02
20世纪90年代起,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其心理健康会影响到个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得到心理教育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职学生既有和普通大学生相似的心理特征,也有其心理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经过高考的失利,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会比普通大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压力。据调查,大约40%的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长时间的自我怀疑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出现,继而影响其人际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都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诸多因素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人格特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查阅相关文献,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多以普通大学生或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而关于高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高职院校在校学生572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被试的一般资料、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工具选取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普通大学生,且在性别、年级、民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敌对、偏执、精神病症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症等因子及总均分上,不同年级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一、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及躯体化、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少数民族高职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在敌对、偏执、精神病症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即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有差别。龚芸对800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女生在焦虑、自我意识偏差、依赖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即高职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生。胡海清研究发现,高职女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和SCL-90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说明高职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男学生。学者多认为当今社会女性受到的待遇不如男性,各方面压力大,因此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性。男女对各自角色的定位不同,男性属于强势群体,他们承受的社会压力也比女性大,男性对自身要求也较高,自尊心强,遇到挫折不善于寻求正确方式发泄,执着,也较少寻求帮助,这就使得男性体会到更多负性情绪。因此,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水平要好于男生。
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民族上存在差异,在心理健康总均分及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少数民族高职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这一结果说明,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本研究选取的被试中少数民族主要为藏族。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同于汉族的形态。少数民族学生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汉族学生,躯体化是一个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的指标,主要体现个体对自身情感和意向的表达方式,当个体遇到问题时,若无法表达,就有可能采用躯体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头疼、失眠等症状,如果过多采用躯体化的表达方式,可能反而会妨碍情绪的正常宣泄,导致心理问题。在该研究中,少数民族学生躯体化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这可能是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少数民族一般居住的地方比较闭塞,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比较落后,家里孩子比较多,父母等长辈不会过多地关注孩子地心理状况,而很少与孩子交流,这就影响了孩子正常情绪的表达,遇到情绪问题也不知如何宣泄,不知如何和他人交流,长此以往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另外,少数民族学生来到汉族居住地,可能会感到孤独,文化习俗等不适应,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少数民族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又找不到理解他们的人倾诉,这些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第二,研究发现,高职学生人格特征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内外向(E)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4.84,p 0.01),而在神经质因子(N)、精神质(P)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63,t=6.21,p 0.01)。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多体会到焦虑、担忧等情绪,更多感到郁郁不乐或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这一结果与左连跃的研究一致。究其原因,首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男生比女生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而且男生自尊心、好胜心较强,一旦遭遇挫折后不愿向别人诉说,不善于寻找方式排解不良情绪。而社会对女生的定位较为柔弱,女生可以选择倾诉、哭泣等方式宣泄心中的情绪,女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男生更多,这些都有利于女生发泄不良情绪,所以男生比女生体会到更多焦虑情绪;再次,男生的生理基础决定其遇事易于冲动,情绪较女生更加激烈。
本研究发现,在精神质因子(P)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0,p 0.05),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体会到更多孤独感,不关心他人等。这是因为独生子女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没有伙伴,生长在一个较为孤独的环境下,更加孤僻、不合群,在家中长辈对其过分关注,这会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而且独立性较差。到学校后,他们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会关心他人,不能受委屈,遇到事情争强好胜。因此,独生子女在人际上会比非独生子女遇到更多难题。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即在内外向因子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精神质因子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级。这就说明,大一学生更加外向,好交际,与他人相处更加随和,能较好适应环境。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面对新生活充满了渴望,希望与人交往,形成新的人脉关系,因此比较积极外向;而随着大学生活的继续,经过一年的磨合,高职学生会产生新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这时会体会到较之前多的孤独感、失落感,这种消极情绪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入大三,高职学生面临就业的问题,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得他们体会到更多负性情绪,就业遭受的打击使他们越来越沉默内向。
在神经质(N)、精神质(P)因子上,城镇高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即城镇高职生比农村学生更孤独、情绪更不稳定、与他人更不易相处,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左连跃(2010)研究发现,工科院校文科生人格特征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4.581,p=0.033)。生源地的不同会影响高职生的人格特征,城市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农村学生较大,且城市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比较宠爱,与他人相处经验少,这些都会影响其人格特征的形成。
在神经质(N)、精神质(P)上,少数民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t=2.59,t=2.62,p 0.05)。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相处不友好,更可能挑衅他人,更喜欢冒险、奇特的事情,与汉族学生相比体验到较多的焦虑情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低于汉族文化,生活环境比较落后,自然灾害频繁,所以少数民族的文化崇尚斗争、坚强,他们的性格就会比较争强好斗,喜欢挑战;而且,少数民族一般都是部落居住,每个部落和其他部落之间关系并不融洽,排他性较强,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与他人向往上存在很多问题。
第三,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其中内外向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症等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0.19 r -0.10,p 0.05);神经质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及总分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0.27 r 0.44,p 0.01);精神质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及总分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0.09 r 0.27,p 0.05)。这就说明,外向的、神经质得分低、精神质得分低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内外向与心理健康状况成正相关,即越外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外向的人好交际,容易与人沟通交流,人脉关系广泛,具有较好的社会支持;而且外向的人个性乐观开朗,心态积极,面对困难总是想办法解决。当遇到困难时,外向的高职生本身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这就会使他们体验到较少的消极紧张情绪,同时,外向的高职学生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寻求他人帮助,这样会促进其解决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
神经质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即高职学生情绪越不稳定,越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艾森克认为神经质是衡量个体情绪是否稳定的指标,神经质虽然不同于神经质,若持续时间较长神经质就会发展为神经症。因此,一个人情绪不稳定,对刺激的反应就会过于强烈,且激动的情绪较难恢复。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遇到问题时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当问题解决时,也不能一时间恢复情绪,这样,他们就会认为的夸大问题的困难程度,并且较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长此以往,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精神质同样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艾森克认为精神质高分者性格孤僻、与他人相处不友好,对外部环境适应不好,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善于与周围同学相处,人际关系冷漠,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这类个体会经常产生低落情绪及焦虑感、不安全感,较少体验到积极情感,长期如此,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大影响;而低分者表现正好相反进而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单亲医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人格
随着我国离异率的增加,单亲医学生已日益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研究表明,单亲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1,2]。缺乏父爱或母爱以及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比非单亲医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人际敏感、焦虑等等,个别单亲医学生甚至产生敌意、报复等严重心理问题。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条标准中就有一条是“具有幸福感”[3]。本研究旨在探讨单亲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关系,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医学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被试为济宁医学院2006级(包括临床医学、药学、口腔、护理和预防专业)单亲志愿者学生78名,其中男生40名,女生38名。再从相应的班级随机抽取与单亲医学生相同数目和性别的同学,作为非单亲医学生被试,。抽样时间为2007年11月。
1.2 方法
1.2.1 工具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被试进行人格测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290)[4]测查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5]测查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并用来测量大学生。
1.2.2 实施 测量由本校生理学专业教师主持进行集体施测,各量表的测量一次性完成。
1.2.3 数据处理 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收集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单亲医学生与非单亲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心理健康和人格分数评定 单亲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低于非单亲医学生,并且在0.05水平上差异有显著性。在SCL290的10个症状因子上,单亲医学生的得分均高于非单亲医学生,但只有其他因子差异有显著性。但与全国常模比较,单亲医学生除躯体化一个因子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并差异有显著性。非单亲医学生在躯体化一个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在强迫、人际敏感等5个因子上也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人格的3个因子上,单亲医学生的外倾性得分低于非单亲医学生,并呈显著性差异;单亲医学生在精神质和神经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非单亲医学生,但只在神经质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男女单亲医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指数上差异无显著性(α=0.05,P=0.281)(见表1)。
2.2 单亲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与心理健康、人格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对于单亲医学生,除精神质因子与主观幸福感指数不存在显著相关、内外向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其他因子都与主观幸福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另外,性别与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相关。见表2。表1 单亲与非单亲医学生幸福感及心理健康人格各因子的均数比较表2 单亲医学生的幸福感与身心健康、人格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2.3 对影响单亲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诸因素的分析对单亲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人格诸因子的关系在α=0.30水平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人格的3个因子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指数为因变量,结果抑郁、神经质、人际敏感、内外向、焦虑、其他6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如果设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内外向、神经质、其他分别为X1、X2、X3、X4、X5、X6,主观幸福感指数为y,则可得回归方程,Y=127.8396.39X16.22X26.49X3+0.23X40.52X54.34X6。这6个因子对单亲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从大至小依次是神经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内外向、其他。其中内外向因子为正向作用,其他因子为负向作用。见表3表3 身心健康、人格诸因子影响幸福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本研究表明,单亲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非单亲医学生,并呈显著性差异。按照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的评分标准,单亲医学生的幸福感处中等偏下水平,非单亲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中等偏上水平,单亲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我们预想的要高。我们认为,单亲医学生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是个“问题群体”或“危险群体”,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所看到的,单亲医学生中不乏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多数单亲医学生能克服精神和物质上的困难,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幸福感高,心理健康水平则高;反之,亦然。本研究证实,人际敏感、抑郁的心境、过高的焦虑水平、以及饮食睡眠问题是降低单亲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过高的焦虑水平而又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积极有效地抚慰,使之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因素影响了单亲医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估,使其产生了较多的消极情绪,从而降低了其主观幸福感。单亲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虽低于非单亲医学生,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非单亲医学生在几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预示着从整体上来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全国常模偏低,这与国内的有些研究结果一致[5]。这可能与医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有关。另有研究解释[7],大学生群体在SCL290各因子上的症状均高于常模,这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特殊阶段所致。
人格是影响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且人格外倾性越强,幸福感越高,神经质倾向越强,幸福感越低。本研究与国内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一致[8,9]。人格之所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如此密切,有研究者[9]指出,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具有较高的气质敏感性,外倾性则对积极情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两者都对主观幸福感起着气质性作用。因为外向者容易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而神经质更有可能体验高度的消极情绪。我们认为,单亲医学生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与其人生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提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全社会日益关爱单亲医学生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品质,提升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幸福感受,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蔡太生,肖琳琳,向延娥.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91-92.
2 汪明,郑禹,包春雷.安徽省部分高校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5(1):89-90.
3 万黎,夏凌翔.试论幸福感与健全人格的关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1):19-21.
4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20-121.
5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3,增订版:83-86.
6 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7 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335-337.
篇5
心理健康教育;元认知观点;应用
元认知,就是自我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以下是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视、且在实践中反复强调的元认知问题及其观点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其他学习能力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1.认知的个体差异
元认知观点。面对一个同样的事件和问题,不同的人其认识是不相同的,这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正常的。
从认知心理角度看,认知是人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和解释。良好的认知给人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及行为,认知曲解则能引起明显的负性情感和行为。
人们对待事件的的认知和看法,在法律框架下,应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必须明白,你可以有发言权,切不可不给别人的发言权。[1.2]
观点的应用。对任何事件或问题存在认知的差异是普遍的,正常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必过分强求对某一问题的完全一致,也更不必要为某问题去争论不休:“争论”是表达各自的认知和观点,目的是达到认知的提升,而绝不是你我的输赢;争论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方式,而绝不是建立矛盾、仇恨和泄私愤,甚而成为相互人生攻击的途径和理由。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他人。在生活中,一个人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是不可急于求成的,因为这种改变必须是他自己的灵魂深处发生变化。
如果能在以上这样一种元认知状态下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大公司、小团队、我们的学习班级、学生宿舍内部都会出现一派和谐景象,人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积极性就会大大地高涨。
2.知曲解
元认知观点。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是人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推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人因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评价模式,并在认识事物和对事物的反映过程中能动地表现出来。
曲解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偏离,歪曲了原意,作出了错误的解释或理解。
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原则,我们对待他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对待客观事物或事件都不可能完全理解或是与实际完全一致,而可能的是有一定差距和偏离,这就形成了曲解。
平时的语言交际、学习读书中的阅读理解也是明示-推理过程。通过该种手段的阐释,从中选出最佳的理解、最佳的判别,尽力避免认知曲解。
常见的认知曲解,最主要的有10种:①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只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②任意推断。缺乏事实根据,草草下结论。③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做结论。④过度引申。在一个小失误基础上,就做出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⑤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如盲目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贬低自己成绩和优点。⑥个人化。自己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⑦选择性消极注视。只选择消极的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以偏概全。⑧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是失败者。⑨必须倾向。常用“应该怎样”或“必须怎样”等词,苛求自己和别人。⑩乱贴标签。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个标签就完事.如,我是天生的失败者。[1.2]
观点的应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认知曲解也是难免的,但一定要明白的是,多数情况是与我们自己相关,而不是总在他人头上去找原因。
解决认知曲解的方法就是在面临的事件和问题面前必须有全面的思考:首先是接受客观事实;其次是必须从多角度去看问题;尤其不要绝对地,过分夸大或缩小地看待问题;三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
重视的是,所有的心理障碍都存在多多少少的认知曲解,所以,认知心理治疗理论的核心就是不断纠正患者的认知曲解,从而让心理障碍的患者恢复心理健康。矫正认知曲解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需要避免以上提到的认知曲解的思维方式。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正视这些认知曲解,加以克服;只有避免了以上的认知思维方式,才能够不误入负性自动想法的泥潭,才能走出人生的认知误区,才能逐阵消除原存在的认知曲解,达到治疗目的。
3.比较与计较
元认知观点。比较是辨别事物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即常说的有比较才能鉴别。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也能比较。要明白的的原则就是:比较要有供比较的对象,也要有比较的共同基础。
计较,指较量;争端、争辩。
篇6
【关键词】 人格;心理健康;驻军医院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应对方式作为个体在现实环境中针对不同的生活事件表现出来的处理模式,本身就是人格表现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人格特征中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涉及应激作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人格一起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对某驻军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部队医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06年8、9月对某驻军医院医务人员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107名作为调查对象,年龄20~52岁,平均(31.6±4.6)岁。其中男43人,女64人,医生48人,护士59人。
1.2 方法 (1)人格特征评定:采用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1],该问卷共88个条目,选取量表反映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3个维度对人格特征加以分析。(2)心理健康水平测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虐、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对每个问题采取5级评分(1~5级,l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根据总均分及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3)应对方式评定: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2],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采用4级评分,即在每一条目后列有0不采用、1偶尔采用、2有时采用和3经常。量表进一步分为积极应对方式(C1-12条目)和消极应对方式(C13-20条目)两个因子。(4)问卷测评方法:施测人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集中调查对象,测试前用统一指导语详细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方法以及保密原则,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
1.3 观察指标 (1)医务人员个性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各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加入交互作用变量的分层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发放问卷107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回收合格问卷100份,有效率93.5%。
2.2 医务人员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 由表1可见,神经质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0.332
2.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的3个维度得分(神经质分、内外向分、精神质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有: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可解释总方差的50.7%,详见表2。 表2 症状自评量表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
2.4 交互作用分析 为了考察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把全体调查对象的神经质分别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相乘,形成新的交互作用变量。根据表2中的回归结果,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为因变量,以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为第一层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以各交互作用变量为第二层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见表3。表3 加入交互作用变量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表3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依次是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神经质与消极应对的交互作用,包括神经质与消极应对的交互作用在内的所有回归显著的变量可解释总方差的53.4%,回归结果显示只有神经质与消极应对存在交互作用。
3 讨论
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对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倾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作为应激作用过程中的因素之一,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人认为良好的人格可以在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冲击中起到缓冲作用,但Cooke[3]的研究则发现神经质维度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独立于生活事件,没有缓冲作用;许崇涛[4]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因素是心理健康低下的一个独立“原因”。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对生活事件以及因为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一定程度上受人格特征的影响,表现为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对应激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本调点考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神经质纬度反映的是个体情绪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分数高反映情绪不稳定;精神质纬度反映了个体与精神病理性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反映个体可能具有对人不友好等特征,或具有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内外向纬度低分反映个体内向,高分反映性格外向。结果发现神经质、精神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内外向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提示人格因素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关系,具有情绪稳定、性格外向人格特征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和健康之间的中介因素,在应激情况下,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来增加心理适应能力、缓解由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至关重要。本调查选用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纬度。积极应对方式表现个体针对生活事件采取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的烦恼等应对措施,而消极应对方式则表现为个体采取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等方式进行应对。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则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与积极应对方式相比较更为突出[5]。本调查显示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消极应对方式对驻军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较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更明显。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一旦神经质与消极应对这个交互作用变量作为因素之一进入回归方程,消极应对影响心理健康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就由正转负,即引入交互作用量变之前,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变为积极作用,说明消极应对方式作为人格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中间变量,似乎是一个保护性因素,能起到缓冲人格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关于这种假设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加以证实。
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与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期望个体在短期内塑造完美的人格以适应环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为了保证心理健康,较为可行的方法是鼓励个体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针对各种生活事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尽量避免消极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修订)[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9.
[2]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3] Coke DJ.Psychosocial variables and the life event/anxiety-depression link,A community study[J].Acta Psychiatr Scand,1986,74(3):281-291.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简福平,吴雪梅.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篇8
【关键词】 自测健康; 人格特征; 学生; 护理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rated health status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CHENG Xiao-lin,DONG Feng-wei.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of Nursing,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rated health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Methods 312 nursing undergraduates were assessed with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Revised (Short Scale For Chinese) and 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SRHMS1.0).Results The scores of social health subscale and SRHM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persons. The score of E dimens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ational norm and L dimens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rm.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and li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rated health.Neuroticism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rated healt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neuroticism and lie were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self-rated health.Conclusion The status of the self-rated health of nursing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correlated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Key words】 Self-rated health; Personality traits; Students; Nursing
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护理人员的后备力量,护理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护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而随着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处于完好状态。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人格特征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水平。因此通过了解护理专业学生人格特征及自测健康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不同性格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提高护生的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沈阳医学院护理专业06~08级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收回问卷32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12份,合格率为94.5%。其中男5例,女307例,年龄18~24岁,平均(21.25±1.58)岁,其中大一109例,大二116例,大三87例。
1.2 方法 (1)自测健康评定量表[1](SRHMS1.0),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包括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BZT)、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MZT)、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SZT)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ZCZT)。(2)艾森克个性问卷简式问量表中国版[2](EPQ-RSC),共48个项目,含4个分量表,E量表测量内外向维度,N量表测量神经质维度,即情绪性,P量表测量精神质维度,L量表即测谎分量表,测量掩饰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测健康评分 对学生进行自测健康测评后,得分与一般人群的自测健康[3]进行比较,结果护生的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与一般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要低于一般人群,正向情绪、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和自测健康总分高于一般人群,见表1。
2.2 护理学生EPQ-RSC的结果 用护生的EPQ-RSC的得分与20~29岁女性的全国常模[2]比较后表明,护生的N、P量表结果与全国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量表结果高于全国常模,即护生比同龄女性较外向,L量表结果低于全国常模,即护生比同龄女性掩饰性低,见表2。
2.3 自测健康各子量表与EPQ的相关分析 EPQ的E分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总健康呈正相关,即人越外向,自测健康评分越高;EPQ的P分与所有健康量表呈负相关,即人的情绪越不稳定,自测健康评分越低;EPQ的L分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总健康呈正相关,即人的掩饰性越高,自测健康评分越高,见表3。
2.4 自测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分别以自测健康各子量表得分和总分为因变量,以内外向、神经质和掩饰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上,全部进入4个回归方程的是神经质,而内外向和掩饰性分别进入不同的回归方程,见表4。
3 讨论
研究显示,护生的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要低于一般人群,这与孙海娅[4]用SCL-90对护理专业46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护生在抑郁、焦虑、恐惧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的结果一致。这与护理专业受到世俗偏见的影响,尤其是护理本科生并没有受到一些中、小医院的重视,就业时比高职学生更受到限制,而在大医院的就业竞争中又非常激烈,学习压力较大有关。而社会健康方面每个维度都高于一般人群,这可能与护生大部分都是女生的特点有关。她们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与别人沟通,愿意依靠别人解决问题。作为在校生,她们很适应学校生活,社会角色简单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可,并且经济费用大部分由家庭提供,并没有什么生活压力。
与全国常模比较,护生的E量表结果高于同龄女性,这说明护生性格偏外向、好交际、爱交谈、随和乐观,这与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善于应变、灵活敏捷;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能团结协作的性格特征[5]相符,再经过学校的护理的职业教育,以后能更好地适应护理职业要求。护生的L量表结果低于同龄女性,这可能与护生还属于在校学生社会性比较朴实,掩饰性较低。
经过相关分析,内外向、情绪性和掩饰性都与自测健康部分量表相关,尤其是情绪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为0.547,与自测健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66。这说明情绪性是影响护生自测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情绪不稳的大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激惹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情绪被激发后很难平复[6],因此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自测健康状况。
人格特征是个体较为固定的反应方式与行为模式并不容易发生转变,但这种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是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或是开展心理咨询,使学生逐渐变得善于交际,情绪稳定地面对多重冲突能够理智处理问题。即使走上工作岗位,面临巨大压力也能保持健康状态。
但自测健康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笔者所研究的人格特征对其影响,以心理、社会健康和健康总分为因变量的三个回归方程分别仅能解释33.1%、18.7%和25.9%,以生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更能解释6.6%。这说明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对护生的健康存在影响,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许军,向东.心理卫生评定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
[2]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3] 杨云滨,许军,王斌会,等.一般人群自测健康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2):87-89.
[4] 孙海娅.463名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校医,2010,24(8):580-582.
[5] 汪国建,马小琴.护理实习生人格特征与职业适应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2-43.
篇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82-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的增高,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健康的投资[1],那么,到底选择健康管理还是选择健康体检?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下面我们来讨论:
1健康管理与健康体检之间有什么区别
1.1从定义上来看其不同:①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它是由健康管理师利用医学基础、医学临床、营养保健、中医养生、心理保健、康复医学、环境医学、运动医学以及安全医学、安全用药等多方面知识,在进行健康信息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咨询与指导,使人群或个体在健康方面达到最佳状况,最终达到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②健康体检――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的检查工具、超声波、抽血化验等来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然后,医生根据体检结果,对被检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做出临床判断并提出健康体检结果。
1.2从事的工作人员看其不同:①管理健康――由健康管理师做。②健康体检――由医生做。
1.3从人们知晓度看其不同:①健康管理――新兴行业,很少知道。②健康体检――成熟机构,知道甚多。
1.4从工作内容看其不同:①健康管理――首先是收集健康信息,即收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及生活方式相关的信息,发现健康问题,为评价和干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其次是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及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并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最后是健康促进干预管理,即通过个人或群体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这是最实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②健康体检――检查个人的血压、身高、体重、眼、耳、鼻、喉、心、肺、肝、肾、脾、胰等脏器以及血液系统的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然后,做出体格检查的结论。
1.5从工作的实质看其不同:①健康管理――实质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实现三级预防:即一级预防,是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手段来改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率;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人的病死率;三级预防,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病人残疾。②健康体检――实质是通过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健康管理与健康体检虽然是二项不同的工作,健康管理范围广内容丰富,而健康体检比较单一,但是这二项工作又是密切联系的。可以说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中的一部分,健康体检为健康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个人健康信息,发现健康问题,为评价和干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健康管理与健康体检是密切联系的
2.1实施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据《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表明,目前由慢性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0%,慢性病发病和导致的残疾,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7%[2]。2002年,我国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日渐富裕、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持续升高,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合理引导服务对象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有效干预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保健,达到恢复健康、拥有健康、促进健康的目的,协助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和维护自身的健康。
2.2健康管理的模式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2.2.1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及管理:以软件及互联网的形式收集和管理将用于健康及疾病危险性评价、跟踪、健康行为指导的个人健康信息。住处采集包括日常生活调查、健康体检等。信息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也有体检后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状况、实验室检查后的血糖、血脂等重要指标。还包括家族史、膳食习惯等摄入情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资料。
2.2.2个人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当完成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后,对个人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禁示的作用。并通过疾病危险性评价模型分析主算,得出按病种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健康管理师及个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个人患慢性病的危险性。
2.2.3健康促进、行为干预管理:一旦明确了个人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及疾病危险因素,健康管理服务即可通过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及指南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人化的健康指导。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组合,因此会针对个人自身危险因素筛选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己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健康管理还可汇总、评价群体健康信息,做出人群健康管理资讯报告,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群健康需求的参考信息。
2.3健康体检可以为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提供个人信息:康管理师按照健康体检等提供的被服务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个人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然后做行为干预管理。
3“亚健康”的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之联系
篇10
健康管理是什么?
健康管理的定义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实施健康管理是为了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由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是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干预实施。
健康管理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各个角度对个人进行的全面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
健康管理的科学依据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从发生早期病变,到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具体来说,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随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通过有效改善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个人的“可以改变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这就意味着个人患病几率的控制和降低。这构成了健康管理的最基本科学依据。例如: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对于这些危险因素,个人无能为力,无法改善,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血压、血糖、运动水平等,可以随着生活行为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增加运动量和合理膳食可以降低血脂和血压。这些危险因素的降低可以降低发生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和乳腺癌等。这些因素是个人可以控制并改善的,是健康管理的依据所在。
健康管理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即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第二步:健康状况评价和预测,即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第三步: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及咨询指导,即解决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健康管理就是遵照上述的步骤不断循环,解决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实现最大程度地避免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最早在欧美风行,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这个行业的兴起是由于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人的寿命延长和各类慢性疾病增加,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医疗费用大幅度持续上升,而寻求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个人健康利益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健康管理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饮食被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饮食所取代;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形式被以脑力和轻微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形式所取代。这看似舒适的生活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温柔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人们的健康。这个隐匿、温柔的杀手就是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以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量不足为主要代表。由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我们统称为生活方式疾病。这些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迅速提高,不仅使个人遭受了疾病的折磨,也使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
面对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挑战,美国政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提倡人们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等,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病率下降50%,其中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糖尿病发病率下降50%,肿瘤发病率下降1/3,人均寿命延长10年。
美国保险业最先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医生采用健康评价的手段来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为保险公司控制了风险。为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德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家逐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组织。
企业决策层也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及发展,这种觉悟使健康管理第一次被当成一项真正的医疗保健消费战略,企业决策层开始改变为员工健康的投资导向。美国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为其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除了人群的健康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外,其效益费用比是:3.24:1。其中:高血压:4.29:1;高血脂:5.25:1;戒烟:2.24:1;体重:1.69:1。
在美国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都有这样一个90%和10%的规律: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未参加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
为什么要健康管理?
现代人健康现状及亚健康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是这样规定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持续完好状态。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且生活无规律,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身体疲乏、腰酸背痛、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衰退、焦虑烦躁、食欲不佳、精神不振。但到医院去做健康体检,又没有特殊的异常发现,下不了具体的疾病诊断。这种既不是健康人,也不是病人的中间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亚健康”。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调查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之间,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人群分布特点为:中年知识分子和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人士、领导干部、私企老板、影视明星是亚健康高发的人群,青少年亚健康问题令人担忧,老年人亚健康问题复杂多变,特殊职业人员亚健康问题突出。
亚健康的主要起因:
1,过度紧张和压力;
2,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高盐、高脂和高热量饮食,大量吸烟和饮酒及久坐不运动是造成亚健康的最常见原因;
3,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如水源和空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等;
4,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
亚健康的主要危害:
1、亚健康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状态,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人群转入的;
2、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工作效能和生活、学习质量,甚至危及特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3、心理亚健康极易导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
4、多数亚健康状态与生物钟紊乱构成因果关系,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
5、严重亚健康可明显影响健康寿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残。
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中,它可能自发的向疾病状态转化,也可能通过个人的自觉改变向健康状态转化。但是向健康状态的转化是需要个人付出代价与努力的,这就需要进行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保健康,省支出
健康管理可以:
科学评估自己患慢性病的危险性,了解健康隐患;
主动预防、降低并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对疾病患者,通过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
――据医学专家研究,一个人自发育完全成熟之日起即开始走向衰老(一般男人为25岁,女人为22岁),只是起初很缓慢,难以觉察,直到中年才开始显现,及至老年则不断加速。尽管人的衰老与死亡这一自然现象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和逃避,然而减慢衰老,延长寿命却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参加健康管理虽不会使人永远年轻,但可以使个人的衰老减慢,并保持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就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健康管理的实质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其医生能够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医疗成本降低了30%。
――在计算对于健康的投资与回报时,虽然对于不同疾病的高危群体的投入与产出是不一样的,但是一个可以值得参照的数字是:在健康管理计划上每投入1元钱,将来在医疗费用上可以减少8―9元钱。
谁是受益者?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它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健康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常规医疗中的患病者,而是所有人,它的受益者包括所有的健康人和非健康人:
健康人群
希望保持健康身心的健康群体。已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健康知识不足,希望得到科学、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与指导,并拟通过定期健康评价,保持低风险水平,尽享健康人生。
亚健康人群
希望定期得到健康与疾病危险性评价及健康改善指导的亚健康群体。在健康顾问指导下随时监控健康状态,有意识地参与健康改善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整体健康水平。
高危人群
已有明显高危倾向并需要立即改善健康状况的群体。需要定期得到健康与疾病危险性评价,并在健康顾问的指导下密切监控危险因素、降低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已患病者
在参与就诊的同时希望积极参与自身健康改善的群体。需要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全面改善,监控危险因素,降低风险水平,延缓疾病的进程,提高生命质量。
它山之石,如何攻玉?
它山之石――国外经验
美国是健康管理发展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健康管理策略在美国主要有6种,这6种健康管理策略,都值得我们结合国情,予以借鉴。
1、生活方式管理:主要关注健康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这些行为和风险将影响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生活方式管理帮助个体做出最佳的健康行为选择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生活方式管理使用对健康或预防有益的行为塑造方法促进个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生活方式管理方案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者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因此,要调动个体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生活方式管理的效果取决于如何使用行为干预技术来激励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行为。四类促进健康行为改变的主要干预技术措施是教育、激励、训练和市场营销。
2、需求管理:以人群为基础、通过帮助健康消费者维护健康以及寻求适当的医疗保健来控制健康消费的支出和改善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需求管理试图减少人们对原以为必须的、昂贵的、和临床上不一定有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使用。需求管理使用电话、互联网等远程病人管理方式来指导个体正确地利用各种医疗保健服务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
3、疾病管理:着眼于某一种特定疾病,如糖尿病,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与强调病人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该系统可以支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和保健计划。疾病管理强调利用循证医学指导和增强个人能力,预防疾病恶化。疾病管理以改善病人健康为基本标准来评价所采取行动的临床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4、灾难性病伤管理:为患癌症等灾难性病伤的病人及家庭提供各种医疗服务,要求高度专业化的疾病管理,解决相对少见和高价的问题。通过帮助协调医疗活动和管理多维化的治疗方案,灾难性病伤管理可以减少花费和改善结果。通过综合利用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教育,病人自我保健的选择和多学科小组的管理,使医疗需求复杂的病人在临床、财政和心理上都能获得最优化结果。
5、残疾管理:试图减少工作地点发生残疾事故的频率和费用代价,并从雇主的角度出发,根据伤残程度分别处理以尽量减少因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残疾管理的具体目标是:防止残疾恶化;注重残疾人的功能性能力恢复而不仅是病人疼痛的缓解;设定残疾人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详细说明残疾人今后行动的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对残疾人的影响;帮助残疾人和雇主进行有效的沟通;有需要时考虑残疾人的复职情况。
6、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通过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这些策略都是以人的健康需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做到有的放矢。
―般来说,在美国,雇主需要对员工进行需求管理,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开展疾病管理,大型企业需要进行残疾管理,人寿保险公司、雇主和社会福利机构会提供灾难性病伤管理。随着健康管理实践和研究兴趣的不断扩展,美国发达的流行病学、管理科学和行为医学为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攻玉?――国内发展
在我国。健康管理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产业。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仅有少数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为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健康管理的从业人数没有准确的数据,估计全国在10万人以上,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与美国70%的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完善的服务相去甚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慢性病的上升,对健康维护及改善的需求会日益增长,而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新兴的健康管理行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立一支健康管理专业队伍,对于改善和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尽管我国目前有各类体检机构5000多家,但做健康体检的人数还是远远少于就医的人数。当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普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时,我国仅占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07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白书忠指出,解决13亿人民的健康,不能单靠“药片和手术刀”,而应主要依靠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和健康产业及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
根据我们的国情,微观上,健康管理针对个人、公司和企业;宏观上,健康管理针对政府和整个社会。
微观健康管理:对个人来说,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组合,因此应针对个人自身危险因素筛选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己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企业来说,健康管理还可汇总、评价群体健康信息,作出人群健康管理资讯报告,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群健康需求的参考信息。
-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优秀教学案例
-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