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研究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案例研究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案例研究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07-03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近几年来受到了包括法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高度重视。法学界已经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达成了共识,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各个法律院校首选的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2015年5月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界定案例教学的基本含义,并将案例教学视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因而,精心遴选和编写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案例工作是实施真正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教学案例遴选与编写的意义

(一)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基本前提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合适的教学案例,没有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就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没有多大的区别。在这种教学中讲授是主要方式,案例是辅的,实际上是举例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案例,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因而,遴选适当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合理的编写,对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真正取得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沟通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法学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

互动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仍处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无论是案例的遴选和编写还是案例教学的组织,都要由法学教师付诸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法学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分析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是提高法学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反思相关法学理论是否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相关领域的法律规定是否健全、完善,从而有助于提高法学教师对实践问题的洞察能力和解决能力,这与教育部在《教育部中央政治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强调的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地位以及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

(三)有助于建设法学教学案例库

目前不少法律院校都开始重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和完善。法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有利于法学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切实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库有别于案例数据库。教学案例库收录的案例必须是经过法学教师精心编写的,涉及全部教学环节的典型案例。因此,组织法学教师参加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将对法律院校建设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库,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案例遴选与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法律院校对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也开设了案例教学的专门课程。如延边大学法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设置了“民法案例讨论”、“刑法案例讨论”、“行政法案例讨论”、“经济法案例讨论”等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从上述课程的学时分配来讲,总学时32学时均为实训学时,但是在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环节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案例来源有限

实践中不缺少典型的案例,“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更新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劳动,还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1]。而一些教师选择案例的方式比较随意和简单,往往是上网收集或者运用已经出版的案例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很少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地人民法院审判过的案件、未进入司法程序的事件或者非诉执行案件等。

(二)案例未经编写直接运用

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应当是经过教师精心遴选和编写的,即在事先拟定好教学目的、教学计划、通过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效果等的基础上付诸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而不少教师选择未经编写的案例直接适用于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达不到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所应具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案例编写不规范

“就目前的法学教材而言,以实际案件为素材编写的案例分析书籍虽然也不在少数,但专为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而编写的‘教学案例’则极为罕见,值得反思。”[2]目前,将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有机和科学地融入相关课程的案例教材较少,一般教学案例的编写主要包括主要案情及争议焦点问题分析,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案例教材采用了这种撰写方式。这种编写方式未能完整再现案件事实,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因而仍适合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不适合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因为教师事先已经提出了案件争议的焦点,忽视了实际案件的处理中事实的认定和寻找法律依据等问题,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案例遴选和编写的构想

上述教学案例的遴选和编写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教学案例的遴选和编写工作。

(一)扩大教学案例的来源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编写优秀案例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会使案例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学界认为,教学案例可以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地方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媒体追踪报道的案例中选择。遴选的案例应仅限于中国本土发生的案例,

需要引起法学教师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裁剪,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其他类型的案件同样如此,直接影响教学案例的编写,因此,在遴选这些案例时应慎重。笔者认为法学院校应与当地的法律实务部门建立相互合作的互动机制,从法律实务部门直接收集发生在当地的典型案例。这种收集方式既有利于降低编写案例的成本,也有利于收集完整的案例素材。因为案件发生在当地,编写人员可以详细地调查和了解案件发生的背景。

此外,案例的遴选中既要重视经人民法院裁判的案件,也要重视未进入司法审查程序的事件和非诉执行案件。如《行政法案例讨论》课程也可以选择“深圳驱逐治安高危人群事件”、“杜宝良事件”、“拖欠劳动报酬案件”等未进入司法程序或者虽进入司法程序但未经人民法院裁判的事件和非诉执行案件作为教学案例。

(二)遴选教学案例的原则

1.真实性。劳伦斯则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要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4]。依据真实性原则教学案例应选择实践中已经发生的真实的案例或事件,不能随意杜撰。如美国法学院校因为“生活化的真实案例具有可信性和借鉴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对现实生活纠纷的预防和解决上”。课堂上的案例均来自法院公开记录的判决。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中国本土经常发生的案件,了解我国立法、执法及司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时代性。时代性指的是案件发生的时间不能太久远,应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法律问题选择案例。案例越是新颖,越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为说明法律发展过程,选择旧法下的典型案例也是必要的。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收录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第4期。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25日又将此案例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38号”予以。可见,此案例虽然发生时间久远,但其判决内容对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3.典型性。典型性指的是应选择实践中经常发生

的,通过现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难以有效解决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案件。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政府信息公开十大典型案例等。典型案例对于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和法律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学理论研究现状及不足,剖析案例中所反映出来的制度层面上的深层原因,进而思考解决对策。

4.关联性。关联性指的是教学案例所包含的法律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所学过的相关法学课程的理论和法律法规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参加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案例的难易度也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主要法学理论及法律问题。

5.争议性。争议性指的是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争议

性,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只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美国的一位大法官曾经说过: “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 相反, 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 是因为我们享有终审权。”[5]因而遴选的案例法律关系应较为复杂,涉及的法律和理论问题较多。这有助于为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抗式的辩论和讨论留下空间。因为案例并未预设标准答案,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在针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增加了确信,这是成为法律人的一个基本方面”[6]。

(三)教学案例编写的内容

在遴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学案例的编写应紧密围绕着如何在案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问题展开。具体来讲,教学案例的编写应规范化,具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案例名称与案例正文。应结合案例中出现的突出事件,以简短的语言概括案例名称,以便在教学案例库中检索。案例正文应包括案件发生的背景、案件起因、主要内容及相关证据材料等。案件发生的背景应概括说明案件发生的有关背景,说明案件发生的特定原因和社会环境等条件。编写案例应以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为基础,从最开始的法律关系入手,对于案件事实给予充分的说明。应以时间和案件事实相互交融的方式叙述,内容应详略得当。案例的编写应客观,忠实于案件事实。教师要保持中立,不能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不利于发挥学生分析案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编写案例的语言应准确、规范、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弄清案件事实。

2.教学指导手册。教学指导手册是为指导教师组织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案例的使用说明。教学指导手册应包括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预期效果、思考题和实践题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目标是互动式案例教学实施的方向,是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应明确使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学计划是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总体规划,是结合教学时间设计的每节课的讨论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应包括完整的课前、课中及课后计划。教学时间一般应安排2—4学时。教学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应事先把案例讨论涉及的具体问题梳理清楚。预期效果是指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的预先判断。对预期效果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案例教学结束后在教师反思的环节,教师只有将预期效果和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相比较,才能对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予以总结和评估。

围绕案例涉及的争议焦点问题,应列出若干思考题和实践题。思考题和实践题的设计不能太直接、简单,应带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在于虽然是案件分析,但不能简单依据法律法规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应结合相关的法学理论及法学家的不同观点,使学生深入了解规范和学理的前沿动态,并积极思考现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篇2

案例指的是教学内容里的实例,而地理教学案例则是一些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能够具体地体现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从空间与时间上来具体进行展现。从广义上来说,地理教学案例包括所有典型的以及不典型的地理实例,而狭义的则专门指能够对地理的理论和方法作出解释的典型事例。文章首先介绍了地理教学案例的内涵,然后从了解案例开发主体和明确案例开发目标两个方面介绍了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其中了解案例开发主体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智能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而明确案例开发目标则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课程的标准和教学的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

(一)了解案例开发的主体

开发地理教学案例需要对学生的参与足够重视,学生是案例开发很重要的一个主体,而不能只注重展示教师的作用,毕竟教育是以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所以本文也是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探究案例的开发。

1.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

所谓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所保持的长时间的内在反应倾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倾向、行为倾向和情感倾向。他们的学习态度既是进行地理案例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后来开发地理教学案例的重要前提。其中,认知倾向指的是学生对于整个案例的开发的一些理解、认识和评价,比如学生是怎样看待案例对提高个人问题解决能力的帮助的;而行为倾向指的是学生在开发案例的过程里表现出了怎样的行为意向,比如学生在课前积极地阅读相关的案例材料;情感倾向指的是学生在案例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比如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表现出喜欢或讨厌的情感。通常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将学生分为俘虏型、好奇型和投入型三种,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态度,并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或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具体的促进措施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怎样的;其次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交谈来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从而分析出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再次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开发的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一些看法,进而分析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最后是对第一节案例课进行足够的重视,以生动而富有悬念的内容和平等而紧张的气氛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

对于案例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些新知识需要与原有的观念或知识相关联才会被接受和运用。例如,学生在参与到某“商业区位选择”的教学案例的时候,假如学生原有的概念中连“区位”的概念都没有的话,就很难开发出好的案例出来。

所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开发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方面教师要分析学生所具备的这些知识有哪些是错误的或是有偏差的,还有哪些固有的知识会影响到案例的开发,然后帮助学生改变和了解到这些问题,进而避免对案例的开发产生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对学生已有知识中那些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利的,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充分发挥其作用。

3. 学生的智能结构方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组合在每个人的身上,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此外,每个人身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所以相同的优势智能也会随着发展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并在引导学生开发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智能结构,通过组织具体的活动或情景来展现他们的优势。

(二)明确案例开发的目标

泰勒原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理论,任何课程的开发都应该弄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二是通过哪些教育经验我们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三是怎样有效地将这些教育经验组织起来;四是怎样可以确定这些目标正在一步步的实现。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的过程便是设计课程的基本程序,首先是确定目标,然后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最后是教育的评价。所以说明确开发目标是进行教学案例开发的重要前提。

1. 依据学生的特点

开发教学案例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地理教学案例不管怎样设计,最终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如果开发教学案例时,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很难被学生吸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外在物,很难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然而,如果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爱好来制定开发目标,让教育目标语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协调,就会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还会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2. 依据课程的标准

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了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标准是课程编制和课程设计的重要指导,是处于学生的理想和期望之上的。可以说,课程目标是由专家和学者们认真地研究和思考之后而形成的,通过对社会、对地理学科本身、对学生的特点等的综合研究而最终制定的。所以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开发的时候,应该依据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

篇3

法律专业案例教学法特点应用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国家的各项事务也走向法制化。此时,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成为我国决定性力量,如何为国家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成为法律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法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到对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法学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并能从事司法实务技能的法律人才”相背离。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弊端

我国法学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却没有大的突破,仍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即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则只是被动的听讲、记笔记。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有时会给学生们列举一两个实例,但它只是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掌握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或难点,不同于案例教学法。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使学生容易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

1.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法律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并能够从事司法实务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法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法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司法实务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法律教学以教材为依据,主要向学生们讲授法律理论知识,而未涉及到司法实务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法律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实现的。这种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实际解决法律问题及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2.课堂枯燥无味。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枯燥而无味。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法律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最早始于本世纪初,首次应用其方法的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事实综合比较能力都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点为:

1.拟真性。教学案例是根据司法实践中真实发生的案件进行整理、加工编写出来的,这些案例具有真实性、代表性,这也是选取案例的重要标准。通常所选案例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所提供的法律关系并非一目了然,需要经过分析、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确定;一些相关证据也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需要经过一番分析、判断、认证才能用来进行分析。这种拟真性的案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性。与传统的“讲授式”“满堂灌”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则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该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帮助学生们调动自己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而不宜过多的参与讨论,更不宜过早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民主性。案例教学法以开放的、主动的知识索取过程取代了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下封闭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过程。此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可以进行自由讨论。这种民主的课堂,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各种观点、论据得到充分表述,加深了学生对相应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

三、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和主持。案例教学中,教师处于“导演”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必须要考虑周全,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同时,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课前准备。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恰当的案例是教学案例教学法实施成功的重要前提。所选案例应具备以下几点:(1)典型性,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内容与所要进行的法学知识具有关联性;(2)真实性,案例必须来自于现实社会,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让学生营造出生动、逼真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3)疑难性,案例的难度适宜,如果案例非常简单,学生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结论,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如果难度过大,学生们无从下手,也不利于讨论。因此,案例难度一定要适宜。案例选择好后,教师一定要研究透彻,找出案例的切入点,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对案例教学所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案例中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2.课堂讨论。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后,通过讨论能够理清案例的脉络,找出案例的争议点,从而找到恰当的解决思路。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技巧,不要过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去考虑问题;如果有学生的观点合理但尚不成熟,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其它同学那得到支持,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要合理的组织讨论,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同时不要批评不同的观点,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此外,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和节奏,保证讨论效率。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运筹学;教学方法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运用分析、实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由于运筹学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财政经济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目前《运筹学》课程不仅成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成为了很多工科专业如: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专业的选修课。由于运筹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是出身于数学专业,出于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擅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数理逻辑方面的推理过程,此时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运筹学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建立在线性代数、微积分与概率论等基础之上的,因此,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偏重于数学理论的推导及相关的解题算法等,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运筹学产生了畏难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达到开设该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运筹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1案例教学介绍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20年的美国哈佛商学院,美国哈佛大学JohnBoehrer教授对案例教学作了如下定义: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过程。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例如: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使学生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关键性决策的能力。在案例分析中,学生必须从案例事件的主角地位来观察问题,这就需要对所研究问题先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决定怎样去解决问题,对学生们所致力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在学生通过讨论来寻求答案从而努力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对实际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实际经验,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结论,同时还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学到牢固的知识外,还能够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寻找相关的解决方法,可以将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学生的解决方案,这也帮助教师拓展了教学的视野,积累并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实现了教学相长。

2运筹学案例的特点

因为运筹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运筹学教学案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案例的真实性。运筹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实际背景,是对事实和环境的客观描述,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案例不同于普通的习题,往往条件众多、复杂。正是由于案例的真实性,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把自己放在一个决策者的位置上,运用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各类决策问题。(2)案例的典型性。教学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课堂上使用的每一个案例都应该对应于每章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运筹学的各个知识点。(3)结果的优化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发掘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案是否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条件改变或出现新的条件时,应该怎样优化自己的方案?这就给他们留下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增强很有益处。

3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精心准备合适的案例。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突出的作用,但是目前运筹学案例的教材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平时注意收集和编写相关的案例。由于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在进行案例材料组织时,不宜将案例条件过于简化,丢失原有的应用背景。此外,案例的规模要适当,涉及2~3个知识点为宜。案例如果设计得太大,会让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难以把握教学重点。此外,教师还需要事先拟定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讨论的问题。在学生得出初步讨论结果之后将思考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案例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案,这样有利于案例教学过程的层层递进,对提高案例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指派问题的案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考虑:如果改变指派的方式,如进行多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任务指派,应该如何优化方案?(2)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案例教学通常采用3~4人的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都会有不同的结论和解决方案,教师需要及时地审视学生的讨论意见,快速地进行梳理和归类,从而进行必要的引导,注重教学内容在案例中的渗透和深化,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远离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案例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适时适当地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适当地点评,把讨论出现的所有结果和解决方法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了解其他小组的解决方案,并和自己的方案进行对比,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采取增加平时成绩等手段,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案例讨论环节中来。(4)将运筹学软件引入到案例教学中。运筹学的案例,往往模型相对复杂,数据繁多,用人工求解往往比较困难且耗费时间。对于管理类和工科类学生而言,案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模型的建立,而不是算法本身。对于模型的计算求解,可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因此,有必要教会学生使用运筹学的相关软件,如:Lindo、Lingo、WinQSB等等。在案例分析报告中,学生可以将软件运行的结果呈现出来。

4结语

运筹学作为管理类和一些工科类专业的主要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推导和演算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运用运筹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文对运筹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为管理类和工科专业的运筹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邹清明,陈建华.运筹学软件在经管类运筹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J].大学教育,2013(11):60-62.

[4]张兵.案例教学在运筹学教学中的运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153-154.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 网络教学 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73-02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逐步深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日益得到普及。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其不受时空限制和交互性强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具体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如何大力提升网络教学效果,注重教学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使学生顺利就业,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网络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所谓网络案例教学指的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学进程中引入情境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参与性,使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和实践能力。

任务情境的设计是网络案例教学的关键,由具体任务或问题以及限定条件构成。任务应该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完成任务的形式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协作完成。

二、网络案例教学平台设计

(一)平台的设计思想

教学平台应当功能齐全,界面素雅,以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案例库设计是其最主要的部分,案例库包括专业案例、素材库、论文库等。案例库应简单易用,有利于网上教学。

(二)教学案例库的实现

案例库的实现要把握的原则包括:对各类格式的文件均应支持,以保证案例内容的丰富性。此外,应支持反馈功能和测评机制,使案例避免死板和缺乏新意;还要定期对案例加工处理,包装整合,以优化案例的结构与内容。

(三)网络通讯的设计

案例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和相互配合,网络通讯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网络案例教学平台应充分引入BBS、QQ群、在线聊天室、视频会议等常用的通讯手段,方便、迅速、简单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网站的测试和

测试工作是网站前的重要过程,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具体到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网络课程,可以使用相关的测试软件来实现网站测试。通过测试之后,利用网页软件或者专门的FTP来网站。

三、案例教学法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来源和选择

合理选用结合授课目标的案例是网络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要十分注重对案例的选取。好的案例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内容应来源于生活,新颖有趣,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想像,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此基础上,所选的案例还应该不局限于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而是包括了对以往评价的讨论,这样有利于为新的决策提供参照点,案例难度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

案例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包括:1.原有案例:经过以往教学实践过的案例;2.自创案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和教师经验创作而成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案例;3.学生上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上传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4.网络下载:从网上搜索到的精品教学案例。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我们以设计和维护一个主题网站为案例,进行基于此案例的网络教学。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动手的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结合日常教学情况与抽样调查,详细了解当前学生在设计主题网站方面的基础知识水平,包括的基础知识主要有HTTP、、TOMCAT、MYSQL、SQL2005、JSP、JAVA等。考察学生对于以上的工具和环境是否做到了应用自如。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库的内容,确定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的网络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

2.案例教学的引入

打开准备的案例教学网络平台网页,引导学生来到案例教学页面。教师将准备阶段的网站提交给学生进行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角色退居到“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网站的前台、网站的后台、网站的优点以及网站的缺点,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教师对学生的描述做简单的评价。

最后,教师布置简单的作业,即以JSP+MYSQL+TOMCAT+

MyEclipse为开放平台,设计一个教学案例网站。网站的开发模式定位在JSP+MYSQL,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系统开发。系统应包含的模块有:登录模块、案例库模块、用户互动模块以及教学评价模块。在这些模块的支持下,所设计的网站应具备的功能包括:用户登录功能(用户的注册、注销、修改等)、案例上传功能(包括案例名称、作者、发表日期、所属类别)、案例查询功能以及记事表单功能(包括时间、姓名、事件等)。

3.案例教学的讨论

以上所述案例教学主题,可以组织学生对如下的问题进行讨论:JSP+MYSQL建站模式的难点在何处?建站过程中,哪些信息的获取关系到网站的成败?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建站流程,各类工具和环境在流程中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进行网站的整体评价?等等。

以上的讨论应将“JSP+MYSQL建站模式的难点”作为核心问题。讨论的流程为:疑难问题的提出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实施方法。

4.案例教学的结论

这一阶段是对案例的引申,做结论的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结论应聚焦在案例的关键点上,总结存在的不足与长处。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既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同时要起到引导作用,明确观点,汇集学生的讨论成果,鼓励其继续思考和改进。

(三)案例教学的巩固

JSP+MYSQL建站案例的最终目的,是结合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巩固过程中注重的是使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和反思,使之具体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在此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功能提交报告,充分借鉴他人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并对优秀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四)案例教学的评价

案例教学的评价包括两部分:网络案例库建设评价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评价。

1.网络案例库建设评价

该评价注重的是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目前案例来源比较匮乏,兼顾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案例更是少见。因此,案例评价的指标应定位在是否具有适当的广度和深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等。

2.学生自主学习评价

该评价的衡量指标是:上传或下载案例的学生人数比重。能够反映出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方面所起的作用。

此外,还包括网络功能评价、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将各类指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权重的分配,就能最终得到反映案例教学实际效果的数据信息,以便于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四、结束语

网络教育的具体模式和教学质量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怎样构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环境,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文在分析网络案例教学概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计算机课程的网络课程,在现有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构架下,全面探讨了网络平台的搭建和案例教学的模式,结合院校精品课程的开发,使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2]李雅玲.课堂案例教学与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篇6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发论”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1.1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2.8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理念、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这不仅仅是一系列教学步骤的运用,更是一种教学技能技巧。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运用案例组织教学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许多教师还没有深入理解案例教学法的含义、使用条件和使用方法,课堂教学主观性、经验性较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使一种本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法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使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案例自身缺乏科学性;二是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缺乏互动性;三是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缺乏兼容性。

(一)教学案例自身缺乏科学性

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案例的选取。所选择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符合教学目标与要求,是否符合教学情境的要求,是事关案例教学成败的重要前提。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教学案例自身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的教学案例试图涵盖一切专业、一切学生。运用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深奥、抽象的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而言,教学案例有一定的专业限制,且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教学当中常常存在的是,偏重于原理运用的内容才是适合案例教学的对象,而一些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也并不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与水平、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刀切”地组织案例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两极分化:要么跟不上,要么吃不饱,教学效果欠佳。

2.教学案例设计缺乏针对性。案例教学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设计案例。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力图一劳永逸地设计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教学案例,以期适合各个班、各个专业的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专业知识差异等因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同时,由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分析不透彻,导致教学案例设计要么过大要么过小。案例设计过大则因其注重全面性、系统性而与学生的知识、技能差距甚远;案例设计过小则难以体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生很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这两种案例设计方式都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体现出来。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需在充分研究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问题的基础上来设计。

3.教学案例不符合教学情境之需。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所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是虚构的案例也应大致和现实相符,使教学过程既生动有趣,又使教学情境真实、感人。然而,许多教师因为对案例教学法理解不透彻,在教学案例设计和选择的过程中脱离教学实际、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不能很好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案例教学中缺乏适应性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都习惯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原理的讲解、阐释、传授,很少设计一些案例来组织教学,即便是有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落实教学案例,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被动地听和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讲授法,既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也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对某一共同的问题通过互动式地讨论、研究、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起示范、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在案例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在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主动完成对案例的探究和学习。所以,如果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案例教学法就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而已。

(三)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兼容

运用案例教学并不等于不再使用其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需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够使计算机基础课真正有效开展。遗憾的是,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不平衡现象。有的教师习惯于理论知识和课程内容的讲解,不去研究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案例,以至于学生听懂了知识,不懂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有的教师则能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但对教学案例的展开仍旧以讲授法进行。这种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教学理念自然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不良后果。

二、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路对策

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生必须认真掌握的一门基础性、技术型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组织该课程的教学,既能给教师带来挑战,也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开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需要落实“双主体”教学理念、优选教学案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兼容并蓄多种教学方法等方式和途径。

(一)落实“双主体”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学活动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3]。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超越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的不良倾向,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通过案例贯穿各个知识点,以点带面,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这是传统讲授法所无法企及的。

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应用结合起来。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是引导者和推进者,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学生是接受者、运用者。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在认真阅读老师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时,必须讲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居于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契合课程知识点,找出解题思路,另一方面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以此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二)优选教学案例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灵魂,案例选取与设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与败。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人数多,专业分布广泛,且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背景等方面差异甚大,不存在“适应”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共同使用且具有相同效果的教学案例。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首先要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计算机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开发数个教学案例——“案例群”,供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使教学案例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多样性。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在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如果案例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符合他们认知层次及其发展需要的教学案例,那么学生可以顺利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其次,选取侧重于原理应用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对象,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应以一定的理论、原理作为基础和依据,一些基础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开展教学,以此为基础组织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次,案例设计要大小适当且具有启发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到学生的两种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和现有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个“最近发展区”实则即为要开展的课程教学目标。案例设计业要求教师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定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的案例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初次确定的教学案例,在使用后发现大小不适应,可以根据需要做调正,以备下次使用时及时改进。

再次,结合教学情境需要来设计教学案例,使其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体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师在备课选材的时候要重新研究教材,甚或自编教材,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突出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这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来说更应如此。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考试、教师上课评价、督导检查等。学生考试包括平时考核、期末考试、考勤、实践操作能力等。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当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该而且必须多样化。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是传统的笔试考核;二是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如上机实验,重点考核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能力;三是计算课堂讨论成绩,将学生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取得的成绩记录进档案袋,期末结束统一计入考试总评当中。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是考评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学生评教;二是同行评教;三是教学督导评教。学生和督导对教师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案例教学参与度的评价总体上服务于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兼容并蓄多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等特点,对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案例教学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案例教学必须与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有效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的开展,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通过计算机获取、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不能停留于简单地讲授知识而是要运用贴近现实、易于理解的案例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教师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文.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2]李翠梅.计算机基础课案例驱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03).

篇8

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使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等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亲身参与分析和讨论,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就业的需要职业教育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应该是应用到今后实际工作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有些案例,涉及药物的配伍、使用等方面,工作时可能完全用得上。有些案例,虽然不一定正好用得上,但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加深对药物结构、性质及使用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恰当地将多种形式的案例应用于药物化学教学,可架起理论与实践应用沟通的桥梁,使所学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转化并融汇成切实可行的职业技术手段和能力,有效地解决药物化学教学中理论与应用联系不直接的难题。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的选取案例要有知识性、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实践性等。解析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要与讲授章节紧密结合。案例能促进学生理解药物化学理论并向技能形成过渡,对学生的技能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比如有些案例分析难度较大,适合本科院校的学生,而中职生更应选取一些包含的理论知识较浅,且与他们日常生活及今后的工作岗位关系较密切的较实用的案例。案例还要注意时效性,教师应关注报刊、电视等报道,把与药物化学有关的事件即刻摘录,进行案例教学,这样也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提高专业敏感度及责任感。案例的分类故事型案例绪论及各章的新课导入可选择故事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可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更主要的是可让学生了解学科和重点药物的发展史,尤其是有关科学家和重要药物的轶事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科学家的精神和成功的过程中产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体会药物对人类巨大的贡献。故事型案例主要有药物化学发展史案例或明星药物案例。如青霉素的发现,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成为可能,虽然它的发现是偶然的,但其医用价值至今仍不可估量,而且把这种全新的发现逐渐发展成一种能够大规模生产的药品,开拓出一套完善的抗生素类药物系统研究生产方法,这是划时代的成就。链霉素的发现,使当时就像现在的肿瘤或艾滋病一样的结核病得以攻克。西咪替丁的成功研究结束了传统的用碱性药物中和过多胃酸治疗溃疡病的时代,而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的发现使溃疡病的根治成为可能。还有如反应停、阿司匹林、伟哥等药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等。若受课时限制,可将某些较长的故事型案例印出来,提前几天发给学生,让他们课外阅读。讨论分析型案例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提供相关案例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资料查阅、讨论等方式自主建构所需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同时,用所学的理论破解案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大量的应该是讨论分析型案例。讨论分析型案例主要有临床用药案例、重大药害事件案例、禁品和案例等。临床用药案例如:在期末考试周前的星期五,某学生因对磺胺类抗菌药过敏,发生皮疹,来到你的药店欲购一种抗过敏药。他还有很多功课需在这个周末复习。那么,你推荐他使用哪种药物?药害事件案例如:2001年广西半宙制药的“梅花K黄柏胶囊事件”,2006年安徽华源的“克林霉素注射液事件”和齐二药的“亮菌甲素注射剂事件”,2007年上海华联制药的“甲氨蝶呤事件”等。禁品和案例如:平喘药克伦特罗和“瘦肉精”的关系,麻黄碱和“冰毒”的关系,氯胺酮和“”的关系,普萘洛尔和射击运动员禁药的关系,服用某些止咳药水和吸毒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分析型案例,不仅可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而且还可籍此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远离,珍爱生命”的禁毒教育等。

案例中问题及教学情境的设置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动力,课堂的不断前进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设计有效的问题尤其重要。问题要具有生活性、思维性、互动性,精炼性。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中“认知领域”的分类,一般把问题分成知识类、理解类、运用类、分析类、综合类、评价类,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或测验中,过度地强调了前两个类别:知识(记忆)和理解(材料的转化),很大程度上忽略涉及复杂思维的后四类的培育。那么,案例中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这种情况,除了知识和理解类的问题,还应考虑设置一些锻炼复杂思维的问题。如对“瘦肉精”案例,除了设置“为什么能使猪多长瘦肉?为什么能较大量地蓄积在猪肉中?为什么使用者会中毒?中毒症状是什么?”等问题,还可设置“购买猪肉时你会注意哪些问题?养猪添加瘦肉精是个屡禁不止的问题,你对此有何良策?运动员使用它的目的与使用哪种禁药相似,比较它们危害的不同点。”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拟肾上腺素的作用、代谢、毒副作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可使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对该类药物的管理有较深入的认识,也进行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的锻炼。就“问题解决”来讲,提出问题后,若是学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对,不要简单地告诉,而是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自主建构。除了问题情境,还应考虑生活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课余我注意收集各种各样的药盒,并将它们进行分类,上课时带上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药盒,进行实物展示。有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药店店员和顾客的角色,进行模拟售药,并在售药过程中进行药学服务。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

篇9

关键词: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模式

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由于法律基础课教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将案例教学应用其中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意义显著,更能增强其实效性。因此,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的应用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实例教学和个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准备和选择案例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案例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会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可以用真实的案例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从而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通过现实案例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现实的学习氛围,设身思考和分析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懂法、用法。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法律基础教学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是有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案例选择不合理。相比于其他学科,法律基础课程在选择案例时有明显的区别,关键是要与时俱进,不能选择一些过时的案例,这样会与当下的法律条文相违背,同时也要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也不能选择一些法律关系非常复杂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例;其次是过分看重案例的讲解,反而忽视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这也就是说教师所采用的案例虽然和课堂实训内容是相吻合的,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即使学生能通过案例理解教学内容,但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是过于偏重法律条文的分析。有部分教师在提出案例之后,会将大量的法律条文参入其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法律条文的知识,但这显然是违背案例教学的学法目的,不能将抽象的理念实际化,反而是更为晦涩。

二、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准备

案例的准备应满足三个要求,分别是满足教学目的、具有典型性、难易适当。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理论课,其主要责任就是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那么在案例的选择上就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性和实用性。教师在准备案例阶段,首先就是要明确主题,拟定学生需要讨论和分析问题,以及通过问题的讨论之后需要起到一种什么效果,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样教师才能面对突发问题和情况引导教学方向,控制教学节奏。此外,案例的内容应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材料适当地删减或合并。在呈现案例的方式上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自述或者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感受一种真实存在的环境。案例只有具备典型性才能被称之为案例,案例不像讲故事,它是要通过真实情景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将课程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通过讨论和分析之后对问题作为判断和决策。典型的案例要暗含问题的处理办法,通过事件的叙述后学生可以通过相关信息找到案例中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刺激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不论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教师所准备的教学案例应契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情况,在准备阶段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案例就需要注重难易程度。一方面,案例要让学生可以接受和认同,案例中涉及的问题是学生实际生活中能遇到的;另一方面案例质量也要高,其中的内容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以便能够给学生启示。

(二)案例应用模式

1.辩论式。案例教学法应用辩论式教学模式是在于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而得到一定的思考空间,也为辩论式的案例教学提供相应的素材。通过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讨论式。与辩论式相同,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同样是需要提出问题,不同的是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是主体作用,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有关于“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确定“中专生应如何处理与家庭、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讨论命题。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列举一些案例,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议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的意见。

(三)多媒体案例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已普遍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容量大、教学直观生动、易引起学生兴趣等教学优势,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设备的结合可以更进一步体现出案例教学的优势,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观察到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对案例有着更深刻地理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在选择典型性案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新闻调查》《道德观察》等相关的法治节目。

三、结语

要想在法律基础课中将案例教学法合理利用,关键是要做好案例的准备,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案例的典型及难易程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的案例,并采用多样化的应用模式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

作者:王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86-03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课程源于现代物流迅速发展的需要,在高校的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它是一门开设时间不长的新兴学科。物流管理属于典型的应用科学范畴,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实际密切相关,该门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应用性,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目前,物流管理课程教材的编写总体不是很完善,受传统条条框框的限制,纯理论介绍较多,事例说明和典型案例介绍较少,内容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仅仅照本宣科讲授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尤其显示出它的独有优势。首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物流管理案例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并学会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其次,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案例教学中常见的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实践证明,一个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的团体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个人的学习效果,而在传统的讲授方法中很难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再次,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身融入到物流管理案例情境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这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把握的环节

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收集整理和精选案例。案例的收集和选择是搞好物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关键。现代社会,物流事件层出不穷,收集和选择好物流管理典型案例并不是一件难事。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围绕每章的教学内容,通过大量渠道,诸如各类期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栏目留心收集并精心整理。首先,教师要根据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收集案例。教师收集案例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注意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要使案例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所要讲授的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进而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根据物流管理课程课时要求和学生特点整理案例。由于教学课时要求和学生特点等限制,收集案例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将收集的案例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归类、整理筛选出近期有代表性的、生动典型的案例,这样组织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再次,教师要根据物流管理课程每章教学内容精选典型案例。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所以,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主线,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起着直接决定作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十分广泛,描述的管理问题也五花八门,有国内国外案例,有长短型案例,有简单复杂案例,有他编和自编案例等等。为此,教师要从每章教学内容需要的角度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来为教学服务。

2.认真组织学生阅读与思考案例。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案例,如何从案例中把握主要精神、抓住关键问题。对于一般小型物流管理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宣读方式让学生知晓案例内容,而对于内容较多的物流管理案例,教师应使学生人手一份,以保证学生仔细阅读。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类型进行主动思考。一般情况下,物流管理案例的思考通常有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方案待决型,它在案例情景描述中点明了问题实质和可供选择方案,学生可权衡比较,从中选定或找出有效解决方案;第二种是得失说明型,它叙述某一物流管理问题实际解决全过程、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知识与经验;第三种是问题待定型,学生的任务包括确诊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选择满意的解决方案。第四种是作业练习型,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提供一个复习巩固的练习机会。第五种是实训操作型,它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结合某具体物流地区或企业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规划、方案或建模等,其要求难度和挑战性均比较大,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最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思考应注意三点:一是要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在分析思考案例问题时,要找到其理论依据,切忌抛开课本,泛泛而谈,胡乱联系。二是要注意分析角度的灵活性,物流管理案例一般被归类在某一章节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本章节理论解决问题,但现实中的物流管理问题往往涉及面很广,同一个案例实际上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三是解决办法的非唯一性,现实中的物流管理问题很难有哪种唯一的解决方法,对于案例中所明示或暗含的问题,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解决办法。

3.精心组织课堂案例讨论和交流。案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环节的是决定案例教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特点、学生情绪与状态等情况组织课堂讨论并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的成效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讨论的质量。前阶段的案例收集、整理、精选以及组织学生进行案例阅读与思考都是为了服从或服务于这一环节。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其机动灵活、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判断分析、应变处置等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战环境中触及大量的物流管理问题,交换思路或创意,寻找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方案,而是使学生从各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活学活用、开拓思维、想方设法,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当然,对有些物流管理案例内容复杂,课堂讨论时间紧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形成主要观点,而课堂则侧重于各小组交流各自讨论观点。

4.切实做好讨论交流后的点评。一般而言,在课堂讨论交流即将结束前,作为讨论交流的组织引导者,教师应花10~15分钟时间进行认真的点评。点评不仅可以对学生讨论交流内容进行升华,更能激发学生对于讨论交流的潜在热情。通常情况下,点评主要由教师指出讨论交流过程的优缺点,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达成共识的某种结论进行概括。当然,教师在点评时,可以在归纳学生各种讨论交流成果与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自己的看法或另外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念,甚至对有些问题可以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教师的点评应重在讲清事实和理由,帮助学生以案说理,以案说法,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应通过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学到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是否提高了运用原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点评中应避免做过于绝对的正误评判结论,因为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刺伤学生的讨论交流积极性,更容易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

1.明确讨论交流规则。规则既是约束手段,同时也是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班级学生人数较少的可实行开放式自由讨论交流。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教师事先应明确有关激励政策,对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发言的学生给予加分肯定,对被动参与讨论交流发言的学生不予加分甚至减分。如果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应在课前将学生按一定条件划分成若干讨论小组,并明确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小组成绩就是小组成员的成绩。各小组须根据讨论,分析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和结论。课堂交流时主要是各个小组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质疑,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经受考证。考虑到课堂时间较紧的特殊情况,为了使每一种观点和结论都有发表和接受考证的机会,教师在课前除根据所形成的小组数量分配好时间和安排讨论交流顺序以外,还须对各个小组在课堂讨论交流中的每个步骤、每个问题的讨论时间进行严格控制,要明确规定各小组在限定时间内回答,超过规定时间者将被限制回答或予以扣分等处罚。

2.激发讨论交流热情。课堂讨论交流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立刻就能产生的,它需要任课教师的长期培养和瞬时激发。因为讨论交流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而言论压力和害羞则会严重阻碍讨论交流的进程。作为任课教师,平时应该告诉学生,在所学科目里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不要迷信所谓“权威”和“大家”,每个人的言论和观点都应值得尊重和保护。应该让学生知道:任何嘲讽或者不尊重别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尤其要敢于发表有别于他人的观点和见解。在具体实施课堂讨论交流前,教师应事先安排部分骨干学生课前做好一定准备,包括列写交流发言提纲等,以便在讨论交流中带头发言,从而达到瞬时激发现场讨论热情,活跃讨论气氛的效果。但是,在案例讨论交流中,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不少学生会偏向支持大多数人支持的或者看起来更具倾向性的观点,而那些“少数派”或“反对派”往往在这种气氛中显得孤单薄弱,甚至会产生思想观点的动摇,选择沉默或者放弃。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讨论交流的开展,它会使讨论交流最终变成随大流式的附和。所以,有时适当地给“少数派”或“反对派”一定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3.控制讨论交流节奏。在案例讨论交流过程中情况比较复杂,随时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为此,教师对讨论交流的有效控制和正确引导十分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常会出现的情形是现场讨论交流发言热烈,但仅限少数思维活跃学生,或者是讨论交流内容广泛,但浮于表面,缺少深度,有的甚至游离主题。这时,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首先,教师要围绕物流管理讨论问题,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不要同时讨论交流多个主题,以免学生分散精力,突出不了重点;其次,教师要对一些有实质意义的物流管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讨论分析,从中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思路,以免讨论交流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围绕讨论交流主题,及时对不相干的讨论予以纠正,防止讨论中偏题或游离主题;最后,教师要适当控制讨论交流中思维过于活跃和发言过于积极的学生,要积极启发和鼓励那些害羞、不自信或者沉默寡言的学生发言,以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培养锻炼。

参考文献:

[1]韩翔,浦徐进.案例教学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顾建平.探讨和谐视角下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

[3]周德峰.案例教学法与管理类课程改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4]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