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篇1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加拿大,双语教学一般指在英语地区用法语授课的教学形式。在美国,双语教学一般指用西班牙语进行的学科教学。在澳大利亚,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英语)进行的部分学科教学。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深入,世界经济正朝一体化的方向加速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己经7年多了,我国享受的对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保护政策逐渐到期,全球竞争越来越加剧,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同时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竞争对手的挑战,这对21世纪的企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双语教学近年来逐渐进入了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入世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需要有“全球化”的管理人才去适应。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双语教学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的必然产物。双语教学不论是对高等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是对中国的整个教育界,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引入工商管理类双语教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第二,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培养的管理人才将直接面对着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知识型社会,频繁的跨国贸易合作要求我们掌握国际上的各种游戏规则尤其是经济、管理和法律规则。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形式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的实际,目前国内大多数经济管理学院所采取的双语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

 

1.混合型。

 

这种双语教学形式,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这种形式既有外文的内容,又有汉语的辅助理解适合大多数高等学校。

 

2.全外型。

 

即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讲授。这种形式对教学老师和听课同学要求都相当高。一般在国内的名牌大学里采用。

 

3.半外型。

 

这种形式属于双语教学中比较初级的一种,即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地方性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在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再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选择地采用这种双语教学形式比较合适。

 

另外,少数教师也采用中文教材,但板书或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外语,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类型,在双语教学中用得也比较多。

 

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

 

1.师资。

 

“师资”问题是对于进行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双语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涉及到英语,内容涉及到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法律规则。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对教师的高要求。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感觉压力很大,自己必须在完全消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走在该专业领域的最前端,不断地补充新材料。

 

教师的口语标准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英语语言应该精炼简洁,板书时重要的英语词汇要加注中文,以确保学生掌握。其实双语教学中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习得是并重的。当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大面积跟不上时,那就说明教师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是教学难度过大,应及时调整。

 

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老师,在双语教学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目前,教师的英语水平还是整个双语教学过程的瓶颈。大多数学校现在还没有统一审核教师英语能力的标准,申报双语教学的教师大都是自我评定,然后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学院教学质量跟踪小组随时监督。

 

2.教材。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九条指出“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但现在的工商管理类原版教材价格动辄上百元甚至几百元人民币,这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承受。所以更多的经济管理学院比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选用影印版外文教材,价格一般在几十至一百元人民币之间。采用外文影印教材同样也能做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保证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原汁原味的。但影印教材都会涉及影印版权的问题,所以外文教材大都在国外出版后一至两年甚至几年后才能影印出版,有较长的时间滞后期,这对于工商管理类课程动态性和即时性很强的要求不吻合。

 

3.学生两极分化。

 

由于本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外语基础雜剛双语教学的态度截然不同。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我们学的是管理知识,而不仅仅是外语。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湿,我们往往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则认为,“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不仅仅限于每周两次英语课,双语教学模式的推行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式,在专业基础课,甚至是专业课上接触英文教材,接受国际先进的管理知识,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经典案例,无论对于专业知识的习得,还是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都是很有益的”。学生中这两种极端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态度。英语水平偏低的同学,在英语学习中己经存在很大困难,当面对一本全英文的专业教材时,产生排斥、逃避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很多同学想找翻译版教材做辅助材料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同学们能克服困难,尽快摆正心态,努力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收益将是巨大的。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同学来说,他们是双语教学的最大受益者,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英语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大的跨越,他们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很快地适应国际企业管理前沿的角色。

 

五、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功能定位。

 

双语教学不应该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功能相混淆。这也是目前颇有争议的方面。我认为,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用双语教学让同学们通过纯外文教材,学习管理方面的专业词汇,了解原汁原味的英文内容、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丰富多彩的跨国公司经典案例,并且让同学们有能力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能够一定程度上进行外文文献检索。而英语会话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听写能力则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不要本末倒置。

 

2.教师培训。

 

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很容易出现两种不利局面:会说英语,但没有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或者有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但英语表达能力欠缺。这两种情况对本类专业双语教学都是很不利的。引进有国外生活经历的教师,或有本科英语专业背景的、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硕士学历的教师,他们比较能胜任本类专业双语教学。或者把现有讲授双语的教师送出国外进行为期1至2年的培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于以教学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引进双语教学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把教师送出国去培训双语教学能力是比较可行的,成本也不高。

 

4.课程安排。

 

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应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之间为宜,最好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因为这一期间同学们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并且学生要考英语四、六级,这样可以相辅相成。另外,有的同学要考研究生,名牌大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一部分专业课试题是需用英文解答的,面试也要用英文,以测试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并且这些方面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求都比较高,基础英语很难涉及到这些内容。而且外企在招聘学生的时候,管理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就更是必须的。因此,这也可以増加同学们双语学习的积极性。

 

5课程设置

 

从我所上过的双语课程效果来看,学生要先上过工商管理的基础课程后再安排双语课程效果比较好,也即先修课程用中文讲授,后续课程用英文教学。比如,同学们先学过用中文讲授的《营销管理》,再学习用双语讲授的《国际营销》效果就比较好。而给同学们上《组织行为学》的时候感觉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之前同学们连有关的基本概念都没有,突然接触到有不少专业词汇的课程就有较大难度。再比如先上过中文版的《基础会计》,然后再上英文版的(〈高级会计》效果就明显好些。学过了一些管理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后,《国际企业管理》采用双语教学效果就不错。

 

另外,最好是必修课安排双语教学,学生学习态度比较好,而选修课用双语讲授则会受到学生态度以及积极性的较大影响。由于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所以没有统一原则要求哪些课程必须开设双语教学,哪些课程不能开设,这需要教务处和学院协调安排。尤其是在教学大纲修订的时候明确注明某门课是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也应该用英文写以示强调,而不是每门课都可开设可不开设双语教学。否则,这种随意性会使得这门双语课程缺乏连贯性。当然,目前很多经济管理学院己经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将双语教学考虑在其中,这一方面的问题将逐渐得以解决。

 

7.课程考核。

篇2

摘要: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在当今的社会中,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任何教育的理念中都应该秉承着“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教学理念,高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更要优先考虑道德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学生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也随之提高,在新的教育要求下,必须重新整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教育需求。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西方国家敞开了大门,许多西方的物质文化涌入中华大地,一股子新潮的思想进入了校园,对于思想和心理都未成熟的高职学生来讲未必是好事,所以及时的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首要任务。

一、高职学生的思想特征

(一)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差异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讲,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面临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许多学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校园中没有与社会进行良好的衔接,造成学生没办法很快适应社会生活。虽然许多学生选择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事实,积极迎接挑战,可是还是会有许多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例如,愤世嫉俗的责怪自己没有个“好爸爸”等现象的产生,造成了心理价值观的扭曲。第一想法不是想到如何通过自己去努力,而是抱怨。

(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如今高材生毕业都有就业难的问题,高职毕业的学生更要面对这一现象。由于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生育制度,造成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必须面临未来奉养双亲的责任。就业难和责任感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许多学生抱着读书就能有未来的想法,却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

(三)无法与他人达成共识

由于新课改教育的实施,其中要求对学生培养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高职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后,在思想和作为上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许多学生心理过分自负,不能对自己有良好的认知,不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否定,很容易在社会上受到挫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学质量也需要不断的提高,才能符合眼下的时展要求。在新课改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对教育理念进行相应的改革,做到“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理念,由于是新的概念,在改革^程中会面临许多难题。想要克服这些困难,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教育水平,遵循“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对本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素养的提高。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非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品素质,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

(二)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从学生的角度和利益去看待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中关注学生的需求,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探讨明白学生的心理,进行“对症下药”的方式进行管理工作。由于高职学生处于心智未成熟的青春期阶段,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很难对其进行帮助辅导,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要求。使学生心理充满正能量,能够积极阳光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三)符合经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对新一辈的年轻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面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很难做到不被其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心理还未成熟,控制力较弱,在心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确保学生不被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大批的技术人才涌入招聘市场,许多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技术能力,在挑选员工的时都会留意应聘人员的道德修养,拥有高素质的人具有一定优势,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经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在教育发展的要求下,高职必须秉承着“育德先育人”的理念进行教育工作。想要从根本做出改变,就要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进行管理工作,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及时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高职的管理者应该对教师采取绩效的方式,对优秀的教师进行褒奖,增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部门,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不是心理有了问题才应该受到关注,应该将心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基础化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建设心理评估管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健康网站,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更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工作。

(三)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才是道德观念的传播者,学校要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在教师的分配上,高职管理者应该进行合理的分配,而且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序进行,避免裙带关系为教学事业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结束语: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任务,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潮流中,许多因素给高职学生带了负面的影响,给高职的教育事业增添了更多的难度,所以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工具课程;管理学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37-02

Course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Management Specialized Computer Tools//Liu Guos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on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majors for a variety of computer tools,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curriculum of computer tools, and proposes a main objective of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tools course curriculum.

Key words computer tools cours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methods

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zhou, China 510631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管理学的有用工具,特别是各种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领域的各种计算机工具,代表了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管理领域的科学化改革。因此,管理学的各种计算机辅助工具课程是今后高校管理学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新世纪的管理学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管理学计算机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学专业计算机工具课程代表了现代管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促进我国管理学领域从传统理论教育转向现代化科学教育和我国新型管理学领域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管理学专业特点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研究管理学中某些特定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和工具加以辅助,其中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工具对于管理决策的作用尤为突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非常迅速,各种管理决策问题都难以避免地面对海量数据和复杂的环境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面,单凭传统理论和单纯的脑力输出,是很难作出精确最优的管理决策,必须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运用各种计算机工具对现实情况进行模拟和数据处理,对管理决策进行数据支持,才能得出优质的管理决策。因此,各种计算机工具对于现代化管理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2.1 管理专业学生思维特点

管理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首先,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和发散的,同样面对一个问题,可能理工科学生从一两个方面入手,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则能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想到解决相关问题的多类方法。然而在另一方面来看,管理专业的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比较直观,这是跟工科学生抽象性思维有着明显不同的地方。同样面对一个问题,理工科学生善于把问题具体化,针对问题的特点建立一个描述问题的模型去进一步分析推理,得到一个较为精确的结果,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管理学专业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联想到很多跟这个问题相关的理论方法,但往往只停留在这一步,很难进一步地对问题进行抽象推理,利用各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因为各种计算机工具是把各种理论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并进行集成封装,往往只需使用者直接调用指令进行实现,这恰恰说明管理学专业学生学习各种计算机工具的必要性。

2.2 计算机知识较薄弱

然而,管理学专业学生平时使用计算机主要是进行文档的处理和资料的搜集,平时比较少对一些专业计算机辅助工具的使用,对于各种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是相当的陌生的。如果想很好地掌握这些计算机工具,一个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是非常必须的。因此,为管理学专业学生设计合适的计算机工具课程教学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3 教学方法探讨

3.1 初期以概念性教学为主

计算机工具实质上是对各种理论方法在计算机上的实现和封装,要很好地掌握各种计算机工具,除了对各种计算机工具有所了解外,必须对其中的理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内在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概念是各种理论和工具的基础,掌握好计算机工具和其中理论方法的每个概念,就好比理解了其中的一个框架,对于学好计算机工具十分重要。再者,管理学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有限,从概念入手,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显得更加重要。

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正反两方,讲清概念。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总之,在进行概念性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学生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学习非常重要。

3.2 中期强调学以致用,分析真实案例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计算机工具和其中的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于实际的操作仍然相对陌生。因此,接下来应该让学生慢慢接触实际的东西,在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好的案例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很多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操作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将对学生有极大的启发,因此在选择案例上有所讲究。在案例的选择上,主要选取以下几类,以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1)选取表面上很容易解决,但在解决过程中需要处理很多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的案例;2)选取有多个目标指标,但各指标之间存在互斥性的案例;3)选取数据量大,解决步骤多,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大规模处理的案例。

在案例讲解分析的过程中,注重跟学生的交流,不能让学生单纯地听讲。因为仅仅让学生听讲,就不能让学生完全地进入案例的分析里面,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因此,当遇到一些典型问题的时候,给一些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并给出问题的常规解决办法。这样既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能让学生切身地进入到案例的分析里面。

案例分析讲解完成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动手,重新操作一遍案例的解决过程,这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问题中所用到的各种方法,又能训练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结束之后,让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再一次让学生重温案例的解决过程。

3.3 后期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完成中期的案例分析阶段之后,学生对该课程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考虑到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的后期将会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师设计若干个跟本课程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挑选,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利用本课程相关知识独立完成题目,撰写报告。

这个阶段,学生将经历一个分析题目、构思解决方案、动手实现和撰写报告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很大的帮助。

4 结束语

由于现在学生找工作的压力比较大,提高学生的对于各种计算机工具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就业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管理学专业计算机工具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初步探究。

本文首先分析了管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计算机工具课程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必要性,并根据学生和计算机工具课程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该课程学习的教学方法。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进一步对该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师忠凯.《计算机工具软件》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5):133-134.

[2]王黎萍.在计算机工具软件课程中实施“三步法”教学的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14):18-21.

篇4

选择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管理学为对象,来研究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为实现独立学院创新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84

1引言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常在本科一年级开设,内容上它通常注重管理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的讲解,较为抽象。但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管理学教学必须强调其实践应用性。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管理的认识可能还比较肤浅,认为管理离自己很遥远,不能深刻认识到管理对其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学课程在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起到了过渡性的作用,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从而对管理类专业课慢慢了解和熟悉,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如何突出该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是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现状

笔者采用调研的形式了解河南省独立学院管理学的教学现状。调研主要基于以下问题展开:管理学教材的选取、教学学时安排、考核形式、教师目前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师是否需要具备实践经验、学生期待的教学模式等。

调研发现,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视频等途径,应用形式较为单一,未引入情景模拟教学,以“一言堂”式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师生互动不充分,缺少恰当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而独立学院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该非常注重日常的实践教学,并借此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助其成长成才的不是单纯的高分多证,而是真正的实操能力和系统、成熟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很难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知识的转化和迁移能力培养不足,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也很难满足社会岗位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独立学院管理学传统授课模式效果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管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明显落后,教学效果显著不佳。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师生对管理学课程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3.1.1学生对管理学的认识不够准确

如今,管理一词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凡事都与管理有关,管理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但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普遍地认为管理只是管理者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将来毕业了自己也不一定能成为管理者。学生对管理行为缺乏最基本的认识,难以深刻地理解管理本身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时积极性普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3.1.2教师教学理念不够准确

很多人认为管理学教学内容比较空洞和抽象,没有什么实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觉得这门课程不好讲,需要扩充和发散的东西太多。学生也觉得这门课程没有什么可学的,缺少对这门课程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流于形式。

3.2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

3.2.1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在管理学课程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基本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逐一讲解,较少引入实例辅助说明的环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即便在引入案例讲解时,所选择案例的时效性和贴切性也都略显不足。另外,很多年轻教师缺乏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难以将自己对管理理论的实际理解和体会进行详细地解读,教学效果欠佳。

3.2.2教学方法不够多样

目前独立学院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满堂灌式的。大部分教师由于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实际教学技能不高,难以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课堂组织形式单一,拓展性不强。学生由于未能进行真实的亲身体验,便很难理解和消化授课教师所陈述的相关案例,从而导致本课程教学过于抽象,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2.3教学手段普遍单一

目前,管理学教师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授课工具进行授课。虽然部分独立学院教师也适当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但应用形式普遍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工具的强大作用,应用效果不好。单纯借助这样的手段进行管理学的实际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授课效果。

3.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考核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发现教师实际教学当中的不足。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在进行管理学课程考核时,基本都采用平时成绩加权期末成绩的方法进行,但期末考核的形式普遍单一,大部分都以闭卷考试为主。命题题型也基本都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相对比较抽象和刻板的题目,能够检验学生的理论应用性和发挥性的题目不多。而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也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强化记忆,这与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不符的,也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模式创新设计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对相应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而目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模式已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针对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学习基础不牢固、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的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其传统的管理学授课模式进行恰当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4.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4.1.1管理游戏

这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的有效方法,它通过营造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活跃氛围,融管理理论于管理游戏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加强师生互动。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游戏时,教师首先需要模拟相应的情景氛围,然后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融入抽象的理论,提高学生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4.1.2分享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结合90后学生活泼好动、渴望交流的特点,采用分享和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但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控制性很重要,选好主题、加以引导、融入管理知识、分析和总结等是保证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的关键。

4.2改革管理学课程的教材

独立学院教师在选择管理学教材时,必须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其理论应用性,不能直接采用普通本科的教材。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自身的特点,它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独立学院教材的内容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特殊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实用性为主,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否则学术性和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本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或改编工作,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把握教学内容的体系及思路,以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对不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并且要让学生接触到管理学的前沿知识。重要的知识点要配套恰当的案例,既要包括国内的,也要涵盖国外的,成功的、失败的案例都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教材内容要新颖,结构要合理,富有专业特色,适合独立学院,这对于提升独立学院管理学授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3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试形式

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必须要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目的进行,通过传统的理论考试,尽管一定程度上也能检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基于这种形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临时的死记硬背就能完成,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及形式应该多样化。不仅要检验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日常学习的理论应用性、团队合作性、考试成绩等,进行多方面、全过程的综合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总之,独立学院的教师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必须要找好教学效果的平衡点,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有效促进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5结论

管理学不仅仅是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同时,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去把握管理学的科学性与抽象性,更应该重视管理学极具广泛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要求学生在实践方面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尝试新的管理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管理学本身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独立学院的教师来说,要讲好这门课,并且要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在管理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改进也实属正常。只有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及更新教学思路及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元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2]贺杰.《管理学》案例教学思考[J].北方经贸,2010,(8).

[3]黄慧婷.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西部,2011,(15).

篇5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宏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管理类研究生的通开基础课,对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与经济学研究生的经济学课程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了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15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学科通开课《宏微观经济学》建设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4-12-16

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和市场中理性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商学院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一般都被设定为必修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将会奠定坚实而持续的理论素养基石。武汉大学向来注重对学生的复合型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鼓励宽口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硕士)的通开课,《宏微观经济学》被设置为最为核心和基础的课程之一。这既是基于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特征与功能的考虑,更是出于对当前社会及市场对研究生毕业生的学科背景需求的回应。《宏微观经济学》在武汉大学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设已有较长时间,在给管理类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经济学思维素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作者基于长期的教学经验及思考,结合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本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全国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些许启发。

1 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宏微观经济学》的必要性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系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经济学的特征与作用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对于科学揭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内在规律和正确理解人们的行为,具有深刻而独到的指导作用。清华大学钱颖一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具体来讲,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各种间接机制(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从“均衡”、“效率”、“福利”等视角展开分析。这些分析视角与方法,能使学习者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保罗·萨缪尔森在巨著《经济学》中提到,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另一位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则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此,经济学对管理类研究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和别人作为理性个体的思考上,更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如何解决用稀缺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的决策指导功能。

1.2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也要求管理类研究生必须重视和学好经济学课程。尽管经济学与管理学表面上泾渭分明,在大多数大学的学科设置上都将两者分开(如设立独立的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超乎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关联,其内在的学科精神与追求是一致的,即都致力于解决社会稀缺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方面,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基础,管理学是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的产物。尽管现代管理学已经吸收了诸多学科的精华,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几乎所有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专家都认同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学科基础,离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管理学的学科大厦将不复存在。只有深刻认识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正确理解管理学中的许多理论与原理的真正内涵,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管理学的实践行动要求,提升组织管理绩效。

另一方面,管理学是经济学实践化的产物。作为一门理论性的学科,经济学研究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重视解答“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而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做”的问题,注重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而经济学更重要地具有指导作用。如经济学家探讨的问题更多的是经济运行规律、经济现实分析及发展趋势等,而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探讨的是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管理者应该如何行动。但是管理学关注问题的解决时,又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这是许多经济学背景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知名企业家的内在原因之一。

此外, 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方法借鉴。钱颖一提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应从这三方面入手,而审视当前的管理学教学和研究, 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些分析方法和工具。只有掌握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生, 才能运用和拓展这些方法, 去分析和研究管理领域的问题。

所以,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宏微观经济学》,既有学科关联的要求,更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开设好这门基础课程,对于提升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2 当前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尽管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基本都开设了《宏微观经济学》,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大致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即便是管理类研究生群体,由于不同细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征的差异,也并未形成对本门课程的统一理解。结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际,发现在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需要引起主讲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2.1 过于注重经济学理论推导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较为注重理论原理、公式、模型的推导和计算,而如果不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似乎又很难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理论内在的原理及其依据,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经济学的教材充满了各种图表、数据、公式、模型、方程等,具有典型的数理和工程特征,这与管理学科的相关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推导与数理计算的工作量所占比重高出许多,让部分管理类研究生无所适从,学习过程感觉较为困难。

2.2 忽视不同专业特征与要求

管理类研究生是一个包含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群体,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尽管都统属于管理类专业,但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面,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对研究生的要求可能更多地涉及生产、成本、利润等方面内容,而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则对消费者均衡、市场结构等经济学内容较为倚重。在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容易忽略也难以将这些专业差异体现出来,而是进行统一讲授,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专业研究生打好相关经济学的内容基础。

2.3 忽略学生的本科学科背景

当前,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同一高校录取研究生的本科学校和专业背景差异也日渐突出。在管理类研究生中,本科背景的差异格外显著。根据教学经验发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背景中,理工科占40%左右,经济学或管理学本科背景的研究生占50%左右。那么,不同本科背景,使学生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对经济学中许多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视角及深度千差万别,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差距。当前的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也基本忽略了学生的这种背景因素,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在接受程度和效果上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学生产生抱怨的现象。

上述问题,在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并引起了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关注,但当前鲜有教师和教学主管部门采取行而有效的系统措施进行解决,因而成为困扰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一大难题。

3 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思考

3.1 科学设定教学内容

经济学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包含从宏观到微观、从基本概念到原理和应用、从消费者到厂商的完整体系。而这些,对于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来讲,并非都是直接相关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对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划分重点层次,并把握好不同部分内容的深度和详略程度,使得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亟需的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为专业学习研究和未来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如,对于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专业来说,宏观经济学中的“国际联系”等内容就可以省略。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理论学习之外,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炼。这方面的要求对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学也同样适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管理类研究生难以真正通过参与组织管理实践,运用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强调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分析经济实践现象,通过分析实践现象验证和强化理论知识,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突出经济学的决策指导功能

管理类研究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逻辑指导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而经济类研究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指导决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进行经济问题研究。因此,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在向学生清晰阐述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内容基础上,突出其在经济决策中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决策原则和决策依据的分析。因为,正如赫尔伯特·西蒙所说,“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未来工作都会是组织管理,因而对于决策的方法、过程要求较高,而《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则是其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总之,管理类研究生的《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应该引起高校主讲教师与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切实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管理学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翟志华(1962- ),女,山西洪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贸易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高校财务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62-02

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的培养目标是基层应用型人才,但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由于实施实践教学的难度较大,导致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理论讲授多,实践课时较少,难以达到让学生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重点是引入实践性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性教学时间在教学活动总时数中的比例,提高“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的就业状况根本上取决于高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学校的教学目标、办学模式、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等决定着学生能否具备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管理学基础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应用广泛性与实践艺术性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也应围绕高职教育和管理学基础教学的目标和特点,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特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更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构建以应用为主旨、以技能提升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强化管理学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业结合发展道路”,这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色,更是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特色,关键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要突出这一特色,体现管理学基础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只靠理论教学显然无法实现和完成,实践性教学设计必不可少。

2.管理学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手段。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管理学基础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角色转换、组织构建、团队训练等实践性教学设计,强化管理的实践性,实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把“教、学、做”融为一体,通过真实扮演管理角色,让学生获得“管理工作过程知识”,在“实践导入—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管理学实践性教学是实现管理理论和社会需求“零”对接的桥梁。“高职教育是导向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办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实践性教学则是实现高就业率的有效载体和途径。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多管齐下。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多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二是加强校内外仿真实训室建设和利用效率,通过仿真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管理实践性教学质的飞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缩短实际和理论的距离,实现管理理论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

二、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教学目标不统一。管理理论课程体系以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教学目标,管理实践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而高职高专又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第一要务。长期以来,我们虽然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理论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管理理论教学还是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都不应当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必须经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懂理论会操作。但在职业技能教育突出的今天,尤其高职高专院校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无论是对管理理论部分还是实践技能部分,采用的都是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对管理理论部分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详细讲解重点、难点及关键点,仍是满堂灌方式。但“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教学也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就失去了实践课程的意义。正确的方法是学生掌握一定理论后,由教师带领让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直接接触管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2.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缺乏学习兴趣。“管理学基础”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知之甚少。加之教师在授课之初缺乏必要的引导,授课过程中所讲理论较为深奥,选择的案例远离实际,使从一开始就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缺乏兴趣。

3.缺乏“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当前,“管理学基础”教材很多,其中大多数教材编写重复,结构和内容缺少自己的特色,精品极少,尤其很难找到“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编写“管理学基础”教材容易,而编写“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则要难得多。因为“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是将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与实际工作情景相融合的一种教程。所以编写“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不仅需要编写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有企业工作和管理实践、教学经历等方面的知识。

4.“管理学基础”实践课时不足。长期以来,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普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课程所占课时比重较大,对实践课程教学重视不够,实践课可有可无,开设时所占课时比重也很小。大多“管理学基础”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数及占有的比例或学分,一般都无明确规定。据笔者的教学工作验证,实践性教学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较适宜。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少,就达不到与管理实际工作无缝接轨的目的;如果实践课时比例过大,又影响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不能指导学生实践。

5.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导致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在“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手段上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形式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上仍以抽象理论为主,没有引入幻灯、投影、电视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效率。

6.考核方法以理论知识为主。目前,“管理学基础”成绩认定一般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期中考试,一般占40%。期末成绩通常是闭卷理论考试,以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为主,以教材设定的标准答案为依据,一般占60%。这种考核方法的缺陷:一是考核面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期末考试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明显不足。三是考核内容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师资力量薄弱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软肋。“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需要既有广博的管理理论知识,同时兼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双师”教师。而“管理学基础”现任教师中,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没有企业经历,更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所以很难有效指导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创新对策

1.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培养目标中必须突出强实践、着实务的要求。“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体系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总体目标是:构建完整的“管理学基础”教学体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2.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在“管理学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合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出发,以必需、够用为度,“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合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训练及顶岗实践训练,并能在对各种能力要求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其中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块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方式,分阶段来完成;基本能力模块的教学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与专业能力模块教学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综合训练与顶岗实践训练安排在最后,体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组成,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为了适应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应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以促使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分析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如通过幻灯片、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方式进行教学演示,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与此同时,通过采用贴近教学内容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体系与方法手段对模拟仿真环境进行分析推理,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活动,相互交流与点评,提出富有针对性与创新性的多元化解决方案。

4.编写高质量实践教材。必须完善模拟实习教材编写制度,组织那些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的教授、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实验课教师共同组织编写,做到教材共享,既减少重复劳动,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提高“管理学基础”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笔者建议,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其次,注意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储备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否则“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建议对于管理实践经验或经历少的老师,应轮流到企业挂职、实习、调研,以丰富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还可采取聘请校外一定数量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骨干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或阶段实训的指导教师及实习基地的负责人,全方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6.创建实践教学大平台。首先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实现“管理学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融,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的相互交替,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其次量化“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确保“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再次健全教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落实“一企一师”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充分调动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包惠群.不规范会计实践性教学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07(3).

[2]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10).

[3]李瑛珊.关于高职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篇7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教学效果

大部分高等学院在很多专业中设立了管理学这一课程,并且把它作为基础课,所以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学习管理学及相关科目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基于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管理学的教学质量。结合管理学自身的特征,很多学者都提倡运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构建学习框架,然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实践,它强调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主要是调动全体学生,让其都主动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教师结合知识框架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一套较好的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讲解,在点评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知识渗透进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案例的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让其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出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热情。为了使教师将参与式更好地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中,本文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

只有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高。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没有思考时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有些教师感觉自己博学多识,讲课讲得很好,很乐意也很享受这种自己讲授的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课上教师自己讲得自我陶醉,学生紧跟老师思路,课下回想知识就已经不记得教师所讲的内容了。这表明学生并没有真的参与到学习中,对教师课上讲的知识并没有彻底理解。而且还有很多教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即仅仅讲授学校考试大纲要考的内容,且对于这部分内容也是照着课本上简单地进行讲解,并不关心学生有没有在学,在学的学生有没有学会等问题。而参与式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会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变成自己主动学会课本知识,学生由先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学习,教师也不再是一味地讲授,而是慢慢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实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点,能自己领会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并实现运用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思考是整个参与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如:对待这个问题应该先处理那个方面,理由是什么,解决这件事情需要哪些管理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哪个方向考虑更容易解决这件事情,具体步骤是什么,说出你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就构成了解决问题的框架,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的思考,最终实现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管理问题,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参与为主体,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管理学的快乐和意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管理学的知识,为以后相关学科的学习或者深入的了解管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和探索。对于学习也是这样的,对有兴趣的知识或者授课方式,学生就会尽可能的集中所有的精力努力去听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且主动去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讲授管理学知识的时候并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此也就没多大兴趣。再加上通常教师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自己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不关心学生在下边有没有听讲,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欲望,最终导致教师讲教师的内容、学生玩学生的状况,这种管理学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学习,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是对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层是了解知识后有兴趣学习它,对它有喜爱度;第三层是享受学习这些知识带给自己的乐趣。当然大家都希望把教学目标提升到第三个层次,如果只是简单地了解知识,或者只是一时对其有兴趣,仅仅靠这两方面是不能使学生坚持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所以,教师应尽力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尽可能的体会到学习管理学带给他们的乐趣,然后慢慢培养其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享受学习这门课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2.1倡导学生课上讨论

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中,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需要听教师讲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也没有可以思考的空间,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导致期不能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学生就可以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多多进行讨论,从而从而才能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2.2启发学生学习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总是自问自答,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并且给学生留一些空余时间让其进行思考,慢慢启发学生去思考,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局限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增强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教师应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多多进行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一些难点或者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再进行简单地讲解,这样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建议学生多提问问题

在学习中好问是非常关键的,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当教师教的班级比较多、人数比较多的时候,再加上教师的精力本来就是有限的,教师很难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不知道学生对管理学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所以只有学生在找教师问问题的时候,教师才会了解到学生有哪些知识不理解,从而才能给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由此看来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多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爱问、多问的学习氛围。但通常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会提倡学生多问问题,他们认为这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也会耽误整个管理学教学的进程,导致最后不能按照既定的时间结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并没有达到管理学教学的真正目的,缺乏对教学的责任感。

2.4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中去学习

把企业中的管理实践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中的实际管理案例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管理中,使其学会管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该安排好这两部分在整个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理论教学应该占总课时的2/3,案例分析最少应该占总课时的1/3。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课本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讲解,而案例分析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将学生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升华,进而运用于实际中管理问题的解决。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管理学本身就与实际的企业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的理论性很强,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对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过去很多高的等院校对管理学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过关于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让管理学教师团体与企业相联系,即教师一方面在企业中有职位,另一方面也在学校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提供场所,教师可以找合适时间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找出解决的方法,进行实践与理论的交替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不断进行学习和积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些学校或者教师不能与企业建立联系的,也应该想其他办法进行解决,以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工,模式实际企业管理学的管理流程。在企业中参与实践活动和模拟管理流程都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这是实践的最大好处。其实不管是国家、学校、班级、宿舍等都是需要进行管理的,只有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其正常的运行,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进行模式管理流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

4结语

教师不应该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它太过于单一、乏味,学生缺乏思考空间,并且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能真正的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所以,应该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并适当的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其真正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管理学的过程。

作者:张娟 朱晶晶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晶,.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黄江泉,曾月征.“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2(5).

[3]卢忠东.从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探讨高校教学体系改革[J].前沿,2012(21).

[4]马瑞.浅谈参与式教学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1).

[5]刘玮,李燕,凌周赛.管理类课程参与式教学法之虚拟变量回归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6).

[7]李妍.高职高专现代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1).

[8]冯艳娟.民办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定位与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

[9]王磊.谈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2).

[10]李欢.高职高专院校非经贸管理类专业管理学教学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

[11]杨荣,陈洁.管理学教学学生反馈情况调查与心理分析——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

[12]刘洋.网络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2(22).

[13]张东艳.案例分析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12-0195-02

财务管理学主要介绍以公司制企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实践性极强,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现财理念、方法和技巧的财务管理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提高财务管理学教学质量既是提高管理学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又是讲授该课程的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本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财务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自开设以来,有数位教师正在或曾经讲授过该课程,并为该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完善做出过贡献。可以说,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人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与摸索,发现我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学生对先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固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都需要掌握其先导课程的相关知识及理论精髓。财务管理学的先导课程是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和会计学,可以说学生对这三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于一些已经学过的概念和理论模糊不清;并且各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的间隔使得学生的知识没有条理,没有相互融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给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单向的知识的传递。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控制教学的整个环节,可以在有限的学时里传播大量的知识点;缺点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完全被动化,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异常枯燥,达不到课堂教学应有的效果。目前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虽然已经认识到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和突破,但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目前,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走进大学校园,面对充满朝气,充满创造性和表现欲的一代,现有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展现出它的弊端。

(三)缺乏实践性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通过短短的54个学时,很难培养其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讲授该课程的教师而言,大部分都是毕业之后从一个校门直接走进另一个校门从事教育工作,没有真正的接触过企业,缺乏实践能力,这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本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延伸,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作为一门专业课,财务管理学与其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财务管理学中有的内容是先导课程的延伸和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量使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组织教学,在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之后再慢慢的引入新的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财务管理学中有的内容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对于该部分要加以强调和提示,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慢慢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并提高其知识的系统性。

(二)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转变教师和学生间的课堂角色观念,使教师从主动的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得者。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讲授法的应用。讲授法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传授大量系统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容,比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内容,应采取讲授法教学,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可以为其他章节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是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又不能混乱;教师要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需要应用基本技能综合分析的部分,比如对于上市公司如何进行筹资等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财经板块的新闻,了解最前沿的财经信息及上市公司的一些发展动向的兴趣,并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分析简单问题,比如前段时间蒙牛公司液态奶被查出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消息曝光之后,基金公司大量抛售其股票,股价大幅下跌,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可以预测对公司的财务上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弥补学生缺乏实践的不足,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主动找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除此之外,作为讲授财务管理学的教师,由于该课程实践性极强,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之余,所以最好能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考察、访问,承担企业经营中的一些问题研究等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等。这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积累案例资料,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摸索。正如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说过得那样: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在教学上勇攀高峰,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何瑛.完善本科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1).

篇9

在学科体系上,行政法被称为动态的宪法,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自不待言。同时,行政法与民法等私法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井水不犯河水”,相反,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是现代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私法原则与规范在行政法中进行适用就有了较大的空间[2]。因此,法学专业的行政法课程教学往往以这些课程为基础。尽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并非和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但是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公共管理类的学生学习行政法学课程可能会造成囫囵吐枣、似懂非懂的不良后果,开设行政法学课程的目标恐怕也就难以达成。当然,一些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了《法学导论》或《法律概论》等课程,普及了最基本的法学知识,这为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不过,《法学导论》等课程一般只有两个学分,且其内容十分丰富,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的获取量并不一定非常理想。故而在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课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做适当的补充,例如,讲授“行政法律关系”,那么有必要讲解什么是法律关系;讲授行政法学的学科性质,有必要对什么是公法?什么是私法?其划分标准是什么?等内容做简要阐述;讲授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有必要说明什么是归责原则,以及解释它与民法侵权赔偿的归责原则有什么区别。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讲解这些基本法律知识时要做到适可而止,没有必要做过多的理论上的追问。在此,有些人可能认为,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为了进行法学理论研究,所以,行政法学课程教育应更注重理念的培养。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理论学习,如果仅知晓“果”,而对“因”一概不解,我们很难想象公共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理论,尤其是对那些进入公共组织部门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二、注意基本概念的阐述

任何宏达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行政法学自不例外。笔者在讲授行政法学的课程中,常常有学生向我抱怨该课程的概念太多、太繁杂。但是,如果不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就无法准确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笔者认为,阐述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第一,适当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公共管理类的其他课程也会涉及大量概念,但相比而言,诸如公共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行政伦理学等课程比较“年轻”,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等课程在我国产生的时间不过是十多年或者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这些学科的研究范式尚不成熟,许多概念的界定不同教材常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内容甚至还存在较大偏差。比如“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这些概念组是否存在差别,是有不同观点的。再比如公共事业管理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方面,亦是众说纷纭。故而,很多时候,对这些概念的讲解,教师除了表达自己的主张,恐怕更多是依据学界权威的观点。然而,行政法学的概念更加讲究其精确性,其原因:一是行政法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范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与民法、刑法相比还稍显稚嫩,但基本概念还是较为成熟的;二是行政法中的许多概念有法律上的依据,比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等概念法律做了明确界定,有些概念如行政行为、行政征收、行政赔偿等,法律虽无明确界定,但这些概念的界定必须紧密结合相关法律,在法律文本的框架之下进行阐释。所以,对行政法的一些概念,必须逐字逐句的讲解,如行政主体的概念,主体要素、权力要素、责任要素,缺一不可。第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其他一些课程如公共管理学与行政法学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如行政机关(构)、行政处分、行政行为、行政程序等,但是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下,它们的差异性却非常明显。例如,在公共管理学看来,行政机关与行政机构在用词上并不需要做过多的区分,行政法学对这二者的区分却非常明显。前者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后者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成为行政主体。再如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学视域内,其主体既可能是行政机关也可能是被授权的组织,而公共管理学只会将其视为行政机关的行为。可是就行政行为的内容而言,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仅指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公共管理学上的行政行为则包括行政机关作出的所有行为,且不会注重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区分。其他类似的概念还有法规与规章、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并不做太多的区分,讲授行政法学课程时,任课教师却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

三、注重案例教学与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法学知识的薄弱,决定了在讲授行政法课程时必须要做到通俗易懂。倘若教师满课堂的理论分析,其场面可能是“教师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台下昏昏欲睡”。当然,这不是指理论讲解不重要,恰恰相反,上文一直强调理论讲解的重要性,而是指必须以大量的案例来支持理论分析。在“行政国”时代,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政府的影响,行政法学强烈地体现了实践性的一面。因此,“行政法案例就成为支撑行政法学科的基点,作为以这个学科之状况为依据的教学活动就不能离开行政法案例。”[3]行政法学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举出大量的案例或事例。而且,行政法案件也是当下新闻媒体经常播报的内容,高质量的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对一些行政法案件的剖析具有较高的水准。同时每期节目时间也比较适合课程放映,并且发达的网络为我们获取这些资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使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发现法律文本与实践执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反思今后立法或执法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与良好的公民德行。当然,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行政法学的教学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囿于硬件设备和学生法学知识的不足,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太可能组织起类似于模拟法庭的活动,但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言。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鼓励实践性教学,行政法学安排了0.5个学分的实践教学课程。为此,笔者采用了案例讨论的方式来实现实践性教学。具体做法是,由笔者提供行政法方面的事例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时间,2至3位学生一组,课堂上的事例分析时间限定为15分钟,之后再由其他学生提问进行五分钟时间的讨论。每次课结束前我对学生表现、存在问题做简单的点评。坦诚地讲,由于课时的限制,整个实践性教学的过程安排非常紧张,以至于常常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挥。但是,从总体上看,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有的可以说超乎了我的预期,比如有的学生对案例的梳理非常细致,较好地把握了案件的核心要点;还有的同学结合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从国家宏观政策出发,立足于行政法的理论,得出颇为新颖的结论。尽管一个学期只有8个课时,无法给予学生太多登台讲演的机会,但与学生的私下沟通得知,他们在分析案例、准备讲演课件的过程中有实质性的收获。

四、突出公共管理的学科背景

众所周知,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法学的共同研究对象,作为两个学科,二者存在一定的功能划分,即“行政法属于法学的一个领域,其主要课题是提出对行政的规范性要求……而行政学则是要分析行政的组织与功能的实际情况,阐明其相互关系、作用方法、存在条件,其对象涉及行政运行于行政环境”。[4]258-259但非常遗憾的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法学之间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沟通,形成了很强的学术壁垒及相互对峙的“两面理论”,后果是二者的距离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者认为法学方法应当单独应用,以其他社会学科丰富行政法不符合研究领域的划分原则,导致方法合成主义[5]106。在法教义学的影响下,行政法以法律解释为主要方法,对现行法律进行描述,对法律概念———体系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解决疑难法律案件的建议。按照这一要求,多数教师在讲授行政法学时的主要任务即:对有效法律的描述;串联法律之概念体系,提供建议以解决法律案件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法律解释的方法与技术。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永远使我们无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最好的行政政策,什么是理想的政治图景[6]。事实上,“每一种行政法理论背后,皆蕴藏着一个国家理论。”政府系统本质是它运作其中的社会的一种宣示,只有将行政法植根于它存在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下,这样一种方法才可以确保我们对行政法性质的探究牢牢扎根于各个时代的现实之中。因此,“公法只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话语形态,公法领域内的争论只是政治论证的延伸。”[7]31而且,近十年来,行政法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它的宽容性与创新性,固守行政法传统研究“阵地”与研究方法的学者也越来越少。相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鼓吹行政法政策学,探索每一个行政法案例背后的制度因素。如我国台湾学者叶俊荣教授所提倡的“三层次分析法”,既强调传统的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又重视私权救济的分析过程中的背景因素,将解决个案的智慧回馈到制度层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案例背后所隐含的政策问题以及推动的策略考量[8]42-43。在我国大陆,知名行政法学家章志远教授亦是这一分析方法的鼓吹者与实践者,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全球治理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为行政法的发展提出了众多挑战,也为行政法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行政法学的知识体系日益开放,传统属于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知识元素被有序呈现在行政法理论框架之中,多学科知识在行政法学中日益累积。”[9]公共管理(行政)学、政治学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是公共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拥有比法学专业学生更加宽泛的知识背景,这应该成为该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行政法的有利条件。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在课堂上充分挖掘与行政法理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公共管理理论、政治学理论。比如,在讲解行政法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时,必须用政治学的国家理论、民主理论来阐释;讲解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与西方国家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比较时,必须结合各国的政治体制安排;在讲解为什么存在行政立法时,在列举行政法理论的一般观点之后,可以再运用政治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作出适当分析;在讲解行政相对人、行政程序等问题时,有必要结合民主理论来分析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在讲解行政委托、行政授权、行政合同等问题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民营化”则是不可绕过的内容;在讲解行政给付时,就不能不提及服务型政府理念;讲解行政许可的立法背景、行政许可的作用时,有必要从政府管制与政府寻租等视角切入;在讲解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设置权的立法安排时,不能不从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说起,等等。在行政法学课程教学中,适当凸显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知识,能够把行政法融入到公共管理的学科框架之中,不至于使学生产生“法学”与“管理学”是两张皮的感觉,进而学生对行政法理论的理解也会更加容易。

五、结语

篇10

教代会提案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决策实施过程的管理

对决策实施计划执行阶段的管理,就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均衡地完成决策实施计划.全面是指组织整体和组织各部门都要按要求完成计划;均衡是指根据计划时效要求做好工作,以免前松后紧或不能如期完成.按此要求,需要组织各部门及其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单元的目标要求,并据此开展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以保证整个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目标管理方法).

决策实施管理学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是决策实施的前期管理,包括实施计划的组织落实、资源配置和宣传动员等内容.首先,依据实施计划,把相关指标依次分解,规定涉及单位与人员的责权,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心中有目标,从组织上保证决策实施.其次,要保证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获得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拥有调配资源权,从物质上保障决策落实.再次,实施重大决策前,广泛动员,释疑解惑,使决策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法等深入人心,达到戮力同心、齐心协力的效果,从精神上保证决策实现.这一阶段对应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宣传、征集、立案、交办阶段的工作.提案征集结束后,提案工作委员会对提案进行研讨,依据内容分为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人事师资、校园文化、民生保障、后勤服务等六类,再依据关注度、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等分为提案和建议两大类,进行编号、登记、复印后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分送分管领导阅批,依领导批示意见分送相关部门处理,并限期一月内提出书面办理意见.对涉及两个或多个部门事项的,依据管理权限确定主办和协办部门,要求协作完成提案办理工作;对事关重大、办理部门不确定的提案,提交教代会执委会、校长办公会或党委会研究办理.

二是决策实施的中期管理.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施中,会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阶段性结果与决策目标发生偏离.其因有三:执行人员未按规定完成任务;变化出人意料,使执行遇到困难;备选方案及其计划本身不合理,使决策无法按要求完成.此阶段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督办阶段相对应.为推进提案办理工作,应设立提案督办小组,包括校教代会工代会代表、教代会执委、提案工作委员会成员等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提案承办部门的办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以保证教代会提案的办理和落实.

三是决策实施的后期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完成后,要审视完成效果———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得出经验和教训,予以奖惩,以指导今后的决策实施工作.本阶段相当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评比表彰阶段,评选表彰优秀提案和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对选题具有普遍性,调研充分,问题明确、论证合理、可操作性强、形式规范的提案评为优秀提案,颁发证书和奖品,以增强提案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校教代会执委、教代会工代会代表、提案人代表、提案工作委员会成员等组成提案办理评选小组,在充分调研和征询提案人、提案承办部门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以现场打分的方式,按得分高低评出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对于不按时答复提案的,办理不积极或应付、推诿、扯皮,致使代表及提案人不满的相关部门及承办人,提案工作委员会将如实通报,提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