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护理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护理管理制度

篇1

第二条市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实行刷卡管理。IC卡由市社保局统一制发。IC卡制作的工本费由参保人员个人负担。

第三条 IC卡用于记录参保人员的基本情况和个人账户资金的收支情况。

第四条 个人账户资金的构成:

(一)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2%)全部划入个人账户。

(二)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在职职工按缴费工资的1.6%划入;退休人员按缴费工资的3.8%划入。

(三)以上两部分的利息收入。

第五条 个人账户资金的录入:

(一)市社保局为参保人员建立个人缴费台帐及个人账户资金划转记录台帐。

(二)市社保局应逐月审定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划转记录情况,并按时足额划拨个人账户。

(三)个人账户由用人单位和市社保局定期核对。

第六条 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

(一)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的医疗费用;

(二)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费用;

(三)其它应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第七条 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未按规定缴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暂停划转个人账户,待年度内缴清费用后,再划转。

第八条市社保局为参保人员设置个人账户,发放IC卡,并建立个人账户微机管理系统。用人单位负责本单位参保人员IC卡的领取和发放。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配备刷卡机,并负责个人账户的结算和记录。

第九条 参保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和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凭IC卡进行结算。

第十条 市社保局对个人账户实行统一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个人账户的有关情况。用人单位、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应予以配合。

第十一条 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的资金,按城乡居民同期存款利率计息,经核定后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节余资金可结转使用,不得提取现金,不得透支。

第十二条 驻武都城区外的参保人员和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不发放IC卡,其个人账户的资金按季度或按年度发放给参保单位,由单位转发本人。

第十三条 参保人员在本市范围内工作调动的,若调入单位已参保,则办理相关手续,其IC卡和个人账户继续使用;若调入单位没有参保,个人账户使用至无余额为止,IC卡停止使用,并由本人保管,待重新参保后继续使用。参保人员在本市范围外工作调动的,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一次性发放给本人,并由市社保局收回IC卡。

第十四条 参保人员与参保单位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等原因,暂时中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其个人账户使用至无余额止,IC卡暂停使用,并由本人保管,待重新参保后继续使用。

第十五条 参保人员死亡后,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由其生前指定的受益人或合法继承人依法继承。若指定的受益人或合法继承人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余额转入指定受益人或合法继承人的个人账户,并由市社保局收回死亡人员的IC卡;若指定的受益人或合法继承人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一次性发给指定受益人或合法继承人,由市社保局收回死亡人员的IC卡。

第十六条 参保人员的IC卡应妥善保管,如有遗失应及时报告本单位,由用人单位向市社保局申请挂失,并办理补发手续。在遗失期间造成的个人账户资金损失,由参保人员本人负责。

第十七条 参保人员有权查询本人个人账户的资金情况,对个人账户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实施监督。市社保局和用人单位对参保人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一年核对一次,并由用人单位向参保人员公布。

第十八条 IC卡的记录权属市社保局。用人单位或参保人涂改、伪造、盗用IC卡的,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对由此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严重损失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年初进行一次性核定。当年内其个人账户划入比例不作变动,在下年度核定时统一调整。

第二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依据参保人员的IC卡作为其就医和购药的凭证,并以此进行费用结算,核减个人账户基金,在每季度5日前报送上季度医疗费用、购药费用凭证,到市社保局审核后办理拨付手续。

第二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每年应向用人单位和市社保局提供个人账户资金使用情况汇总表,以及平时掌握的个人账户资金情况。

篇2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医用臭氧;护理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53-01

医用臭氧在国外尤其在欧洲临床应用已有50余年历史,主要应用于创伤及皮肤溃疡的愈合,脑中风溃疡性结肠炎,风温性疾病,关节疾病,椎间盘突出症及肿瘤病人的辅助及治疗抗自由基防衰老治疗。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副作用少的特点。近年来,医用臭氧在临床应用也扩展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我院于2009年8月开始应用臭氧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CHB)治疗,现将我院应用医用臭氧治疗2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11年10月我院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23例,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龄18-55岁,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sAg)均为阳性,16例病人6个目前经过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治疗失败,7例病人未经抗病毒治疗。

1.2 方法:(1) 治疗方案:所有病例仅用医用臭氧治疗。医用臭氧自白回输疗法,每周2-3次,疗程3个月~4个月自体血回输疗法,抽取医用臭氧100ml与血液100ml,轻轻摇晃混合3min~5min后即刻回输医用臭氧浓度以下变动方式第1个月第1周20ug/ml,第2-3周30ug/ml,第4周35mg/ml;第2个月40mg/ml,第3个月30mg/ml。(2)观察指标:全部病例均于治疗前,治疗第4、8、12周或治疗结束明显及治疗结束后24周观察以下指标;血生化(肝功能),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定量,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3) 疗效评价标准: 联合应答:丙氨及氨转移酶(ALT)复常、血清乙肝病毒DNA定量(HBVHNA)≤1×103拷贝/ml,HBsAg转阴及HBeA转阳性。部分应答指标中任一项或二项达到应答标准,无应答以上3项指标无一达到标准。

2 结果

2.1 医用臭氧治疗应答: 医用臭氧治疗23例CHB病人,联合应答4例(17.4%),部分应答5例(21.7%),无应答14例(60.9%),治疗后10例(43.4%)血清HBV-DNA下降超过2log10。HBeAg血清转换6例,其中1例HBeAg血清转换,而病毒定量与ALT无下降,经测序为病毒变异引起,即HBeAg血清转换5例(21.7%),与普通干扰素治疗结果相当。

2.2 不良反应: 4例病人治疗初期出现转氨酶轻度至中度上升,后自动下降;1例病人出现皮疹,停止医用臭氧治疗后皮疹消退。病人的血糖、肌酐、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自诉食欲和睡眠明显改善。

3 讨论

臭氧的作用机制,近几年医用臭氧尝试性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最初报道用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显示对退黄、降低转氨酶有显著粮食生产基地用[2]。医用臭氧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抗病毒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免疫杀伤作用:通过臭氧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诱导人体产生免疫细胞,20ug/ml~40ug/ml臭氧浓度是激活免疫的有效浓度范围,可诱导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各种内源性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等,达到免疫激活、抑制细胞和病毒复制作用,最终杀灭病毒感染细胞诱导激活细胞产生抗氧化酶,提高细胞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臭氧还具有保肝护肝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促进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以改善肝脏的供氧能力[3]。其中医用臭氧的免疫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机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臭氧都是严格禁止直接吸入肺内,因为臭氧可损伤肝泡上皮细胞。此外,臭氧有激活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为此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被列为臭氧的禁忌,葡萄糖-6磷脱氢酶缺乏症即蚕豆病亦被列入禁忌是由于该病患者的红细胞缺乏抗氧化保护系统,与臭氧接触会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臭氧自血回输治疗是一种新的疗法,与传流的静脉输流,输血等有很大不同,许多患者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病人在初次治疗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对治疗不了解,怀疑的心理,另外因为疗程长,患者缺乏耐心,个别患者看见粗大针头会极度紧张等,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向病人讲解有关臭氧治疗的原理、疗法、意义及配合的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恐惧感、取得患者配合。

4.2 病情观察: 臭氧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发症少,操作首先(采血前)首先做好解释工作,常规测血压、脉博、呼吸、心率、采血过程中不断观察病人神志、神态、有无心慌、出冷汗和面色苍白、呕心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可缓慢采血或报告医师是否停止采血。严重的立即停止输血、予平卧位并予吸O2,输血治疗结束,应嘱患者按压穿刺部位10min以上。为减轻病人痛苦及看到大针头有恐惧心理,应提高穿刺成功率,尽量1次采血成功。

4.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查对制度,执行双人查对,在执行采血和回输过程中认真核对床号、姓名、血袋姓名,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4.4 治疗环境的要求: 臭氧治疗宜配专用的治疗室,室内空气达Ⅱ类,环境要求臭氧在空气中很快离解为氧,空气中氧浓义过高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所以治疗环境要保持清洁、通风、严禁吸烟或使用明火,严禁在治疗室内使用易燃易爆气体。

医用臭氧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后可以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什功能,抑制HBV DNA复制,延缓病程进展,进高生活质量,应用前景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8:324-329.

篇3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7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临床护理经验。

结果:本组7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血糖达标时间为(5.2±1.9)h,尿酮转阴时间为(25.3±6.4)h,胰岛素用量为(43.6±7.2)U/d,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为4.1%。

结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泵 临床疗效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58-01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该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1],其发病率较高,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餐时的脉冲式释放,从而有效控制血糖,因此是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一种有效方法,为进一步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及有效的护理方法,本文将做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7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2.4±2.5)岁,糖尿病病程3~13年,平均(6.4±1.1)年。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泵治疗,使用美国MinMed 508型胰岛素泵,24h不间断输入基础值胰岛素,进餐时则由泵输入餐前负荷量胰岛素,用量为0.05~0.1U・kg-1・h-1,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于胰岛素泵的治疗较为陌生,因此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胰岛素泵治疗的原理、步骤、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增强其对治疗的理解,以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2.2 置泵护理。置泵前应将短效胰岛素放置到室温后再抽取精确的胰岛素用量加入到泵中,选择腹部脐旁5cm无瘢痕、皮疹、感染的区域进行皮下穿刺,并根据医嘱调整各项参数[2]。置管后将泵固定好,并放在安全的地方。正常情况下针头每2~3d变换一次部位,在一处埋置最好不超过48h,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3]。

2.3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防止输注管路打折、堵塞及漏液,并经常检查泵的运行情况,以保证正常运行。每小时监测1次患者的血糖,加强对患者的巡视,主动询问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不适症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等反应,患者一旦出现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脉搏加快、出汗多、呼吸浅而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加重等表现,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发生低血糖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每日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硬结、感染及针头滑脱等情况,如有立即更换注射部位。

2.4 健康指导。患者出院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在家中正确的使用和维护胰岛素泵。同时指导患者如何合理的调整饮食结构,严格控制饮食,嘱患者应保持高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要按时、按量进餐,不可随意加餐[4]。同时告知患者必须遵医嘱规律使用胰岛素及服用降糖药物,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情况,用药期间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来院就诊。

3 结果

本组7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血糖达标时间为(5.2±1.9)h,尿酮转阴时间为(25.3±6.4)h,胰岛素用量为(43.6±7.2)U/d,治疗期间3例患者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4.1%。

4 讨论

胰岛素泵能够模拟正常胰岛的生理分泌节律,以基础输出量24小时不断向患者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药物的最佳有效浓度,对于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5]。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并给予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快速控制血糖,缩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程,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调整胰岛素剂量过程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6]。

参考文献

[1] 高会敏.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2,25(2):298

[2] 姜浩威,姜旭.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16-217

[3] 覃美亚,张岚,潘兴时,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观察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6):692-693

[4] 陈虹,徐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护理[J].江苏医药,2010,36(16):1983

篇4

关键词:优质护理;躁狂症;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48-01

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发作形式之一,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和语言动作增多[1]。我院于本次研究中,选取自2014年7月到2015年3月期间精神科收治的94例躁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对照方法研析优质护理在提高躁狂症患者疗效与满意度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4年7月到2015年3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收治的94例躁狂症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全部病例经过相关检查均与《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男48例,女46例,年龄为26~65岁,平均年龄为(49.64±7.92)岁;躁狂量表(BRMS)评分均在10~20分之间。排除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94例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BRMS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其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基础护理。躁狂症患者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障患者病区环境安静,尽量保持患者周围环境干净整洁,物品摆放要少,确保患者没有携带危险物品,预防其发生攻击行为。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攻击行为,护理人员要保持镇静,并采取人性化、优质措施予以及时处理,强化对患者的管理控制;②心理护理。躁狂症患者一旦发病,往往丧失对自身的控制,有暴躁、易激怒、冲动和情感高涨等特点,所以对患者实施优质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时间开展心理护理,语气亲切,态度亲和,尽可能安抚其焦躁不安情绪,通过在病区设置读书角、为患者播放幽默视频,或者组织患者做操、打扑克、下象棋等,丰富患者住院生活;③用药护理。由于躁狂症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在其治疗期间要遵医嘱为患者配好药物,并监督其服药,同时要认真检查患者手、口腔和衣服口袋,预防其藏匿药物而不服用。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及手续办理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

1.3观察指标

使用BRM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躁狂症状严重程度,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统计其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分,7分以上为特别满意,5~7分为满意,4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特别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c2检验,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RMS评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BRMS评分基本相同,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RMS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特别满意42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其护理满意度为97.87%;对照组组特别满意12例,满意24例,不满意11例,其护理满意度为76.6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躁狂症好发于中青年人,致病机制比较复杂,具有起病急骤、病程迁延、反复性强等特点,虽然给予药物治疗能够控制患者病情,但无法保证其不会再次发病。躁狂症患者大多在病情发作时有攻击行为,可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健康,因此要给予躁狂症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2]。

优质护理其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主张提升整体护理水平的一种新型护理方式。我院在此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基础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处理患者疾病发作时的攻击行为,而心理护理怎能够从心理方面实施干预治疗,有助于安抚患者情绪,提升其生活情趣,并培养患者良好好品质与心性。用药护理可保障患者遵医嘱用药,促使其早日康复。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行优质护理的躁狂症患者,其BRMS评分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可见优质护理是躁狂症患者理想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鞣酸软膏;派瑞松;新生儿红臀

新生儿皮肤菲薄、娇嫩,出生后又离不开尿布,臀部护理不当容易引起尿布皮炎,俗称红臀。红臀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和多发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肛周、会、腹股沟处部位发生边缘清楚的鲜红色红斑,严重时可发生丘疹、糜烂,如有细菌感染可产生脓疱。 患儿常因疼痛哭闹不安。引起红臀的原因有: ①新生儿皮肤表皮的角化层很薄,易于脱落,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基底膜细嫩而疏松,皮肤的屏障作用弱,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易引起皮肤损伤,皮肤新陈代谢产物多极易引起糜烂,感染导致皮肤损伤。②大小便后未及时更换尿布或大小便后未及时清洗臀部;③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刺激臀部皮肤。④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抑制了正常菌群易于霉菌生长。⑤蓝光治疗的患儿由于蓝光产热以及大便次数增多,红臀发生率较高。另外新生儿大便含有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乳酸杆菌,大便pH值偏低呈酸性,小便中尿酸成分多,便于霉菌生长。加上不及时更换尿布,臀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引起霉菌感染致红臀。新生儿红臀以预防为主,发生了红臀应及时治疗并加强护理,以减轻患儿痛苦,预防并发症,同时还可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新生儿红臀是新生儿病房护理的棘手问题。近年来我科采用鞣酸软膏联合派瑞松外涂治疗新生儿中、重度红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 2010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及收治中、重度红臀患儿 216例(均合并有其他疾病),男120例,女96例;日龄3~28 d;其中高胆红素血症 55例,新生儿窒息30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5例,早产儿50例,新生儿肺炎46例,新生儿败血症 10例。中度红臀157例,重度红臀59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与对照组(10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红臀分度 ①轻度红臀,即在会、周围及臀部,大腿外侧,皮肤的血管充血,发红。②中度红臀,继续发展则出现渗出液,并逐渐增多,继而表皮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并可伴随红斑、丘疹。③重度红臀,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发展为较深的溃疡,甚至褥疮。皮疹可向外延及或腹壁等处。由于皮肤破损,细菌易繁殖造成局部感染,严重时细菌从感染的局部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1.2.2治疗方法 两组辅助治疗和支持疗法一致,便后及时更换尿布,用消毒后的棉球清洗臀部,动作轻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触患儿的衣物需高压消毒。加强喂养,保证能量供给。静脉营养支持,以提高抵抗力,促进局部皮肤愈合。对照组患儿红臀处均匀涂上鞣酸软膏护理。观察组患儿用鞣酸软膏和派瑞松交替涂抹。

1.2.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24 h内糜烂明显减轻,3 d内糜烂愈合,皮疹完全消失;有效:3 d内糜烂明显减轻,皮疹部分消失,7 d内糜烂愈合,皮疹完全消失,皮肤正常;无效:7 d内未缓解或加重。

1.2.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红臀的防护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一旦发生红臀,尤其是中、重度红臀,愈合较慢,甚至继发感染,加重原发病情。如何防止红臀的发生和发展,给新生儿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①我们应该客观评估发生红臀的危险因素,如腹泻、光疗、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原发疾病等。②加强基础护理,便后及时更换尿布,彻底清洁臀部皮肤。鞣酸软膏中含有鞣酸、凡士林、红汞等成分, 鞣酸具有收敛止血、沉淀蛋白质的作用;凡士林可皮肤;红汞为有机汞消毒剂,能吸附皮肤创面的渗出,有抑菌消毒作用,而且对皮肤黏膜无刺激,对尿布皮炎疗效显著 。派瑞松是一种较新的广谱、高效、副作用少的抗菌药物,同时具有灰黄霉素、青霉素的抗菌谱,它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真菌3种作用 。皮肤真菌感染好发于新生儿,温暖、潮湿、偏酸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差,而皮脂腺分泌旺盛,分泌物氧化形成皮脂酸,都是真菌易于生长繁殖的条件。本实验结果显示鞣酸软膏联合派瑞松治疗新生儿中、重度红臀治疗时间短,疗效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55.

[2]靳铁霞,卿春荣.派瑞松乳膏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学卫生导报,2008,14(4):1.

[3]冯丽琪,江瑜茵.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因素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03).

[4]严艺,赵美玲.新生儿红臀与局部霉菌感染关系的临床观察,2009,34(5):456.

[5]李爱求,李晓红,樊信武,等.新生儿红臀的病原学监测及治疗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9,11(3):4.

篇6

护理核心管理制度是护理工作中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护理核心管理制度是对临床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所进行的硬性要求和规定,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就必须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如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没有坚持护理核心管理制度,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结果。比如由于没有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在临床工作中,就会造成医疗上的重大失误,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果不坚持护理安全给药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就会造成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工作的不协调,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的进行,下文主要是针对临床护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应的提出的一些对策,以期推动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二、多措并举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解决临床护理上所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的能力。

(一)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确保护理安全

质量是医院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护理质量是评价一个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是医院服务质量好换的一个重要标志,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落实护理管理制度,从而营造护理安全工作氛围。

1、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水平,打造优秀护理队伍

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通过医院及护理人员自身不断加强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组建一群质量过硬,服务优秀的护理队伍,才能呢个推动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的开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营造护理探究环境,倡导努力学习风气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各种新仪器不断地更新和投入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努力掌握新的医疗知识,提升自己使用新的医疗设备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要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仅靠传统的或是在医校学习时所学习到的那点课本上的纯理论知识,早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要积极鼓励年青的骨干护理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护理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和掌握新的护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积累和总结各项经验教训,在全院营造出一片积极探索,不断学习的求学氛围[1],从而不断地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素质,推动医院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3、加强护士长素质培养,发挥业务骨干作用

医院应积极加大护士长,业务骨干的带头作用,比如派遣他们去相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护理技术,回到本医院后,有组织的对本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相关的学习心得及经验传达给本院的护士人员,然后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特色护理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护理工作的有效安全的进行。

(二)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营造安全良好的医疗环境

一是加强护理流程管理,保证护理环节安全;

针对护理工作的不同类型的病人,制定切合实际的护理管理措施,实施标准化的护理管理工作[3],对于病情教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有专门的护理方案,要在最有效的时间里,保证病患的生命安全;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比如对于性格孤僻、不易接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抚慰,让这些病人能主动的接受医疗诊治,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科学完善的开展,不错失任何一个细节,及时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并向主治医生汇报,实现护士和医生的有机结合,从而在最有效的时间类诊治病人,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

二是整合护理信息,推进护理工作安全有效的进展;

护理人员应及时整合各项护理信息,整合各项零碎的病人的资料,建立病患卡,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应加强护士参与病房管理的能力。医院护理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建立护理部自己的网页,及时传达相关的护理文件,推选本院的风采护理人员,建立护士网上交流平台,即可以加强护士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可以适时接受社会各界和患者对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评价,建立特色护理服务团队,通过各项信息整合,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从而推进护理工作安全有效的进程。

三是完善护理人员给药制度,推动护理工作安全进展;

篇7

【关键词】护理工作 安全隐患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87-02

1 绪言

在目前的临床医疗中,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护理纠纷也日渐增多,而妇产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承担的风险极大,安全隐患也比较多。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知识面要求全面而广泛。在妇产科护理的管理上,管理人员需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并贯彻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护理隐患,确保护理安全。

2 目前妇产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2.1 没有严格执行护理规程的操作及忽略了对病人病情告知的重要性。

部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没有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例如在执行“三查七对”、产检时及产后的护理上,没有认真地按常规执行,导致接错液体、抽错血、发错口服药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或死亡等安全隐患的发生;急症时,又忽略患者的权益,没有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知情,出现异常结果时引发家属激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出现护理纠纷的发生。

2.2 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及各类新药的快速更新,还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过高,都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年资护士的技术力量薄弱及经验不足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的不够易引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还有,在无菌操作上,部分医院的妇产科出现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管理上的缺陷,在检查、接生、缝合、抢救新生儿的时候,没有按常规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和锐器刺伤,存在较大的职业暴露风险;而产房、检查室、新生儿室、洗婴室等特殊区域,也因医院感染管理措施不力,易导致医院感染。

2.3 制度执行不严与药物、设备潜在的安全隐患。

专人管理的产房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也因助产士责任心不强,没有班班清点,不熟悉用物放置等;急救药品配备不良,医疗设备种类不全、性能不佳等;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没能处于良好的应用状态而延误了抢救时机。

2.4 没有彻底落实核心制度,出现交接班制度缺陷和护理书写不规范等隐患。

没有彻底落实核心管理制度,造成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的缺陷,?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安全隐患无工作预案;岗位责任制不明确,工作职责不清;护理人员“三基三严”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不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和在职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于危重、手术、输液病人及新生儿未按规定进行床头交接班,对于一般的手术病人也存较多的安全隐患。另外,任意涂改护理记录,病情变化时未及时书写,加大了医疗风险的程度。

2.5 新生儿护理差错事故隐患。

护理人员的过度自信、技术操作失当及经验不足极易造成新生儿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对新生儿护理的管理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两卡一条”内容不一致及婴儿洗澡间无应急物品等等因素都会导致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的发生。例如,职责分工不明确,没考虑到新生儿疫苗注射部位、方法、剂量三环节的特殊性,没有将不同疫苗分工人不同的护士注射,极易在最后两个环节出错,将卡介苗当成乙肝疫苗注入婴儿体内,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在执行“两卡一条” (床头卡、胸卡、手条)时,由于各种原因病房护士补写胸卡及手条时写错母亲姓名、婴儿性别、体重时出现三者内容不一致现象,这样极易引发护理隐患,导致投诉或纠纷。而在婴儿洗澡间,往往都没有配备急救药品和器材,在新生儿洗澡过程中一旦发生烫伤、呕吐、窒息,护士就可能因往返取物而延误抢救。

2.6 医疗废物处理杂乱无章。

个别医院或科室管理对医疗废物处理无章或有章难行,妇产科医疗废物混同生活垃圾直接进入填埋场或流入社会,成为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隐患,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对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管理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严格执行病情告知制度和护理规程。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法律文件,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病历书写的质量,制订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严格执行病情告知病人或家属制度;需告知:出入院告知,手术前后告知,麻醉前告之,急、危重、抢救患者告之,侵入性检查告知以及医药费用告知等。将告知内容及病人及家属意见,记入病程记录或签写相关条约;另外,如果患者或家属有违背诊疗常规的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与其谈明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病人需手术或输血时,必需由本人及其家属同意签字为证,恶性肿瘤或可能预后不佳的手术则需由病员本人书写委托书,医生与所委托的家属谈明一切病情,征得对方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急诊抢救除外);对有关医药费、住院诊疗费、手术费等问题,工作人员应将基本情况向病人告知。

护理技术操作是基本功,在执行具体操作前,仔细作好病人的准备和药品器材的准备,明确目的,了解病情,认真查对,严格无菌操作,并在操作后注意病人反应。严格执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和特别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专门人员从事护理技术的规范化培训。选择和制定符合实际的技术操作规程,逐步修改、完善、配套,形成本院统一规定,便于检查和评价;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与质量评定、技术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形成制度。

3.2 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的管理。

鼓励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开展产房24小时值班制,加强产房的技术力量,提高了孕产妇及接生的护理质量。对新药的说明书应仔细阅存档保存。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进行理论培训技能实践,并定期进行考核。

3.3 严格无菌操作、控制医院感染。加强无菌物品集中放置与管理,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携带传染性病毒的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一律按医疗废物进行收集。

3.4 彻底落实核心管理制度,完善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等核心管理制度、规范化护理记录的书写和加强药品、设备的管理。

彻底落实核心各级管理制度,纠正造成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的缺陷,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护理人员职责,科室每位成员应共同参与科室管理,发挥团队精神。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重点工作有专人管理和监督,如采集新生儿足跟血、预防接种、分娩统计、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做到专人负责检查,建立检查登记本,每月将检查结果汇总,进行分析和改正,便于及时弥补护理漏洞,将护理隐患降到最低。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在实施及落实制度中,护士长要常规化督促检查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每一项操作时要严格查对,如有疑问及时核对,对产前、产后应用的药物要特别注意;送剖宫产手术时,应严格查对产妇姓名、住院号、皮试结果及手术准备情况,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清楚,并听胎心记录;新生儿出生后即告知产妇观看性别及全身情况,之后即戴手牌、胸牌,写清产妇姓名、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及体重,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过失。

对于孕妇、手术、危重病人、新病人及新生儿实行床头交接;产妇分娩后由专人护送产妇及新生儿回病房并将新生儿交给产妇,看清手带标记;向病房护士交待清楚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各项记录不可随意涂改、删除和撕毁。保证产房的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物品的完好和耗材充足,对急救设备做到专人管理,随时检查医疗设备是否完好无损,急救器材常规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保证药品充足,对使用的药物做好记录备案。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书写护理记录要求及时、真实、准确,记录孕产妇及新生儿情况、分娩时间、婴儿性别、分娩方式;新生儿足迹和拇指印记录清晰,对产前产后观察内容、重点宣教内容要详细记录。

各科室建立事故、差错登记本,由当事人及时登记发生事故差错的经过、原因、后果。护士长经常检查,定期组织讨论和总结。

3.5 熟悉新生儿护理差错的易发因素,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搜集并总结日常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对于新分配和新调人人员进行新生儿专科专业知识及产科专业知识的垮训。在对新生儿实行护理时,需警示标志,如:巨大儿、小样儿、异常产儿写上“重点巡视”、“热水袋保暖”的卡片挂在婴儿床头上;在婴儿洗澡用热水管墙壁上标上“注意水温”字样,紫外线灯开关上标上“紫外线开关,无人时使用”。每次淋浴后都应严格核对,送回床边与产妇查对一致,严格执行“两卡一条” (床头卡、胸卡、手条)的查对制对,要从各个环节防止抱错新生儿,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严密观察新生儿排便排尿、新生儿黄疸情况,重点观察,一旦发生异常需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3.6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条例,防止引发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严格执行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的产出、分类、收集、转运、焚烧及处理的全过程均严格按规章执行。

4 结论

护理安全可以反映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年轻护士必须加强护理安全的教育,特别是妇产科的护理人员,必需提高对护理安全工作的认识,并通过对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查找,理清对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管理的工作思路,规范了护理程序,对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及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护理安全管理指的是将制度、技术以及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也是预防手术室危险问题发生的重要方式,创设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近些年来,各类医疗纠纷事件频频发生,加强对手术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发生率。新医疗改革背景下,需要在明确当前手术室护理安全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护理干预服务,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

1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手术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分级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等,创设良好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体系。

1.1整体性原则

手术室是手术治疗的集中场所,每日进出患者流量较大,工作人员数量与类别较多,比如麻醉医师、护士、外科医师以及医疗辅助人员等等[1]。手术患者接受手术各个环节中,均存在着安全风险隐患。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手术患者安全目标视为一个整体性目标,将术前访视、防护、用药核查等等内容均纳入到安全管理流程中,通过各个单因素的分析,各因素的联合作用分析等,构建完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手术护理安全管理的综合效果。

1.2分级性原则

基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空间范畴等,可以针对于手术室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罗列相关风险因素[2]。同时,还需要在手术中明确清点各类手术应用器材、药品数量等等,关注患者安全。在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常规内容基础上,还需要基于分级性原则,罗列相关的等级结构,将所涉及的各项护理安全内容融入到安全管理制度当中,明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相互关系等等。1.3动态性原则手术护理干预中,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间段以及外部环境等,对手术室护理安全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3]。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结合手术护理的特殊需求,动态调整相关结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需要通过制定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实施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工作内容等方式,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2.1制定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分级性原则,明确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价值,对手术室患者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流程等进行充分规划与设计[4]。同时,还需要结合手术室护理的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的要求等,坚持动态性原则,不断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使各项手术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降低各类手术室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手术室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制定全面的规划基础上,明确各个层次级目标,每一个项目对应的即为标准的操作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比如感染风险控制,则可以细致划分为感染风险评估流程、术中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室环境的感染控制等一系列相关的子文件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方式,将各类可能会出现的患者安全隐患纳入到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不良问题发生率。

2.2实施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特点,有助于规避各类风险,提升整体管理的效果。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可以将风险评估管理制度融入管理活动中,基于循证医学的方式,设计手术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各类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可以构建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风险评估表等相关内容,构建手术室风险事件分析与完全制度,借助风险评估的方式,对各类事件进行分析,构建安全预防评估体系。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反馈、工作反思的重要价值,分析问题,并且寻求新的解决对策,保证体系、制度的不断改进,力求为患者带来全新的临床护理体验,增强手术室整体护理能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3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工作内容

手术室日常进出人员数量比较多,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手术室护理中各项器材的管理效果、药品的管理效果等等,均会直接关系到手术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新医疗改革背景下,需要优化配置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使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均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并且坚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精神。各项工作分配到人的方式下,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则可以及时追究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提升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降低各类手术室风险问题发生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排班方式。传统的排班方式多是根据日常手术需求,手术当日下午与晚上安排接班,护士长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在手术患者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还需要被动加班,不但影响着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且由于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失误发生率显著增加,护理配合连续性较差。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排班方式,以专科分组,明确时间节点,基于各手术专业,将护理人员分为各个专科护理小组,明确各个手术时间,并且使护理人员清晰自己的手术室配合任务[6]。护士长需要明确安排手术室各个时间段,具体内容可以由各个专科护士组长进行安排。上、下午班自由掌握,原则是保证手术配合直至结束。交班的时间节点原则是用于连台手术。分组固定手术间,有助于手术室综合性管理,同时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专业性的的护理服务,避免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下造成的各类不良问题发生。

3小结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在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下,为手术患者带来更加专业性、全面的护理服务,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发生率,保证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柯胜男 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参考文献

[1]杨莘,韩斌如,应波,等.基于信息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构建护理质量评价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5,01(21):10-13.

[2]刘梅芳,刘婕婷,潘丽莹,等.胸外科手术中新型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6(11):889-891.

[3]陈素兰,陈丽媛,李瑞刚,等.应用系统论构建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体系的策略与实践[J].护理杂志,2011,14(15):66-69.

[4]徐宏坤,周红霞,李华.以柯氏模型为导向的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6,22(23):8-10.

篇9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诊;护理管理;应用

风险管理(RM)指在肯定存在风险的环境中如何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的一系列管理程序, 其内容主要有对风险实施有效评估、量化, 并予以相应对策。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护理工作, 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医护人员、医护技术、医护制度和药物、设备、周边环境等风险因素的实际管理当中。为了增加急诊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 所以应用风险管理, 效果明显。本文选取580例急诊患者和140例护理人员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580例急诊患者和140例护理人员, 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有240患者和70例护士。两组患者和护士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可以进行对比。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相同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意85~100分, 较满意70~84分, 不满意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组间对比以χ2检验, P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中满意51.0%, 较满意35.9%;不满意13.1%, 满意度为86.9%。研究组满意63.4%, 较满意31.7%, 不满意4.9%, 满意度为95.1%。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 其满意度增加较为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对照组所选取的70例护理人员中, 无菌物品灭菌合格人数有60例(85.7%);护理文书书写合格人数有62例(88.6%);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合格人数有56例(80%);护理人员操作合格人数58例(82.9%)。研究组所选取的70例护理人员中, 无菌物品灭菌合格人数68例(97.1%);护理文书书写合格人数66例(94.3%);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合格人数68例(97.1%);护理人员操作合格人数64例(91.4%)。两组对比, 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认真确立核心制度, 参照具体情况,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及防范措施, 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完善。增强急诊护理紧急预案制订和管理, 将所制定策略形成图表或书册方便查阅;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并使之能够持续性改进。对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进行严格检查, 若有违反规章制度及操作程序行为需立即予以指正、分析, 并使其整改, 确保制度的完善性和合理性[1]。

在风险管理过程总, 需加强护理人员监控制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工作时间, 确保夜班有充足的护理人员并得到较充分休息, 护理安全各项工作, 使服务质量达到有效提高。采取一带一方案, 管理好新毕业、实习护士及试用期护士, 并使其能够完善岗前培训, 使其行为规范化, 确保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并经常检查护理文件, 避免书写错误。

对患者予以有效监控, 患者需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开展合理性活动。新入院、危重患者和具有特殊心理状态的患者, 具备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均需对其增加巡视, 重点检查及监控[2]。

在工作较为繁忙, 容易出现疲劳的时间段, 在交接班过程中需提高监督管理力度, 每天夜班需不定时进行一次查夜, 节假日进行抽查, 出现问题时需参照规章制度合理安排。

因为急诊科患者通常均为病情紧急、不可预见性大、病谱广、年龄不均衡、社会需求不同等特点, 所以护理风险在整个过程中均得到体现, 在抢救时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风险性, 即便看起来较简单或微不足道的环节都有可能带来较大风险性。所以,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 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教育及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合理教育培训, 能够使得护理人员增加风险认识, 使其能够自觉学习, 并对风险处理方案采取主动性, 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抗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 避免护理风险出现[3]。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的管理活动。经本文研究发现, 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实施风险管理, 有效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并增加了护士无菌物品灭菌、护理文书书写、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和护理操作合格率,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尚妍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4(21):251.

篇10

1做法

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监控组织落实护理风险管理责任。将护理风险管理这一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护理质量监控组织的职责中来,即护理风险管理亦实行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监控体系,逐层明确和分解任务、目标及责任。

1.1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即使是看似极为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一般临床护理操作和处置等活动,也处处隐含着风险。特别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加之病人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需要护理管理者不断地规范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程序和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相关护理法律法规,护理部制定了如:《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特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制度与程序》、《压疮上报制度》、《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处理制度》、《专科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与工作程序》等。通过学习,对贯穿于护理各环节和全过程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筛查和确认,并编写了《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意外事件紧急状态下时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护理人力资源紧急调配方案》等。

1.2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并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护理部根据法律法规中的有关项目和内容,逐条逐项地结合护理工作中的实际,认真查找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和隐患,形成了《护理工作中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与法律责任》一文,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加以防范。结合实际并进行相关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紧急应对预案与程序,在工作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1.3加强护理风险监控,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①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坚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②护理工作中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和隐患,认真查找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③进行常用急诊急救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如心肺复苏术、过敏性休克的处理方法与程序、输液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与程序等。④ 注重护理记录的检查与管理:护理记录中常存在很多缺陷,包括关键内容记录不全或无记载、记录不规范、涂改。为提高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对记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整改。

2效果

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将各种护理风险纳入到日常质量管理中,成为常态运行机制,使护理风险监控工作处在持续监控、动态改进和不断提高中。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加强护理质量做到有规范、有标准、有要求。

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法律法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操作规范、应急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学习。做到了知法、懂法和自觉守法,熟练掌握了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提高了法律意识,自觉按标操作,主动防范护理风险。

加强督促和检查,及时发现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及时整改,有效防范,提高了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

把护理教育融入韧性心理的培养途径。应注重发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逐步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不被逆境打败。就学生个体而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恢复和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强化保护性。总之在护理中,将成为促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问题、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校园和社会环境、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繁重的学业、成为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才。

加强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致使护理人员必须重视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训练,不断地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巩固法律意识,举证倒置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