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信息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税务信息化从建设到普及已经逐渐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应用。税务信息化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它的安全问题也令人关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普及,重要信息变得非常容易被获取,网络攻击也变得越来越便利。电子税务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广域网系统,开放共享的特点使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攻击。因此建立一个电子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采取综合防范的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畅通地运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信息安全的概念
信息安全是指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在计算机网络化(开放互连)系统中进行自动通信、处理和利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储和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和抗抵赖性,与人、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的总和。人指的是信息系统的主题,包括各类用户、支持人员,以及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网络则指以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传输介质、信息内容及其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和应用程序所构成的物理的与逻辑的完整体系。环境则是系统稳定和可靠运行所需要的保障体系,包括建筑物、机房、动力保障与备份,以及应急与恢复体系。
二、电子税务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
(一)物理安全隐患
各种突发灾害、运行环境或硬件本身及相关元器件的缺陷会对电子税务系统信息安全构成威胁。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免费工具及代码的出现,网络设备的漏洞很容易被发现和利用,现在针对防火墙、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连接设备的攻击越来越多。通信线路也会受到窃听、拨号进入,还有冒名顶替等的威胁,电磁辐射泄露也会导致信息失密。
(二)网络平台面临的安全威胁
电子税务系统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外网后,一方面面临来自外网节点的越权访问、恶意攻击和病毒入侵,另一方面面临来自税务系统同级、上级和下级节点的越权访问、恶意攻击和病毒入侵。
(三)应用系统数据面临的威胁
数据库弱口令及默认用户名易被破解: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低,缺乏对关键业务主机操作系统用户权限的严格控制;数据库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编制不得当,不能实时监控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情况;黑客利用已知漏洞攻击系统等。
(四)人为因素及管理的缺陷
来自电子税务系统内部用户的安全威胁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税务部门内部员工对本单位网络结构以及系统软件的应用比较熟悉,自己攻击或泄露重要信息,都会对系统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此外,缺少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规范,缺少定期的安全测试与检查,更缺少安全监控,也是对系统安全的很大威胁。
三、电子税务系统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一)物理安全措施
作为电子税务系统的硬件基础,物理安全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物理安全包括环境、设备及线路的安全,主要是指防盗、防火、防静电、防雷击以及防电磁泄漏。要根据接入网络设备的数量、功耗和负载等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扩容扩充,并做好冗余备份工作。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建立报警系统,以确保所有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二)网络安全措施
网络层面安全防御的重点主要是阻断外部用户的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可以探讨有关下述方面的安全策略来抵御不断发展的安全威胁。
1.合理布局网络结构。网络结构布局的合理与否,也会影响网络的安全性。对税务系统业务网、办公网、与外单位互联的接口网络之间必须按各自的应用范围、技术指标、安全保密程度等进行合理分布,统一整合外联网络,可以在内外网的边界建立隔离区(DMZ),以免局部安全性较低的网络系统造成的威胁,传播到整个网络系统。
2.访问控制。网络需要防范非法用户的非法访问和合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非法用户的非法访问也就是黑客或间谍的攻击行为。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和重要手段。访问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以及防火墙控制。
3.病毒防护。配备从服务器到单机的整套防病毒软件,和一些防恶意程序软件并做到及时升级,防止病毒入侵主机并扩散到全网,实现全网的病毒安全防护,以确保整个电子税务系统的业务数据不受到病毒的破坏,日常工作不受病毒的侵扰。
4.主动防御。防火墙可以对所有的访问进行严格控制(允许、禁止、报警),但防火墙不可能完全防止有些新的攻击或那些不经过防火墙的其他攻击。所以,为确保网络更加安全,必须配备入侵检测系统,对透过防火墙的攻击进行检测,并做相应的反应(记录、报警、阻断)。
(三)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包括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以及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三个方面。数据传输安全是指在传输过程中保护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以防被他人截获、修改,具体可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及VPN等技术来实现。数据存储安全是指要保证存储在服务器或终端上的数据的安全,对于要求保密的重要数据,如纳税人的交易密码,需加密后再存储。数据备份和恢复可以确保存系统遭到攻击或因自然因素导致数据不可用时,利用备份的数据进行恢复。对重要数据信息可以采取上级税务机关代为备份和本级税务机关异地备份的双重备份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数据信息的可恢复性。通过制订可靠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保证税务业务系统提供服务的及时性、连续性。
(四)电子税务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
对于电子税务系统建立一套集中管理的机制和设备,即安全管理中心。它用来给各网络安全设备分发密钥,监控网络安全设备的运行状态,负责收集网络安全设备的审计信息等。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不断完善系统的操作规程,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和水平。
四、结束语
电子税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建立信息安全的多层防护策略,还要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确保电子税务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谭荣华,徐夫田,谢波峰.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七大重点[J].涉外税务,2002,10:26-30.
篇2
论文摘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安全与应用建设的关系,既有效减小安全风险,又保证应用顺利开展,是许多信息系统建设者、使用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圆满解决,既需要有微观上的技术手段,又要宏观上的理论指导和观念更新,尤其是宏观方面的考量,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把握和政策导向方面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应用与安全两者在信息系统中所处位置的形象比喻,试图理清应用与安全之间既相互矛盾、又互为依存的关系,为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把握安全与应用的关系,安全配置的“边”在哪里,“度”又该如何衡量,这些问题在电子政务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水池定律”即是对这一问题做出的一种解释。
“水池的注、排水口同时开放,只有当单位时间内的注水量大于排水量时,水池内才会存住水,水池才有可能被注满。”—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虽然我们都觉得一边注水一边排水很浪费,但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所限,类似情况并不少见。
如果把信息系统看作一个水池,水看作利益,则注水相当于得到利益,排水相当于损失利益,一个信息系统能否给它的所有者带来收益,就是看这个水池能否存得住水。问题的关键就是看获得利益的速度是否大于损失利益的速度。
在电子商务领域,利益多表现为有形的资产,可以量化为金钱来衡量。信息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它的效益可以从利润中体现出来。对于电子政务,虽然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但道理是相似的。业务应用给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及服务对象带来收益,是注水口,安全风险又会造成损失,是排水口。应用该不该建,安全上怎么防,关键是要让收益速度远远大于损失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注水量大于排水量,这样池子里才存得住水,这个系统才建得值。所以不能单纯、片面地盯住安全问题,而应把它放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大环境中,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这样一来,很多我们在信息安全建设中碰到的问题就有了决策的依据。
具体来说,在信息安全建设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以下问题:
现象一:要把水池建成铜墙铁壁,滴水不漏一一信息安全过度配置,防护过度。
现象二:要关闭水池一一把个别安全事件作为普遍现象来衡量得失,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大踏步倒退。
现象三:水池没人管,谁都不清楚水池的注水量和排水量是多少一一应用效益缺乏评估,安全建设外紧内松,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以下一种或多种。
原因一:注水口的水流过小或根本没水—效益没见着,却要承担安全风险;费力不讨好也就罢了,谁愿意花钱找罪受、自讨苦吃?所以看上去是过分强调安全,实质上是应用效益没见着,没有源头活水,自然没有热情和本钱去承担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安全风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些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应用,虽然所有者本身并没有直接获益,但公众获得了便利,相当于政府取得了无形收益,所有者可视为间接受益。
此外,与应用结合的安全建设需要根据应用量体裁衣。量体裁衣不是为了省布料,而是为了更合适。同理,根据应用定制安全也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更安全。有了值得保护的应用,才有了评估风险的具体对象,也才好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对策。
原因二:注、排水口不在一个池子上。安全风险承担者不是应用效益获得者,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
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但很多情况是利益链存在 “脱节”造成的。比如一个单位的应用取得效益,其荣誉归甲部门;同样是这个应用,安全出问题却要乙部门承担责任,合适吗?这不仅涉及是否公平、合理的问题,更影晌到系统的长远发展、生命力问题。
当安全风险承担者较为强势时,可能会片面强调安全,甚至把安全风险混同于具体的安全事故,这种概念混淆就好比以一次空难事故来衡量坐飞机的风险。即使发生了空难,飞机还是有人去坐,首先是因为它快捷,其次空难概率毕竟很小。所以说,安全事故是不能预测的,但安全风险是可以预估的。信息安全建设的所要做的是对可预估的风险采取相应措施,把能做的、该做的事做到位,那么即使事故还是会发生,我们也尽到了责任,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当安全风险承担者较为弱势时,会出现“想管不敢管、想管管不了”的局面。具体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即使有,执行起来也是畏首畏尾,难以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两种原因,有以下解决办法可供参考。
解决办法一: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效益,所以没有效益的应用不如不建,在安全适度配置的前提下,要加大向应用要效益的力度;没人用的系统是最安全的,同时也是效用最低的,因此信息安全建设要与应用结合。
解决办法二:统一应用与安全建设的主体,做到业务谁主管,安全谁负责。如果统一主体确实存在困难,则要在两者之间建立利益等效机制,让利益链“环环紧扣”,让利益“流动”起来,这些可以通过调整管理体制,完善评价机制,健全监督机制来具体实现。
当然,实际情况更为复杂,我们要想以不变应万变,不被问题牵着鼻子走,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当应用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安全带来的风险时,信息化工作才会大踏步地前进。我们应该做的,是大力建设能带来效益应用的同时,把安全风险控制在一个可容忍的较小范围内。也就是在扩大注水口的同时,缩小排水口。
前面为了能够简明地说清问题,我们把注水口简化为应用效益,把排水口简化为安全风险,形成了一个理想上的封闭环境。但正如我们不能将信息安全问题脱离开信息化的大环境去片面、孤立考虑一样,我们也不能把信息化的问题脱离开一个部门的整体大环境去考虑。从更宏观一点的角度考虑,给一个部门带来收益的并不只是信息化应用,给其带来损失的也并不只是信息安全风险。
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涉税数据;涉税服务
一、引言
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领我们步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传统的数据时代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公共部门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当前涉税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构筑智能化、个性化涉税服务体系,然而传统涉税服务已无法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涉税服务需求,因此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对其进行优化已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大数据发展,推动涉税服务优化,其中2015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涉税服务行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涉税服务,标志着我国涉税服务行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近年来财税学界对大数据与涉税服务的研究逐渐深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沿着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的战略意义、问题分析、优化路径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的战略意义方面,李林军(2016)认为信息化不仅是手段、工具,更是理念、模式、产业链的创新,税务师行业的“互联网+”将对财税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李忠尔(2016)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正在步入信息社会,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构筑新的服务业态,对于优化涉税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的问题分析方面,乔游(2016)认为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性问题是目前公认的制约大数据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使互联网在政府领域的应用推广面临巨大挑战;雷炳毅(2016)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行业收集数据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影响了涉税信息的全面、准确,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工作最大的阻碍;王向东(2014)指出当前涉税服务人员对于大数据并不熟悉,对大数据的内涵、大数据技术的功能了解甚少,对大数据重视程度不足;对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优化的建议方面,杨华(2011)提出应优化社会化纳税服务环境,为税务机构拓展执业范围和服务空间积极创造条件,在税收政策咨询、税收资料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等各方面为税务提供方便;李渊(2016)在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上要不断研究和探讨,建立涉税信息的大数据库,把分散到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集成、整合和统一管理,为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基础保障;丁芸(2015)认为财税服务借助互联网融合、平等、开放等特性,将信息和数据转变为创新财税服务模式的新动力,财税服务的创新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纳税人为中心,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针对用户需求设计产品。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的研究成果发现: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重点更多集中于大数据与税收征管领域,而对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行业发展关注较少;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借鉴不足。与现有的研究不同,本文关注的是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领域,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涉税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下所面临的挑战,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综合来看,涉税服务行业应当充分发挥大数据海量性、分散性、多样性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积极推动涉税服务的优化。
二、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
涉税大数据贯穿于整个涉税服务过程中,直接影响涉税服务效率和涉税服务质量等方面。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涉税信息采集的挑战
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分工细致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支持,纳税人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复杂化,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核算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纸质记录向信息电子化、无纸化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导致税源进行跨境、跨省、跨市流动性增强,税源的隐蔽性增强。同时,由于管理体制、法律缺失和各部门各领域主导系统开发管理等原因,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现象较为严重和突出,税务部门与涉税第三方、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征纳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税务人员具备充分的税收知识与专业的税收征管经验,并拥有部分税收政策的解释权,因此在政策的把握与运用方面优于纳税人。但是在纳税申报信息的掌握方面,税务部门却处于弱势地位,纳税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对于自身的经营状况肯定最为了解,但出于利益的考量,并非每个纳税人都会按要求披露所有的信息,他们很可能只会提供对己方有利的信息,使得税务部门无法全面的获得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二是税务部门与涉税第三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少不了与其他经济部门打交道,如企业涉及货币资金的活动与银行密切相关,经营业务范围变化等事项与工商部门相关联,另外与房产、海关等部门也息息相关。本来即使纳税人提供的信息不全或失真,我们都可以通过第三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核查,但由于目前几乎各个部门各自收集的信息只是由本部门使用,而不是各个部门共享,给涉税信息采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涉税信息安全的挑战
涉税信息多为纳税人的敏感信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涉税信息不安全容易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财务状态以及声誉等遭受损失,因此纳税人对于涉税信息安全往往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在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行业获取的涉税数据具有透明化、公开化的特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很容易会被除税务部门和纳税人自身以外的其他个人和部门获取,这使得纳税人的隐私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例如,当前金税三期系统已经全面上线,但是除增值税发票升级版中应用了国家税务总局部署的身份数字认证系统外,其余各种保留的应用软件都没有纳入身份认证系统的管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用户名+密码”登录网上办税平台模式已不再符合国家税务总局信息安全的新要求,涉税信息安全面临潜在威胁。此外,由于涉税数据量庞大而且关联性强,在大数据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中,网络黑客可以较为容易地利用挖掘工具和程序破译诸如客户银行账户之类的重要信息,给纳税人造成经济损失。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好纳税人涉税数据的保密工作一直是制约涉税服务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涉税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挑战
在当前实践中,涉税服务人员对于大数据的理解仍处于较浅层面,对涉税数据重视程度不高,大多习惯于按照以往经验办事,缺乏大数据理念。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企业会计核算和生产经营数据存在于企业财务核算系统、ERP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内部,而许多涉税服务人员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了解,对如何运用现代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认识、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此外,涉税服务人员对于以往年度的涉税数据关注度较低,缺乏数据的敏感性,对于涉税服务工作的规律性把握不足。
(四)涉税服务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行业急需建立起智能化、数字化的涉税服务大数据信息系统。大数据技术为涉税服务迎来了新的契机,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涉税服务和税务产品将会在行业之间、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政府之间进行融合,将提升涉税服务每个环节的价值,推动涉税服务的创新和变革。当前涉税服务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难点集中在中小型税务师事务所的信息化程度不足,由于涉税服务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初期投入大,大多数的中小型税务师事务所缺乏足够的财力、技术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去建设大数据信息系统。
三、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的国际经验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许多国家不断优化升级涉税服务,给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其在涉税信息数字化建设、涉税信息人才培养以及涉税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作法。
(一)涉税信息数字化程度高
涉税信息数字化是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的基础。美国政府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建立涉税信息数据系统,并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工商、房产、金融、海关等第三方部门共享数据的义务。德国涉税数据信息化程度也很高,其基层税务部门以公民的身份编码为基础建立起个人税务信息平台,并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的纳税申报,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欧盟建立起其成员国涉税数据共享系统,用以监督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纳税人行为,在解决欧盟成员国所面临的国际避税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二)涉税信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在人才管理领域,急需培养一批懂得大数据、善于研究大数据的数据科学家。在大数据时代,最核心的资产是涉税数据和数据科学家,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将为全社会提供数以亿计的工作岗位。发达国家在培养大数据人才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例如美国政府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大量的高水平数据科学家人才库,如斯坦福大学、约翰・霍姆金森大学、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大数据分析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税务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人才。
(三)涉税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完善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与美国安全局导演的“棱镜门事件”折射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缺陷,使得人们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性感到担忧。在全球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许多国家纷纷从“战略”的角度来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如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法学院2012年设立的重要基础设施保护项目中取得多个学术研究成果,包括非对称安全理论、网络安全保障的公私合作研究、安全风险披露模型等。不仅如此,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著名高校法学院也针对网络安全问题设立了研究项目,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另外,美国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涉税信息安全,还建立起了严格的涉税信息安全规章制度,规范了大数据信息生产者、管理者、使用者及相关机构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切实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责任;澳大利亚建立了备份运行系统来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数据的丢失,所有联入网络的计算机都必须安装防火墙以及正版的杀毒软件不然会被相关部门处罚,其他诸如口令保护、权限保护、电子通行证等我们都现在很熟悉的措施也被澳大利亚反复强调并勒令执行。这些都将有效保障了税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防范安全危机的发生。
四、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的优化路径
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分析多样化的涉税数据发掘其内在规律是当前涉税服务工作的重点,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创新涉税服务,是实现涉税服务优化的重要路径。结合国外涉税服务以及大数据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的优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进涉税信息有效整合
涉税信息数字化是指将各类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数字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无论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的信息还是第三方涉税信息,必须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采集和存储,才能够实现数字化应用。目前,涉税服务行业虽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海量信息,但由于未能进行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无法有效地整合利用信息,制约了应用和管理效果。针对目前涉税服务行业采集涉税信息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的现象,如果仅是依靠传统手工做法,势必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也会存在不足。因此,涉税服务行业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导入、集中、自动关联与分类应用;同时,对公共税务服务的数据内容进行开放化管理,方便客户进行下载和查询,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通过实现数据公开化来让纳税人客户积极参与到涉税服务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借助大数据技术支持,不仅可以提高涉税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准确、及时地了解纳税人税源状况,更好的为纳税人提供全面精准的涉税服务。
(二)完善涉税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具有透明化、公开化的特点,使得如何保护好纳税人隐私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认为涉税服务行业应从三个方面加强对纳税人隐私的保护:一是与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建立涉税服务相关法律,以此来规范涉税服务行业的发展,避免纳税人隐私的泄露。为了规范涉税服务行业的执业行为,我国应尽快出台包括《注册税务师法》、《税务程序法》在内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约束涉税服务行业,为我国涉税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完备的法律环境;二是应当积极完善涉税服务大数据模式下的基础设施,以此来为纳税人的隐私保护提供设施基础。涉税服务行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系统硬件和系统安全软件平台建设,加大大数据信息系统维护等资金的投入力度;三是积极加强涉税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工作人员涉税信息安全的培训力度,使得涉税服务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专业技术的运用不断完善涉税服务中出现的漏洞,不给窃取信息者以可乘之机。
(三)加大涉税服务人员培训力度
大数据时代的核心不是比较取得数据量的多少,而是充分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大数据思维是将总体数据的收集、挖掘、整合与处理,进而采用随机采样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目前涉税服务人员对大数据的运用仍不足,对大数据的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数据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为此要在涉税服务行业深入普及大数据相关知识,引导涉税服务人员正确理解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培养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力争在涉税服务行业营造一个“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大数据文化氛围,为涉税服务大数据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大数据思维及其运用,不仅有助于涉税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提高,更能有效推动涉税服务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
(四)加强涉税服务行业信息系统建设
涉税服务行业信息系统包括税务数据库(包括税收法规政策资料库、人才库、方案库、客户档案等)、企业信息采集分析子系统、税务风险评估分析系统、税务审计查账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完善的大数据信息系统,不仅利于掌握每个企业的具体资料,并针对实际经营活动状况为每个企业提供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从而保留客户资源,避免客户的丧失和流动;而且利于税务师事务所更好地掌握企业的税务风险点,规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促进税务师事务所以此为契机,拓展税务风险防范的高端业务。这样一来,在企业和税务师事务所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不仅促进了双方各自的发展,而且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因此,涉税服务行业应加强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纳税人、税务机关与涉税服务行业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李林军.“互联网+注税”促涉税服务转型升级[J].注册税务师,2015,(10).
[2]李忠尔.互联网催生涉税服务新业态[N].中国税务报,2016-05-20(8).
[3]乔游.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J].税务研究,2016,(5).
[4]雷炳毅.“互联网+税务”要解决的问题与推进思路[J].税务研究,2016,(5).
篇4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信息状态安全;信息转移安全;信息安全技术
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信息状态安全,即税务系统安全,要防止税务系统中心的数据被攻击者破坏。税务系统要通过Internet对纳税人提供纳税便利,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它的数据中心开放,这对税务系统本身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其次是信息转移安全,即服务安全,如纳税人识别号、口令、纳税金额等在传输中不被冒用、泄露和篡改。再次是安全管理制度,即使用安全,保证税务人员正确、安全的使用。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前两个方面也就是信息安全技术进行研究。
一、信息状态安全技术
信息状态安全主要包括系统主机服务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库安全三个方面。
(一)系统主机服务器安全(Server Security)
服务器是存储数据、处理请求的核心,因此服务器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服务器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到服务器硬件设备自身的安全性防护,对非法接触服务器配件具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加锁或密码开关设置等;同时,服务器需要支持大数据量及多线程存储矩阵以满足大数据量访问的实时性和稳定性,不会因为大量的访问导致服务器崩溃;服务器要能够支持基于硬件的磁盘阵列功能,支持磁盘及磁带的系统、数据备份功能,使得安装在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能够在灾难后得到备份恢复,保证服务器的不间断运行;服务器设备配件的高质量及运行可靠性也是服务器安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关系到服务器不间断运行的时间和网络数据访问的效率。
(二)操作系统安全(Operating System Security)
设置操作系统就像为构筑安全防范体系打好“地基”。
1.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自主访问控制是基于对主体(Subject)或主体所属的主体组的识别来限制对客体(Object)的访问。为实现完备的自主访问控制,由访问控制矩阵提供的信息必须以某种形式保存在税务操作系统中。访问控制矩阵中的每行表示一个主体,每列表示一个受保护的客体,矩阵中的元素表示主体可对客体的访问模式。以基于行的自主访问控制方法为例。它是在每个主体上都附加一个该主体可访问的客体的明细表,根据表中信息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1)权力表(Capabilities List),它决定是否可对客体进行访问以及可进行何种模式的访问。(2)前缀表(Prefix List),它包括受保护客体名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3)口令(Password),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前,必须向税务操作系统提供该客体的口令。对于口令的使用,建议实行相互制约式的双人共管系统口令。
2.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鉴于自主访问控制不能有效的抵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这就需要利用强制访问控制来采取更强有力的访问控制手段。在强制访问控制中,税务系统对主体和客体都分配一个特殊的一般不能更改的安全属性,系统通过比较主体与客体的安全属性来决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够访问某个客体。税务系统一般可采取两种强制措施:(1)限制访问控制的灵活性。用户修改访问控制信息的唯一途径是请求一个特权系统的功能调用,该功能依据用户终端输入的信息而不是靠另一个程序提供的信息来修改访问控制信息。在确信用户自己不会泄露文件的前提下,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偷改访问控制信息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2)限制编程。鉴于税务系统仅需要进行事务处理,不需要任何编程的能力,可将用于应用开发的计算机系统分离出去,完全消除用户的编程能力。
3.安全核技术(Security Kernel Technology)。安全核是构造高度安全的操作系统最常用的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将与安全有关的软件隔离在操作系统的一个可信核内,而操作系统的大部分软件无须负责系统安全。税务系统安全核技术要满足三个原则:(1)完备性(Completeness),要求使主体必须通过引进监控器才能对客体进行访问操作,并使硬件支持基于安全核的系统。(2)隔离性(Isolation),要求将安全核与外部系统很好的隔离起来,以防止进程对安全核的非法修改。(3)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要求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构造安全核,都必须保证对它的正确性可以进行某种验证。
其他常见措施还有:信息加密、数字签名、审计等,这些技术方法在数据库安全等方面也可广泛应用,我们将在下面介绍。
(三)数据库安全(Database Security)
数据库是信息化及很多应用系统的核心,其安全在整个信息系统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所有的安全措施都是为了最终的数据库上的数据的安全性。另外,根据税务网络信息系统中各种不同应用系统对各种机密、非机密信息访问权限的要求,数据库需要提供安全性控制的层次结构和有效的安全性控制策略。
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是依靠分层解决的,它的安全措施也是一级一级层层设置的,真正做到了层层设防。第一层应该是注册和用户许可,保护对服务器的基本存取;第二层是存取控制,对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使数据库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第三层是增加限制数据存取的视图和存储过程,在数据库与用户之间建立一道屏障。基于上述数据库层次结构的安全体系,税务网络信息系统需要设置对机密和非机密数据的访问控制:(1)验证(Authentication),保证只有授权的合法用户才能注册和访问;(2)授权(Authorization),对不同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授予不同的权限;(3)审计(Auditing),对涉及数据库安全的操作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以备有违反数据库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后能够有效追查,再结合以报警(Alert)功能,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可以使用数据库本身提供的视图和存储过程对数据库中的其他对象进行权限设定,这样用户只能取得对视图和存储过程的授权,而无法访问底层表。视图可以限制底层表的可见列,从而限制用户能查询的数据列的种类。二、信息转移安全技术
信息转移安全即网络安全。为了达到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性的目的,安全系统应具有身份认证(Identif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可记账性(Accountability);对象重用(Object Reuse);精确性(Accuracy);服务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Services)等功能。
篇5
关键词:地税系统;电子政务;税收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建立一个全新有效的电子政务系统就成为当前地税部门提升整体化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途径。
一、地税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现状
以河北省为例,地税系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从1994年国地税分家以来就开始着手实施。到21世纪初,尤其是近几年来,围绕着国家税务总局的“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以市区、县为基本单位的全省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
根据新版征管业务规程的规定,200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开展运行了大型数据库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征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全省纳税人的管理、多种税、费款的征收、各种涉税业务的办理均通过这套软件来实现、完成。同时,还有多种软件如“重点税源TARS系统”、“纳税人信息采集软件”、“稽查软件”等在税收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税务稽查、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随着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开通,更是提供了税务咨询、政策解答、案件举报、廉政监督、信息查询等多项方便纳税人的服务。200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以互联网和内部网络为基础的纳税人网上报税系统,纳税人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足不出户,轻松缴税。
从系统内部电子政务运行方面来看,2000年以来,河北省地税系统已陆续实现了公文处理的网上运行,使得远程公文和信息传递变得方便、快捷。开通了内部办公网,各市区、县局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站,人事软件、监察管理软件、税收法规库、人事管理、财务与固定资产管理等内部软件广泛应用,从而实现税务机关内部管理的自动化,有效地节约了成本,切实提高了办公效率,同时也加强了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当前地税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及信息系统应用理念滞后。尽管《征管法》明确将纳税服务法定化,将其定性为税务机关的法定职责,但在地税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较好地体现。真正阻碍其发展的不是技术而是理念。首先,决策层重视不够。往往只注重硬件的采购和网络的构建,而忽略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主管信息、技术的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其次,管理层某种程度上的消极对待。在传统政务中,由于部门的权利较大,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行政过程的规范化和透明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利益的驱使使其抵制系统的使用;再次,执行层对信息化管理的片面认识,把电子政务当作一项纯粹技术性工作来对待,忽视了其在行政管理上的重要意义。
地税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长期以来是以内部网络为主,重点放在了满足税务管理的内部应用上,对纳税服务系统的外部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除了网上申报软件、纳税人信息采集软件以外,其他软件系统基本不与纳税人交互联系。虽然各市、区、县局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大部分都是内部网站,只有市局才有自己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站。而网站内容也大多局限于宣传政策法规、税务公告、通知等单项信息,且没有专业信息人员在网络上对反馈信息及时解答。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信息化运行的效率,不利于为纳税人服务,制约了税收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
(二)信息孤岛及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税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地税系统不仅迫切需要同财政、国税、银行、工商、海关、社会保障、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与交换。同时,在全国各省市地税系统之间信息也急需互通互联。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间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其各自的电子政务建设也都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及时互通与共享,因而形成一座座“信息孤岛”。当前,仅就地区而言,以河北省为例,地税系统的信息网络化也仅仅达到了在本省内部的互通互联,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往来只仅限于和银行实现了税银联网,税款的入库、上缴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但这也只是初级的数据共享,离实质的资源共享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电子税务的发展。
目前,地税系统的信息资源已经实现“省级集中”,信息安全迫在眉睫。而影响税务信息安全的因素相当广泛,来自系统内部的威胁主要包括管理疏漏、管理人员、执行人员操作不当等;在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税收罚没等环节容易发生违规操作等现象。就外部网络而言,主要威胁有病毒感染、黑客入侵等。另外,由于网络建设不规范,技术维护不及时,法治不健全等也导致很多地区地税电子政务运行系统存在漏洞,很容易受到攻击,致使系统瘫痪而不能正常工作。
(三)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首先是决策层面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尚未从传统的管理模式思维中解脱出来,满足于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新时期税务系统及税收工作的理念滞后。因此,对本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视度不足,给予的支持度不够,使得地税系统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部门乃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次是系统内部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税务干部整体业务素质较强,但科技素质普遍偏低。自1994年国地税分家以来,地税系统独立已经15年了,许多地区新鲜血液补充不足,缺乏具备新技术新本领、适应新时期税务工作需要的新生力量,队伍老龄化较为严重。因而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人也只能达到简单的上机操作水平,不利于更好地进行税收工作;再次是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人才高度密集的工程,不仅需要专业的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应用等人才,更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由于全系统思想上还不够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所以存在着重业务、轻技术的普遍现象,懂业务的人多,懂技术的人少,技术业务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少了,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税收的电子化进程。
三、当前地税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对策
(一)改变传统税收管理观念,树立信息化思维,确立新时期电子税务的理念。真正阻碍地税系统电子政务发展的不是技术而是理念。税务机关往往以管理者、执法者自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税收、轻服务、重执法、轻管理的管理理念。再加上有些决策者对发展电子税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众多纳税人对网络也知之甚少,对地税部门推出的网络服务普遍反应冷淡。因此,要发展税收电子政务,首先要解决征纳双方理念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应局限于现阶段的服务模式,而要开展更高技术含量的新模式。不但从决策层、管理层开始要树立运用信息化建设新地税、利用新技术服务纳税人的管理理念,执行层、基层税收管理人员也应意识到在纳税服务中新技术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我水平,为纳税人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同时,要从税务机关单方面“孤军执法”向依托全社会各个相关部门协同治税转变;另一方面也要向纳税人大力宣传电子化税收的优势,推广网络化在税收上的应用,提高全系统乃至全社会对税收电子政务的认识。
(二)树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整合理念,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税收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整合理念,它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通过积极协调,多地域合作、多部门联动,将各类信息资源合理地配置起来为税收管理服务,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孤岛”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各相关部门、系统之间数据结构、运行平台、工具不统一,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因此,通过建立一个集中的税务系统平台,对集中后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更好的服务决策支持,从而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比如,整合现有的电话报税、网上报税等电子申报方式,提供一个统一的后台信息管理系统,减少信息转换时的失误,以减轻申报大厅的工作压力。再比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国税、银行、财政、国库、工商等相关部门机构实现联网,高效进行信息共享,既节省了纳税户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又有利于减轻政府机构登记、查询等方面的工作压力,真正实现了电子政务。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一个包括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四大子系统的协调高效、信息共享、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电子化信息系统。不仅在系统内部可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高度集中处理信息,还可以与系统外部任一相关部门联网,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地税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是整个地税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安全体系应切合实际需求,充分保证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信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同时通过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使得安全体系有效实施。首先,物理安全方面是指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人为操作失误以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网络安全方面,则主要包括通过设置防火墙、防范病毒感染、防止黑客入侵等,就网络安全进行严格监控和规范管理以保护系统信息资源。数据信息安全,一般是指在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等过程中,避免数据错误的出现。应用系统安全,就是要从内部进行防御,防止人员从内部对系统进行修改和破坏,主要包括用户身份认证、访问记录、安全应用等。其次,我们还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培养和设置专业的网络维护人才,保证信息系统在安全威胁环境中,能够预防风险,在遭到攻击时,能够尽快恢复。
(三)重视人员素质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地税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新时期税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对税务干部的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大部分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与电子化税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税务干部的素质教育与培训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上,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管理层更多的还是注重干部业务知识的掌握和提高,对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不够重视,并且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因此,要打破传统的管理和用人模式,按照信息化的要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从思想上强化全体税收干部的税收工作信息化意识,树立新时期电子化税收工作模式的理念。加强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特别是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如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同时,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干部综合素质考核范围之内。根据税务人员的专业等级和工作实绩,择优上岗,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税收工作的现代化。
另外,为保证税收在电子政务环境中更好地运行,地税部门不仅要保留网络维护、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型人才,更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做到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与税收业务相结合的适应新时期地税电子政务建设运用的复合型税务人才。
当前,电子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地税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电子政务登上了税收管理的舞台。然而,同发达国家的税收系统相比,我国地税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如税务信息孤岛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尚未解决。同时,系统内外对电子化手段尚不够重视。而税收的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是区域性和全球化的,随着国内地区之间、国际之间的税收合作越来越多,税收合作的基础必定是税收信息化程度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继续大力推进地税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管理学院;2.保定市地方税务局)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数据;税务会计;挑战;对策
引言
税务会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现阶段我国关于税务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税务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光需要保证企业可以将纳税的任务完成,还得充分地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从而帮助企业有效地避免相应的风险,让企业的发展更加顺利。由此可见税务会计的重要程度,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必须要制定出合理的对策来应对税务会计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数据背景下税务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税务会计的发展较为滞后
在如今正处在大数据背景下,在开展税务会计工作的时候,不管是其工作理念还是专业知识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税务会计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受到大数据的影响,企业将税收还有征税的方式都进行了一定的转变,而且逐渐地往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去发展,不过企业的税务会计管理却没有进行改善,相比较税务机关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工作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1]。税务会计工作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主要有税务筹划、税金核算以及纳税申报等其他内容,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企业把税务会计以及财务管理这两项内容混在一起,甚至还会有一些企业负责税务会计以及财务会计工作的都是同一个人。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大多的时间以及精力都集中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税务会计工作却存在着一定的忽视,这也使得企业的税务会计工作进展得较为缓慢,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缺乏专业的税务会计人才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不断地深入,很多行业都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地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而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时候还得适当地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企业在开展税务会计工作的时候也需要做到创新,通过利用大数据能够帮助企业完成数据库的建设,进而将金税系统进行连接,这样能够让税务会计可以借助系统平台及时地进行企业税款的申报。不过就目前来看的话,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的税务会计人才,而且有的税务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素质水平都不是很高,很难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企业正常地进行税收缴纳工作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比如说,也许会存在偷税以及漏税等问题,那么企业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就会为此缴纳更多的滞纳金[2]。由此可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这样才可以在大数据背景下将税务会计的工作水平提升上来,进而促进企业的长效以及稳定发展。
(三)税务管理有较大的风险
企业在开展税务统筹工作的时候,还需要把税务信息进行分类。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企业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以及法规去履行自身的义务,然后把纳税信息及时地更新到信息管理的系统当中。未来在大数据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企业就得将财务信息及时地上传到网上,还得对比以及分析这些财务数据,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有的企业的内控系统不是非常完善,所以缺乏一定的安全性,这就会使得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将会存在着相应的风险问题。比如说,有些财务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由于不正确的操作泄露了企业的税务信息,进而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此外,税务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也容易被一些外部信息所干扰,诸如企业的计算机感染了病毒,或者是遭受黑客的攻击等。这些干扰的信息会导致企业的纳税信息受到威胁,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损坏企业的数据信息,这样会让企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大数据背景税务会计完善的对策
(一)加强税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税务会计工作也得顺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为了有效地应对大数据给财务会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企业需要加强税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需要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而不断地完善税务管理系统,尤其是得注意建设的系统得和国家的税务系统之间进行匹配,这样有利于实现和国家税务之间的有效连接[3]。其次,需要将税务会计的信息化功能进行拓展,要实现税务会计的信息化系统融入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当中,还得严格地按照相关的税务政策,从而逐渐提升税务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此外,必须要及时地把财务数据纳入税务会计系统当中,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漏税的风险。再次,必须要将税务会计的风险预警系统进行完善,根据目前国家所制定的相关税务法规,将企业的税务风险系数分析出来,还得站在企业的发展角度上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这样才能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税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税务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税收筹划这项工作,更是对税务会计人员有着非常高的专业要求,税务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必须较高,还得熟练地掌握相应的税务知识,这样才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制定有效的规划。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提高税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确保在开展税务工作的时候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作为一名税务会计人员,必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及资料,还得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预判能力,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搜集到的信息更加完整以及真实。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对税务会计人员的建设进行重视,只有培养出更加专业的税务人才,才可以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税务工作水平[4]。为了将税务会计人员的专业化素养提升上来,企业还应该定期地开展税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活动,要让税务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信息化管理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化水平,还得让他们熟练地使用专业的发票系统,还需要适当地了解和政府部门相关的纳税申报系统,利用该系统开展企业的报税工作,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出现数据不准确等情况。此外,企业得注重提升税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让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工作的时候尽职尽责,必须要严格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税务会计的工作水平。
(三)加强对税务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
在税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这也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现阶段正处于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开展税务会计工作需要加强对税务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实现对涉税信息的全方位管理。第一,需要将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结合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税务会计数据的保密性,将数据信息的处理制度逐渐地进行完善,在企业建立专门的责任监督管理体系,要全面地限定税务会计工作过程涉及的管理程序以及审批流程等内容,要让税务会计的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对他们的工作权限进行划分,从而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数据信息的完整性。此外,对如果出现了违反保密规定以及越权工作、对涉税信息进行违规处理等行为的话,必须要进行严厉的惩处,避免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5]。第二,需要对技术性的信息进行安全监管。针对税务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可以充分地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全方位地监管数据,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严格地控制每一个工作环节,可以设立一个动态的保密密码,加强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力度,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指纹以及脸部识别等技术,加强对涉税人员的监管,要在获取数据信息的时候进行授权,如果是没有得到授权的人员,一律不可以接触税务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税务信息的安全。第三,需要专门建立一支监管税务信息安全的队伍,可以利用招聘的形式给企业招聘一些专业的大数据安全管理的人才,通过技术上的保障实现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安全,还可以将一些潜在的税务信息安全隐患及时地找出来,进而不断地加强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开展税务会计工作也变得更加便利,不过税务会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税务会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在开展税务工作的时候缺乏专业的税务会计人才,而且在税务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对税务会计工作更加重视,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显芝.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税务会计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0(28):150–151.
[2]张琳.大数据背景下税务会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20(09):169–170.
[3]王永春.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税务会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当代会计,2020(02):115–116.
[4]王晓婷.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税务会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1):164.
篇7
《电子签名法》解决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二)规范了电子签名行为;(三)明确了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及认证程序;(四)规定了电子签名的安全保障措施;(五)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上述规定既明确了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的效力,也为签名人身份识别、签署认可、电子文件证据使用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上述规定还设立了电子认证服务市场准入制度,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解决了以往电子认证服务无法律依据、无标准规范、无主管部门的“三无”问题。
―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建新
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有限公司,即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山东CA),是信任认证和信息安全服务的专业提供商,是山东省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与运营的主体。
为推进济南市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解决政府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等问题,根据国家及省的规划、部署以及济南市的实际,济南市开展了电子政务“双卡工程”。电子政务“双卡工程”是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利国利民的信息化创新工程。
根据山东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山东省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济南市“双卡工程”依托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有限公司的加密技术支持,积极稳妥地做好“双卡工程”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针对济南市政府“双卡工程”的要求,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决定实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一证通”项目。“一证通”项目所采用的数字证书由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有限公司依据《电子签名法》的有关要求签发,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共同认可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的网上身份标识,用以保证电子政务应用过程的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使用“一证通”数字证书的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可获得政府通过网络开展的行政许可、证照年检、税务申报、资格认定、招标采购、项目申报、统计信息申报、邮件服务和其他必须确认身份的信息服务。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办税;制约因素;对策
一、信息化办税推广应用的现状分析
信息化办税是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先进税收管理理念融为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是改革传统的面对面手工操作方式,把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日常税收工作中,对税务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组与改造,实现税收管理的现代化。目前信息化办税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和新兴,传统手段包括电话、传真、短信等,传统手段只能满足纳税人的低层次办税需求,而新兴手段包括网上办税服务厅、税务机关自助办税区等。
二、信息化办税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办税工程在基础硬软件建设、制度、业务规程及推广应用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推动信息化办税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仍然面临内外多方面问题:
(一)税务机关内部的制约因素
1.缺乏整体统一的建设规划
税务机关对于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远景规划和思路,大多数系统和技术手段都追求大而全,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当前税务机关内部应用的各种软件种类繁多,很多应用系统软件之间并不能很好地兼容。另外,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子系统,如税收征管系统、出口退税系统、稽查系统等,由于大多数应用系统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得到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直接增加征收成本。
2.宣传辅导不到位
近年来税务机关的纳税宣传渠道和方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包括电话、网站、12366热线、面对面、短信等手段,但由于税务机关需要宣传的内容较多,涉及税收常识、办税流程、难点问题、典型案例、技术推广等内容,有限的宣传渠道资源难以满足宣传需求,而信息化办税作为众多宣传内容的其中一部分,税务机关赋予的时间、人力、物力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导致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对信息化办税的认识不足及业务操作不熟悉,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化办税开展进程。
3.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与信息化不同步
一直以来,税收征管法律法规、操作流程和信息化办税的演化进程并不都是同步的,出现信息化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的情况,也出现业务水平低于信息化水平,缺乏根据信息化水平调整业务流程的意识、相关管理制度或者组织架构。目前已逐步实现无纸化管理,但主要是税务机关后台流转的无纸化,虽然已开始尝试受理环节的无纸化,但基于目前法律法规和业务规程的规定,受理环节仅仅允许小部分涉税业务,而且可能对纳税人的硬件设备条件和业务操作水平要求较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信息化办税的范围,但无法真正调动全民的参与积极性。因此修订法律法规和业务规程,简化网上办税流程和受理要求才能真正调动纳税人网上受理涉税业务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
1.部分纳税人认可度不高
信息化办税这个系统工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配套设施和制度都在完善过程中,而且很多方面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因此对很多纳税人来说信息化办税是新鲜事物。另外,目前办税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认知水平不同,有些人甚至不具备在网上申请注册、下载表证单书等简单的基本操作技能,更谈不上熟练操作网上办税业务流程。
2.社会机构未能积极配合
税务机关在信息化办税的推广应用过程虽然扮演主导者的角色,但是协办的技术单位、中介机构、街道村镇的作用不可忽视。上述单位在信息化办税的不同环节如技术服务、办税、税法宣传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协办单位的素质高低不等,利益不一,其行为可能影响信息化办税进程。
3.其他单位的技术开发造成间接影响
信息化办税涉及网络信息技术的配合,为了保障纳税人的信息安全,数字证书之类的系统信息安全工具是必须的,但是现在其他单位包括工商、财政、国库、海关、银行等单位都在推广信息化,都在开发使用各自的信息安全工具,而对一个企业来说,办理多个部门的这些工具以及后续维护费用较大,基于成本考虑,纳税人对信息化办税的接受程度不一。
4.数据交换力度不足
税务部门与税源管理关系密切的工商、财政、国库、海关、银行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深度不够,往往停留在基础报表数据的交换上,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造成纳税人办税成本的增加而不认可信息化办税。
三、进一步推广应用信息化办税的建议
(一)制定整体远景规划
各级政府和税务机关对于信息化建设应做好整体规划,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因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统筹各部门及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制定信息化建设开展步骤,对各单位相似的技术手段加以整合形成统一通用的手段,如数字身份认证,扎实打好信息化建设基础,避免各部门和企业如工商、环保、国库、银行等类似技术资源的重复浪费。同时各级税务机关也应对内部各系统的开发利用加以统筹规划,放弃大而全的建设思想,而是首先对税收业务内容做好分类,再按对应类别内容开发对应的系统和手段。
(二)修订法律法规和整合税收业务流程
现行法律法规对各项税收业务都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如发票管理办法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化办税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笔者建议重新审视现行各项管理办法,对可实现网上监管的取消物理介质实现无纸化,逐渐放开对涉税事项纸质资料的要求。另外,信息化办税的基础是税务数据的大集中,业务流程的整合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工作。适应税务信息化发展及信息资源整合的背景,对税收征管流程进行科学设计,使业务变革朝着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的方向发展。税务部门向内应继续推进税收业务流程再造,整合各类资源,打破软件应用烦琐繁杂局面,简化优化办税流程,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以流程再造为指导,搞好业务重组,实现业务变革与技术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整合软硬件平台
按照统一建设规划、统一硬件配置、统一应用软件、统一信息标准的要求,整合软硬件平台,使得系统结构上共享一套软硬件平台,采用统一标准的技术架构,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一是整合系统平台。按照一体化的建设原则对目前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功能齐全的大系统,共同使用一个或者几个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和录入工作,从而使纳税人避免所需业务由于涉及多个操作系统无法统一处理而必须到前台办理所带来的纳税成本。
(四)提高宣传辅导质效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门户网站、电话、宣传册子、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多渠道开展宣传,在下半年纳税服务管理平台的投入使用将为税法宣传提供一个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其中的通知公告、涉税提醒、税务咨询等功能模版将相关信息发送至纳税人的网上办税服务厅信息栏加以宣传,另外提醒纳税人可以通过纳税服务管理平台或者12366电话、网上咨询平台及时了解相关政策,通过上述的多个渠道力争对纳税人尤其是对新开业户宣传的覆盖面达到100%;二是增强培训效果,将集中培训和流动实地辅导相结合,使每个纳税人都能听的懂、会操作。三是多渠道收集纳税人意见。
(五)改善和拓展网上办税服务厅功能
目前的网上办税服务厅基本可以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网上缴纳税款等功能,随着纳税人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加强,网上办税服务厅的办税功能应进一步改善和拓展,首先提高网络稳定性,使纳税人能随时随地“信息化办税”;其次解决系统间信息同步、时间同步的问题,真正达到信息化办税“高效、快捷”的目的;最后在政策和技术允许条件下,适时开通如办税提示、风险提醒、即时沟通软件、网上培训等功能,以此真正实现信息化办税服务厅全天候、个性化、专家式服务功能。
(六)发挥社会机构促进作用
做好与协办社会机构的沟通联系,规范其相关行为,使其更好地为信息化办税工程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服务单位。为方便纳税人及时处理信息化办税过程遇到的问题,可督促服务单位提供定期的现场咨询服务,在税务机关召开的税法宣传活动中从技术层面给予纳税人辅导。二是中介机构。根据国外经验,中介机构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一国的征纳效率。三是街道村镇。通过多项措施发挥街道村镇对辖区纳税人的经营状况较为熟悉的优势,为税务机关做好深入的信息化办税宣传工作打好基础。
(七)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税务信息化的有效运作, 需要内部各部门相互协作, 也需要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有效管理和支持。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对税务系统内部网络进行整合,做好系统与系统之间、税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尤其是国税与地税之间应尽快实现网络横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加快外部税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税务系统外部网与工商、财政、国库、海关、银行等部门之间进行联网,建设共享的信息交换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换制度、开发信息自动交换软件等措施,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形成社会化完整的税收监控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马丽亚子.对税收信息化的研究.合作经济和科技,2010,101-102.
[2]岳晓,王晓娟.税务信息化何去何从?―试论税务数据资源的整合.财经政法资讯,2010,30-33.
篇9
关键词:信用贷款;融资方式;中小微企业;互联网+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1)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中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民间融资、股权融资渠道。其中民间借贷没有复杂的手续和审批流程,借款要求相对低,但其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政府扶持政策、经营手续不齐全,造成借贷成本较高。依据兴业证券2015年的月度民间资金调研报告,5月份民间融资的资金月利率为3%到5%,年利率高达36%到60%。面对金融市场上融资方式操作性低,品种单一的情况,中小企业也只能望而却步。(2)融资渠道不畅通。我国资本市场未形成中小企业直接的融资途径。从2015年央行的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在32个省市自治区中,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不足8%。商业银行主要对中小企业提供存贷业务,其中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能满足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需求量,因而只能越过资本市场筹资途径,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间接获得企业所需的融资资金。(3)融资结构不合理。当前在贷款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投资回报率,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以及低效率的企业融资平台。根据中小企业协会的2015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31%的企业反映融资一般,较上季度下降12个百分点;53%的企业反映本季度流动资金充足或一般,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产能过剩、投资收益率低,加之高杠杆率与低利润率的矛盾,降低了企业偿还本金支付利息的能力。(4)融资成本支出高。当前的经济市场活动中,存在个别部门和地区性收费清单格式、内容、标准等方面的不规范、不清晰问题,降低了清单公示的作用。依据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评估报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收费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反映较多的一部分,企业融资贷款过程中咨询费、顾问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层出不穷,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达到15%~20%。过高的融资成本给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一方面,企业诚信意识薄弱,存在为达到降低企业纳税额度取得银行贷款的目的,采取向相关税务机关提供不一致财务信息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会计报表不完整、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报表信息无法准确地显示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了贷款难度,降低了企业信誉。(2)银行与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小,同时小额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在发展中倾向于考虑经营成本,忽视市场分析成本。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信用评估与监督不完善,加大了对小企业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致使银行很难单纯依据会计报表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3)国家宏观制度的不完善。首先,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尤其是非国有中小微企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限制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途径。其次,我国制定了《公司法》、《担保法》、《中小微企业促进法》,但并没有对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贷款的解释说明。最后,中小微企业融资立法不规范、行政执法环境差,降低了国家立法对债权债务的保障。
二、纳税信用贷款分析
(一)纳税信用贷款的含义
纳税信用贷指以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和税款缴纳情况为审核贷款的基础,采取银行、企业和税务三方合作的创新方式,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打分卡系统,按照A、B、C、D四级评定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对于符合标准的纳税信用企业发放银行信用贷款。
(二)纳税信用贷的特点
(1)以信用方式融资。“纳税信用贷”以企业良好的纳税信用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条件,参照企业缴纳税款的情况审批贷款额度。纳税信用等级越高的企业获得的银行信用额度就越多。(2)审批流程快。整个办理流程由企业向银行网点或者拨打服务电话提出信用贷款申请,到银行上门调查,再到完成审批、签署相关法律文件,到最后企业根据需求取得贷款,仅需要四个流程。简化了企业贷款程序,提供了高质量的时效保证。(3)受众面广,成本低。贷款将纳税信用作为依据,凡具有持续良好纳税信用记录的中小微企业都可以申请办理。其中银行对优质纳税企业给予更优的利率待遇,有效减少了企业进行融资的成本。(4)产品的标准化。“纳税信用贷”实施专门的打分卡,以“信”换“贷”,将打分结果和人工审核有效的结合,采取标准化的设计和操作,实现企业纳税信用贷款的快速办理和高效审批。
(三)纳税信用贷款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义
(1)开创融资新模式,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银行根据税务机关提供的企业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向守信企业提供贷款,进一步减少纳税人的融资成本。据重庆市国税局统计,2015年1~11月,“纳税信用贷”共发放19.6亿元贷款,惠及33个区县1365户纳税信用优良的企业。其中,949户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共计12.5亿元。(2)“量化”诚信,提升企业社会信用。纳税信用贷款以税收的缴纳作为基础条件,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是企业履行义务的良好回报。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时,以纳税信用换取的贷款,无疑增加了企业社会信用指数,实现了企业和银行的双赢。(3)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税效率。税务机关以信用贷款规章制度为前提,以“互联网+”为理念,大力推广网上办税服务,加强与企业、银行的信息对接,打造了“互联网+税务”的新模式,助力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信用贷款。
(四)中小微企业纳税信用贷款流程
中小微企业办理纳税信用贷的流程如图1所示。(1)在确保基本纳税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企业通过互联网或者现场填写《纳税信用贷款申请表》,提出用款申请(2)银行同意受理后,对贷款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核查。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申请贷款的原因和主要用途进行综合分析。若银行未同意受理纳税信用贷款,企业应重新检查自身财务等相关资料的有效性与完整性,之后再提出信用贷款申请。(3)税务局根据纳税信用制度对企业的税务资料,包括年度纳税申报表、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报告等进行评定向银行提供企业纳税情况证明。审查过程中,税务局与银行通过税银征信合作模式,依据纳税信用指标体系,按照A、B、C、D四个等级对按时缴纳税款的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纳税信用贷款,实现企业以纳税贡献换取信用额。(4)核查后如果银行认为企业符合信用贷款条件、同意贷款的,应与企业签订《纳税信用贷款合同》。合同需要约定贷款种类、用途、金额、利率、期限、借贷双方权利与义务等其他事项,确保信用贷款的实施。对于不符合贷款要求的企业,银行将不予提供纳税信用贷款。
三、中小微企业纳税信用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纳税信用指标体系的内容
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问题,可以说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解决好纳税信用贷款需要科学的管理决策艺术。有效进行纳税信用贷款的核心是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进而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小微企业纳税信用贷款的实施。依据《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8号),本文建立了纳税信用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指标主要从税务管理系统中采集。同时,采取年度评价指标扣分和直接判级方式确定。对于纳税人涉税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设置不同的扣分标准,未遵循指标要求的企业按照百分制的方式进行扣分计算,正常申报缴纳税款的企业不予扣分。另外,在税收优惠申报材料虚假、伪造、变造、虚开发票、有非正常户记录、逃避缴纳、逃避税款的企业将直接认定为D级。具体的纳税信用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纳税信用等级结果的确定与应用
依据上述评定指标体系,将纳税信用评定级别设为A、B、C、D四级。A级纳税信用为年度评价指标得分90分以上的;B级纳税信用为年度评价指标得分70分以上不满90分的;C级纳税信用为年度评价指标得分40分以上不满70分的;D级纳税信用为年度评价指标得分不满40分或者直接判级确定的。在纳税信用等级结果应用方面,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财税网站、企业诚信系统、税务公告等途径,主动向社会公布A级信用纳税人名单,引领企业纳税人诚信纳税,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二是实施分类管理。对于A级纳税等级的企业,给予肯定与鼓励,设立绿色通道,优化纳税服务。加强对B、C级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和辅导,提升纳税水平,增强纳税信用度;对信用等级低的D级企业,进行重点监督与管理,实现对纳税人信用等级的实时动态管理。三是推行“纳税信用贷”服务。银行按照守信激励的原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纳税人给予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
四、利用“互联网+”开启纳税信用微时代
(一)“互联网+税务”的提出
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满足税收征管对互联网应用的需求,国家税务总局了“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互联网+税务”主要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依托力量,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将互联网与税务征收进行有效的结合的税务征管方式。“互联网+税务”模式下,中小微企业进行纳税信用贷款时,实时进行税务数据的上传,税务机关将企业的财务系统与税务系统进行衔接,之后,银行依据纳税信用等级证明判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核定信用贷款额度。进而实现银行、税务机关、企业三方财务信息的对接,推动中小微企业纳税信用贷款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纳税信用贷款的优势与挑战
(1)增强纳税评估水平,适应大数据发展趋势。新模式下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非结构化数据采集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评估体系,优化银行信用贷款流程,降低企业纳税信用贷款成本,进而更好适应大数据的发展,提高纳税评估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难的问题。(2)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减少国家税收流失。“互联网+”前提下的纳税信用贷款,对企业财税数据的检查更加严格,国家税务诚信系统将全面分析纳税人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实时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信息,确保高质量的纳税遵从度,进而有效减少税收偷逃现象。(3)信息泄露影响大,增加系统安全性风险。税务机关掌握着网上纳税人的各种企业数据信息,一旦遭遇到不法分子或者黑客的攻击,产生的不仅仅是数据的损失,更可能使得机密泄露,对企业甚至对社会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的安全防护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税务征收管理的整个过程。不论是人为操作还是系统原因,这些故障的产生对“互联网+税务”的危害都是极其惨痛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纳税信用贷款工作强化建议
(1)强化涉税信息安全性,规范税务数据管理。涉税信息的安全性保障包括制度保障、人员保障与技术保障。做到这三个方面的保障,需要国家建立更加全面具体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制度,例如《互联网税务法》,以规范企业税务信息的采集、加工与更新处理。需要税务机关加大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在制定完备的网络信息监管制度的基础上,确保税务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此外,税务机关加强办税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设置密钥认证机制,以技术为保障进一步防范税务信息风险。(2)优化纳税服务手段,实现纳税新格局。“互联网+”时代下,税务机关征税平台运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办税的多元化纳税服务。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特征,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服务,及时地解决纳税人的办税问题,在方便企业纳税的同时也增加了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服务。另外,采取手机移动纳税平台以及微信纳税服务实现税务事项的相关办理,在满足纳税人需求的同时也做到了对纳税风险的一定控制,进而达到提高企业纳税信用贷款质量的作用。(3)转变软件模式,进行企业内部自我提升。“互联网+”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从纸质版发票到利用网络技术开具发票再到现在的电子发票的应用,是企业业务在税务处理形式上的一种转变。企业的发展需要完善内部财务系统与ERP系统的对接,改进与税务机关网络办税服务的数据信息的共享方式,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提升自我的基础上实现对“互联网+”与纳税信用贷款的有效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逸冬:《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财会通讯(综合)》2015年第23期。
[2]张艺馨:《新形势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路径》,《价格月刊》2015年第7期。
[3]钱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与有效性研究》,《企业经济》2012年第2期。
[4]任梦华、巫晓帅、徐小琴:《纳税信用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中国财政》2015年第22期。
[5]何家凤、何少武:《大数据时代的纳税评估信息采集模式》,《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期。
篇10
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数据灾难备援中心,6月26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
它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新型的数据灾难备援服务市场进入了以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为主流的新阶段。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政府部门建立了数据中心,但用于抵御灾难侵袭的数据灾难备援中心却极度缺乏。并且数据量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大,各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视度日益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必然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国家信息化领导部门明确提出数据中心的灾难备援是构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与应用标准。
金税三期实施方案编写工作开始,实施方案的新思路、新措施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5月份国家税务总局部署了部署金税工程三期实施方案预编写工作。其中金税三期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级税务部门分工明确,使得各级都能够专心做本级应该做的事情,避免资源的浪费。另外,在资源配置方面,国税总局提供给地税局的资源,主要是实物,但对技术支持中心等任务也可能会提供资金的支持。
城市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
第二季度,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都把城市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但总体来说,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建设重点多以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市政设施专业数据库、重点区域和路段的监控系统等为主。
业内厂商纷纷调整市场战略,拓展政府行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