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9-01

在中国颁布实施的中学语文相关课程标准中,曾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缺失的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将美的思想与内涵完全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陶冶学生们高雅的情操。唯有如此,才真正符合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针对于此,对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贡献一分力量。

一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营造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氛围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美感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美育的价值便在于‘陶冶情操’。”朱光潜先生一直认为,提升人类精神文化素养的核心关键便在于情感,所以唯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够真正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境界。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语文教材,创设新的情境,开展审美教育。特别是在诗词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更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审美的情感。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便可以先利用Flash播放出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对应显示出歌词。此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一起哼唱几句。这样一来,学生们便会处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当中,积极性会提高许多。此时,教师再借势指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当中借用了许多《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诗句,从而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入本堂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先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们先感悟一下它的美感、规律以及艺术特点。运用叠词、重章叠句、韵律、四言句反复咏唱等内容都是《诗经》的艺术特点,而后鼓励学生们共同朗读这首诗,感悟其中韵律的美感与作者为了爱情而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情感。朗读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凝思,这首诗中所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都有一些什么景物?有一些什么人物?他们穿着怎样的服饰?又做何深情?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便会逐渐连贯起来,眼前便会浮现出那既优美又惆怅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让学生感悟到诗词当中的朦胧美、情境美与含蓄美。

二 精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

语文这门科目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观。而中职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当前,中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幼秉承着的文化与思想便是潮流、时尚与消费;他们追求个性,追求享受,厌恶学习。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探讨,究竟何为善?何为恶?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值得传承的,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远离的?让学生们可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学生,其首要任务便是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穿着打扮也应当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切记,不要贪慕虚荣,不要盲目地攀比,应当依靠自身的努力,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胜利的果实。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非常科学有效地帮学生们树立起正确、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的模式内容还有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死板、陈旧的教学氛围,充分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人文文化与美感,将审美教育真正渗透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们可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各种良好契机,对学生加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引导与启发,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明晰地理解美的内涵,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华鸣亚.审美教育的特性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凌秀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9)

[3]凌秀君.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33)

篇2

当前新编的美术教材,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审美教育之根本目的。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美育 高校

“美育”这个概念和术语,一般认为最早是由德国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最早提出来的,而我国的美育研究是从20世纪初王国维,等人引进西方的美育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教育现状,发表了一些关于美育的论著。总体上认为美育是培养人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能够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美育工作,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缺失的现状

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综合性大学多样的美育手段与相应的比较健全的美育教育机制,使得一些高职学生不知道什么事真正的美,更加谈不上表现美和创造美。校园里充斥着一种格调不高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沉迷于网络的玄幻爱情小说之中,对于经典著作却知之甚少;关于情与爱的流行音乐成为校园音乐的主旋律,对于颂歌赞歌不能体味其中深厚情感;陶醉在网络游戏的厮杀之中,无心参加校园里凤毛麟角的艺术巡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二、高职院校美育缺乏的原因

现实中高职院校对于美育的教育有所懈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美育本身的特质是分布开的。很多学校都知道美育要实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为美育不像智育、德育、体育那样有量化的标准,操作起来也很难具体化,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被虚化了;美育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教育,不能很快看见成效,并做出准确的评估标准,因此美育在落实过程中就慢慢被淡化掉了。

当然还有外部原因,如高职院校本身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特别重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是实际的,大多数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行业或某类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并取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认证,完成进入某具体行业的能力与资格,而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十分缺乏,校园里人文艺术气氛相对薄弱。课程设置单一,高职院校中设立的必修课中没有美育课程,有些开设的只是一些影视鉴赏,音乐技巧之类的课程,虽有相通之处但却不能完全包含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内容,不能完整地向学生传授美育的真谛,且这些课程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许多学生是为了拿学分才去选修,并没有真正融入教育中。

三、改进高职院校美育现状的思考

美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来创造完善美育系统。

(一)进一步理解美育的意义,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美育是一种心灵净化的教育,它与艺术教育有相通之处,但是又有异于艺术教育,它还包含了自然美和社会美,除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之外,美育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美化心灵的作用,在人的情感与行为上有指导作用。学校是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地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健全人格的,这样学校本身就承担了重要的责任,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作为美育的基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只有认识的充分,才能够深入的落实美育,使之在校园里发挥作用。

(二)课程设置的优化,美育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

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于美育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设置一些艺术类的欣赏课程外,还应该更为广泛的设置一些人文气息浓郁的课程,例如《大学语文》等。在一些理工科的专业中,机械本身的零件组合就是一种美丽的图案;建筑专业的学科里,建筑自外观美到建设过程中构造本身也是很美丽的,要努力挖掘课程本身存在的美,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对于设置课程外,其实每一节课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授课中,学生吸收知识,在一种愉快的环境里接受教育,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和谐之美。老师的语言美,学生的认真听课的样子本身就很美,因为有健康的情感在其中,所以过程就变得很美。导课的艺术性、授课过程的精心设计,都有美渗透着,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着美育的教育。

(三)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生活,在活动中升华美育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学生课余活动非常丰富的场所,且校园生活形式应该是形式多种多样的,各类的文艺演出、技能比赛、讲座、展览、交流会等活动,不仅使高职学生的特长在此发挥的淋漓尽致,更是在活动中提升了对审美的理解。提高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除此之外,应该组织高职学生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己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这种心灵的升华更是美育的高境界的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情操的培养,都加深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立志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篇4

小学美育教育是复合性的教育教学过程,绝不是简单意义的美术、音乐课堂教学,其教育目的也绝不仅仅是学生会画画儿、会唱歌儿,而这种功能的特点又是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的完美统一。学生主体的内动力是兴趣爱好,教师主导的外作用力是引导、服务和助推。

一、美育的功能

美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究其要旨,我认为美育的功能是多层面的。

其一是德育功能。培养美的情操,从德育角度理解,就是培养高尚的品质,引导学生进入高尚的道德境界。

其二是美育功能。美育功能首先表现为培养审美的能力,其次还表现为通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所形成的创造美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三是感悟功能。美育教育因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完美统一的特点,所以必然有感悟功能。美育,恰恰是其他教育所难以取代的。

第四是人文与文化功能。美育的这一功能,是古今中外一切美育教育家乃至美学家孜孜以求的,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美育的功能是多层面的,例如独特的心理功能、环境功能、实践功能等等。恰恰是这些功能,体现出美育的科学性。我们要在小学新课程标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导向下,进一步搞好小学美育教育。

二、美育教育直观性、形象性的完美统一。

如前所述,音乐和美术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育教育的功能特点是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的完美统一。

直观性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感官直接接触美育的图文、音像等,从而受到最直接的教育,美育就通过学生的感官而产生了直接的教育效果。这样看来,小学艺术课和音乐课就是美育直观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化教育过程了。而形象性则是指美育教育过程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美育教育就是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激发受教育者的思想或情感活动。小学美育教育必须遵循这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对发挥小学美育教育功能的几点构想

小学美育教育的功能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独特性,在完成现代教育任务的教育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由于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十分重视发挥小学美育教育的功能,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以下构想: 转贴于

1.把美育教育纳入系统工程轨道。

首先,我认识到小学美育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在音乐、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来的。音乐和美术固然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内容。只有音乐课和美术课的美是层面不全的美育,即功能不全的美育,因而也完不成美育教育的任务。

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事物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小学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也必须纳入系统工程轨道。这样,小学美育教育才具有科学性。

2.认真贯彻小学美育新课程标准,重视教育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及价值取向教育。

小学美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维教育目标,多维目标强调的是过程和方法,是情感和价值取向。重视情感教育是说在小学美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进行感情投资,实行情境化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而重视价值取向,则应让学生明白美育教育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3.把强化音乐美术课堂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和艺术课在小学课程中的设置就承载着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绝不是教学生学会画画儿、教学生学会唱歌儿的事儿,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渐染性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强化音乐、美术课堂教学才能使学校美育教育做得扎扎实实,何况美育教育又承载着培养艺术人才的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对美有强烈的追求感和表现欲。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仅仅靠有限的音乐、美术课是不成的。“给学生一个蓝天,他们就会自由地飞翔。”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拓展美育教育的空间。

四、在美育教育中要特别重视环境效应——搞好校园环境建设

篇5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考虑的重要内容。中职学生对一成不变的纸上作业热情较低,而对于各种乡土资源热情较为高涨。乡土资源是学生熟悉的文化,包括剪纸等各种形式的内容。将其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可从材料准备开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增强好奇心。

2.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的眼光和思维才会得到拓展。在常规美术课堂上,通常采用大众化材料,而乡土资源是地方所特有的,因为特殊而变得稀罕。在美术课堂中,乡土资源利用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学生需要开动脑筋,才能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美术课堂上,乡土资源同样可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学生对朴素的美感体验的认识会逐渐加深,从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文化。乡土资源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可利用其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

二、乡土资源进入中职美术课堂的途径

毕业后,一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会成为幼儿园教师。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注重乡土资源的利用,在这个背景下,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了解和利用乡土资源成为必要的补充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一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就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探寻家乡的自然美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余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余姚图书馆曾经举办过一个摄影展,主题是“我们的城市”,邀请学生上美术课时前去观看。看着身边熟悉的风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变得美丽动人,富有生活气息,学生在感叹之余接受了一次爱家乡的教育。回到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畅聊感受,并鼓励学生拍摄自己身边的美景,这对于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实践可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探访文化古迹,重新追溯人类文明

古代遗迹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国民精神。乡土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在利用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利用课堂外时间探访文化古迹,可让学生有机会追溯人类文明,切身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培养学生保护古迹的意识,丰富其课余生活与历史知识,可谓一举多得。作为中职美术课堂的延伸,在一次兴趣小组社会调查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因为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在认识上更上了一个台阶,对遗址艺术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感受到历史古迹带来的震撼。回到课堂中,笔者开设了一节双鸟朝阳图案制作课,学生对原始图案进行再利用、再创作,制作出了各种形式的图案。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是乡土资源再利用的一个良好范例。

3.寄情传统工艺美,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创造出了很多传统工艺,其中有许多被传承和保存了下来。四明山是革命根据地之一,山峰连绵,孕育了大量的竹子,竹子资源被用来制作各种生活工具,同时也会被制成各类艺术品。幼儿园也经常使用竹子布置环境,当地幼儿园用麻绳将稻草人、竹筒、竹篾、竹篮等高低不一地串联起来,悬挂于厅中,形似风铃,充满童趣。将学生的手工艺作品悬挂于活动走廊,既富有乡土特色,又能较好地进行展示。学生用颜料在草帽上勾画不同的图案和色块,再将一顶顶草帽粘贴在活动走廊的墙壁上,色彩艳丽,富于动感。在美术课堂上,笔者尝试利用一些简单的乡土材料进行环境创设。因场地限制,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其材料之丰富,创意之新颖,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4.关注民间民俗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我国大量的艺术扎根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采风成为重要的创作形式。当下,农村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充分利用农村的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仍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如,在人生诞辰、婚礼、庙会等重大节庆活动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渲染喜庆的氛围,祈祝吉祥如意,这些活动都能培养中职学生的情感。结语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地方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乡土资源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有地域性特色的教学资源,是学校美术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合理、充分地利用乡土资源,对于引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将乡土资源运用于中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吕红梅 单位: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

1 美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增加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工作中以多角度的对幼儿的态度、知识、情感进行提升,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成长的保障。而幼儿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是重要的组成内容,也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幼儿教师具有理论的教学基础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能够组织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对幼儿发展审美的能力进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学前教育中,我们将美术课程作为其核心的课程,不仅进行合理的规划还需要对相关的图案与美术鉴赏能力进行组合,对美术教学的改革进行推动,使得幼儿教师要进行美术的教学时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学前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相互结合,可以对高校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美术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树立幼儿的先进教学观念,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宪掌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结合。对幼儿的思维方式进行掌握,通过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对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激发,不断地促使幼儿能够正常的发展,通过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前教学专业中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与素养,并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下的心理状态,进行幼儿生活环境的美术设计,对幼儿的服饰进行艺术加工。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包含有多重的教育目标,而且在学前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对于师范类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 美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教学现状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范类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往往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没有针对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教学以后无法满足工作中的需要。另外,由于美术类的课程的设置的过程中不能与其他的学科有效地结合,使用的教材较在陈旧,所以进行实践课程的时间较少,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组织能力较弱。

2.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美术教学时,其教学的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不符,课程内容与岗位内容存在差距,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其内容专业化强,抽象性内容较多,过于对学校式的美术教育进行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专注于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幼儿教学时的能力培养没有重视,如学前教学的美术内容教学时,多以素描为主,写生为铺,对幼儿简笔画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小,进行专业的色彩训练时,多以水彩、水粉为主,对幼儿所注重的绘画材料没有进行重视。

2.3 教学方法单一

在进行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一般高校的教师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学生在其中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的接受,进行学习时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教学质量的提升较为困难。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只能模仿,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并且不具有学习上的积极性,所学相关的美术知识,印象较差。

3 美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3.1 结合幼儿园工作

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内容应该与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内容进行结合,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行激发,使得未来学生在进入园所工作时,能够上有实际的美术教育的能力。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增加一些幼儿的水墨画教学内容,幼儿绘画的色彩组合,减少关于传统工笔画与水彩水粉公的专业内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幼儿专用的油画棒与水彩笔等相关幼儿作画材料的绘画能力,在学生进行美术的欣赏教学时,高校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幼儿的角度对一些画家的作品进行的欣赏,增加一些幼儿感的画作欣赏,如梵高、毕加索、米罗等大师的作品,培养学生在美术教学时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

3.2 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高校的学前教育的教师应该经常性的组织呈多样性特点的美术教学活动,这种活动中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更能对学生的教与 学的能力进行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平台。一般幼儿是喜欢进行画画的,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教学时应该以幼儿的绘画视角进行,学校应该定期进行幼儿画展的开 设,增加校内的绘画笔赛,调动学生进行幼儿美术教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绘画的能力。与此同时,高校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绘画挂图了解,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对幼儿的美术教材进行编辑,对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进行激发。

3.3 加强师资建设

高校的学前教育的教师为了让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更加的亲近,教师除了需要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关注外,还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提升,这就需要高校在其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资建设。

第一,高校对学前教育的美术专业的教师应该提供学习的机会与条件,鼓励教师对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进行提升,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美术教学的教师提供一定的进修机会。并且让美术教师经常性的进行实际的学前教育考察。不仅要增加理论知识还需要增加实践内容。第二,不同的高校间应该加强彼此间的专业交流与合作,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借鉴,对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吸取,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实现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最后,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师应该经常参与一些课外的学习与实践的活动,同学校外的保持一定的联系,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进行定期的更新,保证美术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4 结语

高校的学前美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占据的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培养学生美术教学能力与美术组织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前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角色,高校在进行学生的学前教学时,必须进行与美术目标的结合,从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的对美术教学的改革进行推动,使得学生能哆具备从事幼儿美术教学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林丽.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152-153.

[2] 聂华.多媒体环境下儿童创意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5(07):219-220.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 学校教育; 艺术;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62-001

美术是艺术种类的一种,它和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学科,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术教育的功能与目的的认识也日益深化,但具体实施时,又常常与其他相近的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学校美术教育是指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学力。所谓学力,是指通过学科教学及生活指导而形成的能力的总体,日本学者对此有专门的研究。美术教育的学习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美术家,而是由此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具有艺术的基本属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那闭关自守的年代里,我国美术界曾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视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唯一模式,并波及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的本质是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创造,它既是创造主体的气质、学识、修养、情感、审美、表现技能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特定社会、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所以,美术教育也必须具有创造的属性,就是说,学校美术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美术技法的训练,应该具有“创造”的属性,而且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美术教育的个体性目的非常明显,就如王大根先生所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美术技法;(2)美术史、论、欣赏;(3)开发右脑功能;(4)自我实现;(5)人格的完善。尹少淳先生提出的美术教育的价值系统也具有全面综合的性质。而教育的目的则是在某种教育思路的指导下,对教育所具有的显化价值和潜在价值、低级价值和高级价值、特殊价值和一般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和追求。美术教学也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包括美术教学在内的教学活动,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美术教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要靠人的承传接替,每一代新生者都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继承前人已有的历史经验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连接社会、历史与个人、新生者的纽带正是教学。美术教学也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任。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的教学内容是精心筛选和科学组织安排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迅速地获得人类历经几千年才获得的美术知识技能,同时也使学生的智力、思想道德、审美情操、个性品质和身心健康诸方面全面发展。

美术学科的内容有其独特性,我们对这种独特性的认识是,它很难像一些学科那样通过量化的方法分成若干具有明显差别的等级。总体而言,美术给我们的感觉是块状的,而非粒状的。尽管美术的内容也有程度上的递进关系,但是很难截然分成几个层次。如果我们硬要将这种递进关系分得非常的细致,其结果只能是玩文字游戏,最终陷入一种“理屈词穷”的窘迫的境地。美术新课程标准是按四个学段来划分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以游戏、参与、感受和体验为主。第二、三、四学段则在学习要求上有递进关系。

第一学段: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学段: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学段:欣赏、认识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第四学段: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

篇8

摘 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通常都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考的,他们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的世界,而且对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是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一、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前儿童对美的表现力、理解力和感受力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逐渐培养起来的。日常生活中,儿童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的美化,人们的衣着打扮,还是家中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发散和有限的。所以,有计划地引导儿童参加美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表现力、感受力和理解力的发展。

二、美术教育能发展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及创造才能都有较大的帮助。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活动,儿童在动手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例如物象的形态、结构、色彩和比例等,使这些因素在头脑中留下较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动手表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积极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时期儿童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依靠表象来作画,而表象又取决于感知,感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察、记忆和想象。例如,教师准备让儿童画某一株植物的绘画,就可以带他们到花园里面观察植物,并不断地提示他们:看植物长什么样,要画的植物区别于其他植物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就能促使儿童去观察,经过观察将植物的形象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中,那么回来之后,再经过自己的回忆,将该种植物画出来。这样的训练过程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

三、美术教育对于增强儿童手和脑的协调性和灵巧性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在绘画或做手工活动的过程中,总是用眼睛观察,用脑思考,用双手去参与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掌握在造型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就必须训练他们一些专门的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到准确,有一定的方向性、一定的速度和力度,因为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以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手的动作又是与思维活动直接相联系的,信息由手传导给大脑,又由大脑传导给手,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响应的运动区域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四、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

美术教育,主要是强调热爱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对于儿童来讲,无论是绘画还是美工制作,都离不开激发他们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地实施美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并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儿童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美术活动能增强儿童对生活的热情,是特别极具创造性的活动中,过程还是结果对他来讲都是亲切和有趣的,会使他们兴奋和向往。所以美术活动是对他们实施创造性思维教育的最佳手段。可见,美术教育在于通过儿童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美术教育能促进学前儿童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和效果

各种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大脑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二者神经活动的不同方式上,大脑左半球主要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控制区域,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视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身体协调、直觉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那种只让儿童注重语言、计算、背诵些外语单词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围绕着发挥大脑左半球功能而进行的,如果同时注意儿童画画、唱歌、跳舞来加强动作、空间知觉的训练,那么,将有助于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这样,对两半球给予同样的磨炼,会有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各种事实反复证明,儿童画画、动手制作与学习其他知识不仅没有矛盾,而且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美术教育和其他各学科的活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常识语言类教学为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的内容反过来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有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总之,全社会都要有重视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意识,并且把它作榇俳儿童身心发展和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从小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大有益处。所以,有计划地引导儿童参加美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和注重美术教育,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表现力、感受力、理解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音乐教育是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完善和提升,音乐教育能对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进行开发,提升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然而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也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仅丰富了学习者的审美情感,还锻炼了学习者的全面审美能力。但是我国在实行中职音乐教育中,还是使用我国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并没有将审美教育完全贯彻在音乐教育中,以致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示。

一、审美教育的理念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有的音符实现思想和情感的沟通的桥梁,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形态和传播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至今,音乐审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渲染、美化人们的心灵、语言,提高了人们的道德素质。然而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创造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只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传承美、表达美的工具,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审美教育其实就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

二、审美教育的特点

1.情感性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现。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都是各种音乐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体现,所投入情感越丰富的音乐作品,越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越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表达性

音乐艺术的表达性只有在具体的音乐演奏的时候才会出现,无论是随着歌唱还是乐器都会产生情感的波动,而演唱(奏)者通过音乐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推动学生的音乐变现,深化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中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教育实现了音乐教育

我国中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方位性的音乐人才,通过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使全方位性音乐人才发展成艺术人才,从而进一步地带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中认为,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但是审美教育完美地结合了感性和理性的问题,成功地解了感性和理性对音乐教育带来的不良之处,是音乐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并能够让人进一步地渗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滋润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更高的音乐造诣,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服务。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以至于审美教育被分为很多不同的模块,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音乐里的美、感受音乐里的旋律以及作者演奏时的情绪波动。比如当老师教学生弹古筝《高山流水》的时候,按照传统的音乐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拨动琴弦,学生了解的只是《高山流水》的表面空壳,毫无实质情感,但是如果在教学生拨动琴弦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当年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之后那种“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情感,那么学生领会起来会快很多,就能感受到作者作曲时候的意境,使学生在演奏的时候情感能够更加投入其中。法国的著名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艺术中的第一美质在情感,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情感的演奏手段,但是只有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想要表达一首音乐的情感,首先要学会如何演奏自己的情感,才能够表达自己的音乐审美情感。

3.审美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的创作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类学科,主要注重于艺术的设计,当音乐教育遵循中学生对音乐情感研究的规律中,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而审美教育也是这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定准培养目标,就能将研究方法细化:在音乐教学中,从中学生的音乐爱好、音乐审美、音乐演奏,独立创作,层层深入下去,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四、审美教学的教育方法

1.树立新的审美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审美观念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音乐的体验方式,同时也激发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全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不断的鼓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研究,为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2.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各种教学能力和创新想法,只要改变了原有单一的音乐教学理念,全面对现代音乐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的教学任务以及课后的实践任务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教授《欢乐颂》时,笔者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之后通过上网等方式查出这首音乐的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所获取的知识,记忆往往要深刻。所以说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理解音乐的变迁,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审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学生欣赏音乐从而进入音乐的世界中,可以通过情景体验来激活以前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并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情趣,从而将这些情趣运用到一些传统的古典、高雅的音乐中去。在国内众多的音乐演绎节目中来看,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比如《中国好声音》,每当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会在镜头里看到很多中学生,他们在追星的同时,也是在欣赏着流行音乐,体会流行音乐的演唱环境以及现场氛围。然而作为音乐教学者,就更应该发挥自己音乐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正确的辨别、分析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发现流行音乐中的美。这样在流行音乐的感染下更容易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五、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音乐教学过程是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只要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那么就可能帮助学生走上音乐大师之路。

参考文献:

[1]欧阳红艺.中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音乐教育,2014(5).

[2]朱晓培.中职学校音乐教育方法探析[J].高校论坛,2012(11).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新意识 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美术教育作为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不同,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也使得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教育可以影响人的思维情感和兴趣爱好,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者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和愿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在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创新意识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创新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加深,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批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而美术课程则不同,它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求学生发展出自己的个性,走出与众不同的道路,它用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些都是语文、数学等课程无法做到的。因此,现阶段应该加强对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育机制等都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很多学校的美术教育思想落后,学生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则完全按照书本的要求进行教学,这一思想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很多学生创作的作品都是相似的,没有个性融会在其作品中,没有创新点。其次,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写实教学法,即客观现实怎样,就怎样去描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实能力,但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此外,中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与社会实践、人才需求相脱离的问题。学校不考虑市场需求,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实践能力低、就业困难。

三、加强中学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培养创新型教师

要想改变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一批创新型教师,从而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的主导者,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施美术教育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优秀的美术教师可以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在教学深度上也可以进行开拓创新。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因材施教,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本着师生平等的思想,对具有不同审美观点、审美取向的学生采用宽容的态度对待,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以教师自身的美术风格为主流。对于学生创作的作品,美术教师应该尽量分别予以指导、点评,发现并表扬每一个同学作品中的优点,宽容学生在创作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并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评价机制

美术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得课堂更具趣味性,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学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平时的作业等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美术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立晓. 论高校美术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