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的封扎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废物的封扎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 ,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的传播。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日益加大,良好的医疗环境已成为百姓判断医院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医疗废物的安全、规范管理已成为控制院内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主要内容。
1 建立管理机构,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为了使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我院严格执行国务院第380 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第36号令《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医疗废物管理监控委员会,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由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 总务科、保卫科以及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委员会成员,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职责和质量考核标准,并下发各科室,指导各科室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同时,院长还与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签订了医疗废物管理责任书,实行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制。
2 专人监督与管理
我院医疗废物管理隶属总务部主管、医院感染管理科监督管理的模式。固定医疗废物专职人员,设立了医疗废物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暂时贮存等日常工作。医院在专职人员的待遇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为专职人员提供了合格的防护用品;建立了专职人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1次健康查体,并为乙型肝炎抗体阴性者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3 严格按医疗废物的处置流程进行管理
3. 1 产生地的管理 各科室严格按照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和我院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流程》, 将各自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分别置于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 药物性废物的专用容器内。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和包装袋上必须有警示标识,包装袋为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黄色塑料袋,当医疗废物收集达到包装袋的3/ 4时,袋口进行有效封扎,防止泄漏和遗撒。每个包装袋外均有中文标签,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科室、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由专职人员负责,每天按规定的时间、路线, 用密闭的容器和车辆下科室收取并转运至医疗废物暂存点。同时填写内部交接转移联单, 内容包括:送交日期、科室、种类、数量、包装情况等, 交接双方签字备查。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 必须检查包装袋或容器的标识、袋口的封扎是否符合要求, 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点。
3. 2 规范管理 医院投资修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废物暂贮间,暂贮间内配备了病理性废物低温储存柜, 具有防火、防鼠、防蚊蝇、防蟑螂以及相应的清洁消毒设施。医院还为各科室购置了脚踩式医疗废物收集桶和防护消毒用品,制作了各种警示标识、标签等。
3. 3 按要求处置,做好记录 我院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范的规定,每1-2天向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移交分类收集包装好的医疗废弃物。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及时填写医疗机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交接双方签字存档备查。
3. 4 暂贮地的管理 医疗废物处置专职人员每天必须对暂贮间的地面、墙壁、收集箱进行擦拭和冲洗消毒,空气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1次/,每次1小时,并有记录。每次收集运送工作结束时,在指定的地点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并用1000 mg/ L 含氯消毒液喷雾消毒车厢内外。
3. 5 统一标识,统一模式 为了使全院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统一、 标准化,我们对各科处置室的污物处理进行了规范管理,制作了统一的标识,如 “感染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 、“生活垃圾”、“输液瓶” 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固定位置、固定容器,加盖密闭存放,有效杜绝了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的混放现象。
4 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
对一些存在高危险因素的科室如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等,我们实行重点和细化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处置流程,规范处置。对感染性疾病科,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将传染病患者产生的所有废弃物置于双层专用包装袋内,经有效封扎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置,医疗废水经含氯消毒剂有效消毒后排放。实验室产生的废弃标本、培养基、菌种、毒种等,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就地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置[1]。
5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为了强化各级各类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由院感科专职人员负责 ,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人群,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医务人员、 后勤人员、 医疗废物专职收集人员、卫生保洁人员、新上岗人员。
5. 1 医务人员的培训 培训的重点内容:法律法规、医院制定的管理制度、职业防护措施、医疗废物管理流程、职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等。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通过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推进了医疗废物管理的整体工作。
5. 2 后勤人员和医疗废物专职收集人员的培训 后勤人员和医疗废物专职人员参与医院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暂时贮存等工作。因此,我们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医疗废物的管理流程、分类收集、转运、暂时贮存、暂存地的清洁消毒、职业安全防护等方面,每年定期培训和考核,不断强化他们的规范处置意识,确保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安全有序。
5. 3 新上岗人员的培训 对于实习、 进修、 新调入和分配人员,重点进行法律法规、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上岗。
5. 4 卫生保洁人员的培训 医院的卫生保洁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人员不固定,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工作中的防护意识和消毒概念较差。为此,我们不定期组织培训,培训的重点放在职业防护和消毒隔离方面。在培训中,以现场施教为主,教会他们处理污物时如何防护、洗手、消毒,发生职业暴露时如何处理等等,不断强化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5. 5 规范患者的行为 为了规范患者的就医行为,我们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教,例如制作一些具有引导图 案的提示,张贴在检验科和门诊等候区的显要位置,提示患者和家属将手中的棉签、棉球等废弃物丢入套有黄色塑料袋的医疗废物收集桶内。在对住院患者的宣教中增加了医疗废物管理的内容,确保了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我院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科室的管理,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院感科负责对全院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监督管理,坚持每周1-2次巡查和月考核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 护士长反馈,并指导科室进行整改,科主任、护士长在质量考核记录单上填写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院感科根据科室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直至整改合格。对多次检查屡教不改者,按医院的处罚规定进行处罚,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在院感监控信息上通报批评,引起全院的重视。
由于管理规范,采取的措施科学、有效,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所以,在医疗废物管理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医院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
篇2
【关键词】 结核病;影响因素;传播;预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95-02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并且具有四季均可发病、潜伏期较长的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结核病在当前全球所有传染病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同时由于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使得人体肺部、脑膜、腹膜、骨骼、肾脏等部位引起继发性感染的特点,进一步增加了结核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对结核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等进行探讨,现具体报道如下。
1 结核病传播的影响因素
1.1 传染源因素 在当前,我国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数未被发现,这从侧面上说明了结核病的传染源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近年来,结核病传染源的数量更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传染性患者的发现率仅在29.1%左右[1]。
1.2 疾病本身因素 结核病本身传染性强的特征,是当前结核病广泛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结核病主要是经空气进行传播,因此,距离传染源越近受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若患者未及时发现,很容易导致其身边的人受到传染。有资料表明,1个结核病传染性患者大约可传染10到15个健康人不等,并导致受感染人群中有超过10%的人发病[2],可见结核病的传染性极强,这也给预防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1.3 治疗及用药因素 由于结核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一般在6个月左右,患者无法长期与医生共同配合,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同时,由于不合理用药或是未正确按照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很容易使得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而耐药性强的结核杆菌在呼吸道中传播,则会使得新感染的人群成为耐药患者,进一步增加了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难度。
1.4 经济因素 据有关资料表明,结核病的发生率还与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有着紧密联系。一般认为,相对贫困的地区,其结核病的传播也越明显。根据2011年我国某市结核病传播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西部地区的疫情相对于东部的107倍,而农村整整高出城市将近1倍,并且在城市结核病感染人群中,有80%以上属于农村与外来人口[3]。
2 结核病传播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对传染源的隔离与治疗 ①一般来说,当结核病患者获悉自己受到感染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等心理。为此,在控制传染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予以患者更多的关注、关怀及鼓励,尽可能为其创造出良好的治疗与生活环境,并通过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来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他们治愈的信心。②结核病患者一般需要服药长达6个月以上,为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需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对患者用药进行督促,并确保遵医嘱服药,坚持治疗,以免治疗不彻底导致疾病得不到治愈,甚至产生耐药菌株的增加。③对于活动性患者,应尽可能安排在医院隔离区进行治疗及护理;对于未能住院接受治疗的,应该告知结防机构,由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到患者住所进行现场指导,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的家庭消毒隔离方法,提高家庭隔离及治疗传染源的能力,同时,结防机构还应该定期对患者所在处的消毒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测,并经医学监测,确诊不存在传染后方可取消隔离。④对于结核病患者所使用的医疗废物(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等),需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清理,并采用双层黄色塑料袋装好,层层封扎后送往指定地点焚烧。
2.2 预治潜在性感染 ①一般来说,潜在性感染主要是指在感染结核杆菌通过呼吸道传入机体中时,一般机体会预先通过防御反应来对其进行抑制,从而使得这些感染杆菌处于潜伏期中。这种情况虽然在短时间或较长时间内不会给机体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但一旦发生、发展,则很容易病变为结核病,导致新传染源出现。为此,加强对潜在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②在诊断过程中,排除活动性患者,若发现普通人群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时,提示皮肤硬结直径≥10mm者,或是高危人群提示皮肤硬结直径≥5mm者,应确诊为潜在性感染患者,并予以及时隔离治疗。③采用人工免疫法进行卡介苗接种,以提高人们预防结核病感染的能力。不过由于卡介苗接种后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方能够发挥免疫效应的作用,时间相对较长,若此时患者感染结核病,则会使得接种无效;并且,一般经卡介苗接种后,免疫效应大概只能够维持5-10年[4],医院应该详细、如实告知人们,并通过正确接种和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预防结核病的能力。
2.3 监控传播途径 为预防结核病传播,医院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并结合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同时还可通过对医务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及临床防治的培训,进一步起到预警效果。
2.4 加强健康宣讲 定期组织结核病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及讲座,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以及借助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教育人们不随地吐痰、咳嗽,饭前便后洗手等,协助人们呢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对于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应叮嘱人们尽量少去,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做好定期消毒工作等,同时,医院还需要认真做好常规检查项目,并通过科学应用X线、痰涂片等为人们进行诊断,以便于实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隔离治疗等。
3 体 会
结核病作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危害都比较大。我们在预防结核病传播过程中,应该认真做好隔离及治疗传染源、预治潜在性感染、加强监测传染途径及落实健康宣讲等工作,这对于提高结核病传播的预防能力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王顺玉,祝建华.浅谈结核病的预防[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54.
[2] 屠德华.结核病预防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08,21(1):25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