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谈点体会.

一、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因素

1.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板书,让学生做好记录,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给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学科有许多难懂的知识,有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理解粗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2.情境教学观念不明确与案例选择不当.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有些教师开始认同情境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对情境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情境教学的意图.情境教学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繁杂的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易,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选取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小故事导入其中,因为初中生往往对于故事都充满好奇心.情境教学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基础划定一个适合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生活化,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烦躁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的玩乐设施跷跷板切入.对于这一设施,学生都很熟悉.同时,学生都很惊讶,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设施包含了杠杆原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生活实例的同时,教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运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策略

案例分析,就是对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讲述.对于案例的有效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教学课标规定的范畴之内细心筛选,从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从而有利于案例的筛选.案例展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并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找到相关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苏科版物理教材是江苏地区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教材。它与传统教材有很大不同:传统物理教材一般运用的是逻辑结构的框架,并不符合探究性的科学研究思想。苏科版物理教材规避了这些缺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教材本身的设计思路,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真正有益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科学的、符合规律的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非起的灌输知识的作用,而是作为引导者,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效总结问题。以下笔者实现将会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科学教育法的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现途径。

一、习题篇――举一反三

习题教学是中学教学中最常用却也最重要的方式。在中学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必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熟能生巧自古以来就是真理,通过做题重复所学知识,能使学生有效巩固所学概念,深入理解和应用规律,熟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学而不思则罔”,光做题而不知变通及举一反三,却也是极为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课本习题或相关例题,灵活运用变换题型、增减条件等方法改造原题,拓宽学生的思维。

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6cm,位于主光轴上的一个点光源S距透镜21cm,求像点位置。教师在看到这道简单的光学题时,可故意“为难”一下学生,提问:

如果我们用黑纸将透镜遮去一半,点光源所成的像将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样的变换,有利于学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加深其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提高其思维的灵活度。

二、史实篇――追本溯源

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实际上,课本上出现的理论往往来自于著名物理学家对先辈们得出结论的再完善或重构。为了准确理解概念,教师可以借助了解相关史料,让学生利用想象、灵感等“非逻辑”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的历程,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笔者认为,理性的“逻辑方法”与感性的“非逻辑方法”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

例:牛顿第一定律便是在伽利略与笛卡尔等前辈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得出的。

三、实验篇――事实求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也是对理论的实践。而真理,往往都是经得住实践考验的理论。因此,学会应用实验这种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理解知识。物理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常常运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方法。此种模式对学生物理学习极具借鉴意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此研究方法渗透到具体实战中。

例:在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生活中光反射现象的实例,引入课堂。然后,教师可在此提问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要了解哪些光反射的知识。接着,让学生提出假设,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如:

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平面镜、纸板、激光手电筒等相关实验器材。

做实验时,可运用以下步骤:

(1)将平面镜固定于桌上,将纸板竖放在平面镜上,将两块纸板的重叠处作为法线;

(2)将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沿纸板左面或右面照射到平面镜上;入射点要在法线处;

(3)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然后进行分工合作探究。最后教师提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相关课本概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进行总结。

四、概念规律篇――深入推理

物理虽然是理科,但依旧有许多概念和规律需要记忆。合格的物理教师会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教师在讲述某个概念时,可以适当让学生了解引进此概念的原因,定义此概念的缘由;在讲述规律时,要让学生知道此规律针对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历史上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而这个规律又应当怎样去表述等等内容。当然,不管研究哪条规律,剖析典型教案都是必要的过程。

五、复习篇――思维整合

新课结束后,教师应为学生安排复习计划。复习,并非单调重复讲解原来所学的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梳理个部分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可以运用归纳法、类比法或者等效替代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内容,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

例:电阻定义式R=U/I,决定式R=pL/S。定义式以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来定义电阻,决定式则反映出材料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因素。在物理课本上这样的公式有很多,教师应帮助学生用归纳法等方法整理出相关线索,熟练掌握同类知识。

六、结语

马克思说,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所以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此理论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则预示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真正优秀的教育,传播的并非是某个领域的知识,而是研究此领域的科学方法,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务必注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思维及研究方法,并培养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滕宏俊.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J].技术物理教学.2013年03月.

篇3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因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物理学科在中学阶段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有系统的理论、精确的计算,又有生动的实验,而且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也联系紧密,应用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多样性。

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对物理学习也有不可乎视的影响。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有着更强的动机,为自己,也为了不辜负众人的期望。另外,一些消极因素,对物理学习动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所以,研究探讨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动机,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对于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本方案旨在以已有的学习动机理论为指导,积极地研究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发展规律及培养物理学习动机的方法,为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水平,促进物理教学和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提供实践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学习动机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往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刘晓明等,1991);教学中不同的目标结构会导致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郭德俊等,1994)。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学习动机进行了探讨,且着重研究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对于物理学习动机的研究,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滞后于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表现在或未能及时吸收已有的一般学习动机理论,偏于经验性的调查分析;或照搬一些学习动机理论,未能反映物理学习的特点;对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研究也较笼统。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改善学生的内部动机系统,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理论价值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动机的作用可表现为确定方向,提供动力,控制进程,促进成功等几个方面。我们教育者应该重视和遵循动机作用的规律,通过本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动机理论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上的应用,力求使学习者保持适度的动机强度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目标

1.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内容。

遵循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系统性原则,通过开设激发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及上好每一节课,探索出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如何激发的方式,初步形成一套适合的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逐步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

3.根据影响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甚多,重要的是研究哪些因素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依据这些因素进行改进我们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深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形成原因,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等。

3.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习动机理论,制定出物理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同一课题的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向指导。

2.调查研究法: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再参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及有关专家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把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分为6种基本类型。每个类型均包括若干项调查项目,制成调查表。

3.实验研究法:从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假设出发,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成功地操作相关条件,科学地观察,开展研究实验,检验理论设想,丰富研究形式。

4.行动研究法: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行动结果是检测课题绩效的主要途径。

七、研究措施

1.调查现状

首先确定调查的对象为农村初中初二、初三学生。其次,按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下发调查表、座谈、专访、测试等,采用切实有效的调控措施,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再次,清点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教学科研要求。

最后,对材料进行分析,了解成因,对策建议切实可行。

2.实施实践

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学习动机理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督促、激励等方式促进学习动机创建。研究课堂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开放、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为课堂教学找到好的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在准备阶段中,应精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查阅有关文献、作一定的调查研究、进行调查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开展好日常教学活动,积累研究资料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典型案例等。

3.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全面总结、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利用研究中获得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教育的规律。形成总结报告。

九、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主要观点:把强化看成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认为有效地使用各类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外来动机。

2.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观点:将需要区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7种,前4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3个层次为高级需要。该理论认为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3.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阿特金森。主要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训练来培养。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

4.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海德、罗特、维纳。主要观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学生会对学业成就进行归因,归因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不一样,通过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代表人物塞利格曼。主要观点: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连续失败的体验会使人产生无力感,要注意消除学校的“不可控状况”和学生的“结果不可控”认知。

6.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采取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成就目标理论

主要观点: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一、巧用探究学习法,激发学习热情

素质教育需要学习主体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将实际课堂教育的主动权交付给学生,学生开始去探究和归纳,由此实现物理知识的积累、物理规律的认知、物理知识的应用,这样的主动学习格局会使得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这些将驱动实际的学习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和进步[2]。由此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开端,对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有着相对清晰的认知。例如,在沪科版物理“电路设计”相关知识点学习的时候,教师为了确保实际教育教学交互性的提升,可在实际课堂中融入探究学习法,要求学生以分小组的方式来开展活动,由此激发学生对于电路设计知识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观察自己家中家居灯的特点,思考实际的灯具是如何工作的,灯具的电路设计应该如何去保证其功能性,在此基础上收集和整理相关电路材料,采取对应的措施实现电路电板的优化设计,绘画出对应的电路设计方案,并且依靠小组成员完成实际电路施工工作。在这样的物理教学案例中,首先是生活经验的激发,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平时生活中灯与电路的运行机制,继而援引自己学习到的电路知识去想象实际电路设计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由各个组员协同参与,运用对应的电路材料实现对应电路施工,模拟实际灯的电路设计环境,由此确保实际电路设计制作的知识点得到完全的巩固。在上述的案例中,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探究性,学生在这样的知识探究环境中,实现了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完成了物理知识思维的培养任务,自然而然地进入物理学习的深刻状态。可以说这也是实现初中物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实现路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懂得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渗透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这样可以增强知识与思维之间的交互,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

二、开设趣味小实验,增强知识认知

在实际初中教育教学环节,如果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由此营造更加有趣味的情境,这将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就可以为实际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创设良好的基础[3]。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还可以开设趣味小实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由此使得实际的物理教学朝着提升学生素养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学习沪科版八年级“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如下的趣味小实验,以增强学生对于天平运行原理的认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两个废旧牙膏壳,在课堂上分别称两个废旧牙膏壳的质量,做好对应的记录,接着要求学生使用剪刀将自己手中的废旧牙膏壳剪掉,剪成小碎片,分别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纸张上,接着,要求学生分别将左边和右边的碎片放到天平上称。在称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想一想剪掉后的牙膏壳再次放在天平上,此时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吗?请使用实验验证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猜想。接着学生们分别按照对应的要求来操作,并且记录对应的结果,实现两次结果的比较,看看是否存在差异,并且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趣味小实验中,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对应的天平称物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实际使用技巧,这样也就实现了学生实践操作素质的提升。很明显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是初中物理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同时,实际趣味小实验的设定,必须要保证实际内容与课程之间的吻合,并且懂得挖掘实际知识点的乐趣所在,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并且在小实验中去验证,这样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而这些将驱动着实际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三、立足信息化技术,塑造学习格局

素质教育格局中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需要创设对应理想的学习情境,而这样的情境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手段来进行,由此使得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对应的物理知识,掌握对应的物理技能,引导初中物理教学格局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4]。也就是说,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工具,可以使得素质教育有着更加良好的外在环境,这对于塑造良好学习格局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以沪科版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学习为例,相关专业概念的理解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总有部分学生难以有效理解实际内涵,继而影响实际专业知识的应用。也就是说,本次课程的难点在于密度概念的理解。在这样的课程改造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如下的方式来优化调整。其一,要求各个小组分别确定10毫升水的质量和体积,20毫升水的质量和体积,30毫升水的质量和体积,40毫升水的质量和体积,50毫升水的质量和体积,使用电脑和投影工具,展示各个小组最终得出的结果;其二,使用Excel软件展现各个小组得出的结果,要求学生对于实际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思考水的体积和水的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此时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也就是说体积增加,质量也增加了,两者之间的比值是一定的,由此得出对应密度的概念。依靠这样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快地找到实际数据中的规律,实际的密度概念也就因此得到了总结和归纳,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跟随着计算机工具去进行思考,为什么实际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为什么两者之间的比重是一样的?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观察,还有其他方面的效能:更加快捷营造良好的分析格局,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知识的理解中去。

篇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21世纪是人才综合素质竞争的世纪,现代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灌输状态,教师在教学上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扮演着传授者角色,不自觉地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鉴于此种现象,探究式教学成为我国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初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所谓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探究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通过独立而解决的一切活动,不仅包括能够解决的问题的活动,而且还包括人的深思熟虑的探索。狭义是指科学探究,即科学家以自然界为资料,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而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及合作谈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生活的周围世界为参照,最终让学生自由表达、探究及讨论,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重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每一部分又包括若干要素。当然,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探究,可挑选几个重要的步骤。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改变原有“满堂灌”及“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将学生放在探究性、合作性及体验性的框架下进行活动,能够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可使广大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及发现的快乐,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激发社会的精神力量,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及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及发展。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特点及原则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应有突显性及统整性。所谓的突显性是指有目的及重点地将某一种教学要素突显出来,进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统整性是指教学设计应从整体出发,对教学内容、目标及过程进行周密的安排,并紧紧围绕该目标进行特定服务。其次,应有操作性及易控性。在进行探究设计时应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采用一定的变式,对变量进行控制,进而使其成为具有操作程序的价值,利于学生将探究活动进行到底;此外,教师应有充足的时间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检查及计划,对存在的各个因素进行预演,尤其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最后,应具有开放性及创造性。所谓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设计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探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而创造性则是指教学设计应与众不同,在充分评估学生能力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同时也需要借助仪器及实验材料,对其进行改造,进而实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首先,坚持系统性及民主性原则。所谓系统性是指教学探究活动应以教师、学生及材料为基础,对这些因素进行整体安排,注重每一个因素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适应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民主性则是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形成和谐及宽松的氛围,注重学生的意见及尊重学生情感,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探索,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冲破常规思维。其次,坚持过程性及问题性原则。所谓过程性是指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做”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评价的能力。而问题性则是指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自身,而且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及利用方式等,通过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相互解疑,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过程。最后,坚持主体性及发展性原则。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求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确保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为其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而发展性则是指给学生留足思考及探究的时空间,并对其进行拓展及延伸,营造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为“猜想―反驳”模式、“假说―演绎”模式、“问题―归纳”模式。下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猜想――反驳”模式

“猜想―反驳”模式是指先提出问题,对其进行设置猜想,然后对其提出反驳,最后进行立论。实施该探究模式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进行自主探究,从中引发不同的猜想。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当小球被踢出去后,为什么越滚越慢呢?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当小球离脚之后,也就不再受到脚施加给它的压力,所以速度也就越来越慢,直到静止为止。然后教师对其进行反驳:如果采取同样的力将同一个球踢出去,在水泥地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并滚得越来越远,但在草地上滚的距离就比较近,由此表明摩擦面越光滑球滚的距离也就越大,与摩擦面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存在这个摩擦,那球就不会停下来,一直进行运动。由此表明:球滚动的越来越慢,且在不同条件下滚动的距离不一样,是受到摩擦阻力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本次探究活动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假说――演绎”模式

“假说―演绎”模式是指首先发现问题,搜集事实,然后设置假说,对其进行论证,最后归纳总结。演绎探究与其他探究模式有所不同,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与归纳探究完全相反,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概念或原理总先于经验。采用演绎探究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尤其对较难的教学内容,采用演绎探究的效果往往较好。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灯泡的亮度与什么因素相关。首先,教师提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并决定灯泡的亮度?要求学生在课下对其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如在220V的额定电压条件下,分别选取一只额定功率为15W的灯泡,另一只功率为100W的灯泡;在并联的情况下,100W的灯泡较亮,15W的灯泡亮度较暗;但在串联电路中,15W的灯泡较亮,100W的灯泡较暗。此外,家庭电路中,不同的发光体其亮度也不同。然后设置假说“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大小可能影响和决定了灯泡的亮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再对假设结果进行推论,“在家庭电路中,照明设备实际功率越大,其亮度就越高,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就越大即额定功率大。”对此推论则可进行相关论证,可要求学生对家庭设备及照明进行调查,并搜集相关证据及资料,辅以证据。最后,对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了灯泡的亮度。”

(三)“问题――归纳”模式

所谓的归纳探究是指从特殊或个别出发,通过探究进而得出的一般结论及对其进行的相关探究。在进行归纳探究时,学生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观察资料,并对其进行实验观察,经过分析最终归纳出结论。其基本步骤为事实讨论――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采用归纳式探究有助于学生积极动脑,在积极动手的基础之上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类、观察、推理及总结能力。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物质吸热和放热的过程,学习“比热容”。首先,教师可摆出事实依据“海边的沙滩在夏日的中午温度极高,而此时的海水是凉的;晚上时,沙滩很凉,海水温度升高”。引导学生结合事实,进行大胆的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难道是水或者沙子的物质属性所决定的吗?根据这个猜想,设计相关试验。可这样设计实验:将一杯水与一杯沙子同时放在一个电炉上进行加热,确保两杯物体的质量及加热时间均相同,然后不断对沙子进行搅拌,再观察哪种物质的温度升高较快,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记录。再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同一加热条件和同样的加热时间下,沙子和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但升高的温度不一样,这就说明这两种物质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最后,归纳出规律,得到结论如下:“质量相同的物质在同一条件下,若吸热的本质及散热的情况不同,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被概念化为物质的比热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空间,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进行物理学科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理设计物理实验,尽量简化探究式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典型案例,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

[参 考 文 献]

[1]谈宏恩.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J].试题与研究,2011(17).

[2]化军.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实施好探究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2(8).

[3]张艳华.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J].考试周刊,2010(15).

篇6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需要教师将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生活和情感经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需要教学案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高效互动,共同解决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分析

1.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做出了全新的探索,新的课程标准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将学习者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更好的拉近学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将自己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学生今后科学素养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生活化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物理教材中的知识本身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将物理学科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同时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的生活化将学生带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心情十分愉悦,充满活力的生活情境能够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对存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能够积极的探索,从而更好推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使得学习物理不再成为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分析

1.课堂教学引入实现生活化

初中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课间经常出现打闹现象,这往往会对下一节课程产生影响,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前引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课间活动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推动整个教学有序的进行。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并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解决新问题,达到从生活中走进物理课堂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光?O折射》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一个鱼缸和一条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鱼,并提出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使用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道具进行物理教学,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2.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生活化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满乐趣和激情,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生活化教学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和规律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到新知识、新概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例如在进行《气化和液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烧开水,冬天哈气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到为什么水开之后会出现白色水雾,冬季寒冷我们呼出的气体为什么也是白色的,夏季为什么看不到,通过学生思考,再结合教材内容,将气化和液化的概念引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生活场景,并产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冲动和欲望,最终实现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3.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课后作业是初中学生巩固知识,消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学习物理知识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中物理虽然是基础性学科,但是同样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后作业的作用作用。通过课后作业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巩固所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完《质量》这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家长不协助的前提下,测量鸡蛋、苹果、课本和自己体重等作业内容,并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篇7

【关键词】转变思想;改进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标

【Abstract】Beeducationhighschoolteacherofthefrontlineofwehowshouldorientationthistimereform?InIwalkupnewlythistimeoflessonobjectusenewlessonobjectprinciple,rightnesseverdriveoneselfseeasexperienceofstandpointandwayofdoingcarriedontore-examine,tooneselfofteachingthoughtandthebehaviorcarriedontointrospect,teachershouldfrom"withteachsettlelearn"to"withlearnsettleteach"change;From"theinductionofthevalueready-madeconclusion"to"valuelearningprocessofexperience"change.Studentalsofrom"withthepassivestudy"to"independencestudy"change;From"acceptthecontainerofknowledge"to"obtaintheintelligenceofknowledge"change.Intheclassroomeffortcarrythroughanewlessonmarkthought,extensiveopentheexhibition"investigationtypeteaching"

【Keywords】Changethought;Improvementteachingway;Orientation;Newlessonmark

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国家进行了课程的大调整,这一次新课标改革规模之大,是我国恢复高考后从未有过的,新课标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最前线的中学教师的我们应当怎样适应这次改革呢?在我走近新课标的这段时间里,我的体验很多,感触也颇多。我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自己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我想就《物理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谈谈我的体会和看法以供广大同行商榷。

1.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要真正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由“重视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学生也由“以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向“获取知识的智慧者”转变。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且“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是我所在学校一贯所坚持的办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我认为:

首先,教师在学法上要扮演指导者。比如我校高一的新生往往感到物理很“难学”,其实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知道了症结所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在高一教学工作中从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加强直观教学和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这三个方面多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当扮演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中的合作者与助手。

2.改进物理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当今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习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终生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又借鉴参考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教学方式上我做了如下尝试——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与主体。实践和理论证明,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探究式教学按照参与的主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2.1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探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探究就是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形式的探究适合于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物理规律教学中。例如万有引力、光的本性等课例的教学。

2.2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探究。这是一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重,师生协作相互配合的探究形式。它适用于自主探究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指导下有能力完成的探究。例如滑动摩擦力、伏安特性等课例中可以使用。

2.3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对于现象简单,知识难度低、涉及探究过程较少的课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教学活动。

篇8

一、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成因

探究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成因,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优化物理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认知狭隘,求知热情消退

高中阶段正值人生求知的最佳时期.然而,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高中生对于读书求知存在狭隘地认识,以纯粹的高考、名校等功利思想来对待学业,对物理学习的求知热情消退,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相应消减.在《重力势能》的学习中,教师引导认真观察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大多数同学对“下坡容易爬坡难”的生活现象深有体会,却懒于思考其背后的物理规律:爬坡时要克服地球引力向上做功,下坡则是由地球引力对人做功.教师进一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某同学沿两条不同的路径从山的H1点跑到山的H2点,重力做的功为多少?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公式:WG=mgH1-mgH2,得出准确的结果.然而,极少学生对于这一问题及结果缺乏深入探究的热情:假如H1点到H2点不是两条路径,而是N条路径,其重力做功会不会有所不同.经过探究,N条路径的重力做功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进而提高对物理学科的求知热情.

2.方法错误,学科自信丧失

高中物理强调对概念的理解与规律的运用,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把握,其方法尤为重要.一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够成功,其根源在于学习方法的灵活性不足,单纯依靠拼时间,刷考题,以题海战术来应对高中物理学习,而不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总结与归纳.久而久之,物理学习效率不够,学科自信丧失.学习《力》,讲述力的基本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学习《直线运动》,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引入运动学的参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并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平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这些章节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 因此,高中生要想消除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就要熟知概念,理解规律,熟练方法,进而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物理知识体系,从微观角度能够正确运用规律解答物理难题,提升学习地自信.

3.难度加深,探究乐趣减少

喜欢挑战物理难题,从中感受探究乐趣的总是少数的优秀学生,大多数高中生则愿意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内,进行相对简单的学习,自己已经学会的不厌其烦地再学,而没有学会的则不敢深入探究,即学习物理中不突破固有的“心理舒适区”,感受挑战失败后的挫折.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理解与运用存在问题,不少人会根据“即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一守恒条件,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等于g,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物体的加速度大于或小于g,则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体的加速度等于、大于或小于g,是不是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随着物理学习难度的加深,知识的系统性增强,不少学生容易不假思索而简单地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思路善加引导,使其感受探究乐趣.

4.交流减少,课堂效率降低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同学间,师生间,家庭成员间,相互的情感交流少,正常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精力远远不够,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难免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长此以往,固有的交流问题成为困扰学习的严重障碍,学习压力得不到缓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钩码,使其上下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超重与失重?它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使思路层层深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考状态,以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二、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成因的启示

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学要有所调整,将学生的心理要素作为教学的研究对象,加以重视,对学生的厌学情绪防患于未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探究乐趣;引导学生走出个人小圈子,积极融入集体交往中.

1.物理教学应注重学生心理因素的研究

针对高中生的厌学情绪,物理教学研究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做到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心理的影响,使其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消除固有的狭隘认知与功利心理,增强求知热情.

2.将合作探究学习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既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交往形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体会到了求知的成功,又获得了人际交往的认可.

3.高中生的情感障碍严重影响学科教学

学业的繁重,高考的压力,使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重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的疏导,使其形成一种健康、自然、轻松的成长心态,来面对学习中的问题与难题,丰富交往形式,人际交往中学会寻求家长、老师、同学的援助,以消除其情感障碍对学科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高中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

从教师与教学的角度,加强对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主要从情感激励、方法点拨、兴趣激发、课堂优化方面,使其积极面对问题,提升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感受探究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1.情感激励,使其积极面对学习

不少学生对物理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加强情感激励,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面对物理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对《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进行专题归纳时,不妨引入高考题目来激励学生:(2014年全国卷Ⅱ卷)取水平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一物块从某一高度水平抛出,在抛出点其动能与重力势能恰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该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而有些学生面对问题难以形成思维突破,教师引导其建立平抛运动模型,通过模型求出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教师顺势点评该同学能够灵活运用模型,将高考难题正确解答出来.这样,基础程度较弱的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情感激励,消除对物理的畏难心理,开始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寻求提高的方法.

2.方法点拨,使其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由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后者的难度较大,也更精确.以摩擦力的学习为例,初中物理仅仅是粗浅地涉及增大与减少摩擦的方法,而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状态的相关性.理解难度的加大,知识难度的加深,必然要求学法的精准.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在问题中突出物理思想的渗透,使其深入领会问题背后的知识考查,贯通教材与考试,做到应对自如.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k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现在用力缓慢拉A直到B刚好离开地面,求这一过程A上升的高度.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到:考查的属于含有弹簧的临界平衡问题.正确理解考查知识点的所在,然后分析两个状态弹簧的状态和弹力,再由几何关系研究A上升距离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这样,在教师的方法点拨下,学生思考起来,游刃有余,做起题来,得心应手,自然提高了学习信心.

3.兴趣激发,使其感受探究乐趣

物理是典型的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探究乐趣无穷.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对物理的探究不仅仅是聪明学生的专利.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演示实验、物理小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直观、形象、鲜明的物理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探究的乐趣,如对抛体运动规律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平抛和斜抛运动的规律,加以试验演示,进而以演示实验带动对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深入探究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此外,教师应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学习紧密相连,如以杂技表演来探究物理学的受力分析.这样,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学生将会从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功.

篇9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49-02

在过去许多年中,“应试教育”迫使教师注重培养优秀生,设法提高中等生,而忽视学困生,甚至放弃学困生。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广大教师应当更新观念,重视学困生、爱护学困生、研究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体现教育的魅力。下面本人将尝试就初中物理学习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作初步的探讨。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八年级是物理课程学习的起始年级,虽然同一“起跑线”起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一班级同一教师任教的学生物理学习成绩仍然出现了分化,有些学生明显表现为学习物理的困难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情形:

1、学习物理的方法不当

这类学生他们通常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反应快,思维敏捷,但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自由散慢,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常表现为:

(1)仅满足于课堂的理解:上课时听明白了就算,课后不复习,不愿完成相应的作业或练习。

(2)学习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随意性强。

(3)不会科学利用时间: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

(4)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在做题时死搬硬套,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

(5)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中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

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6)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听课:有的学生上课前不预习,对上课内容完全陌生,无法带着疑问去学;听课时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只让自己的记忆与教师的讲述保持同步,而不让自己的思路与教师保持同步;课后不及时复习,听完课就万事大吉。

(7)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8)不善于科学用脑:学习时不注意劳逸结合,不善于转移大脑兴奋中心,使大脑终日昏昏沉沉,疲于应付,学习兴趣减弱。

2、学习物理的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物理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地应付。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探究学习方法的兴趣,成为学困生。

3、意志薄弱

学习物理学,尤其是要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物理学,是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的。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

4、被动偏科或有意偏科

有的学生因为缺乏某门学科的基础,致使学习物理有困难,干脆不学;或者对物理课的老师不满,把情感转移到物理老师身上,结果物理学习成绩低下,这是被动偏科。有的学生认为物理学科没有用,不如不学,结果也是物理学习成绩低下,这是有意偏科。

二、对学困生的对策

针对不同的学困生,选择适应的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是转化学困生的首要条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先得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例如,通过与其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学生本人的闲谈等,大致了解其家庭文化背景;通过课堂的教学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通过提问、做纸笔测试等,了解学生适合何种教学方式、适应何种层次的教学等,这样,便可有针对性地对其中的学困生进行因材施教。

1、学习物理方法不当的对策

笔者认为,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教会他们学习。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但也是学生应该逐渐形成的能力。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成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成分。法国数学家笛卡儿说过:“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学法指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化解其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示范,展示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因此,学习方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性,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

①教师的教应做到规范、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

②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案例】:笔者在上《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一节课时,指导学生分几部进行学习:①提出问题: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么电阻可用什么方法测量呢?⑴教师启发,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⑵学生达到能说出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只要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它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②绘电路图:根据实验原理,不看书,试着绘制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电路图,绘制完后再与教师的对照,纠正错误;③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验材料,并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数据的表格;④实施实验,实事求是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分析结论。

(2)回顾小结,归纳学习方法:

当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在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习方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节课,当学生记录了多组数据,并得出结论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刚才这节课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每一步是怎样做的?从数据来看能找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悟到的学习方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3)自学实践,运用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习方法,把学习方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

【案例】:笔者在教《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时,就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运用理解和归纳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一节。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在黑板出示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意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还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学困生要特别进行指点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习方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

(4)检查效果,巩固学习方法

通过检查,可以纠正不足,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习方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兴趣。所以在学生自学后,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善于用“不同”有效地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评议、争论和互相启发。

2、学习物理的动机缺乏的对策

这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欠帐”太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动机推动力。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通路阻断,知识链缺失严重,没有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偶有学习愿望,却又无路可走。对这类学生,笔者一般会用体谅和温暖的爱心帮助他们补课,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打通了学习道路,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架起了一座知识的大桥。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才能奏效。

3、意志薄弱的对策

对意志薄弱的学困生,笔者一般会与其家长沟通,一同对他们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在课堂和平时多关注,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

4、对被动偏科或有意偏科的对策

在被动偏科的学困生之中,如果是属于因为缺乏某门学科的基础而学有困难的,笔者一般用迂回而自然的方法引导他们产生兴趣,纠正偏科行为;如果是因为对任课老师不满而偏科的,只能是教师自身主动、积极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以情动人,交流思想,融洽情感。在此基础上填补知识欠缺。

对有意偏科的学困生应首先解决认识问题。笔者一般会以自身实践和社会上真实的事例,对其开导,说服教育。借该生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之花”接本学科“兴趣之木”,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实际作业或活动内容,使他们从中体会到缺乏本门学科的知识很难全面发展,实际体会学习本门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兴趣的迁移。

篇10

1借助于“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和求知欲 

“探究性”实验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尝试和探究,从而发现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实验的基础是教师首先要深入地了解“探究性”实验中所蕴含的知识和物理规律,难点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和物理规律充分地体现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并合理设计和组织知识的展现方式并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如果“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太过简单或者直白,就会导致物理问题、物理假说以及最后得出物理定理的过程显得形式化,从而无法完整地展现出物理知识和定理的构建过程.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应通过创设物理问题的情景来提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布置合适的任务和作业,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分析和发现,尽量减少直接和详细的提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能够更加深入地扎根到脑海中,并有利于借助以往的知识结构来构建新的知识,在实行的过程中,初中的物理课本以及课本中蕴含的实验案例是非常好的教学案例和方法,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作在一线的物理教师也可以结合平时的实验设计来进行创新,并努力将教学实践营造成一种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实现新课标对初中物理的要求. 

例如,在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可以大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尤其是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容易错误地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就越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要改变什么条件,观察什么现象,测量哪些数据,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必须先要确定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将平面镜换成玻璃板,用两只等大的蜡烛A和B,将A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前面,将B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位置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录下A、B蜡烛的位置.改变A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去寻找像与物大小与位置关系.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在明确的探究目的指导下拟定实验方案,避免学生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兴趣 

初中生开始接触物理学科的时候,一方面会因为物理学科的实验性非常感兴趣,另一方面,接触新的课程也会面临新的困难.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验的探究性也远超过验证性,加之初中物理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定律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所以探究性实验本身的“探究性”和难度也应该把握一定的“度”,因此在“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物理情景、物理问题和物理分析的教学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注重实验开放性的程度,并让探究具有一定的弹性,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让按部就班以及教条主义束缚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第三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教学中,对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也要做到“适可而止”,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可以找一个大的矿泉水瓶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让学生用手按住矿泉水瓶的一端竖直向下按压,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到空瓶只要没有完全浸没在水中之前的时候,按压的压力是明显感觉到随着浸没水中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的,但是当空瓶完全浸没到水中再继续增加深度时手施加的压力却不再变化.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实验现象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之间形成关联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降低实验的难度.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之前有压力变化,而后来完全浸没到水中后则没有变化呢?”,很显然,学生一开始会将眼前的现象和瓶子浸在水中的深度联系起来,但是当瓶子全部浸没在水中后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力却不变,由此可见,不是深度影响浮力大小,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影响浮力大小,并最终得出结论.因此本次实验要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果和思维特点,能够靠着自己的能力发现知识,而不是被物理定律和知识造成一定的挫败感,获得探究知识的乐趣和满足. 

3注重适时安排、循序渐进、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