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时期;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工作;重要性
1.煤矿企业调度管理工作的特点
1.1 工作周期具有连续性
煤矿企业的生产工作都是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生产流水线都在日夜不断地进行。由于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实时需要对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及时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例如生产事故、伤亡事故等,要想高效地进行管理工作,就必须由相关的调度管理部门进行高强度的管理与监督,由于煤矿生产工作的连续性,就导致了生产调度管理工作同样具有连续性。所以煤矿企业的调度管理工作人员一般实行轮班制,保证在每一个时刻,都能够保证对煤矿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就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调度问题、生产矛盾问题、生产安全性问题进行高效分析与处理,调度管理工作的周期连续性,为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
1.2 信息综合性较强
在煤矿企业的调度管理工作中,调度工作人员需要对在煤矿生产进行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处理,这其中包括对生产设备问题信息的处理、生产人员管理信息的处理以及对生产计划的调度处理,对煤矿的所有生产相关活动进行指挥与调度,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处理与综合分析能力要强,在出现重大问题时,能够及时对状况进行处理,做出最快速、最合理的应急措施。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对安全技能的了解与掌握、对安全防护措施的合理应用以及对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例如,矿工在井下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管理调度人员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指挥,使其安全有序撤离事发现场,又如在进行生产工作前,要对场地的安全措施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且在进行生产后仍要进行实时监控,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运用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来对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合理评估,保证生产的安全性。
1.3 严格的时间性
在实际的煤矿生产调度工作中,对于煤矿企业中的各种问题和各类矛盾,调度工作者必须能够快速、及时的反应,并将具体情况上报给煤矿企业的高层领导。除此之外,调度工作者还必须将高层领导的指令信息以及生产计划按时传递给煤矿企业的基层工作者。煤矿企业一旦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调度人员就必须和时间赛跑,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切身利益都必须用一分一秒来计量。基于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调度工作者必须端正工作态度,本着负责、尽职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在事故来临时,才能做出有效、准确、及时的反应,进而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减少事故发展时长,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4 知识的综合性
煤炭生产调度要接受、处理、监控各类生产信息,这就要求每一个调度工作人员都必须掌握各类安全生产知识,也只有如此,才能在调度工作中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这种准确及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鉴于此,一名合格的调度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安全防范、安全策略、安全技能、安全知识,而且还要详细了解和熟悉国家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
2.分析新时期下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煤矿行业的发展中,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工作有着承上启下、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对应急事件进行紧急处理的功能。该工作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组织协调的重要性
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的工作中,组织协调是其主要的功能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矿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因此整个工作环节比较复杂,如果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没有相关制度对其进行组织协调,可能会影响整个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可能影响生产质量。组织协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对其生产工序进行实时的监督,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此提高煤矿生产的生产质量,保证生产过程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2]。为了更好地实现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中组织协调的作用,安全生产调度管理部门应该与煤矿生产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并制定科学有效的生产计划,对煤矿生产过程中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进行高效管理。
2.2 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统一性的重要性
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中,应该注重统一性的管理,团结人心,实现一体化管理。安全生产调度管理部门是上下级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让上级部门的管理人员虚心接纳下级部门人员的建议和要求,并且深入了解下级部门人员的工作状态,给予其真正的关怀,让下级部门的人员感受到上级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地将煤矿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真实的上报,使上级部门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保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煤矿生产中的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需要安全生产调度部门进行传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沟通的效率,还能提高解决安全问题的办事效率和煤矿生产的经济效益。
2.3 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中处理应急事件的重要性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紧急事件,此时需要安全生产调度管理部门及时作出应急对策,以保障煤矿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生产的进度。煤矿生产过程是一项比较危险的过程,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着一定的威胁,因此突出了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部门处理应急事件的重要性。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危急事件后,需要安全生产调度管理部门将安全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降低危险事件对工作人员的损害[3]。因此,安全生产调度管理部门中的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成为生产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监控调度指挥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有方便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等多种使用优点,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化生产工作的安全性,从而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峰,刘炳法.浅谈调度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J].山东煤炭科技,2012,(6).
篇2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射频识别、无线通信、传感器网络技术,连接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虚拟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实时感知环境信息,能够相互传递信息,达到数据的实时监测,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基于此,本文结合煤矿井下环境特性,采用物联网技术,研究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管理系统,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煤矿井下,物联网,数据挖掘,机电设备状态监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沟通的需求,物与物之间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物联网技术将大大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煤矿井下环境监测系统中,将大大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楼房、桥梁、矿井、工厂等地方放置各种传感器,传感器之间协同工作,数据传输利用有线的或者无线的方式,将实时采集的数据传送到监测端,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及监测端对这些物体的实时有效监控、跟踪、定位和识别等。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物联网应用集成度相当高的技术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实现事件物物之间的“安全、高效”的“管理、控制”,使得实时监控数以万计的终端成为可能,大大推动社会的发展。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矿井机电设备状态监测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在矿井下开采环境中,运行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井下机电设备状态指标,监控端实时显示监测到的基础信息,为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作业信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我国煤矿众多,开采环境恶劣,迫切需要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开发煤矿物联网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现煤矿井下各种环境参数监测、预警、井下工作人员的定位和跟踪等功能,利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高煤矿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煤矿发生事故后的救援效率,减少煤矿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保障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联网技术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起来的,被称为互联网技术革命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为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的向前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物联网连接世界上成万上亿的物体。物体之间能够进行相互“交流”,不必受到人为的操控。本质就是物联网采用了RFID、无线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完成事物间的通信、识别,但是物联网的概念还没有得到世界各界的统一。
物联网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物体的感知,感知信息的处理,信息的传输,为互联网添加对外界的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物体间交互功能。物联网用途十分广泛,应用前景广阔,将会给实现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根据功能划分,结构复杂的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类似物联网的眼睛、手和皮肤,识别物体,获取包括环境状态、物体属性等信息,是联系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纽带。感知层的组成包括各种硬件:RFID、GPS、条码扫描器等各种传感器。感知层的关键技术有无线通信技术、RFID技术等。网络层,物联网的网络层类似生物体的中枢神经,进行消息的控制与传输,负责接受感知层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传送到应用层。网络层以互联网为基础,包括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等。网络层的关键技术有网络传送和融合技术、IP承载技术等。应用层,物联网的应用层与目标需求结合,负责数据的显示、转换等,是物联网中的“实现者”,满足行业的各种需求。应用层分为两个子层,分别是:应用服务子层和支撑平台。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实现行业的具体应用,包括运输车辆、电力、环境监测等。后者提供包括数据处理在内的基础服务和各种接口服务,为资源的合理调度提供便利,实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数据存储、挖掘时物联网应用层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设计与创建需要遵循特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多样性、互联性、时空性、坚固性和安全性。其中,多样性原则指物联网传感节点类型不同,物联网体系结构也不同;互联性原则指物联网体系中各个目标对象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时空性原则指物联网体系结构的设计需要满足对时间、空间的需求;坚固性原则指体系结构的稳固性;安全性原则指体系结构能正常运行,可抵御各种攻击。按照设计原则,物联网的创建需经历以下步骤:识别物体,创建被识别物体联网系统,应用平台的搭建及应用服务系统的实现。
物联网技术备受国内外关注,是一项新的数据获取、处理技术,已经在电力、交通、医疗等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而煤矿井下地形十分复杂,煤矿开采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危险,进行矿井机电设备状态监测对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井下工作人员在开采区域工作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井上救援人员需及时了解井下员工的位置轨迹信息,帮助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鉴于此,研究并实现基于物联网的矿井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支撑,将监测到的多种环境状态参数、工作人员位置等信息,汇聚后实时传送到地面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处理,为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系统完成了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开发,实现了煤矿井下环境检测系统的数据实时采集、处理与传输、人员定位、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共享等功能,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由于时间原因,本论文还存在不足,有待完善和改进。
(1) 煤矿井下矿井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中的数据挖掘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算法运行效率,本文的数据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做得还不丰富,还处于试验阶段,需要进一步根据实验环境作出改进,实现煤矿井下开采区域环境参数的预测功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2) 本文开发的煤矿井下矿井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比如健全GIS、SMS短信功能;
(3)系统与实际煤矿井下生产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实际井下生产环境会更加复杂,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郑学召.矿井救援可视化指挥装置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张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能源政策研究.2010. 2. 28-31
[3]杨立刚.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安全.2008. 10. 5-7
[4]马力,郭辉.基丁-ZigBee协议的煤矿井下智能传感器.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8).66-68
[5]刘鹏,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煤矿安全环境监测中的研究与实现[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
作者简介:
余东校(1985年5月--),男,湖北省武昌县人,本科,平顶山市卫东区平媒天安十矿计算机中心, 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山机电
联系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平安大道十矿 邮编:467000
篇3
【关键词】 基建矿井、安全管理、对策。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的基础是管理。综观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尤其是基本建设矿井,在建设时期的安全管理往往抓得不紧或被忽视,造成管理松懈,思想上出现滑坡,管理出现漏洞、空档和缺环,给事故以可乘之机,给国家、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在人们一致认为煤矿这个职工劳动强度高、从业危险性高、事故发生率高的“三高行业”里,安全自然就成了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因此,如何加强基建矿井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深入调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矿井基本建设期间的一些特点
1、建设工程环节多。由于煤矿生产属高危行业的特殊性,矿井建设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安全设施与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另外,环保部门也要求环保设施与项目建设项目也必须做到“三同时”,这些都要求建设单位在主体工程施工的同时,配套设施必须与其同步施工。单位工程开工的越多,参与施工的环节就越多。例如地面工业广场建设,有地面建筑物的建设,也有防洪工程建设,也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工程建设速度快。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施工过程中狠抓劳动组织管理,发挥每个人的劳动潜能,尽可能的避免窝工的现象发生,同时,井下工程建设运营成本较高,迫使施工单位加快了施工进度。
3、施工队伍多。由于矿井建设的环节多,所以就要求“术业有专攻”的队伍进行专业的施工,例如有装设管路的、有安设支架等,这就导致在同一个时间段,施工队伍多,人员多。
二、基建矿山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1)建设单位
矿井基建期间往往重视支持性文件的办理和矿井如何能够顺利竣工验收,出台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相对较少,或滞后于现场施工,不能有效地对现场进行安全监管。
2)基建队伍
基建队伍中,由于安全管理体制尚需完善,部份单位施工人员不按规定使用安全保护用品,或者使用的保护用品质量低劣,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井下作业人员不按规范佩戴“三戴”问题突出。
2、安全意识薄弱
1)建设单位
有些单位领导对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法规认识不足,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的关系,在进度、质量、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往往是安全让步,没有把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2)基建队伍
基建施工队伍中,有的施工单位对新进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不及时,未严格要求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技术知识较差,安全操作技能肤浅,在施工中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隐患。
基建施工队伍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知识薄弱,对矿山相关安全规范、标准不熟悉,对安全操作规程掌握不够,在安全检查时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隐患。
3、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建设方与承包方之间采用签订工程建设施工合同和安全管理协议的模式,明确各自的职责、责任和义务,但是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对如何全面履行各自的职责落实不到位。
三、对基建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1、完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建立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施工单位统一纳入建设单位管理,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施工特点,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具体的管控、考核及奖惩办法,并督促施工单位制定与工程建设实际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其内部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和义务,确保各类风险识别全面、各项管控措施落实到位、体系运行实施有效。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按照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职能人员的职责,使与生产有关的每一位员工都负有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增强各级管理、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
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1)保持必要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安全例会、早会等会议形式和业务联系单等形式,通报现场施工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及处罚意见,检查落实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研究下一步的安全工作计划和管控重点,制定管控方案,确保安全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在现场监督检查过程中更要加强沟通,用理性的思维注重加强与施工作业人员的沟通,从而达到共保安全的目的。
(2)加强隐患排查,做好治理工作。基建矿山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矿山管理单位要定期组织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狠抓苗头性、倾向性、共性的问题,变事故隐患的分析处理为问题的超前预防,在要求进行整改的基础上,坚持责任源于权力,有权就有责,有责必负责,失责必问责的原则,进行奖惩、考核。同时在现场施工中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通过安全监督检查,规范施工作业人员施工标准和作业行为,确保安全施工。
(3)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明确建设单位各有关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强化责任监督考核落实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对于在抢险救灾、安全管理等方面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人员,企业要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的人员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1)做到持证上岗作业。严把人员准入关,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作业,未经培训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作业或参与工程施工。
(2)加强对管理层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素质。管理单位需定期、定时、分批培训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通过聘请专家到现场授课或安排管理人员到相关安全培训部门接受培训等形式,使管理人员学习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吃透规程措施,熟悉管理制度和管理技能,综合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对安全生产能管、会管、管得好。
(3)强化员工日常教育培训。通过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专业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安全文艺节目汇演,定期放影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影像,进行安全板报和宣传栏评比、班前会安全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学习安全系列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和要求,吸取事故经验教训,让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使安全管理工作步入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为安全生产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制定、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体系。基建矿山应当建立由分管安全的副经理组成的事故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如竖井软梯、安全绳、救护车等,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救援措施和处置程序,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
参考文献
[1]李冲.基建矿井安全管理模式浅析[J].江西煤炭科技,2010(2):20-21.
[2] 宋易杰.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4期.、
[3]刘凯.浅析煤矿安全管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
篇4
国家统计局1―8月能源生产统计显示,我国一次能源生产较去年同期增长12.9%,其中8月份较去年同期增长16.1%。
1、煤炭
煤炭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供应和需求旺盛,价格保持高位。但运输依然紧张,煤矿安全生产依然是影响煤炭生产的重要制约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1―8月全国煤炭产量为10亿吨,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12.9%。而据煤炭协会统计,1―7月全国煤炭产量已达到10.37亿吨,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15.4%。按此推算,今年1-8月全国煤炭生产已经达到约11.8亿吨,全年煤炭生产量将超过18亿吨。
今年煤炭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大幅度增产,其中西南、中南地区增幅最大,内蒙、河北增幅也在26%以上。但是煤炭主产省山西增幅只有3%,山东产量较去年同期还略有下降。
今年夏季煤炭价格持续上升,在市场煤价上升的压力下,电煤的价格也在上升。由于运输能力制约,运输过程的费用成为用户价格上升的重要成分。由铁路送达秦皇岛的山西优质混煤平仓价已超过每吨400元,同比上升150元/吨左右,山东汽车运达煤炭价格超过500元/吨。
由于出口煤炭价格上升,1―7月我国出口煤炭数量高达5207万吨,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神华出口煤炭离岸价最高达每吨80美元。1―7月焦炭出口760万吨,前8个月天津焦炭出口平均价高达每吨310.5美元。比去年同期提高135%,企业出口煤炭和焦炭的动力仍然巨大。
2、电力
发电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8月全国累计完成发电量13748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4.8%。
其中水力发电量1926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4.3%。进入4、5月份以后,由于全国特别是南方地区降雨较多,各大水电厂来水增加,水电增加使得部分地区的用电紧张局面有所缓解,8月份水电比去年同期增长23.6%。
火力发电量快速增长。1―8月火力发电量11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其中1―7月增幅在15%以上的有内蒙、福建、江西、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13个省区。京津唐、华北、东北以及四川重庆等地火力发电量增长较慢。
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继续增长。夏季用电高峰期,全国绝大多数电网发电设备处于满负荷超负荷运行。火电机组继续提高利用小时已经非常困难。
新增装机容量投产加速。一季度,全国新投产机组548万千瓦,仅占全年预计新增装机的13.1%,二季度电力建设明显加快,上半年累计已投产新增容量1600万千瓦以上。
3、石油
今年1―8月国内原油生产量达到1153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2.6%。国内石油加工量大幅度增加。1―8月和去年同期相比,柴油增产20.9%,汽油增产12.5%,煤油增产15.5%。
同时石油进口大幅度上升。今年前7个月原油进口量达到706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9.5%。1―7月成品油进口达226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44.5%。
国内主要炼厂设备能力利用率达到95%左右,已经位于“瓶颈”状态。
二、能源消费形势分析
我国能源消费的全面统计仍属短缺,但从能源生产销售以及进出口的情况分析,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保持大于1,今年全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将明显高于1。
2004年上半年,我国电力需求继续高速增长,夏季用电高峰时,全国用电负荷仍持续攀升。预计全年电力需求将大于2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左右;夏季高峰时估计全国电力缺口达3500万千瓦,拉闸限电的省市已扩大到24个。电力系统预计2004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700―4170万千瓦,年底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2150―43300万千瓦,其中火电新增2778―3185万千瓦。依此计算,今年需新增电煤供应8000万吨左右。
运输能力的限制加剧了煤炭供求矛盾。从短期来讲,铁路运力不足已成为煤炭增加供应的主要制约条件,也是造成煤炭到货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华北地区的长途汽车运煤,由于公路收费高及治理超载的影响,使公路运煤受到很大限制。
东部沿海地区油机发电增加,许多企业不得不依靠柴油机组发电,又使一些地方的油品供应紧张起来。
我国能源供求紧张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全国GDP增长率达9.7%,但从各地方统计的GDP增长数字来看,这个数字仍然可能偏低。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重型结构倾斜,在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中,能耗高的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今年二季度第二产业增加11.5%,远高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4.9%和8.1%。三是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增幅又进一步增大。今年1―8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7.1%,其中重工业达18.6%,高于轻工业的15.4%。 四是高能耗行业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 今年1―8月,水泥、平板玻璃、钢、钢材、有色金属、铝材等的产量较去年同期的增长率分别达到16%、21.5%、21.1%、22.6%、17.7%和31.5%,而这些行业的电力消费占全国电力总消费的30%左右;另一方面,居民和商业的空调和其他用电用能也迅速增加。虽然在总的用电量中民用和商用仍然占的比重不高,但在高峰负荷中,特别是在夏季形成巨大的用电高峰,是许多地方出现电力短缺的重要原因。
上半年以来政府在引导能源消费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包括:
第一,强化土地审批手续和银行贷款条件,利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抑制部分高耗能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包括抑制焦炭行业的无序扩张。
第二,调低或取消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率,包括原油、纸浆、焦炭、炼焦煤和一些高能耗产品。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实施有一定效果。2004年1―7月,焦炭和半焦炭出口量同比下降20.2%;煤炭出口只增加了1.6%;但钢材的出口增加了43.6%,达到592万吨。
第三,把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国家明确提出了今后三年节能节电的具体目标,并把“倡导和实施电力节约,努力缓解电力瓶颈制约,支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作为今年节能工作的重点。通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政府组织制订有关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法规、政策、标准和规划,并积极筹措资金,推动需求侧管理工作。据初步估计,各项电力需求侧管理支持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将有可能减少1000万千瓦左右电力负荷。
第四,出台了电价调整方案,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水平提高2.2分/千瓦时,以发挥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作用,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等6个高耗能行业区分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企业试行差别电价。上海、江苏、北京等9个省(市)进一步完善了分时电价办法。上述调控政策措施的协同作用,预期将对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盲目发展和电力需求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第五,“全国节能周”活动对提请全社会重视节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宣传和推动作用,有效提高了企业和人民群众对能源形势和节能重要性的认识。
三、能源需求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下半年能源紧张的形势仍然严峻。随着2004年、2005年新电厂的陆续投产,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长过快以及部分行业过度扩张、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等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日见成效,预计2005年能源紧张的局面会逐渐缓解。
在能源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如:电源建设偏重火电、电力项目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煤、电比价不尽合理,石油如何安全稳定供应,如何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促进能效提高等等。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之间能否协调发展。
1、电源结构不合理将加剧煤炭供应和铁路运输压力
为解决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内出现了电力项目建设,预计2004年、2005年将分别新增发电装机3500万千瓦、4800万千瓦。其中,2004年预计投产2600万千瓦火电机组,相应的电煤需求也将在2003年8.8亿吨的基础上增长7000至8000万吨。
今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煤炭运输4.8亿吨,同比增长12.2%,比全路货运量平均增幅8.7%高出3.5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但仍不能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如果不优化电源结构,不合理布局电源项目,铁路运输瓶颈将长期存在,扩大电源建设、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目标也无从实现。
2、煤炭价格机制存在缺陷,“煤、电价格之争”已对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我国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电和煤已经成为能源供应链上相关性和依存度相当高的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煤炭工业体制改革使得除发电用煤外,煤炭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现在发电用煤也实行市场价格(国家对合同电煤的指导价为每吨比市场价低10元),但电价受到国家控制,不能随意调整,相应地电煤价格调整也受到制约。
为疏导电煤矛盾,国家在半年内两次调整电价以抵消煤价上涨对电力发展的影响;但是“计划不如变化”,电价的调整尚未到位,煤炭的价格就又涨了。伴随着煤、电紧缺的形势,电和煤的价格轮番上涨,已经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难解的怪圈。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煤炭价格机制不合理。价格差异产生的利润损失,对煤炭行业而言如釜底抽薪。煤、电两大行业利润乃至职工工资、福利的反差,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了电煤价格在企业与政府和行业之间的博弈。政府干预下博弈的结果,是可控的电、煤价格与不可控的市场轮番的紧张和不同寻常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频频发生的煤、电价格之争,昭示着煤炭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电煤价格的放开,已是十分迫切。
3、电源建设前期工作出现“跑马圈地、盲目布点、无序开发”
电力体制改革在厂网分开后适逢缺电局面,五大发电集团纷纷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谋求电源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争抢资源。目前这种资源端竞争出现的问题,一是项目前期工作落后,前期项目储备资金不足;二是建设地点和经济效益好的电源项目大家抢着建,地处偏僻、经济效益差的电源项目无人问津。
电源资源的省级壁垒开始显现,保护地方投资者的倾向有所抬头;而国家尚未形成对电源进行合理规划的调控机制,现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行政管理手段失效。电力项目开发市场机制不成熟,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选择投资者的做法有待完善和规范,导致项目资源开发无序。
4、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应对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措施不足
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较大发展潜力,可保证中长期稳定供应。截止到2003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567亿吨,探明储量比上年略有增加,储产比约为41∶1。但近十年来,我国石油消费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率,并且有逐步加快趋势,预计2004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2.8亿吨甚至更高;在石油消费逐年递增的同时,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2003年我国净进口石油9000多万吨,2004年可达1.1亿吨。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频繁,而我国缺乏应对高油价的防范措施,特别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影响力却很小。
虽然高油价会促进节油、代油技术的研发,但如果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单靠贸易保证国内石油供求缺口,必然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分析结果表明: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GDP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长远来看,我国石油将依靠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乃大势所趋,迫切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探索稳定、安全的石油供应途径,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减缓油价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冲击。
5、西南水电产区高耗能行业畸形发展,给当地环境、能源、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在世界范围内,水电开发与高耗能产业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目前,我国高耗能工业布局正逐步从沿海向水电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西南高耗能工业大多由地方政府大力推动起来的。在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高耗能产业“遍地开花”,并且有不少高耗能产业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生产,产品出口国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已有高耗能企业建自备火电厂的现象。如果没有切实措施,东部高耗能企业也会到西南“圈水”建自备水电站,然后将企业转移到西部。如果任由这些企业畸形扩张,不仅会加重我国能源紧张局面,还会严重污染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6、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执行良好,但仍然存在落实不积极的问题,这会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控制埋下隐患
针对今年持续紧张的电力市场,今年6月国家出台了电价调整方案,提高了销售电价的平均水平,并对高耗能行业试行差别电价。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耗能行业的盲目发展,但也引发其上马自备电厂的热情。例如,山东运行的电厂共有370余座,5万千瓦以上的大电厂仅有31座,其余基本上是规模甚小的民间电厂。
来自电力设备制造商的定单信息显示,电力短缺正在引发各地饥不择食,纷纷上马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甚至准备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发电机和柴油发电机。在华东地区,小火电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如果这一势头得不到遏制,两三年后这一轮新上马的落后电力设备又将成为新的淘汰对象。
因此,仅仅依靠产业政策和行政指令并不足以保证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政策,要与法规条例政策(凡不符合能效标准的电气装备、产品一律不准生产),要与市场配置资源(竞价上网)相结合。
7、能源需求侧管理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各地纷纷采用能源需求测管理(DSM)的方式,利用价格杠杆,实施差别电价,移峰避峰,引导科学用电,调整负荷曲线,减少限电、拉闸的现象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能源需求侧管理机制的发展。
国外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本意,是在不牺牲用户的生活品质和生产能力,通过科学使用能源的合理技术,来实现有效降低负荷,减少能源消耗,而且这些技术的投入最终具有较好的经济回报。目前我国针对电力短缺实施的需求侧管理只是提倡蓄冷、蓄热等转移负荷技术措施,对于使用节能灯、节能变压器、节能电机、节能家用电器,以及以天然气冷热电联产技术替代电力采暖、电力空调和电力供热水等内容关注很少。
从长远看,能源(电力)需求侧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目前的能源(电力)供应紧张,更要在未来我国能源(电力)供求基本平衡的状况下,通过市场手段,鼓励用户或消费者改变用能(电)方式。而这方面我国能源需求侧管理的经济激励政策仍嫌薄弱,特别是长效激励机制较为缺乏,这就难以保证需求侧管理得以长期有效实施。
8、能源统计体系亟待完善
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体系可以为政府作出科学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机构改革之前,各部委均有相应的节能机构以及地方节能管理机构,在能源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方面具备比较好的条件。但机构改革以后,过去的一套节能管理体系相应取消或弱化,影响了能源基础数据的获取,也缺乏对能源基础数据的客观分析。能源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的特点,能源基础数据的不可靠或忽高忽低都会影响能源决策、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数据的戏剧性变化凸显了转型时期能源数据收集、统计工作的难题,能源统计体系不完善导致缺乏可靠的能源数据。因此,目前的能源统计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
四、若干政策思考
我国近年再次出现的电力和煤炭短缺以及这种短缺一时得不到解决,暴露了能源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应当有针对性地加以改革和完善。
1、建立统筹和协调能源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构想和设计社会需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速度的时候,在能源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统筹和协调方面缺乏必要的机制,对社会需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方面缺乏必要的构想和设计。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使我国的社会消费模式无形之中向现有发达国家的模式靠拢,甚至照搬人家已经或将要摈弃的落后消费和生产方式。在生产结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等诸多相关发展问题方面,尚未形成向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约束机制。
在国务院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原则中,充分强调了节能的重要性,但从社会共识和政府职能方面如何落实节能优先,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解决能源问题,不能只将重点放到增加供应方面,而首先要从引导和调整需求方面进行努力。
2、继续加强对能源合理需求的引导,推动全社会节能节电
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考虑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尽快设定社会可持续能源需求控制目标,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并要进入考核。提高能效推动节能,要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等方向性层次出发,在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市场引导等方面全面体现。目前在产业政策方面强调能耗水平尤有必要。从政府职能方面要切实加强和完善节能管理体系,从资金投入方面要建立节能专项资金,以保证节能潜力的具体实现。这不仅在当前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
3、当前和一段时期内,发展煤电将仍然是缓解电力短缺的主要措施
由于煤炭生产受安全、环保、运输等方面的限制,倚重煤炭的能源路线难以适应我国较快发展经济的需要。因此要尽快考虑电力能源的多样化,加快核电、水电、气电的发展。考虑到电力以及一次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必须重新思考能源结构和发展战略问题。
电力建设已进入,其发展速度可能超出预期。目前电力投资方积极性有可能过热,有可能出现电力投资的浪费,因此要充分强调产业政策和合理规划。同时要在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各方面电力建设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4、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扫除电力行业的体制和机制
体制仍然是我国电力和煤炭出现严重短缺的根本原因。我国能源领域改革落后于大多数其他行业,不仅国有能源企业垄断现象仍然严重,相应的能源投资、价格和规划管理体制也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电力出现全面短缺,另一方面各方办电的积极性仍然受到种种限制,上网权和上网电价的管理成为电力发展的一种制约。在大电厂建设审批左右为难的同时,不符合技术路线的中小电厂却有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在核电技术远比二三十年前先进得多的今天,我们的核电却因为仍嫌技术不够先进而耽误再三。在设法解决具体的供求矛盾问题时,必须认真考虑进一步推进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当前,进一步实施和推动电力体制的改革,扫除电力行业的各种体制和机制,对解决我国电力短缺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5、进一步采用经济手段限制煤炭及高能耗产品的出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煤矿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