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课课程建设

篇1

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不可能实现其创建的初衷和目的的。精品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定期接受师资培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而基于网络背景的慕课课程是师资培训的很好的途径,慕课不仅仅适合在校学生,也同样适合理论或临床的师资培训。

我们医院儿科教研室有近百年的教学历史,以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水平高在全校各大医学院中著称,高水平教学人才层出不穷,教学比赛和评优中屡获佳绩,多次被评为校级及院级先进教研室。儿科课程负责人为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队伍各年龄层次均充足,教师人数达45人,主讲理论课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教师基础知识扎实,医教研三方面成绩都非常优秀。因此这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就是为创建精品课程打下最坚实的一步。

二、教学内容及目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南针

我们要充分理解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借申报和建设精品课程的机会,组织并培训一批精兵强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其次要正确定位精品课程目的是什么,在本科教学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确定教授的内容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儿科学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儿科学课程教学分三个阶段,即理论、见习和实习教学。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儿科学总学时数以及理论课、见习课和实习课学时数会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儿科学课程理论学时为48学时,临床见习学时为2周,实习时间为5周。儿科精品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穿于本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长达近三年的过程当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质量。

三、先进教学方法结合慕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重点

我们教研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儿科学》课程发展与完善,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儿科学》教学过程是由纯理论逐渐过渡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完整的不同阶段的儿科教学的慕课课程都还不存在,只有少数相关课题章节内容有相应慕课课程出现,完全不适应儿科教学要求。因此利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慕课模式相结合,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慕課课程具有重大意义,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精神。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交流、解惑、讨论的场所。国内外不少研究高度评价在医学教育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慕课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教学,绕开了课堂。而翻转课堂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交流性,巧妙地利用了课堂,两者相结合,可以增加课堂的教学效果。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在医学院校开展,而网络环境下的PBL实际就是慕课的延伸。慕课网络平台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并提供了个学习和交流平台,而且网络学习可跨越空间的限制,在共同学习过程中不同人不同区域文化可以得于交流,而教学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学校的教学范围,网络能汇聚教师们共同参与PBL,也有利于教学的交流。

但就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来说,翻转课堂、PBL这些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小团体教学,对于大课理论授课就开展模式来说在国内比较困难,而慕课对于和病人互动的实践教学例如标准化病人教学,就没办法应用网络完成。因此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慕课,可以利用其网络优势,作为全日制的教学的有力补充,而在小团体教学如见习、实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精品课程质量的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根据医学本科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通过从多方面了解教师及学生对《儿科学》精品课程的评价,如学生的毕业成绩,毕业后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校、系、教研室教师之间及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及教学观摩,学生对课程教师教学情况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反馈体系等等,以评促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课程考核,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讨论、开卷考试等,而对于实践课程,利用标准化病人,客观评价学生的问诊及查体方面的技能,通过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和促进学生发现个人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一流的教学中心和网站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

目前信息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立结合慕课的精品课程其中的理论授课部分,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科网络课程。除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还需要构建一流的教学培训中心和网站等硬件设施,教学网站是一个网络平台以供教学活动的开展,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管理人员也在平时也在教学活动启动监督,评价,提醒,批评功能。授课的PPT等教学工具也需要高质量的设计和优化,视频拍摄的技术和场地条件、规模要求也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必需的教学视频。因此高质量高容量高速流畅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后台软件技术的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B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1-0103-04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与内涵

“工程制图”是工程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和非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每一位从事工程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有人狭义地认为只有专业的项目才是研究,其实,即使是知识内容很少变化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研究,甚至需要更多的研究。[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点是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加快了精品课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渡和转型,对原有精品课资源和成果加以巩固和创新,以期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点

1.课程教学资源要丰富,脉络要清晰

课程资源应避免单一的课程介绍和讲解,应包含教师和学生迫切需求的资源,尽可能做到全面、系统和完整,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防止将课程离散化和碎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要强化学生在线学习、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方法,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师向导师回归、考生向学生回归、教材向参考书回归的理念。

2.趣味性和受众性要强,能够吸引校内外人员的眼球

信息的总效果等于文字加音调加面部表情,美国心理学家阿贝尔・梅拉别思研究发现,三者中,文字的贡献是27%,而后两者的贡献分别是38%和35%,所以,教学需要尽可能动员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接受信息。[2]资源的建设和实施实现动静结合,既要包含文字和声音,也要有视频和动画。PPT的制作足以反映教师的讲课思路,图形尽可能长时间地停留,而文字最后以插入或跳跃的方式出现,这样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考,从而实现高等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的目标。

3.共享性强,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建设中应重视新技术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逐步实现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到教学活动的数字化。教学视频应符合国家标准,在摄像技术、音频质量、视频格式和后期制作水平等方面都对制作者提出一定的要求。视频的输出要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设置相应参数,码流率256Kbps以上,帧率不低于25fps,标清分辨率不低于720×576,声音和画面同步。

4.重维护,更新快,实效性强

互联网上的教学材料和实际授课使用的材料同步更新,避免重建设轻维护,避免使用陈旧过时的教学材料,以保证授课的实效性。

构建基于CDIO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体系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学校需要完成对原有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升级改造,在工程制图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制图识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机械制图的数字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能力。[3]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满足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因此,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可采用CDIO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着力解决他们“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培训,从而修订培养目标、培养划,并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在授课环节和考评机制中实现了企业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对企业生产计划、项目实施和职场环境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未来的机械行业发展要实现数字化控制,所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和设计能力至关重要,因此笔者所在学校积极优化和整合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评机制,以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资源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是依托“工程制图”共享课程平台,实现该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不仅能聆听主讲教师的授课,深入了解课程内涵,还可以了解教师授课思路,进行拓展训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学校必须完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传播方式的升级改造。

1.工程制图的课程资源构架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除要求完整、系统外,还必须将其分类整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厅[2012]2号)中明确规定,教学材料需分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种类型,其中基本资源指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和学习环节的辅助资源。[4]在工程制图课程中,其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如下图所示。

2.基本资源建设

基本资源是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确定教什么,如何教。在基本资源建设中课程导学和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课程导学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教学任务,教学设计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利用视听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应明确、清晰,有利于项目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应用。模块概要中的知识点必须明确,有利于学生在自我检测中有的放矢地加以学习和巩固练习。

教学课件的制作不应拘泥于简单的PPT文档,应融入微课、MOOC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在课件制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确保所授内容的正确性,工程制图课件的制作要符合最新的国家机械制图及技术制图标准。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工程制图的授课中采用对比法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剖视图”这一单元的讲解中,把全剖、半剖和局剖分别从应用场合和画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法教学会使授课思路更加清晰。启发式教学在网络化的数字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时刻提醒学生紧跟教师教学思路,以免因课程本身的枯燥而使学生中断学习。

教学录像中视频的录制方式多种多样,也各有利弊。课堂现场实录的方式虽真实感强,但录制效果较差,在多媒体教室受光线影响较大,图像清晰度弱,所以对摄录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学校录音室录制一般没有学生,镜头变换也相对单一,显得有些枯燥乏味。采用录屏软件的录制方式,学生观看过程就像是动态的文字在不断变换,没有授课的真实感。因此在视频制作时,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效果更佳。在视频制作中,首先是片头的制作,应用Camstia Studio软件将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姓名以及课程图片等信息在10秒内动态地呈现,同时配备背景音乐,作淡出处理,展现试听效果,并自然过渡到课程中来。其次是课程的录制,采用三轨道剪辑和变换实现良好的录课效果,具体来讲,对于导课部分,即开场白和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处,编辑取样时应选用录音室录制,对课程内容的讲解则采用录屏软件制作完成,中间应设置场景切换,使其过渡自然,并通过第三轨道适量插入学生的画面,也可采用“画中画”的方式,这样整体来看过渡自然亲切,画面真实感较强。最后是片尾制作,采用黑屏加字幕致谢的方式,并配淡出背景音乐,实现影片的制作。

3.拓展资源建设

拓展资源体现了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特点,体现了多样性和交互性。虚拟模型资源主要将课程中涉及的基本体、切割体、相贯体和组合体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以增强学生的立体感和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工程图纸资源主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最新国家标准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图纸,为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知识储备。习题和试卷中的试题需要按照知识点进行整理,主要方便学生自我检测,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和提高。虚拟仿真资源为学生提供零件装配的动态模拟显示,使学生了解实际机器零件及其组装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展资源为基本资源服务并提供教学保障,在制作过程中使各种资源在教学和助学环节有机融合,产生聚集效应。[5]

4.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将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分发给学生预先进行自主学习,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课堂练习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自创建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者的青睐,其优点在于:①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实现自主学习;②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完成项目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误差及时纠错并指导其完成任务;③学生可以对视频重复播放,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稍不留神,就错过教师讲过的知识点,而翻转课堂教学提供的数字化资料具有永久保存和可重复性。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工程制图课程中的所有教学环节,因为其弊端也显而易见:①学习时间的自由性容易养成部分学生懒散的学习习惯,自主性较弱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②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中的其他内容所吸引。因此,翻转课堂应该有选择和有方向性地进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绘图能力,笔者对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课堂讨论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①组合体构型设计;②机件的综合表达方法;③图样(包括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特别是由零件图拼画装配图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参考文献:

[1][5]许国玉,兰朝凤.机械制图融合式交互课件研究与教学实践[J].图学学报,2015(12):960-965.

[2]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3-16.

[3]刘会英,盖玉先,徐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106-108.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库;案例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的课程。建构质量较高的案例库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基础”课案例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增强教学效果;有助于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本文结合笔者参与“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实践,对“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做如下内容的探讨。

一、高度重视案例库的建设

“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对于开展案例教学、加强“基础”课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工程的有效落实,需要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院、系以及教务处、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都应当相互配合协作。在经费保障、规章制度、技术支持、师资培训等方面切实保障“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高校各方力量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基础”课精品课程负责人应该直接主持和管理案例库建设,组织案例库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防止出现精品课程缺乏案例库的现象。此外,构建“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不仅需要精品课程负责人与参与成员的重视,还需要要调动全部“基础”课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案例库资源优势,从而进一步地推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

二、规范案例入库的流程

为了确保案例库建设的有序进行,为了确保入库案例的质量,需要规范案例入库的流程并严格遵守。“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入选流程如下:

确立案例主题。按照“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与各章节教学内容来确定案例主题。“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成为我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收集案例原始资料。“基础”课案例的收集主要有从现成案例中选取适合案例、加工整理报刊电视网络等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事迹素材、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编写新的案例的三个来源。同时,要以收集近两年内的资料为主,以保证案例的时效性。

编制案例。不论何种类型的案例,都要按照统一的组成结构和格式来编写,即应包含案例标题、案例正文、案例问题、案例评析、教学建议等内容。同时案例叙述语言要生动精炼,案例文本长度要恰当,以小型案例(1000-3000字)为主,以大型案例为辅。

评审案例。案例的评审筛选应由“基础”课精品课程负责人与案例库建设成员依据目的性、客观性、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时效性等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共同讨论决定(否决或修改或通过)。只有符合标准的优质的个案才能进入“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

案例入库。选定的个案要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格式上传到“基础”课精品课程网站的案例库中,同时要按照案例库技术指标对其进行加工、转化、优化等技术性处理,将案例资源加以整合建成案例库。

上述步骤,基本完成了“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但为了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案例库的资源,还应有最后一个环节——案例库的共享和动态更新。不论是本校师生还是外省外校的师生都是可以共享案例库资源。同时,要有专人对案例库定期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对案例库进行扩充、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案例教学的需要。

三、多方合力共建案例库

要建成一个持续的案例来源系统,需要具有一支强大的案例采编队伍。“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采编队伍,应是以精品课程建设成员为主,非课程建设成员的其他“基础”课任课教师、本校学生、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可以提供案例素材的非学校人员等多方力量的共建队伍。“基础”课精品课程的建设成员往往都是本课程的专家或优秀教师,他们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善于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将案例素材中蕴含的理论问题加以提炼、概括,编写出优质的案例,理应是案例采编的主要人员。其他“基础”课任课老师虽然不直接参与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但他们作为一线教师,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到更有价值的案例,同时也可以在运用案例教学中发现已有案例的不足,从而推动案例库的完善。同样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人员可以提供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真实案例素材,有助于编写出新颖的高质量案例。

此外,我们还应鼓励本校学生积极参加案例的编写,大学生作为“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学习讨论案例的主体,也是案例库建设的服务对象,因而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青年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心态开放,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案例会有多层次的多元思考,这些想法可能是教师也未曾考虑的,学生的参与可以增加案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完成实践活动或作业的方式,可以发动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案例材料,既可以减轻教师搜集材料的负担,提高教师编写案例的效率,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搜集到身边同学的或学生关注的热议的案例材料,从而丰富了案例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缺乏采编案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生采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编制案例,必须经过教师进一步的加工整理,才能充实到案例库中,保证“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质量。

四、完善案例库建设的保障系统

“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首先,资金保障。建设“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耗时耗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获取案例原始素材的调研费用、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费用、案例的编写开发费用、案例库管理和维护费用、案例师资的培训费用以及外部联系费用等。案例库建设是多环节的长期过程,很多琐碎的工作是无法量化无法物化的,因而学校层面不能只是按照其他科研经费的报销流程,出成果后凭发票报销,而应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评判所需金额并确保资金到位。

其次,制度保障。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中, 要建立完善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如案例入库标准、案例评审制度、案例采编激励制度、案例反馈制度等。根据当前案例库建设的实际,需特别强调的是案例采编激励机制。目前,案例编写既不能算工作量,也没有相应的奖励,对教师职称晋级评定也没什么价值,案例写好写坏都一样是免费劳动,很多高校教师都是出于完成任务被动的开展工作,严重缺乏编写案例的热情,如此很难建成高质量的“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因此,高校应该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和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案例资源研发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案例采编人员激励机制,包括科研评价体系的健全、案例编写奖励机制、案例采编者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等,调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采编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不断发展。

最后,技术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也必然需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包括案例库内容上传、案例库网页的优化、案例库的共享与应用、案例库的维护和更新等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很多“基础”课案例采编人员虽然采编能力强,但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则可能不足。因而,“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就需要学校网络技术中心甚至校外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支持,实现案例库的数字化、技术化,增强案例库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殷 荣.刍议军队政治工作教学案例库的发展和完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6).

[3]张晓,闫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库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篇4

2005-2008年,《地理教学论》课程发展成为课程群(包括主干课程《地理教学论》以及《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地理课件设计制作》、《地理教师礼仪》等课程)作为重庆市第三届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形成理论、应用、实践三层面完整的课程结构,理论性、实用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启发讲解、师生互动、案例分析与自学探究等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与部分网络教学结合)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09-2012年,《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作为西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项目进行建设,在教师信息(教学、科研及获奖等)、课程信息(课程沿革、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等课程基本资源建设,教学内容(课程目标、重难点提示、多媒体课件等)、测试评价(课内外作业、在线测试)等课程基本内容与形式建设,教学平台(课堂在线、课外链接)、教改平台(改革热线、课改问答)、教研平台(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互动平台(师生博客、对话交流)等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等六大内容。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在全国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十项措施,并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根据教高厅【2012】2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目标。该课程于2013年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转型、改造、升级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为此,围绕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具有较髙教学水平、一定创新特色和示范推广价值的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建设。

一、教材内容建设——深化先进性、地理性、实用性

教材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教育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维目标)与课程设置(建议设置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的要求,对在我国师范院校各个时期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中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地理教学论》课程调整组合,改为2学分3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教学论概貌、地理课程与教材、地理教学目的与任务、地理教学原则与模式、地理教学方法与媒体、地理教学评价与反思、地理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八章。注重深化先进性,即体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探索创新,将正确的师生观、学习观、评价观和新课程推进中涌现出的新经验、新成果、新模式等及时融入教材内容中。深化地理性,即凸显地理科学发展及学科特色,充实符合地理教育特殊规律研究成果,而非套用一般教育学理论知识,围绕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在原则与模式、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侧重地理学科属性。深化实用性,即渗透理论知识与中学实际结合、课程学习与应用操作融合,增强新课程改革实务的指导和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内容,并增添具有广泛代表性和丰富变式的中学地理教学实例以提高学习效益。

二、教学模式建设——强化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组合系统,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意见都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教学论课程在坚持不懈的内部自身改革中,针对高师院校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经历过多种形式探索:以重点讲授、学生讲课、课外自学、集体讨论、实习作业到启发式讲解、研讨式交流、案例式分析、示范模拟式教学等。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形势,必须强化课内外贯通的以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侧重学生课外广泛阅读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著作书籍和期刊文献,写出读书笔记;合作学习侧重以小组或寝室或多人为单位,进行课内外相关重要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达成一定共识;探究学习侧重教育改革某一主题或专题和课程推进中热点或焦点话题思考探析,逐步形成研究意识。案例教学侧重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地理教学论知识理论师生剖析共议;活动教学侧重围绕中学地理改革范例,引导学生全面参与,积极动手动脑、行动探究;实践教学侧重针对中学地理研究事例,深入中学地理课堂现场或实习基地考察观摩、体验经历或见习实习。

三、教学资源建设——活化专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练习库

教学资源即是用以教学活动过程的媒介、素材或因素、条件的总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走进课堂被赋予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头戏和核心内容。构建“落实课程标准、课程结构合理、职前职后衔接、课程质量优秀、资源形式丰富、网络平台共享”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资源库,是落实国务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该课程已完成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基本资源所要求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重难点指导、演示文稿、习题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资源。因此,在继续完善和充实课程基本资源基础上,应加快课程拓展资源建设,可分两步骤进行。一是活化专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练习库。专题库针对章节内容和学习实际,提供各章节专题拓展知识讲座辅导,促进学生深化思考;案例库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提供多元精典的讲课、说课、评课、赛课等案例,强化学生感悟体验;素材库围绕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类型多样的媒体素材,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库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状况,提供层次、类别不同的练习作业,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二是集思广益、广开渠道,陆续建设在线自测、学习交流系统和实践实习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功能。

四、教师团队建设——优化多校合作、多方协作、大学与中学互动

篇5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5)重视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必须以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为依据,尽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省、部级重点教材,获奖教材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应结合学科、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选出最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著具有特色、反映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的高质量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应尽可能地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设计,将本课程领域中的最新技术成果适当引入教材内容。另外,应加强实践教学类教材建设。

(6)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是实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环境开展,同时结合生产服务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加强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习训练基地建设,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专业训练力度。

(7)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从开设到成熟、从完善到精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校内外专家成立专家组对精品课程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和检查。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从学生成绩、学生和督导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认可度,社会和同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其中社会认可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体现的应用价值;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三是在技能竞赛中的获奖率。

在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激励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都把精品课程建设摆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地位,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重大的进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真正体现高职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偏少。大多数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单纯进行课程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理论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教学课的建设;方便评估专家的界面多,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界面少;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少。

(2)建设完成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性不强,利用率偏低。很多精品课程提供的资源不完整,资源完善、自成体系的较少,链接的常见资源较多,创性性资源少,建成之后网络共享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

(3)精品课程缺乏动态更新。精品课程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很多建设完成的精品课程在获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以后就算大功告成了,缺乏对最新高职理念和技能要求的补充与完善。

(4)重网络课件,轻教学质量。不少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制作了网页和课件,但也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

(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看数量,更重要的看规划、布点和功能,并且提出要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需要的要求。

(6)缺乏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投入。往往是申报前做足工夫,评审后不再理会,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势,缺乏长效机制。

2.加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认真领会、贯彻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新要求。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评审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制定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4年还出台了《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7年制定并在2008年和2009年逐步完善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等。通过分析这些已出台的政策及其变化,可以看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重要趋势。认真领会、贯彻最新的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必须从长远着眼,慢慢积累,逐步规划。要建设一支成熟、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必须有良好的系统机制,如外聘机制、竞争机制、培养机制等。2007年以来,教学队伍评审指标强调了高职院校教师要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特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提出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和行业影响力;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是由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外聘教师三者的组合。因此,打造精品教学团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3)加大经费投入。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经费支持。应设立专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课程基本建设。采取“年度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分配。同时根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需要,加大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网络教学投入,以支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并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对有突出成绩的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参与者进行奖励。

(4)评建结合是保持精品的根本。课程评估结束后的后续课程建设和验收工作要常抓不懈。课程评估只是手段,建设才是重点,要以课程评估带动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应本着“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旨在提高”的宗旨和原则进行。

(5)重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每年要更新部分网上内容,需要不断地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开发的教学软件需要及时地不断更新,以便能在新的运行环境上使用;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和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在开发优秀教学资源的同时,又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使各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出的会员制的操作方式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标准要求高、基础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所以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密切配合,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学校特色,做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精品课程的内涵,做好人力、物力等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S].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3]毕丽红,朴立华,张淑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时空,2009(5).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DB/OL].省略.

作者单位: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的内涵 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目标 意义 建设思路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7-02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下的定义是: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教育创新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方式。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分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层架构的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

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变为精品。

五、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高校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可以很好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以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六、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或人数不足,或教学经验不足,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为评审而造假。并且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3)当前教育机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课程建设不属于科研课题,算不上科研成果,也算不上教学成果,只是一项建设项目,评不了奖,经费少,精力投入并不小,教师对申报课程建设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4)现有的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均衡。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象。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布情况,理工类占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占14.6%,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

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思路

建设精品课程、优秀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师资队伍建设。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师才,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评定的重要标准。因而,以下谈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

(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规律。

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除了关注自身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注重学生后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以下谈谈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

(1)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学方法的建设应依附并服从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各课程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多种探索和试点,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存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下谈谈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思路:

(1)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花费心思去设计每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2)在教学中融进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和“问题意识”,结合网络与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畅通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能迅速更新充实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四)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需打破高校教学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大量的指导阅读书结合起来。避免导致学生知识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效的教学管理,对精品课程建设能实施有效监控,能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进行全方位建设。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八、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学校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应该是:广播种、精选苗、细培育、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申报和评审程序,学院应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向全院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家组依据标准,严格评审验收严。

(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2)定期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因而建设一门优秀课程是有成本的。目前教师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不愿将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建设课程,如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本中设“知识产权费”成本项目,择优选购知识产权,投入课程建设,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九、结语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一项科研成果的结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所以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2]邵景玲. 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素

[3]郝秀凯.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4]龚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重点

[5]谢蓉.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6]杨昌山.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

[7]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篇7

一、科普基地建设强化了实验教学

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是展馆建设、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单位。作为沈阳市科普基地和辽宁省科普基地,展馆拥有系统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及相应的病理学和胚胎学标本与模型1000余件,数量大,种类全,形式多,制作精。然而,由于来源、体量、技术等一些原因,解剖学教学实验所存标本在诸多方面均无法与展馆比拟。因此,作为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组织学生在展馆中深入学习与实践,使其可以多角度接触塑化标本,可以整体观察到全身的脉管、神经,可以明晰深浅组织、器官的生理关系,可以从三维角度逐层研究人体结构,可以更多地了解人体局部的解剖结构。从而,使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知识更为系统,富有深度,富有趣味,较好地强化了实验教学,为精品课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以展馆陈列标本为补充,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重新修订了实验教材,更好地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二、医学科普活动培养了师资队伍

人体科学展览馆每年均有计划地组织多项主题性医学科普活动和展馆内健康咨询活动,如吸烟的危害,生命健康教育,人体成长历程,老年人的身体,人体与健体,人体与环境,酒后的人体等等。常规性地接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科普活动。这些活动与主题的合理设计,需要教师对标本的知识点足够熟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素材,通过知识结构加以有机组合。展板文字的构思,讲解内容的设计,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人体解剖学和相关医学知识的功底,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受众咨询问题的回答,更需要教师以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基础,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形成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同时,在科普工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加强了教师的道德修养。由此,医学科普活动成为系统解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第二课堂活动依托了科普基地

在系统解剖学精品课建设中,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始终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为此,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充分利用人体科学展览馆建设和其医学科普工作这一平台,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1.组建科普展品制作兴趣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制作展馆建设中需增添的一些标本和适应主题活动的展示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几年来,学生制作的科普作品不仅在医学科普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在辽宁省学生标本制作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成果。

2.成立医学科普设计团队。在科普展板和影像资料的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跃、观念现代、善于数字技术的优势,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设计,贯彻指导教师的意图。

3.培养兼职人员队伍。在学生中精选一批解剖学知识扎实,善于表达者作为展馆兼职解说人员。通过系统的培训,统一着装和配备便携式麦克,这些学生已成为展馆医学科普活动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医学科普内容充实了理论教学

系统解剖学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医学基础课,它与医学各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从系统解剖学等基础医学学科入手,揭开人体奥秘,帮助受众从根本上认识生命,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质量,达到防病及长寿的目的。故而,学校将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师作为学校医学科普工作的主体,要求每人每年在医学科普活动中投入必要的精力,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上的优势。这其中大量结合临床知识,结合生活常识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讲解,健康知识宣教,为系统解剖学理论教学内容在信息量上加大,在知识面上加宽,在趣味性上加强,更好地结合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系统解剖学这门课程向一流教学内容迈进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例如,在讲解半月板结构时,加入时下流行的运动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临床治疗的概要;在讲解乳腺结构时,加入乳腺的自检自查,乳腺癌的早期发现。

五、科普基地为载体开展人文教育

在医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医德修养和科学精神。因此,适时、适度地将人文教育有机贯穿于课程建设中,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意义重大。在人体科学展览馆的布局中,解剖学教研室精心地就人文教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设计。展馆前厅庄严地镌刻着医学生誓词,让学生铭记自己的神圣职责。捐遗展区珍贵的照片、凝重的语言,寄托着众多“无语大师”的殷切期望;一只只纸鹤、一片片留言,表达着学生们的敬仰和为医学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的微笑,给予了学生们不竭的动力与终生追求的目标。附属医院救治先心病患儿的场场画面,激起的是学生心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手捧头骨的维萨里,指触血管的哈维,凝视镜下的魏尔啸,告诫学生科学的严谨、发现的艰辛。这些设计与贯穿无疑是系统解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升华,是医学教育的一种境界。

几年来,我们的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在积极加强医学科普工作,不断悉心为社会、大众提供科普服务的同时,也于其中大力促进了自身承担的系统解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实现了医学科普与课程建设的双赢,寻找到了一条特色的辅助精品课程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欧阳学平.论医学院校在医学科普宣传教育中作用之发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1).

篇8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utilization rate, improvid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proble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xcellent Open Courses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urriculum is the key. Aimed at this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in 5 yea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ours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fine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pgrading to the course of excellent resource sharing, and som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cour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源共享;转型升级;精品课程;课程设计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resource sharing;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excellent course;curriculum desig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99-03

0 引言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推动力。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近13年,已先后建成40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众所周知,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

目前国内外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共享建设的研究已有很多,一方面集中在如何实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另一方面集中在如何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精品课资源共享。而这两方面的研究,鲜少提及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的问题。从已建成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服务对象也可以看出,课程的主要服务对象依然集中在学生和高校教师,没有提及社会学习者这一庞大的群体,因此在课程建设定位和培养目标中,没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鉴于以上原因,本课题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高职院校精品课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题的建设立足于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历经3年建设和实际使用,通过实践论证,对实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价值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尤其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整合教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和其他本科类院校一样,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使用率低下,共享性差等。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也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3]。通过前期的调研与论证,我认为目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是指具有职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要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能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基本都走了本科院校的路子,课程建设前期没有调研,严重缺乏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了解,更没有结合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1.2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使用率低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几乎形同虚设。很多的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课程网站的存在,更别谈课程网站对于他们日常学习的指导与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申报建设、轻使用的做法有关。当然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缺乏职业特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是主要的原因。调研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编排,丰富程度、师生交流、表现形式、行业最新动态等都提出了要求。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网上的课程资源完全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缺乏对使用者-学生的考虑,只是教材或者教师教案的翻版而已,没有浏览的价值,对他们职业技能的提高没有指导意义。因此,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打造的本该共享的优质资源,却因为不能及时使用而失去了价值。

1.3 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

通过浏览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我们了解到,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很多都缺乏科学性与职业特色。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按照原有教材的章节进行编排,缺乏进行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没有处理好内容选择与内容的排序,致使整个课程内容缺乏职业特点,没有主线,整体显得杂乱无章,仿佛只是不同的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与堆砌。真正的高职精品课程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来编排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要有行业企业一线的最新的技术、工艺、流程等新成果。

2 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为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顺利实施,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开展原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4]。因此要想改变现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快高职精品课程向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步伐。而转型与升级是必经之路。

2.1 做好服务对象转型

从服务对象来看,原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主、在校学生为辅。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建设目标,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服务对象要从服务高校教师为主,转型为服务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并重。也就是说,今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要更加的广泛,它可以是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与得力帮手,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工具,更可以是行业、企业等社会学习自学、培训和提高的平台。做好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服务对象转型,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社会化共享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2.2 有步骤的完成课程资源的升级改造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绝对不是将原有花大量时间和金钱打造的资源进行全盘否定与抛弃。而是对原有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将成型资源、基础资源升级成为基础+拓展的成型资源、元素资源。及根据高职教改要求重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重构教学内容补充修订各项基础资源;充分利用元素资源形成共享课程基础资源;充分利用元素资源形成共享课程拓展资源,按照共享课程服务对象提供课程所需资源。

2.3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

鉴于上述要求,我们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如果我是学习者――高校教师、学生或者社会学习者,我对于学习资源会有什么样的要求?所以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学习者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会如何学?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始进行课程建设。

①解决学习者为什么学。课程建设内容第一步先解决学习者为什么要学的问题。这就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学习者为什么要学习课程内容,一定是课程内容对他们的学习、工作有所帮助,是他们需要的。通过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并为他们量身打造他们想看到的东西,做到有的放矢。

②解决学习者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满足学习者学什么的要求。通过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我们把它分为基础资源与拓展资源。第一部分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程教学实施的系统、完整的教学支撑资源,主要包含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学生工作页、参考资料目录、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电子教材、课程考核标准、实验实训指导。它会按照知识点重新梳理课程结构,重构课程体系;并按照课程结构修改和更新原有教学资料。第二部分是为教学与学习环节提供的拓展资源建设,它会为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提供可以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主要包括图片资源、动画资源、实训视频资源、思考与习题、单元测试、专业小知识、案例库、培训资源包、专题讲座和物流标准等。

③解决学习者怎么学的问题。知道了学习者的需求、升级改造了学习资源,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者怎么学?学习者能够学习的前提是,我们要搭建一个平台,及精品课程网站,并上传之前整理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的要求,我们上传到网络上的资源必须符合网络学习的特点,能方便打开浏览、下载。因此需要我们确定课程资源格式与标准,做到现场录制与制作动画、音频表现与视频展现、文档格式与表格形式、图片素材与电子课件、技术与网络要求吻合;视频格式、图片格式、文本编码与要求相符;画面背景明亮整洁;操作演示直观生动;音频声音与效果显现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真正实现学习者怎么学的目的。

3 《物流成本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结合前期的调研与学习,从2014年开始我对自己所教授的《物流成本管理》精品课程做了转型与升级的实践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3.1 完成宁夏物流成本管理现状调研

为了了解宁夏物流物流成本管理发展的现状,找出企业物流成本研究与应用方向,制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课程建设方案,满足“毕业及就业”这一目标,我们于2014年7月-8月对宁夏相关物流企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研。调查企业包括宁夏烟草公司、宁夏邮政、宁夏伊品生物有限公司、宁夏众一物流集团等18个物流企业。通过调研对宁夏目前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流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企业在物流成本方面的需求有了了解。

3.2 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该课程进行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具体如表1。

本课程共设计了10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3.3 课程资源转型与升级

在完成了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设计之后,按照最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对原有内容进行转型升级改造,主要的工作是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要求,结合职业特点更新改造原有的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学生工作页、参考资料目录、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电子教材、课程考核标准、实验实训指导等资料。随后按照服务对象的转型升级,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增加教学与学习环节提供的拓展资源建设,为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提供可以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主要包括图片资源、动画资源、实训视频资源、思考与习题、单元测试、专业小知识、案例库、培训资源包、专题讲座和物流标准等。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与升级,一方面要求我们能够结合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对原有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做到服务对象的转型以实现课程受益者的扩大。因此说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始终紧跟市场需求,实时动态地更新升级学习资源,真正做到服务社会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2]陈志刚,周兰菊,李璐,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明确的几个定位[J].职业时空,2009(4).

[3]刘冰.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

[4]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旆办法[Z].2012.

篇9

关键词:建筑法规课程 课程内容选取组织 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建筑法规》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以建筑工程“二级建造师”职业岗位需求为技能培养目标,贯彻相关行业标准,以“双证结合”为导向,直接针对企业一线的技能需求和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以《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有关建筑规章、规定、办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建设项目的程序和管理、建设工程许可、建设工程发包与承包、建设工程招标与投标、建设工程合同、建设工程监理、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建筑装饰装修、建筑法律责任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从而达到掌握建筑法规,遵守建筑法规、应用建筑法规的目的。

在课程建设中按照“满足生产一线需要、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基于一线工作需求的分析,设计仿真案例实训项目,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的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实行“一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两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证书”(学历证书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办学方针。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与企业深度合作,产学研有机融合,提高行业认可度,把建筑工程法规的相关知识,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吸收,岗位技能也在这种动手实干过程中形成。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按照课程设计的理念,我们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管理人员一起立足于职业能力分析来选择课程内容,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

2.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

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和实施,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课程采用仿真模拟训练、现场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真实环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

3.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理论知识和技能分别独立考核、一次性期末考核的方式,采用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知识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内容选取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岗位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有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资料员等。

我们一方面围绕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以真实工程项目的法律任务为载体,形成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九个教学内容(工程项目建设及执业资格管理、建筑工程报建及许可管理、建筑工程发承包管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建筑工程合同签订、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建筑工程各方法律责任鉴定),使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课程的内容设计真实的反应了实际工程建筑法规的内容和工作过程,内容具有典型性且适合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

建筑法规课程在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中的建筑工程纠纷处理和建筑工程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内容组织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在教研活动中提出了基于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组织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项目一致性,教学过程与项目实施过程一致性,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将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的主要管理环节及其所涉及的建筑许可、工程承发包、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监理、安全生产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法律等相对较为独立的内容系统化、整体化、集成化。结合岗位工作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适度、够用,知识总量不变为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以工程实际中遇到的相应的建筑法律纠纷及案例为引导展开教学内容。

五、教学设计

建筑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围绕就业岗位,基于实际工程法规方面的内容和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设计了九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建筑法规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将教室、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都融为一个“大课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建筑法规课程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设计了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是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课程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分析、讨论,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教学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任务驱动的方式,就是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通过“接受任务――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技能――完成任务――效果评价”的方式,获得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建筑法规课程设计就是典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我们给定一个拟建的工程项目的任务计划,让学生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征地过程到竣工验收结束,了解其施工工序中涉及到的所有建筑法规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通过思考研究、搜集资料,发现问题,完成任务,获得技能。

本课程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巡回辅导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建设

中图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24-04

一、精品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定义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层次主要包括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级别包括国家、省、校三级。[1]2010年度评选出最后一批国家精品课程。[2]

继精品课程项目后,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指出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定义为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则主要由已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改造。[3]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三个网站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文章在比较两者差异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见解。

二、两类课程建设现状

1.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持续时间为2003年至2010年。截至2013年10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官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累计了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精品课程20283门,其中本科课程14446门,高职高专课程5837门。本科、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如表1、表2所示。

2.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2012年4月26日,《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12〕10号)确定43门课程为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给与相关高校经费支持。2012年12月17日,《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12〕22号)确定62门课程以及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戏曲史话》、《数学文化》两门课程的续拍部分为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给与相关高校经费支持。2013年2月6日,《关于开展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3号)启动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计划组织建设350门左右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课类和就业指导类精品视频公开课。[4]截至2013年10月,官方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爱课程网,)已收纳26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如表3所示。

三、精品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差异分析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精品课程在“十二五”背景下的继续和延伸,与精品课程存在一定差异。

1.教学对象定位差异

精品课程定位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因为是示范性课程,定位在于在校大学生和课程的示范性作用。

精品视频公开课定位为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教学对象的范围由大学生扩展到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这是在处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为满足社会公众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需求而做出的适应性改变,能引领高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迎接全球化和网络化所带来的新挑战。

2.教学内容差异

精品课程选择原则上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5]课程要求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内容要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6]

精品视频公开课选择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华中师范大学对中国视频公开课的调查指出,视频公开课的学习群体多为21~30岁的年轻群体,“淘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升技能,更多的是对这一类公开课感兴趣。[7]学习内容方面,较之自然科学,学习者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实用性、启发性、趣味性强的课程更为偏爱,以哈佛大学TalBen Shahar的“幸福课”,湖南大学袁涤非的“现代礼仪”为代表。面向社会公众,不需要较多专业基础的普适性课程较为适合,专业性太强或需要较高基础水平的课程不利于公众的学习。

3.资源表现形式差异

资源表现形式方面,精品课程以课程网站形式展现,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20分)、教学内容(20分)、教学条件(20分)、教学方法(20分)、教学效果(20分)、特色和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加分项)。课程相关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内容上网也受鼓励。

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表现形式主要为视频,从目前已有课程来看,有些学校为课堂实录,如周人气榜冠军课程“心理学与生活”(南开大学,管健),有些学校则使用专门建设的录播室,如总人气榜冠军课程“现代礼仪”(湖南大学,袁涤非)。这些视频质量都比较高,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当然,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也有主讲教师录像。但单就教学视频来看,正因为视频公开课将视频单独剥离出来,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课程开发单位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视频建设方面,对其深度挖掘。

4.教学理念差异

精品课程资源丰富,多而全,这是它的优势。可在这样的情况下,授课录像仅作为精品课程的一部分,限于时间精力有限,细节要求没有那么高,与平时授课差不多即可。精品视频公开课将教学视频单独提出后,其重要性提升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同时加入了社会学习者,将教学对象的范围进行扩展。这些变化引起了教学理念、教学重心的偏移。

教学理念上关注学习者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更有对象意识,不唱独角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教学有没有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另外,为适应富有生活经验的社会学习者的需求,增强了课外内容的权重,教学内容重心的选取更贴近学习者学习、工作和生活,注重与学习者的深层次交互。

5.资源公开力度差异

精品课程资源主要由官方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有些精品课程也挂靠在对应学校的网站),课程资源的公开状态为半公开。用户浏览在未登录状态下可以浏览文本资源的前两页,音视频资源的前一分钟;下载资源需要扣除相应积分,每个资源下载积分默认为10分(约折合人民币1元)。浏览完整教学录像同样需要扣除相应积分。

精品视频公开课视频由官方网站爱课程网进行,浏览者不需注册,不需积分,点击即可浏览,也就是课程资源是完全公开的,没有用户、积分限制。从浏览者的角度,浏览者人群多为在校学生、自学者、大学教师、白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完全公开,为这些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完全免费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点击想浏览的视频课程就能够看到而不用担心费用问题。这在想通过这个平台学到点东西的人群中是一大诱惑。

6.建设模式差异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8]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采用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建设模式。实行严格的课程内容审查制度,高校和主讲教师承担遴选确定的选题建设任务,并肩负保证课程质量的社会责任。教育部以适当方式组织专家和师生对完成建设的课程再次评价遴选,课程择优上网展示,上网展示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荣誉称号和经费支持。

7.制作技术标准差异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要求包括音、视频素材采集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技术要求,它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为参照的,满足适合网络基本使用。[9]要求录像环境(即讲课教室)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整洁,讲话清晰,板书清楚;音频采样频率不低于11kHz,视频采用至少总比特率为300kbps、大小为320×240。基本上标清即可。

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技术标准比精品课程要细致、严格得多,增加了对PowerPoint制作、片头片尾、外挂唱词、课程元数据等的要求,文件要求清晰度也推荐使用高清格式。主要包括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10]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需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录音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四、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策略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至2015年建设900门。现已建有266门,2013年计划组织建设350门。基于精品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差异比较,完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有以下建议。

1.准确定位教学对象

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者多为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平时教学工作是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一课时一课时的教学容易产生教学惯性,特别是有较长教龄的教师更是对这样的教学对象特点了如指掌,发现学生的细微反馈便能做适当的调整。然而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对象定位为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增加了社会公众后,教学对象的群体特征就发生了变化,社会公众的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学习动机、学习内容选择、对授课方式的偏好会有所差异,教师在满足高校学生的基础上,应兼顾社会公众群体,才真正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

2.把握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源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社会热点类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类、就业指导类。尽管都是量大面广的课程,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以高等学校培养计划课程类别为基础,具有明显的高校学科痕迹,精品视频公开课打破了大学的课程类别,注重考虑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特征,不苛求课程的完整学科性和前沿性。

3.深度挖掘课程教学设计

精品视频公开课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单独提出,凸显其重要性,让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对教学过程进一步挖掘。其间课程教学设计首当其冲,深刻理解教学目的(为什么教),恰当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什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何教)是增强课程教学有效性,发展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提升视频公开课质量的有效方法。可先小范围试用,根据试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对课程结构各环节进行修改、调整、增删,确保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4.优化教学资源

视频公开课在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增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使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团队增强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服务,考虑多媒体课件色调统一、意象切合主题、文字量合适、排版富有美感、动画优质适当(符合戴尔经验之塔原理);教学场景光线充足、环境优雅、设备齐全效果好;后期制作视频清晰、稳定、构图合理,伴音饱满、圆润、富有磁性等因素,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品质,提升学习体验。

5.提升教师能力

视频公开课为全国范围使用并向国际推广,这就需要课程所在高校在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和影响力,授课教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授课效果,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优质性和前沿性。在部分高校争创一流大学、知名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同时,激励教师关注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重点的领域和重大需求,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教高2003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教高司函2010107号.关于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公示的通知[Z].2010.

[3]教高司函2011105号.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1.

[4]教高司函201369号.关于开展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3.

[5]高等教育司.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EB/OL]. /policies?start=161.

[6]教高2003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7]李益,范雅琳.对中国视频公开课的几点建议――基于淘课族的视角[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2):77-79.

[8]教高厅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