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保护的见解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环境保护的见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环境保护的见解

篇1

主题词:公路 环境保护

一、前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如何解决公路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2.1 可行性研究阶段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实施前各类规划直至具体设计一系列的决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项目决策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其质量的好坏对于以后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乃至建成后项目功能的发挥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对可行性研究的环境保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此阶段从环境保护方面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要从规划的全局和远景来把握所研究的项目,以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按照路网规划的系统性要求,突出重点,服从全局,注重形成网络所带来的规模效益。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项目是对自然环境的最大破坏。

2、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初步设计的依据,其研究重点之一就是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确定建设规模,把握好技术标准是为以后各阶段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

3、路线的走向及主要控制点、独立大桥的桥位、长大隧道的隧址以及重点互通立交的设置等工程建设方案,是工程可行性研究需要重点研究和确定的内容。也是做好环境保护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控制性的方案一经确定,就成为设计和施工的基础,如果在此阶段忽视了环保问题,其后果和影响就决不是局部的,有的影响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建设方案对环境保护的控制性,应认真做好一下工作。

(1)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尽量不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

(2)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

(3)穿越风景名胜区应注意结合自然,不破坏景区景观;

(4)尽量不穿越或接近居民稠密区,以免造成大气、噪声及水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

(5)不应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

(6)尽量不破坏湿地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不侵占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2.2 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是依据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及环境评价报告,确定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此阶段从适应环境保护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路线方案比选应充分考虑环境治理和保护费用,并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列为主要比选条件。

2、以敏感点为主、点线结合、保护沿线环境为目标,确定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原则。

3、以运行速度为指导,灵活、合理地运用路线平、纵线形指标。尽量减少高填、深挖,努力将对自然的扰动、破坏控制在最小程度。线形设计应基本顺应原地形、地貌走向,尽可能拟合等高线,避免横切等高线。困难路段可采用设置爬坡车道,采用大纵坡与长坡长组合设计,使深挖路堑变为低挖路堑,使高填路基变为低填路基。

4、确定合理的技术方案,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质量。技术方案的重点在于一下几个方面:

(1)互通立体交叉设计重点是满足功能,满足通行能力,其关键在于匝道出入口段的线形,因此,应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的确定互通规模。

(2)综合考虑布设交叉工程的位置、净空高度、交叉方式,以降低路基填土高度。

(3)桥隧工程的总体布置方案应贴近自然,充分与环境相协调,与周围山川、沟谷等自然景观搭配。设计要充分考虑美学效果,结构外形应与当地建筑风格一致。隧道的进出口应力求简捷,尽量做到洞口零开挖。

(4)工程防护应尽可能考虑生态防护,绿化方案应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5)合理选择取土、弃土场的位置,对取土、弃土场进行表面处理,使其与原地形、地貌融为一体。

2.3 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是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对所确定的建设原则、设计方案、技术措施的深化,为指导施工提供设计图表。在此阶段从适应环境保护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优化平、纵面线形,降低边坡高度。特别是山区公路,应利用地形数据模型和采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对平纵横进行精细调整,此项工作是保护环境、降低造价的重要过程,只有设计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反复推敲,不断思考,精雕细琢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路线。

2、充分重视结构物的细节设计,野外公路构造物设计以追求自然、简捷、古朴为好,城镇等人文气息浓厚的区域,适当强调人文景观,赋予构造物人文气息。

3、充分重视路基横断面设计,路基横断面是公路景观的重要载体,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环境保护方面的最重要环节。往往在设计审核、审查中对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以及构造物十分重视,而对横断面设计,由于其量大重视不够。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使路基横断面的形式和几何形状与地形、地质、地貌相适应,将公路与环境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3.1 生态环境方面施工期间由于清理表土、土石方开挖、改移河道、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开挖施工中表层土保护是一个重点环境保护问题,表层土流失除引起水土流失外,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平衡失调,如植被丢失、景观破坏等。地表清理将对沿线植被及动物栖息地造成永久性的破坏;此外,表层土壤的剥离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下降。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在施工前应明确清理对象和范围,不应仅考虑方便施工而任意破坏沿线两侧的植被。对于古树名木等有保存价值的植物,应事先联系当地林业部门,采取移植等异地保护的方法加以保护。地表清理物应有专门的场地用以处置,不得随意丢弃。

(2) 施工清场的树木、农作物、杂草,除部分可作为肥料外,应及时清运。

(3) 剥离表层土予以保存,用于其它地面的土地改良,或沿线受破坏土地的恢复。不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直接覆盖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面;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移至它处堆存,堆放地宜相对低凹、周围相对平缓,并设置排水设施。

2、路基开挖对沿线植被及动物栖息地将造成永久性的破坏;此外,土壤的剥离与开挖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下降。弃渣问题在此也会比较突出,弃渣场若选址不合理,有可能导致河道淤塞而阻碍行洪、滑坡、地基下陷,以及损毁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土地。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施工前应明确开挖范围,不应仅考虑方便施工而任意破坏沿线两侧的植被,弃渣应在指定范围内严格按照设计技术要求进行堆置。

转贴于

(2)预防表层土流失。剥离表层土,不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直接覆盖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面;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移至它处堆存,堆放地宜相对低凹、周围相对平缓,并设置排水设施。

(3)将弃土、弃渣于指定地点堆放,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其流入水体。公路边的临时零星弃渣,应在公路封闭前处理完毕,以免公路全封闭后,难以清理。

(4)做好施工组织安排,土石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5)做好工序安排,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6)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7)对临时借地范围要有明确的边界,以便控制对临时借地外围土地的不合理占用。严格控制影响范围,不应仅考虑方便施工而任意破坏场地以外的植被。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3、对于不可避免的河道及河岸开挖工程,要明确并严格控制开挖界限,不得任意扩大开挖范围,避免造成对两栖动物生活空间环境的影响。

3.2 噪声方面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降低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拌和场和预制场要远离学校、医院、疗养院、城乡居民区和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减少拌和站对环境敏感点的噪声污染。

3、尽可能以挖掘代替爆破,以多点少药代替大量炸药爆破,采用延时爆破技术等手段降低噪声和振动。

4、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3.3 大气污染方面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混合料采取集中拌和。

3.4水污染方面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4、水泥混凝土拌和站不得设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

5、施工过程中搅拌站的排水、混凝土养护水等含有害物质的废水不得排入地表水I—III类水源地保护区。

四、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收费站点收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重点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4. 1 交通噪声方面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4. 2 大气污染方面

1、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4. 3 水污染方面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3、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篇2

1.教学理念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观念中环境问题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文环境这个概念是新课改之后增加在地理教学里的新观点,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可以理解到人文环境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古代的水利工程是受到洪水的侵蚀,人类创造的人文环境,同时现代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会有人文环境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的生活永远脱离不了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这个自然环境里要想可持续生活繁衍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就只能和平共处,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的环境。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是十分严重的,在教学观念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想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未来环境会发展成怎样无法预料,但是人类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对现在眼前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让这个地球不再伤病交加,保持基本的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教学资料的渗透

在现代的高中地理的参考资料中除了原本的几套基础教材之外,还有一本新增的人文和环境保护,这本新增的教材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中教学资料的渗透。这本教材主要是讲解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关系,现在社会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关于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还有国际社会上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和文件性知识,最后还有环境污染对人类的警示作用以及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新见解。通过这本新增加的地理参考书,学生可以很清晰的了解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了清楚得看法,加深学生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针对参考书中提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可以力所能及的实践,增加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普遍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的渗透

现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主要的问题可以有多方面的答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环境问题的现状展示。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污染环境与破坏环境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利用图片和影视等直观印象让学生看到环境问题的现状,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就要做到保护环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丰富了高中地理的应用领域。高中地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关于环境问题的增加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部分。环境问题关注人类的社会现实环境,同时对现代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之中,不仅是增加环境保护的宣传,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先进的环境理念应用于实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环境,将环境问题的危害逐渐降低,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环境教育对于学生对于各们各科之间的触类旁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渗透式的学习模式,而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都会帮助学生在保护环境上有很大的突破,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增加人们对于人类和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知识,同时给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在整个社会中创造出新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规范。关于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高中地理教学的这一种教学方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对于环境教育学习方式的拓宽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们学科之中,透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动各门各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理解。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环境教育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作为一个地球人应该担负起的保护地球的重任,这个方面主要是对学生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影响。三是对于一个问题可以做多方面的探讨与考虑,主要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环保教育;课文教学;词汇教学;课堂练习;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77-01

展望21世纪,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翁,对学生进行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培养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环境保护习惯必须要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做起,而青少年每天都会接触英语课本。因此,在每天的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将有很好的效果。作为英语教师,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要联系英语教学的具体实际,可以在课文教学、词汇教学、课堂练习、课外活动等教学活动之中进行环保教育。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文教学在高中英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能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入环保的相关知识,这对于青少年环保意识的树立将有很好的效果。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将有四个单元涉及环保,分别是必修二的4单元(Wildlife Protection)、必修四的2单元(Working the Land)、选修六的4单元(Global Warming)以及5单元(The Power of the Nature)。在Global Warming这一单元的Warming Up环节中提出来这一问题“An energy source is renewable when supplies of it never run out and non-renewable when one day they will run out. Which energy sources on your list are renewable and which are non-renewable?”。这个问题提出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学生为了搞清楚图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就必须查阅相应的资料,而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对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进一步探索从而加深了印象。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把环保教育贯穿渗透到词汇教学中。如教授animal(动物)这一词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要求学生写出与之相关的词汇,比如tiger(老虎)、panda(熊猫)、environment(环境)等等。还可以在词汇旁配上相关的图片,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加深这个单词的记忆。在掌握词汇的基础上,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才学到的相关词汇编造一个环境保护的小故事,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诉自己的故事。这样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这些词,而且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当然除了头脑风暴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词语接龙游戏,把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说出与动物相关的单词,说得较多的那组获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拓展了学生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词汇。

三、在课堂练习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当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重难点。而在现在阅读中,阅读文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练习得越来越紧密。因此,可以有意识的在阅读的相关练习中训练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文章。在高考题中作文占很大比重,环保这一热门话题涉及较多,在练习写作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了环境保护。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是人类的希望,保护环境的重任将落在他们身上。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4

关键词:毁林案件 非刑罚处理方法 非刑罚化

由于林业生态环境关系着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如何更好地应用刑罚和非刑罚处理方法对毁林案件进行处理,确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强办案的社会效果,是关系着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大事。本文将就如何完善我国对毁林案件的刑罚和非刑罚处理方法提出粗浅的见解。

一、当前对毁林案件的处理方法现状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对毁林刑事案件的刑罚处理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等四种。毁林犯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集体或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又破坏了生态资源。现行《刑法》对毁林案件的处理方法太过于侧重对被告人的惩罚,而忽视让被告人弥补其危害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没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如果对毁林案件被告人适用有期徒刑、拘役等剥夺人身自由刑,很容易造成如下问题:1.由于毁林案件的被告人大部分是家境不是很宽裕的农民,其往往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容易造成其家庭生活困难;2.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监狱人满为患;3.那些因过失或无知而毁林的比较朴实农民进了监狱,精神压力较大,容易被交叉感染,刑满释放后难于再社会化。(二)如果对被告人适用罚金,考虑到大部分毁林罪犯是农民这一实际情况,实际上可操作性不强。在这种刑罚体系下,必然导致国家在刑罚资源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监狱里人满为患,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较高的再犯罪率却证明刑罚对再犯罪的预防并不能起到很高的效率。

我国《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该条规定实际上规定了我国的非刑罚处理方法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五种。实际上,对毁林案件被告人适用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非刑罚处理方法,往往威慑力不足。司法实践中,除赔偿损失适用较多外,其他非刑罚处理方法罕见适用。而考虑到大部分被告人的经济情况并不宽裕,实际上赔偿损失在毁林案件的适用上也不实用。

二、完善毁林犯罪的刑罚和非刑罚处理方法的建议

根据被告人的主观恶性,笔者认为可以把毁林刑事案件的犯罪主体大致分为三类:(一)盗伐、滥伐林木进行牟利者,并以此为业;(二)心存侥幸者,即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盗伐、滥伐林木为个人使用;(三)过失犯罪者,如失火毁林案。在我国现行刑法体系下,对毁林罪犯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二)(三)类主体大部分是家境比较困难的农民,往往认罪态度较好,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不利于生产的开展,而且其往往是家庭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假如被羁押的话,可能会造成整个家庭生活困难。

通过上面对毁林犯罪主体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对毁林案件的主体进行区分处罚,根据其社会危害性程度的轻重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来决定刑罚和非刑罚处理方法的适用。由于森林生态资源的破坏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果,如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使犯罪分子得到惩罚的同时,也补救毁林行为造成的各种危害后果,达到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是当前林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关键。在非刑罚处理方法的设置上,可以包括要求其对已经被破坏的林业生态环境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结合我国林业生态保护的实际,笔者对如何构建完善的毁林案件的刑罚和非刑罚处理方法体系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采用社区矫正制度。对主观恶性较小的罪犯,如前面提到的心存侥幸者和过失犯罪者,可以由法院责令其种植林木,而不用对其进行关押。和单纯对罪犯采取监禁或财产刑等刑罚相比,这样有利于遭受损害的林区的生态环境的恢复。采用社区矫正的处理方式,一方面罪犯不用背监禁,不会丧失就业的机会,不脱离家庭生活,有利于培养其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二)把附条件不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毁林刑事案件。对情节比较轻微的毁林犯罪分子,由检察机关责令其在一定期限内赔偿其造成的损失,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采取补救措施,如果犯罪嫌疑人积极履行该义务,则检察机关可以不对其进行;反之,如果犯罪嫌疑人拒不履行义务,则检察机关可以对其提起公诉,要求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在涉林刑事案件较多的行政区域设立护林教育中心,定期对毁林罪犯进行教育并考核,以考核成绩作为罪犯服刑表现情况的依据之一。护林教育中心的只能可以设置为:对罪犯普及林业法律知识和生态资源保护的知识,使罪犯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的同时,帮助罪犯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由于盗伐林木牟利的罪犯往往缺乏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可以让其清楚生态知识的教育,可以让其清楚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关系着子孙千秋万代的发展,破坏生态环境奖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恶果。通过使罪犯自觉矫正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环境保护的力量,相信会有相当部分的毁林犯罪者会转变成保护环境的忠实卫士。

篇5

本次活动将历时2个多月,分七大赛区,覆盖全国所有行政区域。活动内容设置丰富,网友可通过上传能“秀”出身边与环保有关的画面、能体现自己参与环保的图片或是自己对环保理念的见解即可参与活动。活动最终将对各个分区获得幸运大奖的用户再次进行试用感受评比活动,届时,将有机会获得华硕光存储提供的环保神秘大奖一份。(活动详情地址:.cn/2011/0715odd/)

“此次大赛意在号召更多人加入环保行列,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活动负责人介绍说,“感谢十多年来默默支持华硕光存储,与华硕光存储一道创造环保奇迹的用户们。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社会各界热爱环保的人士提供一个交流环保心得、分享环保故事的平台,践行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完美平衡。”

作为业内知名的环保模范企业,华硕光存储多年来一直十分注重节能环保领域,始终坚持遵循环保低碳的发展路线。自2004年推出的静音王系列产品,掀起了节能环保的风潮之后,第一个推出了节能光驱,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支持和认可,并号召了更多的用户加入节能环保的行列,为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华硕光存储不仅大力推进环保活动的积极开展,更坚持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不断的推出了多项业内领先的节能环保技术,至今已拥有包括静音、节能、稳定、影音与安全在内的五大科技技术,并将其大范围融入到旗下产品中,创造出了一系列更新、更快、更环保的产品。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设计;想象力;创意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97-1

一、想象力在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制作过程之中,能否拥有足够的想象力将直接决定这个广告的创新性。制作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目的无非是通过广告加深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帮助人民群众不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环保责任。针对这样的情况,就更需要在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设计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吸引人民群众的关注。

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能否发挥出有效的作用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观众的认知方面、观众的态度方面和观众的行为方面。因此,在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设计的过程之中,要从改变观众这三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要充分的发挥想象力作用,既可以采用形式新颖的主题,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给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解。但是,无论形式如何,都要和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牢牢的联系在一起。

二、想象力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设计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可以把先进的表现手段和环保公益的主题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将环保和动漫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至于平面环保公益广告的设计,则可以应用漫画、海报、摄影、艺术字的方式来增强表现力。综上所述,要想帮助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提升环保公益广告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环保公益广告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就开始使用先进的3D技术来支撑自己的广告设想。有一个美国的环保公益广告就是利用的3D技术,来描述失去了森林家园的猴子,漂流在最后一块北极冰块上的北极熊,游走在光秃秃的草原上的狮子,最后,这些动物都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放映的过程之中,借助3D技术把动物眼神之中的无助与恐惧传达给了观看的群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国,想象力的作用的发挥则可以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可以解决高科技带来的高成本问题,还可以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我国国民对公益广告的认同感。例如,我国的一个关于节约水资源的公益广告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把我国传统的文字形式和画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处于传统汉字田字格内的“户”字如果消失了上面代表水资源的水滴,就会变成“尸”,象征着离开水资源,人们就会面临空前的灾难。在这个广告的播出过程之中,并没有播放华丽的音乐,整个广告的播出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是这样的表现形式具有足够的震撼力来吸引住电视观众的注意力,提升公益广告的播出效果。

三、想象力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设计在视觉形象上的创新

在设计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过程之中,要把它当做一件艺术作品来设计,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不仅给环境保护公益广告披上华丽绚烂的外衣,还要赋予环境保护公益广告深刻的内涵。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设计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过程之中,敢于创新,在广告形式、广告造型、广告色彩的制作过程之中巧妙创新,为观众营造出足够的新鲜感。

一般情况下,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色彩是整个广告思想的最直接表现方式,可以生动的传达出整个广告的核心思想情感(例如,绿色代表着勃勃生机,一般用于在广告之中彰显曾经的美好环境;红色代表着刺激,在公益广告之中往往可以用来彰显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对大自然动植物栖息地的残忍破坏;黑色象征着压抑,往往在公益广告之中用来彰显环境污染的作用)。根据一项不完全调查,使用各种颜色综合起来表现的公益广告可以更好的表现出视觉效果。

例如,在我国拍摄的一个关于保护环境的广告之中,画面的上半部分是蓝色背景,各种鸟类自由的飞翔生存,而画面的下半部分则是使用的红色的色调,人类拿着猎枪残忍的进行对鸟类的猎杀,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也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因此,在制作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设计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大胆的将各种色彩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促进环境保护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核心目的就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观众的环保意识,帮助观众形成环保行为,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的设计过程之中,如果可以充分利用想象力的作用,设计出更具表现力的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就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倪鹏飞.公益广告―――为有效而设计[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7.

[2]王琨.论公益广告中的企业形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3]陈瑛,王媛.危机广告产业链整合传播[J].公关与广告国际论坛,2008.

篇7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各类建设项目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作出评价,并分析可能形成影响的程度,其工作在现阶段社会重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由于环评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各方面经验仍较为缺乏,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当中还要求相关人员应明确了解工作存在问题,并积极探究针对其问题的良好解决对策。

一、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导则体系不完善。我国现行的导则体系欠缺完整性,过分关注环境的个体区域、短期影响,缺乏整体长期客观分析,在政治政策、工程施工、运营报废等宏观方面缺乏明细导则。我国现行的环评导则内容和形式无法实现多元化,可操作性弱,执行力度差,评定指标过于抽象、笼统,无法细化的评判标准,指标解释欠缺准确性的描述,尤其是大型的环境影响工程缺乏举例说明解释,环保治理执行人员无法具体实施对策,相关企业钻了制度的漏洞导致环评结果失去存在意义。

(二)部分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是指违反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这三方中若任何一方违反法律规定,则应当承担法律后果。但是,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够明确。比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但是并没有对违反此条规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规定。

(三)工作人员专业性较低。在我国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并未提出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硬性要求,这就致使环评工作可能因在岗人员多是无证上岗人员而缺乏规范性、专业性,甚至有可能对相关环评工作埋下一定的隐患,并可能对其工作质量形成了不良影响。而一些持证上岗人员,也可能因此工作制度的缺乏而不重视自我提高,由此对此工作的长期发展也会形成负面影响作用。

(四)公众参与力度不够。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力度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公众参与环保途径不完善,公众无法获得项目工程的具体信息,因此无法有效参与环境保护;大多数民众对于环境法律了解不深,不能针对项目工程提出合理见解,因此公众本身素质也限制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在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审批中政府拥有绝对领导权,公众没有参与的热情和条件;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过于稀少,无法参与环保博弈。

二、环境影响评价对策

(一)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体系。为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推动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首先要完善环评导体体系,善于借鉴国外环评制度经验,完善导则体系,细化指标,加强对指标解释,必要时利用举例说明方式对导体的内容进行补充;其次,尤其是完善导体中对于战略环评、大型工程、生态工程等宏观影响,强化长期性的影响评价;再次,在技术层面强化环境要素的导则,例如废弃物、土壤振动等,加强条款的执行力度,变抽象条款为操作性条例。

(二)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建设单位、评价单位和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法律责任,相关法律法规应进行进一步明确。法律法规应对三者不履行相应义务或违法法律规定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建设单位指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行为,如何进行处理进行明确,如由上一级对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等。对决策者违法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规定,如何处理,由哪一级行政部门给予何种行政处罚进行明确,可规定由上一级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罚。

(三)建设专业环境影响评价队伍。国家通过设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核制度极大推动了环境评价人才队伍的建设,还应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从事环境保护评价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切实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准确高效。在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队伍内部人员的专业素质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工作人T聘任制度,规定需持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资格证人员才可加入环评队伍,以保障环评队伍整体的专业性。

(四)健全公众对环评的参与制度。有关部门还需重视完善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参与制度,确保能提升公众的参与积极性。首先,拓宽公众参与环评的渠道,网上平台、手机平台都成为增加公众参与度的有效渠道;其次,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在公众的影响力,使公众从内心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加入到环评工作;再次,完善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公众的意见代表着最为广泛阶层的人民利益,善于听取公众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建议类型划分层次,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的解决并采纳公众反馈的意见建议。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价构成了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部分,为切实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有必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策略,这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 措施

当今时代,人类在充分享受文明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失调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环境问题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

环境教育正式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公害”时间频频出现。为了唤醒民众,保护环境,美国率先将环境教育引入到学校教育中。7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于1990年12月5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宣传部门教育应当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列入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提出了广泛开展环境教育的要求。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使我国专业化、系统化的环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既懂专业又重视环保的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也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阵地。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要依靠专业的环境工作者,而且更需要其他学科、其他行业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需求来看。高校环保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而且更是培养大批具备可持续发展思维和科学发展观的非环境专业人才。

同时,环境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环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养成一种行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法制素养等全面得到提高。因此环境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二、目前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

1、环境教育还未得到普及和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适应时代要求,不少高校相继开设环境类专业,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高校却非常少。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类课程。而每年高校招收非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占招生总人数的99%以上。由此可见,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没有把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中。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执行者、管理者、决策者,他们很可能沿袭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工作,这样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实行者,反而可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上、管理办法上。以至教育方法上进行研究,尽早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材建设滞后于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材建设发展较慢,一些教材质量不高,尤其是知识陈旧、缺乏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图书严重缺乏,现代环境信息量很少

在我国各类高校中,非环境专业的环保、环境法规、环境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严重缺乏,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环境专业的有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很少,信息网络不通、信息渠道狭窄、信息量少,无法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差距,难以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形势相适应。

4、学生学到的环境知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存在矛盾

学校的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环境教育的效果。如果学生知道废电池的危害,但学校里找不到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箱,或是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但另一方面食堂却提供快餐盒、塑料袋等一次性消费品,这样的校园环境,就很难让学生将掌握的环境知识自觉地、主动地应用到行为中。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措施

1、注重观念转变。促进环境意识形成发展。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如何,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何,关键就在于是否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比如教育学生爱护一草一木,讲究公共卫生,珍惜和节约水电,给学生传授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等常识,要求他们珍惜资源,促进其维护生态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进而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

2、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针对当前全球面l临的严峻环境形势,高校应对课程设置予以调整,把环境教育类课程贯穿在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开设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公共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条件,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在大学生中普及环境知识,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掌握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非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都存在差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可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渗透到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利用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来讲解环境知识,突出专业知识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对师范、财经、文科类学生可开设环境经济学、环境法、环境美学等课程。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

环境科学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对实际环境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选修学生的专业,在教学各环节可进行专题讨论、情景设置、案例分析、现场演示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检索,独立思考,提出见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还要教会学生使用一些简易的仪器,增强其技能。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环境实践教育。

(1)举办环境知识讲座。学校可定期举办环境知识讲座,讲座主要以普及性的内容为主,跟踪当代环境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讲授者可以是环境界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这种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世界环境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提高他们对环境的关注,树立环境意识。(2)与社会广泛联系,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学校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强化环保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成为身体力行的环境保护者。

5、应注意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

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能胜任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可以引进人才,或者通过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另外环境教育的正确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可以组织一批专业人才编写适用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教材。

篇9

环境日主题班会 1【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红领巾小分队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每个学生设计一幅有关环境保护的图画。

4、准备小品,快板,舞蹈,歌曲。

5、保护环境措施的材料。

6、投影片、录音机、关饰。

【活动过程】

班主任导言:

这节上班会课。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老师告诉你们,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可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

现在老师请张环宇,何宁两位同学主持这次班会,同时预祝班会开的成功。

同学们,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三年一班《保护环境、爱我家园》活动现在开始。

主持人乙:

哈尔滨是闻名中外的北国名城,是我们的骄傲。现在请我们宣传队的队员介绍美丽可爱的家乡。大家鼓掌欢迎。

主持人甲:

作为家乡的小主人,你一定会为哈尔滨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你可曾想到,在这繁荣与发展的背后,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主持人乙;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加上人们环保意识淡薄,我市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主持人甲:

保护环境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从小做起。请看小品《嗨!瞧我这“官”》

主持人乙:

下面请老师讲述保护环境的措施。大家鼓掌欢迎。

主持人乙:

我们都是少先队员,是保护环境的能手。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听快板《保护环境》。

主持人甲: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从小事做起。注意保护环境。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为了明天生活美好,同学们对环境保护有什么,设想和打算呢?请把你们昨天的作业——环保内容的画展示给大家并说说你的想法。

主持人乙:

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大开眼界!

主持人甲;

同学们!高度的园林绿化水平,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青少年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要做绿色世界的朋友,就要拿出实际行动来。 下面请看小品《爱花》

主持人甲:

看了小品之后你想到了什么?

主持人甲乙合:

我们要齐心努力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请欣赏舞蹈《小蜻蜓》

主持人甲乙: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让我们手拉手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请听 《拍手歌》

主持人甲:

现在请我们班的小记者顾楠楠做一下采访。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总结;

班主任老师;

同学们这节班会开的比叫好。充分了解了环保知识,增强了环境保护知识。

同学们,你们是哈尔滨的一员。热爱家乡美化家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家乡环境的保护建设中。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家乡做贡献。

希望你们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继续开展好活动,让我们居住的环境更美丽。

主持人乙:

类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吧!

主持人甲: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次班会。请听歌曲《人人做起来》(全体起立)

主持人甲乙:

三年一班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为主题的班会到次结束。

环境日主题班会 2[活动目标]:

这几年来,整个社会非常关注环境质量,我们的学生也向往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但部分同学环保意识淡泊,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不够,在校其间有乱扔纸屑破坏校园环境卫生的情况。

此次班会目的是:

1. 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的质量,了解存在的问题,加深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2. 在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环保自觉性,并掌握一些环保知识,积极投入到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中去,做热爱环境、热爱校园的“十中人”。

3. 在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才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相互间的协作意识。

[主持人]:许燕 徐潇

[活动准备]:

1. 寻找有关环保的知识问答题目,让学生以知识竞赛形式强化环保知识。

2. 黑板上面写上“还我绿意环境”,并进行黑板装饰。

[活动过程]:

一、 知识竞赛

1. 必答题

规则:每组派代表抽取题目并回答,答对不加分,答错扣10分。

题目:(例)世界环保日是几月几号?……

2. 唱歌或背诗(须带绿字)

规则:每次加10分,越多越好。

3.抢答题

规则:每组各五题,同学自愿回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并把机会让给其他三组,其他组同学答对为自己组加分,并有物质奖励,答错改组不扣分。

题目:(例)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什么?

二、 环保行动

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欣赏干净美丽的校园。如看到垃圾,学生能自觉地捡到垃圾箱里。

[活动评价]

活动采用了高一新生能快速接受的形式,学生非常活跃,活动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环境日主题班会 3一、班会目的

通过此次班会活动,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环境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增强学生"爱我学校,美我学校"的意识,为学校的环境问题出谋献策,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确校园环保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行动起来共创绿色校园。

二、班会准备

1、确定主持人和朗诵人员。

2、收集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中所做的工作。

3、将自己对校园环境的看法及改进意见写成文字材料。

4、摘录有关环保的宣传标语,诗歌。

5、撰写“绿色,我们永恒的追求”倡议书。

6、搜集校园环保公益片。

三、班会过程

(一)、情境导入

(班长):绿色,是一种自然的色彩,青山绿水好风光,无限生机尽在不言中,首先请大家来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主持人)男: 我们拥有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校园,

(主持人)女: 我们拥有共同的环境。

男:一个校园就是一个家庭。

女:我们一起成长,共同创建。

合:《绿色,我们永恒的追求》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展示美丽的校园,体味身在其中的幸福

女: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到冯家镇初级中学学习、生活已有两年多。

男:对呀,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当你走在校园的中心甬路上,漫步于绿树成荫的操场上,行走于美丽花园中的长廊下,谈笑风生于凉亭中,不知同学们对我们校园的环境印象如何?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画面再次欣赏一下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

女:有谁愿意学谈谈你对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的评价。

篇10

【关键词】生态环境 环境刑法 法益 环境利益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和资源开发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任何国家政府都会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美国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从对自然的疯狂攫取和破坏到意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进而进行环境立法保护的历史。日本战后高速发展经济,但在几次大型的公害事故后,日本传统刑法理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公害刑法”转变到“环境刑法”。随后德国、澳大利亚等各国法律都表明环境刑法对环境利益的保护和重视。随着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对比国内外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发展,可以清楚看到生态环境的安全已经日益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基本问题之一。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也已经不是局限在原有的规则上,而是愈来愈依赖于刑法这一以自由乃至生命为代价的“最后保障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法制保护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世界各国刑法基本上都规定了环境资源类的犯罪,总体上讲,都是在保护越来越脆弱的自然资源。不过,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保护日益脆弱的自然资源的层面上是无法响应实践需求的,刑法作为一部保护法益的基本法,它的目的就是保护人之生活利益。随着环境刑法立法的发展,关于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问题,即将何种生活利益纳入环境资源之刑事法律保护的范围内,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环境犯罪法益保护的理论研究

法益,仅指刑法所保护的利益,而不是泛指法律所保护的一切利益。“法益”一词来至于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毕伦巴姆对犯罪概念的界定。毕伦巴姆在研究犯罪的规范概念时,针对费尔巴哈的“权利侵犯说”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命题。毕伦巴姆认为,犯罪并不单单是对权利进行侵害,而是对权利背后所保护的利益进行侵害,权利的侵害只是表象,而“法益”才是其实质内容。后来,在刑法领域,“法益侵害说”成为刑法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犯罪的规范概念。环境刑法法益,就是指环境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和价值,当下关于环境资源类犯罪的法益观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从环境问题产生开始,环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就与环境刑法的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环境遭到破坏问题就愈严重,相应地对环境刑法法益的问题研究也愈迫切。近年来国内外法学界经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理论,下面就最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刑法法益观,逐一进行审视检讨。

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论观点透出了它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刑法提出的观点,此观点认为生态环境本身不是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人类的生命、健康、身体才是环境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那些与生命、身体、健康无关的作为公共财产的环境不是所要保护的法益①。这个观点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环境利益本身不是刑法保护法益,保护环境最终也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及财产,可以极端地讲,对环境的破坏只要没有达到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程度就不视为罪,这样的环境犯罪也就是典型的结果犯,德国刑法理论界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受制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认知能力,人们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以较少的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如我们改革开放之初提倡的“又快又好地大干社会主义”一样,也如“发展经济”“效用优先”一样,各国发展经济之初,都避免不了以这种指导思想来发展经济。其实,对环境资源要给予一定的刑法保护观念的形成,首先是因为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受到严重的侵害,然后对这个惨痛教训进行总结反思才形成这个理念。环境污染一般并不直接对人的生命、身体、健康以及财产造成侵害,甚至很多危害都是隐形的,只要不是直接地受到侵害,就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而对环境要素的破坏,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但其行为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由于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自净能力,亦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结果表现为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②

生态中心主义法益论观点又透出了它的尴尬。“生态中心利益观”的出现,是随着学者和公众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发展而来的。人们从传统观点的束缚中想进行突破,所以进而就受到这个观点的影响。例如有些国家的刑法已经开始将水、土地和风景区等直接作为刑法的保护对象。据此,如果把环境犯罪的法益仅仅界定在对人的保护,显然是很狭隘,如果把以环境是否受到侵害作为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的标准,这样就把环境刑法保护上升了一个层次,环境法益的界定就在对整个环境的保护上,通过这样的法律规制,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对环境的破坏,即使未达到造成人的生命、身体、健康或财产的严重损害的程度,也是为刑法所禁止的,但这样环境犯罪就不单单是结果犯,而且可以有危险犯的存在。

很显然,当“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显现其滞后被动的缺陷时,这个观点应运而生。不过,“生态中心利益观“这个观点也有其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生态中心利益观“,强调的是生态主宰一切,为了不让环境遭到破坏,进而把环境作为一个实体权利来进行保护,这是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其次,人作为万物的主宰,从其诞生之初,就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区别于其他存在物,该学说为了主张对环境的保护,而去否定人的创造性的活动,这样会导致社会的停滞不前。最后,让人类背负沉重的道德责任,以人类是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生命体去承担关爱世间万物、保卫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为了这个沉重的使命人类却畏惧不前,这确实太过偏颇。再说,道德毕竟是个自律的社会范畴,光靠道德教化是难以奏效的,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主张自己的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最高法则,用道德去规制人们的活动,必然会面临许多尴尬,因为道德毕竟不是法律,道德是要靠法律这个最后的防线来防卫的,将生态中心主义的道德标准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只会导致其适得其反。

生态中心学和人类中心学折中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论”的狭隘和“生态中心法益论”的尴尬,曾经一度导致学者的迷茫,后来人们的眼光开始转向将“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均作为保护法益加以规定的折中论上。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这两种学说所显露的狭隘和遭遇的尴尬,让人们想到只有把两者关联起来,找出这两种观点的契合点,那么生态学的法益才最终可以成为环境刑法学上环境犯罪所界定的法益。其实这种观点的出现,是鉴于上述两种观点都存有一定的缺陷,才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学说,在现代的德国仍非常盛行。不过,在人们似乎找到了解决两者矛盾的同时,恰恰又忽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环境生态价值的独立性,折中说认为环境刑法的对法益的保护应该是将人类本位主义和自然本位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所谓的本位又是唯一的立场、原点,这两种本位之间根本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当两者一致时,利益的保护一致,没有选择的痛苦,问题都好解决,当然立法也就没有问题;当两者出现矛盾,必须进行选择时,那就再一次地陷进“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两难境地,由于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环境的生态价值的独立性,因而在刑法理论上对其保护不够,当然在立法上也显得保守。③这种折中说把上述两种观点的缺陷一并继承,虽然它强调环境犯罪法益的保护必须和人类相关联,好像最终又回到了人类保护,不管怎样它始终逃脱不出“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

环境利益保护―环境刑法研究的新视角

通过上面的观点争论,人们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经过一段时间反思之后,人们集中认为不管怎么选择,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在对人类的保护上,也就是说立法的立足点应该还在也只能在人类保护上。直至后来学界环境利益法益说的提出,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环境权”,环境利益法益说的提出,就是源于对“环境权”概念的研究,环境权这是指主体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按照传统宪法及民法理论,公民是无权对自己无关的财产主张权利,表面上好像空气、水、阳光等是与公民无关,只有把空气、水、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才能当这些环境要素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至于严重威胁到人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公民就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去追究侵害环境利益的当事者以达到对环境利益的保护。由于世界其他国家普遍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我国学者也不乏在此领域进行研究。④

首先,在立法思想上,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环境刑法法益的界定,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更不要陷进所谓折中学说的泥潭,而是要立足于环境的整体利益。所谓利益“其实就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当某种状态所反映的是人们所需求的一种秩序时,它便是利益。”⑤环境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人们对环境所享有的一切利益,这种利益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环境保护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整体的人类以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利益法益观的提出,并不是说环境利益可以脱离人这个主体,由于个人权利和整体环境利益的不对等,让人们开始反思环境利益的平衡与保护是否一定要借助于权利的界定?还必须要满足权利的构成要件,尤其是主体性和意志自由性,正因为有些利益缺少主体的明确性,或者无法与意志自由相关联,所以即使权利本身正当,也不能被法律以权利的形式予以认可,法益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因为有太多的有价值的利益不能以权利予以保护,比如环境利益。

我国刑法对环境法益的保护还没有跳出传统的观念,关于环境犯罪的界定仅限于部分法益的保护,1997年刑法典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以及后来的刑法修正案规定了15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从刑法规定的这15种环境犯罪来看,从其保护的法益可以具体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其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的保护制度;另一类是破坏资源类的犯罪,其不仅包括破坏动物资源的犯罪、破坏土地资源的犯罪、破坏矿产资源的犯罪和破坏植物资源方面的犯罪,而且侵害的客体也不外乎是国家关于这些资源保护的相关制度。所以,我国学者对此研究,也引起立法的反思,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环境污染罪”,首先就是在立法的思想上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把对环境的整体利益的保护在立法上表现出来,这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其次,环境利益法益观的提出,并不是说环境利益的概念可以脱离人这个主体。因为利益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当然也是法律产生的原因。由于个人权利和整体环境利益的不对等,让人们开始反思环境利益的平衡与保护是否一定要借助于权利的界定?因为环境利益与传统的法益如生命、健康、财产等权利不同,不过权利本身就是一种利益,诚如奥斯汀所言“权利之特质在于给予所有者以利益”。当年德国刑法学家毕伦巴姆认为,权利本身还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某一种权利的背后还是利益,权利不能脱离利益而存在。⑥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利益都能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因为一种利益要上升为权利,除了需要具备法律予以认可的正当性外,还必须要满足权利的其它构成要件,尤其是主体性和意志自由性。正因为有些利益缺少主体的明确性,或者无法与意志自由相关联,所以即使本身内容正当,也不能被法律以权利的形式予以认可,法益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因为有太多的有价值的利益不能以权利予以保护,比如环境利益。环境利益源于环境权概念,在当今时代,权利话语遮蔽了法律天空,怎么解决这些虽然不具备权利条件但有保护必要的正当利益,就成为当务之急的问题。

最后,法益来自于利益与权利的差别,但法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环境利益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权,但它权利主体的公众性、权利客体的客观性,使环境利益也成为一种权利上升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生态价值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考虑定罪时就不能只注重对人类造成的实际损害,就像传统刑法上要求造成多少人伤亡、多少森林被毁、多少河流被污染等等,如果仅仅纠结在这些方面,不但不能达到对环境的保护,可能还会导致更大破坏。瑞士刑法很早就立法保护森林,谁破坏多少森林,就要栽种多少以补偿,这里不是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考虑由于森林的破坏所导致的生态利益的损失。所以,我们的刑法不仅要从立法思想上突破传统的人本主义观念,还要在司法上改变原来的以实际造成的损失来定罪量刑的理念,必须要考虑该危害环境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能仅考虑直观利益,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整体利益。

由于立法者发现了环境状态的巨大价值,一些国外的环境刑法已经规定了“环境犯罪危险犯”,不单单从犯罪结果上来定罪量刑,而是认定危害行为只要足以造成环境破坏的危险就为罪。如德国刑法典第二十九章规定的构成要件的保护法益就是环境,不过,这一法益不是在一个宽泛的、非实体意义上,而是在其不同的介质及其他表现形式上来理解。⑦在发展中国家,目前强调的仍是如何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至于“过度”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本文提出的环境利益法益观,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的理论路径,环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是一个学理性比较强的命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各自的观点,可以说是总说纷纭,其中不乏有很高的见解,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声音。不过,纵然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应该说各种学术观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有其探讨的意义。

(作者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0448)

【注释】

①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②杨通进:“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迭共识”,《伦理学》,2006年第6期。

③简基松:“论生态法益在刑法法益中的独立地位”,《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5期。

④杜万平:“论环境刑法法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⑤王秀梅:“环境刑法价值理念的重构―兼论西部开发中环境刑法思想”,《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⑥张明楷:《法益初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