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识别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识别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效的风险识别是做好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应有强烈的财务风险危机意识,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能够及时的识别出来,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以有效防范和应对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目前,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安全性,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定性识别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定性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调查法、财务风险结构形式识别矩阵以及四阶段症状法。专家调查法就是利用系统程序,拟好调查的提纲,为专家调查提供背景资料,不断征求不同专家的预测建议,最后将专家预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一份简易的预测结果报告;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主要是根据某项具体的财务风险在企业运营中发生的可能性,结合其对企业可能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判断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将其分为高等级风险、显著风险、中等风险以及低等风险。以此类推,将企业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用矩阵进行表示;四阶段症状法主要研究的是企业财务危机,根据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危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实现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根据表现的不同,判定企业财务危机的严重性,对症下药,提出风险管理的意见。
二、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识别方法
对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识别的研究开始于国外,定量识别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终形成财务预警模型,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一,单变量预警模型。主要是对单个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对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对单向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强的识别预测能力。但是单变量预警模型在企业综合财务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预测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选择因素的影响。第二,多变量预警模型。就是利用多个财务比率指标,通过加权汇总,形成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再通过相应的计算,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这种多变量预警模型也经过了不断完善,成为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识别中关键的技术。第三,Logistic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中,采用多个衡量指标对企业经营效益进行衡量评估,对风险识别具有较大的效果,符合自变量正太分布的假设。Logistic预警模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采用多个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计算,然后根据投资者以及银行等方面,设定一个风险警戒线。第四,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这种定量识别方式,是在传统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其中神经网络模型就是代表性的模型之一。根据对人体神经网络系统的模拟,重复训练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提高了预警模型的纠错能力,也提升了预测模型的智能化水平。第五,非财务指标财务预警模型。由于根据财务指标制定的预警模型中,受财务信息准确性因素的影响,导致预警系统无法实现事前预警效果。因此,建立非财务指标的预警模型,能提升财务预警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以及抗干扰性。其中,会计师信息以及公司治理因素都可以作为非财务指标的变量因素。定性识别方法主要是对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同时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等;而定量识别,主要是根据各项具体的指标,设定风险范围,成立风险预警模型,提高了对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是为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服务的,为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需要做好相应的措施。第一,不断培养企业风险意识,重视财务风险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树立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中。第二,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增强战略目标的灵活性。第三,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监督流程,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将责任细化到个人。另外,建立企业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按周、月、季度、半年、年等,对企业会计信息、财务信息等进行审核。第四,企业领导层需要提高对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重视程度,综合利用多元化的风险识别方法,保证风险能够准确预测,及时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第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财务进行动态化监控,保证企业财务信息渠道的畅通性、安全性。第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提升其业务能力,包括企业财务核算、审核等能力,另一方面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方式,不仅有定性的,还有定量的,但是无论采用那种风险识别方式,都必须保证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建立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规避风险,并将企业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企业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朝阳 单位:福建东野家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舒萍.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形式、识别及对策研究[J].管理学家,2013(19).
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企业;识别;应对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企业在财务管理的途中,在资金的应用过程、资金回收、分配环节都有可能存在风险。若不及时加以识别和应对,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危害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加以论述,并就怎样识别财务风险提出可行性的思路。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办法
1.财务报表识别法。这种方法是以财务报表作为识别风险的载体,拿企业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作为风险评估的主要根据,经由垂直鉴定法、水平分析法、趋向走势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多种方式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识别。本办法较为适合预测未来的财务管理趋势。
2.整合建议法。经由与企业每一个部门的指定工作员工开展深入沟通和交流,并努力征求各方对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由风险管理者将这些观点集中起来,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和决策,以便于全面、系统的了解财务风险可能出现的情形。
3.现场察看法。本方法是在仔细观察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财务管理活动之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控企业自身的每一种财务风险。
4.实例分析法。在识别企业每一项财务风险的同时,需与以往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风险相对比,从成因、特征再到类型和影响等全方位总结归纳出识别的有益经验,汲取相应的教训,为以后精确、完整地识别风险夯实基础。
二、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的策略
1.依据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地风险防范策略。通常意义上,在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同时,会采取转移法和多样化经营等策略来转嫁风险。这里提到的“风险转移法”是由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组合而成。前者主要是把企业的某些风险转移到保险企业;后者是针对于企业某一特殊的风险向专业的部门、单位或机构直接转移。而多样化的生产经营则是企业将财务风险分散化的首要办法。
2.拓宽融资来源渠道。一方面,企业需努力开拓境外融资的新渠道,尤其是对于在境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更要大胆尝试以股权、知识产权或者债券加入股东的行列,并且与境外企业联合设立上市的企业,也可经由国内的贷款担保机构向财团或者设立在海外的银行获取信用贷款;另一方面,企业要始终保持与银行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会让银行对企业的信誉、形象和资质更加认同,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更加了解,当企业陷入资金困境时,银行会尽快贷款给企业,这样企业会取得足够的资金使自身摆脱财务问题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用股权变更、租赁融资等方式为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已成为当下的市场发展趋势。从这个视角来看,企业尚且能依照自身的发展需求,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来源途径。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经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会有效地辨别出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企业正常生存、发展的影响程度。假若企业内部已经存在明显的财务安全隐患,那么建构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财务风险经常发生在财务管理环节的纰漏之处,若未及时发现并识别,久而久之,就会对企业的资金安全与经营效益产生深远地负面效应。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预算,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财务运作的好坏直接关乎企业的整体效益,对财务风险的快速识别与预警,能把一切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朝着健康、平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一般角度来看,设立子公司的企业,可由总公司向子公司委派总监专职负责财务管理,选拔具有业务素养好、财务学术背景深厚、实践能力强、工作态度扎实的人才全程担负监督企业的财务问题的任务,还可经由监事会和董事会对子公司的日常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严密监控,按时向总公司汇报情况。在这里主要考核相应的指标,比如流动比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流失比率等。企业需切实采用实时的财务信息系统紧密监督、管理和限制资金流,以此克服无效能的资金占用情况,提高企业资金的综合应用效率。
另外一方面,构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在财务风险还没有实际出现之前,就能经由该系统及时捕捉到,通过其展现出来的迹象、轨迹和特征,及时予以监控,以便于抓住最好的预防时间,采取最及时、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企业而言,只有建构起较为实用、可靠的电子计算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做到精准地识别财务风险,并按时上报给技术员工,各部门密切协调、有条不紊地处置风险,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4.强化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有效管理。企业内部可适当推行较为保守的财务策略,以便于维持企业长短期负债的比例,减少负债的成本、降低负债的风险。比如采用最前沿的账款管理模式,预先收取企业不需偿还利息的流动性负债。其次,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资金的管理,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把企业财务管理与预防财务风险的最新经验及时有效地传授给技术员工,提高职员财务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忧患意识,提高财务风险应对工作的技术含量,依靠管理模式和手段的创新,自觉与国际领先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相接轨,发挥人才优势,下大力气控制好应收、应付账款周期和存货的期限,使企业经营环节资金周转与流通正常化。第三,企业应不断使资金的使用得以优化,努力减缩债务期限,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结语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企业需立足于自身的资金状况,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雯颖.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
[2]王岩岩.浅谈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03).
篇3
(一)资金短缺与负债经营
首先,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加之民营资本的不断进入,公立医院为了应对竞争与冲击,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使得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超出了可控范围,导致超额医疗费用的增加而无法收回,造成了资金的不足与短缺。
其次,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的刺激和释放了人们的医疗需求,为了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扩大医院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公立医院一味的追求规模效应,通过高负债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先进设备的引进。然而,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资源的浪费及医院运营成本的急剧上升,导致医院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容易造成医院的负债失控,从而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为医院的持续经营埋下隐患。
最后,专业医疗设备的盲目采购。一些公立医院为了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经营效果,在采购专业医疗设备时往往对设备的先进性与市场前景盲目乐观,不能有效运用财务等手段对专用设备的技术、市场容量、将来的现金流量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效益评估而盲目采购。这类专业设备,往往金额巨大,一旦盲目采购,势必会造成资金浪费或加剧医院的资金压力。
(二)应收账款积存
公立医院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未能及时清理的呆账、坏账而形成的应收帐款积存,导致医院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医院正常资金的运转使用,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造成医院资产不真实,虚增经营成果,会误导管理者经营决策,造成决策失误,增加了医院的经营决策风险。同时,应收账款的清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的,这也无疑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
(三)财务预警信息缺失
财务风险常常是经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的,各种风险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在某些敏感的财务预警指标上,通过观察这些财务预警指标的变化可以很好的起到检测预警财务风险的作用,从而减少和降低风险。而由于公立医院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使得一些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不能有效运用,无法实现风险预警的功能,任由风险发展下去,从而导致了风险的扩大。
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近些年来,公立医院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医疗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越来越少,民营、外资资本的不断进入,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等等,造成竞争环境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同时,公立医院较之以往也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为了迎接机遇与挑战,主动规模扩张,大量引进设备、人才,通过负债大量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这种高负债的扩张,对运营资金产生重大影响,加剧了资金压力,加大了财务风险。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由于公立医院依然受一些传统习惯的影响,忽视制度的建设,内部缺少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即便是有科学的制度,也是很难严格的执行与追踪,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完全凭经验、决策上习惯于行政指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整个决策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远见性,对于一些大型的专业设备采购,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及资金压力,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加重医院财务负担,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三)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不论是管理层还是财务工作人员都普遍存在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现象,对财务风险认识不高。尤其是医院管理者,由于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往往忽略了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执行,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与处理方法,在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上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无法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及时把控风险,从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发生。而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及手段,账务处理往往较为随意,缺乏对整体经济事项的风险把控,工作的重点往往只放在了收支、核算等会计工作中,未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并上报风险,未能为经营决策者提供第一手的风险决策依据。
三、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严格实行预算管理与控制
通过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审批权责,严格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控制医院的债务规模。预算管理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资金,使资金使用更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做到专款专用,控制和避免不合理资金的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立医院应根据自身的规模、管理水平、医疗水平、融资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编制预算,设计合理的债务结构,从而控制债务规模,规范债务管理。预算的编制要做到严谨、科学、准确、便于操作,既要服务于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与规划,又要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实际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执行。通过预算管理,保障预算内的资金及时拨付的同时严格控制预算外资金的支出,从而有效避免盲目的扩张与投资。预算管理一定要严格的执行下去,通过定期及时的分析、控制预算差异,做好财务风险的监测,能够使管理者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另外,预算管理能通过指标的量化,将年度或季度经营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更有利于计划的执行,便于过程中的控制与追踪,提高效率。
(二)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历史的一些传统习惯的影响及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公立医院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普遍不高,往往忽视财务风险的存在,要想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使得不论是医院的管理层,还是一般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对财务风险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有意识的防范、识别风险,那么,最重要的是要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只有管理层对财务风险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重视,才能够使得医院形成上下统一的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管理层要以身作则,通过不断地学习财务法律法规、风险防范经典案例分析及其他法律法规,补充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风险识别方法,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不断的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不断的运用风险识别方法,尤其是在医院的投融资管理中,时刻权衡风险与收益,始终把风险防范意识贯穿其中,切不可只看到了收益而忽视了风险。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还应加强对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尤其对于高风险的部门更应该引起重视,对于重大的风险事项,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日常的风险报告制度来规避和管理风险。
然后,要不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财务工作人员在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财务风险来讲,财务工作人员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门坎,任何工作环节出现了失误都会给医院带来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风险防范水平的高低,所以,一定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掌握新方法。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掌握科学的风险管理与识别方法。一方面,财务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假设和估计,将医院真实的经营成果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人员时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警惕财务风险的发生,一旦发现财务风险立即上报,及时为管理层提供风险决策信息,避免风险的扩大。另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责任感,不徇私舞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要综合考虑医院的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偿债能力、营业能力等因素,收集相关财务指标信息建立敏感性财务预警指标,例如获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等,并相应设定不同级别的预警值,不同的预警值对应不同的处理措施。日常则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追踪与监控,当指标达到预警值时则发出风险预警信号,采取相应措施。通过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
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界定时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下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负债而引起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都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方法
(一)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
众所周知,施工企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财务风险会给施工企业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轻则阻碍企业发展,削弱其市场竞争力,重则导致财务危机,甚至将企业逼至破产边缘。然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有所表现,如果能够及时识别,并采取一定措施,便可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下,在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前提下,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归纳起来,施工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支付能力被削弱。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日常结算项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工人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工资、上游协作单位无法收回往来款以及无法及时缴纳税款等,这都将使企业变得十分被动。无法按时足额取得工资将使职工积极性受挫,工作效率和效果将受到影响,拖欠上游协作单位的往来款项不仅会影响企业的信誉,还会被至法庭,徒增诉讼费用,拖欠税款,同样需承担由于不按时履行纳税义务而被加处的滞纳或罚款。这些现象都表明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在加大。
2.施工秩序混乱,施工计划得不到贯彻执行。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正常的原材料供应以及施工秩序受到破坏;供应商的赊销政策也发生变化,由原来比较宽松的赊销条件变为紧缩式的赊销政策;施工企业主要客户将工程项目转移至其竞争对手;工程项目建设主管机关对企业参加投标的资格进行了限制等。
3.规模扩张过快。施工企业规模扩大主要表现为销售额的迅速增长,生产能力或生产规模扩大,固定资产的迅速扩充等方面,而施工项目在数量上迅速增长,时常伴随毛利率下降,企业留存收益减少或增长缓慢。资产的迅速扩充,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往往是通过银行借款和应付账款形成的。企业的应收账款减少,流动资产减少,银行透支依然,说明施工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债务严重,到期偿债能力差,企业的变现能力减弱,财务风险问题必在不久的将来暴露出来。
4.施工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贷款。施工企业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才能正常的运营,负债经营虽然能解决企业发展中资金的短缺,但风险也会增大,负债与自有资金搭配不合理会形成不良的资本结构。另外,当施工企业过度依靠借款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时,说明其资金的短缺,数量巨大的贷款一旦遇到企业经营业绩的下滑,资金链就有可能断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甚至到达破产的边缘。因此,施工企业在举债经营时以及在举债经营的后期要不断地评价债务风险的大小。
5.投资者信息不足。对于上市的施工企业,其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募集到资金;而对于非上市的施工企业,股东不计成本,大量向银行借款满足资金需要,很难从内部募集股份。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方法
1.财务报表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分析施工企业包括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相关资料,计算反应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数据,与经验数据相比较,进而对其财务风险水平进行评估的方法。由于施工企业财务报表集中反应了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报表分析,可以为发现风险因素提供线索和指示,进而对其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在采用该法对财务风险评估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还要对与之往来的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采用综合、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才能准确地确定企业目前及未来经营的风险因素。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会议预测法,是指在财务风险评估过程中,采用信函的形式向有关专家寄送材料,并且提出有关问题,在得到答复后,进行归纳、整理,将反馈意见再次以信函方式寄出,再次征求其意见,这样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为止。尽管德尔菲法是一种主观预测方法,但是在这种群策群力的机制下,财务风险评估的效果往往比较理想。
3.业务流程分析法
业务流程分析法是将施工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建立一系列的流程图,针对流程图的每一个环节逐一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从中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通过施工企业财务活动流程图分析,可以揭示企业财务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就是极易产生财务风险的环节,这样可以对其进行重点掌握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对施工企业当前财务风险状况进行合理评估。
三、加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策略
前面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种表现以及相关财务风险评估方法。而对于财务风险管控,施工企业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经营决策水平,使其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对财务风险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思想上意识到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培养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使企业上下都能够参与到财务风险管控的活动中来。财务风险存在于施工企业的各个环节,因此应当对企业各个环节所面临的经济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合理评估各种风险,使各个职能部门不仅具有其部门内部各种财务风险,更要树立综合风险观念,能够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认识对待财务风险。
(二)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很多施工企业在发展初期运行良好,各项风险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然后进入一段时期的蓬勃发展期。这一时期,施工企业便出了问题,管理跟不上、财务风险得不到控制等问题浮出水面,很多施工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的甚至在这一时期破产倒闭。对此,施工企业应当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不要不惜一切代价,通过高负债率盲目扩张,应当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而发展战略一旦明确,就应对企业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做出明确的规定,不应在不熟悉业务领域大量地从事投资、经营或交易活动。这也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一环。
(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管控财务风险的制度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应当对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监管职责等进行明确,建立和规范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对财务风险进行系统监测,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控制财务风险。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当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力量在财务风险管控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合理运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报表审计过程中的各种结果等。同时,在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筹资、投资决策时,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在对财务风险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负债水平,不可一味追求财务杠杆带来的股东收益而忽视对财务风险的管控。
(四)精细化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施工企业应当从企业的环境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管理能力的方面建立一整套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对施工企业内部各环节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尽可能精细化的评估。只有及早的识别财务风险,才能将风险的损害降至最低,把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只有尽可能精细化的评估财务风险,才能够为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并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对其进行管控。
(五)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机制
财务风险管控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资料进一步加工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制度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对此,不仅要建立健全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会计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还应当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未决诉讼和担保业务等潜在风险进行管控。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应当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财务风险管控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财会人员必须具备对环境变化带来不确定因素的预测能力,并能够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处理方案,发挥财会部门在企业经营中的参谋作用,使可能蒙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散和化解。如对企业施工项目、各项资产进行投保、分散化企业投资等。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以及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或自有资金比率,增强其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四、结论
总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关乎其生存发展,对提升施工企业自身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对此,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注意识别各种财务风险,并定期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共同研究风险管控策略,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裴清泉,浅谈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有效控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第6期
[2] 张世平,浅议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9期
[3] 徐延,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08年第11期
[4] 孔会芳、何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5期
篇5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内控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09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18- 03
0 前 言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无法预料或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预期的经营成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偏差,进而使企业收益率降低。对企业来说,时刻都伴随着财务风险,极大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有效识别财务风险,分析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1 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筹资风险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集,大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引投资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1]。同时,企业必须支付股利、利息,偿还贷款,支付其他筹资费用。而企业只有在正确的决策与有效的管理下才能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但在实际条件下,市场情况复杂多变,随时会导致企业决策失误,进而造成资金配置不合理,影响企业筹资的实际效益,最终引起筹资风险。
1.2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方由于经济损失或不能收回投资,无法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与偿债能力的风险。这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市场调研有误,导致产品上市后滞销;二是投资项目的工艺技术尚不成熟,可行性低;三是投资项目规划过大,行业过度扩张或难以控制管理;四是在负债率过高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导致债务负担沉重;五是技术、市场等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企业投资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的目标[2]。
1.3 资金回收风险
这是指企业在产品销售、存货数量、贷款回收、信用政策等方面管理不善,导致财务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到期无法收回货款以及相关利息费用。
1.4 收益分配风险
这是指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财务状况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会使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打击投资者与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引起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股利发放与积累之间的矛盾。
2 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2.1 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不管是为了长期发展还是实现阶段性目标,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会受到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市场经济变化、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3]。同时,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利率水平、税收利率、消费信贷等。这些政策的变动会引起企业持有资本的变动,进而导致企业财务收支的不确定性。
2.2 企业内部控制乏力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内控管理不健全,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混乱、岗位设置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操作不规范、生产浪费等。还有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仅由一人负责会计、出纳、保管等工作,进而增加了财务风险。另有一些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员工在操作过程中过于随意,甚至可以弄虚造假,让企业蒙受财产损失。
2.3 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很多企业虽有内部审计制度,但制度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不少企业未设立独立的组织机构,致使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工作常常流于形式,审计效果差。
2.4 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是很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大多数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有限,只局限于应付进账、报账等简单的财务管理活动,而对于财务风险评估、预测等工作缺乏了解,不能满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近年来随着财务电算化的发展,要求财务人员熟练应用财务管理软件、信息技术,但不少财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度不够,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3 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控管理
3.1 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实现财务风险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首先,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意识,要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有效的投资方案。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决策的相关内外因素,利用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可行性研究、定量分析、科学决策模型等手段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尽量减少投资风险,防止决策的主观性与盲目性[4]。第三、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尤其是企业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教育培训与有效的管理机制,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与财务管理知识,严格遵守财务工作规范,进一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树立风险意识,主动抵制财务风险。
3.2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与管控体系
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针对企业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完善风险评价机制,重点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其次,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动态监控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活动实行动态监控,追踪财务风险的动态发展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第三,企业应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机制。针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现状,合理评估潜在的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预案,做到防范于未然。第四,若条件允许,企业可考虑与上下游企业共建风险抵御联盟。通过企业间的生产合作,尽量规避由于市场环境波动而引起的风险问题,如材料短缺或供应商变动等。
3.3 重视内部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适当增加或减少负债资金的比例,并适时调整企业的资金与资产的结构,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确保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此外,还应构建一套全面、有效、系统的应收账款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预测、防范与管控。最后,加强存货管理,在保证生产与销售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将存货总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3.4 重视对现金流量的预算控制
企业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预算控制。抓好对现金的日常管理能避免现金闲置或流失,从而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性。同时,还能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债务的可清偿性,从而使资金收益率增加。通常来说,企业可利用F金流量预算来实现对现金流量的有效控制。比如,可采用“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方法来进行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并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式,通过收付实现制来反映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情况。然后,经多次的汇总、平衡,进而生成企业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再以此为依据确定分时段的动态现金流量预算,实现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动态控制[5]。
3.5 抓好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财务风险的多元化与隐匿化发展,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队伍建设,加强日常教育与培训,让财务人员学习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与风险防控方法,增强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严格按流程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与职业意识,使其在工作中主动遵纪守法,抵御不良诱惑,严格按规程办事。
4 结 语
总之,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形势,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增强财务风险识别能力,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做好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尽量规避各种财务风险,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书科.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内部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188.
[2]梁志红.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内部控制[J].价值工程,2012(12):103.
[3]庄东华.交通运输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40-41.
篇6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
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
1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2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
(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
(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
(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3企业风险管理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
(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3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篇7
1.“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主要是对财务危机进行研究。该方法按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财务危机划分为财务危机潜伏期、财务危机发作期、财务危机恶化期、财务危机实现期四个阶段,对应四个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发现财务危机的症状,判断财务风险所处的阶段,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企业摆脱财务困境。这种分析法将财务危机分为四个阶段,有利于对症下药,就像给病人看病、开药一样,病情轻,下药轻一些,病情重,下药就要重一些。可见,运用定性财务风险分析时,分析人员的经验与采用的具体方法对分析结论有较大的影响(周首华,2000)。
2.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根据某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及其给企业经营造成影响的严重性,可以确定出该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可以表示为低、中等、显著、高四个等级(周爱丽,2004)。相应的,可以把企业每一种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用风险估计矩阵表示。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又称为特尔斐法(Delp,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达尔基(N.Dalkey)和赫尔默于1964年正式提出的。这种方法是采用系统的程序,草拟调查提纲,提供背景材料,轮番征询不同专家的预测意见,最后汇总得出预测结果。财务风险专家调查法就是企业组织专家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辨明企业是否存在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以此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风险定性分析中,一般采用标准调查法,即通过专家对导致某个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同时对所有企业都有意义、普遍适用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
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主要经历了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Logistic预警模型、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混合模式及其比较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等几个阶段。
1.单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Univariate)分析通常指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早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是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测模型,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而且在经营失败之前3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显著差异。但是,这类早期研究仅仅是属于描述性分析范畴(程涛,。Beaver(1966)使用由79家公司组成的样本,分别检验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对公司破产前l一5年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现金流量/负债和净利润/总资产两个比率。在国内,陈静对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元线性判别分析,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四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较强。
单变量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不能综合说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受主观选择因素影响,出现对于同一公司想选择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运用单变量模型,指标选择决定此方法运用的成败。
2.多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又称模型,即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指标加权汇总而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该模型最早是由开始研究的,他从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活动性五个方面选用了22个变量作为预测备选变量,通过对1946-1965年间33家破产制造企业和33家非破产配对企业的研究分析,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最终确定营运资产/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但由于模型的变量并未包含风险概念,也没有考虑企业规模效果,故超过两年以上对于企业危机的预测力大幅下降。Altman,HaldemanandNarayanan(1977)等便加以修正,加入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稳定性两个变量,建立Zeta模型。经过实证研究,预测前几年的能力大大提高。
Altman模型提出之后,很多专家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建立了本地股市适用的多元判别模型,如日本开发银行的破产预测模型。我国学者周首华等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选用1977-1990年的62家公司,即31家破产公司和相对应的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及相近净销售额的31家非破产公司,构建了一个财务预警新模型一F模型,并以会计资料库中1990年以来4160家公司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进行了验证,其F模型的准确率高达近70<%,弥补了Z模型的不足。
3.Logistic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考虑了多项指标衡量公司经营的绩效,在分析预测上也有显著的效果,但其自变量通常难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故后续学者便建立了一些新模型,如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等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与决策。
美国学者Ohlson(1980)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他选取了1970—1976年间制造业105家财务危机公司与205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绩效及流动性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具有显者的预测能力。继Ohlson之后,Gentry,、CaseyandBartczak、Zavgren也米用类似方法进行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学者包括姜秀华、孙铮等。他们以2000年11月20日为基准点,选取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被实施ST的42家上市公司,同时从两市所有非ST公司中随机选出42家配对公司。在13个原始财务比率的基础上,筛选出毛利率、其他应收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及股权集中系数四个指标建立Lo-判别模型。该模型在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对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回判准确率分别为88.1%c和80.95%c;线性函数却具有其本身不能克服的两个问题:固定影响假设和完全线性补偿假设。正由于这两个缺陷使得模型的分类和预测能力有限。基于此,齐治平等(2002)建立了含有二次项和交叉项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们进行财务危机、信用风险预测分析。
这种模型克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中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的局限性,使财务预警得到了重大改进。但Logistic模型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缺点是计算程序较为复杂,使用该模型前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数据做大量转换工作。
4.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国外在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统计方法模型,建立了一些非统计方法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的运用。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统,以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模式,利用不断重复的训练过程,使本身能够透过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的效果。Tam和Kiang(1992)应用这种方法对得克萨斯银行的财务危机案例进行预测;Ahman、Mar-co和Varetto(1994)也用这种方法对意大利的企业进行了财务危机的分析预测。由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纠错能力,这些研究与以往的线形分析模型相比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关于神经网络模型应用的研究,杨保安等(2001)将BP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中有关财务信息预警信号中,构建了非线性财务预警模式。喻胜华等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该研究表明,网络特征识别的准确率为80%,该网络对财务健康公司的判断的准确率为100%c。杨淑娥(2005)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以120家上市公司作为建模样本,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主营业务鲜明程度、公司增长能力6个方面,选取了15个备选财务指标,通过剔除未通过T显著性检验的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5个指标,将保留下来的10个财务指标作为建模的原始变量,并使用同期60家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对同一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的预测精度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5.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以财务指标来建构预警模型,往往容易因财务报表资料不真实,而使财务发生危机的公司在预警模型上无法完全事前预警,因此,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加入,希望能够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与时效性。在非财务指标变量使用上,大致可分为公司治理因素(如交叉持股、股权结构、董事会组织、管理变量等),以及会计师信息等。Gilson(1989)认为高层管理者如CEO总经理或总裁等离职也可以作为财务危机的指标,他以1979年至1984年共381家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为样本,发现52%公司的有高级管理人员异动之情形而正常公司只有19%。Shumway(2001)以会计变量和市场变量两类变量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会计和市场两类变量可以提高破产公司预测的准确性。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叶银华等(1997)指出关联方股权交易是一种权益问题,并由此推论,关联方股权交易比率愈高,利益输送愈严重,隐含伤害公司生存的可能性愈高。其2002年的研究又指出,公司治理不佳的企业,控制股东会出现持续伤害公司价值的行为,亦即挪用资金及非常规关联方交易,将减少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投资,而危及公司生产力及获利能力,若控制股东没有考虑上述现象,则其所决定伤害公司价值的金额过大时,会增加公司产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三、小结
与单变量定量分析法依赖个别变量进行判断相比,定性分析考虑的问题可能更加全面,进行判断的基础更加扎实。此外,相对于一些定量财务风险分析法用财务风险变量与标准值相比较的方法来判断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分析主要依赖人的经验判断来作出预测,而人的判断可以将企业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因素考虑进去,特别是将个别企业面临的一些特殊因素考虑进去,这是定量分析难以达到的。但是,定量财务风险识别方法是根据数据进行决策,避免了定性分析中依靠人的经验进行判断使得判断结果的主观性较强的缺陷。同时,由于定量分析是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因此,只需要收集被决策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然后与标准值相比较,就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判断。显然,这种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成本低。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财务关系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流通面临的风险,而资金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等。一般的财务风险只是指企业因借款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筹资决策失误导致的。但财务风险还有广泛的意义,企业在经济活动的时候,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再加之一些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偏离预定的财务目标,这些都是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企业中风险处处存在,时时有可能出现,人们无法回避甚至消除它,只能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从而避免损失。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只有两个,即实现预期收益和没有实现预期收益。所以说没有实现的预期结果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企业正面应对;(2)全面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不管是资金的筹集、使用,还是回收、分配,都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3)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在某一时期、某一个环境下就可能产生财务风险,也可能不会发生预期的财务风险;(4)收益性或损失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主动提高资金利用率。所以,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同存在企业中的。在我国企业里,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财务风险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5)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1.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作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因素,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虽然市场风险一直影响着财务风险,但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就会给企业带来困难。就现在来看,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还存在很多缺点,如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欠缺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的财务运作状况直接影响企业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与效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责权不明、领导之间管理混乱、部门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造成企业的资金流失严重。
3.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只要进行财务活动,就会产生财务风险。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是严重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现在很多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销量,大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越来越多。但企业盲目赊销,没有充分了解客户,导致企业的赊销账款管理出现困难,很难控制应收账款的数量和时间。
4.财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
一旦企业的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就会加大企业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这种决策失误就会产生财务风险。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众多问题都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观决策,而非科学的、有事实依据的决策。这种决策方法产生的财务风险可想而知。由于投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投资风险,决策失误和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损失巨额投资,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益和长期偿债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构建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所有企业实行经营活动的最重要目标都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和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应收、应付账款和存货等一般都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另外,还要监测风险信号,出现产品积压和质量下降的情况,要增加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成本上升,要分析原因和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改进企业内部的财务运作状况管理
要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入手,全面改善企业内部的财务运作状况。在物资采购方面,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原材料稳定供应。生产组织方面,开展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降成本活动,开发新产品,优化品种结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开展节能攻关和操作竞赛,提高操作技能,应用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高重点耗能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工序能耗。销售方面,注重产销衔接,以销定产,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开拓新渠道,培育新用户,加速货款回笼;加强业务整合,实施物资招投标管理、销售、采购资源高度集中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
3.通过资金预算控制财务风险
强化资金预算控制是从根本上保证资金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预算是面向未来的财务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实质是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内控机制。企业要加强严格控制各部门、各环节的资金占用量,满足各部门对资金的要求,严格监控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对资金实行追踪问效管理,按预算供应和配置使用资金,保证资金正常运作,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
4.利用科学管理方法防范财务风险
目前,企业针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一般都采用以下几种科学的方法:(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和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它企业共同投资,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方法下,一些企业由于产品卖不出去产生的损失,会直接被其他产品的收益所覆盖,这种办法能避免单一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冲击;(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式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3)转移法,即企业在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转嫁风险。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购买财务保险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
四、结语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已是现代所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领导者、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只有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才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栋梅.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研究[J].新经济,2016(21).
[2]邹艳春.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J].中外企业家,2016(19).
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28-02
1 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1 筹资方式多元化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矛盾
企业不仅可在货币市场上筹措资金,而且可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资本市场是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地方,企业筹措资金时,面临的财务风险更为严峻。
1.2 投资策略选择最优化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矛盾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只有选择最为合适的项目才能使风险最小,盈利最大。如果投资项目的利润低于企业资金利润,就会削弱盈利能力,形成风险投资。
1.3 资金利用最大化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矛盾
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如果资金在企业的财务运营中不能够顺利地流通,就会造成企业的资金机会成本增大,产生财务风险。
1.4 收益分配合理化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矛盾
对于股利的分配及员工福利的分配是较为复杂的事情,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方法,这助长了投机气氛,也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对企业长期发展缺乏保障。
2 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规模扩张
无论是企业、行业或地区都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一个企业在做出规模扩张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生产规模是否适度,同时还要考虑是否构建了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配套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否则,如果一个企业无限度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终将会导致企业失败。
2.2 投资失误
巨人集团曾一度涉足电脑业、保健业和房地产业等,德隆也在短短的几年内进入到几十个行业,他们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在新进入的领域中短时间内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使得有限的资金被套死。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弹性,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降低费用。但是,过度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易造成企业难以协调和控制,导致企业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精力,削弱主营业务能力和竞争优势,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基础上,即“相关多元化”。
2.3 内部控制不力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它具有权力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3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必要性
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下,因风险引发的交易成本,可以说是公司要进行管理风险的重要理由之一。另外,为了保障员工的利益以及完成社会责任,公司也有必要管理风险。
(1)税赋的节省。风险管理可因为税赋的节省而增进公司价值。史密生(Smithson,1995)等认为,在累进税率与税率优惠的规定下,管理风险的结果将能节省税赋,进而增加公司价值。
(2)风险管理成本的减少。风险管理的成本是公司经营成本的一部分。节省风险管理的成本,其本身不但是管理风险的目标,也可以增加公司的价值。风险管理成本包括两大项:一为有形成本,二为无形成本。有形成本是对风险管理所花费的经济资源而言。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巴罗将其称为风险成本。根据巴罗的定义,风险成本包括四项:一为保险费,此项包括公司所有与保险计划相关的保险费;二为其他替代性风险理财计划的成本或未获保险赔款的损失;三为灾害预防设施的支出;四为风险管理部门支出,包括人员薪资与支行政费用。无形成本主要指风险管理人员对不确定存在的担心而导致的生产效率的降低。
(3)交易成本的降低。由于风险伴随的交易成本是公司进行管理风险的理由之一。风险管理可通过交易成本的减少,增加公司价值。可增加多少价值,降低多少交易成本,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公司如果不管理风险,面对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有多高,即公司的财务结构对风险的承受力有多强。第二,万一遭遇财务困境,连带引发的成本有多大。这两个因素越高,风险管理可增进的价值与降低的成本也就越大。
(4)投资决策失误的避免。在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下,涉及的利害关系人甚广。重大投资计划成功或失败,对利害关系人均有不同的影响。风险管理可通过降低投资决策失误以增加筹资能力,减少筹资成本,进而提高公司价值。
4 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4.1 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则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为此,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从董事长各级职能部门及每个员工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4.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相互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4.3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4.4 利用信息系统来帮助企业识别和规避风险
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应用,都需要靠技术手段来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导致的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的变化,信息系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可以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有关经营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能预先发出风险警告,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4.5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以全面风险管理为中心,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将其控制在企业风险容量之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4.6 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重要。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项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管理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江少华.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财会研究,2005, (1).
篇10
根据上述风险的涵义,相应的企业风险就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由此而可能造成的预期外的损失。企业风险可以归纳为外部的和内部的两种。外部风险主要有体制、政策等的变化、宏观管理的失误、利率变化、需求变化、竞争加剧等;内部风险主要有管理层决策失误、经营管理方式不佳、管理协调失衡等。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具有一些普遍的特性,主要有:领域的广泛性;因素的多样性;征兆的隐含性;诱因的国际性。
2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风险管理是为了确认、管理和控制潜在事件的一种管理流程,一个企业通过适当采取的金融的或者是非金融的一些工具和手段,按照特定的监测、控制方法和程序来应对风险,以期尽可能的达到降低,最好是规避风险的一种经济性活动。2.1识别风险。辨识风险的过程是持续的,也是反复的,如果不进行风险识别,又或是错误的预估了风险,则将会造成管理上的新风险,就会造成难以预估的附加损失。通过特定的识别方法,将风险按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预估造成的影响大小进行排序,以比较准确的预估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哪一种或哪一类的经营行为需要承担的风险较高。2.2分析风险。预估出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后,就要对预估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方法有:一是用长期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及掌握的综合数据进行测估,二是用专门的分析技术进行精确的测算。分析风险除了要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严重程度之外,还应该着重考虑应如何管理来应对风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处理隐含性风险。2.3处理风险。经过风险识别、分析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对风险管理措施的采取与否,以及怎么实施做出正确决策。主要方法有:(1)控制组织活动:强化牵制手段。(2)避免新生风险:在组织重新规划时,尽可能避免固有的风险形态。(3)分散总风险:将大的风险分散成小风险。(4)分担与转移风险:包括与第三者签订协议、进行投保等方式。(5)接受风险:接受可承受范围内的风险对于企业的成长有时也是必要的。
3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