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师课堂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

篇1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鲜活的教学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使课堂接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生活化课堂,对学生而言充满着诱惑,有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和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在对案例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自主生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交流与分享对案例的理解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创设了各类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例如奉献、诚信、尊师、孝老、遵纪、守法等。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自主探究,形成觉悟,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的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

第一,教学案例要具有思想性。即要让教学案例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二,教学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即教学案例要紧跟时代性节奏与步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过时的、落后的教学案例缺乏良好的教育性。

第三,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各类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第四,教学案例要具有可信性。即教学案例的信息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2.教学案例素材的来源

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很多,教材、教参中可直接选用,文献资源中可查找,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上可选择。特别是当今处于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特别发达,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今日说法等,提供的素材既典型,又生动,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当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泥沙俱在,良莠不齐,因此,在查找素材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识别虚假信息,不能让谣言进入课堂,让虚假信息编辑的教学案例,会对学生认为教师为了说明教材道理,骗自己,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3.教学案例呈现的形式

教学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视频、音频、图表、表格、漫画等,可以根据素材本身的属性,根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制作,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加以呈现。每种形式有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需要加以合理设计,相时呈现,才能使教学案例的功效发挥最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1.教学案例的展示与呈现

基于教学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的出场方式是必经的、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何种方式出场,事关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所需要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可以教师朗读或学生朗读,视频或音频提醒学生注意观看或聆听,图表、表格、漫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景中,才会变得有效。因此,教学案例的展示,实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事关教学问题的解决。

2.教学案例的阅读与分析

教学案例的信息点一般比较丰富,阅读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学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有目的地从教学案例中寻找、发现、分析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案例阅读和分析的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案例信息进行解读、分析和推理,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奠定基础。

3.教学案例的讨论与交流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个体经过思考与分析不能解决或不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要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讨论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经验分享的过程,也是合作探究、深入研究的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讨论的进度、问题解决的程度。同时,教师要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当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差或陷入瓶颈时,为了使讨论能够继续或深入,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绝不能出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群体的潜能才能得发展,合作精神才能得到培养。交流是讨论之后,小组在全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的过程。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的情况对全班进行小结性发言,这一环节,可能会出现小组之间意见不一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说明小组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可以开展小组间的辩论,目的是问题越辩越清楚。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得“打压”某一方,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的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也必须做好调控,防止辩论失控。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习自主性增强

院校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较宽的特点。在没有实施案例教学之前,益阳某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低头一族比比皆是,但在案例教学后,学生思维活跃, 竞相发言,讨论迭起,参与口头讨论的学生按高职年级的不同比例分别在78%、88%以及60%左右,课中和课后书面参与讨论的学生达90%以上。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讨论空间

透过案例素材,有效利用音像动画和多媒体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手段使案例事实更为现实生动、 即时快捷、音像图文俱全,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产生自觉的学习行动,从而将教材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思维与实践探讨的有机统一。

(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真正体现

论案例,阐述和补充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结论,在相互启迪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平等的案例讨论参与者,深入的案例讨论使教有所悟,学有所思,能言善表,教学相长。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

近10年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视。

(一)“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走向成熟

目前在益阳某职业院校已全面实行了“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将某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统一,使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普适性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来确定。

以 “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将会计课程与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课程均溶入到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在毕业获得大专学历的同时,通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与该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访谈、分析学生的毕业设计,我们了解到,按照这样的课程模式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就业率非常高。

2.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该课程模式的思路是,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规律,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课程模块。这些模块包括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等。

3.单门课程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调查发现,这种模式为许多专业所采用,即一门课程是专门为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的。该课程包含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课程的目标。自2012年,益阳某职业院校即对以上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对“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如何更加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的研究与实践,学院正在进一步探索。

(二)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正在形成

从2005年开始,益阳某职业院校就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产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照职业实践活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在学院全面推行并形成了自身特色。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单元教学模式。即将一门或一个教学模块的专业技术课程所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完成,学生在这个单元时间里,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训,最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项目教学模式,它是将专业技能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一门课程或若干门课程的组合),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

3.产品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以企业为平台,以企业产品为核心,将专业课程融入企业产品开发的制作过程,将企业工作现场作为专业教学课堂,在产品开发和实现的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同时可将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教育、企业效益和学生能力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陈银华,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形式[J],内蒙古教育,2010(3).

篇3

1建设内容

1.1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

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野生动物医学特色,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强化野生动物医学特色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感染野生动物或经济动物常见病原微生物为教学重点,兼顾传统教学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列举,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为此,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收集野生动物微生物教学案例,现已收集野生动物及经济动物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案例近千件,且绝大部分案例来源于外文文献,将这些案例按微生物种属特性进行分类,并且将一些代表性案例定位于教学章节中,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优化教学内容,强化了野生动物医学特色。部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初步应用于2010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上态度积极,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学习动力明显增强,主动查阅野生动物及经济动物疾病文献的积极性提高,能够积极与课程组教师探讨自然保护区、森林动物园、经济动物饲养场野生动物习性及野生动物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流行情况。而课程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来讲授,课堂教学务实,有抓手,授课效果更加生动。

1.2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大力推行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依据野生动物保护医学工作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于临床案例的破解中讲述。大量搜集和整理问题式的问题和案例式的案例,将其细化并定位融于教学章节中。通过教学中问题和案例的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及问题预想结果的推断,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兽医微生物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野生动物医学相关科研探索。例如肉毒梭菌感染野生鸟类的教学案例:2011年10月份,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处海滩上惊现数只死鸟尸体。专家认为,这些鸟可能是感染肉毒杆菌死亡的。目前,这处海滩附近尚未发现人类感染肉毒梭菌的病例。教学导入:什么是肉毒梭菌?它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生化特性?如何分离培养?怎样进行诊断?野生动物肉毒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怎样?该病的爆发与野生动物栖息生境和食有何关系?案例分析:野生鸟类肉毒梭菌中毒的疾病特点?野生鸟类食性(吃鱼)与肉毒梭菌中毒的关系?肉毒梭菌的作用机理?如何诊断和防治野生动物的肉毒梭菌病?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提高授课效果,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搭建网上教学平台[2]。首先要大力开发、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形象传递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授课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上网,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促进教学互动,使学生更加全面清晰地掌握授课内容。在课堂上大量导入自然保护区、森林动物园、经济动物饲养场等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野生动物兽医微生物学相关问题,同时向学生征集处理解决方案,可促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加深理解和吸纳。另外,大量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定期展示临床真实病例,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接触实际病例的机会,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兽医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进行取样、检验及临床分析,更直观展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1.3实践环节建设

要构建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需充分论证现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增加野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对象比例,把一些孤立分散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实践教学过程尽量符合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模拟现场工作程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式,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项目来解决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的问题,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完整、系统,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微生物技术和手段[3]。丰富实践教学野生动物疾病临床样本,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1.4考核改革

考核是一种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兽医微生物学》学习效果的手段。考核标准的确定受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约,服务于教学活动。良好的考核体系能够正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变现有的理论知识测评办法,逐步建设兽医微生物学试题库,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及分析性试题的比例,强调考核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特色案例的收集及整理

特色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适时给出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但如何全面准确获得这些特色教学案例是个难题。课程组成员反复商讨解决办法,决定采用网络、杂志、书刊等途径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为了获得更加生动的教学案例,课程组成员几次深入国内几处大型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繁育基地及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场,大量收集野生动物流行疫病相关资料,整理特色教学相关案例,并融于教学内容中,充实教学,突出课程特色。

2.2课程保障体系建设

篇4

一、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简介

1.概念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基于双电子白板的新型数字化教学系统。其硬件系统包括信息展示系统(如图1所示)、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终端交互系统(电子感应笔和电子投票器,如图2所示)三部分。软件系统是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PanGu Presentation,PGP),主要包括备课平台和教学平台。

2.优势功能

(1)提供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PGP资源制作平台为地理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原始地理教学资源,并且这些地理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云平台相连接(如图3所示)。

(2)实现双轨展示,增强呈现效果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能够实现双轨展示,即在左板呈现文字材料的同时,右板同步显示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如图4所示),为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知识编码的高效化提供基本保障。

(3)促进教学交互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通过终端交互系统(电子答题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快速、完整、准确的信息交互(如图5所示),从而促进概念互。

(4)利用网络资源,建构开放性地理课堂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通过“添加搜索界面”的功能,与网络的无缝连接,可以将网络资源便捷地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二、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应用于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它只是作为教学媒体,属于整个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系统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优势。

1.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教学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6所示)。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课件制作阶段,是教师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利用PGP资源制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形成完整的PGP标准教学课件;第三阶段为课堂教学阶段,是师生利用PGP教学展示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PGP资源制作平台和PGP教学展示平台提供了良好的Web链接功能,使师生能够充分地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2.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法

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进行教学。作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将在下面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案例中,采用从科学活动探究法发展而来的发现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发现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问题,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2)提出问题;(3)进行猜想和假设;(4)搜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5)总结归纳和运用迁移。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上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建立小组和角色分配;(2)设立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开始小组合作学习;(4)学习成果展示;(5)总结和评价。

3.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

(1)导入

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始学习今天的课程之前,我请大家欣赏几张山地照片。第一张是喜马拉雅山脉,波浪起伏绵延千里;第二张正好是一个山脉的横截面,貌似在这个截面上有些纹理……从这些图片里,我们都能发现这些纹理,面对这一有趣的现象,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着各种疑问。请大家在自己的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疑问,然后小组推荐一个发言人说出你们小组的疑问。(教师在左板连续展示多张褶皱山景观照片,与右板褶皱地层图片形成对照。)

学生观察图片,面对褶皱山这一有趣现象展开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图示地层状况是如何形成的。

(2)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归纳出的探究问题:①描述图示岩层的形态特征;②分析并绘制岩层原始的分布状况,说明各层的新老关系如何;③绘制出岩层受力方向,说明其作用过程……

要求每个小组(5个人)合作探究上述所有问题,并由小组记录员将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在白板上。(展示完探究问题时,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写、划等功能标注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和相关提示。)

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上述探究问题,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小组记录员到电子白板上绘制草图,并书写探究结论。

(3)成果展示交流和教师初步小结

师: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从第一组开始,由小组发言人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其余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

第一组发言人在电子白板上翻出他们记录员先前在白板上绘制和书写的学习成果(如图8所示)并开始讲解:a.图示岩层呈波状弯曲状;b.此处山地由沉积岩组成,在最底下的岩层是最老的,越往上越新……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在汇报时,教师将该小组完成的草图和结论显示在电子白板上。小组发言人据此进行解释说明,发言人可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以辅助说明。)

在所有小组展示完后,教师进行总结纠正和问题补充。

(4)验证学生的结论并点拨重难点

教师播放动画:让我们来仔细观看有关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动画视频,并思考其与我们先前提出的猜想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在播放动画过程中,教师及时定格视频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在观察动画时,发现先前的探究结论与动画大体一致,成就感油然而生,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存在差异的地方。

教师运用动画视频和图片对探究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讲解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课堂知识进行了结构性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5)巩固练习,现场反馈

教师打开事先制作好的课堂测试试题,并分发下去。学生认真思考后,运用电子投票器选择答案并发送。计算机在接收到答案后,进行运算并以柱状图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分布呈现在白板上。教师公布答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如图9所示)。

(6)布置课外调查活动

师: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用实例说明关于褶皱山部分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展示和讨论。

三、课堂互动行为分析

“交互性”是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核心优势,是其他教学多媒体所不具有的显著特征。这里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对上面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互动行为分析,系统评价该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1.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简介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是由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1970年提出的以师生课堂语言状况为分析对象的互动分析系统。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等人通过对弗兰德斯互动行为分析系统的改进,发展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与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和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

2.ITIAS对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课堂交互行为的分析

为了方便利用ITIAS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在实施教学实践时进行了录像,并依据ITIAS编码表中的行为标准每三秒进行一次取样和编码。《褶皱山的形成》教学录像有效取样时间为40分57秒,获得的编码数是819个。最后,将该案例的课堂行为编码代入ITIAS分析矩阵表格,得出了ITIAS分析矩阵(见表1),并经过计算进一步制作出课堂交互行为统计表(见表2)。

(1)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据表2的分析数据显示,《褶皱山的形成》案例的教师言语比率为39.56%,低于50%。学生的言语比率为22.71%,在20%左右。学生与同伴讨论比率为33.87%,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行为有明显提升,这与课堂上教师用学生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致的。此外,沉寂比率为2.20%。其中学生的思考比率高达55.56%,这说明整个课堂的教学利用率比较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总之,在这节课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台前”渐渐转到“幕后”,策划和主导着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提升,积极思考问题和努力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与同学展开有效的合作探究。

(2)教师与学生互动行为分析

在表2中,《褶皱山的形成》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比率为27.78%,说明教师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善于将所要教授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地理知识的建构。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比率为33.33%。有国外研究指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低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率为30%;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高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率为40%。 该案例中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比率高于30%,说明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合作、探索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时发问率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意义建构过程的关注程度。经过计算,在该案例中教师实时发问率为57.14%,超过常模(约为44% ),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追问的形式来获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意义建构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互。

学生主动比率能够反映课堂里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在该案例中学生主动比率为47.15%,高于常模(约为34% ),说明在课堂环境中,学生勇于积极思维,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路,气氛活跃。

(3)交互式“双板”教学技术应用分析

据表2中的数据显示,《褶皱山的形成》案例的技术比率为35.53%,由此可见,师生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行为的近1/3,这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教师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是操作交互中的组成部分,该课例的教师操作技术比率为30.58%。另外学生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是操作交互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操作技术比率和技术作用学生比率分别为49.48%和19.94%。总之,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两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1.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

(1)操作交互和信息交互显著,最终促进了学生的概念互;(2)利用双轨展示功能,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3)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提供即时反馈,优化课堂。

2.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双板”系统

①根据教学目标,审慎规划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师根据地理教学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系统考虑基于“双板”的地理教学流程。

②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功能。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内容具有抽象性、空间性和运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运用“双板”系统的交互式三维动画来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轨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2)合理控制教学规模,保证教学质量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尺寸小于传统黑板的尺寸,所以其受众规模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建议将班级学生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有利于形成信息传输率高,互动性强,以学生为主导的高效课堂。

(3)运用互联网络,构建开放性课堂

教师在运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和监督学生在互联网中搜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并整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空间会得到更大的扩展,由课堂逐渐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张建珍.地理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Pan Yuan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西安 710077)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能够增强审计教学的灵活性、实践性,改变传统教学造成的课程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现状。本文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和它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现状分析,归纳出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Abstract: Auditing is very practical;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and practice of audit teaching, and change dry, abstract and difficult clas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of case teaching, summed up its meaning in audit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model, and summarized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use and recommend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 审计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

Key words: audit teaching; case teaching; analysis of cas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34-02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审计教学的意义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却被普遍认为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课程,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较多,概念较为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繁多的知识点讲解也使该课程变得枯燥、难以理解。要解决审计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就必须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案例讨论的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教学法下,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形成“纸上谈兵”。案例教学法则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模拟的情境中,根据老师的指引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1.2 有利于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教学方法下,审计课程的学习枯燥无味,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而在案例教学法下,由于引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使学生成为了案例中的“主角”,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要深入实践收集大量审计案例,并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筛选、改编案例,使之更能符合教学的要求,更加典型化。同时,在课堂上还要积极组织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要当好引导指挥者,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2.1 “课堂讲授式”模式课堂讲授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对课堂内容逐步理解、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2.1.1 以理论为中心,结合案例讲解这种形式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诠释某个概念可以引用一些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这种方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种方法又可以称为“案例例证法”。

2.1.2 以案例为中心,将理论融入案例中这种形式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给出一个典型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授课教师通过案例讲授,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又称为“案例导入法”。

2.1.3 分别开设审计理论课与审计案例课,在案例课上大量引入案例讨论有时课堂时间有限,理论知识讲授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这样在大部分理论课开完之后,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审计案例课,将综合性的审计案例发给学生阅读,最终通过讨论和教师总结集中理解所学内容。

2.2 “课堂讨论式”模式与“课堂讲授式”比较起来,“课堂讨论式”则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划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教师发放案例并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发言,最终教师做出讲评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高等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或是通过考试取得某种证书或资格,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环节,从而造成教学方式僵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具体来讲,目前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课前准备阶段

3.1.1 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存在缺陷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已编辑出版案例教材,二是教师平时在各种媒体中收集的真实案例。已编辑出版的教材大多与课本配套,案例的选择东拼西凑,错账也是编者故意设置的,缺乏连贯性与真实性;其次,案例大多比较陈旧,不能满足时效性的需求。教师收集的案例虽具有真实性,但是背景复杂,内容较多,无法完全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

3.1.2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所选案例缺乏适用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照本宣科”似的授课模式,这样就导致教师对案例素材缺乏体验,对审计实践过程也缺乏专业性体验,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判断,很难将较为抽象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3.2 分析讨论阶段分析讨论阶段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是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却出现了问题。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对教学案例的理解不透彻,这样就难以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也无法对学生的分析做出精准的评价,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施分析讨论时还会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班过大,不便于开展讨论;第二,教学计划编排不合理,理论课时过多,将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3.3 总结阶段在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授课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是有的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分析照搬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缺乏灵活性。

4改进审计案例教学的措施

4.1 转变教学目标与理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提高学生技能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并积极配合此教学方法的开展;其次,授课教师需要重新编排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要得当,保证充分的案例教学课时。

4.2 提高师资水平要使案例教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研究水平,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审计课任课教师首先可以考取CPA、ACCA资格考试,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其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构建立联系,成立教师培训和实践基地,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3 完善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是审计案例教学的关键。针对现有案例库使用中的缺陷,可以采用以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多渠道收集审计案例,例如,参考有关资料收集;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行设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提供等,尤其对于审计实务案例,最好来源于真实的案例,由事务所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得出;第二,注重案例的全面性,现有审计案例多以查账为主,这样无法满足全面掌握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的需要;第三,及时补充审计案例,注重案例的新颖性与时效性。

4.4 将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相互融合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受到师资、教学案例、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推进过程中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要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案例教学法灵活、课堂气氛好,但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效果相对较差,这就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配合。

4.5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都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准,平时成绩不但所占比重较少,而且主要是平时的考勤成绩。在案例教学法下,注重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要强化平时考核,将案例课上的分析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纳入到总评成绩之中。可以在期末卷面成绩、案例分析讨论成绩(课堂讨论表现情况)、案例分析报告成绩、考勤成绩之间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比如各占40%、30%、20%、10%,以这种多元化的成绩组合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卿丽.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J].教研,2010(12):68-69.

[2]蒋乐仁.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7.

篇6

构建多元研修文化

开展教学案例研讨,构建行动型教学研究 我们倡导行动研究,倡导教案和个案的反思与积累。认为教学案例不仅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与思考,更应该以教研组活动的形式,通过研讨教学案例,促进每个教师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学的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开展“变问题为课题”主题活动,构建科研型教学研究 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的主体性,鼓励教师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把遇到的难点问题、棘手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课题在团队研修中提出,进行探讨,激活组内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资源和探索动力,为解决问题寻找理论,提出实验设想,着手撰写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跨校交流,开拓师研领地 学校依托与沪太托管共建平台,充分利用沪太外小的优质资源提升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具有双小特色的学校文化。两年来,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了合作交流,举办了全市的跨校联合 “托管与共建”语、数、英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同课异构活动。而校际间,德育、教学一日调研、跨校同题异构、跨校师徒结对、跨校评优课、行政管理交流、跨校德育沙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故事演讲、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主题式研讨等,拓宽了管理思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活动 制定了“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自主发展菜单,青年教师依据自主发展菜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自主研修。主要有:说课比赛、读书沙龙活动、好书推荐活动、视频学习沙龙、评优课活动、论文评析活动、基本功比赛等。通过引领、自主、互助等研修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给予了教师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创新特色课程

在校本研修中,学校着重进行了福地微课程的研究。学校将经典诗文、福地童谣、福地民间故事等揉进语文、艺术、德育和综合实践课程。我们利用艺术课程进行了福地娃组图及诗配画的创作;开展了双凤童谣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童谣,唱民歌。利用语文课程,将经典文化引进课堂。教师们进行了福地童谣课、民间故事课、古诗吟诵课、小古文课、对联课等课程研究。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的福地美食文化研究,四年级的龙狮文化研究,五年级的宗教文化研究,六年级的福地历史文化研究。新经典课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冲击,老师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成长点”。

改进校本培训机制

专家引领的培训机制 理念的引领,不是校长的行政命令就能达到的。校本培训中,专家、学者进入校园,用最前沿、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来影响教师的思想,带来新的理念之风。学校在短短的两年里,邀请了《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杨文华、责任编辑陈金铭,《小学数学教师》特约副主编陈洪杰、《教育研究与评论》主编侯正海、苏州大学教授陈国安等一流的教育专家以及周边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走进学校,开讲座,作对话。每一次讲座、对话,都会在教师中获得一份共鸣,引发一场讨论。每一次讲座、对话,都会给予教师观念的撞击、思想的洗礼。

课堂研究的培训机制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学校始终认为,“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行走方式”终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落实到课堂之中。理想的课堂,关注的就是师生生命的互动与成长,是师生间生命的相互启迪与润泽,要凸现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进而不断追寻、实现对每一个人生命本真的回归。

网络研修的培训机制 网络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接触前沿教育理论,与教育专家交流、学习,以及表述自己观点的教科研之门。通过“教研网站”“备课平台”“青年教师博客群”“教师QQ群”及各类教研群、讨论组,学校利用网络有组织地开展了多个专题研讨。

完善考评制度

篇7

【关键词】网页制作;一体化教学;运用

1、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是以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通过整合教学大纲、课程、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等教学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教学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课程设置,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际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应具有理论讲授与技能操作能力,并具备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硬件设施应当具备一体化功能的教室、实验室、专业教室、实习车间等。

2、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2.1课程理论适度化。在专业理论的讲授上要做到少而精,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

2.2课程内容综合化。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2.3教学模式一体化。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有机糅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有的课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实习课题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一个工种的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形成有机的整体。

2.4教学教师一体化。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要求教师应明确专业课题的要求、重点、难点及实习设备情况,根据技能特点编写教案。在独立操作项目的演示和实训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实际,简明扼要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而且作为一体化教师,还应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并将其及时充实到教学中。

3、一体化教学在网页制作中的运用

3.1培养一体化老师,满足网页制作教学的智力需求

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竞赛和职业考核,或者利用校企合作,组织教师深入有关企业顶岗实训或挂职锻炼,以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其逐步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

3.2建设一体化教室,满足网页制作教学的硬件需求

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训室,是传统网页设计课程的两个教室。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解理论、演示操作,然后学生到计算机实训室进行上机实训。但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的操作步骤,上机房操作时,学生往往容易忘记,这时就需要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逐一的辅导,不但老师格外辛苦,学生也因等待老师的逐一指导,而白白浪费了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需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为了节约资金,可以对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训室进行一体化的改造。一是将计算机房改造为多媒体教室。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计算机房装备投影仪和幕布,教师上课时,讲授的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利用投影仪对学生进行“现场直播”,学生在观看教师操作的同时,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了边讲边练的目的;二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上的适时互动。具体说就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装设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使教师的计算机能够控制学生的计算机,这样就可以使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在各学生机的屏幕上显示出来,从而实现了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而且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可以随时穿行,从而使知识与技能有效衔接、紧密联系,不仅形象体验,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3.3开发一体化教材,满足网页制作教学的载体需求

目前的网页制作教材大多数偏重于学科体系逻辑结构的陈述,一般就像软件说明书,大多没有实际的典型的案例,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即使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操作实践过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准确灵活运用。因此,应该组织教师或高技能人才,编写既能满足学校实际教学需求,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和操作要求,而且要有配套的、典型的,能够体现实际工作过程和情景的案例,从而更贴近学生将来实际的工作。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在于设计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设计的案例必须适应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而且必须典型,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要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要围绕案例进行适当的描述和解释。

3.3.2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现实工作过程相一致。

3.3.3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3.3.4案例必须要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3.5案例必须具有系统性。课程教学过程所用的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地编排。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精心编写教学案例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网页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2]例如:在《网页制作》教材中,案例采用班级网站为例,班级网站的各个页面采用不同的布局方法进行布局,页面元素的插入涵盖Dreameweaver的知识点,通过班级网站的站点的建立、上传、布局、美化、完善、更新等,系统地掌握网页设计的知识。在实训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某一企事业单位的网站。

篇8

案例1 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45页《解比例》例5

例题:小明在电脑上把一张长6厘米,宽4厘米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教材安排这道题目,旨在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列比例式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解比例”,归纳“解比例的计算方法”。课堂上,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尝试列比例式解答,小组交流后全班展示。

生1:我们组是这样解答的。

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x厘米。

答: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9厘米。

生2:我们组有不同的解法。

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x厘米。

答: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9厘米。

两位同学展示后,教师问:“有没有补充的?”生摇头表示没有。接下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揭示“什么是解比例”以及“上述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活动要求中安排了这样两点讨论内容),归纳出解比例的计算方法。

分析:纵观整个流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已经达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展现,课堂教学也体现了“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但细细品味这一过程,总觉得似乎缺少点什么。如果仅仅是学习“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教材可以直接出示一道比例式让学生解,那教材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呢?这样想来,编者的意图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比例的计算方法”这一浅层次的计算技巧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学会用比例式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改进: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两名学生展示了自己所列的比例式后,教师不妨追问:“你这样列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按比例放大”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按照怎样的比例来列式的”。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错误的比例式,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所列比例式的意义,掌握列比例式解答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启示: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远不及教师那么深刻,因而交流总是显得过于浅显,甚至会偏离学习目标。作为教师,要想在学生的前面,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学习目标出现偏差时,及时组织学习活动,尤其是在学习难点上,更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案例2 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89页《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例1

例题: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活动单尝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计算出“小杯容量是80毫升,大杯容量是240毫升”。在展示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对“怎样替换”及“如何计算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讲得清楚、明白。在检验答案是否正确时,所有学生都是将所求答案代入第一个条件进行检验,即“一个大杯240毫升,6个小杯6×80=480毫升,240+480=720(毫升)”。对这样的检验没有学生提出质疑,上课教师也认同了这样的检验方法,教学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

分析:细细推敲,不难发现这样的检验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譬如当“小杯容量是70毫升,大杯容量是300毫升”时,用上述方法检验“300+6×70=720毫升”,答案同样也符合题目的第一个条件,但很显然这个答案不对,因为它不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条件。上述问题在检验时要让答案满足题目中的所有条件才行。

改进: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展示完“检验方法”后,教师可以故意卖关子,出示一组数据“小杯容量70毫升,大杯容量300毫升”,和学生辩论:“老师计算出的答案是小杯容量70毫升,大杯容量300毫升,是你们的答案正确呢,还是老师的答案正确?”学生一定会积极寻找老师这个答案的破绽,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马上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自主地归纳出正确的检验方法。

启示:“课堂展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不足,教师作为听众,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捕捉到学生认知上的错误和不足,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纠错、改错。

案例3 苏教版数学第二册第98页《统计》

教师准备了一些几何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要求学生统计出这些图形各有多少个,然后填写在统计表中。教师一边报图形的名称,学生一边画图记录。教师报完后提出要求(低年级的活动要求一般由教师口头提出,不形成文字的活动单):“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形有几个?数一数填写在下面的表中。”部分同学马上就在表中填出各种图形的个数,还有一部分同学的速度明显慢了许多。等了一会儿后,全班交流图形的个数,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打“√”的方法统计数据,体会这种统计方法的优越性。上述学习活动是学习打“√”的统计方法前做的一个方法上的铺垫。笔者在听课时看到,那些统计得快的同学是将同一种类型的图形画在一起,而统计得慢的同学是按老师报的顺序乱着排的,他们在数的时候就比较慢。其实,学生在学习打“√”的统计方法之前应该先建立“分类”的概念,将同一类图形画在一起的方法就是建立在分类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充分地放大这种方法,对学生建立“分类”的概念以及学习后面的内容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统计的速度和正确率。可惜,教师没有能够及时把握生成的学习资源,错失了一次极好的教学机会。

改进: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记录好图形后,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两种不同的记录(一种分类记录,一种混乱记录),让学生比较两种记录方法有什么不同,由此建立“分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如果想要数出图形的个数,哪种方法更清楚更方便?”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用分类记录的方法更清楚更方便,从而自主地优化了方法。接着,教师可以选择一名用分类记录的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让所有同学学一学分类记录的方法,这对后面学习打“√”的统计方法很有帮助。

篇9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ng in Planning Ecology Curriculum

Zeng Liqun Zhu Peng fei

(School of Planning and Ecology,Beihai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Beihai Guangxi,536000,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Planning Ecology"curriculum’s teaching status,it was proposed this curriculum’s case investigating,arrangement desig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better sound effect.Problems during the curriculum’s case teaching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ain more effectiveness.It w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 curriculum’s teaching.

Key Words:Planning ecology;Case-based teaching;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1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规划生态学》课程介绍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1]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是我校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该生态学与规划的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和研究步骤,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应用到城乡规划案例分析和编制工作中。近年来,《规划生态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课程知识,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应用,未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影响了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特色的体现,因此,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 《规划生态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应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互动性,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独特教学方法。[2]发展至今其内容、方法、经验已日趋完善。[3]为了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生态学背景和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人才,在《规划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2.1 案例选取

适当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参与到教学中,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引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并应用已学的生态学知识对案例进行优化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分析应用两大板块,基础理论板块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分析应用板块采用案例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正面或反面教学案例,以达到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2.2 设计编排

传统的理论教学进度主要由教师来控制,而案例式教学的课程进度在案例引入、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需要仔细安排好案例式课程的进度。需要教师对讨论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避免交流时间太长、研讨范围漫无目的和一些不相关内容介入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适当的案例,理清教学思路,合理进行教学过程安排设计,形成教学方案。该课程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分析――总结评价三个环节来展开,以控制好课程教学的进度(如表1课堂进度安排表,以1次课2学时计算)。

2.3 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开展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交流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4]该课程教学的实施,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如表2)。

为了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教学目标。案例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对类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学生分组讨论教学环节的质量。例如在规划案例生态分析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生态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案例能够有话可说;而在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作品,保证学生在课堂给定的设计条件下,对给定区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有一定的思路。

案例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展开讨论,以避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引导包括案例的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两大方面。在案例介绍时要为之后的分组讨论埋下伏笔,而在分组讨论中又需要提出一些关键且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间的闲谈。例如在第6章规划生态分析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基地广西钦州大芦村为例,进行案例式课堂教学(如表3)。

3 《规划生态学》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先修课程的要求

《规划生态学》课程注重学生对规划案例的生态分析和规划项目生态规划的编制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要求学生此前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需要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和城乡规划基础课程。生态学基础课程包括: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教学实习;城乡规划基础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场地设计和专业认知实践。

3.2 案例选取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好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开展的有利保障,城乡规划的案例很多,但如何能够选择具有启发性、难易适中、重点突出的案例需要教师不断揣摩和设计。[5]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城乡规划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案例选取以突出城乡规划专业的生态学特色为主。

3.3 案例和教材相结合

规划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需要案例和教材相结合。教材侧重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来源于实践,其蕴含的知识点不能脱离教材。因此,在案例选择时要以课程知识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按照培养能力和课程教学的要求来设计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和梳理知识点,使知识案例化、实践化。

3.4 提高师资力量

案例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课程所需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最好能够是双师型的,能够利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编写教案、划出重点、难点,将教学的内容和案例融会贯通,更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保证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本科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7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但许多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尽管掌握了较丰富的市场营销理论,但由于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职业要求,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

一、《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市场营销理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缺乏企业实践基础的本科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这一特征。市场营销案例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工商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编写成的对某一市场营销活动的客观描述,因此市场营销案例则可以成为沟通市场营销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效介质,案例教学则可以成为这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案例》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专业方向课,该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对市场营销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就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加深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竞争和职业能力要求。

二、能力培养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的具体作法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职业能力主要由职业素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构成,职业素质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人际交往、合作、协同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处理、工作安排、组织协调以及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专业综合能力是指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等而获得的。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各种工作方式,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教学过程中要使相关课程真正承担起职业能力培养任务,需要对本课程知识模块和能力分解,使其相互对应。同时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考核与奖惩机制,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具体作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准备课前工作。首先,教师要精选教学案例。按照市场营销学课程体系,把市场营销理论分成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环境、市场研究、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道德等六个模块,对各个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进行有效界定后精心选择相关案例。如学习社会责任观念时所选择的“康菲石油公司渤海湾溢油事件”案例,结合所在模块的理论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学生社会认知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准备。每一个案例分组讨论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准备。教师要对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介绍,要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要说明理论知识和案例实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向,还要推荐合适的参考文献供学生查阅,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相关企业,或者聘请相关企业家、营销经理走进课堂,介绍营销实战经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证能力。再次,要合理组建、动态调整讨论分组。学生课程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6~8人,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学习成绩甚至宿舍分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合理搭配而建立,并按照对某一个具体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能力的差异性、互补性和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应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小组之间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发挥学习小组活动的积极作用。最后,建立与能力相对应的考评机制。制定并执行合理的考评标准既是促进学生认真准备的动力,也是对学生努力所得结果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但是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本身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能力分解为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两个部分,在案例陈述过程中,理论素质部分重点考查学生案例归纳能力和文献回顾能力,实践能力部分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证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总结经验和经验推广能力。在案例讨论、答辩过程中重点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评分标准在第一节课向学生公布,并由各小组推荐一位匿名学生评委参与考评,综合成绩作为该组学生学期考评时平时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2.规范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市场营销案例》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督促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始终秉承“把讲台让给学生”的理念,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合作者、促进者。提供讨论式的教学情境,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可以得到较大提高。1)学生陈述阶段。要求指定小组相关学生在讲台用PPT与其他学生分享课前讨论成果,教师认真倾听并详细记录学生陈述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问题提出(经验揭示)的合理情况、分析问题(经验)的思路、方法、所提对策建议(经验启示)时运用理论和实证知识的能力情况,同时考察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并对照考评标准给予初步的评分。2)讨论答辩阶段。案例本身不存在绝对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市场营销教学案例,重要的是在讨论、答辩问题时能够做到遵从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和原理的内在逻辑性、理由充分性和适度创新性,必须对已学理论、实证经验和参考文献应用得当,理由充分,最好有自己一定的、系统的看法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其他小组同学现场提问,答辩小组团队成员协作作答。教师从小组成员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反应敏捷程度、迅速抓住问题要害程度、回答问题的严密程度等方面来评定。鉴于案例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应当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作好“裁判员”,也要作好“运动员”,甚至还要作好“教练员”,既要对照标准评定学生表现,更要指导、引导学生回答,必要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问。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行感受到鼓励和期望,全身心投入,闪现出灵感的火花。3)教师点评阶段。教师对市场营销教学案例的点评不同于讲授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要着重对本案例理论知识的梳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方法、路径的肯定或纠正,对对策建议(经验启示)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的总体评价,指出学生通过该案例学习取得的进步与不足,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后案例整理。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后进行再思考,规定时间内撰写、上交案例材料,包括具体案例及其补充材料、小组分析内容、提问问题及其回答、Powerpoint课件完善、尚需继续探讨的问题、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以及学习体会等,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与匿名学生评委共同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既对学生给予客观公正评价,也使匿名学生评委的综合技能得以提升。

三、《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体会

1.《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学生是观众,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是一个群体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因此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营销活动问题的敏锐洞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2.《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同于《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市场营销学》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打好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般也会采用个别案例教学手段以加强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所选择的案例往往比较短小精悍,教学过程也比较简单,是一种“单兵种训练”。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学生学习完《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品牌管理》等专业课后开设的专业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是对学生已学专业知识“多兵种合成演练”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的精心准备、密切配合和全方位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3.《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市场营销案例》是根据工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素材编写的教学案例,而市场营销学虽然是一门科学,但市场营销活动的艺术性要比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强得多,因此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营销实证知识的应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生搬硬套现成的市场营销理论,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综合素质,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应用型高校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应用型本科教学应注重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型本科教学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评价主要以单一的理论考试为主,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市场营销案例》课程评价应着重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察。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必然引导广大教师、学生由原来的只重视书面考试转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教学上来。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其各环节作为总体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阚中华.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2]赵成柏.经管类应用型本科社会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J].大众科技,2006,(8).